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4-23

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8篇)

篇1: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勿庸置疑,农村信用社同其他许多国有企业一样,也有过自己昔日的辉煌.在其40多年的`发展中,对西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农村信用社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农村信用社目前还面临着诸多困难,严重地制约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现就榆中县农村信用社存在的风险、化解措施及建议做一浅析.

作 者:赵宗福  作者单位:人民银行榆中县支行 刊 名:甘肃金融 英文刊名:GANSU FINANCE 年,卷(期): ”"(11) 分类号:F8 关键词: 

 

篇2: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作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社支持发展县域经济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近年来,##市农村信用社紧密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围绕如何将信贷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如何增加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子,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基本情况

##市农村信用社共有县(市、区)信用联社11个,农村信用社242个,职工2900多名。2009年7月底各项存款余额150.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18.9亿元。##市农村信用社在信贷资金运营中不断转变经营理念,牢记办社宗旨,改进贷款方式,突出支持重点,增加信贷投入,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截止2009年7底,用于##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贷款余额已达到110.33亿元,占到##市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24%,,其中2009年1-7月用于县域经济发展展的贷款净增加32.9亿元.##市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结构经过不断调整也较好地适应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2009年7月底,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贷款余额94.1亿元,占到各项贷款总额的79.14%,农村工商业贷款余额7.83亿元,占到贷款总额的6.58%,其它贷款余额12.26亿元,占到贷款总额的10.31%。这些资金的及时投入,对##市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产结业构调整,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蓬勃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其中用于果业、畜牧业和瓜菜业的重点农业项目贷款余额达到22.63亿元,今年新增6.4亿元。其

中:畜牧业贷款余额达到9.68亿元,新增2.3亿元,果业贷款余额7.55亿元,新增2.5亿元,瓜菜业余额5.4亿元,新增1.6亿元。

二、金融服务情况

1、加大信贷总量投入。最近几年,##市农村向农村、农民和农村经济的贷款投入逐年增加,而且增幅较大。特别是今年前七个月,贷款增量与全国信贷投放基本同步,保持较好较快的态势。据统计,04年以来的五年间,全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250亿元,其中今年累计发放各类贷款68.83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发放21.36亿元,累计发放农业贷款170亿元,其中今年前七个月累计发放54.7亿元,同比多发放25亿元。全市农村信用社发放的农业贷款已高达94亿元,其中农户贷款达到69亿元。这些资金的及时投放,为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资金需要,为保增长、保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市几个大县的信用社贷款增量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如大荔县农村信用社贷款累放7.5亿元,贷款净增加4.7亿元,临渭区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9.4亿元,贷款净增加4.3亿元,韩城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18亿元,贷款净投放8.3亿元。

2、采取多种措施,增强支持县域经济的资金实力。为最大限度地保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市农村信用社在三方面加大了组织筹措资金的工作力度。一是运用多种方式增加存款。先后通过加强宣传、改进服务、增加硬件设施、引入竞争机制等各种手段,促进存款不断增加,今年1-7月全市信用社存款净增加27。6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二是大力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为了加快信贷资金转,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市始终把清收不良贷款作为信用社改善经营的突破口来抓,召开动员会议,制定清收不良贷款的意见以及激励措施,积极动员各种力量开展清收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以来累计收回不良贷款近8亿元。三是积极组织发放支农再贷款。##市农村信用社转变经营观念,充分利用央行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的机遇,做大做强信贷运营这块“蛋糕”,近年来先后累计发放支农再贷款30亿多元,支农再贷款余额达到6.4亿元。这些资金对##市县域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适应县域经济发展要求,积极改进金融服务。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贷款主体发生深刻变化,信用社信贷运营如何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贷款需求是农村信用社在拓展市场空间所面临紧要课题。

一是积极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市农村信用社积极探索,大胆创新,逐步建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贷款运作新机制、新方法,广泛推行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积极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以此来优化信用环境,拓展农村信贷市场,降低贷款风险,提高经营效益。在开展此项工作中,制定下发了《##市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开展创建信用村(镇)活动的实施细则》,提出了工作的具体目标、具体要求、具体操作步骤和考核办法;组织有关人员,搞好试点,培养典型,召开现场会交流经验;动员各级党政和广大村组配合支持和参与,保证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市农村信用社组织信贷人员,在各级党政部门和广大村组的支持下,对农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建立农户

信用档案,根据农户的信用状况,按照优秀、优良、一般三个等级,核定贷款限额,颁发“贷款证”,信用户可持贷款证在信用社营业网点随时办理贷款,无须担保、抵押和审批,大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户借贷。到2009年底,全市已评定出信用户 34万户,占农户总数的31%,创建信用村412个,创建信用乡17个,建立农户经济档案74个,占农户总数的67.55%。农户小信用贷款余额已达9.04万元.其中今年1-7月增加2.44亿元。

二是全市农村信用社无偿承担了多项国家惠民款项代理发放任务。目前已经开办代理退耕还林、农村低资金、粮食直补、库区移民资金等多项政策性资金发放工作,代理资总量达到4.5亿多元;

三是是积极推出了农信银全国通汇、大、小额支付和“富秦卡”“农民工银行卡”业务,通过电脑培训提高员工办理业务速度;

四是广泛开展了“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难”活动。通过不同方式了解民情,帮助农民解生产生活的资金困难。

五是对信用户以外和大额贷款需求的农户,信用社推出了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村委会的协助下评选出5---10人一组不等的联保贷款小组,由联保小组为贷款农户担保贷款。2009年7月底联保贷款余额已达1744万元。

六是创新产品,积极推行富秦家乐卡。在过去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利用这个品牌优势,今年重点推出了“富秦家乐卡”业务,这项业务就是在通过信用社、村组以及相关部门对广大农户的信用等级进行评定,根据评定的等级确贷款额度,办理“富秦家乐卡”,农户可持卡在全市信用社营业网点随时办理贷款业务。目前全市信用社已发7429多张,发放贷款1.67亿元。

