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展览馆

2024-09-03

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展览馆(精选6篇)

篇1: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展览馆

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

小型美术陈列展览馆室内展示方案设计

2012.5在新建小区内有一处保留建筑,为了提高小区的整体文化水平,现将其改造为小型美术陈列展览馆。现有保留建筑面积为522.4㎡(以轴线计),详附图。

一.内容

1共享空间(可进行交流、集会等活动)

2展示陈列区

(1)作品展示区

(2)作品陈列区

(3)其他特色展示区域

(4)资料放映室

3咨询区

4序厅

5储藏室

6办公室2间

7卫生间(供内部人员使用)

8休息区

9其他

二.图纸要求

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要求完全电脑制图,最后完成作业不少于2张A1图纸和一份A3文本。要求作业以组为单位完成,每组人数少于6人。

1.平面图:要求详细的内部空间布置示意图,精确的尺寸标注。

2.立面图:最少两面展示重地区域的立面。

3.剖面图:展现内部空间最为精彩的部分。

4.顶面图:要与平面图对应

5.效果图:要求主要展示空间的效果图以及不少于3个局部的透视效果图。

篇2: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展览馆

博物馆、展览馆展示设计课程阅读材料

readings on exhibition design

目录

想像力:大学存在的理由 ................................作为视觉空间的博物馆 .................................博物馆何以成为“无趣馆” ..............................陈列设计中的“人”与“物”..............................美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 ..................................陈列艺术设计创新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陈列理念、陈列语言的重新定位.........公共关系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原则及相关问题 ................正确处理陈列中的形式与内容关系 .......................9 16 19 23 27 33 35 40

想像力:大学存在的理由

怀特海Whitehead, Alfred North(1861—1947)英国哲学家

大学是教育机构,也是研究机构,但大学存在的主要原因既不能从它向学生传授纯粹知识方面,也不能从它为院系成员提供纯粹研究机会方面去寻找。

因为,这两种职能也可以在花费巨额开支的学校之外的地方,以较低的费用得以实行。书本的费用不高,学徒制也为人熟知。就传授纯粹的知识而言,由于15世纪印刷术的普及,大学已不再有存在的理由了。然而,建立大学的主要推动力却正是自那以后产生的,而近来这种推动力还更为增强了。

大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青年人和老年人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像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像力地传授知识。至少,这就是大学对社会应履行的职责。一所大学若做不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充满活力的气氛产生于富有想像的思考和知识的改造。在此,一件事实将不再是纯粹的事实,因为它被赋予了全部的可能性。记忆不再是一种负担,因为它如同我们梦境中的诗人和我们的目标设计师一样富有生机。想像与事实不能分离。想像是探明事实的一种方式,它的作用在于,引出适应于事实的一般原则(正如事实的存在一样),并对符合这些原则的各种可能性进行理智考察。它能使人建构一种新世界的理智的远见,并以提出令人满意的目标来永葆生活的热情。

青年人是富于想像的,如果通过训练使想像力得到增强,这种想像的活力大都能保持终生。世界的悲剧在于,那些富于想像力的人经验不足,而那些富有经验的人又贫于想像。蠢人们凭想像行事而缺乏知识,学究们又凭知识行事而缺乏想像。大学的任务就是要将想像力和经验融为一体。

在想像充满青春活力的时期,对想像力的最初训练无须考虑当前行为的后果。不偏不倚的思维习惯,是不可能在细致而微、因循守旧的日常工作中获得的,而正是靠这种习惯,我们得以从一般原则的派生物中看到各种范例性观念的变化。不管是对,还是错,你尽可能自由思考,自由地去欣赏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而不必害怕冒险。

大学造就我们文明的知识先驱:牧师、律师、政治家、医生、科学家和文人学者。大学一直是引导人们面对他们时代的混乱的思想之家。清教徒的先辈离开英格兰,按其宗教信念建立了一个社会:他们较早的行动之一就是在以其母国观念命名的坎布里奇建立了哈佛大学,很多清教徒都在这所大学得到了培养。今天的商业活动正如以往其他职业的活动所有过的那样,需要同样的富有理智的想像力。大学就是这种曾为欧洲民族的进步提供这种智慧的机构。

在中世纪早期,大学的起源是不清楚的,几乎不引人注目。它们 是逐渐而自然地发展起来的。但大学的存在是欧洲人在许多活动领域的生活持续、飞速发展的原因。由于大学的作用,行动的探险与思想的探险得以统一。我们不可能预测这种机构必然会取得成功。即使现在,有时,对它们是如何在令人困惑的人类一切事务中成功地发挥作用的,仍感到难以理解。当然,大学的工作也有许多失败,但是,如果以一种深远的历史观点来看,大学的成就是明显的,而且几乎是一贯的。意大利、法国、德国、荷兰、苏格兰、英格兰和美国的文化史都证明了大学的这种影响。“文化史”一词,我主要不是用来指学者们的生活,我是以此来显示那些给法国、德国和其他国家带来了各种类型的人类成就的那些人的生命活力,这种成就加上他们对生活的激情,构成了我们爱国主义的基础。我们是乐意成为这种社会的一个成员的。

人类更深入一步的各种努力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一困境,在现时代,恶化的可能性已大为增加。在一个大机构中,作为新手的年轻人,必须服从命令,照章行事„„这样的工作就是一种强化训练,它传授知识,造就忍耐的性格,并且,这是处于新手阶段的年轻人仅有的工作„„

其结果是职业后期所需的重要素质很容易在早期被践踏。这仅是更多的一般事实的一个事例,即所需的良好技术只能通过那些易于摧残心智活力的训练去获得,而这种心智活动本应是要指导技术性技能的。这是教育中重要的事实,也是大多数困难的症结所在。

大学为诸如现代商业或传统一类的智力化职业做准备的方式在 于增进对作为职业基础的各种一般原则的富于想像的思考。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他们在将具体事务与一般原则相联系的过程中已经践行过的想像,进入其技术学徒制阶段。具体事务也就获得了意义,并例证了被赋予的那种意义的原则。因此,一个人要受到适当的训练,应期望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必需的习惯去获得想像的训练,而不是单凭经验去做苦工。

为此,一所大学的特有功能就是运用想像力去获得知识。若不是为了这种重要的想像力,也就没有理由说为什么商业人员和其他职业的人不应该随心所欲地一点一滴地收集事实。大学是富有想像力的,否则就不是大学(至少毫无用处)。

想像力是一种“传染病”。它不可能用尺量,用秤称,然后,再由大学教师分发给学生。它只有通过其成员自身也具有丰富想像力的大学进行交流传递。讲到这一点,我无非在重复一个最古老的观点。两千多年前,古人就用一枝代代相传的火炬来象征学问。这个燃烧的火炬就是我所讲的想像力。组织大学的全部艺术在于提供教育的是由其学问闪耀着想像力的大学教师,这是大学教育的问题之一;除非我们小心谨慎,否则,我们如此引以为豪的大学近来在学生数量和活动的多样化方面的巨大发展,都将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错误处置而未能产生正确的结果。

想像力和学问的结合需要悠闲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气氛,需要多种多样的经验,需要同那些在观点上和智力训练上不相同的心智相互激发。还需要在促进知识的发展时,为周围社会的成就而自豪 的兴奋和自信。想像力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获得,然后永远保存在冰柜里让其以固定的数量定期增长。学习和富有想像的生活是一种生存方式,而不是一件商品。

你要教师有想像力吗?那么让他们对正处在一生中最有朝气、最富有想像力时期的青年人产生思想上的共鸣,此时理智正进入这些青年人成熟的训练中。让研究人员在可塑、开放、富有活力的心智面前展示自己,让青年学生在与充满智力探险的心智的接触中,圆满地通过他们的理智获取阶段。教育是对生活的探险的训练,研究就是智力的探险,而大学应该成为年轻人和年长者共同进行探险的故乡。成功的教育在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么知识本身是新的,要么具有某些适用于新时代新世界的新颖性。知识并不比活鱼更好保存。你可以讲古老的真理、传授古老的知识,但你必须设法使知识(如它本来的那样),像刚从海里抓上来的鲜鱼,带着它即时的新鲜,呈现给学生。

学者的职责是唤醒智慧和美的生活,这种生活若不是学者们的苦心孤诣,在过去就丧失了。一个进步的社会有赖于三个群体:学者、发现者和发明者。社会的进步也基于以下的事实:受过教育的人是由每一个都略有学问、略有发现和略有发明的人构成。我这里所用的“发现”一词,是指有关高度概括之真理这一类知识的增长;“发明”一词指有关一般真理按即时需要以特定方式加以运用而形成的这一类知识的增长。很明显,这三个群体是融为一体的,那些从事实际事务的人,就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而言也可以称为发明者。不过,任何人都有其自身职能和自身特定需要的局限性。对一个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各种进步因素要紧密联合在一起。这种联合可以使学习影响市场,而市场又可调整学习。大学是将各种进步因素融合起来以形成有效发展之工具的主要机构,当然,它并不是惟一的机构。不过,今天进步快的国家都是那些大学兴旺发达的国家,这是事实。

选自《现代西万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作为视觉空间的博物馆

作 者:文/拉弟斯拉夫·凯思纳(Ladislav Kesner)译/王 岚

当我们谈论博物馆时,我们通常指的是这三个事物里的某一件——一定的藏品或艺术品;一个公共机构或组织机构;一座特殊的建筑物。但任何一座博物馆都是一种将曾经存在并有一定功能的事物转化成视觉感受和思考的媒介。因此博物馆可以被看成是练习视觉活动的空间,是属于视觉的空间,是为了视觉的空间。这种对博物馆的见解或看法对下面我的讨论十分重要。

