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2024-05-28

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精选8篇)

篇1: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第一寄读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优化我学区学校教师合理配置,全面夯实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条 以实现我学区学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不断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条 根据教育局要求,教师校长交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促进均衡。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缩小校际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增进激励。通过交流,增加锻炼机会,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不断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序流动。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教学点)和薄弱学校流动,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

(四)统筹兼顾。统筹各类学校和教师的不同需求,统筹交流与培养、使用与结构优化,统筹学校需要和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兼顾交流对象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实际情况,保持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公开规范。公开教师校长交流办法、程序和结果,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切实防止不规范、不公平以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三条 交流轮岗是指事业编制教师从一所学校调到另一所学校工作,并随迁人事关系的流动过程。交流对象为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或任教达到一定年限的校长(包括其它他中层及以上干部,下同)和教师。

第四条

以下人员可以不纳入交流范围:

(一)男超过50周岁、女超过45周岁(具有高级职称且选择延迟退休的女教师为50周岁)的教师。

(二)已有2所及以上其他学校的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均超过3年及以上的教师。

(三)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教师,或患病并经教育局指定医院诊断不宜交流的教师。

(四)现承担学校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承担学校重大教科研项目的教师,经区教育局同意,可暂不纳入交流。

(五)下一学年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教师,学校确需留任可暂缓安排,但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第五条 以下人员为符合交流条件的对象:

(一)同一学校任职满九年的校长或书记;

(二)同一学校同一岗位任职满6周年的副校级及中层干部;

(三)同一学校任教满12周年的教师;

(四)夫妻在同一学校的其中一方(符合第四条第一款的对象仍列入交流范围);

(五)符合第四条第2、3、4款可不纳入交流条件,但在同一学校已连续任职满15周年的有关人员;

(六)无3周年以上非城区学校或2所以上学校(幼儿园)工作经历的,获得区学科骨干及以上荣誉的城区教师;

七)其它因工作需要、结构优化,需调整交流的有关人员。

第六条 对没有达到交流条件或可不纳入交流范围的教师校长,本人申请要求交流的,经所在学校(幼儿园)同意并报区教育局批准也可纳入交流对象范围。

篇2: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优化我区学校教师合理配置,全面夯实教育内涵发展的基础,根据 z 区教育局《z区学校(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交流轮岗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仑教〔2014〕43 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条 以实现我区学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不断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为办好每一所学校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条 根据区教育局要求,教师校长交流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促进均衡。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缩小校际差距,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二)增进激励。通过交流,增加锻炼机会,消除教师职业倦怠,不断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有序流动。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纳入区教育发展规划和教师队伍建设规划,重点引导骨干教师和校长向农村学校(教学点)和城区薄弱学校流动,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

(四)统筹兼顾。统筹各类学校和教师的不同需求,统筹交流与培养、使用与结构优化,统筹学校需要和交流对象的实际情况,兼顾

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兼顾交流对象的工作、生活和家庭实际情况,保持教师队伍的动态平衡,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

(五)公开规范。公开教师校长交流办法、程序和结果,规范操作,严肃纪律,加强监督,切实防止不规范、不公平以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第三条 交流轮岗是指事业编制教师从一所学校调到另一所学校工作,并随迁人事关系的流动过程。交流对象为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或任教达到一定年限的校长(包括其它他中层及以上干部,下同)和教师。

第四条

以下人员可以不纳入交流范围:

(一)男超过 50 周岁、女超过 45 周岁(具有高级职称且选择延迟退休的女教师为 50 周岁)的教师。

(二)已有 2 所及以上其他学校的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均超过 3 年及以上的教师。

(三)处于孕期和哺乳期的教师,或患病并经区教育局指定医院诊断不宜交流的教师。

(四)现承担学校特色课程的领衔教师、承担学校重大教科研项目的教师,经区教育局同意,可暂不纳入交流。

(五)下一学年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的教师,学校确需留任可暂缓安排,但延长时间一般不得超过一年。

第五条 以下人员为符合交流条件的对象:

(一)同一学校任职满九年的校长或书记;

(二)同一学校同一岗位任职满 6 周年的副校级及中层干部;(三)同一学校任教满 12 周年的教师;

(四)夫妻在同一学校的其中一方(符合第四条第一款的对象仍列入交流范围);(五)符合第四条第 2、3、4 款可不纳入交流条件,但在同一学校已连续任职满 15 周年的有关人员;(六)无 3 周年以上非城区学校或 2 所以上学校(幼儿园)工作经历的,获得区学科骨干及以上荣誉的城区教师;(七)新分配或从区外调入 z 城区学校满 3周年,未到 z 农村(非城区)学校服务的教师。

(八)其它因工作需要、结构优化,需调整交流的有关人员。

第六条 对没有达到交流条件或可不纳入交流范围的教师校长,本人申请要求交流的,经所在学校(幼儿园)同意并报区教育局批准也可纳入交流对象范围。

第七条

交流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交流后服务时间一般不少于 3周年。

第八条 符合交流条件的校长原则上均要进行交流,区学科骨干及以上荣誉的教师每年参与交流的比例应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的骨干教师总数的 15%。义务段学校、幼儿园、成人学校每年流动率不少于教师总数 5%-8%。

