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国支付体系报告

2024-06-03

解读中国支付体系报告(共8篇)

篇1:解读中国支付体系报告

央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全文)2009-04-03 17:34:26 来源: 中国网 跟贴 0 条 手机看新闻

据中国央行网站今日发布消息称,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报告》称各类支付系统高效平稳运行,业务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报告》全文如下: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8)》。《报告》全面反映了2008年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取得的重大进展,展望了未来一定时期内我国支付体系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报告》凸显了“大支付”的理念,即《报告》在内容上不仅涵盖传统银行业支付结算服务,也包括债券、股票、外汇等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清算与结算服务,以及银行卡等专业化清算服务,同时介绍了服务于中小金融机构的专业化支付清算机构的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2008中国整个支付结算领域的最新进展。

《报告》指出,2008年,面对国内特大自然灾害和国外金融危机爆发等不利因素,我国支付体系依然运行平稳、安全与高效,支付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支付体系在畅通货币政策传导,维护金融稳定,改善金融服务,推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方面,继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各类支付系统高效平稳运行,业务量继续保持上升趋势。

全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93.82亿笔,金额1131.04万亿元;是当年GDP的37.62倍,有力地支持了我国金融市场和经济的较快发展。特别是人民银行大额支付系统作为我国支付体系的核心基础设施,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14亿笔,金额640.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42%和20.14%;日均处理支付业务80万笔,金额2.4万亿元,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全年共处理支付业务28.82亿笔,金额408.54万亿元,满足了广大客户的多样化支付结算需求,在我国支付服务市场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作用。

二是中国证券结算系统运行稳定,有力地支持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中央债券综合业务系统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分别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证券市场提供了安全高效的登记、托管、清算和结算服务。全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结算量达到104.6万亿元,同比增长66.03%;交易所证券交易虽然受市场低迷等不利因素影响业务量有所减少,但交易过户总笔数和金额仍然达到了39.17亿笔和64.45万亿元;结算总金额和结算净额分别达到了184.52万亿元和6.26万亿元。

三是非现金支付工具应用更加广泛。

2008年,我国使用票据、银行卡、汇兑等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183.27亿笔,全年人均发起非现金支付13.8笔,同比增长18.1%;流通中现金(M0)与GDP之比继续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08年为11.31%,较2007年下降了0.79个百分点。2001年至2008年流通中现金与GDP之比年均下降0.77个百分点,表明非现金支付对现金支付的替代作用日益显现。其中,虽然受新兴的电子支付业务快速增长的影响,传统的票据使用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支票仍是最受欢迎和使用最广泛的票据种类,2008年支票占全部票据业务笔数和金额的97.5%和93.0%;而银行卡成为社会公众消费最频繁使用的非现金支付工具。截至2008年年末,银行卡发卡总量18亿张,人均持卡1.36张,城镇人口人均持卡2.97张,同比分别增长19.3%和17.4%;银行卡持卡消费额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占比达24.2%,比2007年提高2.3个百分点,社会公众用卡意识明显增强,已初步形成持卡消费的习惯。银联卡已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ATM网络、30个国家和地区的POS网络实现受理,便利了境内居民出境公务和旅游消费需要。

我来说两句(0)复制链接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是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对外发布的、全面系统介绍中国支付体系发展状况的报告,详细披露了2009年中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情况、相关数据,并提出支付体系未来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取向。

《报告》指出,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受重大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支付体系继续保持平稳、高效运行。全年各类支付系统共处理支付业务112.63亿笔,金额达1208.06万亿元,有效搭建了资金支付的“高速公路”;非现金支付工具日益普及,极大便利了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的日常支付,全年共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办理支付业务214.14亿笔,金额715.75万亿元;证券结算系统运行稳定,积极推动了证券市场的快速平稳发展。在居民个人零售支付领域,银行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年银行卡消费交易额34.91亿笔,金额6.86万亿元,银行卡消费额(剔除房地产、汽车销售及批发类交易)占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32.0%,有效促进了零售消费品市场的蓬勃发展。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在畅通资金汇划、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力支持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推动了我国整体经济回升向好。

《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成就,第二部分详细分析了2009年我国支付体系的运行状况,第三部分对我国支付体系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第四部分就支付结算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第五部分为附录。与以前相比,《报告》体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突出展示了我国支付结算领域国际交流合作取得的新进展;二是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关注的重大研究课题,以引导支付结算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三是附录增加了支付体系发展核心指标,以数据形式更加直观地反映我国支付体系的整体情况。

《报告》提供了大量关于中国支付体系运行情况的数据、图表、统计资料,有助于社会各界人士对中国支付体系的全面了解和深入研究,同时也为进一步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支付体系的认识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

附件:

1.《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1.rar

2.《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2.rar

3.《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3.rar

4.《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09)》.part4.rar

篇2:解读中国支付体系报告

以下结合我司业务对《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报告(2010)》进行分析

一、2010年中国支付体系发展成就

1.法规制度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为促进支付服务市场健康发展,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行为,防范支付风险,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管职责,并从准入资质、审批程序、客户备付金管理、监督管理以及过渡期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范。2010 年9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实施《境外机构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明确了境外机构在中国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开立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条件、办理流程、手续以及使用等方面的规定。

提示:央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规范非金融机构支付规章制度是我司进行申请《支付业务许可证》的重要法律依据。

2.非现金支付工具创新推广

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中职学生自助卡、公务卡;在高速公路收费、铁路售票和旅游门票等行业中应用银行卡;支票授信业务试点成功,2010年底开始全国范围的推广。

