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歌剧原野声乐旋律创作与声乐表演论文

2024-09-03

浅析歌剧原野声乐旋律创作与声乐表演论文(共6篇)

篇1:浅析歌剧原野声乐旋律创作与声乐表演论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歌剧表演艺术,连接

近年来, 我国民族声乐事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各大艺术院积极开设民族声乐专业, 并为提升专业人才素质, 加强了各院校之间教学方法的交流, 力求寻找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方法。歌剧表演艺术的融入, 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表现力, 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提供了有效手段。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目前, 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工作通过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积累经验, 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教学体系也日渐成熟, 很多民族声乐艺术家开始进入国际音乐舞台。培养表现能力全面、专业素质过硬的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民族声乐事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1]。因此, 教师应加强对民族声乐教学方法的创新, 将歌剧表演纳入民族声乐教学内容中, 为民族声乐唱法和表演开创新思路, 为我国民族声乐人才培养带来新的启示。

二、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连接

(一) 以歌剧表演以示对民族声乐进行传承

民族声乐是我国人们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 在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下, 蕴含着独特的艺术色彩。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可以说是对传统戏曲的延伸, 传统戏曲中的手、步、眼等都与民族声乐表演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在传统戏曲中, 表演者需要通过模仿, 体会所扮演人物的情绪、特征等, 将人物形象完美的塑造出来, 而在声乐表演中, 表演者也需要从模仿开始着手, 了解不同地域民歌的独特性, 从而掌握民族声乐中的独特韵味, 以便更好的进行声乐表演。

当今的民族歌剧与传统戏曲相比, 也具有一定的差别, 民族歌剧的表演体系相对较小, 且对表演者没有过多的要求, 其表演内容也浅显易懂, 往往与表演者实际相结合, 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灵活、自然, 能够将所扮演人物的情感充分的展现给观众。而传统戏曲对表演者的要求较为严格, 表演内容十分复杂, 需要运用独特的腔调将人物情感释放出来。

民族歌剧是对中国传统戏剧和民族声乐的继承, 表演者通过对传统戏剧表演手法的借鉴, 实现了人物的鲜活塑造。例如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彭丽媛在《党的女儿》中的表演, 通过将表演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丰富传统戏剧表演发声方式等, 使田玉梅这一角色形象更加贴近生活, 在观众的眼中鲜活起来。因此, 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表演能力的培养, 提升学生对民族歌剧表演的鉴赏能力, 培养高素质表演人才, 以促进我国民族歌剧的进一步发展。

(二) 以歌剧表演丰富民族声乐教学

将歌剧表演纳入声乐教学范畴, 可以让声乐教学效果更为显著[2]。歌剧表演艺术对表演者具有较高的要求, 例如表演者的演唱水平、表演能力、形体等。由于歌剧表演艺术中具有很多重唱和合唱的部分, 因此, 要求表演者在表演好自己角色的同时, 也要注重与其他角色之间的配合。教师在声乐教学中纳入歌剧表演, 能够使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实现自身多能听辨能力的提升, 同时, 在与其他同学配合时, 也能够快速发现自身的的不足, 主动取长补短, 促进自身表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民族声乐表演需要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将作品中的情感充分激发出来, 也就是要求表演者在表演时能够带有丰富的情感。现阶段我国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中, 有很多同学存在重声轻情的情况, 过于追求声音上的华丽效果和技术表现, 忽略了情感的表达, 导致人物形象未能得到良好的塑造, 观众难以体会作品中想要表达的情感。歌剧表演的融入, 能够使学生在歌剧表演过程中充分体会所扮演人物的内心情感,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学会用情感表达方式, 使自身表演更具表现力。

(三) 以歌剧表演实现对歌剧艺术的多层次表现

在我国第一部民族歌剧的表演中, 便融入了中国传统戏剧和民族声乐, 民族歌剧的创作和发展与我国民族声乐密不可分, 并对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效果产生着一定的影响。现阶段, 很多学生的表演技巧十分缺乏, 对传统音乐知识了解甚少, 缺乏表演经验, 因此,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 在教学中融入歌剧表演的综合性训练[3]。不仅锻炼学生的声音技巧, 同时促进其表演水平、情感诠释能力、舞台表现力等的提升, 通过对歌剧表演的学习, 实现对歌剧艺术的多层次表现。

三、结语

现阶段, 社会上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 仅具备声音技巧的民族声乐表演者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 教师应在民族声乐中融入歌剧表演艺术, 实现对民族声乐的继承发展, 提升学生的表演水平, 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进一步增强我国民族声乐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史玉学.民族声乐教学与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05:255-257.

