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自由作文

2024-08-30

呼唤自由作文(精选10篇)

篇1:呼唤自由作文

我原本是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平凡孩子,如今已跟随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弟弟离开农村老家,来到这个美丽的大城市——杭州,寻找新生活。

一来到杭州这个美丽的大城市,我便惊呆了。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高楼大厦,芳香扑鼻的花朵,热情奔放的市民……这古木参天,野草翠绿,鸟语花香的环境,使我很快就适应了。渐渐地,我便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大城市。

我在这儿快乐地生活,安心地学习。我像一只无忧无虑的小猫,快乐地似神仙。每一天,我的生活都是充实的。散步、游玩……成为我每天中的一部分。我不必为了某件事而烦恼、伤心,而是把它们通通忘到九霄云外去。

我就像小仙子一样,学习学得特别轻松,不必补课。上课时,我专心听讲;下课了,跟同学们一起玩耍,一起游戏,别提有多开心了!

在老家,白天到田野里去散散步,有时候跟小伙伴们在一起聊聊天,玩游戏。虽然自己的家乡比不上杭州这个美丽的大城市,但最起码我过着无拘无束的生活,有自由。可是,来到杭州一切都变了:我被人管着,失去了自由,我不能去小伙伴家里玩,也是失去了自由;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还是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太多太多,尤其是自己的自由。法国作家、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在所有一切财富中最为可贵的不是权威而是自由。”

我已经长大了,不小了,渴望自由的决心也大了。每当我向家里人提起这件事,他们总是严厉地回答两个字:“不行。”之后便说我太小了,无论我怎样哀求,他们始终不答应。我并不是觉得自己羽毛齐了,翅膀硬了,该大胆地去飞翔了。而是自由本来就属于我自己,如果放弃了自己的自由,不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一切吗?自由就像是我的灵魂,失去了灵魂的人还有什么用?

我现在惟一的愿望就是获得自己的自由。自由啊,自由,你对于我来说是个遥远的梦。谁能帮我实现这个遥远的梦?对了,只有靠自己。如果也有人失去了自由,那也一定会像我这样渴望自由的。在老家,我拥有快乐,也拥有自由;在杭州,虽然我也拥有快乐,但是却不拥有自由。如果让我在两者之中选择一个,我宁愿选择老家,因为老家不仅充满快乐,还有自由。

说实在的,算一算,我5岁那年来到杭州,自从7岁那年回过老家一次,以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了。如今我已经13岁了,离开老家七八年了,也在杭州待了七八年。我很想回自己的家乡看一看,哪怕一次也好,至少让我看个够。奶奶说我们以前住的房子已经很破旧了,不能住人了,而且也没有住那儿了,你去了也还是白去。可是无论怎么说,它始终是我的出生地,曾经让我拥有过快乐,也拥有过自由。

篇2:呼唤自由作文

这蝴蝶的悲惨命运,让我想起了许多可爱的小精灵。我一直相信,它们会哭、会笑、会痛……那你为什么让它们只会哭、只会痛呢?为什么让它们早早地就失去自由呢?就像我们班的几个同学,每个双休日,都不能休息。今天阳光、明天青少年宫,然后幸福时代,都快把人折腾死了,接着放学回家再家教,为了学习,却让我们失去了自由,失去了童年的快乐。

一片枯黄的落叶,能自由地飘荡下来,一抹淡淡的斜阳,能自由地射光芒。它们的快乐,让我感觉到了自由。在我的内心深处,有着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和不懈追求。一只小金虫,在桌子上嗡嗡地呼救,有力地拍打着翅膀,想要从小男孩的手中飞走。可是不管它怎么努力,小男孩就是不肯放手,我毫不犹豫地拨开小男孩的手,让金虫飞向自由和快乐。

你看!那儿的几个小朋友,在草地上快乐地玩耍,还不停地欢叫着:我好自由噢!这让我更加懂得了“自由”的意思。自由是快乐,是幸福,也是与好朋友玩耍中那种说不出的喜悦。

篇3:呼唤自由作文

关键词:《呐喊》,《彷徨》,生命,自由

长期以来,中国封建专制主义蔑视人的价值,践踏人的尊严。五四运动,在思想文化上形成了历史上空前未有的肯定人的价值的思潮。鲁迅率先发出了旨在近代启蒙的激进“个性主义”的呐喊。鲁迅认为,“欧美之强,莫不已是炫天下者,则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世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然而,“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以为大垢,苟被其谥,与民贼同”。鲁迅感到了思想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呐喊着的同时,也苦闷着,彷徨着。《呐喊》《彷徨》就是他当时思想情绪的见证,其中充满了使命感,同时也表现出深重的孤独感、愤世感和悲剧感。

从整体上看,《呐喊》和《彷徨》是以写人为主的。鲁迅在其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也写出了这众多人物的悲剧。可以说,他笔下的主人公,都是一个个孤独者。这样的孤独者有两类,一类是在封建传统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重压下觉醒的人;一类是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牢笼里因其不幸而被大家嘲笑和唾弃的人。通过对他们悲剧命运的描写,鲁迅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与之对立的庸众以及造成这所有现象的根源:封建传统伦理价值观念,并试图唤起所有人的觉醒,以期待在中国大地上有真正的“人之子”出现。

