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断句教案

2024-06-08

文言断句教案(精选6篇)

篇1:文言断句教案

文言文断句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1、2、3、让学生清楚了解文言文断句考点及考试题型。

通过讲练方式,让学生较好掌握巩固文言断句的常用技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好文言断句的秘诀在积累。

考点解析: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2012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已明确考“古文断句题”。考试题型: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点明这两种题型的区别)牛刀初试:

1、(2011•重庆)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曲线的部分断句。(3分)

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明)王守仁《观德亭记》

【答案】

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解析:标点:君子之于射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

(参考译文:)君子射箭的时候,内心态度端正,外表身体站直,拿着弓箭瞄准,这样以后才可以射中靶子。所以古人通过射箭来观察一个人的品德。品德,是从内心中体现出来的。

(允许学生错得难看点,对例1不做很详细的讲解。学生解答完后,读一遍,自我判断正误;更正后,再读。感觉来自平日的积累。)指点迷津:

方法1:观句式(修辞)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魏源《默觚•学篇》)【答案】

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践)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走一步)/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通“贾”,来往于海上的商人)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引导学生关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

1、通读文段,找出文段的句式特点,修辞手法。如:乌有(哪有)„乎、对偶、排比

2、学生演练。

3、师生解答。疑义点:“披(翻阅)五岳之图”后要不要断,引入高考评分标准。

4、学生齐读。)方法2:抓词语(虚词)

3、(2006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答案】

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参考译文)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射者所戴的皮袖套,车两旁的帘子。就犹如牙齿有了嘴唇一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了。今天灭了赵国,明天忧患就会波及齐国楚国了。况且解救赵国,是高尚的道义;退却秦国军队,是显赫的名声。不努力干这种事情,反而吝啬自己国家的粮食,为国家考虑的人(指国君),错误啊!

(1、快速浏览文段,圈出文段中的虚词。

2、学生解答,师生评点,该生读。

3、回忆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句首、句中、句末。举已学文句。

补充:虚词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

“夫”“盖”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面加圆圈(。)

“也”“者”常常表停顿,或句(。)或逗(,)酌情看。

牛刀再试:

4、(2008•浙江)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史记•刺客列传》

【答案】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巿/而死者果政也

【参考译文】(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人刺杀韩国宰相,不知道凶手是谁,都城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韩相)已经把聂政的尸体暴露街头并且悬赏千金(追查凶手及其同党),于是哭着说:“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唉,严仲子(聂政好友)一定知道我的弟弟!”聂荣立刻动身,前往韩国,来到集市上,一看死者果然是自己的弟弟聂政。

5、(2011•浙江)(节选自《新唐书·张文瓘传》)用斜线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性严正,未尝回容,)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曰:“已议。”即皆报可。)【答案】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参考译文:)(文瓘品性严肃正直,从未曲法宽容,)各部门上奏的议案,文瓘都用心纠正反驳,所以皇上对他委以大任,有时他生病请假,其他宰相向皇上汇报工作,皇上一定问:“与文瓘商议过没有?”如果没有,皇上就说:“你去找文瓘一起商议。”要是回答说:“已商议过了。”皇上都立即批复认可。

6、(2007•浙江)(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答案】

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 《颜氏家训•勉学》

(参考译文:)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1、2、3、做4-5(6)题,要求综合运用以上方法断句,并在每断处标明你所运用的方法。分析、讲解、读文段。

总结,只有读懂才是硬道理。要想断正确,除介绍的两大方法外,还要充分调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去解题。得法于课内,功夫依然在课外。

我的学习心得:

篇2:文言断句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对文言断句的基本步骤与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究,总结断句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按照标志去做题断句;

(3)情感与价值观:深化学生严谨求实地学习态度,通过对文言断句方法与步骤的探究,学习、汲取优秀文化,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断句方法,能对文言语段进行正确断句。【教学安排】

1.教学方法:讲练结合;分析归纳;合作探究。2.课时安排:一课时 3.教学用具: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趣味断句: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请学生思考这句话有几种意思)

二、文言断句的含义

文言断句,旧时习惯上称作“句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韩愈)“句”,指一句话语意已尽,需作较长停顿。“读”,指语意未完,需作小停顿。

