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专业2012年规划

2024-09-07

测绘专业2012年规划(精选6篇)

篇1:测绘专业2012年规划

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建设与发展规划

专业学科建设是高校教学的基础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科学地规划专业学科建设,是每所高校谋求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基于此,现根据我院的办学精神(做大、做特),结合我系办学历史、实力、条件和性质,特制定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站在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质量与数量需求的高度,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针对地方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与趋势,科学合理地规划我系学科专业建设,以真正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专业学科建设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为保障,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不断加强和完善学科建设,并依托它们,适时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新专业。

二、教学改革总体思想与发展目标

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学与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测绘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通过改革与发展,学科专业结构更趋合理,学术梯队初具规模,实习基地完备,综合实力、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全面提高,建成培养社会适用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基地。

三、学科专业建设的主要工作和措施

1、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增强教师职业责任感,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2、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教师培养与引进的力度,优化教师队伍,以提高学历教育、提高职称结构和更新知识为重点,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中心,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2012年计划引进1名研究生,副教授以上职称1名。1名在职教师读研。使教师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与素质得到调整提高,具有研究生学历(含在读)的教师达到100%;副教授比例达到30%左右。

3、教学文件建设

专业培养计划是专业发展的基本文件之一。经过2011年的努力,对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都进行了大纲的修订,在2012年的教学过程主要是根据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调整课程安排,修改教案和课件,使新的教学文件符合新的大纲安排。

2011年申报了测绘工程专业暑假测量教学实习指导书的编写。目前指导书编写基本已经完成,仅剩下后续的格式和收尾工作,能够按照申报时的时间完成。

2011年准备迎接评估中,测绘工程专业教学资料收集的不是特别完备,计划在2012年4月份之前将教学资料更加充实,迎接河北省教育厅的学士学位授权的评估。

4、教学方法和手段

2012年7月份要加强对新进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加强教学方法研究,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由学院组织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

5、课程建设

进一步整合课程。计划在2012年申报非测绘专业测量学校级精品课。

6、实习基地建设

2009版教学培养方案中测绘工程专业增大综合实习的力度。因此要适应新的培养方案,为了取得更好的实习效果,要在2012年6月份还需再建立一处野外实习基地。该基地来满足GPS测量与控制测量的综合实习。

7、科研、科技服务与对外交流

教学与科研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教学离不开科研。通过科研保持学科活力,促进学科发展,积极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在2012中,争取平均每位教师都能发表一篇学术或教改的文章。

尽力联系测绘工程专业领域的专家或教授进行两到三次的学术讲座,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

8、学生素质教育

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多给学生提供参加实践锻炼的机会。计划在2012年10月举办第一届测量基本功大赛。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9、招生规模

2012年计划招收2 个行政班,每班40人左右。稳定招生,把握好学生的数量和质量。

测绘教研室

2012年2月20日

篇2:测绘专业2012年规划

2012-3-22 11:35| 发布者: 530pp| 查看: 11520| 评论:

2011年3月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通过城市规划专业增设为一级学科,近二十年来,我国城乡规划学的学科建设发展很快,据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10月,国内目前设有城乡规划专业的大学院校在175所左右,通过城市规划专业本科评估院校24所,拥有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院校60余所,通过评估12所。拥有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点院校9所。城乡规划专业的硕士点、博士点,以及博士后流动站的办学数量和办学质量也呈稳步上升趋势。在全国范围,已经很多有影响的大学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通过全国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评估,它们包括清华大学、东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天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家“211”和“985”的重点院校。当前,中国的城乡规划教育在数量上已居世界前列。中国的城乡规划教育和人才培养,不断为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新生力量。

城市规划专业是从建筑学专业中分化出来的,但它的排名不能和建筑学专业的排名混为一谈,建筑学的排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是最后的结果。现根据各校的综合实力、研究生培养、师资队伍、科研立项等指标对国内设置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进行排名。需要说明的是因侧重地理、区域、管理等方向城市规划硕士点的高校未列入排名,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A++ 第一名: 同济大学

原同济大学建筑系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合并而成,同年,同济大学由金经昌教授主持在国内首先创办了城市规划专业(四年制),当时的名称为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并设立都市计划教研室。1956年该专业分为城市规划专业和城市建设工程专业(五年制)。1960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立城市规划系。1986年开始招收城市规划专业博士研究生,1992年设博士后流动站。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全国重点学科。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硕土点,含城市和区域发展、城市设计、城市交通规划、住房和社区发展、城市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城市开发与规划管理、城市规划技术方法、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八个研究方向;设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博士点,并设有一个博土后流动站。

第二名: 清华大学

城市规划与设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拥有城市规划与设计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前只设置城市规划硕士点,2011年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四年制本科招生。第三名: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创建于1927年,历史悠久,是中国最早的建筑教育基地。著名建筑家、建筑教育家杨廷宝、刘敦桢、童寯教授生前长期在此任教,从事学术研究,为建筑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城市规划专业以城市物质

形态规划为主线,规划设计和规划理论为核心课程,学习相关专业理论课及专业基础课,并参加若干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培养学生具有作为未来规划师和规划高级治理者应有的素质和修养。2004年本专业通过国家城市规划专业评估,获A级优秀。本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建筑学为国家一级学科,含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历史与理论(国家重点学科)、城市规划与设计(江苏省重点学科)、建筑技术科学、景观建筑学、建筑遗产保护与管理和美术学等学科,六个博士点、七个硕士点、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和一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学院的专业图书中央躲书量居全国建筑院系的前列。拥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甲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GIS中国培训中央。