[2]付立志.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音乐大观, 2013, 10:74-75.

篇2:浅析歌剧原野声乐旋律创作与声乐表演论文

关键词:民族声乐;歌剧表演;衔接

虽然歌剧表演和民族声乐教学看上去像是两个没有多少关联的概念,但事实上,歌剧表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民族声乐的继承和发展。相对于民族声乐,歌剧表演的内容及表演方式更加丰富,具有较高的表演性。把歌剧表演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声乐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声乐表演技巧,从而推进民族声乐教学水平的提升。

1 歌剧表演是对民族声乐艺术的继承

积淀着中国千年文明的传统音乐体系,美轮美奂的民族戏曲文明,都是我国传统文化音乐领域中的宝贵财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根源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体系,代表了我国音乐文化的伟大传承。通过对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以及古代戏曲的研究可以发现,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形式脱胎于传统戏曲的表演,并进行了一定的改造。民族歌剧是民族声乐艺术表演的最高水平,所以,民族歌剧与传统戏曲在内在上是有着一定联系的,同时两者之间又不尽相同。例如,民族歌剧在表演的过程中注重的是对故事的演绎,而传统的戏曲则需要把戏曲中人物的复杂情感也展现出来。把歌剧表演融入民族声乐教学中,能够锻炼学生声乐演唱表演的能力,也能提高学生对民族歌剧内容的理解。

歌剧表演艺术是对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继承。借鉴、学习传统戏曲表演,有利于提高人们现代民族歌剧表演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发挥出现代歌剧艺术的魅力。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教授歌剧表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戏曲精华的借鉴,加深学生对声乐演唱作品的理解,使其在表演过程中更好地阐发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同时,学习歌剧表演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现代民族声乐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歌劇表演对学生音乐学习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有显著作用

2.1 歌剧表演促进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添设歌剧表演,能够有效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歌剧通常具有较强的表演性,所以在表演的过程中对于角色的掌控就要更加精准。而且对角色与角色之间的配合也有较高的要求,表演者的演唱不单单是其个人的演唱,而要更加注意声部的转换,使角色之间演唱的衔接恰到好处,不会显得过于突兀。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歌剧表演更加完美。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中添设歌剧表演课程,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最高水平的声乐是什么样的,以及重声、和声等专业技巧是怎么处理的,让学生着重观察每一个声部的转变,并且用心去感受歌剧所描述的故事。学生在进行歌剧的练习表演时,还能发现谁对哪一部分掌握得并不到位,从而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之处。教师也要鼓励学生主动进行思考,不断完善自己的民族声乐表演能力。

2.2 歌剧表演促进学生情感表达能力的提高

情感的表达是音乐最重要的灵魂所在。通过对我国部分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考察发现,很多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往往过于注重演唱技巧的传授,而忽略了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虽然学会了民族声乐的专业技巧,且演唱技巧以及各方面的素质都无可挑剔,但是这样的音乐给人的感觉却非常机械,因为它失去了最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音乐的灵魂。空洞的音乐是没有办法感染观众的。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添加了歌剧表演后,学生在进行歌剧表演的过程中会对歌剧角色进行深入的了解,对歌剧的创作背景以及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全面的感受和分析,从而能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音乐作品的灵魂。

例如,学习歌剧《江姐》时,学生会在分析歌剧内容的过程中,了解了《江姐》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感受到故事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被江姐的英雄气概所感染,在进行表演的时候就能融入江姐的角色之中,更好地呈现表演。只有真正理解了作品的思想情感,才能在表演中表现出来。学生通过歌剧表演的学习,深入地感知了作品角色,在学习民族声乐课程或进行民族声乐作品表演时,也能更好地向观众诠释出音乐的内在意义。

