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校园对教学需求深度满足的实践研究

2024-06-07

智慧校园对教学需求深度满足的实践研究(精选3篇)

篇1:智慧校园对教学需求深度满足的实践研究

智慧校园对教学需求深度满足的实践研究

三亚市第九小学 何声尧 ***

一、案例的主要内容、目标定位和计划愿景

1、本案例主要内容:

(1)收集学生基本信息、身体情况、学业成绩、获奖情况、成长故事等整个教学过程数据的收集、整理,建立学生数据库。

(2)在三亚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基础上建立学校管理系统,收集学生数据,通过评测等工具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授课内容和方式的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3)探索利用数据库,结合教学实践,实现个性化学习的有效路径。

(4)利用平台,丰富整合资源,通过资源共享实现校内外同步学习。

(5)探索从学校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过度到手机为载体移动端学校管理与教学。

2、目标定位:

(1)基于教学大数据的呈现和分析使教学走向个性化。(2)建立学校数字资源库,实现校内外同步学习。(3)基于手机为载体移动端进行学校管理与教学。

3、计划愿景:(1)家长达到的愿景

每天家长都能够收到学校智能推送的关于孩子的每一天学习、健康、安全、生活等情况,并根据学习情况智能推送个性化学习所需的知识点资源。

(2)为老师达到的效果

从教职工的角度出发,提供满足其工作、生活、服务等的全面信息化服务。如通过统一的信息门户平台,为教职工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查询如:教职工个人的办公、教务、财务、科研等的信息化。通过平台,老师可以通过手机完成消息接收,审批,通知查看,移动办公等日常工作,并不需要通过进入其他部门的系统进行工作。遇到需要几个部门参与的工作时,可以一次性完成,不需要来回奔波。

(3)为领导达到的效果

站在学校全局的层面,将学校视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基于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为学校提供涵盖整个校园相关的信息化、智能化服务。领导需要部门相关信息时,直接通过智慧校园端就可以获取所需信息,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到各个部门去索要。同时若需要对一些请示进行批复,同样可以在这之上完成,极大地方便了领导办公,有效的提升领导的审批决策和办公效率。

二、学校信息化软硬件和队伍现状

我校建于2005年2月,校园面积1419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4024平方米。现有40个教学班,2137名学生;教职工121人,中学高级教师1人,小学高级教师37人,小学一级教师53人,特级教师1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市级骨干教师14人,省级教坛新秀3人,市级教坛新秀2人,学科带头1人,是一支积极进取、乐于奉献、勇于科研与创新、团结协作的教师团队。

学校已经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也逐步配有多功能广播系统、多媒体阶梯教室、多媒体班级教室40间、自动录播教室2间,拥有56座学生电脑室2间,每位教师配备一台电脑,报告厅1间可以同时容纳约146人听课。学校每人都在三亚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开展学校管理、教学等工作。

三、机制创新和保障措施

1、学校利用原有《优秀教研组评选办法》、《信息技术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相关工作的正常进行,并结合具体情况出台能够促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朝纵深发展的制度。学校建立激励和促进机制,通过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用”,以评促“优”,促进学校信息化工作稳步发展。所有的机制全部 3 通过云平台自动统计计算、公开透明化评比。

2、学校支持

(1)、凡被确定建设的特色项目,除正常的教学投入外,学校每年拨付一定经费,主要用于各个教学改革等等相关研究费用。

(2)、各项建设投入经费纳入学校统一预算,按方案按时拨付款项。

(3)成立信息化推进小组加强信息化工作组织领导 学校信息化工作是每年学校工作的重点之一,因此我校成立信息化推进小组,校长吕锐为组长,探索我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学校信息中心具体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各项工作。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式分析

1、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管理跟不上时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已不同程度地接入和使用互联网,各类信息终端逐渐普及;数字教育资源不断丰富,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不断拓展和深入;现代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实践开始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传播。但是面对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面对经济社会领域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推进,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信息技术对教育的辅助作用及其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深度还未充分发挥,在这一背景下,本案例的实施的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信息技术对教学深度满足的实践研究,对于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生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传统管理无法满足凸现办学特色,学校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日益扩大,教育成本也不断增加,资源投入越来越多。要保证教育投入有较高的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质量管理。通过信息技术协助学校进行科学管理,它不仅能够监督教育的每一步进展和最终结果,还能预警可能出现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从而减少资源和劳动的浪费,同时也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对于凸现办学特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现有教学方式无法实现高效率、个性化学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随之而来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等诸多信息技术工具不但帮助教师树立了先进的教学理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的交流不再流于形式,通过互联网,各种平台,完全突破了课堂上的时空限制。教师根据学生的数据分析,通过移动终端,能即时地给予学生点拨指导,向学生推送相关的学习资源,教师的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自如,手段更为丰富。同样,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平台学习学生可以按需所取,按需所学,这样更自由,更有针对性,更个性化,这是传统教学模式和使用传统教学媒体所不能实现的。它绝对不仅仅是作为简单的随时随地可学习的一种方式而存在的概念,它代表的是学生学习观念与行为方式的转变。案例的研究能帮助学生把信息技术变成常用的工具,正确立主体地位,摆脱学习的被动感,让自主学习从口号变为实际行动,实现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

