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2024-05-06

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精选7篇)

篇1: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一、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海岛来说,妇女是一支伟大的人力资源,渔农村妇女占渔农村总人口的半数,在全县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生力军作用,妇女的观念、能力高低直接关系着其所在的家庭和渔农村的发展,也关系着其子女的未来前途,渔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强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引导和帮助渔农村妇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渔农村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

二、当前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妇联发挥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健全教育培训网络,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以教育促素质提高、以培训促技能提升,深入实施“女性素质工程”。

(一)依托妇女教育培训阵地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利用乡镇社区村三级妇女学习阵地举办基层妇女科学文化健康教育等理论培训班,借助县内党校、县外妇女干部学校阵地举办妇女干部业务培训班,开设“半边天学堂”为广大妇女提供广泛、便利的学习服务,做好“稳”字文章,提高妇女教育培训的普遍性。

(二)针对不同妇女群体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面向广大妇女开展礼仪礼节、婚姻家庭、普法维权、母亲素质教育培训,面向职业妇女开展岗位技能、岗位成才培训,面向创就业妇女开展种养殖加、手工制作、渔农家乐、家政等实用技术培训,面向基层妇女干部,开展业务知识和综合能力培训,做好“实”字文章,提高妇女教育培训的针对性。

(三)整合资源组织开展教育培训工作。整合远程教育网络资源,使之成为我县广大妇女定期学习技能、传播文明、提高素质的空中课堂;整合专家学者资源,聘请专业人员成立妇女创业咨询团、家庭教育讲师团,根据不同妇女需求进行多方面知识的推广与普及;整合政府部门资源,联合劳动、科技、渔业、教育等部门拓展教育领域,办实事、求实效,做好“联”字文章,提高妇女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三、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培训的授课对象意识不强,影响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一些办班单位为了完成任务不分年龄、不分性别,不分学历,不顾喜好、需求召集一班人上课,导致目前大部分参加教育培训的人员往往不一定是真正有需求的。年轻人学习意识不强,认为培训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不愿意参加培训。参加培训的闲散妇女多,老年人多,在家带孩子的妇女多,对培训教育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大流,别人学什么也跟着学什么,课上完了就上完了,没有后续,存在着一些教育误区。

(二)教育培训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影响培训的效果和质量。虽然妇联千方百计为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提供服务,但由于渔农村妇女人多面广,思想政治教育多以传统的口授心传、零巧碎打的课堂教育,灌输式的培训形式居多,导致接受教育的妇女听过就算,思想素质提升程度不高;实用技能培训也多是单一的应需、应时、初浅的入门培训,没有技能鉴定和资格证书,即使有证书,也是与实际能力有差距,甚至有的上一两天就可拿本证书,技术含量不高,难以与市场需求接轨,没有市场竞争力,导致培训缺乏吸引力。

(三)教育培训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缺乏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长效机制。由于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广大妇女的教育培训工作,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多头培训现象严重,导致重复培训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适合妇女参加的技能培训机构数量少、规模小,培训力量不足,难以调动妇女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在乡镇办培训的对象多是老面孔、熟面孔,导致受训的范围狭窄,比例不高,培训的效果与上级的目标要求相差较远;由于承担渔农民教育培训的教育、劳动、农办、农业局等职能部门不能统一统筹协调,教育培训没有归口管理,资金分散,没有列入财政计划,都是各自为政,各招各的生,各办各的班,各种教育资源不能整合和利用,导致现有的渔农村教育培训效果总量不足,档次不高,政府资源浪费。

四、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问题原因分析

(一)主观原因(妇女自身心理障碍)

1、安于现状。大部分渔农村妇女感到现在的生活不太困难,小富即安,不求进取,她们心安理得地尽“贤妻良母”的职责,对缺少文化知识的现状显得无所谓,有的甚至麻木不仁,要她参加各种学习,不如搓麻将打牌看电视,花费时间听课又怕耽误接送孩子、回家做饭的时间,缺乏自尊、自强、自立意识。

2、墨守陈规。有些女性懒惰怕苦、徘徊观望,对生产、经营、创业、用人机制不理解,跟不上形势的发展,甚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基调上,看到许许多多有文化的人,初中、高中、中专甚至大学生还要自己去自谋职业,也有不少乡镇企业滑坡而下岗又另谋职业,认为这些有文化的人都闲散待业在家,无所事事,自己所以也就没有参加教育学习的必要性了,自我封闭,心甘情愿地铆死在一个僵化了的固定框架之中。

3、失去信心。有一小部分女性,有求学求知的愿望,看到别人发家致富,心理也会痒痒的。由于没有学习的有利条件和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没人去组织,或者舆论宣传的不力,教者的责任心不强,学习流于形式等原因,也造成了一些女性对学习失去了信心。

(二)客观原因(社会环境)

1、政府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够。正规职业技能培训投入不足,学校数量较少,规模小,培训力量薄弱。部分公共技能培训的针对性较差,培训内容缺乏市场需求,理论性太强,实效性不足,妇女不愿学,造成培训资源的浪费,使得仅有的培训资源无法充分利用。

2、妇女享受政府技能培训优惠政策程度不够。为了帮助弱势群体提高技能和素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作为补充,但在执行过程中,有的职能部门执行监督、管理、考核不到位,致使有些培训机构和单位,没有将培训的重点放在提高学员技能上,而是流于形式,停留在举办应付培训,落实培训名单,争取培训费用上,使得国家的培训政策收效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因政策不透明、手续烦琐,群团组织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弱势妇女群体广泛开展的免费培训,因无法享受补贴、缺乏资金支持,而无法长期开展。

3、社会对于妇女技能培训补充不到位。由于国家激励政策不到位,门槛太高,导致社会培训力量不强,投入有限,只能开展简单的初级培训,而且受利益驱使,社会上常见的培训多是适合年轻妇女的电脑、烹饪、美容、礼仪等培训,而适合经济基础较差、技能水平较低的40、50人员参加的培训少之又少。

五、做好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各级党委、政府对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要给予重视和支持,把提高渔农村妇女素质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从经济上、工作上多形式、多渠道地解决渔农村妇女受教育难的问题,建立新型的渔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积极营造有利于渔农村妇女受教育培训的`良好环境。

