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2024-08-28

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精选6篇)

篇1: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办发〔2010〕202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以下简称《意见》),促进我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我市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通过制度创新和调整完善,整合各种社会保障资源,让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够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第二章养老保险

第三条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办理农转非手续后,可参加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四条《意见》实施前,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农民中,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统称不规范征地失地农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8〕26号)相关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第五条《意见》实施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成户退出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退地人员)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照退地时的不同年龄确定缴费标准和缴费年限。

第六条《意见》实施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仍保留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保留土地农转非人员)在城镇用人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为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用人单位的,可自愿从转为本市城镇居民之月起,在户籍所

在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七条不规范征地失地农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和农转非手续后,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参保和缴费相关手续。

第八条保留土地农转非人员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参保登记及缴费按我市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九条退地人员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补建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退地人员持国土部门出具的退出宅基地后应领取补偿费相关手续和公安机关出具的转户相关手续到退地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以下简称社会保障服务所)提出参保申请。

(二)由社会保障服务所到当地社会保险局,为符合参保条件的退地人员办理核定应缴纳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相关手续,并将办理结果送达退地人员。

(三)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按照社会保险局计算的退地人员个人一次性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金额,从退地人员应领取的退地补偿费中将资金通过地税部门一次性划转到市财政局在各区县(自治县)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分户。

退地补偿费优先用于缴纳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其办理程序是:第一,区县(自治县)国土部门核定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金额;第二,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地税部门代缴;第三,代缴后有余额的,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一次性发放给退地人员。

若退地补偿费不足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

(四)社会保险局收到退地人员缴纳的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后,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相关手续。

1.为退地时男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和男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40周岁的人员(以下简称中青年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

2.将退地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人员(以下简称老龄人员)的《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交社会保障服务所;

3.社会保障服务所将《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送达退地人员,并告知“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接续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办法和程序。

第十条退地人员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老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其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单独管理。第十二条“4050”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未继续缴费的,一次性缴费应予单独管理。

(二)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一次性缴费应予单独管理;其继续缴费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三)继续缴费5年及其以上的,一次性缴费全部补记入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其继续缴费的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中青年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个人一次性缴费全部补记入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其继续缴费的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四条老龄人员个人一次性缴费完清后,由社会保险局填报《重庆市被征地(退地)农转非人员按月领取养老待遇审批表》,经当地人力社保(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后,发给《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由市人力社保局统一印制)。社会保险局按规定对其月养老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

老龄人员在领取养老待遇期间死亡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待遇,并按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支付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其个人一次性缴费,扣除已支付养老待遇、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后的余额一次性退还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第十五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4050”人员,其待遇按以下办法处理:

未继续缴费或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4050”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领取养老待遇手续。

继续缴费5年及其以上的“4050”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中青年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第十七条退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后,由其居住地街道(乡、镇)、社区负责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退地人员从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后的次年起,应每年于本人出生月份的当月,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和《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或《退休证》到居住地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进行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资格核查。逾期未进行核查的,社会保险局将按照规定停发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

第十八条退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不能重复享受各项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原已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各项养老保险间的衔接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第十九条继续缴费5年以上的“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在退地之月以前从未参加工作或从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时间确定为退地之月。在退地之月以前曾经参加工作或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认定参加工作时间或参保时间。

第三章医疗保险

第二十条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可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第二十一条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转户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符合有关条件的转户居民可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参保登记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办理时间、地点:每月1—20日,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社会保障所办理。户口不在本统筹区的,可到暂住证所在地的街道社会保障所办理。

(二)所需资料:《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近期彩色免冠1寸照片1张;失业证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半年内有效);填写《重庆市以个人身份参加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申请书》(一式两份);若请人代办,需提供代办人的《居民身份证》及代办委托书。第二十三条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及程序按下列规定办理:

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设两个缴费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其中一档。

一档:按上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5%缴纳医疗保险费(1%用于建立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

二档:按上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11%缴纳医疗保险费(1%用于建立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

参保人在申报参保的次月1—10日到指定的工商银行领取本人医保缴费专用灵通卡,并足额存入应缴医保费。缴费的次月可到办理参保的街道社会保障所领取社会保障卡。

第二十四条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个人账户划入标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按一档参保的人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用于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建立个人账户。

(二)按二档参保的人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除用于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外,其个人账户以上本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以下比例划入:

不满35周岁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3%;满35周岁不满45周岁的人员,划入比例为

3.5%;满45周岁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7%;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缴费期内划入比例为4%,缴费期满后划入比例为上本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的4%。

第二十五条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标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级统筹区按一档参保的人员,有4种特殊病种纳入门诊待遇支付范围,其余支付标准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执行,与有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一致。

(二)市级统筹区按二档参保的人员,有16种特殊病种纳入门诊待遇支付范围,其余支付标准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执行,与有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一致。

(三)市级统筹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不予支付的情况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实行单独统筹管理的区县(自治县),其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的基金支付标准按当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转户一年内参保的,不设待遇等待期,缴费次月即可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符合缴费年限要求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余命期间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七条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办法按照参保统筹区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不愿或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转户居民,也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其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照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及所在区县(自治县)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之间的转移接续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第四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十条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失业保险。失业后,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待遇主要包括:失业保险金(标

准为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月标准的两倍);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门诊住院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失业人员丧葬补助金及其配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

第三十一条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工伤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五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由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民政局负责解释。

篇2: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

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渝办发〔2010〕204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

(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精神,制定本实

施办法。

第二条 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

第三条 本市籍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适用本办法,其他户口迁移、登记仍按原

有规定执行。

第二章 转户条件

第四条 主城九区。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第五条 远郊31个区县城。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上,具有合法稳

定住所。

第六条 其他乡镇。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

第七条 其他规定。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农村籍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

(二)农村籍成年子女自愿投靠城镇身边无子女的年老父母。

(三)本市高等学校、中职技校学生可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四)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

(五)农村籍五保对象。

(六)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退役。

第三章 证明材料

第八条 必备材料。

(一)入户申请书。

(二)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九条 其他证明材料。

(一)务工经商证明;

(二)住房证明;

(三)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

(四)被投靠人员户口簿;

(五)纳税额度证明;

(六)就学证明;

(七)优秀农民工证明;

(八)农村集中供养五保对象证明;

(九)农村退役士兵证明;

(十)其他需要提供的证明材料。

第四章 办理程序

第十条 申请。办理转户事项应当由本人或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提出书面申请,说明转户事由和相关情况,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受理。符合条件,证明材料齐全的,由入户地公安派出所窗口民警受

理。

第十二条 告知。符合条件,但证明材料不齐全的,公安派出所窗口民警应当书

面告知需补充的证明材料。

第十三条 时限。凡需经调查核实、上报审批的户口办理事项,各级公安机关应

严格按照下列时限及时办理:

(一)由公安派出所审批的,应当在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办结;

(二)需上报区县(自治县)公安局审批的,公安派出所在受理申请之日起的2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区县(自治县)公安局接到公安派出所上报材料后,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作出决定,并将审批结果返回公安派出所;

(三)公安派出所在接到上级公安机关的审批决定的2个工作日内将审批结果通

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备案。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由迁出地区县(自治县)公安机关出具确认通知书,送国土、农业、社保部门备案。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

篇3: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一、重庆现代土地制度改革经验

国家试点, 先行先试, 是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重庆自2007年6月7日获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全区域试验区后, 在土地流转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方面, 不等不靠, 大胆改革, 探索创新出现代土地制度改革经验模式。

