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2024-09-03

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开发区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根据开发区党行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安排,我们对开发区城镇发展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自开发区成立以来,****这一百年老镇容颜焕发,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2009年是开发区实施“二次创业”最关键的一年,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区、文化名镇、和谐开发区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镇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

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几年来,***开发区在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投入近***万元用于开发区的城镇规划;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了水源地勘探建设和供水管网改造,提高了开发区的供水能力;投资***亿元新建了杨四海22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开发区的电力总负荷达到72万千伏安;同时,投资***多万元对镇区部分电网进行了改造,基本满足了工商业和居民生活用电;投资****亿元,建成道路***公里,以及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共安装路灯**盏,新建了工业园区道路、**路、**街、**街、乌兰街,改建了育才街、公

园街、准格尔北路等路段,已初步形成了开发区道路交通的主框架。投资***万元,完成镇区硬化面积达***万平方米;投资***万元,完成绿化面积达38万平方米;投资近****万元,完成供热面积达***万平方米;同时新建了占地***平方米的文化休闲广场、总占地***平方米的伊东广场、占地***平方米的街心花园和总占地***平方米的工业园区环岛。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发展应该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处理好“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的关系。

城市是人的城市,人永远是城市的主体,人的需要是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和终极目的。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顺应群众要求,积极组织城市创建,不仅打造了武陵大道、**诗墙、商业步行城、火车站广场等一批精品工程、亮点工程,提升了城市品味,实现了“锦上添花”,而且通过实施杆线入地、“穿衣戴帽”、穿紫河综合治理、小街小巷整治等工程,解决了市民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实问题,收到了“雪中送炭”的良好效果。应该说,这两方面的工作都是卓有成效的,市内各个层面都是充分肯定的。但从实际情况看,市民对“雪中送炭”的要求相对迫切一些,这方面的任务也相对

重一些。今后要在有计划、有重点地继续搞好“锦上添花”的同时,把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到“雪中送炭”上来。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加快小街小巷整治、穿紫河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创建活动,从细微之处,从方方面面改善人居环境。二是着力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把解决就业再就业问题作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来对待,把新区开发、产业发展、精品工程建设和社区建设与开辟更多的就业岗位紧密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民的就业需求。三是着力加强社区文化建设。配套完善社区学习、休闲、娱乐设施,组织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总之,在城市发展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民生为重,把市民生产生活中最基本、最基础、最现实、最紧迫的困难和问题解决好,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实际成果。

三、城市发展应该突出整合资源,进一步处理好政府投资与社会融资的关系。

建设和发展一个城市,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吸纳社会资本,使其成为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政府投资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关键是要发挥好基础性、引导性作用,真正用到点子上,用出效率来。一是要合理安排资金投向。把政府资金更多地投向公益性、福利性项目,投向社会资本不愿参与的无利性、微利性项目,凡是通过市场手段吸纳社会资本能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府都要少投入或不投入。二是要切实加强资金监管。凡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事前都要由建设部门和财政部门共同搞好成本核算,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利润虚高;事后都要由审计部

门严格审计,并将审计结果予以公示,堵塞资金使用上的漏洞,防止资金外流。三是要严格规划管理和质量监督。尽可能避免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减少资金浪费,提高使用效率。社会融资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关键是要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一是开发和盘活城市土地资源。城市国有资产中,数量最多、增值潜力最大、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资产就是城市的国有土地。可以采取以地换路、综合开发等办法,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旧城改造中,要推行成片开发,防止“剥皮”开发,切实保证土地保值增值,获取最大的土地收益。二是实行城建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谁投资、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回报补偿机制,运用市场经营手段,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着力经营城市公用设施。积极推进城市水、电、气、文化、体育等公用设施经营机制的改革,使之由福利服务型向有偿服务型转轨。四是推行无形资产商业化运作。城市的街道、广场、重要公用建筑物的冠名权及广告发布权等,实际上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充分挖掘这笔资源,就能筹集大量的城建资金。

四、城市发展应该强化经济支撑,进一步处理好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的关系。

对一座城市而言,基础建设与产业发展同等重要,是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只有基础设施跟上来了,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才能不断向城市聚集;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城市经济才能活起来,财政实力才能强起来,人民群众才能富起来。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在狠抓基础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城市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市城区GDP达177.57亿元(不含武陵镇),占全市的36.5%,总量是1995年的3.7倍,比重提高14.6个百分点。

国税收入425520万元,占全市的89.7%,总量1995年的4.4倍,比重提高16.9个百分点;地税收入61707万元,占全市的60.1%,总量是1995年的3.6倍,比重提高了15.9个百分点。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1819万元,是1995年的2.5倍。但总体来看,产业发展水平要相对滞后一些。因此,在今后的城市发展中,要进一步强化两个观念:一是“产业兴城”的观念。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城市发展最突出的位置,以产业发展带动基础建设;二是基础建设服从并服务于产业发展的观念。切实把基础建设的重点放在改善产业发展环境上来,以基础建设推动产业发展。具体来讲,在基础建设上,要根据城市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向德山区工业组团、桥南区商业组团、新城区现代物流组团、旧城区休闲产业组团、柳叶湖区旅游组团、新老城区结合部房地产业组团倾斜。在产业发展上,要进一步突出“工业强市、产业富民”这个主题,大力实施“百亿产业发展计划”,加大烟草、铝材、林纸、珍珠、建材、机电、电力、食品、医药、盐化工等11大主导产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分别形成一批产值过20亿元、50亿元和100亿元的主导产业;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布局,着眼于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切实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城市产业集群式发展;要进一步优惠政策、优化环境、改进服务,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激活民间资本,通过政策的活力、机制的活力,激发产业发展的活力。

五、城市发展应该注重规划指导,进一步处理好规划编制与规划执行的关系。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龙头。这些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基础性、导向性、控制性作用,始终坚持用规划

