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2024-08-21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XX乡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都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对于老百姓来说,是天大的事情。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食品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但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情况仍不乐观,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当前,XX乡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一是食品监管人员少,监管能力普遍不足。我乡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且比较分散,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不足。要对各食品源头、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网点要实现全面监管,任务重,难度大。监管往往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

二是食品安全意识不强。广大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对食品安全知识知之甚少,对假冒伪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鉴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有的村民甚至不知道什么是QS。而由于大部分农村的经济并不发达,许多农村群众在选购食品的时候,一般只关注价格,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所谓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观念在农村地区很盛行。还有农村群众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即使食品消费权益受到

侵害时,自我保护能力也不强,伪劣食品农村横行,却很少受到举报。面对与城里人差别极大的农村消费人群,不良商贩更是将农村当成了伪劣食品的倾销地。把大量危害健康的问题食用品“专供”农村。

三食品销售加工场所简陋,工作人员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绝大多数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并且分散,一般人员少、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差,标准执行不到,产品无检验,销售无记录,很难达到生产许可要求。农村食品经营户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一般比较简陋,食品陈列和储藏条件往往达不到要求。加上农村食品经营者进货数量少,档次低、交通不便等原因,进货渠道以就近、简单、价格便宜为原则,这也为假劣食品大开方便之门。农村家宴也是农村餐饮服务中的重难点问题,虽然,目前加大了对农村家宴的管理和监管。但是农村家宴设施设备简陋,管理制度不健全,餐具消毒不严格,农家宴的食品原材料采购比较随意,食品加工、保存难以符合要求的问题依然存在,尤其是夏天,农村家宴的问题更为突出。

面对日益突出的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是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现在工作在农村食品安全保障的工作人员长年经费不足、人员匮乏、车辆紧张等这些都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大经费

投入是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坚实保障,必须做到专人,专费,专用。做好对农村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解决好他们的工作报酬,使其由兼职转向专职,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同时加强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和机构的专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增添检测设备,改善检测条件和检测手段。加大食品抽检力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检验结果,指导广大群众理性消费、安全消费。鉴于农村市场的分散状况,各部门应携手联动,避免各扫门前雪的情况,强协作,形成食品监管合力。才能实施从源头的监管。

二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针对农村食品经营者、消费者的特点,充分利用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宣传方式如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借助“3·15”等宣传活动时机大力宣传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鉴别假冒伪劣产品的知识和维护自身消费权益的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假冒伪劣商品。同时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及时处理农村群众的消费纠纷,维护农村群众的合法权益,调动广大农村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积极性。

三加强对食品经营加工者的管理。首先增强经营者守法经营自觉性,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并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强化

其责任意识,其次要规范市场主体准入,做到食品经营证照齐全,制度齐全,亮证亮照,督促食品经营户加强索票索证、台账记载。其次对无证无照销售食品、销售过期变质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三无食品等违法行为一定要严处,重罚,手不留情。最后要对经营者进行信用管理,提高经营户诚实守信意识。对于不诚信的经营户,要及时公开甚至吊销其执照。另外在政府在严格执法检查的同时,应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大力倡导、引导、鼓励连锁超市进农村,引导大型超市以各种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规范进货渠道,以保障食品安全

农村消费者处于弱势和被动的不利情况下,农村已成为问题食品的重灾区。这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凸显出来的一大社会问题,因此在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的同时也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只要经济发展好了,政府高度重视,部门各司其职,全民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根本好转。

篇2: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美国专门研究国防战略的兰德公司分析了德国V-2飞弹以后,向政府提出一份研究人造卫星的初步设计报告。但是由于美国当时对军事技术上的盲目乐观而未被采用。1957年,苏联向全世界宣布制成了洲际导弹,并把一颗人造卫星送上了天。这一消息使美国政府大为震惊,面对苏联的空间优势,匆忙地进行导弹技术开发,实行所谓研究、设计、施工齐头并进的方法,集中了大批人力、物力,抢时间,—哄而上,由于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不足,采取了不科学的组织形式,在一年半时间内连续发生了四次毁灭性重大事故,给地下武器库和发射基地造成了巨大损失,致使这项研究中断。从血的教训中,深刻地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将系统工程原理、方法、步骤引用到安全工作中,美国空军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导弹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于1962年第一次提出了《弹道火箭安全系统工程学》说明书,继而制定了《武器系统安全标准》,对后来发展多弹头火箭的成功创造了条件。1966年美国国防部采用了空军的安全标准,制订了安全标准《MIL—S—3813》。1969年7月发表了安全系统工程程序标准《MIL—STD882》。在这项标准中,首次奠定了系统安全工程的概念,以及设计、分析、综合等基本原则。以后,随着对系统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化,该标准于1969年和197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1972年,美国组织了以麻省理工学院拉斯姆教授为首的十几名专家,用了两年多时间对原子能电站的危险性进行研究和评价。于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原子能电站风险评价报告,叫作《拉氏报告》。

在报告中收集了原子能电站各个部位历年发生的事故及其概率,采用了事故树和事件树的分析方法,作出了原子能电站的安全性评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从1974年起,这项技术在国际上进入全速发展阶段。1979年引进我国。1982年我国首次组织了由研究单位、大专院校和有关重要企业等方面的同志参加的安全系统工程讨论会。1984年起劳动人事部开始研究,并分枌了我国实行这项技术的可能性、可行性,当年国家科委将这一学科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1984年6月机械工业部在昆明举办首届培训班。1985年5月在南宁举办师资培训班。1985年10月在上海举办由日本安全工程学协会副会长井上威恭教授主讲的学习班。1986年,原机械工业部开始酝酿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决定起草《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经过起草、修改、试评、审定等阶段,于1987年10月正式颁发执行。1989年8月,结合电子工业情况,又颁发了《电子工厂安全性评价补充标准》。

多年以来,安全性评价工作巳在我国机电行业普遍开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8年在试点过程中,就有12家企业达到“安全级”。机械电子工业部制定颁发了《机械工厂安全性评价标准》,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项工作,受到企业广大干部、职工的欢迎,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国家计委要求全国各工业企业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劳动部也要求各行业学习和推广,并委托机电部起草《危险程度分级国家标准》。全国各产业部门如石油、化工、冶金、煤炭、林业、轻工、医药等部门的机械工厂巳在应用机电部制定的标准开展工作,并参照这个标准制定本行业的评价标准。1990华北电管局提出人机环境管理四者安全品质的优化匹配。

一、安全性评价的理论基础(一)预防为主是现代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则:事故发生虽有其突然性和偶然性,但是可预测、预防和控制的。(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固有危险都是在人机系统控制之下运作,人、机(物)、环境。安全系统工程特别强调管理,认为产生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安全管理不到位,安全管理缺陷是根本性的事故隐患。只要管理到位,人的不安全行为可以克服,物的不安全状态可以改变。(三)危险辨识和评价是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预防事故的发生,首先必须发现和辨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和隐患,然后再采取措施加以消除和防范。