4、突出重点,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市信用社在支持传统农业的同时,结合“一乡一特、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要求,突出支持重点。支持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区域化。在支持重点产业的过程中,重点加大了一村一品示范村的支持力度。6月底,全市累计发放一村一品专项贷款1.76亿元,一村一品示范村贷款余额达到1.28亿元,支持瓜果、棉花、畜牧等“一村一品”示范村198个,全市信用社在一村一品示范村评定信用村38个,建立一村一品农户经济档案51164户,占示范村总户的百分之百,在一村一品示范村评定信用户32971户。如富平县农村信用社支持留古、齐村等乡镇建立起的大棚示范区,年产无公害瓜果蔬菜1500公斤,使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澄城县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630万元支持当地建立起养羊基地16个,养鸡基地12个,羊猪基地14个,秦川牛基地6个,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大荔县信用社结合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加大了农业贷款投放,三年累计投放贷款近8亿元,有力地支持了该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的发展,使该县反季节蔬菜生产与山东寿光相媲美,被誉为中国西部的“寿光”。澄城县信用联社在支持生猪发展上实行包联责任制,从联社理事长、各信用社主任到基层信贷员都确定扶持基地,落实包联责任,每一责任人对所包项目要一包到底。在信用社的支持下全县建立养猪基地42个,生猪存栏达23万多头,形成“以粮

养畜、以畜建沼、以沼养果、以果促农”的产业链,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有力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5、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市中小企业总数10000家,其中规模以上中小企业265家,全市中小企业总收入达到380亿元,过亿元的达到27家,实现地方财税收入22亿元。在##市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农村信用社围绕市委市政府经济发展的总部署,积极调整信贷结构,在三农贷款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加强服务,改进方式,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截至2009年7月末,全市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2亿元、较年初增加5.4亿元。一是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全市信用社信贷运作实行客户经理制,联社业务部设立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机构。目前设立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达到33个、主要集中在城区的营业部、城区信用社等机构。二是落实岗位责任,提高服务效率。根据辖区属地原则,各联社将基层信用社主任定位于服务区域小企业第一责任人,对全市小企业客户实行区域性管理。对客户定期开展走访活动,全面了解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难题和需求,并及时对客户生产状况、发展潜力、资金流量等基本资料进行补充完善,建立健全客户信息档案,为业务拓展、化解信贷风险创造条件。目前,全市农信社共建立小企业和工体工商户经济档案2700余份,其中超过三分之二为授信客户。三是积极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办事处通过学习借鉴外地经验,多次与市金融办联系,共同签订了《##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合作协议》,各县联社也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努力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四

是坚持业务创新,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全市农信社根据小企业生产周期和贷款需求“短、频、快”特点,不断加快信贷新产品研发力度,及时满足不同类型客户个性化、专业化、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针对潼关黄金产业的快速发展,农信社及时推出了黄金质押贷款业务;为解决贷款手续繁琐问题,适时推出了最高额抵押、存货抵押、应收账款质押等信贷业务新品种;为满足小企业融资、结算需求,韩城、澄城、大荔、合阳等联社又相继开办了银行承兑汇票和贴现业务,7月底贴现贷款余额4.9亿元。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

在支持##市县域经济发展中农村信用社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在支持的力度、支持的方法、支持的效果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和困难。一是农信用社由于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因素,信贷支持还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较大项目。二是不良贷款清收困难,特别大户贷款、企业贷款清收难度更大,收效不佳,严重制约了信用社的发展,特别是制约着信用社支持“三农”和县域经济作用的发挥。三是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突出,制约了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四是农村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突出表现是企业逃废债务。据统计,##市农村信用社涉及逃废债务企业300多家,金额达1.3亿多元。根据以上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

1、准确把握市场定位,积极支持发展县域经济。要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支持本地主导产业、特色种养殖和高产、高效、高

科技农业;要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县域中小企业发展。要在具体的支持中寻求三个突破,即:在支持龙头企业上求突破,培植品牌响、效益好、辐射大、带动力强的企业;在支持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上求突破,实行一行一业、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在支持引进联合上求突破,形成多种形式全方位引进联合的新格局。

2、加大组织、盘活资金力度,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实力。农村信用社在不断改进服务、大力组织存款、扩大资金来源的同时,要重点抓好不良贷款盘活工作,要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努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级党政部门要发挥行政力量,整顿农村信用,主动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不良资产。

3、各级党政要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工作。当前,农村投入的主渠道是农村信用社,要增加农民收入,搞活县域经济,必须首先搞活农村信用社,要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发展农村信用社。各级党政领导要全面提高对农村信用社性质、宗旨、作用和风险的认识,高度重视农村信用社的工作,充分认识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发展县域经济中巨大作用。

篇3: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绥中县位于辽宁省西南部, 濒临辽东湾面向渤海。绥中县是辽宁省省管县制度的第一个试点县, 经济和部分人事、行政事务以由辽宁省直辖, 是省内省管县制度推行力度最高的县。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就出自绥中。绥中县东隔六股河与兴城市相望, 南临渤海, 西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接壤, 北枕燕山余脉与建昌县毗邻。绥中县现辖13 个镇, 17 个乡。面积276490hm2, 总人口640211 人 (2011 年) 。

绥中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点城市, 辽宁省5 点1 线环渤海开发战略起点城市。辽宁沿海经济带重点支持区域。绥中县地处关内外咽喉地带, 京哈公路、沈山线铁路、秦沈铁路客运专线贯全境西东, 绥在克公路穿越县境东北往兴城、建昌及河北省。绥中县乡公路把绥中县内各乡镇连接起来, 为绥中县海上货运、振兴经济起了重要作用。

2 调查的基本状况

2.1调查的目的及意义

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调查分析, 我们会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进而激发我们的民族责任感, 使命感以及自豪感。通过实地调查, 亲自走访为当地政府提供较为真实的统计数据和对策建议。

