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2024-08-22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通用8篇)

篇1: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初中历史课堂导入策略刍议论文

一、巧用多媒体,视听结合,活跃课堂

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时间、空间跨越性,有些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历史课堂的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模式于一体的优点,视听结合,化静为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授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笔者在上课之初先总结了上节课学过的知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次空前的经济危机,胡佛政府继续推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导致危机愈演愈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迎来了1932年总统大选,胡佛和罗斯福进行了一次“激烈的PK”(多媒体展示胡佛VS罗斯福的图片),PK的结果是罗斯福胜出(多媒体显示: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赢得竞选)。接着,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罗斯福的生平和成就。

最后,笔者说:“罗斯福是如何利用‘新政’领导美国人民度过经济危机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内容。”这样利用多媒体进行导入,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开阔学生的视野。

二、运用典故,联系时事,启迪智慧

中国历史悠久,有数不胜数的历史典故,学生对这些历史典故非常感兴趣。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可以创设故事情境,利用历史典故进行课堂导入。例如,教学《林则徐禁烟》一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通过故事引入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到林则徐身上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深刻了解所学内容的历史背景。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历史课程的编制,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应该注意将历史事件与时事联系起来,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引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知识。

利用时事进行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近期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作为切入点,引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我国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除上述几种导入方法外,教师还可以尝试采用复习导入法、诗歌导入法、幽默导入法等。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特点和实际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课堂导入方法,以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2: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摘要:

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历史这门课程严格来说是在初中的时候,初中历史是日后学生时代学好历史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新鲜的课程会感到很好奇从而产生兴趣,但由于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初中历史老师的课堂导入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小问题,不能充分唤起开学时学生对历史的那一份兴趣,直接导致初中历史课堂效率低下,学生成绩提不上来。就初中历史课堂导入教学方法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总结。关键词:

初中历史;导入式;教学策略

导入式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上使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把本节课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导入,它的最终目标是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好奇心,从而具有坚持学习的动力,在改进教学策略的另一方面,把课堂教学质量进行提高与巩固。在初中历史课上的导入式教学方法种类很多,比如:欣赏歌曲导入、轶闻趣事导入、视频导入、图片导入。在不同科目的课堂上,老师所使用的导入式教学不尽相同。据研究表明,老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灵活运用导入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大幅度提高。笔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历史课教学为切入点,对教学策略进行简要分析。

一、实行导入式教学的必要性 1.稳定学生的心情

每次上课前,学生都会经过十分钟的下课休息时间,有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把心思放在课间休息所进行的活动上,注意力不能很好地集中,每次上课时学生都必须经过一定时间来调整自己的注意力,这样的状况就说明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学习状态并不是非常好。而历史老师灵活运用课堂导入的方法,让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就能很好地集中注意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让历史课的教学效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2.集中学生注意力

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理解能力和历史综合能力,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堂内容相结合,因地制宜,制定恰当的导入式教学。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注意力便会被老师的课堂导入所吸引,达到理想的效果,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上课伊始就能够集中自己所有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全部兴趣与好奇心。3.老师制定教学目标

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导入式教学法对明确教学目标而言有着不可言明的重要作用。在初中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可以通过PPT等课件的展示,介绍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在欣赏PPT的同时,能够知道并且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还可以有目的地跟随老师的脚步,努力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不断加强对历史课上重难点的理解与掌握,通过导入式教学能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目的性,不再是无头苍蝇乱撞般的学习,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历史学习成绩。

二、导入式教学策略

适合于初中历史课堂的导入式教学方法数不胜数,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现在初中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1.故事导入法

从字面意思来看,所谓的故事导入法,就是在讲故事的情况下老师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巧妙的导入,与单纯的灌输式教学相比,故事导入法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刚上课的时候,学生就能够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课堂内容上,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会得到飞速提高。所以,老师在进行故事导入的时候,必须切合实际,充分了解学生的喜爱,因地制宜,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老师在进行《辛亥革命》该课的教学活动时,利用故事导入,给学生详细介绍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以及生平事迹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出来,对课堂内容听得也就越认真,课堂效率自然会得到提高。2.歌曲导入法

