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分析论文

2024-08-30

时政分析论文(通用6篇)

篇1:时政分析论文

高考时政命题特点分析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近年来,高考试题的命题思路已经由“知识立意”转为“能力立意”和“现实问题立意”。也就是说,考试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政治科教材的很多内容又都涉及时事政治,并且需要与时俱进。而时事政治又往往反映了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高考政治试题结合时事政治是理所当然和合情合理的。所以,我们平时的政治课教学,我们应对高考的政治课复习,都必须紧密联系时事政治。不管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自己的学习,都需要把政治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和时事政治结合起来理解,结合起来研究,结合起来训练。

一、高考时事政治的命题特点

1.时事政治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

既是时事政治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重点问题,往往是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重点。如2008年的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

现在的高考试题无论是政治单科试题中还是综合试题中,都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涉及重大时事。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运用所学原理对热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所学知识与时政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分析思考,不仅仅是热点复习时候的事情,应该是经常性的工作。比如,中国举办奥运会,圆了百年梦想,我国运动健儿顽强拼搏,取得了突破性成绩,这是一个可以从多方面考查的热点问题。政治常识方面,本次奥运是有史以来参加国家和地区数目最多的奥运会,不但可分析得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两大主题”的观点,还可透视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这一理论知识。经济常识方面,举办奥运可以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生活与哲学方面,可分析出“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等原理,还可分析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等。文化生活方面,举办奥运会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2.重点关注国内重大时事政治。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来看,越来越偏重于对国内热点问题的考查,而对国际热点考查较少。但这并不是说,国际热点就不要关注。

因此,近年来特别是今年以来,很多重大时事,我们都必须认真关注。如:我国成功发射神舟七号、我国取得抗震救灾伟大胜利、中共第十七届三中全会的

召开、全国开展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全球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峰会、两岸三通问题等。

3.注重时事热点之间的相互联系。

各个时事热点不是孤立的,不能就事论事地理解和把握,有些热点问题共同反映了同一规律性的东西,我们可以将这些时政热点进行归类、整合,从而以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帅众多的热点,如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都体现着社会发展趋势,体现着人民根本利益,并能统帅很多时政热点,对其学习,不但要明确其内容本身,而且要知其背景、原因、意义和影响。

4.不忽视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本与教材知识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有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如,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问题、“三农”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全球化、绿色GDP、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公民意识、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主权、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都是多年的热点,在高考中是“常考点”,只是在每年的高考中切入的角度有所变化。这些热点要多关注,复习时要注意这些持续性热点的时事背景。

5、时政热点试题可以是“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考察的主观性试题。

6、时政热点问题既可以直接切入也可以间接切入。

直接切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

间接切入考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察觉,一般较为综合和间接地反映命题人的意图。由于政治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重大时事问题直接命题外,命题人常常会间接选取较为深层次的出题点,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1、夯实学科基础,提高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不是不要基础知识,也不是不要知识体系。考察时政热点问题,也不是不要基础知识。因此,我们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必须时

刻不忘基础知识,千万不能脱离基础知识去搞热点。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要融会贯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一知半解。同时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知识体系。我们在体系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提高对知识的掌握效率,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才能为分析和解答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调动知识,是指在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的过程中和基础上,能将接收到的信息迅速与相关的知识内容建立准确而有效的联系,是考生根据试题信息和要求对已储备知识的选择和提取。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就是知识的重组、迁移能力。只有夯实学科基础,特别是熟练掌握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把握知识的整体框架和内在联系,才能准确、灵活地调动和运用知识。

2.关注时政热点,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能力。

高考命题所运用到的信息,往往很多都是时政热点信息。高考命题不回避热点问题,常常以重大社会热点问题为题材,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

我们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主要是要引导学生提高调动运用知识,判断、阐述、探究、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老师没有必要对每一个热点问题都做系统全面的分析,不一定要面面俱到。我们可以提供材料信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我们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查找材料信息,再进行探究、讨论。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既要从一般意义上对热点进行分析,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又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提高。

热点问题并不需要我们去死记硬背,关键是学会分析思考,通过热点专题复习,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

我们平时在进行热点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通过热点问题的复习思考,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分析思考的习惯,掌握分析热点问题的方法。

对于热点问题,我们分析思考的一般程序是:

(1)认真审题,包括审材料和审设问

要弄清材料共有几层意思,读懂每层的大意;要把审材料和审设问结合起来,从每层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要综合归纳出各个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思想;要弄清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要特别注意标题、首尾句,还要注意标点。要抓住设

问中的关键词、中心词、限定词;要弄清题目要求运用的知识范围;要弄清题目设问的具体要求,包括答题的方面、角度、范围等。

(2)确定论据,进行构思

要根据材料的中心观点、论点,回忆教材及时政中与此相联系的理论知识,结合题目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筛选,确定答题所要运用的理论知识;要在动笔前先在头脑中进行构思,明确答题的要点、层次,以确保条理清晰。

(3)真组织答案

要把基本理论准确表述出来;要把基本理论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统帅材料,用材料说明理论;对材料的分析要把握本质;要注意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我们要把时政热点复习当成一个手段,通过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解读,来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

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考生在解答时,要全面、认真地审题,弄清楚题意和题干的规定性,弄清每个选项本身是否正确,将其确定后再与题干相联系,区别共性和个性、可能与必然,选择与题干相吻合的选项即可。

时政类主观题一般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先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课本知识点,要开拓思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评价这一时政材料。有些时政题还会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标题、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考生回答题目所问的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所有的图表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因此审图表的关键在于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表题时,往往会忽视注解,这对正确地读懂图表十分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图表信

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地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问题。

论述题值得注意的是:①“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的”,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不同。前者是从个别到一般,后者是从一般到个别。“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所给材料如果只体现单一角度道理,回答时把道理说出来就行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针对多角度的复杂材料问“体现了什么道理”,通常要求在回答所体现的有关道理时也要结合对应的材料作简要说明。“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要求一定要把材料所体现的有关道理与相应材料结合起来回答,而不能离开材料简单罗列道理。②“几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与“几则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道理)”,这两种问题的回答要求截然不同。前者要求对几则材料进行共同概括,而后者则要求必须就每一则材料分别加以说明;③“材料是怎样体现有关道理”与“结合材料(根据材料),说明我们应怎样„„”这两种问题的要求是根本不同的,不能混为一谈。

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真正熟练灵活地掌握时政题的答题技巧,还应该多练习、多总结、把握规律,做到熟能生巧、举一反三。要做好政治主观性试题,特别是时政热点问题,必须做到“一扣三结合”:必须紧扣题目要求,必须结合教材,必须结合材料,必须结合时政。

4.正确掌握方向,精选好的复习资料。

每年政治高考所涉及的热点是十分广泛的,出题角度和设问方式也灵活多变。目前,时事复习资料也品类繁多,搞得学生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指导学生精心筛选,严格把关,挑选一种比较理想的资料,作为复习参考。选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尽量选用正式出版社出版的书籍,这种书的质量一般能得到保证。(2)资料不宜太厚。学生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必要花太多时间在时政背景材料的了解上,关键是学会分析思考的方法。

