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导游词景点讲解

2024-05-25

都江堰导游词景点讲解(通用8篇)

篇1:都江堰导游词景点讲解

欢迎大家来到世界盛名的都江堰景区,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员何贤凤;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来到都江堰景区想必大家都感受到了都江堰清新的空气了吧!所以说都江堰市是成都的后花园了,而这后花园中又隐藏着一个“园中之园”,

它就是今天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了,我想各位游客都是这项水利工程最大的受益者吧! 进入到都江堰景区,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离堆公园”。离堆公园占地90余亩,于1932年建成。为什么要叫做“离堆”公园呢?就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游览中找寻答案吧!在离堆公园中有一个“伏龙观”,为什么要取名伏龙观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传说,话说当年李冰在治水前,岷江有一条孽龙,兴妖作怪。为爱百姓,李冰便派李二郎与孽龙大战,最后孽龙大败,逃亡到青城山的王婆岩;李二郎随即追赶上去,在黎山老母的帮助下降服了孽龙。于是李二郎将孽龙永远锁在离堆下的深潭里,后来人们便修建起了这座“伏龙观”,以此镇守孽龙。 传说终归是传说,还是让我们来真正了解一下宝瓶口的开凿吧!为什么要叫做宝瓶口呢?因为它形如“宝瓶”,而且又是岷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可以说,从这里流出的岷江水都是最宝贵的财富了。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吧!

来到宝瓶亭,下面看到的就是宝瓶口了,作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工程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就是引流入渠。我想大家一定和很困惑这个口子是怎样开凿出来的?那就让我们一起回到22前吧,当时开凿玉垒山,打开宝瓶口才能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李冰很困扰这个问题。因为玉垒山全是砾岩,相当坚固。那时候秦国没有炸药,即使有铁器,硬度也不够啊!怎么办呢?突然有一天李冰见一老农在烧石灰,顿时来了灵感。于是趁热打铁,带上民夫,先用柴火烧岩石,再浇上冰冷的岷江水,只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岩石表层就开始破裂了。就这样,用了整整八年时间,开凿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口子;而被开凿的山丘原本是“玉垒山”的一部分,由于宝瓶口的阻隔,形成一座“离堆”。经历史演变,成为了今天的“离堆公园”现在我们都知道离堆公园的来历了吧,游客朋友们你们猜到了吗?。

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严格控制着水量。无论岷江发生多大的洪水宝瓶口都拒之“口”外。这种稳定的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防洪、

运输都产生了特大效益。我们是不是应该为这样的水利工程而感到自豪呢? 我们现在的位置是宝瓶亭之上,接下来我们将游览的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另外两个主体工程。有谁知道是哪两大水利工程吗?咱们举手示意!好的!这位游客朋友给出了答案,就是飞沙堰和鱼嘴。还是要给这位朋友一点奖励呢!恩!就奖励他今晚多吃一碗饭,大家说好不好!

那么,飞沙堰和鱼嘴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又分别发挥着什么作用呢?那就让我将在接下来在行程中给大家娓娓道来吧。

相信通过接下来的游览你们一定会对李冰的智慧所折服,也一定会对李冰的治水精神而赞叹不已。

各位评委老师,今天我的讲解就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2:都江堰导游词景点讲解

站在楼台的敞廊上远看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可以看见岷江从山里滚滚而来,在拐弯处被一条像鱼头的长坝一分为二,堤坝这边的江水顺玉垒山脚流到一座孤立的山头前,堤坎矮下去了,而水流都靠着山这边走向远方,这就是都江堰的渠首工程。长堤的头部叫鱼嘴,堤尾矮下去那段叫飞沙堰,孤立的山头和玉垒山之间的水道叫宝瓶口。鱼嘴、飞沙堰、宝瓶口是都江堰的三大主体工程,鱼嘴用于分水,让灌溉的水进内江,多余的水走外江;飞沙堰用于溢洪排沙;宝瓶口用于引流入渠。就是这三部份工程的巧妙配合,奠定了都江堰千古长存的“不坏金身”。都江堰渠首工程蕴涵着极大的科学性,其设计和建造所体现的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水平之高,即使是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可以称之为最高水平的成就

二王庙

二王庙座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字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后,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

二王庙后殿,现在塑的是李冰夫妇的神像。由于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后人早已将他们神化了。二王庙当然应该是指李冰父子,但我们其实李冰并没有儿子。但是李冰倍受蜀人尊敬和崇拜,自然人们都希望他有一个英雄的儿子,李二郎这个人物也就由此而产生了。李二郎这个人物的原型可能是跟随李冰一起治水的年青人。李二郎代表的不是真有这个人,也不仅是治水的年青人,而是代表了所有和李冰一起治水的堰工的形象。

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总结,字句精炼,涵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岁修都江堰的“六字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风栖窝(也就是飞沙堰对面淤起的浅滩)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光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解放后的九十年代埋下的,只要看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安澜桥

走出二王庙,看到的就是都江堰,也就是岷江的内江,架在江上的铁索桥,就是著名的安澜桥。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最早称绳桥或竹藤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勾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 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经国务院批准,将索桥下移了一百多米,改用钢索建造。

鱼嘴——分四六、平潦旱“

鱼嘴是都江堰工程的主体部分。鱼嘴主要起分水作用。形似鱼嘴的堤坝,把岷江水一分为二,分为内江和外江。由于这段河道的河床外高内低,再加上正有一个弯道,所以鱼嘴分水后在春耕季节江水流量较小时,主流就有约60%的水流入内江,首先保证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用水。洪水季节,流量急增,水位大幅度提高,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再由于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内江的流量会自动低于外江,进水约四成,这样又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都平原的防洪难题。这种功用便是都江堰三字经中所说的”分四