3 通过歌剧表演的教授来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

从第一步民族歌剧《白毛女》的诞生开始,我国对民族歌剧的编排通常采用民歌和传统戏曲音乐元素相结合的方式,把对歌剧人物的塑造与传统民族音乐风格融合在一起,更加着重于对人物情感变化的表达。在这一时期,民族歌剧的表现形式主要就是民族声乐,甚至现在有很多的歌剧片段已经成为民族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歌剧表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民族声乐表演能力,如学生对声乐技巧的掌握、对情感的体验以及在舞台上的表演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增设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然而,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传统音乐知识不甚了解,对民族歌剧的认识也非常欠缺,而且很多学生根本就不看民族歌剧。这导致民族歌剧表演课程进展缓慢,无法取得相应的收益。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对歌剧表演的兴趣,使其认识到歌剧表演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声乐技巧的同时锻炼歌剧的表演能力。这样,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了解也会更加全面。另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歌剧表演的机会,使其对歌剧表演的学习更有积极性,从而在舞台上展现歌剧的魅力,全面提升综合音乐素养。

4 结语

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课程中增加歌剧表演的内容,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声乐技巧的同时,提高舞台表演能力以及对音乐作品情感的诠释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满足市场对高素质音乐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徐婷.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的自然衔接探究[J].音乐大观,2013(8).

[2] 付立志.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音乐大观,2013(19).

篇3:浅析声乐表演艺术中的再创作

一、再创作概述

再创作是指表演者在保持作品基本特点和同时, 加入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处理和自身的风格特色, 更加准确、完美的将作品的内涵表现出来, 形成鲜明的音乐形象。最初的音乐作品, 是展示在大众面前的首次创作, 在表演过程中加入演唱者的理解和情感, 使音乐具有独特的个性, 这是音乐表演中的再创作, 也称之为“二度创作”。

声乐表演是一个赋予声乐作品以更鲜活的生命力和更强烈的情感的过程。在再创作的过程中, 要求声乐表演者不仅要保留作品的情感, 还要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作品进行丰富和补充。在再创作的过程中, 声乐表演者应注意两点:一是认真的对声乐作品进行读谱和分析, 增强了解, 能够准确地感受创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二是真情的投入, 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到作品当中, 带着自己的情感进行再创作。只有这样, 再创作出的作品才能有血有肉, 引起大众的共鸣。

二、再创作的前提和基础

声乐表演的再创作是在原作品上进行创作的, 所以, 原作品就是再创作的基础和归结点。作为创作基础, 首先要求声乐表演者在进行再创作的时候, 必须对原始的创作成果, 即原作品的乐谱进行认真的研读和准确的理解, 把原作品作为再创作的依据。归结点是指在再创作中, 声乐表演者必须通过对原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 最终实现对原作品的正确传达和再现, 如果对原作品进行随意篡改, 则不是对作品的再创作, 而是对于原作品的不尊重。声乐表演者在进行再创作的时候, 一定要尊重原创者原谱的标识, 包括原创者的旋律、节奏以及休止符号等, 这些都是进行再创作的基本要求。

想要达到二次创作的良好效果, 要求每一名声乐表演者都要具备高超的声乐专业技能, 这是再创作的重要前提, 也是每一名声乐表演者必备的专业技能。声乐技能的技巧和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 即正确的发声、熟练的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正确的发声就像高楼大厦的地基, 只有基础打好了, 才能继续楼房的后续建设。熟练的技巧就像高楼的优质建材, 只有建造楼房的材料好, 楼房才能屹立不倒。丰富的表现力, 则像是高楼大厦的外表, 只有拥有具有个性和品位的外表, 才能吸引人们的喜爱, 引起购买欲。所以, 声乐表演必须建立在正确发声的基础上, 对演唱技巧进行训练, 使技巧日臻熟练, 可以适应各种作品的表演, 再通过演唱者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理解, 将个人对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自己的特有方式融入到表演中, 才能够引起受众情感的共鸣。这些是进行再创作的基础。

三、再创作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一) 对原作品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

在声乐表演中, 对音乐作品的再创作, 不仅需要通过声乐表演者加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创新, 使作品更加完美、具有表现力, 还需要使再创作的作品与原作品基础相符, 使二度创作的处理和原作的内容能够紧密结合。这就需要在再创作之前, 对原作品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研究, 包括对原作品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声以及作品创作背景进行充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只有充分深入地理解了原作品, 再创作的作品才能符合原作基调。

(二) 提高表演者的修养

声乐表演是一种艺术表演, 对表演者的艺术修养有较高要求。在日常的学习中, 声乐表演者不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还要通过接触新的事物, 新的音乐, 开阔自己的眼界和思维, 增长学识, 不断完善自我, 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这样才能更好的诠释作品, 在作品的演绎中加入自己的理解, 使作品更加丰满有魅力。

