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2024-06-02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精选10篇)

篇1: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王小吾

新课改的实施已经有五个年头了,在这五年里,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但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困惑却越来越多了。

一、关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

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关于“小组学习”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很多时候“合作”都只是流于形式,盲目跟从,学生没有得到真正发展,我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导入新课后,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猜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有部分学生说出是1800。此时,我立即要学生四人一组讨论研究,证明自己的猜想。学生马上围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表面看起来很热闹,但都是拿着自己的三角形在说一些与此没有多大关系的话,因为对于老师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当然让学生汇报时,只是用了量一量的方法,而拼一拼、折一折的方法无人问津。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的一些困惑

应用题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以往应用题的内容比较枯燥,有的甚至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数学的生活化,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题给应用题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了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有时候会摆脱传统的应用题的教法,线段图、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等等的训练减少了。

到底应用题教学该不该重视以上提到的有关训练,我比较困惑。

四、关于“应用多媒体”的困惑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

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书越来越难教”,这是我们一线老师的共同感慨。如何体现新理念,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处在实验研究的初始阶段,没有标准可依,没有模式可仿,又谈何容易?我们只能边实践边反思边改进,努力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才能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方法。新课程向我们提出了新挑战,也给我们带来了新机遇,我们需要和学生一起共同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育工作已多年,对数学学科的教学积累了一些小小的经验,但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惑。我在教学中不断的锻炼自己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为进一步对将来的教学奠定基础。现就将在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一一叙述。

一、《新课标》倡导的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在具体的课堂中体现不充分,有活动而无体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改中的一大亮点,但在我的课堂上,虽然本校极力提倡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我也有针对性的进行合作指导,力求使其合理化,但在有些时候由于多种情况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学生互动学习表现的淋漓尽致,但学习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些学生在课堂中表现为凑热闹而不会用脑去思考,用眼去观察„„这就给我带来了一个问题:究竟如何使学生的合作学习真正达到其应有的实效性?

二、在数学教学中《新课标》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生活中未必能充分的体现。学生受到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其认知水平有所不同,而又因每个学生的智力发展快慢不同,故而在课堂中对于同一个教学任务,学生接受的程度不同。一节课四十分钟,老师既要顾及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又要顾及学生的接受情况,还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启发其的个性化发展,我真有种顾此失彼的感觉。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的行为转向学生的活动,并从感觉效应转向运动效应,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学会发展自己的个性学习,那么老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引导学生经历合作、探索、交流、领悟、应用而真正走进数学、理解数学。但这一教学目标无疑给老师加中了教学负担,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来说也无疑是增加了学习的任务,毕竟对于乡村学生而言没有城市学生的接触面广,知识的拓展比较欠缺,各种学具,材料也不充分。

三、数学教材中有部分情境图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出入,情境图不能更好的体现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与生活”的理念,尤其是对缺乏现代生活体验的乡村孩子来说,情境图更应该来源与学生的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

王小吾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扑面而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崭新的面貌。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得到了改变,课堂上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这也给教师在教学中带来了一些困惑。

一、教学观念转变难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合作学习收效难

小组合作学习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是很多教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只是流于形式,表现在:时间上没有保证,一个问题给学生讨论,学生才开始说就打住,根本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问题不分难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讨论的很容易的问题也拿来讨论,浪费时间;交流缺乏平等,所谓的合作学习,变成了几个优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数学生成了看客;说是主动探讨,实际是被动应付。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开始讨论,并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需要。这样的合作学习收效甚微。

三、解决问题过程难

“应用题”历来是数学教材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应用题教学是在新理念指导下从目标、内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课标》中把应用题确定为“发展性领域”中的“解决问题”。所谓“解决问题”是综合性、创造性地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过程。相应地,新教材中已经不再单独设立应用题教学的章节,往往以计算伴随着应用相融合的形式编排。这就对一线教师头脑中长期存在的对应用题的传统认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一线教师带来了困惑。

四、优差学生共进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发生明显的变化,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已成风气,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课堂局面已经形成。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好学生的机会更多,得到了超常的发挥,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得不到独立思考和表现的机会,获益少。这样,学生的成长也就形成了两极分化。

篇2: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我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经有十年了,在这十年里,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新课程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作为毕节地区赫章县白果镇的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教学理念逐渐的深入人心的氛围之中,我感觉到自己的困惑越来越多。

一是关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困惑问题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是关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困惑问题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教学小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以往应用题的内容比较枯燥,有的甚至脱离生活实际,学生不感兴趣。为了体现新课改精神,数学的生活化,因此,我们在教学应用题时会设计一些贴近生活的应用题给应用题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了体现新思想,新观念,有时候会摆脱传统的应用题的教法,线段图、数量关系、解题思路等等的训练减少了。

到底应用题教学该不该重视以上提到的有关训练,我比较困惑。

三是关于小组学习方面的困惑

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充分体现教学民主,能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从我教学实践中感悟到: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常常是好学生机会更多,扮演着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活动中出现的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在教学中,如何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什么时候是采取“小组合作”最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小组合作”中,使困难学生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真正收到班级教学中所得不到的收获呢?有时学生确实参与讨论,当讨论汇报的正尽兴时,下课铃响了,给学生的时间短,合作学习只停留在表面,时间长了,常完不成教学任务,这该怎么办?

