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统一课堂教案

2024-04-15

秦的统一课堂教案(精选7篇)

篇1:秦的统一课堂教案

《秦的统一》教案

课题:秦的统一

年级:初一

主讲人:

教学 目标 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简单了解秦灭六国过程,讲述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并重点阐述述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措施;引导学生归纳并试分析这些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归纳历史要素的能力;利用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提取信息的能力。最终使同学们认识到秦的统一是时代的里程碑,它的许多创举给当时中国以及今天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且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城。时间分配

教师行为

(讲解,提问等内容)应用的教学 技能的要素

学生学习行为(预想的回答等)教学媒体(板书等)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课“秦的统一”。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问大家:知不知道“纸上谈兵”的意思,而这个成语又是从那里来的呢? 激发兴趣 产生疑问 是只会说不会做的意思,是长平之战中的一个故事(板书)第八课秦的统一

(ppt演示)标题

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预习过我们今天要讲的课文了,在书本的41页上的小字内容讲到了这个故事。而有同学提到了长平之战,大家知不知道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在这次战争后,战国七雄中的六国韩、赵、魏、楚、燕、齐更难以抵挡秦国的进攻了。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一部分内容:秦灭六国 集中精力

(板书)

一、秦灭六国(ppt演示)战国形势图

从这张地图上,我们可以看到秦国是在最偏远的西边,而齐国在东边,燕国在东北面,赵国在北面,楚国在南面,魏国和韩国夹在中间。到公元前221年,西边的秦国逐渐灭掉了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秦,都城设在咸阳。大家结合书上的内容能告诉老师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嘛? 基础提问 加深印象 韩、赵、魏、楚、燕、齐(ppt演示)地图、动态演示功能在现秦灭六国的过程

对的,回答得很好!可是大家想一想秦朝是在灭掉了东方各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大国,统一后疆域广阔,境内情况复杂,各国残余的贵族势力念念不忘恢复旧土。要治理这样的一个大国可不是件很容易的是呀!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才行,那如果是你处于秦王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做呢?会不会有比当时的人们想的办法还好了?

语言强调 要保证自己的权力至高无上,所有人都听自己的;要废除以前不利于统一的分封制;要安排一些人帮着办事(板书)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同学们的想法很丰富的,看来大家都挺有政治头脑的丫!的确。首先要做的事就是确立皇帝称号,大家在这要注意“秦国”与“秦朝”,“秦王嬴政”和“秦始皇”的区别与联系。在秦始皇确立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后,接着就是要建立中央政府机构,因为皇帝虽然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但全国的事这么多,皇帝一个人管得了吗?所以说就在皇帝下面设置三公九卿制即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大家想一想有了这些后是不是就可以保证秦的江山一直延续下去呢? 确认知识 归纳总结 不会的,光在中央没有的。还要改变以前的分封制,这样才能把地方的权力掌握在秦始皇手中。(板书)

1、确立皇帝称号制度

2、建立三公九卿制

对的,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确立郡县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通过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36郡,郡下设县。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削弱了地方的独立性。地方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样秦朝从皇帝到地方设立了一整套完整的官僚体系,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秦始皇建立的这套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之久,影响极为深远。

(板书)

3、确立郡县制度

同学们,在学完前面的一些内容后,我们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而在这样一个大国里,却有着一种怪现象:各个地方的人们居然用着不同的文字,用不同的货币以及度量标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当时的始皇帝又是怎样改变这些现象呢?(教师有意识地停顿一下)那么通过下面的学习我们便能一起揭开谜底。

激发兴趣,导入新内容 产生疑问 引发思考

(板书)

三、统一措施

(ppt演示)各种不同文字、度量衡以及器具

你们认识这些货币和文字吗?

