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024-08-23

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精选8篇)

篇1: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2009年云东学校工作总结

聚焦师生成长 丰富学校内涵 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2009年,云东学校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南召县教育局和云阳镇中小学校提出的工作重点,秉承学校传统坚持学校“为教师成长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积极创建和谐校园文化,努力培植师生成长沃土,不断丰富学校内涵文化,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以下,就我校本年度各项工作作一个全面回顾与总体汇报:

一、彰显学校特色,丰富内涵文化

加强学校特色建设,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是丰富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校品位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学校亮点的必要手段。

1、校本德育有创新

本年度,学校在原有“厂校共建”校本德育实践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和师资力量,积极开展校本教育研究。老师争相撰写论文,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学生小论文。2.书香活动有力度

为了营造书香校园,培养云东小学子,学校积极在全校各班级宣传开展读书活动,有效推动了学校阅读活动的开展。

3.积极创造参与南阳市组织的南阳市少先队员形象大使选拔赛的活动。

在今年我校组织参加的南阳市少先队员形象大使选拔赛的活动中,校党、团队领导协调一致,给予极大支持,取得了优秀成绩。我校学生马毓婉同学荣获南阳市优秀少先队员称号;宁崇皓同学荣获云阳镇十佳少先队员的称号,极大的彰显了我校的形象。

二、崇尚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我校秉承“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思想,崇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校园活动精彩纷呈,显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1、行规达标促养成

本年度,学校积极实施“行为规范达标优胜班”评比活动。每学期期初,少先队大队部制定完善《云东学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实施细则》,召开了值周领导、值日教师、楼层值周教师和红领巾监督岗会议,就方案考核细则开展了深入的讨论,达成了共识。学校通过“一日一评比、一周一小结”的检查和评比制度,还利用班主任会议、国旗下讲话和学校宣传窗加大了宣传和监督的力度,使活动的开展落到实处。在评比活动中,学校加大了学生行为训练力度,每月确定一项行为规范教育主题,对学生的课间文明行为、个人卫生、出操就餐纪律等内容进行专题训练、强化、检查和反馈,并每周颁发给年级总分最高班级“行为规范优胜班”旌旗。本年度学生的行为和卫生习惯有了明显的好转,班风校貌有了较大的改观。

3、社会实践增长干

2009年喜逢建国60周年,为了积极营造喜庆氛围,激发学校师生爱国热情,大队部举行了“传唱红歌曲、传播红故事、传诵红经典、传递红力量和传承红精神”系列活动,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了“建设和谐社会”读书教育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小主人”手抄报比赛和“我与红领巾”征文比赛。活动后,班班有总结,人人有体验文章,许多班主任还将活动发布在校班级博客或校园网站,留下美好的回忆和宝贵的资料。

3、兴趣竞赛展特长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科课外兴趣辅导和竞赛活动。积极实施新教育实验提倡的“晨诵午读暮省”儿童生活课程,每学期均组建舞蹈队、科技小组、书画小组、田径队、篮球队、乒乓球队、诵读队,坚持每周有组织有指导地开展活动,1 定期提供展示平台,培养各方面的特长生。每学期各学科教研组还各组织一次学科竞赛活动,以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其中,我校中学学生刘恩惠、王倩、宁晨超获得2009年南召县体育运动学生健将等称号和乡镇好名次。

三、搭建成长平台,促进教师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提升,是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内涵发展水平的根本保障。

1、拓广天地长学识

学校积极鼓励年轻教师继续在职学历进修和骨干、中年教师的职务晋升学习,并给予一定的时间保障和经费报销。

2、规范常规提质量

为了规范教学行为,教导处对教师作业设计、布置批改和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的建设性指导意见,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内容,平时还结合行政不定期的随堂听课和教研组定期检查每位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使教学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很好地引导了教师重视教学常规的执行,保证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云阳镇组织的抽考中,我校三、四、五年级成绩均在全镇名列前茅。2009年中招考试中,我校以总录取率42%位居云阳镇公立学校初中升学率第一。3.有效教研促成长

学校积极搭建教师成长平台,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共同体教研活动、业务竞赛和课题研究,从而锻炼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四、注重和谐发展,打造人文校园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理念,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以制度落实、责任落实为重点,各部门综合管理,积极打造和谐人文校园。

1、争创平安有举措

校园安全无小事,针对今年手足口病、腮腺炎及甲型H1N1流感疫情严峻的形势,我校通过集会倡议、张贴宣传手册、召开班队主题等多种形式开展“讲究卫生,做健康孩子”的教育活动,举行了春季年级乒乓球比赛和秋季校运动会,以提高学生的健康素质。在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之日举行了“生命安全高于天”的师生应急避险消防演练活动,联合社区市北派出所开展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板报展览,围绕“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主题,开展了“安全教育日”系列活动,进一步落实各项安全制度和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学校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到人,对食堂从业人员进行了专项培训工作,避免学校发生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保障广大师生身心健康。总务后勤部门每月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教室电器开关等安全隐患进行查修和改造,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作好登记与整改。2.文化宣传有影响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学校工作既要真抓实干,也要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良好形象。学校还非常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每学年每个办公室和教室都设计了非常富有个性化的名字和标语,制作成的文雅温馨的办(班)牌张挂在教学楼成为一道美丽风景线;下半年,学校的五年发展目标、校风学风、廉政文化及新设计的校徽都重新在校园醒目处上墙亮丽更新或添置,教学楼前新更换的童书长廊使得校园更增添了一份人文书香的校园蕴味。

回顾一年来的学校发展历程,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更需要冷静地进行发思,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还需进一步的提高和完善:一是学校招生形势严峻,要求入学的新生日益增多,学校规模扩大校舍紧张需扩建或改健;二是随着绩效工资的改革,学校的各项考核奖励制度需要调整修改完善,以真正起到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作用;三是学校的特色发展还需要继续深化,还需要走更坚实的研究之路。

篇2: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淇滨区一中2011年学校工作总结 一年来,我校在区文教体局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中心,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总揽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教育理念,走科学发展、内涵提升、特色鲜明之路,较好的完成了2011年目标任务,使学校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现结合本学校责任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管理实效