合作学习时,优生活动多,学困生成了旁观者,如何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篇3: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困惑一:“估算”对缺少生活经验学生的挑战——估算灵活性过大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 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 估算灵活性过大, 对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是一种挑战。在教学中, 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先算后估”, 却无法做到“估后再算”。

[案例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P31例4)

教学时, 我创设了现实的购物情境引入新课:星期六早上, 妈妈带亮亮去购物。他们在友谊超市挑选了一些生活用品。 (依次出示三样物品并在物品上标明价钱) 师:100元钱够吗? (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后反馈学生估算的结果) 生1:我把热水瓶的价格先看做是30元, 烧水壶的价格先看做是40元, 6个水杯的价格先看做是20元, 这三样物品加起来大约是90元, 所以100元买这三样物品够了。 (先估后加) 生2:用100元钱先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 买烧水壶后大约还剩30元, 还能买6个水杯。 (先估后减) 生3:我把热水瓶的价格先看做是30元, 烧水壶的价格先看做是40元, 这两样物品一共用去70元, 还剩30元买6个水杯够了……师:小朋友有各自的估算方法, 这样估算合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营业员的收款单吧! (出示收款单:95元) 这时, 有一位学生问:“老师, 用估算的方法如果实际超过100元, 而妈妈只带100元就麻烦了。我是这样想的:28+43=71, 71+24=95, 这三样物品加起来是95元, 比100元小, 所以100元够了。” (先加后估) 师:有道理!想得真周到。听到我的表扬, 还有好几个学生纷纷表示也用了这种算法, 这时我转念一想:这种算法不就是以前的一般算法吗?不是违背了估算的初衷吗?学生这种算法虽对, 但肯定不利于估算意识的培养, 估算能力的训练。一定要培养学生先估后算的习惯, 不要先算后估。于是我顺势把这道题的数据换成:热水瓶34元, 烧水壶43元, 6只水杯24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下面哪种估算最合理。

很多学生都选择A或者B, 当我出示收款单 (101元) 时, 学生首先很惊讶, 进而体会到:像带钱买东西这种情况应该把物品的价钱估得大一些, 使学生明确, 要根据实际情况先估后算, 培养正确的估算习惯。

思考:《数学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都指出要加强估算, 但由于学生受生活经验的限制, 有时找不到正确的估算方法。只有把估算置于具体的情境中, 才能让学生在确定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在教学中, 我创设生动具体的情境, 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 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估算, 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或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灵活重组教材中估算的内容, 培养学生主动运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困惑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挑战——多样化导致部分学生计算能力低下

鼓励与提倡算法多样化,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新课标的一个亮点。但在教学实践中, 有时为了实现算法的多样化, 有时为了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时间倒是花了不少, 但学生找不到最优的算法, 影响了基本计算技能的训练;有时由于过分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 有时由于急于让学生掌握最优的算法而忽视了学生计算多样化的训练, 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二]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P98例2)

在教学例2《9加几》的进位加法中我出示例题:9+3, 经过小组操作讨论, 学生对结果进行汇报:

生1:我用摆小棒的方法先摆9根, 再摆3根, 一共是12根。 (摆小棒接数法)

生2:我把3分成2和1, 1和9凑成10, 10再加上剩下的2就是12, 所以9+3=12。 (凑十法)

生3:我把9分成7和2, 7和3凑成10, 10再加上剩下的2就是12, 所以9+3=12。 (凑十法)

生4:我用手指从1开始数到9, 再手脚并用接着数10, 11, 12, 9+3=12。 (数数法) ……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凑十法并让学生发现把3 (较小的数) 分成1和2, 再与9 (较大的数) 相加…… (生2的方法) 是最优化的方法。我接着问:我们能不能用凑十法算出9+5、9+6、9+7、9+8、9+9? (课件出示) 这样用最优化、最简便的算法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 增强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案例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44例4)

在教学《乘法分配率的应用》时, 我在巩固练习的环节设计了16×25这道题目, 让学生观察题目中数的特点, 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简便运算。几分钟后, 学生纷纷举起了小手, 然后出现了以下的几种情况。

这样, 通过多样化的训练, 增强了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考:深刻领会计算的本质, 对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有时选择最简便的算法来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 有时精设练习让多样化的算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样学生就能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 灵活进行计算, 既能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困惑三:“计算”以解决问题呈现的方式的挑战——有时计算题提供的问题情境过大

新教材的计算例题, 都是与解决问题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情境也更明白算理。这样的设计, 既一改以前计算课“干巴巴”的缺点, 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但在实际计算教学中, 我们觉得学生常常流连在情境之中, 要探讨的计算题迟迟无法引入, 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等困惑。

[案例四]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2例1)

例1以“美丽的云南”作为情境图, 教材中先出现了从昆明到大理再到丽江的地图表, 再出现小朋友们从昆明出发到达大理, 要到丽江游玩的情境图, 然后又出现从昆明到大理再到丽江的线段图, 同时出现了小精灵估计大理到丽江还有多少千米的问题及小女孩的估计。教材呈现的情境图图文并茂, 趣味性强, 信息量丰富, 过强的趣味性, 过多的信息量造成问题情境过大, 反而使学生流连于情境之中, 未能有效、快速地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来解决问题。在教学中, 我出示情境图后, 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获取的信息和问题。

