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和谐关系

2024-08-31

师生和谐关系(通用6篇)

篇1:师生和谐关系

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路径

1、教师权威与学生尊严的同构 [理论阐述]

所谓 “权威 ”,《新编汉语词典》定义为:一是指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二是指在某种范围里享有威望的人或事物。美国学者克利弗顿(Clifton R.A.)和罗伯特(Roberts L.W.)认为,教师权威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制度性因素和个人因素。制度性因素形成教师的制度性权威,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传统权威指社会的文化传统赋予的权威;法定权威指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等因素赋予的权威。个人因素形成教师的个人权威,包括知识权威和感召权威。知识权威是由教师个人的学识、专长等构成;感召权威包括教师本人的人格魅力、爱心、同情心等。

(1)教师制度性权威与学生尊严

教师的制度性权威,无论是传统权威还是法定权威,都只是一种外在性权威,是依靠习俗力量和法权力量来维持的权威,在此权威面前,教师尊严被充分肯定,学生尊严却被忽略,故学生对教师权威只是表面服从,内心并不悦服。这种制度性权威带来的 “师道尊严 ”,在现代社会遭到强力批判。张宗麟曾经认为,过分的师威会影响学生学习、限制儿童个性发展、养成阿谀逢迎的行为,因此大声疾呼: “打倒师威,建设师爱!”陶行知也曾经认为,“大人赐给小孩子的,是一个恐怖的世界 „„书呆的世界、残酷的世界、奴隶的世界。”教师制度性权威的存在是一个客观事实,我们并不简单否定制度性权威的存在合理性,但我们必须清楚制度性权威包含对学生尊严构成否定的可能,教师绝对不应该仅仅依靠制度性权威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威信。

(2)教师感召权威与学生尊严

感召权威是教师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所获得的权威,是教师的道德付出得到的职业回报。“师者,人之模范也。”(《扬子法言》卷一)教师的感召权威通过为人师表得以体现。“为人师表”是教师展示自己职业骄傲的古训,檀传宝先生对“师表”的解读具有鲜明的传统中国特色,他认为:“师”本身即意味着作为教师必须有供人效法的品质 ,“师”决不是一个职业符号 ,谁佩戴它谁就是“师”。“表”原指外衣、外貌,后引申为表率、标准意。为师的人必须注重仪表、言行、形象,这是“师”足以供人效法的外在前提。所以“师表”合一即指在道德与学问上为人之榜样。(檀传宝:《教师的道德人格及其修养》,江苏高教,2001年第 3期。)教师的为人师表,必然要求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而身教,决定了教师必须成为行动上的道德楷模。关于身教的重要性,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这样,身教成为教师育人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师的身份约束。对教师而言,为人师表意味着教师必须基于道德的最高要求承担行为责任。蔡元培先生主持北大时对教师的德性就做了明确要求: “嫖、赌、娶妾等事,本校进德会所戒也。”中国传统社会,教师的权威很高,除了教师的身份定制,教师本人的人格修养也是特别的原因。舒新城回忆幼时在后溪垅回龙阁读私塾时的情形,他说: “平常遇着乡间有什么重大的事件和争执,总是请先生代为解决,而且作了日常实务的顾问。所以一乡有了一个私塾,那乡间的人民都无形中感到一种光荣。”可见,教师感召权威是教师依靠自己的道德行动获得的权威,不是教师依靠优势地位的强加,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完全是一种有尊严的自我选择。

(3)教师的知识权威与学生尊严

学生是求学之人,教师的渊博知识是树立自己权威的重要条件。蔡元培主持北大工作时,就对教师的学问提出了严格要求: “延聘教员,不但是求有学问的,还要求于学问上很有研究的兴趣,并能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的。”(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华书局 1989年版,第 271、334页。)很显然,元培先生将教师的学问不仅理解为知识的渊博,还包含对知识的敬重,对知识的探求精神。教师依靠知识树立的权威,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值得服从的权威,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既是向教师表达敬意,同时也是向知识表达敬意。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构成对学生尊严的否定,因为这种权威并不是老师的外在施与,而是学生的自觉体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推崇。

[案例分析]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高中老师的回忆

记得高中时第一位语文老师是我们看起来像是老太太的张文林老师,戴着深度近视眼镜,说话不急不慢,声音不高不低,讲课清晰透彻,在她的影响下我的语文学习很见成效。第二位是年轻漂亮的邹老师,虽然说话娇声娇气,连批评人都像是唱歌,唯教学一丝不苟,面对一帮全校闻名的调皮捣蛋的男生班,用出色的教学能力令我们钦服。第三位是马奔老师,老教师,读课文很有激情,读古诗摇头晃脑,还给我们背 “平平仄仄平平仄 „„”,直到现在我还喜欢古诗,尽管不怎么懂,但是喜欢听它的韵律。

----搜狐:中国教师回忆:我的高中老师

一位年近七旬的老者,对自己曾经的语文老师仍然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语文老师在这位学生心目中的分量,甚至能感受他们师生之间教学上的享受,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当然不言而喻。第一位“深度近视”的老太太教师讲课“清晰透彻”,第二位“娇声娇气”的年轻女教师讲课“一丝不苟”,第三位“摇头晃脑”的老教师讲课“很有激情”。三位不同的教师,用他们不同的优点在学生面前树立了相同的权威。可见,教师权威的树立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发挥自己的所长,让学生在内心深处接纳自己,乃是在学生面前树立权威的最好方式。

[问题讨论]

教师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应该怎么办? 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教师是人不是神。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个问题都做出正确回答,是对教师的职业不敬。

教师的知识权威并不意味着自己在学生面前无所不能,相反,在信息化时代,学生考倒老师的机会太多,仅就知识信息而言,教师相对学生已经越来越丧失自己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教师与学生相比正在成为知识的落伍者。教师的知识权威在于,教师对知识拥有强大的解释力,同样的信息,教师能够做出与学生不同的解读,引导学生做出多方位的思考。