3.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深入开展

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取得重大进展,截止2010年底在中国人民银行登记的非金融机构法人有371家。正式启动《支付业务许可证》审批核发工作,对拟从事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了初审。在此基础上,对申请机构的资质情况、技术能力、反洗钱工作水平等进行了集中审查。并提出审查意见。

2010年1月25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起人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设立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必要性、职能、组织架构等进行了讨论,至同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上报民政部。(2011年5月23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

2010年3月,山西和湖南株洲启动存量个人银行账户实名制核实试点工作,对所有个人人民币存款账户开户人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将《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颁布之前的非实名账户实名化。

提示:《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是我司进行反洗钱工作的重要法律依据,在我司工

作人员开发用户或用户主动申请开通“指纹支付”业务填写资料时,工作人员应对用户填写的资料和其身份证件上的信息进行核对,确保用户不使用假名、昵称等。

二、2010年支付体系运行分析

1.非现金支付工具

(1)票据.(2)银行卡

(3)汇兑等支付方式

(4)其他支付方式

电子支付指单位、个人直接或授权他人通过电子终端发出支付指令,实现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的行为。电子支付的类型按电子支付指令发起方式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方式蓬勃发展,业务量大幅增长,逐渐成为我国非现金支付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司“指付通”业务属于其他电子支付方式。

2.支付系统

我国现有支付系统主要包括:

(1)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

(2)全国支票影像交换系统;

(3)同城票据交换系统;

(4)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

(5)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

(6)中国银联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

(7)城市商业银行汇票处理系统和支付清算系统;

(8)农信银支付清算系统;

(9)境内外币支付系统。

3.证券结算系统

我国现有的证券结算系统主要包括:

(1)中央债权综合业务系统;

(2)中国证券登记结算系统;

(3)上海清算所业务系统;

(4)电子商业汇票系统。

三、支付体系展望

1.建立健全支付结算法律制度

推动《票据法》、《支付结算办法》的修改和《银行卡条例》出台。完善票据业务和其他支付结算业务管理制度,适应新形势下支付结算业务的发展。

起草《支付结算系统管理条例》。明确中央银行对于各类支付结算系统的监管职责,完善中央银行履行“维护支付、清算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职责的法律基础,提升支付系统管理制度的法律级次。

建立和完善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加强对商业银行网上支付业务的规范管理,强化对非金融机构从事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管理等支付服务的规范和管理,防范支付风险。

提示:其中《银行卡条例》、《支付结算系统管理条例》及电子支付业务管理制度都与我司“指纹支付”业务相关。我们应当关注中国人民银行在这些方面的动态,新的政策法规出台后应第一时间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并保证我司工作制度合法合规。

2.加强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

加强银行结算账户管理,推进金融账户实名制工作。建立健全银行结算账户业务准入制度,严格核准类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开立审批,加大非核准类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和个人银行结算账户备案力度;适时适度研究全国存量个人银行存款账户公民身份信息真实性核实问题,会同证券、保险等部门,调研银行账户、保险账户及证券账户落实账户实名制的情况,研究制订金融账户实名制实施方案。

完善对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的监督管理。认真实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依法有序开展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行政许可;切实加强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监督管理,积极引导非金融机构规范与持续发展,研究建设非金融机构监测系统,充实对非金融机构支付业务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督检查手段;协调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协调工作机制,组织开展支付服务市场规范清理工作,严肃支付服务市场纪律。

3.大力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应用

4.完善发展规划和支付信息分析、披露机制

完善支付信息披露机制。增强支付结算统计指标的国际可比性,改革现行指标体系,抓紧发布《支付业务统计指标及其释义》。建立健全支付业务统计指标体系,做到界限明确、含义清楚、便于操作,既要满足中国人民银行支付体系监督管理需要,也要便于国际比较。

综上所述,2010年我国支付体系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电子商务消费市场的逐

篇3:解读中国支付体系报告

关键词:银行,支付结算,资金

一、银行卡支付结算业务现状及SWOT分析

1. 支付结算业务现状

从资金支付结算一般流程图我们可以看到, 银行卡支付结算体系应该分为支付结算资金来源和银行卡支付结算资金的封闭式循环流通。只有客户资金在银行的银行卡闭环渠道内实现良性循环, 才能实现银行守资金、稳资金和增资金的终极目标。

2. 银行卡支付结算业务SWOT分析

二、银行卡支付结算体系战略构思及实施措施

通过SWOT分析可以看出, 银行的支付结算业务还没有形成一个畅通的体系。体系好比渠, 资金好比水, 只有先建立一条有效畅通渠, 才能让水流动循环起来。因此, 银行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银行卡支付结算体系。

1. 银行卡支付结算体系战略构思

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出, 银行未来银行卡支付结算体系应该以银行卡为载体, 吸纳不同渠道的资金进入体系内, 对不同持卡人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客户群体量身定做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同时搭建包括自助设备、电话POS在内的支付结算渠道, 保证客户资金在体内畅通循环。

2. 银行卡支付结算体系实施措施

(1) 开源

(1) 加强公私联动, 拓展代发资金来源

代发工资是代发业务的主力军。代发工资业务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应当加强开立基本户代发工资业务绑定力度, 完善考核政策, 加强激励力度。对公业务条线部门应与对私业务条线部门协同配合, 对公部门做好对公客户的梳理营销, 个人部门做好代发业务承接和个人客户维护。