初中历史老师在课堂上灵活使用歌曲导入法,能够充分释放学生的情感,在课间给学生放一段和本节课有联系的歌曲,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老师在开始《三国鼎立》的讲授前,给学生放《三国演义》的电视剧主题曲,来完成本节课的导入过程,学生听到此歌的同时不免会联想到三国中的经典人物和故事情节。在进行想象的同时,加重了学生对本届历史课的期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3.游戏导入法

除了故事导入法和歌曲导入法之外,游戏导入法不失为一种奇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初中历史老师灵活运用游戏导入式教学,以游戏为诱因,让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与好奇心大幅度增长,从而集中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效率,为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比如,在进行三大改造的学习时,老师可以提前对三大改造之类的词语进行整理,在课堂上把学生分成若干小团队来玩你画我猜的游戏,每个团队猜到一个词汇就能收获一分,而其他团队的成员也能够进行抢答,游戏结束后进行最终统计。以这样巧妙的方式来加深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认识,加深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够充分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篇3: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法探讨

一、复习法导入

这种导入法主要是通过复习旧课引入到新课, 也就是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 采用过渡式导语或问题对学生的知识搭桥铺路, 以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例: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 我先复习提问:“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然后着重指出失败的一面, 接着又问:“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并不满足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 那么, 他的目的是什么?在中国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后, 一部分进步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探索中国的前途, 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 虽然缺少趣味性, 但可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 又以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有利于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倒叙式导入

用倒叙的方式, 创设浓重的学习气氛, 既对前面的内容作了小结, 也对新课内容作了铺垫。

例:在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时, 先请学生看中日《马关条约》签订时的图片, 让学生认识到清政府卖国的丑恶嘴脸, 使学生重新回到那耻辱的年代。然后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同学们,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 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 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的血泪, 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 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 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甲午中日战争》。”这样的导入, 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 然后让学生与教师产生共鸣, 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 两句设问,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表演法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需要出发, 根据教材内容, 分角色进行表演, 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 由此导入新课。

例: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课时, 安排一些学生扮演示威的学生、商人、工人, 手拿标语游行并痛骂卖国贼, 在表演前要求学生注意运动时期的口号、标语及参与的力量。这样的导入, 把学生带入一个接近现实的情景, 让学生自觉参与, 在兴趣盎然的情景中步入新课, 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获取知识。

四、假设法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缩短历史与现实的差距, 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历史、思考历史。

例:在教学《洋务运动》一课时, 先利用多媒体让学生看有关帝国主义瓜分狂潮及情况的投影, 然后提出假设:我们都生活于19世纪末这个动荡的年代, 我们都是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知识分子、爱国青年, 你如何看待当前的时局?如何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谈一谈你的看法、想法。这样的导入, 让学生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怀, 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 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兴致高涨, 整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创设情景导入

这种导入方法是在讲新课之前, 通过歌曲、诗词、影视片、图片等, 引起学生兴趣, 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和浓烈的气氛中,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歌曲导入。

如在教学《难忘九一八》一课时, 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 悲愤沉重的音乐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了那耻辱的岁月, 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 强烈的呼喊激发了学生了解事件的欲望。然后通过提问:“迫使东北人民离乡背井、抛弃宝藏的事件是什么?”在这样的情绪和感染下, 学生很快进入了这部分历史知识的学习之中,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掌握和理解。

2. 诗词导入。

如在教学《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 先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略加解释, 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这些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 然后提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这样运用与教材相关的诗词作铺垫,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景, 激发兴趣, 启动学生思维, 从而使学生较好地进入新课学习。

3. 影视情节、故事等导入。

如在教学《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一课时, 先播放《南昌起义》电影中的精彩片段, 让学生对历史背景、起义原因、经过、结果、意义有个大概了解, 然后讲述朱德在起义前夕设鸿门宴的故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导入新课。

4. 图片导入。

如在教学《戊戌变法》一课时, 先出示谭嗣同在刽子手面前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图片, 然后根据史实进行描述, 提出问题:“清政府为什么要杀害谭嗣同?”“谭嗣同要杀的是盗贼吗?”“后人为什么称这些遇害者为‘戊戌六君子’?”等。这样的导入, 先在学生面前再现历史人物的形象, 给学生以生动的视觉感受, 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再通过设问,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由此导入新课。

