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2024-09-06

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通用8篇)

篇1: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注重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能力

[论文摘要]“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借助关键处,拓展写的训练;抓住空白处,扩展写的训练;关注语言特点,进行写的训练

[关键词]读写结合阅读

写作

作文能力

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通过读写训练,达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崔峦先生也曾说过:“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一方面要加强阅读教学,另一方面要加强读写联系,做到读写渗透,读写结合。”由此可见:读是写的基础,写以读为前提,所以,加强阅读是重要的,从读中学写更是重中之重。注重读写结合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

作文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有的学生阅读能力较强,但作文能力还是平平。我认为原因只有一个:练笔少,阅读知识得不到巩固、运用,造成了读写分离。虽然读是写的基础,但有了这个基础不见得写作就没问题了。读和写属于两种不同的认知方式,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必须要让写的训练进入阅读课堂,推行以训练为主,在写中巩固阅读知识,以促进两种能力的转化。

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探索中发现,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读写结合的资源。阅读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只有智慧地把握两者结合的策略,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结合多年教学第一线的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现典型处,设计写的训练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的过渡。他们的抽象逻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如果直接要求学生运用各种写作方法写作,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够现实。

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阅读课时,尽量发现一些构段方式较典型的句式、段落给学生分析,并让他们进行仿写训练。

1、仿句式。主要是训练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可以是摹仿文中的句式的运用进行写话练习,例如:“不但„„而且„„”、“没有„„没有„„只有„„”、“有的„„有的„„还有的„„”等。另外也可以摹仿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通过对这些句式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表达技巧,这是写好作文不可或缺的基本功。

2、仿顺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等。教材中有许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有意识加以引导和训练。例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的游览顺序,观察的方位清楚明了,我们教师可在教学本文后,让学生模仿文中的写作顺序,写写《我的家乡》《美丽的公园》等,也可在同学们进行了秋游活动之后,指导学生模仿本课写作顺序练习写游记。

3、仿结构。结构的仿写可以是段式结构仿写,也可以文章结构仿写。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结构仿写。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第三自然段是并列结构构段方式,它从三个不同方面写了海底的物产丰富。在教学时,我先使学生懂得同时介绍事物几个方面的时候,可采用并列结构段。再指导学生练习写《校园一角》等片断,让学生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加深对这种结构段的认识。之后,我又扩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运用此法去写他们喜欢的小动物或物品,把物品其中的一个特点写具体;把小动物的外形、习性等写具体。

二、寻觅对话处,增加写的训练

人物的语言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果在人物的语言前加上适当的提示语,那就给读者打开了一个探索人物内心世界的窗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寻找这个“窗口”,增加写的训练。我在上《小摄影师》一课,讲到“高尔基告诉秘书: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儿就一定让他进来”时,我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一想小男孩会来吗?并增加了这样的练习:当

他们再见面时,高尔基激动地说:“„„”小男孩兴高采烈地说:“„„”

学生通过此项练习了解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从而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关键处,拓展写的训练

当学生还沉浸在课文中时,教师借助课文的关键处进行拓展写的训练,进行激励性评价,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1、教材简略处的合理拓展。有些课文重记叙,轻描写,语言简洁,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在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合理想象,进行练笔。如:《金钱的魔力》一文中先后写到了店员托德和老板的两次“笑”,我在教学时,让学生从与众不同的笑中体会一下老板当时的心情,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想象,写下老板的心理活动及与“我”的对话。教学至尾声时,我还顺势问道:“当我再次光顾这家服装店时,老板又将会是怎样笑?怎样对我说呢?”让学生去推其发展,展望结果,发现新意。这样既训练了学生以人物想法、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技巧,又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课文精彩处的合理拓展。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积累祖国语言文字,并学会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教材中,有的课文语言优美,词汇也相当丰富,教师除了要求学生熟记,进行低层次的语言积累,还要充分发掘教材进行写的拓展训练。

四、抓住空白处,扩展写的训练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巧妙地抓住空白处,恰当地扩展写的训练,既迁移了知识,又联系学生实际,培养了学生能力,净化了学生心灵,同

时也培养了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给予树》一课是一篇爱意流动的课文,在文章的结尾,在感悟语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语境,领悟文情,理解教材内涵之美。教师动情地引导:在金吉娅的帮助下,圣诞节那天晚上,那个小女孩收到她曾一直盼望的洋娃娃,当得到礼物时她心里肯定既高兴又感动,或许今年的圣诞节她过得最快乐。假如你是这个小女孩,你想对金吉娅说些什么?写下来。有的同学这样写道:“金吉娅姐姐,谢谢你让我在圣诞夜收到了我心爱的洋娃娃。我会将它带在身旁,也会记住金吉娅姐姐给予我的爱,等我长大了,也要把自己的爱献给更多的人。”学生与教材进行了生命的对话,在对话中还原了人性之美,明白了使别人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的道理,进一步丰厚文化与精神底蕴。