如果面对学生提出的自己不能回答的问题,教师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向学生坦诚自己的“无知”,这样,虽然自己可能面临知识权威的挑战,但自己的坦诚则肯定可以获得感召权威的加分。当然,我们可以在向学生告知自己不能给出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谈谈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作为负责任的老师,我们可以在课后思考和解决学生的问题,然后向学生进行针对性解答。这样,我们将有两份收获:学得了一份新知识,做了一个负责任的人。

教师尤其要避免不能回答学生问题而导致的自我否定。据载,2001年 5月 7日,江苏某市区一名 30岁的男教师因解答不出学生的提问,竟然自杀,这是最极端的例证。其实,这老师死的很冤,按照这种死法,没有几个老师有幸活下来,因为每个老师都存在被学生考倒的可能。然而,大学哲学教授不会做高中生的哲学试卷,大学语文教授做中学生语文试卷不及格者大有其人,但大学教授不会选择自杀,甚至不会感到难堪,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知识水平并不是一张高中试卷所能测量的。同样,高中老师我们也应该告诉自己,自己的知识水平也不是一个学生的问题所能否定的。

请注意,教师不能回答学生问题只能是偶尔而不是经常,只能是难题而不是常识。

2、教师教权与学生学权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 “教权 ”的落实,可以增强教师的职业尊严感,提升对学生的责任心;学生 “学权 ”的落实,则可以增强学生的主体性,为师生的教学交往预置前提。

(1)教师教权

教权是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权和教学活动的控制权。具体表现为:

教学主导权。教学主导权并不仅仅指教师的教学组织权力,更多地是指教师用教育行动表达教育理念的权力,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付诸实施并籍此实现自己的教育创意,是教师最基本的教权。但当下,教师的教育行动与其秉承的教育理念之间有时处于分离甚至对立状态,教师的教育行动受到来自体制内外的各种因素的困扰,尤其是应试体制正在窒息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抑制了教师的创造性行动。高中教师的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应试的教育体制,在应试体制下,教师必须将自己的智慧集中于教学大纲和“正确答案”,教师不经意间形成了“萎缩性”思维,失却了教学的创造性。所以有人说,高中教育是使聪明人变愚蠢,愚蠢人变聪明的教育。作为中学教师,我们有责任在现有的体制下实现教学主导权的最大伸张,教学主导权的最大化实现,可以让教师的教学潜能得到最好发挥,最好地在学生面前树立自己的知识权威。

教育批评权。批评学生是教师教权的基本构成内容,也是师生关系的重要影响因子。有一种观点将教师批评权看成是师生关系的对立物,这是严重误解。其实,当教师批评学生时,主要是在向学生传递一种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关注的人”,表达的是对学生的关怀和信任。假如将学生的进步比喻为汽车的行驶,表扬是给学生提供动力,批评就是给学生提供制动,二者都是保持汽车前行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中国封建时代,教师的批评权以“教鞭”为典型表征,体罚成为教师行使批评权的基本方式。今天,随着体罚被禁止,教师的批评权也似乎处于没落之中。原因在于,在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的人性化教育理念下,“批评”被无意间摆在了“非人性”之列;同时,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在家庭教育中被过度关爱,对“批评”的心理免疫力大大降低,有时甚至可能做出极端性反应,教师在行使批评权时的顾虑大大增加,担心家长投诉、学生跳楼。但教师批评权的弱化必然导致学生不良情绪和行为的蔓延,并淡化教师的教育责任心,消解师生关系的紧密性。

教育享受权。依教育的本性来说,教师的最大成就是通过自己的教育活动,看到学生的心灵生长和人格进步,并由此获得职业尊严感和归宿感。但是,现代教师却无不受到无形的市场力量的钳制,同时受到技术性的考评体系的威逼,教师不得不以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如考分和名次等)为追求目标,并将自己的职业价值依附于教育对象的符号化表现。根据调查,世界各国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学生考试成绩、教学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教学创新、教师对专业发展的参与等。在这 4项指标中,学生的考试成绩居于首位。3/4 的教师认为价值没有得到认可。(中国经济网 2009年 09月 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这样,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目的性价值被消解,工具性价值被凸现,教师的教育行为正在沦落为一种纯粹的谋生行动。因此,当代的中国教师有责任矫正自己的教育享受观,将注意力转向学生的心灵成长,关注学生心灵的教师,必然也是受学生爱戴的教师。

(2)学生的学权。

自主学习的权利是学生学权的基本内容。学生应该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尤其应该拥有独立发表自己见解的权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纯粹的被动者,而是积极地参与者。杨振宁教授曾经对学生学权的丧失表示忧郁: “我们的教学没有给学生以适当的位置,教师眼中没有学生,只有他的教案,几十个鲜活的生命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思维火花和活力被缺乏敏感的教师忽视,几十个活人围着死的教案转。”今天,中学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应该说是尊重学生学权迈出的重要步骤。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旧课程是把 “课程 ”狭隘化为 “教学内容 ”,学科课程所占比例大,活动课程所占比例小。新课程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师生关系 ,姜秀珠 ,《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 05期第 100~ 103页。)但是,新课程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学权的解放,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新课程精神的落实面临困难,特别是实践性内容很难从现有的考试方式中得到落实。学生的知识选择权、教师选择权以及上课自由权等,在目前的体制下还不可能得到实现。

当然,对学生的学权应该有辩证的认识,因为学权的放纵也可能对师生关系造成伤害。蒋梦麟就对五四之后学生权力欲膨胀的后果进行了描述:学生的权力 “竟然取代了学校当局聘请或者解聘教员的权力。如果所求不遂,他们就罢课闹事。教员如果考试严格或者赞成严格一点的纪律,学生就马上罢课反对他们。„„他们沉醉于权力,自私到极点。有人一提到 ‘校规 ’他们就会瞪起眼睛,噘起嘴巴,咬牙切齿,随时预备揍人。”(蒋梦麟:《西潮 ·新潮》,长沙:岳麓书社 2000年版,第 132页。)

所以,学生应该有怎样的学权,有什么程度的学权,怎样在保证教师教权的前提下尊重学生学权,这都是当代教育界应该思考的问题。对学生学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自由的尊重,就是为师生关系的和谐预设空间。

[问题讨论]

怎样对待中学生谈恋爱?

