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期

2024-09-03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期(精选6篇)

篇1: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期

口/卢燕 赵晓声

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主要包括机器人教学、机器人项目实践和机器人竞赛等内容。它极大地丰富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并且机器人项目的挑战性、操作性、创新性以及团队合作等特点,完全符合青少年的自我价值需求,学生的多学科综合运用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能够在机器人教育中得到有效培养。可以说,机器人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展示素质教育的理想平台。机器人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创新思维和科学品质,这与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灵魂与宗旨是不谋而合的。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对提高社会公众科学素养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有了较快发展,但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有很多课题亟待研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中小学机器人教育作为创新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实践领域,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现状和问题的研究则十分有必要。

进展和趋势

1.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的成效显著

机器人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实践,正受到许多学校的重视和关注。笔者从2005年开始接触机器人教育至今,切身感受到了这一变化。积极参加机器人项目的学生都有一个显著特点:良好的表达能力、强烈的挑战精神和竞争意识。这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表现出众,具有很强的综合素质。笔者在与一些校长的交流中发现,这些学生的优异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所学校对机器人教育、素质教育的认知深度。2.在硬件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上不断完善

机器人教育的硬件环境包括活动室、调试场地、相关电子设备及器材等,软件主要有机器人教材、课外教学资源、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几年来,我国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在硬件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尤其近5年来,陕西省建有机器人实验室的中小学校从5所增加到近5 0所。陕西省教育厅组织了多期中小学机器人辅导教师培训班,培养了一支机器人教育骨干教师队伍。3.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广泛开展

几年来,参与各级各类机器人竞赛的学校和学生人数逐年增多,参与范围逐年扩大。以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活动陕西省机器人竞赛选拔赛为例,5年来,陕西省累计有130多所学校的近1500名学生参加,参赛项目逐年增多,覆盖区域逐年扩大,而且机器人教育不再局限于城市学校,已向全省农村学校发展。4.校外教育初具规模

以陕西省为例,目前机器人校外教育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政府投入的校外教育,从2006年开始由省教育厅牵头,为全省各县区的校外活动中心配备教育机器人,已装备50多个县区;第二种是由民间资本运营的校外培训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西安市,较有影响的校外培训机构有5家。这些培训机构的最大优势是:有课程体系、有专业教师(部分培训教师由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机器人辅导教师兼任)。同时,他们的经费有保障(民间资本投资)、投入有计划,使机器人创新教育的持续发展得以保证。5.研究探索有了一定发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机器人教育”、“机器人教学”、“机器人竞赛”为关键词,以“主题”为搜索范围,时间范围为2005年—2009年进行检索,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可见,虽然中小学机器人教育方面的研究探索进展较慢,但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首次将《普通中学开设智能机器人课程的实践研究》作为专项课题单列,全国有近20所学校申报并结题。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小学机器人教育已经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学校理念、环境建设、师资建设、竞赛活动以及社会氛围等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其发展趋势十分明晰,那就是向课堂化教学发展、向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在社会范围内向个性化教育发展、向社区化教育发展。

问题及原因

1.教育行政部门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虽然机器人教育已经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总体而言,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作用还不够显著,尤其是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还没有出台切实可行的机器人教育推动办法。市、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缺少国家和省级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在活动资金方面举步维艰,往往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被动局面。2.课程标准和评价机制缺失,机器人教学难以走进课堂

教育部于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首次在“通用技术”科目中设立了“简易机器人制作”这一选修模块,并在“信息技术”科目中也以选修的形式设立了“人工智能初步”模块。虽然这一举措在课程标准建设上算是迈出了第一步,但几年过去了,国家一直没有对机器人课程或人工智能课程做进一步的完善和修改,尤其是没有将机器人课程列入考试范围,学校开展机器人教育既缺少明确的课程大纲指导,也缺少必要的考试评价机制,极大地制约着机器人课堂教学的开展。

3.没有统一的机器人教材,机器人产品各自为政

国家课程标准的缺失和地方课程的滞后,导致机器人教育缺少统一的教材支持。目前使用的机器人教材大多都由机器人厂家提供。由于此类教材的编写过程缺乏科学规划和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更像是“产品说明书”或“产品用户指南”,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发挥作用。国家课程标准的缺失也导致市场上的机器人产品缺少统一规范,生产厂家十分繁杂,且自成体系、互不兼容,开放共享程度很低。尤为重要的是,在投入生产前,对这些产品的论证没有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换言之,这样的机器人产品没有教育理念的支持,严重降低了其教育价值。

4.机器人竞赛的价值导向存在误区

机器人竞赛是普及机器人教育的重要途径。机器人竞赛是一种任务设计导向的教育活动,其根本目的是教育。由于目前机器人教育没有相应的考试评价机制,机器人竞赛成了唯一的“显性”测评手段,机器人教育的“投入产出效益”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竞赛来体现。这直接影响了机器人竞赛的价值取向——教育价值淡化,竞赛成绩高于一切。这导致机器人竞赛存在商业化运作倾向,学生自主设计的程度降低,比赛中也经常见到恶性竞争现象。