第九条 支教、借调人员及教育集团内校际交流情况计入其他学校工作经历;中心学校内校际流动计同一所学校工作经历。

第十条 校长交流轮岗工作一般参照《z 区教育局关于完善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仑教人〔2011〕号)文件进行;中层干部交流轮岗工作一般按《z 区学校实施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的实施意见》(仑教人〔2012〕12 号)及岗位对等、人岗相适等原则进行,超龄人员视作一般教师进行交流轮岗;教师交流轮岗人员推荐确定的顺序一般按个人志愿、同一学校工作年限、年龄及教学工作特殊需要的顺序排列。

第十一条 激励保障

(一)新任义务教育段学校校长应有在 2 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的经历,其中每所学校工作时间一般不得低于 3 周年,或在农村学校有 6周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

(二)义务教育学校教师评选省特级教师、区级及以上名师名校长(园长)时,被评选人须具有 2 所及以上学校的工作经历,且每所学校工作时间不得低于 3 年,或在农村学校有 6 年及以上的工作经历。

(三)参评中级及以上职称,须具备农村(非城区)任教一年及以上的经历;参评名优骨干教师,须具备三年及以上农村(非城区)任教服务经历。骨干教师农村学校服务经历纳入骨干教师考核指标。

(四)在省特级教师、省教坛新秀评选,以及浙派名师名校长培训和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中,优先向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倾斜。

篇3: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启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对于推进优质校长教师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校际差距、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对于教育人力与智慧资源的均衡分布,对于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艺术的融合互补,对于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和创新实践的关注,对于同劳同酬的基本均衡,对于校长教师职业倦怠和身心惯性疲倦的消弭,对于人的内在深层履职责任及其意识的激活驱动等教育软实力的全面均衡提升,意义重大,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当下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的岗位设置,以及学校规模、特色及其差异等客观实际错综复杂,启动实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牵一发而动全身,注定成为一项高难度的系统工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使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顺利圆满实施并科学有序推进,笔者不揣简陋,提出策略思考如下,以收取抛砖引玉之效。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是交流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

校长教师交流工作要顺利开展,首先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案。事前,教育行政部门应深入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本地域内各类学校的各种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科学合理地、有针对性地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具体来说,一是各校的人员情况,包括校长教师的性别、年龄、学历、技术职称、工作年限及经历,还应了解每位交流校长教师的心理状态、家庭状况等;二是各校编制、岗位设置情况,交流学校现有编制、岗位设置总数多少,实际使用了多少,是有空缺还是富余超出,必须全面掌握;三是学科、骨干教师配置情况,本地域内各校现有哪些层次的骨干教师,各学科教师配置了多少,有哪些强项、特色和突出特点,还有哪些学科师资弱、骨干少,等等。

只有全面了解相应情况,制定方案时才能有的放矢,增强其针对性、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二、部门协调、灵活施策,是交流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科学制定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办法时,除了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外,还应主动与相关部门做好协调工作,争取最大限度的宽松政策。一是编制部门,在严控总量的情况下,对校长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出现的少量超编现象应予认可,但可要求其逐步消化到位;二是人社部门,由于岗位设置,在校长教师交流过程中,不可能有绝对对等的岗位适用,那么人社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保留交流校长教师原有的岗位级别,以达到稳定人心的目的。当然这也只是一种过渡办法。同时,对农村、薄弱学校中小学高级教师的岗位比例要有倾斜等。另外,教育部门在办理交流校长教师调配手续时也应自主进行。所有这些,人社部门都不能人为设置障碍;三是财政部门,在保障现有各项政策待遇充分落实的情况下,还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解决交流校长教师的交通、住宿等一些特殊问题,对开展此项工作积极、确有成效的学校要给予奖励等。总之,只有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提供尽可能多的便利措施,交流工作才能顺利推进。

三、营建良好的工作氛围,是交流工作开展的必备条件

每一所义务教育学校都要尽力认真地当好东道主,从大处着手,从细处着眼,满腔热情、无微不至,为交流校长教师提供尽可能圆满的工作生活便利,把他们当做客人,让他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本校校级领导和教师很快就会和交流校长教师成为工作生活上的知音、朋友、亲人。交流校长教师生病或遇到困难,校领导、教师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嘘寒问暖、关怀备至。学校应倡导本校教师主动听课,通过结对子、集体备课、深入教研等活动,让交流校长教师把各自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传授给本校领导教师,促进本校领导和教师的专业快速成长。对交流校长教师的尊重和关心,让交流校长教师萌生亲近感、归属感、欣慰感。这样长此以往,交流校长教师自然而然地就会把交流服务的学校当成自己的学校,相应减少了“打短工”的潜在负面意识的滋生、干扰和影响。

四、目标引领、多措并举是交流工作的原动力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坚持以激励和引导为主,综合运用经济待遇、培养使用、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等优惠政策,引导校长和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交流轮岗工作,激发校长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消除校长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身心疲惫感,不断激发其内在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激情,提高校长教师适应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应坚决杜绝运用行政措施简单生硬、粗暴强制交流的现象发生。

