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巧

2024-05-26

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巧(精选8篇)

篇1: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巧

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一、播前准备及技术要求 (一)播前整地要求 1.整地应满足农业技术要求.种地后地面平坦,土壤疏松,碎土均匀一致,一般不应有直径大于2厘米的土块. 2.深浅一致,耕深16~22厘米.

作 者:刘兴波 姜宗昌  作者单位:建平县农机办 刊 名:现代农业 英文刊名:MODERN AGRICULTURE 年,卷(期):2009 “”(11) 分类号:S5 关键词: 

篇2: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巧

关于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介绍

随着马铃著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扩大,以传统人工、畜力种植、手工收获为主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介绍了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所涉及的种植机械、田间管理机械、运输机械等,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保障措施.

作 者:沈国宏 SHEN Guo-hong 作者单位:辽阳市农机技术推广中心,辽宁,辽阳,111000刊 名: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QUIPMENT & VEHICLE ENGINEERING年,卷(期):2009“”(5)分类号:S225.7+1关键词:马铃薯生产机械化 农艺 精深加工

篇3: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

马铃薯播种机械化技术是采用马铃薯专用播种机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喷药、起垄、铺膜、压膜等多道工序的机械化种植技术。春播马铃薯一般在2~4月,土壤10cm地温达到7℃以上时,即可适时开展机械化播种;夏播马铃薯在麦收后即可择时播种。播种要单薯或单块点播或穴播,种植过程中应避免漏播,种植密度根据当地栽培模式确定。播种深度8~15cm;覆土起垅高度15~25cm;垄高20~25cm,株距20~35cm,垄距60~65cm(一垄单行)、80~95cm(一垄双行)。播种合格率≥80%,种子破损率≤2.0%,种子破碎率:大型机不大于2%,小型机不大于1%;漏种指数≤13%,重种指数≤20%。目前,常见马铃薯播种机械为多为一垄单行和一垄双行作业机械,配套动力为5~25千瓦,作业幅宽70~100cm,结构形式为悬挂式或牵引式,作业效率2~3亩/小时,具有一次性完成开沟、施肥、施药、播种、覆土、覆膜作业,机器型号主要有2MB-1/2、2MB-2型。

播种前,将拖拉机与播种机正确挂接;通过拖拉机上的悬挂装置调整播种机前、后、左、右平衡,使播种机和拖拉机同在一条中心轴线上;检查种箱与肥箱中有无杂物,加装种子和肥料,不要过满,避免在播种作业过程震荡撒落。试播时,按照农艺要求,调整播种和施肥深度、株距、行距、化肥施用量等。覆膜播种时,需要进行覆膜调整,首先将地膜安装在支架上,地膜距垄面3~5cm,地膜在压膜桶下,距垄面2~3cm。然后将两压膜轮压在地膜上,压力要适中,覆土铲的深浅视起土压膜的效果而定。

二、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

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是利用收获机械一次完成起薯、升运、筛土、分离等多项工序的农机化技术。收获时间应根据马铃薯植株长势、气候条件、安全贮藏时间和下茬作物等不同情况确定,春播马铃薯一般进入6月份后,当地平均气高于25℃时,马铃薯植株叶片从下到上开始变黄,块茎充分膨大,容易与匍匐茎分离,土壤含水率≤20%时,即可择时收获。

机械收获作业前3~5天,需机械或人工杀秧,除去藤蔓、地膜等影响机械作业的杂物,同时杀秧后有利于促使薯皮老化,以减少机械收获时对薯皮的损伤。作业时,起净率大于98%,明薯率≥96%,伤薯率≤1.5%,破皮率≤2%。

目前,我省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模式为分段式收获,起薯后仍需人工捡拾。常见马铃薯收获机械为多为一垄单行或一垄双行收获机械,配套动力为8~90Kw,作业幅宽70~1700cm,结构形式为悬挂式或牵引式,作业效率2~6亩/小时,具有一次性完成起薯、升运、筛土、分离等工序的功能,机器主要有4UF-600、4U-2、4U-80、4U-2型等。收获前为确保作业效果,应进行机具调试,可根据土壤的质地和墒情,调整挖掘铲深度和抖土部件的抖土强度,保证薯土分离干净,减少表皮损伤。检查机械连接传动情况和挖掘深度,在保证起净率的同时,挖掘深度尽量浅,以减少作业负荷。

三、注意事项

1. 机播作业:

机具安装调试完成后尚需进行试播,待机组工作状态良好、作业质量符合要求后方可正式作业;播种机进入作业位置后应及时落下,机组要平稳起步、匀速前进;严禁机具在工作状态倒退、拐弯;随机工作人员要关注各工作部件的工作状态、作业质量、机件损伤等异常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停车处理,作业结束后全面清理、保养妥善存放

2. 机收作业:

