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文考试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

2024-08-22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文考试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精选6篇)

篇1: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文考试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

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

摘要: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茶业,最初兴于巴蜀,其后向东部和南部逐次传播开来,以致遍及全国。茶,中国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而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它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异常紧密的融合。此外,茶还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待客之道,是代表礼仪和友好的象征,是亲和与和谐的具体体现,茶道精神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有着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关键词:茶道文化茶道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修养以茶载道

一.中国传统茶道文化

中国传统茶道文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属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部分,具有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其自身的特性。中国传统茶道文化中的美学侧重于审美主体的心灵表现,虚静气氛中的自我观照,默察幽微的亲切体验,结合长期沉淀于事茶人心灵深处的审美情趣。它融合了儒、道、佛三家的美学思想,讲究自然之美、淡泊之美、简约之美、虚静之美、含蓄之美等。

(一)自然之美

自然观念是道家学说的精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即为道家哲学及其美学思想的本质之所在。自然之美其本义即自然而然,自然率真,由此而把未经人化的自然奉为美的极致。自然之美是“道法自然”、“顺其自然”,做到“情真,景真,事真,意真”。就是平淡中有不平淡,素朴 1

中有真美在。茶道在美学方面追求自然之美,非完善之美,协调之美和瞬间之美。中华茶道的自然之美,赋予了中华茶道美学以无限的生命力及其艺术魅力。

(二)淡泊之美

“淡泊”意指闲适、恬淡,不追名逐利,象和风微拂,山泉清音,隽永超逸,悠然自远。道家学说不重社会而重个人,不重仕途而重退隐,不重务实而重玄想,不重外在而重精神。文人们在饮茶过程当中,自然要把超逸的淡泊境界,作为他们在艺术审美上的一种追求。因此这种清淡之风和尚茶之风,深刻影响着中华茶道的发展,也成为中华茶道美学的一部分。

(三)简约之美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品茶本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一种习惯,一种生理需要并文化需要。所以它贵乎简易,而非贵乎繁难。贵乎俭约,而非贵乎奢糜。我国古代的茶道,历来奉行尚“简”、尚“俭”的雅俗共赏之茶风,呈现出不失雅俗共赏的简约之美。没有繁难的操作程式,没有繁褥的礼仪排场。我国茶人们深知品茶之道,最忌繁难。就是说,茶尚简朴,茶尚平易,愈是简朴平易之茶,则愈堪啜得茶汤的本味。茶尚俭约,茶尚淡泊。愈是俭约淡泊之茶,则愈堪悟得人生的真谛。

(四)虚静之美

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静乃始于虚,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中华茶道美学中的虚静之说,不仅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也包括外界环境的宁静。虚静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是指需仔细品味,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

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唯有进入虚静,心灵世界才得以安宁下来,由茶悟而升华,从而达到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五)含蓄之美

“含蓄之美”是指含而不露,耐人寻味。晚唐之际,司空图在《诗品》中提出了“含蓄”的美学范畴,并用“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来形容诗歌的美学特征。对茶道而言,“含蓄之美”特别讲究此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二.茶道精神

我国著名学者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国茶道就是通过品茶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即“和”。

我是非常赞成这个观点的,是因为茶道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是密切联系,互相融合的,具体表现如下:

1.中国的茶道融合儒家“中庸和诣”的思想观念,儒家以“中庸和谐”的思

想为指导,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并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所以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养廉洁之风,并用于明伦理、倡教化。

2.中国茶道融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令

人们体悟到,人必须顺应自然,符合大道,才能获得身心的解放。茶人认为,烹

茶的过程就是将自己的身心与茶的精神相沟通的过程;“道”的性格似水,而茶是吸收了天地精华的灵芽,茶与水之间才是最好的发挥。

3.中国茶道融合佛家“普渡众生”的思想观念,佛家以“普渡众生”的精神为宗旨,主张用茶的雨露浇开人们心中的堡垒,使人明心见性,所谓“禅茶一味”,是要学习“清寂”态度,“和敬”风格的一种精神,以澄明心境,洁身自好。

