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9-01

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共8篇)

篇1: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 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做好“园区、城区、景区”三篇文章思路指引下,各县工业园区如沐春风,竞相发展。2012年底,全市以省级重点县域工业园区为主体的13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共实现营业收入1237.75亿元,工业产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70%以上,已经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但是,我市工业园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不科学、定位不准确、功能不完善、管理体制不能充分调动生产要素,招商模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等。笔者长期就职于工业园区管理部门,根据自身工作体会,结合实际并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现就我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把握园区发展规划。成熟工业园区发展最主要的一条经验,就是制定高标准的园区规划,并严格组织实施,绝不可因领导人事变更而随意更改规划。规划尚未经过专业评审的园区,要尽快实施规划评审工作;规划不完善的园区,应聘请专家进行论证,修改并提升规划水平。工业园区要以高水平的规划引领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不断提升园区的承载能力和吸引力。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建设中,一定要找准自己的产业定位,突显主导产业,培育骨干企业;招商引资中,坚决摒弃因“找米下锅”而饥不择食,随意招引与主导产业

县中小局审核,减少环节,提高效率。同时,各县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工商、国税、地税、环保、质监等相关职能部门在园区设立相应的分支机构,在管委会的统一协调指导下,办理园区企业的有关手续,逐步实现园区管理“一厅式”办公。

(三)、完善园区内部管理机构。在园区管委会下设“一室三部”,即:综合办公室、招商引资部、规划建设部、企业服务部(均为副科级建制),各设主任(部长)1名。采取“内调、外聘、交叉、挂职”等办法从全县干部中抽调工作人员,充实园区工作力量。

(四)、建立园区工作人员奖惩机制。对按时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招商引资和新增企业任务的园区工作人员发放双倍的津补贴;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园区,工作人员津补贴减半发放。对在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等方面有重大贡献的干部,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规定,优先提拔使用,激励园区工作人员的干事创业激情。

三、完善园区基础设施。

(一)、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各县财政每年安排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用于完善工业园区道路、电力、燃气、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园区污水处理、垃圾填埋、集中供热项目。

(二)、完善园区生活服务设施。加强园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着力解决园区内职工公交、幼教、食宿、购物、娱乐

方便的服务,努力在园区营造“招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园区信息化建设。积极建设园区网络服务平台,以建设园区网站为基础,加强园区信息化建设,为园区招商引资、提高园区企业知名度、宣传园区企业产品、强化园区企业品牌等发挥重要作用。

(四)、重视园区企业人才培养。逐步完善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多渠道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政府埋单、企业用人”的“蓝领工程”,对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评选、表彰给予支持和补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学”等方式加强企业人才培养。

(五)、充分兑现园区优惠政策。对入驻园区的企业除了享受县域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之外,同时享受“三免一议”的优惠政策,即免收费:新建各类企业三年内免收一切县属行政事业性收费;免等待:新建各类企业可先建设后补办手续,需办理的一切行政审批手续由园区管委会协助办理,并限期办结;免检查:未经园区管委会审批,任何部门不得到园区内企业进行检查;一议:对园区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项目,按“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办理,由投资者同政府协商单独签订更加优惠的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壮大。

(六)、提高园区企业法人的待遇。凡是在工业园区进行投资的企业法人经管委会审核后,对投资者及其聘用的县域

篇2: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也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的现实需要。“两湖”开发建设使我们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县在经济发展中抢抓“两湖”开发建设新机遇,大力实施“膨引并举”措施,坚持突出特色、高效生态、优势互补的原则,迅速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县经济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2011年我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进出口总额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元,地方税收收入完成亿元,经济实力明显提升。

(二)大力转变发展方式,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我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县农业形成以肉牛、鸭梨、优质麦和生猪的重点产业集群。突出发展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全县农业龙头企业达家。油气化工、电子信息、古典家具、食品深加工、不锈钢餐具、家纺地毯等成为我县主导产业。

(三)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

我县加大力度推进城镇化建设,形成面积达到平方公里经济开发区,建设了个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建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一批重大基-1-

础设施项目,德大高速和德龙烟铁路也在紧张建设之中。

(四)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夕阳国际大酒店、降龙公园和商贸城等项目建设使招商引资环境明显改善。各乡镇都建立了工贸园区,项目承载能力明显加强。各单位部门都将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招商软环境明显提升。

二、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总量偏小,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仅占全市GDP的%,与省市平均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全县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内部结构不优,第一产业比重偏高,二、三产业的比重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工业集群效应不明显,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二)地方财力不足,税源结构亟待调整。我县地方税收对建筑业、房地产业等一次性税源、重点税源和投资、资源型企业的依赖性过大,较为稳定的工业企业税源占当期地税收入的比重较低,可持续税源后劲不足。旅游、物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第三产业税收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企业竞争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少,缺乏市场竞争力。传统行业企业占了绝大比重,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还没有形成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产品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低,受外部环境

影响较大,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镇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总体水平不高。全县乡镇经济总量普遍偏小,镇域经济发展在区域上分布上也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东西部差距明显。

(五)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承载能力不强。由于历史原因,我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账较多。农业、交通、电力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承接项目转移的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落地,影响了城镇化进程。