(三) 进入到原作的意境中

通常意义上, 声乐表演能通过更多的手法, 如:声调变化、肢体、面部表情等来抒发情感, 是表演者通过对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想象出完整的人物性格及周围环境, 为作品故事设定一个故事情景, 用特有的表达方式来演唱歌曲, 表达歌曲的情感和内涵。表演者对声乐的想象越丰富, 表演出来的作品对观众的吸引力也就越大。所以声乐表演者在进行再创作时, 一定要深入理解原作的内涵, 进入原作的意境中, 结合原作情感, 在此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技术加工, 才能更好的表达作品, 使作品表现更加深入人心。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声乐表演者, 其在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 不仅是对自己的一次创新突破, 还是对于原作品的重新诠释。表演者良好的专业功底, 是再创作的前提;表演者对于原作的深入研究, 则是再创作的必须过程。只有拥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深刻理解了原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再创作中才能既尊重原作品的特色, 又展现自己的风格, 将声乐作品的内涵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获得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摘要:声乐表演, 是指表演者在原音乐作品中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赋予原作品更多的内涵, 称为对原作品的“再创作”。声乐表演的“再创作”要求表演者既要忠实于原作, 又要加入自己对原作的理解和感悟, 创作出能够表达自己情感的作品, 对表演者的技巧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关键词:声乐表演,再创作,艺术,表现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宇山.声乐表演过程中的艺术再创作思路略述.北方音乐, 2015.

篇4:浅析歌剧原野声乐旋律创作与声乐表演论文

关键词:声乐表演;歌剧实践;教学

声乐教学是一门技能课程,它具备很强的实践性,这也就是说,艺术实践是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歌剧是富有音乐艺术气息的戏剧,通常以歌唱的形式展现出来,与一般类型的文艺演出或是单调的音乐会独唱相比,具有明显的表演性,因为它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特定的舞台服饰和布局及矛盾冲突的角色碰撞。综合类大学艺术教学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要发挥歌剧实践教学的作用,实现声乐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完美结合。

一、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歌剧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声乐教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培养出优秀的声乐表演专业学生就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给学生和教师增加了负担,大部分教师都缺乏实践经验,无法承担歌剧指导任务,其教学质量也就可想而知。艺术实践是歌剧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一旦脱离艺术实践,歌剧实践教学就失去了完整性,这也就是说,声乐表演的教学必须要由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

2.大部分高校尚未认识到歌剧表演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综合类大学艺术学科的教学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少涉及到整幕歌剧的实践,多数情况下都是截取一个片段进行模仿。同时,虽然综合类大学艺术院校也大量开展了歌剧排练活动,但是如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仍然没有引起大多数师生的重视,他们尚未认识到歌剧表演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无法促进两者的互动和教学进度的加快。

3.学生对歌剧理论知识了解不够,无法驾驭作品

由于教学过程中很少涉及到整幕歌剧的实践,学生只是演唱过歌剧的其中一个片段,并没有对歌剧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如对歌剧的创作背景、演唱方法以及剧情等都不了解,这就导致学生很难驾驭作品,学习也不够全面,演唱时的情感不够丰富,无法将词、曲作者的最终意图如实地表达出来,也就无法使歌唱表演和作品有效融合。

二、改进声乐表演专业歌剧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1.提升教师队伍的指导实践能力

教师是要指导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需要对歌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够梳理自己的思路,熟悉声音的理念,用准确易懂的语言以及形象、贴切的教学启发方式进行教学,同时还要进行正确的示范。从综合大学这方面的情况来看,很少有声乐教师能够将整幕歌剧进行完整地示范,因此,学校要尽可能地组织相关活动,加强年轻教师与有经验教师的交流,组建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构建有特色的歌剧实践指导团队。

2.确定正确的教育实践目标

歌剧实践教学的目标较多,具体包括课堂理论知识的检验,科学发声方法的巩固,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及歌唱表演能力的提升。歌剧实践教学有明显的针对性,使教育实践的目标得到了有效体现。此外,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特点研究人才知识结构,这样可以更好地实现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

