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月是故乡明》观后感

2024-05-12

电视剧《月是故乡明》观后感(精选18篇)

篇1:电视剧《月是故乡明》观后感

电视剧《月是故乡明》观后感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过后,金秋送爽,便是收获的季节。明月何曾是两乡,只是故乡寄托了乡愁和情思罢了。中央一台正在热播的当代农村剧《月是故乡明》,讲述了事业有为的女企业家张锦绣返乡创业,带领全村人民打响脱贫攻坚战的故事。时值脱贫攻坚收官之年,这部剧向我们展示了“新乡贤”如何助力乡村振兴,带领群众一起“走花路”。作为驻村青年干部,曾经的大学生村官,学习怎样和“新乡贤”、群众拧成一股绳,并肩作战,苦干实干至关重要。青年干部当着力涵养三种“气质”,以三“气”凝聚三“心”,收获自己的人生“花路”。

树立志气,经风历雨守初心。乡贤是德高望重的人,村官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新乡贤”和大学生村官入村,优劣互补,恰到好处,“助攻”乡村振兴,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但是基层的工作环境错综复杂,万千变化,这就需要我们青年固守初心,磨砺志气,锤炼党性。加强党性修养,就要正确对待党性和个性。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粒土、时代的一抹尘,只有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前途、民族事业之中,才能不负韶华,实现个人价值。剧中张锦

绣的丈夫倪洪涛最初不理解妻子的选择,多次想回到繁华的大都市生活,后来张锦绣用她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倪洪涛也留在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乡村。这也给我们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带来了一丝启示。

涵养正气,奉献青春磨耐心。我们坚信,只要方向正确,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锤接着一锤敲,就一定能成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我们就需要这么一股韧劲儿推着我们前进。天地乾坤,吞吐万物。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中气十足,以心平气和、心容万物的浩然正气久久为功,用“平和”的心态正确看待进退,用“平静”的心态正确看待得失,用“平实”的心态正确看待成败。“雏既壮而能飞兮,乃衔食而反哺。”事业有为的张锦绣回乡创业,正是以对土地深沉的爱,对山水凝注的梦,对父老乡亲淳朴的情,对故乡难以割舍的恋,克服重重困难,探寻脱贫致富路,带领全村人民打响一场集建设经济、传承文化、保护生态的决胜小康之战。这也为我们打造“乡愁”品牌,建设特色小镇提供了借鉴。

永葆朝气,实干奋进显诚心。疫情之后,各项工作纷繁复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为“常态化”,脱贫攻坚进入“收官战”,深化改

革进入“深水区”,动能转换进入“胶着期”。八大发展战略,九大攻坚行动,是担当作为者的“舞台”,是实干争先者的“擂台”。需要热血的时代,便只能是年轻人的时代。我们青年,需永葆热血和活力,以实干争先的冲劲、攻坚克难的韧劲、改革创新的闯劲,奋斗在改革创新的一线,宁做跑断腿的“店小二”,不做清闲的“甩手掌柜”,宁做新时代的“挑山工”,不做优哉游哉的“喝茶人”,宁做一穷二白的“清白者”,不做腰缠万贯的“吸血鬼”,永远葆有“归零”的勇气和“年轻”的活力,学做张锦绣一样的“逆潮人”,不负韶华,赤子可乘龙归去。

篇2:电视剧《月是故乡明》观后感

文章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写了故乡的水、在古柳下点篝火、捉知了、故乡的月、捡鸭蛋等几个场景,充满了童真童趣,令人向往。“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相映成趣。”这是多么美的一个场景啊,可见家乡的月亮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后半部分写了作者游历过很多地方,“在风光旖旎的瑞士莱芒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却始终比不上“我”心中的月亮。作者住在朗润园,那里“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一碧数顷,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即便是住在这么美的地方,作者还是见月思乡,仍旧想着家乡芦苇坑里的小月亮。

“见月思乡,已经成为我经常地经历。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怅惘,有留念,有惋惜。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见月思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惆怅和思乡之情。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是一个人的心灵归属和寄托,是一份无价的财富。不论是普通人,还是像季羡林老先生这样的名人,对故乡的思念感情是一样的。“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让人非常的感动。

篇二:《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读了《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作者季羡林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之情。

季老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这漂泊的四十多年里,季老曾到过将近三十个国家,他看过许许多多的地方的月亮,那些高山上的月亮、大海上的月亮、非洲大沙漠的月亮都非常美丽绝伦,但是在他心中,不管离家多少万里,他都不忘自己家乡的小月亮。见月思乡成为他经常的经历。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我不知不觉地想起了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在内蒙古。那里每家的房前都有瓜藤,瓜藤上结满了大大小小的瓜,还有一大片玉米地。穿过树林,走过沙地,就到了大河。大河里的水时而多、时而少。水少时我们就去趟河玩,抓鱼,泼水,游泳,玩沙泥,真快活!当我离开故乡来到大城市,再也见不到故乡那样的美景,我多么想念童年的小伙伴,多么想念那条大河!

季老在月亮中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微苦中有甜美。作者忘不了家乡的月亮,我忘不了家乡的大河。故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我心飞向故乡。

篇三:《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晚上读书,读到季羡林先生的《月是故乡明》,忽然有些失落。

季老先生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离开家乡十年。

十年,物是人非,家里老旧的房子,依然在城市的一角,灰色的水泥墙,斑驳着我的心。父母都已年近花甲,因思念我的缘故,白发骤生,本已憔悴的面庞被岁月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寄希望于父母心情的开朗,身体的康健,我才能少些愧疚。

月是故乡明,让我想起了家中阳台上看到的月亮,还有儿时经常仰望的星空。那时的夏夜,治安极好,不关门,铺了席子睡在门口走廊上,不需费神,就可看到星星闪烁的表情。

不知是我内向还是家庭的原因,我极少与父母有语言上的交流,以至于而立之年依然不知如何与父母沟通,酿下了诸多矛盾。还好是我的亲人,他们原谅我,也让我在能够有勇气面对生活。

生活是快乐的,不管有多少困难,现实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前进。幸福就是痛并快乐着。

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思念愈久愈沉,沉在心底最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是对亲人感恩的心。

月是故乡明,新的家乡也有明亮的一弯新月,这份感情,愈久愈深,深深地扎根于心间,开枝散叶。

月是故乡明,心中永远铭刻着的,是对过去的怀念,是对生活的憧憬。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我走出青涩的岁月,渐渐成熟,这心头的天平才渐渐趋于平衡,希望它不至于颓然倒下,倒下了,将倒下我自己。

月是故乡明,永远的怀念,永远的憧憬。

篇3:电视剧《月是故乡明》观后感

赏月, 是一种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活动, 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有着浓厚的心理特征。杜甫曾写道: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月, 虽然无所不在, 但在游人的眼中, 故乡的月亮却为什么显得格外明亮?这是因为远离家乡、只身在外的人望着明月, 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丝丝想念, 不由自主地顿生缕缕乡情, 在浓厚感情色彩的作用下, 割舍不断的牵挂和挥之不去的思念就会油然而起, 他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到家乡的月亮分外亲切、分外明亮。于是, 明月的审美欣赏, 由于人的情感作用, 就会在意识层面上升华为某种心理活动。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 惟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蝉娟。

苏轼的这首《水调歌头》是典型的中秋咏月之词。词人运用形象描绘的手法, 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 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 沉浸浓厚的哲学意味, 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谓之作。这首词作虽然通篇咏月, 但处处关合人事, 上片借明月自喻孤高。下片用圆月衬托别情, 构思奇特, 蹊径独辟, 极富浪漫主义人文色彩, 堪称传世之作。

