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信用

2024-05-18

诚实信用(精选6篇)

篇1:诚实信用

诚实信用这一行为规则,随着法律思想的迁延,由自由权本位时期仅作为道德规范存在过渡到社会权本位时期的最重要的法律原则之一,其在内容上、含义上、价值取向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兼具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属性.

作 者:张玉梅 作者单位:济宁师专社科部,山东,济宁,272025 刊 名: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I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xx 24(2) 分类号:B82-051 关键词:诚实信用 市场经济 法律伦理化 伦理法律化

 

篇2:诚实信用

本文是由上传的:论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基本概念

诚实信用虽然是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发生以及发展所形成的一项道德性准则,但在被立法者规定为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的一项基本法律条文之后,它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则,而是成了一项以道德为内容的法律规范。在一般的市场交易活动中,当事人或多或少地因为社会风俗以及传统习惯的影响,基本上都会依有利于双方的方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从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发挥余地仅限于一定的范围。这一方面是因为法律由于其强制性的特征,其作用的发挥往往是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纠纷之后作为调解纠纷以及解决争议的手段才出现的,是纠纷的最后解决方式,另一方面依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大多数当事人基于维护自己的名誉等方面的考虑都有排斥诉讼的心理,因而一般情况下不会轻易的诉诸法院解决纠纷。所以,在一般的市场经济活动中,合同法关于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仅起到一定的告示作用,并无较大范围的发挥空间。但又因为其作为法律条文规定于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中,其又具有法律规范性特征,法律规范性的诚实信用原则是区别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根本特征。法律由于其制定及规定的内容的强制性一般都是作为最后的保障手段出现的,只有在市场主体之间的纠纷在双方或者多方参与下依自己的力量不能达成协议解决时才出场发挥其作用。综上所述,诚实信用原则是法律化的社会道德规范。

二、合同法的诚实信用原则的主要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合同当事人行使民事权利,以及在与他人订立、履行合同的过程中以及合同终止后,均应当诚实守信,不损害国家、社会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即要求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应兼顾对方当事人利益和社会一般利益,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诚实商人”和“诚实劳动者”的标准,只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此外,“附随义务“概念的产生极大地弥补了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义务不齐备的不足,从诚实信用原则中产生的附随义务有助于在商业交易中强化商业道德和商业信用,同时通过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而强化了国家对私法关系的干预。只有在法律上确认交易当事人在交易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才能使商业交易当事人既能遵循商业道德,又能严格遵守和履行合同,从而形成交易关系的正常秩序。我国《合同法》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加以确认,并要求当事人在合同的订立、履行和履行终止以后,依据诚信原则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正是适应这种发展趋势的要求。

交易费用理论是经济学的现代合约论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部分。具体地分析,交易费用可包括交易准备阶段的费用,如获得和处理市场信息的费用,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所处的环境的费用;交易过程中的费用,即“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其中包括了讨价还价、订立合约、监督合约签订者、强制执行合约等费用;还有针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预测困难等因素而引起的费用。在合同行为的全过程中强调诚信原则的规制与约束,可有效地减少与防止非正常交易费用。

三、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地位与作用

我国合同法要求当事人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不仅要承担合同明确约定的给付义务,而且还应承担基于诚实信用原则而产生的各种附随义务,以使交易过程能够圆满、妥当地进行。附随义务并非在订立合同一开始就能确定下来,而是随着合同关系的发展,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以及交易习惯而逐渐产生的义务,因为无论是立法者的法律规定,还是合同当事人的约定,都无法穷尽人事的变幻,也无法详尽地、事无巨细地规定当事人义务的全部内容,但是为了使交易能够圆满地完成,即使合同没有约定,但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当事人对其应当负担的义务,不得借口合同没有约定而拒绝履行。

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履行中虽然通过附随义务的方式有所体现,但是在合同履行中对于行为人是否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是违反附随义务都没有明确的规定。众所周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复杂的纠纷状况,而对于这一过程中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缺乏明确的规范,就会使义务人和法官对相应的法律适用无所是从。所以,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应当通过法律或司法解释的方式对违背诚实信用远的的认定标做出具体细化的规定,使法律对合同履行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有一个统一的度量标准,这一点无论在理论还是实务角度分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合同终止,也叫合同消灭,是指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发生某种特定原因使合同履行不可能继续,或者继续履行合同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或者不需要全部履行以及合同履行完毕,而导致合同的权利义务关系的终止。合同终止是合同当事人一方意思表示,或双方协商一致,使合同关系消灭的行为。合同关系终止后,双方当事人不再承担合同义务。但根据诚实信用原则,对方当事人还必须承担某些必要的后合同义务。