指导城市发展,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水平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实际工作中,重规划编制轻规划执行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规划编制和规划执行是规划管理工作中的两个关键环节,忽视其中任何一环都不行。在规划编制上,要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和群众参与机制,无论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还是重点片区、重要单体建筑规划的制定,都要实行公开招标,并通过各种方式广泛征求市民意见,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尽可能避免出现重复建设和无效投入。在规划执行上,要进一步充实规划监察队伍,加强日常的规划执法监管,切实提高规划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确实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有悖于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专业规划、片区规划,要依程序及时组织调整和修编,确保城市按规划规范有序的发展。

篇2: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天津大学仁爱学院 化工系 化学工程与工艺一班 陈雷雨

摘要:郑州市高新区建成区内大量的城中村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员相对集中,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社会管理混乱,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多。城中村问题已成为高新区城市化进程的“痼疾”,不利于城区整体规划和建设,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普及与发展。若不加快城中村改造,今后改造任务将越来越重,成本将越来越高。关键词:城中村改造

一、郑州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的目的、意义

(一)为什么要对城中村进行改造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出了重要部署,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着力促进农民增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城中村改造的现实意义,对“城中村”实行改造,是构建现代城市的需要,是社会必然的发展。“城中村”改造是实现现代化,十八大目标2020年在全国全面实现小康水平的需要。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现代化的两大基本动力。国际城市化进程历史表明,当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达到30%时,也就是这个国家加速城市化的时期。统计显示,目前我国国民收入的50%、工业产值的70%都产生于城市,90%以上的科技力量和高等教育集中在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化发展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1949年至1960年城市化程度为:10.7%—19.8%发展;(2)1960年至1976年城市化程度为:19.8%—17.4%发展;(3)1976年至1989年城市化程度为:17.4%—26.2%发展;(4)1989年至2001年城市化程度为:26.2%—38.0%发展;(5)2001年至2003年城市化程度为:38.0%—40.5%发展; 以各大省会城市为例,城市化发展进入四步曲:(1)工业化时代;(2)现代化时代;(3)国际都市化时代;(4)国际都市,可持续发展,生态化时代。

郑州市高新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下辖两个办事处、39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总人口约20万。目前建成区面积33平方公里,该范围内分布着近20个行政村,即所谓的城中村,随着高新区的不断开发建设,城中村的数量将会不断增加。

高新区建成区内大量的城中村人口密度大,外来人员相对集中,违法建设、违章建筑和私搭乱建严重,市政基础设施匮乏,房屋破旧,环境脏乱,社会管理混乱,城市公共安全隐患多。城中村问题已成为高新区城市化进程的“痼疾”,不利于城区整体规划和建设,严重阻碍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普及与发展。若不加快城中村改造,今后改造任务将越来越重,成本将越来越高。所以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郑州市高新区城中村改造现代城市的需要。

(二)城中村改造后将会给村民(居民)带来什么好处

1、环境的改变:城中村高起点、高标准进行规划和建设,居住与商业办公兼容,各种市政配套设施齐全,绿化、净化、美化达到有关要求。

2、住房条件的改变:旧房换成采光充足、通风良好、结构合理,水、电、气、暖、有线电视等居住配套设施齐全的新房。

3、房产价值的改变:村民住宅转变为证件齐全的商品房。这些房产可以进行租赁、自住或出售,提高经济收入。

4、村民个人收入的改变:城中村改变后将成为功能齐全的综合区域,蕴含着巨大商机,将会给安置在该区域内的村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为村民从事第三产业提供良好的区位优势,村民个人收入将大大提高。

由于环境的改变、住房条件的改变、区域优势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将会使村民的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和经营方式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文明程度、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党的十八大把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生态化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国家把“城市化”发展概念作为战略概念。理论依据是:人类社会在300多万年里生活在部落、农村。而当人类进入城市这个特有的社会结构之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关系、自然资源的利用,物质精神的享用,社会发展速度产生了新的飞跃,城市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最有力的证据。现实中要彻底解决我国“三农”落后面貌,走城市化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城市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就不难理解了。归根结底,中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减少农民人口的数量,惟一靠实现城市化战略才能最终实现。世界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率数据分析如下: 世界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为:75.0% 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城市化率为:62.0% 世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为:40.0% 就我国城市化建设而言,从城市化率为:40.53%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为:75.0%,每年约有:1000万—12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才能符合城市化进程要求。你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立面用实践经验去认识城市化建设和城中村改造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郑州市高新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突出。由于城市建设牵动城中村土地升值,致使“征地难、规划难、拆迁安置难”的情况不断出现,影响了城市经济的科学、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整体上延缓了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和发展的步伐。所以,改造城中村是实现农村城市化和推进城市现代化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和品位需要。

(三)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1)城市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区域中心带动作用,也是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的源头。城市化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综合实力,是社会发达进步的重要标志。推进城市化建设,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尽快向城市转移。如果农民仅仅实现地域转移,而没有实现户籍、组织和管理体制、思想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的更新转移,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如果城中村不进行彻底的改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就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次,改造城中村是建设现代化城市、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的迫切需要。现代城市必须要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城市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搞好城市规划,目的是要营造经济发展、法治文明、生态平衡的良好环境。但是,城中村杂乱无章的建筑,脏乱差的生活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形象,拉低了城市的品位,成为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大障碍。目前郑州市高新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中村问题必将成为政府面对的主要热点难点问题之一。因此,要建设现代化城市,提高城市的品位和竞争力,就必须改造好城中村。

(2)城中村改造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城中村的农民虽然变成了城市居民,但其小农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失去土地后,他们一般会把生存和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房屋之上,以期从房屋出租中谋求生活保障。这是造成“城中村”建筑密集无序、外来人口聚居和城市治安问题高发的根本原因。更为严重的是,城中村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就业困难,不能适应城市发展的要求。因此,改造提升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加强社区建设,更新居民的思想观念和提升文明素质,已成为维护社会治安和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3)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居住质量。由于历史原因,绝大多数城中村的住宅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较差,主要表现是住宅成套率低、道路坑洼不平、排水不畅、缺乏固定的垃圾存放场所,群众生活非常不便,虽然生活在城市,但与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不可同日而语。相关部门经常收到人民群众通过各种途径反映的意见和建议,要求尽快出台有关政策,进行城中村改造。因此,加快城中村改造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客观要求,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4)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