篇4:略论马铃薯的机械化生产

关键词: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机械化生产;马铃薯;机械化;农机

中图分类号:S5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7-0181-1

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是重要的杂粮生产基地。通榆县总耕地面积400万亩,在吉林省县级单位中位列第一。通榆县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半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雨量400mm左右,有效积温2500-3200℃。县内各乡镇均种植马铃薯,主要集中分布在一些乡镇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实践证明,通榆县的有效积温适合马铃薯生长,而且日光照射十分充足,气候冷凉干燥,并且我地昼夜的温差差别比较大,多数为沙土壤,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而且富含有马铃薯所需要的微量生长元素钾肥,尤其重要的是,在通榆县种植季节时的降水集中期与马铃薯需水高峰期几乎是同步的,从这点上来说,在通榆县十分适合马铃薯的种植,其生长发育也十分良好,马铃薯生长时内部的干物质积累充分,这就使通榆县生长的马铃薯口感好,营养丰富,而且经过多年的种植经验,通榆县目前已经成为马铃薯最佳的生产黄金地区,其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种植品种。

1 当前通榆县开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现状

通榆县农业机械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大力发展,目前农业机械的总动力已经达到22.5万kw,各种大中小型农业机械取得了长足发展。这里边用于对马铃薯进行机械化播种的农业机械不断提高,机械种植马铃薯的面积全县已经达到30多万亩,马铃薯机械化综合生产水平为12%左右。

1.1 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近几年不断提高

从2006年开始,通榆县为方便广大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由县里统一考虑对马铃薯机械播种进行了试点种植,从外地引进了适合通榆县使用的第一台马铃薯机械化播种机,并且首次在通榆县的瞻榆镇和兴隆山等一些适合马铃薯种植的乡镇开始进行机械化试点种植马铃薯。经过几年的推广试验证明,在上述一些乡镇内,用马铃薯播种机进行机械化播种的耕作面积逐年增加,马铃薯的机械化生产进一步带动了其他农业机械化的生产。

1.2 近几年通榆县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从业人员的队伍建设不断壮大

十一五期间,通榆县认真组织相关部门实施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工程,通过待遇留人和招才引智计划,通榆县涉农的大中专毕业生先后自愿进入农村农业机械队伍当中,这些人现在已经成为农业机械部门的业务和技术骨干。

1.3 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从2006年开始通榆县引进种植马铃薯的农业机械到现在,县里农业机械推广部门与各乡镇农机技术人员一起不断地总结农机使用的经验,认真分析研究马铃薯在本地区生长特点,从提高马铃薯的产品质量入手,大力实施农业机械深松技术,为马铃薯在我区机械化生产提供帮助。

1.4 通榆县农业机械化综合配套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县农业机械推广部门在着力抓好土壤深松、种植业的机播和机收等一系列的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同时,还根据马铃薯当前在农村产业的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对农机的播种、加工以及贮藏等综合配套技术进行了有效的整合,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的生产能力。

1.5 通榆县农民对农业机械种植和使用的认识逐年加深

毫无疑问,农业机械的种植已经使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还使广大的农民朋友进一步地从繁重的农村日常农田劳动中解脱出来,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其他方面的工作当中。因而,广大农民对于农业机械推广和种植的认识在逐年加深。

2 当前通榆县马铃薯农业机械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通榆县农业机械化发展势头良好,但与其他先进的地区相比,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水平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其装备水平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部分农民朋友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高。受长期的封建小农生产思想的影响,农业机械的推广和使用还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合农民的需求口味,因而发展速度不快。

(2)目前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装备总量还不足够,农机普及程度不能完全适合农民生产的需求。

(3)全县农业机械化的服务差,农业机械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造成农业机械的整体效益低下。

(4)受地方经济条件的影响,通榆县的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农业机械的发展步伐十分缓慢。长期以来,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是一个贫困县,地方财力有限,还不能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通榆县农村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5)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基層农业机械的发展水平不高,农机管理体制机制还不够顺畅,致使农机服务工作不够规范。乡镇农机管理服务站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后,农机专干不专、人员缺少的现象较为突出,基层农机管理功能不强,农机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技术服务跟不上农机发展的需求。

3 今后通榆县发展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大力提高马铃薯机械化生产的农机具购置补贴额度,从根本上实现马铃薯机械化发展水平朝着新的有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向进行新的突破,研究适用型和经济型适合本地生产的马铃薯农机具;二是搞好典型示范,通过农业机械的大力发展完善农机的园区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园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三是大力发展农业机械的专业合作组织;四是不断提高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其服务群众的能力。

篇5: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巧

目前,枣庄市的粮食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顺利跨入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但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较低,仍是制约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瓶颈”。为加快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程,我们组织人员对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进行了深入的调研。