例如《意见》中所提到的“在职务评聘工作中,要将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累计两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作为申报评审高级教师职务的重要条件。城镇学校交流到乡村学校、优质学校交流到薄弱学校的教师,表现突出且符合初、中级职务晋升基本条件,在交流后的学校有岗位职数的情况下,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教师交流到新的学校后,按原有的教师职务及岗位细分等级予以聘用。优先任用具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经历且取得突出成绩的人员担任校长。”还有“在工资福利、培养培训和表彰奖励等工作中,要对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实行优惠倾斜政策。要切实保障参加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工资待遇不降低,且坚持在绩效工资分配中适当予以倾斜。优先保障交流校长教师使用教师周转房。优先安排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参加中小学教师“国培”“省培”和各级中小学校长培训项目,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对参加交流轮岗并作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坚持在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的评选工作中予以倾斜。”这些良好的政策都应一一得到落实。同时,学校要明确交流校长教师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将他们的使命感、责任心和履职绩效跟学校、年级、班级的进取目标打桩定位、捆绑落实。通过学校组织的系列活动,挖掘并有效发挥交流校长教师的团队协作精神,拉近相互心理距离,增进师生感情融洽,进而合力提升学校的社会信誉度、美誉度。

五、严格过程管理、强化纪律遵循是交流工作的制度保障

为确保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落到实处,焕发学校新的旺盛生命力,对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实行科学严格的过程化管理尤为突出重要。一是学校要加强对交流校长教师的工作常态化跟踪,对交流校长教师的上课、辅导、坐班、开会、活动参与等常规工作落实情况以及教育教学工作绩效等记录在案,进入业务档案。二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交流轮岗校长教师的人事管理跟踪,定时不定时地对交流校长教师的履责情况跟踪考察,并将学校、师生、同事和社会反馈的信息予以客观综合,建立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档案,将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经历纳入人事档案管理。

六、榜样示范,是交流工作顺利开展的催化剂

篇4: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三个度”

当前,实行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是各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通用举措。我以为,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重在把握认识度、適切度和调适度。

在日本,教师交流的目的在于唤醒教师的职业热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而在我国,实施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主要目的在于均衡、优化师资配置,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公平。

我国施行的校长、教师交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为了给办学条件基本实现标准化的乡村教育撒下一粒火种,传播一种新理念,引发一场教育观念乃至教育行为上的革命,进而带动一个地方教育的转型发展。因此,选派的校长和教师比例并不是特别重要,关键在于选派的人员一定要有热情、有理想、有强有力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二是校长和教师的交流切忌存在短期意识。短期意识必然产生短期行为:或是虚于应对,或是急功近利,这样都对学校发展不利。为不同地区、不同教育资源的学校找到发展的路径,为农村和山区的教师、学生找到自我发展和超越的路径,并执着而成功地点燃他们的职业梦想、教育的梦想和生活的梦想,这是校长教师轮岗交流的终极目标。三是高层次的校长和教师交流是出于校长和教师的自觉、自愿。真正意义上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一定是以学校标准化建设为基础,区域内中小学办学各具特色,校长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梦想和专业特长作保障,让校长和教师到适合他们的学校,成就他们的价值和梦想,带动一批学校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没有校长教师的以人为本,很难产生理想意义的以生为本,也难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长教师专业化成长,更难实现轮岗交流的制度设计初衷。

校长和教师交流的适切度在于解除校长教师的后顾之忧,破解操作层面的难题。教育学中有一个“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成功的学习就在于激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实,教师交流仍可借鉴这一原理。好比说我们把城区学校、城郊学校、农村和偏远学校作为一个层级区域。首先,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区域实行大面积交流,保证校长教师的交流面,既能带动一所薄弱学校实现“逆势”发展,又能保障原有优质学校的持续发展;其次,采取递进的方式进行第二个层面的交流,即城区到毗邻的城郊,城郊到相邻的农村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一方面能较好地回避参与交流的校长教师,在家庭、生活和工作上所带来的一些新的问题;另一方面,相邻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教学方式差异不大,参与交流的校长和教师可以很快融入新的学校,开启一段新的教育生活。

篇5: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2015年4月28日修改完善)

第一条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根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要求,结合金凤区中小学校长和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坚持以改革现行教师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教师均衡为目标,建立“区管校聘”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实现教师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形成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长效机制,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加快金风教育均衡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条 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城乡互动、政策引导的基本原则,着力构建交流有序、配置合理、共同提高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长效机制。

第四条 中小学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人员范围为金凤区中小学在职在编校长、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和所有教师。

第五条 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轮岗交流分为三种:城市与城市学校之间交流、城市与农村学校之间交流、农村与农村学校之间交流。

第六条 中小学校长在一个聘期内(5年)轮岗交流比例不低于校长总数的20%,教师轮岗交流的比例每年不低于学校教师总数的15%,骨干教师轮岗交流的比例每年不低于交流教师的20%。