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本不断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学校现有校长1人,副校长1人。学校下设三处一室,即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和办公室。各处室分工具体明确,职责到位。

(1)、建立学习创新型班子。班子成员能够不断地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理论素养和管理水平。深入教学第一线,积极引领全体教师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新理念下的教学新模式,班子成员带头参加课题研究。

(2)、建立勤政高效型班子。领导班子坚持依法治校,以德立校,勤政廉洁,紧密联系群众,不断调整和改进学校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坚持行风评议制度,定期征求社会与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使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和完善。

(3)、推进学校民主管理。坚持班子议事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推行校务公开,学校重大决定、重要项目如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发放、教工福利待遇、学校工程建设等必须经过学校教代会表决通过,并能通过校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形式自觉接受放大教师的民主监督。

二、完善评价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要教师主动发展,必须有一套科学完善的评价制度。面对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形势,我们激励和引领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改变陈旧的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科学完善的激励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淇滨区中小学教学常规工作手册》、《淇滨区中小学教师行为“三十不准”》,研究制订了《教师量化考核细则》、《教师考核方案》、《常规教学管理制度》、《教师中高级职称评定方案》、《淇滨区一中绩效工资方案》等评价体系,这些制度的落实,注重了过程管理,综合评价,引导教师在过程中求结果,在不断改进中求发展;促进教师“自主规划,自觉反思,自我完善,主动发展”。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学校进一步注重精细化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效益。一是各年级出现的问题,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解决。二是通过校务公开等措施,实施民主化管理。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广大教师都能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组织纪律观念、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都更加强烈。

三、抓实队伍建设,提升执行能力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教师人格更加完善。学校坚持把“铸师魂、扬师德、树新风”作为师德的重点和目标,周密制定了《教师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将师德师风考核与教师绩效考核、教师职称评定、教师评优评先挂钩,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建立了师德师风档案,加大师德考评力度,完善师德考评机制。学校通过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引导教师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高尚的仪表、文明的语言、健康的思想面对学生、面对社会,自尊自律、为人师表。11月份,我校李玲和张皓两位教师参加了“淇滨区教育系统省九次党代会宣讲报告会”,今年我校有 11名教师荣获“市优秀教师 ”、“市师德标兵”、“区先进工作者”、“区优秀教师”、“区优秀班主作”等荣誉称号。

(3)、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业务素养。为全面提升教师的素养,学校积极开展了为教师送知识活动,学校选购了《责任与能力》、《给教师100条建议》、《卡耐基全集》等优秀读物近五百套本供教师阅读,给老师征订了相关学科的报刊近一百份本供教师学习。一年来,学校在财力吃紧的情况下,投入10多万元,组织教师参加了国培计划、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多媒体教学培训、继续教育和其他外出培训等达380人次。其中组织全体教师分两批到焦作永威学校学习洋思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阔了领导和老师们的视野,更新了教育观念,启迪了工作思路。

(4)、重视师徒结对,积极做好传帮带。学校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舞台,尤其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校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已占全校教师总数的70%。针对这个特点和学校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师徒结对,专题研究、同研一堂课、优质课大赛、经验交流、观摩考察、专家讲座、学历提高和等措施和手段,提高青年教师的个体能力和整体素质,促进青年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新分配教师胡灵敏、马广磊、张莹等迅速成为学生认可、同行肯定的教师,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并带动整体教师队伍业务素质的提高。

四、强化德育管理,实施以德促学(2)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大会、班会、国旗下讲话、校内外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让每个学生熟悉《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范学生的言语举止、行为方式和服饰着装等行为。有计划有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和三理教育,使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断得到提高,学校政教处团委还不失时机的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纪律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3)10月份,学校政教处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了“停止抱怨 学会感恩”系列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上班主任的引导、校园广播网播放歌曲《感恩的心》、给父母洗脚、我心中最美教师征文比赛以及各班合唱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其中在“奉献爱心 拯救生命——为患白血病的同学捐款”活动中,全校师生共捐款17540元。让学生学会“知恩”,学会“报恩”,学会“施恩”,懂得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道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激发和增强“报答亲人、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

(4)学校除了利用广播站、黑板报、各班学习园地、校园宣传栏等常规德育手段外,还创新德育宣传工作教育形式,让学生集体宣誓签名,今年学校又创办了校报《一中学苑》,进一步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开拓了宣传阵地,传播新闻信息、引导舆论走向,促进对外交流,为师生展示才华、提高综合素质搭建了平台,全力打造具有特色文化品牌和新型办学理念的素质教育型学校,促进学校管理和教学工作迈上新台阶。

(5)构建家校共管体制。为了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除平时与家长勤联系、勤沟通外,学校还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及老师来共同教育孩子。各位班主任坚持家访制度,把学生在校表现及时告知家长,让家长理解学校、理解老师,了解孩子,放心孩子在学校的生活,愿意和学校一道共同来培养孩子。架起学校和家庭的桥梁,实现了家校“双赢。

五、狠抓教学管理,促进稳步发展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按照教育部课程设置方案和我省课程计划有关要求,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努力开齐开全三级课程。狠抓教学中的四个环节:备课,课堂教学,批改作业,课下辅导。在抓常规教学上狠下功夫,纠正了教师教学中的不规范行为,有效地杜绝了随便调课、上课迟到、无人上课等不良现象。对教师的教案、作业批改、听课等情况采取不定期检查,发现问题与不足及时给予纠正,为规范教学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教师备课质量得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良好,课后反馈及时,作业批改认真,教学井然有序。

2、完善机制,加强教研。为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走“科研兴校”之路,学校建立健全了“学校、教研组和教师”三级教研网络。组成了以教科室主任为首,以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和骨干教师参加的教科研骨干队伍。在教科研工作中,我们切实抓好了“集体备课”、“赛课”活动,为打造“生命课堂”架桥铺路;认真组织“同研一堂课”活动,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积极优化课堂教学。

