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2024-04-20

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共9篇)

篇1: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在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摘要:把人格教育引入学科教学,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责任。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中的特殊优势,明确历史教学开展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人格教育的实效,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格教育历史教学内容方法

所谓人格教育,是指针对学生的身心特征,在需要、动机、态度、理想、价值观等方面所实施的指导和教育。大学时代正是青年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他们给予良好的人格教育,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对于他们今后人生的发展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优势显著。重视发挥历史学科的特殊优势,把人格教育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充分认识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格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大学生人格现状分析

大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青年的优秀群体.其人格状况总的来说是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他们思想观念新,创新意识强,遵纪守法,知书明理。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但是,目前在部分大学生身上存在的人格方面的缺陷也不容忽视。受多种因素影响,大学校园中也出现了少数青年学生心理不健全、人格缺失的现象。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进取心,缺乏独立性、自制力,缺乏适应环境、抵御挫折、战胜困难的意志和能力。例如,2000年初,在北京某著名学府里发生这样一个惨案:同室居住的两名博士生,彼此难以相处,相互伤害,结果双双死亡;同年2月,一所著名高校的党委书记在教育部长陈至立召开的会议上介绍说,该校在一年级新生的调查发现,35人有自杀倾向,770人自述有心理问题;„„

凡此种种,触目惊心,显露出大学生在人格方面存在的严重缺失。畸形的人格不仅直接妨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家庭的和睦、学校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因此,对大学生加强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高等教育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

2、充分认识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

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它展现了广阔的历史视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素材,积淀了深刻的人类经验。著名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历史教学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在这三条之中,第一条是最要紧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可见,历史教学与学生的人格教育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方面有着特殊优势,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强大的感染魅力和促进作用。

(1)真实客观的学科特点,增强了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中的说服力

历史是以往史实的记录反映,真实可信,不容虚构。故而历史学科以其理论的科学性,史料的真实性,内容的客观性令人信服。运用历史素材开展人格教育能使学生感到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如教师引用司马迁秉笔直书,魏征耿直谏言,布鲁诺为科学献身,罗斯福身残志坚等历史范例教育学生时,均因其真实可信、生动感人而对学生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2)丰富厚重的德育素材,奠定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中的独特优势

历史知识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内容,自古以来被称为“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中外文明史上,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名人辈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成就辉煌,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和事例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为开展人格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育素材。不夸张地说,历史学科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文明灿烂,成果辉煌,它所包含的人格教育内容之丰富是一般学科难以相比的。丰富厚重的德育素材,使历史学科在人格教育中具有一般学科所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

二、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重视发挥历史学科在学生人格教育方面的特殊优势,在历史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开展人格教育,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广大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1、历史教师要自觉加强人格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身教典范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天职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人格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师的思想境界、理想追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言行举止,无不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直接影响和作用。所以作为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完善的能力结构、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还必须有强烈深沉的爱心、平和善良的性情、高雅不俗的情操、正直不阿的品格、坚韧顽强的意志、严谨求实的作风、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2、结合教学内容,确定历史教学开展人格教育的重点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必须明确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侧重点,以突出重点,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在教学中不是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是针对大学生人格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教学内容,确定了历史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几方面重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人格的基石,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历史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浓墨重彩,材料丰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国史教学的全过程,努力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结,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先贤们“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民族气节和报国情操,收到了教书育人的良好效果。(2)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格的支柱,也是生命的支柱。历史教师要善于运用历史素材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学中我们注重引用历史伟人、名人志士成长成才的事例教育和熏陶学生,用他们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王进喜、雷锋、孔繁森、牛玉儒等英雄模范,居里夫人、爱迪生、钱学森、袁隆平等科技精英都是我们学习的范例,他们崇高的人格、伟大的抱负、宽广的胸怀、坚定的意志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感召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潜意识中的敬慕感,并由敬慕感转化为责任感、使命感,进而能够自觉的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社会的需要有机地联结在一起。

(3)诚实守信教育

道德是人格的核心。遗憾的是,当前部分大学生道德情感淡漠,道德信念下降,道德心理扭曲,道德动机错位,因此缺德失信行为不时发生,如考试作弊、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等。因此,对大学生加强诚信道德教育非常必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挖掘诚信教育的素材,用孔子“民无信不立”,孟子“诚信乃人之根本”,商鞅变法立木树信,曾子教子杀猪取信等古人诚信受益、失信受损的史实教育学生,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4)艰苦奋斗教育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必要内容。‘‘惜衣常暖”、“惜食常饱”、“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民谣民谚,反映出我国劳动人民对勤俭的崇尚;井冈山上的红米饭南瓜汤,长征路上的草根树皮,大生产运动开出的片片荒地则是我党我军艰苦卓绝奋斗历史的见证。五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艰苦奋斗兴盛、骄奢淫逸衰败的事例比比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耐人寻味。据此,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在教学中我们着重围绕艰苦创业、自强自立、吃苦耐劳、勤俭朴实等方面对大学生开展艰苦奋斗思想的教育。结果,在树立大学生艰苦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独立人格,帮助大学生在就业前提前做好吃苦耐劳的精神准备,引导大学生确定正确的消费观念等方面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三、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效果