二、安全性评价的定义:综合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系统进行度量和预测,通过对绳系统存在的危险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确认系统发生危险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提出必要的措施以寻求最低的事故率、最小的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三、安全性评价的类型 1.事前评价 2.过程评价 3.事后评价 4.跟踪评价

四.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现在,提出的安全评价方法不下几十种,各种方法都各具特点并适于特定的场合。有关标准及资料推荐的评价方法主要有:如果„„怎么样;检查表;如果„„怎么样/检查表;预先危险分析;危险及可操作性研究;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美国道化学公司及英国蒙德分部的危险指数评价方法;原因、后果分析;人员失误分析;荷兰的单元或工厂设备分类快速排序法;苏黎世安全评价方法;日本劳动省六阶段安全评价方法以及我国国家标准——光气生产三阶段评价方法等。1.定性评价 2.定量评价

五、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基本情况

公司从1996年开始,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摸清公司系统安全底数,推动安全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的轨道,借鉴了原华北电网局、广东省电力公司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的经验,决定在系统内尝试性地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1997年,公司依据华北网局安全性评价的有关标准,结合自身的特点,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和专家,自主编制了《水电厂安全性评价》标准,组织进行了小龙潭火电厂、西洱河水电厂的安全性评价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工作,掌握了评价的基本手段和方法。1998年公司专门成立了由一批在各自专业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和声望的老专家组成的安全专家组,发挥老专家长期从事电力生产的丰富经验,进行发供电企业的安全性评价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安全性评价工作在公司的开展。从1999年开始,公司明确要求所属各发、供电单位认真、全面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截止2002年年底,公司已对10家供电单位:(昆明供电局、个旧供电局、滇东电业局、玉溪供电局、滇北电业局、思茅供电局、临沧供电局、滇西电业局、滇中电业局、西双版纳电业局),6家水电厂:(漫湾水电厂、鲁布革水电厂、以礼河电厂、滇西电业局西洱河水电厂、大寨水电厂、螺丝湾水电厂),2家火电厂:(小龙潭发电厂、昆明发电厂)等共18家发供电单位进行了安全性评价工作,并对5家单位进行了复评工作。厂网分开后,公司主要是进行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截止目前为止公司10个供电局(不含新成立的6个供电局)都已完成了2次专家评价,其中曲靖、临沧供电局在2006年已完成了第3次安全性评价的自评价工作。

近十年来,通过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基本摸清了云南电网的安全底数,形成了自评、整改、专家评价、再整改的一套完整流程,公司从人、财、物等各方面积极帮助和督促各单位积极进行整改,各受评单位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制定出整改计划和措施,逐步消除设备缺陷,根除事故隐患,强化安全管理,为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目前公司安全性评价的工作流程

公司的安全性评价一般分为两个层次,即基层单位的自评和公司组织专家组对基层的查评。其中以各单位开展的自我查评为主,公司组织的专家查评是在基层自评的基础上进行的。基层单位按设备管辖范围和工作任务,将评价项目分解到各有关职能部门、基层所队,再由部门和所队进一步分解到班组和员工,明确各自应查评范围、项目和依据,落实责任开展查评,基层、班组自查不进行评分。自评过程中,按照边查边整改的原则,自下而上进行。班组、所队的自评、整改情况,最终汇总到局层面,由局统一组织专业查评小组进行局层面的自评工作。各专业查评组制订查评活动的具体计划,如:日程安排、重点或抽样查评的班组、岗位和现场。查评过程中随时将查评结果或检查发现的问题记录在“查评扣分记录”上,最终形成专业小组的评价表和报告,综合汇总做出自评报告。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用“安全性评价检查发现问题及整改措施”专用表进行汇总。对检查发现的问题,制定出本单位的整改计划,层层分解落实整改。

在基层完成自评价和提出申请的基础上,由公司组织安全生产专家组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组成查评组对各基层企业进行专家评价。专家评价时间约为一星期左右,专家组及查评组的人数约在20名左右。专家评价中采取现场检查、查阅和分析资料、现场考问、实物检查或实物抽样检查等方法,透视被查单位设备、运行、监督和管理状况。查评专家组通过查评情况,最终提出专家组的查评报告,向被评价单位领导和有关人员,通报查评情况,对查评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建议和意见,公司根据专家组的查评,发布查评结果和报告。基层单位查评结果和报告,结合本单位实际分解制定整改计划,落实责任人、整改期限进行整改,一轮评价、整改过程大约为2~3年的时间。

七、开展安全性评价的经验

目前,安全性评价工作得到了持续坚持,并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主要是重点做好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公司生产系统各级领导、生产管理部门重视安全性评价工作是开展好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关键。尤其重视对各单位存在的问题从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给予支持,全方位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纳入了各单位年度生产计划中,使整改得到了切实落实,安全性评价的作用得到发挥。

2.基层切实、认真地做好自查、自评,较全面地落实进行了整改。安全性评价是基层单位自觉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是对本单位的安全基础进行自我诊断的有效手段,做好自查、自评,切实落实整改是保证评价取得实效的关键。

3.建立了一支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敢于坚持原则,工作认真负责的高素质的查评队伍。

4.建立了完整的评价、整改机制。安全性评价贵在真实,重在整改。公司在安全性评价中通过“三不挂钩”等举措促进“贵在真实”,并通过长期坚持将安全性评价结果作为制定“两措”和大修技改计划的重要依据,从项目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取得了较好的实效。努力建立安全性评价工作评价、整改、再评价、再整改的良性循环机制。

八、目前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安全性评价作为现代安全管理办法的作用是明显的,但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电力系统新技术的运用等,安全性评价工作也应的不断发展,适应新的安全管理模式。目前,公司安全性评价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目前在安全性评价使用的评价标准不适应目前公司系统的安全生产管理现状。近年来,供电单位的评价仍然使用的《供电企业安全评价标准》为华北电力集团公司2001年修订出版的标准(通常称华北第二版),县级供电企业评价使用原国家电力公司编制标准等。南网公司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和生产管理的技术标准、规范,而这些标准在电力体制、安全生产管理模式发生变化后,显得不相适应,不能较完整通过评价反映出目前安全生产的情况。目前的评价标准在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方面较充实,在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加强安全管理方面还有待充实。

2.由于目前安全生产管理进一步向标准化、精细化管理迈进,评价工作时间、工作流程不能适应新的管理需求。近年来已经形成的自评阶段以及专家评价阶段的工作时间和工作流程不能适应全面查找问题、对症下药的需求,需要进行调整。3.抓安全性评价后期整改的跟踪、管理不够。

各单位在对安全性整改的落实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单位开展较认真,对评价中发现的问题积极整改,安全生产卓有成效,而有的单位整改措施抓得不及时,个别单位由于不及时整改发现的问题,酿成了事故。部分单位使用安全性评价系统,督促、跟踪整改不力,达不到夯实安全生产基础的应有效果。