三、我县经济发展思路

(一)加快工业发展,培育特色经济

我县工业化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主要依赖几个化工、电子、餐具企业如力工燃化、东川电子、发威餐具。所以要把工业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低、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挥比较优势,培植壮大支柱产业、优势企业,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结构产业集群。我县各乡镇企业大多雷同,难以形成资源集聚效益,反而易引发相互竞争,挤占市场的问题。因此各乡镇可根据各地的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程度各不相同,找出各自的强项与弱项,经济的支柱与潜力,区位的优势与劣势。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经济。

(二)办好特色产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

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捷径。产业园区易融合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加快聚集,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易形成优势互补,产业集聚。所以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县域工业主要载体,加快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龙头企业是促进产业化,可实现产品产、加、销一体化。我县可结合实际,有目标、有重点地培育、扶持、壮大一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特别是对生产带动力强、加工能力大、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多的龙头企业,可在技术改造等方面要大力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连接能力和带动能力。逐步把龙头企业培育成为与农民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我县历史上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农业、交通、电力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乡镇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尚不够完善,承接项目转移的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项目落地,影响了城镇化进程。因此必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抓住“两湖”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构建多元化交通大格局。抓住方成铁路和方安高速纵穿我县南北的现状,规划建设特色工贸园区,物流园区,农业产业园区为县域经济搭建更大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加大城乡规划、建设与管理,着力构建城乡发展新体系。

(四)培育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县在经济发展中要注重引进外地大企业,又注重培育本地小企业。消除

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障碍,在市场准入、监督管理、发展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内拓展民营经济发展空间,从技能培训、贷款支持、就业援助、社保补贴等方面,鼓励全民创业,形成创业集群,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纳入法治轨道。

(五)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

经济建设环境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在经济发展中,我县应要治理和建设好自然环境,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避免走“先破坏后建设”的路子。搞好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县县域重点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中要有长远眼光,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阶段实施。

(六)重视我县农村发展问题

经济发展中必须统筹城乡发展,“三农”问题也是我县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县城市化比重低,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发展滞后。所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必须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增加农民收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产品区域布局,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各具特色的优质高效农业产业区。发挥龙头企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探索土地流转思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加强农村污染治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健

全就业服务体系和政策保障体系,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

(七)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引资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器。不论壮大农业规模,还是引进工业项目、改善城镇基础设施,都需要招商引资强力推进。我县招商引资中应选准县域发展特点和优势。把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载体,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拓展招商思路,广开招商渠道,实现利用外资规模、质量新突破。突出我县地方各自特色,发挥各自优势,与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集团衔接配套,发展加工贸易,提高加工制造能力和对外贸易水平。

篇3: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1. 现状和机遇

(1) 农机工业的现状。路桥现有喷雾器、收割机、增氧机、农用水泵、田园管理机、农用拖拉机等农机制造企业1 000多家, 产值80多亿元。行业发展主要呈现三大特点:一是产业初具规模。规模以上农机企业50家, 产值上亿元的有12家, 20多家企业通过了CE等国际认证, 植保机械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41%, 喷雾器的生产能力占全国的85%, 涌现出柳林、信溢、富地、超达等多家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企业。二是发展速度加快。2009年以来, 路桥农机企业抓住国家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市场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 主动完善企业和产品的基本条件, 积极申报进入国家推广产品目录。已经有11家企业的46个产品进入目录, 占得了市场先机, 在经济危机中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如1-9月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实现产值3.38亿元, 同比增长达175.9%;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实现产值4 800万元, 同比增长达192%。三是技术水平和知名度逐步提高。近年来, 共获得专利300多项, 有13家企业荣获省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浙江富地机械有限公司成为国内品种最多、产量最高的增氧机生产基地之一, 共拥有15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是浙江省专利百强企业;中国富士特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喷雾机制造企业之一, 富士特背负式动力喷雾机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 “FST富士特”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浙江柳林机械有限公司的柳林牌4LZ ̄160B全喂入联合收割机荣获中国农机工业60年成就展展会金奖。

(2) 路桥农机工业正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机械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农业机械化为前提;农机制造业是现代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现代科技在农业上应用、转化等重要职能, 可以说农机工业兼具了农业和工业的双重功能, 在世界各国都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从现实层面看, 农机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增机、减人”的趋势, 使农机装备和农机作业的需求将呈现出刚性增长的态势。从政策层面看, 2004年我国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农业机械化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200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发展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业, 发展农机工业成为国家战略。同时, 近年来中央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 农机购置补贴由2004年的7 00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130亿元, 补贴机具品种从6大类农机具扩大到12大类38小类的128个品目, 这种优惠政策不仅使我国农机化作业水平逐步提高, 更使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必要基础条件明显改善, 为农机工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历史机遇。国际上, 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业方式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发展高效节本农业的有效途径。采用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 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 降低了作业成本, 而且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数量和价格的相对优势。如果忽视农机和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那么中国与农业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装备上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国外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很高的农机装备将占领我国市场, 不但会使我国农机行业陷入困境, 而且会使我国农产品失去与国外农产品竞争的能力。