城中村改造对于有效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业的发展,扩大投资需求,尤其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对住宅、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的需求,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中国著名品牌“格力”入驻郑州市高新区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5)城中村改造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城中村的居民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受长期以来固有观念的影响,一直保持着农村、农民的传统生活习俗和方式,始终没有在真正意义上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之中。实施城中村改造,势必有利于打破传统农村的固有格局,促进城中村居民生活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二.高新区急需改造的城中村进展情况 1.拟于2013年启动村庄

(1)洼刘行政村:该村位于高新区已建区域的中心位置,南临高新区景观大道科学大道,西邻长椿路,地处规划中的地铁1号线和3号线的交叉口,与郑州大学新校区隔路相望。省、市领导到高新区视察,多次要求要加快洼刘村的改造,高新区管委会已把洼刘城中村改造作为2013年“五大项目攻坚”之一。该村庄的改造,对带动高新区城市品位、改善城市环境和规范高新区城中村改造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洼刘村改造得到了全村90%以上村民的同意,改造工作已全面启动。该村城中村改造用地正在办理征收审批和实施工作,其中涉及的农用地征收审批手续已从上级政府批回,正在制定补偿方案;涉及建设用地的征收审批手续已从省政府批到郑州市。在征收工作全部完成后,即可实施供地;目前该村改造的控规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并确定了参与改造的开发商,对整个村庄的前期拆迁已基本准备就绪,急需控规编制完成后能够尽快审批。

(2)祥营行政村:该村处于西四环和高新区主干道科学大道的交叉,2009年西四环的拓宽工程已拆除该村近百户村民住宅,2010年拟开工的科学大道西延工程也需要迁移上百户村户。因此,祥营村的拆迁改造列入了近期管委会的工作重点。该村城中村改造用地已经征用转为国有,在实施征收补偿后,即可开展供地工作,改造的控规编制工作即将启动。今年计划完成控规、修规的编制及土地招拍挂手续及前期的拆迁准备,于2013年年初进行村庄整体拆迁。

三.当前城中村改造存在的问题

城中村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现象,也给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空间,但是,城中村改造中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违法建设成风,加大了拆迁改造的难度。

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及城市房地产开发项目、物流园区、工业园区建设快速推进,土地房屋也随之大大升值,村集体组织和村民受利益的驱动,纷纷加建、抢建房屋。拆迁范围内一些村民一旦得到拆迁的信息,一夜之间两层甚至多层房屋拔地而起,水井、苗木等各类地面附属物也随之密集出现,城中村内的个人和小产权开发等违法建设现象十分普遍。管理部门执法不严、疏于管理、“以罚代法”,致使违法建设愈演愈烈,呈蔓延态势,这大大加重了城中村改造的难度。

(二)部分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对拆迁的期望过高。一是对补偿标准要求过高,不能正确客观地看待和把握有资质的房产评估机构对征收房屋的评估价值,往往以周边发达地区拆迁补偿价格为标准和参照,看待和高估自己的房屋价值,当拆迁补偿低于自己的期望时,就认为房产机构评估价低、拆迁补偿费少,就对拆迁工作不配合、不支持;二是对拆迁改造的种种期盼远高于优惠的让利于民的政策规定,当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期盼同制订的优惠政策发生碰撞时,他们就立即认为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然后采取各种办法阻碍拆迁工作的开展;三是在坚持政策和原则的前提下,有些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因其居住面积小,家庭收入低,获取的房屋拆迁补偿少,家庭承受能力低而在支付购买安置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也认为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进而不讲道理、拒绝拆迁;四是那些始终认为多闹多得、不闹少得的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对房屋拆迁补偿漫天要价,甚至不合情理地要求解决与房屋拆迁无关的其他问题,更甚者纠集被征收房屋拆迁人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三)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对入住安置小区不感兴趣。一是他们的出租房屋为其获得了高额租金,这是城市拆迁改造中被征收房屋拆迁人极不愿意拆迁的关键所在。生活只能因拆迁变得越来越好,不能因拆迁改造而变差,当其眼前的利益受到损失而得不到期望的补偿时,他们就拒不配合、阻挠施工、集体上访;二是他们认为入住小区邻里关系就淡漠了,让他们把农具、做小生意的工具带进单元房别扭、不方便,住着不自在,甚至拿单元房居住与社会传统的行为模式、人际关系是不相适应的道理说教工作干部而不配合拆迁。

(四)拆迁过渡时间较长。

由于先拆后建,致使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居住条件较为艰苦,不利于生产、生活。加之整村拆迁时,被征收房屋拆迁人过渡困难很大,一方面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出租房源,另一方面是集中临时过渡不利其越冬。同时过渡期内,被征收房屋拆迁人无法正常经商、外出务工,导致其收入下降。这些都是影响拆迁改造的一个因素,更是容易引起上访的一个原因。

(五)安置小区建设缓慢,社会保障政策落实不力。一是安置小区规划及用地审批的协调落实,对区级部门和单位来讲难度较大,在拆迁时,我们给询问或质问的被征收房屋拆迁人一时难以回答安置和搬入的时间,容易让被征收房屋拆迁人产生疑惑而影响拆迁。在拆迁完后,迟迟看不到安置规划和征收安置地后又容易引起被拆迁人上访;二是被征地拆迁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相对远离市区的被征地农民在土地被征收后,丧失了一部分农耕收入,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所下降。在城市繁华地带的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房屋出租收益因拆迁而失去,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被征地或拆迁农户的收入,自然也就成为了阻挠征地拆迁工作的重要因素,也必然使农户提出生活保障的问题。

(六)拆迁工作人员对拆迁工作存在畏难情绪。随着拆迁工作难度的不断加大,参与拆迁工作的一些单位和干部职工畏难情绪也越来越严重,表现出缺乏主动工作的精神,一是对安排的拆迁任务不乐意接受,始终以维护社会稳定或拆迁群众情绪不稳定等为借口,拖延工作的开展;二是对拆迁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估计不足、准备不足,在反复做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工作无果的情况下,丧失信心,难以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对待工作;三是有的基层组织对拆迁工作缺乏统领驾驭全局的能力,在面对群众利益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时,坚持原则、政策不够坚决,不能站在客观公正公平的高度思考问题;四是宣传引导不到位,没有营造出和谐拆迁的工作氛围。

