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观后感

2024-08-21

曾国藩观后感(精选6篇)

篇1:曾国藩观后感

曾国藩其人其事

今天我们借这次学习的机会,来共同了解一下曾国藩这个人。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在中国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是中华2000多年来,最典型的儒家士大夫,是中国“士”的代表人物,我认为古代士大夫中,能与之并肩的只有诸葛亮、王守仁等少数几个人,是信合型人才。曾国藩给后世留下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这次学习我只讲一个大概,给大家一个概念性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谅解,批评指正。曾氏一族居于江西,到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竞希,才迁居到湖南湘乡白杨坪。以务农为生,生活勉强糊口。曾竞希非常渴望后人成读书人,通过科举光宗耀祖。就把儿子曾玉屏,也就是曾国藩的祖父送到私塾读书,但曾玉屏很贪玩,学习一塌糊涂,年龄稍大一点,游手好闲,整天在外混吃混喝。这样一直到他三十多岁,他的父亲曾竞希去世,他还是不务正业,生活每况愈下,越来越穷。有一天傍晚,在镇上穷疯一天的曾玉屏骑马回家。路上遇到一个妇女在教育孩子,指着他说:你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会像这个骑马人一样是一个败家子,永远被人瞧不起。这句话像一道霹雳惊醒了曾玉屏。他本来就是有骨气的人,被人讥笑后,扭头到镇上把马卖了。然后,领着媳妇儿子上山开荒种田,三年都没有回村里,在山上种田养鱼,家境日渐好转。十几年后,曾玉屏以自己刚正,勤奋,精明能干赢得了白杨坪的尊重,成了白杨坪乃至周围几里的中心人物。

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治家极严,制定了一套家规,又称“八大家诀”,分别是:早、扫、考、宝、书、蔬、鱼、猪,要求家人早起,打扫卫生,与邻为善,读书明理,种菜,养鱼,喂猪,对祖宗祭祀要虔诚。同时,要求家人不准与六种人来往:算卦的、看风水的、道士、和尚、游手好闲的人来往。一个不识多少字的山野村夫,有这样的见的也是很少的。祖父曾玉屏的言传身教对曾国藩的一生影响非常大,在言谈和家信中,对祖父曾玉屏非常崇敬,多次说自己能力不如祖父星冈公。在以后的生活中,曾国藩多以曾玉屏为榜样。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天资较差,一共参加17次乡试,直到42岁时才考个秀才。在他44岁时,曾国藩已经是举人了。曾麟书看到自己远远不如儿子,就放弃了科举考试,安心在家当了教书先生。但曾麟书是一个非常明事理,非常有远见的人。对曾国藩的读书非常支持。曾国藩15岁以前一直随父亲读书,曾麟书对儿子曾国藩要求非常严格。曾国藩在9岁就学完了五经,15岁时文章、诗词已经很有功底了。为了让曾国藩受到更好的教育。在曾国藩16岁时,又送他到衡阳著名的汪觉庵处学八股文。在曾国藩24岁时,又送他到省府岳麓书院读书。这样的见识在落后的山区是非常罕见的。岳麓书院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在学界久负盛名。历代许多著名的大儒、学者都曾在此办班讲学,用现在来比,就是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像我们熟悉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明朝顾宪成为岳麓书院提的门联。当时的主讲是嘉庆四年进士欧阳厚钧,因厌倦官场,辞官回乡教书,是当时清朝知名的名师,曾国 藩在此系统学习了儒家经典,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还有一件事可以反映出父亲曾麟书的远见卓识。1836年,曾国藩26岁,会试不第。在返回家乡的路上,在经过江苏睢宁时,盘缠用光了,就到同乡又是父亲曾麟书的同窗好友易作梅处借来白银一百两,这在当时是个很大数目,至少能摆一百桌像样的酒席,但是在路过金陵(现在的南京)时,在书肆,他看中一部《二十三史》,但价钱是一百两,他非常喜爱,就用借来的钱买下了《二十三史》,把随身带的衣服送到当铺,换来钱,雇了辆驴车把书拉回了家。曾麟书不但没有责怪儿子,反而非常高兴,认为儿子做的很对。这笔借款一直过了七八年才还上。曾国藩5岁发蒙,23岁中秀才,24岁中举人,28岁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靠自己的努力,通过层层严酷的考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京12年中,曾国藩十年内七次被提拔。37岁已经是正二品了,这件事在大清一朝是唯一的。曾国藩提拔的这么快,一方面跟老师穆彰阿的扶持有关,但根本上是曾国藩是个人才,是靠自己的真才实学上去的。曾国藩在京期间,拜当时大儒、大学问家唐鉴,著名理学家倭仁为师,发奋苦读先贤大家的书籍,重点学习了朱熹著作,诸子百家,二十三史,韩愈,欧阳修,李白,杜甫等人的文集,也读了许多治理国家的实用之书。如:兵书、地理、水利、农田等方面的书籍,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大事做准备。当时,曾国藩在文人云集的北京城已有很大名气,每一篇文章、诗作面世后,便有很多人争相传抄,争相阅读。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桂平爆发,义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岳州,占汉阳,进武昌,锋芒势不可挡。朝廷连续派几路大军围剿都失败了。这时曾国藩正丁忧在家。朝廷下旨,让所有在籍官员在家乡办团练。1852年1月21日,一共有45位在籍大臣受命为团练大臣。曾国藩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山协助湖南巡府张亮基办团练的。