(一)追求实用性,使培训内容与妇女需求相结合。通过调研,明确妇女的培训需求,开展分类培训、分层培训,提高妇女培训的参与度。重点开展六类培训:一是开展创业培训,引导妇女发展壮大,提升渔农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开展务工技能培训,促进妇女转移就业;三是开展种养加实用技术培训,增强妇女发展现代渔业的本领;四是开展营销知识培训,帮助妇女把握现代营销知识和技能,增强网上销售的能力;五是开展基层妇女干部培训,让她们更好地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六是开展文明教育培训,现代妇女不仅要有新技能,更要有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这样妇女才能全面参与新渔农村建设,更好地发挥渔农村妇女的作用。

(二)追求实际性,使培训形式与妇女自身情况相结合。通过重心下移,把培训地点设在乡村,方便妇女参加培训,降低培训成本;把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指导相结合,让抽象的理论变为具体的技术,使妇女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了能用,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各种途径来向广大妇女宣传创业典型、致富典型,通过典型户的示范带动,用妇女身边的典型来教育妇女,打消渔农村妇女长期以来形成的从众心理,提高妇女参与培训的自觉性、主动性。

(三)追求实效性,使培训目的与创业增收相结合。通过开展定单培训、定向培训、致富项目培训及农业新技术培训等,使妇女培训后能直接受益。让妇女通过劳务实践,外出考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更新观念,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学会各种实用技术和现代企业的经营治理经验,把握技术,积累资金,创办经济实体,带动渔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新渔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追求突破性,使培训效果与城市资源对接。妇联与农业、劳动、教育等有关职能部门在联合开展妇女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按照部门要求开展规范培训,使妇女培训后能够达到相关技能标准,拿到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证书,增强学员的社会竞争力。针对渔农村各类资源不足,要采取“内引外培”的形式:在内引方面,要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各类企业加强联系与合作,引进人才、技术和项目,开展妇女的教育培训;在外培方面,要有重点的组织妇女参加外出培训,如科技项目培训、实用技能培训等,带动更多的妇女提高技能和收入,不断增强妇联培训的综合实力。

 

篇2: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以及江苏省省委领导批示精神和全国妇联、省妇联、徐州市妇联通知精神,新沂市妇联全会人员深入全市16个乡镇对农村妇女工作现状展开调研,通过看现场、听汇报、组织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全面了解农村妇女工作状况,分析原因,查找问题,找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批示精神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并对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科学定位进行了“再思考、再认识”。

一、当前农村妇女工作现状

1、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好,妇女组织和妇女群众的社会地位不断提升。“两法”、“两规”的实施,优化了农村妇女、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双学双比”、“五好”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的广泛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妇女全面参与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同时,农村妇女在参与各项活动中所展示出的精神风貌和所取得的巨大成效,也使基层党政领导对农村妇女的作用和农村妇女工作刮目相看。党委、政府牵头的招商引资、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都吸纳妇联干部为工作成员;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90%以上的基层党委政府更是把妇联组织放在领导小组成员的位置上;在市、镇两级党委换届选举工作中,市级女代表51人,占总数14.6%,镇级女代表179人,占总数11.4%,较“十五”期间,分别增长了1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农村妇女及妇女干部的社会地位、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2、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创业发展氛围日渐浓厚。目前,农村妇女对科技知识的渴求,对致富信息的期盼,对生活富裕的信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从思想观念上,她们已经摆脱了传统的“等、靠、要”思想的影响与束缚,更为深刻而广泛地树立了以经济地位谋求进步与发展的思想理念。她们渴求知识,既“请进来学”,又“走出去学”,学习使她们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维,变“要我发展”为“我要发展”。被调查的500份问卷中,486名妇女表示渴望多掌握一些新技术、新知识,423名妇女渴求农闲时节后手中有活干。农村妇女创业还呈现出人带人、村带村的辐射联动发展局面,被调查的50个村子中,有12个农副产品加工村,有个8养殖村,有6个特种种植村,有5个打工村。各地新兴的民营经济也成为广大农村妇女离土创新业的新平台。被调查的合沟镇缫丝厂、唐店镇服装公司、阿湖镇石英粉厂、棋盘镇玻璃厂吸纳了近万名的农村妇女,带动出一批工业致富村。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农村妇女群众的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3、农村妇女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丰富,农村妇女思想观念空前活跃。农村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农村改革的巨大变化,不但深刻影响着新沂市农村妇女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她们对物质和文化的需求变得多元化、个性化。许多妇女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有房住,而是渴望有更多的机会,以把精力和兴趣投向文化娱乐、健康保健、家庭教育等诸多方面;许多妇女不再囿于家庭小天地,而是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其民主意识、自主意识、维权意识、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被问卷调查的妇女中53.1%妇女利用空闲时间读书学习,46.7%妇女对个人生活发展状态不满意,农村妇女的社会意识开始觉醒。

二、农村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

1、与同级同类相比,妇联干部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偏低,付出的与得到的不成正比。在乡镇,工会能“高配”,团委能“闪电”,唯独妇联“黑头发进,白头发出”。目前,徐州市委办{2005}97号文“镇妇联主席应按同级党委委员的条件配备,享受镇党政领导副职的政治、生活待遇”的意见没有落实。在村级,村妇代会主任按规定只享受村主职干部工资待遇的70%,但又不享受养老保险。

2、活动经费没有保障,凝聚力下降。经调查,全市16个乡镇中,有3个经济较好的镇每年经费能达到1.5万元,其他乡镇一般只能在2000元左右,仅仅局限于“三八”节及“六一”儿童节活动。而村级妇联的活动经费基本上无从着落,经济好的而且稍微重视妇女工作的村每年能拨出300?500元,绝大多数村是空白。因此,市妇联安排的活动,往往只是镇级妇联勉强在唱独角戏,而村级很难落实。如:06年10月份市妇联举办的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有一少部分村妇代会主任由于经费无法落实而缺习,一部分人是自己垫付,目前还没有解决。

3、工作目标泛化,兼职现象严重,妇联干部常常疲于应付、力不从心。目前,全市妇代会主任中,兼任计生专干的有27人,兼任主办会计的有16 人,兼任小组长的有34 人,还有好多人身兼三职以上。村妇代主任成为农村工作的多面手,平时只能是按行政命令做事,难以集中精力从事妇女工作。

4、村妇代会主任年龄偏大,文化素质不高。尽管换届后的村妇代会主任平均年龄有所下降,但总的来说,妇代会主任的年龄仍然偏大。全市村妇代会主任中最大的已达60多岁,50-60之间的还有9人,30岁以下的只有29人。大专以上只有6人,初中以下的有143人。由于她们受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精力等方面的限制,工作的创新创优意识受到影响,难以胜任对妇女群众的引导服务工作。

