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2024-06-02

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精选8篇)

篇1: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江苏省如东中学高二语文教案 陈情表

教学目标: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

2、鉴赏本文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

3、深入体会文章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教学重点:

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之至情,莫过于孝。父母之爱大如天,养育之恩深似海。“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苏轼曾说:“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以孝而著称的文章——《陈情表》。

二、解题:

“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以向皇帝陈情为内容。(同学们曾经接触过这种文体吗?生回忆!)

明确:《出师表》是诸葛亮的作品,这是高考必背篇目。请生回忆《出师表》内容,用一句话概况一下。

明确:这是一篇臣子向君主表明忠诚的名篇。所以,人言读《陈情表》不哭者不孝,又言读《出师表》不哭者不忠。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意

1、请学生和老师一起轻声朗读这篇文章,来感受这篇文章悲恻动人的力量。

2、缓读理会,请同学们结合书下的注释,缓慢地去读,落实字词,读懂文意。(提示:放开声音去读。)

3、通过对文章的大致理解,我们来解决几个问题:(1)是谁陈情?(2)向谁陈情?(3)陈什么情? 明确:(1)李密。曾出仕蜀汉担任尚书郎。晋武帝欲征为太子洗马, 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 辞不应征。

(2)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废魏称帝, 为人阴险多疑。建国初年, 为笼络人心, 对蜀汉士族采取怀柔政策, 征召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

(3)李密向晋武帝上书陈述祖母刘氏年老多病, 无人侍奉, 暂不能应征, 请求辞官终养祖母的孝情和愿意为晋尽职的忠情。(不能赴任之情——悲情、孝情、忠情)

三、文本研习:

㈠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学生评价。(明确:要读出沉重、凄苦的语调。语速要慢!)

2、探究本段重点知识点:(投影)

慈父见背 舅夺母志 九岁不行 至于成立 形影相吊

3、难点答疑、难句翻译 ①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②上黑板翻译: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

4、问题探讨:

①根据对文章的大致理解,我们知道,文中所陈之情有二:一为“孝”, 一为“忠”。常言,自古忠孝难两全, 李密也遇到难两全的问题,李密内心的首选是尽孝,思考:李密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明确:李密幼年时期遭遇悲惨,全凭祖母才得以存活。现在祖母年迈,夙婴疾病,常在床蓐,需要自己赡养侍奉。

②作者幼年遭遇到了哪些方面的不幸呢?为什么要突出这种不幸? 第一:慈父见背(半岁),舅夺母志(四岁),祖母抚养; 第二:少多疾病,九岁不行,伶仃孤苦;

(可以让学生假象当时李密的生活和祖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地抚养他的。)第三:两辈单传,(“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内外无亲(“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形影相吊;

(祖孙二人感情真挚,相依为命的境况是可以想见的。这是李密早年的不幸遭遇,但是,万幸的是他有这样一个祖母。)

小结:幸亏祖母的慈爱、关怀与精心照顾,李密才能侥幸生存下来,他怎能不由衷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呢?而祖母进入了人生晚景,生活不能自理,作者是她唯一的感情支柱与生活依靠,他这个时候怎能置之不理?于情于理都必须先照顾祖母。所以,他的首选是尽孝。

四、学生试背第一段。

篇2: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

1、臣以险衅 .

2、夙遭闵凶 ..

3、慈父见背 .

4、舅夺母志 .

5、祖母刘愍臣孤弱 .

6、终鲜兄弟 .

7、门衰祚薄 .

8、晚有儿息 .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10、茕茕孑立 ..

11、形影相吊 .

12、而刘夙婴疾病 .

13、拜臣郎中 .

14、除臣洗马 .

15、猥以微贱 .

16、当侍东宫 ..

17、臣具以表闻 .

18、责臣逋慢 .

19、则刘病日笃 .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

21、且臣少仕伪朝 .

22、历职郎署 .

23、不矜名节 .

24、过蒙拔擢 ..

25、但以刘日薄西山 .

26、臣之辛苦 ..

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广睢阳城七十里 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 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 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篇3: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这种对于文本的“回归”还体现在充分利用曾经学过的课文,必修五是最后一本必修教材,可以借讲解必修五文言文的机会,在归纳的同时顺便以提问的方式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文言知识进行一下回顾。比如在讲到“以”这个虚词时,可以提问学生一些学过的句子,比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以:用来……的办法)”“作《师说》以贻之(以:来)”“举匏尊以相属(以:来)”“不赂者以赂者丧(以:因为)”“以有尺寸之地(以:才)”“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以:用)”“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以:因为)”“敢以烦执事(以:拿)”“戒奢以俭(以:连词,相当于‘而’)”“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以:把)”,对这些曾经学过的文言知识点的考察,既能起到回顾的作用,又有利于更加全面地进行归纳。

