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书籍读后感

2024-08-27

心理书籍读后感(共11篇)

篇1:心理书籍读后感

心理学是一个主题非常广泛,担忧相对松散的学科,它包含着许多无法被统一归类的学科,强行将其归纳统一只会使其失去了意义,然而它们都是在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行为,所以实现了学科的统一。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了“心理学书籍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您。心理学书籍读后感(1)

《读懂心灵》是一本以各种小故事构成的心理书籍。书中分有八个小主题,其中最让我感触最多的就是第三小主题一一在失意与缺憾中修复自己,其中的一句话很是令人深思: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大学生活说久也不久,说短也不短,足够你思考自己的未来,但希望在毕业之时,别还是停留在思考中,而一点也未付出行动。

心理学书籍读后感(2)

情绪转移

先简单来介绍一下情绪平衡的作用,然后我会列出本书的目录,它简明概括了每章节的内容。

借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的格式:“看或不看,它都在那里,不离不弃;学或不学,选择权在你,不着不急。”如果,对你有所帮助,你不用谢我,谢谢你自己吧,因为是你自己想改变;如果你有经验想跟大家分享,那就说出来吧,用你的方式去向更多的人推荐(是PUSH,不是PULL,就是仅仅宣传,但不要强迫别人来学);如果,你感觉没什么用,那就当个“打酱油的”吧!

不同心情

“病由心生,境随心转”,每种情绪会对心情造成不同的影响,还会对对应的心、肝、脾、肺等器官造成直接的影响。而情绪平衡,就是通过一种情绪平衡技巧(腹式深呼吸疗法+中医经络穴道敲击或按压+自我肯定陈述等)来释放各种不好的情绪,诸如仇恨、憎恶、痛苦、罪恶感与羞耻感等具有毁灭性的情绪;还有恐惧、愤怒、创伤、担忧、哀伤、压力、过度兴奋等程度较轻的情绪,从而预防由这些情绪造成的不适,或治疗由这些情绪造成的生理上的疾病。

保持身、心、灵的健康,追求内心的爱、喜悦、和平。这种情绪平衡技巧可以靠自己来进行,不需要别人的协助。你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运用它。使用它,你将发现自己在哪里受了伤以及该如何治疗自己。你不需要心理分析,你的潜意识心知道如何治愈你的创伤(不用担心秘密会泄露)。本书无意取代专业治疗,只是教你一种方法,学习化解痛苦。

宝贵

书的主要意图在于教人们学会情绪平衡的方法。这样一本书,对于一个刚刚走出校门,步入社会的自己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情绪的诱因是内心世界的反映:不愉快的反映是来自潜意识的线索和信号,提醒我们尚有未解决的情绪问题。如果,我们忽略它,或许会失去解决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宝贵机会,对我们的生活,甚至是我们身边人的生活都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要学会自我排拒和自我接纳来管理内心的乱流…平衡情绪的重点就是要认清所有重要的事情都来自于内在,这是通往内心和谐的第一个线索。

同样我们也需要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是艰苦的,接纳人生中将会有重大的阻碍,接纳我们将会犯下许多错误,以及接纳许多人会认为我们就是他们苦难的源泉。只有接受,才能谈到去解决它。

篇2:心理书籍读后感

《人性的弱点》一书作者是被誉为“成人教育之父”的来自美国的卡耐基,正如书中作者简介介绍在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当经济不景气、不平等,战争等恶魔正在磨灭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灵时,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他的演讲和著作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他们取得辉煌的成功。正是这篇简介,使我产生浓厚兴趣想要了解,这里面究竟写了什么,竟会有如此大的力量。这段时间读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让我受益匪浅。在这样深夜,读这样的书,像是在品尝一场美味的人生盛宴,自得其乐。要将这种感觉说出来,还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它就像一面镜子,帮助我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从而完善自我,驾驭自我,成为一个善于经营自己生活的成功者。漫漫人生路,它让我在看清来路的同时,更清楚自己在面对怎样的未来。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思想与事业的精髓,全书通过栩栩如生的故事和通俗易懂的原则,从人性本质的角度,挖掘出潜藏在人体内的60大弱点,一个人只有认识自己,不断改造自己才能有所长进,直至成功!卡耐基写得并不是很深奥的,写的都是平常的小事,但书中又嵌入了卡耐基的艺术灵魂。他对这些小事作出的反应,是我从未想到过的,使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使我感到自己是那么渺小。世界并不会因为失去卡耐基而停止转动,却因为有了他而转得更好。卡耐基先生以他对人性的洞见,利用大量普通人不断努力取得成功的故事,通过他的演讲和书,唤起无数陷入迷惘者的斗志,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断取得辉煌的成功。