“句读”就是给未加标点的文段标出停顿。

三、考纲解读

文言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和命题热点。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近三年这个考点在高考中呈上升态势。

从题型看:一是客观题,选出画“/”线断句正确一项;二是主观题,给句子画“/”断句。

从材料来源看,有的出自所选文段,有的出自请其他典籍。全国卷命题更倾向于客观题和所选文段。从考查重点看,侧重于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展示学习目标)

四、断句步骤:

1、通读语段,把握大意。

2、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3、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五、具体方法探究

步骤一【通读语段,把握大意】

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反复钻研。叙述文章抓情节、人物关系,议论文章抓观点、逻辑关系。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步骤二【先易后难,巧用方法】

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不确定的部分。然后根据总结出的断句方法,抓住文言文的一些标志性特点进行断句。

【对点例证1】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粗体字的词性)方法一:标名代,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2 “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注意: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对点小练1】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韩非子•说林下》 【注释】(1)刻削:雕刻。道:指道理,规律。2)举事:做任何事情。然:这样。(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其事寡败

【对点例证2】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

方法二:抓对话,找动词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白、语、对等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对点小练2】上 问 曰 如 我 能 将 几 何 信 曰 陛 下 不 过 能 将 十 万 上 曰 于 君 何 如 曰 臣 多 多 而 益 善 耳 笑 曰 多 多 益 善 何 为 为 我 禽 信 曰 陛 下 不 能 将 兵 而 善 将 将 此 乃 信 之 所 以 为 陛 下 禽 也

【答案】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方法三:看虚词,找位置

【对点例证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解析】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1)句首语气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2)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3)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4)常用在句首的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俄顷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5)常在句首的疑问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则、以”等也可用在后一分句的开头。)【断句口诀】“曰”后冒,“哉”后叹,“盖”“夫”大多在句首,“于”“而”一般在中间,“耶”“乎”经常表疑问,“矣”“耳”后边画圈圈,“者”“也”作用要明辨。

【对点小练3】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人 之 为 学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答案】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对点例证4】

1、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2、手之所触 肩之所倚 足之所履 膝之所踦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皆呼万岁

4、时维九月 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寒潭清 烟光凝(而)暮山紫

5、有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 并吞八荒之心 方法四:察修辞,辨句式

古人写文章非常讲究辞采,常常运用对偶、顶针、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行文中语句整齐对称,常常用四六句式和固定句式,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1)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2)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3)其它固定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如……何”“况……乎”“何(以)……为” 【口诀】(1)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2)句式整齐记四六,文言断句技巧多。(3)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对点小练4】名 不 正 则 言 不 顺 言 不 顺 则 事 不 成 事 不 成 则 礼 乐 不 兴 礼 乐 不 兴 则 刑 罚 不 中 刑 罚 不 中 则 民 无 所 措 手 足 【答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名不正,则民无所措手足。” 方法五:懂文史,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识,包括人物的名、字、号、谥号、年号、地名、官名等。了解这些知识对文言文的断句也会有帮助。

【例如】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史记•留侯世家》)【断句标志】时间:汉六年正月;历史人物:良=张良=子房,高帝,萧何;官职:三万户,侯;历史地名:下邳,留。这段文言中,涉及古代文化常识有历法、地理、历史、官职、姓名等,如能借助这些常识来断句,理解起来便容易许多。【答案】

步骤三【读后检查,通顺合理】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六、课堂小结: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七、合作探究《状元桥》P89对点小练一

篇3:文言断句要分析具体语境

“以戏弄臣”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讲的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这句话历来有两种断法:“以戏/弄臣”和“以戏弄/臣”。甚至有人认为这两种断法都可以, 说是此语双关。那么, “以戏弄臣”到底该怎样句读呢?