五、关注语言特点,进行写的训练

学生练笔的设计,不仅仅指练笔设计应切合文本内容,还应切合文本的语言特点。结合文本的语言特点往往能抓住训练的要义,设计出上佳的随文练笔。

如,林清玄的《和时间赛跑》一文,语言质朴流畅,如行云流水,没有华丽的词藻和精警的佳句,有的只是作者对自然景物变化细致人微的体察,在自然景物变化中表现时间的流逝,抒发内心的伤感。这就是文本特色。切合文本特点,进行了如下的仿写练习:“我看着月亮一寸一寸地升起,;我看着桃花一片一片的飘落,;我看到鱼儿在水面匆匆地游过,;我看到燕子急急地飞向南方,;我轻轻地翻过一张日历。”这个练笔不仅使学生运用了表达方法,积累了课文

语言,而且练笔和课文相得益彰,丰富了课文的意境和学生的心灵。

阅读为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一扇扇窗户。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善用教材,更要积极创造条件、捕捉机会,架起读写结合之桥。从读到写,读中仿写 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有更大的空间、更多的时间让孩子们享受语文、享受阅读,有效提高作文能力。让阅读课堂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文字的快乐的天地,让写作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放飞个性的平台。

篇2: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一、从已有的生活积累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

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积累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二、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例如在写作《参观××公园》时,学生一开头就可以描写参观前的天气情况,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海市》中的开头。虽然公园里没有“戈壁滩”、“沙地”等景物,但可以有“天很蓝,蓝得像海,一无杂质„„”也可以引导学生摹仿课文《五彩池》中的开头,用开门见山的方法点题,什么时候,我和谁高高兴兴地去参观××公园。在这样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学会,为本次作文开了个好头,亦为主题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指导仿写的同时也注意求创,写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习作。

三、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我们在写作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如学习《小镇的早晨》这篇课文,作者是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每一部分有总起句,概括出小镇的特点,然后用几个方面表现出来,描写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景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事物形象表达具体生动,即对写景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又如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注意学习写事文结构特点。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作文过程中,总是先有思维而后有文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文字故不可不讲究,但形成文字前的思维训练也不可不重视。以往的写作教学,往往重文字生成的结果而轻文字生成前思维启动阶段的训练,这可能是写作教学中的一个“盲点”。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仍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五、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篇3: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一、写批注

许多名人读书时都有写批注的习惯, 边读边记录自己所想, 能够及时保留自己瞬间所感。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 那就有必要给学生自主、自由的时间, 让他们获得思维、情感上的自由, 让他们有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容易迸发出思想的火花, 并及时保留;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走进课文, 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体验, 促进形成自己的感悟, 这种感悟可能是独特的, 极其自然地。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 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获得自己的体验。

对于刚升入七八年级的学生, 教师可给以指导, 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如:告诉学生, 读到哪个地方, 遇到不懂的问题或由课文产生什么问题了, 就把问题写在这个地方。读到某个地方, 有了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感受, 可写在旁边。读到某个地方, 联想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 也可写在旁边。喜欢某句或某段, 就写几句欣赏的话。也可以边读边评价文中的人和事, 等等。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与文本无距离接触, 让学生自由的感悟, 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仿写

有了感悟, 有了情感反应, 怎样表现出来, 还需要学生从课文中获得启示和方法。而课文都是范文、美文, 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 能给学生许多写作所需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化用课文语词文句, 借用课文人物情节, 仿用课文体裁结构, 举用课文典型事例, 使学生从语文课文中多角度归纳、整合“为我所用”的写作素材, 并初步掌握使用。要达到这一目的, 仿写是一个既直接又有效的方法, 可操作性强, 效果明显。

怎样仿, 仿什么 ? 各篇文章往往有自己的风格, 在内容、表达等方面有自己的显著特点, 阅读文章, 教师就要钻研教材, 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比较典型写作方法的课文以及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 选择好读写互动训练点, 引导学生精心品味这种写法, 学生会为之触动, 领会意图, 此时进行读写结合, 学生就能得到某种写作本领的锻炼, 久而久之, 就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一) 仿句、仿段

在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 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 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 悟出写法, 领会意图, 进而学会运用。明晰的思路和条理, 总分式的段落结构, 清楚的写作顺序都可成为仿写的对象。

(二) 仿写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使学生明确写作技巧, 从而跃跃欲试, 提高训练成效。教师在找“写作技巧”时, 不宜贪多求全, 抓住某一两个方面, 重在给学生启迪, 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出典型作品的优秀之处, 并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实际中去。如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 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寻味, 体会设置悬念的好处, 然后启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运用悬念。学习《故乡》时, 抓住文章“善于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作特色, 让学生联系实际, 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 写一篇记叙文。在学生的笔下, 细节是母亲一束温柔的目光、是父亲一个坚毅的背影、是外婆一句细细的叮咛……

