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2024-09-08

金融监管问题研究(精选6篇)

篇1: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和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金融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最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十分迅速,互联网金融也开始被正规的金融体系所接纳,开始变成了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所以不论是我国还是国外的相关学者都开始重视起来,并且通过大量的研究,希望让互联网金融逐步走向规范以及得到良好的发展。笔者试着对我国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现状以及我国现在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规则进行研究,同时也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提出浅见。

关键词:

篇2: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摘要:

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杠杆效应等因素的存在,而蕴含着大量的风险。在总结国内文献基础上,得出政府监管和自律监管是当前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的两种主要方式。并从立法和法律实施等层面提出了构建了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职权的配置模式。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 政府监管 自律监管

一、引言。

一国金融衍生工具监管模式,固然是其政治构造、经济传统、市场水准、社会文化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带有特殊性。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国际化背景下,作为金融市场高级形态的衍生品市场之监管模式,带有更多的共性[1]。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并重的监管模式,是这一共性的集中体现,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模式之选择,整体上应遵循普遍规律,选择这一模式。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行政监管。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体制。与之相适应,银监会负责监管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农村信用社等存款类金融机构,证监会负责监管证券公司,保监会负责监管政策性保险公司和商业性保险公司。而具体到衍生金融交易,证监会主要负责监管国内期货交易;国有企业参与境外期货业务由国务院批准,并取得证监会颁发的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套期保值计划报证监会备案,选择期货品种由国家经贸委或商务部核准;而商业银行从事衍生品交易则由银监会监管。另一方面,《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将具有从事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资格的主体扩大到所有满足条件的金融机构,包括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法人以外及外国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以下简称外国银行分行),这些机构经营衍生品业务也由银监会监管。

我们认为,在未来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行政监管上,对于场内交易,仍应由证监会下设的期货监管部负责,其主要职责包括草拟监管期货市场的实施细则,审核交易所的设立、章程、业务规则,审核期货经营机构、期货清算机构、期货投资咨询机构的设立及从事期货业务的资格并监管其业务活动。这是因为,目前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是首先推出股指期货等交易品种,证监会更熟悉其基础工具如股票的运作程序,有利于风险的防范。而在未来外汇衍生品或利率衍生品推出时,证监会则应充分利用与银监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监管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运行。另一方面,我国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机构分属于银监会与证监会监管,这也需要两者间的协调和合作。因此,应将目前的金融监管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化,对《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融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进行修改,明确联席会议的职能,细化相关制度如金融创新品种的交易、信息交流和共享、应对突发性金融事件等,以保证其监管的有效性。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自律监管。

在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所、证券期货业协会自律监管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法制基础,这是一个相当庞大而复杂的问题,同时它还面临着和行政监管协调的问题。而在这一制度变迁中,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模式构建的难点是建立符合金融衍生品市场自律监管的法制基础,同时强调行政监管控制风险尤其是系统性风险的能力[2]。自律监管的法制基础的重构,涉及法制理论、观念、文化、制度、立法、司法诸多因素,而其中比较关键的是立法和法律实施两个环节,下面作简要分析:

1、立法环节。

在立法环节,有关证券、期货衍生工具的法律,应明确交易所、证券期货业协会自律监管属性和具体监管职能。从法理上看,交易所、行业协会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和自律组织,对其成员实施监督、管理和约束,是其作为自律性组织的基本权利,也是其是否具备独立法律人格和法律地位的衡量标准。国家对这一基本权利,如同对于其他私法主体之权利,首先负有保护并不得侵犯和干涉的义务,同时还应当借助法律予以确认和认可,体现为具体的法律制度。

但长期以来,无论是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还是证券业协会、期货业协会,立法对其自律管理职能的规定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实施的《证券法》是一部充满管制色彩的法律,没有明确证券交易所自律管理的法律地位,证券交易所在证券发行、上市、交易组织等方面,无实质性的管理权限;证券业协会虽被明确为自律组织,但由于行政监管几乎充斥证券市场的每一个环节,它也几无发挥作用的空间。而《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对期货交易所和期货业协会自律管理职能的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根本性缺陷。

