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2024-08-23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通用9篇)

篇1: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对初中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英语教学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这是每一个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这次新课改将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本文主要从初中英语教学的方法方面探讨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英语教学改革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英语教学的观念、目标、内容、策略、手段、评价等各方面进行重大改革,以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初中英语新教学大纲提出:“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全球化使外语日益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因此,在信息变化迅速、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使学生学好、运用好英语,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我国近年来在英语教学方面,特别是在初中英语教学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我们看到,当前英语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当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老式的大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阶段,每个班都是50—60人,我们的英语教学也就是随堂就班。在大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相互沟通的机会很少,情感联系就会减弱,教师难以照顾每一个学生,这样就会使少数学生有被老师和集体冷落的感觉,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都很明显,不同的需求会导致心理冲突,影响课堂气氛,形成消极甚至是抵触情绪,使课堂教学难以顺利、有效地进行。

2.传统的教法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个性潜力也被扼杀,这种状况既阻碍英语教学的开展,又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常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一张讲台,或至多简单地用一用多媒体,就构成了一节课。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变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成为“漏勺”,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却不能在实际需要中灵活自如地活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很普遍。

3.兴趣转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目前,有不少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兴趣,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学习英语的兴趣转移到其它科目上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小学先后在三、四、五、六年级开设了英语,有不少学校把英语作为“副科”。英语课的排课较多地排在下午第二、节;由于学生平时不重视英语的学习,在期中、期末考试中成绩较差,故认为英语难学而过早地失去学英语的信心。

(2)部分学校在初一英语师资的配备上相对弱于初

二、初三年级,有不少学校历年来往往把有较强能力的英语教师安排在初三年级,因而形成了初一英语基础相对不够扎实的局面。

(3)初一教师在英语起始教学中对音标教学和如何记忆单词上不够重视,造成了学生单词记不牢、不爱动口,存在畏难、胆小怕羞心理,因而失去了学英语的兴趣。

二、解决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我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根据解决问题的实践经验提出如下几种对策,以供同仁参考。

1.全班分组教学

根据初中生在心理上有较强的求知欲、表现欲、求成欲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把教学班全班学生大体按座次编排成学习小组。全班学生共分成若干小组,把每组学生序列编号,注意上、中、下各层学生的组合搭配,每组设一个组长。每节课都要以小组为中心进行会话、表演、讨论,最后归纳总结,这样使每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同时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使其所学语言知识与能力从中得以巩固,一举两得。小组展示结束后,评出优胜者并予以鼓励。在记分时把分数分为纪律分和表演分,以便更好地控制课堂纪律。为了获胜,学生会在每次课前自觉预习,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会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学习的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内因的决定性作用得以施展。

2.合理分配时间

在现代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进行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在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基础上,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的时间约为30分钟。依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采取师半生半的时间分配,把时间留给学生操练。这样既能使大多数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又有足够的时间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同时还能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教师可以走近每个学生,了解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把握状况,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教学侧重及教法,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教师在加强学法指导的同时,还要注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能否顺利发展下去的前提之一。因此,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在教会学生掌握英语的同时,还要培养出学生的“爱学英语”的兴趣和乐趣。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他们对英语产生兴趣,使他们有学英语、说英语的欲望。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教师。英语教师的思想素质、英语水平素质、英语教学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素质,是决定外语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人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备一桶水。外语教师要熟练地掌握教材,驾驭教材,掌握所授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相关的学科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

5.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也走进课堂,成为辅助教学和帮助学习的手段,冲击着原有的教学模式,改变着人们业已习惯了的教学方式方法,为教学开辟又一博大的空间,给教学带来无限生机,使教学内容更富表现力,更加生动直观,使课堂效果大大增益,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使教学所涉内容生动化、形象化、具体化,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上是我对现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较为突出的几个问题的认识和分析,以及我们认为能够行之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相信随着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爱学英语,会说英语,相信初中英语教学的明天会更好。

篇2: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文摘要:在许多行业中,掌握计算机技能是岗位对人才的基本需求,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决定了未来人们在生产岗位上掌握信息化技术的程度。针对当前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对基础教学改革方向提出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教育改革;计算机技能;高职院校;课程;建议

在当前社会中,计算机技术被应用在多种领域中,并且日益凸显出它的重要性。在我国社会的岗位中,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是对人才的最基本需求。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生产岗位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的基地。在当前的高职计算机教育中,由于与普通高校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差距,使得高职计算机课程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让一些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无法学习到新内容,并且难以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对积极性有了严重的损害。为了能够让学生走出校门后适应岗位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要深化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合理定位,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