首先, 说“以戏弄臣”两种断法都可以这一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句话是蔺相如斥责秦王的, 表达的意思只有一种, 所以他在说的时候肯定只有一种停顿。再说汉语双关的几种情况 (语意双关、谐音双关) 并不包括停顿双关。比如说“晚上来的人”这一短语, 不能因为它有两种读法, 就认为这句话在特定的语境中既可以表达“是晚上这个时间段上来的人”, 又可以理解成“迟上来的人”。特定语境中的句子只能有一种语音停顿。

其次, 把“以戏弄臣”读成“以戏弄/臣”, 理解为“来侮辱耍弄我”这一句读也欠妥帖。表面上看这样停顿文句翻译得还算通顺, 孰不知这样停顿割裂了语境。笔者认为文言断句只有在语境中进行, 才不会破坏作者原意。

王建平先生从语用学的角度给语境下了定义:“语境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或不表现为言辞的主观因素”。语境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情景语境”, 一是“文化语境”。也可以说分为“语言性语境”和“非语言性语境”。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际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表现为言辞的上下文, 它既包括书面语中的上下文, 也包括口语中的前言后语;非语言性语境指的是交流过程中某一话语结构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主客观因素, 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话题、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心理背景、文化背景、交际目的、交际方式、交际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以及各种与话语结构同时出现的非语言符号 (如姿势、手势等) 。对于在语言性语境中难以句读的语句还要揣摩其非语言性语境。

本文试以“以戏弄臣”为例来探讨文言断句的要领。

第一, 从语言性语境出发推敲陈述对象。“今臣至, 大王见臣列观, 礼节甚倨, 得璧, 传之美人, 以戏弄臣”, 这句是蔺相如当庭撕开秦王想要私占和氏璧虚假面目的一句斥责。

从“大王见臣列观”起, 主语始终是“大王”, 后面的分句都是对大王行为的描述, “礼节甚倨, 得璧, 传之美人”, 顺着这一语境, “以戏弄臣”这句还应是描述秦王的行为举动, 而不是“以戏弄/臣” (来戏弄我) 来强调前面一系列行为的终极意义。据此, 笔者认为这里应断为“以戏/弄臣” (把它给侍臣们玩耍) 。

第二, 从语言性语境出发揣摩语言节奏。“大王/见臣/列观, 礼节/甚倨, 得璧, 传之/美人”, 这些叙述都是二二拍节奏。从汉语言追求结构的整齐美和音节的和谐美来讲, 这里读成“以戏/弄臣”语意更贯通, 指责秦王“礼节甚倨”的语气更为强烈。

第三, 从非语言性语境出发分析人物心理。蔺相如要完成赵王交给他的任务, 而他自己也说了“臣请完璧归赵”。应该说在出行前, 他已经做好了秦违约的思想准备 (宁许以负秦曲) 。所以在将璧献给秦王后, 他留意到秦王的举动无意拿城换璧, 便以“璧有瑕, 请指示王”为借口, 将璧骗了回来, 紧接着就是最精彩的一幕———“廷叱之”。蔺相如“廷叱之”的重点就是要以牙还牙, 当廷斥责秦王对赵国及其使者的轻视。“传之/美人, 以戏/弄臣”两句就酣畅地指责了秦王的傲慢无理, 并且用“弄臣”一句痛骂秦王之“狗”来达到痛斥秦王泼皮无赖的目的, 真是替赵国长出了一口气, 也让读者在痛快之余看到了一个智勇双全的文臣蔺相如。

第四, 从非语言性语境出发探究文化背景。所谓“弄臣”, 与直臣、忠臣相对, 其主要工作就是逗得主子开心。中国历史上的弄臣有多种, 有用隐语谏主的, 比如淳于髡;有供君主逗乐的, 比如伶人、小丑;这样看来, 在战国时就已经有了“弄臣”。语言是生活的积累并且会反映生活的, 虽然在《史记·滑稽列传》、《报任安书》中没有提到“弄臣”这个词, 也不能妄自推断太史公不会用“弄臣”一词。相反, 完璧归赵记录的就是战国时期的历史, 太史公完全有可能用“弄臣”一词来替笔下人物表达他们的情感。

篇4:高考文言文断句复习课教案

1.在例析过程中学习并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2.在解题训练中逐步形成文言文断句能力。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追本溯源寻其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前人读书要自己断句,常在一句的末尾用“。”断开,叫做“句”。在语意未完而又需要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做“读”。

(二)方法指导:

拿到一段文字,该如何断句呢?

