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小故事素材

2024-08-26

名人小故事素材(精选6篇)

篇1:名人小故事素材

你是最优秀的

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临终前有一个不小的遗憾----他多年的得力助手,居然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给他寻找到一个最优秀的关门弟子。

那位忠诚而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通过各种渠道一直在四处寻找。可他领来一位又一位,都被苏格拉底婉言谢绝了。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别人世,可最优秀的人选还是没有眉目。助手非常惭愧,泪流满面地坐在病床前,语气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自己。”苏格拉底说到这里,很失意地闭上眼睛,停顿了许久,才又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给忽略、给耽误、给丢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就永远离开了他曾经深切关注着的这个世界。

那位助手非常后悔,甚至自责了整个后半后。

篇2:名人小故事素材

牛顿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

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二、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236年~2),字子隐。东吴吴郡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周处年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为了改过自新去找名人陆机、陆云,后来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功业更胜乃父,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吴亡后周处仕西晋,刚正不阿,得罪权贵,被派往西北讨伐氐羌叛乱,遇害于沙场。周处年轻时,为人蛮横强悍,任侠使气,是当地一大祸害。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大祸害,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相互拼杀后只剩下一个。周处立即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漂游了几十里远,周处始终同蛟龙一起搏斗。经过了三天三夜,当地的百姓们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轮流着对此表示庆贺。

篇3:名人小故事素材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的终极功能是培养人的健全的心灵、高尚的品德。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 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 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 并产生热烈的感情, 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须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 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 而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

然而, 受功利思想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我国许多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技术教育, 轻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从而导致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人格品性缺陷、社会适应能力薄弱等问题。 因此, 如何利用有效资源来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则显得尤为重要。地方名人资源是一地特有的资源, 将其转化成丰富的人文素材, 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笔者仅以南通张謇为例, 尝试探究名人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素材所具备的条件和实施路径。

1 地方名人资源转化为人文教育素材应具备的条件

1.1 形象:正面

地方名人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素材的基本条件是所选人物需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近代中国, 社会动荡不定, 人物命运也随之跌宕起伏, 然而张謇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引领社会向前发展, 并能获得不同政治派别人士的推崇。

张謇 (1853—1926) , 字季直, 号啬庵, 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 (今海门市常乐镇) 。 1894 年, 张謇高中状元, 并被授予翰林院修撰。学而优则仕是传统社会无数士子的梦想, 然而, 张謇无心于官宦利禄, 他曾说道, “謇天与野性, 本无宦情……, 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 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2]。 面对江河日下、腐朽不堪的清政府, 张謇果断放弃仕途, 并将“有用之事”———兴办实业作为实现其毕生理想的方式之一坚持到底。 此后, 张謇以家乡为基地, 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 一生创办了20 多个企业, 370 多所学校, 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 被誉为“状元实业家”。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时曾说过:“讲到轻工业, 不能忘记张謇”。张謇逝世以后, 胡适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中这样评价他:“张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 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 做了30 年的开路先锋, 养活了几百万人, 造福于一方, 而影响及于全国”。

无论生前生后, 张謇都拥有着崇高的社会声誉。归根结底源于其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超越了时空局限, 具有普世价值, 他说, “一切政治及学问最低的期望, 要使得大多数的百姓, 都能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 没有饭吃的, 要让他有饭吃, 生活困苦的人, 使他能够逐渐提高”。 这是任何时代都颠扑不破的真理。

1.2 遗迹:丰富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 同样, 环境也创造人”。如果脱离了可感知的具体环境, 以优秀人物为榜样进行教育容易流于形式。因此, 地方名人所遗留的物质资源丰富程度成为能否将其顺利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素材的条件之一。

1905 年, 张謇创建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并为其手书一副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 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这道出了创办南通博物苑的宗旨, 即辅助学校教育、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如今, 以南通博物苑为龙头的环濠河博物馆群作为惟一的博物馆项目成功创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 张謇咏叹的“濠南苑囿郁璘彬, 风物骈骈与岁新”, 正得到真实的体现。

