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2024-05-24

毛概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精选13篇)

篇1:毛概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课程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甘季平

学号:2010211557 因平凡而伟大,因伟大而永远

——《走近毛泽东》读后感 毛泽东离开我们已经三十多年了,但他思想和人格风采依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指挥千军万马,缔造人民共和国,的确,作为新中国人民领袖的毛泽东,年长的一辈敬仰他、怀念他;年轻的一辈仰慕他、想了解他„„于是,带着满心的崇敬,我们观看了《走近毛泽东》。

该片和过去记录和介绍毛泽东的影片有着很大的不同。该片所展现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更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有肉有血,有情有义的毛泽东,一个走下“神坛”的普通的中国人民的儿子。片子中减化了很多过去常用的,为人所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选取了毛泽东一生中的平凡的细节小事,以平民化的视角和生活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一代伟人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从“情”的角度突出了领袖对人民的情和人民对领袖的情。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要骑马游昆仑山,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

片中多处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因此他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本人乃至全党的行动宗旨,他也因此会对不能接触人民群众、调查时要戴口罩表现出无奈和孤独,他也才会作出“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的生动比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因此在“一边倒”时期对苏联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断然拒绝。

《走近毛泽东》,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

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

篇2:毛概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视频主要讲述了毛主席的一生,除了那些耳熟能详的事情,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道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透过视频,我们深刻的了解了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他毕生的愿望就是解放并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还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热爱游泳,梦想游遍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希望考察长江黄河,最主要的是,他热爱人民,渴望同人民在一起。视频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主席慈祥的面容,他接见外宾时总是自然微笑,视察工作时也不摆架子,让人感觉到无比的亲切,我感到毛主席的形象是如此真实又生动,好像与群众靠的很近,正是因为这样的亲和力,人民才爱戴他。

在这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你们累了吧,不能累了就不干了,路是人走出来的,我们往前走,决不下山,不走“回头路”。没错,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没有人就没有了路,而且决不能走“回头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少人走过“回头路”,包括我自己。有一次,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道比较难的解方程,我按照自己的方法做了出来,但是做错了,于是老师就讲给同学听。过了一会,老师又出了同一类型的解方程给我们做。这时我走“回头路”了,还是按照自己原来的方法做。现在通过老师的指导后我终于会做了。当我们知道自己做错事时,下一次就不能在做错,走“回头路”,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做错,走“回头路”,不仅会害了自己的,还会让自己的坏毛病一直改不了。

毛泽东主席说的话令我喜欢,做的行为令我感动!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出了妻子和儿子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堂妹,一个侄儿。毛主席的六位亲人都是他自己让他们参加革命。如果是我,我绝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因为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会导致我失去一位亲人,那该多痛苦啊!但是毛主席为了革命让自己的亲人都参加,那种爱国之心怎能不令我敬佩啊!

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人民解放中国,发展工农业,走向光明的未来。毛泽东,一位伟大的领袖,一位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本的好主席,一位坚强且善于谋划的战略家。他值得我们永远尊敬。视频所放的事迹都在散发着毛主席思想的光辉,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让我们在银幕上看到了久违了的毛泽东的真实形象,让我们真正地走近毛泽东,去探究他的光辉一生。他不仅是一位领袖,也是我们的亲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越来越好,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将来像毛主席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思绪渐渐飘向远方,而感情却深深地留在了心里。

篇3:《走进毛泽东》磨课引起的反思

通过这次“炼课”活动, 每个人的收获很大。现将自己的“炼课”过程概录如下:

一、找准切入点:让导读课直抵单元重点

在第一次设计时, 我把本次的导读分成四大部分:单元学习内容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凡人的情怀, 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写梗概, 了解写人的一些常用方法。

反思研讨:

本以为既然是导读课, 就应该把这单元的知识点都好好罗列出来, 没想到时间仓促, 只能蜻蜓点水式地面面俱到, 结果丝毫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成了课堂中的败笔。怎么办呢?当我把自己的疑惑抛给大家时, 教研组组长认为必须有所取舍, 找到文本带给师生的心灵震撼点, 并由此切入, 效果可能会好些。听了她的意见, 我豁然开朗, 是啊, 在钻研教材时, 发现整组单元是围绕“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凡人的情怀”这根线索编排的, 这不正是本组课文的文化内核吗?何不让学生与我一起经历这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呢?于是, 在第二节课上, 我是这样切入的:

行为跟进:

课前欣赏歌曲《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铃声响后, 我满怀激情地投入到课堂中:“太阳最红, 毛主席最亲, 毛主席的丰功伟绩说也说不清。接下来, 我们将要学习一组和毛泽东有关的文章, 让我们随着课文一起走近毛泽东。”在学习导语明确一些写人的方法后, 让学生浏览四篇课文, 看看在每篇课文中毛泽东分别是什么身份, 从毛泽东的诗人、领袖、父亲、群众等多重身份中感受毛泽东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接着就根据这四个方面补充相关材料, 了解毛泽东在不同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最后结合《毛主席在花山》一文学习一些写人的方法和如何写梗概, 并指出这单元仅仅是从几个侧面介绍了毛泽东, 要想更深入地了解毛泽东, 课下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研究。

点滴体会: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在满足“工具性”实现的同时, 还必须有更高的文化追求,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涵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应追求一种“功夫在课外”的教师素养:拥有一定的文化视野, 能选择合适的文化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 形成切合儿童的文化课程。在教学中要以实践为基础、为出发点、为归宿, 形成高效的“课上功夫”:让课程实施成为完整的文化过程, 不仅进行文化的感知、理解、认同, 还进行个性的解读、诠释, 最终走向文化创造, 使语文回归生活的现实土壤, 在关注社会、提高生命质量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只有站在这样一种高度, 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师生共同成长、永不休止的“幸福殿堂”。

二、瞄准想象点: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后, 带来了直观具体的视觉效果, 可也因为过于直观的视觉冲击, 一再干扰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于是教研组建议:能不用课件的最好不用, 非用不可的地方才用。在这个建议下, 我上的课没用课件。第一、第二两节课教下来, 课堂上学生书声琅琅, 颇为动听。可自己总觉得这书声中少了点“调料”, 学生的情绪还没有被激发到顶点, 怎么办?是否用课件来引引学生的兴趣?