回忆提问

观察

答:有些认识,一个好像是古代的方孔钱,有个字好像是马字。

ppt演示

恩,不错!秦刚刚建立的时候各个地区的文字差异很大,一个马字就有七种写法,也许秦国写的马字还认识,因为跟我们现在的马字比较相似。不止是文字有这样的情况,当时各地的度量衡的标准也不一样,以及货币的形状、大小、份量也都不相同。大家想想这样的情况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稍微停顿)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组漫画材料,并从材料中发现一些我们需要的信息,好不好丫? 确认回答 激发认知 设置悬念 促进参与 期待 答:好 ppt演示

引导学生观看漫画信息,观察学生的反应。图片演示 演示媒体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演示明显客观

认真观看

漫画ppt演示

在看完漫画后,并结合书上的内容,大家能不能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呢?我们现在按照小组互相交流一下各自的想法吧,并归纳回答问题。逐步分层提问 Ppt上出现刚才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回忆,防止遗忘。回忆、思考、讨论

答: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往来和便利政令的通达,以及维护国家的统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

Ppt演示

同学们归纳得非常好。

所以说,如果继续这样各地使用不同的文字,就会出现政府下达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不一定看得懂的情况。而如果各地还使用不同的度量衡和货币的话,是不是会对当时人们经济交流带来不便,同时也不利于封建政府加强对全国加强经济统治,从而影响到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呢?因此为了防止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丫? 引导性提问 激发认知 联想 答:统一文字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板书)

1、文化上—— 书同文

2、经济上——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配以ppt演示

恩,很好!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把简化了的字体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接着,又出现更简便的一种字体隶书,而我们现在使用的楷书就是从隶书转化而来。同时也规定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制度作为统一标准来使用,并把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统一货币,通行全国。确认 语言强化

注意 演示ppt 不过,除了在文化和经济方面的采取措施外。始皇帝还为了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以及地区之间的联系,在交通上和军事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设置悬念

思考

答:是车同轨和修筑长城(板书)

3、交通上——

修驰道,车同轨

4、军事上——修筑长城

对了!

就是统一车道、驰道。秦刚刚建立的时候,车辆形状和道路宽窄都是不一样的,造成交通十分不便。所以秦就规定车轮的间距为6尺,一车就可通行全国。而且公元前220年,秦始皇还下令修建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这些措施促进了当时各地的交流,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往来,也便利政令的通达,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同时,为了能更好的抵御匈奴,秦始皇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筑起了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现在我国的长城已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确认 明确知识 加深映象(Ppt演示)驰道旧址和秦长城的起止点

好,通过我们上面的学习,有关秦的统一的相关内容。现在我们以一首诗歌来总结一下我们所讲的内容:

公元前二二一, 秦王嬴政大统一;定都咸阳称皇帝,建立中央集权制。中央丞相和太尉,御史大夫辅皇帝; 地方推行郡县制,三十六郡始设置。

统一货币度量衡,小篆成为规范字;焚书坑儒搞专制,古代文化受损失。北拒匈奴修长城,南统越族开灵渠。大修驰道统车轨,全国车辆可来回。西起临洮至辽东,万里长城称奇迹。

最后,我们以一个问题来结束这一内容的学习,大家在课后认真的思考一下,并以书面的形式写下你的所思所感。问题就是: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和度量衡以及车轨?统一和不统一有什么样的差别? 概括要点 以理解性提问结尾。

通过总结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准备 集中精力听取 思考 Ppt演示:问题

篇2:秦的统一课堂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秦统一六国及其意义。

2.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中央集权统治的确立,统一文字、货币。

3.秦朝的民族关系,与匈奴族、越族;长城的修筑;灵渠的开凿;岭南三郡;秦朝疆域。

4.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的灭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找出重点、难点,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抓住契机提问,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2.通过思考:“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和“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就所学秦始皇主要史实,培养学生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4.从史实中分析战争发生以及战争胜败的原因。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秦灭六国是由诸侯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2.万里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

