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师观念多渠道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2024-08-28

更新教师观念多渠道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共9篇)

篇1:更新教师观念多渠道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更新教师观念多渠道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更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光明出路。幼儿教育做为现代教育的起点,自然应该紧紧跟随素质教育这一大趋势,自觉地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只有这样,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自己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成为现代教育的坚实起点。

《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要着眼于“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加强目的性,重视发展性,注重活动性,发挥教育性,力求整体性,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锻炼幼儿的综合素质。依据素质教育对人的培养的目的和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认为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如果能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树立幼儿新的儿童观、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爱好、创造幼儿的表现机会、增强幼儿的各种能力、善于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健康心理,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融合体现于各种游戏活动中,幼儿的素质一定会有较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实施、儿童观;习惯;兴趣;能力;幼儿园教育;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更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光明出路。幼儿教育做为现代教育的起点,自然应该紧紧跟随素质教育这一大趋势,自觉地实施幼儿素质教育,只有这样,幼儿教育才能实现自己的根本任务,才能真正成为现代教育的坚实起点。

众所周知,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成为身心健康、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个性鲜明的全面发展的人,具体落实到幼儿教育实践,便是要求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并将它们与文化知识技能的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而不是只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这就要求幼儿园的教育,要着眼于“引导”,在引导过程中加强目的性,重视发展性,注重活动性,发挥教育性,力求整体性,在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锻炼幼儿的综合素质。依据素质教育对人的培养的目的和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认为幼儿园素质教育的实施,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新的儿童观

新的儿童观,使我们老师的角色有很大转变,我们是孩子们的朋友,是生活和学习的支持者,引导者。每天早晨,我都会站在班级门口,以满面笑容和亲切问候,迎接每一个孩子;“早上好心情,愉快一整天”,沐浴在春天般的温暖中,幼儿园就象家一样。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幼儿,从孩子的角度处理问题。以一颗关爱的心去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发现他们的心理需求,与他们交流,与他们亲近,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和孩子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二、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习惯

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一个人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劳动、学习、卫生、交往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我根据幼儿各年龄段的特点,渗透培养幼儿各个方面的良好行为习惯:小班时要求幼儿做到早睡早起,按时入园,学会收拾图书玩具,爱护公物,能自己拿勺子进食,不要他人喂饭;中班时要求幼儿自己动手穿衣脱衣,折叠衣服、被子,经常与同伴、老师、父母交谈所见所闻,培养学习兴趣,与同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还要注意使用礼貌语言等等;大班时要求有初步自我约束能力,对集体的东西要爱护,别人的东西,未经对方同意,不能私自取用。当别人指出自己的错误缺点时,应大胆承认并积极改正,并建立起良好的生活卫生、劳动、学习习惯等等。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不但需要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通过各项教育活动进行,家庭更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空间。因此,必须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家园”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务求实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兴趣

学前期的幼儿由于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探索的欲望,他们好奇心强,渴望得到新的感觉,新的知识,新的体验,对什么都感兴趣,都想尝试着做一番。我在幼儿教育工作实践中,根据幼儿这一特点,特别注意保护和强化幼儿各方面兴趣的引导。幼儿在学习、生活中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秋天,树上的叶子为什么会变黄?会落叶?”“雨后为什么会出现彩虹?”等等;对于幼儿这些发现,我总是积极引导幼儿观察,鼓励他们提出心中的疑问,再共同讨论、解答,在轻松的氛围中,幼儿的思维异常活跃,还时常在讨论中争论不休,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提高。老师要细心观察幼儿,抓住每一个机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发展他们的兴趣,挖掘他们的潜能,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基础。

四、善于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健康心理

教师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可以使幼儿产生愉快、振奋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他们模仿或重复某一类活动或行为。例如:乐乐和彤彤都把家里漂亮的金鱼带到幼儿园,乐乐班的吴老师双手接过装鱼的小瓶,高兴地赞叹着,还请小朋友都来观看,乐乐十分开心,她又主动帮助老师搬桌子,帮助小朋友收玩具,做了许多好事;而彤彤班的李老师正忙着准备上课用的图片,她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句“搁在那儿吧”,彤彤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整个上午都没了精神。吴老师的热情使乐乐“受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得到满足,由此产生了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并成为她继续为集体做好事的动力;李老师的冷淡在彤彤身上得到的却是相反的结果。因此,不同性质的情感体验对幼儿行为的动力作用是非常明显的。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理解、支持的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