点滴体会:

语言是最神秘的东西,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可是如今的课堂由于“与多媒体贴过密的心”, 剥夺了学生想象的权利, 使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日薄西山”, 使学生“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的思维在多媒体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尝辄止……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必须“正本清源”, 只有让学生在反复的言语欣赏、积累、运用等本色的语文学习中, 在教师极富感染力的语言引导下创设语言情境, 想方设法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 才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盈着浓浓的文化氛围。

三、选好综合点:沟通文本与生活的联系

综合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 它体现了语文课内容的丰富性, 沟通了文本与生活的联系。为此, 每学完一篇课文, 教师都会设计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 以实现文本的再超越。

案例:

师:读了《长征》, 给你留下什么感受?

生:非常豪迈。

生:特别有气势。

生:十分乐观, 竟然把“五岭”说成“细浪”。

师:毛泽东在诗词方面成就突出。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 已发表的诗词共43首, 先后被译成十几国的文字,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词十分豪迈, 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 读后使人心潮澎湃, 难怪有人这样评价:纸上波澜, 笔下惊雷。

点滴体会:

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拿一份名师的设计去上课, 结果课堂效率极低, 有时甚至无法调控。经过这次活动, 我觉得好的东西要学, 但切忌照搬。

篇4:《走进最理想的教育》读后感

读着朱永新教授的书才发现了自己的懒散,也终于找出自己失败的原因。作为教师,一辈子都不能缺乏这三种东西:理想激情、挑战创新、坚持不懈。不管教了多少年的书,如果缺少了这些,那么一个人永远只能是个教书匠,而不可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所以他也根本享受不到教书育人的过程快乐,有的只是抱怨、无奈。

曾经以为自己是个有爱心、负责任的好教师,自己所储备的知识足够应付现在的学生,于是慢慢地就学会了按部就班在不断的轮回中传递着知识,以为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其实是在茫然中丢失了曾经的理想。《走近最理想的教育》让我明白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有不断追求的目标,即要有远大的理想,不能止步于眼前。一个人如果没有了梦想,也就没有了前进的激情,教育、生命也因此失去了意义。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教师,更需要给自己树立一个高层次的目标,只有确定了方向,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不会在烦琐的教学生活中迷失自己,进而止步不前。

曾经对于教学也有过与众不同的认识与想法,可能是由于懒惰,也可能是因为没有自信,从没有真正发出过自己的声音,更没有主动积极去争取过。有时想想都汗颜:常常教育学生要勇敢去尝试,去发现,可自己呢?连去撞击的勇气都没有。总是在人云亦云地重复着或者言不由衷地附和着,慢慢地连去挑战的想法都没了,更何谈行动。朱永新教授的书告诉我,有些人教一年书然后就是一辈子的重复,而有些人教五年就是实实在在的五年,这两类人的成就完全是不一样的,前者就是由于缺乏探索与创新,没有做教育的有心人。不能收敛起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去记录自己的教育感受与思考,探索与创新就失去了土壤。

其实作为教师,每一个人都期望有自己的特色、风格,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综观教育界的优秀代表,他们有一个共同点——赢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上。教育是以培养人的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目标,任重道远,不可能短期有收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拥有耐心,能忍受寂寞,执著地坚守自己的目标,才能得到最后的收获。试看朱永新教授如果没有几十年如一日地钻研古典教育书籍,能有今日让人频频点头的教育言论吗?如果没有他对自己目标的坚持与信仰,能有今天令人耳目一新的实验教育吗?还有李镇西老师、魏书生老师的成功无不是坚持不懈的最好例证。一位教师的坚韧、刚强的行动也正是对学生最好的“身教”。因为一个成功的教师,人格魅力是最好的教学资源。

篇5:毛概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走近毛泽东》观后感

第一次看这个纪录片《走近毛泽东》,是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毛概)课上,任课老师放的。这部纪录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无数的风风雨雨。

因为老师一次课并不能放完,分了好几次课来放,这样在课上看的断断续续,嫌不够尽兴的我在宿舍又看了第二次,是以第二次看的很认真,也让我看到了许多关于毛主席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看到了一个有喜怒哀乐的更真实的毛泽东。

纪录片一开始以“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这样的旁白拉开序幕,对毛泽东的生平进行介绍。

而画面则是以毛主席老年的画面开始,那般的头发斑白,步履蹒跚,与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交谈时无力地倚靠着沙发,慢慢的再过渡到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上学的事,细细描述了“二十八画生”的故事,毛泽东指挥大部队作战打仗的事情以及一些小细节,甚至连他用过的竹子做的拐杖都有不小的一段讲解,其余还有毛泽东去祭拜父母、毛泽东畅游长江与大海、毛泽东指挥三大战役白了头发、毛泽东在延安窑洞的简朴生活、毛泽东给刘少奇点烟、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逗趣、毛泽东与非洲妇女代表团会见的幽默场面、毛泽东出席党的代表大会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时因腿疾目送全体代表离场等大量的珍贵镜头和生动细节等等。