我国《合同法》在合同终止后规定了这当事人的保密、协助、通知等义务,这些规范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终止后的体现。但是在相关法律和司法解释中对通知、保密、协助义务具体到何种程度尚且没有相关规定。例如保密义务需要合同相对人保密多久,是一年还是一个月或是根据不同合同性质进行确定亦或是当事人之间约定。这就使我国合同法虽然规定了合同终止后的诚实信用原则,但没有规定相对人究竟该诚实信用到何种程度,这无疑属于我国立法上的空白。因此我国合同法应当对合同终止后当事人诚实信用原则做出进一步具体的规定。例如,合同终止后的保密义务以两年为限,当事人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这就使一方面当事人的利益得到了保护,另一方面不会使另一方当事人承担过重的责任。

四、结语

篇3:论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信原则的起源及其发展历程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 早就出现了诚信一词, 《商吾书·靳书》把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真、羞战并称为“六虱”。而诚信原则起源于罗马法的诚信契约和诚信诉讼中。据《布莱克法律词典》解释, 诚实信用即是怀有善意、诚实、公开、忠诚, 没有欺骗或欺诈, 具有真实、实际, 没有假装或伪装。

二、诚实信用的内容

民法学界对诚信原则存在多种解释, 但概括而言, 民法诚信原则主要包含以下三项基本内容:

(一) 善意真诚。

善意真诚是诚信原则对从事法律活动的当事人提出的首要要求。首先, 善意真诚要求行为主体在从事法律交往时要动机善良、善待他人、行使权力、履行义务时要尽量顾及相对人的权益, 在谋求自身利益时不得侵害其他当事人的利益;其次, 善意真诚要求行为主体以真诚的心态和诚实的行为行使权力, 履行义务, 不虚构事实, 不行欺诈, 不得以陷他人于错误的方式谋取个人私利。

善意与真诚都是具有丰富含义的概念。就善意而言, 其可以指主观心理, 即动机善良;也可以指客观行为, 即不以自己的不良行为损害他人的权益。但是, 主观动机需要以客观行为加以表现, 同时客观行为的作出也可以反应行为主体动机上的善良。因此, 法律上的善意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概念。真诚强调的是行为主体在从事法律交往时要做到诚实, 既不自欺, 也不欺人, 要向对方当事人提供真实的信息, 不得采用虚假陈述使对方陷入一种错误的状态, 进而损害对方的利益。就两者的关系而言, 善意是真诚的基础, 只有行为主体出于善意行使权力, 履行义务, 才能在其行为上实现诚实的要求;真诚是善意的一种具体体现, 只有对他人不行欺诈, 才可认为行为人的行为达到了善意的要求。善意真诚基本要求如下:

1、权利滥用禁止。

权利滥用的本质是行为人以一种恶意的方式来理解和执行法律, 从而严重违背了诚信原则的善意真诚要求。

2、先契约义务。

先契约义务是指当事人在缔结民事契约过程中, 相互之间建立起一种特殊信赖关系, 基于此种关系而产生的法律义务, 称为先契约义务, 包括协力、通知、照管等附随义务。先契约义务的设定直接体现了诚信原则的善意要求。

3、禁止诈欺行为。

狭义的诈欺行为是指通过一定方式使对方陷入错误从而与自己发生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如通过自己的作为使对方陷入错误, 通过不履行自己的告知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的行为。

(二) 恪守信用。

恪守信用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求行为主体在从事法律交往过程中, 于自己先前所作承诺要积极予以兑现, 不得作出背信行为损害相对人的权益;二是当事人因行为人的一贯行为而产生正当信赖时, 后者在改变上述行为时要注意保护前者的信赖利益。

在民事活动中, 日常的法律交往主要通过契约完成。契约的合意因素使当事人双方借助自由意志的表达为自身制定了“法律”。行为人以自己的行为兑现在契约中所作的承诺, 实现彼此订立契约的行为预期, 可以增加社会生活的稳定感。基于此种意义, 恪守信用的诚信要求对维护社会生活安定极具价值。