一、高职计算机课程的地位与培养目标

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应用技能型人才,尤其在高职院校中,与其他高等教育不同,重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并不需要学生能够掌握过多的理论知识,只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社会中,能够具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岗位对人才的基本需要,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高职院校,更应当将计算机课程发展起来。我国计算机课程在近几年逐渐发展起来,最初由理工科院校开设到当前所有高校都有着计算机课程,可以说计算机教育在当前高校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计算机教育分为两种范畴,第一就是指计算机专业的专业教育,另一种是所有专业的基础课程,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占到高校总人数的88%以上,可以说计算机教学大部分是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未来从事专业解决实际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由于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属于职业性教育,主要为社会生产第一线培养出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需要突出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在教学中社会定位应当是以产业服务与教学开发为主。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就业为教学根本目标,一切以就业形势与岗位需求为最核心的指导方针,在培养人才的目标过程中,需要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始终相适应。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培养人才目标可以概括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岗位上的信息获取、加工、分析、解决等,并且在自己从事的领域中获得相关的计算机资格证书。

二、当前高职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与能动性存在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生源与普通高校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学生素质差异性较大。加上学校招生范围较广,学生自身的计算机素质就相差较多,因此在基础掌握上有着不同层次。然而计算机是一门需要系统性教学的课程,教师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调整教学方式。另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桥差,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导致学生掌握计算机能力的层面不同。有的学生有着计算机基础,但是理论基础较差,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一旦接触到机子就会很茫然,因此一直学习理论基础,对于实践能力较差,这样的情况都造成了学生们的实践与理论相脱节的状况。

其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随着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多数高职院校建立自己的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教师队伍,但是有些学校为了节省开支,利用学校的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对学生的计算机课程进行教学,虽然使得计算机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相挂钩,但是由于教师并不专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上还较为欠缺。

第三,教师教学形式单一。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得教师难以转变新的教学理念,一般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理论课上都是以对着课本对知识进行讲述,只不过将课本的内容转换为语言文字,而在操作课上,教师一般都是对学生进行操作的重复展示,单一地让学生模仿自己的操作过程,因而使得学生并不能自己去练习或者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创新,使得教学气氛死气沉沉,让学生难以提升学习的兴趣。

三、新背景下高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篇3: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一、注重新型教育理念的建立

理念是人们从事工作的行动指南,是人们追求目标的内在动力。初中物理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要求,在教学中就要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建立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改变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呆板的应试教育制度,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发展,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和健康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提倡独立思考,密切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知识,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意识,善于把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鼓励学生和培养学生爱动手、敢动手、敢动脑。教师要做符合新课程要求的课程改革的实践者、研究者、推动者。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每个学生对自然界和社会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样也有着探求和掌握物理学科知识的迫切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向学生演示初中物理教材中的充满趣味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指导学生对新旧知识加以联系,通过对相关内容内在联系的分析、整理、归纳,让学生形成条理清晰、内容全面的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教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还要体现出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创设学生交流学习心得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小组学习讨论中科学地分析身边的物理现象,从而明白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消除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知识的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三、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物理学科作为初中阶段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进行现象探究的学科。广大物理教师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验教学是物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学生通过听觉、视觉、感觉等途径,能获得最直接、最准确的信息,形成良好的学习探索气氛。如在讲解“电流”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不易感知的电流得到深刻的认识,我采用了小喇叭、灯泡、铅笔芯等实验器材,通过和电池的连接,让学生听喇叭的嚓嚓声,看灯泡发出的光亮,感知铅笔芯的热度,使学生对电流有了丰富、感性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热情。又如在进行“压强”内容的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对压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我让学生用手掌对着铅笔一端,另一端垂直于桌面,进行体验。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手掌越用力,铅笔对手掌的反作用力就越大,手掌就会越发感到疼痛。通过这样一个实验,学生对压强和受力面积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深刻理解和认识。

四、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4: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初中英语 主体作用 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层次、多功能、综合运用人体各种感官的活动,是教与学双向作用的复杂而又细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英语教师应该考虑也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问题。在英语课改实验活动中,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课改理论,就是要寻找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来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育战线上的一员,我们在教学实践当中该如何创造充满生命力的教学课堂呢?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决定着学生兴趣的浓淡、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高低。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要研究和了解学生心理,要满足学生对课程学习的需求。课堂组织教学要立足实际,以人为本,按照英语教学原则,“尽量使用英语,适当使用母语;精讲语言基础知识,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仿真的英语语言交际环境,提供各种运用英语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接触英语,运用英语,力争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显示才能、发挥才智的英语环境,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主动状态、主动观察、主动思维、主动回答,使教学过程本身成为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过程。

