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纪录片观后感

2024-08-28

科幻纪录片观后感(共12篇)

篇1:科幻纪录片观后感

姓名:赵凯亮

所选课程:影视欣赏

所在院系:机电院

感想与发展

作为一个男生,最喜欢天马行空的东西了,动画片什么的也是最爱,因为那是凌驾在想象之上的东西,不为现实所约束,充满了未知与震撼,非常有趣。自然而然最喜欢的电影就是超现实的科幻片了,下面就谈谈我对几部相关科幻电影的感受吧。

对于很多喜欢科幻电影的人来说,《骇客帝国》无疑是一个经典,一个划时代的作品,一个里程碑。《骇客帝国》给我的感受就是震撼。震撼于新颖的题材,震撼于华丽的特效,震撼于精彩的打斗,震撼于精巧的故事,让人深深的感叹竟然还有这种不可思议的情节与画面。不同于很多现在的科幻电影,空有华丽的特效与包装,故事情节却老土加幼稚,太过肤浅与敷衍。骇客帝国的故事本身就非常有创意,把我们平时正常生活的现实世界设定为一个虚拟的世界,其实是由机器人创造的一个矩阵,矩阵中的人类同样由机器人所创造。而真正的世界由于人类在和机器人的战斗中落败而被机器人所控制。机器人通过把人类放入矩阵的虚拟世界来获取所需的能源。通过人类的抗争与奋斗最终打败了机器人换来了和平。《黑客帝国》是一部意义很深刻的电影。就我看来揭示了人与网络以及机器的复杂关系。

谈到《黑客帝国》就不由让我想起另一个经典系列-《人猿星球》,最近上映的《猿族崛起》正是该系列的前传。之所以会想到这部电影是因为它的视角和题材同样非常新颖,用非常奇特的思维让猿人统治人类,而人类反而退化成野兽,这和人们的常识和想法大相劲庭,甚至说连想都想不到。通常人们总是自然而然的认为社会总是会进步,向着高科技智能化方

向发展,前景一片美好。而《人猿星球》却给我们展现了另一番景象,人类倒退到甚至不能说话,无情的人猿所奴役。而这恰恰讽刺了美国的种族歧视,深刻尖锐的批判了当时的等级制度,以及人类的无知。虽然由于年代较早,并没有什么华丽的特效,老实说刚开始看的时候郁闷了一把,觉得太粗糙了,特效坑人,剧情还缓慢,差点看不下去,可是越看越精彩,越起劲,到影片最后忍不住让人拍案!真是差点错过了一部好电影啊,绝对是一部有内涵的经典科幻片。

去年非常火的一部影片《盗梦空间》也是一部非常规的科幻电影,它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也是我非常欣赏的一位导演,相信喜欢电影的人对他肯定不会陌生。《盗梦空间》讲的是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梦境,加以夸张给我们展现了一段神奇的冒险,通过层层的梦境,交织出华丽与惊险的篇章。本片主人公科布本和妻子都是造梦师,通过进入别人的梦境盗取别人的秘密来赚钱。后来由于进入的梦境太深,妻子分不清现实与梦境,错把所在的梦境当成了现实,不愿离开。为了让妻子脱离梦境回归现实,在她心中播下了这不是现实的思想种子,虽然成功的让她回到了现实,但也让她始终认为所在的世界不是现实而是梦境,最终悲剧收场….而为了再次见到自己深爱的孩子,再次展开了冒险。本片既让人感觉惊心动魄又让人感动与伤感,科幻只是一层外衣,情感才是核心。因为讲的是梦境,所以很多场面都是宏大与华丽的,让人着实享受了一场视觉盛宴。其中有一场在失重状态下的打斗,非常新奇异常精彩。《盗梦空间》算是一部烧脑片,整个故事逻辑性很强,而这也是诺兰的一贯风格。尤其是关于最后主人公是回到了现实还是梦境的讨论,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实像这种类型的电影想要获得好的口碑实属不易,而以上几部都是口碑和票房的双赢者。

下面来谈谈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部科幻是电影诞生于1897年的 《机器屠夫》。后来以特技摄影的创始人而著称的梅里爱以,在1902年推出了经典科幻片《月球之旅》。从那以后,科幻电影作为一个主要片种,与其它电影片种一起成长,并相互借鉴。之后很多

著名的科幻小说相继该改编了电影,如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英国作家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威尔斯的《隐身人》、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等等。1926年,德国电影界推出了默片时代最伟大的科幻巨片《大都会》,这部影片的影响力远远超过科幻艺术领域,被视为二十世纪十大影片之一。《大都会》代表了电影界内部在科幻艺术领域的原创能力,也把科幻电影的艺术性提高了一大步。正当科幻电影稳步走向更深的艺术殿堂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中断了这一进程。二战以后,科幻电影开始复苏,大量科幻经典的再拍摄成了其中一个重要力量,这其中当然要数1953年的《星迹战争》影响最大了。

50年代,日本电影人制作了一部非常成功的系列科幻电影《哥斯拉》。这是一个身高百米,沉睡千年的恐龙式巨怪,在原子弹袭击东京时被惊醒,从此与人类为敌,有着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悲剧色彩。1968年,《太空漫游2001年》和《人猿行星》两部巨片相继问世,使那个时代的科幻电影达到了高峰。《人猿行星》改编自彼埃尔·布尔的同名小说,影片细致地表现了人类文明的困境和危机,片尾处主人公在自由女神废墟上的镜头堪称科幻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同年出品的《太空漫游2001年》改编自克拉克的同名科幻小说,也吸取了《童年的终结》等作品的一些思想。该片成本巨大,场面恢宏,也忠实地体现了克拉克原作的思想主题:在渺小的人类面前,宏伟的宇宙完全是一种冷漠的存在。这部影片在电影语言上精雕细刻,堪称艺术精品。