第四名: 天津大学

天津大学前身为创办于1895年的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1951年更名为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办学历史可上溯至1937年创建的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津沽大学建筑系(原天津工商学院建筑系)、北方交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建筑系(原唐山工学院建筑系)与天津大学土木系共同组建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系。1954年成立天津大学建筑系。1997年6月,天津大学进行学院制改革,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专业于2000年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的评估,并于2004年获得优秀资格认证。1998年学院的建筑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的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和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二级学科均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包括自主申请设置的建筑环境设计博士点,共有5个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拥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设计艺术学、建筑环境设计、艺术学和美术学等8个专业的硕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经国家批准又设立建筑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1年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再次顺利通过复评,是该学科目前全国仅有的3个重点学科之一。

第五名: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沿袭于当初的建设部直属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979年在武汉建筑材料产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开办了城市规划专业,是当时我国最早开办城市规划专业的三所学校之一。至1983年共招收了5届共5班城市规划专业学生170人。1985年2月,武汉建材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在校三个班搬迁至武汉城建学院新校园,并成立武汉城建学院城市规划系,下设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两个专业。1993年武汉城建学院系部调整,风景园林系撤销,并入城市规划系;城市管理系撤销,其中城市管理专业的部分城市规划专业教师并入城市规划系,成立新的城市规划与建筑系,下辖建筑学、城市规划两个专业。2000年5月原华中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与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规划建筑系合并成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是湖北省重点学科.城市规划系于1979年开始招收四年制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995年改为五年制。1994年获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城市规划与设计博士学位授予权(九所城市规划一级学科博士点之一)。1998年城市规划学科被评为湖

北省重点学科和建设部重点学科,2000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教育评估,2006年以优秀成绩通过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教育评估复评以及研究生教育评估。2007年城市规划专业被武书连教授承担的“中国大学评价”课组评价为中国大学工学本科114个城市国画中的三个A++级专业之一。

第六名: 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前身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是 1952 年全国院系调整时由原重庆大学、西南工专等院校的建筑系合并而成。1994 年学校更名重庆建筑大学,建筑系更名为建筑城规学院; 2000 年新重庆大学组建后,更名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创办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是国内最早创办的专业学科之一。1998 年城市规划本科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2004 年城市规划本科与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研究生第二次国家评估优秀级通过。建筑城规学院有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科学、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设计艺术学七个硕士点;有建筑学以及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一级学科所含的四个二级学科博士点),自主建设景观建筑学、室内设计两个博士点;《山地城镇规划与建筑科学》是学校“ 211 工程”重点建设项目。2007年8月20日,教育部正式宣布了新一轮国家重点学科评审结果,我院城市规划与设计被确以为国家二级重点学科。

A+ 第七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原名西安建筑工程学院,于 1956 年由东北工学院、西北工学院、青岛工学院和苏南产业专科学校等四所院校的土木、建筑、市政类系(科)合并而成,积淀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最早的一批土木、建筑、市政学科的精华,为我国闻名的土建类院校之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具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是原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的建筑科(1923年)和原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年由梁思成先生创立),1956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南北两所古老的建筑系迁移至西安,合并成为我校建筑学院前身。在继承办好建筑学专业的基础上,1956年,开办总图运输设计(原称工业运输与总图)专业;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在建筑学专业增设城市规划方向;1986年正式开办城市规划专业,并开始招生;1996年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自50年代,在前苏联莫斯科建筑学院的专家指导下,建筑学院开始培养研究生。1981年我国设立学位制度以来,建筑设计及其理论(1981年)、建筑历史与理论(1983年)、建筑技术科学(1983年)、城市规划与设计(1986年)相继获得硕士授予权。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

第八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是我国早期建立的建筑院系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与哈工大诞生同年的1920年。当时为隶属于中长铁路的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铁路建筑科;1922年学校改名为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设铁路建筑系和电机系;1927

年铁路建筑系改为建筑工程系。1928年,学校由东省特区与中东铁路共管,校名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当时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采用建筑结构和施工并重的教学模式。1958年起设立建筑学专业,实行6年学制。1959年国家实行院系调整,土建类专业从哈工大分离出来成立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科纳入土木工程系。1985年增设本科城市规划专业。1995年增设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1999年成立哈尔滨建筑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培养工作始于1952年,当时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开办含有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班。1959年起招收导师制研究生。“文革”后1978年恢复招收导师制研究生。200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建筑大学合校后,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艺术设计系、建筑系并入,组建了新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04年3月成立了建筑系、城市规划系和艺术设计系。下设建筑设计(一、二、三室)、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设计、产品与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10个教研室,并设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和城市设计等九个研究所,此外还设有实验中心、数字信息中心、建筑图书分馆、资料档案中心等教学和研究辅助机构。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成立于1985年,同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我国较早创办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之一。城市规划专业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于1998年以A级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并于1999年被评为建设部重点学科,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再次以A级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城市规划专业经过多年奋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全国同类院校中居领先地位。本专业拥有国家甲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了大量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研究项目,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基地。

第九名: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系是我国高等院校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建筑学系之一,学科形成于1932年的勷勤大学,1938-1952年并入原国立中山大学工学院,1952年经院系调整与其它院校同专业合并形成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现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是国家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建筑学系设有五年制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建筑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在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有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等4个博士点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及景观建筑设计等5个硕士点。2002年、2004年城市规划硕士研究生及本科教育也分别通过了国家专业教育评估;城市规划专业于2005年被评为广东省名牌专业。

第十名: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学科的硕士点在1997年前的名称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后来国家教委调整学科,更改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专业,这个学科的研究范围是所有的人工建筑以外的环境,包括国土规划,城市景观,区域规划等几个方面。本学科的硕士点综合实力非常强,师资力量也较强,城市规划与设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学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更倾向于园林景观规划的方向。