二、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教学方法的恰当选择与发挥,是教师创造性与教育艺术性表现的主要形式。一个教师在挑选各种具体情况下的最佳教学方法的能力越强,那么他的教学技巧与技能就表现得越娴熟、越新颖,课堂教学气氛就越活跃,教学效果当然也就越显著。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在处理知识与技能的关系上,对重点、难点、关键性的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路,广开言路,使课堂气氛既热烈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尝试成功的喜悦,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运用能力。在处理新旧知识上,要善于利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在温故而知新的基础上产生知识的正迁移,同时也要善于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使新旧知识在相互渗透的同时,形成一个有机的网络整体,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科学、合理利用教学评价手段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评价起着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教师通过评价,能把对学生及其行为的认识和教师的情感倾向,自觉或不自觉地传导给学生。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正面评价,那么他的内在价值就得到了外界的承认,学习的成就感也就得到了满足,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强,会使其感到一种自我实现的快慰,随之而来的便是外语学习积极性的渐渐提高,同时也唤起了更高水平的需求。相反,如果学生得到的负面评价过多,就会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立足学生实际,以人为本,对具体人提出具体要求。使学习好的学生感到英语课大有学头,学习不好的学生觉得有信心学好。教师提问时,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对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提些稍难的问题,在表扬的同时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产生骄傲情绪。学生回答问题即便是错了,教师也不应加以指责,而应态度和蔼地指出或加以适当地提示,以免让学生难堪而破坏课堂教学气氛。

四、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的人格态度、专业水平、教学方法、甚至对某一问题的看法,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进行评价,作出“信任”或“不信任”的判断,“亲近”或“不亲近”的情感反应;甚至于把对教师的好恶迁移到教师所授的课程上来。对教师没有好感,也就不想学他教的课。如果教师只对出类拔萃的学生感兴趣,表现出厚爱,而冷落了成绩略差的学生,那么就会造成成绩偏好的学生自以为是,骄傲自满,成绩差的学生灰心丧气,感到自卑,慢慢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一旦学生与教师产生了对立情绪,教师的教学就显得无能为力了。教学中,教师应关爱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平等。提问题或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机会要尽量均等,尤其要注意多给那些自卑感强的后进生,使其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以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志向要求,记住每个学生的姓名,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在教师心中有一席之地。如果每个学生经常感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关心和尊重,便会被激发出健康的情感,变得生气勃勃,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

(上接第94页)如果学生缺乏在英语写作中如何使文章连贯的基本方法技巧,会使得整篇作文结构松散,语义不连贯,无法形成一个表达整体意义的语篇,从而导致失分。正如语言学所家说,章篇的生成依赖于语言成分的连续性。连贯赋予了话语篇章性,是文章存在的基础,同时它还起着组织篇章结构的作用。因此,连贯是成为创建英语语篇不可缺少的条件,是写作质量的构成因素之一,因而在英语语篇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英语写作连贯行文的方法和技巧,指导他们恰当地使用常用的过渡词、句型和谚语,帮助他们增强英语写作的连贯性的认识。强化连贯性在作文整体结构中的作用,从而提高他们对写作连贯性的敏感度,使他们的英语作文能合乎逻辑的顺序,转折自然,结构紧凑,行文连贯、流畅自然。

参考文献:

\[1\]苏晓玉.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连贯问题\[J\].郑州工業大学学报,2000,(6).

\[2\]杨明.英文作文句间的连贯\[J\].大学英语,1997,(9).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篇5:论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

摘 要:对“教学设计”的基本概念进行梳理,通过对“教学设计”的理解,逐步深化自己的认识。并对课堂教学设计的五个基本要素进行简单分析与思考。对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进行,更有助于促进师生双方对教学的深层理解,以更好地把握教学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基本要素;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4-0196-02

一、教学设计概述

(一)国内外的有关研究

国外的有关研究:“教学设计”这一术语被用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实验和修改以及评定学习的整个过程。[1]“教学设计是分析学习需要和目标以形成满足学习需要的传递系统的全过程。”[2]教学设计是“为了便于学习各种大小不同的学科单元,而对学习情景的发展、评价和保持进行详细规划的科学。”[2]所以,我们可以认为,引文的第一个解释中格斯塔弗森是从整体的角度来谈教学设计;引文的第二个和第三个解释中布里格斯以及瑞奇是从侧面,从不同学科的完整性角度来谈教学设计。侧重点不同,研究的任务和对象也不同。

国内的有关研究:我国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以下四点:“教学设计是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3]由此可见,第一种观点是从整个教学系统出发,把教学系统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合理完成并加以充分发挥的规划方法。第二种侧重获得优化的教学目的。第三种将教学分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对这两个维度的探讨来谈教学设计。第四种是依据已有的理论,对教学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安排。

对于教学设计概念的界定,笔者的观点是:“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各个单元的最优化组合。”教学设计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计划的过程,它规定了教学的总体方向以及大致进程。对教学的各个单元做好最优化的设计,并把这些单元合理组合,这些过程可以称为是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反复的实践并加以完善,从小处着眼,逐步实现每个单元的最优化,这样,才能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实施。