2、解决方式的分析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信息化建设必须有一个前瞻性的意识。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备及三亚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下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一个基于移动端的智慧校园系统。遵循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全面的智慧校园的建设。

本系统分两期进行建设:

第一期在现有云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微信公众号的接口进行开发学校移动门户、OA管理及教学的基础模块:微官网、通知、工作安排、考勤、审批申请、课程表、通讯录、移动微课、发布作业等等。实现学校管理和教学从传统方式过度到移动管理及学习的方式。实现与三亚教育公共服务云平台协同发展,大幅提高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管理能力。解决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第二期物联网数据整合模块:

1、互动电子学生证(答题卡)、满足校园安全管理、教学优化、家校互动的多方需求。通过班级互动教学,活跃教与学的氛围,通过每一天学生的安全、学习数据分析真正能帮助改变和提升教育质量。

2、学习环境温度、湿度、等数据收集及分析。

3、通过学生穿戴传感器收集数据分析。

五、重点任务和完成的进度安排

1、重点任务:探索智慧校园新模式(1)开展智慧校园建设专项培训

我校智慧校园建设工作以组织学校领导、教学管理人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与学科骨干教师等人员进行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建设思路、建设模式、应用模式等内容的专题培训,提高试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开展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实践的智慧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构建支持学生主动学习、支持教师有效教学的智慧教室环境,以智慧课堂教学为重点,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交互式电子白板、微课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推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3)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智慧校园管理模式改革探索 按照“学校管理精细化、管理模式人性化、工作业务流程化、工作流程协同化、管理数据标准化”的智慧校园管理理念,依托智慧校园的基础环境,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教育教 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校园安全、德育工作及家校联系等方面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及信息化应用层次,细致做好规划,科学确立目标,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从局部信息化向整体信息化转变,实现整体规划、科学管理与科学决策,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和实效。

(4)加强智慧校园系统建设。

我校基于现有数字化校园基础,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为支撑,充分融合物联网、虚拟化、云计算、智能控制等先进技术,以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和应用、资源整合为中心的多种功能为一体的信息化运用的综合平台,覆盖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整体信息化,利用移动端成为教师学生的学习乐园,学术发展的平台,情感交流的园地,学校宣传的窗口,家校联系的通道,建设一个以达到提升我校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智能优化校园管理和服务的智慧校园新模式。

2、完成的进度安排 共分三个阶段组织实施。

1、准备与启动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4月)达成目标:完成案例论证

研究内容:提出案例并进行科学论证,制订案例研究方案 成果形式:案例实施方案

2、研究与深化阶段(2015年5月—2016年12月)达成目标:深入开展案例的实施研究 研究内容:

(1)搭建学校移动化管理系统;

(2)四年级各班教师收集学生的数据,建立数据库;(3)建立学校教学资源库,丰富教学资源;

(4)教师根据学生数据库的分析情况开展个性化教学的研究,随时记录实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问题、经验、反思等;不断优化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向学生推送,实现校内外同步学习;

(5)形成中期研究的汇报总结。成果形式:教学案例集、图片剪影集锦、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学校大数据库 3.验收阶段(2017年1月—2017年11月)达成目标:通过鉴定验收并全校推广

研究内容:总结经验,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论文、案例、学生数据库

六、现阶段主要成果

1、基本模块建设完成并已经正式使用

(1)利用智慧校园,开启无纸化移动化管理模式,提高学校管理工作效率。

(2)初步形成教学走向个性化。

(3)建立学校数字资源库,实现校内外同步学习。

2、开办翻转课堂

3、荣誉

(1)2014年12月,在三亚市2014年度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集中结题鉴定评审活动中,我校的《数字化校园与学校特色发展的案例研究》获优秀等级。(2)2014年12月,在2013-2014学年度三亚是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工作中,我校被评为教育质量先进单位、实践创新先进单位、专业发展先进单位、结队帮扶先进单位。

