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

2024-09-02

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共6篇)

篇1: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

摘要:淡水资源是基础 自然 资源,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同时又是战略性 经济 资源,为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探讨21世纪水资源的国家战略及其相关 科学 问题 ,是世纪之交各国政府的重要议题之一。

关键词:水资源现状 发展 趋势 可持续利用

一、世界水资源及其发展趋势

地球上水的储量很大,但淡水只占2.5%,其中易供人类使用的淡水不足1%。据专家最新估计,全球陆地上可更新的淡水资源约42.75万亿m3,其中易于使用的约12.5~14.5万亿m3。按1995年人口统计,全球人均淡水资源约7450 m3,其中易于使用的淡水人均约2180 ~2440 m3。可见,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

水的需求随人口和经济发展而迅速增长。从1940-1990年,在50年时间内,全球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1995年全球用水总量已达36000亿m3,人均 用水628 m3,约占易用淡水资源量的27~30%。

水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是很不均匀的,有的地方多,有的地方少。据联合国调查,全球约有4.6亿人生活在用水高度紧张的国家或地区内,还有1/4人口即将面临严重用水紧张的局面。自从1977年在阿根廷的马德普拉塔召开的第一次联合国水资源大会以来,水资源已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目前 已有26个联合国机构参与与水有关的事务。近几年有数以百计的水问题国际会议召开。其中 影响 较大的会议有: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峰会;1997年在摩洛哥马拉喀什第一次世界水论坛;1998年巴黎水与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2000年海牙第二次世界水论坛等。联合国环境署在2002年发布的《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在2002年南非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全体代表一致通过将水危机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

在国际会议和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组织推动下,世界各国的水资源工作有了较大的进展。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水资源评价活动。对水资源的评价 方法 进行了 理论 探讨和实验 研究。在水资源规划研究中,由于竞争性用水问题的突出,导致了投资竞争,水资源在地区间、部门间和多目标用水间的合理分配问题已成为缺水地区在发展进程中诸矛盾的焦点,因而各国开始致力于流域和区域的规划研究。自80年代以来,水质与水环境恶化趋势加剧,已威胁到人群健康,水环境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各国制定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质标准,建立了河流、湖泊与水库的各类水质模型,并试图将水质研究与水量研究联系起来,以实现水资源学科中水量与水质的统一数学描述。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首脑会议后,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为水资源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各国在可持续发展观念启发下,从发展模式的高度认识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认识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相互关系,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管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中的作用,水资源管理中需水管理、供水管理、水质管理和水价管理的相互关系,以及水资源管理中的经济机制、法律 机制和行政机制的作用。对上述关系的再认识和大讨论,导致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提出与初步形成,标志着水资源学科开始步入其初步成熟阶段。

二、中国 水资源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水资源现状

根据上世纪80年代水利部估算,全国多年平均降水量约648㎜,降水总量6.2万亿m3。通过水循环形成可更新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合计约2.8万亿m3,并具有以下特点。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偏少

我国水资源的总量不算少,但按1997年人口统计,我国人均水资源量2220 m3,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31%;亩均水资源量为1442 m3/亩,相当于世界平均亩均2353 m3/亩的61%。

2、时空分布很不均衡,水土资源分布不相匹配

水资源的问题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尤其是与水土资源不相匹配有密切关系。全国十个流域可合并划分为南方、北方及西北三个明显不同类型区:

(1)南方片,包括长江、珠江、华东华南沿海、西南诸河四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少,经济发达,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

(2)北方片,包括长江以北的松、辽、黄、淮、海五个流域,属于人多、地多,经济相当发达,而水资源严重短缺地区;

(3)西北片,除额尔齐斯河外都属于内陆河流域,土地面积337万km2约占全国的35%。属于地广人稀,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该地区人均水资源不算少,耕地资源也十分丰富,但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生态环境的严重制约。

3、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

从1980年以来,北方干旱缺水与南方洪涝灾害同时出现,形成北旱南涝的局面。初步估计对全国水资源多年平均总水量的影响不大。但水资源在地区上的不均衡,进一步加剧了北方水资源供需失衡的矛盾。

(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1、供水能力

我国的供水能力从1949年的1000多亿 m3增加到2000年的5531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约4440亿m3;地下水开采量1069亿m3。

2、用水现状

我国用水增长迅速,1949年估计约1031亿m3;1997年到达5546亿m3,人均用水450 m3;2002年下降到5497亿m3,人均用水428 m3。其中农业用水占68%,工业 用水占21%,生活用水占11%。

3、用水效率

随着用水量的增加,用水效率逐年有所提高。但与经济发达的高收入国家相比,我国单方水的gdp产出量仍低于发达国家。它表明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用水效率的提高,节水尚有较大潜力。

4、全球与其它大国用水现状

1995年全球人口57.35亿,用水36000亿m3,人均用水628m3,其中:农业人均用水437 m3(占69.6%);工业131 m3(占9.7%); 生活60 m3(相当164l/日,占2.1%)。我国的人均用水量低于世界水平,仅为美国用水量的24%。

(三)当前面临的主要水资源问题

1、北方干旱持续,缺水形势加剧。地下水严重超采,黄河冲沙水被挤占,断流加剧。水污染发展,生态环境恶化;

2、南方洪涝灾害频繁出现,水污染得不到控制,造成了污染型缺水;

3、西北内陆地区水土资源过量开发,荒漠化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了生态型缺水; 4、2001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达626亿吨,全国评价河长中,ⅳ类以上污染河长占38.6%,大部份地区供水安全得不到保证。

以水资源紧张,水污染严重,洪涝灾害为特征的水危机,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当我国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的时候,必须进一步从人口、资源、环境的宏观视野, 总结 经验,调整思路,制定新的水资源战略。

篇2: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

农村秸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1 发展秸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的意义 1.1 有利于改善环境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郊区和粮食主产区,农民对秸秆作为传统生活燃料的需求减少,导致剩余秸秆处理难.

作 者:彭珍凤 陈杏华 查跃华 作者单位:刊 名:农业装备技术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EQUIPMENT & TECHNOLOGY年,卷(期):35(2)分类号:X7关键词:

篇3: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

关键词: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趋势

一、数字资源的概念及特点

(一) 数字资源的概念

数字资源, 即凡图书馆引进 (包括购买、租用和受赠) 或自建 (包括扫描、转换和录入) 的, 拥有磁、光介质或网络使用权的数字形态的文献资源, 是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及多媒体技术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发布、存取、利用的信息资源总和, 主要包括馆藏数字化资源、数字化馆藏资源、虚拟化馆藏资源。数字资源的利用有利于开展数字化资源的服务;便于用户进行跨平台检索;能够提供网上资源导航服务;有利于开展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有利于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1]。

(二) 数字资源的特点

1. 数字资源具有通用性和开放性。

数字资源是文献信息的表现形式之一, 具有通用性、开放性。数据库结构的标准化、数字资源的多样化及数字资源不重复性, 使终端读者能很好地在网络环境下共同使用这些数字资源, 并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 数字资源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