2.2调查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2.3调查范围

2.3.1被调查的地区:辽宁省绥中县。

2.3.2被调查的对象:绥中县的农村居民。

2.4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和走访的方式, 并进行实地考察和查阅资料等方法, 相互补充, 相互验证, 避免了单一方法的局限性, 是问卷调查的结果尽可能反映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际情况。

2.5调查问卷的设计、填写以及回收情况

2.5.1问卷的设计

此次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分析, 所设计的问卷包括3个部分:被调查者的个人基本资料 (包括性别、学历、职业、收入等) ;被调查者对新农村建设的了解、认识及一些相关内容;对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5.2问卷的填写与回收情况

在调查过程中, 对文化程度低、视力不清或行动不便老人进行询问, 再有我们帮助填写问卷。在本次调查过程中, 共发放问卷1800 份, 实际回收问卷1754 份, 有效问卷1640 份。以下则是对所有问卷进行的统计与分析:

由图1 可以表明当地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不高, 大多数在初中、小学及其以下。这给在当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传教育造成了严峻的阻碍。

由图2 可以表明当地农村居民主要以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为主。对第3 产业的推进与发展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阻滞。

由图3 可以表明当地农村居民的年均收入不高, 大多数在5000 元以下。

3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1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思想观念尤为滞后

农民的思想依旧十分保守, 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 生活生产方式极为落后, 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 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思想道德方面, 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

3.2农民收入的增长点少, 农民增加收入难

多数乡村干部反映, 种粮农民在仅有的土地上耕作使农民再增产空间较小。其中, 科技种田提高产量幅度有限, 粮食价格放开, 生产资料涨价, 使惠民政策给农民增加的几百元钱还抵不住种子、化肥、农药等上涨的因素。

3.3土地承包制度不尽合理, 劳动力转移阻力多

在《土地承包法》实施过程中, 也出现了不尽合理的地方, 土地束缚了一些农民, 使他们只看到土地带来了温饱, 陈腐观念和旧的生活方式使他们不愿进城务工。现在土地发包权是农民, 与过去由村发包相比, 可能出现“插花地”, 土地不连片, 种粮大户机械耕作困难。

3.4一事一议, 绝大多数议不成, 很难办成一件事

税费改革后, 没有向农民收费项目, 办公益事业全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通过一事一议筹资解决。比如修“村村通”, 学校修缮改造, 义务兵补贴等筹资筹劳项目, 一事一议时只要有几个人不肯出钱, 就得搁浅。

3.5农村基本建设投入不足,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据县乡干部反映, 现在的水利设施大都是20 世纪70年代留下来的, 防洪堤坝年久失修, 水道淤积, 河床抬高, 平时河断流, 都变成枯河。可到雨季、河水猛涨, 特别是山区半山区洪水暴发, 冲倒房屋、冲毁良田屡有发生。对于农业大省粮食主产区, 水利部应该看到水对这里更重要。

4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4.1实现“3 个拓展, 4 个鼓励, 3 个提倡”

实施“3 个拓展”, 由示范点向整村拓展, 由试点村向具有交通和产业优势的村屯拓展, 由村屯向乡镇政府所在地拓展, 以扩大新农村建设的覆盖面。

实行“4 个鼓励”, 鼓励农民接受技能培训, 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鼓励农民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农民增收;鼓励农民离土离乡从事2、3 产业, 逐步实现身份的改变;鼓励搞好村屯整治, 千方百计改善农村面貌。

实行“3 个提倡”, 提倡农民自发成立组织, 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具体管理;提倡农业大户和农民企业家担纲创业, 回报家乡;提倡企业帮扶共建, 充分调动各方面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4.2建立完善的新机制, 确保新农村建设永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 我们搞试点的目的在于摸索经验、建立长效机制, 使新农村建设有法可鉴、有章可循。在完善领导机制上明确责任, 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完善投入机制上多想办法, 使新农村建设不断地向纵深推进;在完善帮扶共建机制上注重协调, 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完善奖惩激励机制上加大力度。

4.3党政领导要认真领悟并贯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

在思想认识上做到融会贯通, 高度统一。各乡镇、各部门一定要及时向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传达会议精神, 切实把绥中县上下的思想统一到绥中县委、绥中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在精神状态上做到群情振奋, 干劲十足。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首要工作任务来抓, 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政府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职能作用,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任务落实上做到分工具体, 责任明确。紧紧抓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一核心,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发展特色, 在“一村一品”上狠下工夫。

在推进措施上做到善于创新, 注重实效。要通过政策激励、市场运作等方式, 鼓励、动员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 形成政府引导支持、农民自力更生、社会积极参与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

参考文献

[1]熊靓.中小城市房地产发展破题--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刘维新[J].中国科技财富, 2004 (11) .

[2]俞孔坚.“警惕和防止“新农村”名义下的破坏性建设——关于保护和巩固和谐社会根基的两个建议”[J].科学时报, 2006 (3) .

[3]俞孔坚, 李迪华, 韩西丽等.“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扩张的景观安全格局途径——以马岗村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 2006 (05) :38-45.

[4]俞孔坚.“生存的艺术:定位当代景观设计学”[J].建筑学报, 2006 (10) :39-43.

