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力量》读书笔记

2024-09-06

《公司的力量》读书笔记(共15篇)

篇1:《公司的力量》读书笔记

公司的力量读书笔记

招式一:互惠原理

中国有句俗话: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短。互惠的道理其实就是通过人际交往中的给予―索取―再给予―再索取的模式,用相对自己较小的付出,换取相对自己较大的汇报。在社会总体资源(关系、声誉、时间、金钱)的交换和重组中,有计划地实现自身交际网络的延伸和资源水平的提升。

招式的要点是先主动给予对方一些好处,而且应该是非常自然的好处。情感帐户中第一笔款应该是自己存入的,而不是预先透支。

在商业实战中,对方可能先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极有可能会被拒绝的请求,然后,当这个请求被拒绝后,他可能会再提出一个小一些的、他真正感兴趣的请求,因为他觉得,第一个请求被拒绝后,你会有负疚感,做为互惠,你可能就会答应他的第二个请求。呵呵,这时就要小心了。同理可得,产品的免费试用也是为了通过消费者的负疚感而渔利;推销员对客户慷慨的赞美也是希望触发不等价的交换。

招式二:承诺和一致原理

信守承诺和保持一致往往被认为是优良的个人品质,但很遗憾,也常常被别有用心的商家利用。当一个承诺具有主动性、公开性且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做到时,人们更愿意努力维护先前建立的.自我形象,也就改变了自己未来的行为。

招式的要点是见微知著、循序渐进,继而釜底抽薪!汽车销售员往往先向客户报一个总体的低价,在你表示出购买意愿后,他会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忘了把一个主要部件的钱算进去。由于部件的价格相对汽车来说微不足道,你会慨然应允,但就在你计划将车开走的一霎那,他又发现这就是书中所举的例子,不乏真实性。

这也告诉我们,在商业实战中,应该促使消费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公司的倾向性,哪怕这种倾向性是微不足道的。因为一旦建立这种倾向,消费者就会在这个方向上凭借惯性越走越远,最终达到商家的目的。在公司内部管理上,应该让自己的员工尽可能地将工作计划和目标写下来,最好能挂在显眼的位置上。

招式三:社会认同原理

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里,每天接触太多的信息,需要做很多的决策,很多时候无法对整个局势进行周密的分析,因而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到通常比较可靠的单一特征上,如社会大众对这个事物的判断来进行决策,但这种思维的惰性也就成就了形形色色的Sales。

招式的要点是要有不确定性和相似性。不确定性是指对自己该怎么做不是很有把握,需要依靠他人的行为来决定自己应该怎么做;相似性是指我们往往会仿效那些与我们类似的人,而不是与我们不同的人。

在商业实战中,国内很多大众消费品,如移动公司,就采用了这一招式。为何总是有一家人的画面在电视上出现呢?既因为它代表了多数人社会性的认同,也因为在那样的画面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招式四:喜好原理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人总是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或熟悉的事物。

招式的要点是刻意建立好感时应该在时间上远离现实的利用(如在赞美别人之后,紧接着提出一个要求),而不必担心远离真相(如明显夸大某人相貌中的优点),当然,适度的策划和针对不同人采用不同的方式也是需要的。此外,人和人的接触并不能必然带来喜好,有时甚至是产生更多的冲突,只有接触并合作,最好是为着同一个目标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喜好。

招式五:权威原理

人们思维的惰性往往也表现为决策时,对权威意见的无条件顺从,在中国,这种情况尤为明显。书中提到的电击实验非常引人思考,一群本性并非邪恶的人因为对权威的过度倚赖,做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冷酷行为。教授更是进一步指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甚至有时仅仅是因为一个人具有某项权威的象征,如穿了权威的衣服,有张尺寸略大一些的名片,我们就会对其毕恭毕敬。

招式要点是装扮成权威时,最好能在开始阶段说一些明显违背自己利益的话,如公司产品中无足轻重的缺点,以充分建立权威客观公正的形象,继而再对产品优点大书特书。欧莱雅,稍微有点贵,但完全值得!

在商业实战中,对于一些需要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出购买决策的产品,广告宣传就要请用权威人士,哪怕这位仁兄只是在电视剧中扮演过专家!

招式六:短缺原理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人们对失去某样东西或商品的短缺有种与生俱来的恐惧,往往愿意不加思索地用金钱去消除这种恐惧。人们的满足感不是来自于对短缺商品的(使用)体验,而是来自于对它名义上的占有。

篇2:《公司的力量》读书笔记

公司凝聚了生命个体,让它变成强大于任何个人的经济动力。

公司使得除了血缘、地缘联系之外的陌生人之间的合作成为可能。

《公司的力量》使我对公司的意义和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公司是迄今为止最为广泛高效的经济组织形式,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家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核心载体;能使公司充分发挥应有力量的根源,是适应时代前进、社会发展、市场变化、企业实际的管理;而要让企业所有员工自觉实现管理目标,使公司成为时代的佼佼者,要靠不断汲取先进文化并创造自己的独特文化。

基于这种认识,作为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第五勘探队的一员、领导班子成员,如何让我们第五勘探队力量更加强大,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队虽然是事业单位,却是企业化管理,因此《公司的力量》对我队各项工作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司的力量》告诉我们:“无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走在变化之前。”只有“硬件”和“软件”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单位才能持续发展,长盛不衰。五队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由局原综合工程处、化验室、测井站和后勤服务中心等实体整合建成了目前一个有钻探、物探、检测、基储商贸5大实体构成的集各种地质专业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的综合勘探队。但是,跟我局其他单位比起来,还有一定差距,单位优势还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有些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市场变化,个别专业人才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

严峻的形势要求我队必须做大做强兼顾,更加注重做强的发展之路。要把我队打造成具有一支真正强大的综合性地质勘探队伍,我们必须根据省局《十二五发展规划》,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开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持续优化我队发展战略,全力推进软硬件建设,确保几年后,“硬件”达到全局领先,人才结构更科学,地质专业服务种类更全、质量更高,跟踪服务更完善,赢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强。

篇3:有关读书笔记的写作教学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阅读一篇好文章, 随手把优美的句子和精彩的片段摘抄下来, 就是摘录式笔记, 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储存语言,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勤记的习惯。编提纲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 这样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又便于借鉴原作谋篇布局的经验。如果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的要点简要地复述出来, 那就是一则内容提要, 和缩写差不多, 接近于作文了。

上述两种笔记固然不算作文, 只是读书纪要, 但已经具有积累材料、巩固记忆、开发智力、培养良好学风的多种功能,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因此, 学写读书笔记, 应先学会写摘录和提要, 养成随读随写, 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为进一步学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打好基础。

体会式读书笔记通常称为“读后感”。它与摘录式、提纲式笔记的主要区别, 就在于它是作文形式, 以抒写自己的读书心得为主。写读后感, 是一种综合训练, 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还能提高学生的摘要能力、感受能力和评论能力, 对学生的读写训练更为全面, 更有效益。所以, 我们强调写体会式的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写读后感。

那么, 怎样写读后感, 怎样才能写好读后感呢?