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秦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是本课的难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具备了以上的条件,经过了春秋战国时期的长期战乱,秦的统一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2、秦统一六国

师:以上分析的是秦统一六国的条件,那么秦灭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首先是秦经过商鞅变法以后,在100多年的时间里进行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临国的土地,削弱其势力。其次是通过长平之战削弱了向东兼并的最大障碍——赵国的势力。

师:请问同学们长平之战对秦统一六国有什么影响?(生答)[讲述]:长平之战之后,赵国从此便衰落,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秦国统一之势已成,仅是时间早晚的问题,那秦国是用多长时间灭掉六国的?灭六国又是怎样一个顺序?

电脑出示《秦灭六国示意图》使生对秦灭六国形成空间概念。

[讲述]: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屏幕,秦是于公元前230——前221年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六国。公元前230年,首先灭掉了离他最近的也是六国中最弱的韩国;公元前228年,秦灭掉了赵国;公元前225年,灭掉了魏国;公元前223年,灭掉了楚国;公元前222年,灭掉了燕国(燕王喜在辽东被俘虏);公元前221年秦最后灭掉了齐国。由此可以看出,秦采取了由近及远、各个击破的攻势。

而且,在这咱们还可以用一个谐音记忆法来帮助我们记住秦灭六国的顺序。(韩赵魏亡,楚咽气(燕齐))

师:我现在出几个问题请同学们看书回答一下,(秦统一六国时在那一年?谁完成了秦的统一?定都在哪里?)请你们看书回答一下!

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1年灭掉六国后,便出现了全国统一的局面。截止到此,战国时期结束了。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变成了统一的秦朝。

师:秦的统一对当时和后世有何重要意义呢?同学们再看一看34页的小字。(生答)[讲述]:首先,秦的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秦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其次,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结束了数百年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以上就是秦统一六国的意义。

[板书]

二、秦巩固统一的措施

师:秦朝的江山就这样打下来了,但俗话说: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生答)

实行郡县制。”李斯主张的就是设立郡县制。那我告诉同学们,秦始皇最终采纳的是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

师: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秦始皇采纳了李斯主张的郡县制,而没有继续沿用“分封制”呢?咱们可以回忆一下,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乱,是谁与谁之间的战争呢?(战争主要发生在诸侯国之间)那么,诸侯国是怎么出现的?(周初分封的结果)

[讲述]: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为了防止诸侯割据,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实行郡县制,作为从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机构。

师:那郡县制具体是怎样实行的呢?

[讲述]:就是把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郡县都是地方行政单位。郡的长官叫郡守,县的长官叫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他们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郡县制的实行,大大削弱了地方政权的独立性。这是中国地方政区制度上一个划时代的改革,而且郡县制在我国被长期沿用下来,影响十分深远。

[讲述]:秦朝就是这样通过郡县制,把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所谓的“集权”。又通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把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一手中,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这就是所谓的“专制”。简单的说,专制就是中央权利归皇帝,集权是说地方权利归中央

这样就形成了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而且这一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师:那专制集权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讲述]:专制集权的作用:

一、是地方集权到中央,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权;

二、是秦始皇通过这一整套专制集权制度,把全国一切大权控制到了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三、就是有利于稳定政局,巩固国家的统一,又加强了对人民的统治。

通过专制集权制度的确立,秦在政治上巩固了统一。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加强专制,在文化、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呢?