数字资源比传统出版物具有更丰富更生动的表现形式。数字资源借助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中介, 利用个人电脑所传递的诸如新闻、博客、网络文学、网络杂志、论坛邮件、RSS订阅和各种教程等为对象, 通过人机交互交流并获取读者所需要的信息, 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 加快了信息交流和反馈的速度, 是一种新的阅读交流、学习交互的互动方式, 具有跨越时空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信息量大、内容丰富、检索便捷、可参与互动等特征。

3. 存储介质的方便性。

数字文献资料的储存介质是服务器或光盘, 内存巨大, 存储内容多, 而且价格便宜, 极大地满足人们的阅读内容和范围;存储信息密度高容量大, 不用占很大的馆藏空间, 能有效地缓解馆藏空间无法满足传统文献资料日益增加的矛盾, 并提高了文献资源的利用率。

4. 利用上的便捷性。

数字资源不仅能存储文章、声音、图像等多媒体信息, 能提供各种检索途径, 检索速度快, 检索功能齐全, 而且具有打印输出及磁盘输出等多种输出方式, 为读者在资源利用上提供了便捷性。

二、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状况的研究综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数字资源成为人类知识信息传播与利用的主要形式。图书馆的数字资源会日益增加, 馆藏资源会逐步数字化和网络化,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和长效利用日益成为国际上关注的战略焦点, 也是今后数字图书馆在发展中重点研究的方向。

(一) 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状况

国外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 现在已经达到成熟期。美国在1993年就率先开始了数字化图书馆的研究工作。1995年起美国国会图书馆全力开发“美国往事”数字图书馆工程, 实现了500万件文献的数字化。仅2000年, 美国正在进行的资源数字化及数字图书馆项目达400项左右, 批准金额超过1.3亿美元[2]。芬兰的赫尔辛基科技大学图书馆于2001年11月开始使用该国Portalify公司开发的Liblet TM系统, 以短信息方式为读者提供到期通知、馆藏查询、预约等服务[3]。在2009年召开的第二届移动图书馆会议上, 面对手持设备飞速发展的大趋势, 世界各地的图书馆界专家、技术人员以及厂商交流移动图书馆的服务理念。其中, 来自爱尔兰的Ivan Ganchev等专家提出了移动图书馆系统架构, 倡导“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服务方式, 致力于向用户提供移动资源与服务[4]。

(二) 国内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状况

虽然中国图书馆数字化起步相对较晚, 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的资源逐步数字化和网络化, 图书馆数字资源的收藏日益增加, 不少图书馆每年用于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甚至已达全年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1/3, 数字资源占全部馆藏的比重越来越大, 数字资源建设已成为各个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高校图书馆, 数字资源在高校教学、科研的文献需求保障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5]。国家图书馆从2008年9月推出手持阅读器的借阅服务, 2009年9月实行外借服务。上海图书馆在2009年2月开始推行手持阅读器的外借服务[6]。为了方便北京大学师生体验新一代阅读, 2009年5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引进汉王电纸书, 首批共50套, 向北大读者提供免费的借阅服务, 帮助读者实现“数字移动阅读”[7]。特别是广东省的东莞市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建立了学习中心, 为读者提供数字阅读和移动阅读服务。2005年开发了“Interlib图书馆集群网络管理平台”, 实现24小时的自助图书馆开放服务, 截至2011年底东莞地区已建成24小时自助图书馆借阅服务点38个。

三、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发展趋势及策略研究

(一) 版权及知识产权的问题将会得到合理解决

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中版权问题是制约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要想数字资源得到很好地利用, 打消用户的顾虑, 就要加强版权及知识产权的研究, 在引进和使用数字资源时要妥善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 理顺版权方、终端厂商、读者、交易平台的关系, 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的管理制度。首先, 加强与技术商、设备商之间的合作关系, 建立相对灵活的版权策略, 避免与供应商的冲突, 解决版权所有者的顾虑, 取得购买和使用阅读器的优惠政策等。其次, 加快数字图书馆版权立法, 为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再次, 加强对馆员和读者知识产权法普法教育的培训, 让馆员和读者都能全面的了解知识产权法的一些相关规定, 尊重知识产权, 依法合理使用电子资源。在使用过程中, 针对不同类型的读者设定不同的资源访问权限, 图书馆接入读者涉及一般读者、高校、科研院所和立法机关决策机构等, 因此应对接入读者的资源访问权限进行分类, 以满足各类个层次读者的需求[8]。

(二) 新技术、新理念将会广泛应用到数字资源中

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新的技术和新的服务理念不断应用到数字资源中, 数字图书馆会超越时空, 无所不在。像网格 (Grid) 、P2P (Peer-to-Peer) 、流媒体 (Streaming Media) 、云计算与云存储技术等等这些新技术都已在数字图书馆中得到应用。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将会消除系统异构障碍、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共知, 使互联网上各种信息资源能互联互通, 用户可以随时交换、共享。一是使信息传输速度快, 信息服务范围广, 为用户提供高可靠性、高扩展性、高灵活性的信息资源和“看不见的”服务;二是信息服务呈交互性和灵活性, 信息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可以通过网络即时视频、信息互动, 用户还可根据自己的时间, 灵活选择流媒体信息服务[9];三是海量数据的存储问题将得到有效解决, 数据资源将更加注重标准化和规范化, 用户在资源获取和使用上将会更简便。

(三) 图书馆将趋向信息资源共享与图书馆联盟建设

信息资源是用户服务的基础和重要内容, 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 图书馆联盟也是以后各类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组织中最为普遍的组织形式。共建、共知、共享能提升信息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不论是高校图书馆, 还是其他公共图书馆, 都应该适时调整馆藏资源的采购策略, 加大数字资源的建设力度, 加强各馆之间的合作,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现多种资源的深度融合和共享。

1. 加强图书馆门户网站的建设, 建立个性化图书馆网站,

重点解决图书馆的软硬件配套、网络数据安全、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数据存储与管理的层次化、人力资源共享等问题, 让数字移动资源具有良好的开放性。

2. 加强自建数据库和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在进行现有资

源数字化进程的同时加强网络资源的开发、自建数据库和虚拟图书馆的建设。加快本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 特别是加强各馆特色馆藏的数据库建设, 根据区域特色, 形成各种特色数据库, 适当增加或扩大数字图书、数字期刊、数字报纸、网络教育出版物、网络原创文学、手机出版物等数字出版物的购买比例, 并将其进行分类、编目、整合等深加工, 揭示其知识内容[10]。

3. 通过“云计算”、“云服务”的方式与公共图书馆、高校图

书馆、图书馆服务商等组成图书馆联盟, 进行馆际之间的合作, 形成全国性、区域性、系统内和系统外联盟协调的共享局面, 避免资源重复, 节约成本, 扩大现有数字文献资源的流通量, 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丰富而又便捷的数字资源, 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需求, 真正实现图书馆在时间上的无时不移动, 在地点上的无处不移动, 在内容上的无所不移动。

(四) 图书馆的服务将趋向泛在化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知识机制将日趋完善, 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将成为图书馆服务的重要内容。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的建立将逐渐普及, 图书馆的服务趋向泛在化, 读者空间变得丰富多彩, 24小时的自助服务, 自助借还、自助文印、自助管理将能为读者提供任何用户、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