第一, 形式上把握三个要素, 结构上构建大体框架。一篇读后感一般包括读什么文章, 主要内容是什么, 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是什么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也可以说是读后感的三大要素。至于其他内容, 比如怎么读, 遇上什么问题, 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等, 也可以如实记述下来, 但要根据写一篇读书笔记的命题意思来决定取舍, 确定详略, 与写作用意有关的就写, 无关的就不写或少写。因此, 对于次要内容也可以顺带写一些体会, 不写也不会影响它的完整性, 但是, 主要的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由此可见, 写读后感, 跟阅读一样, 也要分辨主次, 抓住原作的主要内容不放。每篇读后感都必须具备读什么, 概述要点, 抒写体会这三要素, 这是写作前首先要明确的一个问题。

第二, 以表述感受为主, 以摘要引用为辅。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处理概述原作内容和抒写个人体会二者之间的关系, 即通常所说的“读”与“感”的关系。写读后感, 读是前提, 心得体会来自阅读实践, 是由原作引发的。所以, 写作时务必根据原文来谈感受、体会, 绝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而东拉西扯, 无的放矢。这一点学生较容易做到, 一般不会凭空而论, 往往是运用摘录、提要等方式引述原文要点。常见的问题是学生往往复述过多, 述感太少, 不懂得读后感应以写体会为主, 也不善于引申自己的阅读感想, 写出来的读书笔记几乎变成了原文的复述或提要, 喧宾夺主, 详略失当。因此, 要继续引导学生分辨主次, 使他们确立述感为主, 引述为辅的写作原则。

第三, 引述要准确精练, 述感要思路开阔。要写出一篇主次分明的读后感, 必须在引述和述感方面下功夫。就引述而言, 力求摘录准确, 提要精练, 三言两语就能把原文的要点说清楚。从这个意义上说, 摘录式、提纲式的读书笔记对于写读后感很有帮助。就述感而言要扣紧原文, 联系实际, 开动脑筋, 生发感想, 力求想得深广一些, 活络一些, 切不能就事论事。教师应当抓住文章的主旨加以引导阐发, 但是, 切不可一味地强调一种思想, 一个体会。“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有的学生可能就文章的某个非主要的思想观念有独到的见解, 独辟蹊径往往出奇制胜, 这是难能可贵的, 教师应作出正确的引导和鼓励。然而, 这就对教师的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此方面应该努力做一些探讨和研究, 笔者以为首先应认真研读范文。研读范文是上好课的前提, 对于范文读得要广博, 要精深。广博就是尽可能多做些相关阅读, 平日要勤于积累资料, 或做资料索引, 或制作卡片。切忌只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就上课。把范文理解得“厚”了, 上课才能游刃有余, 左右逢源。精深就是在广泛占有资料、对范文深入理解的基础上, 抓住精华, 或思想内容上的, 或表达形式上的, 掌握教学的重点, 千万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 心中没有重点, 什么都讲, 学生到最后不知所云, 什么都写, 到头来文章平平, 缺乏节奏感和详略主次。其次, 要精心设计教学。精心设计教学应努力发挥教师的特长进行读写教学, 组织学生讨论, 进行精辟的讲解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的过程也是激发联想和想象的过程, 因此, 教师的教学设计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好教学, 还要写好教案。教案的体例、格式没有特别的规定, 但教案一定要实用。“江始出于岷山, 其源可以滥觞”, 青年教师从认真备课做起, 能够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篇4:读书的力量

犹太人在教育孩子读书前,会在书上涂些蜂蜜,让孩子吻一下,以此告诉孩子书是“甜”的。

汶川大地震中,初一学生邓清清被埋在教学楼的废墟下,当又冷又饿又怕的时候,她在手电筒微弱的灯光下,靠读书缓解心中的害怕。邓清清的故事更让我体会到:书会给人力量。

对邓清清来说,或许是语文课本中哈尔威船长面对灾难的沉着和牺牲给了她冷静的力量;或许是少年区寄的传奇和勇敢给了她无畏的勇气;或许是历史课本中张骞坚忍了13年完成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经历给了她坚持下去的信念。在那个时候,书成为邓清清生命的陪伴。

我们每个人都曾与书相伴,当书香伴我们成长的时候,一张白纸,一抹黑字,总会以它独特的力量熏陶我们,引领我们。也许我们没有未曾留意,但书已经悄然渗透进我们的生命里。

书向我们呈现古典之美,让我们感受生命的荡气回肠:那是黛玉葬花时的黯然神伤,是张飞当阳桥上石破天惊的怒吼,是梁山好汉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气概,是孙悟空金箍棒下的妖魔鬼怪,是蒲松龄笔下的花妖狐媚,是窦娥冤死后的片片飞雪,是范进中举后的疯疯癫癫,是司马迁文中的英雄豪杰……

书向我们呈现散文之美,让我们感念生命中的不变情怀:那是国色天香的牡丹,是月下宁静祥和的荷塘,是风雨飘摇中的红莲,是桨声灯影下的秦淮河,是朦朦胧胧的小桔灯,是三味书屋琅琅的读书声……

书向我们呈现诗歌之美,让我们感怀生命中的美好瞬间:那是蓝天里的一行白鹭,是墙角数枝的白梅,是大漠中的一缕孤烟,是长江中的孤帆远影,是古道西风中的瘦马,是东篱下的簇簇菊花……

书向我们呈现人生之美,让我们感动生命的伟大张力:那是圣地亚哥孤身只船,与鲨鱼搏斗两天两夜的精神宣言,是又聋又盲的海伦凯勒勇敢接受挑战赢得生命光明的人生传奇,是保尔·柯察金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是贝多芬征服苦难的生命交响……

书中的美数不清,书中的香品不尽,书中的力量浸润着我的思想,书中的精神启迪着我的成长。我想,现在我还是赶快打开书本,从第一页细细体会读书的力量吧!