本次《证券法》修改,已开始关注政府监管和市场自治的边界,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管理职能始受重视。其中第102条规定证券交易所“实行自律管理”,揭示了其法律地位和本质特征,同时,其他具体条款中证券交易所的具体职能也有相应调整,如规定证券交易所直接核准股票、公司债券上市交易、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允许交易所在业务规则中规定申报规则及“T + O”回转交易,赋予证券交易所及时制止特定证券账户异常交易的期限等。国家权力开始部分退出证券交易所自治领域,显示出本次《证券法》修改的市场化理念。在未来《期货交易法》制定或者修改《期货交易管理条例》时,也应秉承这一立法理念,构建期货交易所自律监管法律基础。

我们认为,尽管《证券法》已经修改,但在金融衍生品市场自律监管法制构建过程中,行政权力和自律管理权力之前的关系协调及具体落实,才刚刚开始。随后的相关制度设计,对自律监管应保持充分的灵活性,使监管者能够跟上而非阻止创新的步伐。强制性的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在设计具体规则时,应充分尊重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控制和监管的特殊性,尊重自律监管的地位和作用,谨防落后于市场创新,阻碍竞争性市场职能的适当发挥。

2、法律实施环节。

在法律实施层面,核心问题是在尊重自律监管组织独立法律地位的基础上,构建证监会对自律组织的良性监管机制。自律监管接受行政权力的监督、制约和控制,是境外证券市场的普遍规律,其目的主要在于克服自律监管自身的局限性,如可能放松对市场参与者的监管、可能忽略社会公共利益等。国际证监会组织明确指出,政府监管应当在自律组织行使权限之前要求其满足必要的条件,而且,应当确信和保证自律行为乃出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目的,保证有关证券的法律、规章和自律组织的实施具有公正性和连贯性。监管的领域和主要内容包括:董事长、行政总裁等关键职务需要经过政府任命和同意;对自律规则的内容进行行政监督;对自律规则执行状况进行监督检查。

在法律层面,《证券法》及《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也将证监会和自律组织之间的关系定位为监管和被监管关系,总体上符合政府监督自律活动的一般原则和通用做法。但问题在于,在实践中,证监会事实上将证券、期货交易所和行业协会作为其一个内设部门进行管理,交易所和行业协会不再具有独立的法律人格,由此导致法律意义上的监管与被监管关系渐次异化为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以交易所规则制定为例,一般说来应当是交易所先研究,自主决定是否制定规则,制定什么样的规则,证监会按照审批程序对规则的内容进行监督。但实践中,交易所上市规则、交易规则、会员管理规则的制定和修改的程序,不是交易所启动,而是由证监会统一掌握,具有制度的设计、安排及后续修改也受证监会全过程的控制,交易所几乎没有独立意志和话语权而言,其自律监管的意图、方案和措施难以及时、顺畅地成为自律管理规则。这种模式下制定的规则实质上是证监会行政意志的体现,而非交易所自治、自主的结果。

实践中出现的证监会和自律组织间的领导和被领导关系,是特殊市场环境、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如何将之转化为监管与被监管关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进行观念改革,证监会对自律组织进行行政监管的基本前提,是两者人格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证监会应尊重自律组织的自治地位和独立人格。其次要将证监会对自律组织的行政监管机制用法律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消除交易所作为政府附属物的弱势地位。可借鉴香港的做法,由两者签署谅解备忘录,在划定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边界的基础上,明确证监会对自律组织进行行政监管的机制和程序。

参考文献:

[1] M.Goldstein,D.Folkerts — Landau:International Capital Markets.Developments Prospects,and Policy Issues,:276—279

[2] H.Davies。 Financial Regulation:why Bother?,Society of Business Economists Lecture.January :467—486

篇3:金融监管问题研究

一、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现状

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 使得各个国家意识到全球金融监管在协调合作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并且这些问题对经济的稳健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与威胁, 因此,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势不可挡。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 使得各个国家纷纷对金融监管改革提起高度的重视与关注, 其中, 美国与英国率先实施了金融监管的一系列改革, 并引领了全球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与新趋势。经过国际金融化一定时期的发展, 国际金融监管方向将是国际协调与合作, 并不断向集中统一、全面灵活、公开透明、务实高效的方向发展。然而, 金融危机的产生并非“一日之寒”, 因此其应对措施的实施需要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时, 各个国家在金融监管改革措施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 均面临着一系列的现实困境与束缚, 制约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与收效, 因此, 只有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改进与优化, 才能确保金融监管改革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进而实现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