英国文化研究奠基人之一雷蒙德·威廉斯把大众文化理解为一种生活方式, 文化用来指“使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显得与众不同”的符号的创造和使用, 无论这种生活方式是属于 “一个民族的、 一个时期的、一个群体的或普遍意义上的人类的”。[3]传统社会, 日常的戏剧文化贴近百姓生活, 较能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为改良社会风俗和文化, 1919 年, 张謇创办培养新型戏剧演员的新型戏剧学校———伶工学社。张謇在与梅兰芳的信件中称:“至改良社会, 文字不及戏曲之捷, 提倡美术、 工艺, 不及戏曲之便。”中国戏剧界有“南欧北梅”的美誉。南欧, 指欧阳予倩, 而“梅”就是梅兰芳。张謇邀请欧阳予倩主持伶工学社事务, 欧阳予倩为学社制定了如下的宗旨:一, 南通伶工学社是为社会效力之艺术团体, 不是私家歌童养习所。二, 南通伶工学社是要造就改革戏剧的演员, 不是科班。学社提倡白话文、男女平等, 购置《新青年》、新小说给学生阅读, 力图培养出有新文化修养的演员, 改革戏剧。 后来, 梅兰芳应邀到南通新建的更俗剧场演出, 张謇专门在郊外建了一座牌楼迎接, 取名为“候亭”;还在剧场前台辟了一间小亭, 名为“梅欧阁”。亭上书有对联:“南派北派汇通处, 宛陵庐陵今古人。”以此纪念梅兰芳与欧阳予倩南通相会盛事。 如今, 遵循修旧如故的原则, 伶工学社得以修缮复建, 成为南通特色历史文化的新地标、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亮点。

1895 年, 张謇根据 《周易 》中的 “天地之大德曰生” 创建了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投产后获得很大成功, 出现产销两旺的良好局面。以后的20 多年, 张謇呕心沥血, 披荆斩棘, 营造了一个“以工业为中心, 以农业为基础, 工农商相结合”的协调发展的实业基地大生集团。 此后, 张謇以大生纱厂为依托, 又相继开办了发电厂、轮船公司、面粉厂、油厂、皂厂、酒厂等20 多个企业。 与之相关的现存历史建筑设施有大生纱厂钟楼、大生码头遗址、厂房、公事厅、专家楼、仓库等, 门类齐全, 保存现状良好。

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 与草木无异, 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 与草木同生, 即不与草木同腐朽”。 或许, 受时代所限, 他的”实业救国”计划失败了, 但其留下的诸多物质遗迹却仍影响着社会。 大生纱厂旧址、张謇故居 (纪念馆) 、南通博物院、伶工学社、更俗剧场、多所学校和公园等, 这些遗迹几乎涵盖了张謇生前事业的各个方面。 环境是影响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丰富的物质遗迹让我们对张謇的人格精神的感知变得有效和可及。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孩子在他周围、在走廊的墙壁上、教室里、活动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 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有重大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 都不应是随便安排的, 孩子周围的环境对他应有所诱导, 有所启示。 ”

1.3 研究成果:丰硕

学术界历来对张謇的研究兴趣非常浓厚, 其研究范围也从历史学界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 研究层面涉及文、史、哲、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城市规划、水利农垦、交通运输, 甚至延伸到戏剧、美术、医学等诸多方面, 所取得的成果也异常丰硕。这不仅源于张謇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影响, 也在于相关史料的丰富, 能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 1931 年张孝若为纪念其父张謇一生的业绩, 出版了《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 此为第一部系统研究张謇的专著。 此后, 张孝若整理了张謇的文稿, 编成《张季子九录》, 成为实际上最早的《张謇全集》。1958 年, 刘厚生出版了 《张謇传记 》一书, 详细叙述了张謇的生平。 1962 年, 扬州师范学院历史系整理出版了《张謇日记》中的光绪十八年至民国十五年六月部分。 1986 年, 章开沅教授的《开拓者的足迹———张謇传稿》出版, 这也是新时期研究张謇生平的又一力作。 1995 年, 凝聚众多学者心血和劳动的《张謇全集》出版, 该书由曹从坡、杨桐任主编, 一共6 卷, 约400 余万字, 极大促进了张謇研究的深入进行。 从1987 年至今, 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议已召开五次, 学术会议后产生了各次研讨会的论文汇编, 汇集了各地学者研究张謇的最新成就。 众多学者的深入研究和大力推动下, “张謇学”渐趋形成。 此外, 南通本地的张謇研究中心、张謇研究会、张謇研究特色数据库等都为挖掘相关人文教育素材提供了强大的知识支撑。 以上所有的研究成果都为张謇相关历史资源的现实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让人文教育中化知识为智慧, 化智慧为情感, 化情感为人格的理想变为现实。