(3)资料要有针对性和时效性。高三政治考前复习仍然要“回归书本,紧扣考点”,因此,所选用的复习资料也要体现这一要求,并且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点拨要富有科学性和启发性。

(4)政治高考对时事政治考查的要求是“内国内外重大时事”,这就要求我们买复习资料不宜过早。

篇2:时政分析论文

日本的恐惧与如意算盘——在写新书《大博弈》时事篇节选

日本的恐惧与如意算盘

正所谓世间一切没有无缘无故,若非钓鱼岛本身存在问题,美国再怎么鼓捣也不会发酵。恰恰是二战后钓鱼岛本身存在问题,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在美国战略东移的大背景下,钓鱼岛问题才会迅速发酵。美国的战略东移,源于中国的崛起。而中国的崛起,恰恰又是日本最为忧心的事之一。如此一来,美日在遏制中国方面一拍即合。

日本对中国的忧心从上世纪90年代日本“失去的十年”已经开始,并且随着日本二十多年来的裹足不前和中国的大步迈进而不断加深。日本的心态非常矛盾,一方面不想错过中国崛起给日本带来的经济机遇,另一方面又担心中国崛起会成为日本的噩梦。因此,随着中国崛起,日本对中国的未来表现出极度的忧心和对自己未来的极度恐惧。日本的恐惧是多方面的。

地缘政治上,日本担心中国台海两岸走向一统。因为,一旦两岸一统,日本的出海航道将被中国扼死,其经济发展、政治影响力均要完全受制于中国,并必然被限制在东北亚的海洋上。如此一来,日本的未来若非依附中国,就只能继续作为美国在东亚的桥头堡。日本历来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绝不愿意屈尊于此。

因此,由于担心中国崛起,日本热心于和美国一起遏制中国,热心于插手台湾问题,一定要和中国争夺东海、钓鱼岛。虽然能力早已不济,但依然要向台独分子“暗送秋波”并提供局部支持。某种意义上说,只要两岸没有走向一统,借台遏陆、以华制华,从两岸斗争中渔利都将是日本未来较长时间内的对华策略。以台遏陆、以华制华最典型案例在近期就有发生。自2012年来,由于钓鱼岛问题不断发酵,日本接连遭到中国大陆方面在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多重压力。2013年4月,为了离间两岸,日本在钓鱼岛渔业问题上向台湾马英九政府“让利”,以所谓“渔权”换马英九对钓鱼岛属于日本的“主权”认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面对蝇头小利,马英九竟然不顾两岸和平和经济的巨大利益而签署了此协议,这直接使两岸未来关系蒙上一层阴影。更为讽刺的是,马英九在哈佛读书时的毕业论文就是关于如何保护钓鱼岛的,如今却变相承认了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

台湾著名政论家邱毅在新浪微博上连发两条微博,对日台渔业协议进行评论。邱教授说: 马英九在台日渔权谈判的短视将尝到贪小失大的苦果,试问台湾接受日本丢出的诱饵,放弃对钓鱼岛主权的坚持,必将引发大陆民间强烈的反弹,往后两岸之间的各种谈判还要怎麽谈?马英九因用人失当错误决策已使支持度降至谷底,国民党几乎要被他一人玩完,这次在钓鱼岛主权问题又弃守,支持度怕要再跌了!

整个情势的变化是令人忧心的。朝鲜半?的紧张情势使美国有充分理由在东北亚佈署重兵,奥巴马重回亚太的战略意外的得到落实。安倍晋三更是趁火打劫,一方面以此藉口扩军经武,一方面以渔权谈判来进行联台制中。而马英九很笨的掉进美日的陷阱内,表面上在渔业上取得短期小利,但却破坏了两岸互信与合作。

马英九不顾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在钓鱼岛问题上采取绥靖政策,在两岸三地竭力“保钓”、两岸百姓不断呼吁两岸联手之际,马英九签署此协议被大陆舆论直称为“卖国”!在笔者看来,这是马英九政府误认为东北亚局势美国已占据绝对优势,试图借美国之力维持两岸现状的同时,继续要挟大陆以从中渔利。但是,协议签署两天后,美国国务卿克里“愿与朝鲜进行对话以实现半岛无核化”表态确立了马英九的误判,因为美国态度软化表明美国并未掌控东北亚局势。而马英九此时和日本签署渔业协议,在政治动机上显然有加入美第一岛链遏制中国大陆的含义。如此,一旦美国无法遏制中国,跑偏了的台湾政治方向必然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经济方面,日本在1997年东南亚经济危机时,不负责任地将日元贬值使得亚洲国家深恶痛绝。当时的中国,则是负责任地扛住了人民币贬值压力,同时支持港府狙击了金融大鳄索罗斯。自那时起,日本在亚洲的领导位置即开始被中国取代。迄今,危机已过去16年,日本在亚洲的影响力不断趋弱,而中国的影响力则与日俱增。2010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更是让日本唯一的战略优势也丧失殆尽。

随着中国在经济方面开始超越日本,中国的军事、政治等能力也开始与日本拉开越来越大的差距。在这种大背景下,日本对中国最终收回钓鱼岛的担心与日俱增。钓鱼岛问题和琉球问题是捆绑问题,一旦钓鱼岛被中国收回,则日本在东海划界、琉球(日称冲绳)主权等问题上都将陷入被动。日本不但担心丢失钓鱼岛的控制权,更担心丧失东海划界谈判筹码,并最终在琉球主权问题难以自制。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欲借助美国的重返亚太之机,借美国之力在钓鱼岛问题上形成既定事实,迫使中国在钓鱼岛问题上让步。若中国迫于美日压力在钓鱼岛问题上让步,则日本不但在琉球主权问题上不再受到威胁,连东海划界问题也会占尽优势。当然,此时的日本就会再次觊觎中国的宝岛——台湾。

日本心里也清楚,鉴于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美日遏制中国并非易事,甚至不能排除最终在博弈中美国在西太平洋败去的可能。但哪怕如此,日本仍可从中获利。

道理很简单,美日的压力必遭中国反弹,而日本在钓鱼岛针对中国的挑衅也自然成为日本发展自身军事力量的借口。中国反弹带来的压力,又将成为日本向美国提高要价的借口,日本会借机迫使美国向其让渡包括军事、外交等全方位的主导权,最终迫美同意其修改《和平宪法》。近些年,日本右翼不断推动修改《和平宪法》,就是在上述大背景下出现的。在日本右翼近几年的鼓噪下,进入2012年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复苏的迹象越发明显。