1. 加大图书馆馆员的培训力度, 提升馆员的服务能力, 面

对读者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人员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它需要技术的支持, 需要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首先, 加强学科馆员和信息技术馆员的队伍建设, 注重培养精通计算机、图书情报、文献数字化管理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其次, 加强对现有馆员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高馆员数字信息参考咨询服务的能力。调整素质构成结构, 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把馆员从日常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 从事技术研发, 向专业的信息咨询服务人员转型, 对网上的信息资源和图书馆现有的数字资源进行深度挖掘、组织、整合, 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对口服务、知识的增值服务。

2. 完善图书馆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

在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应该改变以前的服务模式, 不断完善服务体系, 提高服务质量。首先, 在制度管理上, 做好日常的工作规范、岗位职责、馆员继续教育、文献建设的制度管理, 提升图书馆的文化价值。其次, 在馆藏结构上, 调整文献资源的结构比例, 调整文献资源的建设策略, 注重基础学科书目、期刊的构建;加大数字资源建设, 选择适合的数字阅读内容, 为读者提供合理、全面、快捷的借阅方式。再次, 在服务内容上, 除了继续做好纸质文献的借阅工作外, 更要的是做好数字资源的服务工作, 利用手机短信或者图书馆的网络平台为读者提供图书的到期提醒、图书预约、图书催还、新书通告、参考咨询、信息定制服务、公共信息发布等工作。

总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将会加速图书馆的转型, 在未来, “数字资源服务”、“知识服务”、“移动阅读服务”、“移动信息服务”、“移动个性化服务”将是今后图书馆最主要的服务形式, 当用手持设备访问的时候, 尤其是手机, 对应的是读者的身份、读者的个性阅读需求等, 将可以实施很多个性化服务, 如分享搜索词、分享收藏、精确的文献评价、定制文献推送等[11]。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将使图书馆数字文献资源更高效、更便捷、更随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能满足读者多元化、类型化、个性化、互动化的阅读需求, 能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文献内容的快速传递;能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无缝链接, 真正实现图书馆在时间上的无时不移动, 在地点上的无处不移动, 在内容上的无所不移动, 让读者真正体会到图书馆的泛在服务。

参考文献

[1]田丽梅.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1, (18) :51-52.

[2]美国数字图书馆发展之启示[EB/OL].hi.baidu.corn/数图科技/blog/item/186bd88f4, 2007-06-21.

[3]Pasanen I.Around t he world to Helsink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ew library services for mobile users.Library Hi Tech News, 2002, (5) :25-27.

[4]魏群义, 侯桂楠, 霍然.移动图书馆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 2012, (1) :80-85.

[5]高云, 屈小娥.对陕西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的思考[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 2011, (2) :4-6.

[6]解小毅, 李春明, 王燕荣.手持阅读器在图书馆中的应用研究——以国家图书馆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0, (6) :23-27.

[7]唐勇, 张春红, 张京凤, 等.手持阅读器——拓展图书馆的服务[J].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0, (7) :7-10.

[8]文为民.互联网环境下读者服务模式的延伸[J].新世纪图书馆, 2012, (3) :30.

[9]黄幼菲.泛在知识环境下后数字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及走向[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1, (10) :20-25.

[10]徐燕宾.电子书阅读器与高校图书馆的数字阅读服务[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7) :187.

篇4:资源利用新趋势

关键词:水资源;中水回用;合理利用

中图分类号:X70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09)23-0155-02

1中水简介

中水指各种排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其水质介于清洁水(上水)与污水(下水)之间;中水能够代替非饮用、与人体非直接接触的自来水,应用于市政杂用等领域;将污水处理为中水并加以使用的过程就是中水回用。“中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准。其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处理即是采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化学方法将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使之达到一定水质要求,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城市污水经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包括污水处理厂经二级处理再进行深化处理后的水和大型建筑物、生活社区的洗浴水、洗菜水等集中经处理后的水)统称“中水”。其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与排入管道内污水(下水)之间,亦故名为“中水”,中水利用也称作污水回用。

2中水回用的趋势和重要性

2.1资源短缺危机

随着现代社会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用水量剧增,加以水质不断恶化,水资源情况日趋紧张。这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我国水资源总量可观,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同时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污水排放量也逐年增加,河湖污染日趋严重,北京、天津、长春、大连、青岛、唐山和烟台等大中城市已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城市工业每年损失达数千亿元。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急剧增加和水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许多国家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因此把城市外排污水作为第二水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中水回用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危机。

由此可见,水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寻求保护水资源和使水资源增值的有效途径,缓解水资源的紧缺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任务。美国、以色列、日本等国的中水回用已有相当的水平,厕所冲洗、园林灌溉、道路保洁、城市喷泉、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尤其是日本,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使用中水,较大的办公楼或者公寓大厦都有就地废水处理设施,主要用于厕所冲洗,东京市和福冈市都规定:新建筑面积在30 000m2以上,或可回用水量在100 m3/d以上,都必须建造中水回用设施。我国一些缺水城市20世纪80年代以来相继建设了一些中水回用的示范工程,目前,北京、大连、青岛、太原、天津等缺水城市都有城市中水回用工程,主要将中水回用于工业及市政等方面。但由于起步较晚,加之对中水回用技术及其带来的效益,尤其是经济效益缺乏足够的认识,中水回用系统在我国发展缓慢。而目前国内外污水处理市场发展非常迅速,各种处理技术也日趋成熟,在水资源紧缺的现实下,将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所以污水处理并不是最终目的,实现水资源在利用才是当今城市污水治理的出发点。应大力推行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提高它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城市中水回用技术就是提高处理后的水质,回供给工业和城市杂用水的方法,把经过处理的污水作为一种新的水资源,加以再利用,以缓和水危机,有利于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的经济效益。我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城市污水就近可得,易于收集,易于处理,数量巨大,稳定可靠。凡是污水处理厂都可将污水再次适当处理后回用。全国污水回用率如果平均达到20%,足可以缓解一大批缺水城市的供水紧张。但目前我国还没有中水回用的专项工程,因此中水回用必将成为我国大中城市和一些缺水城市必然采取的措施,充分地发挥它的环境效益!

2.2工艺简介

2.2.1工艺类型

按处理方法,中水处理工艺一般分为3种类型。

(1)物理处理法:如膜滤法,适用于水质变化大的情况。它装置紧凑,容易操作,以及受负荷变动的影响小。

(2)物理化学法:如砂滤、活性炭吸附、浮选、混凝沉淀等,适用于污水水质变化较大的情况。特点是技术先进,结构紧凑,占地少,管理简单。

(3)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接触氧化法、生物转盘等,适用于有机物含量较高的污水。具有适应水力负荷变动能力强、产生污泥量少、维护管理容易等优点。

2.2.2基本流程

单一的中水处理方法一般很难达到回用水水质的要求。通常回用技术需多种污水处理技术的合理组合起来进行深度处理,目前,主要的工艺流程有以下3种:①原水-格栅-调节池-接触氧化池-沉淀地-过滤-消毒-出水。②原水-格栅-调节池-絮凝沉淀池-超滤膜-消毒-出水。③原水-格栅-调节池-活性污泥池-超滤膜-消毒-出水。

