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2024-08-31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精选6篇)

篇1: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石凤艳

满城县神星镇神星幼儿园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人才是对世纪迫切需要的人才,那么教育如何培养创造性人才呢?一个人成年后的创造力如何,重要因素之一,是看其在儿童初期创造力是否得到开发和保护,得到怎样的开发和保护。通过多年对幼儿教育的研究和本次培训学习,本文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儿童创造力;家庭环境;创新的快乐;开发途径;培养方法

之前我对孩子的创造力不以为然,认为孩子们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谈何创新?认为孩子的聪明才智都是天生形成的,但是通过本次的培训学习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认识到孩子们的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

对每个幼儿教师来说,面对21世纪我国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局面,如何调整好幼儿教育策略,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适应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无疑已成为十分重要和非常迫切的问题。而其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其关键环节,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青少年一代能否成为未来社会真正的有用人才。心理学认为,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一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培养创造力的家庭环境

一位教育工作者指出:“国家现代化的基础在人才,人才的基础在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众所周知,家庭对孩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终身的——家庭是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决定并影响孩子日后发展的潜力与趋势。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德国学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发创新力量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激发儿童创造的欲望、创造的兴趣和创造的能力。

1 要为儿童创造一定的物质环境,丰富家庭生活内容

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提供合理的营养,还要为儿童提供一定的玩具和生活空间,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如看电影、参观博物馆、阅读、体育锻炼、旅游等等。这不仅能增进知识,锻炼能力,还有利于家人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孩子发展各方面的情趣,为儿童创造天赋的发挥做好准备。

2、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精神环境

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创建家庭思考环境。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儿童在耳濡目染中吸收各方面知识,养成勤于思考的品质。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是家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也是主导者。因此,创造一种与现代社会融洽合拍的家庭文化氛围应是他们教育孩子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家庭应是“学习化家庭”,环境应是“思考型环境”。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与孩子应是双向学习的,孩子向父母学习,父母也可以向孩子学习——学习孩子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态度,勤于奇思异想的习惯,敢于大胆质疑的精神。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对思考采取认真的态度;较早地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经常给孩子出一些有益于多思的问题;还要让孩子多听别人意见,换位来思考问题。

二、让孩子体验创新的快乐。

.鼓励幼儿积极探索。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有许多重大贡献,当别人问他何以有那么多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地探索问题罢了”。可见,积极探索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都非常强,他们在不停地看、听、摸、问中,好奇心得到满足,产生求知的兴趣,教师要善于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让他们对有兴趣的现象;奇怪的事情和今后的发展等产生的好奇心,主动地进行探索实验。记得有一次,开饭的时间到了,可有几个小朋友蹲在操场旁就是不去洗手,我走过去一看,只见他们正在聚精会神地看蚂蚁,于是我蹲下身子和他们一起观察。一会儿,一个男孩问:“老师,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动那么大的食物?”接着,他一边用土堆起一座小山,一边说:“我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去”。我也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往前走了,这时,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这样做,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望,支持了他们的探究行为。

三、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1,轻松舒适的教学环境。

营造开放、创新的互动环境和趣味、神奇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爱的空间里自由创造。倡导自由和安全和谐,要积极提供创新氛围形成的“土壤”和“气候”,有意地给孩子们创设自由安全活动的小天地。在这小天地里,可设置各种教具和材料,鼓励孩子们去玩、去发现、去想象。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探索性地与众不同地玩,玩出新方法、玩出新花样,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交流。这不仅增进孩子对创新活动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而且可以学习他人有益经验,增强合作精神、创造和谐的氛围。

2,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却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两大认识支住之一。创造性想象是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

始的。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想象首先,家长应丰富儿童的生活经验,使孩子头脑中充满各种事物的形象。要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参加社会活动参加一定的家各劳动和公益活动,多与小朋友交往。其次,在游戏中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家长可以有意识地让儿童玩拟人化的游戏、戏剧性地游戏,或让他们堆积木搭楼房,玩泥沙,堆雪人,用粘土雕塑等。通过游戏,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再次,通过开展文学、音乐、美术等创造性艺术活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想象。家长可以运用讲故事、讲童话、朗诵诗歌、绘画、音乐、舞蹈、手工、泥塑等活动激发儿童的想象,让儿童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象内容,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3,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