2. 问题和挑战

尽管路桥区农机工业正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但从总体上看, 其发展仍面临着总体水平不高、投入不足、自主创新基础薄弱等难题。

(1) 路桥区农机工业需要整体规划与系统扶持。路桥区的农机产品量大面广, 市场占有率较大, 但品牌知名度不高, 尚未形成整体的产业集聚和区域品牌效应。同时, 相关部门对农机工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往往都被纳入到整个工业体系当中, 还没有把农机工业作为一项特殊产业进行专项规划和专门扶持, 对农机工业整体发展情况的专门统计、分析和跟踪观察也比较薄弱, 企业在土地、资金、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方面的紧缺程度比其它产业更为迫切, 在产品鉴定、检验、申报补贴目录等方面需要更多地给予帮助和支持。

(2) 企业的基础研发仍然相对薄弱。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新产品上的广泛应用和农业机械使用的方便性、舒适性、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抬高了农机生产的行业准入门槛。目前全区农机企业的产品大多处于低端阶段, 一些企业设备陈旧, 技术研发不足, 经营管理滞后, 可供用户选择的产品范围窄, 产品更新周期长, 技术含量低、性能单一、可靠性差等问题仍然存在, 绝大部分企业尚没有形成基础性、前瞻性、共性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体系, 导致新产品技术研发滞后于市场需求, 与国外年销售收入在上亿美元甚至百亿美元级的迪尔公司、久保田公司、库恩公司等大型农机企业存在巨大的差距。

(3) 补贴政策有待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有力地拉动了农机市场的发展, 在补贴额度不断增加的同时, 由于相关补贴办法和程序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农机市场逐步由市场经济进入补贴经济时代, 市场配置资源的缺失, 使一些企业生产的季节性更加明显, 上半年加班加点, 下半年生产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月饼式”的生产模式使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3. 建议和对策

随着国际知名农机制造商分别采取与国内企业合作或独资建厂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 并以其先进的技术控制了国内高端农机市场的主动权, 农机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尽管如此,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作业率的逐年提高以及存量农机的更新换代, 农机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大, 路桥的农机工业前景光明。

(1) 区委区政府要将农机工业纳入重点产业集群予以规划发展。把打造“特色明显的农机产业集聚区”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纳入到经济发展的总体计划当中。一要发展引导。近年来, 农机工业的行业前景吸引了诸多工商资本的涌入, 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路桥区企业家纷纷投资农机工业, 区委区政府要加强引导, 注重引进和发展投资强度大、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明显、发展潜力好的农机企业与项目, 以产业链为基础, 优化产业生态环境, 加速产业集聚。二要搭建平台。在举办“2009中国 (浙江) 农机展示会”的基础上, 继续争取上级支持, 力争农机展成为路桥的常驻展会, 给农机企业创造良好的宣传、推介、营销、合作平台。三要扶强扶优。安排专项资金对农机骨干企业及优势产品予以扶持, 给予相关企业享受金融、税收、土地、水电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引导规模农机企业设立自己的投资公司来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资本运作, 加快兼并、联合、重组步伐, 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 培植大型农机企业集团。工经、发改、质检、农林等有关部门要协调解决农机企业在项目审批、补贴落实、资金筹措、申报国家目录等方面遇到的困难, 支持农机行业实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合作。

(2) 农机企业要加大技术研发力度。国外主要农机企业研发费用对销售额的比值一般在2%~5%左右。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在农机制造行业中, 常常是研发费用对销售额的比值高的企业也是位居行业排头兵的企业, 如拖拉机企业中的迪尔公司, 收割机企业中的克拉斯公司, 农机具企业中的库恩公司等。路桥区农机企业也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 广泛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与装备, 推进产品的技术进步与升级换代,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骨干企业要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强自主创新, 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二是加强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的合作。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在技术信息、产品检验、标准制定等方面的优势, 有针对性地组织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 促进新产品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建立内部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不断提高员工的技术和管理素质, 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内部环境。四是规范企业生产和管理模式。推广实施ISO9001、ISO14001和OHSASl8000等一体化认证, 推进清洁化生产。

篇4: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 明确目标 抓住重点 技术推广

1.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购置补贴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农业机械科学研究进展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县署推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认真的任务,如何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在当地工作实际,谈谈粗浅看法。

1.1明确目标,认真履行职责,促进

目前,本市涉农街、镇,用来专业耕作的牲畜满足不了耕地所需,农民种地代耕费用增加,代耕紧张等问题越来凸现。农业生产发展进步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应用和不断更新,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变,农机具不断更新、用农业机械代替牲畜等传统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化经营,解放劳动力,是发展的主流,也是广大农民的企盼,需要加快农机普及应用,尽快以农机代替传统畜犁耕作。

1.2抓住重点,用典型示范带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指明了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是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方式,按照试验一示范一推广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农民渴望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劳动,市场上有成百上千种农机产品,到底哪种适用,哪种有保障,这就需要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农民的实际需求,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正确引导,按照试验一示范一推广普及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积累经验,用于指导后续的示范和推广普及工作。试验取得成功后,通过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员、蔬菜专业户现场参观培训,引导农民自愿主动地应用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激发农民的购机、用机热情,从而达到推广普及、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使其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制定帮扶农机大户的措施和目标,确定联系对象,摸清农机大户经营农机的思路,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措施,把农机大户吸引到我们工作周围,把他们作为基层农机推广员和信息员。