2.2.3选择原则

中水回用流程的选择应根据进水水质以及回用要求来选择,如果是沐浴、清洁或喷洒等水质较好的杂排水为中水水源时,一般采用物理化学法为主的处理工艺流程。若主要以厨房、厕所冲洗水等含有机物为主的生活污水为水源时,一般采用生化法为主或生化、物化结合的处理工艺。

2.3分类

2.3.1处理系统分类

中水系统大致可分3类:①城市中水系统。利用城市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回用,方便高效;②小区中水系统。主要是对一些远离城市管网的生活小区内或建筑群的污水实现就近收集和处理、所生产的再生水就地利用;③建筑中水系统。主要就是一些宾馆、学校等,收集单个建筑内生活污水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建筑物和小区。

2.3.2用途分类

中水因用途不同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饮用水的标准而直接回用到日常生活中,即实现水资源直接循环利用,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水资源极度缺乏的地区,但投资高,工艺复杂;另一种是将其处理到非饮用水的标准,主要用于不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用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于工业,如印染、造纸、钢铁、电力、冷却设备补充用水等,另一方面就是生活污水。如冲厕、园林和农田灌溉、汽车清洗、消防、道路清洁、绿化浇洒等。

通过对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实行中水回用,可一定程度解决河网及流域的环境补给水源,提高当地河网的水环境容量,并可作为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和市政杂用水,这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十分有利。

3中水利用现状

3.1国外现状

中水回用技术在国外早已应用于实践。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国

家都大量地使用中水。在中水利用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

日本从20世纪80年代起大力提倡使用中水,并在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间,专门设置了中水道。要求新建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办公楼以及会馆、公园、运动场等公共建筑物都须设置中水道。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开发了很多污水深度处理工艺,在新型脱氮、脱磷技术,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等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建立起了许多“水再生工厂”;美国也是世界上中水利用最早的国家之一,有300余座城市实现了污水处理后再利用;新加坡为了更好地节约水资源,目前每天至少有数千万升经过深度处理的中水已经加到饮用水管中,不是单纯作为中水利用了。1987年以色列全国已有210个市政污水回用工程,城市污水回用率达72%。国外的研究资料表明,超滤技术作为中水处理的后处理技术,具有适应性强、对悬浮物、细菌和洗涤剂的去除率高,出水稳定等诸多优点。

实行中水回用可减少污水排放量,消除因污水排放而造成的对河流的污染,减少环境资源损失,有效保护水环境。只有结合当地具体情况,根据回用点的水质要求,选择处理方法才能达到经济合理的处理使用效果。

3.2国内现状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使用中水回用技术,起步较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15年~20年,主要还是用于居民冲厕、灌溉、景观用水、洗车,正在开发的工业和农业中的使用,因此更应加大研究力度,以缩短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发展水资源再生产业。北京、天津、青岛等缺水的城市都把中水回用列入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在北京,许多居住区和集中建筑均要求配套建设中水处理站或中水机房,将沐浴、盥洗、洗衣等优质杂排水收集处理后供冲厕、绿化、洗车等。目前天津市的一些小区都使用中水来替换自来水用于景观用水,以及浇灌绿地,还为此专门出台了关于住宅使用中水的规定。

4存在的问题

由于水资源危机感和节水意识不强,污水回用方面的科技投入不足等导致全国大型污水回用项目为数不多,回用率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回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费用高,利用率低;②法规政策不完善;③设施布局不合理,输配水管道系统不健全;④施工难度大;⑤投资大,运行成本高;⑥能耗高、异味、泡沫问题难以解决。所以,中水回用技术还不健全,仍然是一个急需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5发展中水回用的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人们对中水回用认识上的不足,提高公众对中水回用意义的理解,使公众充分意识到水资源紧缺的严峻性,认识到进行中水回用、开辟第二水源对解决当今城市用水矛盾的重要性。

(2)改革现行水价,合理制订城市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收费政策体系,确定中水水价时既要考虑低于自来水水价,以形成差价,刺激中水使用;又要考虑按质论价。根据不同的水质标准确定价格。

(3)建立完善的排水管网及泵站,确保污水处理厂的进水量;切实抓好工业废水的预处理,严格控制进水水质。

(4)在确保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基础上。完善中水回用管网的配套建设,协调好整个城市的水资源,做到分质供水,各尽其用,使中水回用发挥最大的效益。

(5)制订合理的排污收费政策体系,配套完善资源化利用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措施,采用政府投资和社会化集资、融资办法,实行市场经济化操作,大力支持和推广中水回用。

6结束语

篇5: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

2001年世界茶叶产量达302.2万吨,出口总量达138.86万吨。随着各茶叶生产国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茶叶生产效益不断下降。为促进茶叶消费,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茶树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开发多元化的茶叶产品,特别是在茶深加工、综合利用及茶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面更是蓬勃发展,使茶叶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

1、新型茶制品

(1)高γ-氨基丁酸茶

高γ-氨基丁酸茶是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蔬菜茶叶试验场首次开发成功的新型茶,要求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必须达到150 mg/kg以上,高γ—氨基丁酸茶具有明显的降低人体血压的功效。因此高γ-氨基丁酸茶(商品名GABA)自1987年在日本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正在形成叶茶、袋泡茶和罐装茶等系列产品。该茶卖价比一般同级绿茶高1倍。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也开始研究提高CTC红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我国也研制出高γ-氨基丁酸炒青绿茶。

提高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a.改变加工技术鲜叶先经氮气处理,然后用半发酵茶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b.用红外线照射加温处理茶鲜叶50分钟,可使其γ-氨基丁酸含量有明显提高。

c.用0.1-0.2mol/L的谷氨酸钠溶液处理茶鲜叶3小时,可使鲜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提高近1倍。

d.以上两种方法结合,鲜叶中的γ-氨基丁酸可提高75%。据此,日本提出一种新的加工工艺,该工艺的流程为:谷氨酸钠溶液处理鲜叶→搅拌、红外线加温→蒸热→粗揉→揉捻→中揉→干燥。经该工艺加工的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可较正常工艺加工的茶叶高1.7-2.7倍。

e.鲜叶先用微波处理(0.3-0.6kW处理10-20分钟),再加工成成茶。实验表明,以0.3-0.4kW微波照射20分钟的效果为最佳。

f.嫌气和好气条件轮流处理鲜叶,在10ºC温度下,先嫌气条件下处理3小时,然后好气条件下处理3小时,如此交替进行,处理5次。

(2)低咖啡因茶

低咖啡因茶是一种适于神经衰弱者、孕妇、老人、儿童等特定人群饮用的茶类,它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将茶叶中所含的大部分咖啡因脱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他的有效成分和风味,以满足上述特定饮茶人群的消费需求,使他们既能享受到饮茶的风趣,又尽可能减少因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而对睡眠和心脏跳动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低咖啡因茶在欧、美市场上销售已较流行,均为低咖啡因红茶,采用超临界萃取法进行加工,而低咖啡因绿茶在国内外市场上尚未正式面市。据报道,意大利茶叶市场上低咖啡因茶的销量占30%左右(约4000吨),加拿大低咖啡因茶的销量占到茶叶总销量的4%,约为500余吨。德国的Halssen和Lyon Gmbh公司是德国唯一拥有多项低咖啡因茶生产专利的公司,生产多种低咖啡因茶系列产品;Plantextract饮料公司也生产低咖啡因茶。日本也于近年开发了低咖啡因绿茶产品,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经研究获得低咖啡因绿茶的加工技术,研制成功应用热水浸渍原理的茶叶咖啡因脱除机,茶叶中咖啡因脱除率为70%,其他有效成分则可保留90%以上。低咖啡因茶对妇女、儿童以及咖啡因过敏者是有益的,因而市场前景看好。