1977年,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与观众见面。这部影片不仅挽救了每况愈下的科幻电影市场,而且开创了科幻电影的新时代--高科技时代。而真正在艺术水准上给科幻电影以提高的,是斯皮尔伯格。斯皮尔伯格从小便养成了电影思维的习惯,并且把科幻作为其电影生涯的主要题材宝库,《E·T》的诞生,标志着艺术在科幻电影中的胜利。这部影片的特技并不复杂,情节也很简单,能够赢得世界各地不同种族无数观众的,是影片的童真情怀与浓郁的感情色彩。90年代斯皮尔伯格的《终结者》电影特别是续集中的电脑特技水平开创

了九十年代的特技新水平,其中液体机器人的变形能力着实让人们吓了一跳。1999年出现的《黑客帝国》就不用多说什么了,只能说给20世纪电影留下了一个出色的结尾。

随着科技文化的日益发展科幻电影一定会更加蓬勃发展。

篇2:科幻纪录片观后感

不用多说,3D创造出的潘多拉星球的奇幻景象,美不胜收,无与伦比,任何一个看见这些美丽景象的人都会深深的喜爱上这个魔幻的星球。相信卡梅隆这十二年的心血没有白花,所谓视觉的一场饕餮盛宴也不过如此了。

可是纵观整个故事情节,再看卡梅隆自己这十多年的经历,让我不得不怀疑这阿凡达的故事不过是卡梅隆个人的一次虚拟人生罢了。

故事从一个因战争失去行走能力的海军陆战队员杰克的一次阴差阳错的外星任务开始,在人类殖民外星获取资源的背景下,杰克替代了因意外死亡的博士哥哥,参与了一个由人类意志控制克隆外星人从而打入外星人内部的`潜伏任务,从而去研究外星人和外星生物。这个任务隶属于一个科学团队,而与之平行的另一个团队是驻扎在这个星球的以获取攫取超导资源为目的的军队。

与任何卧底的无间道电影情节一样,卧底者一定会迷失自我,一定会发现自己本我面目下的那个真我,而到了最后也一定会激发出那个心底最深处的超我。杰克在卧底外星纳为人的过程中,被这个热爱生命,倡导生态平衡的异族所感动,在成长为一个合格的纳为武士的过程中,他从中得到自己生命的另一次升华,重新认识了这个自然。他在视频日记里也对于自己任务的正义性产生了怀疑,对人类的这种移民模式产生了动摇。

正义与利益总是站在两个不同的面上,抉择其实就是或顺从或背叛,杰克选择了后者,他在超我爆发的瞬间,降服了魅影,成为了纳为人的领袖——魅影武士,他以一个克隆人的身份获得了与人类侵略者战争的统领权,这个战争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保卫家园。

这场战争在外星人就快全军覆灭的时候,隐藏在这个星球上的统管万物的爱玛之神终于出现了,它召集了数以万计的外星猛兽,在关键时刻拯救了纳为人和这个星球,自私的人类以失败者的身份被赶出了潘多拉星球,正义再一次战胜了邪恶。虽然是个英雄抱得美人归的美好结局,但以暴制暴终究成为了关于这部电影我心底的遗憾,看着无数勇猛的冷兵器外星武士在人类的炮火下如蝼蚁般丧生,看着人类邪恶的指挥官那灭绝自然的指令下达的瞬间,我不禁再次对于人类生存的方式和途径产生了怀疑。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什么?文化与物质的双重进步?其实说白了就是人类对于吃喝玩乐等享乐追求标准不断提升,人类不断向大自然获取资源,美其名曰征服这个世界。在潘多拉星球,弱肉强食的法则差点就再次被证明,如果不是最后那诡异的神灵召唤,正义的弱民终将覆灭在地球人强大经济利益追求之下。

故事说到这里,也就解释了开篇我的悲哀,在阿凡达故事的背景下,那些珍爱生命保卫家园的正义的外星人是怎么样都战胜不了邪恶的暴政和资源掠夺者,到最后,也只有祈祷神灵保佑,才能夺取这岌岌可危的胜利。正义与邪恶的较量中,正义总是那么的弱小,如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那些正确的、先进的世界观总是无法战胜那些扭曲的灵魂和金钱至上的价值观体系。

个人猜想:卡梅隆在十二年的偏门(成为了一名气象学专家)探索里,或许已经改变了自己当初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对自然的了解里,增加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知道了人性的片面与孱弱,遂拍了此片,用最高科技的三维手段制造了一个全新的美丽的自然体系,来向这个现实的大自然致敬,用人类的失败来换取自己内心对于地球深刻的爱。

最后一个片段,杰克抛弃人类肉体,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纳为人的时刻,就像凤凰涅槃般,在新的意识形态和躯壳里,卡梅隆在自己虚拟的外星人生里得到了重生。

篇3:科幻电影长城观后感

“我觉得恰恰相反”,张艺谋回应道:“之前网上的批评是猜想的,电影都没有看就下结论?” 张艺谋解释:“马特-达蒙扮演的雇佣军一行来中国的目的是龌龊的,是为了窃取火药秘方发财。当一个为了钱财的雇佣兵看到中国军队那种勇敢、奉献的精神,自己被感染并发生改变。马特对信任和牺牲有了新的认识,所以这是一部关于英雄成长的故事。”