(3)2015年4月,在2015年海南省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何声尧老师撰写的论文获得省级二等奖。

(4)2015年6月,在2015年度海南省中小学美术课件评比活动中,朱晓妍老师的课件荣获二等奖。

(5)2015年6月,在第二十二届海南省教育教学信息化评比(电子白板课例)评比活动中,王婷老师的课例荣获三等奖。

(6)吕锐校长撰写的《促进均衡发展,彰显特色办学—以三亚市第九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例》》发表在《新教育》(2015年第9期)。

(7)2015年12月,在2014-2015学年度教育教学质量评比活动中,吕锐校长被评为“三亚市中小学教育质量管理先进个人”

(8)2015年12月,在2014-2015学年度全市中小学网络教研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中,黄雪老师荣获先进个人二等奖,陈世瑜老师荣获先进个人三等奖。

(9)吕锐校长撰写的《构建“海润生命”的育人之海—三亚市第九小学办学思想梳理与特色办学实践》发表在《新教育》(2016年1月总第314期)。

(10)2016年3月,在第28届三亚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以下教师荣获指导教师奖: 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奖:三等指导奖:林蓝

科学幻想画作品奖:一等指导奖:钟丽娇

三等指导奖:钟丽娇(三项)优秀指导奖:钟丽娇

(11)2016年4月,在第28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林蓝老师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指导三等奖,钟丽娇老师荣获优秀少年科幻画指导三等奖(2项)。

(12)学校智慧校园系统

4、三亚市第九小学微信服务号二维码

篇2:智慧校园对教学需求深度满足的实践研究

继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立项课题《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校本研究》顺利结题并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题以来, 连元街小学的教科研又进入了“十二五”的新一轮研究之中, 现有国家级立项课题1个, 省规划重点资助课题1个, 市级青年教师专项课题已结题11个, 还有5个正在研究实施中。其中省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案例研究》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连元人在思考: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基石在哪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会如何体现其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教师专业发展会得到怎样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会实现怎样的跨越?对“十一五”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给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一、案例研究——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基石

1. 教学智慧来自教学实践

从伦理层面上看, 教学智慧是尊重生命、关注个性、追求人生幸福的教育境界。从教学行为指向上看, 教学智慧包括教学理念与思维的智慧、目标生成的智慧、教学整体设计的智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智慧、教学内容选择的智慧、教学行为组织的智慧、师生有效互动的智慧和教学管理评价的智慧等, 教学智慧体现了教育者对情景性的教学现场的整体关照和调适。从教学智慧的生成看, 教学智慧来自理论价值的引领, 外在的体现于教师对课前的预设、课堂中的生成以及课后的教学反思;内在诠释的是教师个体的教学观、学生观以及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从表现的类型看, 教学智慧有教师群体教学智慧和个体教学智慧, 个体教学智慧需要群体智慧的辅助, 群体智慧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个体智慧的形成。毋庸置疑, 无论从哪个角度审视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均来自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 通过案例研究教学智慧, 是课题顺利进行的基石。

2. 教学智慧来自教师成长

教学智慧具体展现的主体是教师, “十一五”期间, 我校进行了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校本研究, 并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了丛书——《教学智慧之旅》和《教学智慧之歌》, 这套丛书很有代表性地反映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江苏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中, 则更明确地界定了课题研究的生长点就在于教师的专业成长, 旨在以教师教学智慧自主建构的理论为指导, 对教学智慧深度建构, 用案例的形式学习国内外优秀教师个性、风格, 关注智慧型教师个性、风格的文献研究, 接着研究本校不同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 研究教师自主教研活动方式, 并对教师个性风格形成的发展研究进行更有系统更为深入的探索, 从而获得一些规律性的经验。

3. 教学智慧指向学生学习

对教学智慧进行深度建构, 对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进行实实在在的研究, 其目的在于从学生的“学”出发审视和研究教学智慧, 让教学智慧更加体现“智慧的魅力”, 从而让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在案例研究中, 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基于学生原有知识背景和经验, 创设“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让学生以已有经验为基础, 借助一定的学习情境, 再同化、顺应、融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这样通过意义建构获得新知识, 使学生学到看得见、带得走的能力, 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

二、案例研究——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抓手

1. 在案例研究中探寻教师教学个性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教学个性, 在心理学上表述为“教学个性既包括教师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倾向性内容, 也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 从教学特色来看, 教学个性则是一个教师授课区别于他人的、非模仿性的风格。体现出四个特点:独特性、启发性、人文性、艺术性。