对策与建议

1.教育部门在机制建设、政策完善和课程标准建设方面应切实发挥作用

教育部门要制订明确的机器人教育发展规划,在课程体系建设、考试评价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加以保障。从目前来看,课程标准和评价激励措施的制定已经刻不容缓。课程标准是机器人教育发展的风向标,直接决定着教材开发、师资建设的进度,其重要意义不言自明。评价激励措施对刚刚走上发展快车道的机器人教育更为重要,完善评价激励措施不仅是对学校和教师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不可或缺的行政推动举措,笔者呼吁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尽快出台相关评价激励政策,将机器人教育纳入中考范围,提高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性,使机器人教育常规化、普及化。

2.积极建设、开发校本课程或校本教材

在三级课程体系下,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够有效地实现机器人教育的价值。各学校应该根据实际,在合理选择机器人产品的同时,尽量统一教学内容,逐步对机器人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其转化为适合学校机器人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校本课程。陕西省西安高级中学在多年开展机器人教学的基础上,开发了校本教材《智能机器人》,并建设了与之配套的《机器人教育网》;西安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也建设了校本教材。这两所学校的校本教材既能用于常规教学,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优秀资源,为中小学机器人校本课程建设做出了有益探索。

3.加大机器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机器人教育的深入发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多层次的教师培训。一般来说,培训分为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骨干培训由省、市教育部门组织,全员培训则由县、区教育部门组织,也包括各学校的校本培训。我们应将骨干培训与全员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学习实践相结合,重点从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技术素养几个方面实现师资培养的突破。各学校要保持机器人研究团队(包括机器人辅导教师和学生)的梯度发展,保证高质量的研究团队和充足的研究时间,不断为机器人教育注入活力。4.不断完善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是开展机器人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各学校要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积极建设机器人实验室,不断完善硬件环境建设,为机器人教育的开展创造条件。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在环境建设方面对学校给予支持。

5.处理好机器人竞赛与普及教育的关系

机器人竞赛的根本价值是其教育价值,竞赛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积极参加竞赛的同时,更要注意大面积地对学生进行普及教育,实现竞赛与普及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避免机器人教育走入“竞赛至上”的误区。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合理利用资源,学校可将竞赛机器人和教学机器人分开使用,还可以使用机器人模拟系统或者自主研发一些适合学生动手制作的简易机器人,解决竞赛机器人数量有限导致的“小众化”问题;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课外学习资源,为大多数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提高学生的机器人素养。

任何新事物的发展和成长都是长期、动态的过程,机器人教育也是如此。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发展不仅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资金投入、硬件建设等),更与全社会的教育价值观(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和教育发展的自身规律(自适应性和自为性)紧密相关。目前来看,尽快形成切合实际的、具有指导意义的机器人课程大纲是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省电化教育馆)

信息窗

北京市小学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

第十二届年会召开

北京市小学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主题年会暨“三优”评选活动于10月12日~14日在北京延庆县召开。

本次年会由北京市小学电化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延庆县教育信息中心、延庆县第一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第四小学、十一学校协办。北京市教委教育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武装出席开幕式,各区县年会理事校校长、执行理事及信息与网络教学工作人员共计300多人参加会议。

会议对2011年“三优联评”(优秀教学课件、优质录像课、优秀论文)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并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获奖单位和教师在大会上进行了交流研讨。14日,与会代表集体到延庆县第三小学聆听研讨课。

篇2: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期

摘 要: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公德;公德教育;对策

一、公德及公德教育的内涵

公德是相对私德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谈到公德与私德问题,不能不提起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论公德》中指出:“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公德”“私德”作为一组范畴概念引进国内,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私德盛行的批判来唤醒国民的爱国之心,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在他看来,公德是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其目的是为了“利群”。

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不断扩大,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展我们可以发现,公德的内涵已经有了新意,较之以往,公德内涵由关注国家利益转向关注国民众生的生活,由倡导国民公德转向倡导社会公德。基于公德在不同时代的侧重不同,本文将公德理解为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活动。

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的阐释、说服和引导监督,让受教育者自觉形成公德观念,树立维护社会公德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在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它是公德“知、情、意、行”的统一。公德教育的内涵要求我们在对学生开展公德教育时明确公德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把握公德教育的内容,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培育,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的说教,注重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践行。

二、当前公德教育的现状

1.公德教育的目标取向

公德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圣贤之人,还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提出不同的公德教育目标。建国初期,我国倡导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国民公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教育;近些年来,我们在中小学所推行的是“不乱扔垃圾、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等行为规范。公德教育目标的确立经历着由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降解至普遍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过程。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德教育的目标正越来越贴近于公德的主旨,有助于学生树立公德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公德品质。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重心会有所偏离这一目标而趋向理想化。

2.公德教育的现实环境

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整体有效性。可是,现实中公德教育的整体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社会方面

社会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促进了某些成员的不自觉,若惩戒措施严格,对首闯红灯者严惩,定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后面的人们便不会那么随意闯过去。所以,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管体系能对加强公德教育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2)家庭方面

家庭公德教育氛围的缺失造成中小学生成长中公德意识的不足。有的家长考虑问题只注重自身利益、自己家庭利益,从不涉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必然有道德情感冷漠的倾向。家庭是孩子在成长中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家长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一个拥有公德情感的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要注重对孩子公德教育的引导,避免造成孩子公德缺失的成长隐患。