一般来说, 赏月的审美情趣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借月景抒情, 借物言志。表露赏月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意趣。曾朴把涌上浪头的皓洁的圆月, 描绘成仿佛正在荡涤着世界的腥秽, 表现了作者对丑恶事物的憎恶;郭沫若通过对月蚀现象的描绘, 抨击了人间的各种黑暗势力;巴金把在一望无云的天空中运行的圆月, 描绘成好似在一碧无际的大海里航行, 展示了作者当时的孤独、徘徊的意念, 另一种是把月亮人格化, 把原没有生命的月亮看成是有生命的, 象人一样能思想, 有感情。在冯德英的笔下, 月亮是善良, 好伤心和易受感动的姑娘;在刘真的眼中, 那刚刚从东边升起的月亮, 又羞答答地钻进树林里藏起来, 好似一位新出嫁的媳妇, 所有这些, 都告诉我们:人们赏月总是要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同月亮建立起一种审美关系。

诚然, 人对月亮发生审美心理是有条件的。它决定与来自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月亮的某一方面的属性与人的某一项的情感契合。月亮的或明或暗, 或圆或缺, 以及它的孤独奔波的运行方式。使人会联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勾起个中复杂的思想感想。南朝乐府《子夜歌》唱到:“夜长不得眠, 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 虚应空中诺。”长夜难眠, 在明月的相伴下, 善良多情的姑娘仿佛听到情人那时断时续的呼唤, 而她呢, 只能空自答应。因此, 远离亲人的人, 观赏盈虚圆缺的月亮时, 最容易牵动人心。还有, 月亮出现的时间性与无处不照的空间性, 也容易使人染上情思。当夜幕降临以后, 正是人们思念家乡、亲人的时候,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思妇楼头见。征人马上霸”等诗句, 都表现明月能牵动人的离愁别绪, 也和它所出现的特定的时间分不开;“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 同时一个月亮, 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观赏它。远离家乡的人望月, 家乡的人望月, 于是月为中间物, 把双方的情感活动连接起来。

人在月亮上产生审美心理还有一个因素, 即审美主体的心境。心境属于感情范畴, 是在某一阶段影响着一个人整个行为的一种感情状态。心境不同, 对月亮的审美感受也会不同。“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月如伴侣, 亲切可爱, 此时观月者得心情是愉悦的;“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月知人心苦, 徘徊难遣愁, 显而易见, 此时观月者的心情是愁苦难言的, 影响观赏者心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审美主体的志趣、品味、胸襟。“越是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从宁静的月色中, 我们可以看到观月者清白品格的力量;“天上月, 遥看似一团银, 夜久更阑风渐紧, 为奴吹散月边云, 照见负心人。”皎洁的月光好似圆溜溜一团银子, 被遗弃的女子希望明月能照见出负心人的本相。从中可以看到高尚的情操对观月者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变迁,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进军中, 月亮以它更广泛的宇宙画面, 为人们提供新的形式和意趣。人们更美好的思想、品格、志趣, 为赏月者添增了新的内容。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歌曲唱到:“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乡, 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 你也思念, 我也思念——万家团圆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心愿。”这里的咏月, 虽然是老主题, 然而却有了新意, 它体现了新时期人们的博大胸怀, 道出了各族人们建设祖国, 保卫祖国的共同心声。

篇4:月是故乡明

请看下面这些话会引起什么反响:

一般人只晓得美国是培养台湾留学生的温室,却没有注意到美国也是埋葬合湾人才的坟墓。(91页)

笔者不才,在美国教过多年的现代诗,敢说仅有极少的英美诗我不了解,但台湾现代诗却有不少是我看不懂的。(208页)

今天整个社会都是一个大教室,所有的会场都是讲坛。校外的知名度远比课堂里的名声要紧。第一等的名教授是不教书的;第二等的名教授呢?是在课堂中能唬住学生的,佳评自然潮涌而来。(105页)

读书据说和智慧有莫大关系,但若智慧不能蜕化为权力(试看社会上这许多可怜的教授们)的话,又有何用?(63页)

请注意,这里所说的“可怜的教授”不是中国的教授,而是美国的。傅教授长期在美国任教,他这话是意味深长的。

教不严,师之情

在《文集》中,傅先生以三重身分说话:他是英语教师,是文学研究者,又是社会评论家。

一个在中国出生并且在中国长大的人,在美国大学教英语应该不是轻松的工作。可是使得傅先生感到关切的,并不是那里的学生要求太高,而是其中有不少人英语水平太低。

对于美国多数大学生的英文程度,傅先生的评语十分干脆(并且有充分根据):“学生语文水平下降,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177页)造成这个可悲现象的罪魁祸首是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的长处是速度高,覆盖面宽,可是有展示而少评介,观众得到的启迪不多,也来不及自己思索。电视看得多,书报就读得少,写作工夫更下得少。结果是“芸芸学生无不视写情书为畏途;假如非写不可的话,每写十个字就有一个拼错。”(179页)

除电视占时间太多外,对于美国的英语教学,傅先生也大摇其头。“美国一般高中不逼学生念名著及写读书报告,一般大学又没有入学考试,象这样的制度怎能维持固有的英文水准?”(180页)他主张反其道而行之:要“逼”,要严格要求。这一“逼”逼得好,可以从他在广州中山大学的教学效果看出。一九八九年下半年,傅先生趁休假之便,来中山大学讲授“现代与当代英美文学”。一九九○年四月举行民主评分,他自评93分,中国同行给他96.5分,学生给他96.77分。在六位来自国外的英语教师中,他得分最高。

人所难言,我易言之

作为老师,傅先生是严格的;作为文评家,他更一丝不苟。(当然,他的评论是个人意见,有人可能只是部分地同意。)

与一般“新派”学者不同,他在《文集》中没有鼓吹什么现代主义、结构主义;与一般“旧派”学者不同,他没有提倡什么古典主义、浪漫主义。人们觉得,他的议论平实而合理。例如关于新诗问题,他这样说:“故作晦涩是不可原谅的,但要求新诗极端大众化也不是真知灼见。”(208页)“无论诗人如何‘高贵’,他也没有权命令读者努力爬向他所傲然挺立的千仞孤峰——至少他自己应作某种程度的努力去迎接读者。”(209页)

不难看出,关于英美文学,傅先生是有独特看法的。例如美国诗人LucyLarcum(一八二四——一八九三)的诗作《种树》,傅先生指出它“因袭浪漫主义的滥调”(84页)。他对大名鼎鼎的英国小说家RudyardKipling(一八六五——一九三六)“了无好感”(21页),美国OgdenNash(一九○二——一九七一)的滑稽诗他也认为“不够隽永”(12页)。

关于中国文学,傅先生的言论也往往不同凡响。谈到顾文昱的《白雁》诗,他的意见与沈德潜、朱彝尊相左。关于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陈其年说是“哀感顽艳,得南唐二主之遗”,傅先生却认为纳兰虽有些好句,可是“他的愁多半是些无谓的烦恼……或借来的忧愁……”。(54页)

近来国内有人爱谈比较文学,他们不妨看看傅先生的提示。他告诉我们,“西方诗人处置‘落日’这一意象,极少象中国诗人般流于伤感或滥情。”(23页)他惋惜中国妇女文学太讲究“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因而缺乏惊人的力量(29页)。谈到咏物诗,他注意到一个有趣的区别:中国诗人爱咏白雁,可是对西方诗人认为“代表智慧、孤洁和高贵”的白天鹅(swan)可没有歌颂。(73—79页)