步骤一:通文意。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步骤二:求方法。

1.借助标志性词语。

标志性词语可分为:句首标志词、句末标志词、对话标志词。

(1)句首标志词又分为:

发语词:文言文中“盖”“唯”“夫”“且夫”等作发语词,作用是领起句子。

例如: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感叹词,文言文中常见的感叹词有“嗟夫”“嗟乎”“呜呼”等。

例如,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关联词:文言文中常见的用于句首的关联词有“然则”“岂独”“何其”“奈何”“于是”“故”“然而”“然”“是以”等词,或表承接,或表转折,或表推论。

例如,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名词代词: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人称代词有:吾、余、予、尔、汝、若、君、子、公、乃、其、之、彼、或、莫、足下、寡人、臣、仆、愚、妾。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

文言文句首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奚、胡、曷、安。

例如,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

时间词:文言文中这些时间词“今”“后”“是时”“既而”“方今”和“皇帝年号纪年”“天干地支纪年”等,常放在句首。

例如,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以吴民之乱。

(2)句末标志词:

文言文句末的标志词一般是语气词,有也、矣、焉、哉、乎、欤、耳、耶等。

例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对话标志词:

文言文中体现对话的词语,有曰、言、云、谓等。

例如,古人云以地事秦。

2.借助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指文言中相对凝固的词与词的搭配。

例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借助修辞手法。

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常用对偶、对比、排比等修辞,关注到修辞现象,有助于断句。

(1)对偶:文言文中运用对偶很多。往往内容相对,词语相对。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2)对比:对比常出现在古代议论性散文中,可根据前后语意的对比来断句。

例如,生亦我所欲也死亦我所欲也。

(3)排比:其特点就是结构相同,字数大体一致,一些词语常重复。

例,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4)顶真:首尾蝉联的特点。

例如,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步骤三:细检查。

做完题目回头看,根据要求仔细检验查,看是否通顺,是否合理。

例如,飞至孝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却不受,玠益敬服。(《宋史 岳飞传》)

步骤四:方法总结。

1.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全文的内容。

2.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3.根据要求仔细检查。

备考提示: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步骤五:检测练习。

用“/”给下列语段断句。

罗既官游击乃遣人访其妻以重金赎还为夫妇如初报其鬻身救夫之义也此事不足训然以视少共艰苦既贵而厌弃其糟糠者其厚薄之区殆不可以道里计天生豪杰磊磊落落安得以道学家之律绳之。(2011广东卷)

篇5:《文言翻译与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一、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二、提高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理解——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 翻译——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13年江西省高考文言文翻译内容及评分细则: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

有(一位)姓华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乡村的人。

“家”,居住(定居、住在),1分;“谙”,熟悉(了解、清楚、懂得)1分;大意2分。(2)农家苦灯烛之费,送迎以旦昼,用盖以蔽日也。农家苦于灯烛的花费,送亲迎亲(都)在白天,(就)用伞盖来遮蔽阳光。“费”,花费(费用、花销、耗费、费用),1分;第一个“以”,在,1分;大意2分。

(3)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

古时候三十岁娶亲,近世只有农家有的(还是)这样,所以(新郎)已是壮年,长了胡须。“或”,有的(有时、偶尔),1分;“须”,长胡须(有胡须),1分;大意2分。翻译文言文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要忠实于原文意思。

达:指译文要通顺畅达,要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能译出原文的语言风格和艺术水准来。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直译为主 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直译),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人 使 我 掌 其 北门 之 管。

│ │ │ │ │ │ │ │ 郑国人 让 我 掌管 他们的 北门 的 钥匙

意译:指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灵活贯通地翻译,就是“意译”。①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司马迁《报任安书》(注:牛马走,像牛马一样的人。此处为作者自谦词)译: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拜了又拜说。

②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方法2——留

适用范围: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专有名词,如国名、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朝代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示例: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3)客有吹洞箫者

练习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译文: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 “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师,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方法3——换