三、走出文本

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 每篇文章都存在各自的思想因素, 抓住这些因素创设练笔的情境进行训练, 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激发写作兴趣和爱好。既有“课”的影子, 又有“我”的心灵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迹, 更显“创”的内容。“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 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教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文, 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语言去思考评价, 学生才能发表独立的见解。

(一) 激发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 意未尽”, 也有不少课文讲究“留白”艺术。教师可抓住契机, 让学生依据原文, 进行创造性的续写, 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思维, 培养写作兴趣, 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抓契机、扩大“点”让学生去想象、去假设, 不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说来, 文章可以扩充之处有主旨部分、省略部分、简略部分等。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 让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沮丧的心情以及他们的表现, 并想象他们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船上的于勒是个富翁的话, 菲利普夫妇有何表现, 故事情节将怎样发展?这既解决了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问题, 又加深了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学习《蜡烛》时, 设想一下文章倒数第四段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 等等。

(二) 联系生活

语文即生活, 生活即语文。学习《敬业与乐业》时很多同学对“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 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有异议:生活等于劳动吗?作者把生活理解得狭隘了。于是教师乘势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含义。学生说出很多想法, 跳出作者的限制, 理解得宽泛了。学习《杨修之死》时, 引导学生思考:你是班级中的优等生, 平时在班级中应怎样做?在学习《傅雷家书两则》时, 让学生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 想一想如何向父亲诉说自己的心声, 要求说实话, 说真心话。在学习《孤独之旅》时,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孤独经历, 写一写自己是怎样成长的?

篇4: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关键词】批注;仿写;文本;读写结合;作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能力的体现,更是学生语文人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写作过程是感悟——情感反应——形式表达的过程,感悟和情感反应都需要平时的阅读来促成,形式表达的方法则需要从课文中汲取。鉴于此,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写批注

许多名人读书时都有写批注的习惯,边读边记录自己所想,能够及时保留自己瞬间所感。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那就有必要给学生自主、自由的时间,让他们获得思维、情感上的自由,让他们有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学生在这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容易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并及时保留;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走进课文,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促进学生的思考与体验,促进形成自己的感悟,这种感悟可能是独特的,极其自然地。同时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可获得自己的体验。

对于刚升入七八年级的学生,教师可给以指导,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如:告诉学生,读到哪个地方,遇到不懂的问题或由课文产生什么问题了,就把问题写在这个地方。读到某个地方,有了与作者相同或不同的观点、感受,可写在旁边。读到某个地方,联想到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也可写在旁边。喜欢某句或某段,就写几句欣赏的话。也可以边读边评价文中的人和事,等等。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文本无距离接触,让学生自由的感悟,获得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仿写

有了感悟,有了情感反应,怎样表现出来,还需要学生从课文中获得启示和方法。而课文都是范文、美文,是学生写作的最好范例,能给学生许多写作所需的营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化用课文语词文句,借用课文人物情节,仿用课文体裁结构,举用课文典型事例,使学生从语文课文中多角度归纳、整合“为我所用”的写作素材,并初步掌握使用。要达到这一目的,仿写是一个既直接又有效的方法,可操作性强,效果明显。

怎样仿,仿什么? 各篇文章往往有自己的风格,在内容、表达等方面有自己的显著特点,阅读文章,教师就要钻研教材,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比较典型写作方法的课文以及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断,选择好读写互动训练点,引导学生精心品味这种写法,学生会为之触动,领会意图,此时进行读写结合,学生就能得到某种写作本领的锻炼,久而久之,就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一)仿句、仿段

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明晰的思路和条理,总分式的段落结构,清楚的写作顺序都可成为仿写的对象。

(二)仿写技巧

引导学生对课文写作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明确写作技巧,从而跃跃欲试,提高训练成效。教师在找“写作技巧”时,不宜贪多求全,抓住某一两个方面,重在给学生启迪,能使学生从中感受出典型作品的优秀之处,并借鉴到自己的写作实际中去。如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体会故事情节的曲折寻味,体会设置悬念的好处,然后启发学生在写记叙文时运用悬念。学习《故乡》时,抓住文章“善于利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写作特色,让学生联系实际,选取生活小事、平凡场景,写一篇记叙文。在学生的笔下,细节是母亲一束温柔的目光、是父亲一个坚毅的背影、是外婆一句细细的叮咛……