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也应适当地“放”,这种“放”可以从课文解析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理解。从课文解析方面看,有些文言文不必深挖,但有些文言文却是一种值得深挖的好例子,教师可以从“课内补充”和“课外延伸”两个方面适当地展开。《项脊轩志》这篇课文其实是归有光原文的节选,因为在课文的第三、四段之间,编者删掉了一段原文,原文内容是“项脊生曰:‘署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补充这一段文言文,先让学生自己尝试翻译,然后再纠正并提供正确的注解,不但可以给学生一个自我考察的机会,还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言词汇。此外,同样是针对补充的这一段文言文,还可以让学生思考编者将此段删去的意图,最后明确是因为此段作者以坎井之蛙自喻,自我解嘲,表达了自己生不得志的感慨,而节选的课文更多表达的是温馨的情感,编者为了统一主题所以删去了这段文字。这样的教学设计也能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写作时也要做到主题明确,思想连贯。

在教学方法上更加要适当地“放” ,要放手让学生去抄、去说、去写。国内一些学者认为,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必须对传统的“先讲后学”的基本顺序进行彻底变革,变“先讲后学”为“先学后教”。必修五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高二的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文言知识点较少且注释详细的课文,比如《渔父》《长亭送别》等,教师就可以引进先学后教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先学后教,需要学生提高课前预习的效率,教师可将预习的任务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切不可开了灌输式教学的先例,以致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而不愿自主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先将课文下面的注释抄到对应的文言字词下面,并尝试自主翻译课文,将不能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不要鼓励学生一遇到不懂的就查字典或者问老师,而要鼓励学生遇到不懂的文言词汇先联系上下文猜测其意思。近几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上的文言文试题都对学生“猜”的本领有所考察,毕竟文言词汇那么多,不可能全部掌握,只能靠猜。以2013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为例,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出自《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选文讲的是李安国的事迹。试卷第八题是翻译,一共三句,第二句稍有难度,原句是“丰子韬以选尚公主,丰虽外辞之,内不甚惮也。”其中考点在于“选”“尚”“外”“内”四个字。“尚”后面连的是“公主”,李丰的儿子李韬怎样公主了呢?学生可以猜测是“娶公主”,联想到古代的规章制度,公主高高在上,自然是要仔细挑选驸马的,而李韬只能是“被选”,所以“选”要翻译为被动,“惮”是指内心的感受,所以可以猜测“内”翻译为“内心”,那么相对的“外”就可以翻译为“表面上”。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本领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的。上课时,教师可先花费三分之一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个人不能解决的,小组内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再提出来教师重点讲解。剩下的三分之二时间,教师则重点讲解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当然,也存在一些被学生忽略的重点问题,所以教师课前要自己先对课文钻研透彻,归纳总结出重点的字词、句式,在学生通过自学和小组讨论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后,再对重点进行巩固。

摘要: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应培养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地进行“收”与“放”。本文以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浅析教师在哪些地方该“收”,哪些地方该“放”。

篇4: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4题。

对一条小路的怀念

梁化乐

多年前深秋的一天,在温州仙岩去清凉禅寺的路上,我和当地一位挑矿石的农民结伴而行。

上山的道是石阶路,步步登高。石阶路的两边布满了水泥修筑的青白色的椅子坟。椅子坟一座接一座,形状大小都差不多,挤挤挨挨地充斥着台阶路旁的一点点壅塞得狭小的空间。坟前的小墓碑上镶嵌着墓主人生前的照片,大多都笑意盈盈、志得意满。我一边走一边看,要不是有挑石人做伴,走在这样的路上,心里会觉得瘆得慌,生怕哪座墓门突然打开,伸出一只手拉住我的衣角,要同我聊点什么。

“快了,越往上越少。”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

果然,二三里上去,坟墓渐渐稀少,大片的橘树展现在我的面前,我长出了一口气。

“活人也会被死人压抑。”我说。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他说。

“是啊,你一天同他们碰两次面,都成熟人了。”我开了句玩笑。

爬到半山,台阶路消失,进入一条山间沙石小道。穿过一片天然的草群,小路拐进一片树林。刚走进林子,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

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路蓦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这肯定是在我的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那条小路,今天以这样让我无比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我做过无数次关于一条小路的梦:那条小路落满秋叶,落在深山之中,安详而静美。梦中的小路飘忽不定,不知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我在那条小路上悠闲漫步,细细体会着美对我的恩赐。梦醒后,总以为美在虚幻之中,现实中恐怕不会有吧。不像现在它来到我跟前。

眼前的这条小路不过一米多宽,紧贴着一面长满苔藓的山崖。山崖上生长着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小树。在秋风的催促下,树们正抛撒着自己已经成熟的叶子,那片片树叶自由自在地飘向自己的归宿之地。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虽有挑石工来回踩踏,但并无大碍。原来的沙石路路面已经看不见,路上只见片片斑斓落叶。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底层稍稍卷曲,色泽暗淡,那是先落的;上面的依然舒展,带着鲜润的光泽,那是刚刚从树梢飞下的。它们并不挤压,只是松松地铺着,已经有了一定的厚度。

“歇得怎样了?快走吧。”挑石人说。

这时,我才意识到挑石工还站在我身边,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了,你先走吧,我想再歇一会儿。”

