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格调初中作文

2024-05-18

生命的格调初中作文(精选8篇)

篇1:生命的格调初中作文

我家隔壁住着一对老夫妻。楼道里常常人来人往,但大多只是匆匆走过,默不作声,而他们的热情与好善给人留下很深的影响(印象)。

人们大多认为,所谓“格调”,是一种高雅的气质。然而,事实上,热情也可以成为高雅,和善也可以成为一种格调。

他们家的门总是大开着,里面传来电视机的声音,到了午后还不时传来嬉笑与喧闹声。那是因为他们约好一些老人来打牌。我们这里俗称这种地方叫“赌坊”,但是这绝不能算真正的赌博,这只是老人们消遣寂寞的一种手段,即使“来钱”也只是小额的,一天下来,输赢也常常只是几块钱的事儿。

这家开“赌坊”的老夫妻非常好客,按照规矩来的人是要“丢”几块钱的“头钱”的,他们从来不要。后勤工作也搞得很到位,不仅不要钱,还免费提供水果、茶饮等。来这儿的人不少,但绝不是为了这些小利。夫妻两爽朗的笑声很有感化力,我奶奶有时也去那儿玩,在闲谈中就可以度过一个愉快的下午。

平时有闲空,老夫妻两个也弄弄花草什么的,阳台上摆了不少花花草草,红的红,绿的绿,在这砖头般刻板的排排高楼树立的世界里,也算是一个佳处。楼上风很大。他们还在外面的一片空地上搭了一个小凉棚。这应该算是违规建筑,但是在楼半腰,而且没有任何危险性,所以也没有什么关系。就像森林里的守林员搭间小木屋,是需要,而且也是闲情逸致的表现。他们悠闲地过着日子,热情而和善地对待着人们,他们从不考虑以后会怎样,只是真正地,过好每一天。

记得凉棚刚搭好的时候,他们邀请我们去看,我不知道这里是新抹的水泥地,冒冒失失就进去看,发现脚好像陷住了。我赶紧跳出来,水泥地上已经印上了两个大大的脚印。他们只是说,没事,没事。可我知道,年事已高的老爷爷要弯下腰来抹平这片地,是多么的不易啊!后来,他们又常常邀请我去,可我心里,始终抹不去对他们的歉意。

因为他们的存在,这小小的楼道里总是充满了欢乐,这敞开的门也让我想起乡村里白天从不闭户的纯朴生活。这对老夫妻,用他们敞开的心扉,诉着热情与善意的格调。这种格调围绕着他们的生命,并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

冷静固然高雅。可是,身处这尘世间,为什么不热情待人,把欢乐带到这世间呢?他们,或许要用他们这一辈子,诠释着他们生命的格调。

篇2:生命的格调初中作文

那是一种怎样的格调啊!是初春河上掠过的第一丝绿;是洋槐花漫若飞雪的第一朵花;是月光如水浸润的庭院;还是满坡黄花间衣袖盈风的少女的笑靥……

匆忙的春风吹散了冬的脚步,将冰吹融,将朦胧中的叶片拉出大地……于是,匆忙的我忘记了生命的格调,啊,又若隐若现!

犹记得小时候最喜欢踩着洋槐花,然后抬头看着桥边的那棵大树。真的很高,我会从指缝中看着它,阳光还是刺到了我的眼睛。这调皮的洋槐树!一会儿将阳光遮住,一会儿又透露出几缕光线,然后我们便一起咯咯地笑着。大风一吹,它欢笑着,抖动着身子,漫天飞雪般。有的调皮地滑过我的脸颊,有的偷溜飞进我的脖子,弄得我认为是虫子,在那儿直跳。散落一地的洋槐花,是简单的,更是温馨的。

小铁皮桶在水井中碰来碰去。由青石砖砌成的水井,边上爬满了青苔,配着清悠的撞击声,唤醒了姑苏城外的那半夜钟声。此刻颇有《陋室铭》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韵味。再回到水井,这只是我一时的幻想罢了。桶中的水也哼起了调子,让人似乎到了青山绿水之处了。潺潺的溪水,被石砾的锋芒割破,仍然欢快地流着。柔软但不柔弱,弯曲但不屈服。多么自由自在啊!“叮咚”,我看到了李清照的泪滴入井水中,成了我的凝眸,我感受着那份哀愁却也是欣喜。“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叮咚”,清脆的声音,足足地滋润了我的心田……

温馨的洋槐花和清脆的铁桶与水井的撞击声,没有大美,没有仙乐,只是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是不经意的。可是,就是这些生活中的细节构成了生命的格调,生命应是充满着温馨。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适时放慢脚步,品味生命中的温馨。在学习上,能够轻松上阵;在名利场上,化解笑里藏刀;在生活中,拥有融冰之旅。请从细节获取温馨,请用温馨点缀生命。

篇3:生命的格调初中作文

关键词:生命叙事,作文教学,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阅读教学已打破了原来的“主题先行”机械板块式的模式, 使得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 在考场话题作文引领下, 作文教学虽已淡化了原来的构思、布局、选材等技巧性的训练, 但在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上陷入困境。虚假立意、话题展开、堆砌材料等应试技巧使得“一文多用”的现象非常普遍, 至于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更是不知拿作文怎么办。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一、当前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 主要是想改变“老而旧”的作文现状, 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激发学生的言语生命欲求, 变静态被动的作文练习方式为立足于锻炼学生的感受、思考能力的个性化的阅读、写作。以下笔者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作文教学的方式和作文教学的情境三个方面分析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教学主体平面化

实践中, 多数语文教师疲于上课、批改、辅导的日常性工作, 无暇读书, 知识、学养水平滞留在求学阶段, 导致言语表达无趣味;多数语文教师为了追求教学实绩, 教学机械化, 缺乏热情和胆略, 过度重视各项考试内容的教学, 远离学生的情感域;一开始非要学生写层次清楚、中心明确、立意新颖等诸多要求的“高质量”的文章, 导致学生一提作文就兴趣索然。如何让语文进入生命, 塑造人格, 使语文教师成为最有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的人, 通过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咀嚼和理解, 在用个性化语言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去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2. 教学方式机械化