傅先生有一点大胆得可爱:英国诗人叶慈(W.B.Yeats)的十四行诗《丽达与天鹅》(Leda and the Swan)名满天下,可是傅先生直率地说,“作为一个东方读者,我始终不能完全接受它。”(75页)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一个人虽然身居大陆,不出国门一步,可是美国的英语教学情况他仍然可以有所了解,英美文学批评家的意见他更易于知道。他最难找到的,是一个窥见留美华人心态的窗口,尤其是通往那里的文化界的窗口。《傅孝先文集》部分地满足了这个要求。

赴美的中国学生(不论是台湾的还是香港的)并不都是学者,这一点大家都明白。《文集》以嘲弄的笔调指出,这些人有不少本来志不在学,“对念书的兴趣并不比吃药高”(91页),后来自然由学文转工或转商。有的人感到无法改行,又怕回故土后无面目见亲友,这就彷徨终日,甚至发疯、自杀。最惊人的例子是,佛罗里达州大学有个香港学生,因为论文通不过,竟然买一把手枪先把教授打死,再打死自己。(161页)

傅先生已经在美国当上了教授,可是他所走的路是不平坦的。在求学期间,他是个穷学生,感到功课压力大,每天“从教室到图书馆,再到工作的地方。回家后开夜车苦读,到凌晨就寝时往往精疲力竭。”(160页)学业完成了,他到北卡罗莱纳州教书,因为要省钱,自己搬书箱,结果还扭断了一根肋骨。(37页)

但是如此苦学成才、当上了教授的人,他们是否就快活了呢?傅先生对某些人的描绘是叫人心酸的:“不是变得俗不可耐便是怪诞不堪。”前一种人不必说,后一种人包括他的两个朋友:一位把案头的《圣经》拿掉,换上佛经、《老子》、《易经》;一位认为尼采说上帝已死还不够,应该说上帝尚未产生。(149—151页)

但是关于傅先生,我们可不必过分担心。他有苦闷,可是发表了“不合时宜的杂感”;他看见有些留学生心烦意乱,就写文章劝他们“掌握自己”;他相信,“只要工作者把心灵倾注在上面,任何职业都是一件事业。”他还用高亢的音调发出呼吁,说在美国教中国文学的人要用中文写作,因为这是“国家的基本荣誉和个人的职业尊严”所需要的。(116页)

贯穿着整本《文集》的是一根红线——爱国主义。我觉得最值得玩味的是下面这两句话:

(一)除了若干科技问题外,我们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如何恢复民族的自尊和自信。(71页)

(二)凡是对自己的文化缺乏信心和认识的人,常常过分地崇仰外邦的语文风物,结果一定感到无根的悲哀。(111页)

尽管傅先生往往会感到孤独,会感到“人生之途常常是愈走愈窄愈荒芜”(131页),可是上面所说的那种特殊的悲哀他是没有的。原因是:他关心祖国的前途,他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他有根。

篇5:月是故乡明读后感800

小时候,爸爸总是带着我在自家小院观赏月的阴晴圆缺,看那温柔的月光在空气中一点一点漫延,最后打在你的脸上。

爸爸曾在月光下讲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月光下,我的眼里闪烁着近惊奇的光芒。

“爸,人真的可以飞吗?”

他轻轻笑了笑:“可以呀!国家正在研制飞船,不久,人就可以向嫦娥一样飞向月球。”

“那嫦娥是怎么飞的?”

“傻,那是神话,不是真的。”

“哦!”我似懂非懂的答应着,眼前却拂过爸爸带我做着月亮飞船到天堂的情景,傻傻的笑了笑。爸爸扶了扶我的头,他也总这样爱怜地抚摸我的头,心里瞬间被一股暖流冲过。

爸爸就是这样,总是耐心对待我的每一件事,对我有求必应,应必做到。以至于常常在月光下读他的爱,读到痛哭流涕。

月光还是那么惨淡,仿佛只有中秋时节才会明亮少许。每逢中秋,爸爸总是把那个干涩的月饼让给我,我不肯,他便开口就骂,我便流着眼泪啃着他满满的爱。

又逢中秋,躺在床上望着月亮心中感慨万千,此时,身在异乡的我,也听不到爸爸讲的嫦娥奔月,再也吃不到爸爸让的那个干涩的月饼。这只有一轮明亮的月亮和一颗交感万分的心灵。

流着泪水,望着异乡的月亮,吃着香甜的月饼,却思念着那干涩的味道和一轮惨淡的月亮。

篇6:季羡林《月是故乡明》读后感

季老先生说,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离开家乡十年。

十年,物是人非,家里老旧的房子,依然在城市的一角,灰色的水泥墙,斑驳着我的心。父母都已年近花甲,因思念我的缘故,白发骤生,本已憔悴的面庞被岁月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寄希望于父母心情的开朗,身体的康健,我才能少些愧疚。

月是故乡明,让我想起了家中阳台上看到的月亮,还有儿时经常仰望的星空。那时的夏夜,治安极好,不关门,铺了席子睡在门口走廊上,不需费神,就可看到星星闪烁的表情。

不知是我内向还是家庭的原因,我极少与父母有语言上的交流,以至于而立之年依然不知如何与父母沟通,酿下了诸多矛盾。还好是我的亲人,他们原谅我,也让我在能够有勇气面对生活。

生活是快乐的,不管有多少困难,现实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前进。幸福就是痛并快乐着。

月是故乡明,对家乡的思念愈久愈沉,沉在心底最深处,永远挥之不去的,是对亲人感恩的心。

月是故乡明,新的家乡也有明亮的一弯新月,这份感情,愈久愈深,深深地扎根于心间,开枝散叶。

月是故乡明,心中永远铭刻着的,是对过去的怀念,是对生活的憧憬。

成长是憧憬和怀念的天平,当我走出青涩的岁月,渐渐成熟,这心头的天平才渐渐趋于平衡,希望它不至于颓然倒下,倒下了,将倒下我自己。

月是故乡明,永远的怀念,永远的憧憬。

篇7:月是故乡明

我想到了记忆中的故乡,一条小河旁边长满了绿草,在绿草中点缀着几朵忽隐忽现的小花。我坐在那棵大柳树旁,抬头仰望月空,此时,它是那样的幽静。

皎洁的月光悄悄洒向人间,它身披银纱,为大地万物撒上一层白灿灿的银色,光彩夺目,好像仙境一般。月亮是凄凉的,在寂静的夜空中,孤独地望着人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等优美的诗句不正是表达古代诗人对月亮的情思。月光如水,情深如诗,在清凉的月光下,我静静的沉思着……

月儿,像一位温柔的母亲,静静的陪伴着我,失落和焦虑一刻间烟消云散。

月光如画,它是多么的美丽,笔画都难以描绘出她的漂亮,月亮如歌,它犹如一个五线谱,装饰着一个个如音符的星星,谱成了一首又一首优美的乐曲。

看着洁白的月亮,想起了月亮上的嫦娥娘娘,她抱着玉兔,看着远在人间的后羿,听着吴刚的一声声砍树声,每发出一声,就又过了一个夜晚。他不停砍着,不知经历了多少个春夏秋冬。

篇8:电视剧《月是故乡明》观后感

具体来说, 读懂一篇文章, 第一步要快速浏览作品,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第二步要理清文章的思路, 把握文章的行文线索。第三步要深入品味理解文章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理解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第四步要理解文章的主旨, 把握作者表达的观点态度和情感。第五步要理解文章在语言表达或写作方法上的特点。第六步要理解文章题目的含义及其作用, 理解文章开头或结尾的作用, 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 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解决了上述这些问题, 可以说是读懂了一篇文章。当然, 一篇文章中并不是都有这些要素, 但大部分要素还是具备的。下面, 笔者就以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乡明》为例, 来做具体说明。