对片中众多年轻偶像演员参演,张艺谋表示选演员都是角色需要,自己并不刻意凑“鲜肉”。“每个演员都是根据角色选定的,他们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考核”张艺谋说。“王俊凯的表演非常出色,而景甜试镜也是非常残酷和艰苦的,48小时内根据英文剧本和台词达到表演要求,2米8的长矛要在吊威亚的情况下挥舞,非常不易。”而王俊凯也坦言,试镜的时候紧张的不敢说话。在拍摄过程中,受到了张艺谋导演特别的考验。被关在小黑屋里根据设定的条件,演出悲伤、崩溃等情绪,一度落泪。

而面对近来观众对于“小鲜肉们演技不佳”的批评,张艺谋认为“没有不好的演员,只有不好的导演”;既然选定了演员,导演就应该调动演员,指导配合完成表演。

《长城》从接到剧本到现在,已经快三年的时间。一千人规模的剧组光翻译就有100多人。张艺谋坦言,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中,中美团队有大量需要协商与沟通的内容。

而主演马特-达蒙,更是在《金陵十三钗》时就有过接触,后由于档期原因没能合作。这次出演《长城》开始又是档期原因未能合作,两个月后突然“柳暗花明”最终出演也是圆梦。张艺谋表示:马特-达蒙为人谦和友善,曾获得金球奖最佳编剧的他,在拍摄时针对台词给出多种方案,但他未来是否自己当导演还在考虑中。

各种威力强大的精巧机关,镇守长城的神秘军队无影禁军,将长城变成巨大的陆上航母,而他们的对手就是上古神兽饕餮。预告中战斗场面恢弘壮大,处处显露出的中国文化元素,更表明张艺谋从未放弃“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初心。

电影中的无影禁军分属五个不同的兵种,各军各司其职,协同作战。虎军是工程和机关部队,操控着长城上各种威力强大的精巧机关,和弓箭部队鹰军一起,负责远程打击;熊军和鹿军则是两支主力近战部队,熊军厚重鹿军灵活,他们将和饕餮贴身肉搏;还有套着飞索的鹤军,她们手持长枪从高空跃下,利用重力各种角度全方位进攻,这些在预告中都可以看到。

而影片中的饕餮,每60年一次降临人间,它们并非无意识的野兽,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掠食人类”。在预告中,饕餮首度以群像现身,速度极快,有组织的疯狂地攻击人类、摧毁建筑物,战力极其恐怖。

据悉,《长城》将于12月16日上映,届时全国的观众将领略到一场长城上的饕餮大战。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1.科幻电影长城观后感

2.张艺谋科幻电影《长城》观后感

3.贺岁饕餮巨制《长城》观后感

4.抗战电影《勇士》观后感

5.电影《惊天破》观后感

篇4:年度科幻影片《降临》观后感

军方离开之后,男主说,好故事。

“是假的,但是有效。”身为语言学家的女主转头一笑。

《降临》 根据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改编,无疑是去年最受期待的科幻电影,只是国内档期一拖再拖,到了今年1月下旬才上映。作为一部讨论初次接触外星人的电影,它非常罕见地把学习交流沟通的过程作为了核心。其他科幻电影里,破译外星人语言的过程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是使用没有解释的超科技,要么干脆让外星人自带英语技能。而在《降临》里面,它成为了头号问题:面对一种完全陌生的语言,你要如何学习理解?

这个问题,人类其实并不是第一次遇到。

袋鼠的故事:第一次接触时,你怎么知道对方在指什么?

女主班克斯博士讲的这个故事,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都市传奇;但kangaroo一词真的来自澳洲的古古·伊米德希尔语对袋鼠的称呼 gangurru,这一点已经被后来的语言学家证实。1770年7月12日,库克船长手下的博物学家第一次在日记里写下了这个词,用的拼法是kanguru。巧合的是,那个博物学家也姓班克斯。

所以,如果你是班克斯,第一次见到了那个跳来跳去的大玩意儿,你要怎么知道土著人说的到底是这种生物的名字,还是在问“你说啥”?著名分析哲学家蒯因把这个问题称为指涉不确定性(是的哲学家就爱起这种不明觉厉的名字)。如果一个土著看到了一只袋鼠,对你说“康格鲁”,那他说的是什么呢?“看,袋鼠”?“嘿,食物来了”?“走,打猎去”?“(这玩意儿在跳,说明)今天要下雨”?“哟,一条袋鼠尾巴”?

这问题解决起来其实也没那么难。只要指着边上的一棵树再问一遍,如果对方给出了完全不一样的回答,那基本可以肯定他不是在问“你说啥”。而如果指着另一只袋鼠问“这也是康格鲁吗”,就又能很大几率确认对方是不是在说打猎,诸如此类。但前提当然是要沟通。这一点上,班克斯博士对军方的抗议是完全正确的——只靠脱离上下文的音频,当然不可能破译一种完全未知的语言;你必须和对方沟通交流,才能尽可能消灭指涉不确定性。

其实历史上大部分的第一次接触,甚至连这都不需要——因为很容易找到中介人;而就算没有中介,双方也不必依赖语言学家的破译,就能很快在沟通和交流中建立一种粗糙的混合语言。大名鼎鼎的“洋泾浜英语”,就是英语和上海话结合的混合产物。当然,这样的语言通常是贸易中产生的,不会被用来表达复杂含义,造成误解也不至于(像电影里那样) 有什么严重后果。