(3)学校方面

学校监督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科学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公德教育的实施。现阶段,公德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存在严重狭隘的公德教育观,如重智育,轻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等问题,从而影响学校构建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应当更新公德教育观,重视公德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公德教育形式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

三、加强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策略

1.秉持平等原则,培养学生普遍主义的思维方式

公德,意味着我们的道德行为要体现平等、公正思想,避免个人主观感情色彩,这就要求公德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平等、普遍思维。

社会公德的首要特性便是其公共性,现代社会公共性的本质是公众的,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有利用公共财产和公共空间的权利,但公共所有权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个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属于公众的东西不能把私人的意志强加于公共意志之上,违背社会的公意。公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与尊重,保障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维护人的尊严,就成为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任务。在生命和人的尊严面前,没有尊卑贵贱。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是公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完善公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规范学生的公德行为

多样、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鼓励学生主动施展公德行为。学校可以通过有效奖赏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

(1)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当社会公德行为对象的广泛性带来舆论监督的弱化时,社会个体便处于最缺乏监督的状态中,从而最容易违背公德。中小学生是未来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让他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规范其公德行为,可以促进我国公民社会未来的发展。学校的公德教育所提供的是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而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接触守则、规范所涉及的道德条目,所以通过学校与社会来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来规范学生的公德行为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共道德观念形成初期的阶段,严格规则和奖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2)打破单一的成绩量化模式,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在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视终结性而忽视过程性,基本依赖于量化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容易以偏概全,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道德水平的标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所以,改革传统的品德考查方式,打破成绩量化模式,跟踪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公德教育不仅是有关道德的教育,也不仅是道德原则的教育,它在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提升,而且也只有道德思维方式水平的提高,才说明公德教育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为此,学校应当打破传统的说教形式进行公德教育的宣传工作,遵循德育特点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侧重对中小学生公德思维的引导,提高其践行社会公德的主动性。同时,公德教育是中小学生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全面配合才能更好地落实。总之,公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3: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公德是相对私德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谈到公德与私德问题,不能不提起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论公德》中指出:“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 “公德”“私德”作为一组范畴概念引进国内,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私德盛行的批判来唤醒国民的爱国之心,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 在他看来,公德是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其目的是为了 “利群”。

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不断扩大, 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进展我们可以发现,公德的内涵已经有了新意,较之以往,公德内涵由关注国家利益转向关注国民众生的生活,由倡导国民公德转向倡导社会公德。基于公德在不同时代的侧重不同,本文将公德理解为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活动。

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的阐释、说服和引导监督,让受教育者自觉形成公德观念,树立维护社会公德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在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它是公德“知、情、意、 行”的统一。公德教育的内涵要求我们在对学生开展公德教育时明确公德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把握公德教育的内容,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培育,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的说教,注重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践行。

二、当前公德教育的现状

1.公德教育的目标取向

公德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圣贤之人,还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提出不同的公德教育目标。建国初期,我国倡导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国民公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教育;近些年来,我们在中小学所推行的是“不乱扔垃圾、 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等行为规范。公德教育目标的确立经历着由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降解至普遍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过程。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德教育的目标正越来越贴近于公德的主旨,有助于学生树立公德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公德品质。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重心会有所偏离这一目标而趋向理想化。

2.公德教育的现实环境

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整体有效性。可是,现实中公德教育的整体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社会方面

社会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促进了某些成员的不自觉,若惩戒措施严格,对首闯红灯者严惩,定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后面的人们便不会那么随意闯过去。所以,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管体系能对加强公德教育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2)家庭方面

家庭公德教育氛围的缺失造成中小学生成长中公德意识的不足。有的家长考虑问题只注重自身利益、自己家庭利益,从不涉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必然有道德情感冷漠的倾向。家庭是孩子在成长中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家长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一个拥有公德情感的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要注重对孩子公德教育的引导,避免造成孩子公德缺失的成长隐患。

(3)学校方面

学校监督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科学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公德教育的实施。现阶段,公德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存在严重狭隘的公德教育观,如重智育,轻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等问题,从而影响学校构建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应当更新公德教育观,重视公德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公德教育形式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

三、加强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策略

1.秉持平等原则,培养学生普遍主义的思维方式

公德,意味着我们的道德行为要体现平等、公正思想,避免个人主观感情色彩,这就要求公德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平等、普遍思维。

社会公德的首要特性便是其公共性,现代社会公共性的本质是公众的,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有利用公共财产和公共空间的权利,但公共所有权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个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属于公众的东西不能把私人的意志强加于公共意志之上,违背社会的公意。公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与尊重,保障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维护人的尊严,就成为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任务。在生命和人的尊严面前,没有尊卑贵贱。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是公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完善公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规范学生的公德行为

多样、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鼓励学生主动施展公德行为。 学校可以通过有效奖赏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