除了茶道与中国哲学的密切联系之外,自古以来历代所行之茶事处处体现着“和谐”中国,体现礼仪之邦的大国风采。

所谓礼,不仅是讲长幼伦序,而且有更为广阔的含义,对内而言,表示家庭、乡里、友人、兄弟之间的亲和礼让;对外而言,则表明中华民族和平、友好、谦虚的美德。中国的传统思想认为子孙后代要“尊老爱幼”,兄弟要亲如手足,夫妻要相敬如宾,对客人和敬礼让。即使对外国人,只要不是侵略者,中国人也总是友好地以礼相待。中国茶文化“以茶表敬意”正是这种和谐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茶文化精神,负载了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内涵,它通过茶事创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涵玄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其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在现代文明进步社会中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这对于我们现在的“和谐社会”构建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茶道之现代意义

茶是色、香、味、形四美俱全之物,正可与人们追求真善美、追求超越的精

神相契合;茶道的“和、静、清、俭”精神,恰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相适应。因此,现代社会弘扬茶道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人类社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危机都是前所未见的,人类生存状态处于尖锐的矛盾之中。人们在功利生活中,难免产生浮躁、庸惰、焦虑、内心冲突等消极心理,心灵复归清静、恬淡和振作,是人所企求的心理需要。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跃迁,又值经济体制转轨,人们对竞争的激烈、生活节奏的紧张和人际疏离已有深刻体验,故人性复归的冲动尤显迫切。茶的俭淡、精清、恬静、冲和的特质,与此种心理需要正相契合,故“茶道”内容,应反映现实社会处境下人们的心灵渴求,引导人们追求品茶精神境界,使品茶生活成为人生旅途的“绿色栖所”:茶香飘处,收敛奢欲,洗心涤烦,振作向上,消除情乏,自我整合,人伦和谐,其乐融融。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丁以寿.日本茶道草创与中日禅宗流派关系[J].农业考古,1997

[3]茶马古道的积淀——茶文化 gb.chinabroadcast.cn 2004-06-04

篇2: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文考试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

公管1203池彩仙1220200303 谈起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看清楚当今的传统文化的现状。人们在传统文化有着不同的态度。看到精髓的人主张复古,看到糟粕的人主张鄙弃,而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在古和今的关系上要摆正态度,既不能认为老祖宗的东西都是好的,然后不假思索的照搬了,这是没有一点现代精神体现的愚蠢做法。另一种极端就是觉得西方都是好的,崇洋媚外的想法会让你做出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划清界限的无知行为。再者人们对于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是浅薄的,比如城市的高楼大厦,四合院已被埋没了,还有中国的传统节日已渐渐的被西方节日取代。

对于这种现状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似乎不让人掺杂任何其他国家的因素,而这一缺陷往往让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一种疲倦。如今的世界是融合的,地球村的发展,文化也应该和世界文化融合。没有一点创新的文化不算是文化,一味的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而不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么这种文化会在一天天中消沉。中国人应该要有这种意识。有外国人士评价:杂技、书法、太极拳之类的表演都是非常好的东西,人们很喜欢,可是把这么有意思的全面的、复杂的中国,就用杂技和书法来解释是很可笑的。其次我们的传播途径应该要丰富。最熟悉的是孔子学院的传播,然而这种单一的传播途径无法让人真正的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魅力。

人们都只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然而继承发扬这种文化究竟有什么

意义呢?第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真正能懂文化内涵和领悟的人微乎其微。一个国家的文化也能代表国人的素质和精神内涵,我们是中国人,就该发扬光大这伟大的精神,这也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团结。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历史积淀,更是一个民族情感的集中体现,铭记于心是必要的。第二,文化能体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搞好了,自然教育也提高了,人才出了,当然为政治经济服务,为人民服务。而且文化产业事业搞好了,更是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三,中国文化传统,是构成中国文化的特质,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则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延续性,则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立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现代文化精神的建立,为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首先要理性认知中国传统文化。要以文化自信的态度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任何一种文明演进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继承,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要有民族自豪感。传统是过去的,也是现在和未来的。国人要立足实际,发现并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找到切入点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为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次,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要以传统的孝道文化调和家庭伦理关系,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孝道文化都不会过时,但要注意这不是愚孝愚忠。还有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情怀令世人赞叹,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穷则养身,达则兼济天下”,都胸怀天下。我们应该利用这些精髓提高自身修养。今