曾国藩挑选军官主要以读书人为主,条件有五方面,一人品端正,二会治军,三不怕死,四不急名利,五能吃苦。士兵多选山村朴实的农民要求质朴,身体健康。无论将官还是士兵都必须忠义血性。曾国藩的湘军是受了明朝戚继光的戚家军影响的,除亲兵外,他只选将官,由将官选营官,由营官选士兵,并且一营的士兵只准来自一个地方,士兵与士兵之间,士兵与营官之间多是亲戚、朋友、同学。实际上这样的部队是曾国藩的私人武装。全军只听令于曾国藩一人。为便于管理,曾国藩又制定了一整套奖惩,教育,纪律,创作了《爱民歌》军歌。(这首歌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原型)。同时,曾国藩非常善于抓思想工作,经常训导教育士兵,鼓舞士气。曾国藩一直提倡精兵,湘军士兵的工资是绿营兵(即国家正规军)工资的6倍。所以将士团结,杀敌奋勇。

曾国藩领导湘军一共和太平军打了11年。期间有三个经典,一是发布《讨粤匪檄》文,其中有一句“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且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原”。在道义上打中了“太平天国”的七寸。孔

子曾说过一句话: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曾国藩正是通过这篇檄文,让世人看到,曾国藩是为了拯救中华正统文化而战的,是一种文明与邪恶的斗争。现在史学界对太平天国基本有了统一定论,太平天国就是一个邪教组织。具体到太平天国的腐朽,我向大家推荐几本书,一个是唐德刚的《晚清七十年》,一个是史景迁的《太平天国,一个是史式的太平天国》,一个是雷颐的《晚清七十年》,一个是罗尔纲大弟子陶短房的《这个太平天国不太平》。大家有时间可以读一下,写的非常详实。二是打安庆,这是曾国藩确定的战略,事实证明决策是正确的。三是围天京,一共围了二年多,一直把洪秀全困死在城中,彻底消灭了太平天国。我可以告诉大家,假若太平天国胜利了,中国将倒退至少2000年,全民族回到奴隶社会。

太平天国灭亡后,曾国藩任两江总督,精力主要用在社会建设和发展民生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启并推动了洋务运动。其中在五个方面建树丰硕,对后世经济、科技、文化、军事、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促进了中国军工业的现代化,筹建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机械制造兵工厂,中国开始独立制造军火枪械。二是促进中华民族工业的现代化,主要是与李鸿章创办了江南机械制造局。生产出中国第一艘兵轮,第一台机床,第一吨钢材。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员,奠定了中华民族工业的基础。三是促进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建立了中国第一支独立建制的海军,也是亚洲的第一支真正意义的海军。为中国以后海军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基础。四是促进了中国科技现代化,成立了同文馆,组织翻译了大量西方科学技术、地理、历史书籍,为中篇二:曾国藩观后感

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争议甚大的历史人物。我对其最初的认识来自于读书期间的课文,因其为清廷练兵镇压太平天国,对他并无好感,也从没有认真的去研读过他的生平。近日,通过认真阅读《曾国藩全传》一书,我对其人其事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发觉在他身上确有许多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之处。

观曾国藩的青少年时代,自幼勤勉好学,求知欲很强,在北京读书期间友人看其生活窘迫借钱给他,谁知他将钱全部用于买书,还不够,把衣服送进当铺,换钱来买书,可见其读书成痴。曾国藩一生信奉祖父遗训:黎明即起,克勤克俭,周恤贫穷,疏医远巫。直到后来官封一等侯爵,做了两江直隶等总督,对于勤俭家训,还不敢丝毫逾闲。曾国藩一生最值得我们钦佩和效法的地方,与其说是在事业方面,毋宁说是在人格方面。我们说起他的为人,无非是推许他的讲仪礼,知廉耻。但是他最过人的地方,是他的“躬自实行”这一点。仪礼廉耻的大道理,是任何人都会讲的,会讲不希奇,而能躬自实行,先从自己做起,这才难能可贵。他在少年时代便已做克己的功夫。凡是律己以严的人都是有坚卓志向的人,曾国藩有记日记的习惯,每天把所做的事和所读的书都记下,名叫“过隙影”,他用着非常的毅力去写日记,直到他病逝的前一天,他的日记还保留着新鲜的笔迹。到他带兵以后,他对自己绝不宽容,带兵的人最要紧是得人

心,而得人心的不二途径是律己以严,只有以身作则,身先士卒,才能指挥将士,曾国藩的战略本来平常,他所以能取得最后胜利,完全是待自己严厉的结果。现在很多人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或生活,都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态度,怎样轻松怎样做,缺乏一种精神和毅力,长此以往,会使人失去激情,变的懒惰。

一个人不会没有过失,虽圣贤也不免,曾国藩过人的地方,不在于无过失,而在于平时每天自己找过失,请旁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并用极大的毅力来改过,许多居大位的人因为听不到一句逆耳的话,看不到自己的过失,结果葬送了前程。而他这种虚心求过的态度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曾国藩还有一种美德,便是待人忠恕。凡是一个严以律己的人,没有不待人忠恕的,人和人之间的冲突,不过是为了利害关系,一个严以律己的人,一定能把权利看的很轻,欲望看的很薄,那么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他决不会待任何人有什么过度的苛求了。“忠恕”二字非有极大度量的人不易做到,曾国藩识量之大,卓越于人,他的做事,论功则推于人,论过则引为己责,他最不喜“好大争功”。曾国藩之所以受人钦仰,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他不凡的人格。看当今社会,多少人为了名利争的你死我活,不顾一切争权夺利,排挤他人,有了成绩是自己的,出了差错是别人的,心思不放在怎样实

实在在的干好工作上,而是想方设法的去钻营升官发财之道,这样的人生观,这种生活方式有何乐趣?