3、加强集体备课。根据年级特点,分设各个年级的学科备课组,明确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的职责。每周进行集体备课,确定统一的教学方案,教师在教学时再结合实际随时补充。我们把集体备课作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重要舞台。通过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更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扎实开展教研活动。学校给每个教研组每周安排半天的时间进行扎扎实实的教研活动。从理论学习着手,进行深入研究课堂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教学研究。每次活动时,教师都要进行心得交流,并认真做好活动记录,以此促进学校教研组的健康发展。学校领导分别插到各教研组参与教研活动。积极开展教研“三进”。实实在在地为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创设良好的条件。学校积极发动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除省市课题外,还广泛开展了校级课题研究。现在学校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课题研究参与率达90%。每位课任教师都有研究课题,并让课题化解为课改内容,在教学中加以研究总结。学校教师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挖掘并申请新课题。今年,两个课题都被批准为鹤壁市立项课题。

老师的省级课题《》顺利结项,圆满完成了研究目标。本

老师获得市区级优质课16节,等老师的23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等老师获得省市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也涌现了一批教学科研骨干,在学校组织的同研一堂课、优质课大赛中,年青教师姜瑞玲、张志鹏、胡灵敏、马广磊、张莹等迅速成为学生认可、同行肯定的教师,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力量,并带动学校整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4、撰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切实开展反思教学实践活动,并使其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反思身边的教学现象、反思自我的教学行为。每位任课教师每周坚持撰写教学反思、教学案例。重视挖掘得失背后的原因所在,从中不断获得对教学规律进一步的认识,提升教学水平,促进专业发展。

5、相互听评课,促进共同提高。本我们重点举行了“同研一堂课”活动。首先确定同一教学内容,然后在本年级内每个教师讲同一堂课,在听课之后的议课中,再对教案作补充修改,做到“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提高了授课质量,展现了每位教师的教学特色。此次活动的开展,加强了教师之间经验共享,取长补短,听课后针对性的评课让每位教师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推动了教研氛围的形成。

6、推广洋思模式,打造生命课堂。我校大力推进“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和推广工作。组织教师两批130人次赴永威学校观摩学习。通过学习,学校表示决定借鉴永威学校成功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推广“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狠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积极营造“生命课堂”的教学氛围,坚定不移地走特色教育之路。

7、开设教师论坛。每周教师例会上,抽两名教师交流教学心得,教师们的思想得到碰撞和反思。增加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机会,工作能力得到提升,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六、落实安全责任,营造平安校园

本我校继续加强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法规、交通安全教育,加强防火、防盗、自我救护教育,加强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

为创建平安校园,学校加强了对学校餐厅的管理力度,防止安全卫生事故的发生。一是学校派专人进行监管,有效保证了食品安全。二是实行值班人员提前半小时就餐制,对于饭菜质量和卫生起到了监督作用。三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监管。学校在餐厅和总务处各设置了意见箱,由专人负责查看整理,并要求总务处定期发放学生调查问卷,筛选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作为餐厅提高服务质量的依据。

学校还利用全体教师会议、国旗下讲话、学校广播、黑板报、橱窗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学生认识“三无”食品的危害,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提高师生的防控意识。学校在今年两次为学生免费体检,为学生健康舒适的学习提供保证。

学校还着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究解决方法。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专职老师授课,并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室——心晴工作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积极健康发展。

学校加强了校园的安全保卫工作,要求值班老师全天巡查校园,门卫严格执行出入制度和登记制度,配齐了教学楼、宿舍楼、各电脑机房、各实验室、餐厅等消防重点部位的灭火器、应急灯等消防器材,及时更换了失效的消防器材。学校加强校园风险安全工作,努力“转移风险”。动员全体学生参加“城镇医保”和“平安保险”,学生参保率达到90%。

七、优化办学条件,提升办学水平

今年,在区文教体局的全力申请下,我校争取到区级财政资金150万元用于改造操场和硬化校园,为学生提供了优美的学习、活动环境。

为使学生有一个舒适安全的就餐场所,学校启动了学生餐厅改造工程,并接入了天然气。8月份新餐厅已交付使用。改造后的新餐厅可同时容纳600多人就餐。

一年来,学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工程、班班通工程、教师电子备课室,并架设了光纤,连接了宽带网络,实现了校园管理办公自动化。强大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为高效的教学、办公添上了翅膀。

今年,我校完成了图书室、音体美室的建设,并购置了新图书,还投入了5万余元购置了音体美器材,更新了学校军乐队设备和服装。极大满足了体育艺术教育教学的需要,为“2+1”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提高学校的安全技术防范能力,今年又投资了10万元,建成了包括44个摄像头的校园视频监控系统,使学校的重点部位得到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实现了人防、物防、技防,有效地保障了校园安全。

八、科学精细管理,做好毕业班工作

学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把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毕业班成绩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是开展有效教学,加强教学研讨,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同研一堂课”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并实行推门听课制度,狠抓课堂有效教学。活动中学校教师全员参与,累计作课达200多次,广大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教学实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注重正面引导,进行励志教育。学校在学期初就召开了中考动员会,并邀请原毕业生为九年级学生分享学习方法和调整心态的措施。结合每次月考成绩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张志远老师的报告会每次都会让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更轻松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还组织了学生进行宣誓签名仪式,并悬挂条幅,学校教学楼前、教室内外随处可见学生的豪情壮志。每个班级天天进行宣誓仪式,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极大地鼓舞了学生。

三是加强与外校合作,促进工作发展。在平时工作中加强与我区强校如湘江中学、六中的信息沟通,互通有无,并定期组织联考。每次考试后,用详尽的数据分析出得失和不足,从而提高下一步教学工作,确保明年中考取得优异成绩。

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选任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并成立“心晴工作室”,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增强学生信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颇受学生欢迎。

九、全面推进工作,构建和谐校园

1.财务管理与监督工作

今年继续严把财务制度关,严格执行《淇滨区中小学财物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财务制度建设,例行节约,杜绝浪费,做好预算决算工作。本编制的《预算开支方案》中,其中8%的公用经费用于电化教学,2%的公用经费用于图书购置更新,并做到了专款专用。

学校也充分发挥学校工会、教代会、学校团委等民主监督作用。在一些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如教师评先评优、职称评定、绩效工资发放、教工福利待遇及学校重大问题如学校大宗开支、工程建设等方面,学校都能通过校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形式自觉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