教师在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上,往往是一个失败者,教师应该有心理准备。常言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当生命在爱情面前都显得渺小时,教师的劝诫的有效性就不值一提了。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学生恋爱问题上就是一个消极的旁观者。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恋爱进行引导。

首先,教师应该告知学生,中学生谈恋爱是其作为公民的权利,教师尊重这种权利。其次告知学生,教师在尊重中学生谈恋爱权利的同时,有责任告知中学生谈恋爱的利与弊,并特别对可能出现的弊端加以强化性说明。

再次向学生提出建议,而且必须明确告知教师的建议仅仅是建议而已,最终的决定权在学生手中。

教师一定要非常清楚,用跟踪、威胁等方式面对中学生谈恋爱,绝对是徒劳无功的。

3、教师 “真实 ”与“完美”的平衡 [理论阐述]

教师的 “真实 ”代表着坦诚,教师的 “完美 ”代表着高尚,二者均有利于教师在学生面前树立感召权威。教师的真实与完美,直接决定着教师在学生心目的形象,进而影响着师生关系的和谐。

在社会对教师形象的定位上,教师应该是“完美”的人。但对一个在本质上没有达到完美境界的教师,将面临道德上的两难:教师是依生活的常态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诚实,还是在学生面前假装高尚让自己变的虚伪?如果教师不伪装高尚,教师就面临言行不一的道德困扰,学生会问:一个自己都不高尚的老师怎么有资格教我们高尚?如果教师伪装高尚,学生也会问:伪装高尚已经是一种道德虚伪,道德虚伪的老师怎么教学生走向高尚?在实践上,教师形象的完美定位容易使教师发生人格上的道德分裂。在学校之外,教师只是普通的社会公民,教师也以普通公民道德要求自己,其可能是道德上的平凡之人,甚至可能有些许的不良习惯;在学生面前,教师则用超越普通公民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让自己变成道德上的崇高之人。于是,教师的道德人格就有了校外与校内的区分,同一个人,校内的这个人总是比校外的这个人显得完美。

因此,教师不能以单纯的完美形象示人,教师还必须让自己走向真实。教师的真实性体现在:

教师是向己的人。教师与其他从业者一样,只是一个普通的社会公民,是一个向己的存在。马克思说: “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 514页。)教师也一样,也有着属于自己的私人利益,并渗透于全部的职业生活。教师的职业利益合理合法,教师职业利益的实现过程,正是教师向己性的呈现过程。教师的职业利益形式多样,其中,教育作为谋生的手段,是教师职业利益实现的基本形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9年公布了首次由 24个国家参加的 “教与学 ”调查,结果显示,有 85%的教师具有永久性的工作,在丹麦、韩国、马来西亚、马耳他等国家,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拥有永久职位。稳定和安全感,是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所在。(《 教育观察 :全球教师评价指标学生成绩为首位》 中国经济网 2009-09-16日 http://edu.ce.cn/foreign/xy/200909/16/t20090916_20025091.shtml)此外,由于教师职业以学生为对象,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可能被学生所尊重、欣赏、甚至崇拜,教师也将获得其他职业难以企及的成就感,这也是一份重大的精神利益。如果将教师的向己性理解为“利己 ”,这种利己也是一种高尚的利己,教师是“富有利他主义精神的利己主义者”,“他们每一个行动从根本上既是利己又是利他”(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54页。)从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健康的自私、一种伟大的自尊和一种不愿作无谓牺牲的倾向。”(马斯洛著:《自我实现的人》,三联书店,1987年,第 109页。)简单地说,承认教师的向己性,让教师回归了生活的本真,也让教师作为人走向了道德的真实。

教师是向己的人,并不否定教师是向善的人。教师作为育人之人,向善既是一个公民的基本责任,更是教师职业的神圣性要求。教育是灵魂的塑造活动,凡是被造之物,总是塑造者意志的对象化产物,恰如人类会按自己的意志造神,教师也会按自己的意志育人。当学生成为教师的对象化客体时,事实上已经默认了教师意志对学生的统摄能力,教师的道德走向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着学生的道德走向。所以,教师的向善成为学生向善的必要前提。教师要用言行证明自己是优等的守法公民,善于良心的自我反省,懂得为正义欢呼,为悲情流泪,对乞丐表达同情。往高处走,教师应该懂得伸出援手,与他人分享喜悦和幸福,懂得用行动向祖国表达忠诚。但教师的向善不能也不应该代表教师道德上的完美,而仅仅体现为教师对道德的高尚性追求。

教师是在 “真实 ”中走向 “完美 ”的人,由此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人。[案例分析]

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中学教师在点名时,不认识学生张海昶名字中的“昶”字,就自作聪明地漏报,最后装模作样地问:“有谁的名字没有点到啊 ?”等张海昶同学举起手来,教师继而反问:“那你叫什么名字呢 ?”这名男生答道:“我叫张海永”。在一节公开课上,他提问该男生,连叫了几次“张海永”,均无应答。老师走上前:“张海永同学,上课可不能走神,老师叫你呢”。男生忽地站起来:“老师,我叫张海昶,地球人都知道。”全堂哄笑。(严育洪编著,《事说师生关系》,2007年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 109页)。

其实老师最后的尴尬根源于自己对“真实”地掩盖。本来,不认识一个“昶”字,本不是什么大事,虚心向学生请教乃是最简单和最有效的选择,但一个“爱面子”的老师却企图用自己的小聪明保住面子,但却被“不给面子”的学生识破。学生的行为虽然带有明显的恶作剧性质,体现出对老师的不尊,但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对老师“虚伪”的惩罚。所以,在师生交往中,做回“真实”的自己比虚假地维持自己脸面,是一种更明智地选择。“真实”可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增强师生间的相互信任,让学生与教师处于心理的开放状态。

[问题讨论]

教师是否可以接受学生礼物?