创设情景可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情感, 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他们注意力集中, 急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设计每节课的导入语必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揭示教材的主要内容, 明确课堂的教学目的, 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二是要掌握学生特点, 注意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 导入要切合学生实际。

历史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变的过程,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课堂教学, 应始终以学生的优化学习为最终原则, 其中, 新课设计恰当的导入方法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功。只要我们勤于思考、不断反思, 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精彩无限。

摘要: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艺术, 一个成功的导入法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 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文试对历史课堂导入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新课导入,设计

参考文献

篇4: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导入初探

【关键词】历史教学  课堂导入  教学目标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5)03-0094-01

光阴流逝,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早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11年,在总结第一轮教改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该《标准》所阐述的教育基本理念包括: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以普及历史常识为基础,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倡导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方式的创新,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反复研读该《课程标准》,以此指导教学,特别是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努力下功夫。下面,简单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创新尝试。

长期的一线教学,让我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导入,必须以学生为核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导入是一堂课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条溪流的源头。巧妙的导入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使课堂学习如山间小溪涓涓流淌,清新滋润。那么怎样设计课堂导入呢?我认为:应当始终以学生为核心,结合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设计。

记得陶行知先生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初中阶段是人个体生命历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初中生的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其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不同年级段的初中学生,其心理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应牢牢抓住这一特点,有针对性的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课堂导入设计更应如此。

初一学生刚踏进中学,随着身体的发育,成人的意识越发明显。他们认为自己的一切行为都应该与幼小儿童的表现区分开来,开始否定童年,他们想抹去过去的痕迹,期望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在别人面前。而全新的姿态则通过语言和行动来体现,所以我在对初一学生进行教学时,往往注意每一个环节都给他们充分的机会表现,从课堂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就开始这样做。

在教学《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时,我让学生事先进行课前准备:1.到野外采集一些可以吃的植物;2.手工制作:找一些小骨头或贝壳做成项链。在学习新课时,让学生摆出自己采集和制作的东西,简单点评,由此自然而然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设计,既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关键是能够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新课,探索发现新的知识,学得有趣而又轻松。“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如带领他们学习《远古的传说》一课,先布置任务:每个同学准备讲一个故事,“夸父逐日”或“精卫填海”的故事,要求情节完整,内容精炼简洁,语言表达流畅,两三分钟内讲完,自己先练习,课堂上讲给大家听。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想办法查找故事内容,有的学生惊喜的发现语文课本中就有。新课教学时,我抽一至两名学生,让其任选一个讲述,以此导入新课教学,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新内容的兴趣。

初二学生逐步进入青春期,伴随着生理、心理发生的显著变化,其智力发展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关注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人和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心理特点,提出疑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引领他们进入新课学习,往往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教学《新文化运动》一课时,我开门见山抛出问题:大家听过人血馒头治疗痨病的故事吗?个别学生说,知道,就是吃蘸着人血的馒头……而许多学生感到疑惑不解,不知道痨病是怎样一种病,对“人血馒头”一词更觉奇怪,立刻产生好奇之心,我不失时机地推出新文化运动人物——鲁迅。新课学习行云流水一般惬意的进行。

教学《抗日救亡运动》一课时,我先播放一小段有关川岛芳子着男装骑骏马的视频,再提问:大家知道著名的美女间谍川岛芳子吗?无论是知道一点的学生还是根本不知道的学生,一下子被吸引,想知道究竟。接着我说:她其实是中国人,是清朝皇室后代……她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九一八事变”和“伪满洲国的成立”有关系。学生们听得出神,专注的望着我。我很欣慰——今天这堂课的导入很成功,然后娓娓而谈,带领学生开始新课学习。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经过初一、初二的学习,学生知识量有了很多积累,知识面也比以前拓宽许多,进入初三,他们的兴趣爱好已经发生变化,而且因为不久就要参加升学考试,学习压力增大了,心理压力也随之增大。此时应特别注意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减轻学生压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为了让他们每节课都轻松开始,我在进行导入时总是尽量选择一些特别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法国大革命》一课,我带了一瓶香水到教室里,师生相互问候,学生坐下,我说:“请各位屏住呼吸。”然后拿出香水走到学生中轻轻喷洒。学生很奇怪:弄这干啥?我开始讲香水的来历,让学生对中世纪的法国宫廷产生好奇,新课的学习自然开始。学习《美国南北战争》时,我给学生播放《乱世佳人》片段,用几句话介绍女主人公的家庭背景,让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轻松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篇5:浅析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技巧