曾国藩的行政方法上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最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作育人才”的方法。曾国藩认为天下没有人才,是因为你不去造成;天下到处是人才,是因为你到处留心造成人才。他教育人才的方法有下列几种:

一、多讲话;

二、多见面;

三、多写信;

四、提示好榜样。他还有一种远大的目光为常人不可及的,便是多选替手,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第一义”。这种为国求贤的精神,是曾国藩最伟大的地方,由于他的知人善任和作育人才,在他的时代,人才辈出,尤其他的幕府中,宾僚盛极一时,可见并不是偶然的事情了。

曾国藩的为人,不管治军治政或立身为学,都有一种不可及的精神,就是“吃硬”。一个主张当他既决定,并且认为是对的,那么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前途如何困难,他是勇往直前,不避艰苦,拼命的干,从死路中求生路,这样的精神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实干精神”。所谓“实干精神”不仅在得意时埋头苦干,尤其在失意时绝不灰心,凡是不“埋着头苦干,吃着亏不说”的人,都是曾国藩所最瞧不起的,他认为只说不做的人,最是要不得,因为只说不做违背了“实干主义”的原则,曾国藩一生的成功,是由于他自己以身作则,勤勉克己得来的。当前,我们系统正在开展的“思想大解放,推动大发 展”讨论活动以及“三能”活动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要求全体职工在活动中要力戒空谈,必须紧紧结合食药监管工作,在监管方式上创新,在行政效率上提升,在执法行为上公正,要把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记得当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教授说过:孔子是打不倒的,因为他的思想里充满了中国文化的精髓,拥有人类最本质的东西。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大事做大局,也是因为在他的身上有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有人类最本质的东西!这就是:

因时而变的自驱力———把行动提升到理想的高度; 义无返顾的执行力———把理想落实到信仰的境界; 拓展大局的领导力———把信仰延伸到未来的时空。人最难的莫过于战胜自己,我想,只要我们能把曾国藩勤勉、严己、实干的精神学以致用,相信也能获得一种力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所成就!篇三:曾国藩读后感

曾文正公

看完了唐浩明先生的《点评曾国藩》,回顾曾国藩跌宕起伏传奇的一生,着实能给我们不少启发。嘉庆十六年,曾国藩出生在湖南湘乡县,道光十八年中进士,同治三年平定太平天国起义,爵封一等毅勇侯,同治十二年逝世于北京。从湖南湘乡一个平凡的农家子弟完全凭靠自己的坚韧与毅力最终封侯拜相,这六十一年的人生脉络,可谓做到了中国文人所追捧的“三立”,立德:一生清廉节俭,勤奋读书

立功: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兴起洋务运动,实现同治中兴,立言:330多封《曾国藩家书》流传于世。

首先,我想谈谈曾国藩的为官与从政。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备受推崇。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梁启超称其“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人们推崇其为晚晴中兴名臣之首。综观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康乾盛世转为内忧外患的没落时期,正是由于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的力挽狂澜,清王朝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回光返照,使得大厦将倾的大清王朝得以苟延残喘六十年。曾国藩正是这一时期的核心人物,整肃军备,组建湘军,镇压太平军,兴办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倡学西方列强;这些措施的影响深远。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李诚。

纵观曾国藩人生的前四十年可谓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走过了一位文人的必经之路。启蒙读书,科举及第,提点翰林,外出为官,一步一步,十年做到当朝二品大员,这本是平淡无奇的。

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太平天国运动打乱了曾国藩的人生。一八五三年正在丁忧守母丧的曾国藩,起创办团练,组建湘军,鏖战太平军,直到一八**攻克天京,曾国藩达到了人生的辉煌,封爵一等毅勇侯(大清朝第一位文人封武侯)。不可谓时势造英雄,英雄趁时势。说到这样的人生历程不由想到了王阳明,二人的人生的其实又何其相似。

其次我想要谈谈从《曾国藩家书》中对我的启迪。我曾浅薄的读过《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是他对子女、弟子的教育,我想曾国藩很多观念是很值得我们当今这些人学习和借鉴的。曾国藩兄弟以及后世子孙中人才辈出,曾纪泽,曾广植、曾厚熹等等中外名人,由此可见其家教的影响。在曾国藩330多封家书中,他强调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教育子女:“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国藩的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现行的的教育现状其实发生了极大的偏差,我们过分重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曾国藩家书中首先从子女的德行入手,从小教育其养成良好的品质,我们现在的学子从小接受的是沉重的才智教育,德智教育已经被视若无物了吧。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应当以生活、道德教育为重,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

己的身份,应该尽的义务,应该行的礼节,这就是教育。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当今的孩子与父母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曾国藩家书》中我想透漏出的一个观点就是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治国”、“平天下”。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我不主张“复古”,社会在前进,条件在变化,我只是想要主张教育孩子,应向《曾国藩家书》一样首重道德的培养与品质的提升。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方能修身齐家平天下。最后我想谈谈曾国藩的精神品质。

我想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是湖湘精神的极大体现。勤奋,学以致用,坚韧,孝悌、勤俭持家,忠君爱国的良好品质。