天有些人目光狭隘,斤斤计较,不是要所有人都做个伟人,但只要每个人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那么整个社会文明的因子会更多。要以和而不同的理念实现价值观念多样化与一元化的统一。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价值取向,同时更应该增强凝聚力。再者,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播载体。做好主流大众媒体的舆论引导,大众传媒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具有“工具性”或“载体性”的作用,而目前大众传媒传播的大都是娱乐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少。大众传媒应该认识自身使命,让更多的人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有创新传统经典作品大众化解读方式。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经典作品的阅读越来越少,更谈不上精读。中国网民那么多,如果能利用网络这个渠道,利用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或者利用网络意见的领袖作用,或许我们的传统文化会更加具有吸引力。最后,文化也要走出去的战略。经济要全球化,政治要多极化,文化更是要世界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接、转化、新生。任何文化都不可以自闭,要打开大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不能在和其他文化融合下迷失了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打造属于中华文化的品牌,提高国际影响力。

篇3: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文考试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

1茶之性俭

茶有淡雅节俭的特性,以一杯清茶待客,是茶的基本特性,也是茶性最纯朴的内涵体现。品茶之性,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茶清淡的味道,俭朴的感情,能够使人体会到一种朴素向上的精神。这种茶韵悠香的淡雅与质朴不仅仅能够使人感觉清新舒适,更能够从中体会到一种简单的幸福。茶道的深刻内涵正在于茶之性俭,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与精神追求,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贵在俭朴,这也是茶文化的内涵体现,与当前社会所提倡的社会价值取向一致。以茶作为待客之礼,俭朴节约,也正是茶性的体现,是廉洁的写照。在古代,无论是官员还是士大夫们,无论富贵或清贫,都以茶会友,茶在为社会时尚。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演变,饮茶的场合也越来越广泛,无论是茶会、茶宴还是今天的茶话会,都将茶宴看作是待客的最高礼遇,形成了良好的社交风气。茶话会形朴简约朴实,不仅节约开支,而且使人们的心灵得以净化,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品质。所以,茶的德行在于其倡俭。茶与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高尚的茶风永久地保存下来。茶文化中融合了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三大哲学思想精华,将整个世界都融于一杯清茶之中。在饮茶过程中,通过茶叶的品鉴和感悟,以茶德激励自己,在面对任何挫折或诱惑时都能够保持一颗平和之心。在今天的茶道思想中,应当发扬一种以茶养廉的精神,使之成为一种风范与习惯,真正发扬党政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精神。

2茶之清净

茶有清净之性。在古代,无论是哪个阶层,都对茶有着不同的体验与感悟。茶与精神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在社会各个领域得以渗透和体现。例如人们称红茶为剧、绿茶为词、花茶如诗等,由此,茶在人们的思想中有着清新高雅的认知体验。在饮茶之中,能够彻底放松身心,把思想融入茶中,静静地思考与感悟,从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茶本身有着清净的特征,它是纯洁与文明的代表。从古人赋予茶的清净之性,与今天社会中所提倡的廉洁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以茶修身也成为当今优雅人士的传统。茶之清净不仅是一种色彩的纯净,更是一种精神与品位的体现。纯净的山泉水冲泡上好的茶叶,不仅使茶汤呈现鲜嫩碧绿的色彩,而且茶叶更沁入心田,扫去尘世污物,净化心灵。在我国的古代诗词中,有茶的相伴,可以说,宋词是与茶相伴而成的。许多大家都嗜茶如命,成为茶翁、茶痴,这种茶的盛行也使人生的价值观得以提升。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更应以清茶一杯发扬以茶养廉的风气,营造更加和谐社会环境,提升人们高尚的精神品质和人格魅力。