三、走出文本

语文课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结合,每篇文章都存在各自的思想因素,抓住这些因素创设练笔的情境进行训练,可以增强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激发写作兴趣和爱好。既有“课”的影子,又有“我”的心灵的折射。既有“仿”的痕迹,更显“创”的内容。“新课程强调的是要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不能算是成功的课。”教师引导学生跳出课文,对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观点、语言去思考评价,学生才能发表独立的见解。

(一)激发想象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尽”,也有不少课文讲究“留白”艺术。教师可抓住契机,让学生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的续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抓契机、扩大“点”让学生去想象、去假设,不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般说来,文章可以扩充之处有主旨部分、省略部分、简略部分等。

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让学生续写结尾,让学生想象菲利普夫妇沮丧的心情以及他们的表现,并想象他们的对话。还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船上的于勒是个富翁的话,菲利普夫妇有何表现,故事情节将怎样发展?这既解决了学生写作素材不足的问题,又加深了对文章结构内容的理解。学习《蜡烛》时,设想一下文章倒数第四段中老妇人的心理活动,等等。

(二)联系生活

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学习《敬业与乐业》时很多同学对“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有异议:生活等于劳动吗?作者把生活理解得狭隘了。于是教师乘势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的含义。学生说出很多想法,跳出作者的限制,理解得宽泛了。学习《杨修之死》时,引导学生思考:你是班级中的优等生,平时在班级中应怎样做?在学习《傅雷家书两则》时,让学生给自己的父亲写一封信,想一想如何向父亲诉说自己的心声,要求说实话,说真心话。在学习《孤独之旅》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孤独经历,写一写自己是怎样成长的?

当然,在以阅读为主向读写结合的教学转变过程中,我们也应随之转换由教师成为导师的角色。我们要向学生提供阅读信息,帮助学生占有文本资料,使其有目的、有方向、有序列地拓展阅读;帮助学生发现有探究写作价值的话题,更有自己的发现,大胆地仿写,坚持下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篇5: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乾县城关高庙中心小学 刘粉亚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今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具有其特殊性,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我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以讲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为范例,注重指导学生读中学写,教给学生写段的方法。

一、抓住中心句仿写

阅读一段话,首先要理解这段话的主要意思。课文中有不省段落,作者为了向读者提示该段的主要意思,在一段语里写上一个高度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这个句子叫“中心句”。我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理解全段是怎样围绕中心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这段话。如《海滨小城》中“小城的公园更美”一句,是第五自然段的中心句,下面几句话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叙述的,具体描写了公园怎么美:榕树多,榕树漂亮,榕树为游人遮太阳、挡风雨。

阅读课文后,我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出了几个概括性的句子为中心句,让学生选择其中之一,围绕这个中心句的意思,把一个段话写具体,如“妈妈十分疼我”“XX老师工作非常认真”“一个乐于助人的同学”等。

因为教师讲解了例段,学生要写的内容又是自己亲自经历过的,所以学生不会感到写作难,并且写作的积极性高,写得生动具体。

二、抓住重点记号句仿写

有的段没有中心句,段的主要内容包含在全段文字之中。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然后,通过分析重点词语来概括段的主要意思。比如《荷花》一课中第二自然段,主要描写荷花开放的种种姿态,通过学习段中的重要句子“有的„„有的„„有的„„”,来帮助学生理解段的意思。课后,我让学生仿写一段话。写之前,让学生想好要写的内容;写段时,注意运用表现主要内容的重点词句,把一段话写具体。

三、掌握构段方法,读中学写

在中年级教学中,课文中出现较多的构段方式是“总分式”即围绕段的中心意思,从几个方面展开叙述,先总述,后分述。通过老师引导,学生仿照练习,很快掌握了这种构段方法。

其次是“因果式”,即一段话中有两层意思,先写原因,后写结果。阅读时,要看这段话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原因,什么结果。知道了事情发生的原因和结果,也就读懂了这段话,例如《一定要争气》的第三自然段。

另外,还有“并列式”。如《翠鸟》中的第一自然段,从翠鸟的爪子、羽毛的颜色、嘴的形状等方面,描写了翠鸟的外形特征。

此外,还有“递进式”、“转折式”等。

四、贴近生活,进行片段练习

在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构段方法后,仿照课文中的例段,多方面进行片段练习。

(一)场面描写

如劳动场面、考试场面、开周会的场面、春节联欢的场面等。

(二)人物外貌描写

写自己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同学,用一段话把某个人的外貌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来。

(三)观察周围事物,进行描写

如家里的小动物、校园里的花草树木、某位同学的学习或其它方面的变化等等。

篇6:读写结合提高作文能力

云浮市云硫小学匡玉华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把一篇一篇课文的具体内容看作近似于数学教材中的“例题”,语文教师的职责,不但要指导学生弄懂文章所讲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从中学到阅读的方法和写作的技能,从而提高能力,发展智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多年来,我是这样做的。