一、勤奋好学、经世致用。曾国藩一生挚爱读书,即使在进士及第之后、军旅战争期间,他都坚持不断读书。在为政方面,他提出“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主张整肃官场风气惩处贪官;在治军方面,他以湖湘子弟为基础,主张用儒家伦理治军;在发展经济方面,他认为农业为首,提倡农民联合等;在文化方面,他推崇程朱理学,学术造诣颇深,有人说曾文正公是中国最后一位儒家大

师。这些主张,多被当时的统治者所采纳,并为实践证明为日后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一生勤奋读书的品质我想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但他在为政的举措方面,我想以一个本科生的角度来看是有点时代的局限性的,曾国藩还是没能逃出一个古代文人的局限。他力求维护腐朽的清朝统治,他重视农业却忽视土地兼并的问题,他想要改变官场风气,却只是从表面腐败问题入手,不从制度进行改革。

二、坚忍不拔的品质。曾国藩进京参加会试,两度名落孙山;却还是坚持第三次赴考。作为一介书生,他凭着顽强的意志,以“屡败屡战”的不屈精神,统领湘军,以少胜多,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兵败岳州、九江受挫、祁门被困等多次战役中,曾国藩可谓是一败涂地,他自己也曾想过自杀,同时兵将士气不振粮草殆尽,几乎是身陷绝地;但他最终还是从容不迫、视死如归,终于稳定了军心,鼓舞了斗志,转危为安;最终凭借这坚忍不拔的意志终于镇压了太平军。

曾国藩人生中的这一品质最为我推崇,一个文人,从未经历过战阵,却创建了中国近代的湘军,间接创建了淮军、楚军。多次战败,甚至于跳水自杀,但是曾国藩还是坚持过来了,我想 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不如意,不顺利的处境。当我们身处逆境中锻炼出来的坚忍的品质正是我们人生的财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想我们确实应该锻炼坚韧的品质的。

三、是重视人才。他提倡“国家之强,以得人为强”,他将人才问题提到了关系国家兴衰的高度,把选拔、培养人才作为挽救清王朝危机的重要措施。在他的一生中发现举荐了左宗棠、李鸿章、刘铭传等一批中国近代的著名官员,而这些人为大清朝统治的稳定,为国家主权领土的保全,为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做出了巨 大的贡献。在吏治方面,他认为导致晚清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吏治的腐败,而吏治的败坏又源于人才的缺乏。正因如此,他十分注重发现和举荐人才。在其晚年,他屡次向朝廷提议坚持向西方列强派遣留学生,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四、孝悌、持家观。曾国藩的孝悌观很强,在他的家书中多次提到孝悌读书是件愉快的事情。曾国藩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家庭成员中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曾国藩认为家庭和睦最重要,子女无需做太大的官职,只要有学问知识,勤劳节俭就好。同时曾国藩也坚持勤劳简朴孝友的家风,曾国藩有段著名的评论,说家庭兴旺的规律是:天下官宦之家,一般只传一代就萧条了,因为大多是纨绔子弟;商贾之家,也就是民营企业家的家庭,一般可传三代;耕读之家,也就是以治农与读书为根本的家大多可以传七八代。我想在如今这样一个社会,这些勤节持家的观念正是我们所短缺的。

五、忠君爱国观。攻克天京平定太平天国后,曾国藩裁撤湘军,自剪羽翼,以明心志。要说龙袍加身对曾国藩没有半点儿诱惑,肯定是一句假话。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他的内心也必定有着浓厚的帝王思想,只是一生谨小慎微、临事如履薄冰的曾国藩,最终还是放弃了。作为理学家的曾国藩最终采取的策略,连保存实力的意图也没有,而是大刀阔斧地自剪羽翼。以他的本意,原想将湘军全部裁撤掉,后经人劝谏提醒,才保留了约两万嫡系精英,一则北方捻军正盛,湘军还有可用之处;二则只有以实力作后盾,才能真正保住自己的利益地位不受侵犯、身家性命免遭伤害。拥有重兵之人,要么问鼎皇权王位,要么被人打败击溃,像曾国藩这样主动裁剪、自行解散,自古以来还比较少见。他的高风亮节与不同凡响也为他在朝廷赢了信任与放心,赢得身后名。曾死后谥号文正,追赠太傅。篇四:曾国藩读后感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唐浩明曾国藩观后感

曾国藩,字居武,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死后赠太傅,谥文正,有《曾文正公全集》,《曾国藩家书》传世。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他潜心学问,强调读书砺志,兼综义理、考据、辞章、经济,不分“汉学”、“宋学”的门户,倡导经世致用、践行“师夷长技以制夷”而饮誉士林;由于他有“慰天下豪杰之望,尽大臣报国之忠”的胸襟,奏陈时弊、直面现实,成为晚清江山倾圮中的柱石人物;由于他投笔从戎,招兵买马,拉起“忠君护教”的旗帜,赢得“中兴名臣”的美称;由于他首倡洋务,顺应世界潮流,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由于他知人善任,治世有道,教子有方,留下传世家书与为政箴言,树立起值得后人重视和追寻的自我形象。而作者唐浩明精心研究曾国藩近二十年,心得独具而厚积薄发,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扎实的文学素养,著成《曾国藩》。他跳出“三立完人”和“汉奸卖国贼刽子手”的传统习贝,从对文物历史化的反思入手,探索小说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写他的文韬武略,又写其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意。对史实的处理上作者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将主人公置于矛盾冲突之中,在时代急流的旋涡上起伏浮沉,优乐荣枯,从而成功地塑了遗个有着多重人格、集功罪于一身的复杂形象。