总之,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如果能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树立幼儿新的儿童观、重视养成教育形成良好习惯、培养幼儿广泛的兴趣爱好、创造幼儿的表现机会、增强幼儿的各种能力、善于运用教师的感染力培养健康心理,并将上述几个方面的目标融合体现于各种游戏活动中,幼儿的素质一定会有较全面的发展。

篇2:更新教师观念多渠道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浅论我县农村小学素质教育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吴强

店埠学区定光小学

2014年8月

更新观念,因地制宜的实施素质教育

——浅论我县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建议

摘要:

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终身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正确解决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村素质教育水平,促进农村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

素质教育农村小学课程改革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与内容

素质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主动的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的和谐统一的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和审美情操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应该是全面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它规定着素质教育的范围和程度,是素质教育活动展开的基本依据。人的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三个层面构成的,因而,素质的内容也相应的包括生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这三个方面。

温家宝总理对素质教育是这样论述的:“教育是现代化国家的基石,国家的发展最终要提高全民的素质。我想强调一下平民教育问题。因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的国民素质。我认为教育要成为面向平民的教育,使人人得到教育。平民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平民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理念是那么地相符。什么是平民教育?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做整个的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德心。总之,平民教育就是养成有知识、有生产力和公德心的整个人。”

二、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但是农村中小学在实施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时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放松了学习。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而且在实施过程中还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乏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节假日补课有增无减,把班级分为特长班、实验班,这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调研考试,升学考试。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经济发展水平是实现教育供给的决定性因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是我国城乡之间教育供求失衡的重要原因。它直接导致了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不足。而且教育政策的制定往往是以城市教育的发展为基点,教育投资向城市一边倒。而广大的农村遭到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样使本来有限的教学资源分配得不合理,导致教学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1)、教育经费及教学设施

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税费改革前,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各种教育集资几乎能占到整个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45﹪。但改革后逐步取消了这两项资金,这使本来就不宽裕的农村中小学面临很大的经费困难。为此,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的通知》,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但由于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长期积弱积贫,有限的经费不能立竿见影。在资金分配上,县财政是以中心学校为单位进行支出预算。下发后归中心学校管理。历史遗留债务,危房的改造等使有限的资金能用于隶属学校的也已不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获得的教育经费能投入到学校设施和教学设备上的也不多。大多用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图书室、阅览室、活动室、实验室等。甚至有些学校连个像样的操场都没有,体育课形同虚设。农村中小学校设有微机室电教室的也是凤毛麟角。

(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①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缺乏。②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程改革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③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选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3)、课程资源单一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三)、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

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细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使学生发展能力,善于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形成对生活的适应力,培养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学生,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便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殊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才能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三、解决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班子干部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笔者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①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②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③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

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鼓励农村教师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体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农村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农村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农村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教育主管部门可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深化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新课程强调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教师,课程不只是官方文本,教学不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成为课程知识的建构与开发的过程。这样,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教学真正成为师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四、农村素质教育的远景目标

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的子弟变成书呆子。”这说明我国农村教育缺少三农性。当前,三农问题成为我国突出的问题,党和国家花很大的力气去解决也成效不大,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教育没有提供积极的智力支撑也是重要的原因。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必须要有解决的人才,而人才必须靠教育。教育内容是农村教育的根本,是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的关键。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农村教育培养。农村教育的内容要为三农服务,就必须改革过去农村教育内容中脱离农村实际,脱离农业需求,脱离农民需要的内容,使农村教育为农村的发展和振兴做贡献。

篇3:实施素质教育 更新德育观念

一、激发爱国情感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的回答最为精辟, 他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可见, 爱国主义就是一种对祖国最深厚的感情, 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对学生加强德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极大的优势, 中学地理教材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得天独厚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和“资源”。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素材”, 挖掘“资源”, 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思路, 是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首先爱国情感的扩展, 对国家统一和国民团结的认同感是最广泛的爱国情感。祖国领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即使是南海诸岛中那些面积很小、荒无人烟的礁滩暗沙也不容他人染指;台湾宝岛更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理由分离出去, 因为无论从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历史来看, 它都与大陆有密不可分的血肉联系, 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人口22%的人民, 消灭了饥饿, 创造了奇迹。我国在各个领域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普遍提高, 祖国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成就感;同时, 我国人口多、底子薄, 人均资源量少、技术水平低, 开发利用不合理, 自然灾害频繁, 通过地理教育中国情劣势的介绍激起学生的忧患意识, 从而激励他们报国之志。报国之志是学生爱国情感的升华, 是学生爱国之情的巩固和发展, 激发学生报国之志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德育使命。因此从地理教学的角度培养学生成为建国之才, 是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我们要让学生充分掌握地理知识, 为学生“效国之行”打下基础。同时正确的爱国情感和正确的全球观念是相通的, 是对崇洋媚外和盲目批判的纠正。总之, 地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密不可分, 结合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爱国情感,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地理教学和地理教师的光荣任务, 我们一定努力促其实现。