创新不能仅停留在思维阶段,而要通过一些实际活动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这就需要技能,包括形成方案、选择方案、操作技能、操作技巧等多种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必须经由一次次的实际操作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言:“创造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手和脑一块儿干”,在家庭中,家长要鼓励和要求儿童多动手。从小要求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并通过玩积木、捏泥人、做纸工、拆装简单机械等儿童感兴趣的活动来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入学后,支持儿童参加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在班级、学校、少年宫、科技馆等组织的课外兴趣活动中,挑选

一、两个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当孩子在家中做一些小实验、搞小制作、小发明时,家长应尽可能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帮助。

4智趣有效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中渗透着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培养孩子善于提问、观察思考、大胆总结、团结合作、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要尊重孩子,给孩子们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作主张的机会,允许孩子说错、做错,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总结表达出最真实的经验。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更多的是要给予启发和引导,通过丰富有趣的主题任务激励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一步步的完成目标。孩子们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利用各种教具材料,构建不同类型的模型和系统时,高兴地展示他们引以为豪的“作品”时,我们应以宽松的心态,不要过多的去关注作品本身,而是要鼓励、引导和挖掘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中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孩子们的表现加以肯定,这会使他们更加有乐趣的在未来的某一天创造出真正优秀的成果。

5、通过解难练习,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通过教育和训练是可以提高的。尝试教学法理论指出课堂教学要以“训练为主线”,把课堂教学上训练这条暗线明朗化。训练在幼儿教学中主要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按幼儿认识规律,把操作分成若干个层次,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进行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经常向幼儿提出一些有着一定难度的任务或问题,使幼儿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能力,又须付出力气进行思考或操作。幼儿经过努力克服困难完成活动的过程,可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向幼儿提出,在我们生活中哪里有空气?什么东西需要空气?幼儿顿时十分活跃,列举了生活需要空气的东西,如口琴、风琴、气球、吹肥皂泡、吹喇叭、救生圈、吹塑玩具、气垫船、动物生活等等。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幼儿创造性思维活动。

短短的培训转眼即逝,但来自专家学者的谆谆教诲,来自各地辅导员的倾情相助汇成了催人奋进的号角,支持、激励着我始终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和停留。展望未来的工作、学习之路,将是永无止境而又艰难曲折的,而我却愿在这快乐而无止境的追求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做一个有个性,有想法,有追求的教育工作者!

篇2: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美术环境是向儿童提供自由欣赏和创造的外部体验,是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的外部环境。儿童作用于美术材料的过程,就是将自身的经历和体验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意义的过程。而儿童的美术作品则是学生自我的一个部分,表现了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然而,还应该看到,美术活动除了对儿童的一般发展具有教育意义外,还对他们发展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美术活动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上,而且在对美的追求的层面上,能使儿童感受和理解真 、善、美,引起儿童的情感律动,给儿童以美的享受,陶冶其情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能使儿童不只局限于自身的经验,能带给他们经过修正的、理想化的现实,使孩子能按照教师给予的形式美原则指导下的技能和方法进行作业。我在给美术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定位时,更多地注重前者。我认为,在幼儿阶段,儿童有十分强烈的内在表现自己的愿望和动机。满足儿童美术活动的需要,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创作,这对于培养儿童健康的个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也没有放弃后者,我认为,美术的技能学习是儿童美术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应尊重儿童的现状,从其理解能力和操作水平出发,去确定略高于儿童基础的教学要求,而不可机械地按照教学进度去勉强他们。根据这一特点,我将绘画室的美术环境设成大小两种。大的环境是根据季节主题的变化,制作的各类不同的壁画。这些壁画大致可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它保持的时间长,可供同学欣赏。另外还有根据学生喜欢的人物、故事、具有知识性、教育性设计的壁画:“民族风情”、“情节儿童画”等,这些壁画都能得到孩子的喜欢;另一种小的环境指活动区或美工活动区,在美工活动区的布置特点是尽量利用空间,围绕主题丰富内容,如:主题活动“ 美丽的城市”中,在美工活动区为儿童提供各种大大小小的盒子,启发他们制作各种楼房、别墅,并对儿童进行环保教育,让儿童了解和知道环境的重要性,孩子用各种盒子建的房子多种多样,有的还设计成了多功能的房子,不但能住人还能建成多功能的游乐设施,这些出自他们辛勤劳动和智慧的作品不能轻易拆掉,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因此,我为孩子们提供了展出作品的展台,儿童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摆在展台上,供小朋友,爸爸妈妈们欣赏、评价,这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提高他们创作热情。