二、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首先, 金融危机具有高度的隐蔽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危害性等, 并且这些特性在不断演化与增加, 同时金融危机波及的范围日益增大, 现阶段已经蔓延至全球范围, 这对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及金融、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的运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与损失, 甚至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破产, 进而对国家的社会经济造成沉重的打击, 其危害性与破坏性可见一斑。复杂性是金融危机的固有属性, 这就需要丰富的国际金融监管方式与之相适应, 从而才能使金融监管的灵活性与效率大大提高, 基于此, 金融监管的改革势在必行, 并需要提高其监管方式的多样性。其次, 现阶段国际大型复杂银行合并的情况逐渐增多, 并且跨行业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业内外高度的关注, 同时国际金融市场复杂业务的开展频率逐渐提高, 就目前看来, 这些金融活动已成为国际经济的大趋势, 在将来还会得到长时间的持续发展。基于此, 国际金融市场中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的操作性与技术难度逐渐提高, 而金融监管具有较强的安全性、针对性、适用性、高效性等优势, 为了提高国际金融市场混业经营的安全性与效率, 国际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需要向部分混业监管或者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发展。除此之外, 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不断深化, 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渐密切, 并相互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依赖性, 这就使得金融机构及其金融业务活动已经打破了国界的限制与束缚。然而, 各国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从而为一些逃避监督与非法经营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可乘之机, 与此同时, 金融风险还会在不同国家之间形成相互转移、蔓延的情况, 这就需要具备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 通过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来抵制国际金融犯罪的行为, 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法制逐渐向国际化进行转变。

三、中国金融监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现阶段, 遭受过金融危机后的国际金融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并给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中国要想实现国内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就需要及时抓住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并积极做好应对措施克服种种困难与挑战, 对自身金融监管的改革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

(一)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机遇

1. 为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国际金融危机为中国金融监管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在变革与创新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参考并借鉴国际金融风险管理的经验以及教训, 从而避免走弯路, 提高了金融监管改革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造成的影响相对较小, 然而这并不能阻止中国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总结经验教训, 中国从各国及国际组织关于金融监管改革的讨论中获取了一些有用的建议, 并将其用于自身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制定与实施中, 同时合理地利用国际金融治理环境, 在满足自身经济金融发展需求的前提下, 积极开展并推进中国金融监管的改革, 进而提高了金融资源配制及金融机构运营的效率, 对中国经济的高效发展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2. 督促中国完善其金融监管制度。

当前, 为了迎接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 并加强国际金融监管的力度与效率, 国际新金融监管标准不断被颁布出来, 这些新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势必会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 比如其中的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就针对中国银行业的可持续能力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诸如此类, 不胜枚举。而中国在新金融监管标准的要求下, 必然会做出相应的措施以符合新标准的颁布与要求。因此, 中国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制度进行了相应的完善, 并且建立健全了相关的风险预警机制与危机处理机制, 如此便为中国银行业完善公司治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与实现经营转型提供了契机, 进而使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获得了相应的提升。

3. 促进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与综合化经营。

现如今, 全球金融危机及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使得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的大型银行在地域网络布局及业务范围方面逐渐进入战略收缩阶段, 这就为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与综合化经营提供了前所未有好时机。就目前看来, 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已经逐渐步入国际化, 然而在国家化与综合化提高的过程中, 其经营与准入方面依然面临着监管标准多元化的现实困境, 而随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入, 各国的积极参与使得全球金融监管原则逐渐统一, 这就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 加速了中国银行业“走出去”的步伐。

(二)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给中国带来的挑战

1.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依然不能适应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需求。

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模式属于分业监管, 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比较陈旧、落后, 因此会滞后于国际金融创新发展与实践的需要, 而目前国际金融市场逐渐向混业经营转变, 这就导致中国不能及时地适应全球混业经营的发展。如今, 金融创新的活跃性逐渐提高, 逐渐淡化了传统的金融资市场之间的界限, 并造就了一大批跨市场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形式, 因此便提高了跨部门监管合作、将机构性监管向功能性监管转变、扩大金融监管覆盖面、合规性监管等措施的重要性与现实意义, 而在这些方面, 中国的金融监管模式依然存在较大的弊端。