篇3:测绘专业2012年规划

一、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努力, 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有效防控了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 有力保障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动物产品安全, 成功应对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灾后防疫, 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 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动物疫病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 动物疫病防治基础更加坚实

近年来, 在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下,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基础不断强化。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国家修订了动物防疫法, 制定了兽药管理条例和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出台了应急预案、防治规范和标准。相关制度不断完善, 落实了地方政府责任制, 建立了强制免疫、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区域化管理等制度。工作体系逐步健全, 初步构建了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 动物疫病监测、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加强, 一批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研究、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研制、综合防治技术集成示范等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和产品。我国兽医工作的国际地位明显提升, 恢复了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权利, 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 有序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 动物疫病流行状况更加复杂

我国动物疫病病种多、病原复杂、流行范围广。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仍在部分区域呈流行态势, 存在免疫带毒和免疫临床发病现象。布鲁氏菌病、狂犬病、包虫病等人畜共患病呈上升趋势, 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暴发流行。牛海绵状脑病 (疯牛病) 、非洲猪瘟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风险持续存在, 全球动物疫情日趋复杂。随着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养殖密度不断增加, 畜禽感染病原机会增多, 病原变异几率加大, 新发疫病发生风险增加。研究表明, 70%的动物疫病可以传染给人类, 75%的人类新发传染病来源于动物或动物源性食品, 动物疫病如不加强防治, 将会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

(三) 动物疫病防治面临挑战

人口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对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 我国动物疫病防治正在从有效控制向逐步净化消灭过渡。全球兽医工作定位和任务发生深刻变化, 正在向以动物、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的现代兽医阶段过渡, 需要我国不断提升与国际兽医规则相协调的动物卫生保护能力和水平。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 动物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制约更加突出。目前, 我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展不平衡, 基层基础设施和队伍力量薄弱, 活畜禽跨区调运和市场准入机制不健全, 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工作起步晚, 动物疫病防治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方针, 把动物疫病防治作为重要民生工程, 以促进动物疫病科学防治为主题, 以转变兽医事业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实施分病种、分区域、分阶段的动物疫病防治策略, 全面提升兽医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水平, 有计划地控制、净化和消灭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动物疫病,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 社会参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总责, 相关部门各负其责, 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形成政府、企业、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防治机制。

——立足国情, 适度超前。立足我国国情, 准确把握动物防疫工作发展趋势, 科学判断动物疫病流行状况, 合理设定防治目标, 开展科学防治。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根据我国不同区域特点, 按照动物种类、养殖模式、饲养用途和疫病种类, 分病种、分区域、分畜禽实行分类指导、差别化管理。

——突出重点, 统筹推进。整合利用动物疫病防治资源, 确定国家优先防治病种, 明确中央事权和地方事权, 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环节、重点措施, 加强示范推广, 统筹推进动物防疫各项工作。

(三) 防治目标

到2020年, 形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适应, 有效保障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综合防治能力。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6种优先防治的国内动物疫病达到规划设定的考核标准, 生猪、家禽、牛、羊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以下, 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和公共卫生风险显著降低。牛海绵状脑病、非洲猪瘟等13种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和扩散风险有效降低, 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和处置能力明显提高。基础设施和机构队伍更加健全, 法律法规和科技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财政投入机制更加稳定, 社会化服务水平全面提高。

三、总体策略

统筹安排动物疫病防治、现代畜牧业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 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疫病防治模式, 着力破解制约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性问题,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强化条件保障, 实施计划防治、健康促进和风险防范策略, 努力实现重点疫病从有效控制到净化消灭。

(一) 重大动物疫病和重点人畜共患病计划防治策略

有计划地控制、净化、消灭对畜牧业和公共卫生安全危害大的重点病种, 推进重点病种从免疫临床发病向免疫临床无病例过渡, 逐步清除动物机体和环境中存在的病原, 为实现免疫无疫和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基于疫病流行的动态变化, 科学选择防治技术路线。调整强制免疫和强制扑杀病种要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执行。

(二) 畜禽健康促进策略

健全种用动物健康标准, 实施种畜禽场疫病净化计划, 对重点疫病设定净化时限。完善养殖场所动物防疫条件审查等监管制度, 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定期实施动物健康检测, 推行无特定病原场 (群) 和生物安全隔离区评估认证。扶持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 逐步降低畜禽散养比例, 有序减少活畜禽跨区流通。引导养殖者封闭饲养, 统一防疫, 定期监测, 严格消毒, 降低动物疫病发生风险。

(三) 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策略

强化国家边境动物防疫安全理念, 加强对境外流行、尚未传入的重点动物疫病风险管理, 建立国家边境动物防疫安全屏障。健全边境疫情监测制度和突发疫情应急处置机制, 加强联防联控, 强化技术和物资储备。完善入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评估、检疫准入、境外预检、境外企业注册登记、可追溯管理等制度, 全面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监视监测能力建设。

四、优先防治病种和区域布局

(一) 优先防治病种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动物卫生状况, 综合评估经济影响、公共卫生影响、疫病传播能力, 以及防疫技术、经济和社会可行性等各方面因素, 确定优先防治病种并适时调整。除已纳入本规划的病种外, 对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水生动物疫病和其他畜禽流行病, 根据疫病流行状况和所造成的危害, 适时列入国家优先防治范围。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确定辖区内优先防治的动物疫病, 除本规划涉及的疫病外, 还应将对当地经济社会危害或潜在危害严重的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水生动物疫病、其他畜禽流行病、特种经济动物疫病、宠物疫病、蜂病、蚕病等纳入防治范围。