3.角色模仿中适当加强表演课上的针对性指导

从声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来看,表演课和形体课的设置不仅帮助学生锻炼身段,还可以教会学生跳民间舞蹈、古典舞蹈、各地的不同风格舞蹈甚至芭蕾舞。因为中、西方歌剧中的舞蹈场景较多,即使歌唱演员主要是唱,也不能表情僵硬地演唱,这样肯定会影响演唱效果,无法赢得好评。此外,歌剧人物的肢体语言也要合理,学生在表演时除了需要模仿表演动作,还要将其气质、神韵表现出来,表演教师应该熟悉台词,注重语气、语调、语速的特点,帮助学生生动地表现人物。同时可通过对比表演的方式——正反面角色都可尝试,逐渐探索,将人物的表情和性格形象地表现出来,如正面角色人物的眼神坚毅肯定、表情明朗;而反面角色人物的眼神闪烁不定、表情灰暗等。有了形体课的基础和表演课上的针对性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成功地表演歌剧。

例如:在歌剧《原野》的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熟悉整幕歌剧的台词,根据剧情分配角色,此歌剧主要讲述民国初年北方某个偏僻农村的一段爱情故事,剧中女主人公是一个农村姑娘,教师就要选择好合适的人物进行演出,使其真正成为角色的化身,将女主人公的特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高校的声乐表演专业还无法发挥歌剧实践教学的作用,在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我国高校应重视歌剧实践教学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作用,改进声乐表演专业歌剧实践教学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从而为社会输送大量优秀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孜孜.荷兰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启迪——构建音乐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机制[J].人民音乐,2012,47(10):255-256.

篇5:探讨歌剧表演中对声乐演员的要求

一、歌剧中的表演部分

相对普通的单曲演唱, 歌剧具有更大的难度、和表演强度。作为歌剧中的声乐演员, 应该对其作出合理的理解和分析, 从而更透彻的挖掘歌剧内容上的精髓, 对于歌剧的演绎, 这一环节是并需的, 只有这样, 才能使表现更加完美。作为一名成熟的声乐表演者, 应该重视的应该是对歌剧主题的探索, 从而找出整部剧作的核心, 并在这一主线的指引下, 对歌剧进行整体的把控。除此之外, 我们对歌剧中主题的理解, 也应该是立体的, 我们可以分层次对其进行理解, 歌剧演员应该更加细致的区分主题中的层次问题, 以便使主题的深度得以拓展, 通过歌唱中的技巧的云中, 从而把我们之间进行探索和理解的内容进行表现。一副好嗓子是唱歌的有利条件, 但是歌唱者更应注重在这方面的感受和分析, 把平静的歌声演绎的委婉、感人, 感染力十足。明确了歌曲的主题和意境, 歌者也可以将自己的人生感悟融入到作品之中, 歌剧是一种极富感情色彩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而不能离开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我们将全部精神融入歌曲, 为观众奉献感同身受的切身体会。

二、对声乐演员的要求

(一) 声乐演出中气息运用

歌剧表演是一种注重形象的表现艺术, 是十分具体的。与此不同, 声乐则更为抽象, 为了让歌剧的演员更迅速的进入角色, 和最佳的声乐状态, 应该尽可能的把二者进行融合, 这是歌剧中声乐表现的重要和关键。

在歌剧和声乐进行融合的过程中, 气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对歌剧演出的是否成功,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好的歌唱者应该更加注重歌唱气息上生命力的体现。为了完成一份优秀的作品, 必须在歌唱的气息上进行逐一, 赋予歌声鲜活的生命力。

对气息的良好控制, 应该注重方法和技巧。每一块肌肉在呼吸的过程中都要进行完美的配合, 在呼和吸两组肌肉组织的对抗中形成一股力量。我们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呼的力量和吸的力量, 在对抗中保持力度的平衡, 适度。这样就可以对气息进行良好的控制。

声乐是一门艺术, 为了对声音进行最大限度的拓展, 才进行气息上的调整, 但是其调整气息的过程中, 不能固执的追求方式和方法, 而摒弃了自然的东西。我们应该通过气息的控制, 使声音更加流畅, 更加富有感染力, 而不是简单对声音的创作。正确理解气息的定义, 培养对声音的感觉。