(二)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首先,教学设计具有引导性。为教学活动制定计划的过程统称为教学设计。它把握着教学活动的总体方向以及大致进程。教学设计对教学活动的各个单元都具有指导性和参照性,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单元都受制于教学设计,并为教学设计而服务。教学设计的优劣事关教师是否能够实现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发挥,能否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作用。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捷径。

另一方面,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教学设计是对教学各个单元的最优化组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这个特点。教学设计包含诸多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有自己的位置和作用,将这些要素按照一定方式方法合理的放置在一起而实现某种既定的目标,这种方式方法就是教学设计。综合地将一个一个要素衔接起来,交织在一起,一环套一环,从而形成整个教学设计的理论图景。

二、教学设计基本要素的理论分析

(一)教学任务及对象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就是指在学校进行的教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课堂教学已经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而是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现代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只有明确了教学任务及对象,将教学中的“讲教材”向“讲知识”方向逐步过渡,那么,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也会比较容易实现。

以往从教材出发,将课本作为分析的主要依据,无非就是分析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所用到的考点,而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所用到的考点也都是点到为止,进行简单的阐述而缺少深入分析。当然,这些都是教师对显性教材的运用,当然,分析不应仅局限在显性方面,而是要充分发掘隐性教材,现代教学的载体不只是教材,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之间教与学所产生的某种教学现象其实也是一种隐性的教材。这就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对已有的教材进行深加工,对教学内容的内涵有正确的理解和思考。

分析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要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应该依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为落脚点。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学习心理、学习态度、思维特点以及迁移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都将有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和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

(二)教学的目标

教学设计所要达到预期的目标。教学的目标是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第一步,是教学设计的根基所在。教学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在教学中想要完成什么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教师通过设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要各自达到的目标来完成教学计划。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倡导的课堂教学目标主要有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方面。教师是否可以达到或是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设计内容的理解,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在教学的目标主体性来看,通常为教师主导学生。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为主体,所以对教学目标的全新理解也有助于更好地完成整个教学的设计要求。

课堂教学更多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双方共同发展的同时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在设定课堂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应考虑到其对学生所具有的指导性和方向性。所以,课堂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教学目标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范围和情感诉求。

(三)教学的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等等,其中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就是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如何把教学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合理优化的组合在一起,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课题。教学过程同时也是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来认识教学内容,使学生不断发展自身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调和各个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最终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教学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课程改革第一步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活动更趋向于多样化,走向开放性的形态。强调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是教学诸多要素交错着前进而不是独立的前行,呈现出一种立体的交织的图景。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学活动能够有效实施的重要支撑点。为了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的过程,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通常教师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主要作用是根据教学的具体实际情况,以最好最优的方式制定出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最佳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古语有云:教无定法,教学有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教学方法虽然灵活多变,但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还应回归课堂,在不断的实践中,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找到最适合本课堂的教学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往往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过于重视教法而忽视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大多是从教师活动来谈的,这些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而且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广泛应用的背景下,缺乏对与之相适应的方法理论思考。

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略有不同,教学策略包括三种策略即组织策略,授递策略和管理策略。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随着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合作学习方式的增加,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渐渐落伍。新的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组织形式成为主流方向。因此,应该重视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不断深入发掘新的课堂组织形式以更好地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因此,我们要制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快乐学习的教学策略。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并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克服唯理智主义的知识观,强调与现实学习经验的结合,改变传统单一传递知识信息的功能,加强情感体验和过程体验,将新型教育技术融入课堂,同时不要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比如板书,对传统的教学手段加以合理的改善而不是摒弃,运用多媒体以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内容。

(五)教学的评价

教师用理性思维思考问题,提高教学的元认知能力的手段。为了促使教师更好地思考教学问题,加强教学的元认知能力,教学评价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上文我们曾谈到教学设计具有综合性、系统化的特点,那么教学设计同样也是一个在研发、设计、应用和评价四方面进行教学活动的指导者和检验者。教学评价在纵向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课前、课中和课后分别进行。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课中根据课堂的实际教学情况再次设计方案,课后要及时总结分析,呈现出可行性高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学设计涵盖很多方面,比如对教学任务及对象的认知,对教学目标的设定、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及对整体教学过程的把握,最后对教学的设计进行总体教学评价。所以说,教学评价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元认知活动。

教师在对教学的设计应用于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对已经完成的教学设计进行现实模拟,这样可以帮助教师在应用教学设计于教学活动之中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应对,从而更好地完成最初的教学计划以及在教学活动中的二度创造。这是实现教学评价的一个方面。在教学设计实施之后的评价,主要是总结教学活动的收获与不足,更多的是对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与预期的对比,产生好的影响以及不完美的地方。教师的初衷都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出色完成教学活动,每一份教学设计都尽善尽美,但是不会做到完美,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所应用的教学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再实践才能做到真正有效,真正指导教学活动。每一次实践都有不同的收获,建立反思性评价的设计就是从每一次实践中总结得与失,逐步形成一个完整、有效。成熟的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篇6: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上传: 邱志辉