一、基本情况。枣庄市的经济作物除蔬菜外,主要有马铃薯、花生、地瓜等,常年种植面积约130余万亩。

(一)种植情况。

1、马铃薯种植。马铃薯主要为菜薯,分为春种夏收和夏种秋收两种,常年种植面积8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滕州市,是全市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种植方式以垄作主,主要有一垄单行和一垄双行两种种植模式,平均亩种植4500穴左右,一般亩产2500-3500公斤。

2、花生种植。全市各地均有种植,比较集中的有滕州市、山亭区和峄城区,以夏种花生为主,除山地外。全市常年种植面积约40万亩左右,单产为280公斤/亩左右,是仅次于马铃薯种植面积的一项重要经济作物。品种主要有鲁花、潍花、花玉、海花系列等。

3、地瓜种植。全市的地瓜常年种植约14万亩,主要分布在山亭区。

(二)机械化生产情况。

1、马铃薯生产机械化。近年来,全市各级农机部门根据马铃薯种植实际,并积极借鉴外地先进推广工作经验,重点抓了马铃薯扶垄播种、收获机械化的推广和应用。成功研制出了适宜的马铃薯收获机械。目前,在马铃薯生产过程中,土地的耕整作业已全面机械化;小型机械扶垄播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但收获水平较低,全市不足10%。

2、花生生产机械化。除山地外,其他花生种植地块全部为机械化耕翻;去年在全市引进了20台花生收获机械,分别在山亭区和市中区进行了试验示范,效果较为显著。但全市花生的种植和收获还基本是人工作业。

3、地瓜生产机械化。目前,除地瓜种植的机械化耕翻重要外,在地瓜收获机械化方面仍是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近几年,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办的正确领导下,枣庄市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迈出了可喜的发展步伐,但整体水平较低,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马铃薯、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且一家一户小地块种植,不利于机械作业;二是马铃薯机播技术还存在较大的难度;三是因马铃薯属一年两季种植,生长期较短,马铃薯表皮较嫩,机收时仍有一定的破损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使用;四是一家一户种植的马铃薯、花生、地瓜面积较小,不少农民群众仍习惯于人工种植和收获;五是各级用于马铃薯、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机械化的推广经费不足,影响了农民群众发展经济作物的积极性;等等。

三、几点建议

(一)明确工作思路。发展马铃薯、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强机富农,全面实现农村各业机械化”的总体工作目标,深入实施经济作物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全面发展,解决农业种植各方面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要把发展经济作物机械化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选择一至二种经济作物作为突破点,制定发展规划和工作措施,努力破解推广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加快发展步伐。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其中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花生收获、覆膜播种等机械化水平达到60%以上;地瓜种植、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50%以上。

(二)完善技术路线。

1、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机械耕整土地—机械开沟起垄—播种——覆膜—田间管理—机械收获。以先进适用的小型机械为主。

2、花生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春播花生:施肥-机械播种—喷施除草剂—开花前施肥—植保—机械收获或起垄—施肥-机械播种-喷撒除草剂—机械覆膜—施肥植保—机械收获。夏播花生:在小麦收获后人工直接播种,行距、株距及种植路线基本同春播花生平作。

3、地瓜生产机械化技术模式。可根据平作或垄作可参照花生生产技术模式。

(三)强化试验示范。一是利用各级新闻媒体,并充分利用各种农机培训、安全教育等机会,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群众自觉应用马铃薯、花生、地瓜等经济作物生产机械;二是要在做好机械的引进、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搞好机械定型各自,并加以大力推广;三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根据各自整体发展规划,有计划地建设一批马铃薯、花生、地瓜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点),召开好现场会,逐步宽展到所有的乡镇和村庄,以点带面,全面快速发展。

(四)强化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把马铃薯、花生、地瓜生产机械作为补贴重点,对种植区域有条件、有基础、积极性高的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在购机补贴上给予保证,优先进行补贴;地方政府可以追加补贴。对马铃薯、花生、地瓜等机械作业予以补贴。

(五)强化技术服务。开展技术培训,对购买经济作物机械的农户免费进行技术培训和机具操作培训,使机手懂机械工作原理,熟悉机械构造,能够熟练操作,提高机械利用率;组织农机技术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现场进行技术服务,确保作业机械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篇6: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巧

关于呈报《2011年会宁县

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

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

市农机局:

