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2024-09-08

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共8篇)

篇1: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88分

测试题目共:30,总分值:100 ,测试时间:60分钟

第1题、在分配的问题上,要做到“提低、扩中、限高、打非、保困”。(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2题、现在我省涉外的非政府组织大概有七十八、九家。(是否题)(分值:3)B

A. 对

B. 错

第3题、“五个有”是加快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进程要实现的远景目标。(是否题)(分值:3)A

A . 对

B . 错

第4题、追求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表现。(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5题、我省129个县、市、区已经全部实现了“普九”目标。(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6题、“亲民、敬民、为民、利民”是我们党在政治上越来越成熟的表现。(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7题、“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是科学发展观重要而基本的内涵。(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8题、“优化教育结构”,就是要使教育同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9题、社会建设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是否题)(分值:3)B

A. 对

B. 错

第10题、归根到底,社会建设就是和谐社会建设。(是否题)(分值:3)A

A. 对

B. 错

第11题、要把关系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卫生事业办好,有(C)方面非常重要的的工作需要做。(单选题)(分值:3)

A . 四个

B . 五个

C . 六个

D . 七个

第12题、“基尼系数”一般认为不要突破(B)。(单选题)(分值:3)

A. 0.38

B. 0.40

C. 0.42D. 0.4

5第13题、人均收入一千美元以后,既是发展的黄金时期,又是矛盾的突显时期。矛盾的突显大量出现在(A)领域。(单选题)(分值:3)

A. 社会

B. 经济

C. 政治

D. 文化

第14题、教育是一种公益事业,是政府推动社会事业发展、推动社会建设的(C)职责。(单选题)(分值:3)

A. 重要

B. 主要

C. 首要

D. 特殊

第15题、社会救助、慈善事业是社会保障制度的(A)。(单选题)(分值:3)

A. 必要补充

B. 客观需要

C. 主要部分

D. 关键部分

第16题、现在我省“新农合”整体参合率大约接近(C)。(单选题)(分值:3)

A . 80%

B . 85%

C . 90%

D . 95%

第17题、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是保证群众(A)用药。(单选题)(分值:3)

A. 基本

B. 健康

C. 安全

D. 有效

第18题、教育的层次结构是指(A)。(单选题)(分值:3)

A. 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B. 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特殊教育

C. 公办、民办、社会团体办、企业事业办以及私人办学

D. 全日制、半工(农)半读学校,业余学校,函授、刊授、广播、电视

第19题、“住有所居”,就是要(A)城乡居民通过各种渠道解决住房问题。(单选题)(分值:3)

A. 支持

B. 扶持

C. 协助

D. 帮助

第20题、现在,我省的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经接近(B)。(单选题)(分值:3)

A. 35%

B. 40%

C. 45%

D. 50%

第21题、就业体制改革包括(ABCD)。(多选题)(分值:4)

A. 统筹城乡、统一市场

B.平等就业、均等服务

C. 实行就业援助

D. 引导高校毕业生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

第22题、“学有所教”就是要(ABC),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能接受正规的国民教育。(多选题)(分值:4)

A. 优先发展教育

B. 坚持教育公平

C.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D. 改善办学条件

第23题、社会保障是(ABC)。(多选题)(分值:4)

A. 人民生活的安全网

B. 社会运行的稳定器

C. 收入分配的调节器

D. 国家安定的保护伞

第24题、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ABCE)。(多选题)(分值:4)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B.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C.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

第25题、小康社会应该包括(ABCD)方面的内容。(多选题)(分值:4)

A. 法制

B. 经济

C. 政治

D. 文化

E. 社会

第26题、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BCD)。(多选题)(分值:4)

A. 自主择业

B. 市场调节就业

C. 政府促进就业

D. 多渠道扩大就业

第27题、社会保障的总体要求是(ABCD)。(多选题)(分值:4)

A. 广覆盖

B. 保基本

C. 多层次

D. 可持续

第28题、“病有所医”要求让群众得到(ABCE)的医疗、卫生服务。(多选题)(分值:4)

A. 安全

B. 有效

C. 方便

D. 及时

E. 廉价

第29题、党的教育方针是(ABC)的。(多选题)(分值:4)

A. 管方向

B. 管前途

C. 管性质

D. 管命运

第30题、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就要(ABCD)。(多选题)(分值:4)

A. 坚定不移地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

B. 优化教育结构

C. 推进教育的改革创新

D. 坚持和体现教育的公益性质

篇2: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加快和谐质监发展,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作者:任闻宇 杨明波 胡弘昊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1期

[摘 要]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第三方组织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质监部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提出了在当今信息化社会中和谐质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和谐质监;电子政务;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253.3

篇3: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2002年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得出,水危机是未来10年里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挑战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13个国家之一。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水利建设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水资源污染严重、供给短缺、结构失衡等问题与矛盾加剧了水资源恶化,严重威胁人、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因此,思考城市水利问题对于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 城市水利建设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水资源供求不平衡

我国水资源缺乏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受人类生产与生活活动的影响,全国范围内降雨与径流关系和产流与汇流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一些江河的天然水量正呈现出逐年衰减的趋势,如黄河下流频繁出现断流现象,海河变成季节性河流,内陆河流出现干枯等。城市供水系统日益脆弱,城市正处于水资源缺乏的困境之中。以天津市为例,水资源总量约为15.7亿m3加上入境和外调水量,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超过370 m3,远低于世界公认人均水资源量1000 m3的缺水警戒线。水资源缺乏已成为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

2.2 城市水污染日趋严重

在水资源缺乏的同时,城市水污染愈演愈烈,水环境加剧恶化。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套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模式,经济发展仍带有较强的粗放性。我国单立方水GDP产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水功能区达标率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而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仅为30%。从调查来看,很多城市至今还未设置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致使城市水质量进一步恶化,全国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50%的重点城镇集中饮用水水源不符合取水标准,水源受严重污染的城市达到近一百个。因此,中国城市面临的废污水处理和水环境治理的压力巨大。

2.3 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在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城市用水效率还十分低。受工艺设施与管理制度落后的影响,我国工业用水重复率不高,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亿m3,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水重复利用率为60%左右,发达国家则达到80%左右。与此同时,对于城市污废水的处理率低,再生水的利用率也不高。2003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为43%,污水再生利用率仅为15.2%,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型与特大型城市,全国水资源利用发展极不平衡,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步发展。

2.4 水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

城市水利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水利、环保、城建等多个部门,这种多头管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导致水资源管理效益较低。虽然目前不少城市已实现水务管理一体化,但是体制在运转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盲区。这使得部门间协调规划和利益划分更为复杂,容易在遇到问题时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影响城市水利的综合治理与优化配置的效果。

3 城市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3.1 科学规划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水利地位