4.在评价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不存在不足。由于在组织方式、时间安排和查评人员等因素影响,在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中还存在不够深入细致,涉及面也不够广,一些设备隐患和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在查评中及时发现和提出,提出的有些问题还比较宏观,针对性还不强。

因此,公司安全性评价工作还需要不断进行完善、改进,消除影响、制约安全性评价作用的因素,切实消除设备缺陷,根除事故隐患,强化安全管理,使安全管理处于“可控、在控”,最终为电网的稳定运行打下坚实基础。

九、目前安全性评价发现的共性问题

(一)、一次设备方面:

1、消弧线圈的管理存在瞒点,变压器是否加装消弧线圈、消弧线圈的投退无人管。

2、无功配置不合理,部分变电站无功配置达不到要求;配置合理的站也因设备问题不能投入运行。

3、部分变电站未进行绝缘子盐密监测和零值绝缘子检测。

4、部分110kV及以下变电站的防误闭锁装置不健全,有的未装防误闭锁装置(尤其高压部分为GIS设备的变电站,中低压侧无任何闭锁),有的防误闭锁装置已损坏。

5、实行集中控制和无人值班的变电站大部分没有消防报警、自动灭火和远方防盗报警装置,有的虽然有但是很不好用或已损坏。

(二)、二次设备方面:

1、直流系统方面

(1)蓄电池定期容量核对性放电试验未进行。(2)直流系统图纸与实际不符,直流馈电小开关或熔断器定值上下级是否满足选择性无核算资料,无熔断器定值一览表。直流系统关系到整个二次系统,直流系统故障将导致严重问题。

2、继电保护方面

(1)在贯彻继电保护反措方面:

1)没有建立反措台帐,反措项目底数不清 2)静态保护抗干扰措施未按要求进行。3)二次反措的执行方面还未引起大家重视,TA、TV的反措没有能按要求认真执行(如:PT回路N600一点接地,二次绕组与三次绕组N6OO要分开等)。

(2)保护专用的高频加工设备、通道及变压器气体继电器未能按时开展试验。

(三)、调度方面

(1)电网网架薄弱,除单线、单变供电外,甚至有一线多“T”情况。(2)调度系统人员缺乏,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保。

(四)、输电线路方面

(1)电力设施遭破坏和被盗情况严重,严重影响输电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用户的可靠供电。

(2)110kV雷击跳闸率偏高,防雷措施还不多。

(3)群众护线员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培训工作开展不够深入。

(五)、劳动作业

(1)临时用电安全管理不够规范,部份变电站检修电源箱、以及生活电源未装设漏电保护器。

(2)无接零、接地保护具体规定。

(3)起重作业各类工器具部分未定期试验,检验中发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解决,长期带病作业。

(4)消防水系统管理松懈,部分变电站消防水压偏低,消防水泵长期未检验,变压器水喷雾系统长期未检验等。

(5)抗震管理基本空白,未开展抗震鉴定,对设备是否满足抗震要求等不清楚。

(六)、安全管理方面

(1)各级人员安全责任制未及时修编,造成某些职位安全责任制空白。(2)缺陷管理制度的落实及考核不彻底。

(3)队所班组安全目标分解不合理、不具体,个人承诺书的内容空洞,可操作性不强。(4)危险点分析不够认真,预控措施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

(5)事故应急预案不规范、完全,未能根据危险点分析的结果制订必要的预案。所队、班组预案多为事故处理方法,缺乏事故发生的组织措施等。

(6)图纸资料不齐全,变电站内的图纸多为施工图无竣工图。

篇3: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 按照地理分布状况, 分别选择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和邢台市三个地区的2个农村, 共计6个农村作为抽样单位, 分别抽取80名18~60周岁的城镇居民总计480人。

1.2 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 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态度、食品安全消费行为四个部分。食品安全知识对其中5个问题赋分, 满分12分;食品安全行为题对其中6个问题赋分, 满分12分;知识得分与行为得分及格标准:<6分为不及格, ≥6分为及格, 以评价其食品安全消费行为。

1.3 统计分析

采用Epi Data3.1建立数据库, 双录入法进行调查问卷的数据录入, 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 回收445份, 合格率92.7%。被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9.93±11.493岁, 其中男性211人 (47.4%) , 女性234人 (52.6%) , 具体人口学特征详见表1。

2.2 食品安全知识

2.2.1 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比较

调查结果分析, 445名农村居民7道题的平均得分为6.78分 (满分12分) , 总及格率为71.9%,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和平均月收入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及格率有统计学差异, 高年龄组、低文化程度、平均月收入较低的调查对象及格率较低。见表1。

2.2.2 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知识关注情况

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关注:31.0%从未关注过, 57.1%偶尔看有关新闻, 仅11.9%经常关注。对具体食品安全事件的关注程度:三鹿奶粉 (98.0%) , 地沟油 (89.9%) , 而对一滴香、二噁英、毒血旺等知晓率均小于10%。

2.3 调查对象对食品安全的态度

40.2%调查对象认为自己做的食品就一定安全, 55.1%对驰名商标食品的安全性存在怀疑;对不同食品安全问题态度的应答率, 排在首位的分别是:最大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制假造假 (27.6%) , 最大的问题食品是食用油 (28.2%) , 存在安全隐患最大的环节是批发零售 (36.0%) , 产生这些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商家利欲熏心 (39.7%) 。

2.4 食品安全行为

2.4.1 食品安全行为及格率

调研对象的食品安全行为的平均分为3.78, 总体及格率仅16.2%。居民的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对居民的行为得分及格情况均无影响 (P>0.05) 。见表1。

2.4.2 调查对象相关行为

调查对象中仅2%能够做切菜案板生熟分开, 86.3%在盛装直接食用的食物时用塑料袋。42.9%的调查对象的购买场所为小卖部, 36.7%路边集市, 去大型超市购买食品的仅占19.6%。对包装上食品成分及生产日期关注情况:42.7%购买时必看, 37.3%偶尔看, 20.0%从不看。购买了“问题食品”后的处理方式:30.3%居民自认倒霉, 30.1%丢掉不吃。

3 讨论

3.1 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程度受不同人口学特征影响, 知识-行为不一致

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人口学特征农村居民的食品安全知识、行为得分情况不同, 高年龄、低学历和低收入人群知识得分较低, 与董晓梅等[4]的研究结果相似, 这与农民健康意识低、接触信息途径少、人际交往等因素有关。因此, 高年龄、低学历、低收入人群应该是当地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的重点人群。河北省农村居民 (16.2%) 的食品安全行为及格率远低于知识及格率 (71.9%) , 说明农村居民的知-行不一致, 这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5], 因此在对广大居民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 做到知-行统一。

3.2 河北省农村居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差, 维权意识亟待增强

调查结果显示, 调查对象获得食品安全知识仅停留在常曝光的相关报道中[6], 但仍有不常关注且危害较大的知识。农村居民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不重视食品的安全质量及自身的合法权益, 因此在普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同时要针对农村居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现实普及相关的法律知识, 从而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7,8]。

3.3 建议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教育体系, 增加食品监管力度

根据健康教育的K-A-P模型理论, 健康行为的转变是由知识→态度→行为的转变, 要实现这个转变, 首先要具有一定的知识和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态度, 特别需要针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 制定科学、可行及有效的健康宣教方案和传播策略。同时食品监督相关部门应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尝试借鉴国外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原则中实施风险管理原则和信息公开透明原则[9,10]。对不合格食品严格处置, 净化食品环境, 保障农村居民自身利益。

参考文献

[1]韩希军, 董玉.关于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督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药事, 2010, 29 (2) :72-74.

