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与春节教案

2024-05-17

圣诞与春节教案(精选7篇)

篇1:圣诞与春节教案

《圣诞节与春节》主题班会

四年七班

现在我宣布四年七班《圣诞节与春节》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伴着北国飞舞的雪花 圣诞老人驾着鹿车 一路欢歌向我们走来 带着新春的祝愿 怀着久久的期盼 我们走进童话般的圣诞 迎来了崭新的一年

看!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描绘出新年的色彩 听!一声声动听的歌儿送去节日祝福的真诚 下面请 同学给我们讲讲圣诞节的来历

圣诞节本是宗教节日。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圣诞节开始渐渐流行起来。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也出现了。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圣诞购物等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下面请

来介绍一下圣诞老人

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后送他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景在壁上的一长袜中。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广为流传。

请欣赏歌曲《铃儿响叮当》表演者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感受了西方国家的节日气氛,我们国家的春节更是热闹非凡。

放寒假时,春节就要来临了。我们将送走难忘的2016,迎面走来的是崭新的2017年!回首这一年,我们留下的串串足迹,每人都深感振奋。我们又要长大一岁了,在这里我首先祝福老师新年快乐,身体健康。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下面请

来介绍一下春节的来历吧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首过去,我们热情洋溢。展望未来,我们斗志昂扬。我们都是中华的少年,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张开腾飞的翅膀,向着更高的目标飞翔。请欣赏诗朗诵《中华少年》表演者

主持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像艺术家那样,用声音去记录历史!用声音去描绘辉煌!用声音去展现风采!用声音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伴随着欢歌和笑语,我们迎来了新的一年,满载着收获,我们走进了欢乐的圣诞。让我们齐声向大家祝福:新年好!新年好!新年好!下面请大家齐唱《新年好》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让我们都写下新年的祝愿吧!(写下新年祝福语)

新年来了,圣诞到了,春天的脚步也近了!我们的心像怒放的花朵,荡起一片欢乐的海洋!白色的雪,绿色的树,衬着红杉皓须的慈爱老人, 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面呀!

平安之夜欢乐多,圣诞佳节喜相逢。圣诞祝福总是与圣诞老人的礼物同行。让我们把祝福珍藏在心中,把礼物握在手中,亲身感受圣诞带给我们的不同凡响的一刻。

我们享受着圣诞快乐的时光,我们承载着圣诞无尽的祝福,愿圣诞老人帮助我们实现今天许下的每一个心愿。现在,我宣布《圣诞节与春节》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下面请 同学给我们讲讲圣诞节的来历

圣诞节本是宗教节日。十九世纪,圣诞卡的流行、圣诞老人的出现,使圣诞节开始渐渐流行起来。圣诞庆祝习俗在北欧流行后,结合着北半球冬季的圣诞装饰也出现了。改革开放后,圣诞节在中国传播地尤为突出,至二十一世纪初,圣诞节有机地结合了中国当地习俗,发展日趋成熟。吃苹果、带圣诞帽、寄送圣诞贺卡,参加圣诞派对,圣诞购物等成了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

下面请

来介绍一下圣诞老人

从前有一个老人,名叫尼古拉斯,他一生最爱帮助贫穷的人家。其中有一次他帮助三个贫穷的少后送他们三袋金子以逃过被卖的不幸。当尼古拉斯偷偷把其中一袋金子送给其中一名女子时,他把金子从其中一个窗户扔进去,恰好掉进景在壁上的一长袜中。于是,将礼物放在圣诞袜子的送礼方法广为流传。

篇2:圣诞与春节教案

春节老人网站站长,借中国春节网这一宝贵之地,来展现一下我们的春节老人,在此,我向中国春节网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春节前后,有关春节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及对春节文化关心的人们的热烈讨论,尤其是河南大学的一位著名民俗专家发表的《保卫春节宣言》,更是引起了人们对春节文化的关注。我们的春节文化如何保卫确实是一个现实问题,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共识:春节文化要在创新的基础上保卫。

如何创新?那就是我们几千年的春节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去创新。那么我们几千年的春节文化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什么东西最能代表着春节文化?只有弄清楚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才有正确创新春节文化的思路,如果没有弄清这一问题,而是随意创新,那只能对春节文化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首先春节是一个节日文化,它不同于五一、十一等假日,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春节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文化,它不同于假日,假日是没有文化的。因此,我们在创新春节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去创新,绝不能把春节当成一个假日而随意去发展。

那么春节文化的精髓是什么?那就是在春节期间,神州大地上的噼噼啪啪的爆竹声,还有那白雪皑皑的神州大地上的神奇的一片红色,红色的对联,红红的福字,红红的灯笼,还有除夕之夜的守岁,大年初一人们走街串巷拜年问好,这些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变的春节文化,这些才是春节文化的精髓。

春节老人是在春节来源传说的基础上产生的。关于春节来源,绝大部分中国人都认为来源于一个共同的传说,在这个传说中有一位制服年兽的老人,他用爆竹、火光、红色驱走了年兽,这些驱逐年兽的方法形成了我们当今丰富的春节文化,所以这位老人最能代表春节文化,这位老人就是中国的春节老人,我们一想到春节老人,自然会想到他驱逐年兽的有趣故事。更容易使人们想到我们春节文化的来历,自然就会对我们春节文化形成一种尊敬!因为我们的祖先,在面临年兽侵袭,当生命受到威胁时,就是靠着这种春节文化使我们避免了伤害。

尽管现在的人们感到这一驱逐年兽的方法容易而简单,可是在几千年前找到这种方法是多么的艰难!这是对我们祖先生存的巨大贡献。当今我们还有用火来驱逐野兽的时候,所以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而不是杜撰出来的。

春节老人虽然与圣诞老人在名字上有些相似,但春节老人的故事是地地道道的中华民族春节来源的故事,早已存在我们民族几千年。

春节老人与圣诞老人在名字上的相似,更有利于我们春节文化走向世界,相似的东西总会有一种亲切感,更容易被世界人们所接受。

假如有一天,这位制服年兽的春节老人真的与圣诞老人握手在一起了,我想那时,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被感动,因为和平的世界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世界,和谐的世界,是全世界人们所期盼的世界,是同一个梦想!