为强化税务统一管理,切实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水利的规划与实施应作为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方面纳入与商品住宅、工业园区、城市道路等同等重要项目的整体规划之中,围绕城市总体规划的总目标,同步规划与协调,以专项规划报告作为城市总规划报告的附件正是列入总规划内容,以此确立专项水利规划的重要地位。各相关职能部门要在政府的号召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城市水利建设之中,以加快城市水利工作、促进城市发展、实现多方共赢为目的,积极参与到项目规划、评审和具体实施环节之中,并努力争取到上下级政府的帮助与支持,通过整治和建设城市水利达到提升城市品位的目的。

3.2 多主体共同努力,协调互助促进水利发展

水利问题的产生从其制度根源上分析可见,不能简单的定论是市场机制或政府干预所起的作用。这两种机制都存在一定的有效与失效区域,当其中一个有效,而另一个失效时,必须保证在“市场失效、政府有效”领域强化政府宏观调控,有效行使政府职能;在“政府失灵、市场有效”时,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政府则退出该领域。若同时出现“市场失效”与“政府失灵”,为保证水利的健康稳定发展,就必须通过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寻求解决之道。但是,大量时间表明,水利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光靠政府与市场是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构建完善的社会机制予以补充。

3.3 从多角度全面着手,建设水资源充足城市

3.3.1 强化节水

强化节水依靠建立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逐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效益。工业节水是重要环节,要以技术创新型节水和结构调整型节水并重。工业用水的特点是量大且集中,因此必须通过水循环回用与重复利用来保证节水,要鼓励企业应用创新型技术改造传统工艺与节水方式。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耗水量、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限制高耗水产业的发展。城市生活用水节水主要依靠节水型器具和强化水资源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行节水型用水器具,扩大其适用范围,增强群众节水意识,加快节水的全面实施。

3.3.2 优化配置

面临水资源有限的现实,以科学规划来满足城市的水资源要求是最有效的途径。通过开展长期水资源规划,强化江河流域水资源调度和配置,保证水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一方面,因地制宜开发新水源,统筹考虑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根据不同水源地制定相应的开采方案,并新建或改造一些水库,扩大蓄水规模,通过统一调度,保证应急状态下的供水能力和供水量。另一方面,研究制定城市江河流域及其授水区的水量分配方案,通过对全流域水资源质与量以及取水量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保证实施调度。

3.3.3 改革城市水利管理体制,提供健全法制保障

(1)积极加强城市水利队伍建设,引导城市水利健康有序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水利的不断发展,城市水利工业越发复杂,对水利管理队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一支思想坚定、熟知法律、业务精湛的管理队伍是新形势下做好城市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

篇4: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被誉为“绿都”的福建省三明市,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是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共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他就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把林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发表了看法。

被誉为“绿都”的福建省三明市,山清水秀,生态优良,令人向往。这个有着丰厚植被的林区,在林业方面拥有了全国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级品牌,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又批复三明作为全国惟一的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三明林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又是一年春景时。万物生机勃发的二月,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共三明市委书记叶继革。采访中,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让三明的山更绿,林农的腰包更鼓;加快林业产业的发展,培育壮大林产工业产业集群,让林业经济再上新台阶;把林业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村愈加富裕文明……叶继革就林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娓娓道来,胸中智慧和情感溢于言表。

叶继革说,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于2005年11月在福建省率先通过省、市联合检查验收,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并在林权抵押贷款、林木产权流转、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配套改革方面取得创新突破,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工作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在新形势下,林改工作如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如何增加林农收入,如何提高林权证的含金量、如何使林权与农村社会保障相结合、如何使农民拥有的林木资源真正变成风险保障和应急保障等问题,让林改衍生、链接出源源不断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崭新的课题。

让林改真正惠及于民,始终牵挂着叶继革的心。叶继革十分关注在深化林改的过程中,各种配套措施的出台和落实情况。他深入林区,走访林农,向基层干部了解情况,督促有关举措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使林农切实从造林、育林、护林中致富。叶继革说,我们将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各项配套改革:切实加强对林地使用费的收取、使用和管理,保证村级集体经济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积极探索实行林地使用费收取使用与农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相结合的办法,促进林业和农村公益事业发展,让林农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加大林业投融资体制的创新力度,积极推行林权直接抵押贷款这一简单便捷的方式,让林业经营的中小散户和农村弱势群体真正受益;加大林木林地产权流转的规范力度,确保广大林区群众有山可耕、持续增收和就业;加大林农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组建护林联防组织,创办家庭联户、股份合作或股份制林场,鼓励和引导林农建立各种专业协会并形成网络;坚持林科教、产学研相结合,加大林业科技发展力度,引导林农走科技兴林的路子;主动适应集体山林经营形式和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对策,认真落实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提高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战斗力。

福建省全力推进的“海峡西岸”建设得到党中央的支持,三明正在举全市之力,力争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如何创造有特色的平台,如何集聚优势产业发展,始终是叶继革十分关注的事。叶继革表示,我们将用好海峡两岸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这块牌子,力求在两岸林业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作用,培育壮大林产工业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培育壮大非一日之功,除了要有战略发展的眼光之外,还要与当地的资源状况和产业基础相适应。早在两年前,三明市委、市政府就把林产工业列为全市重点培育的三大产业集群之一。现在,已初步形成人造板及木竹制品、制浆造纸、林产化工及生物利用、森林食品等四个主导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林产工业实现产值53.9亿元,比增33.6%,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态势良好。叶继革说,在发展上,将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大力扶持50家重点骨干和成长型企业的发展,突出抓好目前亚洲产量最大且设备最先进的大亚木业45万立方米刨花板、永安林业林板一体化、青山纸业瓦楞纸等60项林业在建、续建、技改项目。特别是要下大力气抓好市委、市政府确定的12个市县领导挂钩帮扶重点企业的发展,促使我市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重点围绕榨干用尽三明林产加工企业的初级产品及林产化工和杉木类等制品,策划生成深度加工和系列开发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家具、装饰装修材料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林业产业向纵深发展。大力发展笋竹业,重点抓好竹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竹山道路建设,兴修山地水利,促进竹林稳产高产;鼓励和引导笋竹加工企业通过整合布局,扩大企业规模,进一步打响现有的知名品牌,并加大竹装饰板、竹木复合刨花板、竹炭、竹醋液等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积极顺应生态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趋势、新要求,培育壮大以清流为中心的花卉苗木业,以明溪红豆杉、泰宁雷公藤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为中心的森林旅游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我市生态效益型经济的发展壮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三明市76%的人口在农村,农民人均拥有林地面积是耕地的10余倍,林木林地资源是林区群众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之一,也是最直接、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林区群众亦农亦林,大部分农民也是林农,林农耕山致富的问题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为此,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及其配套改革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根本之策和有效载体。叶继革说,三明既是福建省的老工业基地,又是福建的产粮区、农作物主产区和全国重要优质烟叶产区。我们将以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为载体,全面推进明台林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森林食品加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苗木花卉、森林休闲观光、林业科技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三明大农业、大市场、大开放的发展空间。充分发挥生态良好的优势,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农业产业化,以农科教、产学研结合为载体,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科研、协会“六位一体”的机制,打好“林业牌”和“特色牌”,争创更多单打冠军。目前,三明烟叶产量占全省一半,成为全国四大优质烟叶产区之一;建成全省规模最大的珍稀花卉苗木基地;7个县(市)获9个“中国特色之乡”称号,已创1件原产地证明商标和46项省名牌产品、26个省著名商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农林产品共有120多个。林业和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农村道路、农田水利、饮水工程、环境卫生、广播电视和信息网络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农村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叶继革对三明的林业发展前景充满信心,他说,近年来,三明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别是福(州)银(川)高速公路三明段建成通车,泉(州)三(明)高速公路全线动工,从江西向塘经三明至福建莆田的双线快速铁路今年可望开工,三明机场开工续建,一批带动作用明显的特大型工业项目相继落地,三明将成为海峡西岸连接内陆地区的交通枢纽。这些都为三明林业的腾飞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相信,这个充满魅力的“绿都”,将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篇5: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规范建设程序加快建设步伐