除了这些,我还为孩子们提供了瓷砖、橡皮泥,各种生活中的半成品,如:蛋托、面包袋、锡纸、乒乓球等,他们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按自己的方式构思、设计、动手操作,经过一番努力的作品会得到大家的赞赏,于是,儿童在促动中有意识的去想象、去创造,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培养、发展了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搞好美术活动,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美术环境氛围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二、扩大视野,开阔儿童的眼界

(一)在写生中培养创造力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经验。”儿童的想象也是如此,没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凭空设想是无法画出丰富的画面的。为了让儿童便于观察,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植物,发动学生在植物区种植了黄瓜、香菜、生菜、豆角等植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争着为这些植物浇水,坚持不懈地做生长记录。时间一长,什么时间浇水、什么时候松土,那朵花开了,他们都十分清楚,当生菜长出绿绿的叶子,手指大的黄瓜长出来时,他们比谁都高兴,这一切都是大家辛勤劳动的结果。我们还设置了饲养角,有小乌龟、小鱼,小鹦鹉等,这些动植物不但为学生提供了绘画的素材,而且还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生机。

实践性强是美术学科教学的重要特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创作的源泉,学生新奇的想法来源于实践,创造思维的萌发,更取决于学生头脑中接触过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引发出孩子们的无穷遐想,会使他们产生不尽的灵感。一有机会,我就带孩子们出外参观。一次,我们带领学生到海底世界,一走进那里,孩子们就被这里多姿多彩的景色吸引住了,我们走进鲨鱼馆,一走进玻璃通道,就有一条大鲨鱼张牙舞爪地迎面向我们冲来,吓得孩子们都躲到了我的身后。原来,鲨鱼是来欢迎我们的。鲨鱼有流线型的身体,锋利的牙齿,肥大有力的尾鳍。还有很多小型鱼类在游戏:红色的美人衫、绿色的带鱼、白色的狮子鱼......企鹅也在冰水里展示它们的游泳才华,海豚们有的在跳舞,有的在放声歌唱,很是开心,而海狮也表演了深受大家欢迎的钻圈、顶球等节目,海洋馆里不时的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回到班级里后,趁着他们喜悦的心情还未消失,我和孩子们说:“孩子们,能不能把你们自己心中的海底世界画出来呀”孩子们的反应很强烈,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全部倾注到画上,一张张热闹的图画映在眼帘,平日里同小鸡一样大的鱼不见了,只见形状各异的海洋动物出现在眼前。一个学生画了一个王子住在海底城堡,有大而凶猛的鲨鱼、胖胖的蓝鲸、壳大大的乌龟做伴,还有许多的小鱼、小虾和水草。另一个学生画了一些不同样子的小鱼和珊瑚,小海马还有小龙虾,螃蟹和章鱼,然后画一个黑洞,里面的鲨鱼看着外面的小鱼,心里面正打着吃小鱼的如意算盘呢。孩子们的想象力让我感动极了。

参观植物园时,我先带孩子们看了仙人掌、菠萝、松树等等,他们都长在大棚里。仙人掌大的大约有两米高,绿绿的茎上带一点雪白雪白的小刺,很好看;小的则有10厘米高,绿绿的茎上有红、黄、蓝、绿、白色的小刺,尖上大部分是白色,好看极了;还有一种不大也不小,上面带有一些红刺,也很可爱。接下来,我们去了水草馆,看到了各种各样的水草。有些水草密密麻麻地缠在一起,有的松松散散地长着。我们又去了花馆,那里有花瓣很小的红花,上面带一点白色;还有一种花像树一样,只开几朵花。最后,我们去了树馆。树馆很大,里面有许许多多千奇百怪的树。除了冬青树我认识以外,其他的我以前都从来没见过。许多树被修剪成漂亮的形状。冬青树被修剪成皮球一样,有的树被修剪成蝴蝶的形状。通过参观植物园,学生认识了许多新植物,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原来植物世界竟是如此丰富多彩。我让学生进行了一次“绿色家园”的主题绘画,孩子们运用手中的彩笔,画出了多姿多彩的绿色植物,还将粗壮的大树作为自己的家,画上藤编的窗户,打开窗探出头,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睁开眼,看到五彩斑斓的鲜花,表达了孩子心中美好的愿望。

我还带孩子们参观了恐龙展、动物园、电视塔等地方,为他们想象尽可能的提供信息,使他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更有效的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多彩的美术天空。