篇3:圣诞与春节教案

步入21世纪以后, “全球化”成为人类社会的热点话题。国与国之间, 中西方之间通过各种媒介有了频繁而深入的沟通、交流与了解。在中国, 可以看到圣诞节前后越来越多的家庭门口放装饰华丽的圣诞树;走在大街上, 商铺无论大小, 都在橱窗上贴上了圣诞老人的图片, 挂上了彩灯, 并用各种色彩喷上了“Merry Christmas!”等, 以此来吸引顾客, 促进销售, 成为一种特殊的节日文化文氛围, 也成了必不可少的文化促销方式。而在西方, 老外们也在春节当天去当地的中国城观看华人过春节, 并且还融入其中, 参与互动。与此同时, 越来越多的学者也加入到了中西文化研究的行列之中。其中, 中西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则是当今文化研究领域中不可避免的话题, 由此也产生了中西文化孰优孰劣的讨论。

那么, 作为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一员, 我们在中西文化研究中该如何平衡非我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去看待文化的多样性?本文以圣诞节与春节为例分析了中西节日文化的异同, 希望在同时能引起人们对文化包容性的思考。

1. 圣诞节与春节的相同之处

首先, 不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 圣诞节和春节都是人们一年中最重大的节日, 它们代表着家庭的团聚。在中国, 过春节家人都要聚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在西方也是如此, 全家人坐在圣诞树下共进圣诞美餐, 如火鸡、烤鹅等。

其次, 在庆祝方式上也有相似之处, 如:中国人过年要通过贴窗花、对联, 挂灯笼等来渲染节日气氛;而西方人也会装饰圣诞树, 挂彩灯, 装饰窗户等来庆祝他们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

此外, 互赠礼物也是中西方人们在这两大节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中国人走亲访友, 带去节日的礼物, 西方人亦是如此, 他们也会给家人或亲友送去卡片或对方喜欢的礼物。

2. 圣诞节与春节的文化差异

2.1 二者在起源和习俗方面的差异

(1) 起源的差异:每年的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据基督教徒的圣书《圣经》记载, 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 由圣灵降孕玛利亚而取肉身成人, 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1]“圣诞节”的意思是“庆祝基督”, 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玛丽娅生下耶稣的时刻。

在中国, 每年的农历新年, 即正月初一是春节, 民间俗称“过年”。据史籍记载, 春节在唐虞时叫“载”, 夏代叫“岁”, 商代叫“祀”, 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 谷子一年一热, 所以春节一年一次, 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 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 当时每逢腊尽春来, 先民便杀猪宰羊, 祭祀神鬼与祖灵, 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免去灾祸。[8]

(2) 习俗的差异:西方人过圣诞节, 有圣诞老人、圣诞树, 人们还唱圣诞歌:《平安夜》、《听, 天使报佳音》、《铃铛儿响叮当》;人们互赠圣诞卡、吃火鸡或烤鹅等。在中国, 过年时家家户户会贴对联和福字, 放烟花爆竹, 吃饺子, 守岁, 发压岁钱, 还有扭秧歌、踩高跷等室外活动。

2.2 二者在宗教信仰背景下的差异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是一神论宗教, 它认为上帝是统治宇宙万物的绝对的、唯一的神”。[2]在西方, 宗教贯穿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督教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影响深远。“上帝观念不但是维系西方基本价值观的巨大力量, 更是连接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强力纽带。”[3]圣诞节便是基督教徒纪念其救世主耶稣诞生的日子。

中国的宗教文化呈多元化特点, 信仰者也是不同宗教的膜拜者, 有对佛教的佛、菩萨、罗汉等的膜拜, 有对道教的三清、四御、八仙等的膜拜, 也有对儒家的三皇、五帝, 尧、舜、禹等的膜拜。中国的春节虽然也有一些宗教信仰的印记, 如在家摆祭坛或神像、灵位去祭神、祭祖等, 或去寺庙祭神等, 但这些是以多种信仰方式为基础的, 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 而这些宗教信仰并不像西方的圣诞节人们去教堂祷告那样具备普遍性, 同时, 人们崇拜诸神的主要目的是祈福、保平安。

因此, 不论是膜拜对象还是庆祝目的、过节方式方面, 这两大节日都充分体现了东西文化的不同。

2.3 二者在民族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中国人在思维模式方面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的哲学体系讲究“天人合一”, 即自然界和人是一个整体;还有心物一体论, 即心理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是一个整体, 不能完全分开。“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天道本质的生养、赞化、共运的关系, 即人与自然的整一、协调、有机的联系”[4]。这种思想使中国人以膜拜上天或诸神的方式来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和感恩, 因此中国的节日与节气相关。春节便是来源于春分这个节气, 意在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 无灾无祸。

而西方人则是二元对立或天人二分的思维方式, 他们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立的, 二者必须取其一, “不是人战胜自然, 就是人成为自然的奴隶”。西方人更是要将心与物分开, 二者取其一。[5]西方人的节日基本与自然没多大关系, 相反, 西方的文化都表现出控制和征服自然的欲望。西方人信奉的是唯一的神——上帝, 上帝是创世者, 是救世主, 而不是自然。因此, 西方的节日与上帝有关, 圣诞节便是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 更是感恩上帝恩赐的节日。圣诞老人便是上帝的使者, 所到之处遍洒恩宠。正如《圣经》上所说, “凡地上的走兽和空中的飞鸟, 都必惊恐、惧怕你们;连地上的一切昆虫并海里一切的鱼, 都交付你们的手;凡活着的动物, 都可以做你们的食物, 这一切我都赐给你们, 如蔬菜一样。”[6]

3. 中西文化交往中的度

在中西文化的交往中, 往往会出现一种现象, 即:是全盘吸收外来文化还是拒绝外来文化的“入侵”?这种文化交流之间到底须有墙还是无墙?