(二) 区域布局。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

——国家优势畜牧业产业带。对东北、中部、西南、沿海地区生猪优势区, 加强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生猪疫病防治, 优先实施种猪场疫病净化。对中原、东北、西北、西南等肉牛肉羊优势区, 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等牛羊疫病防治。对中原和东北蛋鸡主产区、南方水网地区水禽主产区, 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等禽类疫病防治, 优先实施种禽场疫病净化。对东北、华北、西北及大城市郊区等奶牛优势区, 加强口蹄疫、布鲁氏菌病和奶牛结核病等奶牛疫病防治。

——人畜共患病重点流行区。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 (区、市)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重点加强布鲁氏菌病防治。对河北、山西、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12个省 (区、市) , 重点加强狂犬病防治。对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7个省, 重点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对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7个省 (区) 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重点加强包虫病防治。

——外来动物疫病传入高风险区。对边境地区、野生动物迁徙区以及海港空港所在地, 加强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对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东北部边境地区, 重点防范非洲猪瘟、口蹄疫和H7亚型禽流感。对新疆边境地区, 重点防范非洲猪瘟和口蹄疫。对西藏边境地区, 重点防范小反刍兽疫和H7亚型禽流感。对广西、云南边境地区, 重点防范口蹄疫等疫病。

——动物疫病防治优势区。在海南岛、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自然屏障好、畜牧业比较发达、防疫基础条件好的区域或相邻区域, 建设无疫区。在大城市周边地区、标准化养殖大县 (市) 等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程度较高地区, 推进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五、重点任务

根据国家财力、国内国际关注和防治重点, 在全面掌握疫病流行态势、分布规律的基础上, 强化综合防治措施, 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人畜共患病, 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 有效防范重点外来动物疫病。农业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口蹄疫 (A型、亚洲I型、O型) 、高致病性禽流感、布鲁氏菌病、狂犬病、血吸虫病、包虫病的防治计划, 出台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新城疫、奶牛结核病、种禽场疫病净化、种猪场疫病净化的指导意见。

(一) 控制重大动物疫病

开展严密的病原学监测与跟踪调查, 为疫情预警、防疫决策及疫苗研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改进畜禽养殖方式, 净化养殖环境, 提高动物饲养、屠宰等场所防疫能力。完善检疫监管措施, 提高活畜禽市场准入健康标准, 提升检疫监管质量水平, 降低动物及其产品长距离调运传播疫情的风险。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制度, 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和强制扑杀政策, 建立扑杀动物补贴评估制度。完善强制免疫政策和疫苗招标采购制度, 明确免疫责任主体, 逐步建立强制免疫退出机制。完善区域化管理制度, 积极推动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

(二) 控制主要人畜共患病

注重源头管理和综合防治, 强化易感人群宣传教育等干预措施, 加强畜牧兽医从业人员职业保护, 提高人畜共患病防治水平, 降低疫情发生风险。对布鲁氏菌病, 建立牲畜定期检测、分区免疫、强制扑杀政策, 强化动物卫生监督和无害化处理措施。对奶牛结核病, 采取检疫扑杀、风险评估、移动控制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强化奶牛健康管理。对狂犬病, 完善犬只登记管理, 实施全面免疫, 扑杀病犬。对血吸虫病, 重点控制牛羊等牲畜传染源, 实施农业综合治理。对包虫病, 落实驱虫、免疫等预防措施, 改进动物饲养条件, 加强屠宰管理和检疫。

(三) 消灭马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

当前, 马鼻疽已经连续三年以上未发现病原学阳性, 马传染性贫血已连续三年以上未发现临床病例, 均已经具备消灭基础。加快推进马鼻疽和马传染性贫血消灭行动, 开展持续监测, 对竞技娱乐用马以及高风险区域的马属动物开展重点监测。严格实施阳性动物扑杀措施, 完善补贴政策。严格检疫监管, 建立申报检疫制度。到2015年, 全国消灭马鼻疽;到2020年, 全国消灭马传染性贫血。

(四) 净化种畜禽重点疫病

引导和支持种畜禽企业开展疫病净化。建立无疫企业认证制度, 制定健康标准, 强化定期监测和评估。建立市场准入和信息发布制度, 分区域制定市场准入条件, 定期发布无疫企业信息。引导种畜禽企业增加疫病防治经费投入。

(五) 防范外来动物疫病传入

强化跨部门协作机制, 健全外来动物疫病监视制度、进境动物和动物产品风险分析制度, 强化入境检疫和边境监管措施, 提高外来动物疫病风险防范能力。加强野生动物传播外来动物疫病的风险监测。完善边境等高风险区域动物疫情监测制度, 实施外来动物疫病防范宣传培训计划, 提高外来动物疫病发现、识别和报告能力。分病种制定外来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技术规范, 在高风险区域实施应急演练, 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与联防联控, 健全技术和物资储备, 提高技术支持能力。

六、能力建设

(一) 提升动物疫情监测预警能力

建立以国家级实验室、区域实验室、省市县三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主体, 分工明确、布局合理的动物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网络。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重点人畜共患病和动物源性致病微生物病原数据库。加强国家疫情测报站管理, 完善以动态管理为核心的运行机制。加强外来动物疫病监视监测网络运行管理, 强化边境疫情监测和边境巡检。加强宠物疫病监测和防治。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能力建设。加强疫病检测诊断能力建设和诊断试剂管理。充实各级兽医实验室专业技术力量。实施国家和区域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增加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经费投入。

(二) 提升突发疫情应急管理能力

加强各级突发动物疫情应急指挥机构和队伍建设, 完善应急指挥系统运行机制。健全动物疫情应急物资储备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储备应急处理工作所需的防疫物资, 配备应急交通通讯和疫情处置设施设备, 增配人员物资快速运送和大型消毒设备。完善突发动物疫情应急预案, 加强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疫病处置扑杀补贴机制, 对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过程中强制扑杀、销毁的动物产品和相关物品给予补贴。将重点动物疫病纳入畜牧业保险保障范围。