现将《2011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随文呈报,请审阅。

二0一0年十一月十六日

2011年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所需资金的报告

会宁县地处甘肃中部,白银市南端,年降雨量312.9毫米,而蒸发量高达1651.7毫米,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海拔高度1420-3941毫米,南北气温差异较大,气候凉爽,区域内以黄绵土、红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耕地养分富钾,是我省马铃薯的主要产区,马铃薯种植是全县三大粮食之一,2010年全县种植面积达到100.9万亩,总产量达到116万吨,总产值达到18.56亿元,为我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特别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截止目前,由于我县马铃薯的生产,大面积仍旧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农艺措施,人畜力耕整播种,小垄稀植,分散经营,效率低,用工多,劳动强度大,投入高,产出低,形不成规模化,产业化,经济效益上不去,严重制约着我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2011年县农机局承担实施甘肃省农机局下达实施的甘肃省农机化科技推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在县农机局的精心组织安排和农机推广部门及实施乡镇及农户的紧密配合下,按照项目合同及实施方案的要求,已确定在我县新添乡新添村建立“会宁县马铃薯种植与挖掘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示范点”1个,在示范点完成马铃薯机械化种植1000亩,马铃薯机械化挖掘1000亩,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该项技术包括机械化整地,机械覆膜栽植,田间管理和机械收获等环节,核心是马铃薯的机械种植和机械收获,结合机械深松整地及机械化中耕技术突出发挥机械化配套技术的优势。该技术通过示范推广,改革我县马铃薯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旧的传统农艺,将大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该项目在我县推广前景广阔。

一、项目投入

1、农机具投入

为确保项目实施,农机局将引进投入东方红-55拖拉机2台及配套深松机2台,18-25马力小四轮5台,引进投入马铃薯种植机5台,马铃薯收获机5台,中耕施肥机5台,铺膜机40台。完成示范推广面积2000亩。

2、资金投入

项目实施中共计需投入资金60万元,其中申请市上解决50万元,(其中:机具购置补贴费45万元,示范推广费3万元,技术宣传及培训费2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户自筹10万元,主要用于示范推广作业中农机燃油补贴及购买肥料等费用。

二、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技术路线

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以机械全方位深松、机械种植、机械挖掘为主体技术,辅之以机械喷药防治病虫害、机械化节水补灌等农机化技术。县农机局在示范推广中主要做到以下六个统一:一是组织大中型拖拉机对示范田统一进行深松耕;二是统一进行种子处理和刀具消毒,组织农户有严格选种的基础上进行晒种,给农户发放高锰酸钾和旱地宝,进行刀具消毒和拌种;三是统一种植模式,结合当地实际,全部采用一空二的种植模式,种植密度每亩3500株左右;四是统一进行机械配方施肥。在重施农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合理施用氮肥,巧施钾肥,按照N:P:K为1:1:0.5的比例进行统一配方施肥;五是统一进行培训,在播种前,技术人员逐社开展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六是统一田间管理,及时组织群众进行中耕培土摘花打顶、追肥等工作,同时调运机动喷雾器2台,对马铃薯晚疫病进行了集中连片防治。通过示范推广,总结出马铃薯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即机械全方位深松一机械播种施肥一机械喷洒农药一机械挖掘。

三、预期效益

在项目实施中,累计推广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集成技术示范面积2000亩,获得直接经济效益72万元。

1、增产增收:亩均增产马铃薯100公斤(其中机械收获减少损失80公斤),共增产20万公斤,每公斤1.8元计,共计增收36万元。

2、节约开支:亩均节省薯种10公斤,共节省2万公斤,每公斤3元计,节约支出6万元;亩均节省人工5个,共节省人工1万个,人工日工值以30元/个计,共节省人工费30万元。

以上合计节约开支36万元。

四、保障措施

1、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县农机局采取行政技术措施相结合,成立项目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协调、资金、机具、任务落实;成立技术小组、负责培训、技术骨干和农民技术人员,并进行田间技术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引进马铃薯种植、挖掘机具,作好机具的组装配套。

3、在示范乡选择好示范推广地块,认真做好示范推广数据检测及管理工作。

主题词:马铃薯种植与挖掘 示范项目 所需资金 报告 抄报:市农机局

会宁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篇7:当前马铃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马铃薯的生长条件是由大自然和种植者提供的。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生物,免不了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自然气候也经常骤然变化,种植者的管理也有不及时或达不到要求的时候。由于环境条件的作用,就会使马铃薯在种植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使产量和质量受到不良的影响。了解这些问题,及早采取一定的措施,就能减少、减轻或避免问题的出现,达到丰产优质的目。

(一)种性退化现象

马铃薯连续种植几年后,常会出现植株矮化、丛生、长势衰退,或叶片卷曲、皱缩、变脆、变色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环斑、条斑,或叶脉黑褐色、坏死、叶子脱落,严重的全株枯死。它的块茎长得越来越小,有的块茎切开后薯肉上有褐色网纹,甚至坏死。特别是在马铃薯生长季节气温较高的地方,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而新从种薯生产部门调进的种薯,在第一年种植时则很少有这种现象出现。人们把马铃薯种植中自然出现长势衰退、茎叶病态、产量质量降低的现象,叫做马铃薯种性退化现象。