一、鲁迅描写了诸多小人物的不幸,同时对他们充满了深切的同情

在这众多不幸的人物中,他很明显地突出了两位“木偶”形象。一是《祝福》中的祥林嫂。她的生活总是充满了不幸,而且常常是雪上加霜。两个丈夫都先后死去,最后儿子也被狼叼走了。还有就是《故乡》中的润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象一个木偶人了”。

“木偶”形同“呆滞”。鲁迅之所以把他们都刻画成一个个“木偶”形象,可见他对他们苦难的体会是相当深的。只有深重的苦难,才会使他们变成这样一种毫无生命力的所在。在生活的重压下,完全失去了活力和生机。他们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无所思、无所想,只是机械地、本能地活着。在封建专制体制下,他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也不能维护自己应有的权利。这意味着他们自由和自由意识的双重失落。

这些人物在屈辱求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尊严。只不过这种自我意识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我意识,它不是在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系统里形成的。比如《孔已己》中的孔已己、《阿Q正传》里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尽管他们有一定的自我意识,也在一定的程度上要求着自己的尊严,但他们还是生活得很卑微,从来没有象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定位,是自觉地遵守着传统的封建价值观念的。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自尊常常也不过是表现为一种虚荣。这注定了他们的不幸和悲哀。

二、封建的伦理价值观念势必造成这些人物生存模式和价值观念的僵化及奴性的形成

他们不可能有自己的个性和追求,这意味着自主性和自由意识的失落。而自主性和自由意识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标志。可以说,他们的存在,都是一种被封建伦理价值观念掏空的存在。他们面对生存丝毫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于是,在面对严重的生存困难时,他们就只有靠幻想来减轻负担、消解矛盾。

自觉地或潜意识地认同封建传统观念,对封建传统观念的压迫不自知,对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无法获得一种正确的认识,于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就必然地占据了他们的心理空间以代替希望。费尔巴哈就说过,“人的知识越缺少,他的幻想就越强大”。而且,人的行动能力越缺乏,幻想必然也越强大。封建专制的社会背景,必然导致他们认识能力和行动能力的双重缺乏。

《药》中的华老栓、《故乡》中的润土,他们对生活都有着自己的希望。华老栓把儿子的生死寄托在人血馒头上,润土则认为香炉是能给他的生活带来希望的象征。其实,他们的希望都是一种毫无根据、虚假的希望,准确地说,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不过是以此来慰藉和维持这苦难和毫无希望的人生。尤其是《阿Q正传》中的阿Q,更是常常把幻想当现实,以此来缓解苦痛和平衡心境,然后再心安理得地活下去。

对于这样一种自欺和苟活,鲁迅是最痛恨的。他曾尖锐地指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正是这种在封建传统下所形成的国民性造成了整个中国的暗淡和死寂。因此,对这种愚昧麻木的国民性进行揭露和抨击以唤起民众的觉醒,成了鲁迅不渝的追求。

三、这些不幸的人都是孤独的

周围的人们赏鉴着、咀嚼着、嘲笑着他们的不幸,由此把他们隔绝起来。除此之外,被隔绝的还有那些在传统伦理价值观的重压下觉醒了的孤独者。

这些觉醒者包括《狂人日记》中的狂人、《长明灯》中的疯子、《药》中的夏瑜、《在酒楼上》的吕维甫等。他们明白封建传统观念是对人的精神的一种禁锢,于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实现一种真正的人的存在。可事实是,他们非狂即死,即使活着的,也被一种孤独无聊深深地围困。历史学者汤因比对此有过一段很真实的论述,他说:“一个创造者,当他开始出现的时候,他总是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麻木不仁毫无创造性的大量群众的压倒优势之下,如果这个创造性的天才不能够在他的周围环境中实现他自己达到的那种改革,那么他的创造性便会陷害他自己的生命”。鲁迅把一些先觉者塑造成狂人的形象,可见他对他们的命运是很有预见的,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看得很清楚。所以他说,“中国实在是太难以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几乎也要流血”。这样的铁屋子是“万难破毁的”,对此,鲁迅真正表现出了一种“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

四、在鲁迅笔下,与这些孤独者构成对立的,是那些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的群众

他们通常以“看客”的形象出现。这些看客,在《示众》

简述“降B大调柴金手风琴协奏曲”的思想内涵

江影陈若良(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摘要:尼古拉·柴金(N.Chaikin 1915-2000)是当代著名的手风琴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他的“降B大调手风琴协奏曲”是手风琴作品中的经典名作;正确地理解这首作品的思想内容对完美地演绎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降B大调柴金手风琴协奏曲;思想内容

一、作品时代背景

1946年,前苏联在付出了惨重牺牲后,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胜利不仅使苏联在政治、经济、物质财富等各方面得到了巨大补偿,也直接获得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人才等等,苏联由此一跃成为了世界强国。

这场战争的胜利,也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人民的高度认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建设祖国的热情都空前高涨。进入1950年,苏联的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国家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刚刚过去的艰苦战争,已经来到的辉煌美好时代,促使柴金写下了这部手风琴名著。

二、作品风格特点

这首协奏曲表现了俄罗斯坚强不屈的民族性格和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它具有鲜明浓郁的俄罗斯民族音乐特色。它选取了俄罗斯传统音乐中的船夫曲、摇篮曲和舞曲,分别作为三个乐章的音乐主题。作品曲式体裁与思想内容相得益彰。它既是柴金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手风琴乐曲中的名篇,还是上世纪50年代俄罗斯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经典名著之一。