而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让双方接触许多年,新生的孩子在这样的语言学环境里长大,这些孩子就可以真正熟练地同时掌握这两种语言,甚至可以把那种粗糙、词汇贫乏、语法残缺的混合语,凭借语言本能改造成一种真正的语言。新加坡式英语,就是这样一种改造的产物:虽然它确实还是以英语为基础,但它的词汇和语法已经大量被汉语和马来语等所影响,让它足以成为一种稳定而独立的新语言。至于像日语这样由阿尔泰语和南岛语混合而成的语言,经历了太久的变化,以至于除了语言学家,其他人根本不会发现它的融合痕迹。

可惜在《降临》电影里没有这种奢侈。预告片展现了外星人到来是如何加剧了不同国家的冲突,因此女主角只有很短的时间来破译。但是学会外星语言所带来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料。

(从这里开始,就要进入剧透环节了。)

学一门语言,真的就学会了一种思维吗?

电影的核心情节是(最后一次剧透警告):拜访地球的外星人其实能够看到未来,而这种超能力来自它们的语言。班克斯博士在学习这种语言的过程中,也逐渐掌握了这个看到未来的本领——而贯穿全片的关于她女儿的闪现画面,并非她的回忆,全都是她用这种能力所见到的未来片段。

语言决定思维,学习语言也会改变思维,这就是电影里提到的那个名词“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所预言的。这个假说在二十世纪的语言学界引发的完全是腥风血雨,甚至直接影响了文学和思想界——乔治·奥威尔在《1984》里所设计的“新话”,通过控制语言来控制思想自由,就是遵循了这个路线。

这场争论最广为人知的产物,应该是“爱斯基摩语里有超过一百个关于雪的词语”这一说法。沃尔夫认为,爱斯基摩语里诸如落下的雪、地上的雪、压实的雪等等都使用了不同的词语,而他们也会认为这些雪是不同的东西。然而,后续的研究表明沃尔夫误解了此前人类学家的结果。爱斯基摩语的确能找到许多和雪有关的词,但是其中大多数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变化形式,有些是含义和雪相关但并非直接指的是雪,有些是因为方言和邻近语言导致的一个词的多种形态。原始爱斯基摩语的真正表示雪的词根,其实只有三个而已。最重要的是,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细分和变体,但爱斯基摩人并没有因此就忽略了它们的相似,失去对“雪”这个整体概念的理解;正如虽然职业画家会对不同画作有很多专业名词区分,但这些画在他们心中都还属于“画”一样。

虽然这场争论尚未真正平息,但勉强概括的话,沃尔夫所设想的那种强决定论是没法成立的,语言不会让人的思维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弱一些的影响倒是似乎存在的:比如,还记得那个创造了英语“袋鼠”一词的古古·伊米德希尔语吗?这种语言里只用东西南北指示方向,而从不使用前后左右。如果我看一部电影,事后回忆情节可能说“主角向前走来”,但古古人却会说“他向北走去”(如果观看时把电影屏幕掉转180度,他事后就会说“向南走去”)。这种时刻对方位的敏感,让他们说话时必须不断提及方位名词,也让他们不管怎么走路都不会转向、在室内也能清晰辨认东西南北。这种影响虽然和沃尔夫想象的相当不同,但终究也是一种十分有趣的影响。

沃尔夫面临的尴尬还有一点:他在想象中夸大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区别。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相当多语言学家认为,人类语言之间有非常大的共性,所以就算语言影响思维也很难有天翻地覆的效果。但《降临》不一样了,这可是外星语言。它和它所代表的思维方式,确实有可能和人类有非常本质的差异——所以,都是什么差异呢?

电影里没有告诉你的:关于看见未来的一切

在《降临》的原著小说,姜峯楠的《你一生的故事》里,用了大量笔墨讨论外星人是如何看到未来的,相应地身为理论物理学家的男主人公也有大量的戏份。不过大概是编剧认为这段太难,电影版里被一掠而过了,只剩下一个细微的暗示,也就是其他物理学家在通讯时说,我们觉得很简单的数学,他们却觉得很复杂。

但没关系,我们在这里代替电影试着讲一下。

我们初中的时候都学过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出射角。既然是定律,似乎谈不上为什么——但是,这个定律有一个特点:光沿着这条路从起点途径镜面再走到终点,所花的时间,是所有可能路线中最短的。

只有这个特点没啥,可能只是巧合。但是如果你还记得高中学的光的折射定律,拿它算一下,你会惊讶地发现,按照折射定律规定的路线,光所花的时间,居然还是所有可能路线中最短的。甚至还可以向外推广, 不管光走了怎样的奇怪路线,它都会抱住极端情况不放;而从这一条规则(也即“费马原理”,嗯,就是费马大定理的那个费马),就足够推导出正常情况下我们知道的光学定律。看起来,正常的光学定律,和这个费马原理,好像是看待同一件事情的完全不同、但又相互等价的两种方式。

两种方式也就罢了。但你越是仔细思考这个费马原理,越会觉得它不对劲。光又不长脑子,它怎么可能知道哪条路线最短呢?而且光在反射的那一瞬间还没抵达目的地,它怎么知道目的地在哪里并依此计算出角度呢?而且,光究竟是为什么要遵循最短路线呢?