(三) 提升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能力

依托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兽医站和村级兽医室, 构建基层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网络, 强化疫苗物流冷链和使用管理。组织开展乡村兽医登记, 优先从符合条件的乡村兽医中选用村级防疫员, 实行全员培训上岗。完善村级防疫员防疫工作补贴政策, 按照国家规定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和医疗保健措施。加强企业从业兽医管理, 落实防疫责任。逐步推行在乡镇政府领导、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指导和监督下, 以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 以村级防疫员、执业兽医、企业从业兽医为技术依托的强制免疫模式。建立强制免疫应激反应死亡动物补贴政策。加强兽用生物制品保障能力建设。完善人畜共患病菌毒种库、疫苗和诊断制品标准物质库, 开展兽用生物制品使用效果评价。加强兽用生物制品质量监管能力建设, 建立区域性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检测中心。支持兽用生物制品企业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及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对兽用生物制品产业的宏观调控。

(四) 提升动物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加强基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能力建设, 严格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保障日常工作经费。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站管理, 推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指定通道出入制度, 落实检疫申报、动物隔离、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完善养殖环节病死动物及其无害化处理财政补贴政策。实施官方兽医制度, 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素质。完善规范和标准, 推广快速检测技术, 强化检疫手段, 实施全程动态监管, 提高检疫监管水平。

(五) 提升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能力

加大投入力度, 整合资源,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国家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建设, 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疫情应急指挥管理、兽医公共卫生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兽用生物制品监管以及执业兽医考试和兽医队伍管理等信息采集、传输、汇总、分析和评估能力。加强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

(六) 提升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能力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构建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动物诊疗机构多元化发展, 不断完善动物诊疗机构管理模式, 开展动物诊疗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动物养殖、运输等环节管理, 依法强化从业人员的动物防疫责任主体地位。建立健全地方兽医协会, 不断完善政府部门与私营部门、行业协会合作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投入, 积极运用财政、金融、保险、税收等政策手段, 支持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运行。加强兽医机构和兽医人员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收费管理, 制定经营服务性收费标准。

七、保障措施

(一) 法制保障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规则, 参照国际动物卫生法典和国际通行做法, 健全动物卫生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动物防疫法, 加快制订和实施配套法规与规章, 尤其是强化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活畜禽跨区域调运、动物流通检疫监管、强制隔离与扑杀等方面的规定。完善兽医管理的相关制度。及时制定动物疫病控制、净化和消灭标准以及相关技术规范。各地要根据当地实际, 制定相应规章制度。

(二) 体制保障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 健全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 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兽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兽医行政管理、监督执法和技术支撑体系, 稳定和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体系, 切实加强机构队伍建设。明确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公益性质。进一步深化兽医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以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为主体的新型兽医制度,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兽医机构和兽医队伍评价机制。建立起内检与外检、陆生动物与水生动物、养殖动物与野生动物协调统一的管理体制。健全各类兽医培训机构, 建立官方兽医和执业兽医培训机制, 加强技术培训。充分发挥军队兽医卫生机构在国家动物防疫工作中的作用。

(三) 科技保障

国家支持开展动物疫病科学研究, 推广先进实用的科学研究成果, 提高动物疫病防治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兽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资源集成融合, 充分利用全国动物防疫专家委员会、国家参考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大专院校兽医实验室以及大中型企业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强化兽医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技术研究平台建设, 增强兽医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依托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973”计划等国家科技计划, 攻克一批制约动物疫病防治的关键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 完善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研究平台, 深入开展病原学、流行病学、生态学研究。在诊断技术研究方面, 重点引导和支持科技创新, 构建诊断试剂研发和推广应用平台, 开发动物疫病快速诊断和高通量检测试剂。在兽用疫苗和兽医药品研究方面, 坚持自主创新, 鼓励发明创造, 增强关键技术突破能力, 支持新疫苗和兽医药品研发平台建设, 鼓励细胞悬浮培养、分离纯化、免疫佐剂及保护剂等新技术研发。在综合技术示范推广方面, 引导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抓好技术集成示范工作。同时, 加强国际兽医标准和规则研究。培养兽医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 以及兽医实用技术推广骨干人才。

(四) 条件保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将动物疫病防治纳入本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将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管理等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实行统一管理。加强经费使用管理, 保障公益性事业经费支出。对兽医行政执法机构实行全额预算管理, 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中央财政对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监测、扑杀、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经费给予适当补助, 并通过国家科技计划 (专项) 等对相关领域的研究进行支持。地方财政主要负担地方强制免疫疫病的免疫和扑杀经费、开展动物防疫所需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经费, 以及地方专项动物疫病防治经费。生产企业负担本企业动物防疫工作的经费支出。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编制和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 进一步健全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兽药监察和残留监控、动物疫病防治技术支撑等基础设施。

八、组织实施

(一) 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做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动物卫生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对制定单项防治计划的病种, 要设定明确的约束性指标, 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适时开展实施效果评估。对在动物防疫工作、动物防疫科学研究中作出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给予奖励。

(二) 明确各部门职责

篇4:测绘专业2012年规划

关键词: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 现代学徒制 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方案 考评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6(a)-0143-02

1 现代学徒制概述

所谓“现代学徒制”是在校企合作基础下,以学生的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参与为载体,以教师和企业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依托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是在继承以言传身教为主要技能传授方式的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学校职业教育,其本质是工作和学习相结合、企业培训和学校教育相结合,为学习者提供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训练、工作经验积累和职业精神培养,从而适应现代企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现代学徒制在西方国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职业教育途径,在我国许多职业院校借鉴现代学徒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也遇到诸多困难,主要是还没有建立相应的长效机制和运行保障机制。政府、企业、学校三个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现代学徒制倡导学校、企业之间深化合作,同时教师、师傅之间通过联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传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传统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递进,企业招工难等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终极目标是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服务企业发展。近年来,在欧洲等老牌制造业国家,现代学徒制受到普遍的关注,为此,英国制定实施了复兴学徒制计划,德国、瑞士等国家对现代学徒制体系也进行了强化和完善。