(二) 歌剧表演中的语言问题

声乐是通过人的演唱, 利用语言的传播能力表现的音乐形式。所以歌剧中的另外一个关键就是要做到歌唱语言的清晰。韵母是在歌唱时与声音联系最密切的一个因素, 进而, 我们应该注重对韵母的发音, 在发韵母音的时候一定要正确, 清晰, 在唇、腔和舌上都要进行变化, 这是正确发音的基础。另外, 声母的作用也不能够忽视, 必须要与韵母形成一致, 否则会造成声母、韵母比例的不合。这样会降低歌剧的整体质量, 同时不利于观众进入歌剧的故事情节。所以我们在对声乐的表演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发音的标准, 这是一个合格的声乐演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在对新作品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重点注意字的语音语调, 控制念字的频率, 做到发音上的准确、清楚。注意歌唱过程的韵味、色彩、与其和语调, 只有完成了这样的一系列条件, 才可以把作品呈现给观众。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为了使观众对作品的意义更加了解, 我们也会选择更准确的吐字和发音, 而牺牲一些音色的质量。

我们为了做到发音的清楚, 应该联系头脑和感情, 进而, 必须要最对作品的理解上, 有一个正确、科学的认识, 并且准确恰当的对其进行表现。表现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曲调上的表现, 而另外一种则是语言上的表现。对一首歌来讲, 我们首先应该研究的就是歌词的大意, 其次是歌曲的创作背景、意图, 以及作者的水平。对这些信息, 我们了解的越详细, 越有助于我们对歌曲的理解。在对歌曲进行研究的能力, 主要有我们自身素质决定。关于素养, 在艺术的领域, 不能只谈理论, 应该结合人生、情感。形成我们对社会的理解, 并有效的通过艺术表现出来。因此, 我们在进行声乐表演上应该注重对演员素养的培养, 用真情实感表现最真实的声音。

三、歌剧中的情感运用

在上文的叙述中, 我们初步的了解了一些歌剧表演与情感之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对歌剧声乐表演与内心情感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歌剧的表演中, “声情并茂”是一个相当高的赞誉。这说明, 在歌剧的表演中, 声乐与感情同等重要, 我们应该注意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内心情感的完美结合。

从生理学上进行思考, 声音是我们的听觉神经对外在的声波的一种正常的反应。而声乐艺术之所以是最美妙的声音形式, 是由于人类丰富的情感, 美妙的声音在人的情感中激起一种共鸣。所以歌唱的成功与否, 在于歌者能否激起观众心中的共鸣, 使观众情感得到一种抒发。

人类作为一种感情丰富的物种, 在人的生活中, 可以说情感是无处不在的。尤其在歌剧的表演上, 歌剧与其他的歌曲在具体表达上的区别是:歌剧中有一定的情节, 注重对故事的演绎。所以在进行歌剧中声乐表演的过程中, 应该在表演和演唱中投入更多的真实情感, 为观众营造出一种更直观的感官体验。作为一名歌剧表演者, 有时夸张的表达方式, 将生活中的感情通过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表达出来, 让观众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不容置否, 优质的声音是声乐艺术的重要前提, 也是演绎歌剧的重要基础, 但是这一层面, 我们只能说歌者在技巧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和高度, 但并不代表声乐演员的声音更有意义、有价值。我们试图让声音具备一定的价值, 甚至能够传播一定的思想和内心, 更需要的是我们赋予生命力, 让声音成为有灵魂的主体。其中的灵魂, 就是我们所一直强调的情感。

随着目前科学发声方法的逐步成熟, 在歌曲的演绎已经不能只在用情感来带动声音的层次了, 要重视打好歌唱基础的同时, 训练自身的发生器官, 从而进入一个对歌唱有益的状态。从而能使情感的发挥更加的自然, 对作者情感进行剖析和挖掘, 以情动请, 用歌者的内心换来观众的动容。在我们面对声乐作品的时候, 应该用适当的声音来演绎作品的思想、感情。要在专业的角度对戏剧的表现力和声乐的表现技巧上寻找一个平衡点。

结语

本文通过对歌剧中声乐表演的分析, 了解到了声乐表演在歌剧中的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要丰富歌剧中声乐的表现形式, 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在歌剧中应该注重声音的表现力, 以及对情感的表达。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我们对话剧中的声乐演员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我们应该更加细致、耐心的对音乐、对剧情进行研究。为观众奉献更完美的视觉和听觉盛宴。■

摘要:音乐演唱从本身特点和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表现艺术。而歌剧, 是其中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融合了戏剧的空间特点, 其中又穿插了音乐的时间性。通俗来讲, 对歌剧演员来讲, 声乐的表现力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将对歌剧表演中声乐的意义, 和对声乐演员提出的要求做出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音乐演唱,歌剧,声乐演员

参考文献

[1]巩若强.歌剧表演中对声乐演员的要求[J].齐鲁艺苑, 2007, 5:76-77.