[2]武文涵, 孙学安, 唐晓纯.农村食品安全新问题及其思考[J].食品工业科技, 2012, 7 (33) :397-399.

[3]李国霖.农药残留、食品安全第一威胁[N].证券市场周刊, 2011-3-28.

[4]董晓梅, 何志佳, 麦承罡, 等.广州市部分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态度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 (3) :578-584.

[5]李建富, 邢广杰, 贾建平, 等.城乡居民食品安全知信行对比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20) :18-19.

[6]王新甫, 王永中.枣庄市部分社区居民食品安全意识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 2005, 11 (2) :182-183.

[7]沈丽.深圳市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和行为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 2010, 37 (13) :21-29.

[8]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编写小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释义及适用指南[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

[9]FAO/WHO, Report of a Joint FAO/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isk Assessment of Microbiological Hazards in Foods.FAO.Rome.2000.

篇4:农村食品安全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对策;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544-02

1 食品安全现状

1.1 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较为薄弱、维权能力不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其根本还是在于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不够。农村人口经济文化水平不发达,文化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对工业生产环节和质量标准不了解,不知道劣质食品的具体危害,在选购食品时,往往只注重食品的价格、外形等,对食品商标、生产日期、保质期等信息采取忽略态度;其次,农村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没有明确、正确的观念和标准,且缺乏相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和鉴别能力,对食品安全问题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加上农村群众法律知识相对匮乏,当自身合法利益受到不法行为的侵犯时,不知道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大多选择自认倒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和做法,使得自己的利益得不到有效的维护,也从另一方面助长了农村食品市场中的不法行为,成为农村食品安全违法事件生长和发育的土壤。同时,由于机制、体制的制约,使得农村群众面对维权时,受到技术的阻碍,不知道向哪些部门,以及怎样反应自己的利益诉求,所以一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大部分消费者因为维权成本高等因素,大多表现消极被动,甚至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广大农民对食品安全意识和维权能力的淡薄,成为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

1.2 农副产品污染、添加问题突出。农业生产品不外乎种植产品和饲养产品两种,在种植产品方面,随着化工业的发展,化工产品的推广使用,农村在种植业方面也在改变传统生产中使用有机肥的习惯,加大了化工肥料、农药的投放, 这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作物的生长,提高种植作物的产量,但是难免会有许多不利于人体的化学元素沉积在作物本身,使农作物产品受到化学污染;在养殖业方面,农村普遍增加了饲料的使用,改变了原始农村养殖产品的体质结构,而大量的现代化药品的普及,在保障了養殖产品数量的同时,也使其质量有所下降,而畜牧业的疫情传播情况也比较严重;更有一些不法商户,受利益驱动人为添加人工色素、瘦肉精、催熟剂等;另外,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大量的城镇工业污染开始向农村扩散,使农村的水质、土壤、空气受到影响,不被自然环境快速消解的污染物在农村环境中积淀起来,并渗入到人体和农副业产品中。

1.3 农村食品生产卫生不达标,流通过程存在较大纰漏。在生产环节方面:一是生产者自身的卫生安全意识薄弱,只注重产量而忽略了卫生标准和质量等,造成生产产品不达标,对人们造成伤害;二是农村食品生产大多是小作坊,产业规模较小较为分散,生产技术水平不高,质量更不能保证;三是农村群众对这种小作坊式的生产已经普遍接受了,同时受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小作坊式的生产还有相当大的市场。食品的流通过程,既是食品的运输和销售过程,农村食品在这个环节上存在较大问题。首先是食品的销售者素质比较低下,往往只看到了直接的利益,只能做到销售量的重视,而对于物品来源、质量的重要性不够了解,在进货时不能做到对物品质量的严格把关, 致使很多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农村市场,更有甚者,违背法律规定,主动制假造假售假扰乱农村市场秩序,危害农村人群的生命健康;其次,在食品运输保管和库存保管时,保管环境卫生条件出现“脏、乱、差”的情况,使食品包装乃至于食品内部受到污染,或是致使食品提前过期等。

1.4 监管力度不够。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多头领导、重复执法的问题,管理职能划分不合理,管理混乱,如对农村食品安全具有执法权的部门有卫生部门、农业部门、质监部门、工商部门、畜牧兽医部门等,各个部门在不同的领域行使职权。由于归多个部门管理,结果导致,一方面各部门相互越界,竞相争夺职权,而在出现问题时又互相推诿,另一方面则形成了同一种食品有多个部门同时执法,但又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政府部门缺位、越位和错位的问题,导致政府应该作为而不作为,不该作为的却处于部门利益违规作为。食品安全关系公民的生命和健康,但这种“多龙治水”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执法工作的顺利进行,无法达成预期的效果,消弱了法律的权威,无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 食品安全对策

2.1 加大食品安全危害的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地社会环境。农村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对社会稳定与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需要建设好新生活、新环境,只有解决农村食品安全,提高农村食品质量,才能改善农民的衣食住行条件,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要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让老百姓了解食品生产、加工、储存、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中容易出现的危害因素、防范措施、鉴别方法等,同时加强对生产经营者的教育和培训,要主动上门开展培训指导,使这些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法律知识、卫生知识得以提高,努力营造依法经营光荣、违法经营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第二方面要使宣传活动深入群众,营造人人喊打的社会舆论环境,让造假者无立足之地,使之失去造假土壤。作为基层政府,街道、乡镇对辖区内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接触最为直接,了解得相对清楚,能在治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加强对出租房屋的管理,及时掌握动态、防微杜渐,同时可在居委、村镇一级建立举报制度,形成密集有效的管理整治网络,在地方政府牵头协调下,建立有效的行政监督执法链接。

