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2024-05-27

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精选13篇)

篇1: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加减混合教案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的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在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具、学具准备

教材、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和以前一样,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先要考考同学们对前面知识的学习,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口算及看图列式)

9-3-4= 8-2-3= 9+0+1= 4+3+2= 5+4+1= 5-3-1= 2+4+0= 10-7-2= 10-1-6= 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怎样计算连加连减?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来计算。)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不错!安徒生有一篇美丽的童话《丑小鸭》,大家听说过吗?这只受尽苦难的丑小鸭最终怎么样了呢?

师:请看屏幕,老师把丑小鸭也请来了,只要同学们把这些题解决了,丑小鸭就会变成美丽的白天鹅。同学们愿意帮助他们吗?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师:出示例一,你能编一道数学题,提出一个问题吗。

(师板书4+3。再演示飞走2只的场面)现在湖里天鹅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要求现在还有几只天鹅怎么办?

师板算式:4+3-2,并读算式。生读算式。

师:同学们观察这道算式与前几节课我们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师:那你能不能像连加、连减一样给这种题起一个名字。

师: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运算,我们把它叫做加减混合。(板书:加减混合)生齐读课题。

提出学习目标:

1、要学会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师:谁能再读一读这道题。对照图画来说一说4+3-2所表示的意义。(指名说。)

师:那么4+3-2该怎么计算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式子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讨论。生汇报:先算4+3=7,再算7-2=5。

师:同学们讨论的结果都是先算4+3=7,再算7-2=5。需要强调一点,做题时一定要记住第二步是几减2。

出示例二

生:湖里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

师:谁来列式?

师:上面算式先算什么,后算什么,请同学们试做。生汇报。

师:做题时关键要记住哪个数?

生:记住第一步的得数2。

师:请大家回忆一下例

1、例2的计算过程,谁能说一说我们计算的顺序?

小结:我们计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计算,与连加、连减相同。

师小结:同学们真棒,看了两幅画面,就自己解决了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你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接下来,我们再到别处去看一看,好吗?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看,这里有一辆公共汽车。啊,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出示课件12--14)

公共汽车上原来有8人,下去3人,然后又上来了2人。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车上现在有几个人?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不要告诉别人,自己把算式写在书上。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师:生活中还要非常多这样的例子,现在我们再一起观看一张老师在夏天时候拍的照片。(生抢答完成。)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呢?用完整的话説一説。

授课人:吕兆梅

篇2: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教学内容:P18~~P19 素质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使学生初步学会加法的验算,并通过加法验算方法的交流、让学生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能力教学点:培养学生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教学点:让学生用所学到的验算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加法验算方法。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与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吗? 生:去过。师:(挂图1),小明和妈妈去超市买东西,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从图中我看到了小明妈妈买了一套135元的运动服和一双48元的运动鞋。生2:从图中我看到小明妈妈给了售货员200元。

师:要想知道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怎么算? 全班动手计算。

板书:135+48=183(元)1 3 5 + 4 8 1 8 3 师: 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反馈学生验算的结果)

师:哪组同学愿意把你们验算的方法告诉大家?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自己的验算方法和结果。鼓励学生不同的方法,如: 生1:我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生2:我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生3:我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

师:同学们的方法这么多,你最喜欢哪种? 2.议一议:结合上面的问题,说一说验算的意义。3.数学门诊部

数学门诊部来了许多患者,请同学来当小大夫为患者治病。7 5 3 2 9 2 5 9 + 6 2 + 4 6 4 + 1 4 8 1 3 7 8 4 3 3 0 7

三、练一练 P19 1、2、3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五、课外调查

篇3: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第一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认识新朋友乐乐,开始出现一张图猜猜谁是乐乐。

2.跟乐乐进入数学王国碰到一扇密码门,密码是由1、2和3组成的两位数,每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不能一样,通过密码门就能进入数学王国。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学生板演,教师引导,得出三组不同的排列方法:

第一组:12、21、13、31、23、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你先选了哪两个数字调换位置?再选了哪两个数调换位置?揭示调换位置法。

第二组:12、13、21、23、31、32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先选1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2、3分别组成12、13;再选2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3分组成21、23;然后选3固定在十位上,和剩下的1、2组成31、32。揭示固定十位法。

第三组:引导既然可以固定十位来摆数,那是不是也可以固定个位摆数呢?