国务院、教育部在2014年召开了一系列的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并出台了开展现代学徒制的政策文件。但是相关的劳动和教育的法律政策还没有建立,政府在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试点院校现代学徒制实施上,还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对于各方的职责、任务、考核评价、运行机制、经费来源等进行具体说明[2]。

尽管在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还不成熟,各种管理制度还不完善,但是在我国职院院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势在必行的。

2 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长沙环保学院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土地权属调查、地籍测量、房产测量、地形测量、水准测量或GPS测量、地下管线探测、控制测量、工程测量、不动产测量与登记、地理国情调查;土地整理、土地规划设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影像解译、空间数据处理土地评价与土地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这些技能都是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来。目前学生技能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在课堂,学生得不到真实项目的训练,学生学到的东西与企业的需求是脱节的。此外,老师都是直接从学校走向学校,没有企业经验,很难把企业中的真实项目与、前沿技术、生产活动与教学融合起来。因此,在该专业迫切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开展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方式,做到人才培养和企业真正对接。

3 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

3.1 校企合作,共同育人

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离不开学校的培养。现代学徒制将传统的学徒制和目前的职业教育制度糅合起来。学校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与企业是不一样的,要将现代学徒制培养应用起来,合作育人的机制将有待更进一步探索[3]。学校和企业需共同探讨,共同参与,形成“双主体”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各司其责,学生必须明确自己既是学生又是学徒的双重身份。形成明确的制度,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提供有效的保障[4]。企业和学校必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在社会中有更大竞争力。

3.2 建立适应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师资队伍

“现代学徒制”是一个把企业和学校有机结合的一种培养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行业的共同付出。同时,政府的引导和有效监管才会使得这种模式正常实施。

在我国,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除了在高考分数线上进行区分外,没有一个严格的区分标准,尤其是职业院校在对教师的引入中没有设置教师的职业教师引入标准,引进人才的模式依然是重学历轻经历,对于教师的企业经历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职业院校目前是引进的老师大部分都是直接来自学校的应届毕业生,没有企业实践的经验。虽然他们有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导致在上课的过程中只能照本宣科,不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更不用说把项目带入课堂。而企业的师傅大多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教师培训,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教学能力不足,缺乏系统的理论体系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和企业师傅的教育教学能力是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解决的问题,建立支完善的适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是非常关键的。

为了培养适应该校国土测绘与规划专业的现代学徒制的师资队伍,学校与多家测绘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的将学校的专业老师派入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共同完成项目,提高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求企业师傅定期进入学校课堂,提高师傅的教学管理和教学组织能力。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由教师和师傅共同商讨制定。在进行教师的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时,教师的企业一线经历要纳入到考核中,企业师傅的教学能力也应纳入到企业的考核中。

在教师招聘过程中,不能只看学历,更不能将学历资本定为进入职业院校的门槛。

3.3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性”和企业锻炼的“职业性”的有机结合[5]。目前国土测绘与规划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只能满足传统的教学需要,与社会的真正需求有所脱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必须进入企业,了解目前企业中与该专业相关的岗位工作,分析这些工作岗位所需要的技能以及这些技能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企业最后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重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标准。课程的设置方式灵活多样,不能仅局限于课堂,在课程设置中要加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建立校中厂和厂中校的模式对学生进行企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3.4 建立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考评体系

良好的考评机制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能否延续的一个关键体系。需建立一套对企业对学校、对师傅对学徒的一个评价标准,促进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施晶晖,余沫汐.现代学徒制与职教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企业教育,2013(22):151.

[2]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四)——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15):1.

[3]谢新芳.初探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对企业研发的促进作用[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4(4):70-73.

[4]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97-103.

篇5:测绘专业2012年规划

《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练习

一、单选题:

1、对行政管理理解有误的是:()

A、行政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B、行政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C、行政管理具有相同的形式D、行政管理体现一种关系

2、行政沟通原则不包括()

A、高效率原则B、高质量原则C、民主化原则D、平行化原则

3、行政法治原则不含()

A、行政合法性原则B、行政合理性原则C、行政有效性原则D、行政应急性原则

4、对于行政违法而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其行为客观上构成违法,就应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B、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但行为客观上构成违法,就应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C、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其行为客观上也已构成违法,且具备责任能力,就应追究其行政法律责任

D、只要行为人主观上无过错,就不能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5、总规审批程序正确的是:()

A、专家认证、人大审议、公布宣传、批准并上报

B、专家认证、人大审议、政府审核、公布宣传、批准并上报C、专家认证、公布宣传、政府审核、人大审议、批准并上报D、专家认证、政府审核、人大审议、批准并上报、公布宣传

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是土地部门审批土地的参考依据

B、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土地部门在任何地点批准的土地使用文件均无效C、建设用地规划管理须合理制定土地使用费标准

D、建设用地规划管理不包括制定土地使用费标准的内容

7、名城保护方法不含:()

A、开辟新区保护古城B、城市总体空间格局和历史标志的保护C、城市宏观环境的保护D、恢复古迹,新建仿古街区

8、下列不属于违法建设的是:()A、经主管部门批准的临时建设工程

B、因建设单位需要而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定的设计图纸作了局部修改的建设工程C、主管部门未按法律规定批准建设的项目D、超过规定期限拒不拆除的临时建设工程

9、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所有活动,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B、制定和实施所有规划,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