(2) 成立专业市场营销团队, 强化专业市场营销能力

一只专业的市场拓展团队, 对客户需求反应迅速、服务效率高、产品迎合度高, 与同业相比具有竞争优势。银行应成立专业市场支持团队, 主动开发新市场。

(3) 以专业市场为重点, 加强融资产品创新

通过研究, 专业市场客户最大的需求是灵活性的短期融资产品。银行要加强融资产品创新, 贷款部门配合推出针对专业市场客户的融资产品, 从而拓展专业市场客户融资来源, 提高产品竞争力。

(2) 载体———银行卡

银行卡是承接支付结算资金的标准化载体, 各行没有差异。所以, 银行卡的竞争要点在于增量和提质。一方面, 通过“行业+应用“模式, 迅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 丰富卡片权益, 激励客户持续使用。

(3) 客户细分、产品和服务

重视非金融增值服务, 有效培养客户忠诚度。最典型且有效的非金融增值服务之一就是客户活动。优秀的客户活动均有专业的营销团队, 在商户谈判、商户维护、活动执行监督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 从而保证了其线上及线下活动的顺利进行。

(4) 渠道建设

(1) 优化自助设备布放格局, 提高布防数量和效率

在自助设备布放格局上, 一方面, 加强在各重要商圈、人口密集社区等客流量较大地域自助设备的布放, 如现金交易占比大的市场, 自助设备的布放更为重要;另一方面, 加大网点附行自助银行设备的布放, 减少排队。同时, 加大县域地区自助银行建设。

(2) 加强收单商户拓展, 重视传统POS营销

商户业务不仅能够带来持续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 更是发展结算存款业务的重要抓手。加快建行商户收单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 对于进一步改善银行卡的用卡环境、增加支付结算业务量和存款稳定性, 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银行卡支付结算体系建设的工作建议

1. 加强团队建设

应成立银行卡支付结算营销团队, 在银行卡产品维护创新的基础上, 将支付结算体系内相关业务管理纳入管理, 将专业市场营销和商户体系建立纳入团队工作, 夯实银行卡业务基础, 扩大产品影响力。

2. 加大资源投入

持续性的、优惠力度大的客户端活动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 故活动建设初期会需要较大的资源投入。当活动形成规模, 具有品牌优势后, 可以适当降低投入。

3. 促进公私联动

IC卡行业应用、新兴支付渠道、代发工资客户、收单商户等业务的拓展和维护都需要公司、个人条线的联动营销。不仅要加强在项目营销拓展阶段的联动, 更要重视产品上线后推广阶段的持续合作, 才能让业务顺利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赵慧娟.基SWOT分析的企业智能战略决策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

[2]彭靖里, 王晓旭, 邓艺, 等.SWOT分析方法在竞争情报研究中的应用及其案例[J].情报杂志, 2005 (7) :15-17.

篇4:完善中国支付体系管理的法律思考

摘要: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和系统参与者割裂,存在管理职责不清、手段不足和对支付工具的管理缺乏完善等问题。因此,建立健全完备的监管框架,划清对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提升相关法律依据的层级,完善支付结算法规体系,加强对支付体系的监管,是确保我国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的切实有效的举措。

关键词:支付体系;支付清算;金融监管;监管框架;法律思考;法规体系

中图分类号:D90-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4)03-0126-06

一、中国现行体制下的支付体系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将支付清算系统运行和系统参与者割裂,存在管理职责不清、手段不足等问题

1. 现行《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七条第二款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的规定,形成了目前的人民银行制定规则、银监会负责监管的模式,这种模式不利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也不利于对支付体系实施有效监管。《中国人民银行法》赋予了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和维护金融稳定的法定职责,由人民银行制定统一公平的业务规则可以避免银行间支付和结算服务的不公平竞争,提高支付体系的资金使用效率,应当由人民银行担负起对支付体系进行管理和监督的重任。同时,将现行支付体系管理分为清算和结算,由人民银行制定支付结算规则,银监会负责监管金融机构日常支付结算业务,人为割裂了支付结算体系的内在联系。这样的支付体系监管模式,对双方的监管职责规定不明确、不具体,容易造成重复监管或出现监管者缺位,不利于实现对支付体系的有效监管。

2. 《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对监管职责仅有原则性法律规定,缺乏具体操作制度的衔接落实。《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人民银行“负有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组织或协助组织银行业金融机构清算系统,协调银行业金融机构之间的清算事项,提供清算服务”的职责,重点强调了人民银行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制定业务规则的职能和角色,虽然这些职能可以通过组织清算事项、制定业务规章制度等方式间接地实现对支付系统的监管,但由于《中国人民银行法》未明确赋予人民银行对支付体系进行全面监管的权力,也缺乏对支付结算实施日常监管,使人民银行难以对支付系统风险进行事前防范,维护支付清算系统安全运行的目标难以有效实现。

(二)对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1. 现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制定时间过早,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一是很难实现对各类结算账户全面涵盖。2003年9月实行的《管理办法》将账户简单地分为单位和个人两类,而目前银行结算账户种类不断增加,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范围拓展到了银行卡账户、电子银行账户(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外币银行结算账户也大量增加。二是一般存款账户开户条件低,只需备案无需报人民银行审批,造成一般存款账户开立过多、适用范围过大,增加了账户监管难度。三是临时存款账户使用期限规定较短。目前,有些非临时机构所开设的临时存款账户,如大型异地建筑工程项目,有的项目建设周期超过两年,有的项目合同期满后还有后续的结算需要,而《管理办法》缺乏对这些情况的变通性规定。四是特殊人群身份证件真伪审核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现实中我国法定实名证件种类较多,目前银行缺乏对有效证件真伪的鉴别手段和方法,居民身份证可通过公安部门身份证识别联网核查系统进行核实,而军官证、护照和港澳台地区通行证等尚未与公安部门身份证识别系统连接,准确识别其真实性难度很大,而银行如果以此为由拒绝为当事人开户,容易引发法律纠纷。

