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允漷课堂观察量表

2024-04-26

崔允漷课堂观察量表(精选7篇)

篇1:崔允漷课堂观察量表

崔允漷课堂观察20问答

浏览量:251 发表日期: 2010-9-22 来自: 崔允漷博士的《课堂观察20问答》第1-5问

【字体:大 中

小】

☆何为课堂观察?(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沈毅、林荣凑)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崔允漷、郑东辉)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崔允漷、吴江林)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吴江林、林荣凑)

何为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作为专业活动的观察与一般的观察活动相比。它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的分析、研究。它是教师日常专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

课堂观察是一种行为系统。它由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一系列不同阶段的不同行为构成。

课堂观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将研究回题具体化为观察点,将课堂中连续性事件拆解为一个个时间单元,将课堂中复杂性情境拆解为一个个空间单元,透过观察点对一个个单元进行定格、扫描,搜集、描述与记录相关的详细信息,再对观察结果进行反思、分析、推论,以此改善教师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

课堂观察是一种工作流程。它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与课后会议三个阶段。从课前会议的讨论与确定,课堂中的观察与记录,到课后会议的分析与反馈,构成了确定问题——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工作流程。基于课堂观察,教师认识、理解、把握课堂教学事件,澄清教学实践的焦点问题,并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反思教学行为,寻求新的教学改进策略与方式。

课堂观察是一种团队合作。它由既彼此分工又相互合作的团队进行。在课堂观察的整个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是教师之间多向互动的过程。教师借助于课堂观察共同体,探究、应对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开展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的同时,促使该合作体的每一位成员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周文叶、何珊云)

课堂观察的意义何在

课堂观察对改善学生课堂学习、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形成学校合作文化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无论是教师行为的改进、课程资源的利用,还是课堂文化的创设,都是以学生课堂的有效学习为落脚点。课堂观察主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这与传统的听评课主要关注教师单方的行为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所确定的观察点不是学生,其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学生是否学得有效得到检验。因此,课堂观察的过程是合作体关注学习、研究学习和促进学习的过程,始终紧紧围绕着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

其次,课堂观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的专业品性:它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在观察之后对被观察者评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改进课堂学习、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在观察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平等对话、思想碰撞,探讨课堂学习的专业问题。一方面是由于课堂观察即教师参与研究: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重要且最有效途径之一;而课堂作为教师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从事研究的宝贵资源;课堂观察促使教师由观察他人课堂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感悟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无论是观察者还是被观察者,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老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观察,从而获得实践知识,汲取他人的经验,改进自己教学的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较有质量的课堂观察就是一种研究活动,它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再次,课堂观察作为一种合作的专业研究活动,有助于学校合作文化的形成。课堂观察是互惠性的,它不是行政命令,也不是规定性的任务,而是出于自愿和协商的专业学习活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都能受益。而课堂观察合作体的形成与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种合作的学校文化,增进了教师的责任感和对学校的归属感。

(沈毅、林荣凑)

为什么需要建立一种课堂观察的合作体

课堂观察不同于传统的听评课活动,它需要观察者、被观察者、学生之间开展合作,才能顺利地完成整个观察活动。然而,这种合作不是形式化的,而是基于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共享的规则、互惠的效益等四元素的真实合作。开展课堂观察就要建立一种基于四元素的专业合作共同体(即合作体)。具体而言,有以下三方面的理由可以验证建立课堂观察合作体之必需。

第一,建立合作体,有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单兵作战的听评课方式。面对复杂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仅凭教师个体的力量难以胜任,需要群体的智慧参与,需要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积极寻找并创造听评课的合作机会,抱着求同存异、尊重多元的心态,通过对话、倾听、讨论等交流方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行为的合作研究。

第二,以合作体为组织依托,可以使课堂观察专业化。课堂观察合作体作为一种组织,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会对备课组、教研组的运作赋予新的意义,要求备课组、教研组成为合作体的示范性组织,并要求参与者基于课堂观察的目标、任务和规则开展专业性的日常观察活动。每个合作体成员默认合作体的组织属性,认领各自的任务,承担相应的职责,规范而有序地开展课堂观察的专业活动,避免听评课活动流于形式、趋于业余。

第三,有固定的合作群体,使课堂观察更加有动力,更加持续。课堂观察对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而言,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不要期望通过

一、两次的观察就能实现双方的各自需求,它需要双方保持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才能获得双赢。依据群体动力学原理,组织对个体的压力与情感维系会促使个体的工作更加有动力。一般来说,在一段时期(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参与课堂观察合作体的人员基本是固定的,群体中个体的需求差异就会带来开展观察活动的动力,如某观察者可以持续地观察一个点,也可以不断更换观察点;观察目的可以“为我自己”,也可以“为群体中的他人”;可以一个人观察,也可以一个小组合作观察;这种需求的多样性会形成持续而有效的观察活动。