教学个性的探寻, 其重要途径即为课堂教学所呈现的鲜明而富有独特性的案例研究。不同的教师在课堂中展现的教学个性一定也是不尽相同的, 即使对于同一位教师而言, 他 (她) 在不同的阶段所呈现的教学个性也有其可变性、可塑性, 但随着教龄的增加, 他 (她) 总会有一些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特点一直贯穿教学始终, 而要探寻教师的教学个性, 提炼教师的教学风格, 案例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抓手。

2. 在案例研究中提炼教师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 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化的教学风貌和格调。

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批判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实践与反思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过程。在这“破”与“立”交替上升的过程中, “课堂性格”得以形成, 得以巩固。这种鲜明的个性为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

在探寻教师教学个性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 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 课题组帮助教师进行提炼, 如有理智型教学风格——条理清楚, 结构严谨;情感型教学风格——情绪饱满, 充满激情;幽默型教学风格——机智诙谐, 妙语连珠;技巧型教学风格——教法技巧信手拈来, 运用自如;自然型教学风格——亲切自然, 朴实无华……在案例研究中, 既注重教师个体实践知识的生成, 又关注教师成为“自我”与角色相统一的“生命人”之过程, 使深度建构落到实处, 真正展现连元街小学的教学特色。

三、案例研究——教学智慧深度建构的实践

1. 学习型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建立

首先, 用案例研究的方式, 研究国内外不同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分学科研究国内著名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 主要研究他们的教学案例或片段、介绍他们教学的书籍, 分析他们的教学个性及风格, 寻找他们成长的轨迹, 形成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分析, 这样的学习有助于形成案例研究的一般模式, 在案例研究中解读名师成长, 为本校的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 搜集国内外文献研究资料, 进行智慧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文献研究。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文献资料, 从中国知网、附近高校图书馆、图书中心等渠道获得鲜活的文献资料, 同时借助省市区研究专家、高校教授, 促使我校的文献研究更规范、有效, 形成《智慧型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文献研究综述》。

2. 个案型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建立

有了之前对学习型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引路导航, 接着进入教学实践层面, 要切实展开对本校教师个案型教学智慧的研究。

首先, 本校各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从学科的角度来看, 不同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 研究各学科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有利于形成课程意识观照下的教学智慧深度建构。我们结合各级各类展示课以及校级连元有效课堂, 针对本校语、数、英、音、体、美教师做100个案例, 对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的教学进行记录和分析, 形成教学案例, 并能帮助教师提炼教学风格。

其次, 本校不同类型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的案例研究。从教师的成长期来看, 教师可以分为新手型 (1至5年) 、胜任型 (5至10年) 、经验型 (10年以上) 和骨干型 (获得如“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教学新秀”等称号的教师) , 虽然教师的成长周期不尽相同, 但对教师成长而言, 还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学校选择了20位不同类型的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 给他们提供赛课、论坛、学习等各种平台, 积累他们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形成的案例。

第三, 我校智慧教师的基本要求和理性思考的理论研究。本课题研究的宗旨是培养智慧教师, 培育智慧学生。因此, 在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老师的案例研究的基础上, 将我校智慧教师的基本要求定位于“有品位、有个性、有风格”的“三有”教师, 真正做到教师的气质、学术修养、谈吐等有品位, 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等有个性;教师能寻找自我, 寻找自己的教学模式, 即有风格, 进而形成富有连小特色的智慧教师的基本要求和理性思考的理论研究。

3. 共同体教学智慧深度建构体系的建立

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是一个全体教师参与的课题, 研究共同体的成长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层面, 积极关注各教研组的活动情况, 力求做到有计划有主题有实效有推进;教师层面, 积极组建或由教师自愿组合, 共同研究, 共同提高, 形成充满活力的“教师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形成的发展研究”共同体, 或分学科组建学校内有相似教学个性和风格的共同体, 在同伴互助中促进教师个体教学智慧深度发展。

篇3:智慧校园对教学需求深度满足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SNS网站,使用与满足理论,人际关系自我建构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进入社会化阶段, 网络人际关系的建构成为互联网社会化的主要展现形式。SNS, 全称Social Ne tw orking Se rvice s, 即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 它是We b2.0时代中继BBS、Blog、RSS、Tag、Wiki之后出现的一种互联网新媒体的应用服务。SNS网站围绕社会化人际关系整合多种服务和功能, 以促进用户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核心理念。