在《曾国藩》中,曾国藩受唐鉴的启迪,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蒋介

公全集》。用蒋介石自己的话来说,平生只服曾文正公。而蒋介石在曾国藩的影响下,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曾国藩如此的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老他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也不可过于强硬,否则在如今这个社会会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

再者,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好友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可能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觉得这种识人之术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最后以梁启超对曾国藩的评价结语,其曰: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吾以为曾文正公今而犹壮年,中国必由其手获救。

梁公的精辟的阐述了曾国藩一生成功的法则。第一、“自拔于流俗”,说明了曾国藩不甘于平庸,有自己的追求,这样才能有坚定的意志。

第二、“而困而知,而免而行,历经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说明了曾国藩历尽艰辛,愈挫愈勇,屡败屡战,勤勉自新,知行合一,不急功近利,虚怀若谷,才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篇五:曾国藩读后感

读《曾国藩》有感 2014年有机会参观了曾国藩故居。曾国藩故居座落在双峰县荷叶镇,始建于清同治四年,总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又名毅勇侯第,是全国保存无几的“乡间侯府”。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才对曾国藩有所了解。他是晚清重臣,著名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晚清散文“湘乡派”创始人。在曾国藩的家书中,他是经常劝诫自己的亲人一定要多读书,给予他们读书方法,归纳起来,他强调“三贵”。一贵“恒”。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在这三者之中,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在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就谈到“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常者,恒也。“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为有恒为主。”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一个人做好事不难,难得一辈子做好事。”曾国藩结合自己的读书的感悟,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因此,他反复要求弟弟以及自己的晚辈们要做到“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曾国藩不仅要求家人这么做,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曾氏家族后来人才辈出,与曾国藩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二贵“勤”。关于曾国藩读书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据说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有一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能够背下来。这时候他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贼想等读书睡觉后捞点好处。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复去地诵读那篇文章。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由这个故事可见曾国藩之勤奋苦读。三贵“专”。曾国藩在家书中经常告诫弟弟和晚辈们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骛。”是曾国藩读书的准则。他更是总结出来一套读书方法:“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读史这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或辞笑语于其间。不必人人皆能记也,但记一人,则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记也,但记一事,则恍如亲其事。经以穷理,史以考事,舍此二者,更别无学矣。若夫经史而外,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专集,不当东翻西阅。如读《昌黎集》,则目之所以见耳之所闻无非昌黎,以为天地间除《昌黎集》而外更别无书也。此一集未读完,断断不换他集,亦专字诀也。”曾国藩从读经、读史、读诗三个方面阐明读书要“专”的道理,可以说这是读书的精要所在,值得我们每一个读书人学习和运用。看一个人读书,就可以知其为人与做事,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其实也是他为人与做事之道,因为有了“恒、勤、专“这三股精神,曾国藩不仅在学问上不断长进,在仕途上也是步步高升。现代人习惯怀抱一些所谓的成功学,以为就可以找到成功的捷径,其实不妨学习曾国藩“三贵”,或许成功离我们并不遥远。

篇2:曾国藩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酒店组织的《曾国藩家书》视频,看后感受很多。

一个人越处在人生事业的顶峰,越容易骄傲自满,自我膨胀,因此,紧接着伴随而来的,就有可能是人生跌入低谷,事业一落千丈,多年辛苦付之东流,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站得越高摔得越惨”。那么,如果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曾国藩在教育子弟的时候,曾经感慨的说过一句话,“声闻之美,可恃而不可恃。善始者不必善终,行百里者半九十。”就是功名声望这个东西,人生是需要的,但是不可以长久依赖着它。为什么呢?这个东西有是好事,但是,一旦你依赖它,它立刻就转化为坏事了。声名,当你达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名利多到一定地步的时候,它会导致盛极而衰,甚至导致你人生功亏一篑。所以古人说了一句话,叫行百里者半九十。所以,曾国藩这个地方很自嘲地,也是很豁达地说了一句,善始者不必善终,就是说,像我也难免,所以我不想那个善终的事,我只要把开始做好了就行。曾国藩在写给弟弟的家书中曾经提到过,“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当时身为朝廷重臣的曾国藩,已经取得了极其显赫的成就,功勋卓著,因此难免招致朝廷猜忌、同僚嫉妒。但是此时的曾国藩却不慌不忙,出人意料地做出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举措,从而化解了这场即将爆发的危机。

如果你是一位领导,面对下属之间的矛盾,你会如何处理?即使你不是领导,面对亲朋好友间的矛盾,你又该如何处理?曾国藩的家训非常独特,独特之处在于他的教育对象,不仅教育他的子女,还有他几个弟弟也是他重点的教育对象。他经常会探讨一些当一个团队,碰到突然的困难的时候,危急的时候,应该怎么样处理、保持团队的和谐,比如说团队里碰到人事矛盾的时候,应该怎么样解决,在他的家训里都有论述。曾国藩深谙人事艺术,非常懂得团队管理,他曾经在家书中提到:“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意思就是说,在公开场合要多表扬一个人的优点,至于他的缺点过失,要私下里去纠正规劝。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你能够扬善于公廷,在公廷去扬别人之善,你就能够使得自己的胸襟,渐渐扩大。这是一种很重要的修身方法。所以曾国藩曾经总结说,一个人胸怀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篇3:浅析《曾国藩》中曾国藩形象解读