为什么将课堂观察框架设计为四个维度

要观察课堂,首先必须解构课堂。课堂涉及的因素很多,需要有一个简明、科学的观察框架作为具体观察的“抓手”或“支架”,否则将使观察陷入随意、散乱。我们尝试从四个维度: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构建这样一个课堂观察框架(详见第二部分)。

这样一个四维框架的形成,既有理论依据,又有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是对课堂构成要素的认识,即课堂主要由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构成。四者既各有所指,又相互关联。学生学习维度主要关注怎么学或学得怎样的问题,学生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是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学生的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教学维度主要关注怎么教的问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方式等教学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性质维度主要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的问题,它是师生在课堂中共同面对的教与学的客体。三者之间,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通过课程发生联系;在整个互动、对话、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文化具有整体性,关注的是整个课堂怎么样的问题,是课堂中各要素多重对话、互相交织、彼此渗透形成的一个场域。

四维框架的实践依据则是“我观察什么课”这一问题的提出。这是每一个课堂观察都必然要面对的问题。由这个问题我们可推导出(1)学生在课堂中是怎样学习的?是否有效?(2)教师是如何教的?哪些主要行为是适当的?(3)这堂课是什么课?学科性表现在哪里?(4)我在该课堂呆了40或45分钟,我的整体感受如何?这四个问题恰可通过课堂观察的四维框架的使用得到回答。

(崔允漷、吴江林)

教师如何利用课堂观察框架

课堂观察框架将课堂分解为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课堂文化4个维度,每个维度由5个视角构成,例如,学生学习维度包括: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这5个视角,每个视角由3至5个观察点组成,合计68个点,例如,学生学习维度的达成视角就由3个观察点组成,它们分别是:①学生清楚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②预设的目标达成有什么证据(观点/作业/表情/板演/演示)?有多少人达成?③这堂课生成了什么目标?效果如何?这些观察点不再以评价标准的方式出现,而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旨在引领教师思考某个视角的属性。

第一,课堂观察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支架。如果让教师们描述课堂是什么,对大多数老师而言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事实上,不能描述课堂的构成,当然也就难以理解课堂,难以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或风格。课堂观察框架的观察点为老师立足于“点”来思考课堂提供了支持,而68个点,20个视角,4个维度的综合又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为老师从“面”上理解课堂提供了支持,所以,课堂观察框架从“点”和“面”出发引领教师理解课堂、反思课堂、改进课堂,提升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和专业发展的品质。

第二,课堂观察框架为教师选择观察点、选择/开发观察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我们发现,每次确定观察主题内容时,常常令老师们颇费周章。在开展课堂观察的初期,教师们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阅读观察框架中每个维度的“观察视角”和“观察点”,寻找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中确定自己的观察点。在比较熟悉课堂观察后,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发展需要,从观察框架中寻找相关的观察维度、视角和点,设计自己的观察点。在主题式观察中,观察框架的架构体系为分析观察主题的属性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思路。观察点确定后,可以根据观察框架的架构体系选择或设计观察工具,如量表、记录单、调查问卷等,选择合作观察的伙伴,商讨分工合作的观察内容,研讨双方观察的规则等。在实际的操作中,根据《课堂观察框架》选择观察点时,可以根据需要形成“一人一点,多人一点,一人多点,多人一点”的观察模式。(吴江林、林荣凑)

篇2:崔允漷课堂观察量表

课堂教学是一项永无止境的艺术,每位老师都有改进提高的空间和潜能。也就是说,我们每一名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在一些问题。其中有些问题我们自己在课后能够察觉到,也有些问题我们没有意识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嘛!比如:我校一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短短的28分钟之内就有47次提问,我真怀疑提问的有效性。再如:一名教师在课题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有这样的提问:我国的执政党是哪个政党?这样的提问有没有意义?