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师道尊严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的人际交往特点,教师可以适当接受承载师生情谊的小礼物,如一张小卡片。学生的礼物应该是也仅仅是表达师生情谊的载体。

 教师接受的学生礼物应该与学生的功利诉求无关,任何与学生利益相关联的礼物接受都有利益交换的嫌疑,都会破坏师生关系的感情纯粹性。

 教师切忌接受学生家长尤其是学生的贵重物品或金钱。莎士比亚曾经说,金子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就可以让黑变成白,让丑变成美,让懦夫变成英雄,让老朽变得朝气蓬勃。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说,金钱只要有那么一点点,也可以让白变成黑,让美变成丑。金钱的力量可以给师生关系带来质地负面影响,让教师人格受到损害。老师应该清楚,当学生将金钱送给自己时,也将鄙夷送给了自己。

4、师生心理契约的达成 [理论阐述]

心理契约本来是管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但其引申于师生关系之中,也具有重要的功能性价值。阿基里斯最初用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表征领导与部属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现在的心理契约已经被广义理解为某一特定关系中一系列的主观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期望假设和义务承诺。-----心理契约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愿望、意向以及契约主体所受到的约束和激励,各方满意互感是心理契约所达成的最佳耦合。”(申来津:《 心理契约:德育提升的支点》,教育研究,2003年第 9期。)心理契约在形式上没有明文规定,并处于不断变更和修订状态,但是,“虽然它(心理契约)并没有写明,却是组织中行为的强有力的决定因素。”(波特 ·马金等:《组织和心理契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 4页。)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可以实现双方的相互认同与接纳,让师生之间产生 “谐振效应 ”。它带来了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最终延伸到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的信任。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体现着师生间的高度默契,表征着师生之间融洽的交往关系,古人造字时称两串贝为“朋”,两只手为“友”,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师生关系具有典型的挚友特征。具体特点如下:

首先,心理契约给师生关系注入了高度的安全性。师生之间坦诚相待,师生的相处对彼此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师生之间的心理处于不设防状态,相互之间没有猜疑和疑虑。

其次,心理契约为师生关系提供了善意的解读方式。师生交往中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但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可以有效化解矛盾。心理契约建立的高度信任让师生之间对彼此的行为表示理解,即使做出了于对方不利的事情,对方也会基于善良愿望予以解读,给以宽容和理解。

再次,心理契约使师生之间的关爱成为高度自觉化的举动。不需要提醒,不需要明示,师生之间已经通过默默地举动表达了彼此的关心和爱护。

师生间心理契约的达成是一个情感积累的复杂过程,需要教师用爱心和行动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开启,用真诚和耐心对学生进行感化,同时还要用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跟着自己行动。怎样达成师生间的心理契约?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步走:

   主动给学生以关爱 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默默地主动地用行动给学生以关爱

尽量少用语言,让师生用心体验彼此的付出。

附录 :学生最爱听的 <<阳光语录》 .对自己要有信心哦。2.这几天你进步了。3大胆去做吧,做错了可以改。4.加油,赶上莱某某。5.你很聪明的。6.做得太好了,你真能干。7.这事交给你,我根放心。8.能帮老师这个忙吗 ?9.我们班是最棒的。10.老师喜欢你。11.爸爸妈妈为你而自豪门 2.我很能体谅你现在的心情。13.不舒服的话随时和我说。14.有什么困难找我。15.要注意休息啊。16.办法总比困难多的。17.我喜欢你的笑容。18.我对你很有信心。19.我相信你一定能赶上来,加油啊!20.孩子,只要你努力,不灰心,就一定行。21.做错了没关系,重要的是认真。-----引自相关资料 [案例分析]

老师的感叹

那一年冬天,由于一次感冒,引发了我的气管炎,吃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每天都在不停地咳,上课的时候更是如此。恰巧学校要我上一届公开课,当时,我选在了七(1)班。为了不使学生紧张,在上课的前一天,我跟同学们打了一声招呼,告诉他们第二天要在他们班上一节公开课。在正式上课的那一天,我正在办公室里准备课件,七(1)班的班主任来了,给我讲了一件事:她说,她去教室的时候,发现几个大个子男生,正在安装他们班已经拆掉的阳台门,看到这些,她连忙去制止,因为他们班的阳台门已有些破损,当时是怕影响班容,才拿掉的。但听了几个男生的解释后,班主任没有再制止他们。他们说,孙老师的气管炎犯了,如果吹风,她会咳得更厉害的,会影响她上公开课的效果的,装上门,可以抵挡一些冷风。听着班主任的讲述,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动,为他们的细心,为他们对我的关心。

----来源于《风中的成路:欣赏型德育的师生关系模式研究》,第 123页。

几个大个子男生,知道老师要上公开课,担心外面的冷风加重老师咳嗽,在老师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时候,他们想到了对老师的关心,这就是典型的心理契约达成状态下的尊师行为。表面上看,这是学生的偶然行动,但却是师生感情长期积淀的结果,是孙老师为学生付出之后学生给予孙老师的真情回报。、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 [理论阐述]

师生关系的张力适度,是指师生关系要保持在师生的角色范围之内。师生之间既不是朋友关系,也不是血缘关系,师生关系就是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应该基于师生关系承担责任,避免超越彼此角色承担不必要的社会义务。

教师应该避免对学生的责任过度。在现实生活中,道德责任的过度主要表现为主体的责任行为超越了自身的责任能力。富有道德责任感的人总是喜欢承担“完全义务”,因为只有履行完全义务才会有道德上的绝对高尚。然而,道德对义务感的无节制推崇却可能让主体义务感与义务能力脱节,从而导致主体道德上的无能。毕竟,“人总是有所不能,必须承认自己不是万能的造物主,而是有限的存在物。”(王效民:《论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兼论哲学的根本问题》,理论学刊,2005年第 3期。)教师责任过度的直接后果是,教师可能让学生产生道德上的歉疚感进而躲避老师,或者教师的责任感在事实上构成了对学生自由的干涉,学生同样会躲避自己的老师。