一、补写空白

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课文,作者在叙述和描写时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以填补这些空白。

如《牛郎织女》第十至十二自然段是整个故事的结局,叙述简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教学时我让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想象美好的意境,如:牛郎和织女隔着天河相望,他们会想些什么?七月初七他们在鹊桥相会时会说些什么?再写下来。学生通过想象补充描写,又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二、美文仿写

1、从教材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

《翠鸟》一文的第一段的第二句写“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第三、四、五句具体写翠鸟各个部位的羽毛如何鲜艳。我就把四句话抄在小黑板上,先引导学生朗读,然后告诉学生,这四句话是总分结构。最后,我就指导学生用“总——分”结合的形式进行段的训练,让他们写一种小动物,一种玩具、一种植物、一项课间活动等。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一部分同学还写出了精彩的片断,令我回味无穷。

又如我在教《桂林山水》时,文中描写“山”和“水”用了两个排比句,结构严谨,句式整齐,语言优美,我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体会语言句式和特点,然后让学生仿说、仿写,多数学生都写得不错。

2、从教材丰富的语汇入手

我在教《趵突泉》一文,让学生用“永远………永远……永远……永远……”的排比句式写话,有一个学生这样写:“我希望人们保护环境,让天空永远那么蓝,让河水永远那么清,让空气永远那么清新,让我们永远生活在绿色 的家园里。”这句话使我惊叹不已,我立即在班里表扬了她,并让大家讨论这句话好在哪里。

3、从练习巧妙的过渡入手

学了《颐和园》之后,让学生用“进了„„绕过„„来到„„登上„„从„„下来„„”练习写话,练习过渡。这样读写结合,使学到的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升华,从而使作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从文段、篇章入手

平时讲课中遇到好的文章或片断,我都会组织学生学、说类似性文段、篇章。如教《登山》美丽、壮观的日出情景时,进行这样一个语言训练:你们经常观察天空、朝阳、晚霞、雨后的晴空,能根据这段语仿说一段语吗?听后,大家都跃跃欲试,三分钟后,一部分同学争先恐后地说,还说得挺不错。教《我们家的猫》一文后,我要求同学们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要表达自己对这种动物的喜爱之情。

三.故事续写

好文章能让人流连忘返,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的结果应该是什么样,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学习了《负荆请罪》一课后,紧扣结尾“两人紧紧地拉着手,坐下亲密地交谈起来”,他们会谈些什么?以“廉蔺和谈”为主题续写文章。

又如,《小摄影师》结尾处只是描写高尔基盼望小男孩回来给他拍照,可小男孩是否回来却没有交代。这样,就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在读完这篇文章后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想象结果。学完课文后,我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接着往下写这个故事。

四、丰富多彩的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古诗就是练习改写的好素材,如在教学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时,我就可以进行一次很好的改写练习。虽然这首诗只有28个字,但饱含一颗爱国之心,改写时指导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那个夜晚,来到那个庭院,再现那刻骨铭心的临终场景。把那颗忧国忧民的炽热的中国心表现出来。于是一篇篇《示儿》改写的好文章就出世了。教完 《半截蜡烛》后,我请有兴趣的同学把它改为记叙文。有的课文还可以把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的叙述等等。

五、缩写

缩写就是把一篇较长的文章,按照一定的要求,压缩成一篇较段的文章。缩写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文章的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训练学生语言的简洁。阅读与缩写结合符合书越读越薄和长文短讲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更是一举两得的好机会。缩写首先要忠实原文的中心思想,不能另立主题。其次要忠实原文的基本内容,不能任意增减,只能删减不改变主题的内容。再其次,要忠实原文的骨架。但缩写后的文章,依然有头有尾,层次分明,前后连贯。一般的缩写方法有“删”和“改”两种。“删”:首先是去主干,留枝叶。其次,留主句,去例证。改的方法很多,如,把描写改为叙述;把详细叙述改为概括叙述;把引用改为转述等等。

缩写训练适合在较长的课文中进行,缩写训练的前提是充分阅读,掌握文章中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明白人物的关系。例如《开国大典》、《小英雄雨来》、《卖火柴的小女孩》适合缩写训练。

六、写读后感

在学完一篇课文或看完一本书之后,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或“读后感”之类的文章,抒发学生所得、所思等,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批评式阅读习惯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思维和思想认识水平。教材中思想性强的课文很多,学完课文,学生在思想上收获很大,可以要求学生写读后感。如《小珊迪》、《卖火柴的小女孩》都是训练学生写读后感的典型素材。

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是否完全合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这话道破了读与写的紧密联系。早在古代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等说法。我想,只有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读中提炼,读后练笔,长期坚持如此,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才能真正做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篇7:尹娜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而学生的习作就是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充分体现。