2. 增加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目前, 中国金融市场依然处于金融抑制状态。所谓金融抑制, 就是行政当局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 利用扭曲利率、汇率等金融资产的价格, 加之一些有效的监管手段对金融市场的运行进行人为的干预。这种政策的本质是使金融市场机制被金融管制所代替, 如此一来就会导致金融体系整体功能产生滞后甚至完全丧失的严重问题。然而, 如果中国放松或者取消其利率及汇率的管制, 国际游资就可能利用金融产品的价格波动乘虚而入, 通过套利和套汇行为对中国国内的金融市场造成扰乱, 并且国际游资的逃逸依然会给中国的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打击与损失, 进而大大提高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3. 中国金融创新机制薄弱。

对于金融发展来说, 只有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 才能提高金融体系的运营效率与动力, 并且金融创新也是金融监管体制所鼓励的行为。然而, 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现状而言, 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 然而因金融创新机制薄弱、创新动能不足等历史遗留性问题的根深蒂固, 导致其金融创新的脚步极其缓慢, 并且长期的“稳定优先”监管理念, 也使得中国在金融创新方面极其小心谨慎, 如此便导致中国的金融创新处于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使得中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四、中国金融监管优化的有效措施

(一) 改革金融监管框架

现阶段, 经济全球化的步伐逐渐加快, 中国要想使国内经济获得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就必须使自身的金融业严格遵守国际金融监管的基本规则, 同时中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必须实施跨越式的改革, 并使其金融监管紧跟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的最新趋势。基于此, 中国需要成立金融监管委员会, 并在保留现有三大监管体系的基础之上, 逐渐与混业经营的模式相适应, 同时需要将其监管工作的重心置于管理、协调三大监管体制上。金融行政监管委员会的监理需要遵循分和自如、目标一致的基本原则, 并需要对从事混业经营的内外金融机构实行联合监管。如此, 不仅可以满足实行混业经营后金融业对监管体制的要求, 同时还可以与阶段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提出的新要求相适应。

(二) 使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合二为一

中国需要促进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的结合, 并使合规性监管作为主导前提, 将风险性监管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达到二者并重的模式。因此, 中国需要建立健全银行信用评级制度, 从而进行合规性以及风险性评级, 进而可以将银行对其经营与风险程度的识别与管理进行强化, 并使其自我约束力得到提升, 这就为中央银行对其具体经营状况的了解与掌握提供了便利条件。然而, 合规性监管与风险性监管的结合势必会强化金融监管的力度, 这就要求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不可以对金融创新造成限制与束缚。除此之外, 金融监管还需要对现代科技进行充分的运用, 以对金融运行实施动态、实时、准确风险监管, 进而提高监管效率。

(三) 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中国在改进与优化其金融监管的同时, 需要以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 提高依法监管的严格性。因此需要对各项与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整理与完善, 并将分业经营的限制进行取消, 允许各金融机构将其业务范围进行扩大, 同时建立起统一的会计规则与会计科目, 并完善报表格式, 使其与中国的金融发展形势相适应。除此之外, 中国还需要对国外的监督规则进行充分的借鉴与参考, 针对金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发展趋势, 制定金融法律法规, 并对其进行事先的规范性监管程序设计, 以规避金融信息化与网络化造成的金融风险。

(四) 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效率

中国要想提高金融监管的工作效率, 首先, 需要完善银行机构的内控制度, 以加强监管部门工作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其次, 需要提高金融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因此需要增加金融监管人员参加实际训练与培训的机会, 使其在实际培训中提高其思想水平与业务管理能力, 并落实工作绩效制度, 根据监管人员的工作成果对其进行一定的奖励或者惩罚, 可以提高其工作能动性与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 为了应对当前金融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金融监管部门需要加快监管信息化的建设步伐, 完善其监管硬件设施, 并加强监管方法的转变速度, 使中国金融监管措施尽快适应当前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

五、小结

篇4:金融危机与金融监管有关问题研究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监管;防范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依靠金融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对于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金融危机问题时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发生目前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幅度波动,货币汇率的紊乱,银行信贷危机等等,对经济造成巨大破坏。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或者是减轻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是各国金融领域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通过健全完善的金融制度和加强金融监管来实现。