四、对策和建议。

城中村是在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凡是遗留的问题大多都会产生后遗症,解决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花费的精力和付出的代价可能要更多一点。所以对城中村改造需要多费一点心思,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制定科学的政策思路和建设规划。通过调查和分析,借鉴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提出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加大政策和法制的宣传力度。一是要充分考虑到拆迁工作直接关乎广大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切身利益,在制订完善拆迁补偿政策时应广泛征求被拆迁人的意见,并多层次全方位的利用媒体等形式宣传拆迁安置政策,让被征收房屋拆迁人了解其内容,理解其合理性;二是要加大对“公平公正、阳光操作、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使与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深入民心,家喻户晓,使被征收房屋拆迁人在突发性事件中能明大理顾大局识大体;三是参与拆迁的工作人员要熟悉拆迁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在帮助群众算清算好拆迁补偿账,算细货币安置与迁建安置、调房安置的对比账的同时,给群众讲些法律法规知识,以便达到说服、动员的目的。

(二)政府要提高城中村改造规划和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不搞“一刀切”,有序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城中村与老城区一样,人口密度高、人均收入低、人居环境差,“城中村”还有历史遗留问题、经济利益问题、生活方式问题,因此改造起来难度较大。建议政府将城中村改造规划与“十二五”规划、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和年度建设用地计划等相衔接,协调城市存量土地的开发进度,保障城中村改造有一个稳定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深入研究不同城中村的位置、特点和问题,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城中村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改造策略,以多种改造模式对城中村进行改造。例如:有大项目投资的即整体拆迁;有小项目投资的即局部拆建;暂时无项目投资的可适度进行市政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改善城中村环境;政府如有资金,也可对重点地块先行投入资金进行拆迁。总之,城中村的改造思路不宜局限于某一种模式,且不能操之过急,要采取积极、稳妥、有序的方法推进,尽量减少对城市社会、经济的消极影响。

(三)合理调整政策,兼顾国家、企业、拆迁户三者利益,保证城中村改造资金的投入,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城中村改造的关键也是最实际的焦点是改造资金的筹集渠道、投资方向和实施办法。政府应通过政策、规划和计划的适时调控,保证城中村改造符合公共利益,维护改造过程中的社会公平。同时,要坚持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努力提高改造项目的经济效益,尽可能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好的工作目标,将好事做好。一是合理调整现有的相关政策,正确指导城中村改造工程的实施。对城中村改造以来各项措施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实事求是地提出今后城中村改造的政策思路;根据市场行情修订市区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对拆迁补偿的形式和标准作相应的调整,及时对广大村民进行公示。二是排除继续从城中村改造中获取土地差价好处的思想。用区财政拨付的专门资金和城中村改造收取的地价收入设立“城中村改造专项资金”,对拆迁户进行合理补偿,补贴经济效益差而社会效益高的改造项目,改善城中村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三是区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要充分认识城中村改造的重要意义和实际难度,高度重视改造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稳步推进,将城中村改造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相关领导和分管部门工作绩效的考核指标体系。四是在今后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避免新的城中村的产生。同时,学习借鉴外地好的经验,将一个或几个城中村改造项目采用“统一打包”的模式,将人、房、地一并置换,由一家开发企业一包到底、统一负责,这样可以预防新的城中村形成。

(四)要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规范拆迁程序。对列入改造计划的城中村,要提前做好前期调查、入户测量和房产确权等基础工作,并建立档案。对即将改造的城中村,要将总体安置方案和分户安置方案予以公告,并广泛听取被征收房屋拆迁人的意见,无论是原地安置还是就近安置,都应采取先建房后拆迁的程序安排,这样有利于消除被征收拆迁人的疑虑,节约拆迁安置过渡的成本,加快安置进度。同时,要提前加强安置区域的交通道路、社会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增强公共配套服务,让搬迁户感受到搬迁地段随城市面貌的进一步改善,也有较大的增值空间。

(五)政府在政策思路上要以人为本,保障城中村村(居)民的合法权益,切实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要对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产核资和产权登记,并把集体资产优先用于解决村居民的生活保障问题上。要从解决被拆迁人生活出路的深层次问题入手,在扶持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多做文章,确保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及时得到有力落实,真正解决好被拆迁人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后顾之忧。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依靠单一房租为主要家庭收入的经济生活模式,多渠道多来源多途径增加拆迁村民居民收入才能使被拆迁村民居民成为拆迁真正的受益者,才能杜绝违建,利于拆迁。

(六)加强对城中村建房的监督和管理。目前,城中村内违法违建户较多,城中村的村(居)民在宅基地抢盖、加盖的现象较为突出,对违建和抢建、加建房屋的拆迁赔与不赔的问题,在具体工作上难以把握,赔偿了违建、抢建之风会越演越烈,也有违背政策之嫌;不赔偿拆迁工作难以开展,甚至上访。这就要督促相关部门切实加强对建房的监督和管理,夯实管理工作责任,打消村(居)民套取拆迁补偿资金的念头,做到补偿公平、群众不受损失,同时也能为拆迁改造创造有利的条件。

(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严格考核办法,建立问责制度。对参与征地拆迁的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制定严格的考核办法,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并限期按时办结。要夯实项目涉及街道办事处征地拆迁的主体责任,使其在工作中逐渐整顿基层组织,在整顿中配好村两委班子。对工作不力的单位部门要问责主要领导,不断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严厉打击阻碍城中村改造的不法势力,努力为拆迁改造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新区的城中村改造将会在区委区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和城中村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建设成“安乐、文明、优美、舒适”的新型社区。通过社区优质服务、优质管理、全面提升新型市民的整体素质,把我们郑州的城市文明程度提升到一个更新、更高的层次,使城市的经济、社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真正将我市打造成为“产业郑州”、“都市郑州”、“文化郑州”、“绿色郑州”。

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句话说明,国家将将出台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通过刚性的要求来保证城乡发展一体化,而不会朝令夕改,半途而废。所以,大家要通过学习十八大报告,从中寻找和我们农村、农业、农民相关的内容,做到心里清楚眼里明,从而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