一、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我们看一个人, 首先是整体来看, 获得第一印象, 即这个人是高是低, 是胖是瘦, 穿着是否讲究, 长相是否漂亮。至于这个人有没有内涵、品质怎样, 需要深入地考察才能了解。阅读一篇文章也是如此, 先要快速浏览,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看文章写了哪些东西, 至于文章的主旨、语言的妙处、写作特色、感悟体会等需要仔细品味才能获得。

《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 前半部分写了作者小时候在故乡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后半部分写了作者离开故乡后的人生经历, 文章总体上是写作者对故乡的感受。这就是对文章整体内容的把握。这只是对文章粗线条的认识, 尽管还不深入, 但这一步是不可或缺的。

二、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这确是经验之谈。作者在写文章时都有一定的思路, 顺着作者的思路阅读就很容易读懂文章, 这就好比是顺藤摸瓜一样。

《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很丰富, 既有小时候在故乡的一些趣事, 如数星星、捉知了、看明月、捡鸭蛋等, 也有在国外不同地方游历观赏月亮的情况, 还有在朗润园居住的生活环境, 这些内容都紧紧围绕文章的题目来展开。此外, 文章还按照时间的先后安排材料, 使得整篇文章思路清晰, 井然有序。

这篇文章非常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 衔接自然, 结构非常严谨。第一段开门见山, 开篇点题。第二段用“但是”一转, 写月亮的陪衬物, 为下文张本。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提到的“山”, 写月亮的陪衬物“山”。第四段用“至于”一词过渡到写月亮的陪衬物“水”。第五段与第四段的衔接也很紧密, 首先是时间上的衔接, 第四段末尾写“黄昏以后……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第五段写“到了更晚的时候”;其次是内容上的衔接, 第四段有一句“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 第五段有一句“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一个“更”字使这两段有机地连接起来。第六段第一句话“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 以后就离乡背井, 漂泊天涯”起承上启下。第七段第一句话“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 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承接上面的内容, 写现在的居住环境。第八段紧承第七段的内容。第九段呼应开头, 篇末点题。整篇文章首尾圆合, 浑然一体。

三、理解文章主旨

文章的主旨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 也就是文章所表达出的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大多数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是直白地显露出来的, 而是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需要反复阅读、认真思考、仔细推敲, 真正读懂文章, 才能体悟出来。

《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的主旨并不难理解, 从文中可以找到不少表现文章主旨的议论和抒情性的关键语句, 如第一段中的“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第六段中的“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 万万比不上我那心爱的小月亮”“我的小月亮, 我永远忘不掉你”, 第八段中的“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 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第九段中的“月是故乡明, 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 心飞向故里”。把这些句子归纳起来, 就是本文的主旨, 即表达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四、理解文章的写法

读懂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理解是怎么写的, 也就是要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了解了写作手法对理解文章内容很有帮助。

《月是故乡明》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文中有两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一处是文章第六段, 作者把“在世界各地看月亮的情景”与“我故乡苇坑上面和水中的那个小月亮”作对比, 突出了作者对“我那心爱的小月亮”的强烈的思念之情;另一处是文章第七和第八段文字, 第七段写燕园胜地的美景及在此赏月的情景, 第八段写“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这两段形成对比, 同样突出了思乡的情感。文章中的两处对比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五、理解文章的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 有的题目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 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有的题目是文章的中心事件, 如《散步》;有的题目是文章的线索, 如《有月亮的晚上》;有的题目揭示了文章的话题, 如《谈生命》。阅读一篇文章, 不能忽视题目提供的信息。

理解题目有三个层次:理解题目的含义, 理解题目的作用, 理解题目的妙处。

《月是故乡明》这个题目来自杜甫的题为《月夜忆舍弟》中的诗句“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这个富有诗意的标题不仅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而且是全文的线索。

六、理解文章开头或结尾的作用

文章开头一段的作用:开篇点题,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 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文章结尾一段的作用:篇末点题, 卒章显志;总结全文, 深化中心;首尾呼应, 结构严谨;点明中心, 升华主题;令人深思, 给人警醒。

篇9:月是故乡明

写下这个题目,心中便已是一湾清波,清波之上还荡着一轮盈盈的月亮……

几场秋雨,送来一个凉爽的秋。翻看日历,中秋节就在眼前了。

在中国人的眼里,中秋总和团圆美好连在一起,总和诗情感怀连在一起,因而,中秋节也便成为我们的一个传统节日。

往大里说,中秋,是一个盛行千年、天涯同庆的节日;是一个诗酒添香、连通血脉的节日。

一轮月、一块饼、一首诗,承载着多少不老的情;月圆、饼圆、人圆、家圆,寄寓着多少团聚的梦。中秋,以其特有的方式,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中华民族善良重情的美好心性,彰显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往小里说,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藏有一个自己的中秋节。

儿时的中秋,在我心里就是那一个不能掰开的月饼。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正好遇上“三年自然灾害”。一年中秋来临,商店凭票供应的还是一种用地瓜面做成的月饼。就是这种月饼,那时在孩子们的眼里也是上等的美食。中秋夜,我和大哥一人从母亲手中分得一个月饼。大哥疼我,便偷偷地将他的那个月饼掰开,塞给我一半。母亲看到了,立即阻止道,今天晚上的月饼不能分,一人就是一个,团圆嘛,就是要圆圆满满。当时我心里还有点埋怨母亲,哪里来的那么多讲究,半个月饼没了。因为当时的家境和限量供应,一家人才买得4个月饼,父母加上大哥和我,正好一人一个。

就在一家人吃完团圆饭,我躺倒在自己的小床时,突然发现在我的枕头旁有一个用手绢包着的月饼,我知道那是母亲偷偷地给我放在那里的。心头一热,顿时感到鼻子酸酸的……

青年时的中秋,在我心里就是那一枚圆圆的邮戳。记得那是在我新婚不久,我还在市工人文化宫工作。业务之需,我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在一家报社帮助工作,说是帮助工作,其实也就是学习。两个月后,适逢中秋。那时别说是手机了,家中就连个电话也没有,与父母和妻子的惟一联系方式就是书信。就在中秋节的前一天,我收到了妻子的来信,我一气读了数遍。

中秋夜,当我参加完报社为一些家在外地又是单身的记者们组织的一个联欢活动,回到宿舍时,我又将妻子的来信掏了出来,盯着信封上的那枚圆圆的邮戳,思乡之情油然而生,那一刻,圆圆的邮戳幻化成家乡一轮圆圆的月亮……

人到中年,就不那么容易伤感了。可中秋毕竟是一个特殊的时刻,天南海北的中国人都会在这一时刻盼望着合家团圆。

记得有一年中秋,恰逢我们去广州出差,原定是中秋节要赶回来过的。谁知阴差阳错还是留在了广州。当地的朋友怕我们思乡,特地安排了一次珠江夜游,而且亲自陪同,足见用心良苦。

泛舟江上,两岸灯火熠熠,品着香茶,吃着月饼,听着船上播放的“春江花月夜”乐曲,按说足可以让人沉醉其中,乐不思蜀了。可此时我们还是都在想着家乡的那轮明月,因为那一夜,广州是多云天气,虽说置身一江灯火,可惟独没有见到中秋的明月。只是为了不让广州的朋友失望,我们还是一直做欢愉状,以掩饰各自心中的怅然……