(二)广泛接触各种美术作品形式

儿童接触美术作品形式单一,除了课本上的插图,他们没有机会也很少有机会去欣赏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据说在英国,教师就常带领学生们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而且英国的这些场所是对学生免费开放的。在国内这不大可能,特别是在农村。我们平时应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多给孩子欣赏一些不同形式、不同种类和风格的美术作品的图片。比如欣赏罗马雕刻,感受那种不加任何美化、强调、概括的自然主义的逼真;非洲的图腾柱,感受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犷之美;有针对性地欣赏一些现代艺术,从野兽主义到立体主义、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有条件的学校完全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画面色彩丰富、清晰,优美的音乐,再加上动画效果,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将被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使美术课堂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从而开拓视野,丰富知识,拓展思维,启发创造。

三、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注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自由创作,这并不意味着教师不用去教,而是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在指导中要有的放矢,做到因人施教,使每个孩子在指导中都有所得。我认为,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美术技能技巧不可缺少,它是儿童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托付于材料,使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没有它,这种转变就不可能发生。这就同语言一样,人不可能不用语言或运用自己不懂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指导和帮助他们探索和驾御美术材料。但是,由于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各异,兴趣亦不相同,在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不同的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例如,为了让学生练习画垂直线和水平线,我们设计了“为小动物造笼子”的美术活动。以往的教学,要求全体学生在一个小动物前各画6条横线和垂线,形成一个封闭的笼子。这种做法,使已会画的孩子兴趣索然,依样画葫芦般地再画一遍;而对那些还没有很好掌握画水平线的儿童,常常把线画斜了,或者不是画不到边 ,就是画出了头,几次挫折就使其失去了信心。现在我们因材施教,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学要求。对已会画笼子的儿童,我们启发他们画更漂亮的笼子,对能力差的儿童,教师先帮助他们“ 钉”个框架,让他们用连接短线条的方式去替代用长线条画笼子,使他们在练习中获取成功,求得经验。

四、创设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

良好的美术环境及提供功实践的机会远远不够的,还要为孩子们创设丰富的美术活动。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作为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儿童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学生的创造性。在活动中,我鼓励他们“自己想,自己做”,鼓励他们创造新异的作品,勇于探索与尝试。尽可能的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就是说由儿童决定自己画什么,不受成人的控制。

如:炎热的夏天,特别的热,于是我让孩子动脑筋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天气变的凉爽些呢?有的说:“天上有云彩,就能变凉快”;有的说:“天上下雨就凉快”等等,于是我就请他们将自己的想法画出来,有的孩子画了许多的雨,有的孩子花了特大的风扇,还有的孩子画了一家洒水的飞机说:“街上有洒水车,那飞机装多多的水往下撒,不就成了洒水飞机了吗?”还有的孩子自己画了神州五号说:“神州五号降水,让我们地球热的地方都凉快凉快,没有沙漠。”孩子们的想象是五彩缤分的,许多发明都是想象后才实现的,如果想都不敢想,那怎么去试呢?孩子们这样的想法还有很多很多…….

另一次的美术活动中,我为孩子们去准备各种盒子,大小不等的车轮,启发他们如何制作小汽车,并对他们说:“如果这辆车是你的,你会开着他干什么?”许多孩子都争着回答,说:“我要拉一车水果去台湾,让台湾小朋友也尝尝我们的水果”。“我要到美国去,告诉美国的总统布什,让世界和平吧”、“我要到日本去,让他们承认自己的罪行,不要再欺负人了”。孩子们是和平的、友善的……另外,我看到有一个小朋友的车轮涂满了红颜色,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的车轮是风火轮做的,踩着它可以到火星上去,同外星小朋友一起玩。他这么一说,小朋友都想到火星上去了。于是,我拿了一张很大的纸,让孩子们画卫星、火箭、飞碟、流星……画好后,我们还玩了“到火星上去”的游戏。孩子们很感兴趣,因为所有的环境是他们自己创设的,所有的办法是他们自己的,我并未干涉,这样他们的内心会得到很大的满足。通过这种活动,扩大了孩子们的知识面,使教育与游戏有机结合,提高了儿童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除此之外,为了激发儿童的兴趣,我还经常利用棉签画、手指点画、印染画、吹画、听故事绘画等儿童喜欢的形式启发他们去想象,去创造。因此,他们在“小鸟找家”、“我的太阳”、“繁华的大街”、“寻找美丽”……等许多活动中表现的积极,并能愉快地、自由的发挥想象。