一、人才第一的人力资源之观

曾国藩特别讲究人才的重要性, 他认为, 一个为官者要想做成事达到成功, 必须要招揽到人才。规章制度、战法战术、工具器械等都是次要的, 所有的都要放在第二位, 第一位必须是人才。

上卷第八章中弟弟曾国华向他请教如何带兵之道时, 专门讲了他的一段人才之观:“两年来的体会是, 以体察人才为第一, 整顿营规, 讲求战守尚在次之, 制胜之道, 有的人归结在使用坚船利炮, 其实, 在人而不在器。故你最要紧的, 不是在多添刀炮马匹, 而在于慎选哨官哨长。”这段话将曾国藩多年来的用人经验一语道出, 强调了人才在事业成功中的战略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也就是说成就事业者必须要选好管理人员, 必须先有人才, 没有人才仅靠其他是没有用的。人才是主要矛盾, 抓住了主要矛盾, 才是抓住最根本之纲, 只有纲举才能目张, 他的为官之道从中可窥一斑。这与我们现在讲的领导艺术可谓一致,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只有选好管理人员, 依靠各种人才, 才能做成大事, 领导就是善于将人才领着导到成功之路。这就是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1]256。

二、不拘一格的招揽人才之道

曾国藩只要发现了是人才, 或有一技之长, 或胆识过人, 或言谈深刻, 不管是粗衣布裤的放排之人, 还是带罪犯案之人, 或者流落街头之人, 还是落魄书生都敢大胆选用, 破格提拔, 让其有用武之地。

如上卷第五章中描写对鲍超的识别与提拔。鲍超喝醉酒卖了老婆, 后又反悔, 被官府锁拿, 在半路上求救于曾国藩, 曾通过观察交谈认定鲍超是个带兵的人才, “心想大团一千多号勇丁, 只怕少有超过他的”, 便说“本部堂派你当个哨官”, “今后要将全部本事教给勇丁”, 并把鲍超的官司一事了了, 还拿出五十两银子让其安抚家中, 鲍超感恩戴德投到曾的手下, 不负所望, 在与太平军的屡次交战中, 数建奇功[1]124。

上卷第一章中专门有一节是“喜得一人才”, 描写了曾国藩招收康福的过程。康福本是一流落街头, 靠摆残局糊口的颠沛游离之人, 在与抢夺他棋子的歹徒恶斗中, 曾国藩看出了他超人的武艺与胆识, 在与他的交谈中看出他“孝母爱弟, 正直诚实”, “家风纯良, 祖德深厚”, “颠沛游离却不走入邪途”。心里感叹道“此人真可谓一人才”[1]19, 于是将康福收留在身边, 实际上康福成了曾国藩的私人保镖兼秘书, 在危急之中救他性命, 在关键时刻担当大事, 凡涉及个人仕途的绝密大事都交康福办理, 如打听宫中之事, 探听皇上太后对曾的看法之事只交给康福一人办理, 可见其成为曾的心腹。

彭玉麟一落魄书生, 经王世全推荐后, 曾立即亲到王家看望彭, 使彭十分感激, 经过交谈, 认定彭是人才, 立即拿出八百两银子作为其安家费用, 让其免去后顾之忧, 踏踏实实为其筹建水师。于是, 加上先前收揽的杨载福, 又从长沙请来黄冕、从广西调来禇汝航, 各路人才汇聚, 轰轰烈烈地将水师筹建了起来。

同时曾国藩还注意时时发现人才。他在回家奔丧的路上, 发现了杨载福超人的胆识与力量, 便立即修书推荐到长沙巡抚骆秉章处[1]7。曾国藩这种唯才是举, 爱才惜才的名声, 为他在日后招揽到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到他任两江总督时, 许多有志之士听说曾用人惜才, 纷纷投到他的手下, 一时间他的幕府才盛人才济济。

三、德为第一的选拔人才之尺

曾国藩选拔人才有他一套独特的选人方法。他认为选拔人才, 一定要先看其人品, 德为第一, 宁可他的才能稍为低一点, 但是品德一定要高, 决不能用那些才能虽然高但是品德低下之人。德为主, 才为辅。

他说:“选择哨官哨长, 主要在实心办事, 有忠义血性;其次在能吃苦, 号令严明, 有智谋。此中尤以实心办事最为重要。实心, 就是真心实肠, 朴实稳当, 这是第一义。至于算路程之远近, 算粮草之余缺, 算彼己之强弱, 都是第二义了。这也就是德和才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最好, 二者不可兼得, 宁可用才低点而德好的人, 决不可用才高德薄之人。”这就是曾国藩的选人之道, 可谓一语中的。我们现在的领导管理艺术中, 也遵循的是这一条, 可谓经验之谈[1]256。

总观他身边招揽的人才, 从彭玉麟、杨载福到康福、赵烈文、杨国栋, 无一不是品德高尚之人。反之如果人品不好, 即使他再有才能也不留用。名士王韬来见他, 曾从外貌上一观便知是个酒色之徒, 顿生反感, 加上王韬劝他行非分之举, 立即赶走, 即使他懂洋文很聪明, 也不留用。