第七条 校长轮岗交流由教育局结合校长竞聘统筹安排,学校中层(副校长、政教主任、教务主任、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大队辅导员)交流由教育局根据学校实际统筹安排,交流期限5学年。

第八条 教师轮岗交流期限6学年,即每6学年为一个周期或一轮。第九条 学校于每年6月底之前向教育局上报下一学年交流人员名单。第十条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师,应进行交流。

(一)校长、中层管理人员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5年及以上的原则上进行交流;在同一学校连续任职10年及以上的必须进行交流。

(二)教师男50周岁以下,女45周岁以下(年龄计算至每年6月31日),在现任教学校连续任教6年及以上的教师原则上进行交流,在现任教学校连续任教12年及以上的教师必须进行交流;连续任教6年以上不满12年的教师,按任教年限由高到低先行交流。

(三)在城市学校特岗教师的特岗期满转正后必须交流到农村学校;农村学校特岗教师特岗三年期满转正后,计1年农村学校工作经历。

(四)在城市学校转正的特岗教师,在评定中高级职称时,必须具有4年以上金凤区农村工作经历。

(五)凡取得塞上名师、凤城名师、金凤名师及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骨干教师等荣誉且无农村工作经历的教师,必须逐年交流到农村学校。

(六)校长、副校长、及中层管理人员应实行“回避”制度,即:校长、副校长、及中层管理人员与其父母、岳父母、配偶、兄弟姐妹不能在同一所学校工作。

第十一条 除第十条以外,城市学校教师自愿申请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农村学校男满50周岁、女满45周岁连续在农村任教满12年及以上的,本人自愿交流到城市学校的,经学校同意,报教育局审核后,可纳入交流范围。第十二条 以下人员可暂不纳入当年交流范围:

(一)处于孕期、产假、哺乳期和市级以上医院诊断患病(短期)的教师暂不纳入当年交流范围;

(二)三甲以上医院诊断患重病执行病假工资的教师,可暂不纳入交流范围。

第十三条 自2017年起城市学校教师,评定一级、高级职称时,在任现职期间至少有1年在金凤区农村学校任教经历,自2021年起,评审一级、高级职称时,至少有一轮在金凤区农村学校任教经历;骨干教师在评选金凤名师及晋升凤城、塞上名师时,至少有2所学校任教经历(其中1所为农村学校)。

第十四条外派教师优先从农村学校教师中选拔。

第十五条 城市学校副校长提拔为校长必须先竞聘到农村学校任职。

第十六条 教师轮岗交流工作程序:

(一)个人申报,填写登记表;

(二)学校审核同意,并进行公告;

(三)学校上报轮岗交流人员名单;

(四)教育局派位确定轮岗交流学校;

(五)教育局公示轮岗交流校长和教师正式名单;

(六)教育局会同金凤区人社局办理轮岗交流教师人事关系;

(七)轮岗交流教师报到。

第十七条 轮岗交流教师享受人事关系所在学校的待遇。

第十八条 交流到农村学校第一轮期满后经学校考核合格,优先在下一轮轮岗交流到城市学校;有两轮交流到农村学校的经历的,经学校考核合格,不再轮岗交流到农村学校;在城市学校连续工作9年以上没有农村学校经历的,经申请,优先交流到农村学校教师。第十九条 轮岗交流的校长和教师,随迁人事关系时,原有岗位等级保持不变。

第二十条 为保证轮岗交流工作顺利进行,金凤区人社局将中小学的岗位总数核算到教育局,由教育局进行统筹分配;金凤区编办对中小学教师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各学校的编制数由教育局灵活调控使用。

第二十一条 教师职称评定改变以往指标直接到校的做法,由教育局根据下达的职称评定指标总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职称评定指数合理分配到学校。

第二十二条 无正当理由拒不服从交流轮岗的校长和教师,一律按待岗处理,当年考核定为不合格,连续两年定为不合格的,根据有关规定予以解聘。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由金凤区教育局负责解释。

篇6: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兰州市教育局近日公布的《兰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今年起,兰州市将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到,形成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长效机制。

这份由兰州市教育局、兰州市财政局、兰州市人社局联合出台的《方案》还确定了交流轮岗时间表:6月前,各县区、各学校确定交流轮岗教师学科及人选;207月至7月,交流轮岗人员进行为期一年的轮岗交流;207月至月,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交流轮岗的覆盖面。

交流对象

●教师交流轮岗: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教满6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岗专任教师。各县区、各学校每学年确定交流教师的比例,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 ,其中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30%。

●校长交流轮岗: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两届或任满8年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同一所学校班子成员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30%。

●其他干部交流轮岗:中层干部在同一岗位任职6年以上,要在校内轮岗或校际间交流,时间不低于1年。选拔任用干部原则上要有不少于1年的交流挂职经历。

●返聘退休教师支教:对已办理退休手续的名师,凡工作需要、身体健康、能够胜任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且本人自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可返聘,不占单位编制,定向帮扶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待遇通过协商解决。