六、平潦旱“。鱼嘴还具有一定的排沙排石功能;岷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之一,它发源于我省松潘县境内,基本上算中上游,每年大量的沙石顺流而下,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游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便自动被带入外江一边而不进内江。鱼嘴正处于”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80%的沙石从这里排走,大大减少了内江淤塞之害。

现在的鱼咀已是钢筋混凝土建筑,在从前它可是土石做基,用卵石竹笼护堤。就是用川西盛产的竹子编成长长的竹笼横置坝边,里边塞满河边冲积的卵石,一笼接一笼,一层连一层,造成了坚固耐冲又不积水的堤坝。就地取材,方法简易而效果极好。 紧接鱼咀的这道长堤叫金刚堤,每

年内江淘河起来的泥沙就用来堆积加固堤坝,既保证内江护岸,又解决了泥沙的出路,这就是岁修“三字经”上说的“挖河沙,堆堤岸”。

飞沙堰

金刚堤尽头处成了下个斜坡,然后是一道矮坝,就是飞沙堰。飞沙堰,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第二个主体工程,堰修在离堆之侧,是一道低坝,堰顶距河床仅2.15米。它的主要功能是为内江泄洪排沙。从鱼嘴分进的内江水,被离堆一顶,自然旋流起来,每当夏秋之季水流量大于宝瓶口的可流量时,宝瓶口不能通过的水,主要从飞沙堰泄出,而且旋流所泛起的泥沙也就从飞沙堰一齐流出去。“飞沙”二字的意思就在于不仅溢洪还能排沙。内江流量越大,飞沙堰的泄洪能力越强。特大洪水时,从鱼嘴分进内江总干渠的流量可达宝瓶口流量的四倍。 75%的内江水可从这里泄出。当枯水季节,水位低于飞沙堰时,它便成了一道天然节制闸,自动失去了泄洪功能,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灌溉。在飞沙堰第二次利用弯道流体力学原理,排走江水含沙量的约15%。鱼嘴已排沙80%,流向成都平原的水流含沙量就只占5%左右了。 瓶宝□

篇3:都江堰导游词景点讲解

导游讲解是一门语言艺术, 是导游服务的灵魂, 它是导游人员以自然、人文景观和社会生活等内容为题材, 将自己掌握的各类知识以口头讲解的形式介绍给游客, 传递美的感受和文化体验的服务活动。良好的导游讲解能力是导游服务的关键, 也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导游职业能力的重点之一。

高职《景点导游》课程是针对地陪导游员岗位设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重在培养学生景点讲解技能、导游带团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 其中, 尤以导游讲解技能最为重要, 旨在培养符合旅游企业需要的导游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景点导游》课程授课现状

高职《景点导游》课程涉及知识面广, 是一门综合性的理实一体化课程, 教学理念要紧跟行业发展需求, 与时俱进, 重视学生导游技能训练, 而传统的课程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以教师为中心, 方法手段落后

由于种种原因, 高职《景点导游》课堂仍未脱离导游资格证应试教育的指挥棒, 仅仅通过教师课堂讲解和学生课后死记硬背以换取“导考”通过率。授课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被动听讲、练习, 较难激发学习主动性。课程偏重知识灌输, 忽视学生能动性,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也较为传统, 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 多采用“粉笔+PPT”的教学方式, 教师逐一讲授知识点, 学生获得知识零碎, 不易抓住重点, 难以系统掌握一门课程, 不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二) 教材内容单一, 实用性不强

目前高职《景点导游》课程的相关教材主要针对导游资格证考试, 多为景点介绍, 内容单一, 语言书面化, 实用性不强。有关导游操作程序方面, 强调理论, 内容滞后, 可操作性不强。相比《导游基础知识》《导游服务技能》等课程, 《景点导游》课程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少, 也未有配套完善的指导用书。

(三) 实训条件欠缺, 技能训练不足

高职《景点导游》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主要采用实训室模拟讲解和实地踩线、讲解训练两种教学方式, 但由于课程设置、课时限制、景点拥挤等问题, 课程很难在景点实地展开, 往往每个景点只能去一次, 多数实训课程还是在校内实训室完成。校内实训室虽然有部分景点做成了3D全景演示软件, 但没有覆盖到全部景点, 而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也很难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使讲解缺乏现场感。在授课时, 通常是教师先示范讲解, 再挑选部分学生讲解, 教师点评, 由于课时所限, 不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讲解, 技能训练不足。

(四) 考核方式单一, 综合能力待提高

目前高职《景点导游》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 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 而忽视对学生讲解技能、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这种考核方式使学生过分关注书本, 重视理论知识, 不能体现学生的“动口动手”能力, 也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未能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特征。

(五) “双师型”教师紧缺, 行业交流不足

师资是教学的第一资源, 是加快专业发展, 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动力之源。高职《景点导游》培养的目标岗位是地陪导游员, 首先要求授课教师必须是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又有着丰富行业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但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紧缺, 大多数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旅游企业从业经验, 在讲授带团实践时, 只能泛泛而谈, 在培养学生导游讲解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另一方面, 课程授课、培养目标要密切关注旅游行业动向, 培养符合旅游企业需求的导游人才, 但多数教师固步自封, 与行业从业人员交流联系不足。

三、学生导游讲解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导游讲解是导游的核心能力, 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语言艺术, 有着独特的魅力, 但由于高职《景点导游》课程教学中的弊端, 学生在景点导游讲解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 知识准备不足, 讲解缺乏内涵