挑石人同我道了别,然后独自沿着落叶小路往前走去。他的一双穿着草绿色解放鞋的大脚“嗵嗵”地踩在落叶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他要赶着去挑矿石,那是他的生计。

挑石人远去了,小路又恢复了原来的宁静。我的目光又落回到这条小路上来。小路上树叶的色彩深浅不一,依然绚烂。它们或深红,或深褐,或黄中带点绿,或绿中带点紫,的确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我弯腰拾起一片树叶,这片叶子从中心到边缘同时呈现好几种颜色,犹如苏绣的用线,深浅有致。变化之细微神妙,让我感叹不已。这些落叶,长在树上时生机勃勃,在风中吐纳,在雨水中沐浴,现虽已脱离母体回归泥土,却仍以最后的灿烂显示自己的绝望之美。

或许它们并不绝望,绝望一词只是我的主观臆想。它们完成了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它们在空中飞舞盘旋之过程,恰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一地落叶一地诗,千姿百态胜春时。美不胜收的仙岩小路,你让我心生无限敬畏。

回想刚刚走过的那条布满椅子坟的台阶路,我对温州人的生死观,不禁暗自哂笑。花巨资建造椅子坟是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旧观念的肆虐,这让我感到可叹可悲可怜。

犹豫再三,我终忍不住从那些美丽的落叶上走过去。我不是挑夫。我怕惊扰了落叶们的飘零之梦。于是,我踩着路边凸起的石块,像在南雁荡山小溪上走踏步石一样小心地走过这约有百米的落叶小径。

1. 在写小路前,作者花了较多笔墨描写椅子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 文中写挑石工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挑石工这一人物形象。

3.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今天以这样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的含义。

4. 本文写了落叶小径,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既要分析这些文字本身表现了什么,它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也要考虑到它与下文的关联。

2. 本题考查的是“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题必须先找出散在文中不同地方描写“挑石工”的文字,其次必须了解“挑石工”不是主要人物,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是为了表明温州人的生死观,与“我”的生死观形成对照。

3.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目一般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分析关键词的含义,从而突破全句。本句中的关键词有“讶然”“惶惶”,结合具体文字,分析理解“讶然”“惶惶”的原因,也就理解了全句。

4.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F级。解答此题需关注两个关键词——“落叶”“小径”,要结合文中对“落叶”以及“小径”的描写文字,深入探究并概括落叶的特点、落叶表现出的生死观及自然规律,概括小径的特点、小径对落叶以及落叶的生死观的态度等。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通过写温州仙岩椅子坟数量多、密度大,以及墓主人用椅子坟象征自己的权利地位,表现自己人生圆满;照应文章最后椅子坟是温州人“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传统观念的肆虐”的看法;与下文落叶面对死亡的态度和生死观形成对比,为作者批判温州人的错误生死观、升华文章对生死观的思考做铺垫。

2. “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一句写出了挑石工热情地关心别人,懂得安慰人的特点。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一句写出了挑石工对墓地的“压抑”氛围习以为常,对温州人对待死亡的态度和生死观基本认同。

“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歇得怎么样了?快走吧”以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等句写出了挑石工迫于生计,无视“落叶小径”的“安详静美”,对生命和死亡鲜有思考和感悟,浑浑噩噩。

3.落叶小径是“我”穿过天然草群,拐进一片树林后发现的,“我”始料未及,所以“讶然”;作者原来一直认为“现实恐怕不会有的”“美在虚幻之中”的梦中小路竟然出现在眼前,所以“心中惶惶”。

4. (1) 落叶“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色彩“深浅有致”,变化“细微神妙”,写出生命的终结可以用“最后的灿烂”显示“绚烂”之美。

(2) 落叶“完成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飞舞盘旋”,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表明生命终结是自然的规律,面对死亡同样可以做到自由自在、洒脱坦荡。

(3) 落叶“脱离母体回归泥土”是走向“归宿之地”,说明死亡是落叶生命的一种转化,不必畏惧。

(4)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体现出对生命的自然终结,我们应该理解和尊重。

(5) “铺满落叶的小路”在树林之中,人迹罕至,给人“安详而静美”的恩赐,让人对生命和死亡的美好意境心生无限敬畏。

【生活品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求 好

林清玄

① 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了。于是,有愈来愈多的人,在吃饭时一掷万金,在置衣时一掷万金,拼命地挥霍金钱,当我们问他为什么要如此,他的答案是理直气壮──“为了追求生活品质!为了讲究生活品质!”

② 生活?品质?这两样东西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③ 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

④ 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古人也可以有生活品质,穷人、乡下人、工匠、农夫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因为,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的精神,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

⑤ 工匠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⑥ 整个社会都能摒弃不良的东西,寻求最好的可能,这个社会就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并不是小部分人的品味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了。

⑦ 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真相。进而使人失去了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品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就是为什么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

⑧ 有钱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了自己的名字。

⑨ 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甚至弄到心力交瘁的地步。君不见被警察抓到的大流氓乃至小妓女,戴劳力士,开进口车,全身都是名牌吗?