科学家多年研究的结果表明:马铃薯种性退化的主要原因,是多种传染性病毒病对马铃薯的侵染所造成的。这些病毒通过健康植株与带病植株茎叶的接触和摩擦,昆虫特别是蚜虫和跳甲的咬食,或刺吸病叶汁液后再咬食或刺吸健株叶片,就把病毒传给了健康植株。通过工具和人的衣物碰撞等也能传毒。健康植株受感染后,病毒会在植株体内繁殖,增加数量,并在体内活动,引起不同症状。病毒也会积累在块茎中,经过块茎的无性繁殖,世代传递,并且数量越积累越多,病毒种类也随之增加。所以,危害逐年加重,使马铃薯的种性丧失。这就是为什么马铃薯种植时间越长、退化越厉害、减产越多的原因。

科学家发现,病毒病的发展与温度有关。温度低,病毒增加慢,在马铃薯植株中发展也慢;温度高,病毒增殖快,在马铃薯植株中引起病状也快。这就是在低纬度、低海拔、高温度的南方,马铃薯退化快,而在高纬度、高海拔、低温度的北方,马铃薯退化慢的原因。

科学家还发现,使马铃薯受感染的病毒,在茄科植物和烟草等植物上也有,说明它的毒源是比较多的。但是,马铃薯体内感染的病毒,在幼龄部位也就是新芽或茎的尖端,含病毒量最少或者投有病毒。

侵染马铃薯的除病毒外还有类病毒,目前发现的病毒和类病毒巳达20余种。在我国发现的危害马铃薯的病毒有5~6种,类病毒有1种。引起退化最严重的有卷叶病毒、轻花叶病毒和重花叶病毒,还有纺锤块茎类病毒。如果马铃薯不被感染上述几种病毒或类病毒,就能健康生长,获得高产。

(二)品种混杂现象

在有自留种薯习惯的地方,连续使用几年后的种薯,在田间所长出的植株除了出现退化现象外,还常常出现不同于原品种的植株。它们长相不一样,高矮不一致,叶色不相同,花色各相异,分枝有多有少,成熟有先有后,薯形也不同,单株产量多少不一。从而导致马铃薯产量下降、品质不理想、商品率下落,产值降低。有人说这是“串花”即杂交所造成的,其实这是不确切的。因为“串花”只有进行有性繁殖才会出现,而马铃薯在生产上,是用块茎进行无性繁殖的,无性繁殖不会有“串花”的可能。田间品种混杂的主要原因是种薯的机械混杂。一般一个农户种植马铃薯都在两个品种以上,还常相邻种植,收获时虽分别收获,但稍一不注意,就会有小量掺混的可能。在贮藏过程中,混进几块不同品种的马铃薯也不可避免。下一年把它们种到地里,又不认真去杂,这样就越种越混,几年过后就成了混杂的品种了。

要解决品种混杂问题,第一要定期选用种薯生产部门专门生产的种薯,更替旧种薯,第二自己留种时必须在有隔离条件的地块单独建立留种田,在生育期中认真去杂去劣去病株,方可保证种薯的纯度,使田间不出现品种混杂的现象。

(三)块茎畸形现象

在收获马铃薯时,经常可以看到与正常块茎不一样的奇形怪状的薯块,比如有的薯块顶端或侧面长出1个小脑袋,有的呈哑铃状,有的在原块茎前端又长出1段匍匐茎,茎端又膨大成块茎形成串薯,也有的在原块茎上长出几个小块茎呈瘤状,还有的在块茎上裂出l条或几条沟,这些奇形怪状的块茎叫畸形薯,或称为二次生长薯和次生薯。

畸形薯主要是块茎的生长条件发生变化所造成的。薯块在生长时条件发生了变化,生长受到抑制,暂时停止了生长,比如遇到高温和干早,地温过高或严重缺水。后来,生长条件得到恢复,块茎也恢复了生长。这时进入块茎的有机营养,又重新开辟贮存场所,就形成了明显的。二次生长,出现了畸形块茎。总之,不均衡的营养或水分,极端的温度,以及冰雹、霜冻等灾害,都可导致块茎的二次生长。但在同一条件下,也有的品种不出现畸形,这就是品种本身特性的缘故。

当出现二次生长时,有时原形成的块茎里贮存的有机营养如淀粉等,会转化成糖被输送到新生长的小块茎中,从面使原块茎中的淀粉含量下降,品质变劣。由于形状特别,品质降低,就失去了食用价值和种用价值。因此,畸形薯会降低上市商品率,使产值降低。

上述问题容易出现在田间高温和干旱的条件下,所以,在生产管理上,要特别注意尽量保持生产条件的稳定,适时灌溉,保持适量的土壤水分和较低的地温。同时注意不选用二次生长严重的品种。

(四)块茎青头现象

在收获的马铃薯块茎中,经常发现有一端变成绿色的块茎,俗称青头。这部分除表皮呈绿色外,薯肉内2厘米以上的地方也呈绿色,薯肉内含有大量茄碱(也叫马铃薯素、龙葵素),味麻辣,人吃下去会中毒,症状为头晕,口吐白沫。青头现象使块茎完全丧失了食用价值,从而降低了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出现青头的原因是播种深度不够,垄小,培土薄,或是有的品种结薯接近地面,块茎又长得很大,露出了土层,或将土层顶出了缝隙,阳光直接照射或散射到块茎上,使块茎的白色体变成了叶绿体,组织变成绿色。