生1:我想知道大理冷吗。

生2:我想知道我们先到的第一站是哪里。

生3:我想知道大理到丽江有多远。

生4:我想知道丽江有什么特产。

生5:我想知道昆明到丽江有多远。

生6:我想知道我们从出发到大理走了多远。

生7:我想知道从昆明出发到大理用了多长时间。

……

在学生的提问中, 我感到学生提出的问题好多是无价值的, 这都是由于问题呈现的情境过大, 信息量过多, 学生流连于情境之中引起的。作为教师, 我着重引导学生快速有效地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 我们到的第一站是大理, 走了348千米, 从大理到丽江还有多远?图中没有告诉我们, 怎么办呢?

生:我们可以用总的路程减去第一站所走的路程, 就知道大理到丽江的距离了。

师:你真了不起!我们用一条线段来表示昆明到丽江的路程吧, 请看 (出示线段图) , 请估算一下大理到丽江有多远。你觉得小女孩的方法好吗?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小组讨论列出算式后再教学退位减法的方法并进行练习。)

思考:在实际计算教学中, 我觉得有时由于提供的问题情境过于复杂, 学生在理解题意、列出算式时就已经占用了很多的时间, 迟迟无法引入计算方法的教学, 难以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时, 我仔细领悟课本提供的情境, 本着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理念, 我放手不放任, 通过有效引导, 使学生尽快得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把精力放在计算法则或运算定律上。

篇4: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 困惑问题 角色转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从2001年秋季启动,现在已全面进入各级各类教学实施阶段,新课程的理念只有转变为生动的教学实践才具有生命力。广大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完成理念与实践的转换,让新课程真正扎根于课堂。而教学实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使这一转换过程变得相当艰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他们在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碰到了大量的困惑与问题,比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实施,课堂收与放的度如何把握,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如何实现等问题。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目标的理解谈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完成角色转型,培养新型教师

新课程是一次非常彻底的革命,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理念、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较之以往有很大的突破和创新,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主动担负起新的历史重任,迎接时代的挑战,尽快提高专业素养,完成角色转型,成为具有现代素养的新型教师。

二、怎样实现角色转变

新课程表面上难度是降低了,但是对教师来说,实际上变难了,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教师必须是德才兼备、文武双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就是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自身就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新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合作、探究等,都会将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这些方式也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源。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也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那么这个时候,请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只要掌握了规律性的、本质的为人师的责任和道理,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就永远都不用“惧怕”学生。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方面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所以教师一定要自信,从容地走进新课程的课堂,实现角色的根本转变。

三、如何正确认识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程改革中,往往有部分教师把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仅仅理解为“自主、合作、探究”,认为没有它们的课堂就不是新课堂。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有创新,也有继承,我们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接受学习,有许多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运用接受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接受学习既有优点,也有其缺点,它的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这就意味着,接受学习有其强调接受和掌握的被动一面,长期地强调过于单一的接受学习,其结果必然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冷落和忽视发现与探究。对学生来说,如果长时间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方式学习的话,就不可能指望他们长大后能够独立思考、富有个性和充满生机,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正是致力于改变这种状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发展其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些对人的成长很重要、曾经被忽略的东西凸显出来,变成教师的自觉追求,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既是现实的要求,也是未来的需要。所以对于新旧学习方式把握的问题,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科和每门学科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

四、课堂收与放的度如何把握

新课程课堂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教师是积极的旁观者。俗话说“旁观者清”。学生在自主讨论、实验时,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根据这些情况考虑好下一步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二)给予学生心理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用各种方式给学生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高,在课堂上教师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學生最可信赖的支持者。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自由是很多的,但“活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不要一味地给予学生无目的的自由,而是要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与他人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只有在学生自律的基础上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彻底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新知识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问题是如何提出来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推测出来。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得以实现,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和落实。

篇5:绘本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在绘本教学中存在的不适应现象,使教师认识绘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走出在教学过程中的误区,进而探讨了使幼儿在绘本中学到更多知识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绘本;绘本教学;操作能力

绘本是用图画与文字,共同叙述一个故事,表达特定情感,主题的读本,通过绘画和文字两种媒介,互动来说故事的一门艺术。绘本非常强调情绪和主题的连续性,在短短的几十页之内,形成一个连继的视觉影像。

绘本能让孩子从中体会语言之美,并丰富语汇。能丰富生活经验,丰富孩子的语言、情感、思想,。增长认知学习经验,想象力和创造力飞扬。

但在绘本教学中却存在着如下困惑:

一、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教育内容单一,很少增加课本以外的知识。有些教师只顾着和课本上的内容一致,抹杀了幼儿的想象力,也没有联想到和本节课的绘本图书有联系的知识。让孩子带着疑问去学习绘本中的另一部分知识,产生很大的好奇心,更容易学习绘本图书,爱上学习。

另一方面,缺少与孩子之间的互动,不能有效引导幼儿进入绘本内容学习。教师拿到绘本图书后,只是单纯翻阅绘本,靠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不能根据绘本自身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单纯引导孩子们按照教师本人的方式去想象故事情节发展,孩子们的奇思妙想不能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孩子们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渴望,没有了积极性,就不能融入绘本教学的氛围中,不能更好地学习绘本知识。