在很多方面,博物馆是一种特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因而有关博物馆未来的思考和预测必须围绕这个公共机构的性质和它最直接的社会背景——这些东西在台北、伦敦、布拉格都是不同的。尽管存在这些不同,但我相信所有博物馆专业人员都将面临着一些基本的问题和博物馆在新千年(即二十一世纪)的角色与身份窘境。在我看来,其中心问题就是:一方面,几乎所有博物馆都有吸引更多游客、拥有更多观众,并成为休闲市场上有吸引力的选择等这样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的,它们利用了各种市场、广告宣传和公共关系策划手段。在全球金融危机和大众对文化和艺术支持衰减的大气候下,吸引更多观众和他们资金的这一目标成为公共博物馆经济上的必须之举。我们日益需要依靠自己的资源来获得更高收益,同时,其背后也有重要的道德 理论基础:很多人认为,博物馆(特别是以公众资源为基础建立的博物馆)绝对有必要让社会所有成员受欢迎地、民主地接近藏品。

在经济和道德两个实际情况方面,博物馆努力巩固观众基础、增加观众支持都是正确的。但困境是:博物馆提供通向艺术的、民主的接触方式,面向社会各阶层友好地开放,而不平庸化,不失去自己身份,不成为另一种大众娱乐的形式,这可能吗?一方面,这种矛盾并不新,在19世纪30年代有关博物馆的讨论中已经提出,有时也在这样的标语中提出:“博物馆:象牙塔还是迪斯科舞厅?”曾经还有这样的说法:作为严肃艺术的圣殿,另一方面也作为大众教育与娱乐的流行方式,艺术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患有精神分裂症(Nochin 1971)。博物馆——至少是一个较重要的、由大众出资建造的博物馆必须满足这两种角色。引用一句贴切的短语,它必须试图达到不可能的目标,即“为每个人提供最美好的享受”(Zolberg 1994)。它应该力求吸引最广泛的潜在观众,但观众的绝对数量将不应该变得比他们的参观质量更引人关注。这种困境的后果是令人担忧的。

好的博物馆常提供给观众很多活动去做,而不仅仅是看看收藏品和艺术品。事实上,当我们建咖啡馆、饭店、商店、准备特别活动项目时,我们积极鼓励游客在博物馆里做其他事。Philipe de Montebello——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馆长最近说:“当人们说‘我们走’,他们并不是指‘我们去看看艺术品’”。

如果游客参与了多种活动,其中很多也许跟博物馆的主要目标没有什么关系,这也是很正常的。与此同时,博物馆也不必放弃它的基 本目标——提供参观收藏品和艺术品的最特别享受。在博物馆里无论是随意观看或是认真学习,有关二者的调查都表明其对藏品和艺术品深入持久的观感和富有意义的对话都不常见(Wright 1990)。观众都表示他们只是走过美术馆,穿过展览艺术品,浏览过这些展览,而不能产生一种有意义的感受。他们与艺术品的相遇太短暂、太表面因而不能得到一种真正的收获。我想在台北、纽约、布拉格或任何地方的博物馆观众中,恐怕他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逛街购物要比会导致深刻感受的聚精会神的参观更常见。

观众体验的质量决定于很多因素,但都与视觉活动有关。在我看来,博物馆必须完全掌握这个事实:在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观众不能够进行这种有意义的参观,尽管参观和欣赏能带给我们惊喜、快乐和高兴。博物馆面临电子和数字媒介的蔓延以及它们对感官冲击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人们被日常的视觉文化影响很严重,动画形象和电子媒介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视觉模式和形象理解,并进一步分散其注意力。注意力不够和不能集中视觉方面注意力正是一种灾难。

不只是博物馆外的当代视觉文化冲击,这些数字媒介也以加速度进入博物馆内,因为它能提供一种很有价值的服务。

大多数博物馆专业人士都会同意使展品直接和大众接触以及构建藏品和观众之间的桥梁是博物馆的职责。数字媒体比传统的解读方法有很多优势,例如众多的标识符号,建筑结构的支撑物,声音记录。它们能避免参观原物时直接干扰,能为艺术品赏析增加全新的角度。这些媒介还提供了通向复杂的信息网络途径,这些信息是有关收藏品视觉等方面的大量资料数据。我能想像,人们在布拉格参观有关中国墓葬形象博物馆时,被两个西汉的华美图版吸引,便上网查找资料,在那他可以比较来自其他博物馆和发掘现场的展品,重新翻译明清和汉朝的文字,或者亲身感受用三维虚拟重建的中国墓葬。就是对一个保守派学者,这种感受也会帮助其研究和教学,通过以上也可以更好地帮助观众对展品进行理解。

到目前,这些数码形象介绍提高和改善了人们对真实展品的感受,但决不会代替参观。由在华盛顿和伦敦国家博物馆里的小型展馆所进行的严谨调查表明博物馆使用这种系统可以引导人们反复参观并深入了解展品。

数字技术的应用不会就此止步。通过形象的传输、互联网文字和新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视角度将会打开在人们面前,包括个人展示或者自动立体三维讲述。博物馆间共享展品的计划将会变为现实。在2005年,教授和学生,馆长和孩童,你和我都可以搜寻这巨大的网络空间,就像所有的文化展品和文字信息都放在一个巨大的信息博物馆(Fink 1997)。一些作者认为把所有藏品数字化以便能上网查找是博物馆的责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他们向最广大的民众开放展品参观途径的职责(Smith 1998)。改善参观经历感受,使观众有更满意的审美和享受的新技术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现在珍藏在图书馆、博物馆的艺术品和文学资源是值得观赏的。中国艺术提供了最有力的例子。现在很少有人能和古代文人在赏画艺 术上比拼,古代文人知道每幅画需要怎样的恰如其分的观赏。“作品在那些不懂珍惜和享受的人手里,每一次的动和看都是一种侮辱。”我们被13世纪的文人这样警告着。收藏者、馆长和学者至少知道用肉眼看的困难、复杂和惊喜。其中一些人知道看铜绿包浆,用肉眼跟随旧容器表面缠绕的纹理装饰,慢慢展开、细细品读画卷的技巧与享受。有时他们会相互比赛鉴赏能力,有人还会为不好的眼力而交点“学费”。在不会用眼观赏,不能欣赏艺术品,不会从珍宝中得到有意义的感受的芸芸众生之中,他们只是少部分。

有关神经科学和神经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曝露于动画和视觉技术的消费中,年轻一代的认识结构在发生变化,并且与这种媒体的长时间接触会导致认识的神经心理基础的重新改写,也会改变推理模式和对事物的分析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将有可能不会拥有这种视觉能力去感受博物馆中的艺术品。

博物馆专业人士安慰自己说虽然信息能够通过电子方式进行传递,但持久的艺术感受却不能(Mintz 1998)。这是正确的。但危害还是存在的。习惯于数字技术的人们把在屏幕上的雕塑或者画卷的感受当作是对真正艺术品的感受。

博物馆的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你可试想下面的情景:20年之后,已经稀有的公众和民间资源将变得更为少有,博物馆必须和其他方面展开激烈竞争来获得它们。确立这些资源的决定必须由新一代的精英,商业和政治领导人来做,而他们面对的是新的视觉和电子系统。他们的世界观、感受认知模式和审美取向已经被数字化媒介重新塑 造。他们对博物馆的态度又会如何?没必要去担心,新的一代会呆板、会是一维思维,对网络游戏十分满意而对艺术毫无兴趣。相反,他们会有良好的教育,对艺术十分热爱。但是他们已经习惯于一定形式的视觉经验,他们倾向于坚持这种观念。既然电子媒介提供了一条如此方便、快捷、无差错的通向艺术和艺术感受的通路,又为什么要浪费可贵资源来维护博物馆,重修美术馆,搭建展览而不把所有藏品都放到储藏室去呢?更糟的是,他们之中的聪明人又会争辩说:毕竟,博物馆只是一种媒介,而这种媒介的大环境和形势已经一去不返。所以他们会坚持用新的媒介来代替。

又有多少有权威、有影响的人会提醒他们用肉眼欣赏原作的惊喜?他们又是否能够理解对艺术品的部分感受就像旅行,它也许会不舒服、疲劳、陌生甚至遇到一些不速之客,但现场感受和网上体会却是完全不同的。

做任何简略的预测都是困难的。一些学者认为随着藏品和博物馆的数字化,对原始物品的需求将会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学者说当人们能够在舒适的家中观看数字影像时他们就失去了到博物馆参观的动力。你不必猜想博物馆会被废弃,但有这样的真正危险:即当持久深入、注意力集中的参观感受变得稀少和分散时,博物馆会成为观众接待数量不断增加的空间,会成为很多具有竞争力的快速娱乐方式之一。

如果我们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对于那些对博物馆十分负责的人来说参观质量就变成重中之重。由于观众对新形式的大众娱乐需求的 增加,博物馆必然无法阻止新媒介和视觉技术的增加速度。他们应该认真思考的是怎样最好地利用数字技术,怎样利用它们来服务参观和理解艺术。为了维护和提高它们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地位,博物馆必须让足够多的人知道没有电子数字媒介能够代替用肉眼参观的吸引力、快乐和回馈。确实,我相信为了在新千年取胜,博物馆需要形成一个新的身份:除了是原始物品和手工品的仓库,它们还要成为占优势的、有吸引力的参观空间,在那里人们能重新发现,重新学习参观展品的快乐。

拉弟斯拉夫·凯思纳(Ladislav Kesner),捷克国家美术馆副馆长。著作有《博物馆作为视觉空间——数码时代下的影像观赏和艺术体验》。2006.12.22第六版