转眼已逾花甲,按说可以颐养天年,好好品味一下真正的天伦之乐。然而,性格使然,爱好使然,我依然在东奔西走,用手中一支并非灵巧的笔,讴歌着这个时代各行各业的精英。

又是一年的中秋,我参加了国家海洋局的一个英模事迹报告团的筹备来到北京。中秋之夜,我们一行数人晚饭后走到天安门广场。广场上游人如织,时近国庆,园林工人正在夜以继日地在此搭建迎接国庆的巨型花坛,游人们纷纷以此为背景照相留念。我们便也加入其中,兴趣盎然地拍了一张又一张。

后来,我们又信步走到金水桥上,凭栏俯看桥下,水中一轮银盘似的明月荡漾其上,抬头仰望,正皓月当空,这时才又想起,今晚是中秋节。几个人不约而同地掏出手机,走开去和家人联系起来。我想此时每个人的心中都挂着家乡的那轮明月……

中秋节,是中国最富有人情味的传统节日,也最富有诗情画意,但每个人因经历不同、情趣各异,心中也必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意境。但是有一点我想肯定是相同的,那就是在中秋之夜这一典型时刻,对自己家乡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思念。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会说: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

今年的中秋又到了——

月儿满了,我们的心圆了,

月儿满了,我们的情圆了,

中秋月圆年年相似,

你我有情岁岁相盼。

就让我们用那满天的清辉和遍地的水银,

篇10:月是故乡明

早已忘怀了曾经是怎样的离别,也许,多年之后的坎坷我方才发现,其实…月还是故乡明。

随着岁月的轮回,慢慢地,我明白了何为乡愁,也懂得了何为情感。有过之后的感怀,多了几许感伤。就是这样的夜晚,就是这样的明月,一切依旧如初,或许,八年前的我根本不会懂得什么才算是去美好的事物。就像是走在夕阳西下的人们不会理解清晨朝阳光辉的灿烂。其实,走过了也就懂得了,懂得了也就理解了……

年少之时我不知道团圆的含义,懵懂之初我未曾体会过聚散离合。一笑而过之余像是在感叹人生的浮华。猛然间发现其实,我一直活在牵挂之中。很想暂别七情六欲,算是曾经的祭奠,也算是自我的救赎,不知怎样的情感才能刻画此时繁杂的心绪,像是涟漪泛起的思念,随风摇摆。多年之后,可能会是另一种心情,但不变的还是那个月是故乡明的心。是啊,谁都不能摆脱萦绕心头的那种乡愁,漂泊其实也算是一种孤独,思念其实也是一种情愁。如影随形,如梦随心,曾经的是非如今都已画上悲伤的句号,虽已留下伤痕,却也停止了伤悲纠缠,心中仅存的只有亲情。今以吾情化思愁,望穿明月照乡安……

篇11:月是故乡明

每一夜,当我仰天望那一轮明月,便会想到在别的地方看到的月,回忆着,却怎么也不如眼前的这故乡的明月。偶那个是一轮明月,却给我截然不同的感受。

在中秋月圆一家人的团聚是一种幸福,在人团圆的时候有月亮的陪衬是一种乐趣。不论怎样,那一天人的笑容也是是最甜美的,同样那一天的月亮最美,最亮。在月光的照耀下,回家的路很亮,使我不会迷茫。故乡的月,总给我一种安心的感觉。这种感觉正是是我所熟悉的。在熟悉的小路上走着,感受着带着故乡的熟悉的月光,浸透着故乡的一草一木,浸透着故乡的人们的心,这实质是一种温柔的舒缓。在这样的月光下,总有一种我无法解释的东西涌上心头,似冰般的水透彻了我的心。

这故乡的明月,在它的洗礼下,我明白,故乡的月有着故乡的爱,是别的地方所给予不了的,我想:“月,还是故乡明!”

篇12:月是故乡明

安振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中秋节的头等大事就是回老家看父母。尽管经常回家,可每次回老家,心里都充满兴奋与激动,与小时候从县城的中学回家时的感觉一样,那时风华正茂壮志在胸,如今虽华发早生但仍壮心不已。

走进村落,寂静无人,儿时的玩伴都已为人夫为人妇,远走高飞,老人大多已经故去,全村常住人口不到百人,双节期间此番情景让人感到些许落寞。只有孩子们对农村的草木鸡狗稀奇不已。父母早早的在院门口等候,看到几个孙子孙女叽叽喳喳围上去,他们比见到我们这些儿子还高兴。父亲特地把养了几年的鸡公留到了今天,又从西淝河的亲戚那里弄来两条肥硕的鲇鱼和乌鳢给我们尝尝鲜,尽管我们衣食无忧,但是母亲做的饭菜最对我的胃口。午饭没有推杯换盏,一家人围在一起,静静地享受这难得的团聚。这时候,童年的美好回忆也悄悄溢满心头。

午后在院中小憩,一阵秋风掠过,院中桂花树上金色的花雨飘飘洒洒、香袭阵阵。如小米大小的花朵不争奇斗艳却没有人愿意冷落它,静静地开,悄悄地落,随风而逝,不招摇,不妖艳,惹人怜爱。经风雨、斗寒霜、忍暗夜、耐凄凉,傲骨铮铮,不改其志,那持久不败的暗香,沁人心脾。因了自己性情直率火暴,对这品性相异的桂花,在十分欣赏的同时更感觉是对自己的一种教化和训诫。

傍晚时分,父亲开始给几个孩子扎火把,我和母亲到院后的树林里开始摘柿子,今年阳光充足,柿子长得好,光影流动间,那一颗颗红彤彤的柿子,俏皮地扑入视线,让人心动。还有两颗脱涩的柿子树,一点都不起眼,那是父亲特地栽种的,虽然没有艳红的外表,但是仍然勾起我的好奇和食欲,随手摘下一个,用手擦去表面的白霜,咬上一口,甜甜清爽的滋味彻底征服了我的舌头。

中秋之夜是最值得期待的,除了吃月饼赏月的习俗,我们这地方的农村还有打火把、“摸秋”的习俗。孩子们早就亟不可待得燃起火把,在田野里奔跑嬉戏,这是我们童年最爱的游戏。也会有人趁夜色到别人家的田地里偷一些大豆、红薯、冬瓜等农作物,俗称“摸秋”或“偷秋”,民间有俗话“八月摸秋不算偷”。这个时候偷地里产的东西是没人怪罪的,就像我们在农场里玩的“偷菜”。相传在元朝末年,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这支部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有一年中秋,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深夜不便打扰百姓,便在旷野露天宿营。有几位士兵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不料此事被主帅发觉,等天亮了便准备将那几个偷东西的士兵治罪。村民们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为开脱士兵的过错,有一老人随口说道: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士兵因为此话而获赦免,从此淮河一带便留下了“摸秋”的习俗。我们小时候也经历过偷红薯烤毛豆的光辉岁月。

看着孩子们在远处的田野里玩火把,我们坐在院门口陪着父母聊天。远处的月亮从东方的树林深处缓缓升起,“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和小时候看到的一样,乡村的中秋满月那样光洁静谧,播撒满地光辉与清凉,不像城市上空的月亮,在霓虹灯和喧嚣的映衬下显得那样落寞无神。月光如水一直照进我浮躁的心里,荡去我内心的暗晦。

篇13:月是故乡明

在广东,许多人读过江先生所写的小说《师姐》。这部作品获得广东鲁迅文学奖,还拍成电影,产生过较大影响。后来,他又出版过电影文学剧本《晚霞》,人们多以为他是专业作家。其实,江先生是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是中山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导,是我国微生物学领域著名的学者,被法国学术机构聘为外籍院士。我曾问他,《师姐》是怎样写成的。他回答说,在病床上写成。原来,江先生从小爱好文学,又当过记者,还想考读中文系。抗战军兴,他深感科学救国要紧,才决心攻读理科。他说,“文革”后,生了一场大病,入院留医,不能在实验室搞科研,只能在枕上飞驰想象力,这就有了写作《师姐》的机会。江师母在旁嘟哝:“他真不要命,一面打吊针,一面在稿纸上写。”能在病床上写成廿万字的中篇小说吗?对此,我将信将疑。不过,后来江先生又一次生病住院,我去探望他,看到他戴着心脏起搏器,正在写《晚霞》初稿,这才服了。当时,江先生病情不稳,视力模糊,稿纸上的字歪歪斜斜。我劝他保重身体,并从心底里敬佩他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才华!