二、学校为绘本教学提供的条件不完善

其一,学校没有为绘本教学提供全面的教具、场景。有些绘本故事可以用表演的方式展现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能身临其境,理解得更好,但是学校为这方面提供的教具、布置的场景不多、不周到。

其二,学校缺少对教师进行绘本教学方法的培训。学校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孩子们进行教学,没有对教师进行相关的绘本教学培训,如果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孩子们的发展状况,孩子们往往听不进教师所讲的内容。

三、家庭环境导致的绘本教学不顺畅

每个孩子们的家庭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孩子们的阅历也是不同的。有些家长在空闲的时候会给孩子们讲绘本故事,根据自己的理解把绘本图书的内容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会记住一部分。教师再讲的时候,可能会和家长说的有些不一样,孩子们会充满怀疑,有些孩子甚至会在课堂上大声喧哗,抗议教师的“错误”,这样其孩子也不会认真听课了。同时,由于每个家长的文化程度不一样,对孩子的学习也产生一定影响。

如何解决学校绘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绘本教学要适应儿童的发展特点

各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发展特点是不同的。为适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绘本教学要选择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了解该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教师在备课时多收集、多观察该年龄阶段的儿童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再结合季节或者节日、教育目标、教学大纲等的要求来考虑该绘本课如何让孩子吸收得更全面、学到的更多。

其次,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绘本通常能够从多个方面为儿童提供多元化表达的机会,但最常见和比较好利用的,一种是在表演中体验绘本角色,另一种就是根据绘本创作游戏,引导孩子在游戏中大胆表达和表现自己对绘本中人物关系和心理、动作场景及故事情节的理解和再创造。另外,要让孩子多说、多思考、多表现自己。孩子在3到6岁爱表现自己,尤其爱展现自己的才华,教师在讲绘本内容时,可以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当的角色或者内容,让孩子多表现自己的才能,这样孩子们与教师的互动也会增强学习氛围,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学习。

二、学校要重视绘本教学的发展

一方面,学校要为绘本教学提供教具、场景。教师可以通过表演、儿童的亲身体验来加深对绘本知识的理解,在场景中培养幼儿的道德规范、锻炼坚强的意志、体验角色的感情色彩。

另一方面,经常组织教师学习绘本教学培训。绘本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接受新的思想、新的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学校要组织老师去其他学校学习、汲取经验,回到自己的学校,据本班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总结出适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家校合作,让家长与教师共同教育孩子健康成长

绘本教学是学校和教师的事情,但是家长的作用不容忽视。因此,要用各种方式做好家长的工作,教师要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在平时的表现,有哪些爱好、习惯等。例如,可以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开展家长交流活动日,向家长宣传学习绘本的教育方针和正确的教育措施,让家长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这样保证绘本教学的顺利开展。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身心各方面也在发展,家长要主动请教学校教师讲怎样根据孩子的各方面发展来进行家庭教育。学校教师和家长要紧密联系,要利用丰富的家长教育资源,共同为学校绘本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篇6: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

在 这个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对于新疆的支教实习活动。通过这三个月的实习生活,我体会到了初为人师的乐趣,也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童趣。我被分到了拜城县第二小学,担任四年级(3)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我给四年级(3)班学生代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我体会到了成功的滋味,也遭受到了失败的挫折。但幸运的是,我并未被失败所击垮。在我教学的 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下面我将仔细的谈谈我所遇到的这些问题与困惑。首先我来谈一下我所遇到的问题: 问题一:如何组织好课堂纪律

当我第一次走上讲台时,面对下面闹哄哄的学生,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组织好学生的课堂纪律。我必须要保证有一个安静的教学环境来实施我的教学工作。我想到的办法便是“杀鸡儆猴”,即我在上第一节课时便抓住了一个最能吵的学生,把他批评了一顿,并且让他站在讲台边上听完了一整节课。此后,学生们果然乖巧了许多,这就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许多的方便。此外,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师要对学生严肃一点,这样学生才是会认真听讲。问题二:如何使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

作为一名老师,必须与学生处好关系,并且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是重视的,是关心的。我觉得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你要记住所有学生的名字,这一点做起来是有点困难的。我进入教室的第一件事便是熟悉每位学生,但全班有六十多个学生,我点过一次名后,却只记住了四五个学生的名字。接下来我所做的工作便是在学生做作业的时候,通过翻看他们桌角的书或作业本来记住他们的名字,且在我看完作业后还会说一句“你作业做得很认真!”或“你的字写的真漂亮!”