四、知人善用的任用人才之道

曾国藩在用人方面做到用人所长, 避人所短, 真正做到事得其人, 人尽其才, 才有其用。他利用彭玉麟的擅长水上用兵之道, 建立起大清的水师, 在水上有力地打击了太平军;凭借康福的高超武艺, 不仅救了自己的性命, 而且在重大事情上都由这个心腹出面;发扬李鸿章的灵活社交才能, 使李不仅筹建了淮军, 而且为晚清选拔了一代外交大臣;重用黄珽瓒的迂直, 将各种重要日常之事, 让其最后把关等等, 可谓将人的才能发挥到最大限度, 这些人也对他的知遇之恩感恩戴德, 为其鞍前马后尽心尽力, 铺就了他登上两江总督的宝座。

曾国藩不仅对他的得力助手做到才有其用, 而且对基层的官员, 也亲自任命, 做到知人善任。“水陆十名营官, 都是曾国藩亲自任命, 对他们的品德、才能、长处、短处, 他都了解得很清楚。”[1]243

再者曾国藩大胆起用人才, 做到用人不疑。一旦发现你的长处, 立即重用。容闳从小在澳门读书, 长大后又留学美国, 思想开放, 意识超前, 有胆有识, 主张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看到太平天国军纪好, 人民安居乐业, 就上书有思想的洪仁玕七条建议, 这七条建议可谓切中时弊, 可惜洪未采取。但曾国藩对此大加赞赏, 在与容闳谈话进一步了解后, “认定容闳是个诚实可靠的人”, 利用容闳对国外先进的机器制造业思想和想法, 立即委托容闳筹办此事, 这种只见了一次面就委托如此大事, “使容闳震惊!今天是他归国七年来最兴奋的一天。他似乎觉得, 多少年来在异国他乡所设想的富国强兵的计划, 正在迈开最关键的第一步。”[2]171后来又深谈了两次, 就敢大胆让他携带“六万五千两银子, 要他到欧美去采购机器。容闳感谢曾国藩对他的信任”, 于是中国的机器制造业从此进入开创性时期。对中国工业, 曾国藩对容闳的重用, 可谓功不可没。

五、善于奖罚的激励人才之术

曾国藩特别擅长对人才的奖罚之术。需要鼓舞士气, 就特奖厚赏官兵, 想严禁杜绝一事, 就不留情面, 严格惩罚, 甚至不惜借一人头杀之以做到杀一儆百, 可谓恩威并施, 奖罚分明。

第八章中曾国藩对弟弟有一段语重心长的规劝, “衡人亦不可眼界过高。人才靠奖励而出。大凡中等之才, 奖率鼓励, 便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不用, 则慢慢地就会坠为朽庸。”[2]256告诫弟弟对人才要靠奖励才能脱颖而出, 尤其是中等人才要多多奖励, 只有重奖励才能将中等人才培育出来, 对他们不要一味责罚, 那样会埋没人才。这些发自肺腑之语放在今天也是至理名言, 是人力资源操之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之道。这段话可以说是曾国藩管理之道的总结。

对待下属要如何奖罚呢?曾有自己的一套, 他认为“对待部属要扬善于公庭, 规过于私室”[2]256。也就是说表扬下属一定要在大庭广众之下, 大肆表扬其功劳成绩, 规劝批评下属则一定要在无人处悄悄进行, 这样才能使下属心服口服, 下属才能为你卖命效力。这两句话对现在的领导管理启示颇多颇深。

曾国藩对待王錱就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王錱给刚兴办的指挥所起名“钦命团练大臣曾统辖湖南湘军总营务局”, 并亲自手书贴在正门。曾国藩看到后, 敏感到湘军一词称呼不妥, 容易引起朝廷怀疑, 于是严厉地说了一句“跟我进来”, 将王錱领入室内, 先是“板着面孔”提示他犯了大错, 王不服气后, “放松面皮”和缓地进行细细规劝, 王明白后, 又表扬他字写得好。这一推一拉, 一打一拍, 一张一弛, 先责后奖, 让王錱佩服得五体投地。此种责罚之术奖励之道让今人也叹为观止, 自愧弗如[1]148。

惩罚就要重重地惩罚。金松龄本是曾家军的一员重将, 在与罗泽南第一次共同攻打太平军时, 在罗中埋伏最危急的关头, 见死不救。唐浩明专门描写了一节曾国藩“忍痛杀了金松龄”。曾国藩认为,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金对罗泽南的败不救, 如果不严加惩罚, 必导绿营的后尘, 后果不可设想。于是决定将这次战役的奖罚“大肆渲染一番”[1]152, 首先曾国藩大大表扬了收复安福之功, 并大发赏银, 其中重奖了金松龄五十两白银。随后话题一转, 口气严厉, 质问全体将兵, 自问自答之后, 缓和了气氛, 取得官兵的赞同, 然后“扫帚眉一皱, 三角眼中射出肃杀的冷光”大喝一声“将金松龄押上来”[1]154, 将正做发财梦的金松龄一声令下推出去斩了。连当事人罗泽南弟弟曾国葆求情也不允许。吓得官兵个个脸变色心发跳, 真正领略到曾的威严凛然不可侵犯。整个奖罚过程一波三折, 将官兵的心理跌宕起伏描写得淋漓尽致。

总之, 曾国藩的用人之道, 可用李鸿章给他的一段话作总结:“恩师虽以理学名臣誉满朝野, 但决不是一个迂腐的理学先生, 既深谙历代权臣的用人之术, 又有自己一套识别、考察、培育、驾驭、笼络人才的办法。”[3]

参考文献

[1]唐浩明《.曾国藩》上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1.

[2]唐浩明《.曾国藩》中卷.北京:北京出版社, 2011.