教师超越自己的角色承担义务或者放大自己的角色义务,意味着承担了比社会赋予的更多的道德责任。然而,教师对角色责任的超越却面临着可能的道德风险。超越角色承担道德责任导致的道德过度可能构成对学生道德权利的剥夺,让善成为不自觉的恶。有一种伦理逻辑是,自己的道德义务就是他人的道德权利,自己履行的道德义务越多,他人获得的道德权利也越大。可我们一定要知道,学生履行道德义务本身是一种道德权利,教师履行道德义务的合理性必须以不损害学生的义务性权利为前提,否则,自己的道德义务就不会成为学生的道德权利。

[案例分析]

关于师生恋爱

我的朋友真是傻,竟然喜欢上了一个结了婚的男老师。说说你们的看法吧,我现在不知道如何开解我的朋友诶。

以下是网友的回答: The Problem Got Serious~

其實無乜焐恏啊!自己中意咪得咯,焐洗理其它魜點唸!中意米得咯...不过结佐婚就悟好喇

我就觉得无咩问题啦,终有一日,学生会陆续毕业,甘就可以自由甘选择自己中意嘅人拉!~~~ 中意老师..可能一半系出于单方面好单纯嘅倾幕 &欣赏.....假如真系中意嘅...米放胆去.....不过...结左婚就米拉!~~~~ 都无咩啊,自己中意就 OK拉

网上就此开展的调查: 你是否赞成师生恋? 共有 163 人参与投票,赞成 12.27%,反对 26.99%,无所谓 60.74%。

(来源:广州学生网论坛)

师生恋爱,是一个客观存在着的事实。从网上的对话和调查可以看出,绝大多数中学生对师生恋爱持无所谓的态度,没有明确表示反对。说明在中学生中,师生关系转化为恋爱关系的心理与道德阻力并不像社会想象的那样强大。

虽然学生爱上老师有时候不可以避免,但一般来说,老师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如果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严格控制在“师生角色”的范围之内,并从语言和行动上以教师身份规范自己,师生之间产生恋爱关系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问题讨论]

教师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吗?

教师不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自己的学生,因为教师不是学生的父母。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可以尽关爱的义务,其前提是教师给与学生的爱永远只能是师生之爱,这是教师角色所规定的道德责任限度。

如果教师超越教师的身份给学生以关爱,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孩子”,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学生感受到比自己的父母更好,教师的爱造成了学生对自己父母的心理排挤,侵占了属于父母专享权利的子女之爱,教师就构成了对学生父母的道德侵权,陷入了对学生父母的不道德。

因此,当教师基于一种崇高的角色责任将学生看成“自己的孩子”时,教师事实上可能已经走向了责任过度,从道德的本质性规定来看,教师既没有义务更没有权利将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因为“孩子 ”作为血缘性的范畴并不包含在教师的角色的规定性之中。

篇2:师生和谐关系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依赖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师生都乐于和对方交往,在交往中彼此建立信任感,老师和学生是亲密的朋友,学生在老师面前没有畏惧感,学生敢于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满足了学生对爱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从老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关爱。在教学中,教师表现为态度和蔼,表情亲切,语调温和;学生表现为情绪高涨,态度认真,精力集中,把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化为学习上的一股动力,能把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意见及时地反馈给教师,使教育教学活动中反馈的信息量增大。此外,师生之间还会由于有感情基础而产生共鸣效果,整个教学气氛就出现轻松、活泼和愉悦的局面,良好的气氛所激发的是轻松、愉悦、积极、热情、认真、自信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更加敏捷、记忆更加清晰牢固、想象更加丰富广阔,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使学生的智力、技能、体质、人格等各方面得到全面自由的发展。(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更加认真、负责,寓教于乐。教师和学生会分享彼此的思想,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和学生达到共识、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4] 在教学中,教师会用精心设计的备课,亲切优雅的教态,生动优美的语言,准确精炼的讲评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而且不断地从学生的快乐和进步中得到激励和安慰,教学思路更为敏捷,教学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享受到师爱的温暖和师生友谊的快乐,师生间相互信任和尊重,学生视教师为楷模,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品质。学生视教师为知己,学生会向老师打开自己心灵的窗户,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心灵深处的了解和洞察,及时矫正学生的不良动机和行为,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信其道而受其教。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进步和成长,满足了教师的职业成就感,体现了教师自身的价值,从而使教师不厌其烦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五、论文结构论文结构论文结构论文结构

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

1.对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认识

1.1师生关系的概念及内容

1.2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和特点

1.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

1.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2.当前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

2.1现阶段农村高中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

2.2农村高中物理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2.3对当前农村高中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理论依据

3.1新课程理论

3.2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4.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艺术

4.1尊重学生的艺术

4.2赏识学生的艺术

4.3批评学生的艺术

4.4评价学生的艺术

5.研究的总结和展望

5.1研究的总结

5.2研究存在的问题

5.3发展和展望

给教师们的建议:教育工作者必读的教育理论书籍

2012-02-27 09:36:57| 分类:分类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给教师们的建议:教育工作者必读的教育理论书籍

2012-02-23 11:05 互联网

------------------

1.《皮亚杰理论与道德教育》《皮亚杰教育论著选》皮亚杰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2.《大教学论》《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夸美纽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3.《爱弥儿——论教育》(上、下卷)卢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裴斯泰洛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5.《民主主义与教育》约翰·杜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6.《布鲁纳教育论著选》布鲁纳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巴班斯基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8.多元智能

〔美〕加德纳 著 新华出版社

9.世界课程和教学新理论文库 钟启泉 张华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0.校本研究丛书 吴刚平等主编 四川教育出版社