1.土地折价入股模式。

依据土地承包经营权年限和年收益, 经国家有资质的评估单位依法对农民承包地的承包经营权评估, 并将评估价值与农业企业出资现金入股, 共同组建股份有限公司, 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公司的命脉捆绑在一起, 依法享有公司的权利和义务, 农户既是公司股东, 又是产业工人。如长寿区石堰镇麒麟村农民以514.3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5740元/亩、与重庆市恒河果业有限公司出资现金10万元合资组建宗胜果品有限公司, 发展柑橘产业的做法。

2.土地租金入股模式。

土地承包经营者以一定期限的土地租金与农业企业现金出资入股, 组建新的股份制公司,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明确公司和农户之间的权利、义务, 把公司的生产责任与农户土地利益有机结合起来, 切实解决土地流转保障难, 农民失地就业难等实际问题, 变农户单打独斗为土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经营, 变单纯的农民为农业产业工人的做法。如重庆市涪陵区江东街道办事处云盘村45户农民以养殖场所用23.24亩22年的土地租金28.6万元和现金1.4万元与重庆桂楼食品有限公司出资现金70万元合资组建东江养殖有限公司, 以保底分红的方式发展生猪养殖业, 当年土地收入为2746.35元/亩, 是单纯土地租金400公斤稻谷/年·亩的3.9倍。

3.土地换保障模式。

土地流转金换社保、宅基地补偿金换住房统称土地换保障。一种是拥有稳定非农收入来源, 在城镇购买有住房的土地承包经营者, 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 一次性领取土地流转金和宅基地补偿金后, 依法申报为城镇居民户口, 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扶持、养老医疗保险等保障待遇。如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彭镇试点村1900多人土地流转金换社保、宅基地补偿金换住房的做法。另一种是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按照统一产业规划布局, 集中到新型社区居住的原则, 配套发展相关产业, 并将置换出来的宅基地面积以“地票”指标交易获取社保基金。如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的双溪村流转宅基地后, 仅用20%的面积集中兴建新型农民社区, 通过“地票”交易获取农户社保资金, 80%的面积复垦为耕地, 合力打造奶牛等“白色产业”基地。

4.土地招拍卖模式。

土地通过有形的土地交易市场竟价拍卖。区县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和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服务中心, 明确土地流转原则、方式、程序、保障措施, 及时发布土地流转信息, 并以公开、公平、公正的招拍卖方式选择业主, 发挥土地流转的潜在价值。如2008年10月9日, 重庆首家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重庆市渝北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正式挂牌成立后, 累计流转农村土地8.15万亩, 占渝北区耕地面积的17%, 实现了生产要素集结地、财富增长聚集地目标。2008年12月4日, 中国首家农村土地交易市场“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挂牌成立, 当天成功交易300亩城乡建设用地, 实现“地票”交易收益2560万元。

5.乡村小产权房模式。

开发商与村委会的合作组织或村委会, 未经国土部门审批, 也没有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 在农户承包地上建设工业厂房或商品房, 然后租赁给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或卖给他人使用, 从中获取高额租金或利润。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 而是由乡镇政府或村委会自制的“乡村产权证”。如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海龙村流转土地1400亩, 修建厂房5600㎡, 每月获取10元/㎡的租金是土地流转金550斤稻谷/年·亩的3倍以上。北碚区复兴镇堕井村发挥重庆近郊且在二环高速公路沿线的优越条件, 集中成片修建诸如“瑞鑫源”太山居民新村182套商品房, 先后以700元/㎡、1200元/㎡不等的价格全部销售出去。

6.专业合作社模式。

又称“三统一分”模式。由政府相关部门做出成片开发规划, 由农业产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签订产品收购合同,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技术、统一销售、分户管理”的经营方式, 企业提供种苗、种养植技术、产品销售等服务, 合作组织协调企业与农户之间关系, 农户在自己的承包地上生产作业, 然后将农产品以保护价卖给农业企业。这种流转形式土地并未发生流动, 农民参与积极性较高。如重庆市北碚区水土镇大地村的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重庆市涪陵区蔺市镇堡子果品专业合作社就是专业合作社模式的典范。

7.“田保姆”模式。

区县、乡镇、街道办事处组织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专业大户, 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技术、专业技能培训, 使之成为掌握现代农业技术的能手, 为农户或农业企业提供代耕土地、代管生产等“保姆”式服务, 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 拓宽土地流转空间。这种模式主要是政府出资培训诸如养猪、养鸡、养鱼等养殖业, 柑橘、葡萄、花卉等种植业, 机插秧、收割机等专业技术员的做法。

8.季节性流转模式。

生产周期短, 且与大春作物不是一个季节的产业, 将土地闲置, 季节性撂荒时间利用起来, 给付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一定的土地流转金, 发展季节性农业产业的做法。如重庆市涪陵区洪丽食品公司, 抓住土地资源季节性闲置机遇, 流转南沱镇秀山、红碑等村冬水田2700多亩发展榨菜产业, 春、夏、秋季还给农户种植粮食, 既保证了公司有优质原料基地, 又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9.城乡产业融合模式。

大型工业企业、房地产业等城市工商业资本下乡, 流转农村土地建原材料基地, 或投资农业产业化建设, 发挥资本雄厚强势, 及时改善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 广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 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如重庆美心工业集团在涪陵区蔺市等乡镇流转林地3万亩建设速生桉基地, 既绿化了乡村环境, 又培育了原材料基地。重庆金科房地产业集团在涪陵区义和镇流转土地8000多亩、投资2.5亿元, 建设集花卉苗木基地、休闲观光旅游、体验式农业为一体的综合性配套现代生态农业园区,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农民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 成为重庆新农村建设“城市支持农村, 工业反哺农业”的样板。

10.农业产业互动模式。

一定区域产业相对集聚的农业龙头企业, 相互结盟, 共同发展, 整村整社流转土地, 将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安排在农业企业相关单位工作, 变农民为市民, 变农民为工人, 增加农民收入, 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难、产业发展用工难的问题。如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流转土地4100多亩, 引进光大科技乳业、金宏乳业、天友乳业等多家“白色农业产业”, 养殖5000多头奶牛, 吸纳270多名村民就业, 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形成了“田园牧歌”的都市现代农业。

截至2009年底, 重庆土地流转以50%的速度增长, 规模经营度从1997年的1.2%提高到22.7%,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农村承包耕地的31.9%, 流转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排全国第4位, 西部第1位。受让主体多元化、流转形式多样化、流转期限长期化、土地经营规模化、流转行为规范化、土地收益绩效化成为重庆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的时代特征。

二、重庆现代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困惑和风险

(一) 困惑

目前, 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广大农村面临着农业融资保障难、农业保险发展难、农村社保推进难等困惑。

1.农业融资保障难。

一方面是农村金融机构大规模地缩减农村网点。据调查, 重庆市库区15个区县各家银行的储蓄所已由直辖之初的896个锐减至目前的400余个, 有的乡镇一个储蓄所也没有, 即使设立有储蓄所、营业所, 信贷权限受限, 甚至有的根本没有信贷权利, 并且70%以上的资金流入城镇, 使本来就穷的农村更加贫困。另一方面是土地流转后的土地使用权不能抵押贷款, 土地流转生产建设用房没有产权证, 导致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融资难, 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仅仅依靠扶贫资金、水利基础设施和其他农业专项资金的投入, 农业融资是无法得到保障的。

2.农业保险发展难。

农业保险是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稳定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但是, 我国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严重缺位, 迄今为止, 没有一部专门针对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因此, 农业保险在组织制度, 业务经营方式和会计核算制度等方面都是参照《保险法》中的商业保险管理办法进行的, 而忽视了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同时, 由于历史等原因, 劳动者素质低下, 特别是“两翼”地区, 农业保险意识淡漠, 农业保险认同缺失, 投保者多是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 一般农户极少参保, 不符合保险的大数法则, 导致投保者保费过高, 农保公司亏损, 国家补贴太多, 财政包袱过大。严重制约了农业保险的规范化、制度化发展, 从而影响了农业保险的发展进程。

