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审计目录

2024-08-24

政府审计目录(精选8篇)

篇1:政府审计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政府审计概述

第一节 政府审计的起源

第二节 政府审计历史发展回顾

第三节 政府审计的本质与特征

第四节 政府审计的目标、职能和作用

第二章 政府审计主体与审计业务类型

第一节 中外政府审计体制概述

第二节 政府审计机关的职责与权限

第三节 政府审计人员

第四节 政府审计的常见类型

第三章 政府审计规范

第一节 政府审计规范概述

第二节 政府审计法律规范

第三节 政府审计准則规范

第四节 政府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第四章 政府审计步骤

第一节 审计准备

第二节 审计实施

第三节 审计报告

第四节 审计整改

第五节 审计记录

第五章 财政审计

第一节 财政审计概述

第二节 本级预算执行审计

第三节 本级财政决算草案审计

第四节 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和决算审计

第五节 财政专项资金审计

第六节 财政审计案例

第六章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

第一节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概述

第二节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审计

第三节 行政事业单位决算草案审计

第四节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案例

第七章 金融审计

第一节 金融审计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资产审计

第三节 商业银行负债审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结算业务审计

第五节 商业银行损益审计

第六节 金融审计案例

第八章 国有企业审计

第一节 国有企业审计概述

第二节 国有企业合规性审计

第三节 国有企业财务报告审计

第四节 管理审计

第五节 国有企业审计案例

第九章 环境审计

第一节 环境审计概述

第二节 政府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

第三节 政府环境管理审计

第四节 环境审计案例

第十章 公共工程审计

第一节 公共工程审计概述

第二节 公共工程招标投标审计

第三节 公共工程合同审计

第四节 公共工程造价审计

第五节 公共工程财务竣工决算审计

第六节 公共工程审计案例

第十一章 经济责任审计

第一节 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第二节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第三节 经济责任审计步骤

第四节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结果运用

第五节 经济责任审计案例

第十二章 绩效审计

第一节 绩效审计概述

第二节 绩效审计的基本环节

第三节 绩效审计方法

第四节 绩效审计中发现的常见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五节 绩效审计案例

第十三章 专项审计调查

第一节 专项审计调查概述

第二节 专项审计调查选题

第三节 专项审计调查取证

第四节 专项审计调查报告

第五节 专项审计调查案例

第十四章 政府审计整改

第一节 政府审计整改概述

第二节 政府审计决定实施机制

第三节 政府审计宏观建议实施机制

第四节 政府审计微观建议实施机制

第五节 政府审计整改案例

第十五章 政府审计管理

第一节 审计管理概述

第二节 审计战略管理

第三节 审计计划管理

第四节 审计质量管理

第五节 政府审计绩效管理

第六节 审计管理案例

第十六章 国外政府审计动态

第一节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第二节 世界典型国家政府审计概况

篇2:政府审计目录

废止的审计准则和规定目录

(2011年1月1日起废止)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1号令)

2.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2000年审计署第1号令)

3.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

4.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

5.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底稿准则(试行)(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

6.审计机关审计报告编审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

7.审计机关审计复核准则(2000年审计署第2号令)

8.审计机关专项审计调查准则(2001年审计署第3号令)

9.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2001年审计署第3号令)

10.审计机关审计人员职业道德准则(2001年审计署第3号令)

11.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2001年审计署第3号令)

12.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

13.审计机关分析性复核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

14.审计机关内部控制测评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

15.审计机关审计抽样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

16.审计机关审计事项评价准则(2003年审计署第5号令)

17.国有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试行)(审法发〔1999〕10号)

18.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2004年审计署第6号令)

19.审计署关于国有金融机构财务审计实施办法(审金发〔1996〕331号)

20.审计署关于中央银行财务审计实施办法(审金发〔1996〕332号)

21.审计机关对社会保障基金审计实施办法(审行发〔1996〕350号)

22.审计机关对社会捐赠资金审计实施办法(审行发〔1996〕351号)

23.审计机关对国外贷援款项目审计实施办法(审外资发〔1996〕353号)

24.审计机关审计行政强制性措施的规定(审法发〔1996〕359号)

25.审计机关指导监督内部审计业务的规定(审管发〔1996〕367号)

26.审计署关于派出审计局开展审计工作的暂行办法(审发〔1998〕314号)

27.中央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程序实施细则(审财发〔1999〕32号)

篇3:政府审计目录

一、目标定位与效力上的差异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与国际政府审计准则, 在总体目标方面都是为规范和指导政府审计工作而制定, 都是对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的要求。但由于准则的制定者和受用对象不同, 在目标的定位上又必然存在差异。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是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NTOSAI) 为了协调各国政府审计准则, 为各国建立审计程序和开展审计实务提供总的指导, 对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工作只起建设和指南的作用, 不具有强制约束力。而我国政府审计准则, 是依据我国《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 结合我国审计机关审计工作实践, 借鉴国际公认审计准则经验, 由我国审计署制定并颁布的。它的作用不仅仅是对审计实践提供指导和建议, 由于我国最高审计机关是行政型的最高审计机构, 因此我国政府审计准则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准则框架构成上的差异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构建的审计准则框架包括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利马宣言》, 规定了公共部门审计的全面概念, 是对公共部门审计综合认识的基础;第二个层次是道德守则, 它是基础层次之上的一个更高的层次, 规定了指导审计人员开展日常工作的价值观念和原则;第三个层次是审计准则, 是基础层次之下的一个层次, 它规定了开展审计工作的原则和必要的条件;第四个层次是指南资料, 是为帮助最高审计机关在各项工作中运用审计准则而制定的指南。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框架为: (1) 《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 是制定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依据。 (2) 国家审计基本准则, 是制定其他具体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的依据, 是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总纲, 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衡量审计质量的基本标准和尺度。 (3) 通用审计准则与专业审计准则, 是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依法办理审计事项、提交审计报告、评价审计事项、出具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时, 应当遵循的一般具体规范。 (4) 审计指南, 是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提出的审计操作规程和方法, 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事专门审计工作提供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