2003年, 以交友功能为主要特点的SNS网站Frie nds te r首先在美国出现;2006年, My Space和Face book等SNS网站以其在交友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多种服务组件, 更加注重交互功能的特点受到了公众的青睐, 因此全球各地的SNS网站纷纷出现。

随着SNS网站的普及, 中国公众对于SNS网站的认可度逐渐提高。以Facebook为原型, 2007年以来, 中国推出了许多本土化的SNS网站, 如开心网、人人网、51.com等。根据CNNIC测算, 截止2009年底, 中国使用SNS网站的网民总数将达到1.24亿。其中目前中国最大的SNS网站“开心网”自2008年3月创建以来, 在一年时间内, 注册用户量达到3500万, 每日登陆用户量达到1000万, 页面浏览量超过10亿, Ale xa全球排名80名以内, 跻身于中国网站排名第10。

二、研究方法

本文基于对中国最大的SNS网站——“开心网”网民使用的随机抽样调查和对部分“开心网”网民进行访谈 (共发放问卷120份, 总有效样本为105份, 访谈对象人数为20人) , 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人本主义心理学与社会学的观点对国内SNS网站迅速发展并受到网民青睐的原因以及SNS网站发展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剖析。

三、研究假设

SNS网站能够在短时间内呈现井喷现状,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价值内涵是什么?SNS网站与BBS、博客等形态的虚拟社区相比具有什么新的功能?

从以上两个问题出发, 根据香港城市大学祝建华教授提出的“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 “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的需要无法被传统媒体所满足, 并且认为某一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 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新媒体。”

并且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的中心问题:“人们为什么使用媒介?”“他们用媒介来做什么?”以及使用与满足研究的目的:“解释受众如何使用媒介满足其需求, 理解受众使用媒介行为的动机, 以及确定与上述动机, 需求和行为相关的功能与后果。”可以将网民对SNS网站的整个使用过程描述为如图1所示的模型。

四、研究发现

卡茨 (1974) 在“使用与满足”研究中设定的条件为受众是主动的, 人是理性的, 知道自己的需要, 并知道使用什么媒介来满足。因此, 使用和满足理论认为“个人在一个拥有多种来源的环境中, 使用媒介, 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实现他们的目标。”

同时, 经典媒介四功能说认为媒介具有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社会遗产和提供娱乐的功能。丹尼斯·麦奎尔在调查各类节目的基础上归纳了这些节目提供“满足”的不同特点, 认为媒介具有心绪转换、建构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的作用。

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媒介功能说, 从对“开心网”网民使用调查得到的信息出发, 网民使用SNS网站的动机和目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类:

(一) 扩大社会交际网络

人们进入网络, 除了要获得信息的满足外, 人际交往也是一个重要的使用诉求。在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社区是人们获得这种满足的一种重要手段。[1]美国学者Howard Rhe ingold提出虚拟社区概念, 之后BBS成为互联网中主要的社区平台, 它为网民提供了一个相对固定的交流区域, 使得带有某种共同性的人际关系得以建立。

然而, BBS这种传统虚拟社区的一个重点特征是社区有一个明显的边界, 社区成员有共同的意识, 行为以及利益就是决定这个社区边界范围的核心要素。每个社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特征, 如固定的名称。而且, 社区中成员之间的互动也要通过围绕这个特征的话题才能建立人际关系。因此, BBS在一定程度上建构的是一种封闭的社会网络, 社区中成员可以建立人际关系的机会是相对有限的。

与BBS不同的是, SNS网站建构的社会网络没有固定的边界, 是一个无限开放的社区。在SNS网站中, 网民的互动并不需要以对于某个共同话题进行讨论为前提, 而是直接通过“兴趣”、“爱好”等标签功能和“加为好友”功能产生互动, 从而建立人际关系。因此, SNS网站建构的社区是基于“兴趣”、“爱好”等内容的联系和“好友”的人际关系的认同, 最终这些纽带编织出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 使得SNS网站的社区呈现出动态的、不断发展、多变开放的状态。正如哈佛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提出的“六度分隔理论”, 即你可以最多通过六个人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SNS网站创造出的大型的社会化网络就是该理论的印证。调查中网民认为SNS网站“开心网”区别与BBS网站和博客最大的不同为“在开心网上可以结交一些共同爱好的朋友, 人际网络得到拓展”。