2012年10月14日,日本自卫队在神奈川县横须贺附近海域举行大规模海上阅兵仪式,共有包括直升机航母、宙斯盾驱逐舰在内的45艘舰艇、18架航空飞机和8000名自卫队员高调亮相,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也各派一艘舰艇参加。在阅兵式上,时任首相野田佳彦强调,“当前安全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局面,不断发生与领土和主权相关的事件,自卫队的使命越发重要”,野田还引用极具日本军国主义色彩,二战以前日本帝国海军军校校训“五省”来激励被阅自卫队队员。野田佳彦最后用日本军国主义时代最著名的名言,1904年“日俄战争”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发布命令时使用的“诸君更加奋进努力”来勉励自卫队员。野田的讲话被媒体普遍解读为针对中国,同时他也明显在用军国主义思想来取悦国内民众。2012年10月16日,野田佳彦更是明确表示要重新定义“集体自卫权”(注释④:所谓集体自卫权,即与本国关系密切的国家遭受其他国家武力攻击时,无论自身是否受到攻击,都有使用武力进行干预和阻止的权利。简而言之,即一个联盟所有成员在其中一个成员遭受攻击时进行相互武装援助。)。野田佳彦的这一表态,意味着日本当局正在积极推动修改宪法。2012年10月25日,日本极右翼份子石原慎太郎辞去东京都知事职务,准备组建极右翼新党,参与日本即将到来的众议院大选。这位极力否认南京大屠杀的日本极右翼分子,竟然因2012年挑起钓鱼岛争端而在日本人气大涨。

日本共同社2012年年底公布的一份对此的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在454名新当选的众议员中有343人赞成修改宪法第九条,比例为75.6%,超过了全体480名议员的2/3,达到了提案修宪的条件。其中,有45.6%认为应“全面修改宪法”,30.0%认为应“对第九条等进行部分修改”。此外,有16.1%的人赞成“对第九条以外的内容进行部分修改”,仅有4.6%表示“反对修改”。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日本整个国家已经走向右翼化,这是日本军国主义再次萌芽的征兆。

2012年12月日本右翼分子代表安倍晋三再次出任首相,出任首相后的安倍晋三较前任更加右翼化。2013年4月23日,以极右翼分子、现任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为首的4名内阁成员、168名议会议员在安倍的默许下参拜了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这是8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议员参拜,安倍也供奉了祭品。安倍晋三虽没有参拜,但之后公开否认侵略历史,称参拜靖国神社“理所应当”,并明确表示允许内阁成员参拜。

2012年年底,现执政党日本自民党在众议院大选的竞选纲领中,提出把《旧金山对日和平条约》生效61周年的4月28日,作为日本的“主权恢复日”。2013年3月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国会答辩中阐述纪念“主权恢复日”的意义时称:“越来越多的(日本)年轻人不知道日本曾经有过丧失主权的7年被占领时期,这是认识日本独立的重要日子。”2013年3月12日,日本政府决定,将4月28日定为日本“主权恢复日”,并举行政府主办的纪念仪式。

2013年4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出席在日本东京宪政纪念馆举行的所谓“主权恢复日”活动,纪念二战后日本摆脱美军的日子。日本天皇夫妇和四百多位参众议员当天出席纪念活动,在日本天皇离开活动现场时,在场者在首相安倍晋三和最高法院院长的带领下,用日本军国主义时期的手势齐声三呼“天皇万岁”。这种场面,不仅让亚洲国家大哗,也让世界舆论震惊,日本正在突破原有底线。不过,琉球人民一直将61年前的这一天称为“屈辱日”,日本政府此举在当地引发了强烈的反对。

安倍为什么敢这么猖狂?据《日本经济新闻》与东京电视台于2013年4月19日至21日实施的舆论调查显示,安倍内阁支持率升至76%,相比3月调查上升7个百分点。包括安倍第一次任日本首相期间在内,创出了安倍内阁支持率的新高,也创出2001年小泉内阁以来的最高水平。从极右翼分子安倍晋三重新获得执政权可看出日本国民的右翼化倾向,而随着安倍越来越极右翼化,其支持率不跌反升,这就必然刺激安倍更加右翼化的举动。从现在安倍的政策看,未来日本必然加速推动修改《和平宪法》,把只有自卫权的日本自卫队改为具有所谓“集体自卫权”的的日本国防军,即让日本从《和平宪法》和美国的枷锁中解脱出来,甚至重新举起日本军国主义大旗。关于这一点,安倍的表现再次给了我们警示。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当地时间2013年5月3日下午,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会见记者时表示,为实现修改《宪法》第96条以放宽修宪提案条件,有意与日本维新会和众人之党进行合作。虽然联合执政党公明党对修宪态度谨慎,但安倍重申将努力与其进行协调。日本维新会是以石原慎太郎和大阪市长桥下彻为共同党首的日本维新会是日本新一代极右翼政党,该党超过98%的国会议员支持修改宪法第96条。

上述种种证据表明,日本整个国家正在走向右翼化。这种右翼化倾向的不断复苏,还伴随着日本国内否定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日本安排思潮,这种思潮正是军国主义思想再次复活的温床。日本,在世界政治大洗牌之际,正在重新走向军国主义。

综上分析,日本当前的如意算盘是:一方面,在美国重返亚太之机,借美国的力量遏制住中国的同时,不断寻找借口断壮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从而在与中国的领土领海争端中夺得主动权,迫中国让步。另一方面,再借助中国反弹力量,迫使美国向日本让步,使得日本逐渐挣脱二战后美国对其的束缚,最终实现向正常国家过渡。最后,日本右翼分子很可能借助这种军国主义复苏的思潮,在未来某个时候再次铤而走险,挑起和中国的战争。

近几年,我们经常看到一种中日外交怪相。日本一边不断联合美国和其它国家向中国发起挑衅,同时领导人又经常在外交上“低三下四”地向中国“示好”。究其原因,一则是上述日本的如意算盘,另一则是美国对日的巨大政治军事压力与日本对中国经济的严重依赖,导致日本外交上经常言行不

一、自相矛盾。

在笔者看来,日本这种怪异状态会一直持续,直到其认为已彻底无力挑战中国而臣服,或因和中国撕破脸而无需再表示友善。历史经验表明,日本人往往表面显得彬彬有礼,但背后会毫不犹豫下手捅刀子。譬如,二战时期日本驻美大使前脚刚进白宫向美国总统罗斯福大谈“日美亲善”,后脚就发动了偷袭珍珠港。对日本人,我们不能看其说什么,而必须看其做什么。

纵观历史,日本的民族性格特点非常鲜明,既有极强的冒险精神,又有极强的等级观念。由于其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有向外扩张和对外掠夺的传统,其最高信仰就是“成王败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日本一直认为是美国战胜了他们,故只臣服于美国。

至于中国,具有极强等级观念的日本至今仍无臣服之心,甚至从心里一直认为自己高中华民族一等。同时,很多日本人至今仍理所当然地认为二战中日本的行为不是侵略行为,日本之所以有今天是因为美国打败了他们而已,这是为什么日本一直否认南京大屠杀、甚至否认侵华的根本原因之一。

一个极好冒险、只服实力、信仰“成王败寇”、不断否认侵略并正在右翼化的日本,遇到一个正在重新崛起、价值观与日本截然不同、崇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如犯我我必犯人”的中国,从现在形势看,未来很可能会演化成一次中日终极对决。

中华民族是最热爱和平的民族,但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在崛起过程中必然不会一帆风顺。现在看,日本就很可能要充当第一个阻挡中华民族崛起的国家,也很可能是中华崛起、中华民族亮剑的一块“磨刀石”。

goldgamebook@sina.com

我对国家未来既乐观又忧虑

全国政协何新委员3月6日下午小组会发言提纲

请求记者出去。我想讲的一些话目前不希望记者发表。我先送给本组的各位委员三本书。有两本书是我对隐藏在西方经济政治和宗教体系幕后的一个神秘核心组织共济会的揭露和研究。还有一本是关于近代西方人伪造一个莫须有古希腊文明作为西方文明的母本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中共18大确立以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我衷心拥护。