从框架构成的层次性角度来看,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加立体化, 从理论层次到实践层次逐步推演, 从抽象、综合的理论层面走向具体、可操作的实践环节, 形成了一个完整、严密的体系。由于有深刻的理论剖析与讲解做基础, 其更具科学性和信服力。而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缺乏理论层面的支撑, 整体呈现平面化, 只关注规章制度的制定, 程序性的特点突出, 而对准则的科学论述远远不够。

三、准则结构与内容上的差异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由四章组成:第一章, 政府审计的基本要求;第二章, 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第三章, 政府审计的现场操作准则;第四章, 政府审计的报告准则。整个准则共191条。我国政府审计基本准则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 总则;第二章, 一般准则;第三章, 作业准则;第四章, 报告准则;第五章, 审计报告处理准则;第六章, 附则。整个准则共47条。下面将分析比较两准则章节之间的差异:

1. 一般准则。

国际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讲述了审计师和审计机关必须具备的条件。与国际政府审计的一般准则相类似,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亦对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条件和职业要求做出了规定, 分为对职业的要求、对审计机关的要求和对审计人员的要求三个部分。

两个准则中都提到了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性和谨慎性。我国政府审计准则还指出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办理审计事项时, 应当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应当遵守廉政纪律。在对审计机关的要求中两个准则都提到要招聘合格的审计人员, 并对其进行培养和训练。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还要求审计机关应建立审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审制度。国际政府审计准则要求审计机关编制实施审计手册及其他指导性文件和指南, 并要求最高审计机关强化技术和经验, 制订计划和进行监督, 保证内部标准和内部程序的效率和有效性。在对审计人员的要求方面, 我国更加详尽地规定了审计人员承办审计业务应当具备的条件, 除此之外, 还规定审计人员与办理的审计事项有利益冲突的, 应当回避, 应当保守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

2. 现场操作准则 (我国称为作业准则) 。

这一部分, 两个准则侧重点大有不同。 (1) 在审计计划的编制方面,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强调经济、有效、及时、高效率和高质量。而我国则对其做出程序性的规范, 要求审计机关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上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 编制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并备案, 据此确定审计项目, 选派审计组, 实行组长或主审负责制。在实施审计前, 审计组应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 要求被审计单位法人代表和财务主管对有关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做出书面承诺。 (2) 两个准则都提到了审计工作应受到严格的监督, 我国还规定对审计人员的重大过失和违法行为, 应当追究责任。 (3) 两个准则都提到在确定审计重点和方法时, 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我国强调的是方法即遵循性测试, 而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强调对可靠性的要求。 (4) 在收集证据方面,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的要求描述为足够、相关和合理。而我国则要求审计证据应是客观、相关、充分和合法。并且,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还提到在收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 可以利用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机构经过审核确认的审计结果。对于特殊项目的审计, 可以聘请符合审计人员条件的人员参与审计。这点在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规定。

除上述差异之外, 我国政府审计准则要求重要审计事项和审计人员的专业判断应记入审计工作底稿, 并对其真实性负责, 这点在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规定。还有两点是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规定的内容而在我国政府审计准则中没有体现: (1) 在进行常规 (财务) 审计时, 应对现行法律和规章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审计师还应该认识到有发生非法行为的可能性, 及其对会计报表和审计结果的影响。 (2) 在进行合规性 (财务) 审计时, 审计师应当分析会计报表, 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有关公认的财务报告准则和披露准则, 要求对报表的分析达到足以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提供合理依据的程度。

3. 报告准则。

我国将报告准则定义为“审计组反映审计结果, 提出审计报告, 以及审计机关审定审计报告时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它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所规定的审计报告程序的具体化。具体包括:提交报告前应征求被审计单位的意见, 一并报送审计机关, 审计机关对其进行复核和审定等的相关具体规定。

与我国的程序性规范表述相比,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更注重对审计报告内容的要求。它提出:报告的内容应当易于理解, 避免意义含糊和模棱两可。报告只包括由充分和相关的证据支持的信息, 并且是独立的、客观的、公正的和建设性的。还规定审计师所属的最高审计机关最后决定要采取的行动, 是针对审计师所发现的欺骗性行为或严重的舞弊行为的。国际政府审计准则还对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做出了规范, 并按照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做了具体的规定, 它们是: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的情况, 有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相反意见的审计报告, 不表示意见的情况, 绩效审计报告, 定期审计报告。在以上每个项目的规定中,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都对相应报告的适用情况做出了说明。