更不可思议地是,这一点竟然还不限于光。如果我们向空中抛掷一个小球,这个球会按照牛顿定律加速,这一点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小球的运动居然也满足一个“最小”,只不过这次不是时间最小,而是“动能减去势能”最小。只需根据这个原理,就能推导出整个牛顿力学。

别说牛顿力学了。今天物理学的所有定律,都有另外一种看事情的方式。而这个方式的特点,都和费马原理一样。仿佛这个世界已经“知道”要发生什么,并“审视”了指向目标的所有可能路线,最终“选择”了一条成本最小的路。

难以置信。

今天的物理学家会用波粒二象性的原理来解释。当光发射出去的时候,看起来是一个光子朝一个方向前进,但它同时还是一种波,在向外扩散。它们确实是走过了所有可能的路线,只是那些“错误”的路线上,波会相互干渉抵消,只留下“正确”的路线。老实说,这个解释依然很难懂,依然很反直觉,但至少它不依赖于什么奇怪的全知全能、预见未来或者时间旅行。

但姜峯楠在他的小说里则选取了一种浪漫主义的解释。在他的设定里,费马原则真的代表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名为七肢怪的外星人就站在了那一侧。对它们来说,“目的论”的世界观才是自然而然的,先知道目标然后选择通向目标之路才是正常的思维方式;相反,人类这种走一步看一步的“因果论”世界观才是奇怪的。所以人类觉得很难的物理定律,七肢怪觉得很简单,反之亦然。

而等到女主角学会了它们的语言,根据浪漫主义的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她也掌握了这种看到未来的方式。

只不过,正如光在两种世界观下都遵循同样的路线,在小说中,人在两种世界观下也遵循了同样的行为。或者说,你能看到未来,但你不能改变它。

我看见了你一生的故事

电影《降临》最后的核心矛盾冲突落在了国际政治上:外星飞船在多个国家同时抵达,激化了各国间的猜忌,需要女主角利用她新习得的外星语言来化解。但原著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并没有这条线索。它的落点是个人体验:你看到了你的未来,看到了女儿,看到了她的死。你要怎么做?

答案是什么也不做。不能做,但更重要的,是不想做。

无数神话、小说和电影都触及过“预知未来”这个主题。你看到了未来的灾难,当然要采取行动。有的作品里你成功了,有的作品里你无论做什么都于事无补,有的作品里恰恰是你的行动导致了这个灾难,有的作品里你在一切尝试都失败之后终于还是回到起点,沉默地等待命运的降临。所有这一切,都是人之常情。

但是《你一生的故事》里的女主角,学会了七肢怪的语言、理解了七肢怪的思维方式的路易斯·班克斯,已经不需要遵守人之常情了。

迄今为止,人类是我们已知的唯一智慧生命。所以想象一种非人智慧要如何思考,是极为困难的。但姜峯楠成功了:他让读者理解了一种目的论的世界观,也让读者懂得了女主角的选择。在他的描绘中,从费马原理出发,一切都已经固定。改变自己的选择、不去抵达自己看见的终点,这种行为不但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根本无法想象的,正如现实中的人类不可能预知到未来一样。宇宙避免时间悖论的方式,不是给物理学打补丁,而是给人的自由意志打补丁;当人得以预知未来时,她的自由意志观便随之改变,让她只能去实现未来,别无选择,别无所求。

《降临》上映之后,一些原著党对这一改编方式表达了失望。诚然,在荧幕上讲解费马原理是太过困难,没有世界范围的矛盾冲突也不符合好莱坞科幻片的一贯常规。脱离原著来看,这部电影的故事和技巧已经非常完整成熟了,无可指摘;但是对我来说,原著小说的焦点不是语言学也不是物理学,不是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也不是费马原理。小说以女儿的死去为开头,以女儿的诞生为结尾,作为读者的我心碎地看着路易斯预知到了这一切,却坦然地接受了这一切;她看到了这个世界的完整面貌,在我们都沉浸并挣扎其中的时候,只有她跳了出来,做出了没有任何人类会做的选择——

篇5:硬科幻电影《降临》观后感

在过去的几年里,秋季档已经成为了明星阵容主演、作者型导演借以表达崇高思想、且具有奥斯卡潜力的大预算科幻电影上映的主要阵地。从 年的《地心引力》开始,其后是 年和 年的《星际穿越》和《火星救援》,虽然这些电影每一部都很精彩,都别具一格兼具娱乐性,但 年上映的《降临》才是目前为止最好的一部。

简单地说,《降临》不可思议。导演丹尼斯·维伦纽夫此前采用的题材类型有儿童绑架(《囚徒》)、卡特尔战争(《边境杀手》)和精神分裂双重身份(《宿敌》),这次他重拾起了有些过时的第一次接触科幻题材,并凭此制作出了到目前为止他最好的电影,这种结构缜密的观影感受让你震惊、绝望,迫不及待地想要再看一遍。现在我们对《银翼杀手2049》也大可放心,因为它在完美的导演人选手中。

篇6:科幻电影《上海堡垒》观后感

昨天晚饭后,妈妈带我去看电影《上海堡垒》,这部电影我惦记了很久。电影讲述了地球遭到外星人母舰的突袭,抢夺资源“仙藤”,一群年轻人奋力保卫地球守护人类希望打响最后一站的故事。这是一部科幻电影,很精彩,观看过程中我一边看一边给妈妈讲解。

上海堡垒观后感——勇者无畏 卢泽凯

前几天我看到了上海堡垒的预告片,预告片里有战甲、火炮、新式无人机还有一些叫不出来名字的武器。里面炮火连天,看上去像是一部科幻战争电影,一定很酷!从此以后我就特别想看这部电影。在星期五,也就是今天,我终于可以看这部电影了,我迫不及待冲进观影厅。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有时激动无比,有时满怀期待,有时无比绝望!