同时,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个温暖人心的量化指标。实现这个温暖人心的目标,意味着群众将得到更多实惠,意味着百姓的钱袋子将更鼓,生活将更加富足、更有质量。

参考文献:(小五,宋体,要有文献的作者,书名或期刊名,出版年份等,格式如下例)[1] 党的十八大全文

[2]《郑州市城中村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关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属城中村纳入郑州市城中村改造范围的批复》

篇3: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黄石经济开发区发展现状分析

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10年3月升级成为国家级技术经济开发区,由团城山花湖地区、黄金山工业新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及大冶湖南岸“两镇一区”等四大板块构成。全区规划控制面积约460平方公里,经批准规划面积为7434.79公顷,规划范围内,工业用地4400公顷,房地产用地面积1400公顷,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用地1500公顷,其他用地面积134.79公顷。新区基础配套设施趋于完善,新区各项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新区开发建设推行城乡一体化。开发区统一实行“集中统建上楼房”,规划了四颗、王太、张冲、金山、百花、王贵六个集中还建点。同时,新区将实行住宅产业化,打造住宅产业链,建立住宅产业园,拆迁还建中实行“先建后拆”,消除拆迁户居住顾虑,注重产城融合。

二、城镇化进程中黄石新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新区规划与旧城区、建成区空间结构布局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1.黄石旧城区受空间制约,难以承载城镇化建设

黄石市城区受行政区划和“三面环山、一面临江、中间环湖”的空间制约,现有最大承载量严重不足,需跳出磁湖圈,越过黄金山,环大冶发展。这一空间格局给新区联系老城区带动所辖两县(市)共同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带来了莫大压力。

2.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旧城发展和新老城区对接

黄石市交通发展相对过去虽然有很大进步,但与黄石在武汉城市圈、湖北省的交通地位极其不相称,表现在交通设施总量不足,现代化水平不高;各种运输方式发展不平衡,公路发展较快,铁路、水路发展相对缓慢。

3.基础设施筹资压力大

黄石市新区建设基础设施方面投入80多亿元,但仍不能满足新区建设需求,特别在国家贷款政策发生变化后,重大项目相继出现资金紧张局面,从实地考察项目建设情况看,重大项目开工率不高,在建工程项目进展缓慢。

(二)城市新区土地利用与规划存在的问题

1.年度用地计划缺口严重,制约新区发展

新区年度用地计划指标缺口逐年增大。湖北省政府2013年下达到黄石的年度用地指标不足6000亩,而黄石市2013年建设项目用地需求达3万至4万亩,部分项目用地难以落实。而且黄石新区多为城乡结合部或农村,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严重不足,难以满足项目落地的需求。

2.征收拆迁困难,农民还建楼建设相对滞后

按目前我国现行土地征收补偿标准规定,新区非公益性征地补偿平均为每亩3万到8万元,而公益性征地,农民得到的补偿每亩仅为两三千元。由于征地补偿价格较低,加之部分农民受习惯影响,不愿意上楼居住,农民福利受损,得不到保障,征收土地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征收拆迁工作困难,农民还建楼建设相对滞后。

(三)城市新区管理与机制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1.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失地农民困难重重

新区新增建设用地的增长率是人口城镇化率的数倍,现有户籍制度对吸引农村人口快速进城的针对性不强,人口集聚能力相对较弱。再者黄石失地农民人口众多,而新区企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难以吸纳众多因失地而陷入困难的农村劳动力。

2.新区托管体制不同,难以形成发展凝聚力

开发区内只有黄金山工业新区、大冶湖南岸“两镇一区”为托管区,委托黄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管理,而团城山花湖地区为直管区,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区为市县共建区。新区内四大块管理体制不同,会造成新区决策上协调沟通障碍,难以形成发展凝聚力。

(四)城市新区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上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非均衡发展制约新区经济发展

受地形因素和城镇体系历史原因影响,黄石市域内城镇发育存在两种差异化模式。黄石+大冶市是资源开发型的工矿城市城镇体系发展模式,镇区、城区所占比重相对较高,阳新是农业生产和边贸型农业城市城镇体系发展模式,镇区、城区规模偏小。同时,黄石市城镇化率较高,大冶市、阳新县城镇化率较低,新区内部城镇化率差别较大,发展非均衡,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达成劳力资源的建设共识。

2.区域联系弱导致腹地过小

由于空间制约和交通设施发展的滞后,导致黄石和周围联系较弱,黄石区域地位的不断下降以及自身县区腹地过小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制约,黄石经济开发新区大部分行政区域面积在黄石境内,因而黄石经济腹地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新区经济发展。

3.资源枯竭引发经济发展制约

资源枯竭带来的连锁反应已经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城镇就业岗位供给能力不足,城镇就业负担逐年攀升。而新区发展多为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恐怕无法吸纳资源枯竭城市今后自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黄石新区发展的SWOT分析

SWOT分析作为一种静态的战略分析工具,是在被分析对象的战略已经明确的情况下,通过对系统所处的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判定,制定出实现被分析系统战略目标的战略措施与行动方案。通过对要素本身,即SWOT4个字母代表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单要素归纳,然后再通过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出利用优势、克服限制,利用机遇、发挥优势,发挥优势、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克服限制,克服限制、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等种种战术要素间进行分析,归纳生成相应的战术。

(一)定位与目标

黄石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沿江对外开放的城市,是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2013年4月,黄石市市委、市政府提出“对接武汉,比学九江,努力把黄石建设成为鄂东特大城市”的战略目标,与此同时,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了大冶湖生态新区的“两镇一区”,受大冶湖生态新区定位影响,新区建设要走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路线。因此,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目标是发展自身优势,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建立符合四化的新型城镇化新区,将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成武汉城市圈乃至湖北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二)要素交叉分析

综合新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建立新区SWOT分区表,如表1。

1. SO交叉分析

根据自身优势与外部机会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利用机会发挥优势的战术。

(1)把握战略地位,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极。

(2)强化新区功能分区特色。

2. ST交叉分析

根据自身优势与外部威胁各要素间的交叉分析,利用自身优势消除或回避威胁。

(1)发挥经济发展综合实力优势,积极参与“黄鄂黄”城市竞争。

(2)协调黄金山工业新区和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高新、低碳、环保产业进入新区开发建设。