四、差异形成的原因

1. 形成途径和依据不同。

我国的政府审计准则较多地借鉴了独立审计准则的内容, 表现为:它们都由三个层次构成。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独立审计基本准则、独立审计具体准则和独立审计实务公告、执业规范指南。政府审计准则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用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不仅如此, 两者所表述的内容大体也相同。

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制定的国际政府审计准则是由奥地利、阿根廷、澳大利亚、巴西、哥斯达黎加、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瑞典、英国及美国代表所组成的审计准则委员会, 在借鉴世界上政府审计开展比较好的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尽管其中也包括了民间审计准则方面的有益内容, 但它更充分地体现了政府审计的特征。比如, 在政府审计的现场操作准则中, 较为详细地分别论述了各项内容在合规性审计、绩效审计中的应用等。值得注意的是, 国际政府审计准则中花大量篇幅对绩效审计进行了规范, 绩效审计也在许多国家的审计机关占有越来越多的工作量。而我国由于政府审计起步较晚, 国家审计机关主要开展合法性、真实性审计, 而对绩效审计才逐步开始涉及, 所以对绩效审计的规范也成为现阶段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一项有待补充完善的内容。

2. 审计机关的权限与地位不同。

我国审计机关的行政处理权与地位, 从我国的审计报告处理准则的要求中就可见一斑。行政型审计机构与政府的关系密切, 一些问题容易得到解决, 而且由于它们在政府领导之下, 有助于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提供服务。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是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下属的一个由联合国成员国的最高审计机关组成的、非政府间的永久性国际审计组织。该组织旨在推动各个不同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交流各个不同国家开展国家审计工作所取得的经验。成员国对大会通过的建议、宣言、协议不承担任何义务, 不受任何约束。

3. 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践存在局限性。

我国的政府审计起步较晚, 实践经验不足, 所以导致准则的制定也仅能围绕实践环节做出程序性的规定, 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拘泥于条条框框, 很难达到思想理论的高度。而且我国政府审计准则的内容主要是针对真实性、合法性审计而言的, 没有明确区分不同的审计种类。理论的形成要来源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如果能将完善严密的科学理论依据补充入准则, 将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审计机关的工作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4: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通信

写信人:李为 (中国证监会信息中心)

李超平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副教授)

李超平致李为的信

李为,你好!

记得去年的1月份,在中国图书馆学会的新年峰会上,你应邀出席会议并就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的编制问题做了发言,介绍了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希望学术界能够予以关注。作为与会者,听了您的发言,心里颇多感触。当中国政府在信息公开的道路上一步步前行的时候,一种专业的理性让我产生了一个疑问:如果真的施行政府信息公开,那么,海量的信息将以什么样的方式公开以及政府将呈现一个什么样的信息有序系统供公众查询?这是摆在政府面前的紧迫问题,也是一个值得学人关注的问题。但坦率地说,尽管我所在的学科——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是一个研究信息组织的专门领域,但由于从来没有与政府的实际工作领域真正发生过关联,所以,我即使觉得这一问题值得关注,但它还是在我的脑海里一闪而过,毕竟,学人对某一具体问题的关注需要通过具体表达的需求来启动,在没有任何需求启动的情况下,我曾经有过的念头就这样一闪而过了,而你的发言又将它重新唤醒。

去年11月的杭州重逢,使我们俩有机会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讨论,可惜的是,我是在毫无了解具体进展情况的背景下来与你讨论的,所以,尽管这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但这一讨论 终究未能触及实质性的问题。

此信是希望获得你对这一问题的具体观察和思考的细节,以使我能够进入角色,所以,百忙之中的你,就拨冗把想说的话写给我吧,让我能够更有方向性地进入这个领域。

顺致

冬安!

李超平

2008年12月5日

李为致李超平信

超平,你好!

2007年4月中国政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出台,该《条例》于200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这个条例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走向服务型政府、法制政府和责任政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实施条例过程中,从中央到地方,每一个政府信息主管部门都碰到同一个很技术的问题,即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公开指南如何编制?条例19条只简明写了一个初略的轮廓。我相信许多编制目录和指南的政府官员都在这个问题上花费了许多时间,也因而有过许多烦恼。还不仅如此,能不能形成一个统一、规范、适用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关系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对公众的信誉问题。

在条例生效的半年前,我多次与武汉大学的陈传夫教授讨论有关事宜,我请他专门撰写了《我国政府信息目录编目统一刻不容缓》一文呈送国信办欧阳武司长,在欧阳司长把该文转给国办相关领导后,我和传夫教授因此而进了国办的目录专家组。专家组经过几个月的紧张工作,期间经历了反复讨论甚至多次争吵,终于在条例实施前完成了《政府信息公开目录》(以下简称《目录》与《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我之所以对《目录》与《指引》如此投入精力,是希望全国能够按照一个统一的规范去做,以便最终形成中国政府公开信息的定位系统。

你在信中提及图书馆学是一个涉及信息组织研究的专门领域,是的,这正是我能够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基础。作为我国著名情报检索语言专家张棋玉教授和我国著名目录学专家彭斐章教授的弟子,我曾经的专业学习使我深知编制中国政府统一的信息目录系统的重要意义,只有一个统一的目录系统(实际上就是政府信息的定位系统),才能有效整合全国的政府信息资源,须知,目录不统一,同样会形成信息孤岛。