3茶之甜苦

茶有甜苦之味。甜苦本是对反的味道,却在茶中形成了融合与统一,使茶的味道更加令人回味悠长。茶叶苦,但味甜,只有先经历苦之回味,才能品到甘甜之感。品茶是苦尽甘来的体验,这既是茶的滋味,也是人生的滋味。人生如茶,正是如此。人生由幼儿到青年再到老年,一生有无数经历,每一个经历都是一段回忆,有苦也有甜,当经历过这一切后再回头来看,一切都是人生的财富,是一种对自我的思考与回忆,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种洗去浮躁的净化。在浓浓的茶香中品味淡淡的苦涩,回忆过往,看着茶叶上下游动,沉浮不定,会从中感受到人生的真谛,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以获得身心的宁静与放松。

茶中有苦也有甜,茶刚泡是苦的,这种苦与后来的甜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人们的回味更有感觉。在明代,士人将茶与廉耻是非联系在一起,品一杯清茶,能够品味民之疾苦,赋予了茶更高的政治思想性和民生之感,在饮茶之后能够使思想更加清醒,心怀大志,为民解忧。这种以茶励志的社会风气由此而生。古代还将茶与名节融为一体,以体现茶清苦的内涵,寓意官员要守得住清白,耐得住寂寞,同时要保持头脑的冷静,这是一种素养,是一种苦寂的体现。如果耐不住苦寂,则无法变得冷静和清白。茶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并不只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体现,其目的是达到以茶养德的境界。茶是自然之物,绿色是茶的颜色也是生命的颜色,茶有香而淡,有韵而幽。茶的苦与甜为两极,茶的真正味道则是在苦与甜之外,苦与甜的融合才是茶真正的味道和内涵体现。我们应当将茶的苦甜之味融合到当前的社会政治文化建设上来,以苦为乐,保持一种艰苦朴素的作风。

4茶之功效

茶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茶作为自然界的灵物,有提神醒脑,去毒醒酒的作用,茶使人与自然达到了融合统一。饮一杯清茶,便立刻觉得神清气爽;饮一杯清茶,能够顿生灵感;饮一杯清茶,烦心之事立马云消雾散。在纷繁多彩的世界里,茶能够给人以引导和启迪,能够使人不迷失自我,避免了追求名利的痛苦。饮一杯茶,唇齿留香,豁然开朗。从茶的浓郁芬芳中,感受茶淡淡的苦味,使人们能够对人生有更多的思考,可以对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人生本就没有事事如意,只有不断地面对挫折,克服困难,努力奋斗,才能体现自我价值,使自己成为人生的赢家。从容地饮一杯茶,这种畅快的心情能够洗去一切疲惫与寂寞,在淡淡的茶香中感受宁静,少去了浮躁与得失之心,留下了淡然的心境。有人说茶是灵丹妙药,饮茶能够洗去尘埃,犹如登仙,胜于灵丹。茶文化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再现,更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理智内涵。只有思想清醒才能更理智地看待自我,茶能够使人清爽而理智,为人们洗去周身的浮燥与酒毒,令人神清气爽,身心愉悦。人的悟性与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自然山水之间饮一杯清茶,能够深感人与自然的融合统一,感觉心中畅快淋漓。当自然之声与茶水声碰撞之时,会激发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尤其是在与友共饮茶话别之时,周围景色怡人,更进一步增进了人们之间和谐友好的感情,激发起一种无私忘我的事业心。所以,茶境正是一种清醒的哲理体现,是一种雅致的处理精神。茶的功效在于清醒,是俭德的体现,是以茶养廉的传统。无论是采茶之人还是品茶之人,品的都是那份清醒,是淡如水、清似茶的风气。