得出21、31、12、32、13、23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引导:这种方法先选1固定在个位,再选2固定在个位,然后选3固定在个位,分别和另外的两个数组成不同的数。可以把这种方法叫什么呢?揭示固定个位法。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要有顺序的思考,才能不重复不遗漏。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与组合。

二、探究新知

1.握手问题。进入数学王国,碰见两个新朋友,想跟他们握手表示友好,每两个人握一次,可以握几次。

2.吃点心问题。数学王国的小精灵看小朋友这么能干,来给大家送点心了,面包、包子、饼干,送给三个小朋友各一种,一共有多少种送法?

三、巩固学习

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四、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

第一次反思:教学设计要从教材内容编排出发。

旧版人教版小学数学中数学广角中第一课时把排列与组合放在一起,而新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只有排列,并没有组合的内容摄入。我在备课中,没有仔细研究新教材,理解新教材,把握手问题和吃点心问题放进了第一课时,这两个都是组合的典型例题,因此我做出了修改。而在一开始的导入中,我出示两个小朋友让学生猜谁是乐乐,这个知识点也不符合本课要求,因此删去。

第二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删去谁是乐乐这个环节,直接导入,进入密码门,其他一样。)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

(我的出发点是想创新,不用书中的涂北城南城的例子,又为了方便做课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涂头和身子的例子。)■

2.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这个例题也是在第一次试教中教研员指出的一个对于新知识的练习。)

三、提升拓展

1.三个人拍照留念,可以怎么排位子?

2.吃点心问题。(变成排列问题,三种点心按顺序先后吃,可以怎么选择?)

四、小结

说一说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反思:教学设计的案例要符合实际生活。

虽然这次试教发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设计的用红黄蓝三种颜色,分别涂头和身子,有多少种涂法的问题。我的出发点是想与众不同,没想到我的例题却出了问题,试问世上哪有红色的头蓝色的身子呢?这个问题确实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老师要以生活为背景,真实的设计教学案例,使学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第三次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揭示课题并板书:排列。

二、探究新知

1.考考你?用0、2、3能组成几个不同的两位数?

2.练习一:(课本中)用 红、黄、蓝 3种颜色给地图上的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3.练习二: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2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4.练习三:从读、好、书三个字中任选3个字,一共有多少种选法?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虽然本次上课并不成功,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欠缺,但是这次经历却给我留下了无线的思考。我的每一次试教,对教学设计的每一次改动,对课堂的每一点冲动,每一点思考,每一滴努力的汗水都是一次次收获,无论将来怎么样,我都会用这样一种信念来坚持我的工作,成长我的专业素养。

篇4: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整式去括号规律并会去括号。

2.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

3.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利用去括号法则,正确地去括号.

2.教学难点:当括号前是“-”号时的去括号.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利用乘法分配律a(b+c)=ab+bc去进行说明下列等式.

这时,我们可得到等式:

观察这两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变化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左边有括号,右边没有括号)

也就是说:这两个等式从左边到右边变化的共同特点是去掉了括号,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去括号

(二)、讲授新课

在代数式的运算中,如果遇到括号,应该如何去括号呢?我们回头来看刚才两个式子的变形过程.

请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到去括号法则.

教师总结:(电脑演示)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是“-”号,把括号和它前面的“-”号去掉后,原括号里各项的符号都改变.

教师总结学生做的练习,作小结.

去括号,看符号;是“+”号,不变号;是“-”号,全变号.

下面我们来看一例题来熟悉去括号法则:

例: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1)

(2)

(3)

分析:按去括号法则先把括号去掉,然后再合并同类项,要注意括号前面是“-”号的情况,大家能运算吗际试一试.

(三)课文例题

例5:两船从同一港口同时出发反向而行,甲船顺水,乙船逆水,两船在静水的速度都是50千米/小时,水流速度是a千米/小时.(1)2小时后两船相距多远?

(2)2小时后甲船比乙船多航行多少千米?

甲船顺航 港口

乙船逆航 顺水航速=船速 + 水速=50+a(千米/小时)逆水航速=船速-水速=50-a(千米/小时)

(四)、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电脑演示)

去括号时应注意:

(l)去括号时应先判断括号前面是“+”号还是“-”号.

(2)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要么全变号,要么全不变号,切不可一部分变号,一部分不变号.