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他们那种渴望刺激的痴呆,对别人痛苦无动于衷的残酷,被鲁迅揭示得惟妙惟肖。与此同时,鲁迅也把对他们的愤激和讽刺于不动声色之中抒发得淋漓尽致。在鲁迅看来,那些觉醒者的孤独和悲剧命运是与这些冷漠、愚昧的群众分不开的。这种麻木的精神状态正是觉醒者奋斗途中的巨大障碍。而且,这些冷漠的群众还不惜加重那些不幸的人们已有的精神苦痛。

其实,这些庸众的生活也是一种被抽空的存在。在封建伦理的框架下,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也不可能意识到人应该有独立的追求以显示自己独立的价值。因此,生活定然是一片空虚无聊。恰恰因为生活是一片无穷无尽的虚空,他们才那样迫切地需要一些外在的东西来充实他们的生活,从而打破这种沉闷,使之增添一种趣味。因此,看“热闹”、以别人的不幸作为谈资,就成了他们主要的消遣方式,甚至是主要的生活方式。

总之,鲁迅笔下的这些人物,都是一种非常态的存在。他们呆滞、麻木、虚空、幻想,要不就精神崩溃。在封建伦理观念和价值观念的专制下,他们的生活死水一潭,没有自己的个性、思想和追求,更无法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偶尔有几个这样的先觉者也会被当时的社会所扼杀。真正的人的生活离他们很遥远。所以鲁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有感于此,他急切地想唤醒所有的民众,让他们都成为具有个性,具有真正独立意识、自由意识的人。从这个角度来看,鲁

三、作品分析

作品是传统的协奏曲式,分三个乐章。全曲由快、慢、快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分为引子,呈示部,连接部,副部,华彩再现部、尾声等。[1]

引子以恢弘的气势,隆重的气氛,以和弦加强正拍的八度音阶进行,拉开了这一描写祖国苦难与辉煌乐章的序幕。在隆重、庄严的引子之后,进入乐段1[2],呈示部的主部,先由乐队演奏主部主题。主题宽广,庄严,富于历史的沧桑雄浑感。从乐段2第一小节,手风琴开始进入。手风琴以两个八度叠加进行主部主题的复述,音乐庄严、深沉、宽广、坚定。主题动机是来自俄罗斯古老的船夫曲片段(b7·6|1 7),它代表着苦难、坚

毅、抗争。这个动机贯穿了整个乐章。到乐段3连接部之后,乐曲进入了歌唱性副部。副部包括4、5、6三个乐段。副部是船夫曲音乐动机节奏的演变。它是一首无限深情,舒展,宽广的颂歌,是对辽阔、美丽祖国的深情赞颂。到乐段5,手风琴跨越三个八度音区的、分解和弦的三连音,似深厚情感的补充,似情感抒发后的余波,似层层荡漾的情感涟漪。

经过乐段6的十个小节后,从乐段7进入了乐章的展开部。随后的8、9、10、11、12几个乐段,作者或是以转调、移调、和弦加强等方法复述主题动机,或以自由散板似的三度音程分解后的半音阶上下级进,或以手风琴与乐队的问答对比等多种形式,使主、副部音乐主题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到乐段13,乐队快速的长达18个小节的补充强化,使展开部愈加丰满。

迅的小说是一种呼唤,一种对生命和自由的呼唤。

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中,鲁迅说,“我也并没有要将小说抬进‘文苑’里的意思,不过想利用他的力量,来改良这社会”。所以,他就借了他的文章为武器,来揭示群众精神上的严重缺陷,“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只有每个群众觉醒了,整个民族才会觉醒;只有唤醒了个人,才能唤醒整个中国,从而完成对中国社会整体的改造。

从作品的情感基调看,《呐喊》比《彷徨》多一些激情,《彷徨》比《呐喊》多一些苦闷和绝望。不管怎样,鲁迅的一生都没有停止过对一切压迫、禁锢的反抗。他要争取真正自由的、有生命、有活力的存在。对于一切非常态的存在,一切扭曲人性的存在,都是不能容忍的,要进行不屈不饶的抗争使之消灭。惟其如此,整个民族才有活力,才有振兴的希望。这就是鲁迅《呐喊》《彷徨》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4:呼唤自由的生命书写

笔者对大中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限制了学生自由写作心态的产生,导致学生充满生命感和个性化体验的作品缺失。

首先,单一的写作训练模式,使得学生思路狭窄,下笔艰涩,由于限制过多而放不开手脚,勉强为文的情况居多。以高考为指挥棒的作文训练,主要以议论文为训练文体,无论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都是可以快速构思,迅速立意,将大脑中储存的现成材料翻出,结构成篇,这属于应试技能的训练。有的学生反映:高三的作文训练被完全格式化,几乎每一篇作文都将“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等轰动一时的政治素材搬入作文,再加上点勉强的抒情文字,一篇作文就是这样机械化生产出来的。生产速度着实挺高,但写出来的作文学生自己都不愿读,更不用说写作后有什么愉悦感了。在立意上过分追求社会认同,或者迎合政治,或者追赶时尚,或者讨好老师,导致泛政治化、泛道德化倾向日益突出,学生在应试中说假话、套话、表面话的现象屡屡发生。学生写作时失去了情感来源,作文写出来如同鸡肋般食之无味,写作带来的成就感并非源于来自生命本体的自由倾吐,而是源于获得了较高的分数。这种“为写而写”的做法,是否与写作的初衷背道而驰呢?