里面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指挥官江洋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保护上海的决心:在一次保护能量源——仙藤的行动中,外星机器人“捕食者”为了保护自己的母舰进去了上海唯一一个能打败外星人的巨型火炮里。因为“捕食者”的入侵,火炮无法瞄准攻击外星人。江洋知道后让火炮里的人锁定他的位置,朝他的方向开火。火炮里的人听到消息后立刻锁定,紧接着发射出了一道猛烈的激光……在千钧一发之时,江洋一个急转弯把飞机开到了别处,激光直接射中外星人的母舰,人类获胜了!勇者无畏,江洋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我会不怕困难,永不放弃!在新社会里绽放出自己的光芒!相信我一定会更棒的!

[初中组]记《上海堡垒》

池上听雷阶前看雨,花开千年人犹不老,终究只是年少时的梦想。

——题记

的上海,德尔塔文明的炮火覆盖了整个夜空,一层脆弱的泡防御挡住了上海堡垒,很快泡防御被摧毁,上海被迫陆沉,江洋再也找不到林澜,还有 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战友,直到十一年后战争结束,当江洋回到这个熟悉但陌生的地方时,他收到了十一年前上海陆沉前林澜发给他的信息,穿过十一年的时光,他竭力想听清林澜在对他说什么,但是那张面孔越来越远,越来与模糊......

林澜之于江洋,就像茅德冈之于叶芝,也许林澜也不知道她对江洋的感情是什么,生活有时候很奇怪,我们也许会像江洋和林澜一样与一些人在错身巷与一些人相遇,我们竭力想让对方明白自己的内心,但你却不会告诉他,那怕让他消失在巷子的尽头,多少年以后,当你再想起这些尘封已久的故事时,只会觉得遗憾和难过,始终埋藏在你的心底,像一只小野兽,不时的咬你一下,我们不停的伤害别人,只是想找一个理由留在他的身边,你怕从此浪迹天涯。

在这个故事里,林澜始终没有对江洋讲过她的心,我以为这个故事的悲剧不在于林澜死了,而是穿过十一年电波中残留的光阴,江洋隐隐约约看见过去的林澜在对他诉说着什么,但如同隔着群山万壑,听不见声音,知道电波耗尽,再无人回答。我们与很多人一错就是很多年,我们等着对方猜透自己,我们等着对方找你聊天,但我们的犹豫使我们再也等不到他了,我们和他们在一起感到不耐烦和生气,但当他们真的从消失时,你会怀念吗?多少年后,江洋去了斯德哥尔摩,按图索骥找到那个只有黑色和白色的咖啡馆,喝上侍者端上的咖啡,循着弦声的余韵推敲过去的因果,但一切已经水一样化去,唯余白白茫茫一片。有些瞬间的存在就是为了缅怀,有些笑容的绽放仅仅为了被回忆。我们从来都不留住现在的时光,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那些熟悉的笑容,在残破的记忆碎片中,去倾听对方的心声。

夜深人静的时候,也许会拿出一部老式的军用手机,二十五条信息慢慢的流动,时间仿佛又回到了十一年前,隔着漫长的时空,她的声音像一张网一样慢慢将他遮住,他也许会起身,来到三十楼,坐在那张沙发上,删除最早的一条信息,在漆黑的夜晚里,静静的等待,等待那清脆的来信铃声......

《上海堡垒》观前感

《上海堡垒》这部电影很多人都已经听说过了,自从《流浪地球》开辟了中国科幻电影的里程碑后,《上海堡垒》这部号称是“史诗巨作”的科幻电影的也要上映了。其中,网友们对《上海堡垒》最担忧的可以说是剧情和特效,剧情不好特效再棒也只是一片眼花缭乱,特效不好当然看着也没意思,不过这些只有等到八月九号电影上映的时候才能分晓。但是,真正让网友们炸开了锅,并且让许多人对此片失去信心的一个消息,绝对是——男主角江洋竟然由鹿晗扮演!

如果说小鲜肉的代名词,十有八九的人要说鹿晗。如今让小鲜肉鹿晗去演一个“史诗级科幻灾难片”的男主角,真的行吗?几乎所有人都说,不行。这不是毫无依据的,鹿晗演的似乎都是些青春偶像剧,属于那种皮肤永远白白嫩嫩,发型永远不乱的明星。更是因为说话软绵绵,皮肤白的像女人,被人戏称“上海堡垒的女主角是鹿晗”,同时在《上海堡垒》本身的预告片里,鹿晗说的话同样软绵绵,没有意思拯救世界的感觉。网友们是骂声连片,连导演也被连累了:干嘛要选个娘娘腔当主角?

但是我要为鹿晗鸣不平。当然我不是鹿晗的粉丝,我也一点都不喜欢鹿晗——准确的说我都不追星。在认识一个是鹿晗粉丝的同学前,我甚至以为鹿晗是“鹿哈”。言归正传,说实话,我比较赞同网友的想法,但是这样的骂,却非常不对。

“网络喷子”、“键盘侠”这种人专门用键盘来攻击人,他们用键盘输入一条条侮辱人的信息,肆无忌惮的攻击别人,然后哈哈大笑。虽然这没有任何肉体上的攻击力,可是对人的心灵却是伤害的无比透彻。鹿晗这种明星并没有怎么伤害网友们。很多人都说:“有鹿晗这种人参加演的影片,不看也罢!”可是我就想告诉他们:“你们讨厌鹿晗,觉得他娘娘腔觉得他小鲜肉都可以,但请不要说出来伤人的自尊心好吗?你讨厌他,你不看他的影片不就得了呗!干嘛要在背后捅一刀?攻击别人让别人难堪有那么有趣吗?”