龙岩一中分校 历史组 赖舒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改目标要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模式的探索,摸索出“导入法”这一符合学生认知需要规律的课堂教学方法。并从复习、插图、音乐、视频、故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导入法

一般意义上,进行新课改后,我们可以将一节课划分为几大部分:课堂导入环节、新课讲授环节、思维拓展环节、课堂总结环节、知识反馈环节。而笔者认为,这其中,课堂导入环节在一整堂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原因有二:

1、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合理设计与实施后所得到的良好效果将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历史课堂随后的活动与学习内容。有人说,一节课的开始就像是整台戏剧的序幕,也好像是一首优美乐章的序曲。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开始的情节创设得好,构想得妙,就会出其不意,引人入胜,点燃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和热情,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所以才会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说。

2、课堂导入环节设置的成功,将使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得到改进与提升,有助于呈现出一堂完整的优质课。有调查显示,中学生在一堂课中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仅仅有20分钟左右,而由于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往往相差较远,过去以教师宣讲为主的历史课堂上,学生根本无法在持久而枯燥的龄听讲解的过程中,持久保持听讲的注意力,以及保持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教师想要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参与者往往也兴趣不高、积极性不强,课堂面貌死气沉沉,整堂课将越来越走向沉闷和无趣。一堂课结束后进行的知识反馈也往往会暴露出因学生课上听讲投入度不高,走神、厌倦而导致的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识记率极低,课堂学习的吸收率极低的情况。

那么,怎样设计出新颖的历史课导语呢?笔者从以下五种方法进行阐述:

1、复习导入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在各门学科中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在授新课之前,让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历史课运用这种方法更有必要,可以让学生把历史年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的发展线索梳理清楚。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帮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同时,迅速转入新内容的学习。这种方法一般运用在单元内的课文中或知识点衔接紧密的单元之间。例如在讲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时,我先重复上节课学过的内容:“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掉六国,一统天下。对内建立中央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外修长城,从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说到这儿,稍一停顿,提出问题:“可是,就这样一个显赫的秦王朝,却只存在了十几年的时间,它为什么短命而亡?它又是如何灭亡的呢?”然后导入新课。这样,既温习了上节课的内容,又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学生很快就会进入课堂情境中,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

2、插图直观导入法

利用图像,增强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像和情感。历史课中的插图多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有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比如,在讲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 15课《明朝君权的加强》时,首先让学生对教材提供的朱元璋画像进行描述,接着出示朱元璋的另外一种画像,同时进行说明。朱元璋的相貌一说其方面大耳,慈眉善目,胡须稀疏,面白细润,身穿龙袍,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一说其脸颊狭长,立眉深目,大耳隆鼻,胡须浓密,脸上长满了麻子,可以说五官不正,相貌丑陋。究竟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是如何登上皇位,在位时又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君权?这样通过利用教材的插图,简单自然地导入了新课,诱发了学生急切了解新课内容的求知欲望。

3、音乐激情导入

音乐,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一种语言,它能通过跃动的音符、抑扬的节奏行发出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能让龄听者萌发出感同身受的感动。音乐的渲染最能将人们内心平静的心绪激荡起来,将其转化为热烈、激昂的情绪,有情感渗透的课堂才是能真正走进学生心里的课堂。因此,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尝试以音乐形式导入新课的方法,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为手段,组织课堂教学的进程和活动。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对于讲清香港、澳门回归的始末并不存在困难。但如何让学生在课程开始之初就体会到港澳回归是中华民族亿万同胞众望所归,是经历无数困难和阻碍才得以实现的一件大事。成为了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所在。对于港澳被占领、国家进行艰难收复的史实,学生在过去的课程中己进行了部分内容的学习,但时至今日进行本课学习时,许多感受和情绪都已变得模糊而不深刻。因此,借用音乐《七子之歌——澳门》激情导入的方式设计本课导入环节,将更快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回忆起过去所学的知识,并使学生调动起更恰当的情绪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中去。