5、妇女工作形式载体相对滞后。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群众更多地把目光放在看得见的实际利益上,再加上有些妇联干部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找不到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减弱了感召力,增加了妇女工作的难度。“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双学双比”等活动常抓却无法常新,吸引力、影响力逐渐弱化。

三、分析原因

一是由于某些党政领导对妇联工作的重要性认识程度不够,导致妇女工作“地位崇高、处境尴尬”。二是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妇女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缺失,整体局面消极被动。三是由于工作目标定位导向的原因,“党政所急、妇女所需”的目标定位与“妇联所能”的职能条件不相匹。四是由于工作思维错位,注重“应该怎样干”,忽视“能不能干”,违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五是基层妇联干部素质偏低,不能很好地把握形势,开拓创新,实际工作模式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团工作发展需要。

新变化、新特点、新问题、新阶段,对传统观念上的农村妇女工作是一个挑战和冲击,同时,也是对现行农村妇女工作从观念到形式、从内涵到载体等方面实行渐进转变的一个呼唤。

四、加强农村妇女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转变观念,坚持党建带妇建

各级妇联组织要从巩固党的妇女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当前进一步深化党建带妇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党建带妇建,将基层妇联组织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妇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批有经费、有阵地、有品牌、有队伍的妇联组织。要使妇联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待遇等纳入党的整体建设之中,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妇联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努力克服思想上的保守,敢破敢立,克服行动上的求助求援;敢闯敢试,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要跳出妇联看妇联,克服自己是群团组织的心理弱势,摆脱可有可无的困惑,争先创优,以作为求地位,以作为求出路。

2、转变思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妇联工作要真正做到讲科学、讲规范、讲效率,就必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的工作方针,以“党政所急、妇女所需、妇联所能”为工作定位,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从上级要求的工作任务中选出适合本地的项目,将党的政策、上级的方针与本地实际密切结合,积极探索工作新思路和新途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把全心全意为妇女儿童服务落到了实处。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到抓源头参与、抓争取政策、抓总结经验上,为基层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切实把开展工作的空间留给基层,放手让基层结合实际自主地开展工作。具体工作中,基层妇联应打破部门界限,从全市一盘棋的角度统筹工作,改变强调局部、缺乏全局的意识,根据实际需要,抓住重点,抓好落实,抓出成效。要进一步强化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把妇女群众欢迎不欢迎、满意不满意、受益不受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加大调查研究的力度,善于发现和及时总结基层的工作经验,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妇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干部的主观能动性,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使各项工作更加符合群众的意愿,符合基层实际。

3、转变思维,坚持社会化的工作模式

“妇联”的本质含义是妇女群众的联合体,在工作模式上应当是“依靠群众的力量解决群众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指令性的、直线式的工作模式,为间接、具体的“典型示范式”和“中介服务式”。减少工作的布置,深入基层指导帮助,开展因地制宜,富有特色的工作,对基层的工作不要面面俱到,而让工作特色在考核中占重要比例。要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妇联,和谐社会是经济发展下的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就要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健全,网络齐备,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并将这些资源巧妙地转化为经营资本,融入经济建设发展之中。妇女群众工作开展了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就是各类先进典型。抓典型是妇联组织传统的工作方法,在新形势下,更要常抓常新。要培养一大批体现出时代性、导向性、务实性和可持续性的“妇”字号先进典型,以群众化的典型逐渐推动各类活动的纵深开展。要学会并善于借助政府或协调单位的政策、活动等载体,善于并研究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及各类经济实体的组织)等,变被动的“配合”为主动的结合,变“为人所用”为“为我所用”,找准妇联与其他部门在工作对象、职能、任务上的交叉点,全力做好“借台、借力、借题、借资、借智”文章,从而走出了一条“资源共享、载体共用、优势互补、工作互动”的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要以新农村经济增长点为中心,实现妇联工作重心转移,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维权,不断创新组织设置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完善,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传统的妇联组织设置模式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必须主动适应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不同特点,按新的经济成分、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基层妇女组织形式;必须主动适应妇女群众流向多元、流量多变和流速加快的新特点,动态设置各类妇女组织,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主动、纵横交叉的网络型组建模式。要打破与党组织设置完全对应的模式,使妇女组织的设置与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相适应。总的来说,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往往也就是农村妇女的聚集点,所以创新基层妇女组织建设模式要把目光首先投向农业产业化中涌现出来的各类女能人,把她们分别组织起来,建立各类企协会、合作社、文娱队等组织,既可扩大妇女组织的覆盖面,又可延伸妇女工作手臂。

五、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努力营造有利于农村妇女工作的社会氛围。一方面,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妇联的领导,应建立健全联系妇女组织关心妇女工作的机制,定期听取妇女工作的汇报,定期研究妇女工作,定额经费支持。另一方面,全社会应积极行动,共同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妇女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良性环境。

2、抓队伍,强素质,经营“人气”,增强妇联组织活力。

首先,要规范管理,奖优罚劣;其次,要注重妇女干部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发挥优势,加大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力度。

3、抓阵地,重服务,经营“财力”,增强妇联组织实力。

首先,转变观念,用市场价值观念经营妇联;其次,转变思维,协调各方力量,培育发展实力;再次,转变思路,创建基地,创办实体。

4、抓载体,求实效,经营“魅力”,增强妇联组织引力。要创新三大主体活动载体,寻找妇女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途径和形式,从而增强感召力,吸引力、影响力。

篇3: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 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就是保护妇女的就业权, 如果没有就业权, 妇女其他很多方面的权利也就失去了基础。根据全国妇联第二届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统计数据表明:2000年以来, 城镇妇女的就业率为63.7%, 比1990年下降了12.6个百分点, 与男性的差距扩大了4.1个百分点, 在同等条件下, 女性失业比男性多, 下岗女职工占总数的60%以上。就当前来看, 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仍处于弱势地位, 妇女在劳动和劳动保护方面所面临的劣势和问题日渐突出, 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

一、当前妇女劳动就业问题的现状

1. 用人单位录用员工实行性别歧视。

目前人才市场在招聘员工时, 往往对妇女的录用十分刻薄, 要求的条件五花八门, 有些从婚否、籍贯、宗教、肤色、外貌、属相、身高、文化、社会关系、家庭关系等方面考虑, 设下种种关卡, 而妇女往往不被这些招聘单位录用, 不是因为她们的工作能力不强或胜任不了此项工作, 而仅仅是因为某一细节的问题被拒之门外。而我国原《劳动法》第十二条明文规定:“劳动者就业, 不因民族、种族、性别、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同时, 第十三条还进一步规定:“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在录用职工时, 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 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在保障妇女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利方面, 《妇女权益保障法》《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与《劳动法》的规定也是一致的。虽然我国宪法、法律、法规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就业权利, 但我国目前妇女的平等就业还没有充分得以实现。在对我国62个定点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调查中, 有67%的用人单位对女性提出了性别限制或明文规定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