博物馆何以成为“无趣馆”

龚明俊

北京的博物馆拥有量居世界各国首都第二位,仅正式注册的就有121家。然而与这个名次极不相称的是,绝大多数博物馆门可罗雀,观众寥寥。建馆热与观众冷的对比,确实尴尬。专家们对此提出了各种看法,认为博物馆建设理念太落后,是挂在墙上板着“教官”脸的教科书,是天书。

为什么专家对博物馆的看法如此成熟,而博物馆建设理念如此落后?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使博物馆中的“死物”活起来,首都就有许多军师,能出许多好主意;而博物馆建设过程中,专家们似乎被冷落到一旁,只能事后找找原因。

说博物馆让专家走开当然不妥,肯定有专家参与博物馆建设,但先进理念没能融进建设中,却是事实。至少有两种解释:一是专家是以“顾问”的形式参与,有参与权而没有决定权;二是专家自己没将先进的理念运用到建设中,或者说他们的知识已经老化。不管怎样,博物馆建设都与先进理念构成了两张皮,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建设整体。

博物馆保存的是历史,要生存却得看到现实——观众的现实需要。参观者想获得情趣,就是个人思想情感与文物古迹联结起来的那种特有的情趣。对于并不想成为历史专家的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在兴趣中学习是最快乐的。有专家认为,博物馆要以“大、特、奇”吸引人,就是把兴趣当做核心。具有新观念的专家不能成为博物馆建设的主导,观众也就难以成为博物馆的主人。

让历史生动起来,已成为中小学历史教材的编纂思想之一,直接接纳千万游客的博物馆更应如此。你想摆出一副系统化的“教化脸”,观众需要的却“情趣化”,双方难得情投意合,博物馆当然会变成“无趣馆”。

首都诸多博物馆的冷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中,过于重视硬件建设,而有意无意忽视了“软件”建设,特别是新理念。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重形式轻内容。结果造成资源浪费,低效运转,真正的专家不能说话,服务对象的需要也没得到充分重视。

选自《中国青年报》

陈列设计中的“人”与“物”

李寅寅

面临市场经济的冲击,处于转型期的博物馆暴露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弱点。其中有思想认识观念方面的问题,也有方式方法业务途径方面的问题,还有价值标准最终效益方面的问题等等。

一、不同的观念产生于对问题的不同认识,或者说不同阶段的认识,这呈现了博物馆认识的阶段性发展。

博物馆首先是个收藏机构,做好物的征集保管是博物馆赖以存在的基础,对“物”的事实性考证和技术结构特征的分析是博物馆的职责,因此对博物馆来说,藏品是至关重要的,是核心,是赖以存在的理由,管理研究藏品的学术水平也是重要的,这是文化机构的标志,而观众则是可有可无的,且必须服从于“我”,我摆什么你看什么,不看也不影响我的生存。于是形成一整套围绕着“物”而展开的收藏、陈列、教育的行为模式,以“物为中心”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原则。

在原有的博物馆观念和行为模式越来越显示出迟滞、僵化、毫无生机而陷入困境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在必须面对的博物馆与公众、与市场、与社会、与金钱等等问题的思考中,对以“物为中心”的模式提出质疑。于是一种新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突破原有模式应运而生。它强调以“人”为中心决定自身的规划和策略,以观众为出发点和终极目标,在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契合中生产文化产品,通过对“物”的 利用来实现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职能„„我们暂也把它称为“以人为中心”的办馆思路。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究竟怎样来认识博物馆的性质和任务呢?在我看来,至少强调以下三点:

1、更有效地全方位地为观众服务

从市场营销学角度看,社会的需要程度决定着博物馆的前景。一个博物馆能否发展,决定的因素还是一个“钱”字。而钱归根结底来源于观众。博物馆只有树立千方百计为观众服务的宗旨,以“人”为导向决策自身的一切工作,才能在社会服务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2、坚持博物馆的人本主义使命

从博物馆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肩负着反映人类及其环境的职责,促进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而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在《与博物馆观众交流》一书中干脆说:“博物馆的目标是使人类进一步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及这个世界。”这至少道出了博物馆文化的人文主义使命。很难想象,任何一项科学研究和文化现象脱离了“人”这个主题还有什么意义。

3、正确处理“人”与“物”的关系

强调以人为中心决非轻视“物” 的重要性,而是为了明确博物馆研究“物”,最终是为了研究“人”,博物馆是通过对“物”的利用来实现为“人”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个社会职能的。

总之一句话,以“人”为中心就是博物馆的一切都围绕着“人”这个主题展开,以观众为中心,以社会发展为中心。

二、在陈列设计中怎样处理好“人”与“物”及其关系,怎样利用好“物”的价值为“人”服务呢?

陈列是博物馆整体形象和素质水平的终极代表。不同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陈列设计的观念和方式,决定博物馆的传播效能。

以“人”为中心的办馆思路,则使博物馆陈列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注重社会服务功能和人文精神的宗旨和姿态初露头角就显示出勃勃生机,为区别于“器物性”模式,我们暂称为“人文型”陈列,并在二者比较中分析它的特征和优势。

陈列者与观众是平等的。“器物性”陈列中观众完全被置于一种强制的被动的状态机械地接受灌输式说教。而“人文型”陈列让观众在一种开阔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环境中去解读文物的内涵,感受人类历史;它信任观众,相信观众有自己的眼睛头脑和理论能力,它只是用启迪、隐喻、诱导的陈列手段吸引观众,调动观众的情感思维,让观众自己对作品作出评价和结论,而不是从外部强加于什么。

陈列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观众。“人文型”陈列充分强调根据观众参观心理设计陈列。用动态化生活化戏剧化等可能的手法激发观众能动的理解、联想和审美创造,以实现观众参观效益。在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告诉观众文物的价值,而在于告知的方式。告知方式决定观者的感知方式和接受效果。

挖掘文物的人文内涵。“人文型”陈列恰恰注重文物的人文内涵,通过文物及其历史变化来提示人与环境的关系,使物与人建立起某种联系,让沉淀于深处的抽象的内涵表象化,以此来吸引观众。关键是 怎样才能提供一种便于解读的境遇,激励观众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审美经验、知识含量甚至生命的态度构筑起思想的翅膀,在无垠的时空中去撩开文化艺术、文物内涵本身魅力的那层幕布。

陈列者有明确的主旨。一个陈列首先要解决的选题,它决定陈列材料的取舍范围和方向,因此也决定了陈列的社会价值。一个陈列有了好的选题首先就成功了一半。主旨之一,首先确立一个有价值的吸引人的选题。主旨之二,以上选题实际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现代人的视角去发现文化载体的新的意义,从更高的层次去挖掘历史或人物的精神,就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主旨之三是主题确定后,怎样来表现主题。一件器物为什么启用它?为什么摆在这里?几件文物的组合又表示什么意思?如一件景德镇元代戏曲人物堆塑瓷枕,在《曲艺史》中用它是为了展示元代古戏台的型制和戏剧发展状况。在《陶瓷展》中又是为了反映元代的物质生产状况和景德镇陶瓷特征。正是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组合,一块块局部因其内在联系的有意识的结合,才从整体上表现了我们的主题。主旨之四是明确传递的途径。所谓陈列就是依一个主题以一定的形式把文物及其相关的历史展示给观众,为观众提供一个便于解读的阶梯。博物馆是通过文物来传递情感与信息。在一种没有外来解释的状态下观众纯粹通过实物展品的观赏解读就能理解陈列者的意图,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陈列。

三、不同的陈列观念和陈列方式必然产生不同的陈列效果。什么叫陈列的效果?我很同意“观众参观效益”的观点。现代博物馆只有获得公众的信任,才能维持自身的永久性权威性,立于不败 之地。“让观众走出来时的感觉比走进去时好得多”。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观众才会经常或反复地参观博物馆。真正的博物馆效益衡量标准应是观众的回头率,观众博物馆的信任度。

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型陈列思路在经历了“器物性”模式的初级阶段后,更注重于“人”的因素,强调一切为人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预示着博物馆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国内外博物馆已作了许多成功的尝试,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讨摸索完善,在此我所以不愿再用“模式”这两个字是因为对任何一种艺术,没有模式才是真谛。“人文型”陈列是根椐文物特征、时代审美需求和设计者的认识感悟而创作出活的灵动的艺术作品,惟有不断进步,尽善尽美,才是它“无招胜有招”的最高境界。

迭自《中国博物馆建筑与文化》

美国博物馆的儿童教育

段 勇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可以说是真正“从娃娃抓起”,各种类型的博物馆无不将儿童视为重要的服务对象,争相推出各种适合儿童的活动。早在十九世纪末,从史密森尼研究院开始,许多博物馆都相继为儿童设立了专门的活动室或学习间,小观众们在那儿可以自由玩耍、扮演角色、体验自然、尝试挖宝、模拟驾车等等。有的博物馆内部还设有儿童博物馆或儿童艺术馆,如芝加哥艺术学院、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等,成为“馆中之馆”。

更重要的是,美国还有许多独立的、专门面向儿童的儿童博物馆。世界上第一家这样的儿童博物馆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于1899年12月中旬诞生在美国纽约市布鲁克林区,其创始人安娜·比林斯·盖洛普女士最早将儿童作为博物馆的中心,使博物馆的一切陈列、活动均围绕儿童的特点进行构思和设计。后来她还参与创立了美国博物馆协会,因此儿童博物馆从一开始就是美国博物馆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布鲁克林儿童博物馆的影响下(有的甚至是在安娜·比林斯·盖洛普的亲自帮助下),波士顿儿童博物馆等一大批儿童博物馆相继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诞生。由于妇女与儿童的天然联系,这些儿童博物馆的创始人通常都是女性,而各地的妇女协会和教师协会也成为儿童博物馆的主要支持者和赞助者。