⑩ 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11 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

(选自《林清玄散文集》,有改动)

1. 文章题目“求好”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

2. 请结合上下文,回答第③段作者主要阐明了什么观点。

3. 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请分条作简要分析。

4. 作者在文中提到“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作者的“忧虑”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当今社会我们应追求怎样的生活品质。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的是“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层级为D级。解答此类题目不能大意,不能仅仅解答一个词语的含义,因为这个词是文中作者主要观点所在,因此要结合全文来回答。

2.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C级。本段文字一连用了三个设问句,再结合上下文,对这几个问题的回答在第四小节,很快便能概括出作者在本段的观点。

3.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写作特点应考虑修辞、句式、常见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

4. 本题考查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和“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F级。前者“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后者“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求好”的含义是追求一种好的生活品质,是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

2. 作者一连用了三个“如果说……”的疑问句式,主要阐明了生活品质并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或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都可以有生活品质。

3. (1)表现手法上: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②举例、对比、假设等说理方法的运用,如文章第③⑤小节运用假设、排比、举例等手法来阐明观点。文章还运用对比手法将“求好”与摆阔、奢靡、消费进行比较来阐明自己的价值观。(2)语言平易、质朴,通俗易懂。

4. 作者的“忧虑”是社会上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当今我们应具有一种求好的精神,应在一个有限的条件下寻求该条件最好的风格与方式;不能错误地认为摆阔、奢靡、消费就是生活品质,不以名牌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应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长久培养求好的精神,使自己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快多元的心灵空间。

【灾难文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记忆灾难也是累积文化财富

柯倩婷

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是典型的中国式灾难故事片。电影巧妙地通过亲情的离合来诠释灾难带来的痛苦,催泪的同时售卖廉价的亲情安慰剂。电影的结局,女儿埋藏了三十二年的对母亲的恨,融化为忏悔的泪水。这种浪漫抒情的灾难叙事,以虚幻的和解、团圆、安顿来逃避现实与心灵的重负,无助于我们理解灾难、治愈创伤。那些忘却了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故事,就像一场覆盖了坑坑洼洼的烂路的大雪,积雪融化之后道路加倍泥泞。

灾难的毁灭力量在于它不仅摧残生命、夺走我们熟悉的家园,更在于它摧毁了我们对世界的信任,拆解了生命意义得以确立的信仰。灾难带来的创痛并不因遗忘得以抚平,而是潜藏在幸存者的内心最深处。对灾难的记忆应直面这个“伤口”,只有理解灾难,才可能有勇气去面对灾难,从而治愈创伤。如果幸存者的经历不为自己所理解,或者不为聆听者所认同,他就会如祥林嫂那般变得加倍恐惧与麻木。

万万千千幸存者的记忆以什么方式保存,又以什么方式为后世的人们所记起呢?个体的记忆一定要发生在集体的情境中,否则就等同于做梦。记忆如果要产生意义,就需要有人听到。因此,灾难记忆如果仅是幸存者的独白,会很快消失;它需要成为“集体记忆”,在社会框架中获得意义。历史事件要转化成为社会的“集体记忆”,就要进入到“文化记忆”的循环之中。只有幸存者的记忆进入了文化,例如口述历史、纪念馆、博物馆、纪念活动、文学、电影等等,它才开始进入“文化记忆”的循环,并为后辈所记起。“文化记忆”的方式越具有震撼力和创造性,越有可能在历史中留存,并获得丰富的意义。

物证是激活记忆的最有力量的媒介。印度的英迪拉·甘地纪念馆展出了她和儿子被刺杀时的血衣;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有从“万人坑”中挖掘出的遇难者遗骨;二战期间纳粹党卫军屠杀了奥拉都尔的六百多名村民,战后法国政府保持了该村的原貌,没有进行修复,只是在村口立了一块写着“记住”的牌子。血衣、尸骨与废墟并不美丽,但真实而有力。

对于我们正在经历的灾难,我们在震惊之后,又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记忆?关于汶川地震,我的一些艺术家朋友是这样记忆的:把遇难的孩子的名字刻在孩子们喜欢玩的弹珠上;收集死难者生前的用品、照片、文字,辅以他们的生平资料,让他们的生命变得丰富,而不仅仅是死难数字中的一个。这样的记忆方式,让我想起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把二战时犹太受难者的名字和他们的生卒年月刻在黄铜上,将城市街道的砖头翻开,换上这些刻有名字的石头。

没错,灾难是人类发展的“绊脚石”。暂停赶路的脚步,关注脚下的“绊脚石”,倾听那些逝去灵魂的声音,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价值,我们才不致再次摔倒,才会知道该往哪里走。

(选自2010年第12期《书屋》,有删改)

1. 灾难记忆可以概括为哪几种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2. 分析作者以冯小刚的电影《唐山大地震》、德国的艺术装置《绊脚石》为例所表明的态度。

3. 作者认为记忆灾难如何才能累积成文化财富?