2.2 加强食品污染、添加、残留及食品营养成分含量的检验监测力度。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管理机构硬件设施建设,如: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便于管理者快速了解市场动态、食品流通情况、食品来源等,加强机动能力建设,能使管理者更快地应对突发事件,增强管理者的处置力度;加强专用设施设备配备,配备适合现场快速检测检验食品、农副产品的污染、添加、残留及食品营养成分含量的检验监测设备等。随着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些造假者甚至利用高科技进行造假,鱼目混珠,误导、欺骗消费者,以低廉的违法成本获取暴利,严重的是给广大消费者造成不可逆的健康危害;除此以外,政府还应当着重监督和规范城镇工业的生产和发展,加强对环境污染单位和企业的惩治,减少农村的污染源,保护农村这块净土。

2.3 加强农村食品各个环节监管。食品从生产、加工、储存、流通到最终消费涉及的环节多、牵扯的主体也多,监管的难度大,因此食品安全监管必须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更加明确了食品安全预防为主的原则。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违法成本过低也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违法成本有利于促进消费者维护权益的信心,使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故中得到足额的赔偿,当然最重要的是使食品生产者、经营者丧失再次违法的能力。因此,在食品安全监管中,食品生产、加工、储存、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监管部门要切实肩负起自己的职责,实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溯源追究制,各监管部门之间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建立统一、有效的监管体系。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人身权利和生命健康,对我们的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杜绝危害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才能維护人民利益,保障社会稳定。

2.4 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频次,最终达到统一监管。“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国计民生,食品安全工作做不好,甚至影响经济的发展,影响国家信誉,对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凡的意义。针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特点,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的可行性的监管法规,对农村食品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卫生和安全进行明确而细致的规定,从源头上保证农村食品安全,改变农产品安全生产无法可依的局面,从立法上弥补食品的安全漏洞,努力研究和制定适合农村市场的管理制度,充分协调政府内部各相关部门进行监督管理,使农村市场形成一种信用、公平、自愿、公开的交易信息和良好风气,对违法乱纪的行为进行严厉的查处和惩戒,对推动市场良性发展,照顾农村群众身心健康的市场行为给予鼓励和表扬,积极开展专项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不诚信交易等违法行为的执法活动,用实际行动保护群众合法权益;地方政府应根据自身需要从不同侧面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因此,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有重点、分层次、分步骤地持续推进,不能一蹴而就,要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确定逐步统一监管的思路,制定阶段方案,逐步推进实施,逐步减少监管部门,达到最终全面整合,由一个部门统一进行综合监管的目标,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 贾敏,基层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调查,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作者简介:

篇5: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摘 要】3―6岁幼儿上下学出行,暴露在交通环境中,是交通环境中的弱势群体,为了解幼儿的上下学出行情况及目前对交通安全知识的了解情况,本文对高溪幼儿园幼儿及家长进行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幼儿及家长交通安全意识淡薄,为对幼儿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交通安全教育,结合幼儿特征及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提升幼儿及当地村民交通安全意识,我们作了以下调查。

【关键词】上下学出行;安全;安全意识

一、引言

莲都区高溪幼儿园位于碧湖镇高溪乡竹溪村交通便利,附近共有缸窑、黄塘窑、高溪村、竹溪村、岚山头5个村,附近的适龄幼儿都送到幼儿园就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交通工具逐渐走入寻常百姓家。幼儿山下学乘坐三轮车、电瓶车的越来越多。为此我园重视幼儿上下学的安全,宣传交通安全教育知识,加强安全教育管理,培养幼儿、家长自我保护意识,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安全教育是我们最重视的问题。为此,我园成立了交通安全调查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去解决问题,提高幼儿和家长的交通意识,学会自我保护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确保一方平安”的安全教育目的。

二、调查内容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旨在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知道农村幼儿的上下学方式和交通安全意识的现状,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幼儿园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普及交通安全知识、营造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氛围、进一步增强幼儿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提高防范各种安全事故的能力。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活动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对象为莲都区高溪幼儿园全体幼儿及家长。对问卷进行了分析整理,总结出幼儿交通安全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调查内容

首先对幼儿上下学交通方式的调查,通过了解幼儿主要的交通出行方式,以进一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其次调查家长及幼儿对交通标志的掌握情况。

(四)调查情况分析

1.幼儿上下学交通方式的调查

由于幼儿出行由监护人接送,将幼儿上下学交通方式分为家长接送(步行)、家长接送(公共交通)、家长接送(小汽车)、家长接送(三轮车)、家长接送(电瓶车)、家长接送(摩托车)等6种方式。调查发现,幼儿上下学出行以步行、三轮车和电瓶车为主,摩托车和小汽车接送的情况也存在。如图一所示。

2.交通标志的认识情况

调查发现家长及幼儿除了对“红绿灯”的认识率比较高外,对其他如人行道、斑马线、禁止通行、危险警告等标志的认识情况都很不理想。考虑到我们幼儿园为农村幼儿园,人们对交通规则及交通标志的认识盲点多,倡导遵守交通安全规则,首先需要解决这个知识盲点问题。

图一:幼儿上下学交通方式情况

三、对应策略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安全意识

针对幼儿上下学的出行方式我们将不规范交通行为拍摄下来,制成图片、宣传版,作为交通安全教育材料,给家长幼儿举办交通安全知识讲座,向他们宣传这些交通行为的有害性。向村里的村民发放宣传材料,让他们从一桩桩交通事故的惨痛教训中找到原因,让他们从这些不文明、不规范的交通行为中吸取经验,从我做起,从教育自己的孩子做起,摒弃不当的交通行为,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大人做孩子遵守交通规则的榜样,孩子做大人的交通监督员。

(二)认识交通标识,解决盲点问题

由于农村幼儿看的交通标识少,接触不多我们幼儿园对幼儿进行认识交通标志的教育,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幼儿认识相关的交通标志。如:小班认识“红绿灯”“人行横道”等标志,中班在小班的基础上认识“禁止行人通行”“注意危险”“机动车道”“行人道”等标志,大班在中班的基础上认识“禁止停车”“禁止驶入”“停车场”“左右转弯”等标志。在幼儿认识交通标志的基础上,再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更显成效。其次,在幼儿园环境中布置交通标志,模拟交通现场,请幼儿遵守交通规则。

(三)开展实践活动,认识得到内化

我们通过邀请交警叔叔为家长、幼儿讲解交通规则的理论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还安排了幼儿和家长走进交警队去了解交警的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幼儿和家长对交通规则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四)利用社区活动宣传,加大教育成果

为了进一步加深幼儿及家长的交通安全意识,使遵守交通规则成为幼儿和家长的自觉行为,我们利用社区活动大力宣传交通安全知识,促使大家共同遵守交通规则,使幼儿园的交通安全教育影响到家庭、影响到社会,巩固和扩大了幼儿园交通安全教育的成果。

篇6: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改善某县农村消防安全现状的调研报告2010-06-29 19:07:3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关于改善某县农村消防安全现状的调研报告关于改善某县农村消防安全现状的调研报告(2)