美国早在90年代就建成了政府信息定位系统(AGILS),欧洲各国也是早在我国实行政府信息公开之前就基本完成了政府信息定位系统建设。面对这种现状,我有一个中国政府信息定位系统的梦想,它的分类体系是统一的,著录格式是统一的,索引标识系统是统一的,有题名、主题、分类等多途径检索功能。它能检验我们是否有行政程序法,能体现出我们信息公开的范围和深度。可是我们现有的系统离这个梦想还很遥远。我离开图情界已经很久了,远离专业的我也不了解新的學术发展,但我深知这个学科已有的积淀能够帮助政府人去实现这一梦想。我尝试着找过一些业内的专家,但我很失望,一边是真正对信息组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一边是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但二者之间似乎隔着一道厚重的墙,这种隔膜使得专家和问题之间互相陌生。这种状况让我非常着急,我总觉得自己有责任作一些沟通工作,因为我有这个学科的知识背景和人脉关系,同时又比较了解政府信息组织工作的现状。有幸在年初济南会议上向业内专家做了一个发言,并且了解了你在全国电子政府培训中心所发挥的作用,这次相遇相识给了我们彼此一个机会,使我能够通过你去联络刘炜等专家来为正在建设的政府信息公开目录指南和元数据方案进行研究,你们提出的意见已经得到了国办专家组的重视。我希望这是一个起点,让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关注和研究政府信息公开目录系统的建设,使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能够获得有力的专业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领域还有太多的空白。我希望政府官员和学者联起手来填补这些个空白,共同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的进程。

顺致

教安!

李为

2008年12月7日

李超平致李为信

李为,你好!

来信收到。你信中流露的那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让我深受感动,无论是从普通老百姓的立场还是从学者的角度。

你提到的一个观点我非常同意,就是政府信息资源管理还有很多研究空白,需要学术参与其中并填补这些空白。记得几年前,前任国办副秘书长徐绍史同志来浙江搞调研,我在调研会议上发言时曾表达过一个看法,即感觉面对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学术界和政府领域都是自说自话。后来我发现,会上大家更多的兴奋点是在电子政务而不是政府信息,也许,当时事情的进展还没有到达应该关注“信息”的地步吧。这几年,据我的观察,作为社会的信息集散之地,除了图书馆、信息中心这样的专门机构外,新闻机构和政府机构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有一种说法,即政府占有社会信息资源的80%。这个数据从何而来无从考据,但它的确揭示了一个事实,即政府拥有一个相当庞大的信息资源体系。以前,这些资源为政府所独占,怎么实施管理是政府内部的事,只要自己用着方便就行了。但现在面临的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开放,所谓政府信息公开,就是要让公众能够有效获取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意味着不再可能用一些随意的方式来呈现这样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体系,必须把这件事情做得“很像样”。世界上的事情大都有着相同的规律,即一旦事情的本身变得相当复杂,就会有专门的人对其进行研究,从而就形成了专门领域。我想说的是,如果要向社会呈现一个有序的政府信息资源体系,需要有人对其进行研究。

我想你找到我们是找对了,除了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不可能再有别的专业领域对信息资源的组织有专门的研究。这次在你的邀请下,我和几位专家参与了对《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府信息元数据方案》的讨论,这个讨论让我们彼此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我们的角度,发现了实践领域由于缺乏专门知识,在完成一件非常具有专业属性的任务时,远没有达到正确、合理、有效等状态,非所不愿,实所不能,就是老话儿说的,术业有专攻吧。

非常感谢你把《指南》和《元数据方案》交给我们讨论,这就是把一件很值得做的具体事情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实实在在有了一个开头,以窥一斑而见全豹,我们发现要研究的东西的确非常之多,这些问题存在于通往“中国政府信息公开定位系统”的梦想之路上,解决它们不仅是政府官员的责任,更是学者的责任。我相信,学术界的朋友们是非常愿意与政府官员联手,去实现那个美好的梦想的。

谨颂

冬安!