五、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每一环节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篇3: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一、创造力的培养在少儿舞蹈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 具备创造力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对舞蹈教育提出的要求, 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近期中国舞协研究部就“新世纪少儿舞蹈普及教育的根本任务”为主题举行了在京部分少儿舞蹈教育工作者的座谈会, 在会上提出:无论是幼儿舞蹈教学, 还是少儿舞蹈教学, 其主导思想应当明确, 那就是要尽力去开发儿童的形象思维与创新能力, 并将其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的始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应该是素质高、能力强, 具有开拓性和创造力, 具有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等个性心理特征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而素质教育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素质教育能否成功, 就要看能不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促使学生主动发挥其潜能。

(二) 创造是艺术教育的目的

艺术的本质是创造, “没有创造, 艺术就不可能诞生和发展”。可见, 培养创造性人才, 开发学生的智能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的课程。舞蹈是以人自身作为表现工具的艺术, 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得天独厚、无可替代的。它更是需要人的灵性、感知和智慧去创造生命的语言、思想的语言。实施舞蹈艺术教育的目的, 并不只是使学生了解、接受和表现舞蹈艺术, 更重要的是培养对于舞蹈艺术的创造力能才。

(三) 创造力是儿童的天性

首先, 儿童生性好动, 他们会跟着音乐舞动, 运用肢体去表现他们的情感和想象。而舞蹈正是身体的律动。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创造力, 既适合孩子好动的天性, 又能使他们在律动的兴奋中学习并创造, 让他们的身心和感情在舞蹈中得到锻炼、熏陶和滋养。其次, 儿童不会拘泥于习惯与常规。他们所表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最真、最纯的东西。这就更为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再次, 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是通过人体语言来“说话”的特殊艺术。孩子也总是动作先于语言。他们在舞蹈的动态环境中, 思维反应能力与心理条件反射均比成人快得多。这种动觉能力是其它感觉不能替代的, 对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是必不可少的。总之, 孩子身上蕴藏着丰富的创造力所以, 少儿舞蹈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抓起, 积极发挥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的优势。

二、少儿舞蹈教育中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一) 培养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著名的表演艺术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曾指出:“演员应当热爱幻想并且善于幻想, 这是最重要的创作能力之一”。可见要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力, 还必须要重视少年儿童想象力的培养。首先, 少年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 对所学动作的兴趣又常常决定了学习的效果以及今后的灵活运用, 所以教少年儿童动作时要用形象的比喻。这样使少年儿童更能体会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的特点和领会其方法。尤其是在学习枯燥的基本步伐和复杂的基本动作时, 必须用形象化的方法才能生动有趣, 少年儿童才能乐于接受。如教屈膝动作时, 用“装弹簧, 拍皮球”来比喻, 教两臂向右上方摆起再向左下方落下时, 用“暖和的太阳, 照亮了大地”来比喻, 这样的教学一定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其次, 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无实物小品练习。在练习中, 孩子们可以大胆的把生活中各种环境和事物, 人和物的关系运用到表演创作行动中。相信只要掌握了孩子们的心理特点, 在教学中积极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激发他们的表演欲望、创造灵感, 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模仿是创造的基础

舞蹈教学中培养儿童较强的模仿力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模仿是创造的基础”。只有通过模仿学习生活, 熟悉生活, 观察研究客观物象的动态, 才能艺术化的表现人类的活动。一些有经验的舞蹈演员, 都十分重视琢磨和鉴别别人的成功之处, 从而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表演和创作。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模仿力:第一, 教师要以准确的示范动作形成学生的视觉表象。积极引导少年儿童用眼去观察, 用手和肢体去模仿舞蹈动作。在学习中如果遇到较难的动作还可以采用整体示范和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相信通过模仿一些优秀的舞蹈作品, 一定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舞蹈语汇, 更有效的培养学生对生活物象的捕捉能力。第二, 重视舞蹈动作的过程分析。动作的过程由于发力点的不同, 力度的强弱, 节律的长短, 幅度的大小, 线条的曲直, 会造成风格各异、气度迥然的动作感受。所以不可忽略任何一个细致的环节, 否则整个舞蹈将会黯然失色。总之, 加强对学生模仿力的培养, 可以丰富学生对舞蹈艺术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我们要抓住时机, 给学生一定的引导、启示, 对舞蹈教育中创造力的培养将会来巨大的促进。