2、体卫艺工作

利用体育课、大课间及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每天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1小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达到95%以上。在区运会上,我校获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艺术教育上,我校也绽放了美丽的花朵。在区市首届学生戏剧节汇演中,我校排演的历史剧《晏子使楚》均荣获特等奖。在鹤壁市“科达杯”合唱节上所排曲目《东方之珠》荣获市级一等奖。

3、两基验收工作

继续做好“两基”巩固提高验收工作,本学生年辍学率得到有效控制。制订了《淇滨一中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学生学籍管理,实行微机化管理,积极推进了学籍管理信息化。

本招收七年级新生488人,毕业生升学率达到86%以上,其中升入市高中(新区)人数16人。

4、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工作。

本安装班班通、设置电子备课室、建成标准计算机教室的基础上,规范了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多媒体设备等的管理与使用。学校制订了各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抓好实验课开设率、多媒体设备利用率。在各科实验员、各任课教师以及电教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实验开设率达100%,多媒体设备利用率达到60%。

5、学校纪检工作,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提高全体党员拒腐倡廉的意识。健全监督机制,进一步抓好校务公开制度,规范收费,加强对学校的财务监督。继续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

6、后勤工作。

总务处重新修订了宿舍量化考核方案并认真执行,每天晚上学生就寝前班主任都进寝室检查学生人数、纪律、卫生,学生宿舍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完成了各办公室的电脑配备和安装工作并上了网,组成了校园局域网,大大的方便了教工上网学习、查阅资料。完成了微机室新电脑的配备。做好学校财产及图书管理,做到领取有手续,使用有登记,并且经常进行检查落实,提高利用率。教辅人员遵循勤俭办学的方针,做好学校财务工作的计划性,他们积极配合教务处,及时添置教学仪器、办公用品、图书资料等。

8、信息宣传报道工作。

各处室及办公室能够及时学校工作动态信息,上传学校网站和区《淇滨教育》及市教育局网站等新闻媒体,为一中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校报《一中学苑》今年创刊发行,宣传了学校的形象,彰显了教师的风采,展示了学生的才华。学校上报信息材料被省教育信息网采用3篇,市级新闻媒体采用6篇。

九、需改进的问题

1、学校的硬件设施比较薄弱,还需进一步加强。

2、校本教材开发不够,急需加强。

3、课堂教学改革虽小有成果,但力度应进一步加大。

4、师德师风建设还不够扎实高效。

十、2012年工作思路

一、健全机制

1、加强班子建设,分工进一步明确,增强责任意识。注重以人格魅力影响人,以组织能力凝聚人,以执行能力带动人。强化年级长和教研组长职责,使责权进一步统一。

2、实施精细化管理,使学校管理上得到突破。精细化管理是学校追求完美、实现卓越的重要过程,是适应市场竞争、打造学校品牌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学校整体执行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把本职工作做到位、尽到职,对工作负责,对岗位负责,人人都管理,处处有管理,事事见管理。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定了的事一定要干,形成规矩,养成习惯。实现管理精心,环节精细,多出精品。

3、建立教工民主监督的机制,使各处室领导的工作效能由教工去考核和监督,增强各层领导干部的服务意识、责任意识。逐步推进管理工作中的民主化进程。

二、德育

1、加强“三理教育”

我们将以“三理教育”为主线,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为宗旨,认真研究,深入探索,积极实践,勇于创新,推动我们的特色创建和素质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创出新辉煌。

抓伦理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通过制定《在校生一日常规》重点规范学生的言行,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我们以“养成教育”和“ 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将伦理道德教育贯穿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贴近学生,注重创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抓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人格健全。一方面抓住课改契机,让心理教育真正走进课堂;一方面开展适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有益活动。我们采取心理教育讲座、心理咨询等方法拓宽预防渠道,让心理问题远离学生,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

抓生理卫生教育,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生理卫生教育是确保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我们通过常规教育和开展专题活动两种途径,积极开展生理卫生教育工作。搞好环境卫生,上好“两操一课”(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定期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锻炼中增强体质。定期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定期进行体检和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学校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卡,坚持做好晨检,扎实做好流行病预防工作。

2、开展邀请法制校长讲座、听励志报告、举行演讲比赛等一系列法制德育活动,丰富了学校德育内容,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育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提高道德判断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教学工作

继续狠抓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师常规教学行为进一步规范;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研课,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总结完善和推广教学经验,总结出适合初中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扎实推进“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洋思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和推广工作,努力打造“生命课堂”,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确保2012年中考取得优异成绩;积极推进体育、艺术“2+1”工程,使学生学有所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通过扎实有效的师德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增强广大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 进一步加强校本教研、校本培训,建立和完善校本研修制度。加强校本研修的指导和管理,促进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相结合;通过外出培训学习、蓝青工程等,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结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三个环节,提高教师把握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能力,构建高效课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五、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抓学校硬件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竞争力。实施“班班通”工程,实现全校各个教室都能使用多媒体教学;按标准配齐音体美器材;积极争取家属院大门改造,宿舍楼顶建晒被和活动场所;争取取暖工程。

六、安全工作常抓不懈,努力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实现安全上无事故,信访上保稳定。

篇3: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人才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

提高质量是世界各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共同问题, 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因此,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规划纲要》强调,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最根本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一个国家强国之基, 也是一个民族兴旺之本。当今世界正处在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新时期, 面对21世纪的挑战, 一个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必须紧紧依靠人才。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最重要的资源。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时代所需。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 我国高等教育目前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同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现阶段, 提高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更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高校必须牢牢把握这一主题。因此, 新建本科院校一定要认清形势, 居安思危, 树立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切实增强提高质量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用优质教育质量、优质产品和高就业率、人民满意大学来吸引生源。

二、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是一种必然选择。树立正确、先进的人才培养观念, 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不同的大学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可以培养各种层次的人才, 可以培养理论型人才、综合人才或应用型人才, 至于选择哪一种类型的人才, 要从所在区域和学校现有的办学条件出发。全国性重点大学以培养理论型和综合型的人才为主, 而新建本科院校具有地方性的特点, 应侧重于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同时注意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基础型人才和学科交叉、知识综合、适应面广的复合型人才, 以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1. 树立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对于新升格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 由于基础薄弱, 办学属于起步阶段, 各方面条件不尽如人意, 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本来就先天不足, 社会服务能力也较弱, 在目前情况下应将培养人才作为首要任务, 在人才培养工作中逐渐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内涵式发展的本质要求。所以, 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理念, 应该成为统率全校师生思想和行为的先导观念, 这是学校内涵式发展的思想基础。