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人格教育,还应在教育的方法途径等方面探索研究.以有效地提高教育的效果。在教学中,我们在使用讲授、提问、练习等教法的同时,还较多地运用了比较、讨论、多媒体和开放式教学方法,并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等途径,努力提高历史教学进行人格教育的效果。

1、采用比较式教学方法,增强对比的鲜明性

在进行“艰苦奋斗”思想教育时,我们把历史上一些艰苦奋斗与骄奢淫逸的典型事例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比较。如汉文帝倡导勤俭遂有“文景之治”和汉朝的兴盛,隋炀帝喜好奢侈而造杀身之祸和灭国之灾。从对比中,同学们很自然地得出“艰苦奋斗兴、骄奢淫逸衰”的结论,从而大大增强了他们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不怕困难,抵御挫则,艰苦创业,勤俭办事的思想意识。

2、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我们曾突出对“什么样的人生才有意义”、“怎样对待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你准备怎么办”等问题的思考。我们先让学生动手动脑,搜集材料,写出2000字左右的发言稿,然后再组织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每次活动,学生们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能够围绕中心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谈认识、讲体会,各抒己见。在讨论中,大家不仅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巩固了知识,而且还激活了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提高人格教育的功效

多媒体教学方法具有直观、形象和生动的特点,能获得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获得的功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我们租借、制作和播放了一些多媒体资料,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围绕近代帝国主义侵华史实的教学,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甲午风云》等影片;进行抗日战争历史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听抗战歌曲《在松花江上》,看百团大战历史图片及影视资料;在开展弘扬长征精神教育活动时,我们运用电脑技术制作《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在显示长征进军路线、重要事件发生地点的同时,适时插播《长征组歌》歌曲,再加上教师的画外讲解,形成了声、光、电,地图、歌曲、讲解多方面相辅相成,表现教育教学内容的课堂效果。结果,既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又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学生对长征精神的理解程度,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4、通过开放式教学,从课外实践活动中汲取营养

在人格教育中,我们还注重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从传统“静态封闭”的课堂教学向现代“动态开放”的课外教学延伸,努力从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取动力,汲取营养,提高教育的效果。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调查,邀请校外人员为学生做法纪法规方面的讲座等等。我们曾带领部分学生参观林县红旗渠和靳月英“八一林”。当同学们漫步在红旗渠畔、徜徉于“八一林”中时,都深深地为林县人民战天斗地、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折服,为靳大娘拥军爱国、绿化荒山的行为所感动。实践证明,开放式教学深受学生欢迎,也确实能收到课堂教学所无法获得的特殊效果。

篇2: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旗帜,激发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守卫本土是动物的本能,这成了有思想的人类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的渊源。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满江红》),“还我河山”的呐喊;文天祥《过零丁洋》“留取丹心照汗青”,高尚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成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感人泪下;《冯宛贞》率众痛击英法联军,激起民族万丈豪情;《最后一课》像一只警钟唤醒学生学好祖国语言文字,洋溢着浓郁的爱国情……

教材中礼赞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也不少。“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因为红军大部队正遭遇着恶劣环境的挑战,党更需要保存火种(《七根火柴》)。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青春,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

篇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更好地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呢?

一、塑造健全人格,须重视审美教育

韩愈曾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其对美的领悟力合鉴赏力,健全其人格。但是,现实是语文教师往往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却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这种情况令人堪忧。

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利用中学语文课本中大量表现自然美、人情美和艺术美的佳作,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个体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对美的领悟力和鉴赏力。在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什么对象,学生是什么主体。怎样引导学生进入什么活动,使其理解和欣赏蕴涵在课文中的美学元素,从而产生美感呢?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美的语言进行审美教育,语言是作者思想、感情、气质、文化素养和审美趣味的自然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语言进行审美,通过对文章语言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领悟力和鉴赏力。

如在教学《春》时,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找来配乐朗读的录音带,配合文中描写的五幅图,把课文内容变成学生触手可摸、侧耳可听、张目可辨的声色俱佳的可感的音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仿佛置身于作者描绘的图画中,得到轻松愉快的艺术享受,并在此基础上生发联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二、塑造健全人格,须重视情感教育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什么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情感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感和情操,并最终达到整体人格的和谐健康发展。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1. 充分利用情文并茂的佳作。

事实上,语文教材里有很多名家名篇,他们情文并茂,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以此作为情感教育的材料。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写的是父子之间浓浓的神情,作者通过四次“背影”、四次“流泪”将父爱子、子念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那么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去感受作者与父亲的那份情和爱,并让学生写一下自己的父母,挑选佳作当堂朗读,以体会亲情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除此以外,初中课本中类似的文章还有很多,如莫怀威的《散步》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所体现的浓浓亲情;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表现了师生情;都德的《最后一课》表现的爱国情……