适用范围:古今同义的字词,只需把单音节词替换成双音节词;古今异义词,必须用该词的今义去替换;通假字换成本字

示例: 1)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 ——疏远 信任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因此 不一定 3)秦王还柱而走 ——通“环”,环绕 最好保留原文的一个词语,这是最忠实于原文的做法,也最符合直译的要求。练习2: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是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 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练习1:思令不虞大军卒至。

译文:思令没有料到敌军突然到来。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译文:学田是用来供应祭祀礼,培育人才的,怎么可以卖掉呢? 练习1:遂通五经,贯六艺。译文: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文:我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因为偏爱我。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文:我就要长久地被行家取笑了。方法4——删

适用范围: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包括:发语词、助词(凑足音节、句中停顿)、结构倒装的标志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示例: 1)夫赵强而燕弱。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何罪之有?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练习3: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已经出洞,就有人责怪那些要求退出来的人。而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于不能穷尽那游览的乐趣。方法5——补

补出省略的语句或句子成分。1)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主语)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谓语)3)竖子,不足与谋。(宾语)4)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南。(介词)练习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译文:引(清流急湍)来作为流觞的曲水,(人们)列坐在曲水的旁边。把文言文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方法6——调

1)古之人不余欺也!2)求人可使报秦者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译文:有一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歌声吹箫应和。(定语后置句)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 逃跑啊。(判断句)练习5: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文: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以麋鹿为友。(介宾结构后置)小结: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句顺调补贯

请你来解题:依次找出调留补删换的地方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 曰:“画孰最难者?” 曰:“ 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 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完全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总结:高考翻译题命题规律

选择含有关键词语、特殊句式的句子(多义实词、常见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固定句式)主要考察翻译六字法中的哪几个?

留 删 换 调 补 对

换: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词换成现代汉语。【主要的方法是组词】

调:调整语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文言文翻译口诀:专有名词照原样,(留)单音词语译成双,(换)语序不当要调整,省略部分要补上,某些虚词可删去,上下对译要恰当。试译下文中的有关语句:

齐人有一妻一妾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来,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 ——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其妻归,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译文:

1、早晨起来,(妻子)便暗中跟踪丈夫所到的地方,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交谈。

2、(妻子)和他的妾一起讥讽她们的丈夫,在庭院中相抱着哭泣,但是丈夫却不知道这回事,洋洋自得地从外面回来,(依然)在妻妾面前骄傲地夸耀。请你为下面这段文字命一道翻译题,并定出评分标准。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 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评一评:

①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4分)②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5分)

③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3分)总结:文言文翻译技巧

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要有踩点得分的意识,洞悉命题者想考你什么,找出关键词语、特殊句式,准确翻译。关键词句不落实,就会徒劳无功)

总 结: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练习提升: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

译文:庄子到齐国去,看到一个饥饿的人,很同情他。(2)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很多人从我面前走过,可没有一个人同情我。(3)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

译文:假使先生不是没吃饭,还会同情我吗?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①曾子衣敝衣以耕。

曾子穿着破旧的衣服从事耕作。

②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先生不是向别人索求,而是人家主动送给你的,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于)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篇6:初中文言文断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文言文,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2.初中文言文的考点及学习方法。

3.学习、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信心。【教学重点】初中文言文常见考点及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怖心理,提高学生兴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现在我们就分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二、知识脉络与考点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主要考点有有:

1)正确断句。

2)常用文言实词的理解,包括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掌握常用的文言文虚词,重点掌握“之”“于”“而”“其”“以”“为”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4)翻译并理解句子

5)能熟练判断几种常见的特殊文言句式,着重掌握下列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

/ 7 6)整体感知文章或段落的内在联系与内容

7)分析写法或评判文章的思想观点、态度等 8)问题探究能力

三、探究学习方法

1、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

(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

(3)理解文意的普遍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如果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因此,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语境揣摩,才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

(4)了解主要文言句式。文言句式有四种: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同学们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2、师生交流讨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 7

第二讲: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1.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2.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定句读。

/ 7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⑴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⑵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⑶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例1:匡衡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 以光映书而读之。【解析】找名词:匡衡、烛、衡、光

【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练习: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解析】①找名词:道、鼻、目②虚词:然、者也 〔注释〕