二、强化人地观念

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培养现代社会新型人才, 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途径。地理课教学是进行思想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为此地理教学要引进并强化人地观念, 在学会人类迫切需要认识环境、以求得人地间和谐发展的时候, 要自觉地适应这一时代要求, 肩负起教育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的光荣使命。

人地观念即关于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观念, 它的认识经过了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理虚无论、人地协调论等阶段, 反映了人类认识的辩证发展规律。随着人类对自己的开发利用和改造规模、速度的增大,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也愈来愈大, 同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反作用愈强烈, 导致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的出现和人地关系的复杂化与剧烈对抗, 如何协调这一关系, 是现代化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人地关系是地理教材的一条主线, 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人与环境对立统一的关系, 良性与恶性循环的关系。如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看成人地关系失调的几个侧面不是孤立存在的, 要将正确的社会生态观念和自然生态观念相结合, 地理教材原理与个案相结合,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睦相处。在地理教学中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深化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教育, 讲述地球环境的整体性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在地理教学中若能将课本的资料与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联系起来, 赋予学科一定的生命力, 使其呈现知识的价值, 那么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人们逐渐认识到我们的环境并不十分美好, 需要人们“照顾”。

篇4:更新教师观念多渠道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在画纸上留下一根根线条,一个个色块,都表达着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感受,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愿望。教师要突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念,把绘画看成一种游戏,一种能表达孩子认知及情感的游戏。教师可创设绘画环境,激发幼儿创作的冲动;要通过音乐、影像创设意境,为幼儿的创作带来激情;要运用形象而充满童趣的语言,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提高绘画兴致;要通过作品欣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同时,可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升幼儿绘画能力和绘画水平。首先,要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选择多元化的作画内容和方式;其次,画纸的选择也可多元化。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美术是幼儿稚拙的艺术,也是涂鸦艺术,美就美在“拙”上。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评价作品,要看孩子的作品是否真实的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绘画过程中孩子是否是愉悦的,投入的。

【正文】

喜欢画画,是幼儿的天性,在画纸上留下的一根根线条,一个个色块,都表达着他们对世界的主观感受,表达着他们内心的情感和愿望。幼儿尚不会运用丰富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但当他发现用绘画工具和色彩能画出自己的思想、创造出五彩缤纷的作品时,试想孩子会有一种怎样的惊喜?但是,怎样引导幼儿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反映自己的生活?怎样培养和提升幼儿的绘画能力和绘画水平呢?

一、更新教师绘画教育观念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教育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教师要突破以传授知识技能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观念,挖掘绘画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注重幼儿情感、个性、创造力、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的培养。把绘画看成一种游戏,一种能表达孩子认知及情感的游戏。要充分认识到儿童美术是幼儿稚拙的艺术,也是涂鸦艺术,美就美在“拙”上。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变“教师教幼儿画什么”为“幼儿要画什么”上来。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上,画得不像不要紧,关键是让孩子画出自己的感受,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我们的教育要学会宽容、表扬、赞赏,要学会读懂孩子。

二、多方面模式,激发幼儿绘画兴趣

1、创设绘画环境,激发幼儿创作的冲动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幼儿可以通过视觉来感受和体验美,进而产生创作的欲望。首先,我们活动室内可以张贴或悬挂一些名师的作品,收集一些中外美术方面的图片和画册,使孩子充分感受艺术的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绘画环境,既可激发幼儿兴趣,又可使幼儿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活跃敏捷,从而有效的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职能,增强和提高幼儿的审美意识。在画画的活动中,我们可以根据活动内容来布置周围环境。比如:在进行《花的海洋》的绘画中,我们就可以把室外的花草搬进活动室,或者直接把孩子带入花园中。“哇,多美的花呀!”直观面对生动形象的东西,幼儿往往会产生创作冲动和欲望。