当你提问时能清楚的 喊出学生的名字时,被提问的那位学生就会觉得老师是关注他的,竟然知道他的名字。所以说,记住学生的名字是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关心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问题三:如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很有亲和力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有亲和力是很 重要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具有亲和力呢?我觉得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应该多说“我们”这个词语,使学生意识到老师和他们的关系很亲密,老师和他们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我在提问学生回答问题时,经常这样说:“来,让我们的某某同学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样说的话,学生就会觉得老师很亲切。我觉得还 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就是当一个学生回答的不正确的时候,你不能立刻批评这位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或是没有认真听讲,你可以先找出这位学生的一些优点,比如声音洪亮等等,先表扬一下,然后再指出他的错误。这样的话,就不会打击到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为这样不但指出了学生的缺点,而且还表扬了学生的优点,会让学生更加的自信的!问题四:如何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

能否调动所有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是能否 成为好老师的关键点。在上课时我发现,举手积极回答问题的总是那么几个学生。在这个时候,老师就要照顾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并且要鼓励这些学生上课积极发言,勤思考。我觉得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你必须得有激情,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在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有以下几点: 困惑一: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厚

有的学生总是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学习心态,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沉重的任务与负担,在学习中是没有任何的乐趣可言的。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博学与幽默情怀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主动的去钻研与研究课本。还有,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以此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困惑二:有的学生总是不按时完成作 业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班上总是有那么几个学生作业做的是一塌糊涂,家庭 作业也总是不按时完成。你批评他,他还是不做;就算你鼓励他也是没有作用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发现那些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把学生的家长请来,让家长协助老师来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其实,我觉得对于这种学生,老师首先应该调查清楚他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具体原因,然后再决定出应该怎样说怎样做才能使他们更好的完成作业。困惑三:教师应该怎样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亦然。对于一个老师来说,新课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乎到整堂课的成功与否,所以该怎样导入新课便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好多学生都是这样的,如果老师一开始讲的很精彩,他们便会认真听讲到课末;如果老师一开始讲的很糟糕,那么整节课学生都将调皮捣蛋。为了一节成功的课堂,老师需要费尽脑汁的思考应该如何导入新课。困惑四: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后进生

一个班上总是有那么几个后进生令老师很是头疼,他们是作业要么不按时做,要么就做得很烂,他们要么上课不认真听讲,要么就看课外书。对于这些学生,有些老师的态度是放任自流,让他们自生自灭,上课也不提问他们,并且总把他们的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我的观点是:后进生也是学生,既然是学生,那么老师就应该一视同仁,就应该公平对待。

篇7: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一、机械化,统一要求多。大多数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没有结合现实具体情况,而是遵循提出体育教学要求,强调的是统一、规范和有序,却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体育课程改革中应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因此在一节课上同时出现集中不同活动,只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利,就是合理的,值得提倡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多种途径以供选择。

二、只注重结果。以往体育教学的评价标准单一,注重教学量化检测方法,运用运动强度、密度、心理负荷曲线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等来衡量学生的学习结果,体育课程改革同样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依据体育课程标准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总目标,确定带有个体差异性的评价标准。事实上,评价标准应是具有个性化的标准,效果检测应以所有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获得身心愉悦为衡量标准的,以是否促进学生形成健康体魄为衡量标准的。因此,最简洁的办法就是以教学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效果检测。

三、技术要求多。以往小学体育教学过于强调技术要求,多属单纯的技能教学,《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中指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与动手等方面的能力。要做到这些,关键的问题在于改革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教学的过程应是一个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学习原有知识的过程。如《模仿动物行走》,学生在课堂上不只是学会几种动物走路的姿势,而是要通过自己的观察、思索、构思、创造,来发现不同动物走路的不同特征,从模仿的“形似”走向模仿的“神似”。要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和创造出独特模仿动作的方法。

四、体育硬件设施差。多数农村小学只有简单的体育器材,体育课堂常用器材的具备率不高,传统体育器材还占有一定比例;另外,学校课外活动常用体育器材不足,健身房、体操房等设施基本没有。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小学对学校体育设施的需求要体现出“适合年龄特征,有安全保护措施,娱乐且品种多样的娱乐设施”的特征。

教育也从一成不变的旧模式中得到了发展。这就是新的课程改革,它的首要目标就是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实践中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新课程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地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课程实施中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

1、学生学习方式的可喜变化

新课程改革以来,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态度、情感与兴趣上有了很大改观。我们认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所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所改进,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了。他们可以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具有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会了评价,课堂气氛较活跃。新课程和新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贴近,与社会实际的紧密联系,为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兴趣的提高提供了契机。新课程使学生卸下沉重的书包,卸下来自教师与父母的压力,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学习自由和乐趣。

2、学习方式转变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看到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发生的变化,但由于课程推进中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流于形式。一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或鼓励学生采纳新的学习方式,从整体上看合乎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的要求,实质上却与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质量相差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效果。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引导下的课堂教学气氛表面上十分热烈,但当一堂课结束后,学生到底学了什么,教师又给学生哪些知识,完成了哪些目标,学习效果究竟如何,却很难评估,教师往往也不知道。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过于重视新的学习方式,忽视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转变学生过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新课程并不是单纯地否定或抛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而是强调“过于接受”,这就是说,我们不全盘否定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

再次,课堂过于吵闹,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巧。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往往一宣布讨论或探究开始,学生便开始大声讨论。在课堂上,你根本听不到学生在说些什么,说的内容与学习有关还是无关,讨论一段时间以后,教师再问几个问题,就算结束。有的往往一节课都在讨论,学生都在说,课堂上乱哄哄的,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

最后,教师不明确自己在学习方式转换中的角色。新课程实施后,现代的学习方式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存在这样的问题:课堂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后,有些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困惑。特别是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布置完任务,学生开始讨论,有些教师往往在讲台一站,似乎学生的讨论或合作学习与自己无关,结果使学生的学习缺乏有力的指导。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不深入