2. 重视作文教学中的“情”。

除了课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外,作文教学也不能忽视这一环节。古人云:“言为心声”。文章是情感的抒发,只有情感丰富真挚的文章,才能打动人。

但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写作时往往把真情实感隐藏起来,习惯于写假话空话,以表现“崇高”的理想,结果作文千篇一律,毫无个性。要从根本上改变现今中学生作文中出现的这种现象,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作文教学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作文中学会做人。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人格才能写出完美的文章。要鼓励学生用真话展现当代中学生的风采,使作文成为学生思想和情感的真实表达。比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诸如以“毅力”、“合作”、“感恩”、“生活需要梦想”、“关爱”、“传递”、“责任”等为话题写作,通过这些话题的写作,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一些好的自身的优秀品格,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胸襟,从小树立起“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在写作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作文教学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动笔行文时就成了自己思想感情的主人,这并非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作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俗话说:“文如其人”,因此,作文教学应把学生置于各种社会关系的思考之中,引导他们认识和协调人际关系,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3.“教文”与“育人”要紧密结合。

邓小平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其中最重要的是面向未来,即教给学生一生受用且最有价值的东西。语文教育也是如此,面对21世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结构有了新的发展。

为适用新时代的需要,语文教育把其培养目标确定为既“教文”又“育人”,对学生进行全面培养。“教文”,就是要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育人”,就是培养具有现代人的素质和能力、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建设者,即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育人”是对语文教育在“教文”基础上提出的更高层次的要求,“教文”是为“育人”服务的,而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也就是为了“育人”,为了使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可见,人格教育与培养语文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

三、塑造健全人格,必须重视能力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必要条件。如教学《变色龙》、《范进中举》、《孔乙己》等课文时,可以帮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在课外进行演出。有的课文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在朗读节奏、语速、重读轻读等方面的要求,通过配乐朗诵或采用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创造,从而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会真、善、美,辨别假、恶、丑,从而提高其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篇4: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塑造 健康人格

“教书育人”这四个字,早就明确地告诉我们,作为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为重要的,也是更难做好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人格。

作为国学的语文博大精深,囊括古今中外,述名人,谈人生,讲科学,摆真理,说故事,抒真情,可谓内容广、立意深。因此,在塑造人格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从事语文教学十二载,深知这四个字的分量。做到授业解惑并不难,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人格,是我长期以来思索和探寻的一个问题。在此,我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发挥教材中素材的教育作用

我们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习文都是编者们精心筛选的美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挖掘性。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材中素材的教育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在国土沦陷、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诗人向祖国捧出一颗赤子之心,爱国深情的抒发,波澜起伏,層层推进。学习此文可让学生回首祖国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感知眼前生活的幸福美好,让他们通过对比学会珍惜,并发奋图强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对人民有用处的人。

又如,汪曾祺的小说充溢着“中国味儿”。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七课是汪曾祺的文章《端午的鸭蛋》,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清新、淡而有味、平中见奇。读这篇文章如同品一杯清茶,入口可能非常的朴素平实,可是回味起来就会发现它是那样的香甜可口、沁人心脾。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反复读细细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通读全文一幅天然纯真、自然和谐、宁静中带有一点忙碌和喧闹的风俗画面就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受到传统风俗带来的悠然趣味,正是因为有这些传统风俗的点缀和充实,我们的日子才有滋有味,人生才丰富多彩。学习这课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家乡的风俗习惯,让他们咀嚼生活,礼赞家乡,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传统风俗的情感。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类似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如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这类文章可让学生学到孝道,爱家、爱父母;杨绛的《老王》可让学生学会关心弱势群体,做好善乐施的善人;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可让学生学到诚实守信、刻苦勤奋、不爱慕虚荣,做发奋图强的有志青年。如能充分发挥教材中素材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那么学生一定能养成健康的人格。

二、抓住作业

学生的写作活动,既是学生运用语言、展示语文能力的方式,也是通过书面表达自己人格特质的时机。在习作里,学生会很自然地把自己对人格的理解,自己逐步形成的人格内容流露在其中。我们教师则可通过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习作等活动来对学生实现人格教育,肯定其人格中美好、优秀的成分,否定并建议去除人格中的弱点,或弥补人格中的缺陷,最终达到让学生健全人格的最高目标。

例如,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学到了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的思想精髓,这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帮助甚大。但“纸上得来终觉浅”,于是我就安排了一次作文。我要求学生从自己所熟悉的古代圣贤的言语中选一句自己喜欢的作为论点写一篇议论文。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深入思索后将这些大圣人的思想注入自己的心中,还能使这些思想成为自己日后的行为指南。

又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情”为话题。亲情、友情处处感人、处处温暖,这一单元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我安排、布置了一篇以“情”为话题的作文,让学生寻找回味自己成长历程中让人感动的饱含温情的往事,让他们自己感动自己,从而学会感恩、学会爱。