李超平

篇5:医院内部审计目录

第六节:财务与价格管理

6.6.6

篇6:政府经济目录

1、政府经济学

2、政府经济

3、市场失灵

4、竞争失灵

5、政府经济职能

6、信息的不对称性

7、政府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

8、公平

9、社会公平

10、效率

10、帕累托效率

11、政府资源配置职能

12、政府收入分配职能

13、.经济公平

14、自然垄断

15、洛伦茨曲线

16、公共物品

17、混合物品或称准公共物品

18、消费的排他性

19、消费的非竞争性

20、俱乐部物品

21、免费搭车

22、外部效应

23、庇古税

24、科斯定理

25、阿罗不可能定律

26、公共管制

27、一体化

28、公平选择

29、全体一致原则

30、多数裁定原则

31、直接民主

32、投票悖论

33、单峰偏好

34、多峰偏好

35:票决循环

36、中位选民理论

37、代议民主制度

38、政治家行为

39、特殊利益集团的行为

40、公务员行为

41、政府支出相对量

42、购买性支出

43、转移性支出

44、公共定价法

45、公共定价

46、成本——收益”分析法

47、政府采购

48、公共投资

49、财政投融资

50、社会保障制度

51、财政补贴

52、社会保险

53、社会救济

54、社会福利

55、完全基金式

56、部分基金式

57、价格补贴

58、企业亏损补贴

59、财政贴息 60、全部或部分利息 61、税收支出 62、政府收入 63、政府收入规模 64、税收 65、政府收入效应 66、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 67、收入效应 68、纳税人 69、税收制度 70、税收“三性” 71、课税对象 72、税率 73、计税依据 74、免征额 75、偷税 76、直接税 77、间接税 78、税收归宿80、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81、价内税 82、价外税 83、从价税 84、从量税 85、国有资产86、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87、国有资产收益 88、股息红利收入 89、上缴利润90、租金收入91、公共定价 92、行政规费 93、罚没收入 94、彩票收入 95、二部定价法 96、比例偿还法 97、公债规模 98、财政政策 99、税收管辖权 100、政府预算 101、部门预算 102、单式预算 103、复式预算 税负转嫁 104、零基预算 105、投入预算 106、平衡预算 107、差额预算 108、总预算 109、政府决算

110、预算外资金 111、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112、公共选择 113、现收现付式 114、经济增长 115、公平分配 116、国际收支 117、政府宏观经济管理工具

33、常见的政府采购的方法主要有哪些?83、减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有哪些? 118、经济手段

34、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有哪些意义?84、国际税收协定包括哪些内容?119、财政政策

35、简述公共投资的范围和政府涉入的原因?85、贸易政策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120、货币政策

36、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之间有什么差异?86、简述我国的预算编制程序? 121、产业政策

37、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公共投资的作用是什87、政府支出增长的模型有哪些内容?122、国际税收 么?88、简述公债与税收和政府信用的区别? 123、国际税收协定

38、简述财政投融资的特点和作用? 89、试试影响公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124、税收管辖权也称课税权

39、简述社会保障的功能?90、宏观经济管理政策目标? 125、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又称地域税收管辖权 40、社会救济的功能是什么? 91、述进一步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思路? 126、居民税收管辖权

41、社会保险与普通商业保险的区别是什么?92、述中位选民理论的内容? 127、免税法也称豁免法

42、简述社会保险税含义和开征意义? 93、述阿罗不可能定律的内容? 128、扣除法也叫列支法

43、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矛盾和94、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有哪些?129、与扣除法相类似的还有低税法 问题是什么? 95、国有资产收益的形式有哪些? 130、抵免法

44、如何改革与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96、债务管理常用的监测指标是什么? 131、政府外债

45、宏观税率与拉弗曲线? 97、政府预算的特征是什么? 132、货币可兑换

46、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98、相对于传统的功能预算而言部门预算发生简答题

47、财政补贴的内容主要有哪些?了哪些变化?

1、什么是政府经济?如何理解政府经济?

48、简述我国财政补贴存在的问题? 99、部门预算与传统预算的区别是什么?

2、什么是政府经济学?如何才能更好地学习

49、我国财政补贴制度改革应主要解决哪些问100、我国预算外资金的范围是什么? 好政府经济学?题?101、预算外资金特点是什么?

3、如何认识市场失灵与政府经济的必要性? 50、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内容? 102、财政政策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4、市场失灵及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51、简述合理确定政府收入占GDP比重的关系103、什么是货币政策?

5、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的意义? 104、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工具?货币政策的工

6、试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

52、组织政府收入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具按其性质可分为哪些种类?

7、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转

53、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105、社会救济与一般意义的慈善事业有着根变的主要任务?

54、西方议会通过立法对政府经济活动的制本的区别?

8、理论联系实际,论述政府经济活动如何处约?106、如何理解国际税收的含义? 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5、什么是直接税?直接税的特点是什么?107、论述产业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地

9、试述政府经济与公平和效率的选择?

56、什么是间接税?它有哪些特点?位?

10、外部效应治理的方法与措施?

57、简述税负转嫁的特征? 108、政府外债的种类有哪些?

11、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对西方国家政府经济

58、试述税负转嫁效应? 109、政府公共投资特点? 政策有何影响?

59、税负转嫁的条件有哪些?论述题

12、经济体制转轨时期中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60、我国税制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

1、政府经济调控能力的有限性有哪些表现? 的难点是什么?61、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认识收入差距与公平、效率的关系?

14、简述混合物品的分类? 62、什么是政府收入?研究政府收入的意义是

3、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和

15、简述公共物品的特征? 什么? 多数裁定原则的利弊?

16、如何理解消费的排他性? 63、政府收入的内容有哪些?

4、试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政

17、试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可能性? 64、什么是“税收三性”? 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分别是什么?)

18、什么是公共资源问题?其产生的根源是什6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政府的经济决策?

5、试述政府支出绩效的评价方法及各自的优么? 66、什么是国有资产?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劣?

6、试论我国现行财政补贴制度存在的问

19、外部效应包括哪些类别? 的原则是什么?题和解决思路?20、阐述科斯定理的含义、意义及局限性? 67、政治协商制度对政府经济影响的途径有?7、试述财政补贴对经济的影响(财政补贴的21、区域经济政策在宏观经济政策中的地位?68、简述公共收费的功能? 积极作用)与局限性?

22、国际税收协定包括哪些内容?69、简要回答我国当前公共收费问题解决的方

8、试述政府收入规模的制约因素?