3.农村社保推进难。

我国现行土地政策赋予了农村土地具有收入保障、社会保障、就业保障等功能, 用老百姓的话说, 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承包经营权, 就失去了生存发展和就业保障, 认为外出打工不是长久之计, 即使找钱再多, 迟早也要落叶归根, 认为土地是“养老保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现行土地政策, 不但不上缴农业税, 反而有补贴。因此, 尽管国家投入巨资, 在广大的农村开展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险等社会保险活动, 农民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很多农户仍然不愿意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进度十分缓慢, 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健全, 阻碍了土地流转进程。

(二) 风险

风险是经济社会改革发展面临的安全隐患。在土地流转过程中, 主要面临着以下方面的风险。

1.法律法规风险。

在土地流转的探索中, 土地作价入股等很多模式与现行法律法规相冲突,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土地流转。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33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小产权房模式明显改变了土地用途, 与该法背道而驰。《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11条规定“禁止占用基本农田挖鱼塘、种树和其他破坏耕作层的活动, 禁止以建设现代农业园或者设施农业等任何名义, 占用基本农田变相从事房地产开发”, 事实上, 土地流转的对象多数是基本农田, 且用于花卉苗圃, 养猪场、养鱼场等建设。

2.自然灾害风险。

受季风气候、卡斯特地貌, 以及人为的温室效应、植被破坏等影响, 常常遭受干旱、暴雨、洪涝、风雹、雷电、低温、地震、地质、生物灾害以及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侵袭, 轻则减产减收, 重则劳而无获。如2006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重庆受灾面积1990.5万亩, 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如果分摊给几家或几十家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农业企业, 损失就不言而喻了。因此, 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相对于家庭承包经营而言, 一旦出现自然灾害, 风险更大, 损失更大。

3.市场价格风险。

国际国内实践告诉我们, 农资、化肥、种子、劳动力价格等农业要素的不确定性, 与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 是由各个时期和阶段市场所确定的。如果市场供求关系失衡, 农产品价格波动, 贸易条件变化, 资本市场走势变化, 或者经营管理不善, 信息不对称, 市场预测不准确等因素, 都有可能给土地流转业主带来经济损失。因此, 市场风险对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威胁也很大。

三、创新发展重庆现代土地制度的思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建立健全“主题明确、产权清晰、监管有力、流转顺畅、安全保障”的现代土地制度。本质是土地商品化。核心是土地承包产权化, 非农用地资本化, 失地农民保障化, 农户宅基地物权化, 土地流转市场化。目的是土地集约节约利用。

(一) 深化现代土地制度内涵, 探索建立土地资源宏观调控新机制

所谓现代土地制度, 就是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 在重视土地所有制度、土地使用制度、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同时, 更加关注新形势下新的土地关系所产生的土地利用制度、土地流转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等新的土地制度, 正确确定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和方式, 合理分配土地收益。

1.主体明确。

明确土地产权归乡镇、村和村民小组集体所有, 使用权、收益权、经营权、处置权归土地承包经营权持证人所有, 农民是土地的主体, 农民才是土地的主人;

2.产权清晰。

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次农村土地大普查活动, 认真做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确权、颁证工作,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长效机制, 明晰农民集体所有产权, 界定集体与农民的土地产权关系, 保障农民的“用益物权”;

3.监管有力。

加大土地监管力度, 完善土地有形市场, 建立土地交易中心, 健全土地招拍挂、土地计划“地票”流通等制度, 推进土地制度法制化进程;

4.流转顺畅。

把握土地流转的核心要素, 培育土地流转中介机构,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体系;

5.安全保障。

保证农村基本制度不变色、不走样, 保证农民不因土地流转生活无着落、居住无定所、就业无保障, 保证重庆市3200万亩耕地红线不突破, 保证土地征用、土地流转不能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 突破土地权益主体化障碍, 探索建立维护土地资源权益新机制

所谓土地权益主体化, 就是要突破农村土地产权“姓公”、“姓私”的传统观念, 还权赋能于农民, 保障农民承包地、宅基地、林地“用益物权”, 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1.争取支持, 修改法规。

毋庸置疑, 所有权决定经营权, 处置权来源于所有权。显然, 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农村基本制度框架下, 土地的最终处置权应该是所有者, 农户的处置权只能通过经营权来实现。因此, 争取重庆市人大支持, 修改土地流转相关法规, 颁布实施《重庆市农村现代土地制度管理办法》, 明确土地所有权归乡 (镇) 、村和村民小组三级集体所有, 农民享有永久土地经营权, 变农户单一的占有、使用和收益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处置“四权统一”的产权关系, 赋予农民明确的土地有限处置权, 行使转让、出租、入股、抵押、托管等权利, 使土地经营权真正成为“独立物权”。

2.深化改革, 完善“三证”。

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林地、房屋宅基地承包经营权和使用权改革, 依法办理和核发《集体土地使用权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林地承包经营权证》、《农村房屋产权证》, 切实解决前两次全国土地、林地确权仅仅落实在村、社, 并未量化到户, 宗地面积多以记税面积为准, 与实际的地块和面积有较大出入、农村房屋无产权等实际问题。立法规范土地、林地经营、转让、征地程序及规则, 增强土地、林地流转的自愿、依法、有偿和公开、公平、公正交易的透明度。

3.建立市场, 自由交易。

按照土地需求关系, 实行土地资本化运作, 分别建立市、区 (县) 、乡镇三级土地交易有形市场。按照有偿原则, 以“地票”为轴心, 给予农民土地“国民待遇”,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计划异地平衡机制, 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交易。尊重市场价征地规则, 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一样进入土地市场交易, 按土地使用性质, 以产权市场化推进城乡土地资源市场化, 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潜在价值, 确保城乡土地供给需要。

(三) 营造土地流转市场化氛围, 探索建立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新机制

所谓土地流转市场化, 就是明确土地承包经营者的主体地位, 发挥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 自动调节土地资源供求关系。政府不能以行政手段干预土地流转行为, 但是, 要做好土地流转的宏观调控, 为土地流转营造平台。

1.优化农村土地流转环境。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土地流转的前提。为此, 要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提高农村非农产业水平, 增加非农就业机会;重新构建城市化发展战略, 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 为农业劳动力转移提供充分的空间和载体;通过农业产业化开发, 形成非农就业机制。同时, 还要规范土地流转申请、讨论、签约、审批、登记等程序, 建立土地流转竞争机制, 搭建土地流转依法、自愿、有偿、公开、公平、公正平台, 依法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切实维护农民的主体利益。

2.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几千年来, 农民一直依附于土地, 失去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依靠。因此, 建立土地流转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关键, 必须明确界定农民作为土地流转的主体地位, 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把转让、出租、入股和抵押的权利赋予农民, 积极探索流转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流转金换股金等社会保障新模式, 引导和鼓励农民参加社会养老保险, 逐步扩大覆盖范围, 切实解决农民流转土地的后顾之忧。

3.大力发展农村土地中介机构。

土地中介机构具有土地流转行业性自治规范功能, 可以根据地租级差、地理位置对土地质量、土地资源价值进行评估, 为土地流转提供客观依据, 并为流转双方提供对称信息, 为土地流转提供规范的程序, 保护农民合法的权益, 还可以为土地流转合同的订立及变更进行公正。为此, 大力发展农村土地中介服务机构, 发挥土地中介机构“媒婆”作用, 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健康有序流转, 有利于城乡土地资源整合, 实行土地价值最大化。

