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练习导学案

2024-05-28

数学广角练习导学案(共10篇)

篇1:数学广角练习导学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生活中有重复的现象,能分清哪些是重复的。

2、会计算出事物的数量。

3、能运用集合圈来表示重复现象,分清类别。学习重点:能分清重复的现象。

学习难点:会根据重复现象来计算物体的数量。

学习准备:课件、卡片、小黑板等。

学习流程:

一、巧妙设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现在让我们对其 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二、自学交流:

1、课件出示三(1)班参加语文、数学课外小组学生名单。

(1)你发现了什么?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人,参加语文和数学小组一共有()人。

(2)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参加语文又参加数学,是重复的,这几个人是()、()、()。

(3)在计算总人数时,这三个人怎么办?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说一说两个圆圈各表示什么?中间表示的是什么?

(3)语文组有8人,数学组有9人,怎样列式求出两个小组共有多少人? 8 + 9-()=()(人)说一说为什么要减去这几个人?

3、昨天进的货有:铅笔、钢笔、练习本、笔盒、彩笔;今天进的货有:铅笔、钢笔、练习本、三角板、剪刀。

(1)哪些是重复的?(2)两天一共进了几种货?(3)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将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横线表示出来。

三、展现提升: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补充。

四、达标测评:

1、课本第110页第1题:一共来了10种小动物,有()种动物会游泳,有()种动物会飞。这里面有()种动物既会游泳也会飞。

2、你会将图补充完整吗?试着做一做。

3、中间的圆圈表示什么?

五、小结拓展: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

篇2:数学广角练习导学案

课题:广角例2及做一做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1、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13-114页,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学习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方法解决问题.2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思维能力.学习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增强合理解决生活钟的问题的意识.一、课前预习

a)在家里你都做过些什么家务.b)如果你的妈妈安排你烧水和扫地,你会怎样安排这两件事呢?

二、自主学习1、2、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沏茶前要考虑什么,准备什么呢?

3、每道工序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4、要让客人最快的喝上茶,应该怎样安排这些工序才合理呢?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三、交流解惑

1、要烧水先要

,.2洗水壶→()→()→()→()→()

3我们设计的过程主要

大步. 第一大步

第二大步

第三大步

第四大步

所以我们花的时间(算式)

(分钟)4用图式来表示:

5通过前面沏茶这一件事,我们觉得要合理安排一件事,应该考虑那些问题?1、2、3、6做一件事之前想好哪种方法安排合理,可以

.练习:1、114页做一做2题 我的安排是(用图式表示):

教案学案、应有尽有 教学资料、尽在百度

一共是(算式)

2、妈妈下班要回家做饭,淘米要3分钟,煮饭要30分钟,洗菜要8分钟,切菜要10分钟,如果煮饭和炒菜用不同的锅和炉子,妈妈将饭煮好至少要多少时间?

3老师要打电话天通知6个同学重要的事情,如果每打一个电话需要1分钟,下面老师的方法是最快的吗?你能设计一个更好的方法吗? 老师→A,老师→B,老师→C,老师→D,老师→E,老师→F

总结、评价:

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

篇3:数学广角练习导学案

一、数学导学案课堂练习题题目的设计要体现人文性

处于人生懵懂期和分化期的初中学生虽然心智还不太成熟,但他们渴望长大且渴望别人的人文关怀、尊重和理解的心情却比较强烈,因此数学教师在设计练习题题目时就可以发生某些改变以体现教师的人文关怀,比如教师在设计数学试卷或课堂小练习的时候可把呆板枯燥的“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等题目名称改为:“我相信你很棒”,选择题可改为“我相信你能选择”,应用题可改为“我相信你会设计”等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表述,以便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能够充满自信地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些教师精心设计的充满亲和力和人文关怀的导语鼓励下解决问题一定会越来越轻松、越来越有自信.