实践中, 话题作文模式基本一统化, 教师指导理论化、公式化;学生作文形式标准化, 导致作文如构建空中楼阁, 内容空乏;作文评价方式单一, 作文评语笼统化, 使作文过程变成学生的单面性书面表达———从不修改, 更无动力, 教师的批改成为学生作文的终止;师生之间是一种教育、被教育的关系, 缺乏平等交流, 存在情感隔膜。如何使教师与学生在生命叙事作文中关注细节、放飞想象、表达自我, 是笔者研究的主要内容。

3. 教学情境工具化

新课改后, 教师一味地采用多媒体教学, 滥用网络上的资源, 虽带给学生一定的视、听觉冲击, 但同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丧失, 似乎又回到了“灌输—接受”的教学体系。每周一次的命题作文练习抑制了言语表达的热情, 学生习惯于在一个给定的大话题下写着“假大空”的作文——语文基础好的学生善于模仿, 文笔不错, 构思雷同居多, 没有生活气息、缺乏个性、创意;写作能力“弱”的学生, 则只能成为观众, 眼高手低, 再加上长期不受关注, 导致自暴自弃。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生命叙事欲望是笔者研究的突破口。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生命叙事能力的培养途径

1. 调动感性积累, 激活生命体验

当代中学生自小跟着父母游览名山大川, 体验各种生活, 感性积累其实不缺乏, 需要语文教师带有一点书香和诗意, 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在全校开展的两届绿色阅读节中, 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伙伴, 同读托尔斯泰和雨果, 同度夏雨冬雪, 同看《东方时空》, 同写一首献给母亲的诗, 最后师生同台激情演讲“我们的青春梦”, 以求用自己读、写的经验和感悟启发学生的灵性和悟性。

教师丰厚语文素养的同时,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经历过的事情、回忆阅读过的文章、回忆感悟过的道理、回忆见闻过的人事的“四忆法”, 从自己的记忆仓库中去筛沙取金, 唤醒学生的生命叙事意识。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 也能发现作文如同和邻家伙伴说话, 是那么轻松自然。把爱流行歌曲的学生吸引到生命叙事中来, 进入“回忆”的时光隧道, 剖露内心深处的欣喜和伤痛。

要让学生忘情于阅读、写作的最好办法是教师自己忘情于语文学习。教师应发自内心地热爱语文, 拥有最饱满的生命热情和言语魅力, 倾诉、展示自我的同时, 唤醒、感染、温暖并点燃学生的心灵。我们称生命叙事是“心灵与生活的交接”, 是师生生命诗意飞翔的一块绿地。

2. 回归生命本源, 倡导真诚表达

要使学生真正喜欢作文, 把作文当作他们倾诉生命意识、情感话语的一个舞台, 就需要向生命本源进行深度挖掘。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学、文艺美学、哲学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敢于敞开心扉, 说出真心话, 寻找“本我”, 了解“自我”, 解剖“自我”, 获得“超我”。

生活是作文之本, 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校园, 跨入社会, 进行春、秋游, 劳动实践, 工厂、农村参观考察等活动, 使学生养成观察、思考生活的习惯, 同时通过写日记、随感, 交流共享, 以便更充分地品尝到生活的甘泉。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社会见闻、新闻焦点, 并用个性化的语言方式描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3. 营造宽松氛围, 激发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读到教师自己的生命之作。教师以身示范, “我手写我心”, 在阅读、作文中与学生体验诗意生活, 描绘世态百相, 感悟个性人生。

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去阅读, 在浩大的文学宝库中寻找到与自己性格、思想投合的一个或几个作家, 在模仿叙事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叙述自己的生命故事, 或清新亮丽, 或优美抒情, 或幽默风趣, 或深邃讽刺等。

提倡学生写随笔, 不限主题、材料, 上交作文的时间也可以稍有伸缩。对于基础差的学生, 只要他动笔真实表达就要鼓励。对于喜欢小说、诗歌的学生, 受灵感限制往往不能及时作文, 可以给予最大的自由度, “小作家”就是在宽松、信赖的情境中诞生的。

4. 创设真实情境, 探究体验作文

一首好歌、一部电影、一篇好小说往往孕育着真实而独特的情感, 学生生活中并不缺乏真实情境。只需教师通过言语启发帮助学生去挖掘生活感受, 不妨给学生提供一些新鲜的感知觉刺激信息, 如看相册或家庭录像带, 或是音乐、小品、课本剧的串演, 或是置身在茶场、花市、酒厂、博物馆等生活场所, 让学生身在校园, 通过想象, 却时时感受自然、社会生活的滋润。

教师通过创设“亲、助、乐”的人际情境, “美、趣、智”的学习情境和“形真、情切、理深”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跨越时空, 从历史到现实, 从资料到视频, 从文本到想象, 在各种情境中让学生心“动”, 从而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行动, 成为作文学习的主人, 感到作文表达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不宣泄不足为快。实践证明:将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法运用于作文教学, 既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而且会让学生感悟存在, 审美生活, 思考人生。

5. 丰富成长经历, 彰显个性特征

有趣味、有美感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美化人生。要让当代中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快乐一点, 应从让自己变得有趣一点开始, 教会学生感受体会七彩人生。教师敞开心灵讲述自己的生命故事时, 要教给学生传递细腻、确切的情感体验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展开、深入生命叙事时, 教师可以像心理咨询师一样, 静静地倾听, 适时地提问, 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经历中那些微妙的细节, 进行细致描述并发表看法, 也可以与权威的观点进行对照, 在“由此即彼, 从浅到深, 去粗存精”的思维过程中, 帮助学生在琐碎的生命故事中捕捉新主题。

参考文献

[1]潘新和.语文:表现与存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6.