(四) 树立土地供求资本化意识, 探索建立土地资源使用审批新机制

所谓土地供求资本化, 就是要把农民从土地恋情中解放出来, 通过把农民使用土地所带来的潜在收益予以“贴现”, 进入土地市场交易, 建立我国现有制度约束条件下的土地要素流转机制, 从而满足城乡土地市场需求,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1.激活土地使用权流转能量。

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为土地集体所有, 而现行集体所有权往往造成上级以所有者的身份侵蚀农民的使用权和收益权, 集体内成员的人人所有导致土地细碎化, 制约了土地潜在价值的发挥。如果集体向土地承包的农民收取适当的承包费, 弱化集体所有权, 强化承包经营权, 搞活土地使用权, 在不改变原出让合同的基础上, 通过集体组织登记备案, 建立土地使用权出售、交换、继承、抵押等机制, 土地潜在价值将成倍增长, 效益作用将不言而喻。

2.改革国家土地征用制度。

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 创新制度安排, 将土地征用真正限定在公益性的公共设施和公用事业上, 缩小政府征地的范围, 控制土地的征用规模, 从根本上遏制非公共利益目的的征地行为, 从而使土地使用者摆脱对国有土地的依赖, 直接与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交易, 真正由市场来调节土地的供求平衡, 保证农民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平等市场主体地位, 共同分享土地非农化后的级差收益, 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利, 减少土地用途变更的中间环节, 降低被征土地的闲置率, 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3.完善土地权益补偿机制。

英格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实践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启示, “维护公共利益不是侵占私人利益的理由”。征地补偿是征地问题的核心, 农村土地既然是集体所有, 而不是国家所有, 那么, 不论谁征地, 也不管用于什么, 既要考虑区位条件和转用收益等市场因素, 又要考虑由于土地转成非农用地所造成的环境价值损失, 借鉴国有建设用地地价评估技术手段, 合理测算区域平均土地成本, 结合土地市场供求价格, 确定被征地补偿费用标准, 建立土地级差补偿机制。如果国家一次性补偿有困难, 应考虑分期进行级差补偿, 绝不能简单地以被征地的年产值作为补偿依据, 侵害农户的根本利益。

(五) 搭建土地融资体系化平台, 探索建立土地资源开源节流新机制

所谓土地融资体系化, 就是发挥土地价值的潜力作用, 通过土地价值的“贴现”、与专项基金、与农村金融、与农业生产等土地相关要素整合, 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土地资源利益体系。

1.设立土地耕保基金。

创新耕地保护驱动机制, 每年从新增财政收入的30%、国有资产净值的3%、部门收费总额的30%、城乡房地产交易税的100%提取土地耕保基金, 主要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补贴, 城乡统筹的基础建设和产业项目的补贴、贴息, 不可预料的土地风险复耕支出等, 确保400元/亩·年基本农田保护补贴兑现, 提高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积极性。

2.大力发展乡村银行。

加大农村商业银行信贷力度, 及时提供多种信贷产品, 设立农村土地专项信贷部, 对农民的土地经营产权给予抵押授信贷款, 即贷即办, 随贷随还, 建立土地经营权信贷机制。待时机成熟后, 组建全国第一家“重庆土地银行”, 使农村现代土地制度与农村投资金融机构有机融合在一起, 实现国家、企业、农民“三赢”, 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3.建立农业融资中介机构。

组建农业投资公司、农业担保公司、农业信托公司、农业保险公司、农业典当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 发挥土地资源要素作用, 推动农村各类资产流动和重组。有条件的地方, 鼓励组建农业上市公司, 发行城乡企业债券等多渠道、多形式的市场投资主体, 为城乡统筹提供多种融资产品和手段, 从而推动城乡二、三产业大发展。率先在西部组建农产品 (期货) 交易市场。利用土地产权交易市场及投融资服务体系, 组建各种专业产业市场,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

(六) 建立土地利用集约化机制, 探索建立土地资源规划督察新机制

所谓土地利用集约化, 就是严格控制土地利用指标, 在《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指导下, 强化城乡土地一体化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化土地整治规划, 建立并完善先储备后供地的土地储备制度, 严格控制“一圈”用地计划, 适当放宽“两翼”土地供应数量。

1.分类实施。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按照产业布局、土地市场价值取向分类, 实施现代土地制度方案。主要分为基本农田用地、森林绿化用地和城乡产业用地。基本农田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生产用地, 由政府支农、惠农政策补贴给农民;森林绿化用地是保证资源生态安全限制用地, 不得随意改变用途;城乡产业用地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 经济和人口较集中的区域用地, 按照市场规则, 以土地使用性质确定土地商品价值参与市场交换, 并通过货币形式实现土地资本化。

2.分片指导。

严格城乡土地一体化发展规划, 按照城乡统筹总体方案和“一圈两翼”发展规划, 制定现代土地制度分片指导方案。主城九区全部调规为城市功能用地, 农村土地、农户宅基地可通过市场交易有偿转让, 完成土地转型, 大力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商贸流通产业。“一圈”内非主城区县在确保基本农田安全基础上, 按市场导向, 加大农村土地市场交易力度, 着力发展都市农业和现代设施农业, 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两翼”区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因势利导地聚集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 提高城乡统筹质量。建设用地以“地票”形式, 在全市范围内自由流动,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

3.分步推进。

严格城乡一体化土地整治规划, 按照试点推进、逐步实施的原则, 推动现代土地制度发展。广泛推广江北区鱼嘴镇双溪村利用建设用地置换出来的级差收益, 自上而下组建新农村建设有限公司, 构建城乡统筹融资平台经验, 使土地成为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在推进的过程中, 主城9区条件具备, 可先行试点, 稳步推进。“一圈”非主城区县和“两翼”区县可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先行试点, 待试点总结经验后稳步跟进。总而言之, 实事求是, 因地制宜地推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农户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三个集中”进程, 为大城市、副区域、次中心、集居点的现代森林城市群提供土地保障。

(七) 创新土地流转规范化制度, 探索建立创新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新机制

所谓土地监管规范化, 就是土地流转行为必须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 按照《土地流转办法》, 结合重庆市土地流转实施意见, 规范流转程序, 依法流转土地,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相关档案资料。

1.规范运行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站在优化农业生产要素,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高度, 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 依托涉农部门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机构, 建立土地流转管理信息库, 将农民流转土地的位置、面积、质量、等级、价格、期限等内容进入微机管理, 及时收集、掌握农村土地流转信息, 总结、推广土地流转先进经验, 指导农村土地流转工作, 开展土地流转争议纠纷的调解、仲裁, 为土地流转服务, 使土地流转工作正常化、规范化, 提高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发挥土地资源生产力要素作用。

2.规范流转方式。

目前, 土地流转方式形式多样, 既没有统一合同蓝本, 也没有固定流转模式, 亟待规范。对于农用地转换农用地的, 无论是承包、转包的, 还是出租、入股的, 必须经村民委员会 (村民小组) 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 依法完善相关手续, 有偿流转。对于农用土地转为非农用地的 (不包括国家征用土地的情况) , 无论是农民自己农转非、转让给他人农转非的, 还是出租给他人农转非、农转非土地入股的, 经村民委员会 (村民小组) 和土地管理部门同意后, 必须交纳一定土地租金、开垦费、造地费和耕地占用税。否则, 不予流转。