(三) 让儿童参与思考和创造节目编排

编舞是对舞蹈知识技能的重组, 是建构和解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舞蹈整体构思到舞蹈形态的捕捉, 主题动作的提炼到舞蹈画面构图处理等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思考与创造无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编排节目时已有自己的构思, 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不同, 不管怎样先给孩子们的想法予以肯定, 再谈谈自己的构思和这样构思的原因, 让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也让孩子懂得如何构思一个完整舞蹈。在编排动作过程中, 教师有意安排学生参与创造, 创造中教师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四) 让儿童参与思考和创造节目编排

编舞是对舞蹈知识技能的重组, 是建构和解构的过程。这一过程要经历舞蹈整体构思到舞蹈形态的捕捉, 主题动作的提炼到舞蹈画面构图处理等环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思考与创

论群众性合唱的短期辅导

缪茂嘉

(江都市文化馆江苏扬州225200)

【摘要】群众性合唱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群众参与性强并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但由于参与者的音乐素养和演唱能力普遍不高, 如何在短期内辅导好群众性合唱, 将从制定对策构思方案、训练和提高合唱能力、把握作品的情感内涵、神形兼备的舞台演出等四个方面分别论述。

【关键词】群众性合唱;短期辅导

合唱一直以其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被人民大众所接受, 是普及性最强、参与面最广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群众性合唱的活动之多、规模之大、人数之众可谓史无前例, 并已成为弘扬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由于合唱艺术是多人多声部的演唱形式, 故在合唱辅导中, 强调的都是共性因素, 如声音的统一、声部的和谐、表情的统一等, 以形成相互默契的合力。如何有效地辅导业余性质的群众合唱, 对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音乐辅导教师来说, 显得特别重要。

一、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对策和构思是实施辅导的关键

群众性合唱, 大都为某一活动的需要而临时组织排练的。参与合唱的队员通常来自不同单位和部门, 因其音乐基础差、时间短、任务紧, 在组织合唱队时, 尽可能挑选有一定音乐基础的队员;须因人而宜合理制定排练计划;应切合活动主题甄选旋律流畅、难度适中、词精易记、效果出彩的作品;做到任务目标明细、案头准备充分、排练过程紧凑。

群众性合唱队员的演唱能力及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也不具备深造学习的条件。因而, 采取可行性、适用性和科学性的辅导对策, 遵循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辅导原则便成为优超的策略。海菲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人的情绪和兴趣, 对人的认识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情绪高涨认知效果就好, 兴趣强烈就能激励意志实现预定的目标。如:安排主办方动员鼓劲、辅导教师的范唱、音像范本的启发、骨干队员的演唱助兴等, 都是激趣、启趣的极好手段。辅导老师要努力做到的是, 不断激发队员对合唱的热情和信心, 并转化为对合唱的积极配合和认真态度, 这就为合唱的辅导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合唱是一项艺术工程, 案头准备决定质量和效率, 辅导教师要仔细分析和熟背甄选的作品。对作品的音乐体裁、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声序进等要素作必要的分析, 弄清音乐术语和表情记号的本义及具体涵义;对作品的歌词题材、意境描绘或人物塑造等要素作细致的分析, 从语言的准确性、歌唱性、生动性方面设计好运用语言的技巧。案头工作还有:构思演唱处理、设计指挥手势, 制定排练计划等具体流程。所甄选的作品不可能都适合群众合唱, 把单声部的歌曲改编为丰富的多声部, 把混声四部进行降低难度的改编, 这编曲处理的创作能力和因人而宜的对策, 体现出辅导教师的专业水平与求实精神。经过对作品词曲风格的定位与处理, 深刻揭示作品的思想内涵, 从作品中寻求合唱的原动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才能准确把握合唱作品的整体构思。

合唱声部的划分宜早不宜迟。考虑男、女高低各声部的人数

造无不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编排节目时已有自己的构思, 孩子们的想法可能不同, 不管怎样先给孩子们的想法予以肯定, 再谈谈自己的构思和这样构思的原因, 让孩子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也让孩子懂得如何构思一个完整舞蹈。在编排动作过程中, 教师有意安排学生参与创造, 创造中教师启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舞蹈教育的目的不只是灌输学生掌握艺术技能和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培养少年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既让少年儿童得配置和队形位置, 是把音域、音量、音色的均衡统一作为依据;考虑合唱队员的身材气质因素, 是为了最佳的队形编排达到最美的舞台视觉。一般来说, 高声部的声音要清脆、明亮, 低声部的声音要饱满、沉稳。各声部力量的配置有时还要视作品的风格而定。