建立于1925年1月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儿童博物馆后来居上,在1971年接待了18.4万名参观者,而且由于缺乏足够的接待场地不 得不谢绝了若干所学校的参观要求,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最终得到利利基金会的赞助,在1976年将馆舍面积扩展到22.5万平方英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儿童博物馆。

当代美国许多大、中城市都有儿童博物馆,有的城市还有不止一家,例如纽约市有三家儿童博物馆,首都华盛顿有两家儿童博物馆。它们均以寓教于乐为主旨,有的纯粹是让孩子们自由玩耍,有的则安排不同的知识启蒙游戏。史密森尼研究院的国立非洲艺术馆全年举办“非洲儿童艺术”(Afikid Art)节目,表演非洲音乐、手工制作和讲述故事。儿童们还可以在赫希洪博物馆和雕塑园的员工指导下学习表演节目、创作艺术品。

为了缩短与儿童的心理距离,一些儿童博物馆还聘用青少年学生作为义工,在展厅担任讲解或其他服务工作。这些青少年学生也可通过在博物馆作义工获取一定的学分。

儿童博物馆的一大特点是鼓励观众直接与展品接触,通过观察、触摸、使用和实验等手段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启发他们的灵感、培养创造性思维。1964年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举办了首次“互动展览”(Interactive Exhibition),1969年在旧金山建立了一家“探险宫”,全面引入互动展览,1976年还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诞生了一家名为“请触摸”的博物馆(Please Touch Museum)。这些新型展览和博物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参观者在传统博物馆内的被动接受角色,成为主动参与者。虽然这些新生事物在当时的博物馆界曾引起轩然大波,受到许多传统的博物馆学家质疑,但是,今天,“上手”(Hands-on)这 一源于儿童心理学理论并最早在儿童中实践的教育方法已被奉为当代美国博物馆尤其是科学类博物馆行动的圭臬。5-12岁的儿童可以在史密森尼研究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上手历史屋”(Hands-on History Room)学习发电报,在“上手科学中心”(Hands-on Science Center)可以测试液体的酸碱度。笔者在参观南加利福尼亚科学馆时,碰到一名青年义工热情地邀请笔者和其他参观者摸一摸他双手捧着的一块化石:“你知道吗?它已经有一亿多岁了,多么奇妙啊!”主要面向儿童和学生的各种“实验室”也成为科学类博物馆中必不可少、深受欢迎的场所。

正如布雷顿女士所说的:“尽管各儿童博物馆的组织与活动互不相同,但是通过利用博物馆藏品、展览和自我表达的机会来发展儿童的审美、智力和社会生活能力始终被视为儿童博物馆全部工作的基础。”其中,容易被忽视的“培养社会生活能力”在一些儿童博物馆中得到了足够的重视,笔者在波士顿儿童博物馆内就见到了一间原大、逼真的超级市场模型,不少家长纷纷带着孩子穿行其间。史密森尼研究院的国家动物园每个周末开展“你在动物园怎么做?”(How Do You Zoo?)活动,让孩子们亲自扮演动物园员工,体验如何饲养、驯养动物。

正是由于对儿童的重视,美国博物馆被视为“儿童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之一和最值得信赖的器物信息资源之一”。

美国博物馆对儿童的重视获得了丰硕的回报,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国民教育思想,从小培养了国民的创新意识,而且许多博物馆 的捐赠者都是从小经常去博物馆并对博物馆拥有美好回忆的人。笔者在研修期间就不止一次听到博物馆的会员、朋友或义工充满感情地回忆博物馆给自己的童年留下的美好记忆。

选自《当代美国博物馆》

陈列形式设计创新

吴望文

陈列形式设计需要不断创新,创新是其生命力的源泉,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只要能标新立异的就是好东西。究竟如何才是创新?创新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笔者在长期实践中渐渐体会到,创新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创新与个性

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存在于个性之中。”概念化的美是不存在的,美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气质。笔者在对陈云故居暨纪念馆序厅进行设计时,就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选用什么色调?按照常规习惯,反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平的展览,采用暖色调是不会出错的,属于相当保险的做法。但是在分析了陈云光辉的革命业绩后,感到采用暖色调并不妥当,比较概念化。因为陈云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彭德怀等领导同志在性格和具体革命经历等方面都不一样。比如,彭德怀像是“一团火”,在庐山会议上直率发言,秉笔上书;而陈云性格内向,做事谨慎,考虑问题周密,言语不多但一字千金,是党内极为稳重的经济学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确认陈云生平业绩陈列的主题词是“朴实”,陈云故居暨纪念馆筹建办领导指示该陈列的色调宜为“中性偏冷”,笔者认为非常精确。于是在设计中,迎面含笑 走来、“目光中透出深邃”的陈云和竹子、竹笋背景图案以大块汉白玉打造,雕像前面绿地种植两大簇翠竹,象征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风亮节,配以墨绿色花岗石地坪,一个清新洒脱、与众不同的序厅由此诞生!对于陈云故居暨纪念馆序厅的设计,前来验收的中央有关部门予以认同,陈云家属亦非常满意。

笔者曾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会址纪念馆的设计。在进行总体设计定位时,关于该馆个性的结论是“文学性”。左联的成立初衷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去领导发展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加紧思想的斗争,透过文学艺术,实行宣传与鼓动而争取广大群众走向无产阶级斗争的营垒”。为了体现这一特点,遂艺形式运用20世纪30年代的书籍装帧风格,包括以当年左联作家书刊的封面作为背景,把20世纪30年代的木刻作为装饰,用打开的“大书”衬托、反映左联筹备历史的主题浮雕“公啡咖啡馆”。在尾厅的陈列中,左联作家的群像也以“大书”来衬托。对于左联会址纪念馆陈展的艺术效果,一位左联老同志给予了如此的评价:“回到左联,再现左联”。寥寥数语,却体现了对陈列设计的高度肯定和赞誉。笔者从而深深体会从内容的个性出发,走一条前人没有踏过的路,也能闯出一片新天地。

二、创新与建筑空间

对于“创新与建筑空间”的问题,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有两方面的体会和认识。其

一、现代设计理念非常强调整体空间气氛,主体化、三维化地做足设计文章,力求在整体空间中通过造型、灯光 及其他各种手法把气氛浓郁地烘托出来。最近,笔者在参观日本大阪历史博物馆时大受启发。一进博物馆,即是一个气势雄伟的序厅“太极殿”,古代宫殿建筑的恢弘、磅礴给人的视觉带来巨大的冲击感,大阪历史的辉煌气度一下子“镇”住了参观者。真人大小、栩栩如生的宫女蜡像,端立于走道双侧,触手可及,一霎时好似时光倒流,亲临其境步入了奈良时代的大阪„„就我国博物馆的陈展设计而言,近两年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可喜的尝试,如上海公安博物馆中的消防馆,色调上运用了消防的代表色——大红色,形象上则以消防车符号、消防管主体构成组织空间,从而产生了很好的空间效果。其二,陈列设计是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内展开的,它受到建筑空间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因而设计者要开动脑筋,用“足”空间,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可以说,目前设计界对展厅立柱进行包装已经驾轻就熟,但对展厅高度不够造成的症结却难以突破。但对于高度低、空间小的展厅来说,如果空间的设计发挥得好,反而可以创造出一些新颖的形式。如澳大利亚堪培拉军事历史博物馆的展厅高度不高,目测2.8米左右,在其间要表现历史上一幕幕宏大的战役谈何容易?设计师另辟蹊径,成功运用了小中见大的微型半景画技术,解决了这一陈列艺术的表现问题。现在国内的半景画,观众到画布要求有14米以上的视距;而澳大利亚军事历史博物馆的微型半景画视距只有2米左右,人物塑像只有30多厘米高,感觉也很立体化,颇有气势,真正做到了以小空间表现大场面。依照这个理念,笔者在陈云故居暨纪念馆第一展厅的设计中制作了“四保临江”微型半景画。为了增添气氛,还在澳大利亚 军事历史博物馆展厅微型半景画的基础上,增设了舞台特技光和音响。此举为陈云故居暨纪念馆设置了一处令观众喜闻乐见的视觉亮点。

三、创新与主题

创新必须紧扣主题,只有深刻体现主题文化内涵和事物本质的才是好创意,否则往往流于形式。2001年笔者有幸参加了上海科技馆“地壳探秘”陈列设计的后期调整工作(原设计者为美国强生公司)。其中的“地壳运动”展厅,内容主题为地球的板块运动。根据这一主题,笔者形式设计以地球的球体和板块的不规则锯齿为主题符号,具体根据内容加以变化和组合。如中心展台上半部为小半个地球外壳,下半部是虚拟的地球经纬;地球内部岩浆对流运动用剖面的地球来表现;图文版是图案化、程式化的板块。创意和画稿形成后,甲方内容负责人认为该设计的主题清晰,形式贴切,很快便予以认同。