山西省永济市电机初中138班

篇5:爸爸的力量读书笔记

这么大的问题,我也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养方法,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不同的特点,以下是一本美国家长和教育学者的教养孩子心得,你可以参考一下:从他的观点来看,六A中你可以得到几A?如果你只能得3A3C,那凭什么要求孩子学习能得9A呢?更可怜的是本人教的一些孩子的家长,有的一个A都得不到,那凭什么我就能把他的地理教成A?

不是每个老师都应该、都能把你孩成教成A的,老师只是提供一种可能,打开一扇学习的大门――至于你的孩子愿不愿意、能不能进来,那是你和你的孩子的问题。

每年暑假,都被要求读一本与教育有关的书并写读后感,去年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伊健莉侧重围绕孩子教育与应试谈家教问题。读了之后深受启发,不过对具体有些家教问题的处理还是抱有疑问,况且每个孩子和家庭的特点不同,家教的目标和方法也有差别。

后来,又读了《虎妈战歌》,林美儿的家教特点,在西方人看来是一种中国式教育,但在中国人看来,又有西方背景,书中着墨较多的是孩子的艺术(钢琴和小提琴)教育方法。

两本书,两种教育风格和教育观念,其文化背景也不相同。但比较成功的家教,都有一些要素特点相似。比如都强调“爱”为前提,对孩子又有必要的约束与要求;比如家长在孩子教育中都付出极大心血,又都能享受其中乐趣。

今年暑假,翻了书架,又找出之前几年师大刘老师送的《六A的力量》。那时小孩才一两岁,对这本书翻了一遍,对书中对子女品格和行为的教育体会不深,现在结合前面看过的相关家教书籍和个人教养孩子经验,重翻本书,体会就比较多。

《6A教育原则》原则是由美国麦道伟博士研究所整理出来的,是一套很实用的教育子女的原则,在全世界受到认同和好评。

书中把孩子的家教简明的概括为爱与约束,而爱又包括接纳、赞赏、时间、关爱;约束包括责任、权威。这六个词的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刚好为“A”,所以称为“六A教育原则”。该书对这六大原则的重要性、方法作了阐述,并结合自已的家教体会分享体会。

篇6:《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

首先,李镇西先生生动地再现了在职教师对于后进生的一些“意见”,后进生各种的不如意,让教师们觉得“心烦”。

其次,李镇西先生又提出,后进生在学校中是一群弱势群体,但他们能几年如一日的坚持上学,参与课堂教学,他们难道就没有让我们心生敬佩的地方吗?

带着这样的敬佩,李镇西先生又提出,要转化教师的思想,转变对待后进生的方法。这也是本书的意义所在。

读到这里,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对待后进生,我们要改变的不是我们的叫法,而是对待他们的行动上。

作为教师的我,深知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但在教学过程中做法仍是肤浅。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想”,更要发展学生的思考策略和研究探索的意识与能力。教师要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让学生发表意见,更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高品质的。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也只是“想想”而已,由于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所以不能驾驭课堂,更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造成课堂效果不满意。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还是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深入思考和潜心研究,才能扎扎实实的上好每一节课,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篇7:《教育的力量》读书笔记

教师接触最多的就是学生,文中提到,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教师的五项修炼》中,提出了构筑教师魅力的“五项修炼”,就是教师要加强在仪态、表情、口语表达、着装、眼神等方面的修炼。我觉得通过这几方面,也能直接体现一个人的气质。

教师的精神面貌,直接感染学生上课的状态。穿一身充满阳光的衣服,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活力、青春的气息。课堂中洋溢着蓬勃的朝气,学生耳濡目染,师生共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大家乐此不彼。

教师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是教师素养的一个方面。“表情从容、镇定,能控制冲动,使满意持久,这是表情修炼的应有之义;即使遭受冤屈,仍然保持微笑,这就是修养,就是境界。”文中的这些话让我感触颇深。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经常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表现。往往很多是让人觉得麻烦,闹心,甚至窝火,有时真是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上课不认真,吵吵闹闹,打架,作业字迹不清楚,作业不完成、不订正等等,五花八门,让人措手不及。如何面对学生,如何处理事情,对于我来说,真是个难题。当着学生的面发火,首先不说效果如何,单单看到坐在下面,学生一双双充满无辜眼神的眼睛望着你,就觉得自己有些“残忍”——怎么忍下心对着这群娃娃们大吼呢。可是,就算我怎么强调,怎么提醒,同样的错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是会犯。如果他们再犯同样的错时,我如何能微笑的和学生讲话,基本是气不打一处来。有时候想想,学生还小,很多事情都弄不清楚状况,还是要慢慢地教育,或许时严时松教育的效果比每次都严厉批评要好得多。

篇8:《公司的力量》读书笔记

一、样本的选择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说:“勤于学习,充实自我,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基础。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他必须从最基础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2]本文所选取的六位教师———于永正、吴正宪、窦桂梅、李吉林、吴非和邱学华均是中小学教育界、学术界公认的“名师”,分析他们的成长之路,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热爱读书,阅读在他们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六位名师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二、名师“读书”的特点

1. 广泛阅读,阅读伴随着成长

黄庭坚说过这样的话:士大夫一日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三日不读书,对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乏味。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结晶的保存形式,其本质是开放的,读书则是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也是内化这些文明的过程,名师皆深谙其理,由衷地热爱读书。著名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回首自己20年当小学教师、23年当教研员的经历时感触颇深地说:“没有书的晚上睡不着,这么多年一直都是这样,我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伴着阅读、思考与实践一路摸索;如果说我读书有什么诀窍:一是概括内容,看哪些话有启发;二是与人交流,与人交流让我受益很大。”他所提出的“以学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及“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重习惯”的“五重”教学特色,得到了小语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并在全国推广。[3]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曾说:“对我而言,职业生涯中最幸福的两件事:一是教书;二是读书。”[3]读书,让她发现了数学教学的哲理和门道,并学会用艺术的形式讲授数学;读书,让她静心走进儿童世界,并与儿童心相近、情相连;读书,让她恪守理想,脚踏实地,厚积薄发,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3]

从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教育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生命是极具挑战性的,需明德、笃理、务实、执着、业精等精神与知识方面的准备。于永正老师领悟出“五重教学法”并非与生俱来,阅读、思考、实践、归纳总结、交流学习才是成就其“五重”的内因。但面对不同的鲜活的教育对象如何处理他们之间的不同?如何让知识顺利地被不同的孩子们接受?等等诸多问题横亘于教师的教学生活里,解决这些问题仅仅依赖教案和课本是远远不够的。每个新问题的根本解决都依靠合适的方法,每个合适方法的诞生都将是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而知识与阅历的量变到质变则需要广泛的源源不断的知识和经验的输入,这些需求最终都会在有教育目的的广泛阅读和提炼中得以解决。