教师对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理解是课程得以实施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理解往往通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出来。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流于形式,往往是教师对课程改革学习方式的变革理解不深入所致。学习方式的变革绝对不是表面上的,它也不是把原来的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教学方式拿来就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如何对待传统的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关系问题,也与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关。对待传统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采取辩证的观点。接受学习运用得好,如教师擅长讲授,也可以主动地向学生传递知识;运用不好,授课会很沉闷让人昏昏欲睡。探究式学习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但运用得不好,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变得杂乱无章,离题万里。因此,不能在主观上认为接受学习是落后的,探究学习是先进的。

2、教师缺乏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主要任务是传递知识,学生只要完成教师教授的知识,学习过程也就终结了。因此,对教师调控课堂的技能和技巧要求相对比较低。而新课程要求的课堂教学与以往不同,在新课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教师的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的要求会更高。这样,教师自身课堂调控技巧偏低与新课程要求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

3、教师对自己在学习方式中的角色定位困惑

以往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对课堂教学拥有“绝对”的权利。而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原来的权威转为指导者和参与者。一些教师往往不适应这种转换,因此,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中无所适从。

4、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

课程改革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效果的评价,尚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一些教师往往从表面上看待教学方式中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有讨论、有探究、有合作就一定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一定能取得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少深入研究学习方式的实质,只追求一些表面的东西。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第一,提高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师对学习方式的理解和运用;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加强教师培训,完成教师角色的转换。这种教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使教师多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就是参加相关部门的培训,特别是校本培训,第二,制定有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标准。

篇8:当前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困惑与反思

一、科学探究是否就等于创新课堂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把探究式教学方式放到重要位置, 那么, 是否一切知识点都应该通过探究的方式来获得呢?当前, 在课堂教学中, 有一种片面的倾向, 即无论什么知识都让学生探究, 似乎探究成了教学方法的不二选择。

新课程标准对探究提出的目标是, “主动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 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接受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各有其适用的知识类型, 各有其存在的必要。本次课程改革尽管凸显了对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视, 提倡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并未因此而否定接受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既有创新也有继承, 那种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 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最为重要甚至是唯一的途径, 从而将探究学习与讲授学习绝对对立起来的做法是错误的。实际上, 不同的学习方法各有优缺点和局限性。探究性学习通过对知识产生过程的重演、再现, 更有利于获得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和探索;但生动的、富有启发的讲授在某些知识类型的教学中仍然是十分有效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接受性学习方式的高效都有存在的价值。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相互取代的关系, 而是优势互补、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因此, 在尊重学生、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和教学内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以便协同配合, 实现最佳的整体教学效果。

二、拼起课桌是否就等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 随着课改的深入, 小组合作学习逐渐走入课堂。由于它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很多教师对其不太熟悉, 以至于在组织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停留在形式上, 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有的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上课时简单地把课桌拼起来, 错误地认为“把课桌拼起来”“同学们围在一起”就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课堂上, 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 立即宣布小组讨论, 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 每个人都在张嘴, 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小组组长一人唱“独角戏”, 其余学生当听众, 不作任何补充, 有的学生就玩耍起来——对于合作学习如何做到切实有效, 有些教师也深感困惑。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如果只追求合作交流的表面上热热闹闹, 不顾其背后的放任、随意和低效, 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怎么样”, 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 那么, 这并不是真正的合作。首先, 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 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 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有成效的。其次, 交流应涵盖两个层面, 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 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合作学习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 需要教师长期的深入指导和扎实训练。

三、教师提问是否就等于教学互动

有的教师把大多数知识点以提问的方式呈现出来, 课堂教学以学生看书和教师提问为主, 认为师生间的互动就是提问。其实, 师生间的互动有多种形式, 比如师生共同参与实验、探究活动等。如果以单一的提问方式来体现师生间的互动, 势必造成“满堂问”的局面, 而这样的“满堂问”只是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翻版。如果师生间有了充分的交流, 甚至出现一些辩论, 从而产生思维的火花, 升华所学的知识, 这样的互动是不是更好呢?

课堂提问的确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 课堂表面的热闹气氛并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评判教学质量的重点在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为什么提那多的问题呢?其实最重要的原因是, 教师没有意识到问题的数量不等于教学的质量, 而是误以为课堂提问越多, 学生参与程度就越高, 学生的学习就越努力, 学会的东西也就越多, 教学质量也就越高。其实, 课堂表面上的热闹并不代表学生真正理解了教学内容、得到了全面发展, 更不代表教师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师应该明确, 提问只是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一种方式, 而不是唯一的方式。实际上, 教师在提问前如果认真地进行思考和设计, 课堂上就不会出现那么多“问—答”式提问。

四、精美课件是否就等于优质课堂

有些教师不加选择地使用多媒体, 或者过分追求课件的华丽, 以致许多学生更多注意的是绚丽的色彩、动人的音响、精彩的切换效果等, 对于教学内容却印象不太深刻。

篇9:数学教学中较困惑的几个问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常常被赋予狭义上的理解,往往是特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数学教学中的“解决问题”是根据数学情境,在老师的指导下能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理解与简化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中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应用意识。本文就笔者在低年级数学教学实践中碰到的一些“解决问题”教学方面的困惑谈一些个人的体会。

小学生感知事物比较笼统简单,不够具体,往往只是注意一些表面的现象,不能看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对事物感知缺乏整体性。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好动,往往会虎头蛇尾,丢三落四,这也影响着孩子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也有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解决问题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其中一条具体的要求就是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我们的教学中怎样克服负面因素,更好地帮助学生观察、理解、分析,顺利地解决问题呢?