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偶然读到阿德勒《自卑与超越》“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阿德勒的理论构架起始于几乎我们每个想生存下来的人必须面对的三大问题:如何谋求一种职业,以使我们在地球上的天然限制之下得以生存;如何使我们的同类中获得地位,以使我们能互助合作并分享合作的利益;如何调整我们的自身,以适应“人类存在有两种性别”和“人类延续和扩展,有赖于我们的爱情生活”等事实。简洁的说就是职业、人与同伴、爱情和婚姻。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显示了我们各自的生活模式,也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生活的意义。每人的意义或多或少存在错误的成分,没人绝对正确的生命意义。也不会存在绝对错误的生命意义。所有的意义在这两段之间变化。然而这些变化里,他们有很美妙的,有很糟糕的,有些错得多,有些错的少。较好的意义具有些共同的特质,而较差的缺少这些东西。

篇3:书籍形态符号中的心理暗示

1. 书籍中的色彩对心理的暗示

书籍中斑斓的色彩除了其装饰作用以外还具有十分广泛的心理暗示功能。心理学家的实验证明, 色彩的明度、纯度以及色彩之间的搭配关系不仅会影响人的情绪, 而且会影响到动物的情绪。

颜色的心理暗示, 是各种混合色组成的心理暗示的基础, 将这些颜色所蕴涵的心理暗示进行融合, 是把握整体色彩感觉的钥匙。

2. 书籍中图形对心理的暗示

图形作为信息传播的方式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 自形成以来一直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 因为它能最直接、最有效、最准确地传达信息, 在书籍形态设计中也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图形弥补了文字描述的间接性和不准确性, 辅助了文字的表达, 美化了书籍, 缓解了读者的视觉疲劳, 图形的大小与文字有节奏地搭配, 增强了版面的趣味性, 书籍设计中合理地运用图形则能延展文字传达的深远意境, 正所谓“图形是有形的, 而意境则是无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设计中不同的画面分割、排列、组合会对人的心理有不同的暗示, 对图形的不同处理方式也会对阅读心理造成不同的影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有两张同样内容的照片, 一张是正常的, 一张是经过模糊处理的, 经过模糊处理的图片则更梦幻, 让人产生无限联想, 乃至更想知道图片清晰的样子, 目光停留在模糊照片上的时间更长, 这就是“距离产生美”的心理。人类对事物的感知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 不同的受教育背景, 不同的性格和理解能力以及不同的年龄对同一图像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书籍设计中图形的选择和处理, 可以充分利用读者的不同知识背景、理解能力、联想空间激活设计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象征手法就是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设计, 于无形处打动读者, 使书籍所表现的情感与读者产生共鸣。

3. 书籍文字设计对心理的暗示

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 字体与文笔流利顺畅, 文字的可视性强, 传递的信息层次清晰鲜明, 在阅读视野中, 各部分的归属一目了然, 图形的应用与文字的字体相得益彰, 文字能够随着叙述的节奏在翻阅中使读者产生盎然的趣味, 这就是成功的文字应用。设计师让文字有了灵感, 同样文字又赋予了设计师设计灵感。文字在设计师的眼中之所以以图片的形式存在, 也因为文字本身的图像信息向读者传递的“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和“运动”的表情, 使文字具有了力量和声音, 赋予文字“不动之动”的生命特征。比如“山”字, 在一定的空间内, 如果将其最大限度地放大, 会让读者感受到“山”的巨大, 心理就会出现面对大山的压抑感, 而如果反过来将“山”最大限度地缩小, 又会使“山”如“小丘”一样充满灵动之气, 将同样的文字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就会给读者带来迥异的心理变化。

4. 书籍表现形式对心理的暗示

书籍的开本大小、开本形状以及书籍开启的方式和书籍内文的排版都是书籍表现形式的研究范畴。

“书信为读, 品相为用”, 书籍的本质是提供阅读, 但是单纯文字的阅读难免使人觉得枯燥, 现如今的阅读更多的是读文字、读形态、读图形、读字型、读空间、读节奏、读层次……人类的思维模式可以在翻阅的过程中建立, 开启书籍时, 这一动态的行为塑造了一个奇妙的阅读环境, 影响读者的心境。随着对书本的翻动, 文本的主体语言随即和视觉符号不停相互转换, 提供给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书籍的形式将信息进行美的编织以后, 使书籍变得既有阅读性又有趣味性, 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如日本设计师驹形克己设计的《我诞生了》一书, 虽然仅有二十几页, 字数只有百字, 却能够将文字、图像、材料、工艺等元素进行全方位整体设计, 将一个专业性强的, 非理性的生命孕育过程生动逼真并充满趣味地表达出来, 书籍设计师没有在表面进行花哨地装饰, 而是利用空间和时间的体现, 戏剧化的视觉语言将书籍的信息传达给读者, 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的书籍设计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除异型书外, 普通开本设计也有独特的情感语言, 对开本的选择是设计师体现书籍内涵的方式之一, 开本大小不同也会给读者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吴勇曾经说过“开本的宽窄可以表达不同的情绪。窄开本的书显得俏, 宽的开本给人驰骋纵横之感, 标准化的开本显得四平八稳。设计就是要考虑书在内容上的需要”。诗集一般采用狭长窄小的开本, 这既反映出诗集的艺术特点又和诗的形式多为行短而转行多有关, 读者阅读诗集时在横向上停留的时间短暂, 窄本的设计使文字的连贯性更强。因为厚重的大开本总是给人以端庄郑重的心理感受, 所以一般应用在经典著作和学术论著上。书籍板式设计中, 从左到右排列或从上到下排列也产生了相应的秩序美, 文字的行距、字距、行与列的关系也会给读者以或轻松或紧张或宁静或压抑的心理感受。