夯实发展基础促进社会进步

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在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下,在市交通局、县乡局的指导下,抓住我县“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机遇,从2004年至2006年集中三年时间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农村公路建设活动,并进行了广泛宣传,制

定了发展规划,落实了奖惩措施,做到了“早准备、早安排、早部署”,充分调动了全县各乡镇的修路积极性,迅速在全县范围内掀起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高潮。下面就我县农村公路建设情况和取得的主要经验作一介绍:

一、主要成绩

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市交通局、县乡局有关精神,以国债、通达工程建设为中心,以发展农村公路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发展为目标,农村公路建管养力度不断加大,较好地发挥了公路建设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一)国债工程方面:****至新兴21公里国债项目已完成灰土底基层8.5公里、二灰碎石基层5公里。

(二)通达工程方面:青町至李大11公里、赵集至曹市3公里、西阳至高公40公里,目前青李路青町至马店段11公里的主油层已铺筑完成;西阳至高公路店集至高公段正在施工灰土基层。

(三)县道公路养护方面:投入人工19200个工日,各类机械2952个台班,石灰1570吨,石子2800立方,砂石材料2.2万立方,沥青近560吨,总投资439万元。完成县道养护里程298.3公里,挖补坑槽6.2万平方,填补下沉坑槽4.5万平方,铺油层11万平方。改建涡双路白膏沟桥1座,投资近20万元;维修十临路及耿王路上5座险桥(涵),投资约18万元,抢修张义路等水毁涵洞9道;投资15万元,对义门大桥进行了质量检测,保障了县道的安全通行。

(四)乡村公路养护方面:新改建村级公路588.8公里(其中砂石路524.9公里,油路54.3公里,水泥路9.6公里),完成投资1169.2万元;养护村级道路路面1535782平方米,新改建桥(涵)78座(道)。其中新兴镇投资260万元,新改建村级砂石道路54.3公里,其所属的左楼、前刘、大李、大曹

等行政村新改建油路40公里;张老家投资78.6万元,新改建砂石路37公里;临湖、陈大、高公、丹城等乡镇村级公路建设也得以迅速发展。

(五)路政管理方面。以“第八个路政管理宣传月”为契机,充分利用路政巡查车沿县道主干线巡回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安徽省公路路政管理条例》和《亳州市公路路政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向沿线群众散发传单3000余份。在实施管理过程中坚持严格执法、文明管理,严查占道经营、违章建筑、超限超载等违章行为,取得了显著成绩。共拆除违章砖木建筑2处,制止挖掘损毁公路4起,清理预制楼板厂26处,煤堆占道18处,建材占道42处,农作物秸秆32处,抗旱土坝6处,午秋两季共清障1000余处;超限车辆卸载、倒货30余辆,路政处罚案件(一般程序)15起,当场处罚案件63起,依法罚款7万元,补缴交通规费11万元;埋设警告标志66块,指示标志81块。刷新地名牌43块,指路牌23块,分界牌15块。

(六)农村公路“三六一机制”方面。2004年农村公路建管养、“三六一机制”工作突出,全县721个行政村有513个村实行了“一事一议”政策,比例为71,我县农业人口约120万人,共筹资1169.2万元,人均9.8元。实行“一事一议”乡镇都建立了农村公路养护机制,与行政村签订了养护承包合同,管养人员达360人,管养里程1369.2公里,完成投资1169.2万元,征收的小机养路费60用于农村公路建设。由于“三六一机制”的全面落实,农村公路的养护质量明显提高,农村公路的建设、养护、管理及各路段的插标立界工作更趋规范化。

二、具体做法

(一)明确职责,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责任到位。紧紧抓住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基础设施建设年”活动的机遇,协助县政府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农村公路建设的建设标准、资金来源、方法措施等。解杰昂县长与各乡镇(场)长签定了《2004年农村公路养管建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乡镇在农村公路建设工作中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并在8月10日、10月13由县政府主持召开了全县村级公路建设工作现场会和农村公路建设调度会,在会上分别对农村公路建设中的各单位、各乡镇的任务进行了细化和安排布署。

(二)总体规划,确保三年预定任务完成到位。为确保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组织实施了对全县26个乡镇都的村级公路建设进行了三年规划编制,预计三年总规划改建农村公路1635.73km,总投资8318.75万元。具体为:

2004年576.78km,其中砂

石路484.86km,油路91.92km,水泥路6.638km,投资1907.9万元。已经按计划超额完成任务;2005年541.4km,其中砂石路356.31km,油路185.1km,水泥路2km,投资2928.7万元。2006年507.5km,其中砂石路320.66km,油路186.8km,水泥路1.5km,投资3087.25万

元。

根据三年规划,到2006年我县的农村公路网络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道路通行总量得以全面提高,路容路貌将大大改观,彻底改变公路建设对“三农”发展的制约,公路建设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将得以全面发挥。

(三)强化廉政建设,确保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使用到位。

在公路建设中不断强化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县政府出台的《关于落实农村公路项目建设廉政工作的通知》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公路建设和养护资金管理上,设立专户,专款专用,完善跟踪监管、廉政巡视、定期考评制度,确保所筹资金全部用于公路建设上来。

三、主要经验

回顾2004年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具体做法,主要在以下几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结合实际,制定县乡公路建设长远目标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基础。

为实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避免农村公路建设的随意性,减少浪费,减轻农民负担。我县紧密结合实际,确定了全县公路建设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到2005年,利用实施国债、通达工程机遇,改造主要县乡道及村道,使公路建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为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脱贫致富创造条件;第二步:到2007年,实现主要乡道路面黑色化,全县所有集镇通油路,全部自然村实现晴雨通车,提高技术等级,改善行车状况,完善沿线设施,全面增强乡道、村道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满足农村交通运输基本需求,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保障。第三步:到2010年,使主要乡道达到三级公路标准,路面实现高级、次高级化,完善桥涵配套及交通附属设施,使农村公路形成等级、结构、配置合理的公路网络,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典型引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有效手段。