篇4:对农村支付服务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现狀

(一)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截至2011年12月底,山东省聊城辖区内132个乡镇、5049个行政村中已布放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343台、电话POS机11124台、普通POS机723台,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在农村现代化支付体系的建设中,由农村信用社主导推广的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为农民办理各类支农惠农补贴支取、小额现金调剂、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查询、自助缴费、口头挂失、存折补登等业务,真正实现了银行进村入户;以农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为代表推广的电话POS机、普通POS机的覆盖面正逐步扩大,改善了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现代化的金融基础设施已逐渐深入到行政村,越来越多的农民可以享受到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在农民工中使用较为广泛

随着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的宣传和推广,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开始使用银行卡,在打工地将务工所得存入银行卡,返乡后,在就近的农村信用社及邮政储蓄银行便可办理提取现金、查询余额等业务,有效地保障了农民工的资金安全。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笔数由2007年的月均100笔,金额25万元,增长到2011年月均的7350笔,金额3516万元,增幅分别为73.5倍和140.6倍。

(三)适合农村、面向农民的支付结算产品日趋丰富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的主体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金融机构构成。这三家机构分别推出了适合农村特点和自身业务特点的支付工具。如农业银行开发的“惠农卡”,截至2011年12月末发卡数量已达29.55万张,授信4.26万户。农民可以办理存取款、汇兑结算、消费、理财等基本业务,经农行贷款授信后,还具有发放可循环农户小额贷款的功能。通过惠农卡累计发放贷款14.82亿元。农村信用社推出了“齐鲁惠农一本通”,目前已经发放319万张,发放补贴20亿元。主要用于农民获取种粮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各类涉农补贴的账户,有效地避免了人为因素造成的补贴资金占压、截留、挪用等现象,同时还具有办理异地汇款结算、储蓄通存通兑、归还贷款等拓展功能。邮政储蓄银行推出的“绿卡”等特色产品也受到了农民的广泛欢迎。在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对个体工商户推广使用了电话转账等业务,如临清市金郝庄乡东石集村、庞烟店村和邢坊村等具有产业特色的村镇,已在村庄安装106部转账电话,月均转账金额1900万元。

二、农村支付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村金融机构网点偏少,且有较强的逐利倾向

农村金融网点的分布大都集中在工商企业较多、经济较发达的乡镇,行政村基本没有设置。以聊城市为例,全市金融机构在农村的网点共有348个,其中乡镇级270个,行政村级的网点明显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越发达的农村地区越能得到较好的金融服务,经济也就更加活跃;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较少接触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经济也就更容易停滞不前。

(二)农村金融基础设施的功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农村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在日常办理业务时存在网络传输速度慢、存取款限额较低(3000元/笔、2万元/日)、不能办理跨区域跨行业务等诸多限制。二是电话POS机仅局限于机主的发卡行,不能受理跨行业务。

(三)农村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滞后

多数农民工使用银行卡的地区局限于城市,交易内容局限于外出务工收入的储蓄、上学的子女办理汇款等用途。普通POS机等在农村的超市、药店甚至乡镇医院等场所的覆盖率都很低,不到城市覆盖率的10%,农民即使办理了银行卡,仍然不具备非现金支付的现实环境。

(四)农民对于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仍有待提高

虽然现阶段农民正逐渐接受非现金支付工具,但限于农民的需求因素或者文化程度有限等影响,整体认知程度并不高。调查发现,农民使用银行卡呈现明显的年龄特征,农民在20至30岁之间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银行卡的比率达到85%,在30至40岁之间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银行卡的比率达到54%,在40至50岁之间了解并能够熟练使用银行卡的比率达到33%,50岁以上的农民多数没有使用过银行卡。

(五)宣传形式和途径较为单一,宣传内容不够贴近农民生活实际

近年来,各金融机构对支付结算宣传内容往往过于专业化,缺少农村生活实际语言或情景设计,农民难以完全理解宣传内容或是对宣传内容不感兴趣;在宣传形式方面一般为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等,形式太过单一化,缺少说服力。

三、加快建设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金融资源布局,扩大行政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面

根据地域特点引导和扶持金融机构合理布局和增设网点,避免形成金融机构区域性独家垄断现象,充分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培育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建立针对农业银行、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在行政村增设网点的监督机制,以实现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布局。

(二)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拓展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范围

要改善农民金融自助服务终端,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对终端的网络传输设备进行升级,改变信息传输速度慢的现狀;提高存取款额度限制,或实行差额授权,对业务量大、有需求的终端适当提高限额,并逐步扩大终端受理业务的范围。同时,要拓展电话POS机跨行支付功能。

(三)加强行政村银行卡受理环境建设,促进推广持卡消费观念

要根据农村地区实际情况,健全非现金支付的外部环境。有计划地增设ATM机等金融自助服务设施,在客流量较大的超市、商店以及乡镇医院等增加POS机的投放数量。为激发商户使用POS机结算的积极性,可以在试点初期对农村地区POS机手续费进行适度的优惠。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对信誉度高、生产经营稳定的农户开展信用卡业务,并拓展银行卡的功能,为农民提供便捷、低成本的结算服务。

(四)丰富宣传方式和内容,普及支付结算知识

一是宣传方式多样化。支付结算知识的宣传需要以金融机构网点柜面宣传为主,辅以电视、村广播、宣传车等手段,还可以印制带有支付结算知识的扑克牌、扇子等生活用品在集市时代替宣传单进行发放,从而达到宣传的目的。二是改进宣传内容。结合农民的现实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展开宣传,利用村干部、农信社农村协理员“领头人”的身份,助力支付结算知识宣传工作。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XS)

篇5: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全省农村信用社机构网点2948个,遍布14个市、76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农村信用社已经是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在农民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用农民的话说:“农村信用社是我们农民自己的银行。”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为主的农村信用社也培植了一批优质客户。成长起来的中小企业和个人客户单笔资金的需求量大大突破了信用社的原有贷款规模,为了抓住这批优质客户,农信社也正突破原有模式,开始抢滩大额贷款的发放与管理。由于在大额贷款管理方面的先天不足,农信社的大额贷款风险日益凸显,成为农信社信贷风险的一个重要成因。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由于对象、额度、方式、期限等方面的特殊性,风险特征有明显特异,从维护金融安全和维系信贷资金运转看,大额贷款风险防范具有现实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现状