(3)括号内原有几项,去括号后仍有几项,不能丢项.

(4)去括号时应将括号前的符号连同括号一起去掉.

(5)要注意括号前的符号,它是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是否变号的依据.

(6)要注意括号前面是“-”号时,去掉括号后,括号内的各项都要改变符号,不能只改变括号内第一项或前几项的符号,而忘记改变其余的符号.

(7)若括号前是数字因数时,应利用乘法分配律先将该数与括号内的各项分别相乘再去括号,以免发生符号错误.

篇5: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新人教版

型新授备人执教时间

标知识

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能力

目标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类推的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

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认真计算,并能用简明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难点正确地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计算。

教学过程教学预设个性修改

目标导学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情景引入,复习回忆

1、出示湖北云梦风景图片及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图

师:现在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处美丽的景区(出示图片),这是湖北省的云梦森林公园景色,那里崇山峻岭,风景优美,森林里到处有高大的乔木林、低矮的灌木林,还有大片的草地。

这是云梦森林公园地貌情况统计表(出示表格),从这张统计表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还有谁来说?(先请2位学生说,再一起读一遍。)

师:我们把这些信息绘制成一个扇形统计图,根据这些信息你能口头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本子解答。(反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

2、提出问题:

师: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多占公园面积的几分之几呢?你会列式吗?还有其他方法吗?

3、引出题

比较:这些算式与刚才的有什么不同?(引出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合作探究

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例1(1):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师:怎样计算这几个算式呢?,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选其中两种进行计算吗?

(1)尝试计算

(2)反馈评讲

反馈:A、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指名说,同桌说)

B、观察这三种计算方法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发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比较归纳得出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计算中要注意什么?

(3)老师强调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用递等式计算,等号一律对齐,分数线在同一条直线上;注意最后的结果要化成最简分数。

2、例1(2):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过度语:森林多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好处呢?这云梦公园地处长江中下游,雨水特别充足(下雨动态图)。这么丰富的降水量都转化成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的表格)一起读一读:“森林和周边裸露地面降水量转化情况统计对比”。

师:仔细读这个表格说说你看懂了什么?(先让学生解读表格,再引导学生理解表格意思。)

(1)降水后,森林里的雨水储存为地下水、地表水和其他形式分别是多少?(7/20、1/

4、2/)把谁看做单位“1”?

(2)提出问题:

再来看看周边裸露地面的降水量转化情况:地表水11/20、其他2/,那么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占降水量的几分之几?先想一想怎样解答,再做在本子上。

(3)尝试解决

(4)反馈评讲

请板演的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再比较两种方法:你有什么发现?

出示例

2、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

(+)++(+)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

出示例

3、一杯纯牛奶,乐乐喝了半杯后,觉得有些凉,就兑满了热水。又喝了半杯,就出去玩儿了。他一共喝了多少杯纯牛奶?多少杯水?

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请写在下面。

喝了次纯牛奶。

第一次:。

第二次:。

小组讨论后解决。

拓展应用完成做一做

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要注意什么?

作业布置101页、6题

板书设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下面每组算式的左右两边有什么样的关系?

++

(+)++(+)

篇6: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整式的加减》第1课时。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习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2、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理性思维的发展还很有限,他们在身体发育、知识经验、心理品质方面,依然保留天真活泼、对新生事物很感兴趣、求知欲望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象直观思维比较成熟,但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我们要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充满好奇的学,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相互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观察中不断发现数学问题,在实践中领悟数学思想,在评价中逐步形成数学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法在这里就不作一一说明了,重点给大家介绍一下教程。

三、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

多媒体出示两个问题,以具体生活情景为背景,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好奇心及求知欲。

(2)形成概念:

在讲解同类项概念时为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从自己的视点去观察、归纳、总结出同类项的概念,我设计了小白兔找家和讨论环节。并编了一个同类项的口诀。

(3)强化概念:

为强化概念使学生牢固掌握同类项的知识,进一步加强对同类项概念的理解。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我设计了真真假假和填空。

(4)合并同类项的讲解:

讲解合并同类项时,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通过对简单的、熟悉的数量运算,激发学生学习合并同类项的欲望,从而较自然的引入新课题合并同类项。

分解难度,设计过渡问题,使学生能自然的感受法则的探索过程。又编了另一个口诀。

以一道例题的训练为桥梁来得出合并同类项的一般步骤。通过具体的练习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运用合并同类项法则。

在比较两种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合并同类项对运算的简化作用。

(5)数学与生活:

通过对熟悉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6)总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逐步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7)课堂感悟:

进一步让学生巩固基本知识,渗透数学分类思想;使知识结构更完善。

(8)作业: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知识缺陷,起到课后巩固和反馈作用。

篇7: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并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从故事情景中抽象出数学算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重难点:

明确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加减混合。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森林里的咪咪快餐店开张了,我们一起去参观参观,你们说好吗?