导游是杂家, 需要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内涵, 而高职学生文化层次较低、知识面不够宽广, 对景点的认知多流于表面和书本, 在景点导游讲解时难以展开, 很难讲深讲透, 缺乏文化内涵, 较为空洞肤浅, 甚至在带团时讲不上几句就成了哑巴导游, 客人问几句就回答不上来。

(二) 导游词千篇一律, 背诵痕迹较重

很多学生直接用教材或他人写好的导游词, 造成导游词内容单调、千篇一律、缺乏新意, 而且对景点理解不够, 只会死记硬背, 缺乏自己的见解, 讲解生硬干涩。并且由于学生缺乏对客服务经验, 无法针对不同游客的兴趣点, 使用不同的导游词。

(三) 导游现场感不足, 讲解不够亲切

景点导游讲解是借助语言介绍当地美景风情, 激发游客审美体验, 但学生往往照本宣科, 现场感不足, 而且在讲解时多为简单的复述, 讲解不够亲切、自然, 难以与游客形成共鸣, 缺乏感染力。

(四) 学生自信不足, 讲解缺少互动

高职学生年龄普遍偏小, 大部分学生由于缺少在公众面前演讲演说的机会, 所以在导游讲解过程中, 容易紧张、害怕, 甚至“开不了口”。紧张时, 他们总是习惯性地抓耳挠腮、眼睛上翻、左顾右盼, 并使用无意义词汇“嗯”“啊”“这个”“那个”等, 而且在导游讲解时很少与游客互动, 自顾自讲解, 没有眼神交流, 自信心不足。

四、高职《景点导游》课程培养导游讲解能力的建议

(一) 整合相关课程, 形成校本教材

高职学生普遍文化层次较低, 对其导游讲解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不可一蹴而就, 应贯穿专业课程的始终, 除核心课程外, 也要整合先导课程、后续课程, 注重其在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上的铺垫、衔接与延续。如, 先导课程中的普通话课程可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 形象课程训练学生站姿、手势、体态;专业基础课程多给学生开口表达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专业核心课程集中训练学生讲解, 掌握讲解技巧, 内化成职业技能;后续课程的旅游美学、导游词鉴赏等课程, 重在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整合相关课程的同时, 形成侧重导游讲解技能等职业能力的校本教材,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出适应旅游行业需求的导游人才。

(二) 以学生为主体, 采用项目教学

《景点导游》课程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形成“教师引导, 学生为主”的项目化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景点导游》课程要从课程目标、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 都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尊重学生发展规律, 重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可成立学习互助小组, 并定期组织导游讲解竞赛活动,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构建良好的“比、学、赶、超”的学习氛围,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

(三) 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

《景点导游》课程知识点多, 实践性强, 授课时可借助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库、网络学习平台、实景仿真教学软件 (如AR、VR软件) 等资源, 并且可引入“微课”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 实现体验式教学, 增强景点“现场感”, 提高学生讲解技能训练效果。课后,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 拓宽信息来源渠道, 如指导学生登陆网上学习平台, 运用录屏功能录播自己的讲解视频, 查找存在的问题, 登陆手机APP的微信公众号随时随地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 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四) 校企合作培养, 增强讲解现场感

高职《景点导游》课程的实训课程, 除校内实训室模拟导游外, 还应该到实际景点中, 在真实环境中进行讲解训练, 提高他们讲解的现场感。高职校可积极与旅游景区合作, 利用旅游旺季、节假日给学生提供适合的真实的导游岗位, 让学生在实践带团中, 真正接触客人, 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这不仅能检验讲解训练水平, 发现自身不足, 还能加深对导游工作内容的深刻理解,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和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

(五) 优化考核方式, 增加实践比重

高职《景点导游》课程的考核应侧重考查学生讲解能力等职业技能, 在考核方式中不能用注重理论考查的传统方法衡量, 可优化考核方式, 分为“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两部分, 并注重过程性考核,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在考核中, 注重实践技能考查比重, 可以以模拟导游讲解考核为主, 并聘请旅行社主管或优秀导游参与考核, 使学生认识到导游岗位的具体需求。

(六) 培养“双师型”教师, 提高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的“高”更多体现在专业技能之高, 而导游讲解能力本身就是实践性很强的技能, 它需要的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身的“双师型”教师授课, 所以高职院校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保证适度规模的基础上, 需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组成结构。一方面,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可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到旅游企业中锻炼, 在实践中进一步紧密联系行业, 关注行业动向, 锻炼自身导游技能。另一方面, 可大力引进具有多年导游工作经验的中高级导游员、出境游领队担任高职院校的兼职老师, 不仅参与到《景点导游》课程教学和考核中, 也可以给教师开设专题讲座, 增强教师的导游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水平, 从而使导游高职专业的师资条件大大改善, 大力提高课程的实践教学水平。

五、结论

近年来, 由于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大众化,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文化素质偏低, 职业能力欠缺, 因此在教学中, 要针对学生个性特征开展教学。但目前高职《景点导游》教学存在种种弊端,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导游讲解能力达不到旅游企业的相关要求。本文从《景点导游》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实训改革等方面提出建议, 试图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考核为目标, 提升学生导游讲解能力。当然, 导游讲解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 高职《景点导游》课程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希望在整个导游专业培养中, 都能予以重视, 循序渐进, 帮助学生实现导游讲解的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崔慧敏.高职院校《模拟导游》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河南教育, 2008, 9 (1) :55.

[2]朱崇峰.基于工作过程的导游讲解技能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 2015 (11) :157.

[3]汪威, 杨晓峰.《模拟导游》课程导游讲解培养浅谈[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6) :103.

[4]雷晚蓉.浅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1) :228.

[5]陈萍.“以赛促许”模式在《模拟导游》课程中的应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 (1) :113.