二、数学导学案课堂练习题题材的设计要体现生活性

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数学其实就蕴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在课堂导学案练习题题材的设计就需要体现数学具有的生活性特征,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来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比如教师在讲授二次函数这一新课的时候可以选择到市场买芹菜来设计问题:假设市场内芹菜挂牌价每斤1.8元,现在我要买芹菜的斤数为x,则我买芹菜需要花的钱数y与我要买芹菜的斤数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如何表示呢?如果市场内芹菜挂牌价仍是每斤1.8元,由于特殊原因现在摊主经过市场管理员同意,按照相同幅度实行两次涨价,每斤价格变为y,则此时芹菜价格y与增长率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又如何表示呢?教师用生活中的购物问题设计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中的课堂导学案,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三、数学导学案课堂练习题内容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初中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家庭氛围、知识能力各有不同,导致他们的数学发展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教师在导学案课堂练习题内容的设计上就需要体现数学具有的层次性特征,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差异设计有梯度、有层次性的课堂练习,以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适当的发展、逐步的提高.比如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正负数、相反数以及绝对值等概念时,先通过具体的对比事例及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等来设计本质特征相当的变式类习题以便全体学生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的理解就显得不像以前预想的那么困难;教师根据例题的变式题设计灵活性、综合性较大的综合类习题以便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教师根据综合性的问题设计思考性较大的创新型习题以便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的不同设计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的课堂导学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后进生也有了参与热情和用武之地,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充满活力地积极进取以使自己得到最优化的发展和提高.

四、数学导学案课堂练习题知识的设计要体现联系性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推理性强、难点区分度大、前后联系比较紧密等特征,教师在课堂导学案练习题知识的设计就需要体现数学具有的联系性特征,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从学习数学知识的整体考虑来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以便为学生以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埋下伏笔.比如教师在讲授圆周角这一新课的时候可以考虑为下节的圆内接四边形做铺垫来设计问题:如果一条弦可以把一个圆的周长分成比值为1∶3的两部分,则这条弦所对的圆周角是多少度?教师根据数学知识前后联系的整体考虑来设计导学案中的问题为学生今后数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数学导学案课堂练习题题型的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上搜索获取的大量数学教学资源进行再编辑、再优化来为我所用,从而使互联网上的数学学习资源共享成为可能,使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性走向创新性和开放性.教师在课堂导学案练习题题型的设计就需要体现数学具有的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也就是说教师要根据某些数学练习题答案的多样性来设计导学案中的开放型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几何时,引导学生使用任意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图,并把结果以拼图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开放性问题与多样性的图形相结合培养学生质疑、反思、合作、创新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探究发现的乐趣,同时也比较好地诠释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美妙、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分享知识的精彩与美妙,达到共同参与学习开放型和创新型数学知识的目的.

总之,初中数学导学案课堂练习题是根据知识体系内容和学生的当前知识水平有策略地设计的.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聪明才智,启发教师和学生的潜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精彩、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郭芙.谈数学合作学习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04).

[2]倪建恩.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浅识[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3).

篇4:如何用好数学导学案

【关键词】初中数学 导学案 使用 重要性

导学案是以新课标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应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优化课堂、优化学生发展,由教师经过反复研究,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编写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坚持以学生为本,以达成三维目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穿插教师的引导和评价,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强调自主发展作为教学目的。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力,这也是新课标的要求,需要初中数学教师深入研究,广泛推广。

1.初中数学导学案的正确使用。

初中数学导学案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施方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案,由四阶段组成:知识准备阶段、知识探究阶段、知识应用阶段、知识测评阶段。正确使用导学案是提高课堂效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知识准备阶段是指学生课前预习阶段。学生在课前自学过程中,可以依据导学案中清晰的预习思路,找出本节课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导学案的经典分析来完成数学学习,形成知识框架。在学生预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凭借导学案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将不明白的或者认识模糊的地方划出来,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还可以根据导学案中的重点、难点,有针对性的对这部分知识进行仔细认真的分析研究,不但明确了学习目标,而且能够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知识探究阶段是指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主要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依据数学导学案提出的问题情境和研究主题,各小组做好人员分工,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小组内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问题的探究和讨论,重在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得出假设,进行推论证明;成绩居中的学做好讨论记录,依据导学案和教材,寻求依据,提供证明材料;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也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更主要的是及时求教,解决自己的疑难问题。学生们讨论的问题小组内不能解决的,可以小组之间进行讨论探究;学生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在讨论过程中,各小组负责及讨论和记录的学生,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总结,讨论结束后,展示本小组的成果,注意吸收其他小组的精华,改正本小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之处,找到病根寻求教师帮助。数学教师在本环节中主要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知识应用阶段是指在经过预习和合作探究之后,让学生自主完成导学案上安排的练习题的阶段。在此过程中,除学生自主完成规定的练习之外,仍需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此阶段,重点是引导学生将做错的题目及时纠正过来,因为之所以出错是因为有些知识点掌握的不到位或者还存在含糊不清的现象,要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究过程中,真正将问题彻底弄清。需要将概念弄清,消除疑点的问题,要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也可以通过对教材的再详细研读,还可以通过教师的深入解读来解决;需要加强练习的,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导学案中指定的范围内加强练习稳固,确保自主学习内容落实到位。