而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作性表述的过程。那么如何让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认为通过读写结合的办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所谓“读写结合”就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也包括听与说的结合,因为“听”也是读;“说”也是写)。读写结合的形式是以文章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通过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读写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因此读写结合的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环节中是尤其重要的。而在小学阶段,学生从课本上学到的课文是有限的,尽管现在强调单元教学的整体性,训练的系统性,但毕竟阅读面是狭窄的。这也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语文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抓好课内的阅读,还要注重抓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拓宽阅读面,扩大阅读量。

一、以读带写

1、做摘记

原苏联拉德任斯卡雅教授说:“训练孩子们从书本上搜集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训练他们走向生活。”因此,布置一些摘录的目录,然后让孩子们自己去读去做摘录,如“名人名言”、“名人小档案”、“生活百科知识”、“奇闻异谈”、“时事栏”、“好词库”、“佳句库”,使摘录成为学生以后习作取之不尽的宝库。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没有一个不是十分重视资料积累的。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一生博览群书,曾记下各种资料卡片几十万张。这为他后来所取得的成就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为了方便查找,摘录时最好做资料卡片。在引导做资料卡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择好内容,选择那些真正对己有用的内容;二是讲究方法,做到一卡一个内容;三是分门别类,将同类内容归在一起,进行粘贴,形成集子,再编上目录、页码,以便日后使用时查找。

2、做读书笔记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人的一生需要读的书很多,为了能够使所读的书留下深刻的印象,应该引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提升阅读质量的途径。读书笔记可以摘录好词、好句、好段,概括主要内容,归纳基本要点,总结中心思想,写读书体会等。做读书笔记有以下方法:一是,眉批。即在阅读时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等随时写在书页的空白处;二是,摘录。即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断摘录下来;三是,列提纲。即将原来较长较深的书或文章以提纲形式摘录下来;四是,写心得体会。即把读书时的心得体会写成短小文章保存下来。

3、将读书所得办成手抄报

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让学生们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但必须注意在办手抄报时,要在确定主题之后,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自己设计,自己完成,并定期举行手抄报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在班级园地里展览。办手抄报集搜集材料、绘画、设计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和写作能力。

4、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能不能从小学高年级起,就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凡是干的、玩的、想的、觉得有意思就记。一句两句也可以,几百个字也可以,不勉强拉长,也不硬要缩短。总之事实求是,说老实话,对自己负责。„„我只觉得这样的习惯假如能够养成,命题作文的办法似乎就可以废止,教师只要抽看学生的日记本或笔记本,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指点就可以了。”写日记不受时间和要求的约束,学生可以尽情地表达。在引导学生写日记的时候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开始可以少写点,慢慢的提高字数和质量,逐渐的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同时,还要不断引导学生学习写日记的方法,最后形成自己的日记风格。经常写日记,不但使自己的文笔得到训练,而且使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更重要的是写日记是对自己生活和学习的管理,使自己更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以写代读

1、引导学生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如果教好阅读课,引导学生逐课逐课地体会,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选在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是学生学习表达的很好的“范例”。因此,教师要在上好阅读课的基础上,适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品味作者表情达意的方法。这里说的“仿写”重点是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采用“范文”的表现手法进行表达。仿写的训练方式主要有仿句、仿段、仿篇。文章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总分方式的,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的特点是:全文是总——分——总和每个自然段是总——分结构;有并列方式的,如《黄山奇石》描写“仙桃石”和“仙人指路”这一段;有因果关系的,如《惊弓之鸟》最后一段。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的表达方式,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哪种仿写,都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仿中求变,仿中创新,表达真情实感,不能所造成程式化。

2、引导学生补写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出于从表达的艺术角度考虑,采用了“留白”艺术,有意不写完整,或写得简略,或叙述描写留有发挥的余地。这样便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因此,阅读时,教师可借助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补白”。这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写作方式。

比如,四年级上册《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小女巫把人类所有的表情都送给了小木偶,那么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可让学生动笔写一写。这样训练,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笔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因为写是由文本而生,通过写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而达到以写促理解,以理解促写的目的。

3、引导学生改写

改写是一种创新的语言实践过程。针对教材中的课文,改人称,改题材,改文体都能激发学生写的热情。针对不同文体,让学生展开想象,换成自己的思路进行表达。如说明文可以改为童话故事,诗歌可以改成散文或小故事等。像陆游的《游山西村》一诗,可引导学生想象陆游创作这首诗的经过,然后编成一个小故事;《草原》一课,针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结合课文不但写出了分别时草原的美景,还生动描述了蒙汉人民依依不舍的场景。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诗歌所表达意思的同时,又让学生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得到锻炼。