为了提高我们的教学技能,我们有必要了解一点课堂观察和课题研究的知识,同时扎扎实实地开展校本研修,借助同伴互助的平台,相互借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一、什么是课堂观察、课例研究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如眼、耳等)及有关辅助工具(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主要是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

课例研究:就是教师在同事或研究人员的支持下,运用观察、记录、分析、反思等手段,通过选题、选课、设计、实施与记录、课后讨论、撰写课例研究报告的过程,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研究,旨在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研究方法。

★也就是说课堂观察、课例研究是一种日常专业生活,旨在一起探讨一些具体的课程教学学习方面的问题。★是一种专业学习活动,旨在提供一些符合发展实际的建议,从职业走向专业。

★是一种合作研究活动,旨在经历一种合作、对话、探究的专业体验,从管理走向学术。

二、为什么要进行课堂观察与课例研究 ★有利于打造高效课堂

★有利于课程改革实施。课例研究可以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进新课程

★有利于改进教研。从经验直觉走向科学规范的研究(提出问题、确定主题、组织团队、制定计划、查阅文献、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提炼观点、撰写报告),使教研活动更加丰富、深刻、民主,充满创造的活力

★有利于我们的专业成长

教学艺术是实践智慧,教师知识是情境知识,教师经验要靠课例来积累,来传递,来提升

决定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知识――PCK:

美国教育学家舒尔曼认为PCK是指教师将学科内容转化为有教学意义的形式、以适合于不同能力和背景学生的能力。是综合了学科知识、教学和教学背景的知识而形成的知识,是教师特有的知识。

包括表达思想的最好方式,最有用的类比、样例、图示、解释和演示等易于学生理解的表征方法。也包括教师有关学生对某一主题感到容易或困难的原因,学生的偏见和误解,消除误解的策略。特定的话题、问题、论点以怎样的方式组织表达、调适使之适合于不同兴趣、能力和背景的学生,帮助或引导学生以个人有意义的方式理解内容的知识。

PCK的实质是一种“转化”的智能,是教师将学科知识“转化”成学生有效获得的一种学科教学智能,即教师根据课程理念、目标,进行系统思考,把学科知识有效地“转化”成教学任务,又由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实际获得的智能。

教师PCK知识主要通过教师自己的教学积累、反思校正、相互借鉴、同伴互助等途径获得。

三、课堂观察的特点

★课堂观察不是居高临下,不是行政活动;而是双方地位平等,是学术探讨活动,是非奖惩性的。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完成“听课”任务,而是为了自己或者帮助同伴专业发展,是发展性的。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评价教学,面向过去;而是改进教学、追求内在价值,面向未来,是建设性的。

★课堂观察不是单向输入,而是共同探讨,观察的收益是双向的,是互惠性的。

四、课堂观察的作用

★总起来讲,课堂观察为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课堂行为研究提供一个观察、理解、描述、反省支架。

★课堂观察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教研组活动、课堂文化创造提供一个话语体系。★具体地讲,课堂观察能让被观察者:感到放松和自在,自我意识得到加强。认为是对自己工作的支持,受到鼓舞。认为是积极的、有帮助的,能改善教学方法。

★能让观察者提高听课评课的专业水准。搜集和积累微观资料,可使研究更深入细致。获得教和学的第一手资料,提供实际讨论中心。获得实践知识,汲取改进自己教学的方法技能。

五、课堂观察的要求

★要有相应准备,反对“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任务化做法。

★要比较全面了解本节课的前后关系,不能随心所欲地听课。

由于高中教学的专业性比较强,因此,领导或跨专业老师的听课严格来讲不能算作完整的课堂观察,仅能从教育学、学习心理学、教学常规、教学技能等等方面提出建议。真正的课堂观察和课例研究需要在专业教师或领导之间进行。但我们仍提倡跨学科听课,即可从教学共性的方面、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又可丰富知识面。

★要注重教学细节,排除课堂的复杂性干扰,提高观察的敏锐性、深刻性。

★要学习课堂观察的技巧,有目的、有重点、有分工、有合作地多角度进行课堂观察。

★要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仔细思考,深入底里,真正把握住学生的脉搏。

★要防止先入为主、光环效应,拒绝假话、套话,反对即兴点评、话语霸权。★要允许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需求的老师各种观察方式的存在。提倡老师根据学科、年级、学生实际情况等自主设计观察量表。

六、课堂观察的维度、方法

课堂观察与以往我们熟悉的听课或观课有所不同: ★课堂观察必须有选择:课堂是错综复杂且变化万端的,要观察到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是不可能的。

★课堂观察必须有目标:如果我们不知道在找寻什么,就看不到更多的东西。

★课堂观察必须有方法:如果我们对课堂分析缺少概念的框架,就可能不理解课堂行为。

★课堂观察往往有合作:课堂教学各种因素错综复杂,一名老师很难全面、客观、准确观察、记录、分析、评价整个课堂教学行为,必须分工合作进行。必要时还需借用录音、录像设备等。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提出以“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程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基本维度的课堂观察框架,选择多样化的视角进行分析。

★学生学习: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怎样?是否有效? ★教师导学:关注教师怎么导?导得怎样?是否有效? ★课程性质:教和学内容是什么?学科特点和本质