2 地方名人资源运用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

2.1 利用地方名人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运用地方名人资源于教育教学中, 更能够“增教学之亲和力, 长教学之实效”。 南通的历史名人张謇所遗留的物质和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从张謇的人生历程和精神遗产中挖掘出对当今的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素材, 利用张謇的真实事迹和精神遗产等各项资源, 对学生在课堂中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 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

张謇虽然是以政治建树闻名, 但他的文化素养依然深厚, 尤其在文学上的成就斐然。 因此, 在高职院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可以进行比较阅读和讲解。张謇的一生深受儒家思想的浸染,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已经在张謇的身上打上深刻的烙印, 这种思想无疑也成为他文学创作中的主题。 那么, 我们在向学生讲授先秦儒家的作品时, 可以穿插赏析张謇的作品中表现儒家思想的部分, 这样更能令学生明了儒家思想对中国文人所产生的影响力。又如当我们讲到辛弃疾的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 这是一篇表现作者爱国情操的词作, 词中痛陈当朝统治者为求苟安、偏安一隅的可耻行径, 这时我们可以联系张謇的一段经历, 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 他在激愤之余, 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弹劾当时炙手可热的李鸿章, 在《呈翰林院掌院代奏劾大学士李鸿章疏》中指出:“伏乞圣明裁断, 另简重臣, 以战定和, 固人心而申国势;专任李鸿章直隶总督, 富贵宴安, 以终其身。 宗社幸甚! 天下幸甚! ”[4]痛斥其卖国求荣、苟且偷安的行为。这种胆识和魄力是令人钦佩的。

而在德育课堂上, 当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 可以列举表现张謇爱国精神的真实事例。 例如, 在近代中国遭遇西方列强一次又一次的侵略, 签订了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时, 张謇尤有切肤之痛, 短暂的仕途经历, 更使他对统治阶层的专制腐败有了深刻的了解, 从而也促使他下定决心弃文从商, 走实业救国之路。 他在为大生纱厂拟定的《厂约》中, 曾讲到办此实业的动机和目的。他说:“在通州创办纱厂, 既是为通州本地的百姓生存考虑, 也是为中国的资源和利益考虑……把我国的资源提供给人, 人家就用这些资源制成商品转售给我, 这无异于用自己的血来喂老虎, 自己还袒着身子心甘情愿的做着。 如此下去, 利益不能守住, 我们的民众一天天贫困下去, 国家还有什么可以依赖的呢? ”由此可见, 张謇的实业活动, 一开始就包含着明确的抵制外来侵略的爱国目的。

当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堂上讲到要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时, 更可以将张謇奋斗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作为典范。例如, 张謇的科举之路历经数次坎坷, 尽管他为此追逐了26 个寒暑, 但这并没有让他丧失信心和希望, 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 最终在已逾不惑之年的42 岁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这种锐意进取的精神也体现在他的言语当中, 他认为“人恒以寿为重, 其实人之寿不寿, 当为事业死”, “人之价值, 是自定的, 非人定的。人苟自视一钱不值, 则人亦以一钱不值视之。 ”[5]如此这些言语深刻地表达了他渴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理想和追求。

2.2 利用地方名人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的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物质文化, 轻视精神文化的现状尤为突出, 对人文精神的忽视严重影响高职院校自身的文化底蕴。因此, 利用地方名人资源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挖掘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以南通张謇为例, 可以在高职校园中邀请国内研究张謇的知名专家作专题讲座, 举办张謇的名言和图片资料展览, 以张謇的历史活动及精神为主题举办演讲和辩论活动等,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和多种形式的宣传引导, 加强学生对故乡名人张謇的认识, 直观感受他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将其内化为一种精神凝聚力, 相信通过这种人文氛围的营造, 可以有效改善现今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流于形式的空洞无物。

2.3 利用名人遗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陶冶学生的爱乡情操

张謇倾其毕生的精力, 将巨大的热情投注在建设家乡的行动上, 用他的话说“南通的一风一雨, 一冷一暖, 都在我的心上。 ”在南通创办了数不清的实业, 使得南通在当时成为全国的“模范县”, 享有“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历史学家章开沅曾作如此评价:“在中国近代史上, 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 产生这么深远的影响。 ”[6]这些遗迹见证了张謇的业绩。 如南通博物苑, 唐闸1895 文化创意产业园, 海门的张謇纪念馆等, 带领学生们参观这些遗迹, 一则增强学生对故乡的了解和探索的欲望, 二则可以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与爱乡情操, 更感怀于前辈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建树, 这样也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结束语

我国各地的名人资源十分丰富, 通过系统地挖掘和梳理其文化资源, 可以拓展传统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 更新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 从而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摘要: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堪忧,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人文教育素材缺乏。从地方名人资源入手, 以南通张謇为例, 尝试探究名人资源转化为人文素质教育素材所具备的条件和实施路径, 从而提升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地方名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张謇

参考文献

[1] (美)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第三卷) [M].许良英, 李宝恒, 赵中立, 译.北京:商务出版社, 1979:144.