参考文献

[1]万萱;书籍形态的异化[J];包装工程;2007年1期

[2]马青;书籍封面设计视觉语言的研究[J];包装工程;2008年6期

[3]孙海婴;新技术与新材料在书籍装帧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9年2期

篇4:心理书籍读后感

关键词: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审美心理;设计

阅读可以说是陪伴我们一生的行为。尤其是儿童读物,在人的一生中有启示作用,对于我们终生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儿童图书市场日益繁荣,人们更加注重儿童书籍装帧设计。优秀的书籍装帧设计,给孩子们的经验和体验美的同时,也大大超越了他们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的滋润孩子的心田,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积极健康的人生观。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优秀的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师,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儿童书籍设计作品,但必须承认,这些作品数量远远不够,不足以形成规模,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的3亿多名儿童的阅读需求,特别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儿童类书籍装帧设计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 儿童书籍装帧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儿童书籍装帧书是书籍装帧领域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因为儿童书籍面临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儿童。随着孩子的长大,缺乏社会经验,处于由自然人到社会人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的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部分,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处于一个集中认知各种知识,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萌芽阶段,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求知欲。书籍作为知识的载体,知识是幼儿阶段,启迪智慧,认识世界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儿童书籍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并间接对社会其他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目前儿童图书的市场,随着图书市场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这些进步的同时,也明显的存在缺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市场上有很多卖的大型和重型精装儿童图书,不仅价格昂贵,而且在儿童使用的过程也很不方便,甚至潜在着很多伤害儿童及不安全因素。同时,市场上许多儿童书籍设计风格类似,许多儿童书籍和杂志为了节约设计成本,从文本内容到版式设计都是模仿国外的儿童书籍,缺乏我国儿童书籍设计艺术的个性和符合中国儿童的心理特征分析。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儿童书籍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儿童书籍设计市场缺乏基本的设计规则约束和投入足够的设计力量。

二 儿童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儿童对身边的一切事物都非常感兴趣,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审美特性,我们可以简单地总结了一些基本的儿童书籍装帧的设计方法:

(1)用斑斓多彩的颜色吸引儿童

颜色是最容易打动读者的书籍设计的语言,虽然每个人对色彩有不同的感觉,但对颜色的感觉认知是一致的。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审美心理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颜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本成功的儿童书籍装帧设计离不开颜色的装饰,没有颜色,孩子就无法认知和感受斑斓多彩的世界。所以颜色的选用时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设计儿童书籍的颜色,要根据孩子单纯、天真、可爱的特点,应选用明亮的,鲜艳的,对比强烈的颜色。这是因为,儿童在认识世界往往是从颜色开始,对颜色的喜好使孩子的天性。因此,在这一年龄的儿童书籍装帧设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封面颜色可以采用对比强烈的颜色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但要注意的是,虽然孩子们喜欢鲜艳的颜色,但长时间面对亮度和色纯度时会产生视觉疲劳,甚至儿童的视力损害。这就要求色彩设计,不仅要实现商业效果,强调使用鲜艳的色彩;同时也要注意书籍版式设计中色彩的节奏感,结合书籍的内容使用类似的色调和中性色来调和与颜色构成方法对儿童阅读进行视觉色彩的和谐。

(2)用可爱生动的形象来吸引儿童眼球

儿童喜欢那些能够反映他们周围世界的作品,所以,进行儿童书籍装帧设计时当然需要运用孩子们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形象,充分调动孩子的视觉和想象。例如:许多儿童教育书籍都会用一个可爱生动的形象带儿童走入学习,让孩子学习时有了陪伴,就不觉得无趣,苦闷。《迪士尼儿童百科全书》是由孩子们熟悉的小熊维尼、米老鼠等孩子们熟悉的卡通形象为主,来介绍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书籍的内容如果设置合理,孩子很容易把书中的图像作为好朋友,看书并和书中的角色交流。如此一来,儿童认知活动从平面到立体,从单一到多元化,孩子们的阅读活动将不会是一个人了。他,和小熊维尼、一只小猫等一起游戏。读书的过程变得既有趣又幽默,书籍自然也就成了孩子喜欢玩伴。因此,我们设计儿童书籍装帧时要应注意的儿童在生活中喜欢的形象,选用合适的形象,会增加孩子的认可度,同时可以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儿童不喜欢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描绘,往往喜欢品自己的主观去描绘现实生活,用夸张和富于想象的方法对客观世界进行再创造。

(3)用真挚情感亲近儿童

书籍的封面设计是装帧设计者应精心设计的一方园地,书籍的各个部分应自成一体,封面及插图中的人物形象、版式、材料的特殊处理,都能衬托出书籍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构思。优秀的设计者善于塑造整体氛围,让儿童仅凭外观形态就能沉浸到书中,去想象、体验书籍内容。作为设计师只有充分理解儿童书籍的内容,设计者还应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怀着对儿童的爱心和充满童趣的心态,去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审美特征,就能设计出符合儿童喜好的书籍设计作品。一个好的儿童书籍设计师能够把书籍作者的感情和设计师的感情完全融入到设计中来,和孩子可以理解的形式。相信只要有颗天真烂漫童心和感情细腻的设计师,设计出的书籍才是儿童最喜欢的书。

总之,为儿童书籍装帧设计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设计作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勇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以及一颗对孩子的爱心,是我们每一位设计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一句话说:一切为了孩子!