更新时间:2012-5-16 13:22:59

试论新课程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永丰二中 邱志辉

摘要:教学活动是特殊的认识过程与实践过程,这个过程总是要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教学模式既是教学理论的运用,又是教学实践的概括,也是落实教育理念和教学目标的载体,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对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课程观的认识,结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新的教学目标,提出与传统封闭相对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是:问题提出,引发冲突——组织活动,开放共研——信息反馈,生成教学——互动构建,完善认知——反思评价,交流体会。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开放生成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态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交流、合作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关键词:数学教学模式;建构主义;开放生成;人本主义课程观

一、引言

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把教育定位为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即传统的教学体系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学体系.它的最大特点是“教教材”——教学的全部任务在于完成知识点的授受.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唯一任务,其教学目标中最具体的是认知性目标,其他目标,如情感目标、价值观的培养等目标或抽象、或附带,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和整合.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教师备课过程中只是作为一个处于一定年段的抽象群体来认识,教师研究的重点也放在学生能否掌握教材、难点在何处等,教学过程的设计除了课堂流程之外,重点是按教材逻辑,分解、设计一系列问题或相关练习.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于是,我们见到这样的景象,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引着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课堂成了“教案剧”出演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好学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从”.

传统的学习方式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教师总是习惯预先把教学过程简化为一些固定的步骤[1].我国的数学教育历来有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优良传统.我国中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运算和推理)有较明显的优良传统,但自主学习、探索、创造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却不足[2].而这正是21世纪有竞争力人才的关键素质所在.事实上课堂教学不能是完全事先设计好的,应该是边活动边设计,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转变学生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体会成功与失败,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培养提出问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师面临的一项挑战性任务.

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概述

国外最早提出“教学模式”是美国著名的师范教育家乔伊斯,他在与他人合著的《教学模式》一书认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例或计划”[3].英国学者冈特·施瓦布等人则更直接地认为教学模式就是“导向特定学习结果的一步步的程序”,当然这里所说的教学模式,实质是指教的模式.在国内,有学者指出:“数学教学模式从其本质上说,是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以„教学-操作‟程序为其外在表现形式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方式”.某些学者的界定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就是教学模式.”在综合各家关于教学模式的界定之后,有学者指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学习理论指导下,在大量的教学实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个主题形成的稳定、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4]在我国,普遍认为: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指导下为设计和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各种类型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者是一整套开展教学活动的方法论体系.实质上教学模式既是教师的教的模式,又是学生学的模式.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因素:

1、模式构建的研究目的和目标:这是教学模式构建最初的动因以及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

2、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这是教学模式所赖以形成的基础,它为教学模式提供理论渊源,使人们能了解模式的来龙去脉.

3、教学目标:它是教学模式中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标准等.

4、操作程序:实质在于处理好师生针对教学内容在时间程序上的实施.

5、教学策略: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合.

6、评价: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适用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模式评价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

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思想具体化,使教师有章可循,从而使大范围内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教学模式的构建由来已久,可以说,有了正规的学校教育时,就有了各种教学模式.

三、我国数学教学模式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教学模式基本是借用外国的模式.赫尔巴特的“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阶段教学模式是教育史上最早的一般教学过程模式,该模式是以一定的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理论为基础.后来,赫尔巴特的弟子将其改为阶段:预备、提示、比较、概括和应用.该模式于19世纪20年代初通过日本传播到我国.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建立一门所谓“桥梁科学”,以便将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连接起来,创建了“情境-问题-假设-解决-验证”的教学模式.以上两种模式对我国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模式影响很大.50年代后,以苏联凯洛夫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以系统的书本知识为中心,融入了我国一些传统教学思想和方法的“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根据广义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式,吸取了加涅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的优点,皮连生在《智育心理学》中提出了“六步三段两分支”的课堂教学模式.其间我国也开始了对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研究,由“讲深讲透”到“精讲多练”,其中后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占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人们的教育教学观不断更新,课改和教改已成总的趋势,广大数学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在继承发扬中国特色“启发式”基础上逐步探索出了多种数学教学模式.如:讲解-传授、自学-辅导、引导-发现法等等.这其中也受到了奥苏伯尔根据同化理论的有意义接受式学习模式和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模式的影响.特别近年来,随着西方教学理论的引入,“大众数学”、“问题解决”、“开放题教学”、“建构主义”等以借鉴西方教学为主流的数学教学改革浪潮对我国数学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数学教学呈现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在教改实验中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数学教学模式,如青浦县数学教改实验,立足于减负增效的“gx”教改实验,贯彻数学思想方法的“mm”教学实验,立足转化数学差生的“935”实验,建构观下的数学教学的“isj”课题等[5].这些数学教学实验的研究,正视传统的不足,力图改进与创新,使数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不断深入.