一、多阅读

数学需要阅读,也离不开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出错后,让他自己读一遍,他就会了。认真阅读,是一个搜集信息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只有在读懂、读透题目意思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正确解答。试想,如果学生不了解题目的意思,甚至不明白题中问的是什么?真的很难想象他会解答出正确的答案。就像“盲人摸象”的故事,只是摸到很少的一部分,就跟着感觉走,做出判断,那只能闹一个笑话而已。如果学生认真、仔细阅读了,就很容易知道某【题1】中问的是“小兔比小熊多跳了多少下?”,是一个相差问题,而不是求和问题。课堂上我们一直强调学生要先理解题意,再解答,而理解题意的基础就是阅读,一遍不理解就多读几遍,甚至可以作一些符号,圈圈、画画,帮助理解。某【题2】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读到“小红和她的3个好朋友”时,用画线的方法提醒自己,这里引起重视,有4个人呢。某【题3】中,学生读到“一头大象的体重比这头牛的8倍还多162千克。”可以把“8倍”和“还多162千克”圈起来,明显这里要做两步计算,这样引起重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减少产生错误的机率。

二、多比较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通过比较可以让数学概念更清晰。概念是人们用于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纽结,是认识过程中的阶段。数学概念是组成数学知识的元素。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时,有关那方面已有的知识、技能。这些旧知识,往往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师只需在这之间巧妙地搭上桥梁,学生就能通过自主探索获取新知识。通过比较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才能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如某【题4】中的“一件上衣”和问题中的“一套”衣服作比较,很明显“一件”只是上衣,“一套”是裤子和上衣合起来,所以算出裤子的价钱后还需要求和。某【题5】中“8角钱”和“4元钱”作比较,单位不一样,先把单位化成角再计算。某【题9】中问“杨树一共多少棵”,那杨树到底多还是少,更加要比较了。在“柳树有35棵,比杨树多17棵。”这句话中,究竟是谁多?让学生仔细阅读,比较得出是柳树比杨树多17棵,也就是杨树比柳树少17棵。通过比较,促使学生的理解走向深一层,只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关系,才能有的放矢解决问题。

三、数形结合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割裂分家万事非。”“数”与“形”是反映事物属性的两个方面。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教育学家认为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使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以上几点个人的不完全体会,并不割裂开,而是综合运用,层层递进的。新课程里的“解决问题”,更关注过程与策略,让学生从问题情境中获取信息,提炼方法模型,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的个性化和创造性,由此积累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从而提高数学素养。

篇10: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

我校在2014年5月开始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改革,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胸怀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脚踏实地投身于新课程教育改革之中。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我们,在这次课改大潮中收获颇多。下面,就我们在课改中发现的问题和困惑以及建议等谈一谈。

一、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认识问题

现阶段,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对“课改”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课改”的人为数不多,特别是我们农村,实施者更是凤毛麟角。为什么实施者甚少呢?通过调查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初步转变了教学思想,更新了教学观念。认识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操作”;塑造了学生的创新灵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教育观念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一是从“以教师教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二是课堂教学价值观的转变。教学中注意关注孩子们未来的成长,为孩子们健康成长铺路搭桥,为生命奠基。三是师生观的转变。对教师是教育者又是服务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理念有了新的认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正在慢慢的建立起来。

3.诸多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的意义认识不到位,他们认为课程改革是专家们的事,他们只是一个普通教师,想改也改不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4.农村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特别是资历较深的教师,他们一直深信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认为“传道授业”、“尊师重教”就是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学生主要是听与记,殊不知这里面却隐藏了学生才是知识建构的真正主人的客观事实,要改变他们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5.一部分年轻教师则认为,所谓的课改就是课上用多媒体、分小组,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6.有的教师尽管被唤醒与自主接受新的教学观念,也善于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外化为自己的行动,但在实施过程中受不了众多传统型教师的不良舆论,课改也就不了了之。

(二)传统教学理念,束缚课改发展

传统的教育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认为教师说的、课本里的就是真理,只要是教师讲的都记,教师说的都做,离开教师就无所适从,懵懵懂懂,虚度光阴,学生对知识毫无兴趣可言。新的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观,难道教师转换了教育教学观念并行动起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被调动起来,就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就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吗?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经过调查发现,在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有少数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并在知识的探索中体会到成功与快乐。可有些则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坐立不安,不知要说什么,也不知要干什么;有些则在一些小问题上纠缠不清;有些甚至主题不清,说题外话。小组合作学习常常流于形式,不仅浪费时间与精力,更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教育评价机制,跟不上课改要求

实施新课改后,诸多教师都认识到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实践和发展的需要,认识到现行的中小学考试制度与新课程实施间的矛盾,但教育督导部门和社会各界仍然在用传统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学生、教师、学校进行评价,分数仍然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仍然是评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尺码。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教师们那敢怠慢分数?社会、学校的评价标准如此,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会相应定位在考试分数上,哪还有心思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样就会影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多么悲哀的事!