C、在城市规划区内所有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D、全国所有的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城市规划法》

10、旧区改造包括的内容为:()A、充实和更新B、利用和更新

C、利用、充实和更新D、保护、利用、充实和更新

11、行政机构的含义不包括以下哪方面()

A、组织结构B、组织规模C、组织行为D、组织意识

12、提高行政效能的方法不含:()

A、改革组织体制B、改善外部环境C、提高行政人员素质D、完善行政过程

13、行政合理性原则的产生是由于()

A、科学性的存在B、理性的存在C、情感的存在D、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存在14、追究行政法律责任的原则不含()

A、教育与惩罚相结合B、责任法定C、责任自负D、责任连带

1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总规局部调整,应报市政府备案

B、总规局部调整,应报同级人大和原批准机关备案C、总规重大调整,应报市政府批准

D、总规重大调整,应报市政府和同级人大批准,并报原批准机关备案

16、规划主管部门审查建设工程方案时依据()A、规划设计条件B、建筑的规模、位置

C、建筑的功能布局、造型、总平面D、场地周围环境

17、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管理原则不含()A、整体保护原则B、系统保护原则

C、特色保护原则D、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保护并重原则

18、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实施监督检查时,只有在人员特别紧张时才能一人前往

B、实施监督检查时,若与被检查人发生争执,应立即出示证件,表明身份C、实施监督检查时,不必通知被检查人,以免对方不配合D、只要检查合法正当,即使给建设单位造成损失,监查单位也不承担责任

19、城市规划区是指()

A、城市建成区范围B、城市市区范围 C、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

D、城市市区、近郊区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范围20、划分大、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是指()A、市区非农业人口

B、城市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总人口(含常住非农业人口、农业人口及暂住半年以上人口)C、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D、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总人口

21、对行政领导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A、行政领导是行政机构的主要负责人B、行政领导是行政机构的集体领导

C、行政领导是一种行为活动的过程D、行政领导是行政机构所有部门负责人的统称

22、对法律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B、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准则

C、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D、法律是国家用来规范人们行为的23、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合理性原则适用于行政法的所有领域B、合理性原则适用于自由裁量权领域C、合法性原则不适用于自由裁量权领域D、合法性原则与合理性原则没有联系

24、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包括()

A、审批和实施规划B、组织编制和实施规划

C、实施和监督检查D、组织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和监督检查

25、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应在计划部门审批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之后立即进行

B、建设项目规划选址意见书应该作为计划部门审批该项目是否可行的参考意见C、建设项目规划选址只是在该项目已有比较明确的建设地点情况下开展

D、没有规划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计划部门不得批准该项目可行性报告

26、建设单位获得哪个文件或证书才能开工()A、规划设计条件B、项目选址意见书

C、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D、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27、对历史保护建筑不需申请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行为是:()A、外立面清洗、粉刷B、基本平面的装修

C、内部装修涉及局部变动D、危房修缮结构加固

28、建设单位何时才能向房地管理部门申请房屋产权登记?()A、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后B、放线、验线合格后

C、建筑工程竣工后D、获得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后

29、国家实行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方针是:()

A、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B、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C、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D、因地制宜,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30、划分大、中、小城市的依据是:()

A、城市的行政级别、经济总量B、城市的人口规模C、城市的地域范围D、结合考虑上述各要素

二、多选题:

1.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规定,城市规划中必须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包括下列()。

A.区域协调发展B.城市土地利用C.风景名胜资源管理D.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E.城市水资源利用

2.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t城市近期规划的编制包括()。

A.对城市土地利用做出进一步的安排B.对城市人口分布使出进一步的安排C.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D.近期内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重点和发展时序E.提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治理的措施 3.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应包括()。

A.竖向规划设计B.确定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具体要求

C.确定市政工程管线位置—、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线,进行营线综合D.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分布、用地范围和控制原则E.确定规划范围内不同性质用地的界线 4.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道路绿地—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D.道路绿带—在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C.路侧绿带—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分为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

D.交通岛绿地—可绿化的炙通岛用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E.广场、停车场绿地—广场、停车场用地范围内的绿化用地 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成果一般由()和三部分组成。A.规划文本B.规划说明C.规划图纸D.附件E.附图

6.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爱国家保护的文物应包括下列()。

A.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B.历史上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

C.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D.受近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功能创新、造型独特的现代建筑E.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和古人类化石同文物

7.在文物保护方面,下列哪些行为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资质证书被吊销?()A.擅自改变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用途的B.擅自在丈物保扩单位的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C.擅自迁移、拆除不可移动文物的D.擅自在原址重建已全部毁坏的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文物破坏的E.施工单位未取得文物保护工程资质证书,擅自从事文物修缮、迁移、重建的 8.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便于寻访、识别和街道命名 B.规划布局和建筑应体现地方特色,与周围环境相协调C.合理设置公共服务设施,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D.精心设置建筑小品,丰富与美化环境

E.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市政公用站点等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

9.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关于住宅的布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选用环境条件优越的地段布置住宅,其布置应合理紧凑

B.面街布置的住宅,其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向城市道路和居住区级道路

C.老年人居住建筑宜靠近相关采光通风良好的地块

D.在丘陵和山区,除考虑住宅布置与主导风向的关系外,尚应重视因地形变化而产生的地方风对住宅建筑防寒、保温或自然通风的影响

E.在Ⅰ、Ⅱ、Ⅵ、Ⅶ建筑气候区,主要应利用于住宅冬季的日照、防寒、保温与防风沙的侵袭;在Ⅲ、Ⅳ建筑气候区,主要应考虑住宅夏季防热和组织自然通风、导入室的要求 10.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下列()应当划分土地利用区,明确土地用途。A.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B.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C.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D.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E.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参考答案: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A.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B.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C.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D.因地制宜,节约用地E.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乡、村庄的建设和发展,应()。A.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B.引导村民合理进行建设C.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D.因地制宜,节约用地