●暂缓交流轮岗的对象:上年度考核为“合格”等次以下人员;涉嫌违法违纪正在接受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审查的人员;孕产期、哺乳期人员;确有特殊困难的人员;承担重要工作,当时不宜交流的人员。

交流形式

●校长交流轮岗:

1.任职期满交流。实行校长聘任制和任期制,中小学校长每届聘期3-5年,在同一岗位连续聘任两届以上的,原则上要进行轮岗交流。

2.城乡之间交流。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育精准扶贫、对口支援等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城乡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进行交流。

3.挂职锻炼交流。定期组织兰州市中小学校长、副校长赴教育发达地区中小学进行挂职学习。定期组织市属学校与县区学校之间校长、中层干部挂职交流。

●教师交流轮岗:

1.区域内教师定期交流轮岗。市属学校以片区、一体化办学联合体为单位,县区以乡镇中心校或学区为单位,坚持“学科对称、数量对应”的原则,从年秋季起,每学年按照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10%,安排专任教师进行不少于l年时间的轮岗交流。其中,一体化办学联合体内的教师轮岗交流时间原则上不少于3年。

2.城乡学校教师交流。通过千进八百互动计划、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教育精准扶贫、对口支援等项目,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城区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同时选派农村青年教师到城区优质中小学跟师跟班学习。

3.名校办分校教师交流。按照不少于分校编制总量10%的比例,每年从所办分校的名校、同类学校中,组织名优骨干教师,到分校进行不少于一年的顶岗支教。

4.乡镇紧缺学科教师走教交流。对于农村中小学英语、音乐、美术、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等紧缺学科专任教师,由乡镇中心校或学区统一安排,在本中心校或学区范围内的中小学进行走教。

5.新教师任职交流。城镇学校新招聘的教师,按照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首先安排到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2年以上。

6.名优特教师支教。有计划地组织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领军人才、特级教师、金钥匙导师等,组成团队或工作室,每年到农村学校进行示范授课、巡回教学、听课指导等形式的支教服务活动,时间不少于两周。

篇7: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增强教师队伍活力,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根据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意见》(甘教厅„2015‟84号)和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实施办法》(张教发„2016‟79号)精神,全面贯彻实施《甘州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结合我区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一体化办学”改革,着力构建科学、规范、有序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机制,以城镇带动农村,以优质带动薄弱,推进区域内、校际间的互动和交流,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和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二、目标任务

以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优化教师队伍学科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缩小校际差距和城乡差距,实现全区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遵循“因地制宜、有序流动、突出重点、分布推进” 的原则,引导教师由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园)、由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合理流动,有效加强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力量,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为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保证。

三、交流对象和比例

(一)教师交流轮岗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在岗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凡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下,且在同一所学校任教满6年的专任教师均应交流。学校每年交流轮岗一般不低于符合交流条件教师总数的10%,其中各级各类名优骨干教师应不低于交流教师总数的30%。

(二)校长交流轮岗的对象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校长、副校长。凡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下的校长、副校长在同一所学校连续任职满8年的均应交流。同一所学校班子成员每次交流人数一般不超过班子成员的30%。

(三)没有在农村学校任教经历的教师必须有计划地交流;对没有达到交流时间或未在交流范围的教师,以及没有达到农村学校任教规定年限的教师,本人申请要求交流或支教的,经现学校同意并报区教育局批准后,可纳入交流或支教对象范围。

(四)已办理退休手续的省特级教师、省市级名师及骨干教师,本人自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的,经区教育局批准可返聘,不占单位编制,定向帮扶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待遇由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协商解决。

四、交流形式

(一)轮岗交流。以城乡之间的交流和行政指令为主,有计划安排符合条件的人员进行轮岗。区教育局根据校长及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优化及教学工作需要,制定交流计划,统筹安排,公示结果。校长交流由区教育局结合实际情况分统一安排,其中组织部门任免的校长报请区委组织部审批后安排。轮岗交流对象均随迁人事关系。

(二)服务交流。以对口支教为主,城区学校牵头,对口农村学校积极配合。区教育局下达对口支教交流计划,城区学校选派名优骨干教师到对口农村学校支教,对口农村学校选派教育教学业务能力相对欠缺的中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培训学习,报区教育局审核后组织实施。服务交流期限不少于1年,交流期间人事、工资关系保留原学校,福利待遇不变。

(三)调动交流。由区教育局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及学科教师需求制定教师调整计划,城区学校超编的教师调入缺编的城区学校任教;农村学校超编的教师调入缺编的农村学校任教。

(四)挂职交流。区教育局根据工作需要,统一计划和组织,安排农村学校校长到城区学校挂职锻炼,安排城区学校校长到农村学校挂职服务,时间不少于1年。

(五)其他交流。农村学校新聘教师,由学校安排到城区学校培训学习1年以上,城区学校派出同等数量的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并纳入服务交流计划;乡镇中心学校教师以走教形式到本乡镇村校、教学点支教,相关学校将实施情况报区教育局备案;区教育局根据教育教学工作需要,通过竞聘上岗,组织安排超编学校的落聘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时间不少于1年。