2. 人才市场缺少妇女就业机会。

作为教育、科学、文艺、金融、电子、信息等以技术为主的第三产业, 妇女就业的机会很少, 现在只有在商业、餐饮、保姆、家政服务方面就业的机会较多。这就是三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不能够给妇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 妇女自身原因和素质也是造成就业难的问题之一。

这主要表现在妇女择业观陈旧方面。不少妇女在市场竞争面前畏缩不前, 缺乏信心, 追求的是“铁饭碗”, 虽然工资少、待遇低, 只要能被长期使用就行。有些妇女对于机械性、现代化生产操作程序难以胜任, 而低文化的妇女只能集中在简单劳动和体力劳动部门。

二、解决妇女劳动就业权益的对策

1. 妇女的劳动权益分为平等权益和劳动特殊保护。

妇女在就业过程中可以平等地获得劳动报酬、休息、晋职机会、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权益。妇女在退出劳动岗位后享有与男子同等获得失业医疗和养老保险及其他相关的权益保护。妇女享有的劳动就业权益和平等就业权需完善法律体系。《妇女权益法》《劳动法》颁布后, 各省、市也都出台了相关的实施细则, 这些都有利于对妇女劳动就业的保护。

2. 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妇女就业的主要途径。

据专家分析, 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就能增加一百多万个就业岗位。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 涉及的领域广, 就业容量大, 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并存, 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就业需求, 同时也是妇女发挥特长的优势产业。社会需要和政府推动将使我国第三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而这对我国妇女就业有特殊的意义。

3. 妇女生产价值的补偿要从企业中分离, 由社会承担。

用人单位因局部经济利益而拒绝招用妇女, 或因经济利益而侵犯妇女的劳动权益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而解决妇女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加速推广适合其生存发展的社会保险制度。原劳动部1994年颁布了《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其中规定生育保险根据“以支定收, 收支基本平衡”的原则筹集资金。由企业按照其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 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缴纳生育保险费, 建立生育保险基金, 生育保险费的提取比例由当地人民政府根据计划生育内人数和生育津贴、生育医疗费项目费用确定, 并可根据费用支出情况适时调整, 但最多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1%。

三、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亟待完善

我国妇女的劳动权利主要包括:一是劳动的权利。《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国家通过各种途径, 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加强劳动保护, 改善劳动条件, 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 提高劳动报酬和经济待遇。”二是平等就业或选择职业的权利。《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劳动权利。”三是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原《劳动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工资分配应当遵守按劳分配原则, 实行同工同酬。”第四十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 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为此, 从2010年7月1日起, 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将全省的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 职工月工资最低600元, 小时工资最低6.8元, 较之以前均有大幅增长, 这是自1995年以来河南省第七次对最低工资进行调整。此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直接受益者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特别是餐饮业, 通过此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 将大幅度提高低工资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 缓解地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改善就业环境。

同时, 妇女劳动就业的权利还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等。虽然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妇女应享有这些权利, 然而有的地方却没能按国家规定的法律、法规认真执行, 有的是规避法律、政策, 如男女同工不能同酬、妇女的“四期”没能真正得到保护。

虽然, 我国近年来相继颁布了不少对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 但有些缺乏可操作性, 立法过于原则化, 对现实中一些关键的、容易引起争议的行为, 没有严格的法律界定。如有关妇女劳动权益的不少法律规范只规定权利和义务内容, 而没有规定违反这些义务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或是规定了法律责任但实际上难以知道制裁的效果。

篇4: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3月5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了今年的七大任务。他在谈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指出,今年要围绕保增长、促升级,重点抓好工业结构调整。认真实施汽车、钢铁、造船、石化、轻工、纺织、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咨询、软件和创意产业发展,拓展新兴服务领域。

作为与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本质的、最紧密、最直接联系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义不容辞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当前,职业教育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一线劳动者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提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建立起确保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支撑体系,促进国家“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目标的实现。

一、职业教育必须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从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正致力于从粗放型的生产模式向集约型生产模式转变,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信息密集型转化。产业结构调整要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结构与之相适应。诚然,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专业设置应主要围绕当地产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来设置和调整,但中央的产业调整政策必将影响到地方。因此,我们要结合中央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北部湾经济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以及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现实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创建新专业,加强或改造保留专业,淘汰落后专业,以增强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二、职业教育必须着力提高办学质量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产业的升级,对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技术技能要求大大提高。过去几年,我们致力于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张,质量要求放在了第二位。虽然近几年来我区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但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部分在劳动密集型企业,所要求的素质和技术含量不高,所学专业和就业岗位的对口率低。为适应产业的升级,当前职业教育必须在扩大规模的同时,加快改善办学条件,迅速改变专业教师短缺的现状,以就业为导向并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教学改革,普遍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核心功能。

三、职业教育必须建立起自身的服务支撑体系

市场信息对专业设置的适时调整至关重要,职业教育研究和教学指导对保障办学质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纵观我区各地目前的现状,市场信息的收集和教育教学研究基本上局限在学校层面,缺乏政府统筹的区域性的如自治区级或市级的相关机构从事这一方面的工作。这种格局不打破,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为区域性的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专门技术人才的目标,因为单个学校很难关注也难以顾及到全社会的需求,单个学校的信息聚集量和教研力量也非常有限,而教育行政部门忙于行政事务很难实现对教育教学的有效指导。所以,从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出发,必须组建起自治区级和市级的职业教育信息服务与就业指导机构、教育教学研究及教育教学指导机构,逐步建立起服务职业教育发展的支撑体系。

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和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共建国家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试验区的建设无疑将促进我们把握这一发展机遇,助推我区职业教育开创新的局面。

真抓实干,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攻坚工作

姚伟文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职业教育攻坚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投资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符合中央和自治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要求,不仅能对扩大物质需求、拉动相关产业、解决就业等产生直接的积极效果,而且可以构建潜力巨大的职业教育市场,对经济发展产生长期、持久的推动作用。在当前的金融危机形势下,职业教育工作对应对危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可发挥直接作用。