生:好。

二、创设情境、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能根据你所看到的,编一个故事吗?请大家编好后,先在你的四人小组内说一说。待会儿,全班比一比,看谁的故事讲得最精彩。

1.生小组内讲故事,探讨交流。

2.全班反馈故事。

师:同学们,故事都编好了吗?谁愿意第一个告诉大家你编的故事?

生1:小猫咪咪一家在森林里开了一个快餐店面包房。原来店里面已经烤好了5个面包,可是猫妈妈怕不够卖.就又烤了6个面包。过了一会儿,小猪和小熊来买面包。

小猪买走了8个面包,小熊把剩下的面包也全买走了。

(多让几个孩子讲,全班交流)

三、探究与体验

师:同学们,XX同学编的故事好听吗?那么,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发现数学问犀吗?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

1.学生小组内交流发现的数学问题。

2.全班交流、反馈。

师:同学们,谁能说说你发现的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的问题是:猫妈妈一共烤了几个面包?

师:谁能用一个算式来回答XX同学的问题?

生2:5+6=11。(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这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2:5表示猫妈妈原来已经烤好的面包,6表示后来又烤了6个面包。所以5+6=11,就表示猫妈妈一共烤了几个面包。

师:XX同学说得棒极了!大家还能提其它问题吗?

生3:小猪买了面包后,还剩下几个?

师:这个问题也很值得探究,同学们能不能也用算式来解答呢?

生4:我的算式是5+6=11,11—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你能说说这两个算式的意思吗?

生4:5+6=11,表示一共有11个面包,1l—8=3表示卖给小猪8个面包,最后还藕下3个面包。

师:说的真好。那么,这个问题还能用其它算式表示吗?

生5:我列的算式是5+6—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

师:这是一种新的算式,我们称它为加减混合算式.同学们,像XX同学这样,一呻算式里既有加号又有减号,就表示加减混合。那么,XX同学,你能告诉大家这道题谰怎样算呢?

生5:先算5+6=11,把11先写在5和6的中间,再算11—8=3。(生说的同时师板书,也可请几位月学说说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

师:刚才XX同学教会了我们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方法。那么,老师发现大家的力法都很不错。这些方法在使用时,同学们可以选择你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方法进行计算。

师:谁还08再从故事中,提一些数学问题呢?

生6:小熊买走了几个面包?

生7:最后面包房里还剩几个面包?

(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对所提问题用相应的算式进行解答。)

四、实践与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1)让学生弄清图意,再列式计算并填空。

(2)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2.练一练第2题。

(1)让学生弄清图意,再列式计算并填空。

(2)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3.练一练第3题。

(让学生以小组比赛的方式进行)

4.练一练第4题。

(1)让学生提问题并用算式表示出来。

(2)先在小组内交流,后集体反馈。

五、全课小结

师:同学们,在今天的课上你有什么收获吗?谁能说一说?你获得了哪些数学知识?

六、作业

篇8: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

教学用具:

贴图、投影、练习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投影)

1+4+5=2+7+1=10—4—4

8—1—3=6+4+0=8—0—6=

2、说说连加连减的计算题应当怎样计算。

口算(投影)

4+5=9—2=

3+7=10—4=

7—4=3+5=

8—1=7+3=

观察有什么特点。

二、学新知

利用特点把每组中的两道题合并成一道题。

板书:组合题目

4+5—2=3+7—4=7—4+5=8—1+3=

这些题有什么特点?板书:(加减混合运算)

猜猜这些题应当怎样计算,同学们互相说一说

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游戏

三、练习

1、口算说出计算过程

7—6+52+6—45+4—75—4+7

2、填空;把横行竖行三个数加起来填在括号里

163

422

315

()