(3)对修编的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3. WO交叉分析

根据自身劣势与外部机会各要素之间的交叉分析,制定利用机会克服自身劣势的战术。

(1)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

(2)实施差别化供地政策,用地指标向部分项目倾斜。

(3)引导投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 WT交叉分析

根据自身劣势和外部威胁各要素之间的交叉分析,找出最具有紧迫性的问题根源,采取相应措施来克服自身限制,消除或者回避威胁。

(1)新区实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政策。

(2)提高新区经济发展中心的核心竞争力。

(3)保护生态环境。

四、黄石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新区发展规划建议

首先,要加强区域衔接与专业部门衔接,制订统一的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规划,在统一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生产力布局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区域和生态环境维持优化规划指导下实施对区域土地(空间)综合利用规划与管制。其次,加强重点项目规划建设力度,以交通基础设施、新型产业、旧城改造等重点项目支撑新区经济发展。再次,加强环境治理工程。黄石市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存在大量矿区开采塘口,需要对新区重大工程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同时对新区及全市地质状况进行地质状况摸排。

(二)新区发展土地集约利用建议

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是破除新区“供地不足”与“规模扩张”局面的关键。

(1)推进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破解新区用地瓶颈难题,这一方面增加了建设用地的数量,另一方面,修复处理了受污染、破坏的土地资源。

(2)进一步加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推动新区发展。

(3)在修建项目时,做好前期准备,缩小建设周期,防止二次拆迁二次修建行为。

(4)对于浪费土地,不合理利用土地的企业、部门没收其土地,并予以严厉的惩罚。

(5)积极推行住宅产业化发展,鼓励集体土地作股分红,农民参与新区建设,提高集体土地经济效益和利用率。

(三)新区发展管理创新建议协调机制,构建新区管理对接平台和开放交流平台

(1)成立重大项目工作专责小组,协调新区内不同托管体制的沟通管理平台,充分发挥新区不同功能板块的职能,使得新区建设各行其职,整个新区有序进行。

(2)创新理念,推行企业模块化管理以强化新区管委领导小组内部管理,打破部门界限,组建招商引资、项目服务和资金筹措专班,建立干部激励保障制,将管理责任、工作绩效与工资挂钩,加大考核惩罚力度。

(3)在征地拆迁问题上,多征求农民意愿,让集体积极主动参与到新区建设中来。

(四)新区发展政策供给建议

篇4:我国城镇开发区发展中的窘境

依赖政策招商。很多开发区就着眼于政策支持,例如税收优惠、土地优惠和财政补贴等。这些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会起到一些作用,但不可持续,难以形成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有些城市实行的零地价招商政策,并没有给当地带来更多的实惠,却占有或浪费了许多土地资源;后來各地实行优惠招商政策,效果参差不齐,大部分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依赖土地招商。很多开发区,不考虑长久的发展,进篮子就是菜,完全是快速贱卖土地资源。招揽来的很多是投机型企业,看中的是低价甚至免费土地资源,根本没有想全面建设、长期生产。土地闲置率巨大,很多开发区变成了住宅区、鬼城。

恶性竞争抢商。很多开发区的规划看起来都很像,内容千篇一律。招商内容大多都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最多,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产业充足、能源充足、劳动力充足、品牌形象。结果必然是恶性竞争,多败俱伤。很多开发区,无高新技术、无产业链条、无规模效应、无资源共享。

虚假宣传骗商。很多开发区被规划成未来城市的副中心,被允诺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对基础设施进行大量的投入等。以上办法前些年还是有效果的,但现在就不那么灵验了。很多企业都有过这样的经验教训,希望政府不仅说,更需要做,要有实际行动和吸引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靠虚假宣传骗商已经行不通了。

规划浮夸造假。很多开发区从申报设立之初,就是浮夸造假。为了获得批复,市场调研、未来预期、战略规划都是有骆驼不吹牛,导致了一开始就是畸形和泡沫。2003年-2007年清理掉的5000个开发区,占到当时顶峰时期的总数量的77%,基本都是这种情况。剩下的近一两千个开发区也都多少遗留和包含此类问题。

由于存在以上的问题,目前很多开发区的建设规模、开发进度、投资结果、配套程度都严重低于预期和规划,企业的合同履行率、投资落实率、建设完成率、产业持久性、实际经济效益、实际税收、实际劳动力解决量、实际当地经济拉动效果都远远少于预期、汇报和宣传的数据。这些现象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而间接地造成土地资源闲置、金融秩序混乱、产业发展失衡和财政格局失调。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市场化发展。我国的各类开发区、科技园区等建设也要转变思路,按照国家改革方向,将开发区运营机制建成城市改革开放前沿、全面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典范。各地的开发区在吸引资金、吸引企业、吸引人才等方面都面临严酷的竞争,只有改革开放力度大、市场化运作规范的才会有发展的先机。

完善开发区市场化的政策。开发区没有完善的市场化政策,就不可能打开市场的大门,还会沿袭以前各地的经验,人人参与招商、政府各处求人招商的被动局面。政策开路,改革开放的大门才能打开。

准确对开发区进行定位。未来的开发区应当发挥主城区的副中心作用,在人口规划、土地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等方面都要按照城市来布局,各项配套和功能都要齐全,如学校、幼儿园、医院、运动场所、休闲场所、公共交通都要安排,并留有足够的土地和发展空间。不要像很多已建成开发区,就是个产业园区、科技园区,根本不具有城市功能。

有序开发、珍惜每块土地。初期开发区的土地比较多,急于促成投资规模,不管什么样的企业都引、不管什么样的项目都放,降低标准会自毁楼台,更多的、更好的企业、投资者、消费者就不愿意来。要按照开发区的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做好城市、做好产业。要科学安排好每一块土地,让每块价值都能实现最大化。