1.3提高农民和技术人员素质,为农机化推广打好基础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观念的束缚,许多农民的知识新的东西,需要较长的过程。作为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应注重示范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提高他们的意识农机化,转变传统观念,自觉改变生产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演示,举办技术培训等形式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设备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到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使他们成为农机推广信息,了解技术骨干知识。此外,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加强宣传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典型,让社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机械。通过示范,培训,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技术素质,提高农业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农业效益。

2.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体系建设和完,是促进农机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纵观历史,中国的农业发展是曲折和艰难的。长期以来,落后的思想观念、保守传统的生产方式、即得主义、小农经济,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模式推广相当迟缓,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机化推广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在政策上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宣传力度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三农”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78年到2004年中央共下发56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今年的一号文件精神,把农机化推广工作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面,要求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党的方针政策,这无疑是中国九亿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我们如何贯彻落实,深刻领悟精神实质和内涵,充分发挥政策帶来的效益,是摆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即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任务。

2.2在业务上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传授和指导

现代农业靠科技,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可以看出先进机具与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农业长期以来落后的经济状态低速度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短时期内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从主客观上讲都有很大难度,这就需要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本领强,对机具、农机技术经验丰富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向广大的农民传授,在生产实践中给予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这样的支撑才能使中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3在规划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耕种收简单的生产模式,在农民脑海里烙印很深,只注意眼前利益,急功见效,一哄而上,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农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有先进的机具、先进的技术,更重要是要有成熟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生产模式、农机装备的合理布局。农机具的使用即有市场行为,也要有科学的组织与规划。这都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加以引导,从真正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先进的科技所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农业的快速发展是要有好的政策,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引导,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将这些重要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讲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传根, 浅析阻碍农机化发展因素[S] 农业机械化论坛1996,4(15-16).

[2] 李万才, 浅析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发展的前景[S] 农业机械化论坛1993,3(17-20).

篇5: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潍坊市《关于加快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中也强调,在全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首先要加快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的改革。教育均衡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教育发展的主旋律,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也是当前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建立健全各项保障机制。现结合XX县的情况,略作分析阐述。

一、新形势下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多、学生多,是一个县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源向城区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如XX县城常驻人口由1999年的10万人骤增至20万人。与此同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县域内生源数量大为减少,如XX县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由1999年的17.3万人锐减至6.6万人。生源区域分布的变化和生源数量的下降,一方面削弱了农村教育,导致多数农村学校“吃不饱”,需大力调整优化学校布局,进行大规模改扩建;另一方面又加剧了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致使城区学校“吃不了”,班额一增再增仍然不能满足入学需要,需大量新建、扩建城区学校,不断满足城市发展需要。

学校布局与生源状况密切相关,农村义务教育已进入重新规划建设的新阶段。XX县1993~1996年投资1.43亿元,新建小学167处、初中10处,1996年7月通过山东省人民政府“普九”验收。当时正值在校生高峰,1 几乎村村有学校。尽管从1999年开始学校布局调整,先后撤并小学229处、初中23处,农村中小学布局仍然较为分散。《山东省农村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试行)》规定,小学、初中规模应分别控制在每级2—6个班、6—10个班,2009年XX县22处农村初中仅有8处、140处完全小学仅有16处达到最低标准。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XX县每级学生保持在6500—7500人,生源数量已趋于稳定。像XX这样的县,农村中小学校舍多是“普九”期间群众集资建设的,普遍存在设计水平低、建筑质量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等问题。根据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标准要求,基本符合抗震设防标准的校舍,只有近几年新建的框架结构校舍和钢结构餐厅,其余校舍均需重建或加固。3年内仍需重建、加固学校156处,改造校舍43.8万平方米,任务非常艰巨。为此,XX县在努力扩大城区办学规模的同时,启动了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3年内使全县中小学全部达到省定办学标准,最大限度地实现县域内教育均衡发展,这是XX教育工作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重中之重。

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难尚未从根本上解决

教育经费是现代教育事业的血液,也是县域义务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在“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下,这种“一刀切”的政策在经济欠发达县,依然难撼教育发展资金需求与财政支出短缺的矛盾,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困难重重。

(一)“以县为主”的投入机制让县级财政难堪重负。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主要有四项内容:一是免除杂费、免费发放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三是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前两项改革需县级财政配套的资金不算多,财政困难县尚能承受。XX是东部地区的经济欠发达县,后两项改革对减轻县级财政负担,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意义。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明确提出,“对东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主要由地方自行承担,中央根据其财力状况以及校舍维修改造成效等情况,给予适当奖励。”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鲁政发[2006]97号)规定,“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以地方为主,省根据各市财力状况、义务教育规模、危房改造任务完成情况等因素给予奖励性补助。”由此可见,中小学危房改造依然是“以县为主”,缺乏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