新兴镇原来乡村主要道路里程仅为78公里,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达到170公里,增加2.18倍,其中:柏油路达61公里,砂石路109公里。全镇28个行政村,15个村通砂石路,13个村通柏油路。纵观新兴镇在农村公路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特点是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人为本,以创新的思路破解农村公路建设难题,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资金筹措上充分发动群众,合理利用“一事一议”政策,“三边四荒”、林权拍卖等方法筹措建设资金;在工作措施上通过点上抓示范,面上抓引导,一年抓几个村,逐步扩大,形成规模,营造一村带周边,一村带全镇的良好修路氛围。在工程管理上走出了一条“阳光”工程,“阳光”操作的路子。为推广新兴镇的先进做法,通过召开村级公路现场会、农村公路建设调度会,带领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下派干部看现场,听汇报,提高了各乡镇修建农村公路的思想认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全县迅速掀起农村公路建设的新高潮。

(三)加强领导,铁腕抓质量、抓廉政是搞好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保障。

2004年,成立了以县委、政府、人大牵头,纪检监察、计划、交通、农经、城建、水务等部门组织协调,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建设指挥部与办公室,对农村公路建设总体协调、督促、服务、指导。今年的国债和通达工程建设交由县政府采购中心向社会公开招投标,严格按照工程的设计、开工、竣工、验收等程序,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做到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所有项目均实行了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计量支付的办法,建立了企业自检、业主负责、社会监理、政府监督的四级质量保证体系,使农村公路建设做到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把公路建设建成了“德政工程、民心工程、阳光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虽然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经验,但我们深知自身也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与上级领导的要求和各兄弟单位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在以后的工作我局将继续在上级领导的监督和指导下,进一步总结经验,创新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养、管、建机制,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更好地服务于“三农”,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县交通局

篇6: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中共湖北省委副书记 陈训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实这一历史任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最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的意见》,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一项重要决策,必将加快我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与工业化紧密相连的。工业化的实质就是“化”农业为工业,“化”农村为城镇、“化”农民为市民。实践证明,产业的变化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密切相关,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新型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第一产业剩余的劳动力必然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由此可见,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工业化历史进程中的普遍规律。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早已完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使命。到20世纪70年代,这些国家农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大多下降到了10%以下,其中英国2.6%,美国3.9%,法国10%,日本13.8%。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最初是由圈地运动引起的,这个残酷的“羊吃人”运动使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到纺织厂做工,成为产业工人。工业革命后,英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得以确立,加之大规模向国外扩张移民,农村劳动力大幅度减少。日本政府针对本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的特点,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有效干预。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就要求,10年内把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业方面。其后,日本采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鼓励农民“兼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加快城市化进程等举措,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从1960年到1970年,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由37.1%降到25.6%。到1975年,又降至13.9%。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进入“快车道”,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出现了大转移。1990年,在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5.56%和20.22%,而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上述两者的比重已分别变为59.45%和34%,这表明农民的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发生了很大变化。分析劳动力大转移的动力因素,我们可以发现,不同产业收入差异是造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驱动力,非农产业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劳动力需求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外在拉力,农民渴望提高生活水平和追求自身发展是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内在动力。总之,改革开放使农业劳动力转移流动获得生机与活力。目前,我省农村劳动力共有2100万人,而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最多不超过900万人,这样就有1200万农村劳动力富余。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因势利导,大力促进我省劳务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省劳务经济发展已出现良好势头。据统计,2004年上半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580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月均达到720元,比在家务农的现金收入高400元左右。另据抽样调查,截止2004年9月底,全省农民现金收入人均2180元,同比增长20.6%。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达700.7元,同比增收167元,总额增收66.1亿元,增长31.3%。上述数据显示,全省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在家务农的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已成为农民现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钟祥市有一个村94%的劳动力在外从事汽车运输业,拥有各类大型车辆220多台,外出跑运输的劳动力每年为该村赚回近1000万元的收入,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320元,其中劳务收入占85%以上,劳务经济已成为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从我们近期调查的情况看,我省各地在发展劳务经济中都有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我们应加大工作力度,因势利导,推进我省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

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民走出家门。我国自然经济延续了几千年,以农为本、以土立业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些农民小富即安,不愿意离开乡土。对此,应当充分发挥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大力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让农民了解党和政府发展劳务经济的有关政策和激励措施,帮助农民克服“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的封闭思想,消除各种疑虑,牢固树立“务工光荣”、“务工致富”的观念,引导农民走出家门,到非农产业就业,到外地就业。我省有些市县区印发了《致农民朋友的一封信》和《农民工进城务工线路图》,动员和引导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对农民帮助很大。还有的乡镇妇联主席和村妇代会主任担当阳光工程宣传员、信息员,进村入户,做群众思想工作,深受农民欢迎。

强化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现在,我省还有50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转移出去,其主要原因是相当多的农民没有技术和专长,不能适应二三产业的需要。从我省农民工转移的情况看,培训后具有明显优势:一是培训机构颁发所学专业毕业证书或结业证书,劳动部门颁发劳动技能鉴定证书,农民工就有了就业准入的通行证;二是掌握所学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强,有了就业的“看家本领”;三是参加培训的就业工种、工作环境、劳保条件相对较好;四是经过培训的比没有培训的月工资收入一般高几百元;五是就业相对稳定。黄冈市一所职业学校每年同企业签订《定向培训协议》,近几年累计培训了5000多名农村贫困家庭的子女,全部安排到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就业,月工资平均在1200元以上。事实说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大有可为,必须进一步加强。应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整合办学资源,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引导和鼓励各类学校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扩大培训规模。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为目标,实行培训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解决培训的“出口”问题,让农民参加培训后能就业,做到报到一批、培训一批、鉴定一批、就业一批、跟踪服务一批。

强化转移,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劳务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就业岗位的多少,劳务空间的大小,直接决定劳务经济的总量和规模。因此,发展劳务经济,必须大力开拓劳务市场,寻找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我省一些地方的经验证明,开拓劳务市场,必须充分发挥公共职业介绍服务组织、乡镇劳务输出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劳务输出组织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此外,还要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建立区域合作机制的要求,加强省际、市际劳务协作,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机构,形成劳务接收地、中介组织、劳务输出地之间互通信息、密切协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工作机制。省农业厅和随州市政府联合举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招聘现场会,来自上海、广东、江苏、武汉等省市的96家企业,当场就录用近600人,签订就业意向协议书2500多人,部分企业还与培训机构签订了1200多人的培训订单,效果很好。十堰市有一山区县建立了县乡劳务服务机构,村村有联络员,并在6个省市建立了定向输出基地,在农民工集中的地方设置了流动管理服务站,同时派出100名干部到本地农民工集中的地方挂职,加强了地方政府间的劳务经济合作。