篇4:曾国藩相面

李鸿章请他进一步说明,曾国藩于是解释道:“他们三人来到后,我要其在大厅外台阶上站着等,过了大约一个时辰,就叫他们走了,始终未与他们正式见面,也未说一句话。这中间我来回走动,借厅内一个穿衣镜观察他们。那个麻子可能认为我不传见,是刻意羞辱,因此咬牙切齿,面红耳赤,似欲殴人,足见他有威武不屈的气概。高个子则一直从容冷静地站着,显现此人沉毅有为。至于那个矮个子,我面对他们时,他规规矩矩站好,我一背过去,他便放松下来,这个人实在没出息。”

这三个人,麻子是刘铭传,高个子的是张树声,矮小的则姓吴。

姓吴的以后作战常畏缩不前、投机取巧,只做到道员。

张树声则转战南北,积功升至两江总督,政绩卓著。

至于刘铭传,中法越南战争爆发后,他统兵大败法军。其后治台六年,修筑铁路、兴办实业,政绩斐然,遗爱在民,为郑成功以后之第一人。

曾国藩对命相,有套说法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言语中”。

篇5:《曾国藩》读后感

如今读完《曾国藩全集》和其他关于他的书籍,整理出他的一些历史印迹――曾国藩,出生于湖南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这句话从某一角度概括了曾国藩的个人作用和影响。他也是近代中国最显赫和最有争议的人物。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他生活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也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仅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制度下考取了功名,踏上了仕途,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直阁事、内阁学士、稽查中科事务、礼部侍郎及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最后升至总督,官居一品。

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翻译印刷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以儒家思想治军,讲仁守义,自筹湘军,另立纲纪。他创作的《爱民歌》使湘军士兵行为有所遵循。

曾国藩写的《讨粤匪檄》文,鼓动了不少知识分子脱下长衫,心甘情愿地投入同太平军的作战中。

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使清王朝得以生存。

他学习西方文化,整肃政风,“匡救时弊”,心存高远,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廉服人心,远权避祸,重礼慎法,编织了最结实的关系网。

他知人善任,量才器使,推荐保举的下属有千人之多,其中,官至总督巡抚者就有40余人,实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大事业。

他官升得最快,十年之内,连跳七级,37岁便官至二品,能有此殊荣者,清代仅此曾国藩。

他官做得最稳,侍奉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君王,历时34年,恩宠不衰。

他官做得最好,政声卓著,治民有言,因而有“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誉。他君子为学,明道经世,宁静致远,淡看得失。他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家教良好,他的《家书》堪称中国古代家教范本。

我对曾国藩做了这样的归纳:曾国藩,富家子弟,靠读书而升官,凭沙场征战而权重。既要秣马厉兵,叱咤风云,又要哼哼哈哈,唯唯诺诺;既要建功立业,又不功高震主;既要兼济天下,又要独善其身。虽然他仕途起伏坎坷,却终能善始善终,这在腐败险恶的封建官场实在不易。

虽然今天的官场同过去的官场不可同日而语,但既然都是官场,总有可借鉴之处。虽然今天的干部同曾国藩不可同日而语,但为官之道,有没有相通之处呢?

一部《曾国藩全集》,不用写得很精彩,不用写得很漂亮,只要写得扎实,曾国藩其人本身就能够让人读得长吁短叹,掩卷不已了

篇6:《曾国藩》读后感

我读了这本书,认为曾国藩值得我学习的有四点:

第一点,是曾国藩懂得用人。当太平军成立后,他们所到之处,关于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的所有东西都被毁灭,代替的是天父天兄,这也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一个失败原因,因为许多读书人信奉的是孔、孟、程、朱这四位圣贤,而太平军却毁了关于他们的所有东西,怎能不气愤!自然到曾国藩那里给曾国藩出主意消灭太平军。曾国藩也知道“乱世中必须要聪明人出主意才能做大事”这个道理,便想办法考投靠他的人,较苯的人就想办法开除,聪明的人就留下来给他出主意。每遇见一件难事就叫他的收的那些读书人商量办法一起解决,你说他不聪明吗?

第二点是曾国藩在练兵期间和士兵同甘共苦,一点也不摆统领的威风。想想我自己,不能和爸爸妈妈一起起床,总比爸爸妈妈晚起来。爸妈整天忙完了还要来照顾我,真惭愧呀!

第三点是他处事果断。我以前有个毛病:处事不过断。

当我看了曾国藩处事果断那篇文章后,我心想处时一定要果断,不要犹豫,可我还是失败了。不过后来我找到了秘诀:要果断,必须学会�D狠!必须让自己狠,不过不是狠到做坏事,而是要狠到处事果断为止!

第四点是曾国藩很有计谋。他知道他是个汉人,在满人统领的中国里统领一只军队,会得到多方的猜疑,于是他决定做几件事:一、自从湘军打了胜仗后,肯定会骄傲、目中无人,必须裁湘军。二、人一当上官,就会做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必须叫弟弟辞官。三、自己必须处事小心。这就是做的那几件事。

而且,他对清朝很忠,他虽然手握兵权,但他没有造反和做对清朝有害无利的事,反而裁军让清朝放心。他这样做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天下苍生啊!要是太平天国消灭了,他曾国藩却又攻击朝廷,你说天下人会怎么想?怎么做?曾国藩一辈子一身清廉,他是个好官!天下人有的恨他,有的赞扬他。但不管人们怎样说,他都是我心中佩服的曾国藩!

上一篇:幼儿园物品采购管理制度下一篇:陕西省建筑节能工程专项验收备案资料明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