2. 树立以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质量评判标准的人才理念。

既然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使命, 那么,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重点。而人才培养质量的判定, 并不是完全由高校自己说了算, 还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为学校所培养的人才最终都要走向社会, 在为社会服务的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换句话说, 个人价值通过社会价值得到体现。因此, 社会需要、社会评价应成为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 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 坚持这一标准显得更为重要, 任何时候都不应该忘记当时之所以在该地区设置一所本科院校的理由, 就是因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 能否培养出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首先考虑的问题。

3. 推动以科教融合育人为目标的协同创新理念。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 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融合, 一方面, 必然使科教融合育人思想成为大学的一种重要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种理念既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科研能力的必然要求, 又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科教融合育人不仅是指向学生传授最新的学术成果与思想文化, 促进学生的知识和观念更新, 更是将学生纳入到科研工作环境之中, 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其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与团队合作的意识, 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 必将推动高校实现三个转变:即高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要超越学科导向, 逐步向需求导向为主转变;组织管理要改革个体、封闭、分割方式, 逐步向流动、开放、协同的机制转变;资源配置要突破孤立、分散的制约, 逐步向汇聚、融合的方向转变。

三、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 提高质量, 统一认识是基础。

思想统一了, 步调才能一致, 合力才能形成。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 “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并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扩大规模、调整结构、突出特色、提高质量”十六字方针, 说明方针的本质是既要“赶”又要“转”, 既要扩大规模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又要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因此, 各高校要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要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学生是根本、学科专业是龙头、教师是主力军、教学是中心、科研是名片、特色是优势、质量是生命线、干部是服务员、人人是建设者, 牢固确立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

2. 提高质量, 人才培养是核心。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看人才培养水平。质量是一所高校生存之基, 立校之本, 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每所高校都应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中找到自己合理的定位, 做好顶层设计, 要立足自己的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历史、地域优势、学科专业优势和生源特点, 找准服务面向, 明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形成各自独特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在各自领域内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有一个理念值得我们商榷, 国际高等学校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办专业、招教师, 而为什么不可以根据市场需要来办专业、招老师呢?要坚持“十个坚持”, 办人民满意大学:坚持正确的教育思想, 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 坚持凝练学校独特的核心精神, 坚持培育独特的大学文化, 坚持准确的办学定位, 坚持明确的培养目标, 坚持鲜明的办学特色, 坚持人才强校战略, 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 坚持科研兴校和改革开放的基本校策。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实践型、复合型、创业型本科人才。

3. 提高质量, 教师队伍是关键。

教师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 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教师队伍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水平, 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提高质量, 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最重要的基础工程来抓。一要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不断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和主人翁意识, 不断提升师德素养和育人水平, 坚持教授为本科生上课, 营造浓郁的尊师重教氛围。增强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 尊重教师, 教授治校, 校务公开, 多办实事, 用加快发展解决教师们的诉求, 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中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 要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重视教学基础能力训练, 加强教育心理学、教育伦理学、教材教法、教育技术、职业道德等系统培训, 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不断提高其教学能力。三要切实推进“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程”, 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重点建立教学名师巡讲制度, 实施“教学名师讲坛”计划。四要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奖优罚劣, 让优秀教师得到更多的鼓励和激励。

4. 提高质量, “质量工程”是抓手。

一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紧密结合各地新建本科院校的实情, 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动的学科专业体系, 进一步促进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的优化, 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力。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三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高等学校要做好教学基本建设、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等内部评估工作, 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估督导体系, 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 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四是扎实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加大高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加强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等信息化资源平台建设, 重点建设一批精品视频公开课, 促进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信息化校园借信息化技术来进行跨越是我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希望高校能借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跨越。五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建设一批实习实训基地, 资助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5. 提高质量, 领导重视是保障。

各高校要深入学习胡锦涛同志重要讲话和教育部“高教三十条”精神, 进一步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高校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切实承担起提高质量的领导责任,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真正把质量作为核心任务, 始终体现以提高质量为生命线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好质量建设提升的第一职责, 凝心聚力抓质量, 提倡高校领导做职业化、教育家校长。各高校主要领导要正确处理好学校管理工作和自身专业发展的关系, 把心思放在办学上, 把时间用在治校上, 把功夫下在提高质量上, 要全身心投入办学和管理, 每学期至少要亲自主持召开一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专题会议, 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要选配好分管校长、教务处长。要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向教学第一线倾斜, 把经费多花在本科生的教与学上, 切实保障本科教学的基础地位, 逐年提高教学经费在学校事业经费中的比例。增加的经费主要用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培训, 信息化建设, 教改研究, 教材建设, 课程建设, 国际交流学习, 实践教学等等方面。特别是充分利用教育部建成的优质公开课, 多用视频公开课课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缩小差距。

6. 提高质量, 内因为主是前提。

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 高校更要把抓人才质量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 而不是上级布置的要求和任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 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根本大计。各校要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工作纳入本校的发展规划、年度工作计划、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责任制, 认真按照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 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 细化层层分解, 逐项落实到位、落实到人, 加强教学督导和考核监督, 不断扩大公开公示面, 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

古人云:一年之计, 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树木;百年之计, 莫如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的巨大工程, 它的成效不能短期内可以准确评量。我们坚信, 只要我们育人为本、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走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会实现新的跨越。

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使命。新建本科院校要坚持内涵式发展, 提升质量保障就必须牢固树立以培养人才为核心的办学理念, 推进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 才能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N].人民日报, 2011.3.1

[2].胡锦涛.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EB/OL] (.2011.2.23) [2011.7.11].ht tp://www.news.china.com.cn

[3].韦永恒.理念改革创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新建本科院校加强质量建设的思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2 (5)

[4].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

篇4:坚持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

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及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学校内涵发展的要素 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以德育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线。它包括六个要素,即注重人的发展、注重质量提升、注重精细管理、注重文化立校、注重特色和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