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目标的变化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以下总体目标: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

[6]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具体目标如下: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

2、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前文以说过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六大内容之一,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模式结构的核心因素.决定着模式的操作程序,师生活动的比例及评价标准等.《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全新的教育目标,毫无疑问,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改革课堂教学,首先要破除传统教学只实现认知性目标的片面性,确立全面、主动发展的课堂教学目标,让每个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主动参与学习,生成一种生动实效的课堂教学,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推进,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相应的进步,达到“大有大成,小有小成”.二是教学要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知识、为分数而教还是为学生全面发展而教,是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认知识结构,也要结合教学实际,不失时机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进行身心训练,达到健康发展.教学的结果要使学生成为知能一致,知情协调,一般能力与创造品质并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德才兼备,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最终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主动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是建立在学生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教学要千方百计创设开放情景使学生处于主动学习之中,并以此来体现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五、《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转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面对新的科学技术的挑战和要求,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培养更优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才,这是世界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在考虑的问题,更是作为承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数学学科教育更应考虑的问题.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应有以下一些改变:

1、模式的理论基础应进一步得到夯实

每一种教学模式都是以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思想作为基础,它是教学模式深层的内隐的灵魂和精髓.现代数学教学模式由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与经验归纳型不断整合发展,其理论根基进一步加强[7].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更加深入了对数学教学与学习理论的深刻理解,有力地促进了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其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最新成果推动了数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并指导数学教学改革实践.数学教学理论对数学教学过程的研究,对学生学习特点、心理特点的研究为数学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再次,现代数学哲学对数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如逻辑主义、直觉主义、形式主义、结构主义以及文化观下的教学观等数学哲学观对数学教学模式产生了最为直接的根本的影响,另外素质教育理论关于素质分解、素质育成和素质发展的认识也对数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起到航向标的作用.

2、要更突出教学中的“双主体”地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基本倾向是人的行为动力之源[8].建构主义的数学学习观认为应把数学学习看成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而不应简单看成是机械地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的被动接受,这种构建是在学校特定的环境中,在教师的直接指导帮助下进行的.数学学习并不是获得外部信息越来越多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新的认识图式.因此新型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合作者在教学中对学生的适时帮助点拨、引导、鼓励作用,凸现教师与学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3、必须正视现代教育技术对数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挑战

如何有效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充分合理发挥其优势对进行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了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数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多样化的教学媒体、广播、电视、录像、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技术已成功地介入数学课堂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以及发现知识、探究发现和表达观点的有力工具.

4、教学模式应由单一化走向多样化、综合化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文化的继承,有利于系统地掌握数学知识,而信息时代的教学模式在文化继承的同时更注重人的创造性的培养,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呈现由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的明显趋势,同时不断克服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倾向,提倡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

5、必须体现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总目标

当前数学教学模式综合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多种模式的结合上,而且体现在实施目标的全方位上.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为了实现当前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和迫切的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主干学科,数学教育要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总目标服务,立足于让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当代人们的教学观念正由“知识与技能统一”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强调学生智能的发展,创新潜能的开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esco)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四种本领,通常可用四个l来表达:一是学会认识(learning to know),学会发现问题,探究知识、建构知识、掌握终身学习的本领;二是学会做事(learning to do),即要学会实践,更要学会创造;三是学会合作(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要培养学生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倡导合作化学习;四是学生生存(learning to be),学会生活、学会自身的发展.现代数学教学模式的构建更关注知识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创新意识及其潜能的开发,注重学习方法、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开放性问题教学,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9] 参考文献:

篇7: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目标,对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适应现如今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各种教师方法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参与生物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了更好地完成生物教学目标,提高生物教学质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性格特征等,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并巧妙运用多媒体,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结合多年初中生物教学经验,立足于初中生物教学现状,针对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有效性展开了以下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生物;现状;策略

一、现如今初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在实际生物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影响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的问题,阻碍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

1.教学观念落后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初中生物教师没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追求升学率,过度依赖课本,不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没能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结合,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学习积极性也就不会很高。

2.教师对实验的重视度不够

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实验活动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现如今很多初中生物教师对实验教学不是很重视,学校没有完善的实验器材。在实际生物教学中,教师只是对生物实验进行口头叙述,没能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理论验证,对生物理论知识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还有的教师虽然进行实验教学,但是以教师操作为主,学生参与实验的机会少之又少,这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措施

1.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顺利展开的重要前提。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目标,利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生物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和指挥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物课堂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在实验教学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注重与其他生物教师之间的交流,共同研究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2.增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热情