1)刻削:雕刻。

道:指道理,规律。

2)举事:做任何事情。

然:这样。【参考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③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2)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例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 学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

/ 7 【解析】找虚词:乎、者、矣 【参考译文】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练习: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解析】找虚词:也、其

【参考译文】我天资愚钝比不上别人(聪明);我才能平庸比不上别人(有学问)。(假如)(我)摒弃(我的聪明敏捷)不用,那与愚钝的人和平庸的人没有不同了。规律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 常常用“曰”“云”“问”等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曰”,而把主语省略。

例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解析】找名词:晋平公、师旷、平公,找虚词:吾、矣、何、乎、安,找对话:曰 【参考译文】晋平公一天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

师旷回答说:“那还不赶快把蜡烛点起来?”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戏弄他的君王的呢?” 练习: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属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

【解析】找名词:将军、庄,找虚词:耳、何,找对话:曰 【参考译文】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

规律四: 依修辞,定句读

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⑴找顶真,定句读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4: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解析】顶真:相如、秦王、左右 【参考译文】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手捧着和氏璧上奏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和氏璧传给妃子和下人观看,周围的人都高呼万岁。

练习: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 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解析】顶真:言不顺、事不成、礼乐不兴、刑罚不中

【参考译文】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也就不能兴盛。礼乐不能兴盛,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怎么办好。

⑵据排偶,定句读

排比、对偶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参考译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 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

/ 7 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训练:积善多者虽有一恶是为过失未足以亡积恶多者虽有一善是为误中未足以存人君闻此可以悚惧布衣闻此可以改容。

【参考译文】善事做得多的人,即使有一次过失,不会因此而灭亡;恶积得多的人,即使做了一次善事,也是偶然一次,不会因此而保得住。规律五: 借句式,定句读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文言固定句式,并积累;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积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也„„吗?)若属皆且为所虏

(被)如此良夜何

(怎么样)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这不是„„吗?)无乃尔是过与

(恐怕该„„吧)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呢?)是谁之过与

(这是„„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哪里用得着„„呢?)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与„„有什么不同„„)

课堂补充练习:

1、呜 呼 其 信 然 邪 其 梦 邪 其 传 之非 其 真 邪

明确:呜 呼/ 其 信 然 邪/ 其 梦 邪 /其 传 之 非 其 真 邪

翻译:难道这是真的吗?还是做梦呢?还是传信的弄错了真实情况呢?

2、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损 者 三 乐 乐 节 礼 乐乐 道 人 之 善 乐 多 贤 友 益 矣乐 骄 乐 乐 佚 游乐宴 乐 损 矣 明确:孔 子 曰 /益 者 三 乐/ 损 者 三 乐/ 乐 节 礼 乐/ 乐 道 人 之 善/ 乐 多 贤 友/ 益 矣/ 乐 骄 乐/ 乐 佚 游/ 乐 宴 乐/ 损 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快乐三种,有害的快乐三种。以得到礼乐的调节为快乐,以宣扬别人的好处为快乐,以交了不少有益的朋友为快乐,便有益了。以骄傲为快乐,以游荡忘返为快乐,以饮食荒淫为快乐,便有害了。”

3、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曰 以 示 玉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 敢 献 之 子 罕曰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 宝 也 不 若 人 有 其 宝 明确:宋 人 或 得 玉/ 献 诸 子 罕/ 子 罕 弗 受/ 献 曰/ 以 示 玉 人/ 玉 人 以 为 宝 也/ 故敢献 之/ 子 罕 曰/ 我 以 不 贪 为 宝/ 尔 以 玉 为 宝/ 若 以 与 我/ 皆 丧宝 也/ 不 若 人 有其宝

翻译:宋国有个人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的人说:“(我)把(这块玉)给琢玉的人看,琢玉的人认为是块宝,因此才敢献给你。”子罕说:“我认为不贪(这种品质)是宝,你认为玉石是宝,假若把玉给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

/ 7

课后作业:

1、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帝荒纵故公权及之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投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

4、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上一篇:高考作文热点素材:感恩节短信下一篇:企业节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