但是毋庸讳言,新的中央领导核心所面对的是近20年来最为错综复杂的内外形势。这种错综复杂性,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国际关系的,以及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我是多届委员,从七届二次会议到现在,除了第十届不是,我担任政协委员五届了。但我一直是孤立分子。第九届时候,我反对当时推行的大规模下岗,国企改制私有化政策,被免职一届。所以从大局着眼,我很少公开讲话。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央建立新的领导集体。我认为国家前景光明,大有希望。但是我也对未来深怀忧虑。我为国家未来十年可能面临的复杂内外变局担忧。习主席鼓励政协委员讲真话,所以我今天再讲一点点真心话。

我们中国人应该看到,由于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的隔膜,中国人一直对世界很无知,在许多深层方面,至今仍然并不了解西方。许多中国人不了解世界上有一个有权势人物密集存在的秘密组织叫“共济会”,以为这只是一个莫须有的魔幻故事和神话。当今世界处在大变革的前夜,处在形成新的全球格局和秩序的前夜。

2008年以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深不见底,影响覆盖全球,不知会持续多少年。说中国一枝独秀就是误判。说世界形势主流是和平与发展也是误判。近两年国际形势似乎突变,南海资源问题,钓鱼岛问题,缅甸问题,朝鲜问题,中印边境问题,都可能引发局部战争甚至引发由于国际干涉导致的总体战争。其实这些问题由来已久,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对政府工作报告有看法。我又要唱点反调。当前我国经济处在发生危险的边缘。许多群众不满。群体事件不断。老百姓有许多意见,我实时收集了一下政府工作报告直播时的网络评论,在比较自由开放的公开论坛上,尽管不断被删除,但是负面的声音远远大过正面的评论。我的基本看法是领导人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内外形势的真相以及问题形成的原因估判有误。特别是这五年,是形式主义严重的五年。在深化改革的口号下,一直强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的市场改革政策,面对诸多重大现实问题,本届政府无作为、假作为。因此,五年前没有暴露的问题,现在都在陆续暴露。未来新一届政府很不好干。而当前中国与世界都可能面临重大变局。搞不好,未来十年会面临内外危乱之局。

有人说,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和积累,近年国家外汇储备充足,国家有相当经济实力,国家机器的强大也能够在一定条件下维持社会基本稳定。

但考虑到未来内外变局纷繁,存在诸多变数和难以预测的因素,包括:目前通货膨胀形势非常严峻(远远高于官方估计),社会中下层生计存在困难的人数在不断增加;城乡中存在巨大的失业、无业以及不稳定短期就业的人口(失业人数被严重低估);近五年来发生网络舆论革命,社会舆论被互联网上来自内外神秘政治力量的无形之手操纵和左右。传统的舆论和媒体掌控方式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失效(电影《雷锋》收看率近乎零就是实例)。加之官府中政治腐败严重,导致民众中充满对党和国家不信任以及失望、抱怨的情绪。边疆分裂势力活动十分猖獗。以钓鱼岛、朝鲜为诱饵,存在爆发战争的可能性,等等。以上诸多不利、不稳定的因素,均有极大可能导致在未来的5——10年间爆发不测事件,从而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我非共产党人,有一个话本来不应当由我说。但我个人认为,当今在政治上最严重的问题甚至并非腐败问题,而是党不管党,政府不治国的问题。

这个问题发生的根源是由于两个因素:第一是近年来不恰当地强调党政分家,党不理政。第二是政治改革的方向被错误理念和舆论所误导和绑架。

一讲政改,就讲一人一票,讲民选官。说透点,这不是为了民选官,而是为了民选党。有人说中共现在只是执政党。这其实是一个别有用心的命题,是偷换概念,但是被津津乐道。美国的民主党、共和党是执政党,它们随时可以下台。但是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共产党是开国的党,建国的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共产党建的。执政党可以轮换,可以随时下台,不会导致国体的改变,不会发生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改变。但是如果共产党下台,那意味着国体的改变,宪法的改变,国家全部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改变。是会发生天下大乱的变动。

西方为什么执政党和总统换来换去能保持社会不乱?因为西方基本制度中有一个共济会核心联盟的存在。这个核心联盟的高端是家族世袭,极为稳定,有一种贵族王室与银行世家传承千年不变的制度。但是发展中国家没有这个。中国共产党是现今中国基本制度的核心,没有这个核心,放任玩什么民选官,中国必会大乱。我不是中共党员,也不是官员,我就要退休了。但就是这么一个现实。

现在自由派所鼓吹的所谓“政治改革”,所有说教归结于一点,其实无非就是劝说共产党准备主动退出中国政治舞台,劝说共产党交出执政权力和军队(这是“军队国家化”论的实质),然后把政权交给所谓公民们的选票——“还政于民”,通过选票把权力交给大陆的“民进党”——民主党、自由党或其他新政党。

所谓的军队国家化,实质无非就是共产党把军委撤销,交出军队。所以政改问题的最终实质就是,你共产党究竟要不要交权?要不要交出军队,交出国家?

当今所有问题,环境问题,腐败问题,人口问题,转基因问题,根本问题就是党的失职,政府的失职,党不管党,政府不理政。恰恰不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政府职能转换不够,不是政府应当进一步退出市场。为什么政府面对诸多重大复杂的具体国民经济问题放手不管?包括食品安全卫生问题、空气污染问题,饮水污染和毒化问题,野蛮拆迁问题,城管横暴执法问题,也包括大量的富人、贪官外逃,资产外流几千亿问题,以及物价飞涨的问题,等等——这些这么严重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搞得民怨沸腾,可就是没人过问,没人去管。执政者天天讲政府放弃职能不要介入市场,而要把这些问题的解决统统交给市场——市场能解决吗?解决得了吗?市场的原则就是优胜劣败,两极分化。唯金钱至上,利润第一。所以才发生这些问题。让市场发展自发解决这些问题,不是饮鸩止渴吗?这些问题不是发展中的问题,而是决策者世局判断有误,对发展方向和道路选择有误的问题。继续这样走下去,必将把中国引向一条危乱之路。本次会议我提交了四个提案。

1)关于反对以大部制改革的名义将铁路系统公司化后,转为民营、私营后,让铁路成立中外合股公司,然后允许外资进入,兼并侵吞中国铁路已形成的巨大国有资产的提案。其实发达国家的铁路很少民营化、私有化。中国为什么这么搞? 2)关于反对撤销科技部的提案。

我认为科技部不应解散,还应当加强。不能指望以后完全靠民营企业、大学搞科研,而应珍惜、维护中国的科研国家体系和队伍。这需要一个领导部门。

3)关于呼吁重新审定小学数学教材,撤销不合实际的艰深内容,反对强制英语化,减少少年儿童学习和精神负担的提案。

4)考虑未来水、资源、人口及环境问题,建议国家考虑将天津设为陪都,以及北京的部分职能及机构疏散迁离到中部地区的提案。原则上我不反对大部制改革,不反对以城镇化为发展方向。但我认为这两件事都不是眼前的当务之急。不但不是当务之急,而且如果仓卒乱改,必会导致国本动摇经济混乱。现在中国铁路运行秩序良好。匆忙并部,仓促搞什么公司化,民营化,进而引入外国大资本,外资化,铁路秩序必会在这种乱改中大乱。

铁路是中国经济的大动脉。铁路运输成本的提高,将导致全面恶性通货膨胀。铁路也是国防运输的命脉。如果铁路动脉系统引进外资,外资掌控,将意味着国防运输重大信息的对外公开化。

尤其在当前,中国可能面临外战。这个时候突然要搞乱目前运营良好的铁路系统,是不是别有用心?!