[2]祈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篇4:生命的格调

——苏轼

一株小草,会用它单薄的绿色,充实春天的内涵;一只小虫,会用它卑微的躯体,演示生命的灵动;一株青藤,会用它柔韧的枝蔓,见证执著的力量……

静观茫茫宇宙,你会发现,生命的格调多种多样。而我始终认为,“清欢”才是生命最为从容的格调。

历史让人明智。当余秋雨走近古罗马斗兽场,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科学、建造之精巧令他震撼不已。站在那片废墟上,他体会到人世间一切权势纷争、纸醉金迷都将烟消云散——那些胜利的狂喜、失败的沮丧,都终将在时间这杯腐蚀性极强的王水中化为尘埃。

自然使人回归本真。如果你置身于江南悠长的雨巷,脚踏小草在缝隙中探头而望的青石板,抚摸温润的黛色长墙,会蓦然觉得尘世的喧嚣已远远遁迹。

是的,远离纷扰尘世的现代人,此时咀嚼的是“宅弄深处,曲径通幽,不知深是几许;行至尽头,豁然开朗,别有新洞天”的清新淡雅,悉心品味的是“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悠悠情怀。

也许,行走在水性灵秀的江南,倾听内心深处清晰而悠远的絮语,感觉到的便是生命的清欢吧。这不仅是寻求心灵的宁静,更是在皈依生命原本的格调。

王国维说:“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跳出人生看人生,一切只是云淡风轻。“清”本当是生命的一种本色、一种风范、一种追求、一种格调。

庄子决绝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飞黄腾达的机会,只愿“曳尾于涂中”。陶渊明远离官场,南山种豆,东篱采菊。“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便是他内心的写照。

居里夫人将英国皇家学会颁发给自己的金质奖章给小女儿当玩具,面对朋友的不解,她淡淡地说:“我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

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都会始终坚守着心灵中的那方净土,面对外面世界的风风雨雨,始终波澜不惊、心清如水。

一箪食、一瓢饮是清,体悟到的是安宁、平和、简单;饭疏饮水、曲肱枕之是清,品味出的是静谧、自在、平易。寻一片清净,放松心灵,洗去尘埃、疲惫与浮华,让我们的心回归本真。

篇5:生命的格调作文

爷爷退休后没有什么事做,不会抽烟也不会喝酒,会打点麻将,也会下下象棋,每天下午四点准时去街上围观别人博弈,六点乐呵呵地回来,手里拿着两袋子菜,奶奶发怒他也不生气,麻利地把菜做好,然后平静地扯开晚餐的话题。

我知道爷爷不是本地人,还在我没上幼儿园的时候,他会跟我聊许多有意思的事情,像小时候上山砍柴抓到一窝野鸡,回家放到炕上,居然全都跑了;外出的时候遇到狼,心惊胆战,那狼竟跟着前面一个挑担子的走了。半夜里路过坟地,看到鬼火跟着自己跑。我屡屡冒出想上山砍柴的想法,爷爷总是笑着说:“你可不知道那有多累啊。”我是没有砍过柴,只是听爷爷说的,一脸轻松,我便也当它是件轻松愉快的事了。

我也好奇,远在北方的爷爷怎么会到这里来,爷爷也只是笑而不语:“有些事情小孩子不知道的好。”然后给我讲些部队里的故事,打狍子,炸鱼,作报告。我问他:“部队好吗?”爷爷总是一脸肯定:“那当然好,我们的部队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然后絮絮叨叨地讲一些或是惊险或是平淡的部队故事,有时会唱一首朝鲜民歌,悠扬又凄凉,据说内容是表现朝鲜人民找到野菜时的欣喜。一次看电视时看到了有人在唱这首歌,画着浓妆,载歌载舞,一样的曲调,似乎少了些什么。

有时候爷爷不在家,我奶奶和我一起聊天,奶奶偶尔会提及那些往事:“要是你爷爷那时候不说错话,不那么犟……但那样我也见不到他了。”我逐渐长大,也懂得了一些历史,我的语言充斥着批判,我不明白爷爷为什么要以那样一种心境去回顾那段历史,我有时候很愤怒,但爷爷只是安静地侍弄花草,阳光斑斑驳驳,撒在花草上,撒在爷爷的身上。

有次看到爷爷坐在阳台上不知写点什么,我好奇,于是缠着爷爷去给我做蛋饼,爷爷一离身去厨房,我就悄悄打开那个本子,随手翻到中间,这本子看来有些年头了,红面子,铅印的字体,里面还有几张港台的风景照片,我随手翻到一页,似乎是在讲爷爷被开除党籍后的愤怒与哀伤,右边是一页香港的`照片,城市的绮丽风光,好不迷人,又翻过这页,看到爷爷在背面写着:共产主义是我永远的信仰。

篇6:生命的格调作文

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有幸去乡下体验农村生活。体验那淳朴、和谐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望着碧蓝如洗的晴空下,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树,看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在丛林间争相盛开,绽放着如云霞般绚烂的色彩,想着在这大自然下万物生机盎然的奥秘。

我与朋友沿着小溪旁走着,清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的芬香,感觉心情十分舒畅。停下脚步仔细聆听清脆的蛙鸣,十分惬意。但是朋友却领略不到其中的美景,独自拿着手机拍照,遇到好看的边停下,不好看的一眼带过。此刻我的心情就像是柳宗元游小石潭所发出的感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于是与她提议自由赏景,半小时后集合。

我倚靠在一颗挺拔高大的梧桐树下,不由得想起了诗人陶渊明的经历。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看透并厌倦官场生活,在四十一岁时就选择退居田园,不再出仕,同时对于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规范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愿成为条律和规范的奴隶,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体会人生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高境界的清欢。

而现在人们时常被各种电子产品约束着生活,我们怎样才能自生融入这自然的世界当中?迷茫之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了江边一老爷爷撑着竹篙在划船的场景、许多爷爷奶奶们坐在大树下乘凉聊天的场景。这是老一辈的清欢。是啊,清欢并没有远离我们,只是我们缺少了去发现的眼睛。

坐在返程的大巴车上,看着农村的房屋一点点消失,我又要回到城市里去寻找我所认为的清欢了。

篇7:生命的格调作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命的格调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生命的格调作文1

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濮水之边,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谁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位于你只是虚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谁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旧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如同万花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

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受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远离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远离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我们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而今,物欲横流,信息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而人们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我们的生命格调迷失了,我们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却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们已是奢求.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何不在这样喧嚣的俗世中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几时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何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内心的自我?