同时, 从表2中可以看出“通过已经接触开心网的朋友介绍”是被调查者接触开心网最常见的方式, 占了总体的74.3%。因此, 可以证明“开心网”这类SNS网站相比于传统的虚拟社区在构建社会网络和拓展人际关系方面的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已有两年开心网网龄, 拥有开心好友人数400多人的公司职员小刘认为在开心网这类SNS网站上除了有直接“加为好友”的功能, 每个SNS网站的页面上所展示的信息, 如爱好、兴趣, 职业以及这些网民转帖的内容等标签都是自己找到“好友”并建立人际关系的途径。除了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好友, 还可以在SNS网站上找到许多与自己有某种联系的好友。她认为自从使用SNS网站以来, 自己的人际网络得到了很大的拓展。

(二) 获取多维度的信息

区别于传统虚拟社区BBS的特征, SNS网站为网民构造了一个无限开放的社会网络。在此基础之上, SNS网站也为网民扩大了在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范围和种类。从社会学研究的角度来看, 网民从互联网中获取的信息被称为社会资本。美国华裔学者林南认为, 社会资本是“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和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他进一步指出, 这个概念有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而不是个人中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和一定的社会结构相对应的。[2]传统虚拟社区中由于社会关系的建立依靠于社区中所有成员对共同话题的讨论, 其中传统虚拟社区中存在着“意见领袖”, 即社区中共同话题的提出者。因此传统虚拟社区中获取的资源带有一定的等级关系, 它限定了信息的内容范围。然而SNS网站所建立的社会网络依靠于网民一对一的交流, 相较于传统虚拟社区的等级关系, SNS网站中资源的获取是相对平等的, 因此, 它扩大了信息内容的范围, 使得获得资源的途径变得相对简单容易。

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 一种新媒介产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所传播的内容, 而是这种媒介本身对于人们行为、思考习惯、生活方式的改变。除此, 从威尔伯·施拉姆提出“媒介选择分子式:回报期望值/必需的努力”[3]中可以看出人们选择使用一种媒介的决定性因素是使用这种媒介给他们带来的回报期望值, 同时, 人们倾向于付出较少的努力可以获得相同价值和数量的信息。在SNS网站上, 网民不需要进入某个特定的话题或专栏分享、获取信息资源, 所有的信息资源均可以在网民自己的用户页面上呈现。同时, 这些信息资源的范围种类不受每个网民所建立的人际关系网络的规模大小所限制, 确定信息资源范围的是该SNS网站的所有网民的数量及这些网民分享、传播的信息。从表1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调查者认为“在开心网可以分享更多的资源”的比例为28.6%, 仅次于通过开心网可以交友、拓展社会人际网络。

开心网网民小张认为自己使用开心网这类SNS网站的主要原因是分享、获取信息资源, 尤其是第一手的游戏资源。博客和BBS上转帖所获得的信息在内容种类和速度上都存在着相对的滞后性, 在博客和BBS上获得最新的游戏资源需要投入大量的搜索时间。然而, SNS网站上的信息较为全面, 如自己可以得到大众对于一个新游戏装备所有的评价和信息。

除此, 调查者对于“开心网的音乐播放器让我在线欣赏最新的歌曲并与好友分享”、“开心网上有丰富的生活、娱乐等讯息资源, 可以直接分享, 不用自己去搜索”两项描述观点的态度如表3所示:

表3中调查者对于这两项观点描述的态度均值分别为2.13、1.98, 两者均与数值2代表的“同意”态度相接近, 因此说明调查者使用开心网的确丰富了他们讯息资源的获取。

(三) 建构自我形象与寻求群体身份认同

调查中对于如下观点描述“在开心网上发表日志, 上传照片可以展示自我, 增加人气”、“开心网的页面设计简单, 时尚为自己传播信息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被调查者的态度如表4所示。

表4的数据显示调查者对于开心网建构自我与寻找群体身份认同的两项功能的态度均值分别2.35、2.4, 两者均接近数值2代表的“同意”态度。由此得出, 调查者使用开心网的确满足了建构自我形象与寻找群体身份认同的需求。

SNS网站构建的新兴社区与传统虚拟社区的最根本的结构性差异在于:这种新兴社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社区, 而是一个个以个体为中心的社会网络的集合, 每一个个体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建构自己的社会网络。然而, 传统虚拟社区却是无中心的, 或者只是以少数意见领袖为中心的。如, 网民可以将自己爱好之一的“旅游”作为自己在SNS网站上构建自我社会网络的中心, 获得一个对旅游普遍感兴趣的社会关系网络, 为自己提供有关旅游方面的信息从而满足需要。同样, 这个网民也可以将自己同样感兴趣的“音乐”作为在SNS网站上构建社会网络关系的维系点, 创建哪些维系点完全取决于网民个人的需要。因此, SNS网站所创建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中心是自我 (ego) , 这个社会网络的构建的本质目的是为个体的社会资本的获得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满足自我的需要。