二、关于金融危机的概述

金融危机主要是指在金融领域出现的混乱,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在银行行业出现挤兑潮、银行倒闭,在资本市场出现资产价格严重损失、金融市场混乱,利率以及通货膨胀率飙升,或者是出现了汇率崩盘等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金融行业领域出现流动性紧缺、银行挤兑和股市恐慌等问题。金融危机主要有以下几项特征: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金融危机按照爆发时间的统计来说,都有长周期和短周期,特别是对于发达经济体来说,几乎隔几年时间都会出现金融危机,比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通货膨胀、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的次贷危机等等。金融危机具有较强的破坏性,会直接造成国内生产总值的缩水,股票市值缩水,直接引发失业率问题。此外,金融危机还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传染性,在其他地方发生的金融危机,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影响,很容易在较短时间内传导至其他国家,造成其他国家发生金融危机问题。金融危机的表现有多种形式,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银行危机、信贷危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信贷危机往往是金融危機发生的源头性危机,也是金融危机未来可能爆发的最主要形式,货币危机主要是表现为货币的对内对外贬值,影响国际贸易。

三、关于金融监管的概述

目前来说,各国防范金融危机,主要是通过积极干预和监管金融体系来实现。对于实现经济的稳健发展来说,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首先,金融属于公共产品,如果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则能够依靠市场解决金融资源配置问题,但金融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金融产品势必会出现供给不足和需求过剩的矛盾,为确保金融行业的稳定,必须进一步加强监管,对金融市场进行约束。其次,金融产品交易双方往往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比如保险市场、贷款市场、房地产市场,都存在着各种高风险项目,这些高风险项目彼此关联,很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防范这些问题,离不开金融监管。

四、当前我国面临的金融风险分析

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成果显著,但同时金融风险问题也是不断累积,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面临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银行风险,近年来,我国信贷规模扩张速度惊人,资产的迅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资产质量的下降,不良贷款额以及不良贷款率等指标不断攀升,银行系统的脆弱性正逐步显现。

2.房地产风险,目前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泡沫问题,一旦房地产风险问题累积,而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话,很容易发生金融危机问题。

3.债务风险问题,主要是目前信贷膨胀形势下的杠杆率提高的问题,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各类企业、居民家庭等,债务额以及杠杆率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再加上我国目前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更是加剧了信贷风险发生的问题。

4.汇率风险,近年来,我国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定程度上出现下跌,市场上对于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仍有担忧,如果汇率问题的不到很好的控制,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之间的逆差处理不好,则容易产生汇率风险问题。

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方面,应该准确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金融危机问题的发生,从根源上来说是市场失灵导致的。政府金融监管在防范金融危机方面充分的发挥作用,应该准确的进行自身定位,主要是引导、改进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则的前提下,在维护市场秩序的基础上,全面的做好经济调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监管等职能,特别是在货币政策、金融机制、证券管理等方面,有效发挥作用,防范金融领域的泡沫风险。

另一方面,应该解决好金融监管方面的空白和缺位问题。在金融监管的实施方面,应该根据金融领域创新发展的实际情况,创新金融监管制度,对一些创新性的金融活动或交易行为的经济实质进行界定,尤其是对针对众筹、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等新兴金融业态等互联网金融制定系统完善的监管意见,提高监管灵敏度和判断的准确性。在监管实施过程中,还应该突出重点,将金融监管的视角放在尽快消除纠纷、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金融领域的稳健上,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六、结语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金融风险也处于不断积累的过程,特别是银行领域、房地产领域、债务领域、汇率领域等方面面临的风险都是较高的,在这方面迫切应该加强对金融危机的研究,强化金融监管,减少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实现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华,贾彦东.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和实践进展[J]. 金融研究,2012,379(1):20-35.

[2]马勇,陈雨露.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与搭配:基于中国的模拟分析[J]. 金融研究,2013,398(8):57-69.