五、政策保障

(一)校长选拔。从2017学年起,新任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应有2所及以上学校工作经历,或有3年以上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工作经历。

(二)评先评优。从2017学年起,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参评区级及以上先进、省特级教师、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名师)时,须具有累计2年以上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经历。推荐各级各类先进,选拔高一级骨干、名师时,向在农村学校任教的骨干教师倾斜。

(三)职称评聘。城区学校校长教师评、聘高级以上职称须有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累计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评、聘高一级职称须有农村学校任教累计2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在乡村学校任教连续3年以上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从城区学校调动交流到乡村学校任教的校长教师评审高一级职称,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推荐评审,聘任时优先调整岗位结构比例。

在中小学教职工岗位结构比例内,预留一定的一级、高级岗位,专项用于交流教师职称评聘。对服从行政指令型交流的校长教师,原没有聘任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同等条件下优先聘任到相应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对城区学校以服务交流或挂职交流方式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校长教师,累计完成2年以上支教工作任务(此办法执行之日起计算),经考核达到合格及以上等次的,可作为业绩条件,在本人返回城区学校以后,可晋升一级内部等级岗位。从城区学校调动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校长教师,取得 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未聘的,到农村学校后可限额外聘任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已聘的,可以纳入限额外管理,并晋升一级内部等级岗位,享受限额外聘任人员政策待遇。

(四)待遇保障。城区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在交流期内享受省、市关于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岗位津贴等相关待遇。原在城区学校担任中层干部的骨干教师交流到农村学校期满回原学校的,原则上由学校统筹安排中层职务。参加交流轮岗的校长、教师,优先使用教师周转房。

城区学校校长、教师近8年内无农村任教经历的,不得评聘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不得评优评先,不得申报各级骨干教师、学术技术带头人和拔尖人才。

(五)考核奖惩。以服务交流、挂职交流及其他形式交流到农村学校的城区学校校长、教师,由区教育局组织按学年考核,优秀比例单独核定,不占接收学校的比例。轮岗交流、调动交流的教师,由所在学校负责考核。学年考核评为“不合格”的交流校长教师,由教育局调整其工作岗位。对无正当理由,不服从统一调配,自规定时间起5日内不到新单位报到上班的校长教师,按旷职处理,直至按规定解除聘用合同。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政策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优化师资配置的主要途径,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从上到下的一项刚性政策要求。各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优化师资配置的政策精神,取得 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为推进校长教师交流工作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把政策宣讲到位,耐心做好解释、引导工作,工作要细、方法要活、举措要实,努力消除教师思想上的疑虑,充分调动教师参与交流的积极性,让每一位符合条件的教师自觉参与交流。学校干部和党员教师要争当先锋,争做示范,以更高的姿态,更优良的作风,主动参与交流工作。

(二)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实施。校长教师交流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政策性强,各学校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区上成立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以教育局为主、相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校长教师交流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校长教师交流工作。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要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和学校班子成员共同负责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交流工作的领导,根据政策规定及学校实际情况,集体研究确定本校教师交流计划和交流人选。每年6月学校要制定下学年交流计划,报区教育局审核、备案后,于秋学期开学前组织实施。要及时发现、解决教师交流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平稳、按期完成交流工作。各接收学校要主动关心交流教师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和后顾之忧,充分发挥交流校长教师的作用。

(三)加强协作配合,履行工作职责。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实行“省级指导、市级统筹、以县为主”的工作机制,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教育、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形成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区域内义务教育校长教师的统筹管理,推进“区管校聘”管理改革,力争用5至8年时 间全面推行“区管校聘”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管理制度,逐步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要积极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为推进校长交流轮岗提供保障。区教育局要强化教师资源配置的主体意识,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协调、抓好落实;区委组织部要按干部管理权限,优先任用有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管理岗位任职的人员担任校长,会同区教育局全力推进校长交流轮岗工作;区编办要按照“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要求,采取互补余缺、有增有减的办法,根据义务教育学校发展规划、生源变化和学校布局调整等情况,实行教师编制动态管理;区财政局要积极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支持;区人社局要做好行政指令性交流人员的调动工作,履行好岗位设置的宏观调控职责,并根据编制变动情况,及时调整中小学岗位设置方案,逐步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比例。

篇8:小学教师校长交流轮岗实施方案

一、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审视学校组织构成要素

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最早是由弗里曼提出来的,该理论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综合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而进行的管理活动[1]。相比较传统的股东至上主义来讲,该理论更注重各利益相关者的投入与参与,追求企业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些个体的利益。这一理论提出之初,只是被作为企业经营与决策的参考依据,在其后的发展中慢慢地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主要通过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特征来协调组织的矛盾,以达到组织整体利益的最优化。