(一)大额贷款收息率高,到期回笼率低,隐形风险大。笔者所在的新邵县农村信用联社从2007年开始就把辖内的大额贷款全部统归联社营业部管理。现有大额贷款11户15笔,贷款余额为2860万元。这些贷款除一笔贷款是原来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其余都是07年以后的新放贷款,现有3笔380万元形成了不良,除一笔贷款现不能正常还息,其余无利息结欠情况。但贷款风险主要来自于贷款本金的损失。到期回笼率是衡量贷款质量好坏的主要标志,贷款回笼率低说明贷款质量较差,贷款沉淀的风险较大。截止调查日止,该社大额贷款到期回笼率约为83%,与湖南省农村信用联社要求的新放贷款到期收回率有明显的差距,其风险显而易见。因此在大额贷款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应加强对贷款项目的跟踪监控,防止被眼前高收益蒙蔽了对大额贷款长期风险的正确判断与决策,从而引发大面积的贷款损失。

(二)、限制性行业贷款占比过高,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背道而驰,行业集中性风险日趋显现。从产业结构看,大额贷款发放对象主要集中分布在造纸行业、房地产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工程承包,其中造纸行业占比28%,水泥及水泥制品行业贷款余额占比24%,这些行业受国家政策影响大,政策风险明显。从贷款时间看,贷款期限在一年左右的比较集中,中长期贷款较少,贷款到期时间相对集中;从贷款资金支付形式上看,以货币资金方式发放的比较集中,按照“实贷实付”原则用信用中介工具和其他衍生信贷手段支付的较少。

(三)担保形式单一,对客户的第二还款来源估值存在偏差。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一般有房屋、不动产和其他资产抵押、担保公司担保,价值认定由国家指定评估部门认定。农村信用社一般按照一定比例确定贷款额度,比如我县规定的最高比例是抵押物评估值的60%,比较偏重于贷款形式上的规范性,对担保物的风险性、可变性预估不足,评估价格抬高的可能性大。目前,评估机构管理不规范,按房地产的评估价格收取佣金,评估费用由借款人承担,所以评估时评估公司往往根据借款人的意愿来确定评估价格,一般情况下是抬高抵押物价值而忽略了房产的实际价值,这样就增加了抵押物不足值的风险。

(四)贷后管理形式有局限。农村信用社信贷管理制度对大额贷款贷后管理有具体规定和要求,在贷后管理中,随着信贷管理系统的全面上线,农村信用社也明确了贷后管理责任人。但是由于信贷人员不足,在贷后检查中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经营情况进行了简单的调查了解,收集了相关报表资料但报表的真实性无法得到有效的验证,部分企业甚至不能及时提供报表,所以信贷人员只能履行了形式上的贷后检查职责,对借款人当前风险状态难以作出科学的判断,即使在贷后检查过程中发现了信贷资金隐患,也很难采取有效措施。

二、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成因

经济风险决定金融风险,信贷风险是金融业最大的风险。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经营管理现状分析看,大额贷款风险的主要因素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宏观政策风险。我国实行的是以市场调节为主导、宏观控制为补充的经济运行模式,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问题,我国经济金融领域潜在的经济产业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方面的矛盾客观存在不断发展,国家为了保持经济发展和财政金融稳定的总趋势,必然会出台相关政策调整经济运行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果,也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经营质量,有时会诱发信贷风险。比如今年政府出台文件对房地产贷款和政府融资平台的贷款进行了全面清理和整顿。

(二)经营管理风险。经济运行是一个有条件的、持续的、变化的过程,由于经营投资者经营管理能力上的差异性和市场条件的不均衡性,实体经济的经营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人决策、判断、管理潜能等方面的因素制约。在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的客户,大都具备了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但是由于所处环境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具备全面的风险识别能力,经营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经营情况的好坏,最终会影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形成。

(三)市场波动风险。有产品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风险。由于生产制造成本是刚性的、固定的,而产品价值是预测的、可变的、波动的,所以任何实体经济都面临市场波动变化风险。市场波动变化将直接影响实体经济的经营效益,致使实体经济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形成信贷风险。据调查分析,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形成的历史信贷包袱,有80%以上是因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停产停运、倒闭破产原因形成的。

(四)借款人道德风险。广义的道德品行衡量标准是国际公认的“5c”标准,狭义的道德品行衡量标准主要是诚信度、人品等。由于人的生活标准和接受社会影响不同,道德观念差异大,价值形态各有不同,人的道德风险是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据统计,目前金融业形成的不良贷款中,由于道德风险原因形成的占有一定比例。

三、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风险防范建议

针对农村信用社大额贷款管理运行现状和风险成因,笔者认为,农村信用社应采取以下措施防范化解风险。

(一)加强信贷人员培训,提高风险识别水平。信贷人员直接负责贷款业务的调查和审查,是控制大额贷款风险的基础力量,信贷人员执业素质和业务水平与信贷业务质量直接关联。各级联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信贷人员业务培训,重点培训如何识别防范信贷风险和法律专业知识,提高信贷人员专业素质和风险识别能力。对客户经理实行资格准入,可以考虑只有通过银行业相关从业资格准入的才准予从事大宗信贷业务。同时,在贷款责任终身追究的情形下,信贷员要敢于对领导说“不”。对于领导的错误决策,违规行为,我们的员工要坚持规章制度,坚持我们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准则。

(二)创新信贷管理流程,强化内部监控管理。目前,农村信用社要完善信贷管理制度,进一步细化大额贷款发放流程,明确各层次各环节人员责任,着力解决责任不明确、操作不规范等问题;强化大额贷款适时监控,实施全流程管理;建立价

值认证评估机制,县级联社应成立专门委员会,对抵押物品进行价值认证,合理确定抵押物品价值,不过分依赖评估机构的评估报告,要有自己的一套适合当地实际的评估体系。同时,严格按照银监局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强化贷后管理,切实完善实贷实付,加强信贷资金流向监控,确保信贷资金的安全。