篇5: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分析

10月13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公布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此次政府监管升级,引发了行业内的极大关注。自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规范化进入实质性阶段。

实际上,2015年12月出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就给予P2P平台18个月的整改期。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列入重点工作,2016年也因此被称为互联网金融规范发展的元年。自2016年3月以来,监管部门紧锣密鼓地开展了调查、摸底工作,对监管细则征求了各方面意见,积累了丰富经验,掌握了大量案例,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及市场做到了心中有数,为互联网金融的规范与创新打下了重要基础。此次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给予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多时间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强化风险管理,进而满足监管细则及要求,实现平稳过渡。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得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更为迅速,而互联网更是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是目前金融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为金融业的发展,甚至是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带来了一定的利益,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其中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问题,就成为国家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展开,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问题也提出了一定的应对策略。

今天的社会环境中,互联网的应用使得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越来越多的社会活动通过互联网实现,为人们节约了更多的时间,网络金融更是迅速获得人们的亲睐,网络支付、网络融资、网络投资理财等一时间风靡社会,这是互联网金融繁荣发展的体现。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在为传统金融带来竞争压力的同时,也弥补了传统金融的不足,更好的满足了社会生活的需要。与互联网金融伴随而来的是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缺失和不足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的交易风险、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混乱等。因此,更好的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作用,更好的利用互联网金融,就需要正确的认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并找到科学的解决方式,这样才能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

一、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监管在完善的同时,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不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目前我国发展的总体方向,而法治国家的建立,离不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法治国家,市场经济活动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事物,同时又属于金融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更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调整,但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一方面,关于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专门法律还不足,目前我国规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多是普通金融监管的法律,这很难调整互联网金融中一些特殊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在逐渐增大,这就使得法律法规不健全的问题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表现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地方性法规中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引导也不多,地方经济条件、发展水平的不同对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各地区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也不尽相同,而地方性法规的缺失自然也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的问题。总之,法律法规不健全是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在我国,政府承担着市场宏观调控的职责,自然也承担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职责。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在互联网金融监管中,监管部门的分工还不够明确,这就直接造成了监管的缺失和遗漏,本身金融领域就需要严格紧密的监管,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甚至缺少基本的监管部门,这自然容易引起因监管疏漏而产生的负面结果。此外,互联网行业的发展都是非常迅速的,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几乎每天都有新的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崛起,都有新的互联网金融形式的出现,而政府部门的监管则无法跟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这也容易产生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总之,监管部门作为互联网监管的主体,应当与互联网金融相对应,有明确的部门分工来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在问题出现时,有明确的部门承担责任,这样才能实现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监管部门分工不明确也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3、监督手段落后单一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以外,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互联网金融是变化非常快的一个行业,新的科技、新的市场需求都有可能带来互联网金融大的变化,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监管对象是互联网金融,自然需要以互联网金融的改变做出适当的调整,特别是监督手段,如果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一般很难应对互联网金融中的问题,实现监管的目标。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手段还很单一落后,与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监管手段与监管内容之间的差异就容易促使互联网金融活动中非法活动的产生。所以说,监督手段落后单一也是互联网金融监管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互联网金融监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良治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企业创新三个层面的相互协同,营造“政府外部监管、行业内部引导、企业转型创新”的新型治理框架和格局,共同形成规范发展的合力。

这三者之中,最为重要的是政府监管,特别体现在完善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解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根本性途径,从国家角度而言,国家应该针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定出专门性的法律法规,作为国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宏观性指导,就地方政府而言,应该以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制定更为详细的地方性法规。这样才能保证互联网监管过程中严密的法律体系,解决互联网监管问题。其次,监管部门完善职责分工体系。监管部门应该以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对互联网金融做好充分调研工作,设置出明确的监管部门,不同部门各司其职,进而实现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目标。西外,监管部门还应该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职责部门。最后,创新监管手段。借鉴国外互联网监管的先进经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还应该创新监管手段,特别需要注意互联网金融市场一些新的金融形式,要及时确定相应的监管手段。同时,互联网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还应该具备一定的前瞻性。

第二,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能理解政策意图和监管思路,领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更好地参与、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同时,行业组织更贴近市场,掌握更多的行业信息和企业实际情况,更加熟悉互联网金融自身特点,有利于引导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接受监管、完善管理、守法经营。

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柔性作用,无疑是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的一种有效补充。一是资源有限,监管不可能面面俱到,行业组织可把握行业实际,提出更高的自律要求,帮助行业健康发展;二是可以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及时完善自律条款,弥补整治和监管的滞后性;三是自律可以提前为整治工作和监管政策进行市场验证和压力测试,待验证可行有效后再予以推广。因此,在开展刚性整治、底线管理的同时,充分调动行业自觉自发的自律行为,是保障互联网金融行业规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6: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论文