在《庄子·山木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棵树因外表丑陋而没被砍掉。还有一只鹅因不会叫而被杀了吃。于是, 庄子的弟子问道:‘那棵树因为没有用而被保存了下来, 这只鹅因为不会叫而被杀了吃 (都没有用) ,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庄子答道:‘我们最好处于才与不才之间, 这样才能保存自己。’”[7]

由此看出, 当中西文化相遇时, 我们既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 又不能失去老祖宗遗留给我们的经典传统:正所谓游走于有墙与无墙之间。

随着世界的多元化发展, 中西文化的交流日益密切, 一些西方节日也在中国悄悄盛行起来, 圣诞节便是其中备受欢迎的节日之一。但不论是商业目的还是追赶潮流, 这种节日的仿效, 会不会导致中国人过分崇洋媚外?我们又如何实事求是地看待并分析这种文化现象?我们如何在这种追捧之中保持我们的文化优势, 且不让我们的文化遭受冷遇?事物都有其两面性, 在看到这种节日追捧带来的经济效益时, 我们也更应该看到它的不足之处。

因此, 要保持我们本土文化的优势, 首先就要在不违背传统的前提下将我们的传统个性化、新鲜化、娱乐化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同时, 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文本的制作以及历史的再现, 也是从意识形态上扭转这个文化天平的关键。当然, 我们也不能全盘否认西化的事物, 而应该考虑到如何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既不丢失中华文明的传统, 又不失对西方文化的尊重。

结语

当文化交流达到一定程度时, 文化反思也是非常必要的。意识到文化交流中何为可取, 何为不可取, 对一个国家的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国家的发展意义极其深远。因此,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 我们要比较二者的异同, 但并不是将二者分出优劣;我们要知己知彼, 客观评价, 但并不是在只知己、略知彼的基础上对非我的文化妄加评论并抬高自我贬低他者;同时, 在中西文化比较中,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可以让我们更加理性地看待文化差异, 以实事求是的、运动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文化交流以提高我们的“文化分辨率”,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宽容、融合、和谐的文化交流氛围。

参考文献

[1]吴克礼.文化学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05

[2]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4

[3]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205

[4]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111

[5]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14

[6]《圣经.创世纪》1:29-30

[7]乐黛云.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14

篇4:西方年.圣诞节VS中国年.春节

几乎每个小朋友都喜欢过节:礼物、新衣、有趣的节目……很多时候,节日对小朋友来说就是欢乐的代名词。在所有的节日中最隆重、最好玩的就属新年了,西方人在阳历新年到来的时候互赠贺年卡、吃火鸡,欢庆圣诞节;中国人在春节到来之际,燃放鞭炮、包饺子,欢度春节。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人们的新年庆祝活动在快乐、期待的主旋律之外,具有许多不同的小细节及各自的特色:

圣诞帽vs唐装

在西方,圣诞节期间,几乎每户人家都会准备一顶特别的红帽子——圣诞帽,圣诞帽在保留实用的功能之外,还会给人一种期待:在圣诞夜里,圣诞老人会从烟囱进入每家每户,在表现好的小朋友的圣诞帽里放进他最想要的礼物。

在中国,穿新衣是每个小朋友过年不可缺少的节目。而在这个中国传统节日里,穿上最复古、最传统、最喜庆的唐装已经成了一件最时尚的事了。

火鸡vs饺子

如果我们能飞,那么在圣诞节到来的那一刻,拍拍我们翅膀,绕着地球从东往西转一圈,透过家家户户的窗户,你看见的是什么呢?你一定会在绝大部分的圣诞节餐桌上看见“火鸡”,火鸡是圣诞节的标志食物,这样的习惯大约从3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中国春节的标志食品是“饺子”。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是典型的过春节的情景。有些地方会习惯把一枚洗干净消毒过的硬币包在饺子里面,据说那个吃硬币的人将会是新年中运气最好的人。

颂歌vs烟花爆竹

“报佳音”是圣诞节庆祝活动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最早开始的圣诞节庆祝形式,是教徒们向大家报告耶稣诞生的好消息。圣诞夜里,教会会专门组织一些自发的圣诗班挨门挨户地在门口或窗下轻轻地唱起圣诞颂歌。

对于春节,中国人最怀念的当然是爆竹的声音,爆竹声声迎春到,在吃年饭之前、新年的凌晨零点都要燃放爆竹,乓乓作响的爆竹声响成一片,非常壮观。

许愿vs守岁

圣诞party是圣诞节必不可少的节目,有和朋友一起过的,也有和家人聚在一起,大家带着圣诞帽,唱着圣诞歌,围绕着圣诞树一起跳舞,互相诉说自己的圣诞愿望。

亲人团聚是中国春节永恒的话题,即使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也一定会在除夕之前赶回家里。吃过年饭,他们一起聊天、包饺子,做游戏,一直等到新年凌晨,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守岁”。

圣诞袜里找礼物vs拜年、压岁钱

圣诞节的第一天,孩子们清晨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摸摸圣诞袜,看里面有没有自己想要的礼物?惊呼!兴奋!得意!在打开礼物的那一瞬间,是各种快乐的表情!