篇4:景点讲解训练课改革实践与创新

一、景点讲解训练课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一)以教师讲授为中心,侧重知识性的讲解,学生训练机会少

景点讲解训练课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导游考证课程,该课程培养学生景区带团中的语言运用能力、讲解能力。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景点讲解训练课在教学过程中侧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多为讲授一些景区导游知识和一些基本步骤,理论化和识记性特征明显,学生实践训练机会少,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停留在对知识的记忆层面,对知识运用技巧掌握不透彻,无法活学活用,毕业后岗位的适应能力较差。

(二)课程针对性弱,不利于帮助学生考证

景点讲解训练课的教学中,虽然涉及到部分景区景点的讲解实例,但较少以一个具体景区为例,完整地完成该景区的讲解任务,讲解能力训练不够系统,对学生考取导游资格证的帮助性也较小。以广东省为例,每年两次的导游考证,每次的口试景点都有不同。景点讲解训练课的教学内容较少针对导游考证口试景点,对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目标较难实现。

二、景点讲解训练课教学改革创新点

(一)以任务为中心,学生训练为主

以讲解工作任务为主线,按照典型景区讲解员工作流程,从讲解的准备工作到讲解的具体实施步骤,设定教学任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作为任务中的主角,动手完成景区讲解中的各个任务,并将每次任务完成最好的学生推荐给景区,获得讲解员兼职岗位。在这样真实的任务环境中不仅让学生完成了课程的知识学习,同时在完成项目任务时,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二)以当年当次全国导游考证口试指定的景点为教学内容,助学生考证

以当年当次广东省导游资格考证公布的口试景点为对象,动态设定课程的教学内容,训练学生景点讲解的程序、方法和技巧,同时将不同类型的景区景点归类,注重对不同类型的景点的讲解要求和技能的培养,通过对学生进行有重点分步骤的训练,使学生能触类旁通,学会各类型景区景点的讲解能力。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能充分应对导游考证的景点口试,提高考证的通过率。

(三)课内、课外实践并重,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先进教学设备和模拟导游教学实训软件,通过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反复训练、思考的方式,以实现课程目标。同时,还结合学生旅行社带团实践或景区景点讲解实践,学生导游考证和校内外导游技能竞赛等活动,实施工学交替,延伸了“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景点讲解训练课教学改革实践

课程主要面向景区景点导游岗位,根据岗位人才所需的基本素质、知识框架和核心能力,选取课程内容和设计课程教学。

(一)内容选取

以当年当次全国导游考证口试指定的景点为载体,以培养学生景区讲解职业能力为核心,选取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实训任务。

第一,按照景区导游实际工作过程及岗位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从易到难,将内容设置为三个实训项目,分别为家乡概况讲解、中山市景区讲解和广东省景区讲解。第二,注重导游资格考证,将考证景点口试的相关内容融入课程内容,将口试景点融入教学过程,不仅训练学生景点的讲解,同时结合景点知识问答,帮助学生顺利通过导游资格考试。第三,针对广东省珠三角区域旅游资源设置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融入广东省重要旅游景区,从景区的迎客服务开始到游览结束,全过程训练学生景区导游职业能力。

(二)教学设计

包括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内容设计以景区景点导游岗位需求能力为主线,以不同类型景区景点确定实训内容,以交叉、反复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学方法设计分课内和校外两个学习场景。校内方面,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合作企业为平台,学生训练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课堂演练、景区现场实战。课外方面,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专业技能赛事和社会实践。利用旅游视听实训室配备的模拟导游教学与实训平台,该平台通过三维实景技术将景区景点搬上荧幕,能让学生通过软件平台的高仿真环境身临其境地完成景区景点的讲解训练,并且能录播学生的讲解。

1.内容设计:在课程内容上,为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从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出发,将导游讲解方法、讲解语言的运用等各类理论知识点的学习整合到景点讲解的各个任务中,从岗位技能的实际出发,将技能训练融入课程体系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2.教学方法设计:以景区导游岗位职业能力为中心,以景区导游讲解工作要求为依据,以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合作企业为依托,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入教学任务中,充分体现高职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学方法。

3.课程考核:课程教学评价实施过程考核与考证考核同时进行的“双轨并行”方式,取消了纸质试卷理论考试。对每个项目进行独立考核,侧重岗位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的考核。同时把职业资格考试结合在一起,以多元性检测学生对课程能力的掌握程度。

课程对景点导游讲解的情形模拟和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使学生完成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培养学生旅游景区景点规范化、标准化的服务意识和能力。同时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实效性,使学生能针对不同景区、游客的实际情况和实际过程中的具体问题,创作讲解词,并提供相应的个性化讲解服务。

篇5:都江堰景点介绍导游词

都江堰是由渠首枢纽、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36县(市、区)1003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50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是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水利基础设施,其灌区规模居全国之冠。[13]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篇6:写都江堰景点的导游词

我是都江堰景区导游张文,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景区。今天我们游览的线路是:进入离堆公园,参观堰功道,伏龙观, 金刚堤 ,鱼嘴之后再到安澜索桥,最后原路返回。游览时间为2小时,希望大家游览过程中紧跟团队,请注意安全,爱护景区环境卫生,今天是都江堰禁烟日。

好啦,现在请随我进入离堆公园,一路走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概况。都江堰水利工程建于战国末期秦昭襄王五十五年,即公元前256年,由蜀郡太守李冰率民众修建而成。而今同为古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的灌区早已沦为沙漠,同为战国时期修建河北郑国渠也早已被泥沙淤塞而废弃了。只有我们都江堰,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无坝引水枢纽工程。正如主席在都江堰市视察时说:“创科学治水之先例,建华夏文明之瑰宝”