? ★课堂文化:关注课堂整体感受,互动、对话与交往。“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崔允漷

我们认为:就已经进行完的课来讲,课堂教学也是遗憾的艺术,不可能尽善尽美。关键在于我们应在课后自己或在同伴的帮助下分析得失、相互借鉴、校正弥补、扬长避短、积累经验,使以后的课上得更精彩。

一节好课的标准:扎实(有意义的课),充实(有效率的课),平实(常态下的课),真实(有缺陷的课)。――叶澜

维度 学生学习教师导学 课程性质 课堂文化

1、维度一:学生——有效学习(怎么学)

(1)角色: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学习的积极参与者、主动建构者

我们认为:评价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依据不是老师讲的怎样,而是学生学的怎样。就是看学生过程参与的怎

视角

1、准备

2、倾听

3、互动

4、自学

5、达成

1、环节

2、活动

3、手段

4、机智

5、特色

1、目标

2、内容

3、方法

4、资源

5、练习

1、愉悦

2、自主

3、合作

4、探究

5、特质 样?方法掌握的怎样?知识理解的怎样?思维扩展的怎样?技能熟练的怎样?经验积累的怎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升的怎样?规范运行的怎样?定时练习的效果怎样?一句话就是看学生的“智能提高率”。简而言之就是“以学论教”。

教学活动最终的主要落脚点就是学生智能的提高。因此,教学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学生智能提高量。

即:教学效率=学生智能提高量/时间(2)观察点设置:

★学生学习,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观察学生,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课前“准备”和课堂“倾听”“互动”“自学”等活动,活动是否有效看“达成”; ★前四个指标的观察均可从“行为”“程度”和“习惯”“态度”四个方向去观察。

2、维度二:教师——教师技艺(怎么导)

(1)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教师“导”的水平。教师能否用精练、幽默、富有激情的语言与技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释疑解难、概括总结、理解内化、巩固记忆?

(2)观察点设置:

★课堂教学,从“课程”出发,以“有效”为目标; ★观察课堂“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包括整体“环节”安排、局部“活动”“手段”和教学“机智”以及体现“特色”;

★五个指标均可从有哪些“行为”(有什么)和行为“程度”(怎么样)两个方向去观察。

3、维度三:课程——教/学内容(是什么)

(1)角色:师生课堂共同面对的教/学的客体。即课程标准下的探究对象(客观世界)

(2)观察点设置:

★课堂,从“课标”出发走向“生活与实践”,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

★课堂教/学客体的观察包括“目标”“内容”“方法”“资源”和“练习”等5个指标;

★五个指标均可从“预设”和/或“生成”方向去观察。

4、维度四:课堂——文化氛围(怎么样)

(1)状态:课堂是师生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对话。★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生命经历,同自己对话(自主)★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同他人对话(合作)★师生知识的生成与生长,同客观世界对话(探究)(2)观察点设置:

★课堂文化,从“课程”出发,以建设“对话”文化为目标;

★观察文化,必须且能观察的包括基本的“愉悦”感觉和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及体现的“特质”; ★五个指标均可从主体(师生)和/或客体(课程/客观世界)

篇3:量表:课堂教学观察的有效媒介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了课堂观察的一些理论,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他曾在浙江余杭高级中学开展课堂观察的实践论证, 参与的教师评价较高, 反响较好。他主要采用课堂的定量观察方式, 事先制定量表, 观察者对照量表上的指标, 有的放矢地做好记录、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教师改善课堂状况找到突破口。这样, 量表就成了课堂观察的有效媒介。

笔者有幸参与了省级课题《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临床诊断”的行动研究》之子课题《对话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临床诊断”》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也是借用量表的方式进行课堂观察。我校语文组在课题的牵引下, 课堂观察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论证后, 程序已初步建立, 分为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 观察者也能明确自己的观察评议方向, 可以说, 课堂观察初有成效。为此, 为进一步巩固成果, 我校语文组开设了两堂级别较高的课堂观察示范课, 受到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认为提高课堂效率的切入点在于给授课者的数据反馈和事实评议。成熟的实践得益于这张量表, 它成了课堂观察成功的关键点和有效媒介, 使观察者和授课者同时提高。

一、制定量表, 课堂观察的前奏

课题《对话教学行为有效性的“临床诊断”》的研究中心是师生之间“对话”的有效性问题, 要知道这一“对话”是否有效, 主要场景是在课堂。观察者是否有方向进行观察, 就要有依据, 这样制定量表就成了课堂观察的前奏。本次研究, 我们课题组主要有五张量表:教学目标达成度诊断量表、教室提问类型观察表、学生回答类型观察表、教师理答方式观察表、教师纠错方式观察表。量表的制定, 不仅仅是画几张表格, 勾出几个观察维度, 而是基于教学临床指导建立的, 其是根据“临床诊断”的含义、特点、内容、思路、过程、意义、价值等体现的。量表可体现管窥教学, 诊断教学, 促进优化课堂和教师水平的提高。因而量表为课堂观察做了充分的准备。