2. 《管理办法》对依法保护账户信息的职责规定不明。一是《中国人民银行法》《管理办法》等都没有人民银行是否应向司法机关提供银行结算账户信息资料的规定,但现实中司法机关等强势部门经常向人民银行提出配合查询的要求,人民银行虽以保护当事人商业秘密和没有法定协助义务等理由予以拒绝,但也给人民银行日常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此外,《管理办法》也未明确商业银行的协助查询银行账户义务,但依据《商业银行法》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关于“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的排除性内容规定,商业银行仍然有义务配合司法机关查询。从而出现了《管理办法》与法律规定脱节的问题。

3. 《管理办法》不能完全适应反洗钱工作要求。一是现行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开户管理未能适应反洗钱法规要求。按照反洗钱有关法规要求,审核申请人开户资料时,除必须对法人或单位负责人、代理人居民身份证进行联网核查外,对其他证明文件应采取回访客户、要求客户补充其他身份资料或身份证明文件、实地查访、向工商等部门核实等措施,确保申请人开户资料的真实性、合规性,但《管理办法》中缺少相关规定。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支付体系相关法律法规中写入了反洗钱内容。如美国1996年制定的《汇款报告制》要求,银行需了解客户:在客户要求开设银行账户要求的时候,银行要负责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并在账户开设后的合理时间内(一般不超过30天)尽快完成客户真实身份的核实工作。二是《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善个人支付结算服务的通知》规定“单位账户向个人结算账户支付款项单笔超过5万元(含),付款单位只要在付款用途栏或备注栏标注事由外,可不再另行提供付款依据”,取消了《管理办法》第四十条关于单位账户向个人结算账户支付单笔超过5万元必须提供付款依据的规定,增加了反洗钱工作的难度。现实中存在付款人只注明事由即可随意向个人账户转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为个人账户套取现金、单位私设小金库、贪污腐败、洗钱等提供了便利。三是《管理办法》未对存款人银行结算账户档案范围作出明确规定,不能满足应当保存相关记载客户身份信息、资料及反映金融机构开展身份识别工作情况各种记录和资料的反洗钱要求。

4. 银行账户管理制度法律层次较低、内容较陈旧,部分内容甚至与现行法律冲突。目前,我国银行账户管理的主要依据有:《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账户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储蓄管理条例》《人民币单位存款管理办法》和外汇管理相关规定,以及《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反洗钱法》及其相关配套制度的部分规定。上述这些规定很多属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较低,有些内容甚至与现行法律存在冲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容易引发法律风险。如《账户管理办法》第五十六条规定:银行对一年内未发生收付活动且未欠开户银行债务的单位银行结算账户,应通知单位自通知之日起30日内办理销户,逾期视同自动销户,未划转款项列入久悬未取专户管理;而《行政许可法》第八条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法》属于国家法律,《账户管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按照法律效力等级,应按《行政许可法》有关规定执行。另外,开立账户实际是人民银行行使行政许可权,商业银行作为企业法人不应行使,如银行按《账户管理办法》对当事人账户进行强行销户处理,极易引发法律诉讼等风险。

(三)对支付工具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

1. 对票据等传统支付工具的管理。(1)支付结算工具、方式及主体都发生很大变化,票据法规难以适应实际需要。随着现代化支付体系建设和电子化进程加快,传统的支付结算方式和资金汇划手段已逐渐被电子化资金结算方式取代,经济环境也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一是传统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情况发生根本变化。《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规范对象包含支票、汇票、本票以及银行卡、汇兑、托收承付、委托收款等传统非现金支付工具,而从总行2011年公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看,票据业务主要集中在支票、商业汇票两种票据形态上,汇兑、委托收款等业务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银行卡发卡量和业务量都呈快速增长态势,且成为个人使用最广泛的支付工具。二是传统的支付结算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小额支付系统、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在全国上线运行后,传统的汇兑、支票等资金汇划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已经超越上述法律法规的规范范畴,虽然人民银行下发一些规范性文件,但法律层次相对较低,发挥的效力相对薄弱。三是支付结算服务主体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票据法》《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规范的支付结算服务主体仅限于商业银行,但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支付需求推动了支付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支付服务主体已经由单一的商业银行向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支付服务机构共存发展,呈现出支付服务主体的多元化态势。(2)《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的法律位阶太低,不能适应实施监管的需要。《票据管理实施办法》和《支付结算办法》作为票据法的重要配套制度,属于部门规章,法律层次较低,一旦出现与其他法律、行政法规不一致,则难以有效执行。

2. 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的管理。随着金融电子化深入推进,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在支付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银行卡支付为基础的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预付卡、电子票据等新型支付工具不断涌现,但目前相关管理制度缺位,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一是银行卡已从银行的单一业务细化成多方参与的产业链条,需要进一步明确各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二是银行卡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市场不规范竞争现象日益突出,风险事件多有发生,尚缺乏相应的法律约束和打击手段;三是对持卡人权益的法律保护急需完善;四是对非金融机构收单、成立信用卡公司等市场衍生事物,有待规范;五是借记卡和信用卡规则有待进一步健全完善。