在此之前,我对于毛泽东这一伟人光辉的名字虽然并不陌生的,但对于毛泽东的认识却也不多,仅仅止于知道他是一个出色的国家领导人,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已。但在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后,对毛泽东却有了更多更深入的认识。知道了他从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事情,知道是他发动了秋收起义;在三省交界开辟了革命根据地;领导四次反围剿;带领红军完成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他的领导下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在日本侵华的八年期间,带领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保卫祖国和人民;知道是他在二战结束后,又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是他在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后和全国人民一同建设祖国,把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改造成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看完《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后,我也被毛主席的生平事迹以及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所感动,所振奋。虽然在晚年毛泽东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了我们的崇敬。他毕生反对剥削压迫,为工农兵争名争利争自由;历经二十八年艰难险阻,把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牛做马的亿万奴隶托为新主人;他手不释卷而又不唯书,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孜孜探索理想社会发展模式,为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他虽然在人们心中贵为天子却身穿补丁衣服补丁鞋的,以辣椒红烧肉为佳肴却又三年忌肉与毛概社会实践报告

人民共度艰难。

毛泽东一家为了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除了妻子和儿子外,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堂妹,一个侄儿。毛主席的六位亲人都是他自己让他们参加革命的。如果换作是我,我想我是绝不会让自己的亲人参加革命的,因为在参加革命的过程中,难免会有牺牲,会导致我失去一位亲人,那该有多痛苦,但是毛主席为了革命却选择了让自己的亲人都参加,这样的爱国之心怎能不令我敬佩!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即使有再传奇的经历,也难免会有过失,我想我们都必须认识到这一点。虽然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毛泽东的错误领导下发动的,其间许多知识分子遭到残酷迫害,但是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也采取了及时的补救措施,尽量降低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一点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学习的不仅是他的乐观坚强,勤奋刻苦,还要学习他的认真拼搏,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学习他的工作踏实,勤奋刻苦,勇于钻研,学习他的生活简朴……

篇6:《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看过《进走毛泽东》我们了解到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虽然在探索过程中,他也犯了“左”的错误,1958年他不顾客观律,轻率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社会主义事业受到挫折。特别是毛泽东晚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左”的错误发展到高峰,造成全国大**。但是,与他的历史功绩相比这些错误还是排在其次的。历史已经证明,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就没有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开国领袖的了解都是通过看书,看电视,听别人说等得到的。以前已经听了很多关于他的事迹,我想这些对于我们的生活,发展,学习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当我开始接受教育以后,我知道了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一个伟大的共产党员,更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发动了秋收起义;在三省交界开辟了革命根据地;领导四次反围剿;带领红军完成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他的领导下使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在日本侵华的八年期间,带领八路军、新四军抗击日寇,保卫祖国和人民;二战结束后,又打倒了国民党反动派,解放了全中国;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国后和全国人民一同建设祖国,把中国从一个半封建半殖民的国家改造成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毛主席,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当看到他以专列作为自己的流动办公室,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了生产任务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一位七十多岁患有疾病的领导人始终忘不了百姓,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我想这样一位领导人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由此我想到了文化大革命,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毛泽东的一个巨大的错误,但我不这么认为。主席这样做都是为了人民,为了百姓,为了中国着想,虽然文化大革命的大部分结果是错误的,但他也造就了很多人才。我听我以为老师说那时是十分练就一个人的好时期,在那个历史背景下,没有走出去,谁也不知道下一步是错的还是对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如果没有文革的失败,大概也不会探索出改革开放吧。

从1953年到1962年,毛主席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工作人员看到他的衣服破了,劝他换件新衣服,他说:“我们国家穷,发的布票少,你不也穿着补丁的衣服吗?我为什么就不能穿?因为我是主席?我看还是应该节省点,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补嘛!”其中有件睡衣已是“面目全非”,领子全换过了,衣袖、前页,下摆等处补丁连补丁,看不出衣服的原布,仔细一数,整件睡衣竟有73个补丁。“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我永远忘不了那个时刻,那个让人激动不已的时刻!是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着中国,领导着中国人民走向了光明的未来,带着人民解放新中国,发展工业发展农业,虽然他在晚年也些范了些错误,但是他的功绩都是他不可否认。毛泽东,一代伟大的领袖。从农村走出来,以人为本,以百姓为主的好主席,一个坚强,善于谋划的人,为人民,工人阶级争取自由和利益。他值得我们的尊敬和我爱戴。当看到他以专列作为自己的流动办公室,七十几岁还下基层体恤民情,给自己分配了生产任务时一位七十多岁患有疾病的领导人始终忘不了百姓,病情一好点就要求去看望百姓的生活,我想这样一位领导人是很难用语言去形容的。

毛主席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他酷爱读书,至死方休。毛主席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真正地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可见毛主席是多么有毅力啊!毛泽东是一代伟人,他拥有渊博的才学,这与他青年时期的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如今我们的学习条件已经很好了,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把握哈每分每秒,做时间的主人,利用现在的大好光阴,努力学习科学知识,正像一首诗词那样说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存光阴。我们要真这宝贵的时间,不能虚度光阴。因为时间就像汩汩流淌的河水,是可以流出去却无法流回来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哪里有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了。”这句话时间都在提醒我们要刻苦学习。据科学研究:,人在青少年时期大脑最活跃,不论学什么,记得都特别快,而过了这个时