知识测评阶段是指随堂小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出错情况,掌握学生的个性问题和典型问题,个性问题个别处理,典型问题通过当堂讲解,使所有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出错的学生,要求其当堂纠正,将出错的问题整理到错题本上,课下再次进行巩固练习和思考,也作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以备日后进行复习和强化训练。

通过以上对初中数学导学案正确使用的描述,可以看得出,导学案的使用意义深远,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能够不断的提高课堂效率,打造高效课堂。具体来说,初中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内涵丰富。

2.初中数学导学案的重要性。

2.1导学案是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的手段。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内容设计丰富全面,知识点明确具体,教学重点和难点明显突出,导学案的使用过程彰显学生主体性的原则,真正能够做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导学案的例题设计精巧,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练习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无论是知识方面,还是学生的优差方面,都有深入的考虑和研究,真正做到学习具有针对性,教育学生能够因材施教。

2.2导学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转化后进生。

导学案的使用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探讨的形式,使所有学生保持持续的注意力,踊跃参与到知识学习当中,减少了因教师的单方面讲解造成课堂气氛的单一沉闷,学生学习的疲惫等问题。尤其对于后进生而言,因为基础知识不牢固,思路偏窄,反应慢等原因,不愿意接近教师,而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了后进生与其他学生以相同身份共同学习的机会,点燃了他们学习的愿望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数学导学案还注重了因材施教和引入竞争机制,成绩优劣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能在竞争中品尝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提高,有效的促进了后进生的转化。

2.3导学案的使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导学案中的知识探究阶段主要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分工,针对导学案安排的讨论问题和设定的生活场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权利,发言的角度越广泛,认识问题越深刻,所以说,导学案的使用促使学生之间必须增强合作意识,相互取长补短,合作意识越强,看问题就会越深透,甚至有时会超出教师设计范围,对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使用导学案的重要意义所在。另外,课堂上时间有限,所有问题全靠教师来解决,费时费力,不一定效果好,学生之间能够解决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解决,印象更深刻,课堂效率更高。

2.4导学案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导学案的使用促进了学生自觉的进行预习,主动的学习和探讨新知识,自主的针对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和检测,对于出错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和整理,学生由被动的听老师讲解,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学习,不但形成了良好的习惯,而且迅速提高了教学质量。

初中数学导学案是初中数学学科新课改的产物,它适应新课标要求,突出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达成三维目标,提高学生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篇5:数学广角练习导学案

学习内容: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教材第134页的例

1、例2

学习目标:.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学生养成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

学习重点:初步认识找次品这类问题及其基本的解决手段和方法。

学习难点:尝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

一、1 .提问:这是什么?(天平)天平的作用——?它的工作原理——?

学生介绍对天平的了解,讨论后,阐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质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 … 轻的一端就会… …,指针会指向……。)

2.看课本134页例1。

(1)提出问题:这里有5 瓶钙片,其实有一瓶少了3 片,我们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呢?(2)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打开瓶子数一数(不卫生)、用手掂掂(误差较小,容易判断错误)、用秤称、追问:你选择用什么秤来称?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 …),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质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

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A)学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想法。

(B)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

(C)全班汇报。

问:用天平称,称几次可以找出来?(答案不唯一,学生在试验中可能会得出以下几种结果:需要1、2、3、4、5次,教师对这些结果都应给予肯定。)

预设方法一:利用砝码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共需5次找出次品;

预设方法二:把5瓶钙片分成3份,2、2、1,先在天平两端各放2瓶,如果天平平衡了,那么没有称的那瓶就是次品,如果天平不平衡,那么较轻的那两瓶中有次品,再把这两瓶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称出来较轻的一瓶就是次品。

预设方法三:先在天平两边分别放1瓶,天平平衡,所以次品在其他3瓶中,然后再分别放1瓶,天平没有平衡,偏高的那一边就是次品,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那瓶就是次品。

……

(D)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强调:只称一定可能会找出次品,但要能够保证找到次品,至少需要称2次。

(E)老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质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是少的。

3、看例2.解决9 个零件的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 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引导分析方法:可以通过画图模拟的方式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方法一:把9个零件分成3份(4、4、1)只要3次保证找到次品,特殊情况下1次就可

以找到。

方法二:把9个零件分成3份(3、3、3)只要2次保证找到次品。

方法三:把9个零件分在4份(2、2、2、3)只要3次保证能找到次品。

(3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伐出次品?

(4)全班汇报。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学生观察、梳理,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6)小结:把9 个零件分成3 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4.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

(l)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 份的方法都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

(2)学生猜想。

(3)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 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切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 份,即4 , 4 , 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 次。

(4)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2,8)(3,3,6)(5,5,2)(6,6)……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5)全班汇报,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找出次品?