国家对中西部及东部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经费给予支持,山东省也加大了对财力薄弱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但教师工资仍然“以县为主”。XX县是全国财政困难县,为完善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作了积极地努力,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标准,加之期间几次政策性增资,新增的教育经费大多用于人员工资。2007年以来,XX县新招考770名教师,其中补充农村中小学454名。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同时意味着县乡财政负担的增加。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三大难”。前几来,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不到4%的法定要求。而有限的经费在投入时,又人为地制造了种种差异: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重城市教育轻农村教育,重名牌校轻薄弱校。经济欠发达县,县级财政既要统筹全县教师工资,还要担负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发展重任,本已勉为其难,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有心无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三大难”:

一是学校发展所需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落实难。近年来,为尽快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中央和各省相继实施了校舍维修改造、教学仪器更新等一系列工程。实施这些工程需要地方配套相应资金,但像XX这样的县,仅人员工资和民生政策支出就占当年地方支出的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吃饭财政”,各类专项资金的地方配套财政资金难以足额拨付到位。

二是学校新建改建资金筹措难。随着生源数量下降和向城镇集中,学 3 校布局需随之调整,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新建和改建校舍。目前,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只能用于学校日常运转,不允许用于学校建设,上级对学校新建改建的投入又未同步作出安排,县财政对此一筹莫展。

三是“普九”欠账清偿难。“普九”产生的巨额债务给地方政府带来巨大压力。对这一问题,上级要求以县为主组织解决,2010年底完成,并且出台了“先化解后补助”政策,对各地化解债务实行奖补。按照XX县的财政现状,尚无足够财力先行化解债务。另外,国家禁止出现新债,但县政府又必须投入资金建新校、改危房,以改善办学条件,捉襟见肘的县财政面临“两难选择”的境地。“普九”债务如不及早清偿,必然拖累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是追求社会公平的客观要求,是教育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不管财政多么困难,县级政府都应该尽力担负起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任。

(一)XX县推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前进的道路上遇到的矛盾和困难,最终还是必须用发展的办法加以解决。为此,XX县积极探索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为强化各级办学责任,加快办学档次的提升,XX县将义务教育发展情况纳入镇街党政领导班子和任期目标考核,把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作为经济社会事业点评的重要内容,确保把每一处校舍都建设成当地最美观、最牢固的标志性、永久性建筑。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资金是重点,也是难点。面对资金困难,XX县采取了“多条腿走路”的办法:

1、用足用活上级政策,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扶持;

2、4 县、镇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专款专用;

3、通过用捐赠单位或捐赠人命名建筑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资办学、捐资助学;

4、通过撤并初中办小学、撤并小学办幼儿园和拍卖变现等方式,妥善处置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和资产,全部用于标准化学校建设;

5、落实优惠政策,尽最大限度地减免学校建设各种规费,组织县直部门帮扶农村学校,对投资大、行动快、效果明显的单位以奖代补。在城区,突出办学规模的扩大和优质资源的扩张,先后启动了XX外国语学校和东城双语学校新建工程、XX一中和新华中学扩建工程、第一实验小学重建工程以及城区学校塑胶操场改造等“六大工程”,城区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的问题大为缓解,今年新学期招生新华中学、龙泉中学和实验一小、实验二小、龙泉小学等班额已由70到80人左右降到60人左右。在农村,通过布局调整、整合资源,校舍安全工程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紧密结合,以新建一处学校撤并三至五处薄弱学校的方式,既解决了原校舍不安全的问题,又扩大办学规模、提升了办学档次。先后撤并初中13处、小学28处,九山、寺头、沂山、东城、辛寨、柳山等镇街中心初中标准化建设已完成或正在建设中。校舍安全工程实施以来,全县共新建学校15处,改扩建学校78处,新建校舍12.3万平方米、在建校舍26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57亿元。规划用地420亩的XX中学及附属小学、幼儿园已完成前期的规划设计工作。XX县充分发挥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社会事业投入优先用于学校建设的做法,得到了省、市政府的充分肯定,作为山东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会议参观现场,引起了全省的关注。黄胜副省长先后三次在不同会议上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大力推进师资队伍专业化。持续优化教师结构,2007年启动“千名新教师补充计划”以来,共考录教师770人,其中向农村补充454人。教师待遇不断提高,2007年统一乡镇教师工资标准,2009年统一城乡教师工资标准,全县教师人均月工资提高到2484元。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分学 5 段出台了教师工作绩效评价考核办法,这一做法被全市推广。着力均衡师资素质,2008年建立城乡干部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强化交流干部教师和所在学校的“捆绑式”考核,在师资、管理、教学、科研、资源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对接。实施全员素质提高工程,落实教师专业成长三年计划,大力开展研说教材促专业成长活动,每年组织一次学科教师全员培训、全员测试。大力实施十百千名优师工程,为优秀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2009年培养出省市名师、名校长、省人民教师等10多名,2010年培养出5名省特级教师,2名教师执教全国公开课。

三是大力推进“设施标准化”。加快微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设施升级换代步伐,驻地以上小学学校基本实现“班班通”工程。2009—2010年,新上教师用机3506台、学生用机1723台。坚持把公用经费拿出一定比例购置图书报刊,在中小学普遍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和校长读书专柜、教师专业阅读专柜。