参考文献

[1]《书籍装帧设计》 肖勇 肖静 辽宁美术出版社.2011.05

[2]《书籍装帧设计》 吕敬人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篇5:心理健康类书籍读后感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俗话说得好:健康是1,而财富、名望、地位、家庭等等都是跟在“1”后面的若干个0,有1在前面,后面跟的0越多证明你拥有得越多;但如果1没有了,即使再多的0聚在一起也还是0,还是空的、白的,还是一无所有。健康是拥有一切的前提,虽然我们每一个人都十分清楚健康对于我们而言有多重要,可是我们往往会让它在不经意间悄然溜走,留下一堆无所依附的“0”空悲泣。

读了《做自己的健康天使》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从理论上剖析了健康的重要性,更从实践指导我们如何在饮食、营养、运动、睡眠、穿戴等方面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教会我们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健康素养水平,我们只有切实做好这些,才能成为自己和家庭健康的守护神。

首先,树立科学的健康观是前提。健康是女性的美丽之源。拥有健康,女性才能充满活力、精神抖擞、端庄稳重、处事乐观,才能充分参与丰富的劳动生活和社会生活;拥有健康才能有能力去实现美好的梦想,才能尽情享受梦想实现的幸福。试想一个失去健康,整天一副病态,没有生命活力,死气沉沉的人,即使她天生丽质,又有何美丽而言?

篇6:心理学书籍初中的读后感

不要预支明天的烦恼,过旱地为未来担忧,那仅仅是徒劳,不于事无补,还会让自己活得更加疲意。

生活不在昨天,也不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生活中往往就是这样,我们常常会好高骛远,内心幻想这美好的未来,却从未努力去靠近它。与其迷茫未来自己该做什么,不如踏踏实实过好现在,没有人会一生下来就明白自己的人生该是做什么的,未来都是掌握在现在一点一点努力的自己的手上。

好多同学可能都和我一样,进入大学,对自己的未来都是无知迷茫的,很多人在这种迷茫中慢慢松懈自己,没有目标的过着每一天,看着宿舍其他的同学积极的参加着各种组织或者协会,每天都很充实,心里是羡慕的,比起每天懒在宿舍的自己,虽然会听到舍友说:“好累,好羡慕你什么都没参加啊!”但其实自己心里是难受的,虽然也有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过许多,但每次定下的小目标,第二天就会被扼杀在了被子中,就如书中说得:生活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它只是踏踏实实的今天。与其每天后悔昨天不努力的自己,然后再对明天设下目标,不如好好充实过好今天,不后悔昨天,不多虑明天,相信在一天天充实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慢慢的找到符合自己未来的目标,并一步步靠近它。

篇7:心理书籍读后感

流畅的生活被“肢解”了一下,不思饮食,身体疲软。干脆请了10天假(没有休过)。每日睡到日出三竿,大脑清空,格式归零,坐卧躺站,随心所欲,好个舒爽!

难道,我也像三篇文中说的,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满足了?

文中记录一位周末拒绝任何外出活动的丈夫,整天就是躺在床上看电视,导致家庭气氛紧张。在曾老师的指导下,每当丈夫这个时候,妻子就像照顾孩子一样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端茶倒水,嘘寒问暖。

几个星期下来,丈夫逐渐改变了,主动提出要外出逛街。

当潜意识里的愿望被曝光或满足,就产生了强大的改变的力量。

疲乏感都是需要耗能的,与其内耗,不如充满阳光地“外耗”。

不知道下周重复开始的工作是不是会变得富于活力,充满激情?至少,我揭开了疲乏感的面纱,不会再和自己搏击。

今日重新学习三篇文章,在李老师的引导下,串在一起竟然成为一句:就让一切顺其自然!

不要被功利、虚荣、面子捆绑,不要隔离哀伤,假装坚强,不要杯弓蛇影,无谓恐慌。

正如苏轼的《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被贬在黄州的艰难岁月,在缺衣少食的困苦生活里,开垦耕种“东坡”荒地,完成了从及第进士到“东坡居士”的坦然转变。

这首词是他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之后所感悟,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见哲理。今日读来,别有新意。现摘抄如下,作为读书心得的结尾:

《定**》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篇8:心理书籍读后感

每年教初一新生, 都会发现一个问题:我认为很简单的操作, 演示后让学生自己做一遍, 总有一部分学生完成不了, 再演示一遍, 还是不行。通过观察, 我发现他们不存在听讲不认真的问题。一开始我以为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存在差异, 但后来发现, 其中有几个学生竟然是年级中的前几名, 智力绝对不应该成为问题。进一步了解情况发现, 这些学生的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很差, 有的连鼠标操作都不熟练。但即便是信息技术基础差, 我在课上所演示的操作步骤也是很简单的, 以他们的智力条件怎么能学不会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在书店读到《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 (刘儒德等著) , 书中介绍了心理学中的64条规律和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其中第二个效应讲的是7±2法则, “1956年, 美国心理学家米勒 (GeorGe A.MIller) 教授发表了一篇重要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即一般为7并在5~9之间波动。这就是神奇的7±2效应”。[1]从19世纪中叶英国数学家汉密尔顿观察撒在地板上的子弹, 一眼很难看到7个以上;到1887年, 雅各布斯对无序数字记忆的实验;再到德国实验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字母记忆的发现;一直到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明确提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2]读到这里, 我眼前一亮, 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的演示步骤是不是太多, 结果超过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了?”通过反思, 我发现自己在演示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的地方, 在演示一个问题的时候, 往往会捎带把另外一些我认为很简单的问题随手做一遍给学生看, 这就导致了演示步骤增多, 结果超出了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 所以学生模仿操作的时候常常卡壳。

我马上调整了自己在课堂上的演示方法, 减少了演示的随意性, 课堂效果明显有了好转。第一次演示后学生的完成度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那几个基础差的优生还是完成不了。我只能把原因归为他们的信息技术操作基础太差了, 我想给他们一段时间补一下操作的基础, 以他们的智力条件应该能很快跟上来。

然而, 事实证明, 我的想法是错的。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 他们的动作操作虽然没有问题了, 但他们依然不能完成课堂上最基本的任务, 这些任务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是很容易的, 为什么那几个优生学不会呢?

我回头又把书中7±2法则这一节仔细看了一遍, 发现里面还提到一个奇特的现象——组块记忆, 说的是专业人士在记忆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短时记忆容量要超过这个7±2法则, 原因是专业人士的记忆单位与普通人不一样。比如, 原书的例子“认知心理学”, 对于小学生来讲就是5个字, 对于稍懂一点心理学的人来讲是两个组块“认知”、“心理学”, 而对于专业心理人士来讲, 就是一个组块。[3]我接着往下读, 在随后的第3节——《专家记忆优势》中, 通过丹麦心理学家迪古特对真假象棋棋局记忆能力的实验研究, 进一步解释了组块记忆的原因, “工作记忆中的组块与人的知识经验相关。”[4]读到这里, 我想, 对我们的教学来说, 前面基础知识的掌握, 会让学生在后续的深入学习中, 以组块方式进行记忆, 这样他们学起来就相对容易了, 而基础知识差的学生, 则无法有效形成组块, 导致学不会或者学习困难。我再一次思考我的问题, 似乎看到了一线曙光:那几个优生的基础差, 那些在我和大多数学生眼里简单的操作, 其实很多都是一个组块内容, 对于我们来讲这就是一个容量为1的记忆, 但对他们几个来讲, 其实是一系列具体的步骤, 还没有形成组块。例如, 选择一段文字, 对我们来讲, 就是一个简单的操作, 对他们来讲, 是按下鼠标左键、拖动、放手3个操作步骤, 这样一来, 我感觉很简单的几个步骤, 在他们眼里就可能变成十几个步骤, 这远远超过了7±2的记忆容量, 所以轮到他们做的时候, 卡壳就很正常了。

于是, 我上课时候有意加强了对演示步骤的组合解说, 一个操作任务, 我把它分解为5个以内的小任务, 对每一个小任务再分解为5个以内的基本操作——元操作。[5]如Word中给标题加下划线, 以前我只是一边演示, 一边口中念念有词, 而“念念”的也多是废话。现在我把步骤分为“选标题”→“打开字体菜单”→“设置下划线”, 让学生以组块的方式先记忆大体的步骤, 然后针对每个步骤再去细化为具体的元操作。

尽管在教学实践中, 效果并没有立竿见影, 但进行这样的教学后, 学生在哪个环节卡壳就很清楚了, 通过同位互助和教师辅导, 慢慢帮助他们建立起相应的组块概念。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组块的思考:

第一, 组块应该根据基本的功能组织形成, 从具体的软件中学习, 但最终应该超越具体的软件, 而成为通用的功能组块。比如, 文件的保存、打印, 文字的格式设置等, 都应该成为独立于各种软件之外的组块。

第二, 组块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操作步骤组合, 应该得到一定的抽象, 这样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实现迁移的功能。比如, 上面讲到的下划线设置, 通过其他格式的设置练习, 让学生总结共性的操作步骤, 抽象出“选择对象”→“执行命令”的基本操作方法, 这也是符合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理念的。学生掌握了学科的基本结构, 以后的学习都会在这一基本结构指导之下, 有的放矢, 学生的学习是系统的、有明确方向的了。

第三, 组块的建立是不断发展的, 就像滚雪球一样, 组块在学习的深入中不断扩大, 这也是学习累积性的反映吧。比如, 文字处理的内容学习完了, 其本身就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组块, 在PPT、Flash、Photoshop等软件中, 文字的输入、格式设置等可以看作一个整体的组块, 不用再去细讲了, 教师的精力和教学重点可以放到这些软件本身的特色功能上。