(6)小结:这样看来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 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3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36第1、2、5题。要求学生学会用图来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课堂小结:

篇6:数学广角 练习设计

篇7:《一剪梅》导学案及阅读练习

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学会“知人论世”的欣赏。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初步鉴赏诗歌主旨的水平。

3、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

【预习案】

李清照(1084-1155),( )代著名女词人,号( ),今山东 ( )人。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 )的学生,其夫( )是著名的`金石考据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南渡之前,李清照多写( ),明快妍丽;南渡之后,则多写( )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境遇孤苦,词情凄黯,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婚后不久,赵明诚即远行,李清照便写下了这首《一剪梅》寄给丈夫。

李词工于造语,善于创意出新。擅用白描,创立了雅而不难、易而不俗,生活气息浓郁的“(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后人对她的评价:“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 )”。

【探究案】

(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2)名句赏析:“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训练案】

比较李清照的这首《一剪梅》与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①,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②?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注】

①秋娘渡、泰娘桥:吴江的两个地名,均用唐代著名歌女的名字命名。

②客袍:旅途穿的衣服。

(1) 这两首词都写了“愁”,但其含义有所不同,试作具体说明。

篇8:数学广角练习导学案

一、困惑

笔者通过听课、课题组学习,大部分的孩子在课堂上都是谨慎压抑的,很少孩子愿意自信活泼地表达自己,更少有孩子愿意很真诚地和老师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更不要说参与教学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学生除了需要老师“授业解惑”,更需要“传道”, 让他们懂得如何学习,理解学习的真正内涵,领略学习带来的充实感和满足感, 体验成功收获自信。自信是学习过程中点滴的累积,而并不是一种结果的体现, 那么怎么在课堂中去累积这种难能可贵的心理呢?

二、追寻

最近教育界兴起了一片“导学案”之风,各大名校都推行“导学式教学法”, 全面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确实提高课堂效益。很多教师都把目光集中在如何合理编写内容、设计例题、设置形式等,以此提高导学案的有效性。可是笔者在多次听课后有了一些不同的体会和想法。由于大部分导学案的编写都是由老师或者整 个备课组集体备课完成,难免按照老师的思路一贯始终。这样的导学案当然是非常精简,也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试想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到导学案的编写中来,是否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呢?“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独立创新思考问题”[1]本来就是新课程标准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2]笔者根据任教的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情况,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

三、实践

1. 实践背景

由于我校地处城市郊区,学生的特点既有城市学生的精明,又不乏农村学生的朴实。由于地域、家庭教育、学生素养等诸多限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整个导学案的编写是不切实际的。所以实践面临三个问题:①选择导学案中的哪个教学步骤让学生参与编写;②从班级中选出哪些同学参与编写;③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编写。

2. 实践活动

问题一:选择导学案中哪个教学步骤让学生参与编写?

由于我校正在提倡“目标导学”“自学质疑”“例题讲解”“点拨提升”“激励小结”五步走教学策略。在课题组反复讨论之后,认为前四步都是比较严谨的,所以最后决定在“激励小结”中的课堂练习板块进行实践。在课题组反复论证、调查、讨论后决定:实践初期课堂练习的60% 还是由老师进行编写, 剩余40% 让学生参与;随着学生编写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性的提高,师生编写的比例慢慢调整,计划到实践中期调整到教师编写50%,学生50%;后期慢慢实现让学生全程参与课堂作业编写,教师指导为主的模式。

问题二:从班级中选出哪些同学参与编写?

由于我校学生的特点,大部分学生的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实践初期如果让全体学生参与编写是不切实际的,课题组在不同的年级选择了三个学习能力较强的实验试点班级。而课堂作业的编写必须基于自学能力强,对于本节课重难点清晰的同学。所以,各班成立的导学案编写小组成员是经过教师选拔的。5次学案上“自学质疑”部分完成优秀的同学可以参与下一周课堂作业的编写小组,否则被淘汰。由于自主编写试题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件非常自豪的事情, 所以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也加强了学生自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课前预习的质量和效率,一举多得。为了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由班级同学推荐每周进步的1~2名学生进入编写小组,由于编写小组中大多是学习自觉和优秀的同学,也能使后进生潜移默化向优生学习。

问题三: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编写?