在去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二王庙,伏龙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值得庆幸的是文物基本完好,更为幸运的是都江堰渠首工程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都基本完好无损。

篇7:都江堰景区导游词讲解

世界文化遗产地——都江堰景区位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都江堰市城西,距四川省会成都市仅30分钟车程,双流国际机场58公里,交通十分便捷。景区地处内陆亚热带地区,年平均气温15.2℃,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水质、空气都达到国际标准,全年均适宜旅游。

景区面积为220公顷,核心游览面积120公顷,是由离堆古园、都江堰渠首工程、二王庙、玉垒山、松茂古道等20多个重要景点串联成的旅游环线。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造就了都江堰山、水、城、林、堰、桥融为一体的独特风光,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生态性、特色性。

[清溪园] 由于园中的美景是以清澈的岷江水为主线来串缀,因此称它为清溪园。清溪园占地约8000平方米,园林建筑风格取材于川西民居,造园手法以水生景,清泉在岷江特有的各色卵石的映衬下,凸显出浓浓的野趣。透过照壁的漏框,我们可以看见览秀亭屹于小山之上,山间溪流潺潺而下,使画面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同时也使这里成为整个园林的组景中心,我们眼前的这些盆景,有全国罕见的上千年的树桩盆景,也有再现巴山蜀水幽、险、雄、秀自然风貌的山水盆景。

园中最著名的树叫紫薇佛掌,紫薇树在民间一直是吉祥的象征。看它象不象如来佛祖的手掌,它历经沧桑,阅尽世间万象,是一件活的文物。您向它祈祷或许会带给你好运。这就是园内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花瓶,已经有13XX年的历史了。请看瓶口与瓶底是合拢的,而瓶身是镂空的。每年的6~10月满树盛开的紫薇如同插在一个镂空的花瓶里,栩栩如生,堪称盆景艺术中的珍品,在《中国花经》中有专门介绍。

园中镇园三宝之一的紫薇屏风,它制作于明末清初,是用紫薇、银薇、翠薇三件花木编制而成。其大胆的想象,独特的构思,在全国尚属首例。它取意于古园林建筑中园门造型,虚实相间,既美观又实用,盘扎艺术大气而精巧,显示了园艺师精湛的技艺。

[堰功道] 这条宽阔的大道,叫做堰功道.道旁屹立着十二位堰功人物。都江堰水利工程已经有两千两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江堰的社会功效与日俱增,这不仅要归功于李冰科学的选址、设计、施工,更要感谢从秦汉以来的历代驻川官吏和有识之士对都江堰的悉心维护。为了纪念治水先贤,都江堰人修建了这条长150米,宽14米的堰功道。左右分置了十二尊古朴凝重的青铜雕像。12尊青铜像分别代表了从秦汉时期——唐、宋、元、明、清历代各历史时期治水建堰功绩卓越的有功之臣,就是靠他们对都江堰水利工程不断的加固维修,才使都江堰至今青春常在。

他们大部分是蜀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兴修水利的专家。作为一方的执政者,他们在深刻认识到水利对于农业、民生和社会稳定意义的同时,更是领悟了都江堰“道法自然”的科学观和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他们当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治蜀的一个大事是提倡农耕,要抓农耕,其中最大的一个事情是抓水利,抓水利最大的事情就是维护都江堰。在历史上诸葛亮第一次派了1200人长期驻守和维护都江堰工程,也是他第一次在都江堰设了专门管理都江堰工程的堰官。这个传统一直流传到后来。诸葛亮治蜀,政绩昭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李冰治水精神的深刻启迪和影响。

在成都平原,了解了水情就是了解了民情,治理了水情就是疏导了民心。而能够疏导的根本,就在于体察民情、了解民心、顺应民意。其疏导之法的精髓就在于:不是堵、不是围、不是截,而是导、而是开、而是放。 伏龙观 [伏龙观] 伏龙观前身名叫“范贤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纪念成(汉)(302-347)时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候——范长生而建。

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五代十国时,李冰先后受封为“大安王”和“应圣灵感王”,在此修李公祠。又因宋代民间传说的二郎伏龙,最后定名伏龙观。伏龙观前殿,供奉的是李冰神像。神像是东汉建宁元年(168年)石刻像,像高2.9米,重4.5吨。于1974年修建外江水闸才从河床中挖掘出来。石像胸前文清晰可见。

中间有文:“故蜀郡李府君讳冰”,两袖有文:“建宁元年闰月戊申朔二十五日都水椽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镇水万世焉”。这段文表明,此石像雕刻时间是东汉灵帝建宁元年闰三月二十五日,迄今已有1800多年了。都水椽是东汉郡府管理水利的行政官员,是郡太守府的掾史,他代表郡太守常住都水官府。

第二年在距李冰像出土南37米处又出土了一尊持锸石人像,可惜缺头残肩,背部被水冲蚀,石像宽衣重袖,双手持锸而立。通高1.85米,经考定为李冰石像题记中“造三神石人”中的一人。同年立于伏龙观大殿左侧。前殿的另一侧,陈列着都江堰市出土的汉墓石刻,其中有石俑、石马以及石刻水塘。眼前的石人石马是是汉代仿李冰治水时留下的文物雕凿成的。古书记载,造石俑放入内江江心,在淘滩的时候,以石人(马)为标准,在保证岷江江水既造福于民、灌溉良田,又避免水量过大造成成都平原水灾。当然,在后来以卧铁代替石人石马,石人石马便成古迹。

