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观的转向

2024-04-19

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观的转向(精选5篇)

篇1: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观的转向

库恩哲学与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与库恩哲学在历史上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科学知识社会学继承了库恩哲学的相对主义思想,并将其发展得更为彻底.科学知识社会学以相对主义为认识论基础.解释了默顿传统无法解释的很多反常现象,揭示出科学知识的相对性,揭开了学科的神秘面纱.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无法克服相对主义的理论矛盾,而且其研究只限于经验领域,表现出局限性和浅薄性.

作 者:常春兰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33刊 名: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46(1)分类号:N02 B721.59关键词:库恩哲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 相对主义

篇2:浅析托马斯·库恩科学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科学历史主义,范式,科学发展

一、“科学历史主义”的库恩

按照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被看作是一种“累积和渐进发展”的过程, 是一种不断地向科学预设的某个目标接近的事业时, 库恩却在此时提出一幅不同的科学发展图景。他认为累积性是常态科学的特质, 通过“解谜”活动, 稳定地拓展科学知识的外延, 但这种累积不是为了去发现新的理论。因此也不会有新的科学产生。

科学历史主义认为科学哲学是描述科学家实际上在如何做, 强调科学的内容, 研究活生生的具体的科学理论是如何产生、变化, 在何种社会和文化背景下发展的, 认为科学理论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受存在论、世界观或形而上学的支配。在这些问题上它与逻辑实证主义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科学是逻辑的还是历史的?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科学的发展是不是渐进的积累过程?科学进步是否存在理性的标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使得科学历史主义被认为是科学哲学发展中的一场革命。科学历史主义学派的库恩, 正是掀起这场科学哲学“革命”的中坚力量。

二、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

凭借扎实的自然科学功底和浓厚的哲学素养, 库恩着眼于科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引进了社会因素、科学共同体的要求和心理状态等进行研究, 同时还提出了一种连续和中断、渐变和突变交替进行的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 即“范式革命”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种可以从科学研究的历史记载本身浮现出来的科学观。以下这一开放的图式就概括了库恩所描述的科学发展模式:

前范式科学→常态科学→危机→革命→新的常态科学→新的危机……

即任何一门科学在形成公认的范式之前, 处于相互竞争的前范式科学时期, 相互竞争之后从而形成共同的范式, 随之就进入常态科学时期, 这时范式会指导科学共同体进行“解谜”活动, 随着科学的发展, 在常态科学中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一些在已有的范式中无法解决的反常现象, 这就引起了科学危机, 再次通过竞争, 实现了新旧范式的更替, 新的科学共同体也会取代旧的科学共同体, 这就是库恩的科学发展应有的模式。

在库恩看来常态科学时期, 科学共同体需要解决难题, 坚守范式, 不容许出现对范式的重大突破, 将范式视为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常态科学时期有其重要的功能, 在这个时期科学家们不会去怀疑“范式”, 可能出现的反常现象还会被调整成为与范式预期相符的现象, 从而对范式提供支持。

根据库恩的解释, 范式是通过一个具体的科学理论为范例, 表示一个科学发展经典的模式。他指出:“科学尽管是由个人进行的, 科学知识本质上却是集团产品, 如不考虑创造这种知识的集团特殊性, 那就既无法理解科学知识的特有效能、也无法理解它的发展方式”。“一种范式是, 而且也仅仅是一个科学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反过来说, 也正由于他们掌握了共有的范式才组成了这个科学共同体”。库恩认为范式是“代表这一共同体成员所共有的信念、价值、技术手段等的总体”。范式能够把一批坚定拥护者吸引过来, 并组织起来提出一些可以解答的疑难问题, 它所包含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心理素质, 也正是科学共同体这一主体所具有的科学修养、哲学头脑和心理特征。

在库恩看来, 危机是科学革命的发端。“正是这种危机首先要求创新”。由此库恩得出结论:“科学中像制造业中一样, 更换工具是一种浪费, 只有在不得已时才会这么做。危机的意义就在于:它指出更换工具的时机已经到来了。”

“科学发展中的非累积性事件, 其中旧范式全部或部分地为一个与其完全不能并立的崭新范式所取代”。在他看来, “范式”是否转换就是衡量科学革命是否发生的判据。

三、评述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库恩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的“范式革命”在科学哲学史上对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为科学哲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血液。在他看来, 科学发展不仅需要前范式的成果, 还要勇于突破, 在不断淘汰与汲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范式。他强调范式更替的重要意义, 启示科学共同体要敢于冲破旧范式的束缚, 以求真为本, 不惧挑战科学权威。库恩对危机的分析, 给科学家们更多启迪, 不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 在发现矛盾之后更应不断探索解决矛盾的方法。尽管库恩的科学观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但是他的进步意义还是不能抹杀的, 这也成就了科学哲学发展的“库恩时代”。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2]托马斯·库恩著.必要的张力——科学研究的传统和变革[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张志伟.西方哲学智慧 (第二版)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篇3:托马斯?库恩与科学观的转向