第四, 组块建立的基础不是外显的操作步骤, 而是内含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所以组块的划分标准应该以信息技术内在的知识为准, 而不是外在的操作。

第五, 如果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的, 那么组块的设计上限不能超过5个, 以照顾全体学生。

在按照以上原则重新安排我的课堂教学设计后, 每节课的基本任务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 这给了学生成功的体验, 但随着学习内容和要求的加深, 一些需要以基本任务为组块的拓展任务的完成度明显下降, 一方面是因为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集中;另外一方面原因是学生的基本任务操作还不熟练, 不能把它内化为一个组块, 进行更上一层的思考和记忆, 这是需要时间不断熟练和训练的。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一书介绍的64条心理学规律和效应, 都是从一个具体的故事情境开始, 然后介绍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再把它和教育教学实践相联系, 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讲, 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 心理学的理论并不能直接给我们答案, 需要我们把理论和遇到的问题联系起来, 去深入思考和不断实践验证, 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儒德等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第7页。

[2]米勒的论文《神奇的数字7±2:我们加工信息能力的某些限制》, George Miller, “The Magical Number7, plus or Minus2: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63:81-97 (1956) 。□

[3][4]刘儒德等著, 《教育中的心理效应》, 第8、14页。

篇9:心理书籍读后感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开始注重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同时,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优生优育观念越来越普遍,幼儿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在这种形势下,运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幼儿书籍设计成为书籍设计的新方向。研究设计心理学视域下的幼儿书籍设计不仅能够使幼儿书籍更加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而且对幼儿教育有着直接的现实意义。

1.封面设计

封面是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护书籍与概括书籍内容的作用。因此,在幼儿书籍设计中应注重封面设计,使封面设计富有童趣。首先,幼儿书籍的封面要能够给幼儿带来视觉冲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由于幼儿的智力还未发育完全,难以理解抽象的图形。因此,封面设计要使用比较简单线条和图形;其次,由于幼儿时期,辨别颜色的能力发展很快,因此,封面设计要注重颜色的运用,加强幼儿的颜色辨别锻炼;最后,幼儿书籍封面设计要富有创意,因为幼儿还没有深入经历社会,对他们来说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新鲜的。在进行封面设计的时候,应拜托世俗眼光的束缚,设计富有童趣和创业的封面。

2.内页设计

内页设计指书籍的扉页、目录、内容等方面的设计,内页设计是幼儿书籍设计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因此,幼儿书籍内页设计要具有视线流动性,引导幼儿随着视线的流动进入阅读情景。幼儿书籍的内容是全书的额重点,也是幼儿的阅读重点。书籍内容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幼儿的阅读兴趣。因此,幼儿书籍应依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多运用图像资料,加入少量的文字。图像方便幼儿的直接阅读。而文字是为家长提供的说明,有利于家长向幼儿介绍书籍中的事物。另外,幼儿书籍的内容应具有连贯性和系统性。例如,幼儿书籍可以分为专门介绍植物的书籍、介绍动物的书籍、介绍水果的书籍等,明确的分类能够加强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帮助幼儿对事物进行分类。

3.色彩设计

幼儿时期正是颜色辨别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因此,幼儿书籍应注重色彩设计,为书籍添加绚丽缤纷的色彩。幼儿在3岁的时候只能清晰地分辨出红、黄、蓝、绿这四种颜色。4岁起,幼儿辨别颜色的能力快速发展。到6岁的时候,幼儿的颜色辨别能力明显提高,能够辨别生活中常见的颜色。幼儿书籍设计应重视幼儿颜色辨别能力的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设计不同颜色的书籍。同时,幼儿书籍设计应注意色彩的协调。长时间的亮色刺激会导致幼儿产生视觉疲劳。因此,幼儿书籍应协调冷色和暖色,亮色和暗色。使幼儿通过阅读,提高色彩辨别能力。

4.形态设计

现阶段,随着科技的发展,书籍设计不再只是图形和文字的结合,设计者依据书籍的内容自行构造相关的形态,提高书籍的吸引力。儿童书籍设计中应注重玩具与书籍的结合,开发设计玩具书。设计师可依据幼儿的心理特征对事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进行挖掘,并依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进行艺术渲染,重点强调事物的突出形态,加强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5.插图设计

幼儿还不认识汉字,只能通过图形来认识世界。因此,幼儿书籍设计应重视插图设计。首先,在插图设计的过程中要重视事物的夸张。这是因为,幼儿缺乏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经常将很多事物的颜色的和形状混淆。例如,不同种类的鸟、蔬菜等。在幼儿书籍插图设计时将事物的突出特征进行夸大,使事物变得更加具体直观,有利于加强幼儿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其次,幼儿插图设计应注重想象,设计师应摆脱现实世界的束缚,利用想象力为儿童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使儿童在阅读中锻炼想象能力,加强情感体验。