各位委员请注意,拆解铁道部,让铁路私有化这个主意不是中国人想出来的,是共济会控制的世界银行2004年给中国输入的建议。为什么我们现在要按这一套办?

还有城镇化撤村并城的运动,如果实施不好,处理不当,也会导致农村社会秩序的紊乱,会颠覆国本。

中国有庞大的失业人口,中国至今未出乱子,根本在于目前农村是稳定的。农村稳,则社会大局尚稳。农村稳定的根源,正在于农村土地不可买卖、不可流转。这是硬性的土地生存资源保护。农民工进可以入城打工赚取生活;退可以回农村种一亩二分地。故而农村农民至今没有出大乱子。

在庞大的失业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把农民手里的土地巧取豪夺地剥夺过来,使得以后农民工进不能择业养家糊口,退不能归农种地种粮,进退失据,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除了死路一条的悲惨命运,便只有揭竿而起了。如若盲目推行以城镇化为名的农地私有化,中国必会大乱。城镇化搞不好是亡国之政。这个主意也是来自外部,来自国际共济会控制下的世界银行。

所以我认为,当前的迫切问题根本不是搞什么大部制,搞什么城镇化,而是亟需整顿国内经济秩序,重新选择经济发展道路,统筹国内经济全局,梳理、解决严峻的现实经济问题和改善民生问题,着力要解决目前物价上涨过快、农民工失业多和从业就业难,以稳定人心、安抚社会的问题。

我呼吁新政府坚决放弃过去十年来以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主干拉动GDP的错误政策,切实面对和解决下层百姓哀哀求告导致生存困难的那些民生问题——这些现实问题极其复杂棘手,不是通过抽象的制度改革和职能转变就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是一些年以来决策、政策和发展方针失误的问题,是多年积累的问题,无法通过什么政改或私有化方案解决。最后我想讲的一点意见是,注意近二十年来的智能化电脑革命及其相关科学技术的革命,正在改变世界文化,正在改变社会制度的组织形态,改变世界的经济和政治。其意义怎么估计都不过分。而目前中国人,包括领导方面,对此认识非常不足。最重要的一点是,电脑智能化技术的革命,已经使得全球新秩序,全球金融及经济政治一体化成为可能。旧式的民族国家视野已经不够。当今围绕中国问题发生的所有重大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都具有全球性意义。其实世界上一直有一只看不见的手,一个注视着一切的眼睛,它控制着诺贝尔奖,控制着联合国及国际组织,制约着西方大国政府。它影响着15世纪以来的世界秩序和世界未来。这就是那个神秘的集宗教、金融、政治和文化于一体的共济会国际体系。中国的发展和强盛对共济会国家的世界体系构成挑战。为了应对这种全球化挑战,中国也必须寻找和制订一套自己的全球化战略。

我并不认为中国应当与共济会的世界体系相对抗。事实上,中国与共济会体系包括那些主导世界的金融大亨过去多年也一直存在合作关系(例如香港的许多大亨达人,包括李嘉诚先生据我所知都是共济会高级成员)。当今的世界市场基本上完全被共济会金融体所控制,中国不可能遗世独立彻底摆脱出来。以后也只能继续寻求合作,但是应当是既斗争,又合作。如非万不得已,也应当尽量避免发生激烈的对抗和战争。

但是,多年来共济会势力用多种方法渗透进中国。输入软件,输入经济政治改革方案,让中国进入陷阱。譬如,近年喊得很响的所谓“反垄断”就是一个糊弄中国人的欺世之谈。全世界的资源市场、金融市场都早已被共济会的跨国托拉斯、康采恩(例如高盛和摩根集团)所垄断。国际共济会控制着世界的大部分金融体系、企业体系、认证体系甚至意识形态控制体系——世界五百强都是垄断的托拉斯集团。为什么他们的枪手却只攻击中国的国企搞垄断?无非就是为了拆散中国的国有大型经济体,让他们的托拉斯进来控制中国经济。

还有设置汇率升值陷阱,让热钱滚滚流入中国,以加剧中国的国内通货膨胀——这些举措后面都有深远的战略意图。有人说我是阴谋论。其实不让人知道商业、政治和历史中充满阴谋这本身就是一个阴谋。中国人在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时候,首先应当看清楚这个世界,看清楚面前打交道的真正对手究竟是谁。这是我不能不说的。

篇3:时政新闻民生化分析

1. 时政新闻的含义和特点

1.1 时政新闻的含义

所谓的时政新闻主要是指新闻内容对于解释国家的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对国内近段时间内发生相关重大事件的详细报道的新闻。

1.2 时政新闻的相关特点

时政新闻相对于其他科学性等相关的新闻有着非常显著的特点, 主要包括:时政新闻拥有着较大的实用性以及较强的时效性、时政新闻内部含有较为浓厚的政治成分、时政新闻内部对于典型事件以及典型人物往往具有重点的报道。现将特点详述如下:

1.2.1 时政新闻具有较大的实用性以及较强的时效性

时政新闻在通常情况下是对国内外相关的一些主要的政治性动向进行报道, 一般情况下自身所报道的内容有着非常严谨的要求,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时政新闻的实用性和时效性。在一般情况下时政新闻对于文字以及相关词语的应用非常严谨。

1.2.2 时政新闻含有较为浓厚的政治成分

时政新闻在播报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诸如:某某的讲话、党中央以及国务院等相关的词汇, 这在很大情况下是上级对于下级相关政治信号的传递, 因此具有较为浓厚的政治成分。

1.2.3 时政新闻内部对于典型事件以及典型人物往往具有重点的报道

国内相关的时政新闻在进行相关报道的过程中往往侧重于某些典型人物以及典型事件的报道, 通过相关的典型事件的报道, 给人们树立全面的学习榜样, 达到增强人们素质的目的。

2. 民生新闻的含义及特点

民生新闻主要是指新闻内容与人们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新闻, 主要侧重于对于人们生计的关注。其主要特点是新闻往往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性问题出发, 采用的报道形式往往以传播的形式为主,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缩小新闻和人们实际生活所需之间的差距。同时民生性新闻往往以以人为本为根本, 在报道的过程中往往采取叙事的方式进行报道, 将老百姓作为新闻的主角, 增强人们对于广大人们群众的关心。