中国孩子在新年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情是向爸爸妈妈拜年,说一声:爸爸妈妈,新年好!然后可以拿到压岁钱。接下来的时间是一年中最快乐的好时光,小朋友可以尽情地疯,无论小朋友做什么,都不会被责骂。因为传统习俗是,新年的第一天有哭声是不吉利的。

温馨提示:

1、正如许多专家认为的节日的确是文化的象征,对于许多普通的中国孩子来说,过西方节日和过自己的传统节日并不矛盾!

2、生活中,家长可以把外来文化当作知识点,让孩子加以了解!

篇5:春节与圣诞节的比较

摘要:中西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节日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渊源。比较节日的风俗习惯,我们可以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直接的、多方面的探索。

春节和圣诞节是中国和西方的重要节日,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代表了人们的期望与希冀。本文比较了春节和圣诞节的异同,说明了两者不同的来源和庆祝方式,指出了两者的共同点,即企盼幸福,向往仁爱,祝福未来。

关键词:春节;圣诞节;异同;比较

1.引言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圣诞节则在西方有着巨大的影响,两个节日都可以说是各自节日文化中的“重头戏”。本文就两个节日的来源、庆祝方式等进行了对比,比较了两种节日的异同。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都是东西方特别重要的节日.本文从习俗的角度来比较这两个节日。从而使学习彼此语言的人能够更全面、更深人地认识这两个节日。

2.起源

2.1 春节的起源

关于春节的来源,众说纷纭。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说法:

(1)历史说。有人从历史的角度研究春节的由来,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我国古代先民经过一年辛勤劳动, 在岁尾年初之际,使用他们的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 以变,“腊祭”发展为春节。

(2)神话说。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跟蚩尤大战,在农历正月初一那一

天,黄帝战胜了蚩尤,人们就把这一天定为节日,以纪念黄帝的战绩。春节又称为过年,便有了下面的两种起源说,(3)丰收说。《谷粱传》说:“五谷大熟为大年”;《尔雅·释天》说:“年者,禾熟之名,每岁一熟,故以为岁名。”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金文中的“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人们为庆贺丰收,迎接新一年的生产,就在立春前后的正月初一这一天,欢聚庆祝,一起过年。

(4)猛兽说。人们传说“年”是一种形似牛状的猛兽,住在深山,岁终夜里下山伤害人畜。为了防备“年”的祸害,人们便在院中燃起竹子,在门外放长桌,摆上猪头、猪蹄、面羊,面狗以及雄黄药酒等物,并敲起锣鼓,“年”来后,看到院

中火光熊熊,锣鼓齐鸣,便不敢近前,悄悄的把门外桌上摆的食物吃掉就赶快逃跑了。第二天,人们见面就相互祝贺,人畜无害,一夜平安。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欢乐的节日[1]。2.2圣诞节起源

相对于春节起源的“众说纷纭”,圣诞节的起源则是“众口一词”。圣诞节的英文名称来源于古英语中的Cristes Maesse, 即Christ’s Mass,原意是“基感谢大自然的赐予, 到1 6 世纪时,才使用现在的Christmas一词。自公元354 年,罗马帝国西部拉丁教会年历

(Philocalian)中首次记载12月25日是耶稣的诞辰日以后,基督宗教以每年12月25日作为耶稣的诞辰日来纪念。

按照《圣经》的记载:上帝决定让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投生人间,然后就在人间生活, 以便人们能更好地了解上帝、学习热爱上帝和更好地相互热爱。于是未婚女玛利亚由于“圣灵感孕”,在一个冬天的夜晚, 生下了耶稣。据圣经记载,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玛利亚, 也就是耶稣的母亲, 因圣灵的感动而怀孕, 在梦中天使加百列向她显现,告诉她,她将要生下神的儿子,他要被称为耶稣。就在与丈夫约瑟返往家乡时,所有的旅店客满,因此玛利亚被迫在马槽生下耶稣。[2]遥远的东方有三个博士得到神的启示, 追随天上的一颗明亮星星找到了耶稣, 俯伏拜他, 揭开宝盒, 拿出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在伯特利野地的牧羊人也听到天使的声音从天上发出, 向他们宣告耶稣降生的佳音。基督徒们就把耶稣降生的这一年作为世界的开始, 叫做 “公元”,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公历”。“圣诞节”的意思就是“庆祝基督”, 庆祝一个年轻的犹太妇女马利亚生下耶稣的时刻。

3.庆祝方式

春节和圣诞节在庆祝方式上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两者持续时间都比较长。从广义上看,春节从腊八就初露端倪,腊月二十三就已经进入日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有的地方还要庆祝正月二十五填仓节和二月初二,来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圣诞节节期(Christmas Tide)虽然在12月25 日和1月6日之间,但一般来说,Christmas season从感恩节后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1月份。虽然两个节日都要持续一个多月,但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春节和圣诞节的庆祝方式上,各有特点。3.1 春节的庆祝方式