在指导学生编写时掌握一个总的原则:难度适中,梯度明显,题量适中。在实践的起始阶段,给编写组成员一些学习参考资料或者指导学生从网上选题。题目的难度以基础题为主。指导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课前预习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选配相应的课堂练习,力争体现知识点的完整性。题目也根据上课知识点的讲解依次排列,和知识点匹配。每一课时的练习由编写组2~3名学生进行编写,然后将导学案课堂小练习提前一天进行汇总,老师把关后进行统一印制。每份导学案后会注明编写组同学的姓名,让学生体验学习的自豪感,增强自信。

四、实践结果

以笔者所执教的一个初二班级实行学生自主编题实践为例,结果表明: 一开始学生因为选题能力不够还不太适应这种方法,但在教师耐心细致地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找到了自学和编题的方法,更有些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已经不仅仅从教师所给的参考书上选题, 而是在老师的鼓励下,自己编写一些简单原创题。在班级中也慢慢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看到导学案后自己姓名的时候非常自豪。编题组成员之间也逐渐形成了良性竞争,更可喜的是看到学生自主编写题目以后,其余同学做题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而编写组的孩子们在短短数月中,个人的数学成绩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个班级在最后的期末考试中也拔得头筹,比笔者另外一个未开展实践的班级要高出很多。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真正达到了高效、优质课堂的目的。

五、思考

当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引起了一些思考。比如,因为每个年龄层和学习任务不同,毕业班的实践开展就遇到了瓶颈,学生没有太多的时间精心选题,题目选择比较粗糙,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而起始年级由于学生刚从小学进入初中,各方面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还没有完全培养到位,所以实践结果也不是太理想。反而是初二年级由于学业压力没有初三大 ,课余时间较为充分,学生又有了一定独立意识和自学能力,所以实践的结果非常理想。所以如何进一步合理的调整时间、方法和过程,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

篇9:刍议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

一、学案的编写

1.编写的原则

学案是导学的载体,有什么样的学案就有什么样的课堂导学。理清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努力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学、自问、自做、自练的方法和机会,要针对不同的对象编写不同的学案,确保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强对学习的兴趣。

编写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因此,学案的编写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问题的显现和解决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应体现教师对教育本质和目的的正确理解。好的教学目标是一种全新的知识观,这种新的知识观不是现成的真理和结论,而应是让学生去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使学生在发现真理和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培养创造力。学案的编写应该服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充分考虑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知识水平,使学案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适应性。

2.学案的内容

学案内容必须能使学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的编写要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识层次,不能是知识点的单一重复。编写学案时,要强调内容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当采用启发式,使学生“跳跳摘桃子”,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发,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理论,达到认识上的飞跃。制定的目标,既要切实可行,又要使学生感到跳一下能摸得着。知识构成可以分成基本线索和基础知识两部分。线索是对一节课内容的高度概括,编写时,它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去完成。基础知识是学案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知识结构框架、基本知识点、教师的点拨和设疑、印证的材料等。

学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一节课所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应培养的能力。学案上,要给学生留出记笔记和做小结的地方,以便学生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疑问,以利于学生的自我调节和提高。

二、学案教学的操作

教师在讲课的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在课下预习。通过预习,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要学的内容、教师的授课意图、教师要提的问题、自己不懂的地方以及听课的重点等。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可大大提高听课的效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不仅能使学生不断的体验成功,维持持久的学习动力,而且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缩短获取知识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培养探索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时,教师参照教案,按照学案授课。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学案进行学与练。

三、学案范例

函数的零点学案

【预习要点及要求】

1.理解函数零点的概念。

2.会判定二次函数零点的个数。

3.会求函数的零点。

4.掌握函数零点的性质。

5.能结合二次函数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式根存在性及根的个数。

6.理解函数零点与方程式根的关系。

7.会用零点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知识再现】

1.如何判一元二次方程式实根个数?

2.二次函数顶点坐标,对称轴分别是什么?

【概念探究】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问题

1.已知函数,=0,<0,>0。

叫做函数的零点。

2.请你写出零点的定义。

3.如何求函数的零点?

4.函数的零点与图像什么关系?

【例题解析】

1.阅读课本完成例题。

例:求函数的零点,并画出它的图象。

2.由上例函数值大于0,小于0,等于0时自变量取值范围分别是什么?

3.请思考求函数零点对作函数简图有什么作用?