目前,我市共有职业学校34所,其中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l所,自治区级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所,自治区级合格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2所。中职在校生达到33292人。2008年,全市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60万人次,其中教育系统转移培训10万人次;开展农村致富骨干和科技带头人培训3万人;各类学校还组织农民工培训、下岗职工培训和各种短期技能培训。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为提高劳动者队伍素质,实现富民强市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然,我市职业教育攻坚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职业教育攻坚任务依然艰巨。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经费的措施亟待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设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进度,中等职业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职校生的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年我市要着力在八个方面进行攻坚:一是要在办学规模上攻坚。2009年全市中职招送生任务为33400人(含新增面向返乡农民工等实施的成人在职学历教育招送生任务1900人),其中市内中职招生任务为18550人。输送到区直和市外中等职业学校14850人。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4.54万人。二是要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攻坚。要坚持硬件、软件并举,重点实施好三大工程,即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实施薄弱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三是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上攻坚。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畅通教师补充渠道,按照自治区有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核定编制,优先为职业学校配备教师,以保证教学需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定期到企业生产经营一线实践学习,定期从企业聘请技术人员到职业学校兼职任教,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四是要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上攻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基本形成“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扩大“订单教育”规模;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五是要在增强办学活力上攻坚。要坚持从体制机制人手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积极探索运用市场的办法、开放的办法、创新的办法,推进职业教育多元化、社会化、集团化,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

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格局。六是要在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上攻坚。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长效机制,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七是要在突出投入保障上攻坚。经费投入是关系职教攻坚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问题。要求财政部门切实履行职业教育攻坚经费投入保障责任,按照职教攻坚决定落实经费。要强化职业教育攻坚经费审计制度,确保各级政府将职业教育攻坚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专项经费;确保农村税费改革专项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用于教育的部分中,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10%;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得低于50%;确保管好用好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严禁挤占、挪用,绝不能因为中央和自治区加大了投入而出现“挤出效应”,将原本应有的投入挪作他用。八是要在形成职教攻坚合力上攻坚。加强对教育、发改、规划、建设、国土、财政、劳动、人事等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工作,使他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专业设置,A理调整布局规划,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职教资金投入,引进培训职教师资和促进技术人才就业等方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快步伐,确保如期实现职教攻坚的目标。(作者系贵港市教育局局长)

(责编钟园娴)

继续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实现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撒忠民

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这是一个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十分利好的消息。对于柳州来说,更应牢牢把握机遇,实现职业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我市的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将紧紧围绕市委“科学发展、城乡统筹;经济突围、项目突破;全民奋勇创业,共建和谐柳州”的柳州科学发展“二十八字方针”要求,立足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的决定》精神,大力发展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为教育部和自治区共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把自治区交给的建设广西工业职业教育中心这一任务完成好,切实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使柳州成为西南地区的职业教育基地。重点是抓好“一个任务”“四项建设”“五大工程”。

一、一个任务

就是要千方百计地完成21150人的送生任务,其中实现本市招生19900人。

二、四项建设

(一)职业教育集中办学区建设

加快柳州市职业教育集中办学区建设,年内完成职教区一期建设任务,首批四所入驻院校秋季学期进驻办学,从根本上解决办学场地不足的问题。

(二)示范性职业学校(县级职教中心)建设

加大投融资力度,启动“创建全区85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作”,组织我市符合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完成创区示范和全国示范学校的申报工作。

(三)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

加大创建力度,扎实推进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完善汽车运用与维修等国家级实训基地设施配备的同时,重点打造数控技术应用、现代物流、动漫制作等市级实训基地,全面实践“校企共建、校校共建”的实训基地建设思路,争创2—3个全市一流、全区领先、上规模上水平的市级生产经营性的实训基地。

(四)市级品牌专业建设

立足柳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强中职教育示范专业建设力度,以3年建设为周期,落实经费投入,打造现代物流、中华茶艺、计算机网络等15个左右的新市级品牌专业。力争有1~2个新专业成为自治区的示范专业。

三、五大工程

(一)职业教育集团组建工程

按照优化结构,优势互补,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原则,以专业为纽带,以优势院校为龙头,整合柳州市职业教育资源,实现强强联合,组建柳州职业教育集团。

(二)职业教育科研和信息化建设工程

初步构建职业教育信息化平台。一是面向全市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服务网络平台;二是建立健全市职业教育科研网络。按照国家和自治区的文件规定,调整、充实、完善柳州市中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和各县的职教研究机构和人员,加强各县职业教育教研的指导和辐射力度。

(三)师资队伍建设工程

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训力度,争取“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2~4个百分点。加大市本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力争全年专业教师培训突破200名,同时要选拔部分骨干专业优秀教师到省外挂职学习。

(四)毕业生就业工程

力争毕业生取得双证率达80%以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

(五)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型人才培训工程”和“城市职工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培养技能型实用人才,不断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多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作者系柳州市教育局局长)

(责编黄鸿业)

加快职教中心建设步伐实现职教事业跨越发展

练国才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引导高等学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应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鹿寨职业教育中心成立于2004年5月,是整合鹿寨职业中学、县师范、县农机校、县农广校、县良种繁殖场、县机耕队6个单位合成的一所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农业科技培训和推广等功能为一体的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中心开设有数控技术应用、机械加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计算机及应用、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服装设计与工艺等11个专业。鹿寨职业教育中心将致力于完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一、立足县域经济,突出专业特色

在“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的背景下,围绕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扣我县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类专业,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探索灵活的办学模式。拓宽办学思路

积极探索“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办学模式,培养面向一线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动手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中高级技能人才。加快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职业岗位的特点,通过模拟、仿真企业环境等方式,培养学生“零距离”上岗的能力。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学历文凭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在职业岗位上直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获取工作经验;

让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参与企业的科研、培训等工作,丰富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打造校园工业园区,通过与相关的行业、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共同开展职业培训,积极做好引企入校或承接企业订单,努力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产学一体化。继续依托高职院校办中职,采取共建合作基地或联合办学等形式,进一步深化校际合作,推进中高职联动。

三、打造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师资队伍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还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双师素质”的教师是中职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要在加快提高中职师资学历层次的同时,鼓励教师通过培训、在职教育等形式参加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技能水平;鼓励教师与企业合作,通过产学研结合,学习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了解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加速知识更新。

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

积极推进以“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项目教学”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校本课程建设,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学分制管理和试行走班制、包班制,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做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五、潜心教学研究。努力提高科研水平