【关键词】科学发展;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

为什么《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样一部关于科学史的研究著作从初版面试后就能有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如此的高度关注。托马斯库恩在这本书中所浇灌的心血引起世界各国的名学大家的深厚兴趣,乃至出现了一股延续至今的研究和评论的“库恩热”。

所以,科学在大部分人看来是一种发展过程,是一个一直向真理接近的过程。可是,在托马斯库恩看来,这却是不正确的。从库恩的角度来说明,科学技术包含的发展规律的作用的内部因素和政治、经济、经济、文化特别是心理等的重视科学的外部因素,才是科学的发展过程逐渐走向成熟的两个条件。也就是因为对科学的影响的这两个重要条件,在托马斯看来,科学就不会像书上写的那样一板一眼,而是长期累积知识的结果,库恩被科学家们称之为范式的支配。

1 范式

库恩认为,“范式是共有的范例”。就像我们在学习物理定理时一样,当得知一个定理之后,需要熟悉例题解答的每一个过程,通过具体对物体常规定律的应用来领悟如何真正掌握物理的知识,能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同时,在此理论基础上,每每面临新的问题到来时,与已知的知识理论进行类比,从而推知新的结论。

范式具有如下特点:

(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

(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

(3)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库恩对范式的强调对促进心理学中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

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列举了21种范式的不同含义,概括为以下3个方面:

(1)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

(2)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

(3)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像,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

所以,虽然范式的首要含义在哲学方面,这也是库恩范式的基本部分,但是,库恩的创见和独到之处则在于范式的社会学含义和构造功能。比如“范式”在心理学领域是否同样有它的道理呢?据我所知,传统的心理学领域,至今仍无“范式”。在此我会有点疑惑,库恩的范式概念真的能应用于所有的学科吗?还是仅限于自然科学领域?如果社会科学没有范式,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范式理论本身出现了“危机”,需要经历“革命”呢?也许我们从“范式的范式”即“元范式”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能有更多启发。

2 科学革命

常规科学就是处在和平间歇期的一种科学活动,但常规科学不可能永远解决反常,当反常越来越频繁时,危机便产生了,从而导致科学革命。更换工具就是科学革命,即抛弃了对一个范式的信仰而信仰另一个范式。

然而,当常规科学的长期发展过程中碰到了公认的反常的表征、当遇到新的理论时,则会遇见不能逃避的危机。科学共同体们,常常坚定地守着他们自己认为可以解决问题的范式,这同样是作为科学家避免不了地需要他们的思想。毕竟,只有对承诺的新人、并且相信全部的谜题都有它相应的规则,并且还有所有的谜题有谜底的条件之下,科学共同体们才能如同陷入科学探索的领域中。这种坚定,本是作为范式发展的理论基石,以防被不值得在意的危机所倾覆,可是,理论的基石如果太过,也同样会意味着,当新的范式试图庖代旧的范式时,所遇见的重重困难。让科学共同体们抛却现有的范式,就像是让他们改变之前的信仰,不言而喻其艰难的程度。

在不同范式当中,总会有一套很完整的概念系统是适合自己的,也因此在不同科学共同体中形成不同的大局观。不同范式的科学共同体们在互相争论自家的观点时,有时常常同一个词在他们不同的世界内有着不一样的用法,于是便造成了科学家们无法逾越的隔阂。

范式和范式之间,终究是没有妥协的,始终只能是以一种代替另一种的革命的方式,才能摆平冲突。革命的完美解决,首先是科学共同体中的一少部分人,因为对新范式解题能力的了解然后加以信任,也可能是对他在未来发展的信念而做出的改变,进而在该范式领域中,为之不停地探求真理以说服其他科学共同体的革命过程。

在科学革命发生之后,科学家们在新的范式指引下发展常规科学的传统,一旦这个传统出现了危机,就会再一次酝酿着下一次科学革命。

托马斯也给读者好好的上了一课,对于万事万物,我们要抱着质疑,清醒的态度。如同本书中于范式,库恩在他的书中提出的问题比他所能解决的问题多得多。但即使想面面俱到地罗列一些有意义的间题也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07).