【总结点拨】

对概念理解及对例题的解释

1.不是所有函数都有零点

2.二次函数零点个数的判定转化为二次方程实根的个数的判定。

3.函数零点有变量零点和不变量零点。

4.求三次函数零点,关键是正确的因式分解,作图像可先由零点分析出函数值的正负变化情况,再适当取点作出图像。

【例题讲解】

例1.函数仅有一个零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例2.函数零点所在大致区间是( )

A.(0,1) B.(1,2) C.(2,3) D.(3,4)

例3.关于的二次方程,若方程式有两根,其中一根在区间内,另一根在(1,2)内,求的范围。

【当堂练习】

1.下列函数中在[1,2]上有零点的是( )

A. B.

C. D.

2.若方程在(0,1)内恰有一个实根,则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3.函数,若,则在上零点的个数为( )

A.至多有一个 B.有一个或两个

C.有且只有一个 D.一个也没有

4.已知函数是R上的奇函数,其零点,……,则= 。

5.一次函数在[0,1]无零点,则取值范围为 。

6.函数有两个零点,且都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 。

四、实施学案导学应注意的事项

1.注意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①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是写在学案上的,属显性目标,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②情感目标和意志目标是隐性目标,不能写在学案上,要靠教师适时调控,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意志等。

2.教师不要操之过急:没有耐性,一看学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诉学生答案,失去了培养学生能力的机会。

3.学案和教案的关系:学案是教师精心设计,学生用来自主学习的方案,它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案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案必须在学案的基础上进行编写。

篇10:数学广角练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

1、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正确朗读翻译全文,重点理解表示时间的词语。背诵全文。

2、了解课文记叙的内容和结构,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知识链接】 作者林嗣环,明末清初人。字铁崖,清代福建晋江人,生卒年月不详,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因事谪戍,后遇赦,客死于武林。著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等书。《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关于口技口技,它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由于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早在春秋时期,就曾经演绎过“鸡鸣狗盗”的故事,所谓的鸡鸣其实就是口技的一种表现。《口技》预习案 【自主学习】

(一)走进作者:本文选自《 虞初新志 》,这本书是清代张潮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明末清初 朝的 林嗣环。

(二)读准字音 哗(huá)林嗣环(sì)中间(jiàn)几(jī)欲先走叱(chì)呓语(yì)犬吠(fâi)齁(hōu)撤(châ)曳屋许许声(yâ)(hǔ hǔ)惊觉(juã)欠伸

(三)逐字逐句疏通文意

1、京中有善口技者。词义:善:形容词用作动词,擅长,善于。者:„„的人。句意:京城里有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

2、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词义:会:适逢,正赶上。大:盛大宴:名次用作动词,举行宴会。宾客:招待宾客。于:介词,在。厅事:大厅,客厅。之:助词,的。施:设置,安放。屏障:指屏风、围帐一类用来隔断视线的东西。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而已:句末语气助词,罢了 句意:一天,正赶上一家摆酒席大请宾客,在厅堂的东北角安放了八尺宽的屏风,让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中,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众宾团坐。词义:众:许多。宾:宾客。团:坐在一起围成圆形。坐:动词,坐。团座:围绕而坐 句意:各位的宾客相聚而坐。

4、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词义:少:稍稍,稍微。顷:短时间。少顷:一会儿。但闻:只听见。但:只。闻:听见。满坐寂然:全场静悄悄的。坐,通“座”座位。寂:静,没有声音。然:...的样子。哗:人多声杂,乱吵。

句意:一会儿,只听见屏风中醒木拍了一下,在座的宾客都静悄悄的,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

5、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词义:遥:远。闻:听见。犬吠:狗叫(声)便:于是。惊觉欠伸:惊醒后打哈欠,伸懒腰。欠伸:打哈欠,伸懒腰。其:代词,代她的丈夫。呓语:说梦话。句意:(客人们)远远地听见深深的小巷中有狗叫声,接着就有妇女惊醒后打呵欠和伸懒腰的声音,丈夫说着梦话。

6、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词义:既而:不久,一会儿。醒:睡醒。大:大声。啼:哭,出声地哭。抚:用手拍儿。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乳:名次,乳头。呜:轻声哼唱着哄孩子入睡。之:代词,孩子。句意:过了一会儿,孩子醒了,大声哭着。丈夫也醒了。妻子轻拍孩子喂奶,孩子含着奶头哭,妇女又哼着唱着哄他睡觉。

7、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词义:絮絮 :连续不断的说话。止:停。

句意:床上另一个大孩子醒了,大声唠叨个没完。

8、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词义:当:正当。是:代词,这。时:时候。手:名词作状语,用手。呜:指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初醒:刚刚睡醒。叱:大声呵斥。一时:同时。齐:同时,发:发出。众妙毕备:各种声音的妙处都具备,意思是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毕:全、都。备:具备。句意:在这时候,妇女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口里哼着哄孩子的声音,孩子含着奶头的哭声,大孩子刚醒过来的声音,丈夫责骂大孩子的声音,同时响起,各种绝妙的效果都有了。