4、欣赏视频激发情感导入。

利用课堂导入环节所插入的影视作品的收视效果紧紧抓住学生,发挥影视、视听共鸣的强大震撼力的作用,使学生自然走入课堂,深情融入课堂,师生共同感动于课堂„„。比起让学生单一的接受历史教材所传递的书本知识,来自视觉、听觉等多方位的感官刺激更能让学生产生参与学习的意识。教师如能在课前精选与教材内容相吻合,有助于学生把握课程重难点的视频材料,将不仅吸引学生更快的融入学习氛围,同时还能为教师进行知识讲解减轻负担,提供很好的教学手段的支持。例如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时,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体会到日本法西斯在中国所实施的种种暴行,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是本课的重难点。但限于这段历史离学生的生活较远,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成为不可能。因此选取最具代表性的视频作品作为本课的导入内容,通过视觉冲击,为学生还原历史,帮助学生产生本课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情绪,可以顺利的完成了本课的后续学习。

5、故事典故导入法

学生大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初中学生。当历史教师走进课堂,有时很容易从学生兴犹未尽的脸上看到他们沉湎于课间的某项活动,这时教师如果说:“让我先来给你们讲一段故事”。瞬间,他们就会肃静下来,流露出一种渴望的眼光,专心致志地听教师讲故事了。教师就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地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而故事仅是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如在讲授九年级上册第6课“古代世界的战争与征服”时,通过传统直接切入主题形式,继而观察地图,梳理战争线索的方式进行本课教学时,学生往往在连续学习三场战争的不同过程和路线的整个过程的中前期就产生了厌烦心理。但导入的方式改为故事如扑克牌中“黑桃K”的人物故事,可以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战争题材的课程内容,因为一张小小的扑克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又了解了一些未知的历史知识,引发学生进一步探寻本课知识的主动性。在导入环节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学生能够主动列举亚历山大大帝的人物事迹,梳理战争发展过程及路线图。参与课堂活动的学生人数增加,课堂面貌活跃。

导入新课的方法当然还有很多,只要紧扣教材,捕捉重点,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大胆创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教学目标、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依据,力求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以“疑”入境。于妙趣横生时,点题新授;于己入佳境时,破题而入,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大夏书系——有效教学十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

【2】马友文:《拿什么打开思路——名师讲述最吸引学生的课堂切入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月版

篇6:初中历史课堂导入

初一年级

历史专业

石喜龙 【摘要】:在“315”教学模式中,新课导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灵活的导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关键词】:“315”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

导入技巧

所谓导入设计是教师讲授新课之前的导语,精心设计初中历史教学的导语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导入的含义

在“315”教学模式中,导入是教师引起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也就是教师应在很短的时间内使学生迅速地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特别是求知欲,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做到心动、脑思、口说、手写;同时也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教学要求,并有意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进入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为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条件。

二、导入的作用

导入语虽然只有几分钟时间,但它可以将学生注意力引入教学的特定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所以说,导入语是一堂成功的历史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1、集中注意

注意力是我们心灵的门户。在开始历史课堂教学时,给学生较强的、较新的、恰当的刺激可帮助学生收敛与学习无关的思绪和行为,在大脑皮层和有关神经中枢形成对本课新内容的“兴奋中心”,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指向特定的学习任务,为完成新的学习任务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教师在进入新课时,经常运用新颖的、有趣的、引人生疑的导入内容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比如,教师拿出一件模型、文物,运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段音乐、一段录像,对学生造成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使其安静下来。

2、引起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里的“乐之”、“好之”就是兴趣。兴趣有巨大的心理效应,能为学生学好历史提供内在“能源”,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有了学习动机,才能产生学习的自觉性,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形象生动的导入语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用较短时间引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把精力全部集中到学习中。

3、激发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从而获取心理上的满足。英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好奇心,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应该加以鼓励。”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导入时,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特点,揣摩学生关注的话题,精心设计导入语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直接进入理解课文的紧张思维状态。

因此,教师要匠心独具、巧妙地创设能唤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课堂引人时,教师联系教材和学生实际,用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顺利进人课堂的学习。那么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都有哪些导入方法呢,在此笔者主要就显示历史教学过程中常见、有效的集中教学导入方法作相应的介绍:

一、复习导入法

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在“315”教学模式中,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人法往往缺少趣味性,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利用复习旧课而引人新课,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七年级上册夏、商、周历史时,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人效果会更好。夏桀的昏庸,商纣王的残忍,周厉王的专制,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这样的衔接,前后照应,过渡自然,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人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二、悬念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讲《孝文帝改革》时这样开头:“公元494年的一天,有个皇帝在洛阳街上看见了个妇女坐在车中,作鲜卑打扮,就在朝会上责备城王,说他奉行命令不力,督察不严。那个城王辩解说:那只是少数人的打扮。这个皇帝就尖锐地反问道:‘难道要全部那样打扮才算督察不严吗?这简直是一言丧邦!’又转向史官说:‘应该把这件事记载下来!’这个皇帝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为什么这样严厉不让鲜卑妇女作鲜卑打扮?我们今天就专门要讲到这个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学习。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并急切想了解新课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地去掌握历史知识。

三、音响、影视导入方法

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对于中学生而言,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发他们的情绪,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人手导人新课,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诸人看了感慨万分,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再由讲解该图转人新课的学习。

四、史论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翦伯赞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放在联系中,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在导入环节中,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找出他们的联系,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例如在讲《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把雨果的评论作为导语:“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抱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个胜利者把口袋装满,那个胜利者把箱匣装满。他们手拉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这就是那两个强盗的历史。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做法兰西,一个叫做英吉利。”由此导入新课。再如,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我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五、其它导入法

1、引用对联、名言警句导入新课。如在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一节时,可用“内无相,外无将,不得已玉帛将相;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导入。

2、利用热点导入新课。如先提问“中国何时加入世贸组织的?”然后,话锋一转:“有人说中国近代也有一次入世,它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导入《鸦片战争》一课。

3、乡土风情导入新课。由于乡土材料具有“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特点,使得学生与教材的心理距离一下子近了,从而会产生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过渡时期总路线》时,先以我们洛阳一拖集团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下线为楔,导出一五计划的内容。

4、图示法导入新课。图示法引入新课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插图引入新课。讲美国独立战争,可从美国国旗入手,问:美国国旗上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什么?五十颗星代表什么?然后教师指出:红白相间的十三块代表最早的十三块英国统治的殖民地,那么它是怎么独立的呢?好,这节课就讲美国独立战争。另一类是从教师手绘示意图引入,如讲“三国鼎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一只三足鼎,鼎足下再标上魏、蜀、吴,配上地图轮廓线,再解释“鼎立”的含意,由此引入新课。图示法形象、直观,符合青少年形象思维丰富的心理特点,并能由浅入深,向抽象思维发展。

篇7:小议初中历史教学导入法

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抓住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我在讲《两汉与匈奴的和战》这一课时,我先问学生:“在XX年举办的雅典奥运会上,我国共得了几块金牌?”学生几乎是齐声回答“32块”,我紧接问:“那同学们知道这第一名,也就是冠军的称呼从何而来呢?”学生都不知道,坐在那儿直摇头。然后我就指出:这冠军的称呼与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历史人物──霍去病有关,那为什么有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

通过这样的导入,充分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吸收了他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希望得到解答,上课就认真听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置图像,增强直观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一般来说,历史课中的插图是课本重要内容的体现。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重大事件及古代遗存尽入画幅,成为大脑兴奋的催化剂,它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利用插图,精心设计导言,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我在讲述《两汉经营西域和对外关系》时,在幻灯上投影出秦的疆域图,让学生说出它的大致范围,然后又投影西汉的疆域,请学生两相比较。然后指出在西汉统治时,在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都是西汉的统治范围,这一地区是在西汉统治时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称之为“西域”。那西域又是怎样在两汉时期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呢?通过本课的讲述,我们就能知道原因。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地理知识,把历史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又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用时事,联系史实在教学中,根据新闻时事,联系具体的史实来导入新课,既可以使学生看到历史无处不在,学习历史能增长我们的知识,锻炼我们的能力,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兴趣。

如在讲述《昌盛的秦汉文化》时,我这样用报上摘录的新闻来导入新课:据报导,1990年7月,探险家们在美洲密林中发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汉人村,村民都讲汉语,保持了民族特色。据考证,这里的汉人可能是秦始皇时代徐福率领数千名童男童女漂洋过海留下的后代。在日本也有类似的传说,现在日本还有一座徐福墓的遗址。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秦汉时期,封建迷信思想怎样在统治阶级中盛行呢?