生命的格调作文2

有一种生命的格调叫做淡泊。

濮水之边,你翩然远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谁人如你——庄子,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与道教合而为一,世界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名利、地位于你只是虚空,你了解了蝶舞之愉、螳螂之负,驾一叶扁舟穿梭于泥潭之中,清风相伴,明日可掇。

甚至,你看透了生死。惠子的离去,并未换来你的号啕大哭,谁言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你依旧逍遥山水,以一颗平静的心相追逐。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对你唯有惊鸿一瞥,却看到了一份平静致远的处世态度。庄子,如同万花丛中的一株莲花,开得淡漠孤傲,亦如乱世中寡淡的丝竹之声,给纷扰的历史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激起历史遥远的绝响……

庄子的身影已在岁月中淡去,然而那份淡泊的生命格调却在历史中弥留。

一篇《桃花源记》令多少人心生艳羡,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颂千古,这就是陶渊明,庄生晓梦已不再,而那份淡泊在东晋传承了下去,他是受拙归园田的田园诗人,他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他是独爱菊的隐逸者,远离官场,他获得了一片桃源天。远离喧嚣,他复得返自然,他用一份宁静致远的心胸让我们窥见了一种生命的格调叫淡泊。

而今,物欲横流,信息技术、飞机、汽车……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宽广,而人们的心却狭隘了,汲汲于功利,在一片灯红酒绿中孤寂地生活,少了如庄子、陶渊明般淡泊的气度,于是,我们的生命格调迷失了,我们自己迷失了。当今,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名誉、地位迷失了自己,又有多少的商家为了利益迷失了自己。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却让我们失去了心中的那份淡泊,于是,桃花源般的生活于我们已是奢求。

淡泊是一份生命的格调,为何不在这样喧嚣的俗世中保持一份淡泊的心,如庄子与陶渊明般获得心中的一份安宁,几时生活不富有,拥有心灵的淡泊便可使心灵富足,为何要汲汲于功利直至迷失内心的自我?

一直淡泊下去,让心得以安宁,坚守淡泊的生命格调。

生命的格调作文3

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为了照顾我们姐弟俩,又辞掉工作,失去了经济来源。因此,与父亲相比,她总说自己是个格调低的人。

儿时的我,也确实这么认为。

让母亲陪我上南京参加艺术考试是迫不得已的,因为父亲要上班。当母亲拎着家中古董般破旧的行李箱和我站在南京城里时,我觉得自己突兀得与这座城市格格不入。

“妈,你不能买个新一点的箱子啊?”

“那不是花钱嘛,再说这箱子不是好好的?”说着,她还把那箱子拎得更紧了。这一举动顿时让我觉得整座城市的人都在看着我。

“可是……”

我终究没有说下去,害怕妈妈骂自己太虚荣。但我也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母亲太土,格调不高。

母亲总是这样扫兴。她总是把家中打扫的干干净净,甚至在我和爸爸高兴地看着电视时,也能把我和爸爸赶出去,说要拖地。在爸爸拿了奖金,高兴地要请全家下馆子时,她会说:“我就不去了,你们吃了能挣钱、学习,我吃了却什么用都没有!”因此,爸爸总说妈妈目光短浅,太市侩。我不知道他是在开玩笑还是在说真的。

总之,在那个叛逆的青春期,母亲对我而言,就是一个格调低下的乡下妇女。

学艺术的同学,个个都打扮地花枝招展,很潮。当母亲穿者那件自认为很体面实则庸俗无比的外套站在考场外给我送考时,我觉得很丢脸。

“妈,你先到别的地方呆会吧,我可能会比较晚。”

“没事。妈等你。昨晚你在南艺考试,我借了另外一个送考家长的《扬子晚报》,两个小时一会儿就过去了。”

“什么,你借的?这会让别人笑话我们的。”

考试时,考官问我最感谢的人是谁,为了容易,我说了“母亲”。开始没感觉,后来自己便哭了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

出来时,外面正下着雨,蒙蒙细雨。母亲没有打伞,正焦急的注视着考场出口。

“妈,我明白了。”

母亲不是什么乡下人,也不是格调低下。她只是朴实无华,精打细算地经营着这个家。她的格调很高尚,高尚到可以捧起我们姐弟俩的未来。

生命的格调作文4

一位大师说:“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用宁静淡泊的生命格调面对生活,方能使人生真正升华。

宁静淡泊的生命格调,就是林逋“梅妻鹤子”的临水自照。逃离世俗金缕的富有,他只身上路,不再回头。他一生都在追求一条有别于世俗纷扰的大道,没有车马喧嚣,没有丝竹萦耳。纵使四壁通风,纵使箪食瓢饮,但他仍有清词两句为邻;独坐池水旁,观野鹤,画倩影,望明月,诗作酒,怜梅花照影,拾落英缤纷。于是竹影疏离,清风盈袖,明月敲窗……

坚守着宁静淡泊的生命格调,林逋因而收获了诗意的富有,收获了污浊中的那份洁净,也收获了后世文人隐士的敬仰。

宁静淡泊的生命格调,就是梭罗身后的瓦尔登湖。湖畔,梭罗静静地站着,作为哈佛的高材生和爱默生的得意弟子,正当自己的人生图景铺展开来时,他却坚守宁静的生命格调,选择了陶潜式的归隐。一个人,一片湖,一间木屋,一种坚守,一段传奇。当城市中的各色人物将时间物化成日历和金钱时,在梭罗的世界里,仍看得清年华和岁月流过。他的天空永远是湛蓝的,他的湖永远是深青的,他手中的鱼永远是鲜嫩的。他在瓦尔登湖畔,倚着风,静静地倾听叶的飘落,感受风的穿行,欣赏云的变幻。

坚守着宁静淡泊的人生格调,梭罗聆听着时钟每一秒走过的声音,因此,他触摸到了岁月流过的痕迹,成为城市中的一段传奇。

宁静,如一泓清泉,水光旖旎,汩汩而出。那是青林翠竹间王维一声声玉笛的呼唤,是嵇康在山野草庐间打铁的声音,是与疏影横斜水、暗香月黄昏相伴的陶潜的低吟……人生不必轰轰烈烈,悄无声息地绽放更能引发惊叹。袁隆平朴实而淡泊,却解决了中国亿万人民的粮食问题;“不折不从,亦慈亦让”的沈从文,波澜不惊,悉心描摹,为世人呈现出多彩的湘西风情……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坚守着宁静淡泊的生命格调,让人生得到真正升华!