6.开本设计

幼儿书籍设计应重视开本设计,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设计书籍的开本。首先,从书籍的大小来说,由于幼儿的身体处于生长出其,幼儿的双手和胳膊较小,因此,书籍开本不宜过大,要保证幼儿两只手能够拿著书籍;其次,从书籍的形状来说,幼儿书籍多为方形开本,狭长的书籍不宜携带,甚至在幼儿拿出的过程中伤害到其他的身体部位。同时,幼儿书籍的边角要设计成弧形,避免书籍对眼睛等身体部位造成伤害;再次,从书籍的装订来说,因为幼儿书籍的目的是帮助幼儿认识世界,而幼儿的认知能力发展速度较快,幼儿书籍收藏价值不高。所以,幼儿书籍的装订选择简易经济的平装方式较好。

小结

幼儿书籍在幼儿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幼儿认识世界的教材。当今社会,人们普遍重视幼儿的教育问题,因此,从幼儿心理出发设计幼儿书籍成为幼儿书籍设计的新方向。幼儿书籍设计应充分了解幼儿需求、认知方式及心理特征,以幼儿为依据设计书籍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在幼儿书籍设计的过程中积极运用设计心理学,进行封面、内页、色彩等项目设计能够有效提高幼儿书籍的实用性。

篇10: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史》 [苏] 米哈伊尔.雅罗舍夫斯基 上海译文出版社

《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 人民教育出版社(体系明晰,涵盖较广,内容相对较新,不过由于是编著,全书各章的写作风格难于统一。若欲了解最新发展,郭本禹《当代心理学新进展》可以一看;另外,高觉敷的《西方近代心理学史》《西方心理学新发展》较有理论深度,虽然体系稍微有点乱)

《心理学史导论》 [美]B.R.赫根汉 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值得一看)《心理学史》[美]黎黑 浙江教育出版社(是一本较有特色的心理学史著作,被列为心理学史著作“新史”的范畴,是国际影响较大的著作)

“普通心理学 ”

心理学教授胡寄南,在他生命的晚年,也为有志于心理学研究的学生开出了18种普通心理学书目。

如《普通心理学》曹日昌

《心理学纲要》[美] 克雷奇等 文化教育出版社

《普通心理学》[苏] 彼得罗夫斯基 人民教育出版社

《心理学导论》黄希庭 人民教育出版社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苏] E.C 库兹明,B.E 谢苗诺夫 卢盛忠译 杭州大学心理系《社会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美] 埃德温.P.霍兰德 广东教育出版社《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 上海人民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研究中的实验设计(第五版)》[美] A.L.Edwards 四川教育出版社《社会研究方法(第八版)》[美] 艾尔.巴比 华夏出版社

《心理学研究方法》王重鸣 人民教育出版社

最近新出版的是《心理与教育研究法》董奇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

5精神分析类:

弗洛伊德的著作:

《弗洛伊德文集》(1-8卷)车文博主编 长春出版社

《释梦》 商务出版社

《精神分析引论》 商务出版社

《少女杜拉的故事》

《曰常生活的心理奥秘》

《**与文明》

《精神分析纲要》 安徽文艺出版社

《论文学与艺术》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诙谐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论文明》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精神分析导论讲演新篇》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论美文选》 知识出版社

《弗洛伊德论创造力与无意识》

《摩西与一神教》 三联书店

介绍弗洛伊德思想的著作:

《精神分析入门》(极好)查尔斯•布伦纳 杨华渝等译 北京出版社《精神分析治疗指南》 罗伯特•尼萨诺著 杨华渝译 北京出版社

《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好)奥兹本著 董秋斯译 三联书店

《生与死的对抗》 诺尔曼•布朗著 冯川等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心灵的激情》上下 欧文•斯通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弗洛伊德别传》丽连娅•弗莱姆著 戎容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

《爱欲人格》 长江文艺出版社

《弗洛伊德》 奥•曼诺妮著 王世英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

《弗洛伊德传》 叶孟理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弗洛伊德:文明的代价》 何仲生等编著 辽海出版社

《结构精神分析学》 拉康著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拒斥死亡》(好)恩斯特•贝克尔著 华夏出版社

《艺术与精神分析》(好)杰克•斯佩克特著 高建平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艺术与精神分析》 彼德•福勒著 段炼译 四川美术出版社

《弗洛伊德主义批判》 巴赫金等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好)赖希著 张峰译 重庆出版社

《后现代精神分析》(好)诺曼•N•霍兰德著 潘国庆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精神分析文论》 陆扬医 山东教育出版社

《潜意识的诠释》 王小章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微精神分析学》 方迪著 尚衡译 三联书店

《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极好)贾晓明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介绍荣格与荣格派理论的:

《寻求灵魂的现代人》 荣格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荣格著 三联书店

《人及其象征》 荣格等著 河北人民出版社

《东洋冥想的心理学》 荣格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 拉•莫阿卡宁著 江亦丽等译 商务印书馆《荣格心理学入门》 霍尔等著 冯川译 三联书店

《神秘的原型》(好)施春华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神秘的荣格》 杨韶刚著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荣格:灵魂的现实性》(好)河合俊雄著 赵金贵译 河北教育出版社《灵性:分析与体验》 申荷永等主编 暨南大学出版社