【解题点拨】

1.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关键是找准信息区域,准确筛选并加以概括。本题信息要点在第三小节,概括时分两步,先区分出三种记忆,再概括每种记忆的特点。

2.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的信息区间在第一小节和第五小节,命题人有意将这两个例子并列,实际是要学生加以对照,从而发现作者对两种做法的相反态度。

3.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是对全文的一个总体把握,需要总体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理清作者全文依次讲了“对待灾难的正确态度”“灾难记忆的方式”“突出应采取文化记忆的方式”“进一步强调灾难记忆对文化财富累积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依次概括,方能准确答题。

【参考答案】

1. (1)幸存者的个人记忆,特点:存在于个体内心深处,消失快,不易传播。(2)文化记忆,特点:以文化形式保存,可循环。(3)集体记忆,特点:进入社会,在历史中留存。

2. 否定电影《唐山大地震》用浪漫抒情的方式来忘却灾难的真实与残酷,而粉饰太平的文化记忆方式,肯定《绊脚石》直面灾难带来的创痛,尊重灾难记忆的文化记忆方式。

篇5: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012年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纳——人教必修五《陈情表》

一、通假字

1.夙遭闵凶(通“悯”,怜悯)2.零丁孤苦(通“伶仃”,孤独的样子)3.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

4.四十有四

(通“又”,用在整数和余数之间)

二、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古:不能走路;今:不可以,不中用)

2.举臣秀才(古:优秀人才;今: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

3.孤苦零丁,至于成立(至于:古:直到„„,到了„„;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成立:古:成人自立;今:(组织,机构)正式建立)4.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古:报答;今:向上级报告或刊登在报纸上)

5.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古:申诉,诉说;今: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6.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古:辛酸,苦楚;今:身心劳苦)

7.臣欲奉诏奔驰(古:赶快向前,奔走效力;今:车马等很快的跑)8.拜臣郎中(古:尚书部的属官;今:中医医生)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古: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今:数量少)10.岂敢盘桓(古:犹疑不决的样子;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逗留)11.除臣洗马(古:太子的属官;今:清洗马匹)

12.臣之进退,实为狼狈(古:进退两难;今:狼和狈)13.寻蒙国恩(古:不久;今:寻找)

三、词类活用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四、一词多义 1.以

① 臣以险衅 连词,因为 ② 猥以微贱 介词,凭借 ③ 臣具以表闻 介词,用 ④ 谨拜表以闻 连词,表目的 ⑤

伏维圣朝以孝治天下 介词,用 ⑥ 臣以供养无主 连词,因为 2.于

① 急于星火 介词,比 ② 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介词,对向 3.之

① 外无期工强近之亲 助词,的

② 臣之进退 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4.少

① 少多疾病 年岁小 ② 解鞍少驻初程 稍稍 ③ 少仕伪朝 年青时 ④ 一时多少豪杰 多少 5.志

① 舅夺母志 志向 ② 听臣微志 愿望 ③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做标记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12.疾

① 而刘夙婴疾病 病(一般的生病)② 凡牧民者必知其疾 痛苦,疾苦 ③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 缺点,毛病 ④ 吾疾贫富之不均,今为汝均之 厌恶,憎恶 ⑤ 疾风知劲草 迅猛,急速 ⑥ 嫉恶如仇 厌恶,憎恶 13.除

① 除臣洗马 授予官职 ②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台阶 ③ 攘除奸凶 除掉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今臣亡国贱俘

3.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4.实为狼狈 5.本图宦达

(二)介词结构后置句 1.急于星火

2.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三)被动句

1.而刘夙婴疾病(被„„缠绕)2.则告诉不许(不被允许)

篇6: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学习目标导航

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2.把握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3.体会课文融情于事,感情真挚,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特点。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李密(公元224—287年),一名虔,字令伯,晋朝犍为武阳县(今四川彭城县东)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他曾在蜀汉担任尚书郎的官职,以文学才辩见称于世。蜀汉亡后,晋武帝征召他为太子洗马,他以奉养祖母为理由,辞不应征。祖母死后,才出仕晋朝,官至汉中太守。代表作为《陈情表》。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

二、写作背景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若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而若应诏,则祖母无人照顾。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以“孝”治理天下。于是,李密上表陈情,叙述了不能应诏的原因。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凶(sù mǐn)门衰祚薄(zuò)....茕茕孑立(qiónɡ jié)猥以微贱(wěi)非臣陨首(yǔn)....责臣逋慢(bū)犹蒙矜育(jīn)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期功强近之亲(jī qiǎnɡ)床蓐(rù)....2.字形

希冀 门衰祚薄 茕茕孑立 陨首 矜育 盘桓 3.成语理解

茕茕孑立: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地自己生活。

形影相吊: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形容孤独。吊:慰问。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临近死亡。气息奄奄:形容气息微弱。

朝不虑夕:保得住早上,不一定保得住晚上。形容情况危急。也说朝不保夕。急于星火:形容非常急迫。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衔环结草:亦作“结草街环”。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联合结构。结草,典故见本课注释。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古官名)。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用心

爱心

专心 1

二、课文详解

用心

爱心

专心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用心

爱心

专心

整合感悟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心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评点赏析