[2]胥明琳.浅析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和科学发展模式[J].魅力中国,2011(01).

[3]张帆.带你了解一个真实的库恩--对何尼根-徐能教授的专访[J].哲学分析,2013(02).

篇4:托马斯·库恩的历史主义宇宙论

“cosm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κόσμο”, 原意指研究宇宙起源、进化的学科。有关宇宙论的最早阐述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700 年的“印度宇宙论” (Hindu cosmology) , 根据经典《梨俱吠陀》 (Rig Veda) 的记载, 宇宙运动有一定的周期, 因而产生了“宇宙循环” (Universal cycle) 。“巴比伦宇宙论” (Babylonian cosmology) (3000 BC) 认为, “水的混沌” (waters of chaos) 将天与地分开, 并且将地球塑造成为天圆地方的形状。

古希腊时期, “爱利亚学派” (Eleatic) 代表人物巴门尼德 (515 BC) , 将宇宙看做是永恒不变的完美整体。原子论主义者阿那克萨戈拉 (Anaxagoras) 和恩培多克勒 (Epicurus) 提出宇宙是由“原子” (atoms) 和“虚空” (voids) 组成的, 它们认为, 宇宙存在一个中心, 所有原子都围绕这个中心不停运动, 而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空间。毕达哥拉斯学派 (Pythagorean) 的菲洛劳斯 (Philolaus) 认为, 宇宙的中心是一团火, 地球、太阳和其他星体都围绕这个中心无序运动。

中世纪时期, 经院哲学家将宇宙看作一种“时间上的无限” (infinite in time) 。多元宇宙论 (multiversal) 认为上帝拥有无限的力量去充满无限的宇宙。马拉哈学派 (maragha school) 则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十六至十八世纪,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给宇宙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动力。倍尔那狄诺 • 特莱肖是一位有明确唯物倾向的哲学家, 他认为世界是由“冷” (cold) 、“热” (hot) 两种物质所构成的, 这两种物质的运动和结合状态贯穿了宇宙的变化。哲学家布鲁诺强调宇宙的无限性。

1957 年, 库恩发表了其第一部著作《哥白尼革命》, 他认为, 哥白尼革命的出现, 得益于约翰尼斯 • 开普勒 (Johannes Kepler) 和伽利略 • 伽利莱 (Galileo Galilei) 等人的发明, “他们的新概念和当代革命所依赖的其他东西, 都显示出与哥白尼革命的行星地球概念密切相关的历史相似性。”库恩指出, 哥白尼以前的科学工作者已经创造出了宇宙论, 他们所研究的问题类似于“恒星在宇宙中扮演何种角色?”, “推动行星运动的力量是什么”以及“行星如何在轨道上保持平稳”等, 库恩认为, 新的宇宙论中所提出的新问题, 尽力找出那些深藏在历史中被人们忽视的实用问题。例如:“在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中, 需要恒星天球带动恒星进行周日循环, 并提供维持恒星和地球上物体运动的推动力”, 而库恩认为, “地球上的运动并没有要求一个绝对的空间中心, 也不需要一个外层天球来产生天的运动。”

在“哥白尼革命” (Copernican revolution) 之前, 科学界流行“无限宇宙” (Infinite Universe) 这一概念, 他们排斥亚里士多德的“虚空” (void) 说, 认为在恒星天球之外虽然不存在物质, 也不存在虚空, 那里是上帝的住所, 库恩认为:“这种无限宇宙的说法, 跟天文学的实践和其他科学都没有任何关系, 这种空间的功能是神学的, 而不是物理学或天文学的。”库恩从历史主义的角度描述了在哥白尼宇宙观中, 物质的发现, 他表示, 迪格斯在一次无意引进的物理学悖论中引入了无限性, 而库萨的《天球运行论》 (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 ) 则成为了哥白尼宇宙论的第二个铺垫, 布鲁诺“从1548 年左右开始也明确了太阳系跟其他的无限空间中其他天界居民之间的物理关系。”

库恩在《国际社会百科全书》中指出, 科学的历史包括“内史” (surname) 和“外史” (external history) , 他认为, 以往科学史家都是在科学之内论科学, 但从宏观上来讲, 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外部环境也对科学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他表示:“没有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 也就没有哥白尼革命的发展, 而资本主义的发展, 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库恩指出, 目前所看到的学科分类, 都是为了解决某一单个领域中最迫切的问题所提出的, 而人们往往忽略了其他学科对该问题的影响。“如果物理学家的电子可以在轨道间不经中间区域发生跳跃, 那么化学家的电子也应具有同样的能力, 哲学家的物质和空间概念也需要重新审视。一个科学领域中的每一项基础性的革新不可避免地会被其他相邻领域所影响, 并且会改变哲学家及受过教育的外行人的世界。”