期,就恰恰相反,不管怎么努力都比较难赶上去,所以我们应该趁现在加倍努力,只有学得很扎实,将来才可以像毛泽东一样为祖国献出自己应尽的力量,这样祖国就能更加昌盛。

篇7: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观《走近毛泽东》有感

周二的毛概课,我们观看了《走进毛泽东》这部拍摄于2003年的一部纪录片,我认为这是对我有巨大影响的一堂课,这堂课上我对毛主席不仅有了更深的理解、更近的接触,而更多的则是一幕幕感动。

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开篇介绍毛主席的那短短三行文字,也不是他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的所做的奇人奇事,而是毛主席在晚年时接见尼克松的女儿朱莉和女婿戴维的情景,正如纪录片里所陈述的那样“毛泽东看上去有些体力不支,交谈时不得不将头靠在沙发上,这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到,无情的岁月已经让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风华不再。”这一幕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已经八十三岁的毛泽东,即便在凌晨,即便是已经体力不支,但是依然为新生的中国不停的忙碌着,此情此景,让人情不自禁为这位让中国人在世界上从新站立起来的老人感动落泪。这源自内心深处的泪水无法用言语表达,或许是中华儿女对毛主席那种特殊的情感驱动吧。

毛泽东的一生颇为传奇,他的一生诠释了他刚入长沙第一师范时的志向“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做一个奇男子。”从青年时奇特的读书和健身方法,到开创性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口号,再到军事史上的奇迹“四渡赤水”,再到三大战役等等,有无数数不胜数的奇事。他的一生似乎处处充满了传奇的色彩,也正是由于这些传奇故事造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时势造英雄,用毛泽东的说法就是历史风浪把他推到了现在的位置,本来志向做教员的毛泽东,没有想到会去打仗,更没有想到会成为新中国的主席,这一切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但是正是由于他那毫不屈服的性格、乐观豁达的胸襟才没被历史的风浪所打到,成就了今日的毛泽东,建立了今日的新中国。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仿佛在毛泽东的眼里也只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从《长征》中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生动的体现了毛泽东的这一性格特点。即便是在47年我方华北只有区区三万人的兵力,而蒋介石则调动二十万大军进犯延安的时候,毛泽东也能临危不乱,力排众议放弃苦心经营多年的延安,仅仅率领四个警卫连的兵力留在陕北,敌人离的最近的时候也不过10里,毛泽东身边的人员没有一个不紧张的,就在这样危机的情况下,毛泽东依然是不慌不忙,炮弹炸裂的声响都把屋顶的茅草震掉的时候,毛泽东还在写电报,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他走他的,我走我的,他在那个山头,我在这个山头”就这样不断的与敌人周旋。正是利用蒋介石剿共心切的弱点,毛泽东一行人有效的在华北拖住了几十万大军,为正面战场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毛泽东的雄才大略,不仅在军事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政治上也有卓越的体现。尤其是在涉及主权的问题上,毛泽东丝毫不妥协。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百废俱兴,在政治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也就是完全投靠到苏联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一边。在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的时候,在选择中方举办的庆祝招待会的时候,中苏产生了分歧,毛泽东认为克里姆林宫是苏联举行国宴的地方,而中国是个主权国家,不应该在此举行招待会,由于毛泽东的坚持在大都会饭店举行招待会,就连斯大林都不得不妥协让步。而刚刚诞生的新中国,虽然是一穷二白,但是在支持世界上其他国家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使得许许多多的国家和人民记住了新中国,也正是因为这样中国才获得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真正的被世界所公认。

毛泽东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人民,就像他说的那样,水可以没有鱼儿,可是鱼儿却不能没有水。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喊出人民万岁的领袖,人民在毛泽东心中是至高无上的,也正是由于他对人民的爱,才加入共产党,让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每每听到人民受难,毛泽东会伤心的落泪,这泪水凝聚了毛泽东对人民深深的爱。只要有人民的地方,无时无刻的不牵动这毛泽东的心。在外出考察时,为了毛泽东的安全,安全部门给毛泽东佩戴了口罩,这下主席虽然是安全了但是身边没有群众的毛泽东,我们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了无奈与难过。

毛泽东的和蔼亲切,无论是给周围的工作人员还是外国官员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毛泽东接触过的人都深深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亲切感,即使是身为主席不带有丝毫的傲慢与官气,他总是能够以他那独特的魅力而感染人们,主动给客人夹菜、主动让烟、笑着开玩笑等等,一系列的言语和动作都是那么的自然,给人以亲切温和的感觉。

篇8: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这句歌词大家都应该很熟悉,我们对他有的只

是崇拜和仰视。我们进入学校后,通过读他的文章、诗词,我们了解到毛泽东是

一位有思想,有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伟人。

以前我们觉得毛泽东离我们很远,他是伟人,在他身上有一种神秘的色彩让

我们只能仰视。但自从读看了《走进毛泽东》,因为我看到他内心的伟大与不平

凡。

毛泽东每件事都让我们难以忘怀。他的智慧,他的心胸,他的淳朴,他的博

学,还有他那平凡中的伟大无不让我们深深地震撼。

这部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一生不平凡的再现,不仅

挥洒出毛泽东的雄才大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再现了伟人的真性情,使我们对毛泽东的仰视转变为一种可信形象的崇敬,使我们更深入的了解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形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了解他的为人,以及

毛泽东对生活的态度。使我们更切实地认识了一个多面而且变化的主席。

看过这部影片我深深地感受到,毛泽东酷爱读书,至死方休。他的一生是不

断学习的一生。幼年时的毛泽东就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等。

据说毛泽东将《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4000万字的《二十五史》,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期间,毛泽东更是抓紧一切时间学习。