强化领导,努力形成工作合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加强组织领导和协调配合。各地应制定指导劳务经济发展的文件,建立发展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和相应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综合协调、检查指导,形成领导有力、部门协调、高效运转的劳务开发机制。为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省委、省政府成立了劳务经济领导小组,十几个部门的主要领导担任领导小组成员。从目前运作情况看,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势头很好。一批县市区将农村劳动力转移纳入县(市、区)直部门和乡镇工作目标考核内容,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力度很大。市县区领导小组每月坚持召开一次部门联席会议,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协调督办有关问题,形成党政统筹、资源整合、部门合作、共图发展的工作环境。实践证明,发展劳务经济领导是关键,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劳务经济才能发展得更快。发展劳务经济,乡镇党委、政府肩负着重要职责,应把“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作为工作的重点目标,下功夫抓培训、抓订单,有组织地搞劳务输出,以实现全省农村劳动力有序大转移、农民收入大增加、农村经济大发展。

三、积极探索,努力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发展劳务经济,还需对我省劳务经济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解决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不断为劳务经济加油,使其发展势头更旺,发展速度更快。

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问题。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会自然导致就业同步增长或就业最大化。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还取决于产业政策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产业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劳务经济的总量有不同的影响。1979年—1996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7%,就业年均增长近4%,1997年—2003年,我国GDP年均增长仍高达8%以上,但就业年均增长速度下降为1%,出现了经济增长不能同时带来就业相应扩大的“奥肯悖论”现象;就业弹性系数从原来的0.477下降到0.177,其中下降最大的就是第二产业。由此可见,在过去几年中,第二产业加重了技术、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我国还有2.7亿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在选择经济增长方式时,必须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从我省实际出发,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既要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用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也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开拓就业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县域经济而言,应以民营经济为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对于大城市而言,应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大力发展旅游、物流配送、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小企业,大就业”,中小企业具有适应市场能力强、资本有机构成低、吸纳就业多等特点。一般说来,同样的投资,小企业吸纳就业能力是大企业的5倍。咸宁市一山区县回归创业人员创办产值在200万元以上的中小企业25家,年新增产值9100万元,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5000多个,农民工年人均收入6000多元,效益很好,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关于劳务经济的投入问题。有投入才有产出。发展劳务经济同样需要投入,印发宣传广告资料、培训农村劳动力、组织劳务输出、建立劳务输出信息网站等等都需要资金。“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使一部分人十分困惑。思路决定出路,首先要把认识搞上去,把思路搞对头。培训一个农村劳动力大约需要几百或上千元,但其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这个数,劳动力培训就业后,一个月的工资就可能超过培训成本。可以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花钱少、见效快、回报高、影响长远的德政工程。我省开展百万农民工转移培训,仅靠“阳光工程”现有项目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应广辟财源,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的投入机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在争取国家阳光工程资金的基础上,省市县各级财政都应增加投入,对农民培训补贴的标准进一步提高,以调动农民参训的积极性。同时,对培训基地进行扶持和奖励,并落实有关部门必需的工作经费。二是整合财政资金。各部门应拿出一部分用于支农扶农的经费用在农民培训上,积极参与“百万农民工转移培训计划”,采取“性质不变、渠道不变、管理不变、专项使用、各记其功”的办法,捆绑使用,放大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争取助学贷款。积极推广宜昌青华职校和蕲春职校“贷款参加培训、就业还款”的经验,在学校、银行、企业、农民之间建立互信,形成经济利益联结纽带,促进良性循环。四是争取企业出资培训。采取校企联合的形式,企业出资,学校办班,农民培训后到企业上班。此外,还可积极引导民间资本投入,争取社会捐资助学。

关于劳务品牌的创建问题。当前,劳务经济已进入品牌经营时代。劳务市场的竞争已成为劳务品牌的竞争,发展劳务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劳务品牌建设。我省目前已有了一批劳务品牌,如湖北海员、湖北数控、湖北建工、湖北厨师、“木兰花”巾帼家政服务等等,但这些品牌还需要进一步锻造,提高竞争力。各地可根据当地人文资源和培训就业特点,塑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劳务品牌。劳动力素质是劳务品牌的基础和保证。应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格认定和质量监控、评估工作,确保转移培训质量。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对我省劳务品牌进行宣传,组织人员到用工量大的地方进行推介活动,把品牌叫响。

篇7: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关键字:公共财政协调发展

公共卫生问题。一是政府在公共卫生提供上的责任缺失。表现在,首先,我国公共卫生总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年为,年为,比发达国家普遍低很多,如:美国年为,德国年为,英国年为,法国年为;其次,从国际比较来看,年我国人均卫生支出在世界个国家中居第位,仍属低下水平;再次,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过低,―年一直徘徊在左右见表;最后,政府在纯公共卫生服务方面的供给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家拨款的用于医疗,只有用于公共卫生项目。卫生部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家对卫生防疫部门和妇幼保健机构的财政拨款不足计划的。二是存在财政支出责任的下移问题。根据有关研究,在过去年中,从支出结构上看,中央政府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其他均为地方政府支出,而在地方政府,县乡共支出了预算的。表明我国的基层地方政府是公共卫生的支出主体,而中央和省级政府并没有承担公共卫生支出的主要职责。三是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的严重不平衡。据卫生部统计,年政府卫生投入亿元,大部分用在城市,用在农村的只有亿元,仅占。新华社××年公布的数据表明,目前约占我国总人口的农村人口仅享用不到/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根据《世界卫生报告》统计的数据,在被统计的个国家或地区中,按整体健康水平或人均公共卫生资源拥有量中国排在位,但按公共财政的公正适应性或公共卫生资源在城乡居民之间分配和使用的公平程度,中国却排在了位,这一评价是对中国城乡居民不平等地享用公共卫生服务这一基本公共品的一个标示。

表政府预算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年《中国卫生统计摘要》。

表抚恤和社会福利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年年年年年年年××年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整理而得。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问题。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内在稳定器”,也是现代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世纪年代以来,我国以养老、失业、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的社会保障改革正在全国加快进行。但在改革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社会保障覆盖面不广,以养老保险为例,近年来,国有企业已实现基本覆盖,城镇集体企业覆盖率为,但其他类型企业仅为,很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没有参加养老社会保险统筹;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据统计这一“空账”规模,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年为多亿元;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规模巨大,据有关学者以年,年、年和年为四个历史时点对国有企业进行匡算的结果,养老保险历史债务规模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和亿元;养老保险替代率过高,年全国参保职工的月人均缴费工资为元,参保的离退休人员人均离退休费元,养老金替代率高达;等等。这些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我国财政用于福利保障性的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过低。这一比重从年以来一直徘徊在―之间见表,如果将我国企业负担的社会保障资金计算在内,这一比重就会升到左右,以××年为例,达到了;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重一般在―左右,发展中国家也都占到左右,可见,我国是低于世界平均水准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部分在财政预算收支之外,这说明国家财政在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上处于局外缺位的不正常状态,有待改革理顺关系。