三、注重课外活动

古人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中所汲取的完善自我人格的力量,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新大纲也明确地将开展“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课外活动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方面我也很重视。针对不同的内容,我会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活动中释放个性、健全人格。如快到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时,我就会要求学生给父亲、母亲、老师写一封信,以此来拉近学生与父母、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学生学会表达“爱”。三月是学雷锋月,我会组织学生学习雷锋精神、写心得体会,并要求每位学生每周至少做一件好事,让他们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培养他们的雷锋精神。五月唱响青春,我会组织学生以“唱响青春”为主题召开一次座谈会,给学生创造一个平台说理想、谈未来,让他们成为有理想、有朝气、有斗志的青年。红色十月,我会让学生以“颂”为主题办一份手抄报,礼赞祖国,礼赞家乡,培养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要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厚的知识资源,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的图画”,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熏陶激励学生,明确人生职责,达到对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目的,让健康而理性的光辉映射情感的天空。与此同时,作业和课外活动也是不可忽视的。总之,中学生是正在成长的一代,犹如一棵棵正在成长的树,他们的思想品德可塑性极大,他们的模仿性极强,且思维活跃、上进心强,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抓住一切时机,利用各种方法对学生进行高尚人格的培养,让他们茁壮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篇5: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21世纪人才培养的标准是要有独立而健全的健康人格。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塑造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中的无声文字转化成有声文字,一方面增长学生的知识,一方面塑造学生的灵魂,完成“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列宁语)的历史使命。

篇6: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塑造

江华县清塘壮族学校 李 峰 成

摘要:当今社会,很多学生迷恋于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电脑游戏等事物,变得心浮气躁、而且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人格。如何塑造学生正确、健全的人格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所论述的问题,就是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语文学科的巨大魅力,去塑造学生正确、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学生人格塑造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有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当今社会,很多学生迷恋于纷繁复杂、良莠并存的快餐文化、电脑游戏而心浮气躁,所以,让学生学会识别真伪、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健全人格是直接影响个体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正是因为这一点,“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已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决定着该学科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有着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探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健全的人格标准是怎么样的。

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标准是按“君子”模式来设计的。其核心意思有两点:其一是“德为首,仁礼合一”,这是儒家思想竭力推崇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人格标准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结合在一起设计的,主张把“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人格的标准。因此有健全人格的人应崇尚真、尚、美,并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创新意识、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及正确的自我意识等,应该是完美的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审美人格达到内在统一的人。

其次,我们要明确“语文学科教学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关系”。

人格是经过遗传和环境长期交互作用才逐步形成的。这是一个漫长而且复杂的过程,而青少年正是处于长身体、长知识和人格形成的主要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学习、生活,而且语文课是基础课,课时设置最多,学习内容最多,因而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也必然最多,无疑对人格的形成也就影响最大。其次,国家设置的全日制义务课程标准虽然对所有学科的教学都有培养健全人格的要求,而语文科学习内容最具人文性,对学生人格影响最起直接作用的。例如教材中有颂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篇章;有描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事迹的诗、文、故事;有揭示人类智慧和大自然神奇奥妙的科普小品文;有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风貌、风土人情的佳作等。其中有是与非、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判断标准,有做人的准则,有审美情趣的激发,有科学知识的启蒙、有创造力的开发等等,这一切对学生道德人格、智慧人格、审美人格的形成有积极的影响。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语文学科与学生健全人格形成关系密切,不容忽视!

在明确了上述的两个问题之后,我们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一、注重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美丽人格的形成。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科学,它要求“真”;作为艺术,它要求“美”。它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根据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潜力;又要注重语文的人文价值,发掘其中的美学因素,给学生以美的启迪和陶冶。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重视审美教育,要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

1.含蓄是文学语言的重要审美特征。

南宋诗人姜 夔提倡“语贵含蓄”,认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这种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语言,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从而造成一种独特的美感。而我们的语文学科大部分的课文都蕴涵着做人的道理,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童趣》《我的信念》等课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深刻领悟,对于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激发他们热爱真、善、美,痛恨一切丑恶现象与落后思想的感情,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文学语言还具有音乐美。

这是由语言的发音性造成的。文学在使用语言时,一般都讲究发音悦耳,即要求语音的韵律和谐,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文学语言的音乐美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只要诵读一下《伐檀》、《硕鼠》以及《大堰河——我的保姆》、《雷电颂》等优秀诗篇,便能体会得到这一点。文学还有一种“内在的韵律”,那就是情绪的自然流动。文学语言的音韵美,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诵读,在朗朗书声中培养学生美的感受力。

语言的审美内涵是丰富而生动的,诸如形象美、神韵美、空灵美、朴拙美、理趣美„„。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忽视、甚至抛弃这些美学因素,那将是多大的遗憾!