5茶之意境

茶集色、香、味、韵于一体,共同形成了茶之意境,使人思想精神得到升华。品茶在于品茶之意境,心静如水,身心舒畅,就能够放下心中杂念,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心中有太多放不下的东西,一旦放下,则会开阔笑谈。随意起坐,饮一杯茶,静观茶汤变化,以茶去除心中烦恼,在茶中思考,客观地分析看待世事,使茶之清新纯净与人的淡泊明利相一致。品茶如品人生,能够使人去除浮躁,拒绝杂念,提高人的修养,使品行更有原则。茶与自然环境相适应,使人对自然生活有更美好的向往。茶道中所指的意境有自然的宁静,也有天人合一的境界。即在安静的环境中形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感受茶的芳香,体验与自然的亲近,体味人生的淡雅与惬意,渐而进入真正的佳境,体会茶之意境美。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各个阶层对茶文化进行了不断的渲染,使其体现出较高的审美价值,从其物质层面一直升华到精神层面,人们以茶为媒,加深了互动交流,在品茶中抒情作画、吟诗歌唱,十分儒雅,茶文化也成为一种艺术化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个性得以张扬和体现,使人们的身心获得更好的释放,以体验更美好的意境。因此,可以说,品茶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相融合的艺术方式,以茶养性、以茶养心,是一种精神的追求,是一种境界的体验,茶中有意,茶中有品。

参考文献

[1]马祖云.一杯清茶悟政事[N].人民日报,2014-06-27.

[2]邱尚周.中国茶文化空间形态研究初探[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

[3]舒曼,胡智学,陈一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茶文化建设[J].农业考古,2005(4):19-21.

[4]邬梦兆.弘扬中华茶文化大力发展茶文化事业[J].农业考古,2002(2):44-45.

篇4:中国传统文化从政修养内涵及启示

一、将修身作为从政的基础性工程

中国文化传统历来注重修身对立身处世和从政的基础性作用。《礼记·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明德”路径,并強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的“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强调的也都是通过修己来实现“安人”“安百姓”等目的。孔子还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些都把施政与从政者的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表达了正人先正己、正己为施政之要的从政理念。孟子称“善养吾浩然之气”,这里的“气”,主要内涵也是“义与道”。

传统文化对于修身与从政关系的认识启示我们,做官先做人,做人必修身。当前党的建设面临“四大考验”和“四个危险”,贯彻落实从严治党方针,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就要返璞归真、固本培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并指出,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要求党员干部坚持以信念、人格、实干立身,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于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党员、干部要履行好职责和使命,首要的是要充分认识到增强自我修养的必要性,把立德、修德、践德作为终身课题,自觉地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常修为政之德,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二、把对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修养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十分注重理想社会的追求和理想人格的塑造,并将此作为从政修养的核心内容。儒家构想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十分向往、矢志追求这个理想社会,“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仁”的价值观,即“爱人”“泛爱众”。同时,儒家也现实地提出了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发展阶段和社会形态——“小康社会”这一实践目标,仁的价值追求贯穿于实践目标和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中,提出了“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近者悦,远者来”的仁政观。对这种理想社会及其价值观的执着追求构成一种理想人格:志于道、志于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这种执着与坚定表现在:无论何时,“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无论何种境况,“贫而乐,富而好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必要时为理想不惜献出生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舍生取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党员、干部吸取传统文化中修身之道重在执着追求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养分,在理想社会的追求上,既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也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矢志不移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好当前每一项工作。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立忠诚笃信之志,补足精神之钙,挺起精神脊梁,锻造党性基础上的理想人格和精神品格。“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无论何时何地,不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勤奋工作、廉洁奉公,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地去拼搏、去奋斗,展现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作者系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校长)

篇5:中国传统文化之茶道文化

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唐时的皎然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唐时的陆羽则最早创立了茶道精神。正是由于中国人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且最早提出了茶道概念和创立了茶道精神,从而把茶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这也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 茶文化茶道茶道精神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的故乡,世界各国的植茶、制茶、饮茶均直接或间接源于中国。“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茶道与茶艺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本文重在分析茶道概念的提出及茶道精神的创立,并且进而说明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何谓茶道,茶文化专家、北京社会科学院的王玲教授在其著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中对茶艺与茶道的关系作了精辟的论述,其中也包含着对茶道概念内涵的阐释。王玲教授说:“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我们从王玲教授的论述中不仅明确了茶道与茶艺之间的关系,而且对茶道概念的内涵也有了正确的认识,即茶道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艺茶过程中所贯穿的精神,茶道具有无形性和不可见性,需要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中如果缺少了茶道精神,茶艺便会无精、无神,就会失去茶艺的真正意义,行道是艺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我国唐代著名的爱茶诗人卢仝更是以诗的形式生动且细致入微地描述了自身艺茶行道的体会,揭示茶道概念的内涵。卢仝在其著名的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写道:“……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总之,茶道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经常是和人生哲学结合起来,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正如已故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陈香白教授所说:“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有人说,虽然中国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但却不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其实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不仅是最早发现并利用茶叶的国家,中国也是最早提出“茶道”概念和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茶道”概念的提出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唐代著名的诗僧皎然在其著名的茶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最后一句提到了“茶道”这一概念,使其不仅成为中国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而且也成为世界提出“茶道”概念的第一人。该诗的全文是: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以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来朗爽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皎然虽然对“茶道”这一概念的内涵没有具体解释和说明,但在其诗中应该说已作了很好的诠释,人们如果用心去细细品读该诗不难体会其中的茶道精神。