(3)有机茶

有机农业始于17世纪,德国是开展有机农业最早的国家。有机茶出现于1983年,斯里兰卡是世界上开发有机茶最早的国家。目前,世界有机茶的生产量约为8100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0.27%,其中65%-70%是红茶,其次是绿茶,少量乌龙茶。

有机茶的世界销量为6000-6500吨,仅占茶叶总销售量的0.5%,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国2000年有机茶产量约4000吨,2001年4500吨,出口2800吨,内销约1700吨。内销市场主要在北京、其次在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

2、茶叶深加工产品

(1)茶饮料

美国于1972年率先开发出茶饮料(冰茶iced tea)。冰茶是一种调味茶,以茶为基质,再调以糖、酸、风味物质等配制而成。冰茶与过去的汽水和果汁饮料不同,它是天然类型产品,并具有清新感、口感适中的特点,颇受消费者欢迎。因此,美国的饮料行业把冰茶划入“新时代饮料”这个范畴。近十年来,冰茶在美国发展较快,1997年包装茶饮料已达300万t,约占饮料市场的2.2%,占世界茶饮料总量的30%。

日本伊藤园1981年以中国福建乌龙茶为原料试制罐装乌龙茶,1982年正式推向市场,是世界上最早研制纯茶饮料的国家。随后,茶饮料市场迅速发展。1985年仅有2.4%,1990年也不过13%的市场份额,2001年茶类饮料的总消费量为475万立升,占清凉饮料总体的30.2%的市场份额,在这15年间增长了10倍,而近10年间增长了3倍,已成为饮料领域的龙头。另外茶类饮料在不含糖的无糖饮料领域中占25.5%,仅此一项就大大超过了比大量用糖的乳性饮料的20.4%,含可乐的碳酸饮料的17.2%和果实饮料的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茶饮料的发展也相当迅速。1996年西欧茶饮料的消费量达150t,比1992年增长2倍。茶饮料在软饮料市场的占有率从1991年的0.7%提高到1997年的10.7%。茶饮料的品种以冰茶为主。我国茶饮料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产品为碳酸型茶饮料,但由于当时受国外可乐型饮料冲击,茶饮料在市场昙花一现。1995年,旭日升集团正式将调味茶饮料(冰茶)推向市场。以后,日本三得利、我国台湾的统一和康师傅、可口可乐、娃哈哈等公司先后在大陆投资兴建茶饮料厂。全国现有10余家企业生产茶饮料,1997年全国茶饮料不足20万t,2000年茶饮料185万t,2001年为约300万t。2000年国内茶饮料消费量居瓶装水(554t)和碳酸饮料(420t)之后,列第三位。当前茶饮料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避免茶汤沉淀的生成;二是香气的保持及增香。

(2)速溶茶

20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研制出速溶红茶,1943年获得发明专利。50年代,英、美等国工业化生产速溶茶并投放市场。70年代,美、英等国逐渐将速溶茶生产转移到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国。目前上述三国已成为世界速溶茶生产大国,1997年其速溶茶的产量为4891t。速溶茶加工工艺有热提取和冷提取两种方法,热提取香气低,冷提取滋味淡。20世纪80年代以后,膜分离技术、酶技术等高新技术逐渐应用于速溶茶的制备,使速溶茶的滋味和香气有明显改善。但迄今为止,速溶茶主要作为茶饮料的原料,速溶茶消费远不如速溶咖啡普及。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速溶茶,目前全国速溶茶产量约为100t。

(3)超细微茶粉

20世纪90年代,日本将绿茶研磨成末茶应用于茶道和食品,制成茶豆腐、茶面包、茶酒以及其他茶叶食品,其后又应用于冰淇淋、糖果等食品中。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超细微茶粉,其种类有绿茶粉、红茶粉、乌龙茶粉等,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绿茶粉,其关键加工技术为:一是对鲜叶原料采用保绿手段,即在鲜叶中添加保绿剂或使用蒸青方式杀青,加工成色泽绿翠的干毛茶;二是使用超细微茶粉技术,将茶叶粉碎成300目以下(约60μm)的微细粉末,并保持茶叶原有色泽。超微粉茶因为粒度很细,添加于食品中,吃在口中不会有任何粒度的感觉,故可使食品中既富含茶叶的营养和保健成分,又使原来舍弃的纤维素等得以利用,同时还赋予了食品天然绿色,等于添加了绿色色素,形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茶叶食品。

(4)鲜茶汁

国内1985年开始研制鲜茶汁,分为红茶鲜茶汁、绿茶鲜茶汁和乌龙茶鲜茶汁,其提取工艺

如下:

红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自然萎凋(18-20小时)→锤击粉碎机粉碎→发酵(约30分钟)→螺旋压榨(压强:1t/cm2)。

绿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摊放(18-20小时)→杀青→锤击机粉碎→螺旋压榨机压榨(压强:1t/cm2)。

乌龙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晒青→做青→杀青→锤击机粉碎→螺旋压榨机压榨(压强:1t/cm2)。

(5)茶酒

茶酒是一种含低度酒的碳酸饮料(一般不超过5%的酒基)。用干茶提取液,加入增甜剂、增酸剂和酒基直接配制,或者在茶叶提取液中加入酒母,进行发酵处理,产生酒香后,滤去沉淀物,再按配方加入其它的配料。成品具有酒味芬芳甘冽的香槟风味,一般酒度在2-5度,含糖8-9度,酸度在0.2-0.8度之间,要求具有酒质,色泽明亮,香味明显,甜酸适中,酒体协调,杀口感强等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生产研制的茶酒甚多。国外以日本众多,仅静冈县茶叶试验场便研制出红茶酒、乌龙茶酒、花茶酒和绿茶酒等品种。此系列茶酒,香甜可口,风味独特,酒度较低,又是天然植物的发酵酒,所以投放市场后深受老人、妇女的欢迎。英美等国家主要开发应用配制酒,例如滋补茶酒混饮、果味茶酒、茶酒冷混饮、朗姆茶酒热混饮、白兰地茶酒混饮。酒度高低不一,各具风格,特别是具有茶酒共同特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2.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研究。1976年从茶叶中提取出“7369”防辐射物质,经临床试验有效率在90%以上。80年代中期,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作为食品的天然抗氧化剂。随着提取技术的进步,茶多酚含量可达80%以上,制率在1.5%左右。茶多酚向医药拓展。成为商品的茶多酚制品有:(1)茶色素心脑健,用于防治动脉粥状硬化;(2)维多酚,作抗氧化保鲜用;(3)亿福林心脑健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粥状硬化及冠心病。“八五期间”,提出了用一分茶叶原料同时制备茶多酚、咖啡碱、多糖和茶色素的系统分离中试工艺,生产的茶多酚含量达到95%以上,其中儿茶素含量超过60%,得率6.0%;咖啡碱含量达到80%以上,得率1.5%,通过脱色、结晶处理,纯度达到99.0%。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成功地分离出5种儿茶素单体,其中4种儿茶素单体的纯度达到97%以上。采用酶技术可将酯型儿茶素转化为非酯型儿茶素。茶多糖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抗动脉硬化,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因此,茶多糖可用于对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疗。茶多糖含量随茶叶原料的老化而增加,乌龙茶中多糖含量为2.63%±0.27%,约是红茶的3.1倍和绿茶的1.7倍。茶多糖提取工艺流程:茶叶原料预处理→浸提→过滤→减压浓缩→沉淀→离心→干燥→纯化