指挥是合唱队的支柱与灵魂, 指挥的水平决定合唱的水平。合唱指挥的角色介入一定是随着排练的开始就同步进行, 多数情况下是由辅导老师担任, 这对作品的准确再现最为有利。作为辅导与指挥的双重身份, 不仅要有合唱辅导的专业经验、灵活多样的训练技巧, 还要有娴熟的指挥技法、改编作品的作曲基础, 还需要坚韧的毅力和领导者的感召力, 方可胜任合唱的辅导与组织实施工作。

二、循序渐进、掌握要领, 提高演唱作品的综合能力

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

能来掌握知识要领。这是“循序渐进”的本质所在, 也是“科学演唱”中“高效低耗原则”的本质所在。

1.技能训练的辅导。“狗喘气”练习、张口练习和哼鸣练习, 是我国林俊卿博士、沈湘教授等著名声乐大师特别倡导的歌唱技法, 是使“死嗓变活嗓”、“土嗓变金嗓”的法宝。经过以上技能的训练, 其可操作性是使群众合唱队员尽快进入科学歌唱的状态成为可能, 为合唱工程完成充足的“备料”。每次合唱排练的时间一般在100分钟左右, 先进行30分钟左右的技能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狗喘气”练习也叫“蛤蟆气”腹式呼吸练习。以脐下丹田的腹肌快速吸气, 随着吸气胸廓逐渐舒展, 同时使横膈肌下凹产生压力促使腰围和下腹部迅速膨胀并形成对抗。这膈肌和腹肌的对抗并保持, 就是歌唱气息的支点。“狗喘气”练习锻炼了吸气肌肉群和呼气肌肉群的弹性和灵活性, 是获得强有力的“空气柱”的腹式呼吸方法, 做急吸急呼和急吸缓呼各百次可明显奏效。呼吸是歌唱的基础, 气息是歌声的动力。合唱中的“硬起首”、“软起首”、连音、断音、渐强、减弱等发声技巧, 都是取决于吸气肌肉与呼气肌肉对抗的压力控制, 产生实、疏、急、缓各异的气息密度, 而唱出或激昂或婉转的歌声的, 这个密度就是歌唱中特别强调的呼吸支持。

张口练习也称张口无声练习。是把后脖梗作为轴心、脊椎作为支撑, 随着深吸气提起颌关节以上的硬腭、上嘴与面颊笑肌等部分, 用眼睛看天、抬头张口来完成动作;颌关节以下的下巴、舌头和喉结自然放下, 不跟抬、不下压, 并同时做向下后收的“喝气”意念。随着呼气, 颌关节仍保持打开, 抬头的张口收

到身心、情感的熏陶, 体态仪表、身体素质上的全面训练, 更要加强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从而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开发孩子创造潜能, 增强孩子的创造力, 这对孩子人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 加强培养少年儿童舞蹈中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 是不可忽视的。为了不再沿袭过去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 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让我们积极投身于少儿舞蹈教学中, 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为培养出新世纪的新型人才而努力。

摘要:儿童舞蹈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舞蹈教育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少儿舞蹈教育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 定位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篇4: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音乐教育,作为众多教育形式中的一个分支,是对人类进行的审美、情感意识的培养,满足人类内心最敏锐、最细微的情感变化,丰富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音乐教育因为自身的艺术特性而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并且这种培养是行之有效的。

一、创造力的特质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灵活性(改变方法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流畅性(联系性)和独创性(具有突破常规的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创造力的三个最重要特征。具有创造力的个体应具备四点特质:(1)开放性:对一切所见、所闻、所思和自身内心的情感的接受能力;(2)独立性:挣脱社会压力和质疑假设的能力;(3)灵活性:乐于尝试自己的想法和容忍内部矛盾而保留最终判断的能力;(4)有序性:在体验中找出次序的能力。

二、音乐自身所体现的创造性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本身就是想象与创造的过程。音乐作品是作曲家充满创造力、幻想性构思后的结晶。人们利用声音描绘自然万物,利用声音传递情感,之后还创造出乐器丰富我们的音响世界。从西方音乐诞生开始时的单音音乐,到巴洛克时期高超的复调对位;从拉索的经文歌,到维瓦尔第的大协奏曲,再到莫扎特的协奏曲,作曲家们发挥着无穷尽的创造力来满足他们对声音的想象。从古典主义遵循严格的创作技术,到浪漫主义注重音乐情感的抒发,再到印象派、先锋派完全的个性宣泄,作曲家们都在追求一种新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思维。就此,我们发现,每种音乐体裁的诞生,每个时期音乐的更替,起着决定性因素的都是创造力本身,它推动着音乐一代一代的发展、延续、革新,使其富有长久的生命力。

