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024-04-19

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共10篇)

篇1: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开展幼儿生活化的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名称:《开展幼儿生活化的美术活动研究》 承担单位:布拖县幼儿园 课题组长:苏德芬

课题成员:姚娟 魏益芳 郑晓芸 沙前英

【摘要】:闻名世界教育史上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的教育理念是“有准备的环境,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种有秩序、美的、富有吸引力的,并能给儿童以安全感的环境。”因此,课题组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适合各年龄段幼儿操作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让他们充满自信、快乐的去进行美术活动,幼儿从最初的涂鸦、涂色阶段发展到了自主的绘画、手工设计阶段,幼儿的情感认知也大幅度得到变化、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也得到提高。

【关键词】:生活背景、彝族火把节、幼儿绘画、快乐、教师专业化成长。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地方资源、本土文化没有加以利用和教育。而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他们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对他们来说,以生活化背景作为基础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和创新的热情。

因此,根据幼儿心理特点,以幼儿发展为本,选择幼儿熟悉的、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彝族火把节、彝族年、彝族美丽的服饰、餐具、特产,各种可爱的小动物,四季不同风景等,作为课题研究内容。通过绘画、手工等美术教育方式,加深幼儿对本土文化的理解,培养其爱家乡、爱家乡历史文化的情感,也更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增强教师与幼儿的互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萌发幼儿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还可以让幼儿通过感受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引导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的表现和创作,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

而美术活动正好让幼儿可以随心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热爱。因此提出该课题,对幼儿实施从感觉——想像——情感——理解——创造的生活美术教育,通过绘画、手工等美术教育方式,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兴趣和能力,并帮助教师提高和筛选教育资源,教材,设计活动方案和教科研能力。

二、研究与实践过程:

研究的时间:2010年3月——2011年9月 研究的对象:小三班——大三班全体幼儿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法 :梳理教学经验,坚持用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实践收集整理学习与幼儿美术有关的教育理论,如《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美术教育》、《幼儿教育》、《早期教育》、《学前教育》,网络资料,新《纲要》美术教材解读,正确理解美术课程的目标,进而将目标生活化,从而熟练的理解、应用、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编园本教材,并写出读书笔记。

2、调查法:课题组教师前期对幼儿、幼儿家长做了仔细的问卷调查,根据

小三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家庭教育环境,每学期制订了适合他们在美术活动中,能有所发展的课题计划,循序渐进的实施于教学活动中。课题实施中期,教师通过长时间观察,对幼儿进行个案记录分析,采取有的放矢的方法,对不同层次的幼儿关注教育,让他们都有所发展。

3、行动研究法:课题组长和主研人员思考拟定每月课题研究计划,以行动研究为主,配合承担课题研究教学的教师,认真准备组织幼儿进行每一次的美术活动,每周上两节美术活动课,每月上一次研究课,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具体操作表现,做好了课题的活动过程记录,拍照。课后大家进行交流、反思,指出活动中该注意的环节,吸取经验,以便更好的实施下一个活动。

4、实验法:根据研究目的,鼓励实验教师根据同一内容,大胆采用多种活动设计方案,对不同层次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并在每一次美术活动结束后,获取不同形式的美术作品资料,课题组教师分照片、纸质文档两类,搜集整理,加以保存。

(二)课题实施的内容及措施

1、选择美术活动内容认真实施

在一年半的课题研究中,根据课题的总目标,季节特征,选择了幼儿熟悉的本地自然资源(如玉米、土豆、荞麦、各种花草树木、树叶等)和生活资源(如鸡、牛、羊、小兔等动物),当地具有彝族特色的瓦板房、美丽的服饰,餐具,配饰(英雄带、荷包,围巾)和参加火把节的场景、过彝族年等,作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重点学习内容。对小班幼儿,主要训练他们通过涂色,撕贴,粘贴等方式进行美术活动,发展幼儿的动手协调能力和培养参与美术活动的良好兴趣。升入中班后,除继续采取手工训练幼儿外,开始利用先观察后绘画的方式,培养幼儿对周围生活的观察表现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熏陶孩子们从小就拥有热爱家乡的情感,发扬了本土文化的教育优势。

2、写出课后反思,进行交流

承担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每次活动课后,根据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写出课后教学反思,大家交流研讨,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分析评课,找出教学亮点和幼儿参与活动的表现情况,发扬优点,摈弃不足,在和谐的团队精神之下,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3、课题开展后的效果

闻名世界教育史上的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的教育理念是“有准备的环境,教师要为儿童创设一种有秩序、美的、富有吸引力的,并能给儿童以安全感的环境。”因此,课题组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适合他们操作的绘画工具和材料,让他们充满自信的去进行美术活动,幼儿从最初的涂鸦、涂色阶段发展到了自主绘画、手工设计阶段,幼儿的情感认知也大幅度得到变化、提高。教师的创造性使用和创编园本美术活动方案的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4、课题实施中典型案例分析与教育反思

色彩是美术活动中的亮点,也是最直接进入孩子们视线,并能引起惊喜的美好事物。于是,彝族孩子家中饲养的动物,成了他们可爱的观察对象。地里的庄稼(荞麦、土豆、玉米),郊外绿野里四季交替生长的不知名的小花,都是幼儿能亲自观察到的,小班幼儿在涂色画“土豆花开了”的活动中,做到了从容选择紫色和浅黄色,学习有规律的涂色。虽然有些幼儿的作品涂色不均匀,但都能放开认真去做。学习有难度的纸工粘贴火把、彝族小荷包;利用熟悉的玉米和黄豆粘贴小动物牛、羊。重点让幼儿在系列美术活动中感受到了乐趣,喜欢上了美

术活动。幼儿升至中班后,教师根据孩子们的绘画能力的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季节,引导幼儿绘画。选择孩子们亲自参与的家乡火把节,快乐的彝族年,观察到的四季不同的美景:春来樱花、桃花盛开的美丽,夏日具有小城特色的绿树成荫的白杨,秋来丰收的果园,庄稼,冬日纷飞的雪花等内容,都是幼儿亲临能观察到的景物,因此,在教师的耐心指导下,都成了幼儿笔下唯美的绘画作品。孩子们的作品虽然稚嫩,但都含有一丝儿童的浪漫在内。

在想象画“美丽的家乡”这次绘画活动中,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出现了彝族小朋友过火把节的快乐场景,具有彝族特色的瓦板房、装饰有彝族图案的高楼房,街道,彝族小朋友快乐采摘苹果的画面。就在这次绘画活动中,有些孩子还闹了情绪。原因很简单,有些孩子的画面上,只有一些秋天的白杨树和小草,被同伴讥笑了,倍感委屈。教师告诉孩子们,只要能将自己观察到的家乡的某一些场景,仔细的表现在画面上,你们都是不错的乖孩子。行动多于语言的证明,当教师把孩子们的作品都布置张贴在主题墙上时,看见的是破涕为笑的孩子们,对他们的肯定,就是一种无声的鼓励,孩子和教师都在互动中体味着快乐与成功。