笔者感到,要使设计有深度,首先得对内容及主题有一个较深刻的理解,光凭一知半解就急于上马,出不了有深度、有内涵的设计。

四、创新与深入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第一源泉”,这句话应用于陈列设计上也是千真万确的。不深入生活去提炼主题符号,很难创作出有新意、有深度、经得起内行和观众推敲的作品。在设计陈云故居暨纪念馆基本陈列时,设计总风格定位为“江南水乡 十 现代化”。为了寻找江南水乡的 特定符号,笔者在陈云家乡练塘镇上反反复复深入旧居老宅,拍摄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后决定把青水乡家内的木加扁横梁的构架作为主要构成,把带斜菱凹角的粉墙作为板面的装饰要素,局部再加江南木格窗的图案。通过反复设计和修改,一个朴实、清新,带有浓郁江南气息,但又简洁明快的陈列展厅出现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领导在验收陈云故居暨纪念馆陈列时说:“室内陈列、建筑风格,与江南水乡风格和谐一致,挺好。”现在有些设计师不愿在体验生活、提练符号上下苦功夫,总希望多省力、走捷径,这样无疑会影响创作的质量和深度,端出与他人雷同、没有新意的东西。笔者认为,模仿和搬抄,永远也代替不了创造,只有深入生活且经过千锤百炼的作品才是百看不厌的。由生活中来、经过反复提炼后的设计,哪怕只剩最后一根线,也会站得住脚跟。

五、创新与经济实力

有强大经济实力的大馆可以布置大场景,可以设置高科技多媒体演示,乃至添加场景复原和蜡像,这样大手笔出来的展示效果当然好。但经济实力薄弱的中小馆是不是就无法产生亮点?是不是就同高科技无缘了呢?笔者觉得未必。问题是针对广大的中小馆,陈展的设计者能不能开发一些造价不高、技术相对简单但也生动活泼的小型多媒体展示项目?笔者在国外看过一些结构不太复杂、效果却生动的类似项目。采用局部小场景也是适合中小馆的一种做法和手段。笔者感到,在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很大,很值得设计师和科技工作者们好好探索一

番。再进一步来看,如果中小馆连布置多媒体小场景的经费也比较吃紧,只有能力做些照片等项目,还能不能搞创新?答案是肯定的。譬如,南京总统府五院文物史料陈列只有照片文物,但在照片里也翻了许多的花样,如照片加大型浮雕模型场景式处理,照片立体处理,照片剪影处理,照片残缺处理,照片多层次处理„„也具有一定的可看性,让传统的照片展示亦变得活跃、别致,效果自然新颖。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有创新的理念,从实际出发,开动脑筋,陈列设计中处处有创新的可能和创新实践的广阔天地!

选自《中国博物馆建筑与文化》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陈列理念、陈列语言的重新定位

赵大明 刘新阳

新世纪的陈列不仅是文物以现有状态排列出的展品群体陈列形式,也不能只是文物及相关图片、照片、说明的简单罗列。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只欣赏美妙绝伦的展品,而更多的是想探求藏品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历史内涵,即展品背后的故事。人们欣赏藏品的同时,也是品味展览内涵的过程。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为表达陈列意图提供了无穷的遐想空间,如:武汉历史博物馆在展示武汉城市发源——盘龙城遗址时就通过高科技手段,用电脑三维模拟技术再现盘龙城地理方位,规模与状况,从城外到城里,以虚拟动画方式表现遗址原貌,结合巨幅原址场景照片、实物模型、出土文物,全方位展示了盘龙城的过去及现状,效果很好,吸引了不少眼球;在表现高山流水——俞伯牙巧遇钟子期这段千古流传的著名典故时,设计师采用现代数码合成技术以传统皮影戏的表现手法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以观众从未体验的感受讲述这段知音故事,叫人过目难忘,表达效果新颖独特。这里辅助展品与实物陈列融为一体,设计不再争论以实物陈列为主,还是以辅助展示为主,而是以展示效果,以吸引观众,达到展览目的为终级目标。鉴于新世纪观众(或者说消费者)知识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和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和需求,博物馆陈列设计理念和陈列语言也应有所变化,需重新定位。

以数字化技术武装的声、光、电技术和电脑设计技术,极大拓展

了陈列设计思路,丰富了陈列设计语言,使博物馆陈列中有心展现、无形再现成为现实。为达到满足受众需求,实现设计意图,实现展览目标提供了有力的实施手段。

另一方面原有的陈列语言也开始发生变化,以适应现代人口味与欣赏习惯,增强了可读、可视性特点,尽量采用非自然语言(图形、音像光影动态等)来表述陈列和展览主题,让观众看了明白,看得舒服。展览注重传阅过程的愉悦,传阅手段的愉悦,主题表达不仅讲究目的,更讲究过程,挖掘更深的文化内涵。这样一来,陈列中实物开始做减法:照片开始改变原有属性;辅助品开始改变地位;图解开始出现多视角和动态解说;陈列道具开始出现示意图的主体化、抽象化;模型趋于艺术化追求,再现人们不易看到的场景;灯具照明开始有了非实用意义的作用;色彩也赋有了更多的内涵,赋有文化背景。传统的声光灯因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可以任凭设计者想象驰骋;陈列展柜也不再仅是保护文物、展示文物,而是传递设计信息的载体;参与式展示,让人身临其境有投入感„„在新世纪,陈列语言正在突破传统的时空模式,陈列设计也趋向新的发展与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有待我们进一步思考。

选自武汉市博物馆

公共关系在博物馆中的运用原则及相关问题

宋 华

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管理科学产生于20世纪初美国的企业中,它通过传播活动形成信息的双向交流,促成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良好的信赖合作关系,在满足公众利益的基础上求得组织自身的发展。它之所以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愈显重要是因为它的科学性、权威性,近一个世纪以来已经为企业创造了无数个成功案例。本文作者试图从公共关系的运用原则出发,结合博物馆宣教工作的一些特点,谈点自己的看法。

博物馆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大致分为三点。

首先,我国博物馆公共关系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公关管理机构的设置,要以本馆实际为前提,不能脱离本馆的实际运行规律,要与各项政策紧密结合,努力寻找公共关系理论和博物馆传统管理的最佳结合点和切入点,以充分保持博物馆日常业务管理的稳定与协调,逐步完成博物馆公共关系管理工作的转型任务。中小型博物馆可以成立公关组、办公室下属的公关科等等,就各自特殊情况针对性地、务实地制定各项工作目标。可以从新闻、特殊人群、社区、酒店、旅行社等不同方面下手,先就一项进行工作,一旦运作成熟,再加入其他工作内容。要确保开展一项,这项就要做成精品。

公共关系在博物馆运作过程中很多时候可能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它是由博物馆的公益性决定的。公关人员不妨运用现有资源,35 大胆实施“草船借箭”的策略。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利用博物馆自身的文化优势加强与企业合作,争取企业的支持。在不投资或少投资的情况下开展全方位的广告宣传。2001年他们举办“玛雅文物展”,为了解决宣传经费问题,他们通过与深圳欢乐谷合作筹集了部分资金,印制了5000分招贴广告,张贴在广州各学校和大街小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3个月的展览迎来了14万观众。2003年4月,他们又通过与交易会、旅行社合作将广告送进了有“中国第一会”之称的广交会,开了博物馆广告进入广交会之先河。而且他们还和广州市地铁公司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公益广告,以少量的投资,迅速占领了广州交通枢纽的宣传阵地。

第二,遵循“社会效益为目的”这一原则,使博物馆与观众相互了解与适应。这种“了解与适应”的最佳共同基础就是社会效益,所以公共关系只有以此为依据,方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2004年1月1日浙江博物馆率先举办了常年免费开放仪式,这是对公众的承诺,对社会的回报。据统计,2003年1月1日至7日,浙博的观众为3497人次,自免费开放后,2004年同期,观众参观人数为16305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5倍。这一举措不仅更好地弘扬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公益形象,并且推动各类文化产品的市场化进程,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服务。

第三,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类金字塔式的需求层面,尊重需要为次高层。这就要求博物馆公关人员在实施每一项策划方案前后都能设身处地地为观众着想,尊重观众自

己的选择和习惯,这样必将获得观众的赞赏。

这几年来,许多博物馆针对常年喜爱参观博物馆的人群推出了“年票”;为中小学生实施了学生票;为残疾人、军人、老人等一系列特殊人群实行了针对性的购票方案。有的馆针对观众层次编写讲解词,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针对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编写中小学生讲解词。这些人文的关怀把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逐渐拉近。尊重观众的心理需求,就可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博物馆“门槛”的降低并不意味着能够常年锁定观众群体,由于我们的博物馆还有许多工作长时间与观众脱节,其虽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资源,却无法刺激普通观众的兴趣点。据调查,在一般观众的心目中博物馆通常被认为是枯燥无味、展览陈旧、内容单调,至于博物馆新近引进的展览很多人更是不得而知。这就要求博物馆的公关人员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以满足观众不断提高的精神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有步骤的调研、策划、实施工作。

2004年禽流感爆发,许多群众草木皆兵,上海科技馆适时推出了图文并茂的禽流感科普展览。这次展览通过三十多块三色展板详细地介绍什么是禽流感,禽流感将造成什么危害,禽流感与非典有何共同点和不同点及防治禽流感的措施等基本知识,以帮助人们了解禽流感,战胜禽流感。这次展览满足了观众迫切希望了解禽流感知识的需求。观众不仅在博物馆获取了有关禽流感正确的信息,而且对社会安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上是三点基本原则,下面谈一下博物馆公共关系运用中的几个

有效策略。

第一,以全员公关为动力。博物馆公关人员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工作是全方位的,不能脱离博物馆其他工作而单独存在,而要渗透到博物馆的各项工作中去。因为同各类公众直接接触的除公关人员外,更多的是博物馆其他部门的人员。公关人员只有借助于博物馆其他部门员工的帮助,或者说只有博物馆全体人员都具有公关意识,博物馆的公共关系工作才会有效,公共关系才会协调。这就要求全体员工建立团队精神的理念。作为博物馆公共关系人员要积极宣传团队精神: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懂得自己作为博物馆的代表在与公众接触和沟通,能自觉地把自己同博物馆的整体形象结合起来。每个博物馆都需要提出宗旨,创建本馆独具特色的文化,出台一定的激励措施。