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种植时应当加大行距、播种深度和墙土厚度。必要时对生长着的块茎,进行有效的覆盖,比如用稻草等盏在植株的基部。

另外,在贮藏过程中,块茎较长时间见到阳光或灯光,也会使表面变绿,与上述青头有同样的毒害作用,所以食用薯一定要避光贮藏。

(五)块茎空心现象

把马铃薯块茎切开,有时会见到在块茎中心附近有一个空腔,腔的边缘角状,整个空腔呈放射的星状,空腔壁为白色或浅棕色。空腔附近淀粉含量少,煮熟吃时会感到发硬发脆,这种现象就叫空心。一般个大的块茎容易发生空心。空心块茎表面和它所生长的植株上都没有任何症状,但空心块茎却对质量有很大影响,特别是用以炸条、炸片的块茎,如果出现空心,会使薯条的长度变短,薯片不整齐,颜色不正常。

块茎的空心,主要是其生长条件突然过于优越所造成的。在马铃薯生长期,突然遇到极其优越的生长条件,使块茎极度快速地膨大,内部营养转化再利用,逐步使中间干物质越来越少,组织被吸收,从而在中间形成了空洞。一般说,在马铃薯生长遭度比较平稳的地块里。空心现象比马铃薯生长速度上下被动的地块比例要小。在种植密度结构不合理的地块,比如种的太稀,或缺苗大多,造成生长空间太大,都各使空心事增高。钾肥供应不足,也是导致空心率增高的一个因素。另外,空心事高低也与品种的特性有—定关系。

为防止马铃薯空心的发生,应选择空心发病率低的品种;适当调整密度,缩小株距,减少缺苗率;使植株营养面积均匀,保证群体结构的良好状态;在管理上保持田间水肥条件平稳;增施钾肥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可以自己依据市场需求及经济效益的预测,来决定种植计划、管理措施及生产投入等。特别在当前,农村妇女已成为一支支撑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农村男人大部在乡镇企业工作或外出打工、做生意,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全都交给了妇女这个“半边天”,农业生产几乎都由妇女们主宰着,妇女实际已成了农业生产上的“整个天”了。

但是,由于各地自然地理条件不同,经济基础和生产技术水平不一样,妇女们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以及种植习惯上存在着区别,致使一些农村在农业新技术的学习和落实上也有了好坏之分。在马铃薯种植技术方面,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引以为戒,尽量避免,才能把马铃薯种得更好,达到高产高效的目的。

(一)品种选择不当

种植马铃薯,产品必须有市场,有销路,才能变成钱。如果品种不对路,当然不好出手,或者即使能卖出去,价格也不会很高,单位面积的产值肯定要低于适销对路的品种。有的人没按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马铃薯品种,结果使自己的产品卖不上好价钱,还耽误了下一茬。例如无霜期较长的城市附近,一般都选择在早春播种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如费乌瑞它、早大白、超白、中薯3号和东农303等。这样的品种出苗后50~60天就能收获,可以抢先上市,赶上好行情。同时可以及早安排下一茬,使下一茬又能赶前,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如果选择出苗后100天才能收获的品种,其效果就会大大相反,上市要晚40天,行情肯定会下降,同时把播种下一茬的时间也耽误了。所以说,品种选择得当,收获期、产量和效益才会令人满意。

(二)品种更换不及时

有的地方由于交通闭塞,信息不灵,不知道别的地方还有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品种,一直用着老辈子流传下来的马铃薯品种,还有的墨守陈规,对新品种挑三拣四,总抱着老品种不放,品种得不到更换;有的农户舍不得花钱购买新品种;还有的是乡、村农业的主管人员,投有搞好试验、示范和组织好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工作,造成个别地方马铃薯品种更换不及时,产量停滞不前,影响着马铃薯增产潜力的发挥及马铃薯生产的发展。

(三)轮作倒茬做得不好

马铃薯是忌连作的作物,喜欢轮作倒茬。不倒茬进行连作的地块,第二年就要降低产量,块茎质量也有下降,特别是病、虫、草害会发生得更加严重。有报道说,连作8年的马铃薯地块,疮痂病发病事为96%,而中间接种一茬萝卜,再种马铃薯的,疮痂病的发生则显著下降,只有28%。青枯病和黑胫病的病苗,在土壤里都能存活,土壤是它的传播途径之一,连作田发病显著高于换茬的地块。另外,连作的马铃薯,由于营养吸收单一,可使土壤中钾肥含量很快下降,影响土壤肥力和下一茬产量,对种地养地、墙肥地力大为不利。轮作的前茬以谷子、麦类、玉米等作物为最好,既有利于把病害发病率压到最低限度。又有利于消灭杂草。最好不用茄科作物作前茬,如番茄、茄子、辣椒等,因为它们与马铃薯有相同的病害。