3. 增强时政新闻内部民生新闻的重要性

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各种媒介形式的不断发展, 很大程度上不仅实现了对新闻报道内容的丰富, 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到更多人们的关注, 此外, 随着这种态势的不断转变, 在较多的方面能够促进我国时政新闻的不断发展。随着人们民生意识的不断增强, 广大人们群众对于国内的相关民生性问题关注度会不断增强, 人们对于民生性新闻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大。时政新闻作为一种较大的民生性新闻, 不断增强时政性新闻内部民生化程度, 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时政性新闻的收听率, 例如, 在时政性新闻内部逐步合适地嵌入如何促进国内医疗改革制度的顺利全面实行, 如何更好地解决现阶段人民的养老和住房问题等, 在很大程度上会增强时政性新闻的新闻价值。

4. 增强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相关策略

4.1 时政新闻内部应注意对于民生性语言的使用, 增强其自身的亲和力

在进行与民生相关的时政新闻的报道过程中, 整个报道应该从广大人们群众的需求出发, 将整个新闻的切入点调整到民生的角度。同时民生性时政新闻在编辑裁剪的过程中应当从实事求是的原则出发, 对于国内一些人们比较关注的问题应当进行详尽的报道而不是简单的叙述, 这个过程中也应当注意对于事件后续事情的跟踪报道。此外, 在对播报语言的选择过程中应当注意对于民生性语言的选择, 这对于提高民生新闻的亲和力是非常有帮助的, 在很大程度上会使时政新闻具有较为浓厚人情味道, 其内部蕴含的相关新闻信息也能够满足现阶段人们对于新闻的相关需求。

4.2 新闻工作人员应当增强自身的洞察力

时政新闻内部往往具有着较为广泛的内容, 其信息量往往比较大,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人员从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其中民生化的相关信息, 应从各种繁杂的新闻信息中提炼出一些与现阶段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性信息, 并从时政新闻民生化方面出发, 增强自身的洞察力, 提升自身的报道水平。

参考文献

[1]吴丽.媒介角色再思考——由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想到的[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6:13-16.

[2]李荣, 曹侃.理念、模式与操作: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理论与实践[J].新闻知识, 2010, 06:8-10

篇4:高考时政热点分析

2014年8月12日,联合国经社部与国家行政学院共同发布《2014年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中文版)》。报告指出,全球范围内只有极少数国家的电子政务发展处于优秀和落后阶段,绝大多数国家处于中等阶段。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影响电子政务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因素,许多国家尽管国民收入水平较低,但通过多种方法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报告显示,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指数(EGDI)为0.5450,排名第70位,比上次调查上升8位,这是中国在近10年来排名首次上升。为帮助各国更好地了解全球电子政务发展现状,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从2003年起对全球190多个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情况进行调查,并每两年发布一次《年度联合国电子政务调查报告》。此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得到广泛认可,成为评估公共行政部门电子政务服务水准的权威标杆,使各国政府更加了解本国电子政务优势和不足,从而促进电子政务发展。2014年下半年我国将全面推动政务微信公众账号的设立,争取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开通6万个政务微信公众账号。

2016年1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新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将先行试点的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初步探索出的相关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向更大范围推广。杭州市政府在2015年3月建立了跨境电商试验区。实验区运用互联网的平台创建网络业务窗口,将各种外贸通关手续如工商、报税等统一放到网络上,构建出金融体系、物流体系、统计监测体系等“六大体系”。企业只需要通过网络窗口,一次申报,就可以完成所有申報流程,从而改变了以往跨境电商面临的复杂漫长的数据申报局面。

二、时政分析

从“获得批复”到“全国推广”,杭州用了10个月。毋容置疑,通过跨境电商,大大降低了企业对外贸易的成本并且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从而开辟出中国对外贸易新模式。批复明确了该综合试验区的定位和作用,提出要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各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性难题,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为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首先,跨境电商的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中国经济开启“大数据”模式。当外贸企业在网络交易后,会留下真实、清晰的交易数据。当这些数据被重新利用,重新解读时,海外交易数据与国内交易数据将没有任何壁垒的展现出来。中国外贸的真实一面也将展现在互联网上。因此,随着杭州跨境电商新模式的推广,“大数据”这个重要的资源也随机产生,可以为企业及个人带来重要的信息,企业通过大数据可以预测市场发展前景,调节生产规模,大数据还可以为消费者打造个性化的消费体验,满足消费需求。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老师在节目中曾说:“未来的世界,大数据会替代石油”。大数据将成为一种新型优质资源,在互联网+的时代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大数据”成为了当前经济生活的热点词汇。在大数据模式下,信息资源客观透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更加凸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推动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技术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跨境电子商务不仅冲破了国家间的障碍,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同时它也正在引起世界经济贸易的巨大变革。对企业来说,跨境电子商务构建的开放、多维、立体的多边经贸合作模式,极大地拓宽了进入国际市场的路径,大大促进了多边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企业间的互利共赢;对于消费者来说,跨境电子商务使他们非常容易地获取其他国家的信息并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面对全球外贸形势的低迷,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现状,电子商务承担了重要的任务,就是推动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是通过“互联网+外贸”发挥我国制造业大国优势,实现优进优出,促进企业和外贸转型升级。对于跨境电子商务,李克强总理也曾明确表示,这不是简单的“国内老百姓买国外商品”,大量的是企业进出口业务,是用“互联网+外贸”,实现“优进优出”,带动实体店和工厂的发展,同时,也会有力地促进就业。在传统意义上而言,我们衡量经济发展的三大指标为投资、出口与消费。而今天,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中国经济良性化成长的三个新指标,那就是:充分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环境改善。跨境电商的迅速崛起,让我们期待不久将来中国制造的新浪潮。

三、试题链接

(一)选择题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的发展,今年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对新时期推进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做出了战略部署,网络强国战略的实施,给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度重视信息化电子政务建设体现了我国政府(C)

①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

②是人民的政府

③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

④执政为民 ⑤坚持对人民负责

A.①②③B.①②⑤

C.②③⑤D.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2015 年 3 月 7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有人结合了时下流行的消费话题说:不用去日本背马桶、电饭锅了,也没必要去香港背奶粉了,在杭州,就能买到!多霸气!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的建设是要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体制难题,打造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逐步形成一套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

材料二:目前,对比海淘,跨境电子商务尽管在物流、售后上有所改善,但仍旧不能很好地解决 所有问题,仍需加大政策支持。跨境电商的商品需要增加的费用在于为透明监管而支付的进口关税。不过,这些正规跨境电商亦存管理体制、政策、法规的不完善。目前,政府尚未建立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法律、法规体系,在监管、结汇、税收等方面没有统一、稳定的适用制度保障。

(1)结合材料一,运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关知识,分析杭州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 试验区的积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阐述杭州市政府对于规范跨境电子商务能采取 哪些举措?