第二,以双向沟通为手段。强调双向沟通的原则是为了避免只把博物馆公共关系工作视为对公众的单向宣传。单向的宣传,因为不了解公众的心态特点使宣传流于形式,最根本处还在于,单向宣传背离了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的原则,不顾公众的愿望和需求,把博物馆的意志强加于公众。博物馆常年门可罗雀,透过现象我们会发现,我们并不了解公众的需求,在工作当中缺乏系统的调研,我们所推出的展览、我们的设施、我们的陈列、我们的策划可能并不符合他们的口味。伴随着现代化博物馆日新月异的发展,双向沟通的手段越来越被诸多博物馆重视并运用。河南博物院2004年春节期间进行了征集合理化建议的活动,各方人士踊跃参加,这次活动使河南博物院与观众之间的有效沟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关系,取得了发展的最佳外界动力,38 更加充满了社会张力。

注重沟通协调,还应灵活运用传播媒介作为公关工作的载体。作为博物馆的公关人员应该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同新闻公众沟通,对于电视、广播、报纸以及互联网的建构特征、宣传方式都应该熟知,有助于游刃有余地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教育。

第三,以经常联络为保证。博物馆是一个社会的文化机构,不是一座孤立的“象牙塔”,双向信息沟通经常化、制度化在日常公关工作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社会各方面的变化很快,影响到公众的需求心态也经常会有变化,及时的信息沟通能够使博物馆的公关人员更加容易地把握公众动向的脉搏;另一方面经常性的双向信息沟通,能够使博物馆与公众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增强相互信任感,进而促进信息沟通的效力。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反馈观众所提出的问题,无论对错、幼稚还是深刻,作为博物馆的公关人员都要认真对待,这是留住公众的一项简单而有效的做法。

正确处理陈列中的形式与内容关系

——20世纪末期出现的一些博物馆现象及其原因

肖贵洞

20世纪末期,我国博物馆简朴、直观、形象的传统设计形式受到冲击,装满包装、商场饭店、园林建筑、舞台歌厅、旅游景点等设计手法闯了进来。于是乎人造景观和场景等多了起来,各种现象迭出。

文物、标本等主要展示物,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附属物,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弊端层出不穷。

一是放着真墙不用,却要顺着直墙用木板造一道假墙,真墙与假墙之间还留出近一米的空间距离,展线必然缩短,于是又增设横向假墙,真墙完全可以挂放照片、图表,摆设橱柜、沙盘,假墙一般用可燃木材,(三合板)钉制而成,消耗了大量木材,并增加了火灾隐患。

二是有充足的自然光不用,偏要人工采光。不具备采用自然光的条件,没有办法,就得用人工采光。有的窗户宽敞明亮,自然光充足,却全部封闭起业,采用人工采光,大量灯泡照射。耗费电能,又造成自然通风不良,空气混浊,观看文物也不真实。

三是室外内架屋、床上加床,封闭小房间。本来宽阔、顺畅的陈列室,变成众多的、非必要的人造小开间、小场景,七拐八折,进了迷宫,就像进了大观园。“曲径通幽”,给消防及疏散观众带来了不少麻烦。

四是声光电齐发,超过了一定限度。陈列室光线不足,采用人造光源,无可厚非,讲解声音低,也可用扩音设备;但超过一定限度,就适得其反了。有的陈列室内,光芒四射,声音嘈杂,闪闪夺目。一般商品展销是可以的,而作为博物馆陈列,就难以达到陈列效果了。

五是整个陈列室都是彩色灯光片,色彩斑斓,灯红耀眼。为吸引观众,把陈列室布置的五光十色,观众如同进了龙宫,目不暇接。或

与此相反,布置得低矮阴暗,在陈列室中间增添方格型黑框架,给人一种压抑,黑暗之感。

六是玻璃围屏过多过大。玻璃是陈列室必用材料,但不能用得过多过大过烂。现在盛行用超厚(15mm)、超大(2m2)玻璃做围屏、隔档,造成重量过大、移动困难、反射声音、易碎易脏。

七是人造景观需要用大量的木材、油漆和石材金属等物,其中表面涂料中含有对人体有害的苯、甲苯、丙酮等,木材中的甲醛超标,石料中有氡射线,化纤地毯中含有大量的有毒物质,有时会散发一些刺鼻味道。观众是看不到这些的。

八是多媒体、大屏幕电视用得过多过烂。不可否认,为增加动感、营造陈列氛围,可以适当运用多媒体和大屏幕电视,问题是有的陈列用得过多,让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喧宾夺主,观众进来不知看什么、干什么。

九是完全与内容无关的艺术造型搭配,有些造型非常抽象,百猜不解其意,让观众莫名其妙,例如九连环圈罩在烈士头顶上。

十是人造景观与人造场景占据了主要位置。毋庸置疑,有些展览就是人造景观组合,例如“神州风采——世界文化遗产”,就是场景模型加沙盘,但作为博物馆基本陈列,就不应当有那么多的人造场景和景观,太多势必影响陈列效果。

以上诸多现象,其中有创新的成分,但陈列效果并不佳,造成浪费及带来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外行设计,设计者并不了解博物馆的规律及其特点,懂一点造型艺术,凭想象就设计。二是外行领导,认为过去形式单调,不吸引观众,花里胡哨才能招揽观众。三是没有正确认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篇3:展示基础设计课程作业——展览馆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精心设计的课外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提升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 同时是检测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真实有效的手段。相比其他学科而言, 英语学科的课外作业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 英语学科的特殊性。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著名英语专家胡文仲说过:要想学好英语只有大量实践, 多听多读多说多写。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一书中, 束定芳、庄智象两位学者指出:“语言是社会交际需要和实践的产物。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才真正学会使用语言。”[1]英语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 教师唯有通过作业这种形式在课外为学生设计更多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 才更有利于学生对英语语言的习得。

(二) 中国特殊的英语教学环境。

相对于ESL (英语在教学对象所在国为第一或第二语言) 的环境, 中国英语教学的环境 (英语作为外语教学, 简称EFL) 有明显的劣势, 除了课堂外, 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场合少之又少[2]。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作业这种形式为学生搭建课下说练英语的平台, 督促学生养成日常自主学习和实践英语的好习惯。

(三) 高职院校学生特殊的学情。

相对本科院校学生而言, 某些高职生学习基础不够扎实, 学习自觉性较差, 学习习惯欠佳[3]。教师通过布置科学、合理的课外作业, 同时在趣味性、多样化及实用性方面下工夫, 吸引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兴趣, 久而久之, 对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大有裨益, 进而增强语言学习效果。

二、基础英语课程传统的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一) 基础英语课程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基础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一门必修主干课程, 某些院校将其命名作“综合英语”。以我校为例, 该课程共开设三个学期, 共计264学时, 是我院英语专业课程中开设学时数最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技能, 为后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

(二) 该课程在作业布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认识到课外作业在英语学习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院专门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以基础英语课程作为试点, 对该课程课外作业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课题组对我院大一、大二两个年级的英语专业教学班级开展了问卷调查研究, 发现传统的基础英语课程在作业布置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 作业布置缺乏针对性。这方面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教师不研究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 直接照搬课后习题, 以“作业”形式布置给学生;二是作业布置一刀切, 无视学生的能力及水平差异, 作业内容、数量及要求“一视同仁”, 造成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某些作业无力完成时, 只好抄袭他人的, 而个别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时又存在“吃不饱”的现象。 (2) 作业形式单一, 缺乏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调研中, 课题组发现76%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作业仍以传统的笔头作业为主, 即完成课后习题等, 即使有口头作业, 也多是采用书上的编对话训练或是背诵对话、课文等形式, 偶尔个别教师会依据个人兴趣, 在某个单元学习过程中安排“新鲜”活动, 如role-play等, 但不成规模, 存在较大的随机性和任意性。 (3) 作业内容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训和引导。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职业能力人才, 基础英语课程虽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 即便如此, 如果任课教师用心研究, 也能在基础课程中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的培训和引导。 (4) 布置作业多, 批阅检查少。调研发现, 教师每次课后都会给学生布置相应课后习题作为书面作业, 但鉴于相关内容会在下次课堂上讲解, 所以基本不对其批阅检查, 最多会要求学生将其中的翻译题写在作业本上, 每单元上交一次。然而, 大部分院校所使用的课本均是全国统编教材, 我校也不例外, 全书的课后习题, 学生均可以借助手机网络非常轻松地查找到相应的答案, 所以抄袭现象非常普遍, 布置这种作业早已失去它应有的意义。而对于口头背诵等作业, 教师多以抽查方式检查, 久而久之, 学生摸透老师的特点, 就会形成懈怠情绪, 不再重视作业的完成。

可以看出, 以上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 作业布置将流于形式, 丧失其应有的效力和价值, 最终会影响教学的整体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课题研究小组开展了一系列作业改革实践研究活动, 旨在探索和挖掘课外作业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提高英语综合技能方面的途径。

三、基础英语课程作业改革的实践研究

本着“提高兴趣、收获知识、发展技能、体验成功”的原则, 课题组针对基础英语课程作业设计展开实践研究, 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法。以下笔者以该课程所用教材《大学体验英语》第三册第一单元Caring for Our Earth的作业设计为例, 逐一阐释课题组所做的种种改革尝试。

(一) 作业形式多样化。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智能类型是千差万别的, 每个人都有其擅长和不擅长的智能领域, 但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 再辅以科学的指导和个人自身的努力与坚持, 每个个体都能发展和加强某一种或者几种智能。这点启示我们, 面对个体差异大的学生群体, 课堂教学活动和作业形式一定要灵活多样, 才可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 开发学生的多种智能, 并增强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最终真正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4]。