他有几个习惯:一是好问,他经常与同学切磋或向老师请教学术问题;二是作课

堂笔记,写读书心得。凡是在思想上和学习上对他有帮助的,他都记录下来。他

还十分关心时事,经常阅读报纸杂志,在阅读中不断分析批判,逐步丰富自己的见解。他十分擅长汲取他人长处,他对同学说过,我们看一个人,要多看他的长

处,只有虚心地学习人家的长处,才能不断弥补自己的不足。毛泽东的这些对学习的态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此外,毛泽东还十分注意锻炼身体,冷水浴、野外露宿、长途步行都是他顽

强锻炼身体的方式,他也酷爱游泳,多年的锻炼让他常年健康。

我被他那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胸所折服。1918年,正在湖南第一师范求

学的毛泽东在长沙创办了新民学会,这是五四时期最早成立的新型社会团体之

一,成员都是一些追求进步的有志青年,他们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学会的宗旨,毛泽东为学会的工作倾注大量的心血。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这个“学

会”要为挽救国家,改造社会而奋斗,我们个人也就不应该是为自己的名利享乐

而奋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虽然是些年轻人,但也应该担负改造社会的责任”。

毛泽东是智慧的化身,他以高超的指挥作战艺术,领导中国人民军队一次又

一次的战胜困难。

看过《进走毛泽东》我们了解到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

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历史证明,没有毛泽

篇9:《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学院: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系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号:1310586

姓名:吴彦峰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也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核心人物。《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让我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影片的开头以这样一句话粗略地概括了毛泽东的一生:“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大元帅。”影片结尾也同样运用一句话来描写:“他最大的目的,是实现中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最大的创造,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最艰辛的探索,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他最伟大的作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开头和结尾,我们就可以看出毛泽东,究其一生,都在为祖国的事业奋斗着。

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脱下主席的光环,他和我们一样,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农村家庭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小时候的生活同其他农家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两样。或许,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他志存高远,这从他给父亲的离别诗中可以看出:“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正是这样的志向激励他努力前行,实现自己的抱负。

远大的志向需要渊博的学识作为基础才能实现,毛泽东深知这一点。他从小就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幼年时期就在先生的引导下,开始读《三字经》,继而读《孟子》、《论语》„„成年之后,在辛勤工作之余,毛主席还喜欢写毛笔字,作诗赋词等。他在生病的时候,还坚持看书学习,读书使他有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学素养。这在他的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上阕描写乍暖还寒的北国雪景,展现伟大祖国的壮丽山河,意境宏大壮阔,表现出作者的文采;下阕由毛泽东主席对祖国山河的壮丽而感叹,并引出秦皇汉武等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人物,引经据典,显示出作者渊博的历史知识。此词不仅赞美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和多娇,更重要的是赞美了今朝的革命英雄,抒发毛泽东伟大的抱负及胸怀。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并未想过自己日后会带兵打仗,他只想做一个老师,教书育人。然而,残酷的现实打醒了他。反动派对爱国人士的屠杀,激起了他内心的怒火。他悍然领导农民发动了秋收起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并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的战略方针。从此,他走上了武装对抗反动派的道路。可以说,是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把毛泽东“逼上梁山”。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每当外国使节来华的时候,都会问毛主席同样的问题:为什么你会站出来领导中国革命?每每这时,毛主席都会回答:我也是被逼的,那些反动派到处杀人!人民的苦难,使一个从没想过要领兵打仗的人担负起了人民的委托。在二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运筹帷幄,废寝忘食,终于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头上的三座大山。他的前半生是革命的半生,奋斗的半生,是为解放全中国而不断努力的半生。

在这期间,毛泽东的军事才华被彻底挖掘出来,形成了著名的“毛泽东军事思想”。1936年12月毛泽东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刻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研究战争和指导战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指导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毛泽东相继发表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等军事著作,系统地论述了人民军队、人民战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的理论和原则,以及研究和指导战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毛泽东军事思想不仅成为了我军的建军之魂、立军之本、制胜之道,是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更为国外的军事家所推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但毛泽东依然过着和革命期间一样艰苦朴素的生活。毛泽东的一生都是一个强者——爬过雪山,越过草地,踏过腥风血雨,最后登上天安门城楼。他的这些成就与其自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坚信革命必会成功,在胜利的时刻又不被成功冲昏头脑。

这部影片,还讲述了一个真性情的毛泽东。

他酷爱游泳。青年时代的他经常用特殊的方式锻炼身体,寒冬季节,他用学校水井的冷水擦身,大雨滂沱,他就在野外奔跑;江水滔滔,他就去游泳搏击风浪。他甚至琢磨出一套强身健体的运动体操,四处向朋友和同学推广。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喜欢冬泳。他一直坚持冬泳,甚至到了晚年仍然坚持冬泳。喜欢游泳的毛泽东还渴望到国外的其他河流中去游泳。

他热情好客。他在会见各国外宾的时候,常常不拘形式、不论肤色,不论地位,对客人一视同仁,一律平等对待,总是那样真实和真诚。他把客人领进接待室,有时让客人坐主座,自己坐在偏座。他给客人让烟,自己也抽上一支。虽然毛泽东平常不喝酒,但出席外交宴会的时候,他有时也这样豪爽地和客人喝上一杯。

他实事求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县长联席会议,会场突然遭到雷击,延川县代县长被雷电击死。事后,一个农民说,老天爷不睁眼,咋不打死毛泽东?保安部门听说后极为震惊,要把此事当作反革命事件来追查。毛泽东知道后,急忙制止,他说,你们倒是应该去调查一下老百姓为什么会骂我们。调查的结果是,由于边区军政人员太多,征收的公粮太多,老百姓的负担过重;群众中产生了不满情绪。这件事促使毛泽东反思党的政策,决定实行“精兵简政”。他亲手书写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题词;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就这样开始了。