[2]谷杰.歌剧作品“戏剧表演贯穿行动”的认知与建构[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1, 4.

篇6:浅析歌剧原野声乐旋律创作与声乐表演论文

关键词:歌剧表演 民族声乐 教学

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底蕴根深蒂固。在岁月的长河中,我国的文化形式在不断地演变,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其中精华的部分慢慢演变成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声樂艺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是由传统的声乐体系演变而成。近几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学习汉语、儒学、中国红歌等的潮流。民族声乐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引起高校的关注。但是民族声乐相对于其他表演性艺术形式,存在的缺点是它只是利用乐器和声音来表达艺术,缺乏表演性,内容较为单一。而歌剧极具有表演性,包含人物角色、故事情节、场景布置,正好弥补了传统民族声乐教学的缺点。因此,将歌剧与民族声乐进行衔接,能更好的诠释声乐的艺术性,也有利于学生从表演中领悟民族声乐的精华之所在。从中国的历史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共生共融的关系。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对民族声乐的科学化和学科化起着促进作用,而民族声乐教学在蓬勃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推动民族歌剧的前进。

一、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又出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教育体制的改革,鼓励高校扩招。报考艺术的学生也逐年增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艺术考生的水平都是非常高的,有些学生艺术基础比较薄弱,悟性不够高,在声乐方面并不擅长。有一部分学生就是为了取得所谓的文凭而参加考试。这样的学生平时对民族声乐并不感兴趣。为了取得高分,他们会选择在考试之前报培训班,对声乐进行培训,来突击掌握相关知识,就是为了获得较高的成绩。其次,民族声乐教学老师在给学生教授声乐知识时也做的不到位,他们往往只是对一些基础性的声乐技能进行指导,并不与学生进行知识上的沟通。学生是否领悟了民族声乐的内涵,是否在演唱中注入了情感,他们并不是很关心。这就导致有些对作品不理解的学生无法正确的诠释所演的角色,更提不上去打动观众。另外,有一部分老师,太过急于求成,让学生机械的模仿一些著名的民族歌手,不注重学生个人风格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一个老师所带的多位学生,如同是复制品,所有的人都唱着同一个腔调,都具有同一种表演风格。这些都导致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水平迟迟得不到提高。

中国的民族唱法一直追求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技巧。但是目前高校的民族声乐却摒弃了这个目标。学生在遇到比较难的发声技巧时,他们选择绕道而行,不去专研戏曲、民歌的发声,而是崇洋媚外,利用西洋歌曲中的美声来解决发音的问题。另外,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中相关的教材并不多,留下来的优秀作品更是少之又少。从而导致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不能真正领悟作品的真谛。

二、歌剧表演对民族声乐教学的促进作用

1.提高民族声乐教学水平

我国的第一步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民族歌剧的诞生。这时期的民族歌剧主要是将民歌和戏曲相结合,以民族音乐为背景,塑造歌剧人物,传递人物情感。因此民族歌剧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也能在表演情境中领悟民族声乐的真谛。然而,中国目前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是,许多学生在音乐知识的储备上非常欠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几乎都不看民族歌剧。这样学生在学习民族歌剧的过程中会相当吃力。许多学生为了赶上课程的进度,不得不花额外的时间去学习基础知识,这严重阻碍了民族歌剧课程的进行。所以,教师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时,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在歌剧表演方面的兴趣,认识到歌剧表演的价值。另外,我国声乐高校的老师在教学上方法不当,对学生的训练不规范,这就导致学生从一开始就比别人落后。

2.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

与传统民族唱法不同,歌剧艺术的表演人员担当着多重角色。他们不仅要表演好自己的角色,还要完成其他声部的演唱,像和声和重声。如果二者没有兼顾,将严重影响演出的效果。这就对学生的音乐学习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锻炼和提高学生音乐的学习技能,教师需要增设歌剧表演课程,让学生亲自参与到歌剧表演之中。在表演的过程中去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监督自己不断地去改善和完善自身的缺点。课下,学生之间也可以互动交流,相互总结对方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取长补短,以实现自身声乐技能的提高。