3.规范流转程序。

首先, 承租方与农户双方必须建立在自愿协商的基础上, 确定土地流转的方式、期限等相关事宜。其次, 农户向村委会 (村民小组) 提出流转申请, 经村委会 (村民小组) 依法讨论通过后报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审查、登记, 完善统一格式的流转合同文本。第三, 流转合同一式四份, 流转双方各执一份, 发包方和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各执一份。第四, 乡镇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及时将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归档保管。第五, 对流转面积在200亩以上的要收取一定的风险保证金并报区 (县) 土地流转主管部门备案。

(八) 确保土地流转核心价值的体现, 探索建立土地资源共同责任新机制

所谓土地流转核心价值, 就是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土地资源, 实行土地集约利用, 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降低农业投资成本,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满足人民群众粮食生产生活需要, 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承接主题缺乏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1.建立土地流转首长问责机制。

加大土地耕地保护力度, 强化土地秩序管理, 建立区县、乡镇及以上的土地流转等土地管理行政首长问责制, 遏制地方政府冲动, 对土地流转等土地管理违规违法行为, 严格按照《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有关规定, 依法追究地方行政首长的责任, 维护国家土地权益, 稳定土地流转市场秩序,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2.建立农业风险预警机制。

加大对气象、畜禽疫病、农作物病虫害、市场信息的预测预报力度, 建立重大病虫害安全防范体系, 提高规模经营防灾减灾的能力;发挥农技服务组织在普及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中的作用, 防范现代农业中的技术风险;革新农业保险制度, 扩大生猪等农业政策性保险的范围;建立由政府与业主组成的土地复垦保障基金管理委员会, 确保基本农田的数量和质量。

3.建立土地流转稳粮增收安全机制。

发挥“一圈、两翼”资源优势, 优化现代农业布局结构, 着力发展城郊农业经济和林下产业经济, 稳步推进都市农业和农户万元增收工程,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方面实施现代农业结构调整战略,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重点发展有机农业, 做大做强企业农业、大户农业、品牌农业、合作农业、一体化农业。另一方面建立种粮直补等惠农补贴倒查制度,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积极组建粮食生产专业队伍, 构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降低农业投资成本, 切实解决撂荒地享受种粮补贴, 老小病弱留守家庭制约农村生产发展等突出问题。

摘要: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庆,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亮点纷呈, 可圈可点, 给全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供了经验和借鉴。但是, 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诸多困惑和风险, 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建立健全“主体明确、产权清晰、监管有力、流转顺畅、安全保障”的现代土地制度, 促进城乡统筹与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协调健康发展。

关键词:土地制度改革,重庆模式,现代土地制度,城乡统筹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Z].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Z].

[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Z].

[4]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5]中共中央国务院2009年3号文件[Z].

[6]邱道持.论农村土地流转 (第一版) [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篇4: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一、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

(一)实行全区统一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可到常住地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

(二)各地要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制,保障居住证持有人享有与当地户籍人口同等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

(三)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开展对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的就业失业状况调查摸底工作,建立健全劳动力资源台账和就业失业人员动态管理台账,准确掌握就业失业状况。

二、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

(一)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加强基层平台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和发布企业用工信息,为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提供免费的政策咨询、求职登记、职业指导、岗位信息、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

(二)对有创业愿望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跟踪服务等一条龙创业服务。符合条件的,帮助其按规定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并给予财政贴息。

(三)对符合就业困难人员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采取开展职业培训、鼓励灵活就业、扶持自谋职业、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措施,提供就业援助,并按规定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属于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的,开展“一对一”就业帮扶,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一)各地要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在岗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提高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并按规定落实职业培训补贴。

(二)各地要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强培训质量的监管,确保培训实效。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落实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四、参加养老保险,做好转移接续

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在用人单位就业的,随用人单位职工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没有在用人单位就业、尚未达到申请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且已申请获取城镇常住户口登记的,携带本人居民身份证件及常住户口登记材料(原件)到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根据本人意愿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从申请参保之月起按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亦可以居民身份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之前已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可按现行国家和自治区有关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规定执行;达到申请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时,可向最后参保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出申请,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同意,享受相应的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五、参加医疗保险,做好转移接续

(一)参加医疗保险办法。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有用人单位的,随同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其户籍为城镇居民的,以灵活形式就业的人员,可以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非从业居民可参加户籍所在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其户籍为农业人口的,参加户籍所在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各级财政按有关规定给予参保资金补助。

(二)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办法。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在原户籍已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之一的,可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卫生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实施办法)的通知》(桂人社发〔2010〕116号)精神,办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将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到常住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新农合经办机构),保障参保(合)人员的合法权益。

六、参加失业保险,享受相应待遇

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有用人单位的,根据《社会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失业保险办法》规定参加失业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并依照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规定享受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

七、参加工伤保险,保障合法权益

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按照《社会保险法》《工伤保险条例》等相关规定为其办理工伤保险。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被认定为工伤后享受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在建筑业等高风险行业流动工作的农民工,可以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建筑业工伤保险工作的意见》规定,由用人单位以建设项目为单位参加工伤保险,执行工伤保险政策和待遇与城镇职工一致。

八、工作要求

篇5: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管委会,市级各双管单位,市直各事业、企业单位:《南宁市统筹城乡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实施办法》已经市十三届人民政府第5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五日

南宁市统筹城乡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实施办法

根据《中共南宁市委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改革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南宁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施方案》,结合南宁市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目标任务

到2020年,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达到“四个有”:有一套适应农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转变要求、城乡统筹的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标准体系;有一个保障有力、满足运转需要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有一个民主评议、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公共服务的管理机制;有一支协同配合、管理有序、服务有力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队伍。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服务制度,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文体类。到2013年,在试验区各乡镇建立村级服务中心,设立“农家(社区)书屋”、“村庄绿色网吧”,完成镇、村文化体育站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基本完成所有镇、村文化体育站标准化建设。

——教育类。到2013年,出台《南宁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基本标准评估细则》,加快推进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试验区每个乡镇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普及高中,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实现城乡均等,全市普及高中阶段义务教育。到2015年,争取全市每个县(区)建成1-2所自治区示范幼儿园,每个乡镇建成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到75%,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到95%,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以上。

——医疗卫生类。到2013年,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制定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标准,完成试验区内所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完成试验区内50%以上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全市建立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城乡一体化管理体系。

——就业和社会保障类。到2013年,修订和完善现有创业扶持政策,加快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步伐,健全城乡劳动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完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出与城乡一体化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险管理制度及相关政策,建立低保待遇标准调整机制,试验区内农村低保标准达

到城镇低保标准的50%。到2015年,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就(创)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统一管理、可转换衔接,全市农村低保标准达到城镇低保水平的50%。

——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类。到2013年,建成市中心出入吴圩、金陵等试验区重点镇的城市道路,争取具备开行公共汽车条件的乡镇开行公共汽车,试验区行政村道路硬化通达率、自来水普及率、互联网覆盖率100%,试验区所有乡镇完成供电设施改造,实现“同网同价”,试验区重点江河水系防洪安全工程、危房改造全部完成,试验区所有乡镇完成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村坡污水处理率达30%,所辖80%的自然村达到国家生态考核标准,试验区所有乡镇达到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到2015年,农村客运覆盖全市95%行政村,全市村镇自来水普及率98%以上,完成全市规划内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市农村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达0.5,启动2-3个重点镇的管道燃气试点工程建设,建成沼气池2.8万座,适宜建池农户入户率达71.3%,全市城镇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农村污水处理率达50%,全市80%行政村、乡镇、县达到国家生态考核标准。

——农业生产服务类。到2013年,构建和完善农业生产销售、科技、信息、金融为主体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试验区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产供销信息平台,健全农业生产技术、农机等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农产品监测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到2015年,全市建成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社会管理类。到2013年,试验区行政村建成集行政办事、警务治安、文化体育、职业培训、医疗服务、党建活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管理,研究制定相关管理办法,到201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均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二、工作内容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现状,现阶段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工作重点:

(一)文体类。一是健全完善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和服务网络,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二是丰富城乡群众文化、体育健身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三是加快城乡文化、体育市场对接,大力发展城乡文化、体育产业;四是加强农村文化、体育人才培训,构筑城乡一体的文化、体育人才;五是不断深化文化、体育体制改革,增强城乡文化、体育发展活力。

(二)教育类。一是优化城乡学校布局,切实办好义务教育阶段每一所学校;二是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城乡中小学教育装备均达到《中小学现代化教育装备标准》;三是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四是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提升师资素质。五是加强村镇幼儿园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六是加大教育投入,建立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三)医疗卫生类。一是建立健全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二是实行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提高新农合参合率;三是提高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卫生防疫水平;四是完善农村药品配送和监管;五是促进农村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等工作。

(四)就业和社会保障类。一是建立健全农村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体系;二是坚持以创业促就业,转变择业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三是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制度;四是促进农村受灾群众救助、优抚、社会福利和慈善、老龄服务、残疾服务等各项工作。

(五)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类。一是加强农村道路、水利、供水、供电、供气、通讯、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二是加大农村沼气池建设、垃圾和污水集中处理工作力度;三是改善农村客运、园林绿化等工作;四是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六)农业生产服务类。一是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工作;二是促进农产品流通、农用生产资料供应、农业信息化应用;三是提高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扶贫开发、防灾减灾、金融服务水平。

(七)社会管理类。一是加强农村纠纷调解、警务、治保工作;二是完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代办村民事务、政策宣传;三是加强农村食品安全防控、土地和规划管理、建构筑物建设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工作;四是畅通民意诉求渠道。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制定具体的工作规划和实施意见,将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发展纳入目标管理,层层分解落实到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市和县(区)、乡镇有关职能部门要明确责任,相互配合,增强做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的合力;村(社区)党支部要切实加强对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领导,村(居)民委员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上来,通过为村(居)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和管理,不断健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机制。

(二)健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分类供给机制

政府负责基本的公益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各级政府制定公益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项目规划,并提供经费保障;相关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具备条件的项目,可以委托村级自治组织实施或向社会组织和机构采购。

村级自治组织负责做好自治组织内部的服务和管理。村级自治组织提供的服务和管理项目,按照村民自治的原则,由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自主决定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引导和规范社会组织参与市场化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采取市场化方式供给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运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贷款贴息等办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

(三)健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经费保障机制

政府负责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实行以事定费、以质定酬的公共服务经费核算和绩效考核制度。

村级自治组织负责的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实行财政“定额补贴”,包干使用。

鼓励民间资金投入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各级政府根据服务的质量和管理的效果,可视情况给予配套资金支持。

(四)健全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统筹建设的机制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布局。整合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场所、设施等资源,优化功能,集中投入,统筹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推行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建设民主决策制度,由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根据当地实际和群众的意愿决定设施建设内容、标准和进度安排,保障广大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五)健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民主管理机制

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要充分体现农民的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农民广泛参与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事务。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项目,由村(居)民委员会提出建议,村(居)民大会或村(居)民代表大会决定,接受农民的评议和监督,切实维护农民自身权益。

(六)健全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篇6:关于印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2010年9月27日

长寿府发〔2010〕92号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精神,为推动我区统筹城乡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城乡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就深化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

当前,现行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惠及民生。户籍差异影响了社会公平。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赋予有条件的农民工城镇居民身份,有利于实现同工同权,使农民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二)有利于促进城市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进程。我区城镇户籍人口比重较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有利于集聚城市人口,形成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城农民工难以获得城市户籍,影响在城市的消费积极性。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使农村居民进城后真正成为城市居民,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四)有利于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盘活城乡资源。长期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城乡资源要素流动渠道不畅,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城乡交流障碍,有利于加快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林地等资源流动,提升城乡资源要素价值。

(五)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繁荣农村经济。农村人多地少,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利用效率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转户进城,有利于扩大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以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转户进城为突破口,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有序转移,逐步缩小附着在户籍上的城乡差异,消除农民向城镇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最终形成科学有序的人口城镇化机制,全面促进“五型长寿”和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全面助推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探索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

(二)基本原则。

一是统筹规划。总体设计,明确阶段性改革目标,分级设置准入标准,建立完善各类群体转户进城的制度通道,最终实现城乡户籍制度一体化。

二是自愿有偿。充分尊重农民转户意愿,依法办理,有偿退地,完善社会保障,确保农村居民进城后,生活得到保障,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三是积极稳妥。充分兼顾政府的承受力和城镇资源承载力,分类分阶段有序推进,防止损害农民利益,防止农民流离失所,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现象。

四是综合配套。强化制度设计,通过改革创造资源增量,以市场手段将资源增量变为财富,以财富增量推动实现改革目标。

五是促进发展。着力消除人口自由流动障碍,激活城乡各类要素,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户籍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

结合全区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综合考虑经济发展、自然环境、资源承载等因素,分阶段推动人口向城区、城镇聚集,实现市域内户籍合理转移,逐步建立城乡人口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2010―2011年,重点推进有条件的农民工及新生代转为城镇居民,解决户籍历史遗留问题,力争新增城镇居民5.5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由目前的25.2%上升到33.5%,推动我区城镇化进程。

2012―2020年,通过系统的制度设计,建立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进一步放宽城镇入户条件,到2020年新增城镇居民30万人,非农户籍人口比重提升至65%,形成合理流动、权益公平、城乡一体的户籍制度体系。

四、科学设置户籍准入条件

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进一步放开区城区、城镇落户条件,积极引导本市籍农村居民向城镇转移落户,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

(一)城区入户条件。

1.具有本市籍农村户口,在我区务工经商3年以上或购买商品住房或投资兴办实业、3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1年纳税2万元以上的,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申请在我区合法稳定住所迁移入户。

2.具有本区籍农村户口,从我区到重庆市内其他区县购买商品住房或投资兴办实业,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按当地区县相关管理规定申请迁移入户。

(二)街镇。

本区籍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三)其他规定。

1.本市籍农村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自愿转为我区城镇居民的,可迁移入户。

2.我区城镇年老父母身边无子女,其本市籍农村子女可投靠迁移入户。

3.本市籍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自愿转为城镇居民的,不受居住时间限制。

五、建立完善户籍制度改革相关配套机制

结合户籍转移,系统建立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支撑保障机制,逐步消除城乡户籍待遇差距,促进城乡户籍制度融合,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一)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处置机制。

1.对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的,允许自转户之日起3年内继续保留承包地、宅基地及农房的收益权或使用权。在承包期内允许保留林权。鼓励转户居民退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对自愿退出宅基地使用权及农房的,参照同时期我区征地政策对农村住房及其构附着物给予一次性补偿,并参照地票价款政策一次性给予宅基地使用权补偿及购房补助,今后征地时不再享有补偿权利。对自愿退出承包地的,按本轮土地承包期内剩余年限和同类土地的平均流转收益给予补偿。

2.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的,保留其在以后整户转移中获得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的相应补偿或收益的权利,不再享有分配宅基地的权利。待家庭成员整户转为城镇居民时,退出宅基地及农房、承包地并享受相应补偿。

3.组建长寿区农村土地整治流转机构,负责对全区农户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进行补偿和处置。其中,退出的宅基地、承包地位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范围内的,由各用地平台承担补偿费用。建立农村土地补偿周转金,用于农户退出的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房所需资金的周转。