[2]张怡祖.张季子九录 (五) [M].文海出版社, 1983:2404.

[3]Williams, R.Key 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M].London:Fontana, 2ndedn.1983:288, 90.

[4]曹从坡, 杨桐.张謇全集 (卷一)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37.

[5]曹从坡, 杨桐.张謇全集 (卷四) [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94:426.

篇4:名人小故事

有一年,康有为应阎锡山之邀到山西主持县长考试。考题取自宋代包拯的《乞不用脏吏》奏折中“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前半句,命作“廉吏民表”,意为清廉的官吏才可以做百姓的表率。一县长胸无点墨,根本不懂题意,竟在考卷上写道:“盛矣哉,世界表之多也,有摄氏表,有华氏表,如今又有廉吏民表……”康有为阅后批道:“题为‘廉吏民表’,尔却扯及摄氏表、华氏表;今若题为‘阎锡山论’,尔必曰:‘盛矣哉,山西之山多也,有五台山,有中条山,如今又有阎锡山也……’以尔之文观之,学不优,无以仕,百里侯无望矣!”阎锡山看了,哭笑不得。

九品论

范曾先生的“九品”之论,非常精辟。

画分九品,可分为正六品与负三品:一品,谓之画家,作品赏心悦目;二品,谓之名家,作品蔚然成风;三品,谓之大家,作品继往开来;四品,已成大师,凤毛麟角;五品,谓之巨匠,五百年出一位;六品,可称魔鬼,从未看到。负一品者叫痴,终身勤于斯而不闻道,不知美为何物者也;负二品者叫迷惘,探之愈久,其去益远,与美背道而驰懵懵然不知觉也;负三品者叫恶棍,与美为仇寇,不共戴天,大体精神变态,心灵污溷,与罪犯趋近,苟有审美法庭,绝对判处以死刑,立即执行,剥夺公民作画权利终身。

这段妙论亦庄亦谐,令人神思顿开,可谓经典。恰如一幅幅简笔勾勒的人物画,入木三分,尤其对“负三品”的入骨描摹,更是令人笑而绝倒,玩味不已。

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

晚清的张之洞,当了20年湖广总督,官位高,资格老,但脾气怪僻,自命清高,从不把僚属放在眼里。一些属下不免心生怨愤。

一次,一布政使到总督府拜见张之洞,谈完公事,便向主人告辞。按清代官场礼节,张之洞应将布政使送到仪门,但张只送到厅门,就止住脚步欲回头了。这位布政使灵机一动,故作机密地对张道:“请大帅多走几步,下官还有几句话要告诉你。”张不知其用意,就又陪着他走了一段路。已到仪门了,还不见布政使开口,张不耐烦地问道:“你不是有话对我说吗?”布政使回身长揖道:“其实我只想告诉你,按照礼仪制度,总督应该将布政使送到仪门,既然大帅已按规定把我送到了仪门,那就请您留步吧!”张之洞说不出话,又无可奈何。

小蔡锷巧对妙联讨风筝

名震中外的“讨袁将军”——蔡锷,在很小的时候就饱读诗书,口才敏捷,很善于随机应变。

春季的一天,和风轻拂,天气晴朗,他和几个小伙伴在城墙上放风筝,没想到风筝线断了,落进了太守的大院子里。当蔡锷和小伙伴们攀墙进了花园,风筝早已被太守拿在手里了。孩子们见太守阴沉着脸,眼睛死死地盯着他们看,吓得都缩到了一边,唯独蔡锷毫不畏惧地上前去讨要。太守心中非常不高兴,大声斥责道:“小孩子家只顾贪玩,也不晓得要好好读书。”蔡锷从容笑道:“孔圣人还教门徒驾车骑射,童生读书之余,放放风筝又何妨?”太守见蔡锷语言流利,暗暗吃惊,便说:“口称童生,你可会应对?”蔡锷满不在乎地说:“请出上联。”太守想了想,故意出了个训斥蔡锷的上联:“童子六七人,无如你顽。”蔡锷略一思索,应对道:“太守二千石,惟有公贪。”