生命的格调作文5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西篱之菊,香溢东邻。

——题记

生命的格调,有千万种,但请记住,高贵的格调是山岩石峰中的幼苗,终会成为一抹绿荫。

因高贵,我们的生命才如花般灿烂的绽放。生命的历程中,我们昂着头,挺着胸,迎着那火红的太阳,微笑,使我们面对生活的一把金沙,洒向每一片黑暗的地方,让每一分钟每一秒都不要白白流逝。

我曾经看过电影《全城高考》,高三学生秦鹏是一个自由的少年,他为自己的梦想而进取,没有被外在的因素所影响,坚持着属于自己的格调,他的才华,都在笔下的文章里得以尽情的释放。所以,他的青春充满了快乐,在他的格调中,成为了一名签约作家。从他的成长中,我看到,每个人都应拥有自己的格调,并不懈奋斗,最终会获得丰硕的果实。

韩寒,一名赛车手兼作家,他的文章中散发着令人警醒的火药味。看他的作品,有一种说不出的愉快。因为他敢于讲真话,一部《出发》讲述了许多真实而又令人惊讶的故事,他的一字一词中透出了他的格调。不害怕,不畏惧,就是他的标签。他告诉了我,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我相信:真话无敌!

我也要在生命这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格调,高贵与低贱的区别就是在与格调。我想拥有高贵的人生,自信则是我的格调,在这个喧闹的城市,我虽不能像钱钟书先生那样寂静,但我会用自信给别人证明,我的人生也有辉煌。

正直是翠竹的格调,坚韧是腊梅的格调,富裕是丹桂的格调,温润是美玉的格调,生命正是因为不同的格调而灿烂多彩。

活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格调,让自己的格调成为一种坚持,不要轻易因为他人的言语而失去自己的格调,在高贵中获得最终的辉煌。从现在开始,培养一种格调,为它施肥,浇水,细心照料,让它成为一颗梦想树。

假如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不同铸就了你成功,那么,你已拥有了高贵的格调。

生命的格调作文6

何谓生命之格调?

那是松柏倒挂绝壁依旧坚韧生长,那是寒梅独发驿外断桥却依旧芳香如故,那是荆棘鸟纵使生命短暂却依旧高歌向前……人生短暂,唯有格调,方能将平淡书写成锦绣华章,方能将黯淡点燃得绚烂多姿。

人生之格调就如同一岁之四季。

春之格调是朝气蓬勃。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之意境,亦如人之少年。唐寅诗下“名不显示心不朽,再挑灯火读文章”的功成之诺,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凌云壮志。这朝气蓬勃之格调便是那一展宏图的雄心与热望。

夏之格调是斗志昂扬。正如人之壮年,有诗云:“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阳正可人。”亦如壮年汉武之雄图霸业,终使长城万里通风烟,漠北再无匈奴王庭;拿破仑之摧枯拉朽,脚踩阿尔卑斯山的脊梁。夏的斗志昂扬之格调便是那越甲吞吴的雄姿与霸气。

秋之格调是低沉悲寂。“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犹如人之将暮,斗志弥减。纵使如此,依旧有人吟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之佳句;更有任正非在人生低沉,亦谱写一曲享誉世界的华为赞歌。秋之格调恍若一道门槛,过去了是门,过不去便成了槛。

冬之格调是收藏储备。雪莱曾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褚时健低谷仍能重整旗鼓,从头再来;杨绛先生百岁捉笔,杨敬年先生90岁笔耕不辍。细胞之萎缩,面容之衰老抵不过精神常青,春华永驻。“天时人事日相随,冬至阳生春又来”正是冬之格调的诠释。

四季之美因格调而显,生命的价值也因格调而彰。人生若无格调,生命之花就将失去那灿烂盛开的花季。只有拥有生命的格调,才能体会四季变换,体悟春之朝气、夏之斗志、秋之肃杀、冬之跨越,才能谱写出一曲动听的乐章,才能在生命繁华时葳蕤美艳;在生命荒凉时依旧乐观旷达,才能让一个人纵使肉体衰亡,灵魂万古。

格调,即是生命之魂!

生命的格调作文7

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演绎出不同的结局。

古今中外,每个人的生命格调都有所不同。

古有慈禧太后一生经历过辉煌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却向外国人低头,当起了卖国贼。在史书上就下了遗臭万年的一笔。而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成为了人民的公仆。这是孙中山生命的格调。

周恩来曾经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为此奋斗,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一个免学费的学生,学会了几乎十多种语言,成为中国的国家总理和外交官,一生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这是周恩来总理生命的格调。

现在更有基层干部段爱平为人民服务。上任后不但给村里建立了学校和养老院,而且还改造了全村的电网,栽植树木,自己搭了十几年带领全村致富,20xx年被诊断出患有癌,却依然坚守岗位。这是段爱平生命的格调。

虽然他们生命的格调大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为人民服务。

我曾经问过自己,生命的格调到底是什么?我的生命格调又是怎样的呢? 是啊,我的生命格调又是什么呢?

毋庸置疑,生命的格调就是生命的风格。

我生命的风格是那么的简单,想象那么伟人一样为国做事。

其实生命的格调就像一个人做事风格,它的好坏由你来决定,你的生命更加是由你来演绎。

生命,一个熟悉可有些人却不了解它的名词。它的格调却又显得些许的陌生。这让我觉得正义的生命格调应由我们去演绎用自己的行为去证明一切。

我们会演绎出生命的格调好的一面。让我们一起加油!

生命的格调作文8

又一次,一个人在操场上漫无目的的走着,已记不清是第几次逃课,只是本能的抗拒学习......大概是我比较笨的缘故,在一开始接触化学的一个多月里,我什么也不懂,于是,我选择了逃避——逃课.胆颤心惊的敲掉第一节化学课后,什么也没有发生.大概,在她心里多我一个不多,少我一个不少吧?抑或者,她巴不得我走吧?