在中学(高考)作文训练中,学生一周至少要完成一两篇文章,如此算来,文章量的积累也不少,但是如果只有量的增加,而缺少质的变化,那么这种高强度的训练能否获得好的效果,就值得怀疑了。国学大师梁启超认为,作文教学要重质而不能片面求量。他认为作文训练篇数不要求多,但下的功夫要细,反对只讲多写勤练而不讲求实际效果。他说:“现在的中学生至少一星期作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准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①他还说,老师也不必修润文字,只要详改其思路与结构等,这些训练方法很有道理。对于文体分类,梁先生从思路分,认为只有两类:一是将客观事物变成思想内容的记述闻见之文,二是发表主观见解的论辩文。他曾写过《为什么要注重叙事文字》一文,先生对中学教作文而不重记叙,只偏论理是极不满的,认为八股科举时代就重论说,论得好的就奖励,结果学生腹笥空洞,信口评论,养成轻率刻薄,不负责任等等毛病,反而不如练习记叙性文体可培养观察分析、客观记录之能力,塑造健全之人格。文体训练的单一性加上快速作文训练,使得作文缺少酝酿的时间,往往在紧张的气氛中匆忙完成,质量可想而知。

其次,课堂训练被格式化以后,造成了学生“人格”与“文格”的分离,出现了“抒发真情实感的作文跑题,切题的作文却要胡编乱造”的怪现象。长此以往,原本对大自然有强烈亲近感的学生,不再留心窗外的花草树木,飞鸟蜂蝶,因为它们不能作为作文的内容,更不能充当论据,于是为了交上一份合格的作文,只有把目光转向轻薄短小的课外书、杂志,去搜集现成的例子充当论据,每一次作文内心均痛苦不堪,但是为了应试又很无奈。有的学生每次作文前找出历史和政治课本,一方面凑点哲学原理吓唬人,另一方面,翻开历史课本,找名人事例,作文模式化现象严重,开头结尾排比,名人名言穿插,中间的材料要新、奇,题记、后记是被老师、同学追捧一时的得分帮手,几乎每次必用。学生对日复一日的话题作文等议论文的训练由反感到排斥,甚至表示“深恶痛绝”。稀奇古怪的各类话题让学生无从下手,格式化训练忽视了对现实生活的观察,文章与作者的生活脱节,渐渐地“为文而造情”,学生丧失了写作兴趣,失去了写作灵感。

最后,阅读训练的功利性,阅读种类的褊狭,阅读量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阅读随意性、盲目性大,有浅表化、时尚化的特点。在学生阅读的书刊中,快餐类作品和作文选是首选,按由高到低的频率分别是:读者、青年文摘、萌芽、意林、新概念作文等。短小的哲理散文、寓言故事、小小说也很受学生青睐。现在由于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尤其对网络文学和80后作家及作品有较多关注,但是网络中充斥着暴力、色情、庸俗的垃圾作品,学生在感受“多元”的同时,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避免无目的的网络漫步。对于“80后”的写作,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评论家曹文轩有一个非常深刻的感觉,就是“‘秋意’太浓,一下笔就满篇苍凉,很孤独、很颓废、很绝望。”这种基调“灰色”的文学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心理,所以学生作文更应提倡“阳光写作”。“阳光写作是青春文学的一种写作姿态,它具有开放包容的青春文化特征,更贴近青少年的生活本质,更符合青少年写作的自然心态和审美情趣。”②与“阳光写作”相对应的应该是“阳光阅读”,但目前应试教育下的阅读,往往功利性极强,在紧张的学习空隙,半数学生阅读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搜集华丽的词句、感人的事例,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趣味往往决定学生的写作风格,在感伤、柔靡或冷漠、暴力的阅读趣味“熏陶”下,极容易人格贫血,精神缺钙,自然也出不了高境界的作品。

如此看来,在写作教学中找到有效的训练新思路已经迫在眉睫。古人云:“功夫在诗外”,笔者以为,第二课堂的写作训练应该成为训练的主战场,应试写作不应成为写作的主旋律。只有源于生命表达需要的写作,与学生心灵、生活切近的写作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创作中,让他们感受到自由的生命书写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愉悦。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通过以下途径,建立起一个立体、动态、开放的训练体系呢?

首先,要鼓励学生进行全开放式的自由写作。如果从写作的本义来看,写,是“泻”的本字,含有“输泻、倾吐”之义,写作中的“作”即是创作之意。写作应是主体精神人格的表现,是作者真情实意的“不吐不快”,它应是超乎前人的自由创造。因而作文之初,“宁可如野马,不可如瘦驴”,只有自由、松弛的心情,才能进行“初欲奔驰”的写作,反之,如果限制约束过多,学生就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下笔如有绳”了。全开放的自由写作,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把被动的“要我写”,变为主动的“我要写”,使学生养成自由书写生命状态的创作习惯,实现写作者心灵与文本统一。从文体上看,散文、自传、日记、诗歌、杂文、随笔是学生普遍喜爱的体裁,教师在理论指导的同时,介绍优秀的文章给学生看,让他们在阅读欣赏中理解、感悟作品,在理解中积累对文体的感性认识,在感悟中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其次,张扬写作的现实功用,让写作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服务,在更广阔的天地间驰骋,最终满足社会和心灵的双重需要。比如定期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活动,锻炼学生的调查、采访能力,并要求他们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写成正规的调查报告,在班级或年级的“汇报课”上进行汇报、评比。2006年初夏,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来到一处尚未开发的自然景观,进行了一次半命题式的写实训练。走出象牙塔的学子们像离开鸟笼的小鸟一般,兴奋愉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在广阔天地间陶冶性情,尽情抒写着山水审美的心理体验。写实练笔可以使学子们开放感官,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生活,为写作源泉注入更多的“活水”。他们对山水景观的人文内涵进行品味之后,结集出版了一本山水文化专集——《仙人洞文化解读》③。这本书中包含散文、游记、民间传说、神话、导游词等多种体裁形式,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有了一种全新的体验。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使这本专集成为尚待开发景区的一张名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