人类知识的宝库从未对任何人关闭大门,当你因学生的教育困境苦思焦虑时,名师们已经有针对性地出发,走在解决问题寻找内因的路上,或者他们已经从积累的知识里找到了答案,这正是名师们的独到之处,也是阅读给名师们带来的优势所在。

2. 善读“无字之书”———“读”大师、“读”学生、“读”生活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这样说:“读书,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即拓展文化视野。有了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才有教学的广度。”[4]诚如大多数人对孔子的了解源于《论语》,书籍作品往往是思想得以流传的载体,但在当时孔圣人寻求儒家思想生根发芽国度的初期并无《论语》的印刷版,大都靠孔子以讲道的方式布施思想,这种类似的交流便是另外一种“读”。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在不断变化中的,多与大师交流新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知识深度和广度,常交流常更新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着的教学情境和需求。观摩专家如何上课,参与高品质的学术交流,诵读大师的作品领会其中的精髓,见贤思齐,名师总能从“读大师”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并收获属于自己的技巧或知识。

交流或者传道授业最讲求知识与理念传递的效率,什么样的情况下效率更高?当然是对方想知其所以然的时候;但什么时候对方最想知其所以然?我们需要先了解我们面前的这个人,找到他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点。所以名师也要善“读”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鲜活的、有情感、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都渴望被关注、被认可、被欣赏、被尊重、被关爱,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一本本不同风格的书籍。名师们会结合所学与自身经验更好地理解学生、读懂学生、热爱学生,公正地对待学生,保护他们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达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我们的祖先经历了从结绳记事到文字记录而后才有了书籍,书籍其实更是生活经验和道理的记录与总结,我们学习的经验也罢技巧也罢终究要回归生活,接受生活不断地检验,去解决实际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所以名师们也善“读”生活,所谓“生活无处不无书,书中无处不生活”,他们用生命与生活之书对话,在点滴的生活中思考反思自己,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与生活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在“阅读”生活这本大教科书中找到教育的本真和灵魂。

3. 另一种阅读方法———“写”

就读书而言“写”经常会被弱化,但就知识的记忆与运用而言“写”便会变得尤为重要。古代既有宋濂“假借藏书之家、手自笔录”,亦有张溥“七录斋”,和看、读相比“写”显然是更为有效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的结合才是增益自身修养的正确方式,然而学与思之后形成的观点与领悟需要表达,需要内化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此时“写”便会成为最佳途径。

每个名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有属于自己的学术专著,有数不清的读书笔记、教育随笔和个人反思感悟,这一切都是源于教师们的苦心经营和辛勤笔耕。著名语文特级名师窦桂梅曾在书中这样讲道:“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语言是开出来的、看得见的心灵之花。花的开放,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是尊严。写,也许会改变你的课堂磁场,甚至改变你的生命属性。”[4]

三、“读书”在名师成长中的独特力量

1.“读书”让名师成为思想者

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一名教师能走多远,取决于他能否独立思考。”[3]如果说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奠基石,是教师不断积淀丰富自身的基础,那么反思则是教师发展成为名师的催化剂,是教师不断认识自我的关键所在。结合每天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笔记,反思教学中的不足,这本身就是一个思索发现并提高自身的过程。因此,要促使更多的教师在不断地阅读和教学实践中养成反思总结的习惯,不断对自己和教育追问如何才能做得更好,努力成为一个思想者,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拥有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和教育特色,能从反思中找到教育的真谛,回到教育的本真,发现教育的灵魂所在。很多名师包括本文所选取的六位名师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非常善于思考反思自身和教育教学活动行为本身,结合教学实际不断调整改进。

“读书”本身便是对自身的知识补足,使自身去糟粕纳精华,向正、向善、向专业化看齐的过程,书读得越到位思想便会越宽广,对自身的认识也越发清晰,对教育的思考会越发透彻,也将促使自身寻找正确的阅读和学习方向,读书与思考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可以说是读书让教师更好地成为思想者。

2.“读书”让名师成为研究者

阅读可以使我们汲取知识,而丰厚渊博的知识储备又是一个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教师成为研究者已成为优秀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追求。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5]阅读、反思和总结可以促使教师发现教育规律,找到教育教学与现实社会生活的结合点,让自己成为一名教育上的研究者,将日常实践转化为教育理论,做到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他们都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在科研写作中不断积淀升华。文中所选取的名师如李吉林老师主持的“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研究、邱学华老师的“三算结合教学实验”和“尝试教学实验研究”等等均获得极大的认可与成功。六位老师的专业发展历程也证实了教育科研对于名师成长成功的重要作用。教师成为研究者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教育理想转化到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去,也是教师由“教书匠”成长为“名师”“大师”“教育家”的关键环节。

3.“读书”让名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

教学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包含课前准备、课后评价和补救,每个环节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一个思想者加研究者的教师自然会在教学工作中寻找到合适的方法,用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处理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例如窦桂梅老师的“主题教学法”、于永正老师的“五重教学法”、吴宗宪老师的“小学数学归纳组合法”等拥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成就了他们的精品教学!

总之,要想成为名师,“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上不能偷懒,要舍得花别人不肯花的时间,肯下别人不肯下的功夫,认真研读别人未曾读过的书;要解决教学中真实存在的问题,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也离不开对教学实践的深入分析。而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提高的途径,无疑还需要大量的、不间断的阅读。”[3]阅读最终将使教师更加精于教学、乐于教学。“读书”在名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不停地阅读,日积月累,名师们读懂了自己、读懂了学生、读出了底蕴、读懂了教育的目的和追求、读出了教育的本真和内涵……可以说,读书为名师的成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读书也是促使名师思考、研究的一大源泉,也是教师走向名师之路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王敏珣.名师概念及特征辨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5(4):42.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6.

[3]张贵勇.读书成就名师:12位杰出教师的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10-195.

[4]窦桂梅.回到教育的原点[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27-28,35.