(三)拓宽社会信息来源,严把信贷准入源头。人既是自然人,也是社会的人,贷款客户的品行和经营信息在社会上总会有“烙印”。农村信用社应建立辖内客户信息库,对辖内客户建立个人经济信息档案,全面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同时,要善于利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管理系统查询个人及企业的信用状况,对失信个体及企业实施一票否决制,加快信用体制建设,杜绝劣质客户流入农村信用社。

篇6: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内容提要]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主要存在风险管理理念偏差、风险管理框架不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及规范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等问题。为此,应转变观念,创造条件保证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建立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运作机制;构建灵敏有效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机制;建立系统缜

密的风险管理制度。

[主题词]规范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

因金融业经营高风险的特点,在吸取大量金融案件的教训后,金融业规范风险管理问题日益引起监管者和银行业本身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规范风险管理作为一门独特的专门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也日益得到全球银行业的普遍认可。而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中小金融之一,在风险管理方面就显得十分薄弱。笔者在与商业银行的交流和学习过程中,对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具体对策。

一、当前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主要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没有把风险管理作为一个规避金融风险的重要工作来抓,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风险管理理念存在偏差。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和理念上的偏差,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重经营,轻规范的管理。目前,农村信用社各级各部门往往局限于任务的考核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上,只注重市场占有而简化必要的手续,从而忽视了业务的规范化管理,有些农村信用社甚至不惜冒违规操作的风险以实现短期业绩,从而加大了农村信用社的经营风险。二是重事后,轻事前的防范。农村信用社往往偏重于对已发生或已存在的风险采取事后稽核惩处的措施,试图以严厉的惩处来遏制风险的发生,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措施却重视的很少。三是重操作人员的管理,轻对高管人员的约束。农村信用社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理念,即重视对临柜操作人员的管理,而放松了对高管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主任的约束,似乎只有临柜操作人员才有可能引发风险,而事实上,由于高管人员特别是农村信用社的主任掌握人力、物力、财力等大权,由其而引发的风险,危害性远远大于临柜操作人员。

2、风险管理框架不健全。健全的规范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的规范风险管理的前提。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规范风险管理框架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一是完善、垂直的规范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形成,农村信用社还没有成立专门的规范风险管理部门来对规范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规范风险管理架构。二是规范风险管理职责分散不清。目前农村信用社管理分别由财会、信贷、审计等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自律监管,这种自立门户、各自为政的管理模式,使规范风险管理不能有效地独立于经营职能,同时由于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组织协调,使得风险管理有时出现部门重叠,形成重复管理的现象,而有时又出现职责不清,管理真空等顾此失彼的现象。

3、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目前,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防范和化解经营风险的需要,不能适应金融机构审慎经营和银行业监管的需要。农村信用社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规范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的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规范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薄弱,褒奖力度不到位,惩处措施明显弱化。一般情况下都认为,只要没有造成损失或出现案件,对违规违纪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和限期整改,没有对其必要的纪律处分。对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惩处也不到位,从而造成负面的影响。

4、规范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农村信用社的规范风险管理长期以来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分析,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科学合理化不够,管理方法陈旧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要求。

二、规范和完善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的对策

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借鉴商业银行规范风险管理最新理念和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构建与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相适应的规范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能力。

1、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保证风险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

规范经营是农村信用社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的关键之所在。而实施风险管理又是保证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规范理所当然是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核心构成要素。而农村信用社所辖网点分散的特征决定了每一个业务点都是规范操作的风险点,这就要求每一位员工都必须是风险管理的第一责任人。首先,农村信用社上下都要高度重视风险管理这一技术,在规避现代金融风险的重要作用,并把它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指定专门领导组织实施;其次,要加强培训学习,掌握风险管理的核心要点,并结合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办法来,真正能够指导农村信用社的风险管理实践,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三

是加强农村信用社全体员工的思想教育,为确保风险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创造良好的氛围。

2、建立完整独立的风险管理组织运作机制。农村信用社要加快推进改革切实进行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使农村信用社规范风险管理真正落实到业务操作和管理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岗位和每一个环节。

首先,要明确理事会和经营班子在规范风险管理中的职责。真正认识规范必须是从高层做起的,只有高层以身作则,规范管理才会最为有效。因此,必须及时制定理事会和经营班子规范经营管理和防范风险的职责,才能真正做到分清责任,各负其责。

其次,要组建专业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关于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组织方式必须遵循以下两点:一要明确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定位、权限及其独立性。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是支持、协助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层做好规范的风险管理的独立职能部门,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有权独立调查农村信用社内部可能违反规范政策的事件,对于调查所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或可能的违规行为,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可随时向主管部门汇报。二要正确处理好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各业务部门应主动寻求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主动提供规范风险信息或风险点,并配合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要积极为业务部门提供规范咨询和帮助,为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提供规范支持。同时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范围、广度和效果也应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定期检查审计。

3、构建灵敏有效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机制。规范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加强运作环境中的有害识别与控制,这就需要建立健全规范有效的合规风险管理分析评价体系,包括规范风险的识别、量化、评估、监测和报告。

调查识别规范风险。规范风险的人员要积极主动地调查识别与农村信用社经营活动有关的规范风险,包括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发,新业务方式的拓展,新客户关系的建立,或者客户关系性质发生重大变化所产生的规范风险等,及时提供规范支持。

量化评估规范风险。通过设计规范风险评价指标,运用计量方法加强规范风险的评估。评价指标可借助技术工具,通过收集或筛选可能预示潜在问题的数据来进行量化测算,并深入调查任何已识别的规范缺陷,并提出评估报告。

监测报告规范风险。规范的风险管理部门要定期不定期地对辖内机构规范事项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包括规范风险状况的变化情况,概述所有已识别的违规问题或缺陷,采取的各项纠正措施等,同时要加强规范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采集、信息共享、风险控制和规范管理等方面实现全面的优化。