“都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种境界,大概我的境界就是逃避吧.”我自己嘲讽道.不经意间的一回头,我看到了那片沙坑.这是一片推铅球的区域,地面坑坑洼洼,满是被铅球砸出的坑.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竟然还长着野草.它们蓬蓬勃勃地生长着,伸开双臂,努力获取每一份阳光与雨露,尽管沙土贫瘠;尽管水分稀少;尽管要时刻面对着被沉重的铅球压倒的危险,他们仍在坚定的生长,伸长......看到如此众多的小生命,坚忍不拔而又蓬蓬勃勃地活在这沙地里,我的`眼睛被染得灿烂起来.纤细里充溢着坚韧,孱弱里蕴藏着刚强,微小里含纳着博大;这小小的生命里,也浸透着星的璀璨,月的妩媚,日的明丽.我惊异地看着这些小生命,它们也仿佛睁着深情的眼睛凝望着我……这些米粒般大小的生命,像是在告喻我:希冀、渴望、追恋、向往,是一切生命的本质.这些平凡的小生命,活出了不平凡的境界.坚强,是对他们生命境界最好的诠释.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看着这生机勃勃的野草,终于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当灵魂迷失在苍凉的天和地,唯有坚强支撑着自己:当灵魂裸露在苍凉的天和地,唯有坚强陪伴着自己.惊才艳艳是他们的境界,我不必羡慕.我只想证明,勤能补拙,他们能够做到的,我也能.坚强,便是我选择的境界.转过身,我坚定着向教学楼走去......

生命的格调作文9

有人说热烈奔放的人生最精彩,有人说脱俗隐逸的生命最豪迈,而我以为,是沉静的格调,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深邃的内涵。

曼德拉的沉静,是毅然放弃仇恨,让和平之花绽放。早年,他因肤色黝黑遭遇冷眼和嘲笑;青年,他因领导黑人运动遭受二十七年的囚禁;中年,他要以日渐衰老之躯承受狱守的百般刁难。似乎他最好的年华已消失殆尽,命运才批准他重见天日。“当我走出监狱,迈过那个通往自由的大门时,我已然明白,如果我不能放下仇恨,那么我其实仍然在狱中。”他沉静地放弃仇恨。当他高举双臂为白人球队的胜利欢呼,当他与白人国民亲切拥抱,我看到沉静的光辉将他轻轻笼罩。

他像一条沉静的河,流过南非的每一寸热土,流进世界上每一位热爱和平的人的心中。

三毛的沉静,是面对荒凉的大漠,谱写出绚丽的生命赞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因为沉静,她的生命自由执着得如同大漠上一往无前的风,坚定地将万水千山走遍,《白手起家》,让鲜花开遍《撒哈拉的故事》。大漠、冰沙、冷月,她沉静之心面对无边的寂寞与荒凉。风也飘飘,雨也萧萧,她不觉苦,只去发掘美丽。从此,大漠上永远有她沉静的灵魂在舞蹈。她用沉静的格调将人生铭刻进历史。

沉静是跨越文明与时空的不朽丰碑。犹记得,美国开国元勋华盛顿以沉静之心抛弃功利与权势,功成名就身退的他赢得“国父”的称谓;犹记得“北大脊梁、学界泰斗”蔡元培不累家产,以沉静之心潜心教育事业,指引着北大精神支撑起中华民族;犹记得“职业生病、业余写作”的史铁生,在沉静之中将一切苦难化为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非“沉”无以明智,非“静”无以致远。以沉静之格调,让生命之舟扬帆远航。

生命的格调作文10

一年夏天,我踏过漫长的山路,有幸站在了三叠泉的面前。

三叠泉就在我的眼前,它如一条白色的巨龙,怒吼着砸向地上的水潭。它从万丈高的峭壁上,纵身跃下,它的生命,便在这一跃中得到体现和升华。它,是大自然写意的一笔,每一处都彰显着他的豪迈和奔放。它的呐喊,让人敬畏,让人相信水是活的,因为那纵身的一跃,赋予了水蓬勃的生命力。它,是天上的巧匠精心打磨的一件艺术品,每一滴水珠,都如珍珠般晶莹剔透;每一处它走过的岩石,都如大理石板光滑。远远观赏,它是一条柔软的丝带,走近看,它是一只怒吼的巨兽。他生命的格调,就是贪婪的享受人们或赞扬,或敬畏的目光,就是“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壮丽。瀑布生命的格调是高调的,它将自己生命的意义,大写在人间,时间也洗不褪。

草的生命相比瀑布,确是平庸和简单的多了。赞美瀑布的诗歌无数,可写草的,屈指可数。但是草,却让我尊敬:草,永远都学不会花的招式来讨好人们,好让人类把它移植到有阳光,有水,有营养的暖房。可是,花是那样脆弱,它的生命犹如空中的烟火,美丽,却太过短暂。草却不同,无论它被怎样,只要根还在,他都会重新焕发活力。“春风吹又生”看似柔弱的草,总是那么坚强。草,总学不会树的招式来争夺阳光,它们总是默默地,在树的阴影下,被树嘲笑。草,不声不响,见证树被人类砍倒。草,因为低调,存活了下来。坚强,低调,是草的格调,帮助他在亿万年的竞争中,依旧蓬勃的成长。

生命的格调,各不相同,有的高调,有的低调;有的雅,有得俗。但,都值得尊重。

生命的格调作文11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人解读不同的结局。

古今中外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不一样。

在古代,慈禧太后经历了人生的辉煌,但八国联军侵华时,却向洋人俯首称臣,成为汉奸。在历史书上,它将被铭记几千年。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赢得了人民的支持,成为人民的公仆。这就是孙中山的生活方式。

周恩来曾经说过:“为中国的崛起而学习!”他为之奋斗,成为北师大第一个免学费的学生,学了近十种语言,成为中国的总理和外交官。他工作努力,无私奉献,一生节俭。这就是周恩来总理的生活方式。

现在有更多的基层干部段爱平为人民服务。上任后,他不仅在村里建起了学校和养老院,还改造了全村的电网,植树造林。他花了十几年时间带领全村人致富。20xx年,他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瘤,但他仍然坚守岗位。这就是热爱生活的风格。

虽然他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为人民服务。

我曾经问自己,什么是生活方式?我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是的,我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毫无疑问,生活方式就是生活方式。

我的生活方式如此简单,我想像一个伟人一样为我的国家工作。

其实生活方式就像一个人做事的风格。是好是坏由你自己决定,你的人生更由你来诠释。

生活,一个很熟悉但有些人不懂的名词。它的风格有点奇怪。这让我觉得正义的生活方式应该由我们来诠释,由我们自己的行动来证明。

我们将展示生活美好的一面。让我们一起加油!