二、使用量表, 课堂观察的风向标

进入观察现场 (教室) , 观察者一般都会拿着一张量表, 同一张量表的观察者也一般坐在一起。有了量表, 课堂观察就有了标杆, 明确了自己观察的任务。在使用量表时, 一般一张量表作为一个观察小组, 观察者可就整张量表的各个维度进行观察, 有时也把同一小组的成员再分工, 一人只观察一个维度。比如, 我们对《前方》进行课堂观察时, “学生回答类型”观察小组的每个成员就整张量表的每个维度都要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 因量表只有三项大类, 每大类又有若干个维度, 这样该小组成员就采用了一人一个大类的观察, 分工细致, 观察的方向更明确。

三、分析量表, 课堂观察的“晴雨表”

在课堂观察的课后会议上, 观察者对授课者的评、思、学等, 凭借之一就是量表。量表记录了这节课教师与学生对话的行为, 是观察者研究课堂的有效根据之一, 也是授课者改善课堂状况的根据之一。这样量表就成了课堂观察的“晴雨表”, 反映出师生对话实效与失效的情况。分析量表上的数据和师生对话的行为表现, 我们可以看出,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或有无生成, 问题的指向是否明确或难度是否有区分度、梯度, 学生的回答是否有合理、创造性, 教师的理答是否妥当或起到鼓励引导等。我们在观察《前方》时, 分析量表的记录就一目了然, 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好, 组织教学的行为和教师的反应都比较令人满意, 但提出的一些问题难度不大, 学生不用多加思考也能立即回答, 也就说学生认知性知识占多, 创造性知识少。这反映出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问题要有梯度, 二是注重思维培养。当然, 分析量表基于课堂实际, 还原于师生对话情景, 分析和研究会更有效。

篇4:崔允漷课堂观察量表

一、目前评价环节中存在的问题

评价作为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且对学生重拾学習信心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目前评价环节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严重影响着评价效率的提高。那么,是哪些因素影响着评价效益的提高呢?

1.教师对评价的认识不够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一直采取的是以分数论英雄的模式,所以,教师的评价标准也仅是“分数”,导致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越来越不屑一顾,严重不利于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

2.教师对评价的内容不清楚

一直以来,教师对学生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基本知识的掌握,所考查的也是简单知识的再现,评价内容比较浅显。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评价环节也发生着不小的变化,致使教师对课改下的课堂该如何评价,评价哪些方面比较模糊,严重不利于评价作用的发挥。

可见,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学习信心的培养。所以,随着课堂观察量表的应用,我们要认真分析,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以为提高评价工作的质量做好基础工作。

二、如何将观察量表与课堂评价结合在一起

众所周知,课堂观察量表不仅包括:教材运用观察量表、课堂资源观察量表,还包括教师行为观察量表、学生行为观察量表以及师生互动观察量表等。而这些量表里的资料都能够成为评价的依据,都能对课堂的改进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将观察量表与课堂评价结合在一起呢?

1.借助课堂观察量表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

从上述的几种课堂量表中我们不难看出,每个量表的存在都与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教材的运用、教具的选择以及课外资源的整合,当然,还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学方法的应用等,这些都是可以在量表中得以体现,所以,我们就可以通过对量表中这些内容的分析来评价教师的这节课是否高效,是否有价值。当然,也能帮助教师明确自己改进的方向,然后,在不断完善中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基础工作。

2.借助课堂评价量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时,我们可以依据学生行为观察量表以及师生互动观察量表,通过分析这两个量表中的“学习兴趣是否浓厚”“能否积极地参与课堂活动”“能否自主探究、大胆质疑”等方面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鼓励中重拾学习的信心,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以及高质量课堂的实现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之,在课程改革下,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要有意识地将课堂评价与课堂观察量表结合在一起,要通过认真分析量表中的观察事项来对教师、对学生做出合理的、正确的、有针对性的评价,进而在多元化评价中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为教师生的良好发展做好保障工作。

参考文献:

吴晓红,高霞.“课堂观察”量表的应用分析:基于课堂教学的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

注:此文系湖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篇5: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崔允漷

一、何为学科核心素养

定位:是学科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中的独特贡献。

性质: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内涵:是学生通过本学科学习之后而逐步形成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

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学科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路径。