11.教育管理前沿译丛 冯大鸣 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12.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 魏贤超 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默认

13.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4.中国中青年学者教育学术文库

顾明远 等编 山西教育出版社

15.世纪之交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丛书 叶澜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16.21世纪人类学习的革命译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7.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皮连生 等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8.世界教育大系 顾明远 主编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 孟繁华 主编 海南出版社

20.我的教育理想 朱永新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著 岳麓书社

22.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 《人民教育》编辑部 海南出版社

23.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 主编 海南出版社

24.给教师的建议 [苏]苏霍姆林斯基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25.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傅道春 著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6.教育新理念丛书《师生沟通的艺术》《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教育新理念》《教育评价与测量》《教会学生思维》《现代教育技术》

袁振国 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7.教育新观察丛书

吴东芳 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8.教育在线文库《教育话题系列》《教育随笔系列》 朱永新 主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

29.李镇西教育文丛《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 李镇西 著 四川少儿出版社

30.中国特级教师文库 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评审 人民教育出版社

31.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 著 漓江出版社

32.当代中小学教育改革的6大焦点问题 谈松华 等 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33.新课程学科教学论丛书 钟启泉 等 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

34.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李岚清 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35.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 钟启泉 等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6.主体教育理论的哲学思考 孙迎光 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7.综合实践活动案例专家点评 崔允郭 主编 辽海出版社

38.学校管理体系与ISO9000标准 赵中建 等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9.教育心理学 [苏]维果斯基 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40.21世纪学校领导丛书《校长职业化释要》《校长职业化与教育创新》

王继华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41.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 人民教育出版社

42.学科教学建模丛书 查有梁 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43.学校管理新趋向译丛《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罗纳德.W.瑞布 著

《学校与社区关系》

唐.倍根 等著 《学校经营管理》

约翰.雷等 著

《校长论》

拉德.C.厄本恩 等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

篇3:正视师生冲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一、班级管理中师生冲突的影响

1. 班级管理中师生冲突的积极意义

师生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一种特殊形式, 是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的一种紧张状态。以往人们对师生冲突的惯常认识是:冲突是反教学、反管理的。所以, 能避免则避免, 若不能避免, 则采取权宜的应急术加以消解。总之, 把师生冲突仅仅看成是一种消极的、不良的现象。其实, 师生冲突也有其一定的积极意义。

(1) 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社会化的一种资源。在学生参与的互动过程中, 有竞争、有合作, 有和谐、有冲突。学会合作固然具有重要的社会化意义, 但冲突对社会化同样重要。如果没有对冲突有正确认识, 回避冲突, 那么合作也难实现。中国文化中存在着讲中庸、讲恕道的传统, 把回避冲突、掩盖矛盾, 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这种心理定势反映到师生关系中来, 表现为要么表面风平浪静而实际上暗流湍急, 要么师生紧张关系总爆发, 走到难以调和的地步。

(2) 有利于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当今社会, 随着经济上的“市场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文化上的“多样化”、大众传媒的“丰富化”成为社会变迁和发展的基本趋势, 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创造性和人的自由意志日益受到关注、尊重和提倡。反映到教育上来, 教师“权威”地位开始“松动”, 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提升, 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由消极被动转向积极主动的态势逐步显现出来, 在师生冲突中存在的“千不是, 万不是, 都是学生的不是”的归责理念也已经过时了。

(3) 有利于班主任的自我发展和完善。师生之间的冲突是对教育者的考验, “教育者必须面对这种冲突, 不论这种冲突会怎样变化, 他必须排除冲突而进入生活”。也就是说, 冲突往往可以使那些隐藏的又可能解决的问题表面化, 使之早日得以解决。同时, 也使班主任能够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管理能力。

(4) 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冲突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以及自身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 也使教师的意图愿望和情感态度清楚地传递给学生。就像本人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听到的那样, 能使双方“明白对方心里想什么”, 从而达到交流的目的。往往冲突中的分歧和不一致消除的过程, 就是师生之间的相互信赖和凝聚的过程。只不过这种冲突是异于常态的一种交流与沟通的方式, 虽然过程曲折, 然而效果明显。

2. 班级管理中师生冲突的消极影响

(1) 不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师生冲突也容易使教师产生过度的焦虑、抑郁、愤怒, 会导致免疫能力下降, 不能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 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由于生活规律被打乱, 可能诱发肥胖、失眠。在人际交往中则可能表现出自卑和消极, 也可能产生厌烦的情绪, 想摔东西, 喜欢与人争论, 甚至到不可控制的状态。产生明知没有必要, 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和行为。曾经有一位女教师在和学生冲突后猝死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2) 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班主任热爱学生, 学生也尊敬热爱教师, 师生互爱互敬, 心心相通, 就会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 巨大的力量。班主任和学生的目的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 就难以互递信息、相互信任和取得互相支持, 互相之间不合心、不合力, 同时, 冲突发生后班主任和学生必然会将许多精力放在冲突的解决上, 导致了他们精力的分散, 不利于形成教育合力。

(3) 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深化。班主任和学生发生冲突以后, 如果没有达成真正的谅解, 或是虽然表面上冲突得到了解决, 但实际上隔阂还在, 这样, 班主任和学生在平常交往中都会刻意回避和疏远对方, 甚至可能互相敌视。班主任有可能产生职业焦虑, 对自己的工作价值和工作能力产生怀疑, 对学生产生厌恶心理, 从而以敷衍了事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冷惩罚”。而学生也不再把班主任看成是可尊敬、可信任的对象, 对班主任的授课和教育产生排斥和抗拒心理。师生的感情得不到沟通, 师生感情越来越冷漠, 对学生和班主任都是长久的伤害。

(4) 干扰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在班级管理中发生师生冲突, 教师正常的教学思路被打断, 正常的教学秩序被干扰。而且发生了冲突, 必然会影响教师讲课的情绪。有的责任感强的教师会力排干扰, 把课继续上完, 而有的教师勉强把内容糊弄完, 还有的教师索性把书一摔, 甩手走人, 全班的学习都要受到影响。有的冲突对教师的影响太大, 会使他一直对这个班级有成见, 影响他对班级授课的热情, 影响他对这个班级在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 从而使这个班的学习和管理受到严重的影响。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1. 调整管理目标, 由管束型向发展型转变