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民俗文化各异,极其丰富多彩。从历史上看,不同时期庆祝春节的方式不同,从地域上看,各地庆祝春节的方式也略有差异。虽然如此,我国人民庆祝春节的方式上也有相通的地方。一般来说,我国庆祝春节有祭灶、扫房子、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守岁、拜年、压岁钱等习俗。整个春节历时较长。其中心部分就是年三十(除夕)和正月初一这两天了。经历了年前的忙碌之后,一年的工作基本结束,人们终于迎来了一年中的最后一天——除夕。“除夕”中的“除”字有“辞去”的意思,引申为“更替、交替”,“夕”就是“暮”。也就是晚上的意思。除夕是新年的前夕,因此又叫 “大年夜”。放爆竹:“爆竹声中一岁除”。在辞旧迎新之际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人们情感释放、愿望表达、避邪驱鬼的方法。燃放鞭炮的传统源于一个叫“年”的怪兽。这个怪兽青面獠牙,非常可怕。每到腊月三十晚上就要窜到各个村庄,残害生灵。有一次三十晚上“年”跑到一个村庄。恰逢两个孩童正在燃放爆竹,“年”不知其为何物,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响声,看见刺眼的亮光,于是吓得落荒而逃。人们由此摸清了“年”怕爆竹的亮光和响声的弱点.每[3]到

腊月三十都要燃放鞭炮,后来逐渐演化成一种习俗。近些年来,人们发现燃放爆竹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还容易引发火灾,伤及生命和财产安全。于是,一些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遭到人们的强烈抵触。2006年春节,北京解除了禁令,允许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内燃放。贴春联、换门神:贴春联、换门神是过春节的一个重要习俗。每到大年三十,无论城乡。家家户户都要张贴红纸春联和威武的门神,春联、门神是用来辟除不祥和保护一家安全的,它们源远流长。春联来源于古代驱鬼辟邪的桃术,后来演变为桃符,悬挂在门上。据《山海经》说,很久以前。在大海中的度朔山上,有棵杆干盘曲三千里的巨型桃树。树上有神荼、郁垒二位神仙,他们负责监管所有鬼魅。对于恶鬼,他们就用芦苇绳捆住,喂老虎。因此,后世人们每到春节,就将桃木的神荼、郁垒雕像,挂在大门的两旁,驱鬼辟邪;六朝时干脆不再画像,而是用两块桃板挂在门上;到了宋代,过年在桃符上题对联。渐渐地就演化成为用红纸书写春联。随着时代的发展,春联中巫术的因素逐渐的消失,喜庆、吉祥的成分越来越浓了[4]。年夜饭: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就是年夜饭了.又叫团圆饭。北方人的习俗是除夕夜全家人同着炕头一起包饺子吃;南方人除夕这一天也忙得不亦乐乎,全家人系上围裙,下到厨房不停地择洗烧炒炖.摆满一大桌。尽管各地的年夜饭的菜品不尽相同.但各菜都有一定的寓意。如鸡谐音“吉”,即吉祥如意;鱼谐音“余”,即年年有余;豆腐谐音“斗富”,即丰裕富足;年糕象征“一年比一年高”;杏仁象征“幸福人”;饺子谐音“交子”。即更岁交子之意,饺子馅也五花八门,有的加入糖块、花生等。吃到糖则寓意生活甜如蜜,吃到花生则表示长生不老。拜年:正月初一。新年来到。人们开门燃放炮竹,俗称“开门炮”。吃过早饭。人们要相互拜年、祝福,共贺新春。拜年的通常顺序是:先拜天地。次拜祖先。再拜高堂尊长。然后全家按照尊卑长幼顺序相互拜,最后出门拜。随着电话、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人们给亲戚朋友拜年可以打电话,发e—mail。近些年来更是兴起了手机短信拜年的新形势。

3.2 圣诞节的庆祝方式

西方各国,圣诞节每年11月11日就拉开了序幕。一直持续到来年的2月2日圣火节才算真正结束。整个节期持续50多天。装饰圣诞树:每个家庭要在圣诞节前特别布置一番圣诞树。圣诞树一般用小松树或小柏树这类塔形的常青树做成,树上挂满彩色灯泡.枝头上缀着金色和银色的闪光的纸片。花花绿绿的拉花从圣诞树上伸向四方,树上还挂着用槲花作的雪花,点缀着各种精巧别致的小礼物。夜幕降临,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前,互赠礼品、互祝节日快乐。吃圣诞大餐:圣诞大餐类似中国春节的年夜饭,非常丰盛。圣诞夜,全家嗣坐在圣诞树下。点燃蜡烛,一边吃一边聊天,看电视或唱歌跳舞,玩集体游戏。圣诞大餐通常多设一个位置。留给“上帝的使者”。这顿大餐极为丰富,有烤火鸡、烧牛肉、烤乳猪、大蛋糕、美酒和蔬菜。有时蛋糕里藏着三颗豆子,代表《圣经》上提到的3位东方贤士,吃到豆子的人会增加智慧[5]。

正像中国人过春节吃年饭一样,欧美人过圣诞节也很注重全家人围坐在圣诞树下,共进节日美餐。圣诞大餐吃火鸡的习俗始于1620年。这种风俗盛于美国。英国人的圣诞大餐是烤鹅,而非火鸡。奥大利人爱在平安夜里,全家老小约上亲友成群结队地到餐馆去吃一顿圣诞大餐,其中,火鸡、腊鸡、烧牛仔肉和猪腿必不可少,同时伴以名酒,吃得大家欢天喜地。

小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圣诞老人带来的礼物了。据说圣诞老人原是小亚细亚每拉城的主教,名叫圣尼古拉,死后被尊为圣徒,是一位身穿红袍、头戴红帽的白胡子老头。每年圣诞节他驾着鹿拉的雪橇从北方面来,由烟囱进入各家,把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或火炉前。所以,西方人过圣诞节时,父母把给孩子的圣诞礼物装在袜子里,圣诞夜时挂在孩子们的床头上。第二天,孩子们醒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床头上寻找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6]。

4.春节与圣诞:不同中的相同

上文介绍了春节与圣诞两者不同的起源和庆祝方式,作为各自节日文化中的领军,春节与圣诞有着相同的地方。节日文化不仅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生活图景的窗口,更是一种象征和意义的体系,这就是对幸福的企盼,对仁爱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祝福。