石刻水塘展现了建都江堰后,农田自流灌溉的繁荣景象和庄园主的生活。石刻水塘之间的凹槽,这些凹槽中间刻有水闸,其作用是控制田间进水量,如实反映了都江堰的“自流灌溉”,是与水利相关的汉代石刻艺术瑰宝。沿着天井的石阶进入中殿,中殿原名铁佛殿,现为文陈列室,这里展示的是有关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文物、文献和中外嘉宾在伏龙观的留影和题词。后殿原名玉皇殿。殿四周均有回廊,视野开阔,移步换景,山光水色令人陶醉。左侧开阔处有一亭子,名“观澜亭”,在这里可见内外江奔腾呼啸,脚下的离堆此时更显出“中流砥柱”的气势。

[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它的最伟大之处,乃是建堰2260多年仍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造福人类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和谐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中华文明划时代的里程碑。

公元前256年,秦蜀郡守李冰率民众历尽艰辛建成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至此,被洪水长久肆虐、蜀人几为鱼的川西泽国摇身一变,成为沃野千里、遍地桑麻、满目稻麦的“天府之国”。

都江堰是世界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无坝引水工程,它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象征。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就的天府之国,成为秦统一中国强大的后方战略基地和大粮仓,它无可置疑地推进和加速了华夏文明的进程。

造福万代的都江堰是一个庞大的水利系统工程。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岁月中,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政权如何更迭,都江堰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它的水利网络逐渐扩大,目前已覆盖四川省36个县的1000多万亩良田,并向成都等数十座城市提供工业和生活用水,成为成都平原和川东北数千万人的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伟大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除了它下游密如蛛网极其庞大的灌溉水网河渠系统外,其主体部份为渠首三大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引水口。鱼嘴分水堤,因形似鱼嘴而得名。分水堤位于渠首顶端,修筑在岷江弯道的中部,迎着古老的波涛,巧妙地将一条岷江剖为内外二江。内江是人工河,外江是岷江的天然河道,内江主要作用灌溉,外江则肩负着泄洪的重任。水流平缓的枯水期岷江六成水沿凹岸流入内江,外江占四成,水流湍急的洪水期,六成水在凸岸的反作用务下冲入外江,这就是治水三经中所说的“分四六,平潦旱”。由此可见鱼嘴修建时的科学选址是何等奇妙。鱼嘴分水堤因长期面对洪水巨大的冲击力,所以修筑十分坚固,且世代维修,后人不敢有丝毫懈怠。

飞沙堰距鱼嘴分水堤顶端不到一公里,与西关、玉垒关遥遥相望。飞沙堰古称“侍郎堰”,主要功能是泄洪排沙和调节内、外二江水量。飞沙堰建在内江弯道凹岸,利用水流的弯道环流引力排沙,其作用十分明显,若遇大洪水之年,甚至成吨的巨石都能冲上堰坝。飞沙堰严格按照治水六诀“深淘滩,低作堰”的原理修建,若堰坝太高,不利于泄洪排沙,太低则不能保证内江流量,影响灌溉。所以,飞沙堰堤坝比内江河床高2米是铁定的原则。以飞沙堰对面河床下埋的“卧铁”作淘滩标准,千古不变。

在没有现代化工具的两千多年前,李冰率众人烧水浇岩石,用人工艰难地将一座山断开,形成了一个窄窄的进水口,进水口因形似瓶颈而得名“宝瓶口”。江面在这里由70米骤减为28米,滔滔江水经窄窄的进水口涌入宽阔的内江,逐渐形成密如蛛网的水系,灌溉着川西平原千里沃野。它是都江堰系统工程的关键环节之一.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都产生了特大效益。XX多年前的李冰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山形水势,设计出这样妙绝古今的水利枢纽工程。 [安澜桥] 安澜桥是我国著名的五大古桥之一,全长261米。最早称绳桥或竹藤、笮桥,这与它修建的材料有关。到了宋代,改称“评事桥”,明朝末年毁于战火。

清嘉庆八年,何先德夫妇倡议修建竹索桥,以木板为桥面,旁设扶栏,两岸行人可安渡狂澜,故更名“安澜桥”;民间为纪念何氏夫妇,又称之为“夫妻桥”。它是沟通内、外江两岸的交通要道。桥的原址本来在鱼嘴处,1974年因兴建外江水闸,将索桥下移了100多米,改用钢索建造。索桥是我国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急流险滩,利用本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形式之一,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

[二王庙] 二王庙坐落于玉垒山麓,是纪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庙宇。这座庙宇原是纪念蜀王杜宇的“望帝祠”;南北朝时迁“望帝祠”于郫县,为表达对李冰父子功德的崇敬之意,后来这里就被更名为“崇德庙”;宋朝,由于李冰父子相继被敕封为王,便改崇德庙为“王庙”;到了清代,才正式定名为“二王庙”。二王庙的建筑有五大特点:一是依山随形占地少,仅10072平方米;二是建筑密度高,达到60%;三是不强调中轴对称,这与大多数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相悖;四是上下高差大,有63米;五是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令人赏心悦目。

前面这小楼叫“乐楼”,是清代典型的仿道教建筑,每逢清明节放水,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典礼”,成都的大官员来时,这里就奏乐迎接。乐楼的雕塑和装饰非常精美,通过谐音、会意或直书其等方法,反映了道教中清静无为、吉祥如意、健体长生、羽化登仙等题材。色调上给人以亲切、明快、素雅、安祥之感。乐楼左、右两边分别塑的是汉代的文翁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们都是发展和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功臣。 走上台阶,摩崖雕刻着历代积累的都江堰维修治理的经验,句精练,含义准确,很有科学价值。比如:这是修都江堰的“六诀”——深淘滩,低作堰。