3.茶树综合利用产品

(1)茶籽的综合利用

* 茶籽榨油

20世纪70年代提出茶籽榨油新工艺,通过精制的茶籽油可以食用;首次成功地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茶籽制油的工艺流程是:清理、脱壳、蒸炒、入榨、毛油压滤、饼粕浸出、毛油精炼,最后获得精炼油。

茶籽制油工艺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是:茶籽原料含水分≤15%;茶籽仁壳比(干重)为65∶35;茶籽入榨水分:2%-3%;茶籽入榨温度:110-120℃。

* 茶皂素提取与利用

茶籽饼中含有10%-15%的茶皂素,可提取利用,茶皂素的提取方法常用的有水浸法、有机熔剂法、水提-醇萃法和吸附树脂法。80年代以来,利用茶皂素的天然表面活性,先后研制出茶皂素石蜡乳化剂、茶皂素洗理香波、农药湿润剂等;根据茶皂素具有表面活性和很强的发泡特性,研制出茶皂素加气混凝土稳泡剂;研究发现茶皂素对含血红素的鱼类产生溶血作用,对含血兰素的鱼类没有溶血作用,根据这一特性,研制出对虾养殖保护剂等产品。

(2)茶花的利用

茶树在一年的生长发育中,除了芽叶生长外,还有大量的花。据测算,每公倾茶园可产花干300kg左右,茶花利用资源丰富。由于茶花中成分与茶花相仿,鲜茶花烘干后,可以泡饮。云南省还用茶花窨制红茶,窨制后的成茶,花蜜香浓爽持久。

(3)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

* 茶饲料的开发利用

废茶和速溶茶、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等生产后形成的茶渣,含有高达52%的动物可消化的营养物质,但将其作为动物饲料,必须经过发酵处理,使废茶和茶渣中的粗蛋白和多糖降解。具体方法是把废茶或茶渣烘干至含水分6%-8%,机械粉碎,然后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于100℃下处理1h,除去木质素。然后用果胶酶或木霉菌在40℃下发酵3-4d,在70℃下烘干至含水量4%-5%,适当粉碎后即可包装备用。

茶籽饼中含有茶皂素,具溶血性,故将其用于饲料之前需经脱毒处理。

茶叶用于饲料,一般可加工成茶粉与其他饲料配合使用。茶制饲料不仅可为家禽、家畜等饲养动物提供营养,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改善禽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能够显著增加经济效益,辟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茶饲料的应用方法有茶叶入饲料育肥牛、使瘦牛复壮、增加奶牛的产奶量、茶叶配中草药滋补剂育肥猪、促进小鸡生长和改善鸡肉鲜嫩度、提高母鸡产蛋量和改善鸡蛋品质。

* 茶兽药的开发和应用

茶叶中的很多成分如多酚类、多糖类、生物碱类和维生素类,以及茶籽中的茶皂素等机能性成分都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有抑菌、杀菌、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消化生长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据实验,将茶叶提取物(多酚类物质含量为20%)的片剂按每天1.5g剂量与牛奶一起喂饲10-30天龄的小奶牛,连续4周,发现茶叶可减轻奶牛腹泻。

目前茶兽药的应用方法有a.用于治牛感冒、牛鼻炎、牛前胃弛缓、牛厌食等;b.用于治猪感冒、猪痢疾、猪食盐中毒等,此外还可用于治疗兔、马骡及羔羊的疾病。

二、茶资源利用趋势

篇6:水资源利用发展趋势

1、简政放权后,资源综合利用取消了审批认定,由纳税人自我陈述,提供资料,并承担法律责任。

2、注重纳税信用的应用。纳税信用C、D级的纳税人不享受即征即退优惠,该规定促使企业重视日常纳税质量,维护良好纳税信用。

3、对违法行为的联合惩戒措施。纳税人受到税收、环保处罚(警告或单次1万元以下罚款除外)的,36个月内不得享受。该规定促使企业守法经营,同时对轻微处罚(警告或单次1万元以下)不停止退税。

4、避免执行过时标准、目录的尴尬。如有更新、替换,统一按最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目前在建筑物、构筑物的固定资产分类上就存在此类标准过时的问题,税务机关一直执行过时的1994版《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1994),而不执行《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

5、继续强调即征即退单独核算,未单独核算不得退税。

6、规范优惠名单公开,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省级税务机关每年2月底前在其网站公布本地区上一的增值税即征即退纳税人:纳税人名称、纳税人识别号,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数量,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名称。

笔者预计,高新企业、软件企业等税收优惠,会比照前四条进行相关修订,以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应用,规范税收优惠的政务信息公开,让社会监督在监管中发挥更大作用。

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

财税〔2015〕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了落实国务院精神,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规范和优化增值税政策,决定对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政策进行整合和调整。现将有关政策统一明确如下:

一、纳税人销售自产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提供资源综合利用劳务(以下称销售综

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可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具体综合利用的资源名称、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名称、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退税比例等按照本通知所附《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以下简称《目录》)的相关规定执行。

二、纳税人从事《目录》所列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其申请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时,应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属于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二)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不属于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禁止类、限制类项目。

(三)销售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不属于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综合名录》中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或者重污染工艺。

(四)综合利用的资源,属于环境保护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列明的危险废物的,应当取得省级及以上环境保护部门颁发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且许可经营范围包括该危险废物的利用。

(五)纳税信用等级不属于税务机关评定的C级或D级。

纳税人在办理退税事宜时,应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其符合本条规定的上述条件以及《目录》规定的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的书面声明材料,未提供书面声明材料或者出具虚假材料的,税务机关不得给予退税。

三、已享受本通知规定的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的纳税人,自不符合本通知 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完善资源综合利用及劳务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5号)、《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享受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优惠政策的纳税人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通知》(财税[2013]23号)同时废止。上述文件废止前,纳税人因主管部门取消《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或者因环保部门不再出具环保核查证明文件的原因,未能办理相关退(免)税事宜的,可不以《资源综合利用认定证书》或环保核查证明文件作为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继续享受上述文件规定的优惠政策。

附件: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2015年6月12日

附件:

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

类别 序号 综合利用的资综合利用产品和劳源名称

务名称

退税比例

技术标准和相关条件

1.1 油母页岩

煤炭开采过程

页岩油

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产品燃料95%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70%

一、共、伴生矿产资源 1.2 中产生的煤层电力

气(煤矿瓦斯)油田采油过程1.3 中产生的油污泥(浮渣)