E.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1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旧城区的改建应()。A.保扩历史文化遗产和传统风貌B.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时序

C.充分利用现有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D.合理确定拆迁和建设规模E.有计划地对危房集中、基础设施落后等地段进行改建 1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在()发放后,因依法修改城乡规划给被许可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给予补偿。

A.建制镇建设规划许可证B.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C.选址意见书D.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E.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14.下列关于城镇体系、城市、建制镇、集镇和村庄的法律法规定义,完全正确的是()。A.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经济和空间发展上具有有机联系的城镇群体B.城市是指国家按照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和市

C.建制镇是指乡、民族乡和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D.集镇是指经县人民政廊确认,由集市发展而成的作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E.村庄是指农村村民居住和从事各种生产的聚焦点 15.根据《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分区规划的编制包括下列()。A.提出自然遗产的保护措施B.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出指导性要求C.对城市土地利用做出进一步的安排D.对城市人口分布做出进一步的安排E.对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16.下列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分车绿带—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B.行道树绿带—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C.装饰绿地—以装点、美化街景为主,可供行人游览、休息的绿地

D.开放式绿地—在城市重点路段,强调沿线绿化景观,体现城市风貌、绿化特色的道路E.道路绿地率—一道路红线范围内各种绿带宽度之和占总宽度的百分比1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等作业。

A.爆破B.钻探C.挖掘D.测量E.其他建设工程

18.对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A.修缮B.保养C.迁移D.转让E.抵押

19.根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规定,一般情况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规划文本应包括()。

A.各类专项讦估B.规划原则与目标C.若干专项规划D.生态环境保护E.居民社会调控

20.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得买卖的文物包括下列()。

篇6:测绘专业2012年规划

(2012-2017)

小学数学 陈 翔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为我们只有 一次人生。”我最想做的事,就是用一支粉笔书写青春,就是在三尺讲台献出光和热,就是用自己的教育思想去描绘美好的明天。怎样才能无愧于这份神圣的工作,是我一直在思考并努力的问题。为了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在师德、业务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并快速跟上新课程,新教育思想的步伐,成长为一名教学思维严谨、师德家长信任,风格学生喜欢的教师,特为自己制定一份专业发展规划。

一、个人基本情况 08年宁德师专毕业,工作以来,在各位领导、同事的帮助下,我在各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能自觉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各项工作安排,每月出满勤,工作以身作则,积极主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四年的教育经历使我明白教师,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的发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中,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二、专业发展总目标

在未来的五年时间中,我将“多做”、“多想”、“多听”,力争成为一名思想素质高、具有一定科研能力、专业知识结构、教学水平较高的能适应小学教育教学水平发展需要的数学学科教师。

三、未来五年发展规划

第一阶段:(2012.9——2013.8)

做个好老师。做孩子喜欢,家长认可,同事认同、领导放心的好老师。

(1)上好每一堂课。要把握好“师徒结队”的机会,不断的向老教师学习,努力缩短“适应期”限。

(2)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全面深入地理解认识新课程、新理念,以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尝试应用,并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3)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点,工作能力得到学校家长的认可,全心全意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用一颗宽容和真诚的心对待学生,在备课设计和布置

作业时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用平等和高度的责任心换取家长的信任。

(4)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在日常工作中与同事团结协作,乐于助人,体现良好的团队精神。

第二阶段:(2013.9——2014.8)

在实践中不断提升、积累智慧、注重教学反思,要学会做研究型的教师。

(1)充分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学中大胆实践,开拓创新,重点培养自身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应变的机智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风格。

(2)深入教学领域的研究,确立研究课题,虚心请教,集思广益,同伴互动,收集信息,探讨交流,成为学校的一名合格教师。

第三阶段:(2014.9——2016.8)

成为学习者型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上进一步提高理论功底,多看教育技术的相关专业的理论书籍。

(1)在教学中注重学法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教学效率。努力使学生基本形成会预习的好习惯和努力培养学生独立钻研的学习品质。

(2)充分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优化课堂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不断的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加大课堂密度,充分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做一个受学生爱戴、拥护的好教师,完善自身综合素养,业务过硬,力争使自己能够成为学校学科带头人,不断完善教育工作,争取成为在本校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教师,为申报小教高级职称做好准备。

四、具体措施

1、努力完成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爱岗敬业,用自学形式完成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积累经验,善于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问题,认真研究学科特点,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拓宽自己知识视野,增加自己知识储备。

2、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修养,除了学习数学专业知识外,还要博览百科全书,还要丰富自己的知识面,争取在计算机领域有所突破,学会制作和整合一些比较实用的课件,为进一步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打好基础,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为申报高级职称做好充分的准备。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优秀杂志《小学数学教师》、《小学数学教育》等,勤动笔、勤动脑,不光认真钻研本学科知识,还要钻研新教材和教法,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4、多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学生的活动方式、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改进,从“经验型”的教师向“科研型”的教师转型。

1)、不断进行师德自查,反省自己的行为,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2)、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时刻做到三个反思:教学前反思,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着手,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反思,及时自动地在行动中反思,培养反思和自我监控地习惯;教学后反思,随时审视,随时修正,形成自己的教学个性。

5、研究课堂教学

一是上课准备充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合理。二是课堂活跃有序,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景。三是师生平等,师生相互尊重、沟通、理解。四是教学民主,积极调动学生广泛、主动参与,合理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五是教学实效明显,教学活动目标明确,并能达到目标;学习过程和结果统一,不同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上一篇:用文言文写的军训心得体会下一篇:六个严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