****市**县位于**自治区西部,幅员面积2492平方公里,辖7个镇,117个行政村,全县总人口万。**县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在7月为℃,最低气温在1月为-℃;年平均日照小时,无霜期135天左右,初霜期在9月27日,终霜在5月14日;年降水量169毫米,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水量的60%左右;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年平均

风速米/秒,最大风速米/秒。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加大,农村火灾一直居高不下,去年发生的212起火灾中,农村火灾就达178起,占火灾发生起数的84%。今年截止目前发生的火灾起数中,农村火灾比例有所下降,但仍达到73%以上。农村火灾高发、损失严重等严峻形势对生活水平本来就低的农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对脆弱的农村经济来说更是沉重的打击。

分析造成**市**县农村火灾高发、损失严重的种种因素,除了是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外,更多是由社会原因所造成的。

农村消防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消防工作基础条件差,投入不足,缺乏消防安全保障。

尽管近年来**县农村消防设施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农村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

展步伐。全县农村地域广,人口居住分散,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消防安全人防、物防、技防水平较低,消防栓设置未到位、相当一部分村社没有达到“一村一栓一泵一车一牌”,缺少必要的消火栓、消防水泵、消防车等消防设备,加上村镇离县城路途遥远,公安消防部队远水救不了近火,致使许多火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使小火酿成大灾,造成火烧连营的恶果。

农村消防工作还没有完全纳入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农村消防工作责任制流于形式。

目前,全县各镇尚未制定消防规划的占86%。村镇规划达不到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村镇建设先天不足。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过多次旧城改造,全县各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各个镇仍然是在发展中,农村依然存在大量的土木结构房屋,并且联片建造,耐火等级低,没有合理的防火间距,大多采用易燃可燃材料建造,电线乱拉乱接、老化、破损,加之大量的柴草放置在房前屋后或者路边,常常会因电气线路故障、生活用火不慎、儿童玩火、燃放鞭炮等原因引起火灾,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在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下,城镇消防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农村消防工作,尤其是边远和经济相对落后镇的消防工作几乎被人忽略。部分村镇虽然与县领导签了责任状,但由于多种原因,安全责任没能逐级落实,年终不能按责任状给予兑现,使责任状流于形式,措施不落实,责任不到位。并且,相当一部分农村干部对消防安全认识不够,在日常工作中没有把消防摆上重要位置,农村消防宣传教育组织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既缺乏行之有效的宣传制度作保障,又无专职防火宣传人员。广大农村缺乏消防安全整体规划,消防安全责任制不落实,制度不健全的现状亟待改善。

农民生活习俗造成农村火灾隐患多。

农民使用燃料储量大、种类多,火灾危险性大。新农村建设以来,旧城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消防工作的薄弱现状,但受传统观念和经济影响,居民使用的燃料大多还是煤、柴草、液化气等,这些燃料一旦用火不慎,再加上平时堆放不当,大多农村家庭还在房前屋后堆满生活用的干燥柴草和喂养牛羊等牲畜的饲料,有的柴草与住房相邻,牛栏、羊圈也与住宿的房屋毗邻,干燥的稻草随处堆放,大大加大了火灾荷载、占用了防火间距,火灾隐患大增;同时,大量木制家具、现代家用电器的使用,加上家庭装修,又增加了可燃材料,一旦起火极易蔓延,大大加快了火灾燃烧速度。电线和电器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普遍。由于年代久远,电线已陈旧老化,电线绝缘破损严重;农民安全用电常识的缺乏,电线私接乱拉、接头松动等现象严重;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设备增多,造成电线过负荷现象严重;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影响,不合格电器设

备大量使用,这些都是造成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例如:全县很多农村家庭还习惯于烧柴火来解决“吃”和“取暖”的问题,灶间柴草等易燃物到处都是,餐毕也没有及时清理余火,带火星的碳灰随处洒落、随处乱倒;有液化灶的家庭,只知使用,对液化气的防火安全常识根本不知道,大多家庭将气灶、气瓶置放于柴火灶间;还有的在房屋附近焚烧垃圾,这些人为活动都有可能引发火灾事故。

农村消防宣传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

篇7: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一、农村食品安全现状

(一)、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一是食品安全法律意识不强:在农村,食品安全法制宣传不够深入,广大农村群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群众,食品安全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相对不足,食品消费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能力不强。二是食品安全知识相对匮乏:农村群众文化水平相对偏低,缺乏基本的食品安全常识。在食品选购过程中,看重的只是食品价格、色泽、数量等,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企业生产、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识别。三是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造成威胁:在广大农村,传统节日里,喜欢食用一些腌制品、腊制品、卤制品和油炸食品等等,这类食品虽然口感不错,但在加工过程中,其营养成分大多受到破坏,并增加了有害成分,长期食用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二)食品源头、加工、流通和消费环节监管难度大。

1、初级农产品质控制体系不完善:现阶段广大农村大部分还是小农经济,大多数初级农产品还是以单个的农户为生产单元。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超标准使用有毒农药、化肥,在种植、养殖过程中,滥用非法添加饲料、畜药、激素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蔬菜生产基地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开展试点,在农村现有条件下,要全面推行还有很大的困难。

2、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小而散: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绝大多数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生产,并且分散,一般人员少、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差,标准执行不到,产品无检验,销售无记录,很难达到生产许可要求。而这些小企业、小作坊生产的食品,虽然产品质量很难得到有效控制,但是它们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往往很受当地群众的喜欢。如果任其存在,从监管的角度来说是不合法。

3、农村食品流通难以达到准入条件:一是农村食品经营户一般都投资少、规模小,经营场地和经营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水平不高,食品陈列和储藏条件达不到要求。二是食品经营者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经营责任意识、自我保护意识、食品卫生知识等,服务质量不能让消费者满意。三是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经营观念。少数经营者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管商品质量,销售不合格食品、个别还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四是索证索照不全。食品进货、配货渠道不清晰,采购、销售纪录不完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招回和追溯困难。

4、农村食品消费环节存在安全隐患:农村餐饮行业、中小学学校食堂、学校周边饮食摊点,单位职工(建筑工地)食堂等,经营面积不足,设施设备简陋,人员大多未经体检、培训,管理制度不健全,餐具消毒不严格,很难达到食品质量化分级管理和发卫生许可证的要求。低标准经营,无照无证经营的现象较普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饮食安全隐患。

(三)、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滞后

一是农村食品信用意识还亟待提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农村食品消费者和食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也不够强,卫生法律法规和卫生知识缺乏,重价格、轻质量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这制约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开展。二是农村食品加工、流通和消费水平相对落后。产品质量、经营方式、消费档次和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使信用体系建设在农村施行缺乏理想的环境和足够的技术支持。三是信用体系建设的推动力不强。由于信用体系建设不是国家强制推行,在广大农村,食品各环节很多只顾眼前经济效益,对信用体系建设长久的社会效益认识不足,存在消极等待的思想,有的还存在抵触情绪。