23、简述政府调节公民收入的政策工具? 法?

9、试论公债发行的方法?

24、简述政府支出的分类方法和用途? 70、简述公债市场的功能?

10、公共定价的方法及其实用性是什么?

25、试述政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政71、简述当前行政规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简述国际税收与国家税收的关系? 府支出增长的宏观和微观模型分别是什么?)72、近期内我国行政规费的改革的重点是什

12、试论预算外资金的含义及改革?

26、比较行政管理性支出和其他购买性支出的么?

13、试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模式? 区别? 73、如何确定公债发行条件?

14、凯恩斯学派货币传导机制理论和货币学派

27、简述政府支出规模增长原因。(影响政府74、简述公债偿还的方法有哪些? 传货币导机制理论的区别主要有哪些?支出规模的因素有哪些?)75、各级人大如何对政府经济活动进行调节、15、试论外债的功能和特殊性?

28、政府支出绩效评价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监督?

16、试述如何衡量和防范、化解外债风险?

29、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政府预算的审76、预算编制的原则是什么?

17、试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引进外资和查与批准? 77、简述我国实行部门预算的必要性? 境外投资的影响有哪些? 30、政府采购的含义及其和政府支出绩效的关78、简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

18、试述如何完善与健全有中国特色政府经济系? 79、简述公开市场操作的优点? 公共选择制度?

31、简述政府采购的特点? 81、区域经济政策具有哪些特点? 20、比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财政

篇7:政府审计目录

上篇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审计规范体系

第三章审计目标与业务承接

第四章审计策略与审计计划

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第六章企业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

第七章审计风险应对措施与程序

第八章审计抽样与审计测试

下篇 审计业务流程与审计报告

第九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

第十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第十一章存货与生产循环审计第十二章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第十三章货币资金审计第十四章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第十五章其他审计服务业务

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主要参考书目

目录

上篇审计基本理论与方法

第一章绪论引言审计要担当国家经济运行的“免疫系统”

第一节审计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审计的概念、性质与目标

第三节审计的对象、职能和作用

第四节 审计监督体系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 英国审计假账第1案:“南海公司” 破产事件

第二章审计规范体系引言从“黎明股份事件”看CPA审计

第一节审计法律规范

第二节审计职业道德规范

第三节审计准则规范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 美国审计假账第1案:麦克森·罗宾斯公司舞弊案

第三章审计目标与业务承接引言 对扩展审计鉴证业务必要性的思考

第一节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

第二节财务报表审计的责任划分

第三节业务承接

第四节 审计过程与审计范围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财务报表审计业务承接风险分析

第四章审计策略与审计计划

引言审计计划:控制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

第一节审计程序

第二节审计准备业务

第三节审计策划

第四节审计重要性及其运用

第五节 审计风险及其内容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对LG公司应收账款函证

第五章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引言会计师事务所年度检查中审计工作底稿编制方面的问题

第一节审计证据的内涵

第二节审计证据的取得与整理

第三节 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美国世通公司:由内部审计牵出假账大案

第六章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引言法国兴业银行内控失效导致49亿欧元巨额诈骗案

第一节风险评估的要求与程序

第二节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信息的了解

第三节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

第四节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第五节与治理层和管理层的沟通

第六节 审计工作记录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 某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导致的融资风险和重大损失

第七章风险应对程序与措施引言发现相关审计风险时,CPA该如何处置?

第一节 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应对措施

第二节 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第三节 控制测试

第四节 实质性程序

第五节 评价列报的适当性

第六节评价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 安然----安达信 不安分自毁前程

第八章审计抽样与审计测试

引言公私不分法难容

—-某市审计局经贸分局查处公款注册私人公司

第一节审计抽样概述

第二节审计抽样的基本程序

第三节控制测试中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

第四节 细节测试中统计抽样技术的运用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捉住伸向学生的“黑手”

——广州查处化州教育系统私分千万元教育经费

下篇 审计业务流程与审计报告

第九章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引言一串疑问,牵出一起骗取工程款案

第一节会计报表审计概述

第二节销售与收款循环的特征

第三节销售与收款循环业务的审计

第四节营业收入审计

第五节应收及预收款项审计

第六节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企业货币资金控制、销售与收款控制

第十章购货与付款循环审计引言美国“废品管理公司” 随意改变折旧方法

第一节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特征

第二节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

第三节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审计

第四节固定资产审计

第五节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美国“巨人零售公司”篡改往来账项

第十一章存货与生产循环审计引言因资产造假的CEO与CFO被判重刑

第一节存货与生产循环的特征

第二节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

第三节存货审计

第四节应付职工薪酬审计

第五节 营业成本审计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 “银广夏” 伪造产品生产造假案

第十二章筹资与投资循环审计引言 “琼民源公司” 以投资虚构收入

第一节筹资与投资循环的特征

第二节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

第三节借款相关项目审计

第四节所有者权益相关项目审计

第五节投资相关项目审计

第六节 其他相关账户审计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 美国阳光电器公司重组造假案

第十三章货币资金审计

引言 关于钱的忠告

第一节货币资金与交易循环

第二节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控制测试

第三节库存现金审计

第四节银行存款审计

第五节 其他货币资金审计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审计利剑所指百万“小金库”大曝原形