我国民法学者也提出, 恪守信用要求行为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严格遵守既已形成的信用关系, 彼此给予信用上的方便, 而不能做“过河拆桥”之类的事情。基本要求如下:

1、允诺禁反言。

允诺禁反言是英美合同法为确立合同责任而发展起来的概念, 是对传统的对价理论中恩惠性允诺不发生约束力的一种修正, 又称允诺后不得翻供或不得自食其言。它是指根据诚实信用原则, 允诺人所作赠与的允诺或无偿的允诺具有拘束力, 须加以执行。

2、权利失效。

权利失效是指民事债权人于长时间未行使其权利的行为足以使义务人正当信任其不再要求履行义务时, 基于诚信原则, 债权人不得再提出其权利主张。

(三) 公平合理。

公平合理是要求在具体法律关系中, 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要保持平衡, 避免出现利益分配严重不均的情况。

近代以来, 利益分配公平合理的诚信要求被不断地强调。德国法学家认为, 诚实信用是当事人双方利益的平衡, 诚实信用是公正估量双方的利益并谋求其利益之调和。诚信原则的宗旨在于实现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平衡。

在民法理论中, 较能体现诚信原则公平合理内容的制度是情事变更原则。该原则是对恪守信用这一诚信要求的一种修正。进入现代社会之后, 随着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 严格奉行契约必须遵守的原则将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合理结果的出现。为此, 在契约履行过程中出现了不能预见的情况, 使得要求一方当事人继续履行契约将使其陷入困境, 从而出现双方利益严重失衡时, 需要按照公平合理的要求对契约内容进行变更直至解约。这是诚信原则维护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平衡的一种表现。

三、诚信原则的功能

我国的法学家认为诚信原则具有以下三个功能: (1) 指导当事人行权利利, 履行义务的功能; (2) 解释、评价和补充法律行为的功能; (3) 解释和补充法律的功能。诚信原则涉及两个利益关系, 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和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诚信原则的宗旨在于实现这两个利益关系的平衡。

而于合同法中诚信原则具有三个重大的经济功能:第一, 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是对参与商品交换的各方当事人真诚守信地履行交换义务的法律规定, 是交易安全的基本保证;第二, 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通过平衡合同当事人及其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而实现其经济功能;第三, 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具有降低交易费用的经济功能。

综合上述观点, 诚信原则应具有如下三个功能:

1、衡平功能。

即均衡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利益关系, 重新分配风险, 特别是交易风险负担的功能, 体现为《德国民法典》157、242条之中。

2、解释功能。

诚信原则解释功能的发挥突出表现在司法领域。法官通过对事实和法律依诚信原则来加以解释, 以阐明事实之应有的法律含义, 以及法律应有的价值含义, 从而使案件得到公正的裁决。

我国《合同法》125条第1款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 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 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德国民法典》157条亦规定:“对合同的解释, 应遵守诚实信用原则, 并考虑交易上的习惯。”同时, 由于诚信原则本身内含法律的公平正义的价值, 因此在对有关模糊性、不周延的法律规定解释时, 也应依诚信原则加以解释, 并通过这一解释达到法律具体化的目的。

3、立法功能。

尽管大陆法系国家不承认“法官造法”之功能, 但实际上现代意义上的诚信原则意味着授予法官以相当大的衡平立法权, 由此形成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二元的立法体制。因此, 一方面诚信原则实际上发挥着“造法”的功能, 不断发掘法的应有含义, 不断补充法律的漏洞;另一方面即使其立法的功能未得到国家的认可, 但依诚信原则所形成的大量判例也势必将影响将来的立法, 或推动立法活动的开展, 或为未来的立法提供大量丰富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林诚二.民法理论与问题研究.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2006.

[2][德]迪特尔·梅迪库斯著.邵建东译.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1.

[3]梁慧星.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 2005.