20世纪50年代,我在中大求学时,便知道江静波的名字了。但他是理科的前辈师长,我学的是文科,我们之间,没有交往。而后来一次误解,使我们成了忘年之交。

20世纪80年代中,我主持中大中文系的工作,系里创办了“中文刊授”,学员多达20万人。正忙得焦头烂额时,有人告诉我:“江先生在到处骂你呢!”我一怔,江先生是人大代表,挨他的骂,非同小可!但不知是否属实,也不知他骂我什么,无从解释,颇感惶惑。

1986年寒假前夕,校领导让系主任们向全校教工汇报工作。我在大会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文系的办学情况,说明刊授教育与本科教育相互促进的关系,介绍了刊授运作情况以及社会效应等等,反响还好。那年,第一届的刊授学员有2000人毕业,本科生教育也有起色,全系老师才舒了一口长气。

春节的早上,全校教师团拜,小礼堂喜气洋洋。只见江先生径直向我走来,我吓了一跳。谁知他开口便说:“天骥同志,我要到府上负荆请罪呢!”我手足无措,连声说:“不敢。”赶紧躬身向他拜年,并约好改天登门拜访他。

春节过后的一个早上,我和江先生促膝谈心。我们交换对教育的意见;我向他请教治学方法,也详尽地向他介绍中文系有关教学科研的具体做法。说着说着,他忽然站了起来,从书房里拿出一叠文件,约10多张,对我说:“这些,是我在各种场合指责你的文稿。你看,我不了解情况,便乱骂一通,多么不妥!”我说:“我们确有许多不足之处,您严格要求,是应该的。”原来,江先生听了我在大会上的汇报以后,又作了调查,便消除了对我们的误解。看到他真诚的态度,我完全明白,他的“骂”,实在是出于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出于对学校的爱,他生怕我乱搞一气,损害了学校的清誉。而一旦了解真相,他又是那样地胸怀坦荡,竟向后辈坦诚自责。我十分感动,我知道,江先生有时会有点偏执,但他的心,像水晶一样透明。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师长们爱国爱校爱事业的高尚品格。

从此,我和江先生来往多了。每年的5月7日,他必邀我同享师生们送给他的生日蛋糕。他又爱写诗,常常送给我欣赏。

有一天,他要我给他指导的博士、硕士生讲讲唐诗。长者命,少者不敢辞。我说:“您名叫江静波,我就讲《春江花月夜》吧!”这俏皮话引得他拊掌大笑。晚上,十多位理科研究生围坐在江先生的客厅里,我请来王季思老师压阵,便在长辈面前班门弄斧。江先生还特意播放名曲《春江花月夜》,客厅里流溢着悠扬的曲韵。我的讲析,并不理想,幸而王季思老师在场,随时给予补充和纠正;同学们提问、研讨,气氛活跃融洽。两个小时一下子过去,江师母又捧出红豆沙糖水请大家品尝。那一夜,江先生组织的教学方式,让师生们沉醉在温馨的氛围中,沉醉在爱心与学术交融的诗情画意里。离开江家,心旷神怡,月色如银。我想,这就是生活在高等学府中得到的最美的享受。

沟通文理,是江先生一贯的教育理想。他经常说:文科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理科学生,长于逻辑思维。无论学文科还是学理科,都需要有想象力,这是一致的。而形象思维,对促进想象力的萌发,尤有帮助。科技的创造发明,需要想象。在他看来,提高理科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是关系到提高科研队伍素质和水平的问题。这理念,江先生自己一直身体力行。他在生物学领域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和他一辈子爱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大人才辈出,像江先生这样文理兼通的学者,正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文革”期间,江先生饱受折磨。《师姐》、《晚霞》中男主人公的苦难,其实有他的身影在。他的一个女儿,不幸在“文革”期间一次沉船事故中亡去。国乱家难,使他心力交瘁,但他一直努力工作,爱国爱校爱事业之情,始终如一。记得1988年,一位中医学院教授应邀来校作报告,讲述其科研成果获得奖励的感受,一再说明他的研究得到了江教授无私的帮助。江先生说:“这不算什么。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科技系国家之命脉。只要于国有利,不必计较你我。”正是出于科学家的爱国良知,长期以来,他对后辈学者热诚关爱,认真指点,无私地作出奉献。

江先生晚年身体很差,需要亲属照料,不得不居留美国,但他一直惦念故乡,惦挂母校。他来信说,在美感到孤寂,只有女儿在参与交响乐团演出时,才带他到剧院感受一下,得到一点安慰。他还说,等身体好一些,就要回校居住。说实在的,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我也多么希望有一天能再和他一起,在康乐园里,谈学术,论人生,拂清风,对明月。然而,现在切都不可能了。

月是故乡明,魂兮归来!

篇14:月是故乡明

在外求学的路总是很漫长。每次回来坐到自己的书桌前,捧起以前的读物,有一种复杂的思绪,在心中纠缠不休。

窗外的月,很亮,有一种光晕,环射四周。中秋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不同于春节,端午节,清明节,中秋是一个“人节”。他的形成最晚,但也最能表达人们的心愿——平安幸福。

母亲,依旧操劳,也一如以前那样唠叨;父亲,依旧忙碌,也一如以前那样应酬;妹妹,依旧刻苦,也一如以前那样清纯。一切似乎都没有什么变化,物依旧是物,人依旧是人。可是我却变了,变得颓废,迷茫。不懂,为何上了高中之后如此放纵自己,是宣泄亦或是消沉?我苦苦追问自己,竟一无所得。

我越来越喜欢一个人漫步于夜晚的校园,更喜欢在雨中哭泣,却没有任何理由。或许囤积在心中的已经太多,我早已麻痹了。所有的过往,我再也放不下,是成熟?不,这不是我。

有很多人,不,有太多的人,已经摧毁了我的好多的梦。那本该定格在只属于我的天空中的烟花,却散在了别人的天际。我怕,怕自己没有勇气,没有理由,去面对一切看似平淡却突如其来的“打击”。

静谧的天空下,树叶被风吹得沙沙作响。不知是谁在吹箫,宛转悠扬,缠绵悱恻……

篇15:月是故乡明

夜晚,我在阳台上坐下,拿着月饼一口一口啃着。我望着月亮,希望能看到嫦娥和玉兔,一起聊天。我感到很寂寞,一个人独自吃饼赏月,这时有一个人来跟我说话那该多好。我记得表弟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六,我佷遗憾。平常此时我一般和其他小朋友在起,五六个人围在一起在院子里捡些易然物和木柴。我们升起火坐在旁边,大家各自拿出月饼相互换着吃,看着月亮,火柴把冷气给推走了,把暖气拉了过来。