“低作堰”是说飞沙堰不能加高,这“深淘滩”的“滩”指的是凤栖窝的一段河床,在每年枯水季节岁修清淤时,要深淘。深到什么程度呢?最早水下埋的是三个石人马,以前以涨水不过肩部,水枯时不低于人的足部为标准。现今淘滩,以看到四根卧铁为标准,这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清和民国时期以及90年代埋下的,只要淘见四根卧铁就行了。淘得过深,宝瓶口进水量偏大,会造成涝灾;淘得过浅,水量不足,难以灌溉。

大门里的“遇弯截角,逢正抽心”称为八格言,是治理岷江和解决灌区输水及疏通排洪河道的方法,也可以说是一切治理疏浚河道的通则。“遇弯截角”指岁修时遇河流弯道,在凸岸截去锐角,减缓冲势,使其顺直一些,减轻主流对河岸的冲刷,“逢正抽心”就是遇到顺直的河段或河道汊沟很多时,应当把河床中间部位淘深一些,达到主流集中的目的,使江水“安流流轨”,避免泛流毁岸、淹毁农田。

大殿就是李冰殿。战国时期是一个产生杰出人物的时代。李冰也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人物,诸子百家也应有水利家的一席之地。李冰是一名政治家,更是一名杰出的水利科学家。李冰是先秦时期的蜀郡守,但蜀郡当时所管辖的区域比现在的四川要小。李冰一方面因为忠于王事,多才能干,治蜀有方,受到秦王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信任群众,依靠群众,能够为民办实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只有处理好对上和对下的关系,他才能任职40年,办了许多实事造福于民,所以承认李冰是一位伟大水利专家的同时,也得承认他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

在这尊塑像中,李冰儒雅仁厚、勤于政务的风貌得到了淋淳尽致的展示。李冰殿是一座四合院式建筑,殿的对面是戏楼。戏楼顾名思义就是唱戏的地方,不过这戏可不是唱给凡人看的,而是唱给已被奉为川主神的李冰看的。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这里,是二王庙庙会,明清时代,每到这天,这里都要唱戏,人们赶庙会敬神、祈福、看戏,甚为热闹。1992年后,赶庙会的风俗又重新恢复。

[松茂古道] 又称茶马古道,或合起来称松茂茶马古道。是从今天的都江堰市为起点,至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为终点的一条古代交通要道。游人登上都江堰景区玉垒山的青石路面,还能依稀透过历史的厚重帷幕,想像这条古道的光荣与辉煌,凝望古旧的关隘、雉碟与城墙,领略历史赋予这条古道的重任。

茶马古道早在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蜀汉时期就已经开通。当时的茶马古道并非为贸易而开,主要是出于拓展疆域,便于军事行动的需要。到了唐代,松茂古道成了战略物资互换为主的战略交通要道。在四川,茶叶、布匹、铁器等内地物资在都江堰集中,组成几十上百匹的马帮,经松茂古道运往松潘.再把战马赶回都江堰。所以这条道成为了重要的“茶马古道”。

[都江堰清明放水节] 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又称开水节,源于古代对水神的祭祀(清代就称为祀水),因秦时蜀郡太守李冰建堰有功,后改为祭祀李冰。正式把清明节定为开水节,是在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从那时开始至今,这项古老的水利民俗仪式已有1026年的历史了。都江堰的清明放水节与都江堰严格的岁修制度密切相关。

篇8:都江堰导游词景点讲解

一、途中导游与景点导游

途中导游与景点导游在导游口试中, 根据各自在导游具体工作中的任务、使命差异, 有着较大的不同。途中导游, 偏重宽泛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掌故传说和专题文化, 在口试考试中又称为“自选题”, 也就是由考生根据个人喜好和驾驭能力, 自主选择一条最适合自己参加考试的旅游线路, 在该条线路中自行确定一个路段, 路距3-4千米, 行车时间4-5分钟, 与模拟考试时间4-5分钟相吻合。考生自选线路、自定主题以旅游线路为依据进行讲解。景点导游, 专注于景区的历史、文化、宗教、建筑等信息, 在口试考试中又称为“抽签讲解题”, 由考生按照相关规定抽取一个讲解题签, 在指定题签内, 考生可以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讲解的景点进行讲解, 讲解对象必须为一个点, 讲解时间为4-5分钟, 与模拟考试时间4-5分钟相吻合。

二、两种讲解态势各自的特点

1.途中模拟导游的特点是动态模拟讲解。途中导游的模拟空间为旅游车内, 模拟场景为行进途中。考生在任意一条旅游线路中截取最熟悉、具有一定文化积淀的3-4千米路段, 并在这个路段中按旅游车正常行驶时间4-5分钟内, 提炼一个合乎所经地点的模拟讲解主题, 通过对这个聚焦点的扩散讲解 (深度) , 或反之, 用多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节点聚焦到一个文化主题 (广度) , 表现在考生对该路段和该线路途中讲解的熟悉、把握程度 (厚度) 。它从形式上和内容上有以下几个要求: (1) 讲解要有明确的移动性。考生随机点出途径的地名, 并讲解揭示与这个地名有关联的信息; (2) 讲解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每一个途经点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应挖掘与“本次”旅游目的地有关的背景信息 (杜绝景区直观、直接信息) ; (3) 交代性。该路段所涉及地域的关联背景信息与旅游线路的内在关联, 交代“点”与“线”的关系。

2.景点讲解的特点是静态讲解。静态讲解模拟的空间为一个景区, 场景为一个具体的景点, 要求考生相对稳定地站在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固定景点前, 以直观景点的某一个具体对象作为讲解对象, 如:一块匾、一副对联、一个字、一尊像、一潭水、一座鼎, 或一座殿、一棵树、一方碑, 乃至一棵草……讲解过程中, 内容应自始自终围绕这个固定“点”进行深度讲解。具体要求是, 以挖掘一个点的深度和建树这个点的高度来反映的厚度。静态讲解的要求: (1) 该点主题明确; (2) 讲解固定在一个点位; (3) 讲解过程自始自终没有移动。讲解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形成讲解的深度、高度和厚度。