(1)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当社会公德行为对象的广泛性带来舆论监督的弱化时,社会个体便处于最缺乏监督的状态中,从而最容易违背公德。中小学生是未来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让他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规范其公德行为,可以促进我国公民社会未来的发展。学校的公德教育所提供的是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 而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接触守则、规范所涉及的道德条目,所以通过学校与社会来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来规范学生的公德行为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共道德观念形成初期的阶段,严格规则和奖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2)打破单一的成绩量化模式,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在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视终结性而忽视过程性,基本依赖于量化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容易以偏概全,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道德水平的标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所以,改革传统的品德考查方式,打破成绩量化模式,跟踪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公德教育不仅是有关道德的教育,也不仅是道德原则的教育, 它在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提升,而且也只有道德思维方式水平的提高,才说明公德教育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为此,学校应当打破传统的说教形式进行公德教育的宣传工作,遵循德育特点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侧重对中小学生公德思维的引导,提高其践行社会公德的主动性。同时,公德教育是中小学生生活教育的一部分, 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全面配合才能更好地落实。总之,公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摘要:社会公德是社会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关系,能否遵循社会公德是衡量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公德教育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小学阶段正是社会个体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有效的公德教育对增强青少年的公德意识、加强青少年的公德行为、提高青少年的功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应当通过转变思维方式、完善公德教育评价体系等多种策略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实效性。

篇4: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关键词:公德;公德教育;对策

一、公德及公德教育的内涵

公德是相对私德而言的。“公”是指公共领域,“私”是指私人领域。谈到公德与私德问题,不能不提起梁启超。梁启超在《新民·论公德》中指出:“道德之本体一而已,但其发表于外,则公私之名立焉。人人独善其身者谓之私德,人人相善其群者谓之公德。”他将“公德”“私德”作为一组范畴概念引进国内,旨在通过对传统文化中私德盛行的批判来唤醒国民的爱国之心,探寻救亡图存的出路,在他看来,公德是促进群体凝聚力的道德价值观,其目的是为了“利群”。

社会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人们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不断扩大,人们在社会公共场所的道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公民道德实施纲要》规定:“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的进展我们可以发现,公德的内涵已经有了新意,较之以往,公德内涵由关注国家利益转向关注国民众生的生活,由倡导国民公德转向倡导社会公德。基于公德在不同时代的侧重不同,本文将公德理解为人们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活动。

公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者通过对受教育者进行公德的阐释、说服和引导监督,让受教育者自觉形成公德观念,树立维护社会公德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在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奠定基础。它是公德“知、情、意、行”的统一。公德教育的内涵要求我们在对学生开展公德教育时明确公德教育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把握公德教育的内容,从“知情意行”四方面进行培育,要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避免单一的说教,注重师生、生生的互动与践行。

二、当前公德教育的现状

1.公德教育的目标取向

公德教育的目标究竟是培养圣贤之人,还是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不同的价值取向会提出不同的公德教育目标。建国初期,我国倡导以“五爱”为主要内容的国民公德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提倡“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教育;近些年来,我们在中小学所推行的是“不乱扔垃圾、不乱穿马路、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随地吐痰”等行为规范。公德教育目标的确立经历着由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降解至普遍主义为价值取向的过程。这一转变体现了公德教育的目标正越来越贴近于公德的主旨,有助于学生树立公德观念,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公德规范,形成良好的公德品质。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育重心会有所偏离这一目标而趋向理想化。

2.公德教育的现实环境

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提高中小学公德教育的整体有效性。可是,现实中公德教育的整体环境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1)社会方面

社会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促进了某些成员的不自觉,若惩戒措施严格,对首闯红灯者严惩,定会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后面的人们便不会那么随意闯过去。所以,加强社会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社会监管体系能对加强公德教育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

(2)家庭方面

家庭公德教育氛围的缺失造成中小学生成长中公德意识的不足。有的家长考虑问题只注重自身利益、自己家庭利益,从不涉及他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这种家庭环境下的孩子必然有道德情感冷漠的倾向。家庭是孩子在成长中接触最频繁的场所,家长对孩子道德观念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造一个拥有公德情感的家庭环境对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要注重对孩子公德教育的引导,避免造成孩子公德缺失的成长隐患。

(3)学校方面

学校监督激励机制的不完善、重智育轻德育的不科学都不利于中小学生公德教育的实施。现阶段,公德教育在观念、内容和方法上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存在严重狭隘的公德教育观,如重智育,轻德育,与现实生活脱节等问题,从而影响学校构建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学校应当更新公德教育观,重视公德教育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创造丰富的公德教育形式来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公德教育。

三、加强中小学公德教育的策略

1.秉持平等原则,培养学生普遍主义的思维方式

公德,意味着我们的道德行为要体现平等、公正思想,避免个人主观感情色彩,这就要求公德教育中注重引导学生的平等、普遍思维。

社会公德的首要特性便是其公共性,现代社会公共性的本质是公众的,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说,都有利用公共财产和公共空间的权利,但公共所有权又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个体不能随心所欲地对待属于公众的东西不能把私人的意志强加于公共意志之上,违背社会的公意。公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与尊重,保障生命健康和安全以及维护人的尊严,就成为最基本最核心的社会任务。在生命和人的尊严面前,没有尊卑贵贱。使学生明白这个道理是公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2.完善公德教育的评价体系,规范学生的公德行为

多样、有效的评价体系,有利于鼓励学生主动施展公德行为。学校可以通过有效奖赏制度和学生综合评价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与公德行为。