继诗僧皎然之后,唐时的封演在其编撰的笔记——《封氏闻见记》中再次提到“茶道”这一概念,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我国明代张源在其著的《茶录》中也讲到“茶道”。他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

我国不仅是“茶道”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而且也是最早创立茶道精神的国家。

唐代茶圣陆羽在其著的世界第一部茶书——《茶经》中将茶人精神规定为“精行俭德”。陆羽《茶经》中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即饮茶者应是具有俭朴美德之人。在陆羽看来,喝茶已不再是单纯地满足解渴这一生理需要了,而是对饮茶者提出了品德要求。陆羽的茶人精神其实就是茶道精神,所以说陆羽是中国乃至世界茶道精神的最早创始者。

继陆羽之后,唐末的刘贞亮在其《茶十德》中也对茶道精神有所表述。刘贞亮在《茶十德》中将茶道精神表述为:“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从文化角度把茶道精神升华出来。宋徽宗在《大观茶论》序中说:“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矣。冲闲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 可见,宋徽宗赵佶将茶对人的情性的陶冶和饮茶的心境概括为“致清、导和、韵高、致静”八个字,这也就是茶道精神。

篇6:中国传统文化修养论文考试论中国传统修养之------茶道

摘要: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历史悠久的中国而言,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它依然熠熠生辉。不仅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还对当下个人修养有着重大的意义。中国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都或多或少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往中国人的血脉里注入了“兼恭、宽厚、诚信、勤敏、施惠”的仁人品德;向华夏子孙的个人修养中添加了“自强不强、正道直行”的优秀品德;让炎黄子孙更加注重内心的探索与实践的重要。

关键字:传统儒家文化、个人修养、仁人品质、自强不息、内心修养、意义深远。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换言之,在漫长的封建统治中,儒家文化长期处于统治地位。儒家文化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发展和创新,而其对当下个人的意义也分为几个不同的方面。

首先,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待人接物上影响重大。当下人们所追求的谦逊恭敬、宽容厚道、诚实守信、勤劳机敏,都是源于儒家文化中的“仁”,“仁”是孔孟时期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而“恭、宽、信、敏、惠”也是儒家文化对仁士的五个要求。

“恭”是谦恭。孔子言“恭则不悔”,也就是说一个人想要自己的人生过的有尊严,不招致无端的冲突乃至灾祸。你就应该毕恭毕敬地对待别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别人。正所谓:不真不诚,难以动人!这想必就是当下我们对人谦恭的依据吧!“宽”是宽厚。孔子言“宽则得众”,在传统儒家文化中讲求折中的思想,凡事都留有余地,所以处理他人对自身造成伤害的情况时,不会把事情极端化处理,而是以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这样便能得道众人的拥护。“信”是诚信。孔子言“信则人任焉”,即为守信用的人,人们也愿意相信他。传统儒学思想认为信是立人之本,这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同样适合。一个人失去诚信,也就失去了信任,而信任本就是人与人之间最为重要的桥梁之一。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真正做到儒家文化中的”信”,又哪里来的作弊,哪里来的假药、黑心肉呢?如果个人修养达到了诚信,又哪里会引来这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呢?“敏”是勤敏。孔子言“敏则有功”,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这告诉迫切渴望成功的当下人,成功并非是凭空而来,只有勤劳才能获得成功,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当下人渴望成功那颗浮躁的心正是不懂“敏”的意义的体现。再有就是“惠”了,孔子言“惠则足以使人”,字面意思就是说,对别人施以恩惠才能让人更好的为你所用。我想这是当下用人者应该具备的个人修养,就像一位成功商人所说“小赢靠智,大赢靠德”只有给员工以足够恩惠,企业才能具有持久竞争力。