三、两种讲解态势的形式要求

途中导游与景点讲解无论在表达形态还是表述内容上都有截然不同的区别, 两者至少在考试中绝不能混为一谈, 这不仅是考试科目, 更是将来的工作方法, 有利于形成考生对导游工作方法的理性认识。

1.景点导游的形式要求。 (1) 讲解空间相对静止 (不移动, 对一个点深度解析) ; (2) 讲解主题以小见大、以点带面 (反映出景点与景区的关系) ; (3) 讲解内容相对独立。要以一个具体看得见、摸的着的固定景点为讲解对象, 如七曲山大庙中的“关帝庙”这样一个静止的小点, 或如武侯祠内“三绝碑”, 或如蒙顶山景区的“麒麟石”, 也就是要为讲解词内容的展开找一个固定、稳定的落脚点。以杜甫草堂为例, 不能既讲“大廨”又同时讲解“诗史堂”或甚至将“柴门”、“工部祠”一并拖泥带水地混为一谈。

2.途中导游的形式要求。与景点讲解不同, 途中导游是指行进于途中时, 导游对汽车车窗外道路两旁所经过地区的某一个透视点, 就其历史文化背景信息进行的模拟讲解介绍, 要求通过可视、可感的机点, 对该点, 该区作发散式、辐射式的背景信息揭示。讲解特点为随机取点, 也即见什么讲什么, 或揭示文化背景。途中导游特别强调途中导游的考试与实际运用的高度统一, 即: (1) 随机取点; (2) 抵达旅游景点前的概况性讲解; (3) 专题式讲解。

一篇好的途中导游词必须善于运用导游方法。好的导游方法先声夺人, 让人须臾不能掉以轻心。一般而言, 途中导游讲解的选材点最常见的是途径某个城市。比如松潘古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途径松潘, 可从“松州”两个字切入, 也可以从城门洞或城墙切入, 还可以从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雕像切入, 更可从唐蕃古道或茶马古道切入, 凡此等等, 不一而足。但最好不要从松潘的建造历史或建城史切入, 选择的切入点要与你突出的重点或主题关联较大, 才便于转入重点。语境转换要凭借景点的某一部分, 不能“海空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四、两种讲解态势的对比差异

1.景点导游讲解。在模拟口试中, 景点导游词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要惜时如金, 立竿见影。其一, 要做到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其二, 要点面结合, 重点突出;其三, 对重点阐释部分, 既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效, 又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其四, 题材的选择越具体越好。比如选“武侯祠”就不好, 太宽泛了。谁能用5分钟讲深度、讲升华武侯祠?恐怕连讲清楚都很难, 更不要说讲精彩。即使是小而细到选“刘备殿”、“精远堂”, 如果不具体到一个人、一件事、一件器物, 也很难讲出深度、高度, 没有这“二度”, 这个讲解就没有厚度。应试性景点导游词要求考生选题要具体到一个聚焦点, 如果选题为静远堂, 你的讲解中切忌出现“请随我走进诸葛亮殿”这种用语, 这表明的是动态而非静态;同时, 你站在考场中央, 也不能移动自己的脚步飘来飘去, “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请大家随我穿过这九曲回廊, 去品尝那名酒的千年醇香”诸如此类, 都是景点讲解的大忌。

2.途中导游讲解。把握应试途中导游讲解, 一要注意时间;二要注意空间;三要注意时间和空间的吻合;四要注意它是动态讲解。具体要求为移动的、与车窗外景致相关联的信息点, 主要是通过广度、宽度 (同时尽可能具有一定的深度或高度) 来反映途中讲解的厚度。它一般所表现出的特点是: (1) 移动性; (2) 讲点多; (3) 随机性强 (看到什么“新鲜”东西便开讲) ; (4) 连贯性 (前后、上下的起承和呼应) 。考生应选择每一条线路中自认为最亮的一个点作为自己的讲解。这个讲题在时间上是5分钟, 在空间上是2-3千米 (高速路可增加, 市区则减少) , 内容必须限定在时间、空间的范围之内。

报站名式的讲解 (如从出发点一口气讲到目的地) 是错误的, 也是不符合要求的。将空间超过10千米以上的两个点 (区) 连在一起讲 (如都江堰、青城山的背景文化放一块) 严格来说也是不对的。5分钟的考试时间, 就要求在3千米的范围内, 且最好有两个以上的讲点 (如成都人民南路上的华西坝、小天竺、红照壁) , 或一个讲点中 (如飞沙关) 包含两个以上的亮点 (午时风、贵妃沐浴、丁宝桢的传奇) , 表现出素材的广度、宽度 (主要要求) , 同时还不失深度、高度 (次要要求) , 由此来展示途中导游词的厚度。由于动态中景物转瞬即逝, 因此, 讲解点需要快刀斩乱麻, 告知地 (街) 名, 讲明特色, 揭示内涵, 然后承前启后地做一个收尾。选点的诀窍, 在于多选文化密集度较高的地方或城市, 呈现一种眼花缭乱, 如成都市人民南路就具有这一典型特征:5分钟时间, 华西坝、小天竺、锦江、盐道街、红照壁、状元街……亮点非常多;又如川主寺:有川主寺、地震碑、红军园, 酒店, 机场……这种导游词, 是“分段讲解法”的一种浓缩, 实质上是“点穴式”讲解, 又有虚实结合的特征, 是导游讲解中最灵活机动、短小精悍的一种讲解方法。

上一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下一篇:中国广播电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