学校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关系 在学校的内涵发展中,质量提升是核心,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的内涵发展是质量提升的基石。学校的内涵发展就是提升品位,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全面提高质量。

校本精神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精神支柱

学校的内涵发展,离不开“学校精神”也就是校本精神。校本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级,是学校的核心文化,是学校的精神血脉。主要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师生的价值取向;师生的行为准则和情感态度; 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办学行为等几方面。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基础

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化管理很重要,学校规范管理有两个要素:一是学校应该建立起脉落清晰、严谨细致、管理畅通、落实得力的管理网络;二是应该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为此,依据章程,学校建立了105项管理制度,各岗位管理人员工作运行要依据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依据省、市教学管理规范,制定了各层面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了教学日常管理;依据《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制定了学生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依据《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法规,探索评价机制。

精细化管理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保障

精细化管理源于企业,像日本丰田、中国海尔等产业就是运用精细化管理获得了成功。纵观国内的优质学校,像洋思中学、东庐中学、溧阳六中等国内“改薄创优”名校,他们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高度重视精细化管理。笔者认为精细化管理将重点体现在如下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要精细化、教学管理要精细化、队伍管理要精细化、学生管理要精细化、后勤管理要精细化、安全管理要精细化等。

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核心

首先,要强化教学管理,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其次,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工作内驱力,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关爱教师,赏识教师,尊重教师情感,完善激励机制;再次,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重点做好学困生的转化提高工作,对上等生赶着走,对中等生推着走,对下等生扶着走。

队伍建设是学校内涵发展,提升质量的源动力

教师队伍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生产力,教师队伍建设不好,学校内涵发展就会失去动力。加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实施 “名师工程”,成就学校内涵发展,同时成就教师自身的发展,应着力做好以下几点:在学历补偿教育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支持鼓励教师不断进修,不断提高学历层次,丰富教师涵养;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施 “名师工程”,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请名师到学校讲学,派老师到外地听课交流。推进学校的内涵发展是本校的发展之路;促进质量的提升是本校内涵发展的永恒追求及目标。在内涵发展的道路上,学校将克难求进,坚实地走好每一步。

篇5: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抓住评建机遇促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医学生培养质量与水平-第二军医大学教学评价经验介绍

经过近两年的.精心组织,严密筹划,在全校上下一致努力下,第二军医大学在2007年11月结束的全军院校本科教学评估中,得到了评价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最终获得了令人满意的评价结果.本文介绍了该校在参加评估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为今后其它院校迎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些思路.

作 者:谢长勇 刘斌 许劲松 仲向平XIE Chang-yong LIU Bin XU Jin-song ZHONG Xiang-ping  作者单位:第二军医大学,上海,200433 刊 名:西北医学教育 英文刊名:NORTHWEST MEDICAL EDUCATION 年,卷(期):2009 17(3) 分类号:G642.0 关键词:本科教学评估   经验介绍   教学管理  

篇6: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摘要:在新的时期、新的教育形势下,张掖市示范性综合实践教育基地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认真研究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教学方法,使劳动实践活动课达到了既能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和勤于动手的习惯,又能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增强学生探索意识、培养其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劳动实践活动

促进全面发展

现代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素质教育,而劳动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点,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中,应把劳动素质教育放在重要地位。下面谈谈我校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教育的意义和如何开展好劳动实践教育。

一、劳动实践教育的意义

开展劳动实践教育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让学生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劳动实践活动的实施,能使学生增加知识,陶冶思想情操,锤炼学生的意志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1.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能促进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和世界观是在人与人交往中,在劳动中形成的。在劳动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美德,通过劳动活动能使学生养成爱护设施,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遵守公众纪律的习惯,同时能改变学生懒惰的习惯和轻视体力劳动的观念,通过劳动活动课的教学,还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的优良品质。

2.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在劳动实践活动的教学和实践中,能激发学生钻研技术的兴趣和训练动脑、动手的能力。在劳动实践中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比如通过《玉米杂交制种技术探究》课的学习,会促进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明确“杂种优势”的科学含义,体会推广玉米杂交种种植提高产量的现实意义。通过劳动实践活动还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双手灵巧,热爱劳动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清晰的思维,这是因为在劳动实践中能促使脑的思维和手的劳动相结合。手脑结合,脑教导手,手又发展和训练脑,使人心灵手巧。学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聪明,那种认为劳动实践活动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根本不能兼及的观点是十分错误的。

3.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能促进美育的发展

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当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或他们通过细节独立思考完成某些科学试验时,他们就会体验到劳动带来成功、劳动创造美的愉悦。比如通过《树叶粘贴画》活动让学生利用树叶组合出各种贴画,培养想象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增强创新精神,激发热爱艺术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在体验创造性劳动的快乐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评美能力。

4.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检验体格发展水平和质量的标准是身体生长发育是否正常,体形是否健美,体姿是否端庄。比如整地、掰玉米等体力劳动可适当地让学生参加,能够促进其身体的新陈代谢,增进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从而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适当的体力劳动,能促进学生身体的协调运动,强健筋骨,从而达到健美体形、端庄体姿的目的。

二、如何开展好劳动实践活动

实施劳动实践教育活动,是我基地综合实践教育活动必需的课程之一,是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位置上来的课程化的活动。因此,为了提高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质量,保证劳动实践活动的教育效果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合理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组建校本教材编委编写《学生军训暨综合实践教育活动指导手册》。以“指导手册”来指导各项活动。

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教育,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根据当地的生产情况和从实践基地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爱好和兴趣,形成合理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教育。比如,我基地现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劳动实践活动课程体系:五年级开设《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探究》、《土壤污染的调查与研究》、《绿色消费》、《认识花卉》、《树叶粘贴画》课,等等;七年级开设《无公害蔬菜的认识与鉴别》、《果树嫁接(芽接技术)》、《玉米杂交制种技术探究》、《果品采收与储存》课,等等。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从实际出发建设实践基地