[板书]

2、文化上——统一文字

师:同学们应该都知道文字是我们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文字的发展,首先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此外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发展到战国时期,当时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文字。(看“马”字有几种写法)

钱做得精致一些,需要把钱的边缘磨圆滑,磨时需要穿一根棍上,如果中间是圆孔,则不易固定,该成方孔,再穿在一根方棱的棍上就很容易固定。又因为这种钱标准重量为半两,所以称为“秦半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币制改革,这个圆形方孔钱也因其形制合理、便于使用,所以后世也都纷纷效仿,在我国有深远影响。

师:在经济上,秦还采取了什么措施呢? 统一度量衡

师:什么叫度量衡?(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度量衡的注释)(计算物品长度、体积、重量的器具或单位)度是指丈量长度的工具,量是指量容量的容器,衡是指称重量的器具。

[讲述]:度量衡没有统一,就给当时人们商品交换带来困难,也给国家收取赋税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秦就制作了统一的标准器,颁发到全国各地,也规定了计量单位的标准。长度的丈量单位尺、寸,容积的单位升、斗,重量的单位两、斤(我们现在的一斤等于十两,而当时秦朝规定一斤等于十六两,也就是“半斤八两”,可见半斤在秦朝的确等于八两)等都是由秦朝时统一制定,奠定了基础延续下来的。(看课件)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秦统一之后的标准器:商鞅方升就是一种量器,秦权就相当于现今的秤砣。

师:秦的这些在经济上采取的措施,便于封建政府向农民征收赋税,加强了经济统治,也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师:我们以上讲的是秦始皇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但还有一项措施咱们书上没有提到,我认为值得给你们讲一下,就是思想上:秦始皇也采取了一项措施,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怎样一回事呢?咱们一起来看一小段文字。

4、思想上——焚书坑儒

师:你们对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什么看法呢?

[讲述]:秦始皇采用这种极其粗暴野蛮的方法来强求思想上的统一,但是这种简单的手段当然不可能真正解决统一思想的问题,结果反而摧残了文化,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毁灭掉了许多文化典籍,六国详细的史记被烧,百家争鸣的很多思想家的书籍也没有了,言论自由的时代也结束了,对于这一点,我们要予以否定。

[讲述]:到此,秦始皇就完成了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措施,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秦朝的统一,使秦朝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并且有利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其进步作用对后世也有深远的影响。

巩固小结

篇3:漫谈数学课堂有效与有趣的统一

一、数学课堂有效与有趣的范畴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课堂教学”.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既包含学习内容的有效, 又包含良好的心理感受.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趣, 主要有两个类型, 一是把学生注意力从其他方面吸引过来的外在兴趣; 二是让学生学习获得成就感, 激发并维持其学习的内在兴趣, 这两类兴趣缺一不可.

二、有趣是数学课堂教学手段, 其目的是为了数学教学的有效

数学课堂教学真正的有效在于: 既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兴趣, 又能激发有趣. 我们数学教师在讲课时, 举个例子, 打个比方, 讲一段趣话, 画一幅简笔画, 说一个小故事, 都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过来, 不知不觉地投入学习活动. 这时候有趣就是手段. 从有趣入手引入正题,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掌握教学内容, 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当然教师不要为有趣而有趣, 不能把时间花在无意义的有趣上.

最近我接触了一位成绩不怎么样的学生, 在我们的交谈过程中, 发现他对本学期刚学的内容没有很好掌握, 一问三不知, 教科书上的题目不会做, 感到学习很枯燥, 愁眉苦脸, 心理负担沉重. 我连续花了三天时间, 深入浅出地和他讨论本学期学过的内容, 结合实例, 教会他拿到题目, 应当如何审题, 应当如何思考, 如何联系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使他逐步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学. 哪里知道他一开窍后, 很多题目拿到手也会解了, 也能说出个一二三来. 当他离开我之后, 主动要他妈妈到新华书店给他买书, 要求多做一些数学题目, 试问这时候他感到苦吗? 这是因为他感到掌握知识后的乐趣, 感到会做题目的乐趣. 可以断言, 在这样兴趣的引领下, 必然带来学习的有效.