学校教育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从理念到现实;从活动到学科;从课堂到课程;从先天+后天到后天……

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再走向核心素养 读书——做事——做人

有些老师的教学只有教材内容,没有教学目标。目标写的太宏达了。如“整体感知文本”。不知道这节课教什么,怎么教? 给学生什么东西,目标指向要明确。

目标决定学习方式,学科核心素养决定学科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与目标的匹配:正确的知识+正确的过程=习得的素养 学什么-------怎样学-------学会什么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能力、品格、观念

篇6:崔允漷课堂观察量表

阅读122次 上传时间:2011-5-6 15:18:53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有效教学”的提出也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教学是艺术,这是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它倡导教学是一种教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的指标体系以及教学行为、结果变量等。

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为了更好地把握这种理念,我们先来了解它的本来含义。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 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何谓“理念”?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动。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也就是说,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如智育)或某一学科(如英语、数学等)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

———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 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以便于检验教师的工作效益,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篇7:崔允漷课堂观察量表

一、课堂教学公平观察量表的设计依据

若想通过课堂观察来了解课堂教学中教育公平的现状, 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就是如何设计课堂观察量表。但是在设计课堂观察量表之前, 必须要对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通过文献分析, 综合各方观点, 我们认为教学公平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平等性。平等性是教学公平的最基本要求和特征。它又包含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每个人“生而平等”, 它体现在师生地位平等和学生与生俱来的平等的教育权利和发展权利两个方面。二是要求教师“一视同仁”, 不能歧视某些学生。学生的平等权必须得到尊重和认可, 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应成为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理由。

2.差异性。学生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活生生的个体, 教学中不能忽视这些差异, 要因材施教。差异性也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学生之间“千差万别”, 如家庭背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学习风格等各不相同, 教师必须了解、认识、理解、尊重这种差异性。二是教师要“差异对待”学生, 因材施教。教师在平等对待学生差异的前提下, 尊重学生差异、利用学生差异、发展学生差异、满足学生的差异需求。为此因材施教, 以学定教, 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这是差异性对教学公平提出的基本要求。

3.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学生具有发展的权利, 教学公平要求教师满足学生充分发展的需求,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每个学生要能够实现全面发展。二是每个学生要能够实现个性化发展。教学公平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充分发展必然要求学生能够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发展, 做最好的自己。

根据以上理解, 从可操作性出发, 我们确立了课堂教学公平的六个观察维度, 并制定了各维度的观察量表。其中维度1、维度2和维度6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公平的平等性要求, 维度3、维度4和维度5重点关注课堂教学公平的差异性要求。在六个维度中, 都要关注课堂教学公平的发展性要求。

二、课堂教学公平观察的六个维度

(一) 维度1: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只有学生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到各项学习活动之中, 学生才能真正在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获得最佳的发展。在维度1中, 我们重点关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情况, 从参与态度、参与机会和参与效果三方面来进行考察。

1. 参与态度:

重点考察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于学生基础不同, 性格各异, 在课堂中的表现也千差万别。有的学生积极参与, 如主动举手、主动说出答案、主动要求参与、注意力集中、期待回答 (如眼神) , 这些积极参与行为表现, 反映出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之中, 思维随着教学进程而活动。但是也有些游离在课堂学习之外, 如在做自己的事情、睡觉、与他人讲闲话等等。对学生的不同参与表现, 教师能否关注到学生的发展, 就体现了教学公平的意识。

2. 参与机会:

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否得到保护, 对于不同学生来说, 是否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各项活动之中, 这与老师有直接关系。总体来说, 教师主导着学生参与的机会。教师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中会对某些学生给予更多机会。参与机会既有自己主动争取来的, 也有老师主动提供的。

3. 参与效果:

重点关注的是学生能否通过参与获得信心。参与的体验能够提升学生信息, 激励学生积极学习。而失败的参与体验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公平的课堂首先体现在学生参与机会的公平。维度1的设置对提升教师的公平意识, 从总体上把握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 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注:典型行为或事件的记录方式为:时间, 学生座位号 (按照坐标方式记录, 如A1代表坐在第1排第1列的学生) 。典型事件每出现一次, 记录一次。

(二) 维度2:教师对学生的回馈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以后, 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回馈的, 直接体现了教师的公平意识。我们重点从教师的回馈态度、回馈方式和回馈指向性三方面进行考察。

1. 教师的回馈态度:

从教师语言和表情两个角度, 考察教师的回馈态度。如果教师能够一视同仁, 教师在对学生的回馈态度方面应该没有显著差异。

正面的积极的回馈包括教师表现出对学生的信任、高期待、鼓励、欣赏等。而负面的消极的回馈则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歧视、贬低、打击、失望、不高兴等。正面回馈具有增力作用, 而负面回馈具有减力作用。