“不能……”“不要……”“不许……”, 用种种规章制度去限制学生。这种做法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素质教育时代, 班级管理更应着眼于发展、挖掘学生的潜能。没有人能永远不犯错误, 更何况是判断能力、自制能力都不及成人的中学生。新理念下的班主任不应把学生的失误看得太重, 而应该与学生一起商讨如何改进与发展, 进而去创造;对学生不应简单地训斥与限制, 而应该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 尊重学生, 体谅学生, 学会换位思考, 使彼此更具有人格魅力。

2. 创新班级管理方法, 由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

在管理过程中, 教师应该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 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也就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有的班主任没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 不敢放手让学生来自我教育和约束、管理自己, 事必躬亲, 大事小事一把抓, 整天啰里啰唆, 指挥这个指挥那个, 让学生感觉班主任根本不象是“心灵”的工程师, 而是一个“保姆”, 从而降低了班主任在学生心中的威信。班主任因为管得过多、过死, 自己感觉十分辛苦, 而自己的辛苦又得不到学生的承认, 因而心里非常委屈, 认为学生冷漠无情, 不值得自己付出。

3. 改革学生评价机制, 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篇4:和谐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校园

我们一直提倡在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人际关系,因为它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校园民主和文化,是实现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关怀的根本所系。所以,研究发展的、动态的新型师生关系,也一直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与实践的焦点,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

一、当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及其原因

大量的调查和实际观察也表明,当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伤害较大的主要是疏冷与功利,对立和冲突。

疏冷与功利究其原因,大背景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冲击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反映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某些人在注重实惠和实用,追求物质需要的人际交往;作为教师也有自身主观的因素,社会蔓延的请客送礼、走后门、拉关系等不正之风,使一部分教师心理失去了平衡,背离教师的职业道德和行为准则,唯利是图,利欲熏心,将师生关系演义成利益关系;再有家长当,有相当部分家长,不适当地运用物质手段,介入师生之间的交往,导致单纯的师生关系变得复杂和庸俗。

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的原因,一是教师与学生社会评价标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经验等认识及需要的差异,使双方难以互相认同并形成共识,反而产生了分歧、对立和冲突;第二,教师教育教学中权力主义与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和逆反心理的对立,构成师生关系的矛盾和冲突;三是作为自然人的学生社会经验少、自我控制能力差,教师修养欠缺、教育教学能力差等自身人格素养的某些不完善,也是此种不良关系形成的重要因素。

二、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特点思考

学校教育的双边活动过程,一般意义上,教师主导教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的二重结合。作为活生生的、有思唯能力的、有個性特征的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师教导下主动参加教育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公认的一种自然结合、同时也是一种必然结合的师生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学生智力的开发者和学生个性的塑造者,处于组织领导的地位,身教、言教中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发展起主导作用。课堂教学、课外辅道、校内外活动、作业面批、家访等等都使师生关系的发展,在直接的渗透中起着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并呈现时空的广延性。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是我们的目标,但也必须看到并承认教师与学生在年龄、职能、经历、知识、水平、阅历等方面的不同,成为师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看待问题、处理问题、形成不一致性,甚至因教育行为与学生的接受能力、身心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导致学生不理解、产生对抗情绪,这就是师生关系差异性。

师生关系的客观性、渗透性、差异性,最终都应指向能促进师生关系和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或显或隐的、长久的教育性。所谓“师者,人之模范也”, 所谓“度德而师之”,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融洽、和谐的良好师生关系,是最正常的、充分体现教育性的师生关系。

三、育人观的改变和铸造教师人格魅力

要构建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良好师生关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铸造自身人格魅力,特别要真正投身新课程标准的建设中去。

当前的学校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形势令人担忧。让“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的社会教育环境,并不像抓计生一样见效,家长、学校、社会,甚至领导的“重智轻德”、“重分轻能”等思想观念不见明显好转,加上媒体渲染报道,相反愈演愈烈。不堪重负的应试压力,使得师生关系少了情感的关怀、少了将心比心的理解、少了彼此的更多尊重与关爱,教师任劳任怨,学生废寝忘食,他们作为正常人的喜怒哀乐得不到有效关注、合理宣泄,现阶段师生关系的不尽人意,与育人观的偏颇不无联系。因此,花大力气改变育人观,已是刻不容缓。

而作为教师本身,则应大力铸造自身人格魅力。因为,这是“教者乐其教,学者乐其学”的亦朋亦友、良师益友型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基石。

学识广博、才艺丰富、专业技能精湛、个性慈善,最好还能语言幽默风趣等等,是教师吸引学生的魅力所在。但要铸造自身的人格魅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以更多地得到学生的尊重,我想最根本的是懂得尊重并知道如何尊重学生人格。要知道学生是人,是充满思想具有人格尊严的人。做老师的,万不可把学生当作器物瞎摆弄。要知道以气压人,只会收获抵触,导致在学生的心里名录中将你从可接纳者淘汰出局,而拒你于心门之外的悲剧。提倡走近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就是要我们换位于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懂得尊重其人格、思想,尊重其感情、言行,甚至尊重他们的幼稚和天真。

四、和谐师生关系与疏导校园情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某种程度讲,师生关系的紧张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及需求的不适应所致,由此引发了学习负担过重、德育实效性不高,厌学情绪渐滋暗长等矛盾的产生。和谐教育正是抓住了这个矛盾,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发展水平与需要出发,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规律,力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和谐,追求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这种最大化地发挥教育教学活动效用的理想境界,对于我们讨论和谐师生关系,应当说大有借鉴。