篇4:论诚实信用原则

关键词:诚实信用;概念解析;功能;司法适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解析

诚实信用在语义上可以将其理解为“诚实”与“信用”。“诚实”要求人们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实事求是,对他人以诚相待,不为欺诈行为。例如,在订立买卖合同时,要及时告诉对方当事人买卖物的真实情况,不得弄虚作假,不得对买卖物的性能和质量做虚假的描述。“信用”要求人们在进行民事活动时要讲究遵守自己的诺言,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严格履行自己的义务,不得擅自毁约。诚实信用在民法上都是以当事人主观上的善意为前提的,“善意”要求人们在民事活动中要以对待自己事物一样的义务防止损害他人的利益,尽管诚实信用是一种道德要求,但被法律化的诚实信用并不像一般的道德规范一样要求行为人有很高的思想素质,因此,“善意”便成了确认诚实信用的标准。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的诚实信用原则象征着公平正义,它不仅适用于权利与义务的行使,而且可以促进和调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与法律的伦理性。在学术界,学者们对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观点也不尽相同,但对其具有以下的几种功能并无异议:

(一)解释、补充或评价法律行为的准则的功能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25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合同条款的理解有争议的,应当按照合同所使用的词句、合同的有关条款、合同的目的、交易习惯以及诚实信用原则,确定该条款的真实意思。诚实信用原则适用的结果,可以创设、变更、消灭、扩张、限制双方当事人约定的权利和义务,也可以发生履行拒绝权、解除权以及发生以此为根据撤销法律行为的法律后果。

(二)解释或补充法律的准则的功能

在民事司法实践中,个案的法律事实常常复杂万分,而法律条文的规定又极为抽象,在具体案件中,法官常常需要对法条进行解释。法官对法律的解释并不是任意为之的,一定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和价值立场,而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则是法官进行法律解释时所要遵守的原则。法官解释法律,必须受到诚实信用原则的支配,这样才能维持公平正义。同样的,当法律不完备,而需要进行漏洞补充时,也要将诚实信用原则作为最高准则加以补充,其造法始不致发生偏失。

(三)指导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功能

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该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是故凡是一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的过程当中都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当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履行义务,不得损害他人利益,不得规避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以此来实现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平衡,从而维持社会生活和市场交易的有序发展。凡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应构成违法,均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司法适用

(一)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在实践中的区分适用

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区别在学界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绝大部分学者都是在理论上对两者的区别做了描述,却鲜有讨论两者的这种差异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和适用。于飞教授对此则有所研究,他总结出了四点在实践中的区分适用:①从法条的文义解释出发,可知违反公序良俗原则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有不同的法律效果和机能,这是两者在实践中予以区别适用的基础。②这两者的不同机能在于,若要对法律关系做一般、划一的处理,则可利用公序良俗原则否定法律行为效力;若要对法律关系做个别、具体的处理,则可利用诚实信用原则限制当事人的某种具体权利行使或义务履行方式。③两原则不同机能的基础,在于违反两原则的法律行为的反社会性强弱程度不同: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法律行为之反社会性强,不否定法律行为的效力不足以实现对社会的救济;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法律行为之反社会性弱,在肯定法律行为效力的基础上,限制当事人某种权利行使或义务履行方式,即可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利益。④需要注意的是,在绝对无效与权利受限之间,存在着中间状态。中间状态会导致法律行为相对无效或部分无效的后果,这些部分是公序良俗原則法律调整机能扩大、法律效果趋于灵活的表现。

(二)法官在援引诚实信用原则时的注意点

诚实信用作为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援引并不是任意为之的,法官在援引诚实信用原则时应当遵守一定的标准,否则很容易破坏法律的稳定性和导致法官的任意恣断。具体说来,法官在司法过程中援引诚实信用原则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就具体个案而言,在适用具体规则和诚实信用原则能获得一致结论是,如有具体的法律规则可以适用的,法官不能越过具体规则而适用诚实信用原则,这便是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逸”法理。诚实信用原则是不不确定性规定,属于弹性条款,越过规则而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将有损民法基本原则的权威性与稳定性。

第二,援引诚实信用原则的结果,如果会导致与援引具体法律规则相反的结果的话,则法官应当慎行之。此时法官需要充分衡量双方当事人的利益,进行充分的价值判断,看哪一个的运用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公平正义。如果不加考虑的迳直适用原则,则会导致法官借适用诚实信用原则的美名而为所欲为之解释,曾引起很大争议的庐州遗赠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案所适用的原则是公序良俗原则,但与笔者在这里所要说明的意思是一样的)。

第三,在利用诚实信用原则进行法律漏洞补充时,如果该法律漏洞可以通过文义解释、体系解释、类推适用、目的性限缩等加以补充的,而且其结果也与援引诚实信用原则获得同一之结论时,法官也不能援引诚实信用原则,否则将会使与此等补充方法密连之法律遭到蔑视。

参考文献:

[1]梁慧星.诚实信用与漏洞补充[J].法学研究,1994,(2).