毛泽东,他是一个领导中国人民翻越“三座大山”,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个真性情的普通人;他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却也犯过一些错误。然而,不可否认,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正如毛泽东所写的《纪念白求恩》文中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正是毛泽东人生的座右铭。他时刻想着人民,时刻为人民服务,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篇10: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面对纪录片开头的一幕幕现代化景象,毛泽东——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印象确实在我们的历史中渐行渐远了,对于我们这一代对毛主席的认识,也仅仅是来自政治课的学习,老一辈的诉说和部分书籍,影片。但是这部纪录片,让毛爷爷成为了我们鲜活的记忆。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户普通人家。幼年的他在母亲的熏陶之下,就关心贫困家庭的同学。青年时,他勤奋好学,立下雄心壮志,不甘愿沉浸在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中,他积极接受吸收新思想,不断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壮年时,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担当主要领导者的位置,留下了遵义会议的英明策略;领导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顾全大局促进国共合作;认真分析中国国情,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了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仰望天安门城楼,我们仿佛仍可以依稀听见那句铿锵有力的,昭告世界的话语,“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作为中国人民的领导者和中华民族建设复兴的领袖人物,他的功绩永远不可磨灭。

毛主席是一个思想家,他将中国国情第一次与马列主义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作为政治家,他深刻分析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最需要什么,所以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展开。他又深切明白中国要建立怎样的政权国家,只有权力属于人民,才可以使老百姓过上安心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将想要一权独裁的统治者赶出了中国大陆。作为一名军事家,他领导了多次起义,指挥了无数的战争,他拥有深明大义的军事谋略,却未曾开过一枪。

《走近毛泽东》记录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生的大部经历,为了革命,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毛主席付出了心血,即使后来面临许多历史错误的决断,我们还是应肯定毛主席的成就,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的伟大贡献。

篇11: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作为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不仅自己参加革命,还回家乡创办农民夜校和组织农民协会,并且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带出来参加革命。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是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指挥的,这三大战役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不得不说,毛泽东把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在总结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时感叹道:战争指挥艺术的高下,关键是看指挥员有没有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胸怀。这一点毛泽东恰恰具备,锦州战役就是最好的体现。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毛泽东善于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十七岁告别父母时,他用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报国之情: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何等的豪言壮志,现在我们生于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不必为祖国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最基本的爱国之情是不能缺失的。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学有所成,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毛泽东在1959年回到家乡的时候写过这样的诗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时的毛泽东已不再是人们眼中那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用文字抒发他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浓浓的思想之情。

作为,毛泽东时刻心系广大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外出视察,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有关部门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这样的做法使毛泽东感受到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他十分无奈。他曾感慨地对一位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却不端一点架子,心里想着的是广大百姓,并且愿意主动接近群众,这样的平易近人怎能不让人感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即使有再传奇的经历,也难免会有过失,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毛泽东的错误领导下发动的,其间许多知识分子遭到残酷迫害,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是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尽量降低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值得肯定的。

篇12:走进毛泽东_观后感

在硝烟和炮火弥漫的背后,也有更大的真实:“伟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因此,了解伟人也首先应该从“作为人”这个基本特性入手,这样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有真实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更能让人接受。

此外,影片还披露了主席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而被毒蛇咬死而痛哭,以及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重情重义、关心人民生命感全的真实写照。

种种此类亲切、朴素而自然的画面使得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性化。这是《走近毛泽东》在材料筛选上独具匠心之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走近毛泽东》这部片子,是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而特别摄制的。该片在毛泽东逝世27年后,首次把他既是一代伟人又是性情中人的一面展示出来。影片用90分钟的时间,精练地涵盖毛泽东地一生。把其性格特点、人格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又把毛泽东 的理论、毛泽东的思想和艰辛的探索过程概括得非常精彩。该片和过去记录和介绍毛泽东的影片有着很大的不同。该片所展现的毛泽东,不是历史学家笔下程式化的毛泽东,不是教科书上概念化的毛泽东,更不是经过艺术加工后神化的毛泽东,而是一个有肉有血,有情有义的毛泽东,一个走下“神坛”的普通的中国人民的儿子。片子中减化了很多过去常用的,为人所知的大场面,大事件,而是选取了毛泽东一生中的平凡的细节小事,以平民化的视角和生活化的态度来表现这位一代伟人的人性、个性和革命意志。从“情”的角度突出了领袖对人民的情和人民对领袖的情。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

而且在片中多处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因此他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本人乃至全党的行动宗旨,他也因此会对不能接触人民群众,调查时要戴口罩表现出无奈和孤独,他也才会作出“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的生动比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因此在“一边倒”时期对苏联的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果然拒绝。

看完片子后,我们从过去仰视这位伟人变成了平视这位伟人,但却因平视而看到了他的内心,更体会了他的伟大与不凡。特别在那四句让人回味无穷的结束语后,一片灯火辉煌下,人们看到的是尽管毛泽东走了,但他的目标与理想在被他的接班人一代一代地在实现。

一度,毛泽东耀眼的光环阻挡了我们的视线,灼伤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知道一代伟人如果将他供入神龛,会不会给我们带来的只有崇拜而没有信仰。但《走近毛泽东》却无疑给了我一次细细品茗伟人之首先作为“人”的真实与感动。

毛泽东,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毛泽东,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毛泽东,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毛泽东”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