生命的格调作文12

清欢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清雅恬适的快乐,一轮明月,一袭清风,一口薄酒,一杯淡茶,便可寄托本心,活出清欢的格调。在这喧嚣的社会中,我认为人们已经失去了所谓的“清欢”。

再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有幸去乡下体验农村生活。体验那淳朴、和谐给我们带来的美好。望着碧蓝如洗的晴空下,是一片连绵不断的青山绿树,看着各种不知名的野花在丛林间争相盛开,绽放着如云霞般绚烂的色彩,想着在这大自然下万物生机盎然的奥秘。

我与朋友沿着小溪旁走着,清风拂过,空气中弥漫着栀子花的芬香,感觉心情十分舒畅。停下脚步仔细聆听清脆的蛙鸣,十分惬意。但是朋友却领略不到其中的美景,独自拿着手机拍照,遇到好看的边停下,不好看的一眼带过。此刻我的心情就像是柳宗元游小石潭所发出的感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于是与她提议自由赏景,半小时后集合。

我倚靠在一颗挺拔高大的梧桐树下,不由得想起了诗人陶渊明的经历。陶渊明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看透并厌倦官场生活,在四十一岁时就选择退居田园,不再出仕,同时对于儒家强调的伦理道德规范始终抱有怀疑的态度,不愿成为条律和规范的奴隶,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体会人生的要义。这何尝不是一种高境界的清欢。

而现在人们时常被各种电子产品约束着生活,我们怎样才能自生融入这自然的世界当中?迷茫之时我脑海中浮现出了江边一老爷爷撑着竹篙在划船的场景、许多爷爷奶奶们坐在大树下乘凉聊天的场景。这是老一辈的清欢。是啊,清欢并没有远离我们,只是我们缺少了去发现的眼睛。

篇8:道德与艺术的格调

真是美的基础, 是美所必然具备的品格。长久以来人们看一件艺术品总是先关注它讲了什么内容, 而作品的价值就仅仅表现在了它是否真实地记录了现实生活的场景。而我认为新标准下的真实绝不是这么简单, 艺术不是一种实用的图示, 示意给人们一个故事, 一个生活片段或是简单的形象, 而是具备使人的心灵发生转变的品格的独立的存在。野兽派的意图就是表现自己的情感, 他们以其夸张的色彩和造型打破了人们常规的认识, 他们的展览给当时的美术界投去了一颗炸弹, 议论如潮, 批评四起。但是, 在人类艺术发展的长河中他们充当了具有真知灼见的审美开拓者, 在新的审美领域拓展了深度和广度, 并一直影响着以后绘画的发展和对艺术之真的探寻。

历史上一切有着辉煌价值的艺术作品都有着它自身真实的发生, 真挚的情感和真理的精神。无论是夏加尔《生日》所描绘的温馨浪漫还是蒙克《呐喊》所表现的悲伤和恐惧, 无论是马蒂斯《舞蹈》中欢乐安逸的时光, 还是莫迪里阿尼笔下人物法国式的优雅, 无一不是艺术家用灵魂追求真理, 使真挚情感得以升华的过程。马蒂斯晚年致力于剪纸艺术, 他在谈到他的剪纸时曾深切的认同中国“与树齐长”的文化理念, 并说他在剪一只小鹦鹉时自己也变成了那只小鹦鹉。马蒂斯晚年的表白一样说明了艺术大师都有一颗永不泯灭的追求纯真与至美的心。

所以, 对一个艺术家来说, 真实的绘画不是讲故事, 也不是阐述观点, 因为艺术家不是作家也不是政治家, 批评家。真实的绘画是艺术家对生活的真实体验, 从而产生的感染心灵、净化灵魂的独立的实体。人们常赞美生活, 讴歌生命, 而艺术就是艺术家对生活生命体验的真实再现, 是对生命的美好意义的探索和表现, 所以, 一个艺术家的使命也是神圣的, 他所表达的首先是真实的感受, 真诚的情感。现在有些画画的人, 一味认为画什么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就画什么, 或者是追风的看某个成名的画家画什么自己就画什么, 这显然是不忠于自己内心情感的, 是不真实的, 这违背了艺术规律, 很难创作出好的作品来。反之, 一个画家, 立足于生命的客观存在的感受, 感情。尊重客观规律, 使艺术之来源为生活, 才能进一步创造出高于生活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来。

“人品即画品”是中国绘画理论中一个重要美学概念。中国美学认为“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 要求学习绘画的人先树立高尚的道德品格, 做到“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仁, 游于艺”。在我国的古代, “善”是衡量人品的主要标准, 而“美”是衡量画品的衡量标准, 所以提倡在追求艺术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画品, 又要重视人品, 就是追求艺术品“善美”的艺术格调。

在西方绘画发展的过程中, 尤其是由野兽派绘画开始, 西方艺术不再追求自然的真实, 而是追求了一种接近东方绘画语言的言简意赅的表现方式。我们从马蒂斯的画中看到了西方化了的写意的表现手法, 也从罗丹素描中看到了“逸笔草草”的审美特征。逐渐相像的表现手法背后的精神主旨也是类似的, 就是造福于人类的精神世界。在野兽派以后的西方绘画中, 绘画的意义从表象向内在深化, 审美的标准也自然要求符合人内在的精神需求。马克思认为, 艺术有着审美价值的同时, 也同样有着道德教育的意义。这个理论和张彦远的:“夫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艺术家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他们的作品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人类的精神文明的发展, 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 陶冶高尚的情操, 形成高尚善美的精神品格, 成了艺术家不容推卸的责任。同时, 绘画是人的内在素养的外化, 也要求通过绘画本身来提高人的内在素养, 两者相辅相承, 共同提高。