4.农村土地整治流转机构应积极盘活利用转户退出的土地。按照规划及用途管制、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不变的要求,对退出的承包地加大国土整治力度,促进承包地向经营大户、龙头企业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水平。退出的宅基地,在优先保障农村发展建设用地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增减挂钩、地票交易等方式,显化其资产价值。产生的地票及大宗的承包地、林地使用权可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

(二)建立住房保障机制。

1.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农村居民纳入公共租赁房、廉租房等保障范围,改善稳定就业农民工、新毕业农村籍大中专生、新退役农村籍士兵等无房或住房困难人员居住条件,鼓励有条件的转户居民购置普通商品房。

2.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具备条件的可转户进入统一规划建设的集中居住小区。加大城区、城镇规划区内转户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投入和建设力度。集中居住小区、农民工公寓建设用地采取行政划拨方式供应,并比照廉租房、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公共租赁房等保障性住房,享受免交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等相关优惠政策。

(三)完善养老保险制度。

1.农村居民整户转为城镇居民,自愿退出宅基地,其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所需资金由国土部门核准的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代缴。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不足以缴纳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若代缴后有剩余的,剩余部分退还给转户居民。

2.农村居民家庭部分成员转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段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企业职工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

3.依法被征收土地的转户居民按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过去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人员,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

4.农村籍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办理农转非手续,并随家庭一起退地的,可参照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办法参加养老保险,建立养老保险关系,工作后接续参保。

5.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没有条件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6.加快制定养老保险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使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养老保险的顺畅转移和有效连接。

(四)健全医疗保险制度。

1.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在劳动年龄段的,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有用人单位的,由用人单位统一参保并按规定缴费;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缴费。达到规定条件的,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医疗保险待遇。

2.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3.加快制定医疗保险不同制度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使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实现医疗保险的顺畅转移和有效连接。

(五)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转户居民纳入城市低保范围;建立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实现乡镇敬老院和城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全覆盖;加强城市社会救助和社区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切实满足城市扩容后社区服务管理和救助保障等公共服务的需要。

(六)建立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1.将转户居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范围,促进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对有一技之长的,通过开展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信息,帮助其通过市场竞争实现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作为就业援助对象,开展“一对一”的帮扶,开发公益性岗位予以托底安置。

2.对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政策扶持,强化职业指导,搭建大中专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平台,引导农村籍和农转非的大中专毕业生到基层、工业园区、中小企业等实现稳定就业。

3.本区农村籍和农转非的初高中毕业生就读本区中等职业学校的,可给予定额生活补贴,生活困难的给予定额学费补贴。

4.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和其他转户居民自主创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培训、项目推荐、开业指导、小额担保贷款、跟踪服务等创业扶持,帮助其通过创业实现就业。凡办理农转非的纳入城镇创业扶持政策范围。

(七)建立完善培训机制。

1.分类开展转户居民教育培训。以提升综合素质为目标,对所有转户居民开展新市民教育培训;以提高学历为目标,对16―30周岁的转户居民进行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以提高就业能力为目标,对劳动年龄段的转户居民进行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转户居民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由农民向市民转变。

2.组织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提高其转移就业能力,促使其在城镇稳定就业。对企业新招用的农民工,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开展针对性强的岗前培训,使农民工尽快上岗和稳定就业。对农村劳动力参加转移培训和农民工参加岗前培训,按规定享受培训补贴,并对初次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费用给予全额补助。

3.建立完善转户居民教育培训管理体系。推行弹性学制,帮助转户居民开展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分时段以“累计学分”的形式完成学业。结合实际,开展送职业教育进乡镇、进社区、进企业活动。

4.提升教育培训基础能力。新建农民工培训基地,办好中等职业学校骨干专业,打造适宜转户居民学习、方便转户居民就业的特色专业。推行“特岗、特聘和“特邀”计划,建设一支适应转户居民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八)建立完善城乡教育保障机制。

1.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做好新增学校师资配备、师资专项培训等工作,满足新增学校教师需求。

2.完善各级各类学生就读政策和资助体系,保障转户居民子女接受公平的教育。改善转户居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条件,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就读,享受与现有城镇学生的同等待遇;按照“指标到校、统筹安排”的原则,解决转户居民子女就读普通高中;完善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确保转户居民子女享受国家政策优惠。

(九)建立完善卫生服务保障机制。

加快区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建设,加快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医疗服务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保障转户居民及其子女和低收入群体在区内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

(十)完善计划生育相关政策。

1.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居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2.已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的转户居民,自享受城镇社会保障待遇当年起,给予5年的政策过渡期。在政策过渡期内,转户居民继续执行原户籍所在地农村的生育政策及农村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

六、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全区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在区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成立区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区政府区长韩树明任组长,区政府副区长左永祥、区公安局局长李建强任副组长,区发改委、区教委、区经信委、区公安局、区民政局、区人力社保局、区财政局、区国土局、区房管局、区农委、区林业局、区城乡建委、区规划局、区市政局、区水务局、区卫生局、区移民局、区人口计生委、区国资金融办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公安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政府办主任汤晓强同志兼任,办公室副主任由杨岸鸿、张明万、徐鲜华兼任。办公室负责户籍制度改革日常工作的组织与协调。

(二)明确责任分工,积极稳妥推进。

全区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按照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将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全力推进。区公安局、区国土局、区人力社保局等部门要加快制定户籍改革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具体工作,配套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区政府明确的目标任务。区级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职责,准确把握政策界限,制定完善相关工作细则,确保改革平稳进行。区发展改革委负责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平衡;区公安局负责制定户籍登记准入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户籍登记准入工作;区国土局、区房管局、区农委负责制定农村土地退出补偿实施细则;区人力社保局负责制定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社会保障实施细则;区国土局、区房管局、区城乡建委负责做好转户进城人群的住房需求和平衡工作;区经信委负责用工企业农民工转户的动员和转户籍的服务工作;区规划局、区城乡建委、区市政局负责城市人口扩容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区教委负责做好学校规划建设工作,满足新增学生的入学需求;区卫生局负责做好城镇医疗机构规划建设工作;区民政局负责推进农村五保对象、新增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转户进城的相关工作,负责做好城市社区管理、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区人口计生委负责调整转户居民生育政策和奖励扶助政策,做好农村居民转户后的计划生育工作;区水务局负责推进大中型水利水电基础工程失地农村移民转为城镇居民的相关工作;区国资金融办负责结合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农村金融创新;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负责组织实施对转户居民的集中培训;区财政局负责制订户籍制度改革资金平衡的具体方案,做好户籍制度改革推进所需资金的统筹工作。各部门推进户籍改革工作进展情况将纳入区政府工作目标进行考核。

(三)开展调查摸底,细化目标任务

根据市政府对我区实施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下达的目标任务,由区发改委牵头,区公安局、区农委、各镇、街道配合,按照分类调查、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在全区范围内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尽快掌握我区符合条件且有意向转户农村居民的基本情况、分布范围、数量及类别等,并及时向区政府汇报相关情况,调查摸底完毕之后,由区政府统一向各街镇下达户籍改革工作目标任务,并作为区政府对街镇的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之一。该项工作于今年8月15日正式启动实施,10月底之前完成。

(四)加强宣传引导,确保和谐稳定。

一是区新闻中心、广电中心等部门,要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主要媒体要设置户籍改革宣传专栏,在全区规范宣传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政策设计和办理程序,搭建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二是区发改委印制户籍改革宣传手册,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群众答疑释惑,使户籍改革深入人心。三是各街镇对户籍改革涉及的重点群体,要走村到户,宣传到人,认真开展政策讲解。四是区发改委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全区户籍制度改革的最新进展情况,总结经验、树立典型,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全社会支持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确保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该项工作于今年8月15日正式启动实施。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关于转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