(二)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建议。针对当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困难,笔者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明晰分级投入主体责任,逐步建立以中央为主的投入机制。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机制在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投入主体的差异性,采取因地制宜的配套措施。经济发达地区,县级财政充裕,应当实行完全意义上的“以县为主”投入机制;经济发达地区的贫困县多为“吃饭财政”,投入问题要“以省为主”来解决;西部各省和中部的农业大省,县级财力相对困难,“以县为主”勉为其难,教育投入应以“中央和省”为主。从长远看,既然义务教育是最大的公益事业,有理由建议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从“以县为主”向“教育管理以县为主,教育投入中央地方共担”过渡,最终实行义务教育“国家承担、地方辅助”的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公平和健康发展。

二是科学测定办学成本,形成合理的转移支付额度确定机制。科学测 6 定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培养成本,依据学生数核算一个县的义务教育经费需求。在此基础上,由省级人民政府逐县核实财力,提出财政支出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最低比例,县级政府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承担起能够承担的部分,不足部分,按照分项承担的原则,由中央、省、市级政府给予足够的转移支付,切实解决“教育经费需要多少,县级财政能给多少,上级财政能补多少(转移支付)”的问题。

三是实行政策倾斜,提升农村师资水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大的难题是农村师资短缺、优秀师资匮乏的问题。要进一步采取政策倾斜,加强农村中小学队伍建设,在师资引进上,优先满足农村学校的需求。在教师调配上,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做好教师轮岗探索实践工作,逐步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扩大教师定期互换活动的规模和范围。在师资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只有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经济、文化、政治待遇,为农村教师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采取各种措施搭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锻炼平台,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学校师资水平低的问题,才能走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大瓶颈。

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建立检测评估体系。为了推进县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要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并以适当方式予以公布,接受社会监督。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保障作用,加大教育监控力度,坚持突出重点,依法治教,努力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教育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6: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近年来,xx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但总体上仍属于后发展地区。从经济实力看,2010年,全乡实现国民生产总值达x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x%;人均纯收入x元,同比增长x%;财政收入x万元,同比增长x%,但在全县排名仍然靠后。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但第二产业实力薄弱,比重偏低,低于全县平均水平,仍处在工业化初级阶段。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以商贸物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较快,但大量进出的物流局面尚未形成,商贸物流对周边的辐射能力有待增强。从集镇面貌看,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集镇亮化工程、路面硬化工程建设完成,但集镇区域仍然存在着规划先天不足、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水平低等问题。

深入剖析制约xx科学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发展观念问题。乡党委、政府提出了紧紧围绕“富民强乡”目标,实施“工业主导、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少数干部和大部分老百姓思想观念陈旧落后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没有树立新型工业化、农业规模化、经济跨越式发展观念。二是发展方式问题。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经济发展方式与现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工业生产基本还不成规模,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规模和品牌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集约式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三是体制机制问题。农业生产体制方面,还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体制,土地经营权流转不畅通,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任务艰巨;企业制度方面,家族式管理、家庭作坊式经营比较普遍,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明显滞后;金融体制方面,中小企业贷款十分困难。

在看到差距和问题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xx后发赶超、科学发展的潜力优势和发展前景。一是地理区位优越。xx乡为洞口县、武冈市和隆回县三县交界处,人员交往频繁,是三县经济贸易的纽带,随着x高速公路的建成,x机场的规划布局,xx的地理区位优势将更加明显,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大交通”时代的来临必然引领“大产业”的发展。二是资源、能源丰富。锰矿、煤矸石等矿物资源丰富,盛产水稻、油菜、生漆、生猪、花生等农副产品,有一批生漆、绿色生态农副产品等生产基地。三是招商引资潜力大。在我乡集镇经商办厂的总人口为x余人,打工经济活跃,在外务工者都具备较高劳动技能,具有丰富的劳动技能型人力资源,在外投资办厂的xx籍中小企业主众多,通过政策引导,可吸引中小企业主回乡投资办厂,白马生态农场就是成功的案例。

以富民强乡为目标,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着力推进发展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经济效益好新型工业化,加快推动三次产业向“二、三、一”结构转变,全面推进区域性交通商贸物流中心、新型工业乡、生态农业强乡建设。紧紧围绕“后发赶超、科学发展”,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着力推进xx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积极打造一批集镇生态企业。依托xx的丰富矿产资源,充分利用xx区位优势,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紧紧抓住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技术转移的重要机遇期,提高产业转接能力,争取更多的企业落户xx。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xx工业发展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吸引有资金、技术企业入驻xx,全力争取xx工业园区建设项目,把新型工业打造成xx经济增长新引擎。按照“以工兴乡、以企富乡”的思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一批集镇生态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不同产业间的资源整合,重点支持xx环保节能灯泡厂,新亭服装厂等一批小企业做大做强。