[2]史尚宽.民法总论,台湾正大印书馆,1980年版.

作者简介:

刘美兰(1991.10~),女,江苏盐城人辽宁大学法学院在读研究生。

篇5:毕业论文 法律 论诚实信用原则

“诚信”是市场的不变法则,是市场经济的生命,是任何事物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一直恪守承诺讲诚实信用为自己创下打不倒的天下。诚实信用是民法中的基本原则,简称诚信原则,即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恪守诺言,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诚实信用恪守承诺,是一种古老的道德标准,随着市场交易的频繁被确立为一项交易的基本准则及基本的道德要求。

我国《民法通则》第四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民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即要求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时,应当诚实、守信用、正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其内容具体体现为(1)任何当事人要对他人和广大消费者诚实不欺,恪守诺言,讲究信用;(2)当事人应依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利,在获得利益的同时,充分尊重他人的利益和社会利益,不滥用权利加害他人。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渊源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就出现了“诚信”一词。《商君书•靳书》把诚信与礼乐、诗书、修善、孝弟、贞廉、仁义、非兵、羞战并称为“六虱”。但一般认为诚实信用原则起源于罗马法,但在当时仅有“善意”(bona fide)的概念,并未明确确认诚信原则。一些学者认为,它起源于罗马法的“一般恶意抗辩”(cexveptio dol generalis)。所谓“一般恶意抗辩”是指在民事活动中如果因一方的欺诈行为而使另一方受害,对这种欺诈行为任何人都可以提起抗辩。同时依市民法规定,当事人如因错误而履行债务时,得提出“不当得利之诉”(condictio indebiti)。中国有学者认为,古代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是现代诚信原则的渊源。在罗马法上,诚信契约是严正契约的对称。在诚信契约中,债务人不仅要承担契约规定的义务,而且必须承担诚实、善意的补充义务。就诚信契约发生的纠纷按诚信诉讼处理,在诚信诉讼中,审判者不受契约的字面含义的约束,可根据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对契约进行解释,并可根据公平原则对当时人的契约进行干预,以消除某些契约的不公正性,按照通常人的标准增减契约义务。罗马法的“一般恶意抗辩”与“诚信契约”都反映了道德与伦理的要求,体现了衡平与公正的精神,因此可以说他们都是现代诚信原则的最早起源。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及本质

根据不同的观点有下列六点说法:

(一)、主观判断说。此种观点认为应当从人的主观角度对诚信原则的内容进行把握。德国学者施塔姆勒(Stammler)认为,法律应以社会的理想即爱人如己的人类最高理想为标准;曼尼克(Manik)称之为道德理想。如果法律或契约与这一理想不相符,则应排除法律或契约的适用而直接适用诚信原则。

(二)、利益平衡说。此种观点认为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在于谋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目的在于保持社会稳定和谐的发展。德国学者斯奇尼德(Shneider)认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含义为当事人双方之间利益的公平较量;艾格尔(Egger)称之为公平估量双方的利益以谋求利益的调和。

(三)、行为规则说。此种观点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志在确立一种行为规则,即要求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时要诚实守信、不欺诈他人。美国《统一商法典》第1-201条对诚信的解释是:在相关的行为或交易中忠于事实真相,史尚宽先生认为诚实信用原则应当从“信”和“诚”两方面来理解。

(四)、恶意排除说。此种学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很难定义的,凡是不具有恶意(bad faith)的便是善意的、诚信的。美国学者萨莫斯(Summers)认为诚信原则只是一个不能定义的短语,它是与特定的恶意概念相对应的,诚信的概念并不意味着善意(good faith)行为是什么,而意味着哪些特定的恶意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同时,他将恶意分为六类:规避交易的精神、履行缺乏勤勉和存在懈怠、故意提供不完全的履行、滥用特定条款的权利、滥用检验对方履行的权利、干扰另一方履行或不与另一方合作。

(五)、一般条款说。此种学说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外延十分不确定,但具有强制力的一般条款。

(六)、双重功能说。民法学者梁慧星主张“诚实信用原则的性质有补充当事人意思的任意性规范,转变为当事人不能依约定排除其适用,甚至不待当事人援引法院即可直接依职权适用的强行性规定”。