三、有趣与有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有趣可以在提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后转化为有效, 而学习的有效, 成绩提高了, 学习有了成就感, 又使学生产生持久性的兴趣. 当然实现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

1. 教师注意教学导入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从兴趣入手.当然, 教无定法, 课堂导入的方法是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导入方法在运用时要因人而异, 因教学内容而宜. 有时简单的温故导入法、直接导入法也会起到很好的效果. 无论用哪种方式导入, 都必须注意导入的趣味性和启发性, 必须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 进而使课堂变得轻松活泼,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教师的讲解要深入浅出, 贴近学生实际, 学生易于接受, 为学生创设最佳学习情境. 初中数学比较贴近生活实际, 有较强的知识性和趣味性, 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引发学生的思考, 既有趣又能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和观察事物.

3. 教师要着力挖掘知识内在吸引力和趣味性, 努力让学生产生有趣的心理感受. 知识是普遍联系的, 教师可以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创设有趣的知识链接, 链接可以是本学科的已经学过的知识, 可以是即将要学的知识, 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 尤其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物理和化学知识. 这样可以使学生将各种知识串联起来,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普遍联系, 发现数学的作用和乐趣.

4. 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形成内在的学习动力.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要落实在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上, 要落实在提高学科素养, 提高学习能力上, 让学生学会分析, 学会探索, 学会研究和解决问题, 从而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有收获, 有成就感, 产生持久的内在兴趣, 推动他们能乐此不疲地深入学习. 我们相信一条真理, 那就是只有不断地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兴趣, 这种兴趣也才能持久, 这种学习才能有效.

篇4:秦的统一课堂教案

关键词:统一;地理区域联合;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

公元前221年,秦国结束,秦朝开始。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争霸的局面,开启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先河。

所谓“统一”,既是“统”,又是“一”。“统”即联合,就是把各个部分联合起来,联而归“一”,即“统一”。传统观点认为,从历史史实角度而言,“统一”,就是在中国的地理范围内,由一个政权把这个国家的各个部分联合起来,并对各个部分实施有效的治理,但笔者认为秦的统一中的“统一”一词除了包含地理区域上的统一之外,还应包括权力上的统一。

一、地理区域上的统一

地理区域上的联合主要分为三步完成:一是秦王扫六合,完成地理区域上的初步统一;二是北击匈奴修建长城,完成对秦疆域的北方区域的统一;三是南服百越,将版图扩展至岭南地区直至南海。

(一)秦王扫六合

秦王政扫灭六国只是秦朝完成统一的最后一步,在此之前,共有六代君臣为此前赴后继。具体来说,秦灭六国始于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成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历时141年。秦的统一来之不易,先后经历了4个历史阶段:一是变法图强阶段,即秦孝公时期,通过两次商鞅变法,奠定了国富兵强的基础,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强者之一;二是拓展军力阶段,即秦惠文王时期,制胜邻敌,收复失地,南并巴蜀,夺取汉中,使国力倍增,成为战国七雄中的首强;三是进军关东阶段,即秦昭王时期,通过利用矛盾,分化瓦解,纵横捭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等手段,在伊阙之战、济西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取得4次决定性胜利,造成六国弱、秦国强的局面;四是扫灭六国阶段,即秦王政时期,进一步广纳人才,“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以风扫残云之势而席卷天下,最终完成统一大业。①

公元前221年秦国结束,秦朝开始,结束了春秋以来长达500余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完成了地理区域上的初步统一,继而向北继续扩大自己的版图,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二)北击匈奴,修建长城

匈奴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战国时期,中原战乱频繁,匈奴骑兵不断南下,占地扰民。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命大将军蒙恬率30万秦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屯兵上郡,“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并从内地移民垦田戍边。为长久防范和抵御匈奴,秦始皇又下令修筑了西起临洮(现在的甘肃岷县)、东至辽东(现在大同江一带)的万里长城,长城是秦朝疆域的最北端。稳定了北方之后,秦始皇将目光转向了南方。