最后,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博客写作,激活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及时解决学生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师生、生生互动的网络写作圈子。博客本身就具有开放、自由、创新的精神,博客写作更是具有随意、真实、便捷的大众写作的特点。学生的博客写作大多源于内心的冲动,是思维、情感在虚拟空间的自由驰骋,由于文章没有题材、体裁的限制,更没有字数的要求,质量上的苛求,学生可以在此逃离权威崇拜的压抑,摆脱条条框框的制约,获得较为自由的写作心境,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有感而发的创作习惯是对矫揉造作之风的反拨;新词新句,各种“情绪符号”,加上超链接的“超文本”更是对传统语言和文本结构的挑战和改造。虽然最初的博客创作难免良莠不齐,但每个人在博客中塑造着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从不同的视角来解读他人的作品,张扬着鲜明的个性特征,真如巴赫金所谓的“多音齐鸣”。学生博客中纯粹的散文、诗歌、小说、随笔、评论等文字不在少数,这与传统的写作方式类似,其作品完全可以在纸质报刊上发表。

通过大家的随写随评,随评随改,博客营造了一种平等的互动氛围,培养了批评的勇气、思辨的能力和接受批评的雅量,不断攀升的点击率为学生带来了写作自信。网络虚拟环境下形成的宽容、民主的学习风气,师生的讨论沟通、情感共鸣,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堂灌输过于严肃、死板的缺陷。博客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老师的日志为学生创作作出了“示范”,老师的人格魅力更是无声地影响着学生,老师随时点评学生的博客,或留言或评论,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当“沉默的大多数”也能进行自觉的写作时,当一篇篇精彩鲜活、妙趣横生的“博客文”出现在老师面前时,你不得不惊叹我们的学生在“非作文”中显现的智慧、幽默和灵气。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给今天的学生写作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以创新为目标的写作教学需要“与时俱进”,建立一套科学、立体、开放的训练体系,为大中学生提供一个为生命而写作的平台,这样才能让他们燃烧生命活力,飞驰自己的想象力,真正拥有自由的写作心态!

注释:

①梁启超.梁任公先生讲——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M].上海:中华书局,1929.

②春天.“鹏城对话”探讨“80后”创作走向[J] .布老虎青春文学,2006,(01).

③顾玮.仙人洞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2007.

篇5:呼唤自由作文

—题记 音乐萦绕在我的耳边,挥之不去,眼前是无尽的题海。望着桌子上永远做不完,不断增高得教辅,迷惘的我,沉默了····· 天地之大何去何从?

鸟?

对,就做一只鸟,自由自在地翱翔于城市上空,没有作业,考卷和老师的唠叨。有的,只是蓝天,白云,绿水,青山,还有那满载着梦想,宽广的心灵······

我是一只鸟

谁说做鸟就没有烦恼?无情的闪电,冰冷的雨水,凶恶的老鹰与残忍的狩猎者,对我们虎视眈眈,许多同胞就是为此,失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是血一般的教训!!!

但是,我们不怕!对抗暴风雨,在天地之间昂头飞翔,冲泡电闪雷鸣,是我们的精神;与人类,老鹰等天敌殊死搏斗,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是我们的干劲;包含着激情与梦想,有着前进的目标,团结拼搏,靠自己的努力闯出自己的一片蓝天,是我们的信念!

冲啊!飞啊!······

谁说我们图清闲?我们任务艰巨,责任重大,烦人的蚜虫,啄树的毛虫,破坏庄稼的卷叶虫,恨得我们咬牙切齿,恨不得将他们一网打尽,赶尽杀绝,使他们消失于人世!

田间,树林中,到处是我们欢快捕虫的身影,看着一只只虫子落入法网,一片片树叶”死而复生",一亩亩庄稼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的心中,有说不尽的喜悦。

啄呀,咬呀······

不论是刮风或是下雨,老鹰或是狩猎者,虫子或是天敌,一切的一切,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道路与坚定的信念,我们坚信,只要有着梦想与激情,没有束缚,没有鸟笼,总有一天,我们会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梦,是浩瀚且无边际的。

篇6:呼唤自由作文

我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很爱我们,到处给我们兄妹们找好吃的,可是过了不久妈妈便对我严厉起来——我们开始学习飞翔了!