(1)社会、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当社会公德行为对象的广泛性带来舆论监督的弱化时,社会个体便处于最缺乏监督的状态中,从而最容易违背公德。中小学生是未来推动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让他们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识,规范其公德行为,可以促进我国公民社会未来的发展。学校的公德教育所提供的是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而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才能接触守则、规范所涉及的道德条目,所以通过学校与社会来搭建相互沟通的平台来规范学生的公德行为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公共道德观念形成初期的阶段,严格规则和奖惩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2)打破单一的成绩量化模式,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在学校的德育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重视终结性而忽视过程性,基本依赖于量化考试成绩,这样的评价容易以偏概全,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道德水平的标杆,从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成长过程,不利于其完整人格的形成与完善。所以,改革传统的品德考查方式,打破成绩量化模式,跟踪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

公德教育不仅是有关道德的教育,也不仅是道德原则的教育,它在本质上是思维方式的提升,而且也只有道德思维方式水平的提高,才说明公德教育真正被学生所接受。为此,学校应当打破传统的说教形式进行公德教育的宣传工作,遵循德育特点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侧重对中小学生公德思维的引导,提高其践行社会公德的主动性。同时,公德教育是中小学生生活教育的一部分,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全面配合才能更好地落实。总之,公德教育的有效开展需要学校、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论公德[M].北京:中华书局,1936.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焦国成.公民道德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廖小平.公德和私德的厘定与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J].社会科学,2002(02).

[5]张震.当前社会公德建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东岳论丛,2003(06).

篇5:中小学机器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期

素质教育推广普及这么多年了,轰轰烈烈的口号也喊了很多年了,但是素质教育真的普及了么?或者,在今日全国各地的农村学校中能见到几分素质教育的影子?是口号加形式呢还是真的在实施素质教育?

为应付上级检查,各级各类学校各种措施包括新课程的改革也是纷纷上马。特别是偏远农村地区的学校把平时不正常开设或根本没开设过的音体美、综合实践课、地方课程、科学课、探索实践活动课、品德课等排满了学校的课程表。各种强有力的督导检查,各种新课程的教案汇报检查、听课、日常开课情况检查等等,一环扣一环,轰轰烈烈。更有禁止给学生打分数排队,禁止举办特长班、重点班,禁止公布学生成绩,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一时间,学校内外、师生、家长、社会上下沸沸扬扬褒贬不一,有喜有忧。这一切的目的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着想。

但是,大部分学校其实是只喊口号不做事,只造假材料不改变教育教学思想。例如很多学校都有两套课程表,教室里贴的一张是应付上级检查的,课程设置符合国家教育部门的规定,各班主任和各科教师有另一张课程表,是正常上课用的,上级检查时提前嘱咐好学生领导怎么问,学生该怎样回答,比如:领导问一周上几节XX课?学生就按老师教的回答。其实,教师们及小学校长们也很无奈,因为上级既要“素质”又要成绩,鱼与熊掌要兼得。看似可以实现,但是这需要较长的一个过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而应试教育和成绩本位的思想存在了,事情就变的复杂了,上级领导要成绩啊,各学校你追我赶,学校领导要成绩啊,教师们你追我赶,不得已,音体美、地方课程、综合课程的不参与考试考评的课程不得不缩水或者干脆虚设。试问,这还怎么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呢?作为一名农村学校的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应试教育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素质教育何以深化普及实施?基层教育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当然也希望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相信广大教育部门的领导们也希望这样,但是,不管什么群体对于分数的重视却从没改变过,这个矛盾的存在就限制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上级部门一方面大力提成素质教育,通过各种检查、评估等等形式检验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另一方面又将分数、教学成绩作为考评领导和教师的标准,这样自相矛盾,试问,怎么“素质”的起来?作为一名80后的农村小学教师,我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来感觉学校教育没什么大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但是学校教育教学方法和过程却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至少,农村中小学是这个样子的。当然,我不否认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和努力以及确实实施的相关政策,比如“两免一补”的政策,再如近几年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等都是教育事业革新的一些得力措施,而想真正的实施素质教育就不得不剔除国人心中的“毒瘤”-----应试教育。

素质教育注重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强调终身教育,突出创新精神,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精神是前提,缩小城乡差距是条件,提高管理水平是关键,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契机,提高教师素质是核心,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农村教育发展是有效方式,优化教育结构是保障。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现就当前农村地区存在的一些问题阐述一下。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造成的。

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城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甚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享受各种优惠,而农村人则与此无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特殊待遇,比如子女入学、高水平的医疗等。因此;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知道,只有好好学习,通过各种考试才能加入到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城市人的行列。哪个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好;只要能使孩子考上大学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是他们和上级领导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唯—标准,也是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进而包括城市地区的学校在内各种现象应时而生:各级各类学校分档、班级分档、教师分档、学生分档,师资配备不均衡,名师效应大热,择校择师现象严重。实际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有两个,一是分档原因,二是“应试教育,分数至上”思想作祟。归根结底是应试教育的顽固存在导致的。