其次,儒家文化还影响了当下个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正气直道的民族气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便是理学。而理学也就主导了中华民族精神。

当下我们民族精神中的“自强不息”就是理学大家所提倡的重要精神。在儒家文化中“自强不息”意味着一个人应该:立功、立德、立言。这也就是所谓的“三不朽”!细细想来,这三不朽对当下个人修养也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一个人应该有立功的信念,这倒不是鼓励我们每个人都要汲汲于功名,而是说我们每个人应该有一个远大的理想与追求。这恰恰也是当下许多年轻人所缺乏的东西。另一方面就是立德了,中国古代讲求立德,生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的我们更加迫切地需要立德呀!如今社会,“德”字尤为重要,我暂且把“德”简单的理解为道德和品德。良好的品行、优良的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是我们立足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一定程度上讲,一个人的“立德”远比他“致慧”来得重要得多。最后便是“立言”对当下个人修养的意义了。所谓“立言”,便是指提出真知灼见。这是在告诉我们,个人修养里应当注重“言”的质量,也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说话时,应当说那些重要有含量的话。至于废话,多说无益,反倒是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了。“功、德、言”是古代君子自强的内容,也应是当下你我个人修养的必修课。

除了自强不息,中国的民族精神中还包括正气直道的民族气节。在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气节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数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正是受了儒家文化的影响,才塑造了不屈的气魄和桀骜的性格。所以苏武甘愿于北海牧羊十九年也不愿投降匈奴,所以文天祥宁愿在壮年送命也不耻沦为叛贼,所以朱自清宁愿贫病饿死也不愿接受美国侮辱性的施舍。其实,这种精神不仅这些伟大的人应该拥有,我们平凡人也应该具备。一个人只有学会正气凛然,只有拥有了正直的气节,才能够坦荡的行走于人事。一个人只要始终去维护心中坚信的真理,很多看似两难的抉择会变的轻而易举。也只有当一个人心里拥有了不可动摇的,愿意以包括生命在内的任何东西去守护的气节,才不会面对困难显得畏畏缩缩。这,便是我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气节对个人修养的浅薄理解。

最后再来说说传统儒家文化对当下个人探索内心与追求实践的意义吧!以王阳明为代表思想家的心学体系是传统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体系极大的助长了中国崇尚、注重内心的文化方式,也极大影响了中国人注重内心探索的思维方式。心学认为个人修养应该按照“知行合一,求理于心”八字来进行。虽然心学在哲学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但这对当下个人修养还是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一来,心学注重探索内心这一观点有利于个人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省、自我总结来提高个人修养。一个人只有真正用心认识自己,才能正视自己,既不自傲也不自卑。也只有直指本心,才能明白自己的过错与成就,才能更好的总结过去从而展望未来。在现代社会,我们中有太多人遇到抉择,会注重家长的想法、注重朋友的想法,注重上级的想法,却忘了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出了差错,会埋怨伙伴,会责备客观条件,甚至会责怪旁人未提醒,却忘了摸着良心反省反省自己。二来,心学注重实践这一观点有利于培养个人实践能力。心学讲求“知行合一”正是强调了要把认知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对当下的个人来说,当中的“行”更是十分重要。试想,如果一个人若只有关于理想的设想,没有去付诸实践。哪怕是宏大无比的抱负,最终也只得化为泡影。孙膑“纸上谈兵”正是因少了实践,最终才会一败涂地。从哲学上来说,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所以,虽然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才能 更好的改变自己,但不付诸实践的自我认识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完善自己才是你最终的目的。可见,在个人修养中,实践的不可或缺性。

上一篇:幼师岗前培训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经典旅游协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