《大学体验英语》这套教材每个单元涉及一个主题, 围绕特定主题及教材设立的各单元目标, 课题组设计了多样化的作业类型。例如围绕第一单元环境保护这个主题, 课题组设计的作业有:“我来做老师” (搜集、整理并教授与环保相关的英语词汇及句型表达) ;“看图说话大比拼” (用英文描述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图片, 并展开小组比赛) ;学唱英文环保公益歌曲, 例如Michael Jackson的“Earth Song” (地球之歌) ;“环保”主题英语短剧表演;制作“保护地球母亲”英文宣传海报;围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话题的英语辩论赛;举办与环保知识相关的英语小讲座等。以上作业类型丰富多样, 除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智能外, 还积极拓展诸如逻辑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等, 同时有效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语言应用技能。

(二) 作业内容分级化。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启示:个体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即当前水平和潜在的可能达到的水平, 这个过渡阶段就是“最近发展区”。如何帮助学生平稳过渡这个区域, 教师的“脚手架”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5]。“脚手架”作用的发挥应贯彻整个教学过程, 不仅应体现在课堂授课环节, 在课外学习任务的设计方面也非常关键。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层次, 设计出难度级别不同, 能有效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更好发展的作业内容。据此, 在学期初, 课题组先对学生进行了综合语言能力的测试, 依据测试结果, 将学生按成绩由高到低划分为甲、乙、丙三个层次, 为了不影响学生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该测试结果用途不对学生公布, 仅供授课教师掌握。同时, 课题组认真分析所设计的各类作业, 按完成作业的难易程度依次将其划分为A、B、C三个级别。在作业布置方面, 采取学生“认领”制, 依据“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积极引导”的原则, 先由教师解读本单元不同作业内容的具体要求, 并积极引导学生根据各自语言实际能力水平认领适合自己的作业内容, 同时鼓励全体学生勇于选择那些对目前自身能力有挑战的作业, 对于此类学生, 若其完成作业质量高, 还可对其进行平时分加分的奖励。学生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先进行拟选, 教师再进行复核, 对于选择不妥当的学生进行个别谈话, 最后实施调整。

(三) 实施主体多元化。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 心理学家皮亚杰就提出了建构主义理论, 后来该理论吸取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奥斯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等多种学习理论的精髓, 在近些年对教育领域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教师不应将学生简单视为接受知识和信息的容器,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个体会依据原有的认知图式和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同化”与“顺应”过程) , 主动构建自己的理解和意义。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与他人的“协作”而进行的各种“会话”活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6]。通过对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对语言交际性特点的考虑, 我们认为仅靠布置单一的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形式不利于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言语技能的培养。在作业实施环节, 教师应考虑多元主体参与的原则, 为学生多搭建与他人协作、互动和交流的意义建构平台, 实现多元互动、通力合作、高效完成学习任务的目标, 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 课题组成员针对各单元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丰富的小组合作型作业。

在实施小组作业中, 我们依据学习任务类型和难易程度的不同, 采取了“动态分组、过程监管”的原则, 即小组成员不固定, 教师在小组活动过程中, 适时进行有效监管, 了解各小组学习任务完成的进度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必要时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协助。

(四) 任务设计职业化。

教育部发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 高职英语课程教学既要兼顾对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全面的职业能力与较好的职业素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课题组进行了积极的研讨和尝试, 先针对具体专业所对应的未来就业岗位, 分析岗位所要求的职业技能, 再结合基础英语课程每单元主题内容, 开发设计出有利于培养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学习任务及作业类型, 确保每个单元至少有一项此类作业。下面笔者就课题组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进行举例说明, 以第一单元环保主题为例, 课题组针对所在英语系三个专业所面向的具体岗位分别设计了职业化的作业任务。

1. 旅游英语 (面向岗位:英语导游) 。作业任务:你是一名英语导游, 现就本地某热门景点, 对游客简要介绍近年来该景区环境受破坏和污染的情况, 并分析造成的原因, 最后向游客提出环保建议。要求:提供核心词汇列表 (与环保相关) 与全班同学共享;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自行准备其他辅助材料 (如PPT、图片或实物等) ;口头表达要层次清晰, 语言流畅;时间为8分钟~10分钟。任务目标:培养学生在未来导游工作中所需的口语表达能力, 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 以及传递环保理念的责任感, 让他们意识到旅游行业机构在提高游客生态文明素养水平方面所发挥的重要教育引导作用。

2. 英语教育 (面向岗位:英语教师) 。作业任务:你是一名英语教师, 请你教授所抽取纸条上的英语词汇 (均与环境污染和保护有关) 。要求:小组集体备课并共同准备教具及教学PPT;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并注意教态和课堂管理;时间为8分钟~10分钟。任务目标: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 教师话语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能力;通过教授环保主题的内容, 可增强学生自身的环保意识, 感知教师在传递知识、对学生实施德育方面发挥的重要影响力。

3. 应用英语 (面向岗位:涉外文秘) 。作业任务:你是某外企秘书, 领导交给你三篇涉及某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的英语文章, 要求你整理出主旨内容并进行口头汇报。要求:每篇文章写出简要小结;制作PPT辅助口头汇报;汇报内容要求重点突出, 条理清楚, 言简意赅;时间为8分钟~10分钟。任务目标:除了能训练学生英语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外, 还能锻炼学生涉外文秘岗位所需的整理资料能力、信息汇总及提炼能力及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

以上所有作业设计方案都实行动态管理, 课题组会阶段性 (每两周) 收集学生反馈意见, 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及时研讨, 对后期方案进行适度调整。同时, 课题组要求任课教师定期对授课班级作业完成情况在课题组教研活动时进行汇报, 这样能有效督促任课教师进行课后反思, 还能避免教师布置作业流于形式、疏于批阅检查这种情况的发生。

四、作业改革的成效

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 我们对实施作业改革的班级授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发现, 班级课堂气氛较以往活跃, 班风也有所好转,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信心有所增强, 同学间团队合作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虽然在学期末课程的考试中, 我们对比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考试成绩, 除了实验班中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人数比以前略有减少外, 并未发生更多明显的变化。对此, 我们分析认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所以尽管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不显著, 但学生的学习动力均有所增强, 通过教师积极引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有进一步的提升, 久而久之学习成绩自然会逐步改善。

五、结语

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题组此次仅在英语专业的一门课程中实施改革, 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局限的。作业是教师巩固教学成果、提高学生能力的一项有力工具, 它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 如果所有教师都能转变思路, 积极投身作业改革的教学实践, 那么最终产生的力量就不可估量。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22.

[2]李德新.ESL教学与EFL教学之对比分析———探讨ESL教学对我国基础英语外语教学的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7 (3) :43—44.

[3]蔚振江, 郭晓华, 张利宏.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50—53.

[4]杜宗蔚.多元智能理论对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0 (10) :102—103.

[5]徐江, 郑莉.最近发展区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 :85—88.

篇4:浅谈展览馆展示设计风格

展览馆展示设计的发展

展览馆是18世纪中叶在英国出现的。最早的大型展览馆是1851年建造的伦敦水晶宫。为了炫耀工业革命带来的伟大成果,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在19世纪中叶提出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建议,得到欧洲各国的积极响应。之后由英国建筑师约瑟夫·伯克斯顿设计展览大厅,他曾经学习过使用钢材与玻璃建造温室的设计原理,就大胆地把温室结构用在伦敦世界博览会的建筑设计中,展览大厅全部采用钢材与玻璃结构,于是被称为“水晶宫”的展览馆震惊了整个世界。但无论从功能或造型来看,水晶宫均非成功之作,它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开创了钢材和玻璃这两种新材料的应用。

水晶宫的出现,从反面刺激了现代工业设计思想的出现。一些工业生产的反对者站出来,对此次展览指手画脚,最具代表的人物便是拉斯金,他说: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品都是要适合于某一特定场合,从属于某特定目的的,绝对不会有那种非装饰性的所谓最高美术的存在。

展览馆展示设计现状调查

展示设计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艺术,而且是一门可操作性和功能性很强的实用性科学,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展示的主题和风格,是展览馆总体设计的基础,是展览馆展示设计的起源,如果展览馆总体设计者不能抓住展会的主题和风格,那么可以说,该展示设计是失败的。展示设计成功与否的衡量标准,一个看展示主题是否突出,另一个就是看展示风格是否独特。如果有主题但是不突出,那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主题是突出了,风格平淡,手法凡俗,那就会让人没有回味。所以,设计之初一定要做好可以让我们的设计风格别具一格的充分准备。

展览馆展示设计风格

简单地说,创意理念就是设计师所依据的某种指导思想。一旦确定了某种理念,就要围绕这个理念来确定造型、材质、色彩和用光,从而确定整个空间的设计风格。例如,我们确定极简主义作为创意理念,就要用尽量用平直简单的造型、素雅的色彩和灯光来构筑空间。

首先,一个吸引人的空间应该是富有个性和独特性格魅力的。通过层次、造型、色彩、灯光或是一些特别的细节,营造出独具风采的空间氛围,让观展者在欣赏不同文化风情的同时,回味不同的人生体验。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开始据图设计之前需要先存有一个理念,也就是要把目标场所塑造成何种类型或风格的空间,以及在此空间中要突出什么——是展品还是某种抽象概念。

其次,人类的行为与心理活动是分不开的,因此,展览馆展示设计的风格和人类的心理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求时,总是要在自身与外界之间划出一片属于自己的领域,力求其行为不被外界干扰和妨碍。如果有外界因素闯入这个领域,总会让人感到不安。只有与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人才能有安全感,这是由于接触的对象不同,所处的场合不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远近也会不同。