()

篇9: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二)一、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21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例8只有一道题,训练的力度不够,所以应补充一些练习题,使学生熟练掌握分式的混合运算.2. P22页练习1:写出第18页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呼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四、课堂引入

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五、例题讲解

解:(x2x14x) 22xx2xx4x4x2x1x=[ ]x(x2)(x2)2(x4)=[(x2)(x2)x(x1)x ]22(x4)x(x2)x(x2)x24x2xx= (x4)x(x2)2=1

x24x42xyx4yx2(2)xyxyx4y4x2y2[分析] 这道题先做乘除,再做减法,把分子的“-”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xyx4yx2解: 4242xyxyxyxyxyx4yx2y2= 22222xyxy(xy)(xy)xxy2x2y= 22(xy)(xy)xy=22xy(yx)

(xy)(xy)=xy xy

六、随堂练习计算

ab11x24x2)())(1)((2)(abbaabx22x2x312212)()(3)(a2a4a2a2

七、课后练习1.计算(1)(1(2)(yx)(1)xyxya2a1a24a)2 22aa2aa4a4a111xy(3)()

xyzxyyzzx2.计算(114)2,并求出当a-1的值.a2a2aab(3)3 ab

八、答案:

六、(1)2x(2)

111a2xy

七、1.(1)2(2)(3)2.,-22a2z3a4xy

篇10: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1.1米=()厘米

7厘米+8厘米=()厘米

300厘米=()米

64厘米-7厘米=()厘米

1米-20厘米=()厘米

43米-40米=()米

40厘米+60厘米=()厘米=()米

2.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和()。

3.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铅笔长18()

一棵大树高12()

新华字典厚3()

操场跑道长300()

黄瓜长22()

红领巾最长边是50()

床长2()

你的身高1()30()

4.图中共有()条线段。5.铅笔长()厘米

二、我会选,选择合适的序号填在()里。

1.要量物体的长度,要把尺的()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

①1 ② 0 ③ 10

2.生活中()的高度最接近于1米。

①写字台的高度 ②电视机的高度 ③台灯的高度

3.1米减去1厘米,等于()。

①0米 ②99厘米 ③99米

4.量一枝铅笔的长度,一般用()作单位。

①米 ②厘米

5.你的数学课本长()。

①1米 ②18厘米 ③21厘米

6.下面()是线段。

7.小明身高85厘米,小亮身高比小明矮5厘米,小亮身高是()。

①90厘米 ②80厘米 ③85厘米

三、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一枝粉笔长90厘米。()

2.一枚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3.一间教室长9厘米。()

4.一根旗杆高10厘米。()

5.量黑板的长度可以用米作单位。()

6.5厘米比2米长。()

7、大人一步长60米。()

8、自动铅笔长约9厘米。()9、1米和100厘米同样长。()

10、一个加数是20,另一个加数也是20,和是0。()

11.谁量的对?对的画√。

四、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

2米10厘米○2米

5米○500厘米

98厘米○1米

15米+8米○23厘米

42厘米○24厘米

五、计算题

15厘米-7厘米=()厘米 60米+9米=()米 5厘米+60厘米=()厘米 39米-6米=()米

1、口算题

30-10= 42+20= 35-17= 26+24= 80-25= 78-26= 23-7= 26+34= 50-32=

2、竖式计算

24+42= 26+64= 60-36= 66+36=

37+28= 57+42= 47-29= 58-19=

63+19= 25+18= 74-29= 46-17=

六、操作题

1、量出下面图形各边的长度。

2、画一画。

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画一条比4厘米少1厘米的线段

七、应用题

1、巴南广场已经有雪松40棵,有棕树15棵,雪松和棕树共有多少棵?今年植树节大家又种了26棵柳树。现在共有雪松、棕树和柳树多少棵?

口答:雪松和棕树共有 棵,现在共有雪松、棕树和柳树 棵。

2、小民有故事书19本,又买来20本,小民共有故事书多少本?给希望工程捐物,他捐了15本,还剩下多少本?

口答:小民共有故事书 本。给希望工程捐书后还剩下 本。

3、小明的妈妈买回来一根16米长的绳子,截去一些做跳绳,还剩6米,做跳绳用去多少米?

4、二年级的男同学有35人,女同学有37人,一共有多少人?其中有50人参加了今年暑假的“红色之旅”活动,有多少人没有参加“红色之旅”活动?