三、完成的课题成果:

1、幼儿方面:通过这次课题研究活动,培养幼儿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生活化资源,用绘画、手工等形式,展现周围事物及环境的美,训练幼儿从最初的涂鸦、撕贴画,提高到能大胆创作意愿画、想像画、手工制作。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发展,亦培养幼儿拥有了健康、快乐学习的心态。其中,有三名幼儿的绘画作品参加县上中小学生、幼儿艺术节画展分别获幼儿组二、三等奖。

2、教师方面:转变了教学观念,能正确理解和创造性使用幼儿美术教材,根据我园彝族幼儿的实际情况,创编了适合他们学习的,生活化的园本美术活动方案,形成了教案集、教研课记录、教学反思记录、教学随笔。教师组织教学、指导幼儿绘画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幼儿园方面:在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课题研究实验的开展,带动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同时推进了幼儿园各班级“环创”的水平,提高了教师的个人教学指导水平,让幼儿也快乐的加入了“主题环创”活动中,幼儿之间相互合作能力明显进步。主题教育下的环境创设,让我们实现了让墙面说话、环境育人的教育目标,为幼儿营造出一种舒适、温暖、令人感到快乐的环境,使幼儿园成为儿童的乐园,也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理念,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课题研究结题之际,将收集到的小班至大班幼儿的美术作品,在园内举行教育小专题结题画展,展示了幼儿与教师参研课题的教学成果。

4、形成了园本教科研成果集《幼儿生活化的美术活动研究案例》,并在园内推广使用。

5、形成了《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照片集》

6、形成了《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教育论文集》

7、撰写的科研论文:

课题组教师认真思考总结,写作水平有所提高,课题组五位教师撰写了与 课题有关的科研论文——《培养小班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技能》、《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其中魏益芳老师的《生活化幼儿美术教育初探》;姚娟老师的教育叙事论文《绘画“我的家乡”引起的**》、沙前英老师的《在美术活动中不妨让孩子说说吧》、苏德芬老师的《在绘画活动中为幼儿搭建一个对话平台》。4篇论文参加了州教科所举办的“以研代训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其中姚娟老师的《如何发掘幼儿的绘画潜能》、郑晓云老师的《如何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

思维》,两篇论文被选送参加四川省幼儿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姚娟老师的《让幼儿学会合作》在“四川省第十届教师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荣获三等奖,郑晓芸老师的《培养幼儿美术活动色彩运用能力》在“四川省第七届中小学美术教育论文评选中”荣获三等奖。

四、成长感言:

历经一年半的课题研究活动,在金秋来临之际,圆满的画上了句号,回首从前期思考课题研究内容,被立项,到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教师克服了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在州教科所领导的培训关注中、园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协作,热情参与,不仅培养了幼儿园孩子的爱美情感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也让教师在课题的开展中,摸索到了一些适合彝族地区孩子学习美术的好方法,教师的写作水平、教科研能力也得到一定层次的提升。感谢这次凉山州教育小专题给予了我们锻炼的机会,我们会在不断的努力中进步。

五、课题组联系方式:

课题组长:苏德芬 电话:*** QQ号:337385079 电子邮箱btxsdf@163.com

布拖县幼儿园小专题课题组

2011年9月

篇2: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小结

在第一阶段的课题开展过程中,我们利用幼儿现实生活中的资源,进行了《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生活中蕴涵着永不枯竭的教育资源,生活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很多契机。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围绕课题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经过这一阶段的实施,在课题组成员的通力合作下,课题研究工作有序开展,现将这这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小结如下:

一、明确阶段目标,加强对子课题的指导。

在确立了课题研究《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纲要》和《指南》精神,紧紧围绕课题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就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步骤等进行了认真讨论,制定了第一阶段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课题组成员在课题主持人林金霞园长的带领下,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坚持每月一次的教研活动,学习相关的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如“幼儿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等等,了解当前幼儿园美术教学新动态,同时加强课题组科研意识,更加明确了解课题研究目标,极大地提高了全体参研人员的理论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

2、加强对子课题立项指导。

以中心小学为单位,在小学附属园设立了四个与美术相关的子课题,子课题立项的幼儿园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操作方面的问题,如何将这些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教师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是教师感到最为困惑的难题,她们对研究课题的确立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此,课题组负责人为教师提供的“课题研究指南”,通过课题研究指南,让教师了解目前教学实践中有哪些方面的问题是可以值得关注和思考的,对照自己的工作实践就能够确立比较明确的研究点。当课题研究内容确立以后,省级美术课题组成员对其的指导是:规范化文本格式的提高、课题立项过程中必须思考的几个步骤、课题立项报告撰写过程中必须注意的几个要点,这样可以使课题申报者从一开始就能够比较规范地做好各项申报工作。

二、制定课题研究阶段计划,明确本阶段课题研究的方向

1、根据制定的课题研究方案,我们围绕《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确立本阶段研究的方向和目标:

既寻找美术活动生活化的支点,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提高了绘画的技能,能大胆的创造想象,富有表现能力。创造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平台,引导教师确立每个幼儿的绘画表现能力,并找到对不同个性幼儿更有利的引导策略和帮助方法;让自己更快更好的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转变。提供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材料,结合各种绘画工具(如手指画、棉签画、水彩画等),引导教师在设计美术活动时,能采用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使画面多姿多彩,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提高活动的实效性。通过一系列活动,使教师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收获了更多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

2、在学习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我们要求每个子课题老师每二周参加一次业务学习活动,并做好记录,认真思考、写学习体会。每位课题组成员要每周安排一次课题教学内容,每学期开一节园级以上的课题教学观摩活动,写出一个教学反思,一篇说课稿、一篇案例,让老师们在学习、实践中转变观念、积极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三、认真落实课题研究目标,寻找课题研究实施模式

1、理论学习,互相交流。

理论学习是先导,我们将理论学习渗透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课题组成员做学习型教师的思想意识,养成学习的习惯,要求课题组成员定期组织以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为主题的业务学习活动。并借助博客上传好的文章及过程性材料,在开展课题组学习活动时,还将所看到文章和观点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我们在科研思想上就比较容易沟通和达成共识。

2、在研讨中促成长。

首先转变教师传统的“教”、学生“学”的观念。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改变传统的示范临摹的教育方法,引导幼儿观察,鼓励他们大胆创作生化场景、表现生活场景,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适当给予指导帮助。举行了“东峤中心小学附属园子课题组” 交流研讨。东峤中心幼儿园许珠连老师和魏海英老师,为大家分别呈现了以“生活化的美术教育”为主题教学活动:大班美术活动《神奇的海底世界》和小班美术活动《泥巴乐》活动中,两位老师大胆创新,以创设情境的形式启发、指导孩子根据自己的想像进行创作。两位教师教学设计新颖有趣,活动目标的把握准确,能关注幼儿的成长需求。其次是开展子课题研讨会,为更好地促进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东峤中心幼儿园省级课题组组织各附属园的子课题进行研讨活动,参与研讨的课题组成员认真讨论,互相观摩本阶段的课题材料,课题组负责人林金霞园长对各子课题单位的第一阶段性研究工作进行了肯定,同时也指出在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生活化的环境、生活化的材料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生活中,这些还是做得不够,要求后期须做进一步提升,让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活动成为幼儿飞翔的翅膀。