(三)南服百越

自春秋战国以来,南越一直对中原地区存在威胁,不时骚扰中原地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征服岭南越族地区,在那里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三个郡。为转运粮饷,秦始皇开凿了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对当时的政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郭沫若先生评价灵渠时说:“北自长城,南来至,灵渠岸上。亲眼见,秦堤牢固,工程精当。……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②灵渠在加强中央对南越的有效治理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上述的地理区域上的统一之外,秦始皇加强权力也是“统一”的重要表现。

二、权力上的集中

“权力上的集中”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和完善。战国时期,商鞅已在部分地区实施县制,将地方权力逐步收回;秦朝建立后,通过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最终确立并加以完善。

(一)皇帝制度

天下初定,秦王嬴政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先确定个名号,“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自感功高盖世的嬴政,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其权势和地位,于是下令群臣议名号,自认“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去掉‘泰字,加上‘皇字,采用上古‘帝位的名号,称为‘皇帝。”③“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如果说“皇帝”制度是核心,是根本,那三公九卿制度和郡县制就是核心的支撑,是权力统一的重要基础。

(二)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管理文武百官。太尉是最高军事长官,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并且要有皇帝的虎符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中。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的,皇帝的诏令一般由御史大夫转交给丞相去执行。三公下面是九卿: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负责传达皇帝命令,以及皇帝的警卫;卫尉,就是宫廷的警卫首领,负责皇帝住所的日常守卫;太仆,主要工作是负责侍从皇帝,掌管皇帝的车马;廷尉,掌管全国的司法事务,负责审理重案要案;佃客,负责国家的外交事务,同时负责内部少数民族的事务;宗正则是专门管理皇室事务的官员;治粟内史,管理中央财政,并负责全国的税收工作;少府是皇帝个人的财政官员,管理归皇帝私有的山泽湖泊和宫廷手工业。④

三公九卿制度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皇权为中心构建中央行政机制。“三公九卿”分工紧密,提高了办事效率,但都要围绕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三公之间互相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全部由皇帝一人操纵,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三)郡县制

在地方,完成权力统一的重要措施是实行郡县制。这是地方政治体制的历史性变化,代替了原来的分封制。设置郡县,由皇帝亲自任命官吏进行治理,罢免权操纵在皇帝手里。这样就能使天下长期稳定,政权永远掌握在皇帝的手里。秦始皇在全国设立了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有两个名称,一是县令(万户以上),一是县长(万户以下)。县以下依次是乡、亭、里、什、伍,是一种准军事化的管理体制,基层百姓五家为一个单位,由伍长负责。什则由十家组成,由什长负责。⑤

郡县制的特点是选官不问身份,实行俸禄制度,官位概不世袭,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正式取代血缘政治,是秦朝成为专制集权的封建国家的重要标志,是“皇帝”制度的重要补充,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完成权力的统一。

秦王扫六合,完成地理上的统一是权力集中的基础,是前提条件,反过来,权力集中也保证了地理版图上的稳固不分裂,是地理版图完整的必要条件。

注 释:

①霍印章.秦统一中国的战略谋划.中国军事科学,2006(5):63-67.

②出自郭沫若《满江红》碑刻.

③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④出自《汉书》卷19上《百官公卿表》.

⑤出自《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

篇5:秦的统一

1.秦灭六国

2.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2.焚书坑儒

三、修筑长城和开发边疆

1.北击匈奴,筑长城

2.南征越族,凿灵渠

篇6:秦的统一-说课稿1

高寨乡中心学校 张江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秦统一》,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 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本课基础知识:

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知道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候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 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与国情,特别知道 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三、说重、难点: 重点: 秦朝的“统一”,“统一”是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主要的线索即“统一”这条线。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 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统一的意义。

本课的难点,难在理解。

所有会通过解读示意图、图片、漫画等图文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四、学情分析:

 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

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

 不足:年龄、阅历的限制,对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能力可能存在一定欠缺,要理解其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本着“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识让学生掌握,结论让 学生自己得出”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以下入手。

情境创设: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体会当时历史事件,加深体会

阅读法:

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 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秦灭六国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 理解。

提问法: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

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问题,让学生讨论,通

过讨论学 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学生积极的联系知识:

体现在:例如讲到秦的统一的意义,我会先引导学生 联系回忆前面春秋战国时的分裂局面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对 比分析,得出结论。

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帮助他们理解。是统一的疆域时利用课件《秦朝的疆域图》 指出其疆域的“四至”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晰的方位概念。

六、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战国七雄是指哪几个诸侯国?后期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了”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自主阅读课文

给学生5分钟时间,并提出阅读要求: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根据他们的汇报,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我还对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四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 结评价——知识延伸。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我首先创设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原因:(1)客观上的需要: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实际上的可能: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谈一

谈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的问题过渡中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下面列举“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创设有利条件。当学生沉浸在问题中时,板书展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图示逐次演示,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样通过电脑逐次演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

(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

教师讲历史情景故事:秦统一后天下的百姓是一家人了,一个原来齐国的百姓到秦国来买布,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然后他又到原来的楚国,由于布的尺寸不一样,他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到原来的赵国,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最终还是没有买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段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第三环节:评价渗透。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通过《秦王扫六合》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第四环节:知识延伸。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七、几点说明

1、本节课给学生创造了在轻松环境下自主学习的氛围,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把“秦的统一”与“我们中国的现状”有机的联系起来,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现实问题。

2、本节课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一些抽象的历史概 念用多媒体演示出来,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带来了学生思维的活跃。

3、本节课符合课程标准倡导新的教学观念,提倡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课后的知识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4,教材上没讲焚书坑儒但焚书坑儒的目的通过思想统一巩固了政治统一毁灭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典籍,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毁了“百家争鸣” 的繁荣局面

开阳县初中教师说课评比

秦 统 一 中 国 说 课 稿

篇7:第8课秦的统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有雄才大略有突出历史贡献的帝王,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的统一》也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点,只有认真专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秦始皇的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秦始皇的功过进行全面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说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 本课基础知识: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能力培养:通过对“秦朝的政策措施中,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这一问题的思考,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所学秦始皇的主要史实。怎样评价秦始皇,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②教育目标:

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候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意义。万里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③说重,难点:

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讲秦的统一,主要的线索即“统一”这条线。即秦统一六国、巩固统一、统一疆域。秦的统一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进步的意义。秦的统一开创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都作出了积极贡献。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专制集权这个概念对于初一的同学较难理解。同时要指出这种制度是中央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全而建立的中央对地方政区管辖的行政制度。

二、说教法

“在教学中本着“目标让学生明确,知识让学生掌握,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的原则。同时选择一些历史材料进行辅助教学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在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阅读法:在讲到秦始皇的统一功绩时,让学生阅读些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如吕不韦、李斯、荆柯、赵括、白起等,再现生动的历史场景,知道秦是如何采用离间计,远交近攻的军事谋略,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的。

2、提问法:讲完秦巩固统一措施后,提问:秦始皇的巩固统一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3、图示法:讲述秦统一的疆域时利用课件《秦朝的疆域图》指出其疆域的“四至”让学生有一个较清晰的方位概念。

4、用课件:将秦始皇像、秦朝的疆域图做课件,通过动态的显示,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以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记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提问学生:“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了”启发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二)讲述课文内容

1、讲述秦统一六国,讲明统一的意义。

2、讲清秦始皇为巩固统一而采取措施、意义,说明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讲明中央集权的概念。

3、修建长城和开发边疆

要指导学生看地图,了解长城的起止点。指导学生看灵渠图,让学生对这一工程的作用有一个了解,从而为这一工程产生自豪.4、讲完以上内容提问学生“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哪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5、秦的疆域,展示课件在地图上指出“四至“。

(三)教学总结

上一篇:i3 3220配什么主板_配型问题下一篇:英语励志霸气唯美名言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