在日本学界,一般认为,诚实信用原则是以实现在制定法的解释适用中的具体的妥当性为目的而生长发展起来的,具有对制定法的规定加以“补正”及至“矫正”的功能。作为一项法律原则,诚实信用的要求原不是出自中国本土,但诚实和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本来就体现着的道德要求。“信”要求为人做事要信守诺言,言出必行,不能出尔反尔。《大学》有云:“„„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关于“信”的论述就更多了,《论语》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以成之”,“言而有信”等。可见古人早就充分意识到这两种品质对促进个人道德完善,维系社会稳定的重大意义。

三、诚实信用原则的特征

说起诚实信用原则的特征,各界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指出诚信原则具有补充性、不确定性、衡平性等特点,有的则指出诚实信用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为道德准则的法律化。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诚信原则之所以具有补充性、不确定性、衡平性,正是由于“诚信原则思想渊源于自然法的善意与公平的理念,也就是说诚信原则是道德的法律化,或者法律的道德化。” 正是基于此,诚信原则才可以从善良与公平的角度补充当事人合同中未加规定的细节问题,而公平的实现有赖于衡平,但同时善良和公平本身就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然而这种不确定性有可能会带来一种不安全性,因此需要通过法律的技术手段来有效的规制其在个案中具体含义的释放。综上所述,作为道德的诚信原则是直接作为道德规范的,要求人具有诚实的品德和信守自己的承诺,它是道德对人的无条件的命令。而作为法律的诚信原则,不是法律指导社会成员的具体规则,而是作为解释和补充法律的原则,以克服法律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因此,它是有条件的、有限度的四、诚实信用原则的地位

诚信原则作为民法精神和立法者意志的直接反映,其“帝王条款”之地位无庸置疑,但如若要给诚信原则准确定位就必须明确诚信原则与民法其它相关原则的关系。首先,学界关于诚信原则与权利滥用原则之相互关系,向来有不同主张:

(一)诚实信用系原则,权利滥用禁止系违反诚信原则之效果,因此,运用于具体事件时,可重复适用,认为“„„依诚信原则,属权利滥用„„”。

(二)诚信原则仅系如何行使权利及如何履行义务之指导原理,权利滥用禁止法理,并不受诚信原则之拘束,而应就各个具体场合加以处理。

(三)诚信原则乃债权法之原则,而权利滥用禁止则为物权法之原则。

(四)诚信原则系支配契约当事人间之特别权利义务关系,而权利滥用禁止则系支配无上述契约当事人间之一般权利义务关系。

(五)诚信原则为对人关系之法理,权利滥用禁止为对社会关系之法理。笔者认为上述几种学说中以第一种学说最为有力。实际上权利滥用的行为就是一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行使权利的行为,其是为法律所不允许的。于德国法中,禁止权利滥用的制度其实是依德国民法典242条为基础由德国法院创造出来的新制度。由此可见,禁止权利滥用原则乃诚信原则的发展和延伸,其实际上只不过是诚信原则的具体化,是诚信原则在权利行使领域的具体作用的体现。其次,在诚信原则与善良风俗原则的关系方面,梁慧星先生认为,虽然诚实信用与善良风俗均属于一种道德准则,但二者存在和发生作用的领域不同。诚实信用系市场交易中的道德准则,而善良风俗系家庭关系中的道德准则,亦即性道德和家庭道德。台湾学者何孝元对此举了一个例子加以说明:如以金钱要求法官为公平裁判,要求证人为真实之证言,此乃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但并不能指责其违反诚信原则,故诚

信原则实不能包括善良风俗于内。由此可见,善良风俗原则实际上是诚信原则的有益补充,其有效规制了诚信原则无法作用领域范围中的法律关系。但同时笔者认为诚信原则与善良风俗原则并非绝对相区别,二者亦有相互重叠交叉之处,只不过善良风俗原则更侧重于伦理道德方面,而诚信原则则更侧重于市场交易基础之方面。再者,诚信原则与合同法中相关原则的关系。情事变更原则渊源于诚实信用原则,是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变更和解除领域的运用和具体化。而诚信原则乃意思自治原则之修正,之补充,其目的在于在当事人之间、当事人与社会之间均衡利益之归属,风险之负担,从而实现实质之公平,维护交易之安全。诚信原则之勃兴乃是意思自治原则衰落的结果。同时诚信原则本身即内涵公平正义之观念,因此可以说公平原则与诚信原则具有同等之价值内涵。由此可见,诚信原则乃民法的最高指导原则,是民法原则的“原则”,可谓之民法之“帝王条款”。史尚宽先生亦认为,诚信原则要优于一般原则,因为法律的标准应当是社会的理想即爱人如己的人类最高理想,这种理想所处的地位要高于法律和契约,诚信原则便是这种最高理想的体现,而法律和契约则属于实现这种思想境界的途径和手段。