3.对表演艺术个性的创造

目前,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时,都是刻意去模仿,忽视了对自身个性的塑造。民族声乐中歌剧表演的加入,使每个表演者都成为独立的个体,他们通过自己的个性化创作,将人物角色的设计、场景的布置、动作的设计,都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编排,实现作品的二度创作,让歌剧的人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特点。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独立的思想和魅力。这种独特性通过歌剧表演出来,不仅是自身个性的体现,也是对艺术的诠释。然而,现实中大部分的学生在经过培训和学习后,虽然能够以演唱的方式来表现人物,但是他们将重点放在了声音的技巧上,追求声音的完美和华丽,对作品本身并没有深刻独到的理解,没有领悟作品的精神。换而言之,就是他们过多的在乎艺术的表面形式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质。因此,我们经常会遇到一种现象,很多专业的演唱者以其精湛的声音技巧博得观众的眼球,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并不能在观众心里留下深刻而长久的印象。这主要归因于,他们忽略了自身价值的塑造,没有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彭丽媛、宋祖英,这些民族演唱家的歌声之所以深入人心,是因为他们在不断追求艺术的个性,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被大家所牢记。

nlc202309082331

因此,“个性创造”是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缺乏个性的民族声乐犹如无水之源,缺乏特色与活力。教师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时,需要对学生加强个性化的培养,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造,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具体的实施方案如下:首先,开设歌剧与民族声乐相结合的课程,培养演唱与表演技能兼备的专业人才。其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老师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小品、民族歌剧表演活动,让学生积极踊跃参加,以便他们对歌剧有更深的了解。第三,改变传统民族声乐教学模式。以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民族声乐的教学模式,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艺术性的提高。

4.歌剧艺术具有多元性

民族歌剧要求学生要具备各个方面的能力,不光是形体、动作上的,还要学会如何布置舞台场景,学会利用灯光效果渲染舞台气氛,以及如何使整个情节连贯而吸引观众的眼球,最后还要通过对人物的扮演,诠释作品的主旨。这些技能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摸索,总结经验,从而实现技能的积累。但是中国目前的现状是民族声乐教师年纪偏小,理论知识不深厚,实际的教学经验也不足,最后导致学生演绎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另外,高校目前在教授民族声乐课程时,过分的专注于声乐的技巧性,忽略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校在选拔师资队伍时,要注重选拔一些拥有专业唱功技术,同时具备戏曲表演技能的老师,并定期对这些老师的课程教授效果进行考量,可以通过采用现场听课、网上评教、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另外,老师在业余时间,也要不断地学习歌剧史,掌握最新的歌剧形式,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于一些对歌剧人物角色不理解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帮助他们理解角色的内涵,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歌剧表演活动,在实践中展现自己的个性,释放自己的活力,培养“歌剧兼备”的全能型人才,避免出现“千人一面,千人一调”的现象。

三、结语

综上所述,歌剧已经成为丰富我国民族声乐的重要形式。它以表演的形式,弥补了传统民族声乐专注于发音技巧性的缺点,也有利于表演者在舞台上施展自己的个性。两者之间相互促进,歌剧以表演的形式将民族声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民族声乐在不断壮大的过程中,带动歌剧的发展,二者不可偏废。高校在进行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和督促学生打好扎实的歌剧理论基础。具体可以通过日常精读大量的歌剧史书籍、报纸等来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多媒体等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查阅相关资料。在基础知识牢固的基础上,再进一步通过在角色表演中加强学生在精神层面对民族歌剧的理解,深刻剖析歌剧中人物的思想。然后将自己所理解的角色,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得到极大地提高,达到“戏歌兼备”的教学目标。另外,在师资队伍方面,高校需要聘请一些戏剧兼备、经验丰富的老师,并定期对这些老师进行培训,或者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通过对外国歌剧文化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中西文化的融合和创造,创作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作品,从而增强教学的质量。最后老师在教学课程设计上,也需要做足功课,尽量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歌剧表演课程,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施展。或者是通过布置任务的形式,让学生自行组队,自己搜集相关的歌剧材料,根据自己对这些材料的理解创作出作品,然后进行反复排练,最后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民族歌剧的灵魂,增强自己的艺术诠释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为中国的声乐教学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尚国宾.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民族声乐教育研究[J].大舞台,2015,(05):197-198.

[2]毛伟釗.试论民族声乐教学和歌剧表演艺术的链接[J].中国民族博览,2016,(04):37-38.

上一篇:安全资料标准化的目录下一篇:【精品】生日聚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