3、幼儿现场绘画比赛。

为了有效促进幼儿对生活化美术创作活动的认识,给孩子一个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东峤中心小心还举行了幼儿现场命题绘画比赛,在规定时间里根据小中大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进行现场作画。孩子们经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将生活化的主题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也体现了孩子们扎实的技能和丰富的想象力,也是我们课题开展的成功之处。

四、课题研究的阶段成果

课题开展的第一阶段,孩子们学习美术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都有很大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联系真实的生活,改变以往“老师教、孩子学”的教学方法,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从“关注孩子创作的结果”转变到“关注孩子创作的过程”中来,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在家长与幼儿合作创作的过程中,家长在参与系列美术生活活动的过程中与幼儿一起体验快乐,体验对生活化的幼儿园美术术活动的理解,不仅加深家长和孩子的感情,也加深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

五、课题研究阶段的思考

篇3: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如何让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变为幼儿主动的活动, 熏陶情感,发展人格?”这个问题为我们的努力探寻指明了方向。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理念,认识到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游戏与教学活动的关系,让美术活动以教学游戏的形式呈现。在美术教学活动与游戏结合的过程中,要注意美术活动实施的相互性原则和形象性原则。在美术活动中营造一种平等的相互交流气氛,注重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关系是活跃、轻松和自由的。努力把抽象的“真”化为具体并可以感知的形象或者生动的模式,使幼儿在感受到这些和谐、对称、富有节奏的形象和模式时不知不觉进入“真”的情境。

我们以游戏为基本手段,实施美术活动,尝试进行游戏化美术活动开展的策略研究。

一、表演美术,假想情境体现美术活动趣味性。

幼儿按照童话或故事中的情节扮演一定角色,按作品规定的内容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幼儿在模仿扮演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孩子们把绘画看做是一种饶有趣味的游戏,我们对孩子的绘画技法和画得像不像,不要操之过急,要保护好孩子的良好感觉。教育者要挖掘美术活动教材的资源,分析教材,以表演游戏为主要手段开展美术活动。例如,幼儿园进行的美术活动《西游记———芭蕉扇》,这是幼儿最熟悉的故事,幼儿很早就通过书籍、电视、电影认识了其中的人物,了解故事情节,幼儿扮演成头戴紧箍咒的孙悟空在玩一玩的过程中体验到孙悟空的筋斗云可以用大大小小的螺旋线来表现,孩子们穿上各种颜色的服装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进行美术创作。

游戏的特征就是兼有想象性和假想性,在表演游戏的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表演美术是把表演游戏与美术活动紧密结合,通过表演游戏的方式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给美术活动营造一种愉悦的活动氛围。

二、舞蹈美术,以灵动的肢体动作中展现美术活动的动态性。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具体形象性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幼儿美术活动应该是动态的,需要借助游戏方式进行美术活动,幼儿不能安静地看别人舞蹈,他们喜欢自己跳,愿意自己动手创作,美术活动中涉及的绘画内容、美术基本元素等都可以在舞蹈动作中得到体现。在《天鹅湖》这节美术活动中,幼儿用肢体动作模仿天鹅在水中嬉戏的情形,用直线、曲线表现天鹅的体态。用深蓝、淡蓝、苯白三色来点彩,通过疏密相间的技法表现天鹅湖的水面波光粼粼的状态。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独特的,是创意的展示。

借助舞蹈元素,可以使静态的美术活动变得动态,幼儿具有好动的天性,美术活动应该是引导幼儿在优美的舞蹈动作中体验美术素材中美的元素,是灵动的,幼儿能感知,体验的。在舞蹈美术活动中,幼儿会做各种动作和运动,而这些动作和运动所展示的线条正是美术基本元素的体现。用舞蹈形式帮助儿童理解抽象的美术内涵,正是美术活动形象性原则的体现。

三、故事美术,巧妙运用语言机智体现美术活动的内涵美。

幼儿园里的美术活动除了运用动态的舞蹈、角色表演等游戏手段来组织进行,还可以尝试将美术活动的内容创编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幼儿喜欢听故事,幼儿的心理发展具有“泛灵论”的倾向,幼儿会把自己当做故事中的人物,也时也会把故事中的事物“拟人化”,在假想的情境中进行对话、交流。更容易理解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同时也会增进自己的理解。如在美术活动《阿拉丁神灯》中,教师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引导幼儿用线条和色彩表现画面的内容。充满变幻的线条组合成丰富的画面,连续纹样图案的重复出现让幼儿感受到了一种连续的、整齐的美感。大红、橘红、橘黄、黄……渐变色的巧妙搭配,营造出了一种变幻无穷的色彩斑斓的效果。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幼儿进行着自由自在的创作。每一个人都创作出了属于自己的神奇之旅的作品。

语言故事与美术活动相结合,是有效开展美育教育的策略之一,美术活动不光是操作活动,也是交往活动,是外部活动,也是内部活动,内部语言、独自语言、交往性总是伴随着游戏过程。美术活动是教师幼儿共同参与的活动,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幼儿园的美术活动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用儿童喜欢游戏活动的方式进行。在实践的过程中,尝试结合幼儿喜闻乐见的表演、舞蹈、故事讲述的方式开展,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方式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地参与活动中来,同时,幼儿的多元智能也得到了发展,语言智能、肢体智能、内省智能等在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活动中得到了相应的、不同程度的发展。游戏化的美术活动策略的选择要在分析教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在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形成一套有效的游戏化美术活动策略。

摘要:幼儿的美术活动既是幼儿园开展的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幼儿思维的形象呈现, 在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基础上, 发展幼儿情感, 塑造健全的人格, 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在实践过程中, 由于教师的理念、教学组织形式的局限, 美术活动中幼儿的兴趣不高, 主动性不够, 美术活动成为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一种机械、呆板的活动过程。为了改变现状, 教师应尝试用多种策略有效开展美术活动, 让美术活动真正成为幼儿喜欢的活动。

篇4: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幼儿;美术活动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幼儿园美术教育是渗透于幼儿生活世界之中的,生活世界是美术教育得以促进幼儿多种品质形成的场所。美术教育的生活化,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形式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