1.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村青年就业、致富更为困难和艰辛,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少人多,生产力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因此除了种植和养殖以外很少有其他出路。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手段还十分落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较低,资金匮乏,即使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其创业空间也不是很大,而且十分艰辛。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是要进入城市,并且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这就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不太热情,学习成绩较好的,更多地愿意到普通学校学习,希望将来能够升入高等学校;学校成绩较差的,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2.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考试分数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的盛行。和城市学生的家长相比,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社会资本相对较少,在各种机会面前处于不利境地,只有依靠较好的学习成绩,确切地说,只有依靠较好的考试成绩来和城市学生竞争。因此,从家长、学生到老师都非常清楚: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在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3.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4.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都没有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从而造成这些学科或者不开,或者简单应付。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曾在四个县的农村小学、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的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端坐静听”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控制下的“注入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反复读书、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周周考试、以分数排名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单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校“应试教育”更加严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5.城乡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城市的管理不同,目前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主要是由县教育局代表县政府具体进行的,县教育局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很普遍,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育局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目前;许多地方对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表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另外,农村教师的流动也进二步强化了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凡是教得好的老师即所教学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很快就调入城里,即使本县不调,也会有其他地方来挖,而所教学生成绩较低的教师只能留在原地,甚至还要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在城市学校中教得不好的教师即所教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教师,也会被“流动”到农村学校。

二、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1不要单纯的紧盯成绩,以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考评学校和教师的标准。改变思想,.实事求是。任何形式的改革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素质教育推广不可急于求成,更不可以单方面的要求既要“素质”又要“成绩”。政府部门和学生家长要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当前,许多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么将素质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不要升学率了,因此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拒斥素质教育;要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课外活动,甚至在课外活动方面与城市学校盲目攀比;素质教育是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要克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全部围绕考试进行的做法。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说,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县级政府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发展观和绩效观直接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当前,县级教育局局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甚至是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要通过研讨、培训、考察、学习等,使各级领导对素质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县教育局代表县级政府具体负责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教育局负责人的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等,直接决定其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决定着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评价,决定着当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应加大培训的力度,要选拔那些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于部担任教育局局长或主要负责人。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与任用,对校长的考核与评价,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避免单纯按照升学率来进行。

4.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新课程在国家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也表明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

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

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

6.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口交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国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且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是十分需要的,对于促进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搞好对口支援对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应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解答校长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或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应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等措施。

7.优化农村教育的结构,提供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注重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协调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村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增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在农村学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不由得不发人深省。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能葬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发展起来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引起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下滑。就有可能耽误和影响一代热的人才培养。

篇6: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作者:徐娟 文章来源:河南省平舆县实验小学 发表时间:2012-10-31 点击次

数 483 次

教育部门提倡应试转素质已经很久了,但这股春风到现在还没有在大多数经济欠发展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吹开。一是大部分家长们还只是看重孩子的成绩,二是绝大多数地方的素质教育只表现在口头上与形式上,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因为小升初、初中升高中、高考,这一层层的选拔,还是看分数。甚至,白天学校还延长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更少了。学生的作业负担比以前还重,考试过于频繁。教育内容偏向智育,轻视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课堂上还是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孩子们写快乐的事,无非是买了什么好玩具,吃了什么好吃的,去了什么游乐场和公园,和物质挂钩的较多,精神层面上的很少。大城市的素质教育虽然实施得好一些,但感觉家长间的竞争尤其厉害,在妈妈肚里就开始了。可以算一算,从开始怀孕到上大学要花多少钱来完成孩子的素质教育?

针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我不想在理论上大谈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因为教育本来是很实在很朴素的事,就是认真真真把每一个班带好,把每一节课上好,把每一个孩子教好!在此,我把我从教学中得到的启示与感悟写出来,也许就是最好的对策。

一、完美地做好每一件事

新学期,我刚接手一个新班,第一次与学生接触。

发新书,我找了几位同学去抱书。那几位同学兴高采烈地跑到办公室,争相恐后地抱起

就跑。我来到教室一看,书乱七八糟地躺在讲台上。我一捆捆把书摆整齐,微笑着对同学们说:“刚才那几位同学干活那么积极,应该表扬,但是,既然你们已经做好了50%,那么,为什么不把另外的50%做好呢?比如,把书整齐地放好。这样,新书不是能更快地到达同学们的手中吗?”同学们听后,都睁大眼睛,惊喜地打量着眼前这位年轻的新老师。

然后发书。由于我不认识学生,再则就是想看看学生的字体。就从第一排开始发,上来一位同学,在准备好的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再自己给自个儿发书。同学们一个个井然有序,对我感到既新鲜,又敬佩。第一次,与学生成功地接触了!

二、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

通过向我班学生的前任班主任王老师咨询,大致了解了一些情况。不过,总感觉心中还是没底,所以,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立定跳远比赛。我班共有六组,先在组长的带领下,每组选一位佼佼者,共选出六名,然后,在我的监督下,六名学生再比赛。由于没有卷尺,我和同学们用米尺量绳,量出一米,其余多的或少的用米尺再量,或视情况而灵活变动。看着同学们用米尺与绳子测量的那个认真劲,那种热火朝天的比赛劲头,我心中十分的幸福。结果,刘永超同学脱颖而出。

看谁写得好!从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我深深地感到写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再加上我想摸一下同学们的书写功底。于是,利用一节写字课的时间,让每生写一张,贴到班后面,让大家自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一等两名,二等三名,三等四名。霍娇娇、孟露、霍慧娟等九名同学又在我的眼前一亮。