摘要:当前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需要与计算机网络技术高度结合,而互联网金融就是其产物之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力地打破了原有地之传统金融发展模式,对于金融产业乃至国民经济总体发展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作用,但是新事物的产生必定伴随诸多新问题,而互联网金融在其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以金融监管问题为首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对互联网金融加以有效的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监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监管;对策

所谓互联网金融,就是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产业相结合,形成一种建立在大数据和云计算基础之上的新的金融服务体系,中国目前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以下四种商业发展模式:第一,以支付宝、微信钱包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下所实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第二,以余额宝等为代表的客户货币互联网金融产品;第三,在线众筹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第四,P2P即互联网金融对点借贷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在总体上看,虽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单笔交易额度较小,但是其总体的成交单数多,总成交额度巨大,因此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展不容忽视,甚至会严重危及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诸多问题中,监管问题一直是金融行业乃至经济领域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传统的金融行业内部,监管问题就已经非常突出,而随着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到来,由于互联网本身的非界定性,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更显得难上加难。与之相应的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着法律建设不足、监管机制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当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尤为突出。

一、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必要性及其自身优势

(一)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传统的金融行业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经济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传统的金融市场融资、投资结构单一化,不能满足当前顾客的多样化需求,而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对传统的金融体系的一种补充,同时由于开启了第三方支付以及结算业务,使得传统金融行业的业务种类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因而互联网金融产品以及服务的迅速发展给经济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其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对于信用度要求较高,同时促进了社会征信体系的发展(并不代表没有了信用风险),而且互联网技术在信息收集以及信息整合方面的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因此有效促进了人们对于个人信用的重视。此外,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微企业在进行融资或者贷款的时候并不会受到银行的格外关注,比如小微企业在起步阶段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短缺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开拓了多样化的融资、投资、贷款渠道,因而有效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资金问题,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枝丫也迅速普及到农村地区,从而有效解决了农村的金融服务不足问题等。

(二)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

(1)金融服务产品多,市场需求大。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服务业来说,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是大、中型企业以及政府机构,而对于小微企业和居民业务的服务则难以有效满足,究其原因是因为此类业务金额小、数量多,因此繁重的业务往往加大了银行工作人员的业务强度,采取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则发展了一定的自助服务,有效降低了工作强度,而客户仅仅需要根据自身需求按步骤操作即可完成相关业务,因此在当前的传统金融服务发展态势下,互联网金融服务由于需求较大、服务方便从而获得了有效发展。(2)平台业务操作简捷。互联网金融相较于传统金融来说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操作简单的优点,因此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作为交易平台可以采取现代的电子设备进行随时随地的操作,完全省去了来回奔波的时间,极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行业的服务效率,同时给客户随时的自助服务,有效提高了客户的服务体验感。(3)降低成本。相较于传统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减少了银行网点以及工作人员的配备及其工作强度,因而有效降低了人力资源的使用数量,从而降低了人力成本,同时依靠互联网平台收取较小额度的手续费,也成功减少了客户赶去网点所需的时间和路途费用,因此有效降低了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从而为企业以及个人居民客户解决了一些业务办理上的实际问题。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问题

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行业形式之一,由于其快捷、方便、信息化程度高,因而获得飞速发展,目前国内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人正随着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迅速发展而迅速增加,然而,相较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因此在监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以前从未涉及过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不完善

目前国家经济由高速发展转为中高速发展的新常态下,国家在宏观政策层面,对互联网金融以及互联网产业加以肯定的.支持态度,但是国家监管部门却对互联网金融这一新兴产业缺乏监管经验,同时缺少相应的法律监管体系,从而导致互联网金融在飞速发展的同时因为监管体制不健全的漏洞而产生投机倒把的现象。由于互联网金融本身发展史较短,因而其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要想解决制度上的漏洞,打击利用漏洞进行违法经营的行为,相关立法部门必须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监管体系。