2、通过音乐、影像创设意境,为幼儿的创作带来激情

艺术是相通的,它会给人以美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对幼儿来说莫过于绚麗多彩的大自然所给予的更为直接,它的美千姿百态,取之不尽、用之不绝。我们一边让孩子欣赏影像中的自然风光,聆听大自然美妙的音乐,一边让孩子作画,该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比如在画《美妙的早晨》时。为幼儿播放民族音乐片《苗岭的早晨》,时而舒缓,时而欢畅的乐曲声和优美的风景画面,会把幼儿的身心引入自然之中,犹如身临其境,会激发幼儿的观察认知兴趣,为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

3、运用形象而充满童趣的语言,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提高绘画兴致

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还不会概括物体的形象,绘画时便显得无从下手,从而对绘画产生畏惧或不知所措的心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运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概括出物体的主要特征,帮助幼儿掌握绘画要领。比如在画“熊猫”时,我们把描写熊猫特征的儿歌融入教学中,边说边画:“大熊猫,真乖巧,大大的脑袋,黑黑的眼镜,胖嘟嘟的身体,白的多,黑的少…… ”孩子们感到既简单又有趣,不再缩手畏脚的了,很快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就跃然纸上,活灵活现的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通过作品欣赏,进一步激发幼儿创作的欲望

我们不要用成人画的审美观来评价幼儿作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幼儿的作品。孩子还处于以成人评价而区分优劣的阶段,成人的态度和评价对孩子会有相当的影响。否定性的的评价,可能会打击、挫伤幼儿绘画的积极性。只要是作品能真实地反映孩子的生活经验,能较好地表达和抒发孩子的情感,我们家长和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我们不妨把幼儿较成功的作品悬挂于活动室,让作品与幼儿形成互动,供幼儿欣赏和学习,引导幼儿理解画面内容、色彩布局、表现手段等。在佳作的熏陶中提升幼儿鉴赏美的能力,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三、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手段,提升幼儿运用绘画方式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1、根据幼儿年龄特征选择多元化的作画内容和方式

小班阶段幼儿的小肌肉发育还不完善,所以,我们我们不强求孩子的线条流畅,我们要学会欣赏孩子的“土豆线”“鸡蛋线”,画得像不像没关系,关键是绘画要大胆。除了画简单的形体外,我们不妨多采用“手指点画”、“纸团印画”“拓印想象”等多种形式来开展活动。一方面既降低了作画难度但作画的基本技巧,如“物体布局不排队、有疏有密”“线条可以出穴”等又可基本形成;另一方面,在多种形式的作画方式下,大大激发了幼儿作画的兴趣,使幼儿对绘画产生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

中班的孩子可以握笔作画了,这时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从单一的物体画起,然后再逐步过渡到丰富的画面、合理的布局、大胆的想象上来。而这时的粘贴画、印染画、拓印想象对于幼儿来讲也很有吸引力的。

幼儿进入大班以后,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这时我们就要引导幼儿画出自己对生活、对事物的感受,创造出鲜明而富有个性的形象来。比如:在画《全家福》时,我问孩子:“你的爸爸,妈妈长什么样子?你觉得她是什么样的人?你最喜欢他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幼稚而又可笑,但它是孩子的真实感受。我鼓励孩子们把它画下来。这些鲜明而富有个性形象,远比教师直接出示范画让孩子们临摹要丰富得多。再比如:画《未来汽车》,“你们喜欢汽车吗?”你们觉得现在的汽车怎么样?如果让你来当设计师,你想设计出一辆什么样的汽车呢?”。“像火箭一样的”、“又能跑,又能潜水,又能飞的!”、“车上有七彩的颜色,像彩虹一样美丽的!”……孩子们激动得满脸通红,每个孩子都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急于把自己新颖的设计、与众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孩子们思想活跃,也更愿意尝试不同的作画方式,拓印、撕贴、刮画、纸雕、线描、油水分离等。绘画工具取材也可按需所取:蔬菜、水果、树枝、塑料袋、用过的纸杯、饮料瓶、玻璃球、酱油等,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可以用作绘画的工具,绘画材料的丰富、绘画方式的多样,会给孩子带来惊喜,引起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2、画纸的多元化