时事的来源,关键在于平时的留心与积累。它的运用除了上述作用外,还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情感的作用。

四、叙家乡,引起热忱

篇8: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导入艺术

复习导入法。复习导入属于历史课传统教学中最常用的导人法, 它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 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 以旧引新或温故而知新,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虽然这种导入法往往缺少趣味性, 但是历史课是时间连贯性很强的课程,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利用复习旧课而引入新课, 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使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因果联系, 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更全面。如学习夏、商、周历史时, 用暴君的残暴统治衔接导入效果会更好。夏王的昏庸, 商纣王的残忍, 周厉王的专制, 其结果是毁灭了一代王朝, 直接或间接促使了新王朝的建立, 这样的衔接, 前后照应, 过渡自然, 使学生容易从以前的知识中转入即将学习的课堂上来。

悬念导入法。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 是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 是入门的向导, 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通过提出问题, 设置悬念,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抓住学生的内心, 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一节时, 老师就可以先通过讲火烧赵家楼, 痛打章宗祥的故事, 引起学生的兴趣, 从而激发他们探讨的愿望, 然后提出如下疑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 为什么在巴黎和会上被当做战败国被瓜分”。通过这样的问题的设置, 学生们的兴趣被吸引住了。所以教师在进行导入设计时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并有意识的设一些疑点, 要让学生意识到历史课程的趣味性和探索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历史知识。

音响、影视导入方法。历史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很强时间性和空间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 平面的讲述往往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某种环境因素的刺激作用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条件。在上新课前, 适当地播放与讲授的内容有关的影片, 通过直观的、生动的画面再现“史实”, 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某个历史时期的背景或事件, 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引发他们的情绪, 还能很好地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如在讲《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时, 我们就可以从描述“宋氏三姐妹”中的一个情节入手导入新课, 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师可以提出如下话题:“看过电视剧《宋氏三姐妹》的同学不知道注意了没有, 剧中有这样一个镜头, 孙中山拿了一幅画给宋耀如等人看, 诸位看了感慨万分, 义愤填膺。这是一幅什么画?为什么会引起他们的愤慨?”接着告诉学生, 这是一幅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画, 这幅画就是教材中的《时局图》, 再由讲解该图转入新课的学习。

史论导入法。在历史教学中抓线索, 抓联系是非常重要的。曾语重心长的指出:“史料如果不被放在它的整体中, 放在联系中, 那它就是一些孤立的碎片, 任何问题也不能说明 (翦伯赞语) ”。在导入环节中, 如果能够利用史料把旧的知识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线索找出来, 将有助于完善课堂教学。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空间、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 因而这几个要素要讲清楚, 这是上历史课与其他课的最大区别, 这些要素可演化成为历史的基本线索, 并以这些线索把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找出他们的联系, 比如:以时间的推移为线索, 列出大事年表;以空间的转移为线索, 按一定的地点区域范围来讲授历史;以历史事件为线索, 讲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就可以了解每一种历史现象的兴衰过程。所以在导入设计时如果能够把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一定的史料线索相互联系起来, 并运用它们之间的联系, 这样, 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和巩固, 也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例如, 在讲授西欧早期封建社会时, 先请同学们回顾中国封建社会情况, 学生们马上想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隋唐时期。在此基础上, 不失时机的提出问题:“同学们想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吗?西欧的封建社会情况如何呢?这节课我们可以试着找出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相似点和不同点, 来进一步了解掌握这段历史。”

当然,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止上述导入方法, 还有其他种类的历史课堂教学导入方法, 诸如创设历史情景法、对联导入法、叙家乡, 引起热忱等导入方法, 但是这些导入方法完全可以融入进上述四中教学导入方法之中。需要注意的是, 随着历史教学实践的进一步发展、深入, 新的教学导入方法还会被不断发现;另一方面, 上述教学导入方法也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 老师在设置教学导入时完全可以将他们结合起来, 这样会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 巧妙地运用不同的导入方法,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学习效果, 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

上一篇:pa部日常管理制度下一篇:关于顽强毅力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