结语:

托马斯 • 库恩是范式理论的主要推动者, 他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以及《哥白尼革命》等著作中阐述的科学哲学思想为心理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必要的张力, 托马斯·库恩著, 范岱年, 纪树立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科学革命的结构, 托马斯·库恩著, 金吾伦, 胡新和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篇5:托马斯·库恩的困境

关键词: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哲学

一、托马斯·库恩与《科学革命的结构》

1962年,库恩所著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本文此后均简称为《结构》)一书出版。在书中,作者首先创造性地引入了“范式”的概念,然后用这一概念对科学发展的历史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那之后,“范式”这一概念成了人们讨论科学发展的重要工具,对于《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吊诡的是,“范式”虽然被众多领域的学者所借鉴、应用并讨论,但在《结构》一书所探讨的科学领域,却少有科学家对其抱有足够的重视。连库恩自己也不得不承认,虽然很多科学家包括很多物理学家都阅读了本书并给予好评,但“这本书并没有被科学家广泛阅读。我过去常说,如果你在大学里学得是科学和数学,那么你可以非常顺利地拿到学士学位而不需要读过《科学革命的结构》。如果你大学里学的是任何其他领域,你将至少读一遍此书”;作者又强调,“整个来说,那并不是我以前的愿望”。

在笔者看来,从《结构》一书中我们就能找到造成这一困境的缘由,库恩在谈及他从物理研究转向哲学研究的原因时说:“我并不是说我想要知道什么是真的;我是说我想知道成为真的那个东西是什么。那不是人们能够通过物理来达到的。”既然不是通过科学能够达到的,那科学家对本书缺乏足够的热情也是自然而然的。更重要的是,这句话不仅表明了作者在《结构》一书中所关注的根本问题是哲学问题,而且也简明地将通常意义上的科学与作者书中的哲学做了彻底的区分。

二、托马斯·库恩的困境

《结构》一书出版后引起了诸多关注,也受到了相当多的批评。这些批评多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范式”经过科学革命前后的转换就完全不同了,另一个是对科学革命时期科学爆发式发展的强调;二者都使科学发展史看上去被割裂了。由此,《结构》一书也被很多人批评为“非理性”的和“相对主义”的。面对这些批评,库恩又写了一部《结构之后的路》(本文此后均简称为《路》)进行回应。将《结构》与《路》一起阅读,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库恩思想的深度与发展历程。

首先必须看到,库恩即便不是一个彻底的实在论者,但也在很大程度上秉持实在论的观点。在谈到因果论的局限时,作者在《路》中提到:“在缺乏因果理论所试图提供的桥梁时,就没有基础来谈论科学对所有世界的逐步消除(除了唯一真实世界之外)”。括号中短短一句话,至少证明作者是承认存在一个真实的世界的。库恩又说:“对实在论的威胁是我心里最重要的问题,在这里它能代表全部问题。”但在承认真实世界的同时,他又强调:“本文(《科学史中的可能世界》)所反复重申的主题在于,词典给出了通向一组可能世界的通道,但它也阻断了通往其他可能世界的通道。”由此可见,在承认真实世界的前提下,库恩关注的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能力认知一个真实的世界。这样一个看上去是弱实在论的立场,恰恰代表了他在同时面对科学与哲学时的纠结。从根本上来说,科学要求其研究者至少在科学研究中是个实在论者;盡管科学并不反对其研究者在其他方面是个非实在论者——正如很多科学家同时也是个神秘主义者。

在弄清了库恩与绝大多数科学家对科学研究本身都持实在论的观点之后,再来探讨作者对科学发展所持的态度才是有价值的。他在《结构》一书中,无论是对“常规科学”还是对“科学革命”,都特别强调了“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源于库恩的实在论主张,也证明了库恩的实在论主张。针对“常规科学”,他说:“这三类问题——确定重要事实、理论与事实相一致、阐明理论——我认为已经涵盖了常规科学的文献,不论是经验科学的还是理论科学的文献。”其中的事实在科学研究中就是通过对现象进行抽象所得到的。而针对“科学革命”,库恩尤其强调了现象的重要性,“原则上,只有三类现象可以引发新理论。……”同时,“……这样只要后来的理论能对某些同样的现象作出相同的预言,就可以说这两个理论互不冲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在“常规科学”还是“科学革命”中,“现象”都是极为重要的。