继续加强教科研工作,努力提高学校教学科研的整体水平。重点围绕中职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创业指导、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管理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作者系鹿寨县教育局局长)

(责编黄鸿业)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人力资源的“孵化器”

罗华孔

今年,岑溪市要认真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以建设职教中心为切入点,进一步深化办学模式改革,从突出“上规模、有特色、重实效”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打造人力资源开发的“孵化器”。

一、紧扣“三个关键”,破解职业教育攻坚瓶颈

围绕“职业教育攻坚”主线,紧扣教育投入、队伍建设、职校招生三个关键,着力破解“职业教育攻坚”的瓶颈。

(一)加大投入求突破

继续通过“拨筹争贷”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加快职教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拨”,即把发展职业教育经费划入财政预算,按教育比例足额划拨经费。“筹”,即整合有关单位部门筹措资金。“争”,即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贷”,即向金融机构借贷资金。

(二)增强师能谋发展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一是优化职业教育专业教师配备,面向高等院校择优招聘专任教师。二是在市内选聘部分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教师到职教中心任教。三是增加教师聘用渠道,从企事业和社会各界聘用“双高人才”作兼职教师或专职教师,公开招聘具有较高实训、实操经验的企业一线技师、专家。

2打造优良的教师队伍。一是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以“双师型”为标准,积极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二是积极探索师资队伍建设新路子。通过公开竞聘配强学校领导班子,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专、兼职教师。三是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教育广大教师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育人观念,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打造一支能管能教的高水平教师团队。

(三)营造氛围促招生

继续下大力气,强化宣传工作。一是扩大宣传转变观念。在广大学生、家长中大力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风尚,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二是通过举办教育论坛扩大职教影响力,吸引区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学生家长关注我市职业教育发展。三是落实奖学助学措施保人学。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在享受国家相关资助政策的同时,由市奖学助学协会继续对其给予适当扶助,对品学兼优学生进行奖励。

二、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市

我市将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需要,坚持“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实施“四大工程”,着力打造人力资源强市。

(一)质量提升工程

1优化专业设置。根据东部产业转移的需要,坚持“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优化专业设置。其中包括:根据产业转移动态设置专业;根据传统优势产业设置专业;根据引进培植的主导产业设置专业:为服务“三农”增设新专业。

2增强装备水平。配强装备是抓好教育质量的基础。按照职业教育攻坚的办学标准和教学学习的需求,市职教中心要继续完善各项教学设备,以满足学生实训、实习的需要,开办网上学校和网络互动课堂,深化课堂内涵建设,创新教学方法。

(二)特色办学工程

1工学结合办学。继续鼓励市职教中心组织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等方式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吸引贫困家庭子女报读。

2“产学研”结合。继续从高校招聘专业技术人才,发挥集研发设计、生产、科技转化为一体的家电研发中心的作用,要求职教中心主导专业教师每月投入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到园区企业参与生产和产品的研发;学生参与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生产;组织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到职教中心授课。加强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横向联系,把工业园区作为其科研和实习基地,提交产业科研课题,并从高校引进人才,通过产学研互动,实现多方共赢目标。

3多元合作办学。一是“订单办学”。探索“双元”式职业教育模式,为企业“量体裁衣”,职教中心与工业园区“配对联婚”,工业园区为职教中心提供足够的实训基地,由职教中心为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充裕的劳动力。二是校企合作。与知名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学校将企业作为“学生实训实习基地”,利用企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设施来满足学校实践性教学的需要;企业则将学校作为人才培训基地,利用学校优良的师资和培训场所,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三是校校合作。以政府的名义与学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由我市提供生源,经市职教中心培训后,送到合作学校进行强化培训,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职教培训”工程

市职教中心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推广及开发、产业工人校企配送平台建设紧密联系起来,结合我市实施的“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工程及工业化、城镇化建设需要,充分利用职校的培训资源优势,有计划、有组织、扎实有效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

(四)校本开发工程

根据企业需要和科技发展创新开发校本教材,根据“212”的任务安排“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紧贴产业与科技发展需要,并以方便学生学习,让学生容易学到技术和实用为原则整合教材,实现工学的有机结合。(作者系岑溪市教育局局长)

篇5: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一、调研背景

学校:专业:班级:学号: 姓名:1当前农村基础教育现状调研

教育问题是关系国运强盛的根本问题之一。生活在广大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现状是目前社会所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家就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保障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采取了一系列措施,05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06年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了修订等。对这些改革和法规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和执行情况、农村家庭的教育观念、支持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目前农村儿童接受教育的真实现状的了解,成为本次农村地区教育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二、调研形式及过程

针对农村教育资源的特殊性,我选取了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我的家乡阜南县农村家庭作为本次调研的实地走访对象。调研的形式将学校走访,农民家庭走访和地方村级干部访谈结合在一起。通过学校走访和村级干部访谈对教育改革及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了解和宣传,通过农民家庭走访并结合村干部的访谈对农民家庭的教育观念、学龄儿童受教育现状以及农村家庭经济条件和当地整体经济状况进行全面了解。

教育观念,观念决定了人的选择,而农村家庭对教育的看法则决定着他们孩子未来的命运。在走访的近40户家庭中,不同的家长对通过送子女读书来改变家庭现状的看法不尽相同:有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有的指望孩子能上大学到城市工作,还有的则简单明了,能解决孩子以后问题即可,等等。但是,有一些家庭则因为经济原因明确表示只要孩子读完初中就回家务农,也有一位家长则直接表示孩子读书没有出路。

人的观念是可以改变的,而改变则意味着希望。在金钟镇与金钟文学社杨引丛社长和斜坡希望小学侯新民校长的座谈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希望。两位杰出的当代青年,都选择了从思想意识上来改变当地百姓的生活,并且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了下来。

三、教育现状

围绕农村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从前面几个方面可以看到,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教育经费制度的改革切实保障了农村孩子受教育的权利。在我所走访的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子女基本获得了全免费教育,同时为了保障“两基”目标的实现,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经费制度的改革保证了农村教师工资的按时发放,当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了学生家长和村社干部的认可。目前小学的书本费在40元以内,初中的书本费也不超过70元。在当地政府和学校老师的努力下很多家长都改变了陈旧的教育观念,把子女受教育问题看成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即使是家庭经济状况不宽裕的也表示一定会让孩子在家庭和社会的帮助下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在方面也是同样存在不同的问题,具体问题表现为:

(一)办学条件方面

多年来,教育投资偏重于城镇,对农村教育投资几乎为零。目前各乡镇不同程度仍存在危房,教学仪器、设备、器材缺乏陈旧,食宿条件更是落后,大部分乡镇没有。

(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知识结构不合理,跟不上形势的要求。一方面农村有一部分教师于上世纪90年代由原来民办转为公办的,年龄大都在50岁以上;另外,近几年农村年轻教师不断调入城镇(主要原因是:农村基础教育投资滞后、学校工作条件差、待遇低、乡级财政发放工资,使教师思想不稳定,大批涌入城镇),且新鲜血液没有及时注入(从2003年以后农村学校没有分入年轻教师),目前农村一线教师师均年龄47.2周岁,个别学区如沙尔沁乡、三两区域服务中心教师平均年龄52岁,教师老龄化已十分突出,大部分教师教法死板、知识陈旧、管理松散,极大地影响和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2、英语及小三门(英、体、美)科目专任教师严重缺乏,素质教育在农村发展滞后。各个乡镇都不同数量的外聘社会上稍懂一些相关知识的、没有理论知识和教师任用资格的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

3、部分农村教师素质偏低,且不安心工作。受历史原因,现农村有很大部分教师为原民办教师转证上岗,未受过专业培训,没有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素质相关偏低,不能较好的胜任工作。而且大都在村里搞种养殖业,不能安心工作。

(三)教育教学管理方面

1、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局与乡镇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责、权、利不统一,教育局行使管理权、人事权、财权,乡镇仅承担发工资义务(乡镇财政预算中根本就没有教育投资预算),没有发挥更好的作用。

2、专任教师数与行政辅教人员数比例不合理(比例为5.6:1)。尤其学区机构雍肿,加之选任干部综合素质偏低、职数多,不仅不便于工作,不好团结,且加大了办公经费开支。

3、学区、学校自身管理不到位,各种制度不健全,奖罚激励机制没有形成。

(四)教育教学秩序方面

生源不稳定,教育教学秩序混乱。好多学生都到县城读书,农村学校生源少,教师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城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乡村学校却保证不了充足的生源。

(五)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乡村小学段学生外出就读,脱离家长监护管理,荒废学业偏多。据调研统计,有70%以上学生学业荒废

四、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提升质量。

教育主管部门,要结合各乡镇、区域服务中心人口、学龄儿童、地域特点、交通条件、现有教育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对校点进行合理的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效益,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大投入,提高待遇。

1、建议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纳入旗财政统一发放。

2、投资改善农村小学的食宿条件,修缮、新建校舍,完善教学器材、仪器、设备、办公条件。

3、提高农村教师工作、生活、福利待遇,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农村基础教育工作。

(三)充实年青教师,合理安置好老龄教师。

基于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问题及原因,建议制定五年规划,培养、招聘充足的年青教师充实到农村学校,要采用协议合同制,并限制五年内不准转岗或流动,促使五年内师均年龄达到35周岁以下的目标。严格招聘条件,尤其杜绝学历不合格、非师范类学生通过社会招聘进入教师队伍。同时,建议对现有老龄化教师实行(男:55岁,女:50岁)转岗、进修或退养制度。

(四)明确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管理职能。

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规范管理,实行教育局、乡镇对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要在校长聘用、教师流动等问题共同协商认定。要完善校长竞聘制度,把思想好、能力强、作风硬、素质高的人才谋取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更好地使用人才,发挥人才的作用。

(五)整治教育教学秩序,规范办学行为,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

建议小学校点收缩后,充分利用闲置校舍,开办幼儿园,以保证农村

篇6: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部分妇女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乡妇联于2008年3月对我乡“当前农村妇女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题调研,调研采用了座谈、走访、问卷调查以及接受来访等多种形式。通过这次调研,我乡农村妇女权益保护方面仍然存在的诸多问题更加清晰了,乡妇联也相应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1、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

在农村,婚后妇女户口要迁到男方所在村,如果户口迁入时,正巧赶上婆家所在村进行土地调整,妇女还可以分得承包地,如果没有赶上,结婚到该村的妇女很可能有很长一段时间分不到应得的土地,而此时娘家村也有理由不给承包地,因为户口已经迁出,因此出现了婚嫁女两边都没有承包地的问题。还有的农村妇女结婚后,户口没有迁出,但依照村规民约,对出嫁女村不分给承包地,而嫁入村因为没有户口也不分给承包地。这个问题在今年的“土地二轮延包”中表现尤为突出,得不到土地的农村妇女只得在乡村两级来回上访奔走。在我们接待的来访妇女中,有的妇女因为这些原因而得不到土地长达八年之久。

2、婚姻家庭权利方面

目前农村妇女在婚姻家庭权利方面受到侵害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一是遭受家庭暴力。这主要是由于农村男尊女卑封建残余思想仍然存在,一些男子唯我独尊,妻子稍有做得不如己意的地方,就对其拳打脚踢;有的是因为男女双方感情不和,男方就经常找茬打妻子;还有的由于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男方到外面寻花问柳,还不准妻子过问,否则就对妻子拳脚相加。

二是家庭地位不平等。由于许多农村妇女在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独立,需要依靠丈夫生活,这就使得她们在家庭中根本没有地位可言,有的发现配偶与她人同居或是包二奶也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如:廖家汊村张某,丈夫在外跑车,她在家带孩子、照顾老人。起初丈夫经常回家并给钱补贴家用,后来一两个月也不回一次家,对家庭不闻不问,在家人的提醒下,她找到丈夫跑车的地方,才发现丈夫已和她人同居。当时她想离婚,可想到年幼的孩子,再加上自己无一技之长,在婆婆的劝说下她只能放弃了离婚的念头,对丈夫的不忠睁只眼闭只眼的过着日子。

三是离婚妇女的财产权益问题。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习惯的影响,有一部分妇女抱着平常够用就行的观点,对家庭财产不闻不问,所有财产完全处于男方控制之下。而如今家庭财产已不仅仅是住房和日常生活用品等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多的是流动资金、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一旦出现离婚问题,妻子对家庭财产状况一无所知,在财产分割时就极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即使提出了财产分割要求,也会由于不能够提供相应证据,其主张的财产权益也往往得不到认可。如:金安村的李某,丈夫有外遇后,经常对其拳打脚踢,最后李某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提出离婚。虽然其丈夫是个私营企业主,拥有一固定资产超过500万元的工厂,可由于李某平时不太过问丈夫的生意,对工厂的财务状况知之甚少,在他们离婚时其丈夫辩称工厂负债很高,净资产很少,而李某拿不出反驳的相应证据,最终只分得了少量生活费。