二、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

1、农村食品安全管理法规不完善、职责不明晰。

食品生产、加工、贮藏、销售等缺乏专门的系统性管理法律法规。现有的《食品卫生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现存的关涉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均是对食品生产经营的某个环节或某类产品的专门规定,缺乏协调性和统一性。食品相关法律的有关规定还不够细化,有的条文对农村食品市场来说要求相对偏高,执行困难。

2、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不健全、力量较薄弱。

在现行的食品安全行政监管体制中,监管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县级以上,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比较健全,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和议事规则,监管手段较先进,而在农村,虽然成立了食品安全协调组织,但其人员大多数是兼职,在农村食品安全形势错综复杂、职能交叉、人少事多情况下,工作难以抓到位。

3、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点多线长、监管任务重。

农村地域广大,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且比较分散,在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经费不足,监管手段落后的情况下,要对各食品源头、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网点要实现全面监管,任务重,难度大。特别是在农村的边远山区、管辖交界区域,一些无证无照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流动食品小贩,由于其流动性大,隐蔽性强,监管往往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监管,为假劣食品向农村销售提供了“孳生土壤”,增加了监管压力。

4、农村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检测有缺位。

由于经费投入不足,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检测设备不全,缺乏食品安全监测的科学技术手段,检测方式较落后。监管人员只能凭肉眼、凭经验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简单的外观、包装、有效期、索证索照进行检查识别,而对于食品的内在质量却无法检测。

三、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思考

1、政府重视,强化农村食品安全措施。

各级政府应把农村食品安全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刻认识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将其列入议事日程,研究并逐步解决食品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严格自律、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意识,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层层分解落实,不断强化政府市场监管的主体职责。

2、完善网络,建立农村食品安全机制。

抓好农村食品“三网”建设(监督网、供应网和信息网)。一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确保监管到位:乡镇成立食品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有领导具体分管,制定职责制度,设立办公室,有专(兼)职人负责食品安全工作,聘请相应的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和协管员。在行政村成立食品安全议事小组,并聘请相应的食品安全信息人员。经常性研究解决辖区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与相关职能部门建立工作联络、信息报告制度,协助食品市场巡查,切实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络的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供应网络,确保优质供应:倡导“万村千乡”无假货活动,引导大型超市以“安全成信店”的形式,向农村市场配送安全食品。不断改善农村食品销售网络的设施和条件,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促进农村食品市场的繁荣稳定与安全,形成一条健全、诚信、方便的农村食品供应渠道,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群众的食品消费需求。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信息网络,确保信息通畅:充分发挥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网、农村维权网、12315举报网、卫生监督网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本地食品安全相关信息,定期向职能部门反馈,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的“千里眼”、“顺风耳”。

3、加大投入、提高农村食品监管水平。

各级政府要在整合现有食品职能部门监管资源的基础上,增加对农村食品监管“三项经费”投入。一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专项投入。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硬件建设,改善办公条件,配置执法装备,提高快速反应的能力;二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队伍的专项投入。加强对农村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协管员、信息员的管理和培训,解决好他们的工作报酬,使其由“义务兵”向“志愿军”、“正规军”转变,并建立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加大对农村食品安全检测队伍和机构的专项投入。充实检测人员,增添检测设备,改善检测条件和检测手段。加大食品抽检力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科技含量,并定期向社会公布食品检验结果,指导广大群众理性消费、安全消费。

4、强化宣传、增强农村食品安全意识。

持之以恒地开展农村食品法律法规、卫生安全知识的普及宣传,营造政府重视、全民关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实施好“四•四工程”:一是做好四方面人员的宣传。做好各级党、政领导的宣传,争取他们对农村食品安全的重视和支持。做好农村食品监管员、协管员和信息员的宣传,强化他们的责任心和服务大局的意识。做好农村食品各环节从业人员的宣传,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做好农村食品消费者的宣传,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二是运用好四种宣传途径。运用好乡(镇)、村各种有关会议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广播、电视和黑板报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食品安全信息、协管员宣传途径,运用好农村中、小学课堂宣传途径。三是宣传好四方面的知识。宣传好党和国家食品安全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知识,宣传好食品卫生基础知识,宣传好食品鉴别基本知识,宣传好食品消费维权知识。四是力求达到四种效果。达到各级政府更加关注、支持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效果,达到食品从业人员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的效果,达到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鉴别能明显增强的效果,达到农村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效果。

5、健全法规、确保农村食品依法监管

根据农村食品监管现状,切合监管实际,加快农村食品安全立法进程,制定一部包含从食品源头到终端全过程的监管法律,重点完善“五方面”制度体系:一是建立健全统一、完善的农村食品安全标准和安全检测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村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三是建立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四是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五是建立对相关管理人员实行责任倒查机制;使农村食品源头、生产、流通和消费各环节,管理有规范,检查有制度,查处有依据,全面提升监管水平,确保食品安全。

6、加强监管,保障农村食品安全放心。

建立政府牵头、各职能部门分段监管的农村食品市场协作机制,把监管执法重心向农村下移,加大执法力度,在“四个环节”严把食品质量关。一是要加强食品源头污染整治,对种植业开展农药残留整治,宣传推广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减少对粮食、蔬菜等的污染;对养殖业开展兽药残留整治,消除违禁药物使用,合理使用畜禽饲料添加剂和兽药防病治病。二是要加强农村食品生产环节整治,认真实施食品生产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小企业、小作坊的日常监管,建立完善企业质量档案,签订质量安全目标责任书;实行现场巡查制度,加强食品生产企业产品的抽检力度。三是要加强农村食品流通环节整治,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管理制度,推行索票索证制度;依法严厉打击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积极培育食品放心店,对农村集贸市场、小商店、小超市、代销点、流动摊贩进行整治,提高其食品安全责任意识,严把食品进货关、贮存关、销售关,依法经营合格食品。

7、帮促引导,建立农村食品安全信用市场

信用是市场经济的绿色通行证,也是改善农村食品安全的治本之策。积极实施“农村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在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食品安全信用制度,建立起政府、行业、社会三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制定农村食品安全信用等级制度和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评价、披露等制度。建立企业的生产经营档案、食品安全信用监管档案和信用奖惩机制,逐步形成食品的可溯源管理,全面发挥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对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督促功能。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建立黑名单制度,做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真正使信用体系建设成为农村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一种有制度保障的资源。

食品安全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凸显出来的一大社会问题,农村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综合的社会工程,只有政府高度重视,部门科学监管,全民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根本好转。河北北方学院,农林科技学院

篇8: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调查报告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覆盖了金华市的7个县 (市) 、2个区的31家县级医院、84家乡镇卫生院检验室。

1.2 调查内容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GB19489-2008) 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等法规要求确定调查内容, 并编制成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为实验室基本情况、人员培训、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设施和设备、生物安全组织和管理、实验室活动记录、个人防护用品、意外事故处理、废弃物处理等9个部分。