2. 教师的回馈方式:

回馈态度往往也反映在教师对学生的回馈方式方面, 不同的回馈方式, 可能导致增力或减力的效果。

我们列举了常见的回馈方式, 如老师对正确答案的鼓励、肯定、表扬, 激发动机;老师概括学生的答案;老师对学生回答进行解释或提示、指导、引导;老师直接给出答案;老师不作反馈;对不正确答案的简单否定、追问, 或给出新的问题、提问他人、重复问题、请同学再讲一遍;或扩充问题, 要求学生对模糊回答或不完整回答提供进一步信息;老师给出具体化的批评、含糊的批评等。这些不同的回馈方式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效果。

3. 教师回馈学生的指向性:

根据归因理论, 教师对学生作出评价回馈时, 往往会因学生不同而有不同指向。常见的包括指向动机兴趣、指向能力、指向努力程度、指向任务难易程度、指向机遇等。不同的回馈指向表现出教师对学生不同的评价和不同的期待, 反映出学生在教师心中是否是平等地位。

(三) 维度3: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关注

教师在教学中的公平意识, 除了体现在教师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 也包括教师有差别地对待不同学生, 尤其是对待需要特别援助的学生的特别关注,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求。教师对学生的个别关注, 同样体现教师的公平意识。

我们重点考察以下三方面的个别关注:

1. 对课堂中的困难学生、问题学生、捣乱行为的处置态度和方式:如警告、批评、忽视、尊重、正面帮助等。

2. 在学生独自阅读、练习、实验时:教师走到学生身边, 观察学生学习;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邀请学生当众发言、展示等。

3. 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走到学生身边, 观察学生学习, 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学生发言或展示等。

(四) 维度4: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安排

课堂教学目标和内容是一堂课最核心的东西。教学目标设定合理, 教学内容能够照顾到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是教学公平的基本要求, 也是保障学生获得最好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考察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的安排:

1. 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包括提前完成、按时完成、未完成、拖堂完成、拖堂未完成等多种情况。

2. 教案设计时是否有对内容分层的考虑:可以根据教案或老师说课来判定;也可以在课堂上观察老师是否有明确的分层要求。

3. 学生课堂掌握程度:包括完全掌握、部分掌握。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表情、练习卷等情况来判断。

4. 作业设计:重点考察作业内容的可选择性、完成方式多样性。

注:在观察“学生掌握程度”时, 观察者最好选择较少的学生, 并且观察位置在学生附近。如有可能, 可以在下课后与学生简单会话了解情况。

(五) 维度5: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

由于学生学习习惯、感官偏好、智力类型、性格特点等各个方面都相差很大, 单一的教学方法肯定会使一些学生感到不能适应, 也不能体现教学公平的要求。教学方法多样, 不仅能使课堂更加活泼, 更关键的是适应了不同类型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促进不同学生的更好发展。

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与适切性:

1.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多样性:

包括教师独白、小结、展示实物、教师演示、讲授, 学生小组合作, 演示媒体、学生自学读课文或做练习、学生做实验;学生配对练习, 角色扮演, 学生上台演练, 教师个别指导等。

2. 教学媒体应用的适度性:

如PPT中的文字多少、字体大小、图片清晰度、录像清晰度、音响效果等。

3. 板书及其他辅助教具应用情况:

如板书字体工整、大小合适, 电脑投影全班都能看清;辅助教具数量充足等。

(六) 维度6:课堂教学资源的分配

课堂教学资源的公平分配是体现教学公平的重要方面, 但往往容易被老师忽视。我们从课堂中的时间资源、空间资源、教具资源三个方面来考察教学资源分配情况:

1. 课堂空间资源分配:

主要关注座位安排、教师课堂中行走路线及各点停留时间。

2. 课堂时间资源分配:

主要考察教师时间和学生时间的比例;教师关注各类学生的比例。

3. 教辅用具:

包括实验器材、电脑、玩具、草稿纸、记录用笔等。

以上六个维度的观察量表是课堂教学公平观察的基本工具。在具体的课堂观察实践中, 我们课题组老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教学内容, 在以上量表基础上进行了修改, 以便观察量表更有针对性。

三、课堂教学公平观察的方法

(一) 基于小组合作的专题性课堂观察方法的特点

由于课堂中学生人数较多, 课堂场景复杂, 所以我们采取了基于小组合作的专题性课堂观察方法,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小组合作:

以学科为单位, 由教研员担任课堂观察组长, 带领3~6名教师组成观察小组, 采用统一的课堂观察量表, 对被观察教师 (研究对象) 进行教学评估。每个观察成员有明确的观察任务和分工要求。