这让我想起了蔡徐坤事件。如果经常刷抖音大家一定会知道,在抖音里面对于蔡徐坤是各种骂,有的根据谐音,有的恶搞有的写首藏头诗,反正把蔡徐坤贬的猪狗不如!我不知道为什么他们讨厌蔡徐坤,但是网络暴力请适可而止!!!那些键盘侠们,请不要再攻击人了!

篇7:科幻电影《灭绝》观后感精选

​电影一开始用了男主的画外音,进行了一段灵魂发问,也就是大家也最长被困扰的问题:我们每天这么重复,到底有什么意义,工作,回家,再工作,再回家~~~我是谁,我的妻子是谁,我的孩子是谁,我真的了解他们吗?我真的了解自己吗?然后忽然外星人就入侵了,一顿扫射,死伤无数,看的我一脸懵~~要不是片名就叫灭绝,估计我就要砸电脑了~不过接下来画面一切,原来只是男主的一个梦。在后面的日子里,男主依然不停的在做梦,全是有关于人类毁灭的片段,这时候我在想如果后面的结局是所有事情都是出自男主想象,都是一个梦的话,就要写1000字的硬评骂死导演。

​不过导演的叙事方法很巧妙,在接下来的剧情里,他又引导我去猜测这些都是男主的第六感,人类在面对末日的时候,很多潜藏在身体的能力就会觉醒,只不过有的人觉醒的早一些,有的人觉醒的晚一些~我甚至期待后续剧情里会有超能力的出现,毕竟男主是出演过蚁人的龙套。

​最终,外星人还是来了,那些在天空中的漂浮光成了实实在在的飞船,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攻击,人类在猝不及防下,损失惨重,不过还好,人类依然有一拼的实力,因为时代设定是在未来,这个时候我们的科技已经相当之高.......我很佩服编剧的脑洞,因为之前大家想象的外星人都是科技力量远超于我们的,却从没想过,势均力敌的外星人来袭,会是怎样一副景象。

​外星人终于揭下面纱,原来他们才是真正的人类,以男主视角所认定的人类其实都是机器人,是利用AI和先进生物技术合成出来的“人造人”。

​50年前,人类和人造人一同生活在地球,人造人几乎可以代替人类做所有事情--人造人几乎就是“人”,但矛盾同样也是巨大的,例如人造人让人类失业率大增,人造人在社会上得不到尊重.....终于有一天战争爆发了,人造人拿起了武器,把他们赶尽杀绝,剩下的人类无奈撤退到火星殖民地。在那之后,人造人彻底占领了地球,而很多人因为对当年的杀戮有愧疚,就清除掉了这份可怕的记忆,并制作了虚假的记忆给自己,男主就是其中之一,而他之前的“第六感”不过是记忆复苏的征兆。

​50年后,卧薪尝胆的人类带着深刻的仇恨反攻地球,也早就了男主眼中的外星人入侵,这时的人类已经不是当年的那群人,而这时的人造人却依然是50年的那批,他们,本来是没有直接仇恨的。一个人类在灭绝人造人的过程中,心里发生了变化,他放过了男主的女儿,救了男主的妻子,并最终帮助男主一家逃得一难。

篇8:科幻书读后感

读完《三体》,我颇为感慨。人们所说的地球末日到底回来吗?丰富多彩的地球文明会随着付之一炬吗?因此我即将谈论的更多的是的是与文明这个概念有关的思考。

曾经读过这么一段话,令我记忆犹新。它是这么说的:

毋须怀疑,文化时空和心理时空,并不是两个截然分离的概念。它们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心理是有文化沉积的心理,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精神对应点。必然把它所沉积的文化折射到时空试镜上。同样道理,文化是经心理体验的文化,它在时空错杂里寻找意义对应点,也必然将它所经历过的心理体验融合在时空试镜中。然而在了解了它们的这些内在联系之后,又有必要在形式上把它们析而为二。我相信因这段话而抒发感慨的人一定不少。文化如此,文明亦如此。由此看来,文明是因为人而产生的,现有的文明也是在人们不断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的。在我看来,不论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是一个世界的文明,都像是一条抛物线,在经历过短暂的最高点后,将是永不停歇地坠落。因此,人类的文明是走向永盛,还是在短暂的繁华后走向覆灭?倘若是后者,相信会令很多人心头一震。

篇9:科幻故事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幻故事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幻故事读后感1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充满幻想惊险的书——《感动学生的100篇科幻故事》,读了书中一个个有趣惊险的故事,才发觉这是一本集知识性趣味性和启迪性为一体的文学宝库,这本书使我了解了科幻的乐趣,知道了自己感兴趣不懂的事。

这本科幻故事书中使我最难忘就要数《替身》了,当我读到这篇文章时心里不由得再一次对主人公的快乐自由多了几分仰慕之情。在一个作业多、考试烦、没时间玩的环境里,主人公不爱学习,一有空就玩游戏,学习差得没有底。于是他父亲就为他克隆了一个“双胞胎”,这个“双胞胎”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替代了“哥哥”的一切学习。当考试前“弟弟”代替“哥哥”整日复习忙得不亦乐乎时,“哥哥”心里已经在考虑:得到“最快进步奖”后买个什么游戏软件,谁知“弟弟”回了一句:“哼别臭美了。这些与你无任何关系,一切成绩都是我取得的,这点你应该很清楚。所以嘛……公布成绩的时候由我亲自去……”,“哥哥”刹那间语无伦次。结果“弟弟”的一席话像钢针一般深深地扎在了“哥哥”的心里,改变了“哥哥”的命运,当天晚上主人公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远走他乡改名换姓。主人公带走了他久违半年了的全部教科书,临走时给爸爸留了一封信,告诉他:我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奋,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本书中一个个故事很感人,也都值得我们去读。书中内容丰富,知识面广,趣味性强还配有精彩的插图,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尽情地摄取营养来滋补自己的心田,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想象,陶冶我们的情操,还变得知书达理、心胸宽广,学习能力倍增!

