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步镇山脚村远程教育示范典型材料

2024-09-01

八步镇山脚村远程教育示范典型材料(精选2篇)

篇1:八步镇山脚村远程教育示范典型材料

八步镇山脚村

远程教育示范典型材料

山脚村位于八步镇南面,距镇政府驻地2公里,全村辖6个村民组378户1440人,耕地面积725亩,属于典型的人多地少村,几年前,该村还有38户村民在温饱线下挣扎。自1998年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八步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村民抢抓机遇,苦干实干,终于使昔日贫穷落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跃成为八步镇的首富村和文明村寨。

一、村“两委”班子的素质建设是推动全村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

山脚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0岁,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上。几年来,村领导集体团结协作,从未出现过扯皮闹矛盾等现象,“农民富不富,先看党支部”,村“两委”班子成员在抓好村委工作的同时,也同样没有放松自己家庭的建设,他们各自办副业,以此带动全村各项产业的发展,如村支部书记黄海斌酿酒养猪,年均纯收入近万元;村党支部委员干起了水泥砖制作等等。通过村领导集体成员的带动,截止目前,全村兴办第三副业的农户有187户,其中酿酒养猪的96户,磨坊豆腐制作13户,加工3户,运输29户,建材18户,个体工商户28户。以上产业全村年均收入约83万元。由于工作出色,村支部和村委会几年来曾多次受到地委组织部、县委、县委组织部、八步镇党委、八步镇人民政府的表彰。

二、狠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是增加农民收入最有效的途径,为此,该村在上级单位的帮助下,每一年的春播工作严格采取一系列的科学栽种方法,如种植绿肥、选取良种、单株定向种植、起垄地膜覆盖等。科学的种植,使山脚村年年产量大丰收,全村采用旱育稀植水稻、营养驼假植移栽玉米和农业良种的普及率达98%,100%的农户都种上了绿肥,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增加了农民农业收入。

三、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山脚村过去的村级集体经济可谓一穷二白,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村两委班子人员穷则思变,使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并在镇的支持和自身的努力下修建了一幢200多平方米的村委办公楼,实现了办公阵地化,为随时、及时解决群众的困难提供了一个好的环境,为全村的经济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提高全村人口素质

山脚村有村级完全小学一所,距县直中学——八步中学仅1.5公里,因此全村适龄儿童少年具备接受学校教育的良好条件,而且家长的意识觉悟也高,纷纷送其子女入学,近几年来,全村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均在95%以上,初中入学率也超过95%。该村拥有初中毕业人员300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员70人,拥有科技人员2人。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是推广远程教育资源的有效保证,提高山脚村人使用科学技术的普及率,因而近年来全村的农业良种推广率均超过98%;其次,村建有精神文明活动室和广播室,还有60户自己出资安装了卫星电视接收设备,有82户农户安装了程控电话,沟通了与外地的联系,拓宽了农户的就业渠道。在家无业的富余人员还通过亲戚联系、邻居帮助等外出务工,每年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

五、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大力提倡“少生优生,致富一生”

几十年来,计划生育一直是制约山脚村经济发展的一道瓶颈,2003年7月八步镇实行村级事务承包责任制以来,村委抓住这一机会,以计划生育为突破口,检查每月一次的群众会议制度和“工资量化到组,工作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妇检率保持100%,孕情追踪保持100%,“四术”消化率做到100%,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步入正规化管理,其他各项工作也向正规化管理方向迈进。

六、基础设施的改善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直接因素

织毕公路横穿整个山脚村,大部分村民建房在公路的两侧,加上各组均有马路与公路连通,从高处看,整个村寨公路马路纵横交错,可以说,每家每户都基本能通车到门前;其次,全村户户通电;程家河大沟环村而过,全村仅有一个组的部分农户未接通自来水。优越的交通条件为山脚村人经商、运输生产物资、开办运输业提供了极佳的条件,富足的水源和电力方便了全村农田灌溉,并促进了酿酒养猪、磨坊制作、建材生产、加工等副业的兴旺发展。

七、抓物质文明建设,促精神文明发展

过去,该村人均吃粮不到250公斤,纯收入不足700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目前人均吃粮328公斤,年均人收入达1800元,涌现万元户100多户,成为八步镇较富裕的村之一。物质文明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发展。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村委利用春节、元旦、三.八、五.四等节日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同时,村委还采用标语、宣传专栏、广播等形式向村民介绍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并适时进行农民科技知识培训,由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互协调,共同发展,该村近三年来未出现重大的违法乱纪行为,村民和睦相处,正为建设美好的家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毕节实验区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下,山脚村全体村民将团结在村“两委”班子的周围,践行“三个代表”,坚持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为创造山脚村美好的明天而更加努力。