演讲比赛。农村学校师资力量非常差,老教师一口地道的乡音,孩子们也是一口更地道的乡音。所以,每当我上课时,同学们都愿意听,从那一个个睁得大大的眼神中,我读得很明白。但是,他们又羞于用普通话表达,好像用普通话难以启齿。于是,这场比赛是很有必要举行的。经过紧张积极的准备,在一天下午的第三节,演讲比赛开始了。李校长与孟主任也来到了我班,这给予了同学们更大程度上的兴奋与紧张。黑板上有我工工整整写的“演讲比赛”四个大字,旁边是几位女同学用稚嫩的小手点缀的一些花朵……比赛结束后,以陈影艳、孟俊丽为首的六位同学的名字又涌进了我的脑海中。

……

随着各式活动的开展与展开,我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了同学们,同学们也更加喜欢我这个小老师了。我经常对同学们说:“你们不要遮掩自己,要大胆展示你们的闪光点,同时,我真的很希望能看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

三、让学生参与进课堂

应试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挖掘学生的积极性与潜能,既缺少让学生参与课堂,教与学脱离。当然,造成这样的局面不能完全怪老师。

在我的课堂上,你时不时会听到从教室里传出的欢笑声,如果你在场,会看到正绽放着一朵大花和许多小花。每当我面对学生时,都会面带微笑,以积极的心态去讲解,同学们自然高兴配合。我们一起从《窃读记》学到《毛主席在花山》,其中值得回味的有很多,现举两例。

在我上小学学说明文时,总觉得枯燥无味。而在我讲此类文章时,却觉得同学们既爱听,又学到了一些知识。比如我讲《鲸》这一课,讲“鲸每天都要睡觉。睡觉的时候,总是几头聚在一起,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如果听到什么声响,它们立即四散游开。”我让四位语文成绩比较差的同学来示范。只见他们头拼成一个圆圈,单腿向外伸开,我和同学们“啊”了一声,他们从一个过道都跑回了位。首先,我肯定了他们把鲸睡觉的样子及机警表现得很出色,随即说明了一点不足,什么叫“四散”,应该四人分开,每人从不同过道回到位上。同学们既兴奋又心悦诚服。

还有一次,我讲“昂首挺胸”这个成语,为了更直观地让学生明白,我让几位同学到黑板前示范。刚开始,有的头仰的身体快向后弯了,惹得同学们哈哈大笑;有的头低着,肩膀耷拉着,自然又是一阵笑。经我的指点,他们几个都能做得很好了。借此,我又教导他们以后走路要昂首挺胸,要走出个人的气质。

四、充分培养学生的民主与自主能力

在我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我受透了应试教育的苦:考试行,做事一塌糊涂。特别是自己单独做事时,老是犹犹豫豫,不敢下手,恐怕做错,还有,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现在,我尽量抽时间让学生单独尝试。比如,从第一天,我就让他们自己做完领新书的过程;选班干部,充分发扬民主与自主;写字比赛,让大家来选举一、二、三等奖的人选,演讲比赛也是。……

不过,最让我有成就感的就是组织学生卖废纸的事。

从一接手这个班,我就发现学生们爱扔纸,满校园满班都是。于是,我建议他们收集废纸,为班里积攒费用,买一些清洁用具。日积月累,十几斤废纸装满了一大袋子,怎么办?对!我心中一亮。

让他们自愿举手,趁周末,哪几位同学愿意去买废纸?我抽了五位同学,三男二女,并且,我要求他们事后把整个过程写下来。

在下星期一的上午,我看到了五位同学的“著作”,又高兴又难过,下面摘录一些以资共赏:

有的同学写的很简单:“我们忙了一个上午,我第一次感到那么累,真正懂得了累的含义。” 有的同学写的非常详细:“……来到教室,我们开始整理了。纸为一部分,塑料袋为一部分,霍朝帅去借孟浩家的三轮车,他家的人不在。这时,任永丽毫不犹豫地对我们四个人说:„我们庄有三轮车,让孟俊丽、陈影艳和我一块去。‟……把纸装在三轮车上,霍朝帅他自己骑自行车,带着霍永超,我们三个一替一段路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收废纸的地方,人家说不收了,哎!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又找到一个,一问,啊?!才两角钱一斤。我们搞了又搞,还是两角,我们只好认命了。纸、塑料加在一起才卖三元钱。我想,老师不会怪我们吧?我们五个人商量买一把扫帚,搞了好长时间,两块八角钱一把。余下的钱孟俊丽拿着的。”

“通过这件事,我才知道:只有不怕辛苦,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如果以后还有这样的事,我第一个举手,而且举得高高的。”

我看完后,真是满含热泪,我什么都没有给予指导,他们能约好时间,找好车子,从学校到家,从家到学校,再从学校到集市,要知道,所走的路全是土路,又那么远,能办成这样,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怎么能怪他们?!