为了适应不同的需要,也为了增强绘画的趣味性,我们可以在画纸上给予变化。比如形状的变化:正方形的,长方形的,圆形的,扇形的等等。颜色的变化:突破传统的白色画纸,灵活选择颜色。画夜晚的天空,我们可以给孩子们黑色的画纸;画蓝色的海洋我们就给孩子蓝色的画纸。丰富多彩,形状各异的的画纸为幼儿的创作添加了无限乐趣,也拓展了孩子的想象空间,提升幼儿运用绘画方式表达内心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四、客观、正确、积极的评价,激励幼儿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幼儿教学是以“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为目的,我们的评价标准必须建立在尊重幼儿创作意图和绘画心理的基础上,对于孩子绘画作品中成功的东西给予激励性评价。而这种评价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用“像与不像”,“美与不美”来评价孩子的作品,要看孩子的作品是否真实的表达了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绘画过程中孩子是否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的评价与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句“很好,不错”是远远不够的,他只能让孩子长生自满的心理。“你的画和别人的不一样,你想得很好”“你的小伞颜色搭配很漂亮”“你的画面布局很美”等等,这种具体而有意义的评价才会为幼儿提供帮助。除了教师评价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幼儿进行相互评价或自我评价,以促使幼儿的自我认识的发展,进一步激励幼儿大胆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参考文献:

薛文彪:《新概念儿童美术》

篇5:教师更新观念教学总结

拼音:我后期主要负责前鼻韵母与后鼻韵母的教学,让幼儿学会前后鼻韵母的发音,认清形,学习它们四声的发音。懂得与声母的拼读。认识整体认读音节,复习所有的声母与韵母。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的展示,让幼儿记住它们的形。让幼儿听辨读音,区分、学会它们的发音。让幼儿运用尝试法,多练习声母与韵母的拼读。重视读写训练,有效地提高幼儿的读写拼音字母的能力关,拼音作业布置要适量,也要多布置一些口头拼读作业,教育教学方面,认真写好教学计划,提早备好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找准重点、难点。每天及时写教学反思、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结合游戏,让幼儿能在玩中学,学中也能愉快的玩。保持课堂愉悦的氛围。

数学:认识钟表、学习等分、学习分类等。能理解数字的意义并能准确的进行20以内加减运算。看图口编应用题。认识钱币及钱币的简单计算。数学的教学我主要结合日常生活,让幼儿能很好的认识钟表、时间。认识钱币,还有钱币的兑换等等。利用一些教学教具让幼儿懂得20以内的加减计算。结合情境图,日常生活情景让幼儿尝试学习口编应用题。

写字:主要练写一些简单的字体,让幼儿懂得给生字注音,组词,让幼儿能按照笔顺笔画来书写生字。书写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如有不端正的一定要及时更正孩子。教师的板书范写一定要正确规范。

篇6:浅析高校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教师,践行

0 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对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一系列重要思想和理论观点的高度概括;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精神的灵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十七大一致同意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体现了全体党员的意志,更体现了民心民意。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既要善于学习和运用科学的论述和具体结论去指导我们的思想行为,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习和掌握蕴含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改革创新的勇气、解放思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与时俱进的方法,进一步用解放的发展的眼光去观察和思考问题。当前,我国在经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并且提出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每一个人为本,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快乐和幸福为本,而不是以培养少数优秀学生为本。总之办好教育的关键两条:一是依靠教师。二是尊重客观的教育规律。

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而教育作为社会的基础性领域,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通过它的工作,引导学生进入科学殿堂和激励学生攀登科学高峰。那么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如何在本职岗位践行科学发展观呢?笔者通过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有下面几个方面的心得:

1 转变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是实施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导,也是现代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是当前制约现代教育全面推进的一大思想障碍。只有思想转变了,教育目标才能由单纯的传播知识转变到在传播知识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教育部对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提出具体的“三个转变”,即要把社会价值观念转变为满足社会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要把传统的知识价值观转变为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要把急功近利的教育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努力纠正我们头脑中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观念,纠正经济社会发展中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现象,纠正生活中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做法,不断扩大新视野,拓展新思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改革,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知道,任何教学都是“教”和“学”对立面的有机统一,老师教得再好,学生不学,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没有“学”,就无所谓“教”,因此,教学层面必须着力寻求“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统一。高职院校的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在当前还是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由传统的教书、教知识向教人、教学生转化。这样就得深入了解学生,认识学生,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兴趣和知识结构,认识学生的接受能力、接受特点和接受规律,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这样才能够因材施教,实现高职教育的目的。

要不断学习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念、技术,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提高政治素养和教育理念,更新那些不适应新形势的旧思想和旧观念,自觉地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

教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创造思维,而不能要求学生全盘照搬教师的思维。特别是在我们民办院校,学生的思维都比较活跃,而且从总体素质上来讲,相对于公办院校的学生要低一些,对于我们教师来讲,有很大的挑战性,因此,我们必须因时、因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我们的教育应当是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