我学的很刻苦,几天后就学会了飞行,学会后,我便经常到麻雀姐姐家里玩,到乌鸦婆婆的住宅吃杯茶……日子过得简单而快乐。每天,我飞翔时都会看到花儿妹妹正冲我微笑着;柳枝姐姐的长发被风儿姑娘轻轻的摆弄着;小草弟弟正努力拱着一块阻碍他生长的石头,小草妈妈正在旁边鼓励着。清晨的阳光并不耀眼,洒在我美丽的羽毛上,焕发出七彩的光芒。一都是显得那么的生机勃勃,那么的充满活力,我为我生在这美丽的大自然中而骄傲,而自豪,于是我唱起了美妙无比、婉转动听的歌曲。就当我陶醉在这一切当中时,一只网却突然把我给套住了,我吓坏了,我挣扎着,企图逃出来,惊慌失措的声音从我嘴里发出,痛苦的嘶鸣使我的声音逐渐嘶哑起来,忽然,我的眼前一黑,我昏了过去,当我醒来的时候发现我被囚禁在了一个精巧的小笼子里,身旁似乎还有这几根没来的及清理的金丝雀的羽毛。这时,旁边响起了一个小男孩的声音:

“妈妈妈妈,快来看啊,小鸟醒了!这只比上一只还好,我要养它,它是我的宠物!”

篇7:对自由的呼唤作文

我是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鸟,属于遥远而美丽的大自然之中,

对自由的呼唤作文

我刚出生的时候,妈妈很爱我们,到处给我们兄妹们找好吃的,可是过了不久妈妈便对我严厉起来――我们开始学习飞翔了!

我学的很刻苦,几天后就

“妈妈妈妈,快来看啊,小鸟醒了!这只比上一只还好,我要养它,它是我的宠物!”

这一刻

篇8:呼唤自由作文

经国务院批准, 银监会于2013年9月29日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银行业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对中外资银行入区经营发展、区内设立非银行金融公司以及区内开展离岸业务等八项内容予以明确。其中明确指出了“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资本在区内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这表明以后民营资本可以在自由贸易区设立民营银行。但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个问题, 在此之前, 我国银行对于储户的损失都是由政府来兜底承担的, 但这次随着“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的设立, 大多数的风险都将由市场来承担, 此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以后的部分民营银行万一因为经营不善而破产, 不能偿还储户的存款金应该如何处理?我们迫切需求一个新的制度来为储户提供安全保障。

二、国外经验借鉴

于是, 我们把目光集聚到了在世界范围内广受认可的存款保险制度上。

真正意义上的存款保险制度始于20世纪30年代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给美国的银行业带来了沉重打击, 到1933年夏, 整个美国有一半的银行倒闭。挤兑风潮的发生不仅使银行业受到巨大冲击, 而且导致金融不稳社会动荡不安。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 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以挽救濒临崩溃的银行体系, 美国国会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设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 世界上第一个存款保险制度自此诞生。

德国在1974年赫兹塔特银行倒闭事件发生后, 发现现有制度不能保护银行和存款人的利益, 于是在1976年建立了存款保障基金, 以期能保障德国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

日本在1971年7月1日, 由日本政府、日本银行、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出资4.55亿日元设立了存款保险机构。

“截止2011年, 已有111个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 同期正在建设该制度的国家有8个, 同期正在研究如何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家达到33个。绝大多数金融稳定理事会成员国 (地区) 都建立了统一的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稳定理事会的24个成员国 (地区) 中, 只有沙特阿拉伯和中国还没有建立存款保险制度。”①

三、存款保险制度在中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索

(一) 含义

存款保险制度, 是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一种保险机制。银行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存款保险机构缴纳保险费, 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 当成员银行发生经营危机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 或成员银行面临破产倒闭时, 存款保险机构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 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 维护银行信用, 防止挤兑发生及危机扩散, 稳定金融秩序。

(二) 分类

1. 隐性存款保险制度:

是指缺乏法律规定或正式的保险机构提供保险, 主要表现为事后由中央银行或政府采取相关紧急措施, 保护存款人和非存款债权人利益的存款担保形式。②特点是具有随机性和隐蔽性。但是隐形存款担保模式最大的缺点是它不是一种明确的制度安排, 所以当储户的存款一旦出现损失时政府进步进行救济就缺乏制度硬性规定, 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2.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是指用法律规范的形式明确规定存款保险的机构设置、职能定位、受保对象、保险费率以及各相关主体责任等问题的保险制度。③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因其确定性、强制性符合保险的“大多数”原则和现实情况而广为各国所采用。

(三) 中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隐形存款担保模式由于政府在后面做兜底性的担保, 造成了银行缺乏风险防范的意识, 他们往往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而进行高风险的投资经营方式, 而将冒险所造成的额外成本转嫁给政府, 政府财政负担加大的同时也不利于银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另一方面, 储户缺乏动力去关注银行的经营状况亦不利于对银行的监督, 这在以前当然也是可以的, 但是近年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我国在经济上也和国际接轨越来越密切, 在银行业的竞争上也越来越激烈, 上海自贸区放开“自担风险”民营银行的开办, 由市场优胜劣汰导致的银行退出迟早也会出现, 市场化的经营方式使得政府不可能一直充当兜底护航的埋单人。故而为了保障广大储户的利益、稳固存款人对银行的信心、保护银行的商业信誉, 建立一套对储户存款的保护制度相当必要。

1. 是克服我国现行的隐性存款保险模式弊端, 防范道德风险发生的需要。

出于保障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考虑, 长期以来, 我国对退出市场的银行的储蓄存款大都采取优先偿付和全额收购的措施, 实行的是一种由政府承担存款保险责任的隐性存款担保模式。一方面因为我们计划体制残余的习惯性影响, 另外一方面也是出于对广大储户的保护和对金融业稳定的考虑, 但是时移世易,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愈加深入, 隐形存款保险制度的弊端也越加明显:“一方面这种政府担保降低了投资者的风险意识, 弱化了对银行的正常监管, 导致存款人在选择存款银行时往往忽视了它们的经营状况, 而只顾自己的收益;另一方面, 银行在经营过程中会肆无忌惮的选择高风险的业务, 把收益留给自己, 而把风险转嫁给政府, 极易引发道德风险。”④