二、完善中国支付体系监管的建议

(一)建立健全我国完备的监管框架

《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稳定运行是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但关于支付体系监管的政策目标、手段、监管要求、处罚措施等尚无明确的表述和界定。因此,建议在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关于支付体系监管内容时,借鉴发达国家支付体系监督经验,围绕安全和效率这一核心的目标,明确我国支付体系监管的目标、范围、原则、标准和主要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规范管理和风险防范、促进市场竞争和金融创新、维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支付清算结算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体系。同时,由于大型商业银行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应借鉴《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法案》关于金融基础设施和支付结算业务系统重要性的认定标准,考虑将部分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组织的内部支付体系监管,将部分商业银行的行内支付系统纳入支付体系监管范围,进一步强化支付系统非现场监督管理。

(二)划清对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1. 目前我国支付体系监管主体界定模糊,建议在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时,明确赋予人民银行监督并维护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建立健全支付体系监督管理机制的总体职责,以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支付体系监督者、管理者和组织者的职能作用。

2. 支付体系的稳健运行必须基于微观主体的金融稳定,从保持支付体系稳定、促进支付体系发展角度考虑,建议明确人民银行牵头组建支付清算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实现信息共享,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支付体系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三)提升相关法律依据的层级,完善支付结算法规体系

目前,《中国人民银行法》有关支付体系监管职责的设定与支付体系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不能满足人民银行履行支付体系监督职责的需要,建议赋予人民银行监管权。尽快出台《银行卡条例》,准确界定相关部门的管理权限,对发卡行、收单机构、清算组织做出明确规范,并完善银行卡的品种和功能,规范以银行卡为介质的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应用等方面的问题;整合和完善现有的账户管理规定,提升《账户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的位阶和层级;出台《支付清算组织管理办法》,逐步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法》为主导、相关法规和规章为依托的、完整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

(四)加强对支付体系的监管,确保支付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1. 加大监管力度。重点加强对支付结算法规制度的执行情况、各商业银行支付结算内部管理和内控制度的建立及执行情况、支付结算的违规违纪行为以及银行账户开立和使用等的监管,强化各项重要支付结算业务准入和退出审批管理,规范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行为,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2. 丰富监管手段。随着支付信息管理系统(PMIS)、支付信用信息分析系统(PCIS)及公安部门联网核查系统等的建设推进,支付体系监管手段落后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但上述系统的数据信息仍不完整,业务运行仍不成熟,大量后续工作尚未开展,应继续大胆开拓创新,多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干预,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要求。

3. 细化处罚措施。建立和落实支付结算监督管理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内部管理混乱、内控制度不落实发生的重大违规违纪案件,严肃追究有关当事人责任;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未认真履行管理职责,造成辖内支付结算秩序混乱,发生影响较大的违规违纪案件,按照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严立新.欧美反洗钱组织架构的设立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06,(6).

[2]张智敏.改善我国信用卡用卡环境的几点意见[J].中国信用卡,2005,(9).

[3]程启智,陈敏娟.现代金融系统性风险新特征与宏观审慎监管[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3).

[4]谢群松.德国支付体系监督经验和启示[N].金融时报,2004:08-03.

[5]谢钢,尹月丽.对我国支付体系监管主体的探讨[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7).

[6]肖林.我国支付体系监督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武汉金融,2010,(1).

[7]林兆荣,朱海明.加强对支付结算体系监督管理的思考[J].上海金融,2008,(7).

篇5:中国金融安全体系及银联支付

21世纪经济报道 截至2013年末,我国广义货币(M2)余额为110.7万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达3.82万亿美元,为各国之首;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高达151.35万亿元人民币,可傲视全球。从指标上看,中国已形似金融大国,但如果从金融安全的角度看,中国还不是金融强国。随着人民币国际化,如何保障人民币全球支付清算的安全?随着企业和国人的“走出去”,如何保障他们的投资与资产的安全?随着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大,如何保障我们的金融话语权?这些直接拷问着中国金融安全体系的建设。纵使中国科技及金融安全有很大的提升,如现在手机POS机的出现,随身携带手机也可刷信用卡银联卡。龙者支付手机作为在手机POS机领域领先的品牌,安全性有保障,一次一密。kuku.5858.com可查看该产品网站。073185527890可咨询。尽管中国金融安全及科技程度有一定的进步,而与欧美国家相比,我们在金融的很多领域都有不少差距,存在明显“软肋”,金融强国之路仍需努力。“三道软肋”透视金融安全隐患

笔者认为,目前跨境交易与支付清算、全球资产托管、信用评级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比较突出的“三道软肋”,透视着不可忽略的安全隐患。

首先,跨境交易与支付清算缺乏有力主导权。有效运转、辐射全球的投资交易与支付清算体系,是金融现代化、国际化的“主动脉”。目前中国在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跨境银行卡支付清算、境外投资交易与信息服务等领域明显落后,缺乏有力主导权。这表现在:

一是,中国缺乏跨境人民币支付清算的核心系统且对SWIFT组织依赖性过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建有支持本国货币的核心跨境支付清算系统,如美国的CHIPS、欧洲的TARGET2、日本的FXYCS、英国的CHAPS等,同时全球绝大部分系统的跨境接入与报文传递主要采用SWIFT组织提供的服务。根据《欧美融资跟踪项目协议》的约定,SWIFT组织从2010年8月起即向美国财政部提交其金融支付报文,这威胁到成员国跨境支付清算业务处理和数据安全。