这就是走近之后看到的毛泽东。

走近毛泽东,带给我的不仅是崇拜,更重要的是,让我走近他的信仰,走近自己的信仰。

最近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特地摄制的大型记录片《走近毛泽东》在我校首映。放映前听老师介绍说这部纪录片中有很多镜头且第一次公开,这些镜头都是选自长期跟随毛泽东拍摄的一些摄影记者的拍摄中得来,我认为这些镜头都非常客观和真实的再现了当年主席生活和工作的场景。毛主席非常平易近人,这一点从他随意地让别的同志递烟点烟中就得到反映;毛主席也非常注意杜绝个人崇拜,他出门戴口罩的镜头可以反映这一点。这部影片让我们认识到,毛主席真不愧为一代伟人,而正是他在生活中的一个个细节,更成就了其伟人风范。

看过《走近毛泽东》,我深切地感到毛泽东同志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看完这部记录片后,我感到毛泽东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展现在眼前,让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走近毛泽东》这部纪录片给我最深刻地感受就是毛泽东对革命必胜 的信念。当革命武装力量每每处于绝境的时刻,他总能冷静地判断局势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在长征这漫长而又坚苦的过程中,革命的力量曾经被削弱,可他从没有放弃,最终成功地完成了重要的,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次战略转移。在陕北那个干旱缺水环境恶劣的地方,他仍然乐观地提出了自给自足,终于有了南泥湾的奇迹。在革命胜利后面对一片烂摊子时,在失去了苏联老大哥的支持时,在面对战后帝国主义的压迫时,他总是饱满,精神充满斗志地工作,终于使新中国自己摸索着获得了社会主义的胜利。这种不屈不挠的必胜信念感染了后代。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不仅浑洒出伟大毛泽东的雄才伟略及其思想境界,同时又尽现他平凡的一面。它以珍贵的镜头再现伟人的真性情,以平凡的视角塑造毛泽东,使我作为一名观众将对主席的仰视转为对一个真实可信形象的崇敬。开头写毛泽东由少年——青年——壮年——晚年的生活经历,铺陈工作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将一个平民化、生活化的主席呈现在我眼前。“他是诗人,是革命家,是战士,是统帅。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但不当大元帅。”毛泽东是伟大的,又是平凡的,《走近毛泽东》以平凡的视角着重塑造毛泽东生活化,平民化的人格魅力,使主席的形象、精神对我的震撼越发深远。光华管理学院金融 朱隆斌 00328011

《走近毛泽东》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思想、理论形

成的背景,更重要的是使我们更加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使我们切实认识了一个多角度的毛主席,也从心眼里越发敬佩他。尤其看到一些曾在他身边工作过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卫生员,在回忆起毛主席的平易近人,忧国忧民时,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敬仰,流下泪水,我的心也随之震动了。我为毛泽东所折服。当讲到毛主席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当他病入膏盲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太多太多的生活片段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毛泽东——一个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我们永远敬佩、热爱、怀念的人!

《走近毛泽东》有感:拜阅之后,感受颇深

一、学习方面:毛泽东同志从少年时期便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毛泽东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很深的了解,从经、史、子、集、到稗宫野史、笔记小说,他几乎无所不读,他这种孜孜不倦的求知欲,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深深打动了我,在看到“他逝世前一天晚,手里还在拿着党刊阅读时”,我不禁泪下,对这位领袖,肃然起敬。

二、生活方面:毛泽东同志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对同志、对后辈、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体贴入微。在百忙中,还惦记同志们的生活状况,他不愧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领袖,建国后的困难时期,他严于律己,作为表率,限制自己的伙食,这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三、军事上:毛泽东不搬苏联的模式,实事求是,根据中国的同情,制定符合中国同情的战略方针,他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毛泽东是平凡的,但也更是伟大,他作为一个凡人做出了伟大的壮举,他的精神永垂不朽。

《走近毛泽东》这部影片赶在了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的时候正及时,毛泽东作为一代领袖随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一起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曾经受过排挤,也曾经被过分的神化。看过这部影片之后,我感到的是一种真实的震撼力——毛泽东也是人!他是一位伟人,可首先是一位有着七情六欲、喜怒哀乐的凡人!影片展示的许多图片和资料是以前从没有公开展示过的,或许历史才能还历史一份真实,在经过这许多年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可以更真实、更深刻的理解毛泽东。当这位曾经被无数人奉为神明,顶礼膜拜,也曾被无数人猛烈抨击过的一代伟人以一位立体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功过本身已如云烟留给了历史,伟人的人格魅力却可以穿透时空,给人们心中留下一份永恒的尊敬。

在这个影响了共和国历史的伟大的人诞生110年后,一部影片,让我们多少走近了毛泽东。中国人,也终于走近了毛泽东。

今年12月26日恰逢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人们纷纷走进剧场,观看了记录片《走近毛泽东》。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开始我以为该片又是一部歌颂主席丰功伟绩的片子,看过看才发现它比从前看过的记录片都更贴近主席的生活,许多毛主席生活中可亲、可爱的细节都被表现了出来。

例如,在柬埔寨国王西哈努克失去所有权力和财产的情况下,中国仍按原计划邀请他前来访问。当西哈努克在北京宣布成立柬埔寨王国临时政府,中国承担了他生活所需的开支和开展外交活动所需的费用。当他提到偿还时,毛泽东只说了一句:“我们不是军火商”。又如“戴口罩”的故事、游泳的故事、竹杖的故事,《走近毛泽东》全方位展示了伟人的理想抱负、思维方式和个性生活,抒写了毛泽东的真性情,毛泽东的中国心和大智慧,充分展示了他的个人魅力。

今年的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走近毛泽东》这部大型文献纪录片详实记录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从未公诸于世的画面。在这部90分钟的影片中,有许多珍贵的资料镜头,着力铺陈领袖工作中可亲可爱的细节。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己却不当大元帅。他就是毛泽东!”这的确是对毛泽东最精辟的概括。