展示设计风格的基本原则

空间风格类型

空间风格类型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主观方面,设计师自身没有明确的理念或是受流行风尚的影响太重,不论何种主题的展示空间都加入某种时下流行的元素,把空间搞成多种理念并存的大杂烩;二是主办方所提供的传达内容种类较多、风格迥异,不容易用同一理念的空间去承载。针对前者,设计师需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和内涵;对于后者,则需要设计师有丰富的风格储备以及创新求变的适应能力。

展示设计的风格与展示设计的关系

展示设计的风格在展示设计中处于灵魂地位,各种展示设计风格给予了不同领域、不同文化的人们以交流的空间,没有各种风格的融合,也就没有不同文化的交融,正确处理好展示设计风格的问题是展示设计的精髓,正确认识展示设计风格与展示设计的关系是做好设计的前提和基础,能够较好的运用各种设计风格语言则可以赋予一个设计以实质的意义和生命力。

首先,要有时代感和民族风格。展品与审美都是有时间的限定倾向的,设计在一定时期内,尤其是特定的元素,缺乏时代感就难以引起人们视觉的共鸣,不为人们注意。

其次,还要考虑到环境因素,以及人们的直觉审美效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往往是在以往经验、理智的前提下,对事物本质内容做直观把握, 这种“瞬间快照”,使主体在想象过程中丰富了客体的形象,并在其心目中留下了对客体的鲜明感受和长时间的强烈印象。

展示设计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展示设计师,必须经常关注国际展示艺术和其他相关艺术的风格,必须具备敏锐的艺术觉察力和鉴赏力,善于捕捉新的艺术思潮和动向,以保证在艺术构思中体现出时代感;同时,还必须具备相当的文化修养,对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均有较好的鉴赏力,以便从各类艺术中汲取创作灵感。

(作者单位:武漢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篇5:展览展示设计方案流程

1、资料的收集: 2、准备工作:(1)展馆现场施工条件的限制: ①是否有材料的限制,对于一些防火性能较差的材料要慎用!例如:弹力布,网眼布。。。②展台高度的限制,能否做二层(通常二层只作为洽谈用途)。③颜色的限制(2)产品区域划分: 产品:主要的,其次的,不重要的; 其他:储藏间(区),接待区,洽谈间(区),演示区(根据要求而定)。(3)客户喜好

3、方案设计:(1)灯光材质的表现(2)造型的设计(3)展板,喷绘的平面设计 注:凸显产品,企业文化,展示内容,而不是个人追求的表现。结合企业文化,行业背景。。。

展览展示常用材质:展览展示常用材质:

(一)、工程部分: 防火板 钢结构 玻璃 木地板 地毯 阳光板 钢架结构 有机片 ; 弹力布 网眼布 保利布 ; 防火板:普通防火板,拉丝防火板,各种木纹,石材纹理,表面有凹凸纹理的防火板,透光板(效果类似透光石)。。。铝塑板:(弯曲的幅度很大):各种颜色,各种金属纹理。有机片:各种颜色,可弯曲。有透明和不透明的。有时可以替代玻璃用。钢结构:主要用于大结构的制作和支撑。通常都是铁架喷银替代不锈钢的效果。注:板材通常规格1200*2400,有机片按重量算。

(二)、美工部分: 喷绘: 相纸写真喷绘:展板,贴画 保利布(灯箱布)喷绘:灯箱,绷布(有时在场馆的限制下,可代替弹力布,但是保利布没有弹性)灯箱片(白色透光,不透明有机片):用于灯箱衬底。网眼布:通常喷绘之后用于装饰的作用较大。及时贴:背胶。通常有三种:透光彩:透明,颜色鲜艳,高亮,反光。荧光及时贴:不透明,高亮,反光,颜色鲜艳。

普通及时贴:略。发光字: 有机灯箱字:镂空板材,内装日光灯管,外装有机片制作的立体字(或者logo)有机霓虹灯字: 有机片立体字,背面盘霓虹灯管 镂空发光字:防火板或者其他板材做成盒子形式,镂空出图形,内装透光有机片,打日光灯管.(三)、灯光:普通灯光:筒灯,射灯(长臂,短臂),日光灯管,太阳灯。高级灯光:金卤筒灯,金卤射灯,舞台灯,电脑灯。注:电脑灯种类很多可以打出来各种有图案的灯光效果,图案可以扩大缩小。。。(四)、AV:(1)电视墙:主要用于演示和表演,活动。配备音响。每块电视墙大概尺寸60*90,通常运用的数量是 2*2,3*3,4*4,厚度800mm,后面设置操作间,操作间的进深不得少于1500mm。(2)等离子(plasma):作用大致同于电视墙,通常悬挂安装或者挂装在墙体上,也可吊装,同时配备音响。42寸运用较为广泛,大小为1060*640。(2)LED:类似于银行,机场的电子显示屏,可拼装成任意大小,色泽鲜艳,费用高于电视墙,运用更为灵活。

三 展会分类:

1.展会:涉及生活、生产、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服装 金融 通信 汽车 医疗 图书 食品 化工 冶金 教学 摄影器材 打印设备 广播电视 物流 航展 房展 建材 家具 机械工程 家电。。。2. 政府展: 科博会 电子政务 各类成就展,高交会 3. 会议、活动、仪式: 答谢会,记者会,年会,新产品发布仪式。。。

4、每年的主要大型展会: 1.服装展:男装、女装、内衣、童装。服装类的展会,通常客户要求很高而且很细致。很多正规的服装企业都有自己的品

牌推广部门,负责品牌推广的一系列策划,甚至是形象店的设计等,所以客户是很专业的,对于展台的要求也就会很具体,在灯光,材质,色彩方面的要求非常严格。甚至有些材质是他们一直都运用的,已经成为品牌形象的一部分。

大部分比较有品位的服装企业,都想把展位做的像一个专卖店,相对比较封闭,私

密性比较强,很注重洽谈区的环境。

一些展位面积比较大的展台考虑T台的设计,定时会有模特走秀。

具体案例见光盘。

2.车展:

通常展位比较开敞通透,灯光明亮,品牌形象突出,每辆汽车都有独立的展台,专业灯光。

同时普遍运用AV设备。

具体案例见光盘

历届参展大品牌:奔驰、宝马、丰田、尼桑、大众、陆虎、本田。。。菲亚特、奇瑞、哈飞、昌合。。。

3.金融展:

金融行业最大的展览会,对于产品的分区很严格,在某些具体产品解决方案展示时会运用一些生活场景。

历届展会大展位:德利多富,NCR,惠普,柯达,IBM。。。神州数码,广电运通,实达。。。

4.通信展:

大致要求同上,比较注重舞台表演,产品的演示。

历届大展位:三星,诺基亚,NEC,松下。。。

篇6:展览展示委托设计合同书

甲方(委托方):有限公司

乙方(执行方):有限公司

为对甲方企业的整体展览展示设计作长远的规划及有效的执行,由甲方委托乙方全权为其公司设计创作企业展览展示系统,为秉承友好合作的基础,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通过达成以下协议:

一、展览展示设计制作细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费用

展览展示设计的费用为人民币:___________元(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三、付款方式

1、合同费用分________次付清(合同总金额大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元整)。

2、本合同签订后,甲方即向乙方支付合同总金额的50%,即人民币¥__________________元

(大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整元)

3、展览展示设计整理完成;并报予甲方签字认可,甲方确认后需及时支付合同余款(总金额的50%)(乙方在收到甲方余款后,两天内通过快递方式交付所有展览展示设计相关电子文件或其它)。

四、双方的责任与义务.1、乙方应按甲方要求按质按量完成相关设计工作,并保证作品的原创性。

2、乙方需在规定时间二○○___年____月____日至二○○___年____月____日完成甲方公司展览展示设计的整理工作,并报予甲方签字认可。如甲方或乙方因故拖延时间,则拖延时间的一方以合同总金额的(%1每天)补偿给令一方。

3、甲方有责任配合乙方开展本合同所规定的工作,并根据乙方需要提供相关资料,因甲方提供资料所引起的版权、文责法律责任、经济纠纷等由甲方承担。

五、知识产权约定

1、乙方对设计完成的作品享有著作权。甲方将委托设计的所有费用结算完毕后,乙方即向甲方出具该作品的书面使用权证明书;未选用的其它作品方案所有权仍归乙方所有。

2、甲方在未付清所有委托设计相关费用之前,乙方设计的作品著作权归乙方,甲方对该作品不享有任何权利。

3、甲方在余款未付清之前擅自使用或者修改使用乙方设计的作品而导致的侵权,乙方有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六、违约责任

1、本合同签订后,甲乙双方均应全面的履行本合同。

2、因展览展示设计是乙方智力成果整体的体现,其工作特点并没有明显的阶段性,乙方在开始着手策划时就已经在全面的履行合同,鉴于此,如甲方单方面提前终止合同,仍承担向乙方支付全部合同款的义务(甲乙双方一致同意终止的除外)。

3、乙方如违约提前终止合同,则所收取的费用应全部退还甲方。

七、其它补充条款

详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合同生效

1、甲乙双方如因履行本合同发生纠纷,应当友好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甲乙双方任何一方均可向东莞市法院提请仲裁解决。

2、本合同下载打印需由甲乙双方签字盖章后方可生效,生效日期以双方最后签字日期为准。

3、本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持对方签字(盖章)合同原件一份,双方所持合同均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盖章):乙方(盖章): 甲方代表签名:乙方代表签名:

地址:地址: 电话:电话: 传真:设计网站:

户名:

开户行:

上一篇:年终答谢会下一篇:领导与干部职工交心谈心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