2 言传身教,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平时多关心学生,不仅关心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和生活,不仅关心优生,更要关心后进生,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家长的好参谋,在“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事业中力争做出最大的贡献。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过去老师是知识的载体,老师就是知识,知识就是老师。现在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了,老师的主导作用是引导学生一起来学习,而不是简单的把知识教给学生。要变教学工具为开启新知识大门的钥匙,变传授知识为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加强自身师德修养。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习,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优生,学习不好的学生也不一定是后进生。大学是塑造全方位能力的基地,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德育能力都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由于教师所从事的职业特殊,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做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完善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3 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力争做先进教育生产力的代表

要加强业务学习,掌握本学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增强科研意识和改革意识,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要增强创新意识,在工作和实践中与先进成长,在学生的前面,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成为教改的先行者、示范者。教师必须做到博学多才,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博学多才,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它表现在精通与知新的方面。精通,就是对所教学科,要掌握其基本理论,了解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和社会作用,掌握重点、难点。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抓住要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自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新,就是要学习新知识,讲课要有新意。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现在,我们不光要有一桶水,还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当代科学知识分化急剧,新陈代谢迅速,应用期越来越短,知识的创新性越来越鲜明,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吸取新信息、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自己,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专业知识的精通与知新,要求教师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和各种专业培训,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此外,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我们应注重将理论及时应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社会要进步,学校要发展,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要紧密结合新时期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落实岗位职责,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学校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解和把握其深刻内涵,并贯彻到教学工作中去。

4 教人者先教己,加强师德学习,为人师表

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品德教育和政治教育为重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时代特点,改革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加强学科德育渗透,要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工作的高手,成为学生思想成长方面的导师。同时应该做到言教身教,教书先育人,育人先育己,正人先正己。读书万卷也是有限的,做人要牢记基本的品质和作风。古语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育人要寓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言教还须身教,为人师表,做人表率,这样才有威信。而要做到言教身教,教师本人并教育学生要有坚定的信念,概括即:“人贵有志,人各有志;刻苦立志,奋发拼搏;坚持不懈,必有成就。”同时,必须善于处世,即“诚恳对人,认真处世;胸怀豁达,宁静致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5 培养教师科学创新精神

教师应当崇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创新,是教师的主要职责。科学最基本的要求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教师的科学精神体现在教学科研的方方面面: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并不断探索真理。其次,我认为对已经存在的东西进行再思考就是思维创新的方法之一。吸取正负经验和教训谓之聪明,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谓之聪慧。实践中,我们可以走“肯定———否定———存疑”的思维路线,应该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做到不唯上、不唯书、不唯经验,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总而言之,作为高校教师,通过学习,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只要我们毫不松懈地坚持努力学习和刻苦实践,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终身学习,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切实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真真正正做到开拓进取,锐意创新,教书育人,才能为培养未来合格的建设者,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Z].

篇7:漫话教师“继续教育”观念的更新

为什么要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呢?一般认为当代社会变化进程加快,知识不断更新,课程正在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教师原有知识水准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等等。这种想法没错,但还有一个更带根本性质的问题值得考虑,这就是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

我国多年来实行的课程行政体制,可以归纳为:“政府定课程,学校管教学,教师用教材”。这种格局,行之既久,习以为常,不如此反而不可思议。问题是它把课程的设计与课程的实施截然分开,把教材的选择与教材的使用截然分开,使学校和教师不再考虑课程设计、教材选择问题,以为那是政府行为,教师不但无权干预,而且无需关心,所关心的只是照章办事,照本宣科。然而,教师毕竟是课程实施的当事人,所面对的是特定的教学对象、课程环境,关于课程的一般规定并不都适用于具体情境,可教师对于既定的课程无法更动。其实,政府充其量只能设计课程的“应然状态”,而课程的“实然状态”,主要取决于成千上万教师的实践,以往课程行政体制却使教师以消极态度对待课程设计与教材选择。这种情况并不是不可改变的。

我国以往课程行政体制,属“国本课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一部分地区,实行“地方本位课程”,迄今为止,仍以政府为课程行政主体。其实,有些国家早就实行“校本课程”,即政府不干预课程,由学校自主决定课程。按照我国最近的决策,既不实行“国本课程”,也不采取“校本课程”,而实行“三级课程”,即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课程行政主体结构。这意味着开始赋予学校以一定的自主决定课程的权力(从少到多)。随之而来的是,学校根据什么决定本校所能决定的那部分课程?比这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校长、教师在课程中角色地位的转换?这使校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也是教师“继续教育”中有待解决的新课题。