100%

乳化油调和剂、防产品原料70%以上来自所水卷材辅料产品 砖瓦(不含烧结普

列资源。

70%

二、废渣、废水2.1 废渣

通砖)、砌块、陶

粒、墙板、管材(管产品原料70%以上来自所桩)、混凝土、砂列资源。浆、道路井盖、道路护栏、防火材料、(液)、废气

70%

耐火材料(镁铬砖除外)、保温材料、矿(岩)棉、微晶玻璃、U型玻璃

1.42.5及以上等级水泥的原料2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其他水泥、水泥熟料的原料40%以上来自所列2.2 废渣

水泥、水泥熟料

资源;

2.纳税人符合《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4915—2013)规定的技术要求。

1.产品原料9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产品以建(构)筑废物为原料的,符合《混凝土用再生粗骨料》(GB/T 建(构)筑废物、煤矸石

25177-2010)或《混凝土

建筑砂石骨料

和砂浆用再生细骨料》50%(GB/T 25176-2010)的技术要求;以煤矸石为原料的,符合《建设用砂》(GB/T 14684-2011)或《建设用卵石、碎石》(GB/T 14685-2011)规定的技术要求。

2.4 粉煤灰、煤矸氧化铝、活性硅酸氧化铝、活性硅酸钙生产石

钙、瓷绝缘子、煅原料25%以上来自所列资

70% 2.3

50%

烧高岭土 源,瓷绝缘子生产原料中煤矸石所占比重30%以上,煅烧高岭土生产原料中煤矸石所占比重90%以上。1.产品燃料6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纳税人符合《火电厂大煤矸石、煤泥、2.5 石煤、油母页电力、热力

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和国家50% 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力(燃煤发电企业)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技术要求。

1.产品原料90%以上来自2.6 氧化铝赤泥、电石渣

氧化铁、氢氧化钠所列资源; 溶液、铝酸钠、铝 酸三钙、脱硫剂

2.生产过程中不产生二次废渣。

1.产品原料9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石墨异形件、石墨

50% 2.7 废旧石墨 块、石墨粉、石墨2.纳税人符合《工业炉窑50% 增碳剂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9078-1996)规定的技术要求。

垃圾以及利用2.8 垃圾发酵产生电力、热力 的沼气

1.产品燃料8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纳税人符合《火电厂大

100%

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或《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规定的技术要求。

2.9 退役军用发射药

涂料用硝化棉粉

产品原料9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1.产品原料3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废旧沥青混凝土

再生沥青混凝土

2.产品符合《再生沥青混50% 凝

50% 2.10

(GB/T 25033-2010)规定的技术要求。1.产品原料7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蔗渣浆、蔗渣刨花板和纸

2.生产蔗渣浆及各类纸的纳税人符合国家发展改革50% 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技术要求。1.产品原料9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润滑油基础油、汽

2.12 废矿物油

油、柴油等工业油2.纳税人符合《废矿物油50% 料

回收利用污染控制技术规范》(HJ 607-2011)规定的技术要求。2.11 蔗渣

1.产品原料90%以上来自环己烷氧化废环氧环己烷、正戊液

醇、醇醚溶剂

所列资源;

2.纳税人必须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

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2.14(矿井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滤)液等

废弃酒糟和酿蒸汽、活性炭、白2.15 酒底锅水,淀碳黑、乳酸、乳酸产品原料80%以上来自所粉、粉丝加工钙、沼气、饲料、列资源。废液、废渣 含油污水、有机废水、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油田采微生物蛋白、干化2.16 油过程中产生污泥、燃料、电力、的油污泥(浮热力 渣),包括利用上述资源发酵产生的沼气

1.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煤焦油、荒煤气(焦炉煤气)

所列资源;

柴油、石脑油

2.纳税人必须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

2.18 燃煤发电厂及石膏、硫酸、硫酸1.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50%

2.13 50%

1.产品原料100%来自所列资源;

再生水

2.产品符合《再生水水质标准》(SL368—2006)规定的技术要求。

50%

70%

植物蛋白

产品原料或燃料9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其中利用油田采油过程中产生的油污泥(浮渣)生产燃料的,原料6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70% 2.17 50% 各类工业企业铵、硫磺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高硫天然气

所列资源;

2.石膏的二水硫酸钙含量85%以上,硫酸的浓度15%以上,硫酸铵的总氮含量18%以上。

1.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高纯度二氧化碳产品符2.19 工业废气

高纯度二氧化碳、合(GB10621—2006),工工业氢气、甲烷

业氢气产品符合(GB/T3634.1-2006),甲烷产品符合(HG/T 3633-1999)规定的技术要求。

70% 工业生产过程2.20 中产生的余电力、热力

热、余压

产品原料100%来自所列资源。

1.产品原料中95%以上利用上述资源;

100% 3.1

三、再生资源 废旧电池及其拆解物

金属及镍钴锰氢氧化物、镍钴锰酸锂、氯化钴

2.镍钴锰氢氧化物符合《镍、钴、锰三元素复合氢

30%

(GB/T26300-2010)规定的技术要求。

废显(定)影3.2 液、废胶片、废像纸、废感光剂等废感光

1.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

所列资源;

2.纳税人必须通过

30% 材料 废旧电机、废旧电线电缆、废铝制易拉罐、报废汽车、报废摩托车、3.3 报废船舶、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废旧太阳能光伏器件、废旧灯泡(管),及其拆解物 废催化剂、电解废弃物、电镀废弃物、废3.4 旧线路板、烟尘灰、湿法泥、熔炼渣、线路板蚀刻废液、锡箔纸灰 报废汽车、报废摩托车、报废船舶、废旧电器电子产3.5 品、废旧农机具、报废机器设备、废旧生活用品、工业边角余料、建筑拆解物等产

ISO9000、ISO14000认证。

1.产品原料70%来自所列资源;

经冶炼、提纯生产 的金属及合金(不2.法律、法规或规章对相30% 包括铁及铁合金)关废旧产品拆解规定了资

质条件的,纳税人应当取得相应的资质。

经冶炼、提纯或化1.产品原料70%来自所列合生产的金属、合资源; 金及金属化合物

(不包括铁及铁合2.纳税人必须通过金),冰晶石

ISO9000、ISO14000认证。

30%

1.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炼钢炉料符合《废钢铁》

炼钢炉料

(GB4223-2004)规定的技术要求;

3.法律、法规或规章对相关废旧产品拆解规定了资质条件的,纳税人应当取

30% 生或拆解出来的废钢铁

得相应的资质;

4.纳税人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废钢铁加工行业准入条件》的相关规定;

5.炼钢炉料的销售对象应为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钢铁行业规范条件》或《铸造行业准入条件》并公告的钢铁企业或铸造企业。

1.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稀土产品加工3.6

30% 废料,废弃稀稀土金属及稀土氧2.纳税人符合国家发展改土产品及拆解化物 物

革委、环境保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稀土冶炼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技术要求。

汽油、柴油、石油1.产品原料70%以上来自焦、碳黑、再生纸所列资源;

废塑料、废旧聚氯乙烯

浆、铝粉、塑木(木

塑)制品、(汽车、2.化纤用再生聚酯专用料摩托车、家电、管杂质含量低于0.5㎎/g、3.7(PVC)制品、废铝塑(纸铝、纸塑)复合纸包装材料

材用)改性再生专水分含量低于1%,瓶用再50% 用料、化纤用再生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酯专用料、瓶用(PET)树脂乙醛质量分数再生聚对苯二甲酸小于等于1ug/g; 乙二醇酯(PET)树