记得影片中有一段讲述毛主席学英语,十分幽默。1973年基辛格造

访中国,毛泽东与其会晤,突然基辛格问道,听说主席阁下正在学英语呢。主席听后立即风趣地说,是呀,只会几个单词,比如“papertiger”(纸老虎)之类,引得众人开怀大笑,其实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用papertiger来形容国民党反动派,后来又用来指帝国主义。

观看电影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后,感受颇多,影片一改以时间顺序为主线的传统纪录片方式,而以毛泽东一生所经历的革命历史事件为背景,以“情”为视角,通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镜头展现了毛泽东不循常规的性格、文采纵横才气和性喜挑战的一生。给我感受最深的细节是影片中毛泽东给别人让烟点烟,为了避免群众围观而不得不戴上大口罩等许多生平资料镜头,给人以一个宽广、丰富的视角以了解伟人的至性真情,自信风趣的人格魅力。

《走近毛泽东》有感 ——人性毛泽东

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最高领导下,作为祖国新时期的伟人,他最基本,最首先是一个人,一个自然人,一个社会人,我想这就是影片想要告诉我们的。

数次回到家乡,跪拜父母,探望乡亲,他只是一个人民养育了的好儿

子;接见外宾,风趣幽默,对待部下,关爱有加,他则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关键时刻,冷静果断,决战千里,运筹帷幄,他却又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与军事家,亲送自己的孩子为人民冲锋陷阵,流血牺牲,他又是那样的大公无私,令人仰望; ……

影毕,只见清泪不闻语

《走近毛泽东》是为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制作的,我想影片较成功地表达了导演“走近”这个主题思想,是的,我们看到不再只是“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思想者,不再只是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家,而是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父亲,是一个“同事、朋友或长者。”这一点很好地破除了我们常常犯的错误——造神……一部影片展示的东西绝不仅仅是导演的观念,更是一种真实,而对于真实,这才是需要我们正视的吧!

篇13:《走进毛泽东》观后感[定稿]

——观《走进毛泽东》有感

我们大多时候认识毛泽东,是通过他写的文章,他的诗词,觉得他是一个有思想,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近代中国的伟,,他离我们很远,有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前段时间,在毛概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集体观看了大型人物纪录片《走进毛泽东》,这部电影没有请特型演员,也没有写剧本台词,它只是把有关毛主席的一些影间录像以一定的叙述方法连接起来,这让它像一部纪录片。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生活中的毛泽东是怎么样的,看见他的音容像貌,言行举止。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另一个毛泽东,一个真诚自然、心里永远装着中国人民的毛泽东、让我觉得亲切而熟悉的毛泽东。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停信步” 毛泽东一生挑战自然,挑战对手,挑战社会,挑战世界。越是面临挑战,就越是冷静。“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段脍炙人口的名句,就是他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

在看这部电影中,最令我深为感到敬佩的是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我有读不完的书。天不读书就无法生活。”毛泽东与书卷结为伴,腹有诗书气自华。《资治通鉴》读了17遍,《红楼梦》读了5遍,通读了4000万字的《二十四史》„„一生沉湎于书香笔墨的世界。他的诗书见解独到,他的字迹纵逸豪放,他的语言生动形象,他的讲话妙趣横生„„身为全军统帅,他一生不曾发过一枪,最终竟用笔杆子加枪杆子打败了对手。这种持之以恒的治学精神,也是我等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

当我们观看《走进毛泽东》,走进他作为一个卓越政治家、大诗人、书法家天地,去细细品味感受,我们会一次又一次震撼,心中涌起对他老人家无比的崇敬之情。

在硝烟和炮火弥漫的背后,也有更大的真实:“伟人”首先是一个“人”,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神”。因此,了解伟人也首先应该从“作为人”这个基本特性入手,这样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更有真实感,更能打动观众的心,更能让人接受。

此外,影片还披露了主席在听到洪区灾民与蛇争树而被毒蛇咬死而痛哭,以及在听到战胜血吸虫病的喜讯之后高兴的半夜起来写诗的细节,这一哭一笑的鲜明对比,更是展示了主席重情重义、关心人民生命感全的真实写照。种种此类亲切、朴素而自然的画面使得伟人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富有人性化。这是《走近毛泽东》在材料筛选上独具匠心之处,取得了

很好的效果。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片中的许多细节,如毛泽东畅游长江和大海,毛泽东要骑马游昆仑山,毛泽东和基辛格夫妇以纸老虎和身高的主题逗趣,毛与非洲妇女会见时行屈膝礼的幽默场面,出席党代会时目送全体代表离席等细节情景,生动感人地表现了毛泽东的智慧、抱负、激情、幽默与自信,洋溢着鲜活而深刻的人民性。而且在片中多处表现了毛泽东思想的智慧。毛泽东强调走群众路线,因此他第一个喊出了“人民万岁”,以“为人民服务”作为他本人乃至全党的行动宗旨,他也因此会对不能接触人民群众,调查时要戴口罩表现出无奈和孤独,他也才会作出“水中可以没有鱼,但鱼儿却永远离不开水”的生动比喻。毛泽东强调独立自主,因此在“一边倒”时期对苏联的侵犯我国主权的行为果然拒绝。

 “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在盖棺定论之时,以七分功劳三分过失评介毛泽东,是恰如其分的。尽管他老人家在晚年曾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过分地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国家遭受了十年浩劫。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无数事实雄辩地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我们今天幸福生活!

上一篇:新概念3册教学计划下一篇:房地产零首付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