第十四章终结审计与审计报告

引言中注协盘点年报审计工作 非标意见呈逐年递减趋势

第一节完成审计工作

第二节审计报告的作用、类型和基本内容

第三节 非标准审计报告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证监会对顾雏军及科龙电器的调查处理

第十五章其他审计服务业务引言南方保健公司审计失败案例剖析

第一节验资

第二节预测性财务信息的审核

第三节内部控制审核

第四节代编财务信息

本章小结

关键术语

思考题

练习题

案例分析 四川德阳东方公司验资案

部分练习题参考答案

篇8:审计环境与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研究

一、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需求

所谓审计环境,是指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制约着审计产生、发展和变革的因素的总和,它们的作用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审计的目标定位、职能划分、审计体制的设置、行为过程及审计效果等。具体而言,审计环境对政府资源审计整合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型国企改制上市和海外投资的需要

十六大报告明确了政府审计在国有资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需要一方面继续原来的财务收支审计,另一方面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目前,大量国有企业随国际竞争的需要加速了改制上市和海外投资的步伐,大多组织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经济业务多样,非常规交易频繁,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调查取证才能完成对其经营决策和业绩的审计评价。其次,在其参与海外基础设施招标投标、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容易爆发商业犯罪和国有资产流失,需要政府审计有效防范,并妥善处理政府审计与海内外投资者的关系,这大大提高了审计的复杂程度,需要有效整合各种审计资源以应对。

(二)环境审计的需要

在我国,环境保护、减排节能是一项基本国策,适时开展环境审计的探索和研究也是政府审计义不容辞的新目标和职能。而环境审计是集环境管理、环境医学、环境法学、社会学、统计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理论为一身的一门边缘学科,在审计中既需要运用常规审计的基本理论,也是对常规审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审计机构面临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当技术化程度不断增强时,有时审计人员从所得到的信息中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克服这一困难的做法必须是有效整合资源,包括系统外的资源,聘请外部专家,以得到相关权威部门如环境部、资源部等的支持才能有效完成审计新目标。

(三)深入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需要

政府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政府行政活动的花费、运作及其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审核,加强财务控制,完善信息反馈,使政府在管理公共事务、传递公共服务和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更具有效率和体现公平性。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是西方政府改革所普遍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推动着政府公共行政向民主化管理模式发展。在我国,公民对教育、医疗、住房等与公共需求有关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和项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体现这些领域公共管理的公平性和效益性,需要政府审计开展绩效审计适应这一变革。由于目前我国一些行政管理部门职能重叠、事权分散、办事效率低等现象仍然局部存在,因此,政府审计需要整合配备资源,才能有效完成审计任务并在审计中妥善处理好各种审计关系。

二、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制约

(一)缺乏法规明确支持

目前,《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但对整合利用其审计资源等问题并未做出明确规定,整合的相关条款仅仅散见于一些系统内文件和谈话之中,很不完善。同时,由于我国政府审计体制的统一性和对应性,地方审计体制参照中央审计体制的“模块”进行复制,这样,在《宪法》和《审计法》的总体框架下,地方各级政府也均未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提出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相关法律规定。因此,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审计资源整合均难以获得经费和其它配套政策的保障,保持持续的机制创新。

(二)政府审计体制的独立性困扰

所谓政府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机关的设置、法律地位、隶属关系、职责权限等方面的体系结构和制度的总称。我国属于行政型审计模式,即审计工作对政府负责并向政府和人大报告工作,这样设置的优点在于审计工作与政府各项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对经济的控制与监督,强化政府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高度统一的经济决策、执行与监督权力,体现“强势政府”的高度权威和执政党对政府的领导,也有利于审计工作获得政府部门的强力支持,充分显示了政府审计体制鲜明的政治性。但缺点在于审计机关对同级政府活动难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一方面,审计目标和任务取决于领导者的觉悟和重视程度,而行政领导根本没有足够的动力促使审计机构对自身行政绩效进行有效的审计监督;另一方面,特别是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同级政府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业务指导的“双重领导”模式,但在组织、经济和人员的配置方面都严重依附于同级政府,审计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因此,审计署掀起的“审计风暴”在地方审计中往往得不到回应,社会对地方审计机构的理解和认同程度也随之下降,地方审计机关整合资源既得不到其它行政机构的强力支持,又难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严重制约了整合的力度和深度。

(三)经费拮据

经费独立是确保审计监督独立的重要前提之一,也是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前提条件,因为社会审计机构是营利性的,要讲求经济效益,利用其人力资源必须付费。内部审计人员参与国家审计项目的实施,根据现行审计纪律的要求也应据实支付报酬。但是目前整合政府审计资源面临的一个极为现实的难题就是经费拮据。按照当前管理办法,国家审计经费核拨以审计机关人员数量和审计项目数量为计算基础,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政府予以保证。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各级政府普遍将审计机关视同一般的行政单位,按从紧的原则安排,再加上一些地方财力紧张,有些审计机关的审计经费除去人头费等行政经费后,少之又少,不得不依附或迁就于财政部门甚至被审计单位,严重违背审计的独立性原则。有统计资料显示:多年来,国家审计署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所查出的单位违纪金额都高于地方审计机关所查出的单位违纪金额,最低也是27倍以上,最高则达113倍。这个数据,足以说明地方审计的监督力度远远不够,而经费的缺乏和独立性不够就是很重要的原因。