(二)互联网金融体系本身的不稳定性

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其体系运行主要是依靠互联网来进行相关的金融操作,但是正是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局限性,给互联网金融行业带来巨大风险,主要表现在下述两个方面:其一,互联网金融在其体系运行过程中因为网络的虚拟性极易发生信用风险,从而使得可能发生资产纠纷以及资金纠纷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的“e租宝”“联璧金融”等企业由于信用风险问题引发大量投资人的资金损失;其二,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共享特点,极其容易导致用户信息泄露,在造成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的同时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乘之机,引起诸多不法分子利用用户信息对用户或其亲朋好友进行诈骗的案件,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互联网技术欠发达,同时实名制程度远远不够,而相关从业者却缺乏相应的风险意识。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因此互联网金融也是通过虚拟化的平台进行相关的业务交易,从而双方的信用度不透明,导致信用风险,例如就P2P金融借贷来说,由于其资金少、笔数多,因而大部分银行都对此类借贷缺少相应的监管以及后续追踪。

(三)金融产业内部竞争导致降低监管标准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人们对于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需求增大,同时对其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金融产品形式的要求趋向于多元化,而非传统的单一产品。当下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大多都是由传统的金融服务产品结合互联网技术演化而来,其本质上是将一些网点面对面操作的业务改为互联网操作,而在产品和服务本质上并没有创新,并不能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产品发展迅速,因而严重威胁到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因此以银行金融行业为代表的金融产业借助其国有企业的地位以及相关政策优势对互联网产业进行前后夹击,互联网金融在夹缝中艰难生存,因此一些互联网金融服务企业为了获得生存发展,往往降低对客户的信息要求,使得一些不良客户进行相关的金融服务操作,从而造成损失;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金融从业门槛低于传统金融产业,使得一部分企业和从业人员并没有相关的营业能力和从业资格,而增加了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风险。

三、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有效措施

(一)加强监管模式的制定以及体系的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服务需求迅速增加,因而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不断发展的形势之下,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工作,有效处理好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金融行业之间的关系、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之间的关系,而要妥善处理好上述两种关系,需要进行高效的监管模式建立工作,而非盲目地追求大规模、低质量的监管。在完善监管体制的时候,应该根据不同行业领域、不同平台以及不同经营产品模式建立以监管为主体、打击为辅助的完整体系,明确其权责职务。与此同时,在进行互联网金融监管之时应该与当地司法机关做好互联网金融犯罪的打击工作,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合监管工作,将分散的互联网金融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使得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迈向规范化,起到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作用。

(二)制定行业内统一标准

由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起步晚但发展规模较大,因此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监管体系以及不同的监管标准,而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监管标准,主要原因是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金融产业与互联网金融产业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许多适用于传统金融产业的法规制度不能照搬到互联网金融中,而互联网金融所需的法规制度在其要求上要远远高于传统金融行业,因此很可能出现客户在进行类似传统金融行业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操作时出现违规甚至触犯法律的现象。因此,要想做到互联网金融产业的规范发展,必须制定一个规范的行业内标准,以减少相关的违规问题,同时加强行业内部的信用体系建设,利用互联网的技术进行行业内的信息共享,有效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与此同时,在监管体系以及信用体系方面建立统一的标准可以有效发挥社会征信机构的用处,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功能建立有效的数据平台,对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三)加强行业内的自律意识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金融行业属于高危行业,需要较高的自律意识。加强金融行业内的自律意识可以有效促进行业内部的稳步发展,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行业秩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行业内部风险。在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下,加强行业内部的自律意识可以有效引导行业自身的稳步前进。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者的自律教育,通过自身的自律意识主动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减少投机倒把等违规违法现象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仅仅依靠外部的监管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内部也建立自身的监管体系,并形成相应的制约体制,以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从而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自身的规范、有序发展。

(四)完善网络技术

要想更好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还需要大力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过信息技术的更广泛全面的应用,有效增进征信体系的建设以及行业内业务操作规范化,注意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以及相应的道德素质,注意吸引优秀人才,提高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保障,有效减少互联网金融行业违法违纪等不良问题的发生。

四、结语

当代经济发展之新形势需要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以满足以小微企业和个人为主要客户群的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相较于传统的金融发展方式,互联网金融具有高效、低成本等发展优势,但是由于发展起步晚、经验少、制度建设不足等因素,导致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以及监管制度中依旧存在一定问题,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社会征信体系构建,同时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内部从业人员自律意识的教育及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引导互联网金融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从而加强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唐清利.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

[2]何剑锋.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法律路径[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3]屈援,李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监管原则与监管路径[J].学术交流,(8).

上一篇:小学二上数学期末试卷下一篇:服务礼仪培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