4.1企盼幸福

春节和圣诞节的庆祝都表现了一定的趋吉避凶的主题。我国庆祝春节,门口贴上春联、门神、福字等也都是为了驱鬼纳福,年画的主题“连年有余”、“鲤鱼跳龙门”、“多子多福”等更直接的表达了人们对于幸福的渴望。趋吉之外,人们在过春节时更注意避凶,放鞭炮是为了驱逐“年”这个怪兽,扫房子是为了扫除一年中的晦气,在一些地方,每年的正月初五有“送穷”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五一早,各家各户都要送穷灰,家家户户都要扫房子,掏煤渣,然后将灰尘煤渣等扫地出门,送到街上,不仅要将“穷”送走,有的人家还把鞭炮埋在灰尘里点着,把穷吓走。圣诞节则具有着比较深刻的宗教主题,其庆祝有着《圣经》背景。爱、宽恕、容忍、施舍、兄弟间的规劝等,都是《圣经》中的重要主题。圣经涉 及个人和团体、今世和来世,提示人如何面对成、败、得、失,如何超越生、老、病、死,引导人们 走向更好、更美、更善、更有希望的明天[7]。圣诞期间,基督徒们在教堂举行纪念耶稣的三台圣诞弥撒,即子夜弥撒、黎明弥撒和天明弥撒。子夜弥撒就是歌颂主——耶稣的诞生[8]。包含吟唱圣诞颂歌、迎圣婴和诵圣经等内容。人们在圣诞节时用圣诞树代表健康长寿,互赠礼物、贺卡等表示祝福。4.2 向往仁爱

仁爱是儒家对人文素养最基本的要求,仁爱的具体实现,在于由己到亲再到众的忠恕之[9]道。春节最有人情味,充满仁爱的时节,端起一杯红酒,和家团圆;带着无限关爱,走亲访友。每时每刻心里都充满了爱。圣诞节则反映了一种“圣诞精神”。圣诞精神是基督精神的要旨。耶稣诞生在十二月二十五日,为了纪念他的诞生人们把十二月二十五日作为圣诞节,而前一天晚上则是平安夜[10]。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都满怀感激,互赠礼物以示庆祝,整个世界一片和平祥和,充满仁爱。仁爱者具有类似耶稣基督的天生仁爱之心,从而拯救了无辜者并成功地化解阶级对立。

4.3 祝福未来

春节和圣诞节都传达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在中国,长辈总是给晚辈压岁钱来表达他们对晚辈未来的祝福;朋友之间则是打电话,写信,送礼物 来祝福未来。圣诞节则专门为孩子们准备了装礼物的长袜,还流传着圣诞老人的传说,人们也互送礼节物来表达彼此对未来的祝福和期盼。

总而言之,春节和圣诞节由于国度差别,有着不同,也有着共性。圣诞节、春节仅仅是文化生活习惯,不管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圣诞节,享受欢乐而又不失理智,这其实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一种反映。同时人们的好奇心在里边也起到一定作用。我们不仅要看到圣诞节所能带来的欢欣,更要懂得其文化含义和节日内涵。圣诞节的本质是倡导感恩观、是祝福天下人平安的日子、倡导整个社会的仁爱与和谐。春节是一个社会的传统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积累融合形成的,春节文化的本质,是人们内心深处对团圆平安和未来美好的祈愿。这难道不都正是我们所期盼的理想社会吗?

参考文献:

篇6:圣诞与春节教案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

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

”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圣诞节不少孩子以为是圣诞老公公诞生的日子。其实圣诞节是来自基督教习俗,是庆祝荣耀尊贵的上帝为了爱世人,便将他的独生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成为人的样式,与人一同承担苦难、救赎世人。圣诞节就是庆祝圣子耶稣基督的诞生。而在西方庆祝圣诞节不是只有圣诞节夜以及圣诞节当天,早在圣诞节前的四个星期日,便已经开始每周日庆祝耶稣诞生的习俗,这一段时间称为「将临期」。

在将临节期,教会的布置全都以蓝紫色为主。圣坛的桌巾、讲台的台帷、牧师袍的肩带都是紫色。并且圣坛中央通常会放置一个用长青树的叶子作的花环,中间有五枝紫色的长烛,每个星期日,便多点上一枝蜡烛。到最后的圣诞夜里的「普世同庆」点上中间的最后一枝蜡烛。烛光象征着在许多年前的圣婴孩耶稣其第一声啼哭里,为这世上带来了光明。

而圣诞老人其实是公元第三世纪的尼可莱斯主教。他曾冒死解救被处殛刑的政治犯、也揭发过贪婪官吏屯粮,使百姓渡过饥荒。在宗教被迫害时,被捕入狱,身上满是鞭痕、钳伤与烙印,仍坚持其信仰。而后半生留在米拉,设立孤儿院、照顾病患、贫民。尼可莱斯生平事迹中,最脍炙人口的是他慷慨助人的行径和对孩童的爱心,这些事迹后来被儿童文学家,予以丰富的想象而成为我们现在所知圣诞老人故事。

圣诞节最重要的意义是讲「饶恕」与「和好」,而非等待圣诞礼物。在这宁静的夜晚,想一想有没有人得罪你,你还没原谅他、饶恕他呢?