一、让活动内容生活化,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提倡“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也就是说要以儿童的生活开展儿童教育。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充分强调了注重生活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意义。例如,主题活动《好吃的水果》,孩子们第一次买水果觉得很新鲜、有趣。直观的认识和触摸使许多水果的形状、特征、颜色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于是我们设计了活动“果园的舞会”。以孩子前期积累的各种水果的经验为基础,鼓励孩子大胆表现不同的水果,并为它们添上五官及四肢,变化成富有生命力的水果娃娃。生动可爱的形象打动着幼儿的心,进一步激发幼儿对水果的喜爱之情,同时让幼儿尝试用线条的弯曲与倾斜表现人物动态,在表现技能上对幼儿又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存在美。结合主题的实施,我们充分挖掘孩子身边的美,不但引导孩子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它,更引导他们富于感情的接受它。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孩子加深体验、扩展经验,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

二、情境过程生活化,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应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让幼儿美术活动中枯燥的操作行为具有情趣性呢?结合幼儿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特点,可以尝试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幼儿进行美术表达表现,力求将具有情趣性的情境融合在整个活动中,成为幼儿绘画创作的内驱力。在教學实践中,不仅幼儿的兴趣不知不觉地被激发出来,而且更易于把他们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幼儿的想象和创作。

三、以生活化的活动形式营造幼儿自主表现的氛围

现代审美观念强调艺术创作应表现个人对客观生活的心理体验,对生活的再创造。它非常强调生活经验对于幼儿创作的价值。在我们生活的大社会中到处都存在美,如何让幼儿用美术的方式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并富有个性地创造美呢?

借鉴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理论观点,我结合主题教育活动,整合利用社区、家长这两块主要资源来实施美术教育,以达到让幼儿富有个性地表现生活的目的。可以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与主题有关的图片、碟片、书籍等资料,也可以请家长带幼儿到社区的一些场所去参观、旅游、游戏等,带幼儿到广阔的社会和大自然中去加深体验、扩展经验。

四、用生活化的表现材料激发幼儿创作表现的途径

陶行知认为,教与学都是为了生活实践的需要,教与学都必须以“做”为中心,“一面做,一面学,一面教”。在幼儿美术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教学做合一”,就要以“做”为中心,不能只是教师在讲解,幼儿在看,材料及其匮乏,这样不能满足幼儿做的需要,也是不符合“教学做合一”这一教育理论的。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幼儿学习、创造的中介与桥梁,而运用特殊的材料会使幼儿产生更浓烈的创作兴趣。而且,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同时,我们还充分发掘家长的资源,开展了“亲子创意日”主题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一起选择生活中各种常见材料制作一件艺术作品参加幼儿园亲子创意展。活动中,家长们积极与孩子一起收集材料,设计制作草图,合作制作等。看着亲子合作制作的作品真让人感动,有的精致,有的粗犷,有的色彩艳丽,有的朴素大方……最难能可贵的是,所有的作品都体现了孩子的特点:天真、浪漫、新奇、大胆、率真。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因此,把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显得十分必要。如果我们教师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思想指导下,本着求真务实的研究态度,我们的教育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更高的平台,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胡晓风.陶行知教育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01.

[2]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8.

[3]朱家雄.幼儿园课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区第一实验幼儿园)

篇5: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我们也想让孩子试着做力所能及的事,但怎么说都学不会,多是说说罢了,孩子太小能做啥┅┅”

“让孩子到广场怕摔着,郊游怕累着,到哪里都是背着或抱着┅┅”

“真想让孩子参加演出,但害怕排练太辛苦,天气冷又容易感冒┅┅”

“这些社会教学内容真的枯燥无味,我都不知从何讲起,他们也听不懂┅┅”

我经常会听到家长和老师谈到以上问题,到底是孩子真的什么也不会?还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虽然我们都懂的,不能让孩子太过依赖成人,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自由。然而,在我们这里,却是如此相似:孩子很少外出与小伙伴游戏;游戏的孩子不是爷爷看着,就是奶奶拉着;都以纸张呈现,要么是符号式、机械化的简笔画;要么是绿草地、红太阳、彩色花、圆脑袋的小鸟,不同幼儿园的孩子画出来的居然那么相似:要么就老气横秋得令人难过,即使是儿童画比赛中的获奖作品,有些也有着明显的成人指导过的痕迹。难道孩子们运用的是同一种思维,说的是同一种语言?这样的画让我疑惑:孩子的感觉、孩子的想象在哪里呢?

通过教师、幼儿调查问卷结果分析,当前幼儿园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育方法老套。一个孩子六个养,教育方法又不能达到统一,爷爷奶奶惯着养,爸爸妈妈顺着养,孩子从小就只知道安逸的享受,从不知感恩。目前的家庭在幼儿社会及健康教育方面,多是以说教为主,孩子听就听,不听就算了。幼儿园由于孩子多,地方受限,直观性素材又太少,教师上课要准备的教具、学具较多,使得教师不愿上此类课。

2、活动受局限。幼儿各项活动只在园内开展,活动内容较为单一,说教式谈话太空,局限了幼儿的思维与想象,难于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各项活动多局限在操场和活动室展开,内容和效果都受限制,且教师给孩子概念性的知识太多,所以孩子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表现,只停留在一种概念性上;导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注意力的持续性比较低。

基于以上考虑,我们提出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环境,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实践活动,激发幼儿对生活的热情,真正做到家园共育。在活动中,我们力求做到:

1、根据家长及幼儿的需求开展教学,激发幼儿对新生事物的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情感。

2、捕捉幼儿创造性的闪光点加以科学引导,对幼儿的探索精神要加以肯定,使其萌发的创新意识得以延续和发展。

3、教师可以尽其所能的让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并将自己看到的和想象的结果以绘画形式表达出来。

4、家长和教师要注意放手,给幼儿自由活动和想象的机会和空间,要从幼儿的角度去感受体会,多给予幼儿鼓励性评价。

通过以上方法和手段,改变幼儿园社会教育单一模式,使其多元化,让幼儿在自然的空间里自由的学习、体验、实践,感受事物的变化。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一理论依据。大自然是一部真实、丰富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学习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是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的一大举措。我们老师将根据季节的变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带孩子去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感知家乡千姿百态的景象。大自然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也能丰富幼儿的思想,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想像,使幼儿萌生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当前学前教育课程专家虞永平教授曾指出:“生活化不是将生活本身原封不动的当作幼儿园课程,更不是将成人认为重要的知识体系原封不动的当作课程。将对幼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内容还原为与幼儿生活有关的、感性的、需要幼儿动用各种感官来学习的活动体系,这就是课程的生活化。”真正生活化的教育应该是最来自于幼儿的需要和兴趣的,最立足于幼儿生活经验的,也是最有利于幼儿获得有益经验的,最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综合活动应该是最生活化的。从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到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再到今天举国上下的课程改革,生活化教育的意义已越来越明晰。我园在实践这一理念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园本特色。

三、研究目标:

1、探索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教育的途径,通过研究给幼儿提供真实的、丰富多彩的适合我们农村幼儿园实际的课程。

2、教育方法自然化、本土化,深入现场,让幼儿与环境直接互动,在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引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全面、和谐、自主的发展。