在我国北方一季马铃薯集中产区,出现种马铃薯不认真执行轮作倒茬的较多。特别是一些无霜期短,只能播种马铃薯、小麦、莜麦、小油莱的区域,因为只有马铃薯单位面积的产值最高,一些农民因而对它连作较多。俗话说“换茬如上粪”,这是很有道理的,应当认真执行轮作倒茬的耕作制度。

(四)播种芽块太小

我国农民种植马铃薯用的种薯芽块都偏小,只有5~l0克(1~2钱)重。使用小芽块播种,已有很长的历史了。过去农民在挖马铃薯芽块时,只把芽眼及一小部分薯肉挖下来,留下大部分没有芽眼的薯肉“山药楔子”糊口,从而形成了挖小芽块的习惯。

国内外的试验结果一致表明,大芽块要比小芽块抗旱能力强,出苗整齐,出苗壮。大芽块平均每块可长出l.8~2.4个芽条,而小芽块平均每块只有1~1.1个芽条。产量统计表明,大芽块播种的产量与小芽块播种的产量显著不同。国外资料显示:芽块重14克(2.8钱)的,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为1440.1千克,而芽块重56克(1.12两)的,亩产量达2144.7千克,播种大芽块比播种小芽块每亩增产704.6千克,即增产48.9%。我们国内的试验,增产也很显著,用30克(6钱)重的芽块播种比用10克(2钱)重的芽块播种增产32.6%.

“母大儿肥”的道理大家都明白。一个50克重的芽块,其中含水分40克左右。播种到地里就是遇到最干旱的土壤,这个芽块靠自己的水分也能长出苗子。芽块里的营养不仅可以供给发芽出苗,甚至扎根、出苗后仍有营养供给幼苗,如同小孩吃“接奶”一样,植株自然会更加健壮,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也会增强。相反,一块10克重的芽块,含8克左右的水分,若遇严重干旱,芽块的水分有可能被蒸发完了,芽块也就成了“薯干”,哪还有能力发芽生长呢?即使墒情好能够发芽,芽块里边营养少,长出的苗子也非常细弱,只能靠自己生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营养进行生长发育,自然役有大芽块长的苗子健壮。

(五)营养面积不足

以往种植马铃薯,由于肥料少,营养不足,地力不佳,芽块大小等原因,使马钤薯的单株生产能力不高。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些地方就采用增加单位面积棵数的办法,依靠群体优势提高产量。这种办法在农业生产水平不高、投入较少的情况下,一时可以取得些效果。所以有些人就产生了种得越密、棵数越多产量越高的片面认识。由于密度过大,地上植株非常拥挤,节间长,茎秆高而细弱,枝叶互相交错,遮挡阳光,影响叶片营养的制造。地下部分由于垄小棵密,营养面积大小,也会出现营养不足和块茎生长空间不够的问题。因此,植株上部容易出现倒伏,下部枝叶死亡腐烂,引起病害,还会出现垄太小培不上土,匍匐茎“窜箭”等问题,造成小薯块大多,青头多,产量下降,商品串不高的情况。

(六)播种深度不足

马铃薯的营养贮存器官——块茎,直接生长在地下,主要着生在地下茎中部节的匍匐茎上。如播种太浅,地下茎的深度不够,节数减少,对匍匐茎的形成和块茎形成及膨大都不利。也容易出现匍匐茎“窜箭”现象,结的块茎也容易露出地面见光形成青头薯等。播种浅,根系扎得浅,不但抗早能力差,营养吸收也受到限制。

有些地方的农民只图在播种和收获时省事,开沟只有6~7厘米,垄沟中坐土后,芽块只能播种在距地面5厘米左右的地方。而适宜的播种深度应当是开沟达到12~13厘米,垄沟中回落坐土2~3厘米,把芽块播在距地面10厘米的地方,再覆土最为理想。在土壤较粘的地方播种可以稍浅一点,但垄必须大,覆土和培土必须厚。

(七)中耕培土既晚又浅

有的地方在马铃薯田间管理上注意不够,特别是中耕培土,进行得晚,培土又浅,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还对马铃薯生长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比如有的在马铃薯现蕾后期或开花期才进行中耕培土,这时植株已经封垄,枝叶交错又很嫩,作业过程中牲畜农具不可避免地要碰伤枝叶。据调查,这个时期进行中耕培土的有60%以上植株被不同程度地碰伤,影响了植株的正常生长,还易感染病害。而这个时期匍匐茎基本都形成并伸长了,还有一部分匍匐茎形成了小块茎。当中耕培土时,犁铧人地就可能把一部分长得长的匍匐茎弄断,使它不能再形成块茎,或使匍匐茎顶端离垅沟帮近了,往往造成“窜箭”。据调查,中耕培土晚,弄断匍匐茎和“窜箭”的达12%~17%,对产量影响很大。