五、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适用

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指在合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等各个阶段,及至合同关系终止后,合同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讲诚实,守信用,相互协作配合,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等等。在大陆法系,它常常被称为是债法中的最高指导原则或称为“帝王规则”,其含义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中应诚实可信,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同时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

在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就已将该原则确立为基本原则之一,司法实践中这一原则也被广泛地应用。1999年颁布实施的《合同法》不仅将诚实信用原则确立为本法的基本原则,同时还将这一原则确定为合同履行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显见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已成为贯穿整个《合同法》的基本理念。因此,在具体的合同业务操作中,正确理解和适用诚实信用原则,对于合同当事人恰当地履行自己的权利义务,保障己方的合法权益,以及律师处理相关的纠纷案件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它具有以下的内容和功能:

(一)、确定诚实可信,以善意方式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等行为规则。

(二)、诚信原则要求平衡当事人之间的各种利益冲突和矛盾;诚信原则不仅要平衡 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而且要求平衡当事人的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三)、解释法律和合同的作用。诚信原则要求在法律与合同缺乏规定或规定不明时,司法审判人员应依据诚信、公平的观念,准确解释法律和合同。

当事人在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时要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该原则在合同订立、履行的各个阶段均有体现。具体来说,在合同的订立阶段,尽管合同尚未成立,但当事人彼此间还具有订约上的联系,就依诚信原则,对相对人负善意的注意义务,当事人不履行此义务的,应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地。在合同订立后,尚未履行前,当事人双方都应依诚信原则认真做好履约准备。在合同的履行中,当事人应当依诚信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在某些情形下,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解除合同时,当事人也应遵循诚信原则,如在长期的继续性合同中,任何一方解除合同,应当提前通知对方,使对方有充足的时间做好准备。在合同终止后,尽管当事人之间不用承担合同义务,但也应当按照诚信原则的要求,承担某些必要的附随义务。例如,受雇人在雇佣合同终止后,应当对雇佣人的商业秘密等情况负有保密义务。此外,在合同用词含糊不清、意思不明时应当依据诚信原则对合同进行解释。依诚信原则解释合同,需要平衡当事人双方的利益、公平合理地确定合同内容。最后,在合同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双方都应当依诚信原则妥善地处理争议,避免给对方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受损失的一方,也应采取适当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否则无权就扩大的损失请求赔偿。商场如战场在如今的市场经济竞争中人们为了追求自已的利益而故意去损害他人的利益,不去恪守承诺不去讲诚实信用更不提什么道德可言,为了自己去出卖别人。

六、结论

诚实信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规范。不同的制度、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人们对诚实信用有着不同的解释,但万变不离其宗,诚实信用只是具有伦理道德上的意义。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诚实信用才成为评价一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行为的一个最基本的标准。诚实信用原则确立的是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参与交易的各方当事人所应严格遵守的一种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它要求行为人本着真诚、真实、恪守信用的原则和精神,以善意的主观意识和行为方式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随着社会观念不断的进步以及人们对权益保护认识的不断深入,诚实信用原则因其独特的道德性和法律性的融合必定能在各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民法基本原则研究》,《民法基本原则研究》,徐国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页36页。

2、《诚实信用原则研究》,徐国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论公平原则》载于《现代法学》,谭玲,1989年第4期。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立法纲要》第一章

4、《质疑“帝王条款”》,孟建国,载于《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5、《诚实信用原则的概念及其历史沿革》,徐国栋,载《法学研究》1989年第4期。

6、《质疑“帝王条款”》,孟勤国,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7、《诚实信用原则及其适用问题》,马莉萍,载《理论探索》2004年第5期。

8、《试论合同法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从规范的角度进行分析》,陈年冰,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6期。

9、《诚实信用原则在民事诉讼中的适用》,刘荣军,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4期。

10、《试论诚实信用原则》,王利明,载《民商法研究》第四辑。

篇6:诚实信用

班级:工 商99

学号:0952380

姓名:徐 梦 嘉

【摘要】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条规定“保险活动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对当事人诚实信用的要求比一般民事活动要严格,要求当事人具有“最大诚信”。因此,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保险市场不规范的恶性竞争,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的短期行为会损害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因此,保险业加强诚信建设不仅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更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建立优秀企业文化的需要。