3、最终目标促进家园合作,实现家园协调教育的目标,形成幼儿园独特的、整合的园本课程。

4、通过活动,使幼儿多种情感体验得到升华。培养幼儿敢于面对各种挫折、困难的意志品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会到合作、分享的快乐,增强幼儿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培养幼儿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6、教师通过自身的实践与学习,进一步加深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认识,提高专业技能,使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得以成长。

四、研究内容:

1、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基本流程的研究;

2、幼儿园社会教学行为实践策略方式的研究;

3、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的运用研究。

五、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法:走进社会、走进自然;深入班级、深入家庭、深入幼儿个体,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2、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3、问卷调查法:对教师、幼儿实践活动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六、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研究的前期准备和启动阶段(2015年2月—3月)确立课题,成立课题小组,拟定研究方案。

1、组织教师分析落实方案,收集资料。

2、教师在教研活动时交流观察结果,同时根据《纲要》中各领域对不同年龄班的不同要求,有针对性、阶段性的选择适合本班适合的子课题。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15年4月—11月)

1、各班教师根据所定主题拟定各领域的活动目标。

2、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进行相关实践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3、做好活动现场的观察记录。

4、进行个案分析。

5、阶段性小结。

6、在交流反思的基础上,根据本班幼儿的情况,调整本班的活动,尝试在原有的基础上添加材料或更换主题,继续发挥幼儿的创造性,达到幼儿运用材料的自主游戏。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5年12月)

1、分析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文字、音像成果资料。

2、提升、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的各类文字资料。

3、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申请结题鉴定,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七、研究结果与成效:

经过近一年的社会实践活动探索与理论的研究,此活动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一)提升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课题研究的开展,使教师观念发生了进一步的转变。幼儿社会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每位课题参与者通过理论学习、撰写观察记录、教育随笔等途径,从原先的按教材照搬照抄,逐步转移到能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1、经验性成果:

(1)获得了课题研究工作的经验

(2)深入理解了社会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关系

(3)获得了在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渗透的整体策略

2、实效性成果:

(1)提高了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积累了编写园本教育计划的经验。

(3)幼儿园社会教学活动得到了加强,构建了新的教育模式。

(二)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社会实践活动强调“适宜性、趣味性”,更多地关注幼儿不同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生活经验。给孩子一个充分自由、自主的空间,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做学习的主人。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的能力,通过感知表现、体现自身价值,最终获得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三)家长的认同: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家长看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他们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亲子感情加深了、家园沟通增强了,家园教育正逐步趋向同步、协调。

八、课题研究的思考:

篇6:幼儿园小班美术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提出

新《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在于幼儿兴趣的培养、幼儿素质教育的培养。幼儿在绘画活动中,通过手的动作,利用五彩的线条、大块的色面,刺激幼儿的视觉,给予幼儿成功感和满足感,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一定的兴趣。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效果,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美术专指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等极其简单初步的内容。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对其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的:

1、让幼儿认识各种常见的色彩,学习正确的涂色方法,对多种色彩感兴趣。

2、通过幼儿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感知,诱发幼儿兴趣,陶冶幼儿情操,开启智力,在获得美感和喜悦的同时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

3、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想象—表现—创造”来开展活动,让幼儿观察、游戏、创作等具体实践活动来进行,学习色彩的运用。

研究的意义:

幼儿的绘画过程是幼儿追求美、向往美、表达芙的过程。而色彩游戏活动是完善幼儿绘画教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也能促进幼儿表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转变绘画的教育观念。选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色彩游戏,在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在玩耍中快乐的学习。

三、研究时间

2014年9月至2015年7月

四、研究方法

采用操作法、观察法、谈话法、图片展示等方法。

五、课题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4年9月

1、认真学习《纲要》精神,学习有关美术教育方面的文章,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以幼儿为主体,贴近幼儿实际,注重活动的操作性和启发性,循序渐进、由潜入深,促进幼儿运用色彩能力的发展。

2、对小班幼儿进行认识色彩、运用色彩水平的测试,为开展《幼儿运用色彩绘画初探》课题做准备。

3、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二)实施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7月

第一阶段(2014年10月——2015年12月)

1、收集有关作品,组织幼儿共同欣赏,以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2、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关内容进行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初步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

3、收集相关材料,阶段小结。

第二阶段(2014年3月——2015年6月)

1、调整策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指导,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绘画的水平。

2、启发引导幼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选择各种内容,运用各种手段,开运用色彩绘画教学,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富有个性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展示出天真稚拙的美、大胆的创造,增强幼儿的兴趣和自信心。

3、对幼儿进行后测,并收集相关材料。

(三)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5年7月

1、做好总结工作,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总结。

篇7:生活化的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研究

关键词:幼儿美术,生活教育,美术活动,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学校要将陶行知先生的理论和现在的教育观点相融合,把美术教育融入到生活中,让美术教育不再单调、不再乏味,使幼儿喜欢美术活动,让美术活动活起来。

一、引导幼儿学会观察,让幼儿在身边的生活中发现美

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幼儿在课堂中感受到的美,是一种教师加过工的美,是一种艺术美。作为教师更应该让幼儿感受到身边的美,生活中的美,并学会去发现美。比如春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去春游,不要去很远的地方,可以就在校园里、种植园地里去走一走瞧一瞧,寻找大自然的神奇变化。学生们发现了春天:小草绿了、蒲公英开花了、粉红的桃花开了,远处绿绿的柳条垂了下来、金黄的油菜花开了、麦苗抽穗了……大自然让美术活动的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学生们徜徉在美丽的大自然风光之中,激发出无限的创作灵感。于是,一幅幅学生眼中“美丽的春天”展示在“春天来了”的墙上。

二、把生活引入课堂,进一步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社会即学校。”对幼儿来说他们所接触的生活范围狭小,只是在家里或是学校,他们所积累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一点点。这时,就需要教师把生活引入课堂。狮子是孩子们崇拜的动物,说起狮子幼儿就有好多话要说,但是让他们说狮子的鬃毛是怎样长的、狮子的鼻子是什么形状、眼睛像什么之类的就不能很好地说清楚,更别提画出不同表情的狮子了。这时,教师把狮子的图片、视频带进教室,让幼儿近距离地去观察,这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感性经验,对美术创作有了很大的帮助。