4、引导学生扩写

课文中,有些段落会叙述得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通过合理地想象,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加工,作适当地扩充,使之内容充实,描写具体。当然,扩写训练一定要找准“扩写点”。

如《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通过时间的推移写出了父亲为了救儿子那种坚毅的精神,而他在这36小时中是如何挖的,可以让学生进行扩写,从而让父亲的形象浮现在眼前。

5、引导学生续写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学生对故事有浓厚的兴趣,可引导学生续写故事。

如在学习了《狼和小羊》后可以引导学生写《当狼扑向小羊时》;学习了《狐狸和乌鸦》后可以写《乌鸦被狐狸耍了之后》等。续编故事虽然费时较多,但是却能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经常这样训练,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6、创设小练笔的机会

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些练写的平台,帮助学生明确各阶段的目标要求,(当然,对于有文学创作特长的学生可以提高要求)使“练”有所依。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这个“例子”,寻找教材中能够进行练笔的点,恰当地进行小练笔的训练。同时,还可以随时抓住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缘事而发,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读写结合认识,可以总结出读写结合的读更多的是强调通过读书、读诗、读史来学习,积累知识,而写便是强调练习、常识、学以致用。

篇8:读写结合, 提高学生习作能力

一、对策之一:抓住重难点,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能力

以学生为主,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听、说、读、写;教师要在重点处、难点处、关键处重拳出击, 引导和推进教学的生成。

1.品词析句

词句是语文的基础, 所有再高、再广、再深的内涵, 都埋藏于词句的背后。抓住词句, 一层一层, 如剥笋一样细细品悟, 方能扎实深刻。如《荷花》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认真地读下面一句话:“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同时请看多媒体演示, 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什么样的长叫“冒”呢,

生:是迫不及待地长出来。

生:是喜气洋洋地长出来。

生:是生机勃勃地长出来。

生:是一个劲儿地长出来。

师:请同学们把这些词填到原句中, 美美地读一读。然后想一想这些白荷花这么高兴、这么急切地冒出来想干什么?

生:这些白荷花想早一点看到这美丽的世界。

生:这些白荷花想和小蜻蜓们一起快活地做游戏。

生:这些白荷花想早一点展示自己美丽的身姿。

在教师的点拨下, 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理解, 建构不同的言语图式, 体会到这个“冒”字的深刻含义, 体会到了这个“冒”字所赋予白荷花的生命力。学生们童真烂漫, 天真活泼, 个性化的言语也在汩汩地冒出来。

2.读悟并行

读是语文之本, 它与词句品悟密切联系。有效的朗读, 就该是悟出意、读出意, 悟出道、读出道, 悟出情、读出情, 以悟促读, 以读推悟, 于是人文性和工具性也在二者互相碰撞中充分体现。同时, 要注意扩展读的广度, 开掘读的深度, 丰富读的形式。要求教师要读透教材, 一层层读出更深刻的内涵, 一次次读出更多元的理解。在这样的预设中, 才可能引导学生读出深度, 读出广度, 读出高潮。如《桥》一课的教学, 我精心设计了不同的朗读形式, 针对不同的朗读内容, 让学生自读自悟。第一读, 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他就像一座山”这一处, 让学生通过读, 品悟出这座山代指老汉。他平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威信像一座山, 在困难面前他又是人们的一座靠山!第二读, 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 不仅仅是儿子, 他更是一名党员。所以, 让学生先用党员的语气读这句话, 再用父亲的语气读这句话。在对比中, 学生自然感悟出了老汉内心的矛盾, 更懂得了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 牢记着党性。第三读, 设计让学生练读“少废话, 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 仅剩下父子的时候, 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这三处内容是课文中人性之美的一次次升华。学生在这三处朗读中, 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这种充满着党性与亲情的人性美。这种对党的热爱, 对老汉这位父亲的热爱油然而生。学生心中的人性之花不就自然开放了吗?

二、对策之二:挖掘读写结合点

每个文本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语言训练点, 可以从内容、思想上想象拓展, 可以从表达方法上模仿应用, 也可以既从内容思想上着手同时应用文本的表达方法, 把写 (也包括说, 必须是十分明确的语言训练点) 挤进课堂。每节课都能动动笔墨, 每篇文章都能获取一些有价值的方法和语言, 日积月累, 写作方能水到渠成。

(一) 修辞的风景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之所以美, 是因为在文中恰当地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反复、引用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就是我们教学的突破口, 也是我们在教学中能很好地抓住的读写训练点。如《桂林山水》读写结合教学:

1.比喻、对比

片段赏析:

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 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 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这段话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 很有特点。我先让学生模仿创作:漓江的水真啊, 得