反观中国,当前的跨境人民币业务主要以清算行模式和代理行模式通过CNAPS系统来实施,但该系统本身是国内人民币清算系统,存在处理能力不足和时间差异问题,服务能力与我国国际贸易和中资企业“走出去”的需求不相匹配。我国拟议中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至今尚未建成,即使建成,这个系统还要依赖SWIFT组织进行跨境报文传递,金融信息通讯环节严重受制于人,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一旦出现纷争,很难避免伊朗银行类似的遭遇。

二是,跨境银行卡消费清算由VISA和MASTER主导。目前,VISA和MASTER是全球客户最多、发卡量最大、影响面最广的两家国际银行卡组织,且均为美国公司。中国加入WTO以来,两家公司千方百计打入中国市场。2012年8月31日,Visa更是在世贸组织的支持下,强行获取了中国境内人民币支付卡发行权,进一步增强了其对我国市场的渗透力。

中国银联是我国唯一的银行卡清算组织。虽然其在国际市场也开始崭露头角,但与国际卡组织强大的网络优势及成熟的数据分析能力相比,银联的国际竞争力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由于境外网络建设滞后,银联卡基本依靠国外商业机构网络系统跨境清算或通过发行带有VISA和MASTER标识的银行卡来实现消费清算。这种受制于人的状况很容易导致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银行卡事件的类似问题。

三是,境外投资交易及信息咨询服务被(彭博)和(路透)垄断。近期,伴随着中美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博弈升级,我国政府开始关注IBM服务器在银行等金融领域的垄断地位问题,其实(彭博)和Retures(路透)在我国金融领域的隐患也不容忽视。

其次,境外金融资产托管业务主要由外资银行掌控。资产托管业务不仅会涉及投资额度、品种等商业机密,更重要的是涉及资产监管和安全、资金的支付和管理等问题,非常值得关注。目前,全球托管市场主要被美资银行所占据,市场集中度较高,仅纽约梅隆银行一家在2013年一季度的资产托管规模就达到26.3万亿美元。我国资产托管业务虽有一定发展,但同期国内银行业资产托管总规模仅约5万亿美元,且境外托管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差距十分明显。

长期以来,我国境外金融资产主要被外资银行托管。这使得我国大量对外投资信息被外资银行控制,不利于国家金融信息安全,而且一旦出现政治、军事等影响国家安全的纷争,外资银行能否中立和独立地履行托管义务,值得质疑。

再次,信用评级基本由美国机构垄断和控制。信用评级是金融体系中特殊的中介服务,其通过构建模型对企业和政府的债务偿还风险进行评价,来引导金融投资和经济决策,影响一个国家的资产价格与金融市场稳定,乃至影响国家安全。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起步较晚,目前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只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等。从2006年开始,美国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通过股权收购、战略合作等方式逐步渗透甚至控制了中诚信、上海远东、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等,实现了对我国信用评级核心市场的控制。相反,美国国内市场对国外信用评级机构准入却非常苛刻。

综合施策构建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跨境支付清算、全球资产托管和信用评级体系,巩固金融安全保障,需要综合施策。

第一,要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并重。在实现金融强国的道路上,不能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应兼顾金融发展和金融安全,重视和加强顶层设计,有目标、有规划、有阶段地强补金融“软肋”,构筑安全之基。

第二,注重资源统筹、实现政府主导与银行参与并建。政府在跨境支付清算、全球资产托管和信用评级建设中要起主导作用,但同时要注重依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现有发展基础。

第三,大力支持国产,实现技术引进与国产优先并用。十八大以来,习主席积极倡导支持国产,使用国货。在金融领域,也应大力提倡这一理念。要引导企业和个人优先使用国产金融服务,甚至在某些战略性领域,政府可以强制性规定使用国产金融服务。尽管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产金融业务在某些领域的服务水平确实存在差距,但越是如此,越应加以扶持,以使其能尽快赶上。比如,可规定我国境外投资的托管,应该优先使用中资银行全球托管服务或其提供的境内外主次托管服务;再如,中资企业海外发债,可至少要求国际评级机构和国内评级机构同时开展评级等。

篇6:解读中国支付体系报告

《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是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推出的第6期年度行业运行报告,旨在加强行业研究和思考,凝聚行业共识,宣传行业发展成果,交流行业发展经验,为会员单位经营决策和监管机构政策制定提供信息参考。

《报告》全面总结我国2017年度支付清算行业运行发展情况及特点,提示支付清算市场存在的风险及不足,揭示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协会在支付清算行业尤其是在非银行支付机构业务开展方面,积累了时间序列较长、覆盖面较全的行业数据。《报告》第一章为我国支付清算行业发展综述,梳理了我国2017年支付清算行业运行基本情况、行业发展环境、行业发展主要特点和行业发展展望。第二章为我国支付清算行业热点回顾,评析了我国2017年维护市场秩序、影响行业格局、推动支付创新的热点事件。第三章至第七章结合大量数据、图表和案例,对票据、银行卡、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预付卡支付等业务领域的发展概况、运行特点、行业风险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解读,展示了一些行业调研成果和会员单位的创新产品。第八章着力于对金融科技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思考,提出了促进金融科技发展的相关建议。第九章梳理了我国支付清算行业政策法律环境与监管制度现状,对行业政策法律和监管环境态势进行了探讨。