三、选择生活化的表现材料,丰富幼儿美术创作的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幼儿美术活动材料生活化将“美术”与“材料生活化”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幼儿们玩着学、学着玩,从中感受美、体验美和创造美。首先,幼儿和教师共同收集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美术材料总是由教师来准备,不仅工作量大,幼儿在创作过程中也不知道材料的来源。为此,可以与家长们沟通,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来准备活动的材料———收集废旧物品。比如,班里的小朋友明明带来一个贝壳,就可以在贝壳上贴上眼睛,变成一只螃蟹放在美工角。有些孩子看到后就围上来说:“老师,这个我看到过的。上次在饭店里,我吃了里面的肉,壳带回家洗干净放着呢。”“我家也有。”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议论开了。教师要抓住时机,发动班里的幼儿一起收集贝壳,看看谁收集得多。孩子们欢呼着赞同教师的提议,美工区一下子变成了“聚宝城”,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其次,鼓励幼儿手脑并用,变废为宝。对于孩子们自己收集来的材料,要分门别类。可以把几个牛奶盒子粘贴在一起,让幼儿自行设计一些标记,如:纸质类的、木头类的、贝壳类的、塑料类的、铁质类的等等。在每次美术活动、区域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手中单调的废旧物品变成美丽的装饰品。比如,在美术活动“秋天的菊花”中,孩子们用自己带来的毛线,摆出不同形状的菊花;又如在“美丽的花瓶”活动中,孩子们在大小不同的瓶子上用颜料、彩纸、橡皮泥等材料进行装饰,培养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四、在话题环境布置中,渗透生活化美术教育

幼儿是环境的主人,环境是为幼儿服务的。在以往的环境设计中,总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冥思苦想,布置出来的环境却往往不那么吸引幼儿的注意。所以,在布置环境时,要尽量为幼儿提供多元材料,让幼儿参与到环境布置中来。而话题墙面的布置、区域的标记、图文并茂的规则、活动材料的装饰等,都渗透生活化美术教育。比如在话题活动“快乐的新年”中,可以邀请幼儿与家长一起收集新年照片、做“新年里要吃什么”“新年里都要做些什么”的调查表来装扮主题墙,并且让幼儿们带许多灯笼和春联来装饰教室里的角角落落。教师要鼓励幼儿以前期积累的直观经验为基础,大胆地表现过新年的各种景象,激发幼儿对过新年的喜爱之情。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活动效果也会非常好。

五、结束语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关注了幼儿的独特性,尊重了幼儿的权利,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更加突出每个幼儿不同于他人的兴趣特长、个性特征、生活喜好、成长经历。要尽可能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愉悦地生活,自信并有尊严地成长,激励幼儿感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让幼儿珍惜当下美好的事物,认识自己具有的能力,并乐于去创造、表现,让自己的价值得到体现,健康快乐地成长,使审美情趣培养真正回归到幼儿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符沉.综合材料绘画:一种新颖的幼儿美术活动[J].上海教育科研,2011(01).

[2]顾玉兰.回归生活的幼儿园美术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2(08).

篇8: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立足幼儿生活,生成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生成的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更能体现幼儿个性化的需求。要立足于幼儿生活,针对不同幼儿的需要,及时提供帮助,创设良好的心理和物质环境,关注、支持和引发幼儿去主动探索和大胆表现,满足幼儿自主活动、自发学习的需要,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我们要做有心人,经常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和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让他们走进生活,融入自然,用真实情感去寻找、体验美。此外,还应带孩子们去亲近大、观察自然。比如,春天到了,带孩子们到郊外去走一走,找找“长头发的柳树姐姐”、像“小喇叭”一样的迎春花、还有忙着采蜜的蜜蜂哥哥、花丛中跳舞的蝴蝶姐姐、忙着抬豆豆的小蚂蚁……这些都会激起幼儿探索的愿望,也为他们的美术创作活动积累经验。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主动去与幼儿交流,发现教育的契机,这样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内容就自然地生成出来。

在一次户外活动中,孩子们饶在兴趣地观察着树上的叶子和掉在地上的叶子,有的摘下树上叶子,有的拾起地上的叶子,拿在手上、放在地上,观看着、比较着、摆放着……看见孩子们这么有兴趣,立即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生成了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有趣的树叶》。活动由此展开,我和孩子们,一起找那些,形态好看的、奇特的、色彩鲜艳的……叶子,孩子们一边找还一边欣喜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我和小伙伴。接着又引导,怎样将这些有趣的树叶留存呢?可以用这些树叶拼贴出些什么有趣的画面来呢?……

有学前教育研究者提出:应将环境看作一个“可以支持社会、探索与学习的容器”。环境作为一种“隐形课程”,它的创设和布置已经上升到可让孩子们运用一些适当的方式表达他们的所见、所想。所以我们还要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中重视营造出生活化的美术氛围,力求随时随地给孩子美的熏陶,有意识地增加他们对美的感性认识。比如:将环境布置成大自然或某一特定的生活场景……展示一些造型优美的人物、动物、植物等的图片、名家名作、色彩鲜艳的装饰画等。这样,幼儿在接触和亲近这些生活环境时,也会自然而然地生成出许多有趣的生活化的美术教学活动内容来。

依托主题背景,预设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审美观念的变化,表现在打破逼真反映自然的法则,强调艺术创作应表现个人对客观生活的心理体验和再创造。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自然风光等都存在着美。我们要善于挖掘幼儿身边的美,不但要引导幼儿作为一种知识去了解,更要引导他们富于感情地接受。利用多种途径帮助幼儿加深体验、扩展经验。只有当幼儿的经验丰富了,其感受才会更深刻,从而产生表现的愿望才会更强烈,才会有独特的、发自内心的审美表现。

在预设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到美术教育要适合幼儿,尽可能多地为幼儿考虑:幼儿可能需要什么,幼儿可能会对什么感兴趣,幼儿的爱好是什么。因此,预设的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要立足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背景选择幼儿乐于接受、喜爱、能引发积极情感体验的内容。注重内容的适度新奇,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出发,选择与现有经验有联系、又有适度拓展的内容,使幼儿有足够的兴趣用已有的经验,探索、积累新经验,表现新的熟悉和感受让幼儿兴致勃勃地、自觉自愿地进入到预设的美术活动中来。

例:在“三八”节主题背景下预设美术活动“漂亮妈妈”。进行一系列的资料收集、讨论与交流活动。如:说说妈妈最美的时候,收集妈妈的生活照、观察妈妈不同的发型、首饰、服饰等。孩子在活动中经验不断的丰富,思维也更活跃。因此,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充满创意地装扮自己的妈妈。给妈妈梳一个最美的发型,戴上自己设计的首饰,穿上华丽的服饰等。从孩子的画中,既可以看到孩子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又能看到大胆联想与夸张表现。

挖掘家庭资源,拓展生活化美术活动内容。为了让我们的美术教育真正地实现生活化,发挥其最大的教育功能,我们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家庭资源,努力探索指导家庭开展美术活动的对策。

“挖掘家庭资源”,是指家长在正确教育观指引下,充分挖掘并利用家庭成员、环境等资源开展美术活动,重视幼儿的审美情趣及个性品质培养,补充完善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

例一:以幼儿近阶段主题活动的探索热点为内容——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准备与延伸。

幼儿园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建立在幼儿经验基础上的,内容往往来自幼儿的生活或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因此,每个主题活动必须在收集信息、获得经验、表达表现之间循环进行,而这些程序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家庭的配合才更完善。下面就主题活动“我的妈妈”来说明。