关于“继续教育”的内容,以往由于一向把教师作为教材的使用者,故师资培训重在使教师掌握教材,也就很自然地分学科培训。这种培训固然不可缺少,问题在于它只注重“学科”观念,而忽视“课程”观念。实际上相对于教师已经获得的学科知识来说,如今更缺乏的,倒不只是要某一学科教师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每个学科教师能够独立设计所执教的学科。如不懂得有关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技术,单懂某门学科知识,课程设计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即使懂得“课程设计”的理论与技术,仍不足以实现课程的革新;因为有独到见识的“课程设计”的背后,还存在“教育理论”、“教育哲学”问题。

关于如何进行“继续教育”,以往数师培训,主要采取“先生讲,学生听”的方式,即以中小学教师教中小学学生之道还施中小学教师。这种方式用于中小学学生,其成效原本有限,用于育经验、甚至颇有见识的教师,更成问题。

这种培训方式,假定只有教育学院教师,或他们聘请的专家才有理论、有知识,而中小学教师头脑仿佛是一片所要传授的理论的“空白”;假定由理论工作者提供的理论,对教师所从事的实际工作一定有指导意义;由于把中小学教师的头脑视为理论的“空白”,也就假定理论工作者所提供的理论,一定地被中小学教师自然地接受,并转化为他们自己的理论。

现代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理论,推翻了这些假设:1.中小学教师原先都受过一定教育,又多少有些实际教学的经历,有些教师还通过自学不断增长知识,故他们的头脑并不是“理论的空白”;惟其如此,不管他们在培训中是否愿意向理论工作者学习,而实际上往往是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原有认识,理解理论工作者的理论,也就同这种理论保持一定距离,而“先生”与“学生”双方又不一定意识到这种距离,故若不加以澄清,很难有什么成效。2.任何理论之所以为理论,部不免带有一定抽象性,也就同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实际教育情境保持一定的距离,故泛泛的理论教学,对教师的实际工作未必有指导作用,也就难以引起教师对这种继续教育的兴趣。所以,对于新教师或业务水平不高的教师,任职学校师徒式的培训,往往比教育学院培训的成效更为显著;而对于骨干教师,更适合的培训方式为开展合作研究,尤其是有大学教师、专家参与的合作研究。其条件是:参与合作研究的成员,不为狭隘的功利所惑,参与合作研究的校外人员,必须是真正的专家,懂得合作研究的章法,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专业修养,熟悉学校情况,并虚心向中小学教师学习。在学校承担“学校课程”学校独立设计的职责以后,以教师为主体的合作研究势在必行。

篇8:更新教师观念多渠道实施幼儿素质教育

一、“校本研修+参与社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理念

观念决定行动,只有切实转变教育评价观,才能树立以人为本,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民主参与,重视教师个体差异的教师发展性评价理念。

教师评价观念的转变不仅是教师自身转变教育观,更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管理者、学生家长转变评价观念。怎样让教师、社会转变对教师的评价观念呢?

首先,通过校本研修,转变管理者和教师的评价观。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政管理人员及教师,要抓住课程改革的机遇,通过进修培训、自修反思、校本研修的培训模式,从理论上、观念上树立正确的教师评价观,树立推进课程改革、改革教育评价人人有责的思想,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其次,办好家长学校,更新学生及家长的评价观。利用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怎样树立正确的教育评价观来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介绍当前课程改革的形势、目的和意义,让广大家长能从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去评价学生和教师,而不是以学生的成绩为评价的唯一标准。

再次,成立学校发展计划管理委员会,转变社区群众的评价观。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社区领导、社区群众代表参加的学校发展计划管理委员会,让社区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对教师及学生的评价。同时,利用社区大会,向广大社区群众宣传介绍新课程理论知识,新课程观及评价观。加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为新课程改革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改革教师评价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性评价

首先,面向未来,关注教师的促进与发展。新课程主张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或仅对教师过去工作的成绩简单进行考核、鉴定、认可,而是要为教师提供教育教学的信息反馈和咨询,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克服不足、发扬优势的措施与途径,从而不断改进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种评价不再是终结性评价,而是发展性评价,是面向未来的评价。