《报告》安排了3个专题。专题一《支付领域检测认证业务发展》,概述检测认证制度的发展历程,简析国内外支付行业主要检测认证业务,梳理支付技术产品检测认证实施现状并展望下一步工作。专题二《支付行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总结我国支付清算行业对外开放实现的新跨越和面临的新挑战,并对其发展提出对策与建议。专题三《支付清算行业电信反欺诈发展现状》,详细介绍了支付清算行业反欺诈工作的整体形势、开展情况、面临挑战和发展建议。

篇7:解读中国支付体系报告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解读

在第一次的党课学习中,高老师给我讲解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解读,使我受益匪浅。

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包括毛泽东思想?这一问题党在两次代表大会中早就做出过回答。

十年间,两次代表大会的权威论述表明: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要解决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问题;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要解决的是切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在第一次飞跃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第二次飞跃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已经结束,毛泽东思想就是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虽然已经经过了几十年,但远没有结束。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均属于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只要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还在继续,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也不会停止。因此,在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进程中,我们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理论创新成果。

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包括毛泽东思想在内,但我们理应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继承与发展关系的科学界定,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的科学揭示。

篇8:解读中国支付体系报告

关键词:支付体系,改革,问题,发展

1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

1.1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意义

在商品交易、劳务供应、金融等经济活动中会引起债权债务关系的发生, 为了解决这些经济往来而发生的货币所有权转移, 即货币资金的收入和支付的行为, 被称为结算。然而,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 经济业务的不断壮大, 债权债务关系愈发复杂, 不仅是银行客户需要转账支付的服务, 银行与银行间以及其他金融机构间都存在着紧密复杂的业务关系往来, 由此产生大量债权债务关系, 进而需要通过建立一定的机构和支付系统进行清偿, 这种清偿活动被称为“清算”。

1.2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的重要内涵

清算安排的初始阶段是银行之间自发而形成的双边清算制度。由于众多参与者逐渐增多, 构成的现代金融体系也愈发复杂, 原有的清算制度并不能满足资金清算需求的庞大规模, 其运转速度无法与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转效率相匹配, 同时, 一个权威的机构在清算过程中进行监督、管理与督促的作用并从中协调, 才可以防止清算过程中的各种利益矛盾危害到清算程序的正常运作。这时需要中央银行对支付清算给予相应的帮助, 从而满足金融和经济领域相关发展的客观需要。在一个国家的支付清算体系中, 中央银行扮演的是管理者和重要参与者的角色, 要运用一定的方法, 对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为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正常运行提供有力屏障。

支付是与清算紧密联系的对立面, 债务人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实现债权人的清偿要求并清偿债务的行为被称为支付。

2 我国支付体系的发展过程及其现状

支付系统作为一种制度安排, 为由于经济活动、金融机构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进行清算的机构, 是作为一个中间人来提供支付服务的;支付清算系统, 是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最为核心的区域, 即国家金融基础设施的重中之重, 就像社会经济活动的血液循环系统, 其运行效率将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行业的稳定。

2.1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发展

(1) 我国改革开放以前的支付清算体系。中国人民银行自1948年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即中国人民建行初期, 使用的是中国银行业以前所使用的传统资金结算方式, 即采用以现金为主的同城结算方式和以汇兑为主的异地结算。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银行汇兑业务逐渐恢复, 框架逐渐填充, 国家对企业、机关等各领域机构进行现金的严格管理, 只要个人支付可使用现金和小额交易方式外, 其他方式支付均需要强制性的通过银行转账结算来行使。

这一阶段的体系充满了计划经济的色彩, 极大幅度地强调了银行业对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影响, 有节奏、有计划地对货币流通等方面进行调节与组织。

(2) “文革”时期, 银行无序运作, 结算业务岌岌可危。“文革”结束, 国家政府开始整顿清理经济与金融领域, 其中也包括了加强结算业务。自此以后, 结算业务开始进入正轨。

为了与计划经济同步进行, 该阶段也开始统一与集中了银行间的清算业务, 建立“全国大联行”的三级联行清算体系, 即县辖联行、省辖联行以及全国联行。在这一体系制度下, 银行信贷收支情况由总行统一进行管理, 实施统收统支制度, 这一制度就一直沿用到改革开放初期。

2.2 改革开放之后的支付清算体系

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对我国各方面发展影响极大, 这其中也包括金融领域的发展。又加上我国历史上极“左”热潮的思想压迫, 使我国货币形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当别的国家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除现金和支票这两种方式的其他信用货币时, 我国却还是井底之蛙, 无法逃离这两种信用货币的局限。其他的信用货币都被“思想热潮”所禁锢, 无法进入市场流通。

然而, 改革开放的国民经济, 有了质的飞跃。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社会消费水平以及购买力的逐渐提升, 对外交往的领域不断扩大, 支付清算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

2.2.1 法律方面:支付清算制度地位的确定

中央银行自1948年建立以来, 在银行业的地位不容小觑。然而不同时期其拥有的角色地位也不尽相同。在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人民银行是中国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 在支付清算体系中起着核心的“统领”地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中国人民银行不仅是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的一个首领人物, 它还被赋予了法律的职责权力, 可以行使法律权力。然而中央银行的银行制度历经风雨, 不断磨砺, 终到1980年才开始有了实质性发展。

随着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与实施, 中国人民银行支付清算业务在法律中的地位也从执行行政指令转化为依法履行。中国人民银行不仅要履行相应的法律职责权力, 更要尽到严格自律、恪尽职守的义务。