网民使用SNS网站建构自我, 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网络, 群体身份得到认同, 从中得到了社会归属感。这种社会归属感又向社会资本的需求发展, 同时也与个体本身的需要发展有关。运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解释为:当社会归属感获得, 个体的安全形成后, 那么, 寻求社会资本以求更好地实现自我成为个体更高的需求。获得社会资本的基础是社会交往、社会分享、社会参与, 也就是各种形式的社会互动。[4]而从更底层来看, 自我形象塑造与管理、自我表达则是支持社会互动的个体直接心理需求。

(四) 宣泄情感, 放松, 娱乐

表5的调查数据显示“游戏, 运势”在“开心网”中是受网民喜欢程度最高的板块。对于“开心网”网民最喜欢的游戏的调查结果显示89.5%的被调查者认为“开心农场”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调查中有10%的网民表示他们是因为玩“开心农场”等这类组件游戏开始使用“开心网”这类SNS网站的, 此数量仅次于“通过已经开心网的好友介绍开始使用开心网”的网民。同时, 对于“开心农场, 养狗, 钓鱼等游戏组件充满趣味性, 使我得到了身心上的放松”的观点描述, 被调查者的态度如表6所示, 均值为2.26, 倾向于数值为2的“同意”的态度。

“开心农场”游戏创始人Rafi Meloka提出该游戏概念时的想法是帮助游戏者减压。他希望游戏者通过虚拟种菜游戏找到一种归属感。同时, 与社会中竞争背景相结合, 他又提出了“偷菜”的概念, 以满足每个人天生都喜欢享受不劳而获的“偷窃”感觉, 以此让人们把内心最深层的感觉在生活中释放出来, 达到情感宣泄、娱乐, 放松的目的。

然而, SNS网站在满足网民使用需求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第一, 网民对SNS网站产生媒介依赖感

调查中我们根据媒介依赖理论预设了网民使用开心网可能产生的消极的后果, 调查数据显示如表7:

从表7的调查数据可以发现, 对于“不在网上, 头脑却一直浮现开心网或者与其相关的事”、“经常漫无目的地在开心网上晃悠”、“将开心网作为摆脱烦恼, 排遣焦虑, 困难, 无聊寻求情感寄托的方式”这三种观点描述, 调查者的态度分别为2.21、2.08、1.87, 均倾向于“同意”的态度。对于“上开心网经常超过自己预期的时间”、“因为上开心网影响工作, 学习任务的完成“两种观点描述, 调查者的态度分别为2.77、2.56, 持接近“中立”的态度。然而, 对于“因为上开心网增加了日常的开销”的观点描述, 调查的态度为3.73, 倾向于数值4的“不同意”的态度。

因此, 结合以上调查分析数据可以反映, 开心网网民会在使用这类SNS网站后产生媒介依赖感。这种依赖感的强度与网民使用这类SNS网站的时间和在一定时间段中使用这类SNS网站的频率有关, 且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

鲍尔·洛基奇和德弗勒最早提出的“媒介系统依赖”理论认为, 对某一媒介的依赖可以源自于个人的动机、用以获得满足的策略以及个人的生活状态, 也可能因为缺乏功能替代、社会情境与环境的特殊性。[5]其中, 在个人层面上, 媒介依赖源自于人们因实现各自目标 (三种目标为“理解”自我与社会、“确定”行动及互动、“娱乐”单独娱乐或社会娱乐) 而产生的对信息的需求。需求越大, 个人对媒介的依赖将会越强。反之, 对媒介的依赖将影响媒介效果的类型与程度。依赖关系越强, 媒介越容易影响人们的认知、情感与行为。调查中对表4中的观点持“同意”态度的调查者由于对使用开心网这类SNS网站以满足自己在扩大人际关系网络、进行娱乐放松、建构自我以及获得社会归属感的需求过于强烈, 因此产生了一种对于SNS网站的媒介依赖感。

第二, 网民通过SNS网站构建的人际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效用不高

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20位开心网的使用者进行访谈, 目的是:调查他们通过使用开心网建构的人际关系网路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可以发挥效用。

16个接收访谈的调查者表示除了和自己面对面交流过的开心好友, 在开心网上认识的“陌生”好友只限于在开心网上交流, 相互分享信息, 除此没有其他联系。4个人表示他们会根据双方交流的信息对自己的有利程度, 将开心网好友加为自己的即时通讯好友 (如QQ, MSN好友) , 甚至交换手机号。