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文章从自己幼年的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叙述委婉,辞意恳切,语言简洁生动,富有表现力与强烈的感染力。相传晋武帝看了此表后很受感动,特赏赐给李密奴婢二人,并命郡县按时给其祖母供养。

第一部分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

用心

爱心

专心

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唯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二部分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给下文留下悬念。

第三部分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了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则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打消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

第四部分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三、文言知识梳理 1.重点词语(1)臣以险衅 艰难祸患,指命运不济。..(2)慈父见背 背弃我,指死亡。..(3)舅夺母志 改变。.(4)门衰祚(zuò)薄 福分。.(5)终鲜兄弟 本指少,这里是没有。.(6)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安慰。.(7)而刘夙婴疾病 缠绕。.(8)未曾废离 停止侍奉。.(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 考察和推举。.(10)寻蒙国恩 不久。.(11)则刘病日笃 病重。.(12)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提升。..(1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2.通假字(1)夙遭闵凶 通“悯”,可忧患的事。.(2)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通“又”,表示整数后有零数。.(3)常在床蓐 通“褥”,草席子。.3.一词多义

用心

爱心

专心 6

4.古今异义词

(1)至于:至于成立(①古义:到。②今义:程度副词。)(2)成立:至于成立(①古义:成人自立。②今义:创立。)(3)不行:九岁不行(①古义:不能走路。②今义:不可以。)

(4)秀才:后刺史荣举臣秀才(①古义:优秀人才。②今义:科举考试中最低一级考中者。)(5)告诉:则告诉不许(①古义:上报申诉。②今义:让别人知道。)(6)辛苦:臣之辛苦(①古义:辛酸苦楚。②今义:身心劳苦。)

用心

爱心

专心

5.词类活用(1)躬亲抚养:名词作状语,亲自。..(2)则刘病日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3)夙遭闵凶:形容词作名词,忧患凶丧这事。..(4)猥以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5)愿陛下矜悯愚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6)无以终余年:动词使动,使„„结束。.(7)谨拜表以闻:动词使动,使„„知道。.(8)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形容词作动词,远行。.6.文言句式

(1)介宾结构后置 急于星火(2)省略句

谨拜表以闻(陛下)

逮(臣)奉圣朝,沐浴清化 则告诉(陛下)不许 少仕(于)伪朝

四、技巧鉴赏 1.融情于事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古人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由此可见其悲切动人的特点。2.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

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该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

3.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琅琅上口,铿锵有力

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三、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字的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使文章脉络流走,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参差错落的句式,不仅音节、语气有缓有急疏密有致,而且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情感。作者在写到应诏与奉亲的矛盾时,一连用了一系列的四字句:“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朝廷催促甚急,“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但“刘病日笃”,使他不能成行。所以,他处在“欲奉诏奔驰”和“欲苟顺私情”的“进退”之间,状况“实为狼狈”。短促的节奏,反映出异常紧张的情势,有效地突现出从皇上到地方官征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李密无所适从的矛盾心理。

五、合作探究

讨论: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绝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

用心

爱心

专心

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味到,他的孝心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词,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用心

篇7: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一、基础知识

1、选自南朝梁萧统编选《文选》。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晋文学家

2、表:古代奏章的一种,一般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谢贺,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二、一词多义

1、行:

①行年四岁(动词,经历)

②九岁不行(动词,走路)

2、矜:

①犹蒙矜育(动词,怜惜)

②不矜名节(动词,夸耀)

③愿陛下矜悯愚诚(动词,怜悯)

3、至:

①至微至陋(副词,极其)

②无以至今日(动词,到达)

4、以

①臣以险衅(连词,因为)

②臣以供养无主(连词,因为)

③谨拜表以闻(连词,相当于“而”)

④猥以微贱(介词,凭)

⑤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介词,用)

⑥臣具以表闻(介词,用)

5、见:

①慈父见背(我)

②二州牧所见明知(动词,看见)

6、亲:

①躬亲抚养(代词,亲自)

②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名词,亲戚)

7、日:

①日薄西山(名词,太阳)

②报养刘之日短(名词,日子)

8、当:

①当侍东宫(动词,任,)

②死当结草(副词,应当)

9、薄:

①日薄西山(动词,迫近)

②门衰祚薄(形容词,微薄,少)

10、拜:

①拜臣郎中(动词,授官)

②谨拜表以闻(动词,奉上)

11、于: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介词,比)

②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介词,给)

12、夙:

①夙遭闵凶(名词,很早,幼年)

②夙夜忧叹(名词,早晨)

三、古今异义

1、九岁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成人自立

3、举臣秀才:优秀人才

4、非臣殒首所能上报:报答皇上

5、臣欲奉召奔驰:奔走效劳

6、有所希冀:非分的愿望

7、臣之辛苦:辛酸苦楚

8、则告诉不许:申诉。

9、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0、晚有儿息息:子

11、而刘夙婴疾病婴:被……缠着

12、逮奉圣朝逮:及,至

13、前太守臣违察臣孝廉察:考察和推举

14、寻蒙国恩寻:不久

15、除臣洗马除:授予官职

16、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或许。

三、通假字

1、.夙遭闵凶。闵,通“悯”,可忧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单的样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臣少仕伪朝。做官