只有既注重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又注重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教学氛围,寓理于情、寓教于乐、润物无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审美愉悦中主动愉快地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感教育,是塑造学生人格的需要。人格是最高的学位,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教学生学会做人。而提升做人的品位,提高做人的境界,也离不开审美教育。

语文中蕴含着美,应当让学生从语文中发现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健全、高尚的人格。

二,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塑造学生人格。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识别真、善、美,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美好的心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正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所以说,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具有直接渗透性。

宋代理学家朱熹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读这首诗,很多人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方方的小池塘,就像镜子般明亮,蓝天白云呀,一起在池水中荡漾。问池塘,你为什么这样清澈?池塘说:你看上面股股清水正往我这里淌。”多么美的意境呀!实际上,这首诗还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即从它的题目《观书有感》上可以找到答案,做学问的人要多读书、读好书才可以心明如镜,明辨是非。文字的表达往往是作者在特定情景下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而汉字又具有灵活性、凝练性,所以,是否找到开启这段文字的金钥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化,积累知识,充实自己,方能破译汉字中的“密码”,感受汉字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活哲理。

在学了莫顿·亨特先生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之后,我让同学们讨论“如何看待父爱母爱”,同学们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谁言寸草心,难报三春晖!有位同学这样说道:“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她的宽容涵盖了我们一切的幼稚和无知,她的宽容更无法掩饰我们内心的自私,如果要学会爱别人,就先从热爱自己的父母开始吧。”还有一位同学说:“我们不能再做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我们要自立自强,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爱,是不能忘记的。”只有人人都懂得爱的力量,生命才会越来越珍贵,生活才会越来越美好。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尽力挖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学会珍爱自己、关爱他人,自立自强,去塑造自己高尚的人格。

三、发挥语文课的教学幽默,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语文课的教学幽默是语文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教学幽默可以起到以下作用:

1、提高学习语文兴趣,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2.激活学生思维,增强记忆力。从心理上说,幽默是启动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3.舒缓紧张心绪,减轻神经压力。4.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融洽师生感情。5.优化学生个性,培养健康人格。

语文课的教学幽默不但能增强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完善健全人格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有关专家也指出:“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学会了思考与分析;通过倾听别人发言,学会了尊重与信任;通过发言交流,学会了沟通与理解;通过合作,学会了竞争与共处;通过探究,学会了体验与反思。”可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关系密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事实上现在不少教师已经付之于行动。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设计了“取得生辰纲,谁该记头功?”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他先让学生自主读课文,收集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基础上,再组织合作学习、讨论。结果,学生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有的说是曹盖记头功,有的说周瑜记头功,各自找出课文中的论据,各抒己见,气氛热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满井游记》这类课文时,采用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是导游,你该怎样向游人介绍这里的美好风光?让学生自主选择课文内容,自己学习归纳,再分四人小组交流汇报。并允许用导游词、故事、诗歌等多种文体介绍,学生十分感兴趣„„

总之,这种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自身的智慧和能力,也锻炼了自我调节能力,尤其是培养了“合作”精神,而合作精神是一种值得弘扬的时代精神,是健全人格的具体体现。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密切的关系,语文教学对塑造学生人格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优势,为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篇7: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论文关键词〕诚信 主体人格 主体意识 主体能力 主体价值

〔论文摘要〕现代社会需要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诚信教育在人格塑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诚信教育通过确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从而塑造大学生主体人格,以保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诚信教育过程中,应着重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管理制度规范。

高校教育中影响大学生主体人格建构的因素很多,在此仅谈谈在诚信教育中建构学生主体人格的一点思考。

所谓诚信,就是诚实和守信。诚实,就是动机在于传达真实信息的一种行为;《辞海》对“守信”的解释是“遵守诺言,实践成约,从而取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前者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修养,而后者却是着力于人际间的伦理关怀。诚信张扬了人性,弘扬了道德关怀,不仅是一种童叟无欺的商业精神,也是一种道德意境,因为它关注如何做人的问题,关注如何提升人生的境界,表现了人与人之间互视为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关怀。诚信所蕴含的这种道德追求,在本质上完全契合于新时期大学生的主体精神,因为高校教育的总体目标固然是培养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而在道德意义上也正在于寻求和培育更为健全的人格,更为完善的人性。就此而言,诚信不啻是构建主体人格的一个新的道德楔入点。

一、诚信教育与主体意识的确立

主体意识的觉醒是主体人格得以确立的基础和前提。

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自我关系上,意识到“每一个人都无可争辩地有权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对象意识(主要表现在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上,意识到人能将外部世界变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人化世界”)。就此而论,主体意识的真谛正是诚信的精神,它既包含对他人的尊重,又表现出对自己所承担义务与责任的体认与坚守,所以诚信教育对于培育学生的主体意识有重要影响。

首先,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自我意识。诚信是主体意识的道德基础。“诚信是处己的立身之道。没有至少一定程度的诚信,个人就站立不起来,说出话来没人信你,连你自己也会感到怀疑、感到绝望,你自己成了前后不一,言行不符的断片,而不是一个完整的人,更不要说谎言和不守诺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以及他在道德上属于恶这样一种基本性质了。[1]”诚信本身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真是诚信的基础,《增韵·清韵》中指出:“诚,无伪也,真也,实也”。通过诚信教育,使学生发展了追求真善美尤其是求真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学生不仅能认识自己的直观环境,而且可以超越直观环境,放眼更广阔的世界;更加意识到个人是最真实最根本的主体,个人不断增长、变化的需要,使人充满了为之忙碌不已的欲望和激情,这些欲望和激情激动着人不断追求。这一切,使学生具有一系列主体的本质特征:自觉性、能动性、目的性、选择性、超越性,使其活动具有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真正确立。