《千面英雄》(好)约瑟夫•坎贝尔著 张承谟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

《破译心灵》(好)詹姆斯•希尔曼著 蒋书丽等译 海南出版社《荣格崇拜》 理查德•诺尔著 曾林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人与神话》 温森特•布罗姆著 文楚安译 新华出版社

《建造灵魂的庙宇》 刘耀中等著 东方出版社

《人格阴影》 韦雷娜•卡斯特著 陈国鹏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告别牺牲者的角色》 韦雷娜•卡斯特著 李妍译 北京出版社曼荼罗丛书 东方出版社(这是一套书自己比较喜欢的书)《父亲:神话与角色的变换》 阿瑟•科尔曼等著 刘文成等译《深度心理学与新道德》(好)埃•诺伊曼著

《大母神》 埃•诺伊曼著

《荣格的生活与工作》 芭芭拉•汉著

《可理解的荣格》 哈里•A•威尔默著

《曰性良知与月性良知》 默里•斯坦因著

《秋空爽朗-童话故事与人的后半生》(极好)阿瑟•科尔曼等著《猫、狗、马》 芭芭拉•汉娜著

点金石丛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荣格之道》 戴维•罗森著 申荷永等译

《性别与欲望》 波利•扬-艾森卓著 杨广学译

《二百万岁的自性》 安东尼•史蒂文斯著 杨韶刚译

《变形:自性的显现》 默里•斯坦因著 喻阳译

心理自助丛书 上海人民出版社

《成功解读童话》(好)维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译

《无聊与兴趣》(好)维蕾娜•卡斯特著 晏松译

《女人自恋:渴望承认》 贝贝尔•瓦德茨基著 陈国鹏译《个性:命运交响曲》 卡尔•柯尼希著 黄雪媛译

《内心枷锁》(极好)海因茨•彼得•勒尔著 王蔚译

篇11:儿童心理书籍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认知能力一天天在增强,其内心世界的活动是越来越丰富。伴随着身体的发展,心理发展也很快,情绪、智力、意志和性格等方面也逐渐得到不断地提高和完善。

小编为广大妈妈们介绍欧洲着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卡特琳・多尔托博士主编的“宝宝心理成长绘本”系列绘本。分别是《亲昵》、《宝宝的出生》、《家庭》、《伤心》、《害怕》、《生气》、《羞耻》、《粗口》、《暴力会伤害人》、《说“不”》、《公平不公平》和《死亡》等12册,被称为经典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书籍。

《亲昵》:幼儿时期的儿童是非常喜欢温馨的亲昵举动的,亲一下妈妈,和小伙伴们拍拍手,抱着自己喜欢的玩具等都是亲昵举动的表现。一起来感受亲昵带来的彼此的亲密和信赖吧。

《宝宝的出生》:宝宝可能经常会好奇自己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那么就用这本书读给他,关于自己降生的那个美丽故事。

《家庭》:世界上60多亿人,大约存在着十亿个家庭,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庭,但是有很多复杂的家庭关系我们是不知道的,所以就需要通过书去了解自己家族的族谱并且找到自己的位置。

《伤心》:每个人都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可能会非常伤心,不想玩,不想笑,会流泪,会破坏。本书和幼儿一起面对生气时的心理活动和状况,指导他们正确疏导伤心的情绪。

《害怕》:各种各样的人有着各种各样的害怕。但是害怕这种感觉总是让人不好受,本书从幼儿害怕的的各种生活方面出发,鼓励他们去勇敢面对和克服害怕。

《生气》:其实对生气的人来说,充满怒气也是很痛苦的,但生气也有着有助更加理解的正面作用,本书带领幼儿学会正确对待生气和平息怒火。

《羞耻》:羞耻,一个经常让孩子不理解的词语,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感受到那种不好的情绪,但并不知道它就是羞耻的感觉,本书讲了羞耻产生的各种状态和感觉并且提供幼儿摆脱那种感觉的指引和方法。

《粗口》:我们在日常交际中常用到的是礼貌用词,但有时也会碰到粗口这样的话,幼儿面对它们往往产生不同的反应和影响,本书通过平和的口吻举例和分析巧妙地引导幼儿如何采取正确方式对待粗口。

《暴力会伤害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暴力行为,虽然通常不是故意的,幼儿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暴力的行为,本书以富有指导性的建议让幼儿学会正确认识暴力。

《说“不”》:成长过程中,幼儿慢慢长大的同时渐渐会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时候他们可能就会对大人们说出:“不”!,这是成长中必经的一步,所以爸爸妈妈更需要倾听宝宝的心声帮助他们更加顺利健康成长。

《公平不公平》:世界上存在着很多不公平的事情,每个人对公平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本书教幼儿正确认识公平,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公平。

《死亡》:所有的生物都会死亡,死亡是一件正常而神秘的事。本书让幼儿了解关于死亡的理念以及如何正确对待死亡的心态。

上一篇:泰山医学院校学生会校友联络部2012年工作思路下一篇:《你不明白的我》读后感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