参考答案:

(1)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杭州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是要通过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协同发展,使杭州跨境交易的形成新模式,这有利于增强杭州市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综合试验区的设立,破解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有利于使杭州跨境交易发展的立足点转到质量和效益上。综合试验区的设立,使杭城居民乃至全国居民购买国外品牌的商品更方便,调动了居民的消费积极性,这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综合试验区的设立,打造 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和生态链,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推进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2)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具有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杭州市政府要履行组 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制定发展规划、拟定行业规则,完善管理制度,出台相关政策,规范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行为。杭州市政府要履行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加强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杭州市政府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跨境电子商务的推广应用。

作者简介:

篇5:时政分析大赛

参赛队员:

13 年 12 月 10 日

第一部分:案例简介

老人住北京井下20年

(来源: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2013年12月6日)

丽都公园北边,一处绿化带内分布的废弃地下管道成为了一些外 地来京人员的住所。67岁的老人全友芝(音)称,住在地下管道已近20年,每天靠捡瓶子维持生活。这期间,还有其他人也将地下管道寻 做住处,最多的时候曾有10人住在此地。 “被封了,我就再找其他地 方住。 ”全友芝老人说,她自己的规划就是,凑够钱,给自己盖个小 房子。 故事 两位拾荒老人 组成井下之家 昨日晚间9点左右, 一名老年妇女朝着绿化带里的地下管道走来。 看到路边聚集着很多人,老人稍有迟疑,停在远处。老人掀开地上的 一个井盖,把手里拿着的一个空塑料瓶扔了进去。 “我回家啊。 ”北京青年报记者上前询问,老人告知就住在地下 管道中。 “我叫全友芝(音),据老人讲述,她来自河南商丘,今年 ” 67岁,没上过学,不识字,来北京已经20年。 老人说,自己每天都出门拾荒,早上5点多起床,在附近餐馆买 好馒头, 喝点粥就出门去捡塑料瓶。 老人称, 这20年来, 她每天如此。

“我常去三里屯。 ”老人称,每天自己都从丽都公园步行至三里 屯等人多的地方,拾捡大家扔掉的塑料瓶,然后卖钱。夜里9点左右 再步行回到住处。 “一个瓶子8分钱,今天卖了15元。 ”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每天 卖瓶子获得的钱是她唯一的收入,捡得多的时候可以卖30多元钱。一 个月下来,老人说她能靠卖瓶子获得三四百元钱。 “吃完饭,还能剩 200多元。 ”老人说,她每天尽量吃得简单,一个月下来能有所结余。 “今年已经存了500多元钱了。 ”老人说。 夜里11点左右,丽都公园路边陆陆续续聚集了另外三名老人。全 友芝老人告诉北青报记者,其中一位老年妇女同她一起住在地下,一 名老年男子是其丈夫,但并不住在此地。 “我是住在屋子里。 ”另一位 怀抱着二胡的老人称。几位老人都来自河南商丘,来北京多年,主要 靠拾荒为生。 “都是可怜人。 ”停车场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选择住在地 下,也是因为穷。据了解,此处还住着一位靠洗车为生的53岁的王先 生,家在怀柔农村,家里共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正上高中,儿子上 初中,学费开销很大。前晚民警把王先生安排到他在停车场边的简易 房内住,但是王先生又返回井内居住,一大早起来就离开了,昨日夜 里也没再回来。 北青报记者在现场看到, 几名城管工作人员正在商议如何处置这 些废弃地下管道。说起这些住在地下管道里

的人,一名工作人员称:

“我们以前就帮过他。 ”工作人员表示,此前曾送过以洗车为生的王 先生去救助站,也帮其找过工作,但王先生自己又回到井下。昨日下 午5点左右,城管人员离开现场,并未处置这些废弃的地下管道。城 管工作人员告诉北青报记者,管道归属不明确,不敢轻易封堵。 井内面积不足3平方米 探访 丽都公园北门,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内满是枯萎的草根,十余个地 下管道的井盖凸出地面。 “洗车的人就住在这口井中。 ”路侧停车场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 北京青年报记者, 一位姓王的男子就住在这片路边绿化带西南边的一 处地下管道内,平时给路过车辆洗车。井盖已经被打开,从井口往下 去,管道内黢黑一片,井口透下的光照亮了井内一小块区域,铺在地 上的被子和床单凌乱成团,一床凉席露出一角。 北青报记者进入这处住人的地下管道内。经过约2米长的垂直管 道后,脚

第一文库网触到地面。管道空间呈长方体,长约2米,宽约1.5米,高度 约为1.8米。 除了地上铺着的被子和凉席,两个装着衣物的塑料袋放在角落, 四壁都是水泥墙面,锈迹斑斑的管道破墙伸出。一把雨伞、两个未吃 完的馒头、半袋泡面、数张扑克牌,这些零碎的物件分布在墙角。 在绿化带另一边,北青报记者搬开一处井盖,井内同样可见棉被

和床单。 据了解, 两位老人此前曾住在另一个地下管道内, 由于漏水, 老人搬了“家” 。 在这片绿化带内,北青报记者走访发现,共有5处地下管道有过 居住的痕迹。其中,两处管道铺着床单,放着一些衣物,一处管道内 已经被水淹没,另有两处地下管道内,有一些遗留的生活用品。这些 地下管道多被废弃,井盖上写有“热”和“北京市政”等字样。 “我不想回家,没家” 讲述 “被封了,我就再找其他地方住。 ”老人全友芝坐在地下管道狭 小的空间里,她告诉北青报记者,在地下管道内居住这些年,经历过 多次换地儿。老人说,以前井盖被铁条焊死,她就自己买把小锯子锯 开,再住进去。如果遇到下雨,就躲到附近有屋顶的建筑内, “我还 有别的住处” 。 据老人回忆,住在地下管道这些年,周围的管道内曾陆陆续续住 过一些外地来北京的人。 “一个哈尔滨的就住过这边两年。 ”老人称, 最多的时候,有10人左右居住在此。 坐在地铺上,老人掏出昨日卖瓶子收获的钱,清点了一遍。然后 又从斜挎在身上的黑包里拿出一个手电筒, “这是好心人买给我的, 用来照明。 ”老人说,住在地下管道内,很多好心人帮助过她,给她 买一些面包,从附近餐馆吃完饭的人,也会打包剩菜给她。

“我不想回

家,没家。 ”老人说,家里还有两个儿子,都不管她, 她没有房,老伴又常常和她吵架,甚至动手打她,回家并不快乐。老 人说, 来北京这些年, 她记得自己回过4次家, 最近一次回家是5年前, 她的母亲去世。老人说,她现在就想存够钱,盖个房子,自己生活。 他们为何不去救助站? 记者观察 部分被救助的流浪人员会回到街头重新开始原来的流浪生活。 朝 阳区救助管理站相关负责人表示, 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这种情况并 不少见,他认为原因是“这些人基本都是流浪人员,流浪的时候可以 捡拾和卖废品,获得一些收入” ,同时还可以过一种相对“自由”的 生活,而救助站有自己的`管理条例和制度,让他们觉得没有在街头流 浪“自由” 。 2003年民政部下发的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 法实施细则》规定,受助人员自愿放弃救助离开救助站的,应当事先 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只有未成年人及其他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 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离开救助站,须经救助站同意。受助人员擅自离开 救助站的,视同放弃救助,救助站应当终止救助。 官方说法 废弃井不属热力集团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市热力集团获悉, 该集团在将台路地区并无热