劳动实践活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主要有一定时间从事劳动实践活动,这就要求基地根据所开设的劳动课程,按标准建设配套的劳动技术专用实验室和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比如我校现已建立了标准的劳技专用教室,配备了相应的劳动工具,同时各专用教室配备了相应的仪器设备和实践材料,建立了花卉繁育大棚与温室大棚,每班(排)创建了试验田,为劳动实践活动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条件。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立一支学科齐全、素质较高、一专多能、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的劳动实践课师资队伍,是提高劳动实践活动质量的关键。师资队伍的来源,一是让一部分具有一定专长的文化课教师专教劳动课,二是择优录用一些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官来担任劳动课程,三是选派部分老师参加相关科目的培训学习后,兼职担任劳动课程。只有加强劳动实践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才能保证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质量。

4.加强劳动实践活动教学管理工作

为提高劳动实践活动课的教学质量,学校已形成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做到行政上有人抓,业务上有人管。学校规定劳动实践课老师必须杜绝没有安排实践课的“纸上谈兵”的教学方法,在实践课中要改变单纯的“老师讲,学生听”和“老师做,学生看”的教学模式。为保证劳动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形成了行之有效的劳动实践活动教育考核手段,考核的内容包括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与劳动效果等五个方面的考核,同时注重平时表现、动手能力、掌握基础内容作为考核的原则。

篇7: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沙后河中心小学

新的《义务教育法》强调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对一个地区而言是办好每一所学校,对一所学校来说就是注重自身的内涵发展。家长衡量学校的尺度是教育质量,如何抓好质量,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一直是学校管理者思考着实践着的命题。从教学管理者的角度而言,我们认为在涉及质量问题的诸多因素中,教学研究和教学常规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必须下气力抓,持之以恒地抓。

一、加强教学研究,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走教学研究之路。只有在不断的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教师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几年的新课程改革,使我们深深的感觉到,不管改革走到哪一步,教学效果最终总要在教师的教学中体现,在课堂中落实。为此,我们紧紧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开展了对各种类型课的研究。

(一)发挥骨干作用,推好引路课

我校在课改的三个阶段,即刚刚进入课改教师们还不完全理解新课标的引路阶段,课改进行中教师们对一些问题把握不准的疑惑阶段,取得了一些收获后想要再上新台阶的提升阶段,都推出了引路课。引路课的目的在于引进教学理念,引导研究方向,引领教学行为,引发共同思考。由于引路课承担着如此多的重任,做课教师的选择一定要慎重,我校承担引路课任务的教师大多是学校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引路课前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要成竹在胸,力争做到:细节精彩,系统完美,务实创新,富有远见。引路课是在课改进行的关键阶段推出的,推课之前应有对问题的讨论,带着问题听会促使听课教师对问题深入思考,对学习产生需求欲望。

(二)运用激励机制,抓好常态课。

我们关注常态课,因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大量完成的是常态课,常态课的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教学质量。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常态课凑合上”的情况发生,我们根据学校大、骨干多、开展活动有气势、有氛围的校情,每个学期都推出与提高教学质量密切相关的教学活动,并且将实施方案制定的环环相扣,让教师们觉得教学活动要紧紧跟上,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

如:“同研一本书、同研一节课”活动。因为大家要同备一本书,还要以接力棒的形式完成一讲、二讲、三讲„„不管处于哪种状态,你都要参与其中,在研究过程中思考、学习、实践,自身的提高和集体的氛围会使每个人在不经意间产生进取的动力,作用在课堂上就是质量的落实。我们常常让这类活动贯穿整个学期始终,每个阶段的目标各有侧重,使教师们在一个一个目标的完成中养成脚踏实地、认真做事的习惯。

我们推出的“教师特色教学展示交流”、“学生习作展评”、“带题授课检测材料阶段交流”等教学活动,本质上都是在做质量监控,由于选择了活动这一形式,并且运用了激励机制,就使得教师们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的投入其中,促成既定目标的实现。

(三)探索教学规律,研好“带题授课”

《中国教育报》开设的“新课程教学问题论坛”中有一个观点:用科研的方法推进课改应该是课改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课改,改到深处是制度,改的过程是科研。我认同这种观点。我们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科研课题去研究,让我们的教学具有目的性、系统性、针对性、宏观性,其实它们的关系可谓是密不可分的,应该说:教学是基础,科研课题是升华;反之,科研课题的不断完善,更能科学、明确的指导教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带题授课的具体实践使教师们体验了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教研的深刻性与丰富性。带题授课的检测,将教学效果反馈在“纸面”上,实际上是落实了教师的自我监控。

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对原有事物的全盘否定,而是要批判地继承,汲取原有事物中的营养,使之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拓现行的工作。根据这一原理,学校的教 学常规管理,一要抓常规管理的继承,二要抓在常规基础上的创新,这样才能呈现教学管理的高效有序。

(一)继承教学常规管理的规范性

规范不是低层次的要求。要结合本校的实际,对常规管理进行思考,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形成自己学校教学管理的思路、章法、模式,最终实现科学的、高效有序的教学常规管理。必须确保教学管理的规范性,才能保证教学秩序的稳定、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学校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指挥系统,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师,层次清晰,责任明确,使教学工作有序、规范,管理到位。同时该系统又是学习管理指挥系统,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教研、科研,不断促进教师自身提高,最终指向培养学生发展的目标。我们在规范性的教学管理中努力做到:

1、形成制度,雷打不动

学校工作千头万绪,但我们学校坚持做到统筹安排,保证重点。教学常规管理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秩序等。哪一方面有所忽略,都有可能给全校教学质量带来损失。一些常规管理被有些人认为是“过时”的东西,即每学年必做的常规工作,如教案检查、教师基本功考核、全校统一考试等等,给这些工作赋予新的生命力,抓实抓新。这些做法有力的保证了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过程管理,有始有终

教学常规管理要贯穿全过程的始终,也要贯穿全学年学校工作的始终。只要有教学活动的存在,教学管理就不能中断。只有这样,才能使整个教学工作的流程顺畅、通达,形成闭环式系统,产生应有的积极效应。

3、不留死角,管全管细

教学常规管理应是多种主体的活动。这里既有管理者主体,又有教师主体,还有学生主体。三个主体应全部纳入管理范围之中。并且最大限度的发挥人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 塑造,则管理的规范化自然也就实现了。如家长评教、学生评教、领导评教

(二)创新教学管理的科学性

我们进行的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在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的创新必然要求教学管理的创新。课改中我们改进了备课和质量监控制度。