建成服务性的政府。开发区工作进展的快慢,取决于政府效率、领导能力。因为我们大部分现行政策法规,都是以管制为主、约束企业为主、资源型垄断为主,无法真正改革开放、不能吸引到资金、企业和人才。政府工作人员的每个行为,都会影响政府改革开放大局。只有提高政府公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完善全面的服务措施,市场发展才有保障,开发区发展才能大踏步前进。

严格绩效考核机制。开发区管委会和各个部门都要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任务不明、责任不清、奖罚不兑现是培养不出一支能战斗、能打胜仗的队伍。以上方面都要通过体制机制来实现,所以管理要从机制入手、效果要从责任抓起。全面建立和落实岗位责任制,不管领导还是职工都要签署责任书。建立内外两种考核机制,让社会参与监督。

篇5:开发区城镇发展的调研报告

摘要:本文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分析,总结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针对矛盾,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寻求资源型城市长远发展的对策。资源型城市是随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开发而兴起的城市,由于资源种类的不同,资源型城市又可分为石油工业城市、煤矿城市、锡矿城市、森林工业城市等等多种类型。这些城市在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面虽然遵循着普通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一般轨迹(即存在一切城市发展的共性特征),但由于其城市兴起的条件和背景的不同,资源型城市的建设又有其鲜明的个性,而这种个性集中表现在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协调发展的问题上,因此要认识资源型城市,寻求其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从解决这两方面的矛盾入手。

一、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1.资源型城市发展历史较短一般说来,资源型城市都是在开发资源基础上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城市发展时间较短,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兴起的城市和一般城市相比必然缺少历史的积淀和文化内涵,其城市建设也往往是粗线条的,仅仅是为了开发而开发,这样就使资源型城市很难形成自己的城市特色和风貌景观。2.资源型城市建设速度较快由于国家对资源的需求,往往加大了资源开发的力度,这就导制了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是极其迅速的,以油都大庆为例,本世纪五十年代大庆地域总人口不足2万人,到了九十年代,短短的四十几年的时间,大庆已成为人口近百万的举世瞩目的大城市,不仅大庆如此,其它资源型城市如鸡西、鹤岗、伊春等,其城市建设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超常规的城市建设速度,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生产服务基地,但这样的建设速度在当时的建设条件下,必然使城市建设缺少全面的规划和统筹安排,从而使生产和生活产生越来越明显的冲突和矛盾(仍以大庆为例,在其市城内64%的城镇分布于油田内,尤以萨尔图地域最为突出,其生产和生活的冲突十分尖锐。)3.资源型城市建设主要以资源开发为核心由于资源型城市本身就是由于资源开发而兴起的,因而城市建设很难体现其个性特征,“点多、线长、面广”往往是资源型城市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从而造成缺少现代化城市应有的聚集效应,难以形成城市精神生活氛围的状况,同时也给市政设施建设与合理利用带来诸多问题。从资源型城市以上几个主要现状特点来看,要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必须从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入手,分析其矛盾所在,从而探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分析1.资源开发的各个历史阶段的现实要求与城市建设的矛盾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的过程,往往呈现明显的阶段性,一般来说,在资源开发前期即创业期,条件较为艰苦,城镇建设

主要为生产服务,其特征往往是资源生产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布局分散的小集镇形式,其城市形态是较为模糊的,虽然有些城市在此阶段也曾进行统一规划(如大庆的工农村规划)但这种规划往往是粗线条的短期行为的,因此很少遵循城市规划的一般准则,这必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产生一定的冲突。在资源开发中期,是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最为迅速的时期,资源型城市在此阶段一方面为国家提供了石油、煤炭等生产资源,另一方面经济的增长为城市建设带来了机遇,因此其城市建设的力度也开始加大,大型居住区,商业区逐渐形成,但由于城市初期所形成的分散式布局的弊端,随着城市生活性的增强而逐渐显露出来,生产和生活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协调这两方面关系,直接关系到资源型城市未来的生存和发展。而到了资源开发的末期,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的矛盾更加尖锐,主要因为这个时期随着资源的减少,经济下滑,城市建设需要的资金相对减少,这必然影响和限制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另外原来仅靠资源开发而形成的单一产业结构,面临着向多元经济转化的过程,这个过程若不能顺利进行,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命脉就会随着资源的枯竭而切断,城市建设便无法顺利进行,其后果可能直接导致城市的萎缩乃至荒废。2.资源开发的分散性与城市建设的集中性之间的矛盾任何一个资源型城市其资源分布都不可能是均衡的集中的,开发资源过程也是分散的,这就容易使城市发展与布局形成

“点多、线长、面广”过于分散的态势,这种城市形态相对于资源开发来说,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是有利的,因为其便于生产服务,但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这种城市形态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点多”使城市空间布局过于分散,无法形成城市中心的聚集效应,建设重点不突出,无法突出城市形象和风貌特色;其次,“线长”必然造成城市交通的混乱和水、暖、电等基础设施的浪费;第三“面广”使城市建设的摊子辅的过大,建设资金分流严重,不便管理且缺少城市应有的生活氛围,因此,这种空间布局是不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3.资源开发与城市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对资源型城市来说是不言而喻的,而且资源开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在生产和生活分区并不十分明确的城市,因为在资源型城市中,工业生产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较大,在某些城镇中甚至达到50%以上,大面积的工业用地在城市中若得不到合理规划,长远安排,它所造成的空气嗓声,水质等方面的污染必然严重影响城市环境质量,从而对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4.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管理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行政管理部门是不同的,双方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又互有交叉,各部分往往从各自利益出发,各自为政,缺少必要的协调和统一,从而给资源开发和城市建设之间带来人为的矛盾。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立足

于资源型城市现状,充分认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矛盾特点,才能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从而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得以协调发展。

三、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对策资源型城市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说到底仍然是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因此必须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分析和解决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根据生态学家理斯(WilliamRees)提出的“生态脚印”(EcologicalFootprint)理论,“要保持一定地区现有的消费水平,一定会要提供一定数量的生产用地和水域,才能支持该地区长期生存下去,他把包括这些生产用地和水域在内的相关地域叫做‘生态脚印’”也就是说一定地域内所能提供的资源只能维持一定限度的人口长期生存下去,超过这个限度,该地域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任何一个城市(包括市域)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城市的发展必须在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达到发展的可持续性。用理斯的这种理论来分析资源型城市,可以看出,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是相当大的,它现有的人口数并没有超过它的“承载能力”但由于其它地域对资源的需求,资源开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使开发的过程成为了输出“承载能力”的过程,这就使资源型城市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要使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相协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使资源型城市在资源开发结束后,仍能维持当时人口的长期生存,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在