新课改下的生物教学目标,越来越要求初中生物教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生物教师,必须重视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生物学科的学习,必须结合理论与实践,给予学生实际操作实验的机会。比如,在学习“蝗虫”的有关内容时,教师在实验课上准备两只蝗虫,让学生分为两人一组,一人将蝗虫的头部浸在水中,一人将蝗虫的腹部浸在水中,然后观察看哪只蝗虫先死,并让小组讨论分析原因。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际操作,不仅能够增强其生物学习的兴趣,还能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3.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课堂学习兴趣

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性格特征进行教学设计,选取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使其主动投入学习中来,增强课堂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利用创新型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等等。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这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情境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将生物理论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够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科的实用性,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人类的食物”和“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这两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早、中、晚餐分别是怎么安排的,饮食安排又有什么特点。教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与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充分体验到生物?W习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要保证每日三餐,按时进食,并且要注意能量的获取和营养的均衡。另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发现生活中的生物,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总之,生物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新课程改革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初中生物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轻松、有趣的生物课堂,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其生物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好地实现新课标下的生物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8: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一、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

1. 高中听力教学具有过渡性。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当前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提出新的具体教学目标,新课程理念的主要特点就是高度重视听力的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将每个单元的听力部分和听力训练任务的教学放在了首在地位,高考应试也将听力作为考查重点,题型多样化。初中英语听力教学是英语听力学习的入门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学习习惯,大学的英语课授课大多要求全英文教学,而高中英语听力作为初中和大学的过渡时期,若是高中英语听力不过关,势必影响到他们今后的英语学习。

2. 高中学生听力学习具有反思性。

高中学生在听力学习中会呈现出反思性特点,这一点不同于初中学生。初中是学生开始接受英语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由于发展特点,对英语学习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在相对轻松的课堂氛围下,大部分学生都保持着高度的学习兴趣,学生还可轻松应付。但是进入高中时期,由于课程的增多,学业上的压力不断增大,受到传统英语教学习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学习主动性,很多学生开始变得被动学习。而且高中生的思想发展日趋成熟,思想高度活跃,不在满足简单的听力机械训练,开始出现排斥的心理动作,同时他们考虑问题的全面性,更关注时代的热门问题,所以在选取听力教材和教师的英语听力教学手段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心理。

3. 高中学生听力学习存在功利性。

受到我国应试考试的影响,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应试考试决定了学生能否顺利的进入大学,成绩成为了他们大学的入场卷。高考竞争的激烈性,使得高中英语听力30分成为了学生争取的关键分值。所以,很多学生面对英语学习方法和听力策略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得学生不敢尝试,只想通过高分要赢得高考,即使有好的策略来提高英语听力水平,但由于高考的导向性和功利性导致学生不敢大胆实践,害怕浪费备战高考的宝贵时间,而选择保守的训练方式。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1. 更新观念,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情感、兴趣、注意力等。通过更新观念,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首先,高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运用多元化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先进教学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加强学生的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教师选取丰富、生动的听力材料,保证学生保持新鲜感,调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比如可以选取一些精彩的影视片段、广告等不同形式的听力训练。其次,高中英语教师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听力教学,通过播放一些相关的听力题材来刺激学生,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大脑疲劳,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

2. 用于突破,提升教师听力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引导者,教师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高中英语教师要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注重自我进修,提高英语教学理论和英语语言水平。一方面,教师要提高口语水平,给学生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因为学生英语环境受限,学生的英语学习资源大都来自教师,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口语能力,以课堂的口语表达来增加学生听英语的机会,提高教师的胜任能力,尽量在课堂都用英语教学,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提高自己的课堂驾驭能力,给学生针对性的练习训练。课堂上是师生互动的最佳场所,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教师必须驾驭好课堂教学,把握课堂的主导性,指导学生的听力训练。

3. 以学生为主体,丰富学生的听力技巧。

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关系是紧密相连的,在实际中也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技巧可以促进知识的获得。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丰富学生的听力技巧。例如辨音能力的好坏,制约着单词的听力理解,高中英语教师在进行听力教学时,应该强化辨音练习,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出针对性的正音练习,选取学生听起来困难的一组词,然后让学生听单词,判断听到单词的异同,教师可以采取这样循序渐进的方法,在关键时机,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加强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结束语: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已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内容,要想提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必须深刻认识到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把握好教师在课堂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提高高中生英语听力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高中英语听力教学质量。

摘要: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多,英语成为了国际语言,同时英语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英语作为英语教学的关键时期,是接受高考应试测试的重要内容,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高中英语教学质量成为每个英语教师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学生相对薄弱的英语听力教学。本文主要对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陈玲芳.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英语听力教学[J].校园英语,2015,26:121.