篇9:坚信读书的力量

联系人:黎老师 电话:18618250915 010-59766299-646 邮箱:zhutixuexi@joyschool.cn

语文主题学习官网:http://www.52xyzt.com/jjsd/index.jhtml

“小学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202468487

“初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交流QQ群:182408609

通信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京师科技大厦A1110室 邮政编码:100082

“我们无限相信读书的力量。只要让学生感受到读写的快乐,他们就会读得乐此不疲,写得乐在其中。”北京新学校研究院“语文主题学习”课题组的专家如此说。读书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感受快乐”后,学生的读写究竟能有多少改变,恐怕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有真切的体会。

我送走一届毕业班,又接了六年级,继续“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之路,本以为应该是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谁知却是步履维艰、一筹莫展。所接班级原先并非主题学习班,以往课堂都是以老师为主角、学生为配角的讲解式传统课堂。老师滔滔不绝、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端坐静听,想回答问题时举手示意,不想回答时只听即可。这样的课堂,老师纵使有千种本事、万般能耐,呈现出来的也只不过是老师个人的素质、才华和教学技巧而已。而课堂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学生精彩的课堂才是真正精彩的课堂。

自参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以来,我习惯了课堂内学生的大量阅读,习惯了走进课堂后,学生已按一定的流程开始学习,习惯了各小组在充分合作探究基础上的质疑对抗,习惯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后的轻松和谐……现在,我又获得了课堂的绝对支配权,竟有诸多的不适应:应付于学生的种种被安排、被布置,忙乱于课前的孤军奋战、全力备课,即使这样,课堂上也不能做到和学生默契、合拍。

于是我尝试着把课堂还给学生,指导学生自主上课,“放话”给他们:课堂上随心所欲,你们愿意怎样说就怎样说。结果,课堂就成了学生掐架、争论的自由之地:我说得对,你这不对,就是我的对……除了这些苍白的字眼,再无其他,更别说能从课文中找到强有力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孩子们徒有表达的勇气,却苦于没有表达的内容。

静下心来,我细细反思主题学习班和非主题学习班的差距所在:首先,非主题学习班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没有主动求知的习惯,习惯于依赖老师的布置和安排;其次,他们缺乏小组意识,不善于合作学习,更不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交流;最后,这些学生的阅读量真的不够,读来读去只是教材。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哪来随心所欲的表达?

我想要改变现状,就必须从头进行主题实验,而现实又使我担忧:一年光景做这么大的改变值得吗?六年级开始主题学习实验有效果吗?后来的事实充分证明,答案是肯定的:值得。因为读书不分早晚,早一天阅读,就早一天受益。

一、培养自学

1.该学生做的事一定让学生做

自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而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要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的。六年级学生总有一定基础,我就从具体的一课或一单元开始,一步一步给予指导:字词、内容、篇章结构……指导学生明白这些基础知识该怎样通过个人或小组互助去主动获得,难点问题该怎样去质疑探究。这样,他们才知道好多知识不用老师讲解,自己完全能独立学会,甚至一些疑难问题通过组员合作也能完全解决。

2.不该老师做的事老师一定不做

有经验的班主任都知道“懒娘养勤孩儿”的道理。所以,课内阅读应尽量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即让学生自学在先,预习在先;让学生自主学,合作学;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先,探究问题在先。老师能不说的不说,能不做的不做。“不愤不启”,在学生求而不得之时,老师给予指导、点拨,从而让学生乐学、会学、学会,真正获取知识。

二、小组建设与班组培养

1.派学生听课

我先派班长以及各组组长深入到主题学习比较成功的班级听课观摩,看看人家组员之间如何合作协调,每组交流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组与组之间的展示如何衔接、评价、质疑、解答……接下来,我又分批派出其他同学轮流到外班听课学习。我认为,让学生到外班听课,是帮助他们快速成长的方法。学生们边听边记,听课记录和感悟都很详细。我们来看看组长秦晋霞的听课记录:

每个同学都能侃侃而谈,风趣机智;组员发言不争不抢,积极有序;主展组展示时,其他组同学随时质疑;一个问题达成一致意见时,能及时转到下一个问题的展示。

几番学习归来,组长的管理意识逐渐增强,明确了任务、职责后,组长们开始有意识地组织组员学习讨论,展示交流,小组建设初具规模。

2.小组百分制

适时推出小组评分机制,组内成员的一切学习、活动都与小组挂钩,大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保证组员均衡发展,积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内每个学生的分值相同,目的是培养、锻炼组长,但长此下去,会出现优者愈优、差者愈差的现象,也就是会说的学生越来越敢言敢说,不会说的越来越自闭,不愿表达。所以第二阶段就是:组内6号同学(所谓的后进生)发言分值最高,以此类推,1号同学(组长)发言分值最小,目的是鼓励组内成员互相合作,发挥兵教兵、兵帮兵的优势。一些简单问题组长会主动让答,疑难问题留给组长把关。这样,小组合作才能真正实现。

三、大量阅读积累背诵

1.教材与“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整合阅读

课内阅读以教材和丛书为主,改传统的一篇课文学习为单元主题学习,以压缩教材学习时间,让学生在课内大量阅读。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阅读“走近鲁迅”的学习,学生首先自主收集阅读与鲁迅有关的内容,然后小组内交流学习,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全班展示交流。这样的一节主题学习课,学生不只学习了教材内的四篇文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还通过丛书阅读了一些有关鲁迅的文章,有鲁迅自己写的,有别人写鲁迅的……孔乙己、祥林嫂、闰土这些人物自然而然地走近了学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鲁迅形象越来越清晰、饱满。

2.整本书自由阅读

学生以组为单位筹建小组图书架,每个组员捐献不等数量的图书,编码分类。图书内容丰富全面,学生可在课间、中午等时间,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自由阅读,组与组之间还可以图书互换、资源共享。这样的阅读没有任务,没有要求,是纯天然的自由阅读,学生非常喜欢。每隔一段时间,我会组织一次“好书推荐会”,和学生以演讲交流的方式推荐自己最喜欢的书。

3.师生共读共背《小古文一百篇》

除了课内计划阅读、课外自由阅读,每个学期我们还有师生共读共背书目。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本学期我们确定《小古文一百篇》为师生共读书目。我们利用早读、中午、放学路队等一切可利用起来的边角零碎时间,一起背诵积累。截至寒假前,小古文七十篇背诵已是全员过关,部分学生的兴趣已由背诵小古文转为仿写小古文,如李君君同学在背诵了《学奕》之后仿写了《开小差》:

一日数学课上,众生皆专心致志,唯一生虽听之,一心把玩手中钢笔,忘乎所以。忽被老师点名询问,竟不知所云。其生低头不语,面红耳赤,心中后悔不已。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付柯宁同学在背诵了《 五官争功 》后仿写了《 五指争功 》:

拇指曰:吾吃苦耐劳,默默无闻,应居首功。

食指曰:吾聪明机灵,伤痕累累,吾功当首。

中指曰:吾身居要位,当仁不让是皇帝天子,汝等怎敢与孤争功!