积极推进商贸旅游产业发展。xx乡为洞口县、武冈市和隆回县三县交界处,人员交往频繁,是三县经济贸易的纽带,有邵阳市最大农副产品交易中心。按照“培育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思路,以xx的地域优势为平台,以农贸交易市场为重要载体,打造成为洞口及周边县域商贸物流聚散地,促进我乡成为洞口县新一个经济增长极。同时,发挥xx白马生态园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生态旅游。把白马水库特定区域定为旅游区或旅游点,不破坏水资源照样可以进行休闲、观光、露营、垂钓等项目。生态园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胜地,也可以直接向游客销售农副产品,免去系列中转环节的消费,增加收入,使农业生态园建设更趋向合理化,增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积极培育和打造一批农家乐庄园,提升休闲、娱乐和餐饮业服务水平,把旅游、餐饮业作为一项增加xx经济总量、优化全乡经济结构的新兴支柱产业来培育。

篇7: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陈惠娟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是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学习好、领会好、贯彻好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对于我市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坚持“以现代装备武装农业,以科学技术引领农业,以现代理念经营农业”,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农业”之路,加快推进规模农业高效化,高效农业规模化,传统农业商品化,创新思路举措,突出八大重点,不断加快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一是围绕高效农业规模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项目、科技、人才优势,大力实施以创建高效农业规模化先行镇、示范村和特色基地为重点的“三创”工程。突出发展花木盆景、栽桑养蚕、瓜果蔬菜和优质畜禽四大具有规模、特色、效益、市场优势的高效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特粮特经、高效渔业、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加大设施农业的推进力度。进一步延伸花木、优质畜禽、蚕茧、瓜果蔬菜和银杏等五大产业链。进一步加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力度,培育成长型优质企业,积极打造技术创新后劲足、产品附加值高、品牌优势鲜明、产业发展牵引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集群。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引导规模大、品牌响的龙头企业到市外建立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开放型农业和跨区域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分布从自成体系的封闭型向广泛利用市内外资源的开放型转变,逐步建立开放型的农业产业结构。

二是围绕农业投入多元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建设。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各种关系,借助各种平台,创新组织形式,大力推进农业投商引资,把农业招商引资作为增强农业投入支撑、促进机制创新的重要工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两手抓,高效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引更多的“三资”投入。千万百计积极争取上级财政项目,通过项目带动农业经济的大发展。充分发挥支农项目的导向作用,培育新典型、新亮点。继续按照“设施现代化、技术更新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营销品牌化、产出高效化”的“六化”要求,突出抓好生态健康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一园一场一社”高效生态种植模式,鼓励养殖、种植复合经营,并通过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努力建成一批规模大、特色明、效益高、生态好的现代农业小区。

三是围绕农业生产生态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生态体系建设。生态农业是遵循共生、伴生、互生、序生、再生等规律实现节约资源和集约高效利用,是循环经济在农业上的应用。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应以示范基地为典范,大力推广设施栽培农业模式、工厂化生态养殖模式、立体种植模式、观光休闲农业模式、绿化园艺业模式、种养加一体化经营模式和有机农业模式,逐步建立高效农业结构。围绕农业区域结构的调整和支柱产业的培育,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支柱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加强农产品保鲜、贮运、包装的技术创新,力争在粮食贮藏技术、果蔬和水特产品的保鲜技术、水产品的保鲜保活技术、畜禽产品的保鲜保质技术方面取得新的突破。进一步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保护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保障绿色农业健康发展。

四是围绕农业发展科技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革命,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措施,农业增产增效的50%-80%来自科技进步因素。因此,要进一步增加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加强现代农业技术的研究、组装配套与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加大对先进农业技术成果的引进和推广转化力度;积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鼓励企业和个人向农业科技投入;学习和借鉴先进地区的农业推广经验,试验建立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农业技术成果的到位率和转化率。进一步加强测土配

方施肥、设施农业高效模式和配套等技术研究,在水稻高产栽培、蔬菜高效无公害生产、优质畜禽规模高效生态安全生产等技术攻关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大粮食、蔬菜、桑蚕、水产等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大力推进优质生猪、如皋黄鸡的推广普及。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进一步强化农民培训工作,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力度。重点在培育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上求突破。

五是围绕农业生产规范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保护体系建设。坚持把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大监督力度,狠抓工作落实,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时消除问题隐患;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切实落实各环节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行政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队伍建设,提高监管水平。同时,积极探索和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农业保险体系。

六是围绕农业服务社会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农业推广服务新机制,加快公益性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水平。加快探索和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积极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着力培育统一标志、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价格服务的农资连锁经营集团,探索开展农资、技术、信息连锁服务,建立高效、畅通、有序的农资经营新体系。大力推进信息畅通工程,逐步健全市、镇农业信息网络,加强农业信息发布,推进农产品网上经营。加快实施省厅“四电一站”项目,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七是围绕农业产品市场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流通体系建设。当前,我市高效农产品市场体系还不健全,现有的营销渠道远远不能满足高效农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和大中城市之间集散流通平台尚未建立,大量质优价廉的鲜活农产品无法实现及时的集、疏、运,农产品“卖难”问题日益突出,这已经成为制约高效规模农业的突出瓶颈,因此,必须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发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促进农业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开放型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从“产加销为序”的资源主导型向“贸工农为序”的市场主导型转变。根据我市实际,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围绕大米、小麦等主导产品,深入开展食品新产品的研制和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开发,使其成为竞争优势型产业和品牌产品。加大招商建场(市场)力度,鼓励和吸引境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专业市场,发挥市场对高效农业扩张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各类农产品流通企业更多地采用先进的贮运设施,更多地运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商务、超市、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把鲜活农产品和加工品销到国内外大市场。