培土太薄,使马铃薯块茎在地下生长发育的环境得不到满足。一是块茎膨大期地下温度易升高,水分散失快,对生长不利。二是块茎生长易顶出地表,见光形成青头,降低品质。三是由于土薄,晚疫病菌易随雨水渗到薯块上,使块茎感病率增加而降低产量。同时也不利于贮藏。

(八)氮肥施用过多

氮肥在马铃薯生长中确实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施用了氮肥后茎叶生长繁茂,颜色墨绿,增产的作用非常明显。所以有些人对氮肥就产生了偏爱。一提到增加肥料,就是增加氮肥。有的地方土地本来很肥沃,可是种马铃薯时仍然施用大量尿素,每667平方米(1亩)施用量达到50千克,纯氮量达23千克之多,结果把秧子催得很高,上部叶片很大,头重脚轻,倒伏严重,茎叶铺到地上30多厘米厚,下部叶片不见阳光不进气,出现腐烂,面地下茎结薯很晚,块茎很嫩,淀粉含量低,总产量也不高。

(九)投入不够

种植马铃薯舍不得投入,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不愿意花钱买种性好的健康的脱毒种薯,面使用自己种植多年种性退化、品种混杂的病杂薯。如果选用脱毒种薯,其单位面积产量会比用普通种薯增加30%~60%。二是舍不得肥料的投入。马铃薯生长时需要吸收许多无机营养.才能制造出有机营养来,最后获得较高的产量。土壤中的无机物是有一定数量的,加上连年种植被作物吸取,便会逐年减少。如果不加以补充,不仅当年马铃薯长不好,产量低,地力也会越种越下降,影响下一年的产量。所以种植马铃薯不仅要施用大量农家肥,还要购买含有氮磷钾各种成分的化肥,给予补充,才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保证高产。三是防治病虫害打农药舍不得花钱。如果在准确的预测预报的指导下,及时打2—3遍农药,每667平方米(1亩)就可以挽回500千克的产量损失,按0.6元1千克马铃薯计算,可挽回损失300元,而农药款有40元就够了。所以说,农药的投入不白搭,能够以1(元)换回8(元)。

(十)收获不适时

马铃薯地上的茎叶由绿变黄,叶片脱落,茎枯萎,地下块茎停止生长,并易与薯秧分离。这时的产量达到最高峰。

篇8:谈谈马铃薯机械化生产技术

一、播前准备

1. 种薯处理

播种前,应针对当地各种病虫害实际发生的程度,选择相应防治药剂进行拌种处理。在切割薯块时,切刀需用药液处理。为适应机械化作业,防止种薯块间黏结,需用草木灰或生石灰等拌种。

2. 播前整地

播种前要进行机械旋耕、灭茬、深松等作业,有条件的地区应采用多功能联合作业机具进行作业。大力提倡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深松作业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为30~40厘米。

二、播种

适时播种是保证出苗整齐度的重要措施。当地下10厘米处地温稳定在8~12℃时,即可进行播种。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各地应按照当地的马铃薯品种特性,选定合适的播量,保证亩株数符合农艺要求。应尽量采用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在不同区域可选装覆膜、铺滴灌管和施药装置。作业要求应符合有关标准。种肥应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与种子相隔5厘米以上,肥条均匀连续。苗带直线性好,便于田间管理。

目前,建平县垄作种植行距大多采用50、60、70或40、80厘米大垄双行。

三、田间管理

1. 中耕施肥

在马铃薯出苗期中耕培土和花期施肥培土,应根据不同地区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培土机具或轻小型田间管理机械,田间黏重土壤可采用动力式中耕培土机进行中耕追肥机械化作业。在砂性土壤垄作进行中耕培土施肥,可一次完成开沟、施肥、培土、拢形等工序。

2. 病虫草害防控

根据当地马铃薯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按植保要求选用药剂及用量,按照机械化高效植保技术操作规程进行防治作业。苗前喷施除草剂应在土壤湿度较大时进行,均匀喷洒,在地表形成一层药膜;苗后喷施除草剂在马铃薯3~5叶期进行,要求在行间近地面喷施,并在喷头处加防护罩以减少药剂漂移。马铃薯生育中后期病虫害防治,应采用高地隙喷药机械进行作业,要提高喷施药剂的对靶性和利用率,严防人畜中毒、生态污染和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适时中耕培土,可减少田间杂草。

3. 节水灌溉

有条件的地区,可采用喷灌、膜下滴灌、垄作沟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和装备,按马铃薯需水、需肥规律,适时灌溉施肥,提倡应用一体化技术。

四、收获

上一篇:我国中文工业技术期刊的分布现状论文下一篇:姓氏寻根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