“圣诞节”这个名称是“基督弥撒”的缩写。弥撒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耶诞节是一个宗节我们把它当作耶苏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这一天,世界所有的基督教会都举行特别的礼拜仪式。但是有很多圣诞节的欢庆活动和宗教并无半点关联。交换礼物,寄圣诞卡,这都使圣诞节成为一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圣诞节是基督教世界最大的节日。4世纪初,1月6日是罗马帝国东部各教会纪念那稣降生和受洗的双重节日、称为“主显节”Epiphany,亦称“显现节”即上帝通过那稣向世人显示自己。当时只有那路拉冷的教会例外,那里只纪念耶稣的诞生而不纪念那稣的受洗。后来历史学家们在罗马基督徒习用的日历中发现公元354年12月25日页内记录着:“基督降生在犹大的伯利恒。”经过研究,一般认为12月25日伴为圣诞节可能开始于公元336年的罗马教会)约在公元375年传到小亚细亚的安提阿,公元430年传到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那路撒冷的教会接受得最晚,而亚美尼亚的教会则仍然坚持1月6日主显节是那稣的诞辰。

12月25日原来是波斯太阳神(即光明之神)密特拉(Mithra)的诞辰,是一个异教徒节日,同时太阳神也是罗马国教众神之一。这一天又是罗马历书的冬至节,崇拜太阳神的异教徒都把这一天当作春天的希望,万物复苏的开始。可能由于这个原因,罗马教会才选择这一天作为圣诞节。这是教会初期力图把异教徒的风俗习惯基督教化的措施之一。后来,虽然大多数教会都接受12月25日为圣诞节,但又固各地教会使用的历书不同,具体日期不能统一,于是就把12月24日到第二年的1月6日定为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各地教会可以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在这段节期之内庆祝圣诞节。自从12月25日被大多数教会公认为圣诞节后,原来1月6日的主显节就只纪念耶稣受洗了,但天主教会又把1月6日定为“三王来朝节”,以纪念耶稣生时东方三王(即三位博士)来朝拜的故事。随着基督教的广泛传播,圣诞节已成为各教派基督徒,甚至广大非基督徒群众的一个重要节日。在欧美许多国家里,人们非常重视这个节日,把它和新年连在一起,而庆祝活动之热闹与隆重大大超过了新年,成为一个全民的节日。12月25日的主要纪念活动都与那稣降生的传说有关。

耶苏的出生是有一段故事的,耶苏是因着圣灵成孕,由童女马利亚所生的。神更派遣使者加伯列在梦中晓谕约瑟,叫他不要因为马利亚未婚怀孕而不要她,反而要与她成亲,把那孩子起名为“耶苏”,意思是要他把百姓从罪恶中救出来。

当马利亚快要临盆的时候,罗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恒务必申报户籍。约瑟和马利亚只好遵命。他们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昏,无奈两人未能找到旅馆渡宿,只有一个马棚可以暂住。就在这时,耶苏要出生了!于是马利亚唯有在马槽上,生下耶苏。后人为纪念耶苏的诞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为圣诞节,年年望弥撒,纪念耶苏的出世。

篇7:圣诞与春节教案

摘 要:中西传统节日之间存在着鲜明的差异,两者之间的文化横向交流不断深入,西方节日冲击着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我们应行动上传承中国的节日传统和文化,态度上包容西方节日。

关键词:节日文化 春节 圣诞节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4(b)-0247-02 节日的起源、形成差异及习俗差异

“不同的节日有着各自不同的社会活动,但他们都能凝聚在一起。”[1]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文化节日只是其中一方面。节日文化把中西方不同地域,两个主流文化差异明显的群体的精神文化特征的鲜明体现,也反映中西方习俗表达方式的独特和历史传承的悠久。春节与圣诞节是中西方各自最为重要的节日。

1.1 春节与圣诞节的起源

(1)春节的起源: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节庆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2)圣诞节的来源: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节日。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于公元一世纪初在耶路撒冷城外的伯利恒出生。耶稣是为了救世俗的人,赎世俗的人罪而降为人的,所以俗称“救世主”。世界各地范围内的基督教徒将12月25日公认为耶稣的生日。直到公元440年罗马教皇正式宣布“12月25日”这一天为圣诞节。圣诞节也是合家团聚、亲切交谈,吃大餐,唱圣诞颂歌,互赠礼品,迎接新年到来的日子。这点与春节一样,但它更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1.2 节日形成的差异性对比

(1)源自农业文明的中国节日;“传统岁时节日,是民族和历史创造的文化产品。他是古代信仰物化形态的一种遗存;同时,他也是一种生活节奏一种形成的自我调节机制”(钟敬文,1998)[2]。因此许多主要传统节日几乎都是以岁时节令命名,相应较多的反应农业生活模式。例如:古代“春节”迎春之际,农事伴随着春而逐渐展开;“清明节”是农耕的“气节”,“端午节”“中秋节”处于处于秋分之间,农作物已收割完毕。因此其含有庆丰收、些神灵之意。

岁时节令的变化能够直接决定农事活动,这说明时令已与人们的农事生产有着直接而必然的关系,且在中国人的认知、意识世界里已根深蒂固。因此中国人喜欢对与农事有关的对象进行把握,在中国与农事、农业有关的许多书籍、文献、俗语为数不少,如“瑞雪兆丰年”“一年之计在于春”等这些都反映出中国传统节日与社会根源和活动目的。春节过年的主题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国泰民安。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以来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社会,受物候天气的周期性转换,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约定成俗,具有特定的风俗和活动内容。

(2)源于宗教的西方节日;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西方的节日与农业生活的内容联系较少。“宗教是一种形式化的社会,社会的观念是宗教的灵魂”涂尔干,2006)[3]。西方节日具有鲜明的宗教性,宗教成为维系西方人们生活的力量,是西方文化的一个共同点。