篇9:试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 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改革 见解

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给学生留下了索然无味的感受。在素质教育往纵深推进的今天,如何通过思想品德课堂教育更好的发挥思想品德的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成为广大思想品德老师研究的重点。作为农村一线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实践者的我将从思想品德教育课堂现状出发,针对课堂如何改革,将我的见解一同与大家分享。

一、当前农村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现状概括

初中思品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量和对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思想道德判断辨别能力的培养是不容忽视的。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体制下,农村初中思品课被一钩、二背、三练习的课堂模式束缚,课堂教学缺乏活力和生机,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高,课堂效率低下。因此,如何在45分钟内通过互动教学让思品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德育和智育培养的主阵地成了思想品德教师关注的重点。

二、打造师生参与,交流互动的高效思想品德课堂

(一)如何改变以往的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一钩、二背、三练习的课堂模式通过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打造师生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氛围,达到寓教于乐提高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目的。

1、以情明理,探究目的

每节课教师都要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同时,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使学生的情绪随着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一框内容时,通过教材中的四幅图片(党的四件代表性的大事)的讲解,以饱满激烈的热情,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历史。

2、故事渗情,吸引学生

教材上的例子虽然多,但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教师可以进行增补。如讲“承担对社会的责任”一框内容时,要求学生懂得每个人应承担起关爱社会的责任。举文花枝、高春娜和徐洪刚舍己为人、见义勇为的事迹,是青少年学习的好榜样。讲“公民的义务”时,举洪战辉孝老爱亲的事迹,用榜样来感化学生。

3、课堂还可以让“表演”与“文本”融合思想品德课

教师完全可以将活动课的形式引入到思想品德课上,在课堂上使用模仿电视节目的“小品表演”、“知识竟答”等娱乐形式。在《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的教学中,设置情景是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子女”,“学生”,“朋友”,“社会成员”,让其他同学从这些角角色中,了解到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种角色都意味着一种责任。

4、让学生走进“真实”

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者,首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走出教材是唯一解决课程资源狭窄,将学科知识与校外课程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途径。例如,在“交往艺术新思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的交往礼仪,从而使僵化的理论蜕变成鲜活的知识。

(二)、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不仅需要教师高度掌握每一个教学环节和着重点,还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改变调整习题训练内容、形式,以增强针对性,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1、强化对学生科学的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要坚持“一个充分”,即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体验自己思想、觉悟和各种能力的变化。坚持“五个利用”指导学生学习:①.利用由课标题、框标题构成的教材提纲和由序数词构成的具体内容来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②.利用教材中不同的字体提示有重有轻、有精有粗地学习阅读理解;③.利用课文前言和正文提出的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重点上来;④.利用“想一想、议一议、试一试、说一说、查一查”等包含了教学重点、热点、难点的附加问题和小資料来促进学生思考;⑤.利用教材每课的阅读思考来发散思维。巩固知识,深化学习。

2、精心设计课堂作业,注重训练策略

让学生科学的练习。达到“练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篇的效果设计题目和解题要注意以下要求:①.题目要密切联系国内外时政和学生周围实际,做到理论和实际、知识与时代的统一。②.题目形式要灵活多变,不能老以简单的“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冷冰冰的面孔出现。③.题型不同,解题技巧与方法也不同。针对思想品德开卷考试中不同题型,要合理地布置课堂作业。④.完美的答题还须注意答题要求和格式。在训练学生作业的同时还要讲究策略,如让学生自己根据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眼界视野,从不同角度设计题型来训练自己,理解自己的思维能力程度。

三、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是要把握好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教师能动地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

(一)立足现实生活

教育与教学相互渗透,初中思品课要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道德修养、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品德素养,共同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

(二)学科与学科相互协作

新教材的知识体系趋向于多元化、综合化,可以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表现多角度的文化视角,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服务,凸现思想品德课的核心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很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帮助。

(三)活动与学科互联

升华主题内涵新课程提倡学生的探究合作、活动体验,倡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领悟观点,提升价值。学科教学应该多利用活动的方式,把学生活动、师生活动、社区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这种活动与学科的综合交叉合作中,升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题内涵。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课作为人文学科,旨在培养学生德育和智育。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我们牢牢把握研读教材关、优化课堂关、完善评价关的“三关”价值,不断强化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让思想品德课回归本质的要求。作为农村一线思想品德教师,我们只有彻底摒弃死气呆板、抄抄背背的传统模式,还思想品德课堂本来的面目,才能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主阵地。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8.9.

[2]施良方,崔允{郭.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玉芳;;河北省召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改革实验观摩会;思想品德课教学;1987年06期

[4]董欢;初中思想品德课接受有效性探究;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王立范;初中思想品德课情感教学目标的建构与实践;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上一篇:怎样才能做好一份广告策划书下一篇:青蛙写诗优秀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