(四)强化课改管理,加强培训工作

希望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培训好再上岗”的原则,把课程改革的培训工作纳入继续教育的内容之中。培训的内容应包括课改的指导思想、课改的意识、改革目标与各学科课程标准等。培训方式应倡导培训者与被培训教师的平等交流与对话,以便解决实际产生的问题。培训的对象应先是校长后是教师。因为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这一航船的舵手,校长的办学目标、办学宗旨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影响到教师的发展,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如果校长能站在课改的前沿,有强烈的课改意识,用自己的意识去唤醒教师的意识,新课改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建立适合本校发展的教学体系、教研机制、激励机制,激发教师课改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自我发展的意识。如果每个教师的课改意识增强了,并把课改观念外化为自己的行动,相信课改就会不断掀开新的篇章。

二、困惑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尽管我们的前期准备工作做了很多,但是,由于新课程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教育改革活动,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少困惑。

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仍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使得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把握的度不够好。

2.从传统的教材、教法、学法中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对新课程改革一时还不适应,甚至还有的教师教学过程缺乏新意,仍是穿新鞋走老路。

3.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操作不好,部分造成两极分化。如何照顾薄弱生,使学生全员发展也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有时“模式化”严重,有时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差,一部分学生活动,另一部分学生成了听众、观众,参与不进来,积极性差。部分学生学得不好,教师把握不好“度”。

4.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这对于很多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需要教师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需要自己开发课程。这对于毫无课程开发经验,缺乏课程开发指导,本已非常繁忙的教师来说,是一个现实的困难。

5.对新的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准确、不够深刻,肤浅的理解只能产生简单的行为,只能导致课堂教学形式化、表象化。

6.新课改中有不少研究性、探讨性课题,有些是特别强调实践调查的,但目前学校仍是封闭性教学,课程牵涉面广,实践起来有困难、有阻力,这类课题的落实很不到位。

7.对课标的准确把握有困难。课标中对提及的内容在广度、深度、难度的要求比较笼统、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在教学实践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达不到课标要求。根据新课程的排课计划安排课时以后,教师普遍感觉时间紧压力大,课时不够用。

8.实验教学设施不配套,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结果,忽视教学过程,实验在用口说实验,学生动脑想实验,缺乏动手能力;新课程中实验内容大大增加,探究实验,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对学生成长至关重要,硬件设备设施(实验室)的严重不足,很难组织教学班开设实验课程以及组织探究性学习等活动。

9.活动课是新课改的特点之一,它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规划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但课时的有限性严重制约了活动课的设计。一种好的方案无法实施,师生双方都感到很无奈。

10.自主学习需要一定的基础和条件,如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学习能力的平衡状况,学习材料搜集的客观可能性,学生对课余时间调控能力的大小等等。但学生一般都不具备这些基础和条件。如果在基础和条件还不具备的情况下全面展开自主学习,是否会流于形式并导致不良的学习习惯。

11.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偏低。主要表现为: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和课程知识还有待于巩固和提升,部分教师还是以知识传授为主,注重学习成果。教师知识结构陈旧,学科水平低,基础薄弱,影响他们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挥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力差,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视野狭窄,信息闭塞,不了解学科前沿。

三、意见和建议

(一)尊重鼓励学生,促使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要从陈旧的、被动的、接受式、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发现、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与探索,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采用怎样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有关。如果教师把学生看做是要靠他人的直接灌输才能学习的个体,就会采取被动的、接受的学习方式;如果教师把学生看作是自主的学习者,那么教师就会融入到学生之中,从权威主义、专制主义的怪圈中走出来,以一个知识的探索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中间,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和规划人生的能力;同时还要积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乐于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学生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一来,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得到了觉醒。

(二)积极开发资源,改善条件,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改革实验 上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为课程改革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同时学校领导要加深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以课改为己任,在学校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配置一些教学设施,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优质,全面运用切实可行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将政府、社会、学校等有利资源重新进行整合,发挥其最大值效,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三)关注学生,立足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现代教学评价强调,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的教学过程。而时下执行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已经失去了教学的导向和激励功能,甚至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和阻力。因此,我们必须重建一个“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我们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的作用。传统的教育评价主体是比较单一的,一般都是教师评价学生,学生只是评价的对象,这种评价模式,使评价信息单一,评价结论片面、主观,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新课程改革后,我们应实施多主体评价,即加强学生、教师的自评和互评,应该是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这样,一方面可使评价信息来源更为丰富,从而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真实,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应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尤其重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以质性评价主导量性评价。考试结果只是教育评价的一种方式,从关注学生各方面的活动和长期发展来看,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还应关注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既要有总结性评价,也要有过程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学生的学业成绩评价,也要有观察、面谈、作品展览等评价。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闪光点,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观察和发现,充分利用学生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不断地探索、研究、实验。在课改实验中,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当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兢兢业业,勇于创新,课改之路一定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越走越辉煌。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工作中乐于创新,科学改革,尽享教学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产品经理的产品建设流程下一篇:生产技术部1月双基工作总结份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