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与城市建设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同时要适时调整单一的产业结构,向多元经济发展,协调生产与生活的关系,为其长运发展提供条件。协调发展对策1:建立密集型城市从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理斯的“生态脚印”概念分析,建立密集型城市是减少资源与能源消耗的重要途径。纵观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城市建设实际上走的是一条均衡发展的道路,资源开发到哪里,城市建设就跟到哪里,从而形成了分散式布局的现状特点,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各方面的矛盾,建立密集型城市则不同。首先,城市布局相对集中,可以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其次,密集型城市使生产与生活相对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安全性提高,使生产与生活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第三,便于提高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氛围,从而解决了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众多矛盾。但是,从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现状特点来看,分散式布局已基本形成,如何在现有基础上,建立密集型城市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市域内选择重点城镇集中发展形成密集型城市中心,重点城镇的选择应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应具备市域核心的地位。这里所指的核心并不一定是地域内的中心,关键在于它在市域内起到与其它城镇协调发展的作用。应避开资源开发区,这样才能使生产环境与生活环境相对分开,避免为保证生产而进行的重复建设,同时可保证生活环境不受

污染。应具有便利交通条件。交通的顺畅一方面可保证市域内部联系(包括生产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可与城市外地域联系紧密,从而保证资源的输出与利用。对策2:建立分散布局的卫星小城镇建立密集型城市,并不是放弃现有的与生产相结合的小城镇,由于资源开发的需要,这些小城镇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从长远发展角度看,这些小城镇的建设重点和方向应有所转变。首先,小城镇的发展应以满足资源开发为目的,集中发展生产服务基地;其次,应避免建设大型生活设施,这样可避免城市建设的浪费;第三,要充分作好转产的准备,从而为资源开发结束后的长远发展提供条件,转产方向可根据现有条件综合选择,资源开发结束后,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小城镇。对策3:以大生态、大绿化观念建设的城市边缘区密集型城市中心(生活性)与分散型卫星城镇(生产性),并不能孤立地存在,它们的结合部,即城市边缘区,也应统一规划,建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和绿化系统工程,从而形成现代化田园式生态城,改变以往资源型城市景观乏味,环境质量差的状况,同时考虑资源型城市文化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风貌。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只要充分认识资源型城市的现状特点,找出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的矛盾所在,并以整体的、长远的观点进行统筹安排,资源开发与城市建设是完全可以协调发展的,从而使资源型城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是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主

篇6:城镇化发展的开题报告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选题依据

当前,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失地农民随之越来越多,农民就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研究和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补充和丰富我国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完善我国目前的就业保障制度,更可以探讨出解决我国湿地农民就业保障的有效对策。同时,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添砖加瓦。完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也有利于减小我国的城乡差别,更大一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意义

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必然之路,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能够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推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城镇化和市场建设。充分就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问题,才能正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我们有以下几种建议来为失地农民提供保障:第一种,国土资源部相关文件这样要求“我们要对那些失地的农民提供长期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且要积极的配合各地方找出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安置途径。”(梁世盛,2005 年);第二种,杨盛海、曹金波 (2005)指出,政府或社会保障部门应该建立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政策,主要是面对失业农民的.,根据不同年龄,建立养老,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第三种,马驰、张荣(2005)这样建议,有三个重要方面是解决失地农民的途径:补偿、保障、就业。其中就业尤为重要;第四种,梁世盛指出我们要有区别有重点的实施社会保障,保障的范围应该包括养老保障、教育培训、促进就业、土地征用资金以及集体资产管理增值等方面,根据主次,有重点的要加紧实施。

2、国外研究综述

同西方国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相适应,也出现了多种理论解释,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型、托达罗模型等。刘易斯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质就是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向工业部门无限供给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寻求更多的经济机会而采取的流动行为。拉尼斯、费景汉等人修正了刘易斯模型,认为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产品的增加是农业劳动力转入现代工业部门的前提条件。托达罗的人口迁移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根据“预期”收入最大化目标做出的。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做出了解释,在一定意义上对做好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具有启发意义。

三、 本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是围绕湖田乡樟树村村民失去土地后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为中心,介绍了樟树村的基本情况和樟树村农民目前就业现状,并通过现象从内外因两个方面说明出

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一些解决措施。

四、 本课题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去樟树村村委会、征地办、湖田乡XX政府拆迁办、安置办和工作人员一起下户进行数 分析和实地采访失地农民了解情况

2、文献法

通过上校园网、图书馆、百度等网站搜集国内外有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归纳、分析、研究。

五、 研究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

本文研究目标:介绍袁州区湖田乡樟树村失地农民的基本状况,分析失地农民失去土地后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以改善。主要特色:实地调查,准确清晰的反映农民失去土地后就业情况,更真实的呈现在读者的脑海里,引起读者的共鸣。工作进度:11月选题,月完成开题报告,3月和4月完成初稿,205月完成二稿,年5月20定稿。

六、 参考文献

[1 ]陈敏.失地农民安置的有效途径探索——“金包银”模式[J].农业经济,2009(9):46-47.

[2]谭俊华等.探索被征地农民安置的新途径[J].农业经济,2006(4):67-68.

[3]王朝华.城市化进程中保护失地农民利益的主要途径[J].农村经济,2009(6):92-96.

[4]郭庆松等著.中国城乡就业发展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梁亚荣.土地承包经营权应予以补偿——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征用补偿的影响[J].中国土地,(4):21.

[6]张静.新农村建设中失地农民问题研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4):114-117.

[7]翟年翔,项光勤.城市化京城中失地农民就业的制约因素机器政策支持[J].中国行政管 理,2012(2):23-25.

[8]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M].浙江: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9]卢海元.被征地农民安置与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J].国土资源,2007(2):33-47.

上一篇:春节的作文500字 春节趣事下一篇:加油站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