八是围绕利益联结一体化,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合作体系建设。让合作成为强农富民的动力,互帮互助共同致富,全市120万农民已经欣然接受并积极投身农民合作组织这一互助方式。要重点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农村干部、返乡创业能人等四大主体带头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发展成员100人以上,带动农户500户以上或基地面积500亩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速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进程。重点抓好连片流转100亩以上的土地股份合作建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和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发展土地股份合作注重与高效规模农业发展相结合,与特色产业相结合,与农业龙头企业相结合。把社区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安全、效益最好的项目上去,确保资产的安全与增值,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防范风险,切实维护股民利益。完成改制工作的社区,重点解决股份合作社对外经营、拓宽收益来源上存在的问题。除土地等资源性资产变现、出租收入外,积极拓宽其他明确的、固定的收入渠道,确保年分红率不低于章程规定。

篇8:关于加快全市县域工业园区发展的几点思考

1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目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 经济结构单一, 抵御风险能力低。在有经济波动的年份, 往往收入减少, 对于民众影响比较大。以山西为例, 山西煤矿资源丰富, 煤矿产业一度是本省的支柱性产业, 但是这些矿产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随着近年来部分中小型煤矿的关闭整合, 许多煤矿工人不得不重新找工作, 所以如果不及时发展其他产业, 将非常不利于山西省经济的长远发展。

第二, 部分城镇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没有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当地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保证和物质基础。但是目前部分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 比如电力、排水、排污设施等建设不到位, 这样外来企业将无法入驻, 不利于招商引资, 难以丰富当地产业结构, 制约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第三, 虽然政府一直在提倡城乡一体化发展, 但是在实际中, 城乡之间还没实现完全接轨。比如大城市物价居高不下, 而乡镇农民的产品却由于销路不畅而卖不出去;大城市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但很少有毕业生愿意下乡发展等, 这些问题导致城市与乡镇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第四, 民营企业发展受资金, 技术制约。民营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增加居民收入, 从而推进当地经济发展。然而在实际中, 很多民营企业资金短缺, 没有有力的技术支持, 企业产品成本高, 竞争力差。

2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以上几方面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发展, 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通过“寻出路想对策”来改善这些不足之处。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就要积极转变发展观念, 改变单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政府的调控与引导, 促进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提出以下几条对策:

第一, 改变产业单一的结构, 发展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山西省煤矿资源丰富, 当地的煤矿产业曾经辉煌发展并受到国家的重视。然而这种单一的产业机构虽然在短期内可以为当地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但从长远来看, 由于一些私人煤矿的不合理开采, 不仅破坏了人文地理环境, 而且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变这种单一的发展模式, 就要进一步转变观念, 在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 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清洁能源、汽车、电子等新型企业, 并在税收等政策上对这些企业给予支持, 培育各领域中的龙头企业。

第二,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为经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基础设施对于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以及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 通过建设专项资金来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建设畅通的道路交通, 促进外面的高精尖技术走进来, 本地的特色产品走出去。同时加强城镇生态建设, 不断提高城镇的综合服务能力, 以此来改善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对于一些农业大县, 尤其要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当地靠天吃饭的现状。目前国家已经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城镇这一环节, 加强了对于城镇的财政援助, 这对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第三, 统一规划, 合理布局,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政府对城乡的公共资源配置要做到公平合理, 使得乡镇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向城市靠拢。另外, 应该采取措施加快乡镇与城市的互动, 如我们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 采取直销模式, 减少中间环节, 从而降低成本, 有效提高农民收入。多举办活动, 通过展会的形式进行交流, 宣传自身的特色, 从而提高知名度, 增进大城市对乡镇的了解。同时, 增强大城市的辐射作用, 促进大城市的生产要素向小城镇流通, 通过科技下乡等活动来支持乡镇企业与农业的发展, 使乡镇企业的发展规模越来越大, 效益越来越好, 农业不断实现机械化作业。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 要不断总结经验, 创新方法, 促进城乡又好又快互动发展。

第四, 扶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多面临资金不足、技术跟不上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应该通过优惠的政策, 对中小企业给予资金扶持, 在集资入股方面给予指导, 在贷款方面给予优惠, 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所面临的的资金困难。另外, 多举行中小企业之间的交流, 对中小企业进行培训, 引入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还要促进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或高校的合作, 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支持, 从而加快县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提高自身多元化产业的竞争力。

县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各级政府都要不遗余力地扶持县域经济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 多元化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它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 更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政府应该根据城镇的实际, 制定相应的政策, 根据国民的实际需要, 做好实际的规划, 促进县域经济良好发展。

摘要: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何促进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面对的一个新的课题。在发展县域经济过程中, 我们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促进县域经济全方位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多元化,思考

参考文献

[1]陈元.中国农村城镇化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2]段培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系统框架[J].中国软科学, 2003 (6) .

上一篇:大学生活学习规划下一篇:高岭小学行为习惯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