【关键词】保险 诚实信用 原则 重要意义 基础 经营活动

诚实信用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之一。任何一项民事活动各方当事人都应该遵循诚实信用原则。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合同订立及在合同有效期内,应依法向对方提供足以影响对方作出订约与履约决定的全部实质性重要事实,同时绝对信守合同订立的约定与承诺。否则,受到损害的一方,按民事立法规定可以此为由宣布无效或解除合同、或不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甚至对因此而受到的损害还可以要求对方予以赔偿。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中的最大原则,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也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得到充分保险保障的基础。下面就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作以下论述。

一、诚实信用在保险合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意义

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经营活动中是最大诚信原则。对保险企业是企业之基,加强诚信建设是保险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来讲,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保障得到充分、有效保障的重要保证。诚实信用原则对保险当事人的重要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实信用是保险产品特征的基本要求,是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保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载体仅是一纸合同。相对于一般商品而言,具有无形性、复杂性和内在价值透明度低等特点。保险实质上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决定了保险业比一般企业对诚信的要求更高,良好的信用是保险企业的生命线。保险业作为一个高风险的行业,企业自身经营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加强诚信建设是规范保险市场秩序的重要手段。诚信经营不仅可以避免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遏制保险企业片面追求业务规模、盲目占领市场份额等短期行为,也有利于化解和防范经营中的逆向选择和首选风险问题,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质量和效益,保证保险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加强诚信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打造一流品牌。

保险企业的诚信度,对客户的购买决策起着决定性作用。客户只有在自己的购买需求与自己对某保险企业的信任相统一的基础上才会购买保险。所以,保险企业

只有以诚相待,遵纪守法,信守合同,真诚服务,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近年来,虽然我国保险业一直保持调整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如果保险企业诚信问题处理不好,将会极大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丧失发展的良好时机,做大做强民族保险业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因此,保险企业加强诚信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提高保险企业竞争力,创建市场一流品牌,做大做强保险业的客观要求。

3、诚实信用是保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权利的基本要求。

保险的特殊性要求保险合同是最大诚信合同。保险合同的当事人都要履行诚实信用原则。如果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未能全部或部分履行诚实信用原则,那么他们保险保障也会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十六条规定“投保人故意隐瞒事实,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或者因过失未履行如实告知义务,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和“投保人故意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的,保险人对于保险合同解除前发生的保险事故,不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说明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诚实信用的履行告知义务,是充分得到保险保障的基本要求。

二、诚实信用在保险合同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应用

诚实信用原则是保险业的最大原则,是保险经营中各方当事人应当遵守的最基本原则。保险诚实信用体系建设和完善需要“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多方的合力去实现保险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1、政府推动、健全社会诚信体制建设。

信用信息是诚信体制建设的基础,缺乏完整、有效的信用记录,就不能建立科学的诚信体制。为了打造统一的社会诚信体制,政府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优化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信用风险评级制度,对个人及单位的资信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披露。使需要诚信信息的单位和个人能够公正、便捷和及时地获取必要的诚信信息,保证消费者的知情权,提高社会诚信经营和透明度。社会诚信体制的建设也需要社会公众和单位的大力支持,建立有效信用档案,并且把分散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有效信息渠道融入到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社会诚信信息的资源共享。

2、加强诚信监督,促进行业自律。

不断完善保险法律制度,特别是一些直接涉及保险当事人权利与义务的有关条款,需要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如将保险条款通俗化,专业术语明晰化。制定有效的保险诚信管理制度,强化失信惩罚机制,提高失信的成本,促进市场主体行为逐步规范。严格按照《保险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惩处失信的保险企业和保险中介单位,探索和建立保险市场退出机制,以维护保险业的整体诚信。进一步加强行业协会建设,使其在诚信自律、诚信监督、诚信宣传以及诚信协调与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3、保险企业应规范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控。

要解决管理混乱带来的诚信缺失问题,作为保险企业来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注重解决经营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业务流程,强化内部约束和监督机制。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严密的内控是加强保险诚信建设的重要保障。

4、强化社会监督职能,促进保险企业诚信经营。

上一篇:学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_张莉萍下一篇:突发事件信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