4、建立系统缜密的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制度建设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农村信用社各项经营活动都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和行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也就是既应当包括强制性执行的法律法规,又应当涵盖符合市场经济中诚实信用和公平交易的原则与要求,还应当遵循农村信用社内部的行为规范与准则。鉴于农村信用社各项经营活动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范围广泛、内容庞杂,农村信用社应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强化制度意识和规范意识,一方面要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等落实到实处,确保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符合规定要求。另一方面要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梳理、修正和补充,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缺陷,不断完善所有规章制度。

改革考核考评制度。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观,建立以自我约束为核心的考评体系,绩效考核应充分体现农村信用社倡导规范和惩处违规违纪的价值观念,协调业务拓展与规范管理的关系,正确引导基层网点在规范经营的基础上提高经营效益,加强规范管理,严防违规违纪的现象发生。

篇7: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操作风险的定义

巴塞尔协议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以及因为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导致直接或间接损失的可能性。”它包括银行业务操作系统平台不充足或者运行失当带来的风险, 内部业务运转流程瑕疵带来的风险, 人员道德操守和操作行为带来的风险, 外部事件冲击带来的风险等等。操作风险具有内生性、广泛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二、当前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现状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的实质是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 并实现在此基础上的业务最大化。从目前商业银行现状来看, 部分商业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普遍存在诸多缺陷。

1. 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

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始终与风险并存。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必须在确定的风险偏好指导下进行。这个过程既是风险管理过程, 也是风险收益创造的过程。目前个别银行在业务处理流程方面存在漏洞, 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制定不完善。银行作为企业, 以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 在经营管理中容易出现重经营轻管理, 重业务拓展轻风险控制的现象。在实际操作中, 业务经办人员和审查人员在办理业务时, 容易在实际工作中放松管理, 在各种规章制度中找空子、打擦边球, 对风险点控制不严。

2. 操作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通过统计调查问卷发现,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对操作风险管理的认识还相对粗浅, 不能有效划分操作风险管理功能的职责界定, 基层合规文化建设和教育相对落后。操作风险管理职能分散于业务条块中, 如各家商业银行大多由保卫处负责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防范员工的职业道德风险, 由内审部门进行传统的业务处理、要害风险岗位等的稽核工作。部分商业银行还专门成立了风险控制部, 处理包括操作风险在内的各类银行风险, 有的行则由主要进行业务操作的部门 (如清算中心) 负责操作风险调控。这样, 容易导致操作风险防控职能弱化。

3. 操作风险防范的手段和技术相对滞后。

调查发现, 目前部分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诸如关键风险指标、风险数据库、风险评估指标等操作风险考核指标体系, 或操作风险管理体系不完整, 没有完整地覆盖到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测、缓释、控制和报告等程序和环节, 缺乏有效的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 对易发操作风险的环节、岗位的防范手段和措施还相对欠缺, 特别是对新业务、新系统在推出过程中的风险控制还略显被动。

4. 从业人员工作岗位频繁变动加大了潜在的操作风险隐患。

商业银行业务的核心是由人来操作和完成的, 因此, 操作风险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人员的风险。当前部分商业银行前台业务操作人员更换频繁。这一方面不利于前台业务人员的队伍稳定, 同时也增加了业务操作风险。此外, 部分商业银行高管人员操作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 重经营轻管理、重效益轻内控、重规模轻质量, 也是增加潜在操作风险的另一人为因素。

5. 对操作风险的监控效力发挥不足。

目前, 商业银行大多建立自身的内部监控机制, 诸如会计业务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等监控体系, 银行内部也相应设立了审计稽核体系等。调查发现, 商业银行内部虽设立了审计稽核部门, 但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 审计稽核监督部门监督作用只局限在对下级机构的检查稽核方面, 而对本级机构监督作用明显薄弱, 形成了监督部门权威性不强, 监督效力低的被动局面。

三、提升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防范能力的建议

1. 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操作规程。

风险管理并不是杜绝风险, 而是在业务发展过程中控制风险、驾驭风险和经营风险, 为业务发展服务。商业银行应及时对现有规章制度、内控机制进行全面清理, 查漏补缺, 充实完善, 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内容有交叉和重复的, 进行归类整理;对内容有冲突的, 与上级行基本规定相抵触的, 及时修正;对出现制度真空, 无章可循的, 及时弥补制订;对有章不全的, 及时补充完善。在清理和修订的基础上, 理顺和健全各种以基本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操作规程为主要形式, 形成以部门制约、岗位制约、权限制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办法体系。

2. 转变风险防范观念, 增强操作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对操作风险防范中人为因素主观作用的发挥。将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防范纳入到整个银行风险防范的关注范围, 通过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多种方式, 加强对员工队伍的管理、监督和约束, 切实提高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此外, 要加强对商业银行管理人员的管理, 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提高操作风险的控制能力和操作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3. 完善和强化风险监督预警与风险防范控制机制与手段。

商业银行应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建设, 加快研制、完善预防操作风险预警系统, 对操作风险实施动态管理, 建立覆盖所有操作风险的监控体系, 运用技术手段提升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同时, 不断创新操作风险管理方法, 采取量化管理和模型化管理手段, 确保与信息安全相关资源、技术等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及时防范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提升风险预防能力, 严防各类操作风险和案件的发生。

4. 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 加强合规管理与教育。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防线是以从业人员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基础的。因此,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努力确保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 避免因业务人员流动过于频繁而发生的各类差错和事故, 甚至案件。同时, 要倡导和强化全员合规文化,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强化操作风险控制, 积极引导全体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责任意识, 使其清晰了解、掌握和遵守统一标准化行为规范, 以及对风险的敏感程度、承受水平、控制手段, 使风险意识真正融入到各个部门、每位员工的行为规范和工作习惯之中, 让员工真正认识到自身岗位关键风险点, 形成防范风险的有效屏障。