西方的节日大多为宗教节日性,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主体是由基督教文化联结而成的。无论是在从西方人的日常生活、在思想上、宗教的认知方式上,都充分表现出宗教在西方人的眼中处于极度的重要性。西方节日的活动内容和命名形式上有很强的宗教性。因此选取宗教传说和历史事件来作为节日的名称,例如:“圣诞节”纪念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元旦”人们到教堂辞旧岁迎新春的活动;“复活节”源于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万圣节”纪念教会所有的圣人和殉难者;“感恩节”源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普利茅斯早期英国移民为感谢上帝的恩赐和印第安人的帮助而逐渐形成的。

1.3 儒家主导的中国节日文化和宗教主导的西方文化的差异比较

由儒家文化主导的中国文化和宗教统治的西方文化存在民族和社会交往的差异昭示中西方人的不同心理。

(1)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具有民族文化的集群性特征。中国人自古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在血缘基础上。“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差序格局’使人们交往的内在尺寸以此来区分亲疏关系,并确立互相交往的规则,如礼物的奉送、祭祀的神位等等。”(费孝通,2003)[4]像财神、拜年、年夜饭,炮竹、舞龙、舞狮等这些词构成了节日的仪式内容和活动方式,蕴含着中国人注重大团圆结局、喜庆热闹气氛、民族集体期待的以“家”为中心的儒家民族文化心理。而如年糕、饺子、粽子等春节的饮食词汇体现了在农业文明中“民以食为天的”文化传统,表现出中华传统是以饮食为中心的文化象征体系。如:年糕喻高升;饺子预示新旧年交于子时。

(2)西方文化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具有外向性的特征,注重群体间的沟通与交流。西方圣诞节的词语如圣诞老人、圣诞礼物、圣诞袜等多注重在交往上。圣诞老人喻快乐的使者,西方文化精神的传达使者;圣诞礼物、圣诞袜和圣诞卡体现人际交往、交流中给予与获取的乐趣的实现形式。而圣诞节多以社区活动为范围,大型的圣诞节日游行、圣诞节日庆祝会,淡化家庭的氛围,表明西方以个体为本位,重视个人参与的团体文化倾向。西方节日文化的应对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西方节日文化影响日益加深,而中国传统节日融合了我们传统的价值理念和情感。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应对西方节日文化的影响和传承我们的民族文化呢?

2.1 圣诞节的影响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时代的发展,中国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脚步加快。许多领域如电影、电视节目、书刊杂志、流行音乐、快餐食品以及外语教育和学习等都融入了许多西方文化因素。甚至中国许多地区的年轻人兴起圣诞热,商家也大肆渲染圣诞气氛。

圣诞节受到商业化时代的影响已削弱了其本有的宗教意味,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圣诞节的影响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存在:(1)早期的殖民影响在某些方面客观上的促进世界各地对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2)西方国家在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处于主导地位;(3)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西方与中国的经济交往日益频繁和相互依存。(4)文化交流的深入和频繁缩短了世界各地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客观上对于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同时也逐渐被也让更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的人们了解、认同并包容。随着通讯和信息领域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交通设施的提高和改进以及地域限制的逐渐消失,人们主观上渴望文化的交流得以实现。

2.2 中国人心中“年”的传统意义

春节的社会意义巨大,不可能被圣诞节取代。被儒家文化熏陶着的中国人们把春节作为中国人数千年的核心节日。节前,采购年货物品。除夕夜在大门上或屋里粘贴财神、门神像、倒贴福字以及红纸金字的新年寄语的春联和寓意吉祥的年画。大红灯笼门前挂,放鞭炮、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熬年守岁等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等典礼。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洋溢在各家各户,还延伸至大街小巷。街市上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游花市和逛庙会等习俗。节后半月是元宵节,届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

“祭灶、祭祖等仪式、吃年夜饭、儿童压岁钱、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表现出受儒家文化支撑的影响,在农耕社会里形成独有的节日文化。儒家文化中,家族、宗族制度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人的存在不是作为个体存在,而是处于家族、宗族关系之中。在这样的社会中“礼尚往来”和“祭祀活动”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从而出现了讲辈分讲情意、讲团聚来增进家族、宗族间的团结。这样的思想已深深扎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正因如此,每年农历腊月,数千万在外打工的民工如滔滔江水涌回家构成从古到今中国春节来临之际永恒的壮丽景观。即使是在漫漫羁旅风雪夜,回家团聚、对父母尽孝、珍视亲情、合家欢乐是中国人对家乡故土的认同。

中国人把自己的感情、愿望、伦理、信仰都积聚在传统的节日里使其价值化,成为一种民族文化象征与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力量。这种强大的力量让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传衍不断、合而不分、创造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

2.3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节日和包容西方的节假日

圣诞节的娱乐、全民参与、狂欢、浪漫和商业化运作,使得近年来中国各大中城市都兴起圣诞热,尤其是学生、年轻人中最为盛行。随着中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西方的节日也加倍升温。西方节日似乎正冲击着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我们改如何应对此种担忧呢?

我们要在行动上真正传承我们的节日文化,态度上接纳西方节日。春节隐喻着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潜意识的加强中华民族的身份识别,加强民族向心力,让其文化内涵、文化底蕴的支撑得以延续。西方圣诞节宗教性的减弱而趋于无神的全民性,许多人仅把过圣诞节作为一种时尚、浪漫、的享乐节日推崇,远非原生意义上的圣诞节。因此对于外来的“圣诞节”带来的快乐、热闹的气氛,中国人应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来包容。结语

在对“春节”和“圣诞节”进行对比、分析后不难看出两个节日隐喻着中西方文化的鲜明差异。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中西方文化交流和难以避免的碰撞但并非冲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需要的是民族本身所具有的内涵和精神传承,而不是形式上的单一传承。

参考文献

上一篇:十大励志动画电影下一篇:人民医院请销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