(二)形容词作动词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形容词作动词,离开

2、终鲜兄弟没有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夙遭闵凶。忧患不幸的事。

2、猥以微贱。卑微低贱的身份

3、愿陛下矜悯愚诚诚心

(四)名词作状语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在家外。

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在家内。

3、则刘病日笃。一天天

4、躬亲抚养亲自

(五)使动

1、无以终余年。使……终

2、臣具以表闻;谨拜表以闻。使……闻,使……知道

3、保卒余年使……结束

五、句式

1、判断句

(1)“……为……”式

A、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B、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2)“……非……”式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2、被动句

A、而刘夙婴疾病

B、.则告诉不许

3、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

A、急于星火

B、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2)宾语前置

A、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B、慈父见背

C、非臣殒首所能上报

(3)定语后置

生孩六月

六、成语

(1)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2)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5)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6)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7)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8)皇天后土:(古代对天地的尊称。皇天:指天。后土:指地。)

七、语言风格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八.课文赏析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表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篇8:苏教版必修五《陈情表》教案

当前,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和选修并存、课内教材和课外读本同在,各类教材以知识能力、文体特征、人文主题等不同标准进行单元的组成或专题的设计,这给教师在单元(或专题)教学实施时选教选学课文带来了诸多不便,甚至茫然。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笔者以“语文养成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出单元选教选学课文策略,即从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出发选教,依语文学习规律为据选学,立足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领悟语言的语感,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兹以“苏教版”必修五专题一“科技之光”课文选教选学为例加以解说。

一、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决定语文课堂选教的课文和怎样教课文

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是语文课堂选教选学课文的行为引导。

“语文养成教育”认为语文学习有3个层面的目标:小而言之,是掌握一种终身使用的工具,能顺利应对中考、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而言之,是为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使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的读书人,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大而言之,是传承民族的文明,固守民族的根本,让民族的血液永远流淌,并使自己成为未来文化的创造者。3个层面的学习目标为语文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提供了切入的角度和展开的方向,可以以其一统其二,或着力于其一点,或兼顾其两点等。“语文养成教育”为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基础,为一生的发展储值,特别注重语文学习的可持续性,注重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不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单元选教选学课文要体现这一教育追求。

语文教材有其编写特征。语文教材的编写特征是指语文教材组材的标准和方式,大致有以能力为标准,以文体为标准,以人文主题为标准等几种。不同的组材方式恰恰是语文学习目标不同层面的不同展现。语文课堂选教选学什么样的课文应该以此为导向。从“语文养成教育”3个层面的学习目标来看,语文的某种组材方式应该理解为学习目标不同层面的某一方面,这个方面与其它层面是以一统多的关系。能力、文体、人文主题都是教学中应该关注并且需要学生综合螺旋式认知和掌握的东西,选教选学课文应该是综合思考这多个方面的过程,而那个用来统多的“一”,是教学的主题,是教学的统率,更是教学的线索,起到统而贯穿的作用,使教学变得简约明了,被统者在其统率之下,以一而贯多,而被统之多恰是对这个一的演绎,对这个一的表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这种关系,并且在课堂上把这种关系呈现出来。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以“人文主题”组织专题的,本专题以“科技之光”为主题,包括“探索与发现”“奇异的自然”“美丽的创造”3个板块。单元教学在“科技之光”人文母体的统率下进行教学规划和选择教学行为。

“探索与发现”有两篇课文,我们选教了《物种起源绪论》这篇传统篇目。教学立足于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特点,用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其它目标落实这个立足点(下具体阐述);“奇异的自然”选教《斑纹》一课,《斑纹》相比于《南州六月荔枝丹》更具思维的深度和思想的温度,更能激发学生把目光转向神奇的自然界,理解自然界的丰富多彩和绚丽多姿,并且去领悟思考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三板块“美丽的创造”,以《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为教学课文,引导学生去认识科学的实践精神,说明科学与美的内在联系。

根据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选教特定的课文。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是教材编者对教材教学引导的不同方向。不同特征的教材只是一个凭借,其特征是选教课文进行教学的立足点,对教材的处理即选教课文在这个立足点之上要去实现的是语文学习不同层面的目标,但选教选学课文时,一定要注意抓住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作为阅读教学而言,应该是学生阅读素养的养成,学生学会阅读,完成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同层面学习目标的知识生成和能力养成,尽管这种生成和养成是螺旋式不间断进行的。

二、语文的学习规律决定单元教学课堂选教选学什么样的课文

根据语文学习规律的引导设计选教选学课文的课堂学习活动,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中促进语文素养的提高。

“语文养成教育”认为语文学习有四大规律:熏陶渐染是语文学习的规律;积淀涵养是语文学习的规律;感悟体验是语文学习的规律;运用提升是语文学习的规律。熏陶渐染和积累涵养语文学习规律指明了单元选教选学课文必须有长期的活动规划;感悟体验和提升运用语文学习规律则显示了语文课堂设计学习活动方案的重点和难点。