其次,诚信教育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对象意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人在活动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既是人活动的结果,也是人活动的条件。而对于个人来说,它首先是先于个人的`条件。

这样,每个人在他的任何一项活动之前,都要首先面临着一个如何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问题,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主体的对象意识确立的过程。诚信原则对调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起支配作用。诚信原则要求个人充分了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应享有的的权利,并由此认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只有在对每一个人的权利与义务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个人才能对他人、集体、社会采取合乎道德的态度,即把尊重人的权利,履行对集体和社会的义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权利充分发展自我,但是自我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每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时不能把自己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应尽的义务以及自己的活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可能产生的影响弃置不顾。每个人都有权利而且也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但是每个人又需要具备必要的合作精神,使个人独立性、自主性的发挥不致成为破坏社会生存条件的不协调因素。诚信原则并不是一味要求个人自我克制或自我牺牲,它只要求个人的自我实现目标不有悖于义务和权利相一致原则,而鼓励人们发展更高尚的自我实现目标。

二、诚信教育与主体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主体人格形成的另一个基本方面是主体能力的形成。主体能力是潜在于主体内部、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在主客体对象性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客观能动力量。主体能力是多种规定性的综合,它不仅包括主体的实践能力,而且包括以情感、意志为主要成分的非理性因素,因为非理性因素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是主体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是主体排除外界干扰、克服各种困难、争取目的实现的重要源泉所在。

首先,在现代社会,主体要想获取能力发展所“ 需的各种物质、精神条件,就必须具有诚信品格,否则将无法立足于社会。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发展完全依靠社会和他人,能否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是人的一切利益中最基本的利益。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交往日益普遍和复杂,交往范围日益扩大。人与人的关系主要不是建立在道德情感上,而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人们不再凭着自己的直觉,不再因为是熟人,而是根据实证,主要是对方的诚信度才信任对方。虽然是熟人,如果没有诚信的品格,没有偿付的能力,就不应该和他发生信用关系;即使是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有良好的信誉,具有偿还的能力,就应该在信用上给予支持。而要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同和赞许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能否有美德,品德高尚的人会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赞誉,而品德败坏的人则会遭到社会和他人的谴责。诚信教育,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美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大学生主体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

其次,从人的心理素质来说,诚信的品格对人的智力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因为具有诚信品格的人在内心忠实于自己,在外部则行其真心所欲行,他就不会去想歪门邪道,对一些事情的追求就会执着,他就会全心全意投入自己的力量去做好一件事,就会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向落后挑战,而不是逃避困难,一心想找捷径。他们凭借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从而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一个讲诚信的人,会很厚实,很强大。

三、诚信教育与主体价值的实现

大学生确立了主体意识,发展了主体能力,便开始寻求主体价值。何谓价值?马克思说:“‘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3]。这里指的外界物,是主体的人以外的东西,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客体的人及其关系,还包括作为客体的某些意识形态。从这个意义上讲,主体的人对其他人或社会的需要的满足,就是主体价值。当代大学生既生活在市场经济的经济制度、“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中,又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后备军。他们的价值发挥离不开这些客观环境,同时这些客观现实又是他们价值展现的舞台和实践的结果。这一客观事实决定大学生寻求主体价值,离不开诚信精神的支撑。

首先,人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人要发挥价值一步也离不开社会之光的普照,大学生得以实现人生价值就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与社会开展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等实践中实现的,诚信是保障这些实践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资本。孔子认为,人不讲诚信是不行的,在他看来,“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难哉”[4]。从长远来说,必须自己诚信才能真正使人信任。微软中国研究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回国前,写了一封公开信。在任中国研究院院长期间,他接触过很多中国学生,有很多感触。他在信中说的第一点就是:事业要成功,需要恪守一些原则,而这些原则是他所遇到的中国学生所最缺乏的,其中第一个原则就是要诚信、正直。一个人对社会来说,首先是诚实守信,第二才是才能,如果有才能,而不守信,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比能力差的人造成的更大。大学生缺少诚信会使他们在社会上遇到更多危险,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因为任何人都怕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人。一旦你做了不诚实不守信用的事情,就会在你的人生履历上留下痕迹,以后你在社会上就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体现主体价值。

其次,从社会角度看,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契约经济、诚信经济,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有效运行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考察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后指出:“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的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水平。[5]”特别是在WTO的框架之中,参与国际贸易竞争对诚信的要求更广、更高。在德国有一位中国留学生,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到各大小公司应聘都遭到拒绝的原因就是:在他个人信用卡上有3次公交车逃票纪录。正如康德所说:“由于说了一个谎,一个人抛弃了,甚至可以说彻底毁灭了作人的尊严。[6]”另外,目前我国在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推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这种建设方针本身内含诚信,它们也对贯彻的主体提出了诚信的要求。由此可见诚信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道德标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作为未来国家政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的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之本。