篇11:新人教版数学上册加减混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熟练的按有理数运算顺序进行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的混合运算。

2、在运算过程中合理的使用简化运算,培养良好的运算能力。

3、通过玩“24点”游戏开拓思维,更好掌握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难点:在运算中灵活使用运算律并且能准确掌握符号问题。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个读作:a的n次方(幂),a是底数,n是指数,„„叫做幂,他表示n个a相乘。

在前面几节课我们一共学习了5种运算,分别是那些运算呢?(学生回答: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注意乘方也是一种运算,我们学习了这五种运算所总结归纳出的法则再有理数的范围内都是适用的。下面我们来检测一下大家,自己在练习本上做

(1)(-13)+5;(2)(-10)-3 ;(3)(-8)×

214;(4)(15)(3);(5)(4)。4我们一起检验一下自己做的对不对。

首先看第一题:这一题是那种运算(学生答:加法)。那么前面我们学习的有理数加法的法则是?

学生答: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下面看这道题,首先判断是异号相加,绝对值不相等,那么符号取较大的绝对值的符号,是负号,然后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13-5得8结果应该是-8。同样详细讲解后面四道分别回忆并且正确使用使用有理数减法、乘法、除法、乘方的运算法则第(5)小题乘方复习底数是

指数是

它代表的意义是

2、讲授新知

通过练习我们复习了前面学过的有理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乘方这五种运算的法则,知道了如何分别进行这些法则的运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大家来看一下这个算式:„„„„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3+2„„×(-„„)=?

提示:在学习了乘方之后,我们说乘方是更高一级的运算在有乘方的算式中先算乘方。

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先来判断一下这个式子包含了哪几种运算?(加法、乘方、乘法),„„=4 那么这个式子我们可以把它变成。3+4×(-„„)=? 这样的话同学们是不是就见过了呢?接下来应该算乘法最后再算加法。

例1、3+2×()解:原式=3+4×()

2151=3+(

=

4)511 5现在我们自己总结一下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有括号先算括号的话,先算括里 面的。

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一道题:(学生自己做课本88页例2)例2、18-6÷(-2)×()解:原式=18—(-3)×()

=18-1 =17 叫学生回答解题过程,教师写在黑板上,带领学生按步检查解题过程是否正确。

131323112解:原式=(3)×()

911=(-9)×()

92例3:(3)×[()+()]

59=—11

教师讲解:先判断算式中包含哪几种运算,然后按步骤进行计算,每步计算过程详细讲解,做完后大家观察一下这个式子思考是否有不同解法。带领学生分析这个算式结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我们可以想到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用语言描述、用字母表示。结合本题分析此题中a、b、c、分别是:、、解法二:(3)×[()+()] 解: 原式=(3)×()+(3)×()

23592359

=9×()+9×()

=(—6)+(—5)

=—11

3、练习

学生自己做89页随堂练习第1题,叫学生上黑板做,教师讲解。

下面我把算式变得复杂一些,大家尝试一下:

72(3)(6)()

=4929(6)

=491854 2223591321 9

85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在计算中首先我们要判断式中包含哪些运算、是否有括号,其次熟练运用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计算过程中,灵活的运用运算律,使计算更加简便准确。

五、布置作业:

90页

篇12:新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

会应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的过程,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感受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互动交流的习惯,体会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

2.难点:领会因式分解的解题步骤和分解因式的彻底性.

3.关键: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向,演绎出平方差公式,对公式的应用首先要注意其特征,其次要做好式的变形,把问题转化成能够应用公式的方面上来.

教学方法

采用“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推进自己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观察探讨,体验新知

【问题牵引】

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

(1)(a+5)(a-5);(2)(4m+3n)(4m-3n).

【学生活动】动笔计算出上面的两道题,并踊跃上台板演.

(1)(a+5)(a-5)=a2-52=a2-25;

(2)(4m+3n)(4m-3n)=(4m)2-(3n)2=16m2-9n2.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两道题目,并运用数学“互逆”的思想,寻找因式分解的规律.

1.分解因式:a2-25;2.分解因式16m2-9n.

【学生活动】从逆向思维入手,很快得到下面答案:

(1)a2-25=a2-52=(a+5)(a-5).