“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与我国以农补工的政策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民取多予少,资源从农村大量流向城市。据统计,仅改革后的年的年间,政府就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取得了大约亿元收入。“三农”问题中的农业是基础产业,属于准公共产品的领域,其中,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大江大河治理

等属于纯公共产品;“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则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财政应该大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义务教育负担沉重,医疗保障严重缺失。据统计,―年的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达,而从××年的年中,这一增长率陡降到左右,其中最低年份的增长率仅为。另据统计,农民直接负担了/左右的义务教育费用,如果再加上各种间接费用,这一负担率甚至达到了/。此外,年的数据显示,的村民所享受的普通医疗服务由于经济原因逐年下降,很大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退出必需的医疗服务,形成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年月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生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第二,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较弱。国际上一般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来测度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指标表示政府从每元农业生产者价值中抽取或补贴的资源数量:正值表示补贴,负值表示抽取,零值表示平衡。据综合测算,世纪年代,我国农业领域净转出资金资源年均在亿元以上,基本上都是负值。与此相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都给予强劲的支持和保护,基本上是正值。据提供的资料,年发达国家平均为,发展中国家平均为,而我国则为。第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上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年,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下降,到年已不足。另有资料表明,如果按照协议计算口径,―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也低于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

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左右的人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据国家统计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超过了的国际警戒线,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又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为:,年达到:,××年为:;如果按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计算,有人估计目前差距为:―:。而城镇居民内部也由于行业和阶层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以温州市为例,在一般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收入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也正是公共财政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

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若再加上多万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职工,则城镇总的失业率超过;若再把没有登记的失业者统计在内,可以推算出自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接近。另从劳动部科研所课题组提供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约有亿的隐形失业者,约占就业总量的。此外,据专家估计,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市更大。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和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公开化的失业和迅速增长的失业率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及时干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对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的介入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严重不足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充分就业等方面干预力度相当不够。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等都导致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等的不完善,加大了制度转轨过程中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倾向递减,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结果是整体消费率逐年下降。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出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状态,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目前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的财政体制根源。

三、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取向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的不协调,或者说是,“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前面分析可知,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问题的财政体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因此,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具体来说,就要财政从市场可以解决好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而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扭转“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现实财力来讲,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年、××年、××年和××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增长幅度分别为、、和,远高于同期的增长速度。、和。应该说,目前是加快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良机。

一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维系一个民族基本文化和精神素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每一个适龄儿童,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理论上,义务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都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免费举办,强制国民消费。而我国目前实行分散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财政提供,在这种体制下,那些经济不发达、贫困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本已是“赤字财政”、“吃饭财政”,很难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笔者早在年就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思路,即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或省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或省政府应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相当的义务和比重,这一比重至少应达到,其中,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其余的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对于西部地区和贫困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保证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出力度。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一个“真空地带”:省级以上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县乡财政无力投入,结果造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供给总量与居民公共卫生需求之间相距甚远,结构上除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外,疾病控制、健康促进、营养干预、康复服务、卫生监督和环境卫生等均极为薄弱。所以,应该改变以基层地方政府为主安排公共卫生资源的制度设计,恢复公共卫生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公共卫生支出中承担的份额。在支出结构上,要加大预防保健支出的比重,增强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等财政困难区域的转移支付,以保障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全国居民都能享有条件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另外,中央财政还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建议大力发展以社区和乡为中心的基层医疗机构,把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为低收入的群体提供医疗方面的实物补贴援助。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额的历史债务;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转轨的过程中,透支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通过国有股减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偿养老金的不足;通过征收特种消费税、遗产税或划拨部分个人所得税等方式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彩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由政府发放认可养老债券,解决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等等。此外,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另外,应在总结辽宁等地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弱化消费方面的谨慎性预期心理;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目前中央财政迫切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三条保障线”制度,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统一的覆盖所有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年,农村居民消费率平均为,低于城镇居民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一方面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包括:扩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筹资方式除了预算内列支外,还应该继续加大国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克亨利县的经验,规定地方政府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大病医疗统筹;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准和政府财力,建立相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直补方式给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提高补贴,间接给予保险支持;等等。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税费改革的财政补贴性支出;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比如,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实行城乡统一的税制。

五加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是市场的功能,必须依靠政府来加以解决。在调整初次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政府既可以通过税收介入的分配过程,如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也可通过转移支付将从高收入者那里征集的收入,再分配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低收入者。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杀富济贫”的作用;同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支预期,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六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为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财政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刺激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第二,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对于后者,许多国家都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直接开发就业岗位。如英国政府―××年实施的亿英镑的“五年促进就业计划”,××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亿欧元的“东部促进就业之桥”计划,年韩国政府实施的亿韩元的“积极的创造工作岗位计划”,年新加坡政府制定的亿新元的“国家促进就业计划”以及年日本制定的亿日元的“促进就业补充预算”等。具体支出方式主要包括:对雇佣特殊群体的雇主提供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由国家出资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失业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特殊群体直接提供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由政府出面通过举办环保、绿化、社区服务,文物修缮、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等等。

我国在目前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应借鉴各国普遍运用财政政策促进就业的做法,不断强化公共财政职能,充分发挥其在减少失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积极作用。具体说来,一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在吸收下岗失业人员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二要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担保、财政投融资等财政政策手段促进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经济的发展,鼓励独立创业,创造就业岗位;三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转移农村过剩的大量劳动力;四要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向所有的城乡失业者提供免费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五要由中央财政拨专款成立“再就业基金”,对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实行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体、民营企业;六要由政府定期举办环保、绿化、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为下岗失业者提供工作岗位,增加收入。

等属于纯公共产品;“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和农村问题则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也是公共财政应该大力发挥作用的领域。

我国的“三农”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徘徊不前,义务教育负担沉重,医疗保障严重缺失。据统计,―年的年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高达,而从××年的年中,这一增长率陡降到左右,其中最低年份的增长率仅为。另据统计,农民直接负担了/左右的义务教育费用,如果再加上各种间接费用,这一负担率甚至达到了/。此外,年的数据显示,的村民所享受的普通医疗服务由于经济原因逐年下降,很大一部分人因为经济原因不得不退出必需的医疗服务,形成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恶性循环。卫生部副部长朱庆生××年月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我国中西部农民因看不起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据《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记载,××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元,农村居民的平均住院费用元,在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尚包括实物收入的情况下,可以说,农村居民如果生了大病,农民一年的现金收入尚不能支付住一次院的费用。第二,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较弱。国际上一般用生产者补贴等值(来测度政府对农业保护的力度。指标表示政府从每元农业生产者价值中抽取或补贴的资源数量:正值表示补贴,负值表示抽取,零值表示平衡。据综合测算,世纪年代,我国农业领域净转出资金资源年均在亿元以上,基本上都是负值。与此相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政府对农业都给予强劲的支持和保护,基本上是正值。据提供的资料,年发达国家平均为,发展中国家平均为,而我国则为。第三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以上问题在财政支出上则表现为: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最高的年份是年,为―左右,改革开放以来逐年下降,到年已不足。另有资料表明,如果按照协议计算口径,―年,我国农业支持总量占当年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和,远低于发达国家的―,也低于巴基斯坦、泰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