2.2.2 支付清算体系的变革

时代在不断进步, 金融领域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由“计划经济”领导的清算体系和联行体系已远远无法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运转:1980年的异地委托收款结算和限额结算;1985年的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业务及再贴现业务;“统一计划、划分资金、相互融通”的管理模式来迎合信贷资金管理;1988年的《关于改革银行结算的报告》以及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

这些新兴业务的产生、法律的颁布与实施以及体系的不断改革都是由于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前行而产生的结晶。这些金融领域的不断变化与改革, 标志着我国经济领域提升到了一定的等级并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2.3 支付清算系统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 (China national advanced payment system, CNAPS) 是当前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运营的支付清算系统, 它是由中国人民银行1991年规划建设, 经过五年时间的推敲与商榷, 于1996年启动建设。

CNAPS系统主要作用在于为商业银行间提供跨行支付清算业务。它主要涉及的对象包括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公司和各个商业性质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其他金融性机构。由于支付 (清算) 系统在整个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价值, CNPAS的地位不容小觑。该系统分为大额实时支付系统和小额批量支付系统两个板块。

(1) 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HVPS)

2002年10月, CNAPS之核心即大额实时支付系统成功进入试运行阶段。截至2003年6月, 我国所有省会城市均已开始运行。到了2005年6月, 该支付系统已可达到每天跨行交易50多万、每笔业务几十秒就可交易完成的水平。

(2) 小额批量支付系统 (BEPS)

相对于大额实时支付系统, BEPS所对应的人群比较局部, 一般涉及到的对象都是中小型企业甚至个人消费业务。该系统处理的业务包括同城、异地的纸质凭证截留跨行间的定期小额借记支付业务以及定期小额贷记支付业务, 并批量发送指令。

当前, 中国已建立出支付清算网络系统的雏形, 即以中国人民银行所形成的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领域, 银行业的各金融机构的行内支付系统作为根基并结合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建立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呼应、拥有稳定框架结构的完整性支付体系。央行上海总部的负责人认为:无论是对促进社会资金的运转, 经济、金融效率的提高, 还是保证金融平稳运行、货币政策有效传导与实施, 该支付系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金融领域的一道有力屏障。

3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内的不利因素

目前, 我国支付清算体系身处最前沿的金融经济领域。正是由于身处的环境有所不同, 也就意味着所应对的策略及方式方法要有所改变。金融全球化飞速发展, 支付体系也随之发生了不可忽略的变化。因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而生产出的新兴电子支付形式趋于电子化、网络化的支付工具, 支付市场逐渐从单一转变为多元化、立体化、复杂化。支付市场的新兴元素不断涌出, 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断增多。

3.1 当前所产生的问题

(1) 国家支付体系的有关因素, 中央银行对其广泛性缺乏深入了解。

(2) 新兴支付需求的实现难以与现行的系统相匹配。

(3) 私营机构与相关机构之前缺少协商的机会, 难以达成应有的信用。

(4) 在改革实施过程中, 中央银行无法充分的与执行机构进行沟通, 导致政策执行无法正确无误的执行。

3.2 问题产生的原因

3.2.1 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由于支付体系的不断复杂化、多元化, 新兴元素也随之增多, 因此如果仍沿用以前的管理方式是不可取的。但是,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 人民银行监管意识较为薄弱, 管理手段比较贫瘠。除此之外, 对于违反支付清算纪律成员的惩戒方法也不够完备, 造成系统内出现信用危机及流动性风险。相关部门应该对管理措施及惩罚手段加强力度改进, 使系统减少风险并得到有效改观。

3.2.2 体系发展规划的稀缺

我国目前的支付体系不断进步, 但由于少有系统性的发展与规划, 支付系统的发展不能得到纵观全盘的设计与规划。各大交易系统各自保持高度独立, 不能做到相互融会贯通的状态。相关部门应从宏观角度出发, 全面多方位的耐心研究, 从微观角度细心雕琢, 在细微之处多加修饰, 建立全面、客观、细致的发展计划, 并加以实施。

3.2.3 体系内各个机构间缺少沟通与交流

我国支付事业体系的发展正处于稳健的发展阶段, 但由于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分配与实施难以契合, 使得在改革措施实施过程中, 中央银行的政策指令无法准确无误的传递给执行部门。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银行应加强与下属机构的沟通与协调, 建立协商平台等可以增强交流的机构, 使上级的执行命令可以准确无误的传达给下级执行机关, 下级的执行力度和方式方法可以及时反馈给上级。

4 中国支付清算体系的未来走向

支付清算系统是各国最为重要的金融“地基”, 也是整个金融基础设施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如同社会经济活动的身体循环系统, 其运行效率对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支付体系是国家极为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维护支付体系安全, 促进支付体系效率是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支付结算体系的组织者、管理者所担任的重要职责。

支付清算体系作为银行业的结实地基与有力屏障, 在整个金融领域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我们有理由相信, 随着科技的不断创新、新兴产业的不断涌出以及支付结算运转速率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将会对我国金融服务的创新和金融效率提高发挥巨大作用, 也必定会将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入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袁天昂.金融自由化的进程选择[J].西南金融, 2011 (1) .

[2]计国忠.资本账户开放次序的比较及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研究, 2004 (2) .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网站[EB/OL].http://www.imf.org.

上一篇:难忘那一幕700字作文下一篇:《伟大的航海家郑和》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