活动前的准备。在开始阶段,为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要求他们观察妈妈,收集妈妈穿、吃、做等的喜好,为妈妈画画像等,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联系并升华,铺垫最终的创作。

活动后的延伸。为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调整学习行为,以便幼儿在活动后继续着探索、发现和完善。在“打扮妈妈”过程中,幼儿热衷于在家对着妈妈一边观察一边绘画,表现实实在在的妈妈;在园凭着对妈妈的印象一边回忆一边创造,表现脑海中的妈妈,思维在家园间不停地切换,创作内容从幼儿园延伸到家庭,打破了家园界线。

例二:以幼儿兴趣为内容挖掘,如动画片或童话故事等。

孩子的创作欲望易受环境的影响,往往带有很大的情景性。如当看见动画片或童话中可爱的卡通人物时,经常会情不自禁地即兴创作,作品虽面目全非却稚气可人;有时还会要求家长购买相关的临摹画或沙画作品等,大大丰富了生活化美术教育的内容。

篇9: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一、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1.召开实施“新八德”课题动员大会, 组织学习“道德与法制教育183创新模式指导教程”“学校实施新八德素质教育规范化模式具体操作指南”等内容, 使教师认识到进行“新八德”教育的重要性、责任感和使命感。

2.组织全体教师讨论:“新八德”教育在幼儿园如何实施才能更有效果?各个年龄段如何开展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通过多次研讨, 最后制订出研究的实施方案、目标和内容、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3.成立以园长为组长的课题领导小组, 定期召开专题会议。有效实施课题研究的计划和阶段小结, 扎实有效地开展课题研讨活动, 认真做好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4.认真组织教师参加县教工委开展的“智慧人生讲堂”培训, 在教师中深入开展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 做到知行合一。

二、环境育人, 充分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

大力开展校园墙体文化宣传活动, 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角落, 发挥环境的隐形教育功能。

1.营造丰富的“新八德”教育环境。走廊里张贴着带有注解及讲读提示的弟子规原文和经典美德故事图画。楼梯上张贴“弟子规”, 孩子们可边上楼边诵读弟子规。

2.注重为孩子创设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整洁有序的环境能够帮助幼儿养成做事有条理、讲卫生、爱护环境等良好的行为习惯, 有利于孩子守法意识的养成。

3.在班级的环境创设中, 师生共同创设与每月主题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使幼儿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老师利用一面墙宣讲新八德, 比如评选班级小孝星, 把评选的小孝星照片张贴在墙上。

4.各班活动室门前的家园联系栏分别展示着“新八德”教学活动的相关内容。

5.幼儿园每月都有以“新八德”教育内容为主题的绘画展板。

三、加强教师教研活动, 提升教师教育能力

1.园课题组根据课题实验安排, 精心组织教研, 统筹各年龄班的教育教学研究计划, 针对每月新八德教育主题, 讨论制订相关的一系列研究措施和方法。

2.教师根据月主题教育活动, 每班有一个老师举行公开观摩课, 请全园教师及班级家长参加, 课后及时进行反馈;每位教师通过观察记录、案例分析、电话咨询等对个别幼儿的发展变化有目的地开展跟踪分析;每月向家长发放月主题教育问卷调查表, 对本月主题的教育进行跟踪反馈。

四、通过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新八德”教育

每月有主题教育的具体工作安排,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开展主题教育。

1.主题活动目标的确立。将“新八德”八个主题教育同时在小、中、大班齐头并进和递进式展开, 教育目标由浅到深, 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既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难度, 具有挑战性, 使幼儿“跳一跳, 够得着”, 又要能促进幼儿的提高和发展。

2.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小、中、大班各教研组为单位, 从现有的教材 (省幼儿园主题教育和领域教育活动) 、刊物和网络上收集整理相关内容, 并根据教育局有关“新八德”教育每月参考内容和要求及各班幼儿实际情况等自主生成教育内容, 形成了初期的教师资源包, 教师根据需要加以选择。

3.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结合法定节日、传统节日及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 在“励志篇”时大1班展示公开课《小小的梦想》;在“孝亲篇”时小班展示公开课《妈妈抱抱我》;在教师节时大2班展示公开课《我爱我的老师———送给老师的礼物》等。

4.开展“礼仪小明星”活动。每天由园长带队、每班选出两位礼仪小明星站在幼儿园门口接待家长和小伙伴。孩子们在入园时主动向孔子像、老师和小朋友行鞠躬礼、问好。

5.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首先树立良好的榜样, 身体力行。其次, 经常为幼儿讲一些榜样模范故事, 如雷锋叔叔的故事、小英雄雨来的故事等。各班教师发挥自己特长, 各想高招, 如“寻找身边的榜样”活动, 让幼儿通过评价, 评选出班里的小榜样, 有效调动幼儿习惯养成的积极性。

五、家园共育、延伸“新八德”教育

1.召开家长委员会成员会议和全园家长会, 向家长发放倡议书、周知识反馈表、月主题教育活动问卷调查表等, 及时让家长了解“新八德”教育的目的、意义和各阶段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要求等。

2.教师利用生活活动时间, 分几个时段让幼儿朗诵《弟子规》。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诵读, 既培养了亲子关系, 又把诵读经文的乐趣和好处与家人进行了分享。

3.请家长参与主题活动展示观摩课, 家长通过与老师、小朋友的互动, 进一步认识新八德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

4.家长每月记录填写幼儿通过主题教育后发生的变化, 并将幼儿在家取得的进步拍成录像、照片, 或写成感悟主动与班级老师交流等或发到班级QQ群与其他家长、幼儿共享。

六、辛勤耕耘, 取得丰硕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课题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基本完成了研究目标和预设创新点。

1.研究总结一套适合本园开展“‘新八德’教育, 促进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方法, 有各年级组开展新八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具体操作的方法等。

2.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如, 幼儿在家变得有礼貌了、学会行鞠躬礼、主动问好、会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捶背、端水、扫地板、洗碗等, 通过名人故事、典故、诵读《弟子规》、幼儿心中有远大理想, 懂得从小知道感恩、做个诚实的孩子……在幼儿园见到老师、小朋友会主动行鞠躬礼、主动问好, 幼儿之间变得懂团结、协作、讲卫生、有礼貌、守法。

3.家长们通过配合幼儿园开展“新八德”教育, 有些家长转变重智轻德、轻习惯的培养, 急功近利的落后教育观念, 知道平时要为孩子树立好榜样。家长提供记录幼儿在家的良好行为习惯、成长照片约224张、家长感言38篇。

4.老师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 体验到工作的幸福与成功的喜悦,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如, 举行月主题活动公开观摩课共9次、观察记录共286篇、案例分析共62篇、优秀教案9篇、课件9个。向家长收集月主题教育问卷调查表884张、周知识反馈表2297张;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展板4个;主题教育活动画展8个;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展示报纸3张;制作以“交通安全、在我心中”和“预防溺水、珍爱生命”为主题的家长、幼儿共同制作的手抄报展板2个。每学期末组织全体教师进行“新八德教育交流展示会”。