5.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 提升监督效力。

篇8:对榆中县农村信用社风险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1.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一是传统僵化的人事管理理念。农村信用社传统的人事管理在于以“事”为中心,把员工视为成本负担,注重对人的监督和控制,人事管理处于被动的、从属的、滞后的位置,员工的创造性受到压抑。二是人才缺乏日益显现。目前部分高管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知识老化,市场开拓意识不强,存在着“上级要求怎么干就怎么干”的被动工作问题;高管人员面临青黄不接,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管人员更是凤毛麟角。三是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酬薪分配上,农村信用社没有完全建立直接与岗位绩效挂钩的酬薪制度,仍然存在着“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在用人用工上,还存在着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问题,还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用人用工机制;四是员工教育培训滞后。长期以来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人员素质整体偏低,对现代金融知识和技能未能得到及时更新,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奇缺,尤其是集经济、金融、会计、计算机、审计和法律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少之又少。五是缺乏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尚未形成一套能够内化为员工实质性价值观念的价值评价体系和员工行为规范,企业形象有待进一步提高。

2.加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

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银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管理领域的扩大,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对农村信用社更加突出。

2.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农村信用社较好地实现管理目标的需要

“管理出效益,人才是关键”,效益的提高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有效的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离不开高素质的、高执行力的员工,农村信用社的组织管理目标是由人制定、实施和控制的,只有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才能够对员工实施有效的管理;只有高素质的、高执行力的员工才能使管理制度执行下,取得预期的目的。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村信用社的整体业绩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不断深化,迫使我们必须把信息、知识、科技、创造力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而这些资源的最主要来源就是人。所以,如何选人、用人、育人、培养人、激励人,以及组织人、协调人,使农村信用社的人力资源形成相互配合,取长补短的良性结构,从而在严酷的竞争面前获得一席生存之地,已经成为农村信用社的当务之急。

2.3人力资源管理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径

经过合理整合的高素质的员工(高素质指: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合作精神、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能力,能在最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的作用,取得最大的成绩,有效地为企业提升盈利空。

3.农村信用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人力资源是保持信用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因此,开发人力资源,重新定位人力资源管理在农信社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塑造有利于信用社发展的人才开发利用环境,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农信社的一项重要工作。

3.1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农信社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人才的培养、开发和利用,应充分认识到对于金融业这个资源密集型的特殊企业来说,最大的财富不是信贷资产,不是楼房的高低,不是各项具体业务的余额,而是有一批忠于信合事业、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是农信社所有经营管理内容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管理中应重视人才的能动作用,将培养、发现、提拔、使用人才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各级农信社领导干部要真正打破门户之见,拓宽选人视野,更新人才观念,广开进贤之路,确立用人的新眼光、用人的新观念、看人的新视角。同时还要改变人才培养观念,从原有的学历教育、单纯的技能培训操作、教条式的制度背诵等陈旧的方式中解脱出来,积极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把信用社员工培养成能文能武、红透专深、智勇双全、德才兼备的“T”型人才。

3.2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良好的环境使人才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必须打破常规,不拘一格,招贤纳士,为每一位员工创造施展才华的政治舞台。首先领导干部要有宽广的胸怀,要有爱才之心、选贤之技、举才之德、容才之量、用才之方,在农信社系统逐步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爱护人才,促使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其次,加大人才投资,不惜高薪聘请外来人才,不惜高薪留住现有人才,不惜巨资培养人才,树立“花钱买人才、人才能生财”的新理念。三是要打破现有的人才考核、任用办法,建立长年的、流动的、动态的、灵活的人才库,把人才的发现、考核、培养、选聘、重用形成一个人才链,从制度上、机制上、观念上改变现有的“凭关系选人才、看亲戚用干部、以金钱为准绳”的官场潜规则。

3.3完善制度,转换机制

一是要加快建立和健全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从制度上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长时间以来,实行按劳取酬的呼声很高,但真正体现这一机制的做法很不到位,特别是信用社长期执行计划工资模式的体制下,纵向、横向仍存在收入均衡、吃大锅饭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结合客观政策,从内部管理体制入手,推行聘任合同制、末位淘汰制、竞争上岗制,真正引入人才竞争机制,全方位推进优化组合、优绩优效,逐步实行按职务(职称)、岗位报酬的新机制,推行绩效工资制、年薪制、计时工资制等,使报酬成为解开职工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杠杆。

3.4加大培训和培养力度

在人力资源培养过程中应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坚持人才选拔和系统培训相结合。目前,农信社队伍庞大,冗员较多,整体素质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采取队伍调整和系统培训的办法。一方面,在继续淘汰一批素质低下、不适应工作岗位员工的同时,抓紧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通过人才增量的调节来改善整体素质不高的现状。另一方面,鉴于农村信用社系统主体队伍已经形成,必须立足现实,靠系统性的培训逐步改善人才素质结构,妥善安排人才成长的梯次,达到“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地。

3.5敞开员工出口

要立足于“动大手笔、做大文章”,以惊人的胆略、超常规的步伐,大刀阔斧地裁减现有的冗员。一是买断一批。尽管各地正在实施这一做法,但有的联社过分地算经济账,致使买断人员了了无几。在这方面,要树立花钱买机制的新观念,尽可能地将那些无所作为的冗员一次裁清。二是内退一批,对那些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事倍功半的员工,符合内退条件的,要坚决让其办理內退手续。

总之,通过上述措施的有效实施,一定能够激发全体员工的工作激情、创造激情,一定会推动农村信用社各项事业朝着际定的目标稳健发展,农村信用社必将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涂秀英,张涛.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影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2).

[2]冯军民.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开发管理.2009.11.13.

[3]黄娟.试论农村信用社人力资源管理.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7,(06).

上一篇:让讲台成为舞台――实习前准备总结下一篇:爱他教育:北京交通大学942运筹学考研资料历年真题答案及参考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