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其管理经营不同于一般的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学校是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的服务性组织,单纯的个人或者是某一群体的利益是不能够对整个学校的运行产生影响的,因此,学校只有在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下,才能够保证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对于学校这一复杂的组织机构来讲,其利益相关者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首先,学校内部利益相关者主要有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大利益主体。学校管理者主要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包括校长和其他中层管理者;教师是学校运行的主要力量,是连接管理者与学生的重要纽带,是学校十分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学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利益因素,是最重要也是容易被忽视的利益群体。同时,学校作为服务性的组织,其正常的运行往往还依靠一些外界的支持,由此学校也在接受着潜在外部利益相关者的检验,这部分利益相关者往往是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与否来评判学校成效,这部分利益主体主要是指社会相关管理单位,其次还有家长。也就是说,学校不应该把其利益相关者只界定为在学校中拥有权益的群体,还应该将那些自以为也就是潜在的拥有权益的群体视为利益相关者,只有认识到不同利益群体的存在,并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进行协调,才能实现学校利益的最优化。

二、中小学校长轮岗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学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但是由于不同的学校往往是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环境下形成的,为达到这一目的,各个学校有其特定的一套管理运行模式,这样在学校内外也就形成了特定的利益结构,达到了相对的利益均衡。然而,校长轮岗制的实施,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这种利益均衡状态,使得利益必须重组,才能达到新的平衡。近年来,一些省市在部分试点地区推行校长轮岗制,在试行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通过整合不同利益群体,轮岗制也发挥出了其应有的益处,比如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办学活力,有利于减少教育腐败,有利于实现学校的均衡发展等。但是事物的两面性也预示了中小学校长轮岗制的实施必然遭受争议,比如影响了办学特色;追求短期效益,忽视长远利益;增加了教育投入等等。可见,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校长轮岗制实施的可行性也是颇受争议的。

1.轮岗校长本身利益层面

一般来讲,利益只有被表达出来才能被充分地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莫过于自身利益的充分表达[2]。而校长作为轮岗制的利益主体来讲,其作用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首先,就目前来讲,校长的轮换往往是校长被动地接受“调令”,很少有自主选择权,从知晓调动到上任常常在一月之内完成,自身的利益就很难得到保障。这也使得校长对所到的新环境缺乏必要的了解,无形中就延长了适应期,使校长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学校进行领导管理,甚至出现管理断层,办学理念中断的现象。其次,从轮岗的方式上讲,校长轮岗类型主要有从薄弱学校到名校、从名校到名校、从名校到薄弱学校、从薄弱学校到薄弱学校四种类型。最优的流动方式应该是双向流动,但是从校长自身利益来讲,即便是教育政策有向薄弱学校倾斜的倾向,跨学校级别的轮岗仍然不多,多数校长去名校的意愿比较强烈,薄弱学校实现教育均衡还是很难得到保障。在一份对广州市192所公办中小学的调查问卷中显示,部分学校级别、在所属区域进行全方位轮岗的仅占被调查学校的13.7%,同一城乡区域轮岗的为25.6%[3]。在人事关系挂靠上,部分校长担心交流到条件较差的学校,影响自身未来发展,也希望将自身人事关系放在上级主管的教育部门。在对江苏省部分中小学进修班参加培训的330位校长进行的问卷中,有57.9%的校长认为人事关系应该放在上级主管部门,仅有19.8%认为应转进新学校[4]。最后,新任校长到岗后往往存在着角色认同偏差。一校之长扮演者多重角色,包括组织管理者、教改推动者、师生服务者、经费筹集者、教学领导者等等。新任校长打破了学校原有的利益平衡,在入校之初,校长常常忙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重新调整组织管理模式,为学校筹集经费,只注重了短期的平衡,而往往不顾及教育的根本目的,忽视对教学的领导。

2.学校内部利益相关者层面

校长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者,更是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职务可以任命、调配,但是领导能力却无力借助行政命令自然生成。从理论上说,领导者之所以是领导者,是因为有被领导者,领导者是由被领导者选举出来的[5]。教师、中级管理者作为学校的内部利益主体,接受着校长的领导,然而在校长轮岗制实施过程中,这部分利益主体扮演的往往只是观众的角色。首先,教师作为学校组织的一线参与者,根本没有权利表达对理想校长的设想,更不要说影响到校长的去留。教师作为学校团队的一员,需要团队的愿景支撑其为团队贡献自己力量,而校长的变换容易使前任校长勾勒的前景中断,再接受新的愿景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没有归属感,这样使得教师对自己的前程及学校的未来产生质疑,这种质疑常常使教师觉得自己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甚至从某些方面抵制新校长政策的推行,维持原有的利益平衡。另外,同样作为学校管理者的中层管理人员对校长轮岗制的实施也颇有顾虑。原学校中层干部一般都是由前任校长任命的,由于摸不清楚新任校长的领导风格,从自身利益角度考虑,领导者的变更会使这部分管理者对新校长保持戒心,将校长当作是临时的“外来人”,对校长的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往往持观望态度,为避免“一朝天子一朝臣”情况的出现,常常不求无功,但求无过,选择回避、退缩的策略。