9、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词义:满坐:全场。无不:没有不,都。颈:脖子。侧目:偏着头看,形容听得入神。默:默默地。叹:赞叹。以:动词,认为。为:动词,是。妙:美妙。绝:极,副词。句意:满座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着眼睛,微微笑着,默默赞叹,认为奇妙极了。

10、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词义:未几:不久。夫:丈夫。齁(hōu):打鼾。起:响起。亦:副词,也。微:隐隐约约地。闻:动词,听见。作作索索:老鼠活动的声音。器:器物。倾侧:翻倒倾斜。句意:过了一会儿,丈夫打呼噜声响起来了,妇女拍孩子的声音也渐渐停下。隐隐听到有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子、器皿歪倒了,妇女在梦中发出了咳嗽声。

1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词义: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意:心情。少:shǎo稍微。舒:伸展、松弛。稍稍:时间副词,据《词源》释为“随即”,这里是“渐渐地”。句意: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松弛下来,逐渐端正了坐姿。

1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词义:忽:忽然,呼:呼喊。亦:副词,也。齐:一起,同时。

句意:忽然听到一人高声呼喊“起火了!”丈夫起来高叫,妇女也起来高叫,两个孩子一齐哭。

13、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词义:俄而:一会儿。犬:狗。吠:狗叫。句意: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高声喊叫,成百上千个小孩哭喊,成百上千只狗狂叫。

14、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词义:中间(jiàn):其中夹杂着。中:其中。间:夹杂。力拉崩倒:劈里啪啦,房屋倒塌。力拉:拟声词。崩倒:倒塌。之:助词,的。火:火烧。爆:爆裂。齐:同时,一起。作:动词,发出。夹:动词,夹杂。曳屋许许(hǔhǔ)声:(众人)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曳:拉。许许:拟声词。句意:当中还夹着劈里拍啦的声音和房屋倒塌的声音,着火爆炸声,呼呼的风声,千百种声音一齐响起;又夹着成百上千个呼救的声音,拉塌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声音,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

1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词义: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形容声音之杂。凡:凡是。应:应该。有:具有。句意:凡是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不具备的。

1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词义:虽:即使。名:名词作动词,说出。指:名次,手指。指:动词,指出,指明。其:其中,他们当中。一端:一种。一处:一个地方。句意:即使一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手指,也不能指出其中一种;一人有一百张嘴,每张嘴有一百个舌头,也不能说清其中一个地方。

1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词义:于:介词,在。是:代词,指这种情况。变色:变了脸色。离:离开。席:座位。奋:扬起、举起。袖:袖子,衣袖。出:露出。臂:手臂。两:两条,数量词。股:大腿。战战:打哆嗦,打战。几:几乎,副词。欲:想要。走:逃跑。句意:在这时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离开席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着哆嗦,几乎想要抢先离开。

1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一下:数量词作动词,响了一下,拍了一下。群响:各种响声。毕:全、都。绝:消失。句意:忽然醒木一声,所有的声音都没有了。

19、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词义:撤:撤掉。屏:围帐。视:看。之:代词,指口技表演者及演出道具。句意:撤掉屏风再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口技》导学案一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由3、4号同学展示课文朗读。

2、师生一起纠正朗读问题。

(二)译读课文,读懂文意 1组内译读课文,读懂文意,找出难懂词句。教师巡视指导。2、4号准备,汇报本组问题,集体交流解决。

(三)词语积累

1、自学完成 ⑴古今异义词(第一、四组完成)

虽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闻 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股 古义:大腿今义:屁股但 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走 古义:跑今义:步行会古义:适逢今义:会议是古义:这、此今义:判断动词少古义:稍微今义:数量小⑵一词多义(第二、六组完成)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乳头)而:既而儿醒(表时间副词的词尾,不译)妇拍而呜之(连词,表并列)妙:众妙毕备(妙处)以为妙绝(好)

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出)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停止)呼:忽一人大呼(喊、叫)呼呼风声(拟声词)⑶词类活用(第三、五组完成)会宾客大宴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作动词妇抚儿乳喂 奶名词活用作动词无不伸颈、侧目用眼睛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能名其一处也说 出名词活用作动词京中有善口技者擅 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⑷通假字:(第二、四组完成)满坐寂然“坐”通“座” ⑸时间量词 分类:(第五组完成)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①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②表示同时发生:一时③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少顷未几

2、集体交流汇报

(四)总结全课,谈本课收获

(五)布置作业:

1、请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结构顺序,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口技》导学案二

(一)复习导入,抽查部分词句翻译

(二)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1、检查课文背诵(重点检查1、2号)

2、理清文章内容结构(3、4号汇报)

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结构顺序,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