收入分配问题。中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左右的人为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据国家统计局收入分配课题组的调查研究显示,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到了,超过了的国际警戒线,表明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又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年为:,年达到:,××年为:;如果按城乡居民实际生活水平计算,有人估计目前差距为:―:。而城镇居民内部也由于行业和阶层的不同收入差距逐步拉大。以温州市为例,在一般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在具有百万资产以上的私营企业中,企业主年收入为一般职工的倍。收入分配不平衡所导致的两极分化现象,属于市场失灵的领域,也正是公共财政应该发挥作用的领域。

就业问题。目前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约为;若再加上多万尚未找到工作的下岗职工,则城镇总的失业率超过;若再把没有登记的失业者统计在内,可以推算出自前我国的城镇失业率接近。另从劳动部科研所课题组提供的有关数据来看,我国约有亿的隐形失业者,约占就业总量的。此外,据专家估计,我国农村的富余劳动力约亿,表明农村的就业压力比城市更大。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和本身无法解决的,所以政府就有责任和义务解决高失业率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一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我国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公开化的失业和迅速增长的失业率必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需要中央政府进行及时干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对竞争性私人产品领域的介入程度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三农”问题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上严重不足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充分就业等方面干预力度相当不够。由此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等都导致居民预期可支配收入降低;另一方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等的不完善,加大了制度转轨过程中居民支出预期的不确定性,导致消费倾向递减,二者的共同作用使居民的消费需求降低,结果是整体消费率逐年下降。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出现“高投资、低消费”的状态,就不足为怪了。所以说,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是导致我国目前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的财政体制根源。

三、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取向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消费和投资需求增长的不协调,或者说是,“高投资,低消费”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前面分析可知,消费与投资需求增长不协调问题的财政体制根源在于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滞后。因此,按公共财政的要求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就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具体来说,就要财政从市场可以解决好的竞争性领域退出来,转而承担起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调节收入差距、促进充分就业的责任和义务,从而扭转“高投资,低消费”的经济现状,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从现实财力来讲,我国税收连续几年的超额增长为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年、××年、××年和××年前三季度,我国税收增长幅度分别为、、和,远高于同期的增长速度。、和。应该说,目前是加快我国公共财政建设步伐的良机。

一明确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投资中的主体地位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维系一个民族基本文化和精神素质的教育活动,是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的;每一个适龄儿童,无论其种族、性别和家庭经济状况如何,都享有接受法定年限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国已签署的《世界人权宣言》中也规定:“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当如此。”理论上,义务教育这种纯公共产品都应由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免费举办,强制国民消费。而我国目前实行分散管理的教育投资体制,义务教育投资主要由县乡地方政府财政提供,在这种体制下,那些经济不发达、贫困落后地区的地方财政本已是“赤字财政”、“吃饭财政”,很难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足额拨付。

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经验,笔者早在年就提出了我国应该建立相对集中的义务教育投资管理体制的思路,即义务教育的投资应由中央或省政府与基层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其中中央或省政府应在整个义务教育投资中承担相当的义务和比重,这一比重至少应达到,其中,省级政府,中央政府,其余的主要由县级政府承担。对于西部地区和贫困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力度,以保证全国各地区义务教育水平的均等化。

二加大中央财政对公共卫生的支出力度。

我国目前公共卫生领域存在一个“真空地带”:省级以上政府投入严重不足,而县乡财政无力投入,结果造成公共卫生服务供给严重不足。公共卫生供给总量与居民公共卫生需求之间相距甚远,结构上除妇幼保健和预防接种外,疾病控制、健康促进、营养干预、康复服务、卫生监督和环境卫生等均极为薄弱。所以,应该改变以基层地方政府为主安排公共卫生资源的制度设计,恢复公共卫生作为全国性公共产品的性质,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在公共卫生支出中承担的份额。在支出结构上,要加大预防保健支出的比重,增强卫生防疫系统处理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为居民生活和社会发展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

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西部不发达地区等财政困难区域的转移支付,以保障公共卫生资源的公平分配,使全国居民都能享有条件水平大致相当的基本医疗和保健服务。另外,中央财政还要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对困难地区的重大传染病、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项目给予补助。对于社会特殊群体的医疗服务,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补贴。在补贴方式上,建议大力发展以社区和乡为中心的基层医疗机构,把医疗服务方面的财政支出用在对初级的、基层医疗机构的补贴上,为低收入的群体提供医疗方面的实物补贴援助。

三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社会保障基金存在巨大的缺口,一方面,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巨额的历史债务;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在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转轨的过程中,透支了在职职工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空账”运行。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解决社保基金缺口问题,例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拨款机制;通过国有股减持、资产置换、土地拍卖等方式变现部分国有资产,补偿养老金的不足;通过征收特种消费税、遗产税或划拨部分个人所得税等方式筹资,补充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彩票等方式筹集资金;由政府发放认可养老债券,解决养老保险历史债务;等等。此外,为了实现社会公平,均衡企业负担,降低征收成本,应在条件成熟时尽早开征社会保障税。另外,应在总结辽宁等地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全国社会保障法制体系建设,增强居民对社会保障的信心,弱化消费方面的谨慎性预期心理;应将社会保障基金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编制社会保障预算。目前中央财政迫切要做的一是建立健全“三条保障线”制度,保障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二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统一的覆盖所有城乡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

四加大反哺农业的力度,着力解决“三农”问题

××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率为,比年下降了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个百分点。―××年,农村居民消费率平均为,低于城镇居民个百分点。这说明,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是扩大农民的消费需求。这就需要政府对农业和农民实行多予少取的政策,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三农”,一方面大力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另一方面着力减轻农民负担,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倾向。增加对农业投入的内容包括:扩大对农村地区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筹资方式除了预算内列支外,还应该继续加大国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此外,还可以借鉴美国伊利诺伊州马克亨利县的经验,规定地方政府征收的土地出让金大部分要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科学研究、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财政支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农民大病医疗统筹;根据当地最低生活水准和政府财力,建立相应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直补方式给粮食主产区农民增加收入;政府对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提高补贴,间接给予保险支持;等等。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中央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税费改革的财政补贴性支出;加快取消农业税的步伐,比如,争取在三年内实现;实行城乡统一的税制。