2. 金融业改革使政府“埋单行为”缺乏合理性。

随着今后上海自贸区中出现越来越的民营银行, 一方面让政府为银行正常经营损失埋单失去了合理性, 另一方面, 就算政府还想维持以前的隐性存款担保模式, 也会因为银行数量陡增而有心无力。所以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尽快的建立起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为储户的资金加上一道“安全锁”, 也为银行自身建立一个“保护墙”。

3. 可以确保我国居民储蓄的安全性, 维护公众信心, 促进储蓄额的高速增长。

随着自由贸易区“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的出现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以后我们国家的银行间存款利率肯定高低不同, 会吸引储户在不同银行间自由流动, 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 大部分存款人却无从得知所存款的银行具体从事哪些经营活动及其风险大小, 加之风险自担, 有些银行就有可能因为经营不善而资不抵债, 储户的存款就有可能化为乌有, 甚至不等银行出现实际的经营困难, 在没有任何担保的前提下, 只要储户风闻银行有资金困难可能就会蜂拥而至进行挤兑。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恰恰解决了这些问题,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由于具有制度的规范性和刚性, 对储户的利益保护具有可预期性, 可以缓解储户的恐慌心理, 保障金融业务有序开展。

4. 可以对银行进行监管, 构建一个合理的市场退出机制。

显性存款保险制度具有监管的功能, 它可以通过办理存款保险业务来检查银行的经验活动、加收保费或必要时候撤保等多种方式来构建一个监督管理机制, 与银监会从不同层面对银行进行监管, 通过事前控制预防银行风险。同时, 就算危机无可避免的发生, 也可以通过最小波动的方式让问题银行平稳的退出市场竞争。

(四) 应用于中国的可行性考量

2012年7月16日, 中国人民银行在其发布的《2012年金融稳定报告》中称, 我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首先, 我国已经建立起完善的银行体系, “截止2010年末, 我国281家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⑤达到了监管的标准;其次, 我国已经形成证监会、银监会和中央银行分工配合的监管体系;再次, 现行金融制度的改革呼唤着存款保险制度来进行安全保障。最后, 政府的大力支持。“我们政府对维护金融稳定有进行财政支持的意向。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巨大成绩, 政府财政能力提高, 有能力对存款保险制度进行财力支持。”⑥2013年6月, 根据国务院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 由央行起草的六大立法项目中, 《存款保险条例》也被列为预备项目。

四、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考量

(一) 建立新法, 完善旧法

由于保险遵从的大多数原则使得存款保险制度不可能仅仅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内实施, 因为这样一来风险分散功能将无法实现, 存款保险制度也无法有效实施, 所以我们只可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这一制度。首先, 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制定一部《存款保险法》, 依法设立存款保险机构, 明确存款保险机构的地位、职能、组织机构及业务操作, 分别对投保对象、投保方式、存款保险机构的设置、存款保险机构的职能、投保标的、保险费率、存款保险公司资金的运用、赔偿限额和法律责任等各方面做出详细规定。其次, 对原来的《企业破产法》和《商业银行法》进行相应的修改。这两部法律仅仅只规定了银行破产, 但破产后储户的存款损失应该如何保护却未有明确规定。

(二) 依法建立我国存款保险机构

我国可以借鉴美国成熟的经验, 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存款保险机构:统一制度、统一组织、统一运作。个别不支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学者认为我国不该像美国一样确立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日常监管中对参保银行机构的监管职能, 因为在美国,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联储以及货币建管署共同构成了银行监管体系, 其监管范围更多的是一种互补的关系。但中国的《商业银行监督管理法》将监管权明确赋予了中国银监会, 其职责范围已经覆盖了全部的银行业机构, 并不存在美国曾经存在过的监管真空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存款保险公司如果以一个监管部门的身份出现, 可能会给我国的银行监管造成一定的混乱。笔者认为, 存款保险机构对银行的监管不同于银监会和央行的监管, 存款保险机构不是从宏观政策方面来考虑, 而是通过缴费和赔付过程中对保险费用的核算、银行资信状况的了解等相对微观的角度来掌握银行经营信息, 通过调节保费和预警等措施来对银行的风险进行一种事前的控制和事后的救济。

(三) 立法中应合理设计存款保险制度, 对相应的职能等进行细化的规范

存款保险制度功能的发挥与制度设计是否合理密切相关。存款保险机构职能、组织模式、金融机构参保方式、参保范围、保险费率、赔付标准等问题都应在《存款保险法》中予以明确, 这样才能让各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 减少履行过程中的矛盾和摩擦。

(四) 完善相应配套制度

在筹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制度环境建设等相应配套制度的改革。首先, 应该加强银行监管,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风险提示;其次, 应该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因为随着利率市场化和银行风险自担后, 储户的资金风险加大, 需要存款人自己甄别存入银行的经营风险, 所以只有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 才能使广大存款人了解存款风险。再次, 要加强储户风险意识的树立。之前我国的银行利率受国家管制, 储户存款损失由政府埋单, 长久的安逸使得大部分储户风险意识比较差。今后随着金融改革的越加深入, 银行的优胜劣汰也必定会上演, 所以应该提前做好宣传工作, 提高储户的风险防范意识。