(三)合作探究

3、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自由选答)

本文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口技表演者的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智慧和才能。

提示:4——8小题先小组合作探究,再由小组推荐1——2人集体交流。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它们是什么?哪一个是表演的最高潮,为什么? 答: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5、全文从哪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对表演的描绘;道具的简单;听众的反映。

6、找出各场景正面描写的句子,(内容较多写起止句即可)并分析其作用。(3号报)作用:正面描写突出了口技者的“善”。

7、你能找出几句写听众反应的句子吗?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分析其作用。(4号汇报)作用:侧面描写衬托了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8、文章第一段(开头)、第五段(结尾)都写到了道具简单,内容上有何用处?结构上有何特点?(1号或2号汇报)

作用:内容上,侧面烘托口技者之“善”。表现口技艺人技艺之高超。点明题意。结构上,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起落分明。

(四)【当堂检测】(活学活用,知识迁移)

1、填空。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

2、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⑴《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

⑵“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3、用原文填空:

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_______________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宾客们惊慌欲逃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⑷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全课,谈本课收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积累词句。

2、完成《语文课程练习》 当堂检测参考答案

1、《虞初新志》 清 张潮 清 林嗣环

2、CA3、⑴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⑵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⑷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口技》练习题及答案

1、用原文填空:⑴文中极写声响的多杂,盛赞表演者口技之“善”的语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⑵文中写口技表演的以假乱真的语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⑶总写失火的声音之逼真的句子: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⑷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京中有善口技者。

(5)侧面烘托口技人表演技艺高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两句即可)

答: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②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③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回答下列问题:

⑴文章第三节中“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几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答:以动写静,衬托深夜的静。继而展现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⑵由“遥闻”至“以为妙绝”,写出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大而小、由疏而密、由少而多的过程,作者抓住哪些词语的变化分层展现这一情景的?

答:犬吠-----以动写静,烘托深夜寂静的气氛。欠伸、呓语-----声音微弱

大啼、呜之、絮絮不止-----说明四口由睡到醒,秩序渐进。拍儿、呜啼、初醒声-----一时齐发,用短促排比句式,急促的语势,口技表演达到第一高潮。

⑶文章第四节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更全面的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⑷①写出两个与“不能名其一处也”的“名”字用法一致的成语。莫名其妙、惊诧莫名、莫可名状。

⑸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忽、忽然②表示同时发生:一时③表示相继发生:既而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少顷、未几、俄而 ⑹课文依次描写了梦中醒来、继又入睡和失火救火三个情景,目的在于表现口技人高超的表演技艺,即是紧扣“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一个“善”字。⑺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答:①交待了口技表演者,演出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听众情况和开演气氛。②为下文记叙精彩表演作了渲染和铺垫。

⑻第1段中用4个“一”列举道具,有何用意?

答:突出道具的简单,说明口技人表演靠的是高超的技艺而非他物。

⑼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善”,作者是通过_正面__描写和_侧面 描写来体现的。⑽“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在文中有何作用?体现了观众怎样的心情?

答:①渲染了演出前肃静、紧张的气氛,暗示口技表演者的艺术声望之高,为下文写口技者的表演作衬托和伏笔;②急切而向往的心情。⑾第2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及多。

⑿选文中最能体现口技人摹拟效果的一句是:众妙毕备。⒀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请问“妙”在何处? 答:“妙”在于五种声音,一时齐发,犹如一部大合唱。

⒁“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听表演的哪些内心感受?答:听得入神,心领神会,满意、折服的感受。

(15)“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和“凡所应有。虽人有百手,手有千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两处对声音的记叙描写,试比较一下,看看特点有何不同,并对写法加以评析。

答:前句记叙描写的声音较单一,后句记叙描写复杂、逼真。这种从开始单一到后来复杂的声音的模拟,符合失火救火的实际,也与后来观众的反应相吻合。能突出表演以假乱真的高超技艺。

⒃课文中前后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请简析其作用。

答:两次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结构上首尾呼应,结构完整,起落分明;道具的简单,反衬其口技技艺的高超,突出技艺在“口”,点明题意。⒄这篇课文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请你用“善在„„,它写出了„„”说一句话。

答:善在众妙毕备、百千齐作、应有尽有,它写出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18)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答: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19)请用自己的话依次概括文中口技表演者模拟的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一家四口由睡而醒;第二个场面:一家四口由醒而睡; 第三个场面:失火、救火。

(20)全文从三个方面突出表演者技艺高超:对表演的描绘;道具的简单;听众的反映。(21)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答: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上一篇:应急预案培训总结怎么写下一篇:夜雨轻歌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