1、备课创新----提倡个性化

过去学校要求教师的备课格式统一、整洁、详实,要求成为教师的 “作品”,使不少教师把备课异化为体力劳动,做表面文章。现在我们提倡“备课创新”,可以资源共享,备课本可以勾、划、圈、点、补,不求形式的“漂亮”,而要注重课前思考和课后反思。提倡个性化教师的个性化教学,这一个不同于那一个,人人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正所谓教学有法,又无定法。种种做法使教师的备课成为最具创造性的劳动,课堂教学的改革随之向纵深发展。

2、质量监控——更具科学化

我们学校多年来高度重视教学质量,视为生命线。我们坚持多年对期中、期末进行质量分析,这项监控管理在前几年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以今天的视角看,它的监控更侧重结果。在新课程改革目标愈来愈明晰的大气候下,质量监控更多的应体现在管理过程中。为此,我校结合学区的量化考核制度实行了新的《学校量化考核》。大家认为新的质量监控意见有这样三处亮点:

第一、体现了科学性。由于学生来源不同,起点不同等多方面因素造成学习能力方面的差距。在这种情况下,再用一把尺子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势必会造成教师的心态不平衡,使评价失去应有的效果。新办法增加了学期初和学期中的监控,这样就可以客观的了解各个班学习基础水平,同时给每个班学生学习状态的发展,标定一个起点,以便期末衡量进步的程度。两项监控的增加,使任课教师放下包袱,直面所任班级的基础水平,有的放矢地制定自己在教学中相应的措施。修改后的监控意见,将原来静态地监控一个 “点”,变成了动态 地监控几个“段”,体现了质量监控的过程管理。

第二、体现了服务性。修改前的办法,对学困生的监控停留在统计、分析,新办法在学年初水平质量测试之后,学校召开学困生家长会,帮助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督促家长与教师配合制订学生学习计划,并且每月末配合教师做好学困生月末进步小结。将监控由“管”转向 “服务”,将学困生的补差工作落到了实处。

第三、体现了导向性。根据新办法,学期初学校要召开教学质量研讨会。研讨会有三个层面的经验介绍:班级成绩有明显提高的任课教师;年级成绩优异的教研组长。前一个层面的教师业绩,都是以“段”的提高为评价标准,与期初期中的监控标准一致,让教师们心服口服。随着完善后的新办法的实施,以往学年初新接班教师的抱怨声没有了,从开学第二周起,各年级的补差工作就开始了。因为教师们知道,学校言必信,行必果,出台了制度,就一定会落实。而且学校“看过程也看结果”的理念使教师们明确:抓质量要勤奋加智慧,抓结果要在原有基础上再提高。教师们的工作态度让我们欣慰,同时也使我们体会到科学的制度管理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

综上所述:教学研究、常规管理,是支撑教学质量生命线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两要素。其中研究决定水平,管理决定成败。几年来我们实实在在抓了教学研究,认认真真抓了常规管理。我们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随着教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强,我们学校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篇8:坚持内涵式发展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

一、选取生活素材, 强化学生的思想教育

(1) 从社会热点时事中挑选素材。作为初中政治教师, 应帮助学生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及不良思潮, 选取社会上的一些热点新闻或时事为素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素材的剖析, 增强学生抵制不良思想的能力。如《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一课时, 教师可挑选“玩网游暴毙”这一当前热点时事, 教育学生面对诱惑较大的网络等, 应增强自己的自控力, 抵制这些有碍自身发展的不良风气及思潮。

(2) 从学生校园生活中挑选素材。在初中政治教学活动中, 空洞的说教无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所以, 教师应从学生的校园生活中选取适合教学要求的教学素材, 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3) 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挑选素材。初中政治教学设计和活动必须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烦恼, 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如开展《好习惯受用一生》内容教学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多个良好习惯, 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这些良好习惯,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二、创建活动平台, 增强学生的情感交流

(1) 前移教学关口, 搜集学习资料。在初中政治教学中, 教师可将教学关口前移, 安排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搜集充分的学习资料, 为课堂教学中的汇报交流活动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 同时也增加了教学生动性。例如教学《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内容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环节搜集相关信息, 在教学活动中, 学生将搜集来的资料分成社会事业、经济建设和国防科技几大类并依次进行汇报, 不但提高了学习生动性, 也增强了学生对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感悟。

(2) 搭建交流平台, 开展主题辩论。在政治教学活动中,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阅历不同, 对于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也存在着差异。对于这一现状, 教师不能直接评判对错优劣, 应搭建交流平台, 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辩论活动, 引导学生的思维在交流中不断交锋和碰撞, 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改进学生的思维方式,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时, 学生对于消费者的维权方式存在分歧。对此, 教师可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 在辩论中, 学生不断地摆事实、讲道理, 纠正了部分学生的片面观念, 提升了学生的法制观念, 明白了只有依法维权, 才是正确的解决途径。

(3) 紧扣教材内容, 开展专题演讲。初中政治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紧扣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容, 运用丰富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教学成效。例如在进行《民族情民族魂》教学之后, 为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让中国再次腾飞”的专题演讲活动, 要求学生自备演讲词, 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深情演讲活动中, 思想不断受到深刻洗礼, 促进思想教育成效的提升。

三、开展实践活动, 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

(1) 组织警示教育活动。在法律内容教育中, 为了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少管所”等法制教育基地, 听取警务人员的现身说法或是将其请进课堂开展讲座活动, 学生从这些真实的案例中强化了自己的法律意识。

(2) 组织参观场馆活动。政治课教师应善于整合各项教育资源, 通过结合课堂和课外, 校内与校外, 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增加教育成效。如教学《科教兴国》之后, 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有关科技发展的图片展, 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

(3) 组织社会调查活动。调查研究是社会实践活动中较为常见的方式, 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话题,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如针对当前初中生沉迷网络等现象, 笔者就安排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活动, 在活动中, 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网络应是辅助学习的好工具而不能影响和阻碍自己的学习、生活, 并在同学间发出“善用网络”的倡议, 强化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 初中政治教师应将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材紧密结合在一起, 通过对教学工作的创新和优化, 提升教学成效,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三打白骨精优秀课下一篇:学校内设组织机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