从以上访谈得到的结果可以看出, 人们通过SNS网站构建的人际关系还是持信任度较低的态度, 他们无法将这种虚拟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转移到现实生活中, 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用。

五、结论与讨论

1.Ros e ngre n (1974) 提出的解释媒体使用的观点, 认为“受众选择某一特定媒体渠道来满足其需要的行为有两个前提条件:对现有渠道的不满 (即“问题”) 的认知以及对其他可供选择渠道 (即“解决问题”能力) 的认知。只有当问题与可能的解决方案均得以确定时, 人们才会有动机诉诸某特定媒体。根据这一观点, 基于目前大众使用SNS网站的现状和调查中得到的数据可以发现, 由于网民无法通过使用传统虚拟社区 (如, BBS、博客等) 满足自己获取信息、拓展人际关系网络、建构自我和获得社会群体认同的需求, 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可以代替这类传统虚拟社区实现他们使用需求的媒体。因此, 调查中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证明研究模型中网民使用SNS网站路径 (见图2) 的成立。

2.基于研究内容分析的结果, 我们发现SNS网站给受众带来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积极影响: (1) SNS网站改变了虚拟社区的模式:从封闭单调走向开放多维度, 扩大社会交际网络; (2) SNS网站改变了互联网上信息获取的模式:开放不断扩展的社会网络丰富了信息的内容; (3) SNS网站实现网民建构自我与寻找群体身份认同的需要; (4) SNS网站为网民创造了情感宣泄的空间, 提供了娱乐, 放松的途径。

3.近年来, SNS网站获得网民的青睐, 迅速发展其本质原因在于这类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突破了传统虚拟社区通过共同议题构建的封闭的社会网络的局限, 利用网民之间点对点的兴趣、爱好等标签拓展人际关系, 构造了一个相对没有固定边界的社会网络。同时, 调查中网民普遍认为SNS网站中个人页面简洁的设计风格可以满足他们在群体中构建自我形象, 最大限度地展示自我的需求。英国学者Sonia Livings tone认为“不应该将网民在SNS网站中的个人页面上呈现的对于自己的介绍简单地认为是网民个人的信息。对于SNS网站的使用者来说, 他们在同龄人的社会网络中的地位比他们所提供的个人信息更重要, 这使得网民在SNS网站中的个人页面上地信息是一种对自我地位的建构而不是自画像式的呈现自我。”[6]米德在“自我两面性”理论中也提出了“网民在SNS网站中呈现的自我是在社会关系中, 来源于他人对自己评价的信息而不是自己对自己做出的判断。”[7]

除此, 调查中调查者对于开心网的形象描述为“简单”、“时尚易操作”、“较有趣”但是不够“知性”, 反之, 他们认为有些功能组件和内容趋于“幼稚、庸俗”。同时, 调查者还认为目前国内诸如开心网之类的SNS网站开始趋于同质化, 有时让人备感无聊。

基于以上调查中印证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 未来SNS网站应该在以下两方面完善, 发展其功能:

一方面, 完善其交友功能, 使虚拟的人际网络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最大效用。调查显示网民对通过SNS网站建构的社会人际关系网络持较低的信任度,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无法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因此, 始终无法真实地了解自己通过“爱好”、“兴趣”等标签建立联系的朋友。在此方面, SNS网站应该完善其交友功能, 可以设置好友视频见面等组件, 帮助网民实现他们想要最大限度真实交友的需要, 使通过SNS网站建构的虚拟的人际关系网络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发挥最大的效用。毕竟, 社交功能是SNS网站区别于其他网站的最显著特性。

另一方面, 使SNS网站向分众化方向发展, 突破同质化的困境。目前, 中国的SNS网站由于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因此没有形成各种层次的、明确的受众定位。SNS网站可以借鉴综合性网站分众化发展的趋势, 为每个类型SNS网站设定一个精准的受众需求定位, 如按照年龄层级、职业类型或者某种兴趣特征, 使受众的需求得以更好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范以锦, 董天策.数字化时代的传媒产业[M].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8.

[2].格兰·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何朝阳, 王希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3].Shearon A.Lowery and Melvin L.De Fleur.Milestone in Mass Communication R esearch:Media Effect (Third Edition) .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丹尼斯·麦奎尔, 斯文·温尔德.大众传播模式论[M].祝建华, 武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

[6].罗杰·D·维曼, 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媒介研究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7].丹尼斯·麦奎尔.受众分析[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成果经验交流研讨会心得体会下一篇:家乡的南阳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