科幻故事读后感2

我读了一本书:“两分钟故事画库—《科幻故事》”。里面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科幻小故事。其中最有意思的一篇是“自动捕盗机”。

故事讲的是:N博士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自动捕盗机。一天晚上,N博士正在研究所里调试机器的运转情况,突然进来一个拿着明晃晃匕首的强盗,他命令博士拿出所有的钱。N博士一手拿起早已被强盗割断了线的电话耳机紧贴在耳朵上,一手把另只耳朵捂好。这时,电话里响起可怕的声音,同时强盗手中的匕首被电话机紧紧吸了过去。博士把电话又一扭转,一股催眠气体从电话机里流进强盗鼻孔,强盗晕到了,他被博士轻易地给制服了。原来,这部电话机就是捕盗机。

这本书里讲的故事都是未来的世界和高科技的东西,它使我明白:只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肯动脑筋,多学习各种知识,才能发明出更先进的机器,让它们为人类服务和利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使每个人的日子都过得舒心惬意!

科幻故事读后感3

昨天,我买了一本《科幻故事》的书。可好看了!

科幻的世界光怪陆离,趣味盎然,这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为小朋友们拓展了汲取知识的广阔天地。科幻故事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想象,这是人们对自身和宇宙的一种想象,更是人们对人类社会未来命运的一种关注和猜测。

这本书是科学的幻想,也是未来的现实。

篇10:观看科幻电影的观后感精选

刘慈欣的世界,涵盖了从奇点到宇宙边际的所有尺度,跨越了从白垩纪到未来千年的漫长时光,其思想的速度和广度,早已超越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传统境界。

笔者观后感:这部科幻电影场面庞大、太空空间站场景、设备特别复杂,天文学知识幻想深奥……拯救地球计划极其复杂惊险、令人恐怖!估计此片制作费比电影《大轰炸》要高数倍!令笔者惊讶的是制片人出巨资拍摄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目的,除了赚钱没有任何意义:

其一、从科学的思维可以断言:地球绝不可能流浪,因为谁都知道地球与星球的距离远近一点点、公转、自传、转的速度、角度、相互间的引力与运转的轨道偏差……都绝对不允许有丝毫的改变,这么多的数据出现任何一丝毫改变一切生命瞬间不复存在,难道这么简单的科学知识,制片人与作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刘慈欣都不知道吗?

其二、一切文学作品、影视剧的问世究竟要产生什么意义?难道制片人不知道吗?

篇11:科幻电影人工智能观后感

一切的一切终究是人类作茧自缚,人类在发展的同时贪婪无度向自然不停索取,最后导致的是自己的灭亡。影片开头展示了人类及发达的科技,可南极冰川在融化,沿海城市被海水吞没。电影的结尾时机器人复制已经灭绝的人类,历史在此刻戏剧性的颠覆。

影片中大卫也许仅是哪位母亲母爱的发泄品,但母亲最终也不舍得让他进入屠宰场。这是人性使然,人类还有最最珍贵的东西——爱。这是我们生命的意义。 戴维为了追求爱,在海底冰封了千年换来和母亲独处的一天。而哪位母亲真是的儿子却找机会陷害着戴维,纯洁与邪恶的较量高下两判。

人类还有圣洁的一面,世界应该像结尾时橘黄色的暖色调一样充满温暖,充满爱的甜蜜。

可这又是不可能的,也许我们能够希望父母,情人,朋友,爱人做到这一点,但现实又充满太多欺骗,猜忌,嫉妒,憎恨,我们最亲的人往往都不能达到我们期许的善待与温暖,何况我们白眼相待的陌生人。

篇12:科幻纪录片观后感

一位教授因南极冰层断裂提出全球气候变暖会引起地球气候变化,然而副总统一意孤行,固执地觉得经济发展才是世界主流,不能因一个小气候变化而停止资源开采,经济发展!最后自然的报复终于来了,北半球再次进入冰川时代,影片最后,科学家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儿子,在经过自然的大洗牌的背后,外太空的宇航员说了一句话,“你见过这么清澈的天空吗?”也预示着人类应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寓意深厚!?

果然震撼的特技是美国的科幻片一个无可比拟的特点,剧中很多大场面非常逼真,迅速带入场景,跟随情景变化心情!整个故事沿着主线发展,爱国情怀和爱情的浪漫情怀得到适当表达,煽情恰到好处!还有演员把角色演得入木三分,音乐凄凉,灯光昏暗却有聚焦,吻戏如此悲凉无助让人缱绻万分!本片既表现了人性的自私与无私,善良与丑恶,更是看到了父爱如山。?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促进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当我们拥有了很多,人的需求也开始花样繁多,觉得自然是为人类服务的。其实自然也有其发展规律,它虽不同于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但我们破坏了生物链其中一环,最终受到伤害的是人类!?

上一篇:鲁滨逊漂流记段落摘抄下一篇:煤矿区队长履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