你们觉得世界上有没有人不思念家乡。我面对这个问题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没有。当上班族不回家乡,你会觉得他不关心家人,思念家乡吗?我会,因为世上没有一个人不思念家乡和亲人。那些罪犯阴险的表面下有一颗爱家乡和亲人的心。

篇16:月是故乡明散文

路边用竹竿儿搭着的瓜架上还结着几个长长的瓜,直直的垂着,纹丝不动,月光照上去,泛着乳白色的光。白天淘气的女儿费劲儿的抱着一个直喊着叫我帮着抬回家,小孩子的脸上透着收获的喜悦。也许此刻她正在梦里一路笑着,和我一起扛着。微风吹过叶子沙沙的声音,是她轻快的脚步,简单而幸福。

月亮把树的影子深深地印上村庄的小路,斑驳的光透过枝叶洒落下来,光与影交融映衬,边界清晰却又特别的柔和,那种界限似烈酒 的味道 ,乍入口觉得呛,顷刻间绵柔的感觉又弥漫开来。

月色下的景象就是一幅刚刚渲染润色好的水彩。人行走其中宛如入画,月清清,风轻轻。

有种香草的味道随着微凉的风沁入肺腑,轻摇的野草,一直伸向远方的小路,在月光下清晰的就像一条安静的溪水,一日喧嚣过后依然执着的向着前方,蜿蜒曲折着,尽头消失在远处月光穿不透的薄雾中,此刻侧耳倾听,真的似有流动的声音,漫过了独行的寂静,随着人的影子,也细碎着脚步前行。

不远处一两声蝉鸣入耳,那声音极清脆,穿透月光笼罩的薄雾,如一颗石子入湖,并不会打破那种安逸宁静,波光潋滟,缓缓跃动的涟漪,能使浮躁也归于平静。无形到有形最后又恢复无形的过程,是大自然的修行。其实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这般的修行呢?

深吸一口清凉的空气,除了野草的清香,也有月光的味道,那种味道是在异乡不曾有过的清幽绵长,入了心,醉了人。

皓月当空,那月光似柔软的薄纱,朦胧着周围的一切。又好似一把鬼斧神工的刻刀,雕砌出天地之间似梦似幻的景致。优雅又不失活泼。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今夜无酒,我已经陶醉在故乡的月色之中了。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月 圆圆,风 轻轻

篇17:月是故乡明

她还是那样温婉、明丽,像一位端庄娴静的古典美女从遥远的天宫款款而至,轻轻撒下一地清輝,点燃了乡村的夜晚,也点亮了村民们劳作一天之后渴望小憩的心灯。

这些年我一直蛰居街巷,钢筋水泥垒筑的厚实墙壁将大自然紧紧关在城外,连赏月也成了奢侈的事。偶尔从两幢大楼之间的一线天里望见那轮高悬的孤月,又总觉冷冰冰的,遥不可及,仿佛与夜幕下这喧嚣繁华的都市没有丝毫联系。

这样的时候,我会油然想起曾经读过的一首诗一城市里没有月光。月亮这恒久不熄的精灵只属于乡村,属于印满我儿时履痕的那一方水土。

在我的意识里,日复一日轮回于故乡山水之间的月亮,是乡村流动的生命。当我家老屋背后那座名叫上吾寨的大山刚刚隐入浓黑的暮蔼时,她便悄悄挑开四合的夜幔,透过房前屋后的树丛,毫不吝惜地将白玉似的碎银洒落下来,令人迷离乱眼。晚风吹拂,草木摇曳,月光跳跃在草尖上、花蕊上、菜叶上,山南水北,流泻着一地浪漫。

不知是谁家的孩子扯开嗓门喊了声“月亮出来啦”,原本渐渐归于沉寂的山村又开始涌动起生命的声浪。通往村外的小路上,顽童们踏月如飞,打打闹闹;月亮走,他们走,笑声叫声涨满了幽深的山谷。我生性好静,时常面对月亮,枕在奶奶的腿上,缠着她一遍又一遍地讲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的古老故事。突然,几只流萤从眼前划过,耀眼的萤火在我脸上播下一抹辉光。奶奶霎时双眸一亮,一把将我搂进她的怀里亲一口,转过头,笑眯眯地凝望着淡蓝色的夜空,仿佛天上的月亮多了一个。

月亮当顶,在村口的池塘中投下一个玉盘似的倒影。隔着清澄如镜的水面望去,晶莹剔透;缕缕波光随着晚风拂动一圈圈地扩散,瞬间织成了缤纷夺目的水底世界。此刻,周遭蛙鼓频敲,远处流萤盘旋,空气中弥散着淡淡的艾草味,池塘边的禾场上摆开了月光盛宴。两鬓飞白的老人半躺在油光发亮的竹椅上,轻轻摇动蒲扇,说起镇守边防的儿子、刚刚盖好的猪圈,还有满垄饱壮的谷穗,月色下,皱褶巴巴的脸膛笑得灿若菊花;姑娘、后生子交头接耳,叽叽喳喳,像是在分享晴耕雨作的欣喜,又像是在悄悄牵扯月下老人手中的红线;禾场边,娃娃们搂住母亲的脖子,仰头数着天上的星星:一颗、两颗、三颗……渐渐地,眼睛微闭,双唇翕动,带着他们摘星揽月的幻想融进了斑斓的梦境。

柔情似水的月夜,许是上苍格外恩赐给村民们的另一片世界,他们咀嚼着月光碎片,忘却了生活的羁绊,一任时光在竹篱茅舍间悄然飞逝。待到起身离去,早已是月影东移,夜露沾襟。

淳朴的乡邻像依恋太阳一样钟情于月亮,哪怕只是短暂的分离,也会如丢魂失魄似的空落。“天狗”吃月的时候。全村人一齐涌出家门,敲响手中的脸盆、竹筒和木桶,在咚咚嘡嘡的击打声里,沸腾着驱“狗”护月的呐喊,也激荡着对春花秋月般美好日子的呼唤。当月亮终于抖落身上的阴霾,重新回归山野的上空时,人们欢呼雀跃,点燃一挂挂鞭炮,俨然迎接久别的亲人一样迎接他们心中的光明天使。

童年远去,我带着月亮的体温走进了城市。城市里疯长着形形色色的诱惑和欲望,再也没有萤光蛙鼓,没有恬淡的月光盛宴,曾经的繁星皓月遗落在人们步履匆匆的行色里。在这样的夜晚,我眼前的城市仿佛变得异常的陌生。茫然不知所往的灵魂,久久地徘徊在它的边缘,无法找到入口,一转身,久积于心的乡恋怦然进发——

篇18:月是故乡明散文

时光,如弹指瞬间,仿若流星的一刹,转眼离开故乡已有三年之久。三年,宛若昙花一现,错过了许多的光阴,更是错过了一轮轮与父母中秋的团圆。尽管与父母相隔千里之外,但那与父母团圆的中秋,始终徜徉在我那沧海桑田,漂泊如织的岁月。故乡,那一轮明月,总是那么宁静,带着一帘的羞涩,俯视着在岁月中静静伫立的故乡,月色如水,透过薄薄的幔纱,洒下一缕宁静的温馨。夜,万般寂静,一轮明月高高的悬浮在故乡的苍穹,池塘的蛙声己经嗄然而至。只有远处时不时的传来几声鸟鸣,韵婉在幽静的夜色里。

故乡,如一幅水墨丹青,总是那么清新,旖旎,座落在最美的光阴的深处,宛若世外桃源,芳馥依然。透过月色,总能闻到“十五”母亲做的月饼,那香甜可口的月饼,便能吃出童年的味道,走进故乡的亲切。