(2)16m2-9n2=(4m)2-(3n)2=(4m+3n)(4m-3n).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完成a2-b2=(a+b)(a-b)的同时,导出课题: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平方差公式:a2-b2=(a+b)(a-b).

评析: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a、b,教学中还要强调一下,可以表示数、含字母的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

二、范例学习,应用所学

【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投影显示或板书)

(1)x2-9y2;(2)16x4-y4;

(3)12a2x2-27b2y2;(4)(x+2y)2-(x-3y)2;

(5)m2(16x-y)+n2(y-16x).

【思路点拨】在观察中发现1~5题均满足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可以使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

【教师活动】启发学生从平方差公式的角度进行因式分解,请5位学生上讲台板演.

【学生活动】分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解:(1)x2-9y2=(x+3y)(x-3y);

(2)16x4-y4=(4x2+y2)(4x2-y2)=(4x2+y2)(2x+y)(2x-y);

(3)12a2x2-27b2y2=3(4a2x2-9b2y2)=3(2ax+3by)(2ax-3by);

(4)(x+2y)2-(x-3y)2=[(x+2y)+(x-3y)][(x+2y)-(x-3y)]=5y(2x-y);

(5)m2(16x-y)+n2(y-16x)

=(16x-y)(m2-n2)=(16x-y)(m+n)(m-n).

篇1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会把异分母的分式通分,转化成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2.难点:熟练地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

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

进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是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必须转化为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然后按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法则计算,转化的关键是通分,通分的关键是正确确定几个分式的最简公分母,确定最简公分母的一般步骤:(1)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2)所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的幂的因式都要取;(3)相同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的幂的因式取指数的.在求出最简公分母后,还要确定分子、分母应乘的因式,这个因式就是最简公分母除以原分母所得的商.

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一般步骤:(1)通分,将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2)写成“分母不便,分子相加减”的形式;(3)分子去括号,合并同类项;(4)分子、分母约分,将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1. P18问题3是一个工程问题,题意比较简单,只是用字母n天来表示甲工程队完成一项工程的时间,乙工程队完成这一项工程的时间可表示为n+3天,两队共同工作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 .这样引出分式的加减法的实际背景,问题4的目的与问题3一样,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 P19[观察]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分数的加减法法则,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让学生自己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3.P20例6计算应用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所以要补充分子是多项式的例题,教师要强调分子相减时第二个多项式注意变号;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没有涉及分母要因式分解的题型.例6的练习的题量明显不足,题型也过于简单,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题,以供学生练习,巩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P21例7是一道物理的电路题,学生首先要有并联电路总电阻R与各支路电阻R1, R2, …, Rn的关系为 .若知道这个公式,就比较容易地用含有R1的式子表示R2,列出 ,下面的计算就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了,得到 ,再利用倒数的概念得到R的结果.这道题的数学计算并不难,但是物理的知识若不熟悉,就为数学计算设置了难点.鉴于以上分析,教师在讲这道题时要根据学生的物理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掌握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的情况,可以考虑是否放在例8之后讲.

四、课堂堂引入

1.出示P18问题3、问题4,教师引导学生列出答案.

引语:从上面两个问题可知,在讨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时,需要进行分式的加减法运算.

2.下面我们先观察分数的加减法运算,请你说出分数的加减法运算的法则吗?

3. 分式的加减法的实质与分数的加减法相同,你能说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4.请同学们说出 的最简公分母是什么?你能说出最简公分母的确定方法吗?

五、例题讲解

(P20)例6.计算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减法的运算,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减,第二个分式的分子式个单项式,不涉及到分子是多项式时,第二个多项式要变号的问题,比较简单;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法的运算,最简公分母就是两个分母的乘积.

(补充)例.计算

(1)

[分析] 第(1)题是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强调分子为多项式时,应把多项事看作一个整体加上括号参加运算,结果也要约分化成最简分式.

解:

=

=

=

=

(2)

[分析] 第(2)题是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先把分母进行因式分解,再确定最简公分母,进行通分,结果要化为最简分式.

解:

=

=

=

=

=

六、随堂练习

计算

(1) (2)

(3) (4)

七、课后练习

计算

(1) (2)

(3) (4)

八、答案:

四.(1) (2) (3) (4)1

上一篇:三年级下册课内阅读全下一篇:小学英语口语教学原则探究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