四、关于实践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大学生主体人格,应进一步加强诚信教育,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机制,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教育理念应以人为本。

诚信教育在理念上,必须注重以人为本。要树立大教育观,打破以往以教育论教育,以道德谈道德的难以取得实效的空洞说教的教育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大学生是诚信教育的主体,诚信教育能否奏效,归根结底依赖于教育对象的“自我”作用。因” 此,在诚信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指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培养学生对诚信道德的自我认识能力和感受能力。“教育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逐渐达到道德上的成熟”[7],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践行诚信,实现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应把教育视点从原来的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上来,着眼于人才的成长,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注入人文精神,使之培养出的人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时代发展同步。

2.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诚信教育在内容上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拓宽教育内涵。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要求我们在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上必须注入时代精神,使传统的本土化的诚信教育逐步走向现代化、国际化。尤其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诚信意识要和规则意识结合起来。现代诚信观念不仅是一个处理个人之间关系的“私德”,更是一个处理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公德”。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人们在道德上的最大促进作用,就是规则意识的强化。规则和诚信是紧密联系的,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大学生的诚信方面的问题和社会上规则意识的薄弱紧密联系,有些已经渗入到学校内部。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诚信意识要和创新意识结合起来。诚信观念侧重实事求是、信守诺言,但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创新、突破常规。诚信和创新的关系也就是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诚信要求积极改造社会,包括使社会环境更有利于诚信的回归,这就需要创新、出新思路,诚信与创新的结合基础是社会责任感。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重新对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进行审视,在理论的内涵与外延上要进一步深化、拓展、创新,以期大学生诚信之树常青,不断朝现代化、国际化迈进。

3.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

诚信教育在管理上,必须实现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备的信用体系和奖惩制度。诚信道德的形成必须有完善的信用体系作保证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作后盾,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认识的层面上。大学生诚信教育制度化的关键在于人与制度之间必须建立一套良性的互动机制,使得每一个人在自律基础上,通过制度渠道达到自己的目的。若诚信不能得到利益保证,欺诈不能得到应有制裁,诚信将会遭人践踏,尽管它是道德的、正义的、崇高的。因此,我们必须在大学生中建立一套信用制度,把大学生在校的诚信表现用制度加以规范,建立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给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详细记录个人基本情况、品行说明、学习成绩、信用记录以及奖罚状况,并依据个人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获奖、入党保研、升学就业、发放助学贷款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缺失诚信的学生要给以惩罚,如不能参与评先评优,不能担任学生干部,情节严重的要给以校纪处分。学校还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如对考试作弊、违反毕业协议、借贷不还等问题的处理制度等,把这些制度纳入整个诚信约束和惩罚机制,让硬制度和软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3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0.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6.

〔4〕孔子.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68.

〔6〕何怀宏.良心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68.

篇8: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 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 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达到提高学生人格思想素质的目的。

语文教材中亦不缺乏对党、对革命事业、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的内容。“无名战士”不惜牺牲宝贵生命珍藏七根火柴 (《七根火柴》) , 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在党的利益、人民利益、集体利益面前, 个人利益是何等的微不足道。《生命的意义》则更激发青少年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把握青春, 去探求生命的永恒实在意义。

文学是人学, 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 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 讲朱自清时, 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 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不少作家的良好性格和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 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在审美陶冶中塑造健康人格。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塑造健康人格偏重于“晓之以理”, 那么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健康人格主要是“动之以情”。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 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 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 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 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 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教师可以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 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形象思维, 激发情感, 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 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披文入情”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认同并运用于教学实践。讲《背影》一课时, 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 学生们情绪受到冲撞, 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 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 不用说教, 把孝心献给父母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学生对美是追求的, 教师则要引导他们寻求真正的美———人性美。大量的写人记事文章正是很好的美育教材。《一件小事》里车夫勇于负责, 正直无私;《窗》中临窗病友忍痛给他人带来快慰和享受;《散步》中“我”作为中年人扶老携幼, 表现出承前启后的庄严的使命感;《魂》中小姑娘牺牲自己利益制止了一场野蛮的冲突, 让人看到中华民族的希望。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人物事迹进行审美注意, 在获得美感享受的同时, 净化心灵, 汲取塑造健康人格的有益养料。

三、走出课堂, 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 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 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

语文课外活动包括多个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写日记、办黑板报、墙报、手抄报。可以进行课外听说指导, 指导学生举办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如参观访问调查等等。在语文课外活动这个比语文课堂丰富生动得多的天地里, 如形影伴随着的, 永远是灵动的思想, 激扬的情感和年轻人旺盛的精力, 在这种状态下, 对于各种各样的知识, 他们极易吸收和消化。在老师的指导下, 许多无形而有益的东西化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把学生导向真、善、美。

篇9:在作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摘 要】新课程标准理念引领下的语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功能,更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注重知识与技能、方法与手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作文教学,也不仅要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教会学生如何作文,更要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本文试从作文的素材积累,写作过程、作文评讲三方面论述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以体现作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