虽说远离了故乡,但那一轮故乡的明月始终是那样的皎洁,仍旧躲在院内的老榆树杈后,悄悄偷窥着故乡的老屋,洒下一缕缕柔媚的月光,照在老屋的窗台,渗透了老屋那一块块透明洁净的玻璃,照在母亲做好的那一块块,香甜可口的百果月饼上。月色如水,漾开故乡一层层的幔纱。坐在故乡老屋的阳台上,斟满茶香,那盘中麻起的月饼,清香早己弥漫在房间,桌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糖果与水果。团圆,在故乡的一轮明月下,悄悄的拉开了那一帘透着幸福的幔纱。我,手中拿着母亲做的月饼,任凭思绪萦绕,只有一阵阵的笑声洋溢在父母幸福的脸上。

山路慢慢,月光皎洁,故乡,那一轮明月……

二、凝眸,故乡

故乡,如一轮明月,总是那么柔媚,清澈,如一湾清泓那么纯净,又似一朵袅袅生香的幽兰,总是在流年似水的红尘岁月里,散发着初潮绽开的芬芳。虽说远离了故乡,但那一抹故乡的纷扰,却始终徜徉在我的风华岁月,飘然在我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里。

故乡,那一棵树下的瘦影,拉长了多少次梦回故乡的依貌,那孩时的纯真摇下过多少树叶曾经的苍绿;那一片片绿茵的繁华,遮掩了故乡陈岁的荒凉;有多少个童年曾经的梦,随着年轮的成长,一步步走向岁月的繁华,走进故乡的亲切。

故乡,如一杯斟满的香茗,总是飘进岁月的时空,弥漫在旖旎苍穹,侵染在青山绿水之间。晨起的炊烟缭绕在故乡的山林,宛若一帘幔纱,遮挡了少女应有的羞涩。山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泥土夹杂着绿茵的芳香。故乡,静静的沉寂在岁月的苍穹。

远方的故乡,仿若一条幽静延绵的小路,一直通向我苍茫岁月的人生。那曾经走过的小路,一直以来,印在我深深的脑海,芳草绿茵,清香依旧,路边的那一湾溪水,仍然流过我的风华岁月,渗透在我的心田。

故乡,那一抹纷扰,始终萦绕在我的光阴里,如一帘薄纱,透过红尘旖旎,曼妙在岁月人生,驻足在我的沧海桑田。每当逢年过节,我都会眺望远方的故乡,凝眸远处的山峦,漾起一片片思绪的纠结。

故乡,有我年迈的父母,有我朝夕相处儿时的伙伴,更有我对故乡那一段,永远也无法抹去的情深。我,站在岁月的彼岸,深深的凝眸,凝眸,我的故乡,我的亲。

三、故乡的海棠

岁月如织,光阴似箭,转眼又到了金秋的八月。北国,八月的故乡,秋高气爽,气温清凉,阳光明媚。此时,正值故乡海棠熟透的季节,那一串串通红沉甸的海棠,压弯了苍绿的枝桠,秋风一吹便油然的摇曳在秋波之媚,宛若一片枫林,即纷扰了岁月,又妩媚了秋韵。

每当金秋的八月,院内的海棠便成了我和妹妹的奢望。望着成串通红如火的海棠,我和妹妹早已垂涎欲滴,口水直在嘴里打转。那时家里的经济状况不是很好,除了几十亩地的经济收入外,再就是家里的两颗海棠树,一到每年的五月,海棠花便开满了枝桠,一串串海棠,花蕊初绽,迎来蜂飞蝶舞,海棠花的盛开,给父母,我和妹妹也带来了喜悦。父母说开学有我和妹妹的学费了,而我和妹妹的喜悦,则是八月能够吃到酸甜可口的海棠。

故乡的海棠树杆粗糙,盘根错节。树皮如一层层裂开的老茧,干裂,毫无光泽,而枝桠上的绿叶却盎然茂盛。听父亲说,这两棵海棠树的树龄,比我的年龄还要大。父亲用砖块和水泥给两棵海棠垒了一个很漂亮的池子,中午我们一家四口便在海棠树下吃饭,乘凉,还可以闻到随风阵阵飘来的海棠花的清香,花香飘然在院内,也浸染着院内的老屋。

事隔多年,我又回到了故乡。故乡的山没变,故乡的水也没变,只是我的故乡换了崭新的面貌。己往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柏油马路,老屋已变成了整洁的楼房,两棵海棠早己不见了踪影,我的岁月,那一片通红的海棠。

四、遥看,原上花开

总想与岁月絮语,与光阴邀约,握一支韶华的笔,斟一杯清淡的茶,把岁月铺展成一笺落满墨韵的清香。在时光的长廊,生命的源头,去书写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去刻画岁月中的繁华,用有限的生命去摇一曲生命的永恒。

我,站在时光的长廊,遥看着那一轮岁月繁华的重生,和那一度来年卷土重来的苍绿,去涉足光阴最为的曼妙,去聆听如春的细雨,去嗅觉滋滋生香如阳的野花。捻一撮肥沃的土,把生命种在无垠的苍穹;开一朵幽静的莲红,去晕染生命的色彩。多想与你同行,去浏览岁月的繁华,去涉足光阴的曼妙。阳光己经升起,微风已经和绚,运处的一抹莲红已经开在了岁月的深渊。

我,行经在岁月的苍茫云海之间,嗅到了那一树树桃花的芳香,纷扰在我那还未平静的莲湖。清香,浸染了我那还未敞开的心扉,我轻轻的接着一片樱落的桃花,夹在我长长岁月的河床,只为你留下一帘幽兰的静雅。邂逅,与你共渡岁月的旖旎。

春风虽然已去,但那一帘春天的色彩始终萦绕在我的心扉,弥留在我的心底。而我,却始终没能走出你的倩影。那一湾水秀,那一脉山涧的苍绿,都留下了你的倩影,和那丝丝柔媚的多情。多少回我依在岁月的门槛,眺望运方的山岱,祈盼,你能从岁月的时空,盈盈的向我走来。青春依旧,容颜未改,那一缕青丝仍然缠绕着我的思绪,波澜着我的心弦,飘然在我那永远为你敞开的心田。

晚风轻柔,灯火阑珊,那一叶兰舟摇向你最深的港湾,我把你的倩影,临摹在我最为繁华的岁月;用洁白的纸张,落下一行行墨香的韵律,夹在我岁月的书简,藏在我最美光阴的深处;我用思念放飞对你的眷恋,让它化作一朵朵的祥云,为你落下无尽的思念。

晚风又起,只是对你又多了一层更深的思念。伫立窗前,遥看繁星点点,那一轮明月,却又轮回了一年的时光,我把思念,种在光阴的深处,不想让记忆的时光淡忘在流年的沧桑,唯愿时光美好,与你重逢在岁月《原上花开》的枝头。

月色微阑,晚风吹散了你的长发,那一缕楼飘逸的青丝,缠绕在我的红尘岁月的深渊。你的双眸充满了激情与火热,如一轮炽热的太阳,烤化我千年冰封的心灵。我用岁月繁华的笔,蘸满最美光阴的曼妙,落一笔思念,遥寄我多年的眷恋。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电视剧《月是故乡明》观后感】相关文章:

爱国电视剧观后感06-22

电视剧越狱观后感06-26

电视剧天道观后感06-26

电视剧初心观后感06-27

电视剧东方观后感06-27

电视剧岁月观后感06-27

电视剧奋斗观后感06-27

天道电视剧观后感07-17

信仰电视剧观后感07-23

功勋电视剧观后感04-17

上一篇:施工质量竣工检查报告下一篇:2008年街道民营经济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