3.学校外部利益相关者层面

校长轮岗制是教育行政部门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缓解“择校热”而采取的一项措施。然而教育主管部门作为学校最重要的外部利益相关者在实施这项政策时,一般本着稳定为主、小幅推行的原则,缓慢推进,为的就是不从根本上破坏原有的教育利益均衡状态。流动模式也大都采取保守的“横向流动”方式,极力保障名校的质量,使名校长“名”,保证政绩为主[6]。另外,在轮岗校长面临学校管理失效境遇时,教育行政部门认为新校长在磨合期出现问题是正常的现象,当管理真正失效时,教育行政部门解决问题的最常用方法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即更为频繁地换校长[7]。其次,同样作为学校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家长对轮岗制的实施,大多数采取旁观的态度。在我国目前来讲,虽然部分地区为实现家校合作成立了学生家长委员会,但是委员会相应的组织机构尚不健全,2010年在对三所公立学校的268名学生家长的调查中发现,至少有73.1%的家长从未参加过学校活动,更有66.8%的家长根本不清楚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存在[8]。可见,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缺乏相应的途径,现存的家校合作组织也大都流于形式,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不够,更不要说参与学校管理活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家长认识不到自身是学校的利益相关主体,认为家校是分离的;另一方面家长即便是意识到自身的作用,但是没有权力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即提出相应的意见,也往往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校长轮岗制问题的规避策略

1.实现校长轮岗的民主化、公开化、透明化

校长的轮岗不是校长一人的变动,其流动涉及到诸多个人与组织的利益。首先,做好轮岗的前期调研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对轮岗范围内的学校进行有效的调研,有选择地对那些长期处于僵化状态的学校实行校长轮岗;另外要重视作为学校民主管理主体的教师的心声,给予教师发表意见的机会,改变任命式的校长轮岗。其次,合理确定轮岗的范围与比例。根据日韩两国轮岗制实施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来讲,现行的轮岗大都在同区(县)内进行,熟悉教育环境有利于新任校长开展工作。同时,轮岗的比例也应根据本地实际考虑,一般不超过校长总数的1/3最佳。最后,实行区域内的校务公开制度,定期组织轮岗范围内校长对本校现状进行研讨,便于各校长对区域内学校运行有大致的了解,不至于轮岗时对学校一无所知,对管理工作无从下手。

2.完善轮岗校长的管理培训机制

加强对轮岗校长队伍的培训,使校长树立职业观,改变对校长是一种“职务”的单一认识。一方面,根据中小学校长成长的规律,对不同发展阶段实行相应的培训,也就是所谓的“三层次”培训,即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培训[9]。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对校长培训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不同阶段之间是相互连接、相互渗透、相互递进的关系。另一方面,实行校校合作,即实行大学与小学合作的形式。高等师范院校有着大批拥有丰富的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的专家学者,却没有实践场所与实践经验;中小学却是苦于有丰富的实践而没有先进理论的支撑,双方合作正好可以互补。高校的教育管理专家可以定期与中小学校长对学校管理事务进行交流,并将实习生作为管理助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契合。

3.完善轮岗校长的绩效考评机制

为了促进校长的专业化发展和校长素质的提高,必须对轮岗校长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而对轮岗校长的评估主要是轮岗过程和轮岗结果两个方面的评价。其中,轮岗过程主要是校长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的评价,轮岗的结果评价主要是对轮岗期间校长所取得的成绩的评价。首先,由于教育管理的成效具有滞后性,因此,教育行政部门每年应对学校进行综合性的评估,而不仅仅是以最终成绩的考评结果来评判校长任期内学校发展的优劣,实行发展式评价模式。另外,对不同轮换类型的校长的考评标准和考核目标应该有所不同,比如对薄弱学校的考评标准可以略低于名校,使校长在薄弱学校更容易作出成绩,以此来帮助解决“横向流动”“顺向流动”的单一流动模式。

4.实现校长领导模式向分布式领导的转变

分布式领导将领导职能定义为组织所有人的责任,不单单是领导者个人的行为。学校是由多种不同的组织构成的,各个组织都具有自己特有的专业组织形式,校长工作的改进离不开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比如教师领域内学科带头人。实行分布式领导能够有效地改变学校员工传统的领导权力观念,提升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能力,增加各利益主体的主人翁意识,形成相互信任的教育共同体,在轮岗校长开展新一轮的管理工作时,不至于事无巨细地从头做起,缩短新环境的适应期。

实行校长轮岗制,不仅要看到校长轮岗带来的益处,更要看到不同利益相关者主体从自身角度出发所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积极地将校长轮岗制放到教育实践中,让其接受各利益群体的检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采取多项措施解决问题,最终达到预想的目的,实现整体利益的最优化,保证学校管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爱德华·弗里曼.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M].王彦华,梁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刘恩允.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管理制度的价值转换及其实现[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3]苏娜.区域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现状与改进-基于广州市的调研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2).

[4]张智灏.我国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5).

[5]方助生.校长轮岗制应当缓行[N].中国教育报,2005-02-02.

[6]顾启洲.让教师、校长真正流动起来[J].教育测量与评价,2012(2).

[7]熊知深.校长轮岗制下学校组织政治的博弈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8(5).

[8]房倩倩.我国中小学家长委员会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6).

上一篇:动画制作合同下一篇:我为理想而努力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