1.3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由金华市卫生局统一组织, 要求各调查对象如实填写《医疗卫生机构检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需求调查表》, 对部分调查表信息进行了电话核实, 并组织专家进行了现场核查和询问。

2 结果

2.1 基本状况

调查发现84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了三大常规检测 (主要指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 其中40家乡镇卫生院还开展乙肝两对半检测;31家县级医院除了开展三大常规和乙肝两对半检测, 还有18家县级医院进行了HIV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沙门菌、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等肠道致病菌等样本检测。

2.2 技术人员职称构成情况

从事检测的人员共计499人左右, 其中县级医院326人、乡镇卫生院173人, 不同级别实验室专业人员职称构成比不同, 县级医院高、中、初级职称具有较好分配比例, 分别为6.7%、30.4%和52.8%, 其他无职称人员为10.1%;而乡镇卫生院没有高级职称人员, 以初级职称和其他无职称人员为主, 分别为63.6%和26.0%。

2.3 实验室防护设施、设备配备情况

根据GB19489-2008中BSL-1和BSL-2相应要求, BSL-1有独立工作区、有防节肢、啮齿动物的设计、门有可视窗、入口处生物安全标识、高压灭菌器, 而BSL-2增加了生物安全柜、洗眼器等相关设施配备, 结果见表1。

2.4 实验室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情况

检验人员个人防护装备以帽子、口罩和乳胶手套最为普遍, 县级医院配备率分别在83.9%~93.5%之间, 乡镇卫生院在42.9%~83.3%之间, 县级医院配备和使用率均明显高于乡镇卫生院 (具体见表2) 。

2.5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组织与管理情况

按GB19489-2008相关要求, 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只有26.2%乡镇卫生院建立了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25.0%乡镇卫生院建立实验室感染应急处理程序, 9.5%乡镇卫生院定期开展了生物安全检查。在生物安全培训、人员岗位培训率上, 乡镇卫生院均低于县级医院 (具体见表3) 。

2.6 实验室废弃物的处置情况

54.8%的县级医院检验室建立了消毒灭菌操作程序, 并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 而乡镇卫生院只有27.4%建立了此程序;74.2%县级医院、66.7%乡镇卫生院配有放置废弃物专用容器或包装物, 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乡镇卫生院人员技术素质较低, 培训较少

调查结果显示, 乡镇卫生院没有高级职称人员, 中级职称仅为10.4%, 检验人员主要以初级职称和无职称人员为主。现场询问和核查发现, 乡镇卫生院无职称人员工作流动性较大, 大多没有经过正规专业技术学校培训, 甚至没有上岗培训和生物安全培训, 缺乏生物安全相关知识, 责任心不强。周冰[1]等认为, 良好的专业训练和技术能力对保障实验室生物安全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对基层实验室人员资质的管理, 加大对实验室人员培训力度, 是保障生物安全的第一关。《条例》中也明确规定“每年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保证其掌握实验室技术规范、操作规程、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 并进行考核。工作人员经考核合格的, 方可上岗。

3.2 生物安全设施设备配备不到位

设施、设备是生物安全防护的主要手段。设施、设备配置不当, 则容易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 或引起病原微生物对环境污染。卫生部制定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对各检测项目应在何种级别的防护实验室操作进行了严格规定:三大常规应在BSL-1进行, 乙肝两对半、HIV抗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检测均应在BSL-2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柜对于BSL-2是必备防护设备。表1结果显示, 县级医院只有58.1%实验室配备了生物安全柜, 而乡镇卫生院只有1家配备了生物安全柜, 很多医疗机构检验室没有达到防护要求。Pike[2]发现, 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率高达82%, 一般认为是室内工作人员吸入了扩散在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气溶胶而引起。实验室最有效、最常用的防护设施是生物安全柜, 它可使感染性是气溶胶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而不扩散, 从而起到防护作用[3]。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配有高压蒸汽灭菌器分别为77.4%、35.7%, 根据有关规定, 实验室内有感染性且可能被扩散的废弃物最好经高压蒸汽灭菌处理。

3.3 个人防护装备使用意识淡薄

个人防护装备是保护实验室人员的最后一道物理屏障, 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可以把可能进入人体的有害物质的威胁降低到最小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实验室均储备了帽子、口罩和乳胶手套、防护服等, 配备齐全, 但未充分利用。通过现场查看和提问发现, 检验人员在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时, 没有按要求在危害评估基础上, 按不同级别防护要求, 使用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4]。现场收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时, 个别人员也未按要求穿戴手套、帽、口罩, 防护装备形同虚设。

3.4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根据我国法律要求,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实行法人责任制及实验室主任和项目责任制度。各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并有专人负责生物安全工作, 定期开展检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已建立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分别为80.6%、26.2%, ;建立感染的应急处理程序为71.0%、25.0%。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很多农村基层医疗单位组织机构和管理体系不健全, 一些机构的生物安全工作还流于形式, 建立了制度但无人监督落实。

3.5 废弃物处理不规范

实验室消毒和医疗废弃物管理是保障生物安全的最后环节。为保证环境、社会的安全无险, 实验室废气、废液只有经过滤、消毒后才能排放, 废物也要分级、分类收集, 定期回收, 统一处理。一些特殊的生物垃圾 (血液、病毒、细菌等) 必须在高压灭菌或浸泡消毒后再作为一般生物垃圾处理;废弃物的利用 (针头、刀片、玻璃等) 要统一放于利器盒中清运[5,6]。表4结果制定消毒灭菌操作程序并严格执行的, 县级医院为54.8%, 乡镇卫生院为27.4%;相当一部分检验人员对消毒液应配制成何种浓度表示不清楚, 部分乡镇卫生院没有放置针头等废弃物专用容器。实验室生物废弃物处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我市农村基层医疗机构检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不容乐观。当务之急, 各医疗机构应对检验室新上岗人员任职资格应严格把关, 并尽快提高在职人员生物安全防护意识, 完善并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基层实验室财政投入, 改善硬件设施, 对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的机构立即责令停改整顿, 杜绝安全事故发生;同时组织生物安全专家, 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和国家相关法律感法规, 尽快制定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模板, 以便进行更好的管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周冰, 覃晓.关于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探讨[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 2005, 6 (5) :40-43.

[2]Pike RM.Past and present haaard of working with infectious agents[J].Archives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 1978, 102 (7) :333-336.

[3]周乙, 庄辉.实验室感染与生物安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5, 39 (3) :215-217.

[4]胡云建.检验医务工作者的个人防护[J].新疆医学, 2011, 41 (6) :137-140.

[5]Jadad AR, Moore RA, Carroll D, et al.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reports of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s:Is blinding necessary?[J].Control Clin Trials, 1996, 17 (1) :1-12.

上一篇:瓷砖购销合同一下一篇:学校老师写给学生的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