事实上,正如很多科学哲学著作所强调的,也像绝大多数科学家在科研过程中所实践的,对于现象的观察与解释是科学研究最本质的特点之一。在《结构》一书中,科学研究同样是一个不断地对现象进行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对科学命题进行证明或证伪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为了对现象进行解释,理论不断完善,而理论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又使得更多的现象被观察到。当被观察到的现象无法用现有的理论解释时,就推动了理论整体性的飞跃——用库恩的话说,就是“科学革命”。从科学研究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延续的连续过程,即便科学理论的发展从历史角度来看呈现出一个个脉冲的形态,但科学理论并不是科学的全部。科学家以其自身的科学实践与创造力维系着科学的连续性。因此,不能从《结构》一书就得到科学的发展是断裂的、爆发式的结论,这也不是库恩的本意。他所反对的是“科学是一种累积知识的活动这种观点”。在笔者看来,库恩所提倡的科学恰恰是一种不断发现与创造的活动。

库恩在《结构》一书中被诟病的问题暴露了其本身的困境,“非理性”与“相对主义”更多的是针对库恩在对科学发展的论述过程的批判,而他的立场与自我辩护则立足于哲学。在《路》一书中库恩承认:“如果我现在重写《科学革命的结构》,我会更多地强调语言的变化,而减少对常规型/革命型区别的强调。”

库恩在《结构》的最后将科学的发展比作生物的演化,这个思想在《路》中得到了深入的阐释。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个类比大大地调和了《结构》中他的思想因科学与哲学视角的冲突而产生的困境。在《结构》一书中,作者说:“如果确实这样,那么科学的发展就像生物的演化一样,是一个单向性的不可逆的过程。后期的科学理论在一个常常大不相同的应用环境中,较其先前的理论表现出更好的解密能力。这并非一个相对主义的立场,在它所显示的意义上,我是一个科学进步的真正信仰者。”在此基础上,作者在《路》中又表示:“我把它们(《结构》中被称为‘危机’事件的重要特征)看成类似物种形成过程的关键症状,通过这个过程,新的学科出现了,每一个新学科都有自己的词典,都有其自身的知识领域。我认为,正是通过这些分裂,知识得以增长。而且正是维持对话的需要,使声明式陈述的游戏得以继续进行下去的需要,促进了这些分裂,并导致了知识的裂殖。”作者甚至提出:“科学领域、专业和附属专业在时间上的进化图表看上去与一个外行所画的生物进化树状图表惊人地相似。”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在两本书中所展现出来的从科学视角向哲学视角的转向,而无论何种视角,这样的类比都更能形象地描述科学与知识发展的实际状况。

三、结论

自笛卡尔后,科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在逐渐完善了自己鲜明而特有的立场与方法后,科学与哲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两个各自拥有鲜明——用库恩的话说——“范式”的领域。库恩对于“科学革命”的论述,将人的创造力推向了前台,但因其案例的选择,使得其笔下的“科学革命”多多少少呈现出英雄主义色彩,仿佛“科学革命”的发生是因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之神”的降临而一锤定音的。由此《结构》一书难免使人产生一种科学发展史被割裂的错觉。

库恩在《结构》一书中明确了自己的研究是哲学领域的问题,但在论述过程中未能完全将科学与哲学分离开,这是《结构》一书受到批评的主要原因。但笔者认为,至少针对库恩笔下的科学研究而言,他并没有将科学发展的历史割裂开。创造并运用“范式”这一概念去分析科学进步的历史,仍然是库恩最为杰出的贡献之一。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回头看《结构》一书时,也许其最大的现实价值——也是其在科学进步这一问题上最为实用的观点——正如哈佛大学的学者戴维·温伯格所言:“《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的雄伟思想也许不像50年前那样宏大和明晰,但它仍然冲击着我们的文化。在对科学的历史记述中,我们现在期望听到人的性格、社会因素的影响,貌似无私、理性的行为背后维持和行使权力的企图。”无论对于任何学科,警惕类似对于“权力的企图”,大概是《结构》一书留给我们的最大遗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科学进步的先决条件是不受限制地交换一切结果和意见的可能性——在一切脑力劳动领域里的言论自由和教学自由。”

参考文献:

[1] (美)托马斯·库恩著,《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2] (美)托马斯·库恩著,杰姆斯·柯南特编,《结构之后的路》,邱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上一篇:(单元考点集训)2014届中考语文考点专题训练 专题十 名著阅读下一篇:数字营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