无名指与小指曰:吾等虽无大功,但不可或缺。

无名指曰:俺灵敏机警,对各种反应十分警觉。自然俺的功劳最大。

小指曰:吾虽不起眼,也有不凡之处,掏耳非我莫属。再者,丝竹管弦上,不比尔等差矣。舞者最美之处,亦是吾等。若说功劳之最,当属我等。

手听至此,劝道:诸位莫吵,若尔等握成钢拳,就无强弱美丑之分了。

……

就这样,坚信着读书的力量,我和孩子们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生活。我忐忑着接受检测,孩子们却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接班时,班级的成绩在同年级10个班中为第7名,期中检测提升为第6名,期末检测跃居为年级第1名!这个成绩极大地鼓舞了我和孩子们,我们欢呼雀跃!

篇10:《阅读的力量》读书笔记

作为成年人,我们倾向于读网络上的快餐文字,加上图片佐料更是美味,

《阅读的力量》读书笔记

。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人在坚持不断地读纸质书呢?我们要是能了解这种阅读的力量,对于语文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作为语文阅读老师,我认同。

文章中主要提倡的是FVR阅读,也就是自由自主的阅读。因为想阅读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回答问题、为生词查字典。“FVR是放弃阅读一本不喜欢的书,再另外找一本喜欢的来读,这种阅读方式是所有具备高识字力的人经常使用的阅读方式。”作者深信“FVR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对于学习外国语言的人,FVR是跨越初学与流利鸿沟的最佳桥梁。”

“睡前阅读令人愉快。善于思考的人较爱阅读。读的越多的人越没有“写的恐惧”。阅读能力好的人有更多的自由阅读。阅读能力跟不上的学生被要求写更多的作业和练习,这些都只是更加深阅读能力的鸿沟。有人念书给他听时,即使是大学生也会变得较爱看书,及读较好的书。大声朗读对增进识字力有多重功效。在家中或在学校有人规律念书给他听的孩子,阅读测验和词汇测验的成绩都会比较好。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听人念故事书。越读,会越爱读。” ——种种观点让人感叹啊!

看漫画书并没有任何害处,甚至有不少事证都指出,漫画书可以导致阅读更多“有意义的”书。一天一本漫画书=一年五十万个字。其实漫画书中的字也可能很复杂,漫画可以成为培养大量阅读的手段。轻松的阅读是不够的,不过它们会带领人通往更深的阅读。不要用奖赏来鼓励阅读,其实这样是是传递出阅读是件不愉快,或是没有奖品就不值得阅读的讯息。好的`读者不会将注意力放在书中所有细节。这会造成大量的FVR也会存在识字力的落差。不过这是培养流利阅读能力过程中值得付出的小小代价。

写作不是从写的过程中学的。读得好的人也写得好,因为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好的写作风格。写作风格可能不是有意识地学习而得,大部分是“吸收”来的,或者说是由阅读中潜意识地获得。增加写作的量并不会影响写作的质量。你看了之后会发现,他强调的并不是多写,主要是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善于思考、善于反思、善于理解他人、善于表达自己……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文写作”的时候,“中文写作”都还不过关呢。”

但是写作可以帮助我们想得更彻底,并且解决问题。写作可以帮助思考。看较多的电视和减少阅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电视不提供高素质的语言资讯。儿童书籍的字句远比儿童电视节目来的复杂。电视中的语文量相当低。只有看过多电视时才有负面影响。

通过阅读、研究、实践,我只能说《阅读的力量》——很好,很强大,值得老师和家长一读,为了我们的孩子们。大家有空看一看吧。

更多精彩推荐:

·绿野仙踪读书笔记

·人性的优点读书笔记

篇11:《老师的力量》读书笔记

梁实秋在《我在小学》中充满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小学时代,尤其是几位曾对他的成长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科老师。这些老师在梁实秋的笔下真实地呈现出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他们给予梁实秋的影响,尤其是施教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培养,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张天翼在《学校》一文中回忆了自己从小学到中学的生活经历。尽管他在学校里没有一样功课是好的,但老师们说他将来可以当“书写家”,由此看来,素质教育在那个年代似乎也是一个受到关注的话题。如何让有个性的学生在学校里健康成长,成才,直到今天,仍是需要老师们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绘事话童年》是关山月晚年的回忆文章,他在其中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如何喜欢上了绘画,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身边的亲人是如何教育和影响了他的成长和创作。他的父亲可以说是他的第一位老师,但对他从事绘画不仅反对,而且粗暴地压制。怎样引导孩子的兴趣,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对于今天的老师和父母来说,这个命题同样值得深思。

《难得清高》是张梦阳对学者黄修己先生的精神世界的描绘。他从难得清高这一书法横幅出发,探寻了知识分子的精神要求和道德情怀,也是对当今教师最真诚的激励。……

篇12:《老师的力量》读书笔记

这些名家在他们求学时期,对他们有着深刻影响的老师们,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有些老师对他们走上文学道路起到了关键性的引领和点拨。大师们在功成名就之时,回忆和思念昔日的恩师们。他们在文中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遇到的老师,还有一些人回忆了自己的私塾先生。文中对老师们的褒扬,也再次印证了老师正是学生人格塑造的力量所在。

楼适夷是我国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他在书中回忆了《我所认识的几位先生》,彼时他已经八十五岁高龄,回想先生总评,第一句大概正符合“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而后两句实际评定了我的一生。任先生是我的老师和知己。任友曾先生是前清末科的秀才,在家乡颇有才名,而科举废止,他不能进一步再考举人,便应朱氏实获小学之聘,担任我们的校长。我父亲常年在外,对我的学业仍很关心。父亲对任先生很敬重,每次回家,必首先拜访,问我的功课怎样。父亲对老师的尊敬,也让孩子感觉到尊重老师、尊重知识的重要性。每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学业上的重视,对老师的尊重是一个孩子成功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孩子,如若不能成才,但必须要成人,所以学会尊重是一个人很重要的品质。

朱老师给楼老留下了一生印象的,是这样一件爱护学生的事情。

同学们由武侠迷甚至发展到行动的实践。我们经常在后院树上吊一只沙包,用小拳头打沙包,练习武功。特别钦佩有道术的剑仙,口吐一道白光,能叫人头落地,披发仗剑,口吐真言,喝声道:“疾!”顿时天昏地黑、飞沙走石,看敌军败阵而逃。于是大家都有一个小葫芦,装满黄沙,喝声道:“疾!”向对方喷出一道沙子,说不定迷了对方的眼睛。