课题研究以来, 教师分别撰写出教育论文11篇、体会16篇、课题阶段小结37篇。其中:一篇在CN级交流、一篇在省级交流、一篇获县级二等奖;有5位教师在县宣教系统“智慧人生教育讲堂”培训中被评为“优秀学员”。

5.为了树立榜样, 我们在六一节及每个学期末评选表彰了“小孝星”“守法好儿童”“友学之星”“尊师小明星”“立志小明星”“诚信小明星”“谨行小明星”和“德育好家长”。

6.为宣传“新八德”教育效果, 我园在县局网站、文明办、团县委网站报道累计达十多次, 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我园经过一年半的课题研究,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已成功结题, 在课题结题大会上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为此, 在幼儿园开展“新八德”教育, 能较好地促进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同时提升家园共育, 促进家园合作, 为幼儿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10: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关键词:幼儿园 多元化美术活动 调查报告

1问题的提出

艺术是人类感受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儿童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目前幼儿园在美术活动开展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方面是幼儿园在美术教学中大多数尚未真正打破传统的教师范例,幼儿模仿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孩子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孩子充分的自由与创作空间,作品缺乏童趣。另一方面内容形式单一的美术教学活动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今这个多元化社会了,更不能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进行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调查,为下一步的多元化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依据。

2调查对象、方法、内容

(1)调查对象:凤山幼儿园全园教师、家长。(2)调查内容:针对本园美术活动开展中教师的选材、教学组织方法、以及评价的策略、教师对美术活动开展的理念等几方面开展问卷调查。(3)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

3结果和分析

(1)教师所具备的美术知识程度方面觉得自己对美术教育只有简单的认识的占83.3%,具备专业的美术教育知识的占16.7%。由此可看出教师美术教育专业知识较薄弱,指导幼儿开展美术活动时感到力不从心,所以教师的美术素养亟待提升。(2)根据现有教参的占80%,通过网络、相关美术书籍等途径的占20%。由此可见教师在美术活动的选材方面往往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生活脱节,不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和情感体验。(3)在日常美术活动中是否给孩子做示范方面86.7%教师选择了有,13.3%教师选择没有。从问卷和谈话中可以感受到教师在幼儿美术教学上存在着教师主导作用与幼儿主体地位之间的矛盾,无法完美地协调教师“教”与幼儿“学”之间的关系,教师常常陷入“示范”与“不示范”的两难境地。(4)在组织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注重引导幼儿感受与欣赏的占30%,引导幼儿表现与创造的占63.3%,注重幼儿技能技巧掌握的占66.7%。说明大部分教师更注重的依然是幼儿美术技巧的掌握,比较重视幼儿的表现与创造,但较少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和感受。部分教师还未做到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对于幼儿大胆想象和个性化创造不仅没有给予鼓励,甚至进行干预和批评。(5) 1)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常用的方法中选择“展示张贴作品,幼儿自由评价”的占70%,选择“选出部分好的或不好的作品进行点评”的占46.7%。可以看出评价时教师大都选择教师主导与幼儿自由评价结合的方式。2)对于技巧欠缺、画面较乱的作品如何评价中教师选择“提出修改建议”占63.3%,“尽量挖掘出进步的地步予以鼓励”占43.3%,说明教师还是比较注重幼儿的绘画技巧,希望通过评价环节帮助幼儿提升技巧。

4讨论和思考

4.1为幼儿创设具有浓郁美术氛围、激发幼儿主动创作的环境条件

幼儿是在与环境、与材料的互动中学习的。我们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开放的、充满创意艺术氛围的教育环境,用多元化创意美术环境诱发幼儿的创造思维,让幼儿园的每一面墙、每一根柱子、每一幅画、每一个空间设计都能给幼儿以美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同时幼儿阶段是主动性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一个可以让幼儿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大量可以让幼儿主动操作的开放性材料,对于他们今后形成主动性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因此,必须创设一个具有丰富可操作的工具和材料以及可感知欣赏艺术作品的创作环境,点燃幼儿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4.2激发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内在情感体验

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在教育方法运用上常常忽略幼儿的内在情感体验。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很多教师采用的是从范例到作品、从示范到临摹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幼儿对作品的自主感知与情感体验;在幼儿欣赏艺术作品时,仅强调画家的创作意图或教师对作品的理解,忽略了幼儿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心灵对话,使幼儿美术活动成为教师控制下的“接受性学习”。显然,这与《指南》艺术领域目标背离的。教师和家长应该带领幼儿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美的事物,提供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丰富幼儿的感受和体验,引导幼儿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逐步引导和培育幼儿运用丰富情感、充分想象、独特体验和个性化表达进行审美体验和表现。

4.3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鼓励个性化表达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一种是单纯的让幼儿模仿,造成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陷入消极、被动状态,阻碍他们的思维和想象,扼杀他们潜在的创新和创造意识;还有一种是给幼儿充分的自由,表面上看给了幼儿很大的创作空间,实则是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令幼儿美术活动误入自流状态,能力差的幼儿甚至会转变为胡闹式的情绪发泄,使幼儿逐步失去了参加美术活动的兴趣。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因此在幼儿指导表达和创作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把握好“适时”和“适度”。要用心观察幼儿的思维过程、表现形式以及对工具材料的探索过程,不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的时候给予具体的帮助指导。大胆舍弃不必要的示范和范例,以真实生动的观察写生和富有针对性的互动欣赏取而代之。同时要鼓励接纳幼儿的自由创作,不对幼儿的美术技巧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幼儿美术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4耐心解读幼儿美术作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法

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作品评价,在美术活动中占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教师富有艺术的作品评价,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创作的快乐与成功,增强自信心,推动孩子们今后更加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但由于受认知经验和小肌肉动作发展的限制,幼儿美术作品中的人或物常常表现出稚拙感,所表达的内容也常常让人看不懂。特别是教师和家长不应该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像不像”“对不对”来评价幼儿的艺术作品,更不应该靠臆想对幼儿作品进行主观评价,而应该真诚与幼儿沟通,耐心倾听幼儿的想法,在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时间上更灵活和多元,珍惜幼儿表达出的童心和童趣,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和个性化创造。

4.5整合其他领域活动,构建多元化的美术活动课程

以单一学科开展的美术教学局限性大,容易囿于单调乏味的境地,因此教师应和其他领域活动相融合,使今天的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具有多元、开放、整合的特点。同时美术活动不必局限于班级教室和完成时间,代之以更多的个体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分享交流等,允许每个幼儿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水平开展美术学习。让幼儿真正体会到美术活动的乐趣,用独特的方式去表现自己关心的,向往的一切。这样,幼儿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将收获更多。

4.6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多元化教育互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布拖县幼儿园开展《幼儿生活化美术活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文章:

布拖县推进“法律七进”实施方案05-03

上一篇:包联教师的帮扶计划下一篇:中秋节猜谜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