(四)计算机审计环境下的质量控制不成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审计方式从桌面审计系统到绕过计算机审计发展到穿过计算机审计再到计算机网络审计方式,几乎已经将所有的审计技术和审计内容都包容到了网络审计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审计人员的观念、素质以及工作方式和技术手段均发生了重大变革,审计人员无时无刻不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处理各种审计业务,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政府审计工作人员对被审计单位会计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审计缺乏全面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在利用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协助审计时,尚缺乏成熟的规范去指导他们执行审计抽样和审计取证,大大增加了审计检查风险。

三、协调矛盾,政府审计资源整合的现实选择

综上所述,由于审计法规、审计体制、审计经费等诸多环境因素的限制,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力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能满足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审计目标的需要,而纵观以上的制约因素,又主要根源于我国的政治制度和行政体制,由于这些制约要素鲜明的政治性和路径依赖特性,即使证明这些制度均衡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但是由于放弃它的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因此变革它的成本会高昂到足以阻止变革本身,这样,在短期内改善审计体制以迅速提高政府审计经费、扩展审计职能、优化资源配置的想法和期盼是不现实的。因此政府审计特别是地方审计机构在现阶段环境下,需要针对审计对象的变化,选择现实性的资源整合途径。

(一)围绕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合理调配审计人力资源

首先打破业务处室界限,实行审计项目负责制度和相应的激励制度;其次,在条件成熟的一些地方,可以通过修订地方性审计法规和条例,对本行政区审计机关的职责权限、领导关系、隶属关系和报告关系等进行改善以适应本地区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需要,努力谋求在本省市范围内,对下属各级政府审计资源进行重组,上下联动,协调配合,把符合具体审计项目需求的人员集中起来优化配置以有效实现审计目标。由于地方政府审计人员数量相对庞大,机械模仿建行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管理模式,将审计人员集中在省局和省会办公的模式不一定适合政府审计,但其设法改善基层审计人员的隶属关系,提高审计独立性的改革思路值得学习。

(二)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资源整合原则

虽然在美国、德国、瑞典、澳大利亚等国家,政府审计机关将绩效审计项目外包给社会审计机构,同时通过行业组织对参与国家审计的社会审计机构实行资格管理,并规定费用由政府预算和审计对象共同承担是国际通行做法。但在中国,由于审计经费的限制,大量地将政府审计项目外包仍然是不现实的,也缺乏成熟的质量规范制度。因此,我国政府审计的资源整合仍然需要坚持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原则,加强对政府审计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协同工作能力,加大引进复合型审计人才的比率,必要时从外部聘请行业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三)注重成果转化,促进资源共享

政府审计项目的管理者应注重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整合,将审计结果和审计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实现信息化和系统化,以便审计人员充分地予以借鉴、分析和利用,同时促进政府审计与其它经济监督管理机构的资源共享。这需要分三个步骤实现:首先,健全政府审计内部各地区、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加强信息反馈,互相促进;其次,主动与税务、物价、工商、监察、银行等部门加强沟通,实现监督工作的有机结合,利用电子政务平台或其它授权网站实现资源共享;第三,正确划分信息沟通的权利和义务,资源共享有利于避免对被监督单位的多头审查,节约检查成本,提高监督效率,但受网络信息的时效性和风险性的限制,容易产生检查风险并难以界定责任,因此,科学界定提供、使用和维护信息的权利和责任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质量。

(四)提高外联项目的预算管理并促进规范指导

政府审计机关在负责审计计划制定和外联审计项目的预算管理时,应积累经验、提供充分的证据显示需要外联审计项目中需要聘请的专家、社会审计机构人员和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费用定额等详细的预算数据,以获取政府的经费支持。同时,在指导和监督社会审计机构等按照既定目的和方案实施审计项目时,应加强规范指导,如在独立性约束、审计抽样、审计取证、审计工作底稿管理、审计信息保密、职业判断等方面的质量控制和规范指导等,避免整合资源的风险,提高整合资源的效益。

总之,政府审计资源整合是转型期我国政治经济环境发展的产物,体现了新的政治经济环境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在转型期,我国政治体制环境与经济环境发展的不平衡制约了政府审计资源整合与利用的广度与深度。因此,需要认识政府审计环境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准确界定政府审计的目标、职能,协调矛盾,有效整合资源、提高审计效率以健全民主政治体制。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审计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改善审计环境。

参考文献

[1]马曙光.政治制度、历史传统与中国政府审计体制选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6).

[2]卢家辉.关于整合审计资源的思考[J/OL]http://www.studa.net/Audits/060722/14504098.html.

[3]张庆龙,宋晋芳.公共财政改革与国家审计资源重新配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4).

[4]尹平.现行国家审计体制的利弊权衡与改革抉择[J].审计研究,2001(4).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政府审计目录】相关文章:

政府审计07-09

政府配置审计06-19

政府环境审计07-11

政府审计效能08-14

政府审计资源08-24

政府审计改革论文04-16

政府审计试析论文04-16

政府审计论文范文05-10

政府投资审计方案07-27

政府审计监督制度07-27

上一篇:董卿佳句下一篇:老师评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