;漓江的水真啊, 得

;漓江的水真啊, 得。在这基础上我让学生观看九寨沟的瀑布, 然后让学生练习写:九寨沟的瀑布真啊, ;九寨沟的瀑布真

啊, ;九寨沟的瀑布真啊,

……在这样教学的引导下我们再来看看

学生创作的《九寨沟瀑布》:

我听说过惊涛骇浪的壶口瀑布, 看见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 游览过雄浑瑰丽的黄果树瀑布, 却从没看见过九寨沟冬天的瀑布。

瞧, 九寨沟的瀑布真纯啊, 纯得找不到一丝斑点, 一色的雪白无暇, 晶莹剔透。九寨沟的瀑布真奇啊, 一个个冰条一根根冰柱, 如洁白的竹笋, 如发光的宝剑, 如珍珠的项链。九寨沟的瀑布真静啊, 湖水冰冻了, 岩石冰冻了, 连空气似乎都冰冻了, 只有偶尔传来一两声叮咚叮咚, 让你感觉到瀑布还没有完全冬眠。

2.反复

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时, 我们不难发现课文有一个明显的写法就是反复。在教学中通过读让我们体会到父亲反复地讲同一句话, 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抓住反复这一修辞手法, 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

片段赏析:

看到这片废墟, 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 便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 说:“太晚了, 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消防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 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 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 我能理解, 可这样做, 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 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引导学生理解反复的写法后, 教师出示读写训练:当阿曼达和同学被埋在废墟底下38小时, 他和同学之间会有怎样的对话呢?请你想一想, 写一写吧。

我们来看看学生的练笔:

“阿曼达, 没希望了, 断绝对你爸爸的信任吧。”一个同学哭喊着。

“不!我相信, 死神也会被我爸爸感动的。因为爸爸说过:‘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阿曼达坚定地说。

“咳, 不可能了, 38小时了, 奇迹还会出现吗?”一个同学绝望地说。

“会的, 会的!”阿曼达噙着泪花说, “他说过:‘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总之,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是学生的读写训练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这个突破口。

(二) 细节的魅力

细节来源于生活, 方法从文章里归结。请看《小英雄雨来》读写结合教学。

片段内容:

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 他向前弓着身子, 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 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 向两边拉。雨来疼得直咧嘴。鬼子又抽出一只手来, 在雨来的脸上打了两巴掌, 又把他脸上的肉揪起一块, 咬着牙拧。雨来的脸立刻变成白一块, 青一块, 紫一块。鬼子又向他胸脯上打了一拳。雨来打个趔趄, 后退几步, 后脑勺正碰在柜板上, 但立刻又被抓过来, 肚子撞在炕沿上。

教学流程:

1.片段赏析

(1) 默读, 圈出动作的词语。

弓着伸出扭着拉抽出打揪拧打趔趄后退碰抓撞

(2) 听读, 想象动作的样子、大小和结果。

体会1:动作非常多样。

体会2:动作非常凶狠。

体会3:动作引起的结果非常厉害。

(3) 演读, 一个学生朗读, 两个学生表演。

(4) 齐读, 把自己想象成文章的两个人物, 动作的词语要重读。

2.情境体验

在教学《大力士送水工》一文后, 我让学生观看录像《大力士送水工》, 并要求学生注意人物抓小偷时的动作, 看完后学生当场练习。

3.学生交流创作

《大力士送水工》片断: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 已是凌晨两点, 小冯叔叔正背着巨大的手电筒在学校里巡逻。当他走到操场时, 看见教工宿舍二楼的防盗网上有一个黑影在晃动, 他立刻跑上前, 用手电筒一照, 原来是个小偷!小偷知道自己被发现了, 立刻跳了下来, 正好落在小冯叔叔面前。小冯叔叔顺手用手电筒打小偷, 没打着。小偷脱下鞋子, 向小冯叔叔砸去。小冯叔叔头一偏, 躲开了。小偷正想逃走, 小冯叔叔操起屋檐下的一根木棍, 猛地向小偷头上挥去, 小偷“啊”了一声倒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小冯叔叔赶紧打“110”报警。

看了学生的习作, 你会惊讶于他们的习作能力。这就是我们利用好课文例子取得的效果。还有其他课文在细节描写上都很有特色, 如:《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动作描写的多样、准确,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在动作前加上神态和心理的描写等, 这些在教学时都可以引导学生训练。

(三) 篇章手法

在教学中, 我们还发现有些课文在篇章手法上有特点, 有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资源, 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如教借物抒情的课文《梅花魂》、《桂花雨》, 让学生体会: (1) 课文描写的梅花 (桂花) ; (2) 联想与梅花 (桂花) 有关的小故事; (3) 抒发感情。感悟后我让学生进行读写练习, 写《竹林忆》、《茉莉花情》、《小溪乐》、《我爱家乡的枣树》……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春雪》译文及赏析下一篇:河北省总工会改革试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