二0一0年十二月三十日

篇2:八步镇山脚村远程教育示范典型材料

水塘村学用转化示范典型材料

一、基本情况

水塘村位于八步镇北面,全村辖8个村民组,514户2215人(其中,移民户40户159人),居住着汉、苗、彝、布依族等多个民族,有耕地面积1083亩,其中水田383亩、土700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水麦,经济作物有烤烟、绿肥、红蒜等,2005年人均粮食收入385公斤,人均纯收入1814元,比上年增收298元。

全村有党员16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4名、初中及以下文化12名;60岁以上的6名,40—60岁的7名,30—40岁的3名。村委现有三人,其中副支书1人,主任1人,副主任1人,村委班子较为团结。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契机,以“六个一”工程为载体,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理清一个发展思路。水塘村党支部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实践平台,配合“三农服务团”,“三只特派员”(党建特派员、经济特派员、文教特派员)队伍积极开展扶农、助农工作,理清工作思路,制定出符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规划:通过抓绿肥种植、转化养畜、配套建设沼气,形成“绿肥——畜(禽)——沼气——还田”的一体化循环生产模式,以绿肥为基础、以养殖为关键、以沼气为龙头、以增效为目的的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新思路。二是培养一批新村示范点,选取12户利用绿肥发展养殖业取得成功的农户作为示范户,镇党委政府承诺对其贷款由政府贴息一年,并注入资金6万元,作为鼓励扶持经费,资助他们改厕、改圈、改厨,扩大规模。通过抓好典型示范工作,以点带面促发展。三是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选派有大专文化的镇干部到村任村主任助理,解决人难选的问题,有力地推动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各项工作的开展。四是组建一批专业协会组织。2005年4月,水塘村成立了养殖协会,有14位农民加入协会。通过协会组织,市场运作,有效把握了市场信息,会员的经济利益得到最大保证,村集体经济得到发展。仅2005年5月至12月,通过协会组织,成批量销售肉牛184头,出售单价比本地市场价每市斤高0.2元至0.4元,协会管理费提成达2760元。现实利益的刺激,增强了养殖户加入协会的信心,2006年以来,新增会员3人;五是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培养出一批以王发荣、田顺忠、王发祥等党员为骨干的“双培双带”能手;村“两委”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加强对村致富能人,普通党员、群众的培训,开办培训班6期,培训300余人次;村支书田顺忠还在自己家中开设了播放点,每天晚上播放远教节目,有人问他:进进出出的人多了麻烦不麻烦?他笑着说:能让大家多学点知识,多学点致富的技术,我求之不得呢;六是形成一套“党员长期受教育,永保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村“两委”立足抓好“一规则三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落实工作,积极探索集体监督作用的发挥途径,建立健全了“村党员代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简称“两会”)集体信任测评制度,在每月初,管组干部必须将管理的基本情况及个人及亲属执行政策的情况,工作完成情况,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在“两会”上向代表述职,接受代表的质询,决定办理“议题”,代表根据管组干部述职的内容现场无记名投票测评干部。镇党委将定期研究测评内容及对管组干部采取必要的措施。通过“两会”评议制度的试行和推进,村干部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工作压力普遍感到加大,广大党员、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也明显加强。村党支部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供了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二)大力发展以绿肥转化利用技术为主导的农村循环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为了促进农民增收,水塘村党支部树立“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理念,总结多年来本村种植绿肥养畜的经验,带领农民走出一条种植绿肥—绿肥养畜—畜粪变沼气—沼气作肥料还施于土的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路子。村主任王发荣介绍,2010年,水塘村就种植绿肥600余亩,村民种植绿肥10亩以上,通过转化养畜,收入在万元以上的农户就有30多户,种植绿肥5亩至10亩,收入3000元至8000元的更是为数不少。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沼气池的配套建设,现在全村541户已建成沼气357口,沼气普及率达65.5%,沼气的应用节约了能源,优化了环境,据计算,通过种植绿肥进行转化养畜,每户农民可节约肥料钱、电费、燃煤款、劳动力工资近千元,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增收。2010年底,水塘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创历史新高的1950元,名列全镇前三甲。

上一篇:描写妹妹的好词好句下一篇:房屋拆迁纠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