我给学生读后,他们深深地被感染,被鼓动,都表示以后自己也要参加。看到他们自信的小脸上绽放的花朵,我明白:他们要做自己的主人,生活的主人。

五、与国外的先进教育相比较,取长补短

我经常看有关国外教育方面的文章,一些看法可能还不太成熟,说出来大家可以探讨探讨。

对于成绩,可以采用美国的公布方式:谜一样的成绩。考试结束后,如果你想得到你自己的成绩,老师会告诉你。可你想要得知你好友的成绩或者是你不喜欢的人的成绩时,老师就会把嘴巴闭得严严的。如果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成绩,或者验证孩子的成绩,老师会很热心地告诉他们孩子的成绩,但老师绝不会把别的孩子的成绩告诉他们,也不会把学生的排名情况告诉他们。值得称赞的是,美国的家长也不会无聊到那种程度去问老师自己的孩子在班级里的排名,而且每一位美国家长都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是最聪明的。

美国的这种方式其实很有意思,考试成绩用独特的方法公布,既满足了好学生的骄傲心理(如果自己考得好,完全可以把这个喜悦与家里人和好友们分享),也保护了考得不好的学生的自尊心,可以让他们坦然面对自己的成绩,回头努力,争取下次考得更好。而我们中国家长总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强,总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成绩排名,中国的学校也热衷于将学生的排名公开化。走进古巴小学:古巴是一个常年遭受封锁和经济制裁的国家,在这里有许多物质都需要供给,有很多设备都无法自行生产。但古巴政府在教育上的投入不遗余力,2003年,古巴已经实现在全国各类学校的每一个教室都配备电视机。国家教育电视台设两个演播室,其中一个教授大学课程,另一个教授小学至高中课程。每班额定人数不超过20人。而我国的硬件设施根本达不到,而且,资源利用的悬殊大。还有,择校问题严重,有的农村学校一班才几个人,城市学校一班七八十个学生。

在德国课堂上,每节课上都能感受到老师的感情和性格,课程的内容随时随刻牵动着他们的神态、表情、动作。他们自己对讲课的内容很感兴趣,经常讲着讲着自己笑了起来。正是这种态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老师把那种发现了意义的喜悦也潜移默化地传给了学生。我们教育战线上的许多老师,有的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整天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国外的儿童体育教育:在西班牙,网球是一种文化,孩子打网球的过程也是学习做人的过程。在英国,中学生都会游泳。在日本,学生们上学都背两个书包,一个装课本,一个装运动服和球拍等用具。在美国,家长开始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体商”,即体育运动的热心程度以及运动的水平。

国外的早期音乐教育:在德国,首都柏林有一家“发声博物馆”,它的功能是让孩子们通过亲手接触、试奏乐器,自发地对它们产生兴趣,从而去学习并喜欢上音乐。在匈牙利,由于佐丹·孔达利的奠基,这个国家的音乐启蒙教育保持了相当高的水平,幼儿园的普通孩子会跳动作复杂的芭蕾舞,能很自信地演唱匈牙利民歌,或用外语演唱外国民歌。美国的音乐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委内瑞拉用音乐改变世界。

国外的挫折教育:德国有无所不在的“磨难营”。日本的妈妈一般都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因为日本是资源贫乏的国家,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努力,将来才能自食其力,尽快地适应社会,迎接挑战。美国总结了来自鹿苑的启示,认为孩子也需要“逆向关怀”保护。韩国风行“狮子育儿法”,其效果如何,大家在足球场上都能看到。

国外的艺术教育:法国幼儿的教育更偏重音乐和美术,注重感悟。在俄罗斯,在周末和假日,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剧院、音乐厅和艺术博物馆,让孩子成为小观众。波兰实施歌剧教育。日本家庭的艺术气氛则非常浓。

国外的环保教育:德国的森林幼儿园使人与环境建立了感情。日本的儿童环保俱乐部是孩子们最受欢迎的地方。法国的环保小天使蒂皮在他的书中写道:“我的天赋就是与动物相处。我会跟动物说话,用眼睛跟动物交流。” 国外的人际交往教育:法国人普遍认为,从小就学会接受批评的孩子,未来的人格更完整,生活更幸福,事业更容易取得成功。在意大利,小孩子打架大人是不劝阻的,他们认为往往是家长的干涉让孩子伤了感情。在加拿大,经常看到十几岁的男女学生自然相处的情景,也没见“早恋”成为加拿大的社会问题。

有时,我就把自己信服的观点说给孩子们听,使他们有了一些新的学习理念。同时,自己的思维开阔了,也不会因学生的表现不如意而耿耿于怀了。

附:甜蜜的收获。

真应了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那位聋哑女主持人用手势表达的“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那句话,我爱学生,学生体会到了,又以他们特有的、不同的方式来回报我。

我每天都批改学生的日记,一次,翻到一位同学的本子,滑落下两张贺卡,上面写着:老师,这两张贺卡,我保存了两年,我准备送给我最敬佩的老师,现在,我找到了,那就是你!我顿时觉得喉咙堵了一下……

寒冷的冬天来到了,身在异乡教书,有诸多不便,最起码一双草鞋都做不来,整天脚凉的冰块一样。一日,一位女同学递给我一张纸条,上写:老师,我看你没有草鞋,我让我妈给你做了一双,今天下午我拿来吧?!多么懂事的孩子呀!寒风中,我温暖依旧如春日。

因此,这份浓浓的甜蜜,让我不敢怠慢,它催我以更加昂扬、更加认真的态度投入到教学工作中,要不,这良心有愧呀!居里夫人在自传里曾写下这样一段话,“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它展示了两种人生态度:一种是既不忘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一种是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的理想主义者。这两种人都是有益于社会的。居里夫人对前者也给予了肯定。但居里夫人显然属于后者,她把一切都贡献给了科学,给了全人类。我要在素质教育的岗位上,做好第一种,力争去做第二种。

上一篇:在母爱中成长作文下一篇:毛中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