2. 有明确目的:

每次观察都是专题性观察。每个学科研究小组, 从六个维度中选取其中一个或几个维度进行观察, 以求观察具体深入, 不要求面面俱到。

3. 借助一些辅助工具:

如观察量表、录像、笔录等。

4. 直接收集资料:

基于观察数据 (定量和定性) 的分析。

(二) 基于小组合作的专题性课堂观察方法的操作要点

此种观课方法对大多数老师来说都是第一次进行。为了做好课堂观察, 我们课题组举办了课堂观察方法专题培训, 各学科研究小组进行了数次观察前的学习和研讨, 最后顺利地完成了课堂观察任务。

课堂观察的要点如下:

1. 课前准备的要点

(1) 观察小组的课前准备

*确定观察小组负责人 (统筹观察过程, 确定观察量表, 小组成员分工) 。

*确定观察主题。

*明确小组内每个人的具体观察任务:观察维度及观察点的分工。我们建议观察小组的成员分工如下:1人负责观察全景, 提供分析时的总体参照 (用座位表记录) 。每项指标由2人同时观察, 提供观察效度指标。

*讨论并形成每个人的观察量表。以自己熟悉或方便的记录方式, 细化观察量表。观察点 (目标行为) 要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确定记录方法。

*确定观察对象 (是观察全部学生, 还是部分学生) 。

(2) 每个观察者的课前准备

*根据自己的观察任务, 按照某一分类标准, 选择适合的观察对象 (如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各2名;或优等生5名;或男生5名;或内向的学生5名) ;

*确定观察位置 (在座位表中标注。为此, 观察者可以对座位表进行适当改编) , 要方便观察与记录。

*熟悉观察量表及记录方法。

2. 课中观察的要点

(1) 如何观察:熟悉自己的观察对象;重点观察自己的研究对象;兼顾全班典型事件。

(2) 如何记录:建议从以下三种记录方式中选择其一:

*方式一:使用座位表记录:每个座位记录所有目标行为, 课后整理分类。座位表上只标记几名观察对象, 其余空白处可以记录每个学生的所有事件。

*方式二:使用课堂观察表记录:每个观察点记录所有学生编号、记录频次与典型事件。

*方式三:用听课本记录:结合教案、座位编码技术、事件编码技术进行记录。

*记录即时想法 (简要记录, 事后补记) :对于涉及到自己观察对象的内容, 要详细记录 (如教师问的是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内容是什么, 回答正确与否, 教师如何回馈等) 。

3. 课后分析的要点

(1) 观课小组的讨论:围绕观察点, 交流观察心得、问题。小组决策重大问题。

(2) 原始数据的处理:包括观察量表的统计、典型事件的整理和录像分析。

(3) 按照观察点, 分析观察结果:结合观察主题, 学生特点, 分条目多角度分析。分析时要始终思考:教师是否体现一视同仁;是否关注学生差异;是否体现因材施教, 是否促进每个学生发展。

4. 观察者需要注意的事项

(1) 去除个人成见

(2) 不作价值判断, 尽量收集事实

(3) 不干扰课堂进程

5. 观察效度的保证

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同一样行为, 比较记录的一致性。

6. 观察报告的撰写

根据培训要求, 我们规定了观察报告的基本格式, 所有观察报告都是以第一人称叙事, 每个观察小组完成一篇观察报告。

四、研究反思

我们课题组采用以上观察量表和观察方法, 在中小学共观察了29节课, 撰写了29篇课堂观察报告。其中高中8篇、初中12篇、小学9篇。在观察过程中, 参与研究的所有老师对课堂教学公平的内涵有了更进一步理解, 对课堂观察的方法有了深刻体会。

(一) 课堂教学公平的实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教育不公平现象是由教师个人因素造成的, 如教师的个人偏好、教学观、学生观、教师的公平意识、教师掌控教学的能力等。这些因素既有主观造成的, 也有教师无意中造成的。有些教育不公平现象则是客观因素造成的, 受到教室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如座位安排、教具缺乏等。

(二) 由于课堂观察选择的对象不同, 对于同一个课堂观察维度, 可能几篇课堂观察报告得到的结论并不相同, 甚至会有相互矛盾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它正体现了教师的差异性和课堂教学的复杂性。

(三) 六个观察维度能够成为引领教师关注学生差异, 开展以学定教, 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重要路径。如果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时常关注六个维度, 有意识地去克服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真正落实为了每个学生更好发展的要求, 我们的课堂离教育公平就会越来越近。

上一篇:用困兽犹斗造句怎么造下一篇:唐兴小学校舍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