篇5:小学语文作文名人小故事素材

普利策奖得主、传记作家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于合作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梵高:人生》。两位作者经过考证认为梵高当时并没有自杀,而是被当地的一名鲁莽少年所杀害。

其实,艺术史学家们也并没有完全接受梵高自杀的事实,虽然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仍然将他的死亡原因明确记录为自杀。

11月《名利场》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引述了一位法医的报告,这位专家对梵高持枪射杀自己的记录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梵高不可能如此近距离地用枪口对准自己的身体,与此同时,梵高的手掌上也并未发现任何近距离射击留下的灼伤痕迹。

奈菲和史密斯指出,没有人找到射杀梵高的那把枪,无论自杀还是他杀,凶器都不见踪影,这一点始终都很可疑。

篇6:名人故事素材:三毛的故事

名人故事素材:三毛的故事

一、孤独的三毛,负责任的三毛

她的孤独表现在她的独特的个性,她是一个一意孤行的倔强女子,她的多愁善感,她的感情丰富,她的敏感,她的细致,她的从小看书,她的幻想,她的天真,她的浪漫,她的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她的生活在童话世界中,她的我行我素,她的对美的认知,对美的不懈追求,珍妮的画像,表现她对美丽的向往,一次次地去欣赏她。她的善良,哑奴、·军曹和她建立的纯洁的友情,这些都是发自内心的独特的感受,而和她同龄的小朋友,却没有这样的表现,她和女同学跟男生的约会,那种朦胧的对异性的爱的甜蜜,表现了她的早熟。这使她在以后的日子里,疯狂地爱上了毕加索,也是很正常的事。更在以后的日子里,她在德国留学的日子里,演绎了一场倾城之恋,也是一位少女对爱的渴望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她是一个多情的女孩,是一个深受言情小说影响的女孩,她从小就向往王子与灰姑娘的神话故事,生活在自己向往的爱的世界里。她在追寻着,用她一生的时间,不停地追寻着,直到她遇到了荷西,经历了几年的历程,终于使自己的爱有了归宿,可是不幸的是,她的爱人突然离开了她,又使她孓然一身。她的心碎了,她的爱累了,她在艰难地跋涉着。她仿佛又看到了希望,看到了爱的招呼,那就是王洛滨的出现。那可能就是她从小的时候心中的梦想吧,也许正是她追寻了一生的毕加索,她的梦中情人。可是,王洛滨让她失望了,她的梦也漂走了。

二、我笔写我心,不负我心的三毛

“因为我在这个世界上,向来不觉得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份子,我常常要跑出一般人生活着的轨道,做出解释不出原因的事情来。” “不记得在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里,它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撒哈拉沙漠,在我内心的深处,多年来是我梦里的情人啊!”走遍了万水千山的三毛,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想,走向撒哈拉沙漠,她义无反顾地去了,在那里开始了她人生第二次的写作高潮。《撒哈拉的故事》、《五月花》两个集子中的大部分篇什,作品集中描写的是三毛自己的故事,坦露的是私人性的情感体验。《士为知己者死》写的是米盖无奈的世俗婚姻,折射的是三毛追求个性平等的现代爱情观;《沙巴军曹》、《哭泣的骆驼》塑造的是特殊政治背景下的悲剧性人物,坦露的是三毛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卖花女》、《永远的玛利亚》揭示的是人间自私、欺诈、wu耻的行为,反衬的是三毛夫妇的善良、淳厚。无论是往来密切、感情相通,如与姑卡、达尼埃、哑奴、沙伊达、鲁阿这些沙哈拉威人的交往;或是和周围环境发生着碰撞与矛盾,如与卖花女、玛利亚的相遇与纠纷。一旦作品的主人公命运或性格心态发生演变,“我”不可能无动于衷,漠然处之,“我”势必对这一切做出情感反应和价值判断,“我”的性格也会在生活的各种碰撞中迸出火花,散发出自我的主体精神和人格光辉,这实际上是从特殊的角度完成了三毛形象的自我塑造。

三、对美好的追求,善良的三毛

上一篇:2011年安居富民总结下一篇:《简单教数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