熏陶渐染和积累涵养让我们明了注重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意识具有长期性,要有长期的活动规划和活动计划,要注意必修和选修的结合,课内教材与语文读本的融合,单元与单元的配合,一般在学期初就要求教师俯察本学期的所有教学内容,提前做好基本的规划和打算。

感悟体验和运用提升显示出语文课堂教学要回归语文性,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选教选学课文课堂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感悟和体验语文以及运用语文和提升语文能力的学习活动。语文素养是在语文感悟体验活动下培养的,语文能力是在语文运用学习活动中不断提升的。具体而言,是在对语言和文章的分析把握中,在语文的听、说、读、写、思活动中长期螺旋式完成这些任务的。我们对3篇课文作出如下的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物种起源》绪论,通过本课的学习,主要进行两个语文学习活动:本文写作思路的学习以及本文重要信息的筛选,这是以了解科学家的工作方式和思维特点作为教学目标的教学需要,实现教学目标时开展的是遵循语文学习规律的语文式学习活动。

《斑纹》一文,是一篇能够唤起人们沉睡记忆的文章,它让人想起许多远逝的鲜活事物,让生命的目光关注最初遭遇的哲学命题。因此,依据本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段落的细致鉴赏,从对字词、句子、句群,甚至几个段落、全文的细致鉴赏中去理解以上两个方面。“语言”是语文的最核心内涵,本文以“语言”品味为核心的语文学习活动设计也正呼应了语文的本质特点和价值追求。

《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是一篇理解科学和美的关系的文章,这种理解不应是浮光掠影口号式的理解。文本有对“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的内涵的阐释,对内涵的理解我们定位于对文本段落层次关系的思考。而理解有关“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艺术设计特色,则是段落内部层次关系的思考了。语文学习活动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展开,选教选学课文让学生体悟人文母体,受到人文母体的熏陶,决不能是一种口号式的强制灌输教学,而应该是对语文文本的感悟体验活动。

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时开展写作活动,研讨《物种起源》绪论,构建“立论的科学性”写作专题,从“科学技术说明”“道德修养”“中外英杰”等方面进行写作素材积累和立论训练;研讨《斑纹》,构建“描写的鲜明性”写作专题,从“自然奇观”“本土风光”“动物世界”“植物王国”等方面进行写作训练;研讨《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构建“实用类文体”写作专题,关于“本土名胜古迹的开发思考(常州淹城的启示)”,关于“本土科技和人文的发展融合(常州嬉戏谷和中华恐龙园的启示)”,关于“本土人文与经济的思考(常州召开第八届全国花博会观感)”等……

三、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是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时课堂学习的面貌展现点

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是单元选教选学课文时课堂学习的面貌展现点,而这是建立在以上两个单元选教选学课文策略基础之上的。

“语文养成教育”之道贵在“三感”,即情感、敏感、语感。“情感”,是热爱母语的情感。“敏感”,是关注语文的敏感,即对语文有强烈的反应,有极高的关注度。“语感”,就是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能够领会语言的表层意思和内在含义,分辨出语言表达的真与假、美与丑、优与劣,不能误读语言,也不错误地传达不合实情的信息,表达并非真实的情感。

学生的学是教的基础,学生的基础是教学的起点。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选教选学课文一定要顾及到学生热爱母语的情感、关注语文的敏感与领悟语言的语感。在单元教学选教选学课文时,要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基础,要积极的关注和重视学生的“三感”,用“三感”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面貌展现点。这是一种以学定教、以学为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积极作用并且运用了“语文养成教育”学习方式的,追求“语文养成教育”不同层次目标实现的“语文养成教育”式教育活动。

《斑纹》教学,训练学生很好的朗读素养以及对语言极强的品味能力。可引导学生去诵读关于“蛇”的描写,读出字词和语句的语气、语调和感情,因为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字词有其特有的感情色彩,语句的语境性也体现着作者感情的好恶。这既是对学生热爱母语情感的尊重,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对课文整体把握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面对学生的无所适从,尊重学生基础,让学生“能够确定哪一段的内容说哪一段”,让学生以少聚多的掌握整篇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大概内容,这既是教学给学生以轻松和民主的体现,也培养了学生关注语文的敏感和领悟语言的语感。

《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训练学生极强逻辑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段落内部层次的逻辑,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进行更符逻辑的设计和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语言、对文章、对母语的“三感”。

四、结论

“语文养成教育”单元选教选学课文策略是寄希望于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实现者角色的一种使用和应用教材进行教学选择的教学策略,这种策略是发挥教材的教学凭借价值、资源价值、示例价值和积累价值作用的一种策略选择。这种策略有个永远不可更改的目就是它要实现“语文养成教育”的不同层次的课程目标,遵循语文的学习规律,通过对学生的“三感”的涵养,培其根,俟其实,协同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素养与能力,并养成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赵克明.语文教育,贵在养成[J].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4-12“开卷”栏目.

上一篇:连续箱梁专项施工方案下一篇:人生最美是淡然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