五、结语

虽然显性存款保险制度本身还有一定的缺陷, 但是瑕不掩瑜。作为成熟的风险管理制度, 存款保险制度的理念在国际上已达成共识。应该根据我国实际情况, 在积极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建立起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 给金融改革多建造一层“安全网”, 从而更好的保障上海自由贸易区的银行业务的改革和发展, 推进全国改革的深入实行。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隐形存款担保模式,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改革的推进, 尤其是上海自由贸易区宣布将在区内建立“风险自担”的民营银行以来, 先前制度所依赖的环境已经改变, 未来面临的巨大危机和挑战呼唤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建立一个合理的制度来适应新情况的变化。本文将从上海自由贸易区引出我国对构建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需求来考察这一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存款保险制度

注释

1韩芳.“构建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法律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 10 (总第475期) .

2刘慧, 杨坚, 张克清.“我国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价值工程, 2013.

3同上注.

4同上注.

5中国统计局网站统计年鉴,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1/indexch.htm.

篇9:呼唤精神独立与思想自由

其一是高校、科研、咨询机构的研究人员。其多来自经济与社会人文学科,后来又有毕业于旅游专业的“科班生”。他们人文学科的基础扎实,受过教学科研的系统训练,“笔头”能力较强,善于编纂教材和论著,但缺乏“实战”经历,对业态的实感较弱,擅长坐以论道、构建“体系”,读书写作的时间充裕,专业报刊上的文章大多出于他们之手,他们还培养旅游硕士、博士人才。

再者是主管部门的公务人员。其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近年来硕士、博士不断加入,其中不乏在公务之余潜心钻研、勤于思考者,对“上头精神”十分看重,对“下头实情”相当熟悉,撰文写稿多从实战需要着眼,但思想“禁区”较多,落笔时多会向“既定方针”靠拢。

其三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企业高管既有高学历的专业基础,又有高风险的实战经历,熟谙瞬息万变的市场动向,深感市场乱象与管理积弊,对行业中形形色色的潜规则既有切肤之感,又无可奈何。他们研究会有的放矢,在执笔之时既想触及时弊,又恐得罪同行、触犯“规则”。

旅游研究的这三方面军各有千秋,也各存不足。目前已看到三者交流、互补、合作的苗头,如教研机构聘请政、企界著名人士讲课、带研究生,主管部门问政于教学研究者,企业聘学者当企业顾问、培训员工,不少论坛、会议与庆典由三方人士同台切磋等,也时有合作编书撰文者,但研、政、企人士的深度合作仍属起步阶段。

业界人士同感旅游趋势大好但存内忧,迫切需要真正的科学研究成果。笔者认为若要对旅游当作科学来研究,都需要谨守陈寅恪先生的格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无论是对旅游政策的实证研究,还是对旅游发展规律的理论探索,最重要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环视当前,既是前所未有的旅游发展,也有浮夸之风盛行;既是成就不断创造,也有假虚报道泛滥;既是新业态不断涌现,也有空话流行。如“人均GDP多少多少,国民旅游会如何”,这个没有确实出处、没有实证依据的说法,不仅出现在学术论文中,也频见于政府文件中,几乎已成规律,居然无人质疑。

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对某些既定“原则”、流行“规律”等那些不符合科学的论调进行批判性思考,决不可人云亦云、跟风逐潮。在学术中应倡导独立思考、自由探讨之风,笔者愿以此与业界同仁共勉、共为。

篇10:关于呼唤自由800字作文

生物在不断的进化中,会失去原有的特性;人在不断成长中,也忽略了自由的本质。如今的人们所追求的自由,简单的说,就是不工作,做自己想做的事,却能换取报酬,这就是所谓的“不劳而获”。“自古纨绔少伟男”,古代的那些纨绔子弟正是为了追求所谓的“自由”,而失去人生的本质目标,晚年即使浪子回头,也只能“徒伤悲”。

自由是人生最为神圣的东西,所以,不要因为一己之私而玷污了它。躯体的自由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他们只注意到了“身自由”,而没有重视“身心自由”,所以到头来他们思想还是受到了束缚,并不自由。这也是大多数人在“自由”后产生空虚感的原因。

何谓自由?先来看看例子:庄周梦蝶,庄子在梦中认为自己是蝴蝶,有所追求,大道存于心,而又毫不拘束,故有《消遥游》传于世;苏轼身贬黄州,尽管无法摆脱人情世故,却还是要“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陶渊明身离红尘,思想不为外界干扰,著《桃花源记》、《归来去兮辞》……。人生的自由,是建立在“道”上的,是建立在那片纯净的内心之上的。没有追求,就没有自由。

尽管现在我们的自由已被欲望所覆盖,但人的享受又使自由得到一方自由的净土: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也向往着《桃花源记》中的世外桃源,也向往着“归来去兮” ……。其实,自由就在我们身边,这不取决于它怎样对待我们,而是取决于我们怎样对待它。如果只知一味抱怨现状就会失去;但如果你在束缚中去寻找,你就会得到更多——即使那些规矩令你窒息,但只要学会“钻空子”,自由就在身边。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有涯遇无涯,殆矣。”学无止境,即使是庄子这样消遥的人,自由中也有追求,更何况我们?

上一篇:大学生假期药店见习报告下一篇:初二母爱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