其次,自下而上,制定评价目标与方法,发挥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在学年初,教师根据教育教学实际和自己的情况,制定评价目标和评价方法。学校评价人员根据教师制定的评价目标进行督促与检查,并适时与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解决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年末,收集整理信息,要求教师主动提交评价资料。在达成评价结论的过程中要与教师一起讨论,对教师的优势、进步和不足应尽量形成清晰一致的认识,引导教师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高教师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能力,还要与教师一起寻找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办法。

第三,求同存异,彰显教学特色与风格。由于教师在人格、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而使教育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因此,在教师评价中,只宜提出相对一致的粗线条的评价标准,对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则不宜统得过死。教师要根据粗线条的评价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具体的评价目标和方法,最终形成各自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第四,共同参与,优化评价过程与信息。建立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形成评价多元化。学校领导是教师评价的主体,同事、学生及其家长也是评价的共同参与者。如此,被评价教师才能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罗川镇小学

篇9:现代体育教育与教师观念的更新

【关键词】现代体育教育 教师观念 师生关系 体育意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体育教育应面向未来,以“健康第一”为目标,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以人为本,优化教学过程,开发学生的潜能,注重终身体育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使人格不断完善,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1.现代体育教育的意义

首先,现代体育教育是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是以健康为目标的。为什么有的学生酷爱体育课、有的却厌烦体育课?主要是由于学生碍于教师的权威,不得不练习教师所规定的内容,经受无趣的体验,从而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为此,只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科学的方法、适宜的运动负荷,才能达到最佳的健身效果;其次,现代体育教育是个性化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在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要与集体意识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每个同学都能在运动中增长才智;再次,体育教育也是社会化教育。集体项目的教学和比赛,既要有每个人的努力,又要有大家的相互配合,才能实现胜利的目标。通过这样的比赛,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如何与别人和谐相处、默契协作的真谛。

2.创造型体育教师要摒弃的教学观念

美国创造教育学家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型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到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方法的教师”。要成为一名创造型教师,必然要摒弃一些陈旧的教学观念,现代体育教学也不例外。

2.1“教学就是灌输知识”的观念

传统体育教师非常注重系统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训练学生解决前人已经解决的问题,要求学生直接记住动作要领了事。教师讲课的好坏也事以“灌输”的好坏为标准的。这种观念注重的是知识技能和学习结果,忽视的是获取本领的过程和方法,忽视的是学生的个性与兴趣。照本宣科造成的结果往往是学生味同嚼蜡。

2.2“轻视科研照样上好课”的观念

备课多搜集些资料,上课多做几个示范,尽可能讲的头头是道,是很多传统体育教师的做法。但很难说这堂课是否是好课。就体育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而言,科研确实能够促进教学,这体现在更新知识和及时站在科学前沿。体育教师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进修、攻读学位等方式充电,但是无法与科研相比。科研过程中对某一学科或项目的前沿问题或整个系统知识了如指掌,也就更容易教学了。

2.3“学术水平高就是好老师”的观念

体育教师的职业与医生相同,都是以人为对象,因此要研究人,要研究施教对象的学习和成长规律。当医学由生物模式转向心理模式时,医生仅仅会看病、开处方是不够的。同样,体育教师仅仅学术水平高是不够的,还应提高教育素养,即提高本身的综合素质。

3.现代体育教师应急需树立的教学观念

具有创造性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观,掌握并善于创造性运用创造性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方法,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和具体的教学条件出发制定最优化的教学方案,成为创造型的现代体育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3.1“教育家”是现代体育教师的职业观

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观、人才观、发展观和质量观,具有广博的知识,善于把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要善于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反思,研究掌握针对不同学生的教育方法。

3.朋友、伙伴关系体现师生新型关系观

传统教育中教师是先生,上课“一言堂”,老师的尊严不可侵犯,否则学生就要挨鞭子、受罚。而现代社会的本质是民主与和谐,教师与学生在人权上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只有尊重学生,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尊重。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讽刺、挖苦、嘲笑那些体质差、灵活性差的学生,放下架子,同他们建立既是师生又是伙伴和朋友的良好关系,教学想长,共同进步。

3.3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是现代体育教师的责任观

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锻炼不易持久,在激发了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后,及时培养锻炼的自觉性,使之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教师是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影响者,也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之一。教师要充分发挥为人师表,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以高尚的人格,广博的知识,标准的示范和良好的行为,产生明示和暗示的综合效应,来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上一篇:大班健康活动:好玩的跳袋下一篇:美术兴趣班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