五加大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

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呈扩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之间、城镇居民内部以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社会动荡,影响、甚至阻碍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解决收入差距问题不是市场的功能,必须依靠政府来加以解决。在调整初次分配政策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加大公共财政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力度。政府既可以通过税收介入的分配过程,如征收累进的个人所得税、特别消费税、遗产税与赠与税等,把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集中到政府手中,也可通过转移支付将从高收入者那里征集的收入,再分配给那些需要救济的低收入者。现阶段,政府应该大力推进个人所得税制的改革步伐,充分发挥其“杀富济贫”的作用;同时,加大对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地区的收入转移支付力度,设立最低工资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改善居民收支预期,从而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平均消费倾向,增加社会的有效需求。

六充分运用财政政策解决就业问题

为降低失业率,促进就业,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对策,财政政策是各国普遍采用的政策手段之一。主要包括:第一,通过实施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来刺激服务业、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等的发展,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第二,通过增加就业支出,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对于后者,许多国家都通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直接开发就业岗位。如英国政府―××年实施的亿英镑的“五年促进就业计划”,××年德国政府开始实施的亿欧元的“东部促进就业之桥”计划,年韩国政府实施的亿韩元的“积极的创造工作岗位计划”,年新加坡政府制定的亿新元的“国家促进就业计划”以及年日本制定的亿日元的“促进就业补充预算”等。具体支出方式主要包括:对雇佣特殊群体的雇主提供工资补贴和培训补贴;由国家出资设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免费为失业者提供培训和就业服务;对特殊群体直接提供就业津贴和培训补贴;由政府出面通过举办环保、绿化、社区服务,文物修缮、基础设施维护等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岗位;等等。

篇8:加快社会建设,促进云南和谐社会发展(试题答案)

1 加快大明山农场小城镇建设的现实意义

1.1 有利于稳定职工队伍,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大明山农场建场50多年来,由于经济困难,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甚少,发展速度缓慢,农场小城镇几乎还是原来的样子,特别是职工住房,据2011年3月份房屋普查登记,全场尚有危房741套,场部以砖瓦平房为主,这些房屋结构陈旧,功能不全,严重影响职工居住的幸福指数,是造成人心不稳的主要因素之一。加快小城镇建设,能有效地改善职工的住房条件,使“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老农垦”幸福地安度晚年;使改革开放的新一代住在场内也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方式,接近城里人的生活水平,增强“农垦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激发出旺盛的工作热情。

1.2 有利于发挥农垦的示范带头作用,为争取各项扶持创造条件

国家建立农垦系统,目的非常明确,建垦之初是安置转业官兵、屯垦戍边、保障供给。到了改革开放年代,农垦系统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工作中,肩负率先发展、起示范带头作用的新任务。大明山农场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做的许多工作都走在了上林县的前列,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誉。然而改革开放以后,农村普遍实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场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转型,导致经济发展缓慢。这种情况在有着经济实力晴雨表的住房上反映深刻,2011年启动危房改造工作前,在大丰镇有人问路怎样去大明山农场,回答者通常会讥笑着说:“往西走到一大片瓦房的地方便是”。因为此时农村已建起楼房,成片瓦房难寻踪影。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局面,必然有损农垦的形象,有负国家的期望,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失去示范带头作用。“有为才有位”,因此农场工作要迎头赶上,再创辉煌,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不被社会所淘汰。

1.3 有利于融入地方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明山农场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调整。如何调整,值得考虑。在农业调整方面,可利用土地已经用完,如果未经市场调查研究和评估,就将现有作物重种或改种,风险大,不现实。在工业调整方面,缺乏合适的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短期内很难实现。对比之下,发展第三产业相对容易一些。这缘于大明山农场独特的区域优势,大明山农场场部位于大明山北麓,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南宁市环大明山旅游圈上林县主要景点—大明山龙头大峡谷的游客集散地。由于目前场部小城镇功能不全,基础设施不配套,游客都是匆匆而过,走马观花,消费水平大打折扣,拉动经济能力不高。加快场部小城镇建设,大力发展具有农垦特色的商业、服务业、生态养生旅游业,既融入了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又切合农场实际,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点,是双赢的选择。

2 大明山农场小城镇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小城镇建设的现状

大明山农场场部小城镇紧依大明山龙头大峡谷,现有面积为21 hm2,四级旅游公路穿场而过,上林县母亲河—澄江河在这里发源。小城镇现有人口约1 500,建有中、小学校及医院各1所,但处于停办状态,有茶叶加工厂1座,有1处天然形成的游泳场所其旁边建有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水电路属低级别水平,仅能满足生产生活基本需要。2008年,农场为了规范职工自发改造住房的需要,委托广西农垦设计院编制了大明山农场场部建设规划(2008—2015),规划小城镇面积为48 hm2,按照规划引导职工建房。农场也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相继建成了环城路等,分担了穿场旅游公路的交通压力。还与上林县职工住房解困办、上林县城乡建设工程公司合作,建设了廉租房小区、华盛职工集资房小区。现在,小城镇初具现代气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2 存在的问题

(1)规划有待完善。大明山农场小城镇规划仅做了总体规划,缺乏控制性详细规划,需要依法依规给予完善。

(2)缺乏建设资金。农场小城镇原有基础设施落后,需要建设完善的基础项目多,例如供水、排污、文化娱乐等,但是农场一无财政支持,二无积累,资金压力很大。

(3)缺乏城建技术人才。由于农场一直以农业为主,城建方面的人才储备几乎为零,新招人员又因条件差难留住,导致技术力量奇缺。

(4)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足。农场发展缺乏前瞻性,土地二调时没有划留任何的预留建设用地,使得目前小城镇建设用地仅限定为原建筑物占地面积,超出即为农用地。2010年土地利用进行修编时,尽管结合城建规划增设了预留建设用地,但由于是变性指标,仍然无法为项目建设供地。

(5)违反规划建设现象严重。部分职工没有规划意识,不顾规划的法律效力,不按规划建房,在规划区内抢建住房等,这种现象经农场和政府反复制止仍杜绝不了,依法依规建设阻力很大。

3 加快大明山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建议

3.1 完善规划并严格实施

首先,要按照总体规划的布局抓紧编制各功能分区齐全完整的详细规划,各项建设活动要严格遵守规划要求,从源头上防范违规建筑。其次,加大对以前违规建筑的清理查处力度,对影响道路和公共设施布局的要坚决拆除,对规划影响度有限的要坚决对负责人进行处罚,并要求其整治好外立面及周边环境,打造整洁、美观的城镇风貌。再次,完善小城镇现行规划的优缺点,对确实需要改动的,要认真调研,按程序报批,不能想改就改,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总之,要千方百计引导,堵疏结合,确保规划实施。

3.2 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学好用好政策,项目通过规划和可行性研究评估,争取各级政府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二是想方设法盘活土地资源,以土地招商引资,带动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建设。三是加强企业管理,发展农场经济,增强自我积累资金的能力。四是走群众路线,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小城镇公共设施农场建设中,打造惠民工程,树立企业形象,对住宅及门前硬化、绿化,要求户主负责,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共同享受。

3.3 加强对小城镇建设工作的领导

上一篇:公交IC卡射频识别技术原理下一篇:最新羊年小年夜祝福语-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