这玩意儿还不算危险,更糟糕的是学起飞檐走壁来了。后院正楼两厢,一座楼厅是够高的,三边朱漆雕花窗棂,窗外屋檐通着栈道似的檐道,大概是供工人油漆打扫用的,我们就走檐道练功。要是站在院子里向上望去,已成险峰,偏还有大胆同学,从正楼窗角架上一条长跳板,直达偏楼的檐道,成了一座天桥,居然走起天桥来了。要是腿儿一软,直摔到石砌的院场,保证会跌得粉身碎骨。

几个人挨次比赛,把旁观者骇得毛骨悚然。这天后院正门是开着的,这壮举便落在顺便经过的任先生眼里,他不出面干涉,悄悄躲过一旁,把自己隐蔽起来,不让同学发现,直到那位同学平安过了天桥,他才突然露面,严厉申斥,说这样危险的游戏是绝对不允许的,叫大家立刻把跳板拆了。他声明他早已望见,没有立刻出面禁止,是怕桥上的人发现老师,心里一惊就会摔下来了,所以当场就回避了。任先生临危若定,是这样爱护学生的。这件事留在楼老记忆中一直深深记得七十多年。

楼老的第二位恩师,是沈九香沈老先生,也是末科举人。正是这位老先生,给了楼老一辈子以文字为生涯的他,打下了最初的基础。他回忆说能毕生始终不忘舞文弄墨,到了今天还被人称为一个作家,这是与沈老师的影响和鼓励分不开的。施恩大德,我终生难忘。

生命中的无数繁华过后,生命中的沉淀竟然是孩童时代的平凡老师们,让人唏嘘!老师的力量让人敬佩……

篇13:用读书日记代替读书笔记

笔者曾经对所在学校中高年级的一百名学生就读书笔记问题做了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发现,不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学生有67人,无所谓的有26人,喜欢写读书笔记的只有7人(笔者所在学校的读书笔记分为三大部分:阅读的内容的基本情况、摘抄、感想)。

学生不喜欢读书笔记有这样一些理由:

“老师规定了字数,我们在写的时候手都写麻了。”“一天一页读书笔记,很是烦人。”“写完之后,我又不会去看它。”“整天都是写文字,烦死了,一点趣都没有。”……

老师为什么让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中的那些规定项目有什么样的根据?

很多老师是这样回答的:“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是因为要有一个手段来督促学生读书,而且当学生在做读书摘抄的时候,也能够积累一些好的词句,以便在写作文的时候用得上(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还是没有用上读书摘抄下来的好词句)。写感想是为了能够让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感受,进而受到教育。”

读书笔记上的感想和摘抄的依据是什么,很多老师都说没有思考过。只是说凭自己的感觉要这样做,或者是看到别人这样做了,所以也这样做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很多老师还是认同这样的事情:读书笔记我也知道学生不喜欢,而且学生写了读书笔记之后阅读能力也没有多么大的提高。但是不这样做就不能够检查学生是否阅读了课外书。

由此看来,读书笔记是一个让老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的东西。但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为了应付老师对于阅读的检查督促,双方都在承受着煎熬。

读书笔记似乎已经走到了十字路口,读书笔记是不是该安静地走开?还是留下来?如果留下来,怎么样留下来?

理性审视之,写读书笔记的好处是毋庸置疑的:可以增强记忆,便于查阅,容易梳理故事情节……因此,提出让读书笔记走开的想法是不对的。完全从成人的角度来写读书笔记,而且在写作的时候随意为之,不去考虑所作的项目是不是符合逻辑, 是否有理论依据, 这样的读书笔记学生是不欢迎的。因此,读书笔记的记录还是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来设计,并且在记录的过程中要有目的性,所作的记录项目要符合逻辑。鉴于此,我尝试用读书日记来代替读书笔记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具体做法是这样的:

用一本24开、24页的笔记本来做读书记录。每天记录一页,每页的第一行写上日期,第二行写上书名、作者、如果有小标题写上小标题,没有小标题就直接写上从第几页到第几页。第三行开始写书中的主要人物,一个人写一行。然后隔一行写上地点、时间。剩余的地方,要求学生在旁边画上自己所感兴趣的和与阅读内容有关的一幅画。每周五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自己的阅读日记,或者交换阅读其他同学的阅读日记。

从一开始记录读书日记的时候,我就告诉学生,我们是在写一本书,这是我们读完别人的书之后所写的书。这就让学生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样做还有一种隐喻在里面:那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既然这是一部精神发育的历史,就应该留下他的足迹。其次,对于每天记录的日期,是让学生养成每天都阅读的习惯。当然更是“美好的一天从阅读开始”的隐喻所在。同时也是一种任务驱动的做法,以便于教师的检查和督促。

记录人物、地点、时间的做法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在记录读书笔记的时候,学生往往都是在读完整本书后就忙着写感想,学生所感受到的往往只是一个局部,或者是泛泛而谈的一些适合所有文章的万金油式的话语。而学生在做读书日记的时候,我要求学生把讲述中所出现的人物都写出来。按照人物出现的先后顺序写日记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回忆的过程。学生对于人物关系的梳理过程就是学生对于所阅读内容的整理过程,这样的过程也是一段重新温习的过程。

当学生整理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之后,随后要求对于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线段来表示。这样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回忆思考阅读内容的过程。学生在整理这些人物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学生探究文本关系的过程。

所谓文本的意义就是文本中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物和物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总概括。所以,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阅读内容中的众多关系的联系过程就是对文本意义的探究过程。

之所以要求学生在读完之后画出这样的图示,是基于人的遗忘规律来考虑的。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这条遗忘曲线告诉我们: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 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 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由此看来,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要能够在一天之内进行复习,要求学生画出人物关系图就是一种方法。

之所以让学生画画,是学生对于所阅读的内容进行具体化的过程。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图画成了施展创造性想像力的源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图画能‘打开话匣子’,它能让平时沉默寡言的、非常腼腆的儿童都开口说话。”

事实证明,孩子对于画画是非常感兴趣的。有一个孩子曾经这样对我说:“我发现我们现在所阅读的内容不光可以说出来和写出来,还可以画出来。”是啊,我们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学生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呢?