脂及再生塑料制品 3.纳税人必须通过

ISO9000、ISO14000认证。1.产品原料7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废水排放符合《制浆造纸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3544-2008)规定3.8 废纸、农作物秸秆

纸浆、秸秆浆和纸 的技术要求;

3.纳税人符合《制浆造纸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技术要求;

4.纳税人必须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1.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胶

合50%

(GB/T19208—2008)规定的技术要求;翻新轮胎符废旧轮胎、废胶粉、翻新轮胎、橡胶制品

再生橡胶

合(GB7037—2007)、(GB14646—2007)或50%(HG/T3979—2007)规定的技术要求;再生橡胶符合(GB/T13460—2008)规定的技术要求;

3.纳税人必须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

3.10 废弃天然纤纤维纱及织布、无产品原料90%以上来自所50%

3.9 维、化学纤维纺布、毡、粘合剂列资源。及其制品 3.11 人发

及再生聚酯产品 档发

产品原料9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1.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产品符合《废玻璃分类》(SB/T 10900-2012)的3.12 废玻璃

玻璃熟料

技术要求;

3.纳税人符合《废玻璃回收分拣技术规范》(SB/T11108-2014)规定的技术要求。

餐厨垃圾、畜禽粪便、稻壳、花生壳、玉米芯、油茶壳、4.1

四、农林剩余物及其他 棉籽壳、三剩物、次小薪材、农作物秸秆、蔗渣,以及利用上述资源发酵产生的沼气

纤维板、刨花板,三剩物、次小细木工板、生物炭、4.2 薪材、农作物活性炭、栲胶、水秸秆、沙柳

解酒精、纤维素、木质素、木糖、阿

70%

50%

1.产品原料或者燃料80%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2.纳税人符合《锅炉大气

生物质压块、沼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燃料,电力、热(GB13271-2014)、《火100% 力

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或《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01)规定的技术要求。

产品原料95%以上来自所列资源。

70%

拉伯糖、糠醛、箱板纸

1.产品原料70%以上来自废弃动物油和生物柴油、工业级植物油

混合油

所列资源;

2.工业级混合油的销售对象须为化工企业。

垃圾处理、污5.1 泥处理处置劳

污水经加工处理后符合《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

五、资源综合利用劳务 5.2 污水处理劳务

70% 70% 4.3

(GB18918—2002)规定的70% 技术要求或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直接排放限值。经治理、处理后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5.3 工业废气处理劳务

(GB 16297-1996)规定的技术要求或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直接排放限值。

70% 备注:

1.概念和定义。

“纳税人”,是指从事表中所列的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的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废渣”,是指采矿选矿废渣、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和其他废渣。其中,采矿选矿废渣,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煤矸石、粉末、粉尘和污泥;冶炼废渣,是指转炉渣、电炉渣、铁合金炉渣、氧化铝赤泥和有色金属灰渣,但不包括高炉水渣;化工废渣,是指硫铁矿渣、硫铁矿煅烧渣、硫酸渣、硫石膏、磷石膏、磷矿煅烧渣、含

氰废渣、电石渣、磷肥渣、硫磺渣、碱渣、含钡废渣、铬渣、盐泥、总溶剂渣、黄磷渣、柠檬酸渣、脱硫石膏、氟石膏、钛石膏和废石膏模;其他废渣,是指粉煤灰、燃煤炉渣、江河(湖、海、渠)道淤泥、淤沙、建筑垃圾、废玻璃、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产生的污泥。

“蔗渣”,是指以甘蔗为原料的制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纤维50%左右的固体废弃物。

“再生水”,是指对污水处理厂出水、工业排水(矿井水)、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厂渗透(滤)液等水源进行回收,经适当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并在一定范围内重复利用的水资源。

“冶炼”,是指通过焙烧、熔炼、电解以及使用化学药剂等方法把原料中的金属提取出来,减少金属中所含的杂质或增加金属中某种成分,炼成所需要的金属。冶炼包括火法冶炼、湿法提取或电化学沉积。

“烟尘灰”,是指金属冶炼厂火法冶炼过程中,为保护环境经除尘器(塔)收集的粉灰状及泥状残料物。

“湿法泥”,是指湿法冶炼生产排出的污泥,经集中环保处置后产生的中和渣,且具有一定回收价值的污泥状废弃物。

“熔炼渣”,是指有色金属火法冶炼过程中,由于比重的差异,金属成分因比重大沉底形成金属锭,而比重较小的硅、铁、钙等化合物浮在金属表层形成的废渣。

“农作物秸秆”,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收获了粮食作物(指稻谷、小麦、玉米、薯类等)、油料作物(指油菜籽、花生、大豆、葵花籽、芝麻籽、胡麻籽等)、棉花、麻类、糖料、烟叶、药材、花卉、蔬菜和水果等以后残留的茎秆。

“三剩物”,是指采伐剩余物(指枝丫、树梢、树皮、树叶、树根及藤条、灌木等)、造材剩余物(指造材截头)和加工剩余物(指板皮、板条、木竹截头、锯沫、碎单板、木芯、刨花、木块、篾黄、边角余料等)。

“次小薪材”,是指次加工材(指材质低于针、阔叶树加工用原木最低等级但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次加工原木,按《次加工原木》(LY/T1369—2011)标准执行)、小径材(指长度在2米以下或径级8厘米以下的小原木条、松木杆、脚手杆、杂木杆、短原木等)和薪材。

“垃圾”,是指城市生活垃圾、农作物秸杆、树皮废渣、污泥、合成革及化纤废弃物、病死畜禽等养殖废弃物等垃圾。

“垃圾处理”,是指运用填埋、焚烧、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等形式,对垃圾进行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

“污水处理”,是指将污水(包括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或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直接排放限值的业务。其中,城镇污水是指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机关、学校、医院、商业服务机构及各种公共设施排水,以及允许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工业废水和初期雨水。工业废水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不允许排入城镇污水收集系统的废水和废液。

“污泥处理处置”,是指对污水处理后产生的污泥进行稳定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处理处置的业务。

2.综合利用的资源比例计算方式。

(1)综合利用的资源占生产原料或者燃料的比重,以重量比例计算。其中,水泥、水泥熟料原料中掺兑废渣的比重,按以下方法计算:

①对经生料烧制和熟料研磨阶段生产的水泥,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掺兑废渣比例=(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除废渣以外的生料数量+生料烧制和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②对外购水泥熟料采用研磨工艺生产的水泥,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掺兑废渣比例=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熟料数量+熟料研磨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③对生料烧制的水泥熟料,其掺兑废渣比例计算公式为:掺兑废渣比例=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除废渣以外的生料数量+生料烧制阶段掺兑废渣数量+其他材料数量)×100%。

(2)综合利用的资源为余热、余压的,按其占生产电力、热力消耗的能源比例计算。

3.表中所列综合利用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既有国家标准又有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相对高的标准;没有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按规定向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的企业标准。

表中所列各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如在执行过程中有更新、替换,统一按最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执行。

上一篇:农业银行管理办法下一篇:ppp项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