3、其他方面

一是受教育权利问题。现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女童因多种因素而失学、辍学。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家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在农村,传宗接代的思想还比较严重,每个农民家庭都把希望寄托在男孩身上,希望生男不生女;再加上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父母把女孩当做挣钱的工具。男孩子天生就有一种优越感,即便是生长在经济条件很差的家庭也会从小就接受相对较高层次的教育,一般初中毕业还会读高中(职高),成绩好的可以读到大学毕业。而女孩子就没有这么幸运,有时即使成绩好也可能只读到初中毕业,然后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不但造成了男女性别比的严重失衡,同时也造成了男女接受教育上的不平等。

二是财产权利问题。家庭中住房、存款、土地证书上的署名多为丈夫,其次是父亲,这表明男性在占有家庭财产方面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这种情况也为妇女的家庭财产权利受侵害留下了极大的隐患。

篇7:当前妇女教育工作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比大幅度增长,总体来说,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步入新世纪,由于农村发展的需求,广大农村妇女也开始对知识,对技能有所向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点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挥农村妇女的优势和作用,凝聚广大农村妇女的智慧和力量。那么,现在农村妇女到底在关注什么呢?

一. 调查方法与对象

本次采用的是调查问卷的方式,通过电话访问的形式,本次涵盖了3中职业的农村妇女,年龄段在34-37岁之间。共发放调查问卷4份,回收4份,回收率100%,从调查范围来说,调查范围覆盖4个村里的不同收入群体对象。能够真实的反映我市农村妇女教育培训现状。根据五个方面对调查问卷情况汇总如下:

二. 影响农村妇女学习需求的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历史、地理,政策等原因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慢、生产水平普遍低下等问题,进而直接导致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农村妇女在青年时期不能良好的享受的教育环境,一些有才之士不能得到挖掘,也导致农村人才的流失,这就从根本上使得农村妇女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无法为农村建设提供有利的技术支持。同时,农村社会封建思想依旧残留,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导致农村妇女性别文化水平的失衡。再者,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能力普遍较弱,大多从事低收入的体能型职业,普遍缺少职业技能,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就直接在家里带孩子,做家务。进而导致农村妇女劳动,就业权益保障缺失和不公平的现象时有发生。可以说,对农村妇女的教育不重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当前农村快速高效发展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试图通过调查为如何有效解决农村妇女的在学习问题提供依据。

(一)生活压力成为接受“在学习:的动力

农村由于缺少工厂,企业,生活物资缺乏,经济来源收入少的、等因素的影响,在生活环境,消费层次上较之于城市呈现明显的落后状态,同时,由于农村计划生育等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不到位,使得农村人口出现膨胀。据调查显示:一般一户农村家庭成员为3个,面对这样一个生活情况,约占93.24%的农村妇女都选择放弃工作,在家带孩子,由丈夫来承担一家的开销,而与之相随的加上学历层次的不高,使得很多人一般只能在中小企业供职,76.85%的农村妇女的收入只能徘徊在1-3万之间,虽说对于农村消费水平这些收入也差不多能过的去,但是,农村妇女的特殊性使得他们要考虑老人的赡养,对于一户家庭,要赡养的老人就有4个,有的家庭还不止4个,还有小孩的读书问题等等。这样一来,1-3万的收入确实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笔者认为,生活压力成为接受“短期培训”的动力,因为很多的农村妇女都想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而生活层次的改变主要还是靠高收入的工作才能实现,作为争取高收入工作的“敲门砖”——短信培训无疑成为了广大农村妇女的首选途径。

(二)加强自身综合素养成为接受“在学习”的根本目的农村妇女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力量,无论是在身体还是学历他们都需要不断提高自己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而农村妇女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力量跟

意识到了这一点。从调查数据分析,约占100%的农村妇女愿意接受短信培训其中100%的农村妇女在学习的目的以短期培训为目的。从这些数据比的构成来看,我们广大的农村妇女在内心上是非常愿意参加“短期培训”的,同时,从希望提升技能这一项数据来看,这次调查约占100%的人希望能把自己的技能层次提高,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很多的农村妇女对于自身的发展要求还是比较高的,他们希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综合水平,提高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同时。我们调查中发现,很多农村妇女因各种生活,经历,家庭等原因在参加“短期培训”的过程中都已经时候工作多年的老员工了。因此,他们希望的接受的“短期培训”的选项中一般都会处于农村工作环境和现在已有工作的基础的考虑做出选择,数据显示,75%的农村妇女对于“计算机培训”非常感兴趣,而另外25%的农村妇女则认为“心理和身体保健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农村妇女对于信息化的世界是非常向往的,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现在的落后的面貌。当然,由于很多农村妇女在“短期培训“的过程中因为工作时间,作息时间,家庭因素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在学习方式上大多只能通过业务学习这种方式来获得。再者,我们说”接受学习“只是一个动机,如何想、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学习什么内容更有利于自身发展这些问题又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何农村妇女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其实,我们思考后不难发现,这从侧面说明厘米现在广大农村妇女在认识层面上的进步,他们意识到农村刻录用,可开发资源丰富,只是受到交通运输,信息等因素影响还未得到充分开发,只要能够运用现在先进的科学信息手段,农村的发展前景是相当广阔的,这也使得他们在学习方式上不单是选择“电大组织的短期培训”,而是把范围扩展到“其他社会机构组织的短期培训上”,希望通过多种方式快速的提升自我的能力,尽早提升自我的能力,尽早占据农村开发过程中有利位置。

农村发展离不开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问题的关注,而农村妇女在关注的问题上呈现了不同。很多农村妇女因生理年龄,家庭压力等综合作用下在自己关心的问题上有50%左右的人选择了“农民权益保障”,而另外50%的农村妇女关心的就是“农民养老,农村基层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子女升学和就业,农村妇女就业培训”等等。同时,在对于未来的学习希望和要求上很多的农村妇女都希望能获得更为专业,更为实用,对自己的生活,工作发展更好帮助的内容,希望能参加各种培训,有机会接触各种不同的工作,从而能跟好的适应农村发展的状况。当然,无论做出怎么样的选择,我们说都是出于对生活,经济等的考虑,农村妇女相信通过培训不管提高自身,完善自身必定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为新农村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农村妇女学习需求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上一篇:宣传社区绿化美化和低碳生活知识下一篇:珍惜生命小学生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