2010年9月27日

长寿府办发〔2010〕166号

重庆市长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渝办发〔2010〕202号)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年八月十六日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以下简称《意见》),促进我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结合我市社会保障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

通过制度创新和调整完善,整合各种社会保障资源,让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能够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待遇。

第二章

养老保险

第三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办理农转非手续后,可参加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四条

《意见》实施前,已征(占)用地未转非人员和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淹没失地农民中,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统称不规范征地失地农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及农转非手续后,参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的通知》(渝府发〔2008〕26号)相关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

第五条

《意见》实施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成户退出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退地人员)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参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照退地时的不同年龄确定缴费标准和缴费年限。

第六条

《意见》实施后,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仍保留宅基地且年满16周岁以上的人员(以下简称保留土地农转非人员)在城镇用人单位工作的,由用人单位为其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无用人单位的,可自愿从转为本市城镇居民之月起,在户籍所在地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第七条

不规范征地失地农民在完善征地审批和农转非手续后,对符合参保条件的,由所在区县(自治县)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养老保险参保和缴费相关手续。

第八条

保留土地农转非人员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其参保登记及缴费按我市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九条

退地人员参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规定补建一定年限的养老保险,按以下程序办理:

(一)退地人员持国土部门出具的退出宅基地后应领取补偿费相关手续和公安机关出具的转户相关手续到退地所在地的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以下简称社会保障服务所)提出参保申请。

(二)由社会保障服务所到当地社会保险局,为符合参保条件的退地人员办理核定应缴纳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相关手续,并将办理结果送达退地人员。

(三)国有土地储备机构按照社会保险局计算的退地人员个人一次性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金额,从退地人员应领取的退地补偿费中将资金通过地税部门一次性划转到市财政局在各区县(自治县)开设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征缴分户。

退地补偿费优先用于缴纳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其办理程序是:第一,区县(自治县)国土部门核定退出宅基地的补偿费金额;第二,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通过地税部门代缴;第三,代缴后有余额的,由国有土地储备机构一次性发放给退地人员。

若退地补偿费不足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差额部分由个人自筹资金缴纳。

(四)社会保险局收到退地人员缴纳的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费后,按规定为其办理养老保险参保相关手续。

1.为退地时男年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女年满40周岁不满55周岁的人员(以下简称“4050”人员)和男年满16周岁不满50周岁、女年满16周岁不满40周岁的人员(以下简称中青年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

2.将退地时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人员(以下简称老龄人员)的《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交社会保障服务所;

3.社会保障服务所将《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和《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送达退地人员,并告知“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接续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办法和程序。

第十条

退地人员一次性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按照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进行管理。

第十一条

老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其一次性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单独管理。

第十二条

“4050”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以下办法处理:

(一)未继续缴费的,一次性缴费应予单独管理。

(二)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一次性缴费应予单独管理;其继续缴费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三)继续缴费5年及其以上的,一次性缴费全部补记入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其继续缴费的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

中青年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个人一次性缴费全部补记入个人账户中的个人缴费部分;其继续缴费的部分,按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有关规定建立个人账户。

第十四条

老龄人员个人一次性缴费完清后,由社会保险局填报《重庆市被征地(退地)农转非人员按月领取养老待遇审批表》,经当地人力社保(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后,发给《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由市人力社保局统一印制)。社会保险局按规定对其月养老待遇实行社会化发放。

老龄人员在领取养老待遇期间死亡的,从其死亡的次月起停止支付养老待遇,并按我市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规定支付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其个人一次性缴费,扣除已支付养老待遇、丧葬费和一次性救济金后的余额一次性退还其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

第十五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4050”人员,其待遇按以下办法处理:

未继续缴费或继续缴费不足5年的“4050”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渝府发〔2008〕26号文件及相关规定办理领取养老待遇手续。

继续缴费5年及其以上的“4050”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第十六条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中青年人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按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关规定办理领取基本养老金手续。

第十七条

退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后,由其居住地街道(乡、镇)、社区负责对其实行社会化管理服务。

退地人员从按月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后的次年起,应每年于本人出生月份的当月,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和《重庆市按月领取养老待遇资格证》或《退休证》到居住地街道(乡、镇)社会保障服务所进行领取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资格核查。逾期未进行核查的,社会保险局将按照规定停发养老待遇或基本养老金。

第十八条

退地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不能重复享受各项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原已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各项养老保险间的衔接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第十九条

继续缴费5年以上的“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在退地之月以前从未参加工作或从未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时间确定为退地之月。在退地之月以前曾经参加工作或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按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认定参加工作时间或参保时间。

第三章

医疗保险

第二十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可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也可自愿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

第二十一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转户居民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个人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符合有关条件的转户居民可按规定享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二条

本市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参保登记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办理时间、地点:每月1―20日,到户口所在地的街道社会保障所办理。户口不在本统筹区的,可到暂住证所在地的街道社会保障所办理。

(二)所需资料:《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近期彩色免冠1寸照片1张;失业证或解除劳动关系证明(半年内有效);填写《重庆市以个人身份参加医疗保险市级统筹申请书》(一式两份);若请人代办,需提供代办人的《居民身份证》及代办委托书。

第二十三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及程序按下列规定办理:

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设两个缴费档次,参保人可自主选择其中一档。

一档:按上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5%缴纳医疗保险费(1%用于建立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

二档:按上本市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的11%缴纳医疗保险费(1%用于建立大额医疗费互助保险)。

参保人在申报参保的次月1―10日到指定的工商银行领取本人医保缴费专用灵通卡,并足额存入应缴医保费。缴费的次月可到办理参保的街道社会保障所领取社会保障卡。

第二十四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个人账户划入标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按一档参保的人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全部用于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不建立个人账户。

(二)按二档参保的人员缴纳的医疗保险费,除用于建立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外,其个人账户以上本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以下比例划入:

不满35周岁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3%;满35周岁不满45周岁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5%;满45周岁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划入比例为3.7%;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缴费期内划入比例为4%,缴费期满后划入比例为上本市城镇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60%的4%。

第二十五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支付标准按下列规定办理:

(一)市级统筹区按一档参保的人员,有4种特殊病种纳入门诊待遇支付范围,其余支付标准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执行,与有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一致。

(二)市级统筹区按二档参保的人员,有16种特殊病种纳入门诊待遇支付范围,其余支付标准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执行,与有用人单位的参保人员一致。

(三)市级统筹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起付标准、最高支付限额和不予支付的情况按照《重庆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暂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四)实行单独统筹管理的区县(自治县),其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的基金支付标准按当地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在转户一年内参保的,不设待遇等待期,缴费次月即可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符合缴费年限要求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余命期间不再缴纳医疗保险费,按规定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第二十七条

转户居民以个人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其用药、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支付办法按照参保统筹区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不愿或没有条件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转户居民,也可自愿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其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照我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关政策及所在区县(自治县)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之间的转移接续办法另行研究制定。

第四章

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及最低生活保障

第三十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失业保险。失业后,可按规定享受相应的失业保险待遇。失业保险待遇主要包括:失业保险金(标准为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金月标准的两倍);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的门诊住院医疗补助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失业人员丧葬补助金及其配偶、供养直系亲属的抚恤金;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可享受免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

第三十一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工伤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工伤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工伤保险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有用人单位的,用人单位应按规定为其参加职工生育保险。符合规定条件的,按规定享受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后,符合条件的困难家庭,可按规定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具体办法、经办程序及待遇标准等按《重庆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及相关政策规定执行。

第五章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0年8月1日起实施。

第三十五条

上一篇:差生考试总结下一篇:感恩节感恩父母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