力管线,因此那对老夫妇居住的废弃井并不属于热力集团。该集团相 关负责人表示,该集团确实也有废弃的热力井,但对于废弃井都会进 行封堵,确保不会有人进入。 对于进入热力井内居住,热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指出,热力井内高 热高湿,还分布着热力管道的不少阀门,居住在里面如果不留神很可 能致使管道泄漏,热水流出,引发危险。另一方面,热力井毕竟是地 下封闭空间,很可能会产生有毒气体, “我们下井查验,第一步要测 的就是井内气体的浓度。住在里面,实在很危险。 ”该负责人说。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蒸汽井、热力井、废弃井……弹丸之地,五味人生。 “住井人”的出 现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也暴露出我们社会的一些问题,具体 我们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亟待完善对弱势群体救助的法律和制度 国家卫计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 ,称我国流动人 口已达到2.36亿;而媒体做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人表示身边存在 “老年漂”现象,其中63%的人表示“老年漂”常见。 “井下人生”固然不光 彩,媲美不了给城市加分的高楼入云,而这一轮的曝光与整治,固然 能解救得了一部分、驱赶得了一部分,但对于回不了家、又进不了城 的更多流动老人而言,任何一个犄角旮旯,都可能继续成为他们寻常 日子的布景。 不唯北京, 伦敦或者纽约, 哪个

城市没有他们的影子呢?

所以社会救助的价值和意义也不容否认,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 一个正常、健康的社会所必不可少的。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在提倡社会救助的同时,还少不了一个更重要的救助渠道,那就是政 府层面在法律、制度上对包括“井底人”在内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救助。 甚至可以说,当社会救助因为新闻报道的狭窄,因为新闻关注度的降 低而表现出偶然性、递减性特征的时候,政府以法律和制度形式提供 的救助,却可以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反映在对社会弱势群体 的救助上,就是能够让更多的人得到更加稳定和持续的救助。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日前回应称, 民政部将综合构建涵盖最低生 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自然灾害救助以及医疗、住房、教育、就业、 临时救助等专项救助在内的制度体系框架。北京“井底人”被曝光以 后,如潮而来的社会爱心,让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层面的进步与文明, 现在则需要政府在法律和制度层面的“兜底” 希望法律与制度救助的 。 “蓝图” 能够早日实现,早日发挥作用。 , (二)社会对弱势群体应持一种宽容的态度(城市管理的思考) 在“住井人”现象被曝光以后有关部门迅速找人把当地的热力 井口全部用水泥封了。虽然在住人井事件未曝光前,当地相关部门对 住井者的生活做了掌握,也多次对住井者进行劝说,联系救助站,要 他们不要住进井里,因为井下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但住井者始终不 接受救助,又返回井下进行生活,这一点上,或许让人挑不出相关部 门工作不得力的地方。 但伴随事件曝光, 相关部门将井口用水泥封死,

这着实不应该,只会激起民众批评声音。试想,民众本来对住井者抱 有同情,而相关部门又在没有给住井者解决居住问题的情况下,就把 井口封死了事,这不是让人无“家”可归吗? 用水泥封住住人井,是为了遮丑还是为了更好的救助?从当前情 况看,遮“丑”的成分多一些。或许是因为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将井 下老人的“辛酸”生活曝光,让当地相关部门承受了很大压力,无奈之 下才出此下策,但这个下策说实话让人感觉有些不是滋味,很“丑陋” , 没有体现出救助服务宗旨。虽然根据新的救助管理办法,自愿受助是 基本原则,政府部门不能强制要求他们接受救助,但此次事件中,老 人不愿接受救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有井下这一居住场所,可以御寒, 还可以出来捡垃圾挣钱贴补家用,而相关部门将井口封死,实际上是 剥夺了住井者生活的自由与向往。对这样的弱势群体多一点关怀,多 一点理解,多一点宽容,

其实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尊重。 (三)亟待完善弱势群体养老制度 对于加速老龄化的中国来说, 养老问题一直是一个人们关注的热 点,包括前不久提出的“以房养老”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而对于 , 弱势群体的养老问题,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难点。在这一个案例中同 样也反映出了我们对于弱势群体养老制度的不完善。 结束语:我们知道,虽然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充斥在我们眼前,但是,我们要庆幸我们看到了,所以,我们也 要尽全力去修正、弥补。我们做的路还会很长,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

篇6:2014年高考热点时政分析9

(一)中美关系1、2013年6月7日至8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将吸引全球的目光,因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这里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首脑会晤。这种会晤形式是中美建交30多年来的头一次,是两国元首加强交流的一次创举,是中美关系逐渐走向务实的体现,反映了双方的期待。毫无疑问,中美达成共同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承诺是“习奥会”达成的最重要成果。

2、在2013年7月10日至11日举行的第五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期间,双方就重大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再次确认通过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的作用,深化战略互信,拓展务实合作,以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3、2013年11月21日,中美举行第四轮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期间共同主持会议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美国国务卿克里代表各自政府,续签《关于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机制的谅解备忘录》。

(二)中俄关系

2013是中俄关系丰收年。10月7日,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会见俄罗斯总统普京。习近平表示,这是我们年内第5次见面。这充分证明中俄关系的高水平和特殊性。中俄在亚太拥有广泛共同利益。中方愿同俄方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维护亚太安全稳定和发展繁荣。中俄新型大国关系取得的丰富经验值得其他国家参考。这也就是普京总统所说的,俄中关系具有全球意义。

切入点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原因。

⑴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两国间的共同利益。

⑵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建设和谐世界。

⑶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国积极推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⑷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符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

切入点2: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应如何推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中美之间既有分歧,存在对立的一面;也有共同利益,存在统一的一面。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求同存异,在对立中实现统一。

⑵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美关系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必须立足于当前世界及两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⑶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因此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中美之间既有合作,也有竞争与冲突,但合作是主流。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必须抓住这一主流,才能实现积极效果。切入点3: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正确性。

⑴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两国互利共赢,实现共同发展。⑵事物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新型大国关系”作为处理冲突和矛盾的新方式,对中美关系、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⑶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21世纪中美两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消除分歧,增进理解,实现共同发展。⑷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坚持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是对“历史上后兴大国与守成大国走向冲突”这一历史魔咒的打破,是以创新思维用“新答案”解决“老问题”,探索出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发展大国关系的新路径。

(三)中国与东盟贸易

2013年是中国—东盟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十周年。10年来,“10+1>11”的魔力方程式,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与东盟10国的共赢之路。十年间,东盟成长为我国仅次于欧盟和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从2003年的782.55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4001.48亿美元。2013年前7个月,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2477.23亿美元,同比增长12.4%。

(四)中欧贸易

2013年1-10月,中欧贸易额4561亿美元,增长0.5%。截至2013年10月,欧盟在华直接投资项目37869个,实际投入902.9亿美元。欧盟28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1216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64.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26%,我国对欧非金融类直接投资30.4亿美元,上升92.4%。我国自欧引进技术2658项,合同金额107.8亿美元。

切入点1: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中国—东盟“10+1>11”体现的道理。

上一篇:2018云浮市罗定招聘教师面试内容下一篇:美国桥港大学的留学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