【关键词】新课标;作文教学;教学模式;人格塑造;价值观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遵循语文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辩证统一的原则。教学生作文,不只是教作文的规范、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作文教学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的过程,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以塑造健康人格

教师组织作文教学应先引导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修养,勤于阅读、善于观察。正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所说:自己心灵不美的人就无法真正认识美和欣赏美的。生活是文学的唯一源泉,引导学生课内外阅读和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发现美、形成美感,以积累美的、有益于人格健康发展的写作素材。

1、阅读。优美的文学作品,是人性美成长中的甘露和阳光。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比比皆是,大力挖掘和充分展示课内外优秀作品中的人性美因素,指导学生在欣赏作品艺术美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和体验人性美。按计划有目的组织学生阅读:《百年英烈传》、《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诸葛亮》、《贺龙传》、《爱迪生》等等中外名人的传记,引导学生领会这些伟大人物的人格魅力。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小说。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欧阳海之歌》等,鼓舞学生生命的勇气和力量。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自然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人生,陶冶了情操,得到了美的教育,从而塑造了自己健康的人格,升华了自己的人性美。

2、观察。生活处处充溢着美,只要细心,美就在你身边。为了积累更多美的写作素材,我们应引导学生去观察自然、社会、生活,去挖掘与发现美。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带着学生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看春光明媚,春花灿烂,听大自然美丽的声音。夏天,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似火骄阳下农民的艰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抗震救灾”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应让学生去了解我们广大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如何在生死边缘与疯狂的震魔作斗争,舍己救人,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的习惯,又增强了学生观察的能力,也积累了写作素材,同时还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心灵。

二、在作文过程中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

1、通过作文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重头戏当然是在作文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蕴含积极意义的话题、材料的分析,对积极健康的主题的锤炼,对如何表达主题的谋篇布局,学生可以得到美的熏陶,人性的升华。因此,我们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一些话题,引导学生去挖掘生活中的真、善、美。如巴黎嫩作家纪伯伦的《珍珠》一文,大意为:一只海蚌对它身旁的同伴说自己身子里有一颗东西,很痛,又重又圆,他的同伴高傲得意地回答:“我里里外外完好无缺,安然无恙。”一只走过的螃蟹听到了两只海蚌的对话,便对完好无缺的海蚌说道:“你要知道,让你同伴忍受痛苦的是一颗无与伦比的美丽的珍珠。”引导学生对上述材料的分析、理解,让他们知道:人类的丰硕成果、辉煌业绩,往往要历尽磨难才能取得。因此,在身处困境,或遭受挫折、失败,有痛苦经历时,应深深地懂得痛苦的价值,从而在痛苦中努力拼搏,走向成功。

在作文教学中,还可以设计以公德、拼搏、探索、奉献、爱心、合作、尊严、宽容等等为话题的材料,去训练学生作文,让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发展。

2、在作文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讲真话,诉真情,切忌矫揉造作,假话连篇,这样也就塑造了学生“求真”的人格品质。为了呼唤真情的回归,我们曾设计了一次以“母爱”为话题的作文训练。

第个一环节是兴趣导入:第一步:由同学介绍动物妈妈是怎样爱护自己的孩子的。第二步:给同学们读毕淑敏的文章《母爱》(写的是母狼以死换回狼崽生存的故事)。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从学生最熟知,最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体会“母爱”的广泛性和永恒性,并且很自然地由动物联想到人。

第二个环节是情感激发:第一步:让学生背诵表现“母爱”主题的古诗《游子吟》。第二步:为学生提供两首小诗,分别为冰心的《纸船》,汪国真的《慈母心》,让学生有表情地朗诵,认真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不少学生会仔细揣摩母亲的心理,并由此联想到自己的母亲。

第三个环节为巧妙架桥:教师启发学生:你们从呱呱落地,长到今天,十分不易,你想过没有,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谁为你付出的心血最多?针对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以先谈自己的体验,引导学生的思考,把学生的思路打开。

第四个环节为倾诉真情:让同学们自由发言,讲自己与母亲之间印象最为深刻的故事。就这样,大家尽情地倾诉着自己真实的感受,很自然地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和真实的感受表达出来了。然后组织成文字,结果同学们的这次作文感情真挚,个性鲜明。

可见,在作文训练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为学生创设一个倾诉真情的氛围,这将有利于学生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

三、在作文评讲中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

作文评讲是写作教学一个重要环节,评讲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我曾经在写作课堂上设计过“失去”这个话题让学生去写,很多学生写成“失去童年”、“失去尊严”、“失去财物”等等,立意不一。但很少同学会把“失去”同美联系起来,针对这一现象,本着作文教学应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升华人性美的原则,在作文讲评时,我有意识地从“失去是一种美”这一角度去立意、去评讲。引用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让学生感悟落红失去挂在枝头的美丽,但化作春泥护花更是一种美。可见,在作文评讲课中,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也可以帮助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总之,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这一宗旨应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中,不但教学生作文,更教学生做人,使学生的人格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

上一篇:官溪村环境卫生目标管理责任书下一篇:某楼盘项目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