让学生撰写阅读日记之后,我发现这样做有一些好处:

阅读日记给阅读交流提供意义支撑点。

以往,在组织学生讨论所阅读的书籍的时候,学生只能从自己的头脑中去寻找所阅读的内容,但是那毕竟是没有支撑点的,而且在这个时候,留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往往是比较概括性的。而往常,学生虽然写读书笔记,他们所写的往往只是在读完书后的一个局部的感受,或者是一个整体的万金油式的感想。只不过是学生在阅读之后的一种被动地说话而已。

阅读日记虽然记录的是一些简单的要点,但是这些要点能够让学生回忆起与之有关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激活学生大脑里的库存信息,达到阅读内容的重现。它能够为学生在读书交流中提供发言的支撑点。

阅读日记激发学生的二次阅读欲望。

笔者认为对于学生而言,要学会对于所阅读的书籍进行再次阅读。“旧书不厌百回读”说出了再次阅读的重要意义。

作为教师都知道,真正能够对自己发生影响的书籍是在再次阅读之后,只有通过二次或者三次甚至多次地阅读同一本书,我们才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所在。而学生通过每周五翻阅自己的阅读日记,往往会为自己所记载的内容感到惊奇,进而能够产生再次阅读的欲望。通过调查,笔者发现,通过读阅读日记来再次阅读同一本书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这一比例远远大于写读书笔记的学生。

阅读日记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

往常的阅读中,我们往往偏重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但是学生只是进行了一次性阅读,阅读之后往往就会忘记,甚至连书中的故事梗概都忘记了。时间一长,学生甚至连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忘记了。这样的阅读能够给学生带来怎么样的阅读帮助?但是通过阅读日记,所记录的是一些简要的内容,它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种阅读的成就感。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就能够写出一本书,这样的做法还是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的。

阅读日记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篇14:利益分享,公司的力量

在剩余价值理论中,雇佣关系的本质是两个阶级的利益对抗,利益分配的机制就是对抗性的博弈行为,前提是企业利润的唯一来源是劳动价值。但当风险财富成为社会的主流财富之时,企业的利润就有了两个来源,其一是劳动财富,其二是风险财富。在风险财富的理念中,财富与风险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而风险投资就像抛硬币的游戏一样,成功则获利丰厚,失败则血本无归。所以当企业利润包含风险财富的条件下,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都具有风险共担的义务,也都有利益分享者的经济属性。

富贵险中求

利益分享者的经济属性来自于风险财富的价值属性。在劳动创造财富的企业,员工是劳动时间的载体,财富总量等于有效劳动时间之和。但是,在风险财富的世界中,时间是风险的计量单位,所以在金融投资界,时间是风险曝光度的指标。时间的价值主要在于时间分配的机会成本与风险收益。一般来说,时间的机会成本越高,风险收益越大。

富贵险中求,历史上,利益分享机制也与高风险收益的经济活动相伴相生。1597年8月的一天,荷兰的泽兰省港口人潮涌动,荷兰人首次航行到亚洲的船队艰难返回。虽返航的船队遍体鳞伤,三分之二的水手葬身鱼腹,但是船队从亚洲带回来的胡椒仍令商人们兴奋不已。这次远航成功打通了荷兰与亚洲的香料贸易,当时香料贸易的利润高达10倍以上!此后,荷兰各大城市纷纷组建远洋航运公司。在竞争出现后,为避免各个公司价格竞争的恶果,1602年3月20日,荷兰议会颁发了特许状,授权组建荷兰东印度公司,并授予其21年远洋贸易的垄断经营权,所有荷兰居民都可以自愿投资成为联合公司的股东,人类历史上第一家股份公司就这样诞生了。股份公司的优势,让东印度公司迅速崛起为最赚钱的公司,让荷兰人一度控制了40%的国际贸易,荷兰人也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强力一鞭是分享

企业的利益分享机制不仅仅是制度选择,也不是企业领导人随机决策的思想,而与企业的利润来源密切相关。在风险财富占主导的企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是产品创新与团队合作,苹果公司就是典范。在劳动财富占主导的企业,最典型的生产方式为计时计件,苹果公司的代工厂富士康就是代表。只不过,这种计时计件的生产方式迟早会被机器人所替代,因为人的价值仅仅是其承诺付出的劳动时间,雇佣关系之中只有对抗,没有分享,何谈创新!所以我常说:“劳动从来不致富,剥削很少有横财。”

从此种意义上讲,我们应该感谢“东印度公司”,因为其创立的股份制公司第一次将企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进人类社会,从此让世界感受了公司的力量。而现代资本市场给上市公司的利益分享创造了一个新的评价标准:市值。市值的本质即分享——与股东分享风险收益,与团队分享超额利润,与客户分享创意体验。

在能够分担风险并分享收益的企业中,企业家才能有充足的资金和强烈的欲望去挑战风险,追求创新,才能像当年荷兰人为了胡椒的暴利去征服大海一样,去探索风险财富的海洋!

篇15:《当下的力量》读书笔记

什么是小我的思维呢?作者所说的“思维”并不单是思考,还包括我们的情绪以及所有无意识的心理情绪。

“小我”由思维活动组成,只有不断地思维,它才能存活。它是我们无意识认同于我们的思维产生的。

思维认同的坏处:只要我们处于无意识的状态,痛苦就无法避免。

一般无意识状态是指你认同于你的思考过程,情绪、反应、欲望和好恶。你会被你的思维所控制并且不会意识到。在这种状态下,你会持续的、轻微的、不满、烦闷或是紧张。

深度无意识的状态是指痛苦之身被激发并且完全控制你。当生活中遇到巨大的挑战或是损失。一般无意识会转变为深度无意识。

我们应该怎样从思维中脱离出来呢?

两种方法:

一种:观察思考者

二种:将注意力集中与当下。(控制你的思维,不要你老是思考,而是专注于思考的`对象。这个对象不能是自己。)

有些人喜欢参加冒险的活动,如爬山、赛车等,原因是这些活动迫使我们进入当下时刻。即使一秒不在当下就会面临死亡。但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你的呼吸、走路、洗手都是可以让我们进入当下。

认同思维与时间的关系。

从过去寻找认同与同未来寻找认同。这种思维的认同。

时间的真相是你越关注时间,你便越多地错过当下。

你对当下满意吗?

你若是对当下不满意,势必会引发痛苦之身。比如你一直求而不得会让你对当下产生不满。你无法摆脱思维的认同,外界又无法获得满足的时候你便会产生深深的痛苦。

上一篇:结婚群发短信下一篇:技术保密合同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