因此, 纵观历史上凡是格调高尚的作品往往都受到人们的推崇, 具有高尚情操的艺术家都受到世人的敬重。而格调猥琐低俗的艺术作品, 向来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毕加索震撼画坛的《格尔尼卡》, 把战争所带来的痛苦描绘的淋漓尽致, 表现出义愤填膺的爱国热情和追求和平的精神。1937年德国法西斯疯狂的轰炸了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 整个城市在短短时间内被夷为平地, 愤怒的毕加索以立体主义的手法, 几个星期内迅速地完成了这幅巨作。毕加索借这幅作品对法西斯的兽行进行谴责和抗议, 表现了他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强烈的正义感和历史使命感。画面用黑白灰的色调, 描绘了一个绝望和悲惨的世界, 这里犹如黑夜, 只有痛哭、泪水、无望和死亡。画面中, 悲伤的母亲在哀嚎, 受伤的人们在痛苦的挣扎, 牛和马也躲不过轰炸带来的伤害, 濒死长嘶, 痛不欲生。到处一幅生灵涂炭的景象。画家以这种方式折射出他对人类苦难的强烈悲悯, 对法西斯暴行的强烈愤懑和对和平的无限向往。列宾的《伏尔加纤夫》以狭长的画幅描绘了一列做苦役般的纤夫。在荒芜的沙滩上, 衣衫褴褛的纤夫拉着货船艰难的向前行走着, 在烈日的炙烤下, 他们筋疲力尽, 举步维艰。他们的破烂的衣着, 憔悴的面容, 无可奈何的愁苦神情都显示着他们所面临的艰苦的生活境况。全画气氛悲伤惨淡, 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悲剧效果。俄国著名的评论家斯塔索夫对这幅画及其作者给予了这样评价:“列宾是同果戈理一样的现实主义者, 而且也同他一样具有深刻的民族性。他以勇敢、以我们无可比拟的勇敢……一头扎进人民的生活, 人民的利益, 人民的伤心的现实的最深处……”[3]列宾表现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对农民备受压迫深切同情, 意在唤起人民的觉悟和反思。他的忧国忧民的高尚品格和他的画作一样受到世人的崇敬和赞美。

一个脱俗的, 不为外在功利所左右的人的胸襟开阔, 气质不俗, 他观察世界的视角和获得感受也必然更加深刻, 敏感和与众不同。一个终日里醉心于勾心斗角, 阴谋上位的人;一个以谋求功名利禄为最终目的的人;一个把绘画当成个人争取名利手段的人, 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而他们所有的这些活动对于艺术都是无补于事的。对于这个问题, 雕塑大师罗丹的一段话更加一针见血, 一语中的, 他说:“……和他们争名逐利, 你们将和他们同样浪费时间, 就是说, 耗尽你们的一生——那就再不剩一分钟的时间给你们去做一个艺术家了。”[4]另外, 在他的遗嘱中对后世的艺术家也有类似的警示:“你们不要浪费时间, 在交际场中或政治圈子里去拉关系。你们会看到许多同行, 勾心斗角, 谋求富贵——这些不是真正的艺术家;虽然其中不乏聪明的人。”潘天寿在他的《听天阁画谈随笔》中同样提到:“须有高尚之品德、宏远之抱负、超越之识见、厚重渊博之学问, 广阔深入生活, 然后能登峰造极。”[5]

也可以说道德是艺术的真理的表现, 是关于“真”的另一个分支。“美”的范畴是由“真善”中而来。心灵美往往影响着艺术美, 现实生活中涌现的美好事物只有经过艺术家心灵的折射和艰苦的艺术创作过程才能产生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艺术是痛苦的呐喊, 正义的呼唤和勇气的锤炼, 是一项与崇高的道德紧密结合的事业。艺术创作又是一项需要吃苦耐劳, 兢兢业业, 任劳任怨, 一丝不苟的事业。那些辛勤劳动的艺术家们为艺术无私地奉献着他们青春和力量。对于艺术家来说, 艺术绝不是一个兴趣爱好, 更不是一个闲暇时的娱乐。我们知道的大画家, 无一不是一生勤勤恳恳的创作, 甚至艺术创作伴随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马蒂斯是一位异常勤奋的艺术家, 他七十一岁时, 疾病缠身, 在病床上依然坚持进行艺术探索, 并创作出色彩斑斓的剪纸艺术。他一生辛勤创作, 最终以极其辉煌的成就屹立在世界艺术的顶峰。雷诺阿晚年手臂患上风湿, 他将画笔绑在手上坚持作画。夏加尔年逾七十接下了用彩绘玻璃装饰梅兹大教堂的工作, 给人们带来了艺术世界里新的喜悦。

吴冠中先生在谈到作画风格的问题时说:“风格之形成绝非出于做作, 是长期实践中忠实于自己感受的自然结果。风格是可贵的, 但它往往使作者成为荣誉的囚犯……”[6]这里, 他所指的荣誉的囚犯, 也说明了一些画家为了荣誉和利益不尊重自己的感受和人类最真实美好的感情, 一味地想出位的利益主义倾向。他显然不赞成这种做法, 提出了:“忠实于自己的感受”的忠告。

可见, 作为一个艺术家, 既需要精湛的绘画技术, 更需要高尚的人格。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心智的结晶, 艺术家的思想道德和艺术修养水平直接影响着艺术品的艺术价值。

摘要: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禁欲式的”宗教艺术, 绘画一度沦为了宗教寓意的说教式的解说图, 也出现过希腊哲人所提出的艺术模仿论和再现论, 而以野兽派最为明显的标志, 此后艺术家以其真实的脉搏跳动表达着他们真实的艺术情感, 使艺术不再是宗教的工具, 不再是自然的模仿, 真正的源于自然, 而超越自然了。卡西尔在其《人论》有过这样的论述:“我们在艺术中所感受到的不是哪种单纯的或单一的情感性质, 而是生命本身的动态过程, 是在相反的两极——欢乐与悲伤、希望与恐惧、狂喜与绝望之间的持续摆动过程。使我们的情感赋有审美形式, 也就是把它们变为自由而积极的状态”。

关键词:道德,艺术

参考文献

[1]、《人论》卡西尔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4年版。

[2]、《宗白华全集》第2卷,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第361页。

[3]、《往事如烟:列宾回忆录》列宾著孙歧译, 东方出版社, 2007年版, 第428页。

[4]、《罗丹艺术论》法.奥古斯特.罗丹沈宝基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版, 第49页。

[5]、《从画者的角度思考绘画》, 《中国油画》, 2009年第02期。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快乐记叙文主题优秀作文下一篇:科学的幼儿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