除了如前所述的评价体系与育人观的转变,教师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和谐师生关系重要的是教师应不断提高施爱能力。教师的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而鉴定这种能力的有效方法,就是疏导校园情景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一般来说,凡是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都喜欢逆向思维。如果教师能够以逆向思维作为一种认识手段,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学生对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从而收到正向思维所难以达到的效果。眼下的学校德育和学生在社会上遇到的活生生的现实常常发生冲突,学生在看到光明背后的“垃圾”情况下,产生肮脏感和受骗感,从而产生逆反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恰当运用辨证思维,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在为学生逐步接受中增强教育的效果,并鼓励学生积极的逆反心理。

同时,要积极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的立体教育模式,尽量消除其中的不和谐音调和消极因素。

篇5:和谐师生关系总结

转眼间一学期又已经结束了,总结一学期的工作发现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要采取主动。教育学生的过程复杂而艰巨,任何学生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教育好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有一颗平常心,能容忍学生犯错误。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要主动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切记不可一味呵斥;老师自己有失误,也要主动向学生道歉,求得学生的谅解。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但不会损害老师的形象,而且还会有效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教材改革是推进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而教学改革将是一场更持久的、更复杂的攻坚战。事实上,课程方案一旦确定,教学改革就必然成为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就将流于形式。所以,我认为,教学改革,理念先行!

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

21世纪是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上来。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学校的活动、教师的行为,必须充分考虑到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自觉地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老师们: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具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二、正确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

课程体制是由课程观决定的,有怎样的课程观就有怎样的课程体制。要实现课程体系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课程观念的现代化。从课程体制来看,具有普及功能的素质教育课程体制和具有筛选功能的应试教育课程体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制。从教育观念和课程观念来看,我们这个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由于“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读书为了科举应试、跳龙门、谋高官的思想观念已根深蒂固,因此改革传统的课程观尤为困难。要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现代化,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课程体制,就必须进行课程观念再变革,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构建开放的大课程体制!

1、重视课程的创新价值

学科本位主义就是片面地强调自己所从事研究或施教学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贬低或忽视其他科目的作用,为自己的本门学科争取过大课时比重的片面观点和行为。它是课程变革中的“大敌”,因此,摒弃学科本位主义是编订和实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只有摒弃了学科本位主义,才能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所以,在知识经济新背景下,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缺点,一方面要加强学科课程内部有关科目之间的横向联系;另一方面应加强新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树立必修课、选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这一新观念。

2、构建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和谐发展的基础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21世纪,知识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淘汰。人类社会现有的知识,只代表过去的认识水平,可能陈旧,也可能将由于新的发现而更新。教育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益、更大限度地开发人的学习潜能与创新活力。

教材、教师、学校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正在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学校教育应当使学生广泛了解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丰富知识,比较全面地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跳出学科看教学”,努力做到让必修课、选修课和研究性课程的建设

“面向日新月异的社会”,“面向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向迅速发展的高新科技领域”。

三、建立师生互动、平等交往的课堂教学运行新机制

1、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没发生教学!当前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这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了学生对教师的怨恨和抵触情绪,师生关系处于冲突和对立之中。这种现象必须改变!改变师生关系,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会体验到信任、友善、理解、宽容,能感受到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从而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也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2、注重开放和生成开放对应于封闭,生成对应于预设。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开放,从教学内容角度讲,意味着科学世界(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基础,是科学世界的意义之源,教育也必须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师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要尊重“儿童文化”,发挥“童心”、“童趣”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讲,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是作家笔下被动的小说,不是画家笔下波动的图画,也不是电视电影面前无可奈何的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才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四、让学生生动、自主地发展

1、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学习者通过不断“学”的实践,才能学会学习。把老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获取自己的体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书本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只有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心理学的有关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掌握得那样牢固,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有关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和能力。计算机网络教学为学生动手操作提供了可能。

2、为学生的个性的张扬提供充分的空间

“让每个人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观点。个性是创造的前提,千人一面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教育应当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机会,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空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孩子一些权力,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

3、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成长无法代替,发展必须主动!培养健全人格、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是促进学生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素质的形成是一个持续不断内化的过程,内化的不可代替性决定了教育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让它充分燃烧!

4、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活动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生活中,应该更多地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理解他人、欣赏他人的同时,也能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欣赏。

篇6:和谐师生关系

应试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单向型”的。所谓“单向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担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社会道德伦理的传播者角色。

新课程要求师生关系是“双向型”的。教师要有向学生学习的勇气,同时向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掘学生优点的过程,是进行情感交流的途径。

(二)、变“功利性”为“合作型”。

互动的师生关系在师生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层次、境界。合作是现代生活中交际交往的重要内容。“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也是新课程的内容之一,在教育实践中,但凡成功的班主任,都能善于精心培养班级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制定目标,而不是包办代替,充分发扬课堂民主,师生共同参与完成。

四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效果与反思

(一)就教育的效果而言,师生关系的影响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对教师所教课程的学习兴趣。

“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

某市督导室对一所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在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中有这样两个题目,你最喜欢的学科是什么?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结果集中在一位老师身上。他们听了这位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课堂中的师生情感交融使听课者深受感动。

(2)师生关系影响学生与教师交往的频率。

学生与老师关系好,则经常与老师交往,因而容易得到更多的教益,相反与老师关系不好,则常常是有问题也不去问老师。

(二)反思师生关系是否和谐

和谐师生关系是促进教与学达到共生共长的基础。那么,我们每天可以反思:今天我表扬学生了吗?都表扬那些学生了?表扬的方法、方式如何?相应地,今天我批评学生了吗?我批评的方法方式怎样?在课堂上我今天发脾气了吗?我除发火之外再也没其它方法可以能更好的解决了吗?今天我解决师生的矛盾方法是怎样的???。我们走进课堂来看,有些老师对表扬学生的词语非常吝啬,甚至于课堂上从来都没有表扬过学生,其实我们都很清楚,学生如果喜欢你就学你这科,如果不喜欢你他们就不学你这科。

上一篇:51定时器四种工作方式下一篇:刷牙绘本教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