三、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具有自身的发展过程。第一,知识与信息的积累与内部消化;第二,在内部消化整合的过程中,自我运用发散性思维有针对性地思考;第三,领悟出崭新的思想与观念;第四,根据自我的愿望,产生实际的实体。笔者认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是尤为重要的,也是教师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意识的过程中尤其要关注的阶段。

在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遵循3P+1A的教学原则。3P:prepare(准备)—present(呈现)—practice(实践);1A:application(应用)。这个教学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并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准备阶段就是建立基础的阶段,我们教授学生大量的歌曲、童谣,在这样感性积累一定时间后,就是呈现阶段。呈现就是让学生明确知道所唱、所读的是什么。明确知道它的音乐语言。这个过程是迅速的,不要让学生产生任何障碍感。因为我们有前期的准备工作,此刻就好像把一个一直蒙着薄纱的事物快速地揭开它,让学生看到它的真实面貌。之后的实践与应用,乍一看可能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应用就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可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熟悉、巩固已学的内容,应用是让学生在不断熟练、内化后再用自我思维表述出来的过程,这本身就是再创造的过程,是前三个阶段的延伸和再发展。

德国教育学家奥尔夫认为即兴创造是人的一种本能,但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这种潜能的开发与培养,而只是刻意地学习一切人类理性知识的结晶,去锻炼自己的技能。所以,在应用的过程中,我们会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即兴式练习。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任由学生漫无边际地自我发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最初的教学中,我们会采用在特定的组织结构中,让学生实际应用。例如:在学生已知的某些音和节奏的情况下,我们让学生在小打击乐器上自由组织音符,奏出一段旋律,在学生完成自己的创作片段之后,我们会让他们齐奏一首他们已知的乐曲,告诉他们这是第一段,当看到教师表示停止的手势时,只听其中一位被教师指派的学生奏出自己刚才创作的片段,之后大家再齐奏开始的乐曲。这个音乐活动,就是把学生创造性的努力放入了高度的结构组织之中的例子。与此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曲结构的整体意识,体验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

对音乐进行合理的想象,也是音乐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欣赏教学中,这样的方式方法运用得比较多。对于经典音乐,我们不能强行要求学生掌握,知道其曲式、结构等。音乐的体验实际上是最为重要的。通过想象力,培养学生对于音乐世界的幻想,唤起他们对音乐的兴趣,这样创造力也就得到了锻炼。例如:在学生刚刚开始学习音乐时,就要重点强调倾听的重要性,而小一些的学生,他们并不能全神贯注地聆听整部音乐。这时,想象力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学生可以把其接收到的音响转化成一种发散性思维的想象。圣桑的《动物狂欢节》,应该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作。这套乐曲作为儿童音乐欣赏的启蒙是最为合适的。因为作曲家用音符非常形象地描写了动物的特点与形态。如《袋鼠》,作曲家是运用了一连串的跳音来模仿这种动物的运动状态。《野驴》则是一连串快速音的进行。《大象》则是运用乐器的低音区,描写它沉重的步伐,等等。所有这些音乐元素,都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同时伴随着想象,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把脑中想象的画面表现出来。

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许多,最重要的还是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在上述的通过音乐走向教育的过程中,体现出的价值性如下:

第一,在音乐参与性的活动中让学生有机会建构自己的音乐理念。尝试创造音乐的过程本身就是个体表达自我的过程。

第二,激发个体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将已学知识实际应用起来。这种亲身体验比被动地说教显得更意味深长。

第三,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在学生创作音乐时,要考虑什么样的声音可以最佳地表达自身的意图,并且使其专注于声音以及声音的组织方式中。

篇5:如何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摘要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坏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通过营造创造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营造环境; 培养; 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会倾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美感,从而达到能够表达和创造音乐美感的目的。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是发挥学生想像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教师有意识运用教育创新理论,从小培养、激发、鼓励学生的想像力、创造力,大胆挖掘学生潜力,就能培养一批富有创造力的人才。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我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交融。

教学观念不变,即使教材换了又换,也只能是“穿新鞋,走旧路”。依葫芦画瓢,固步自封,机械地重复以往的教学模式。创新就意味着陈规的突破,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如果我们教师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创新能力,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有一位著名教育学家曾指出“教学生任

何科目,绝不是对学生心灵中灌输些固定的知识。而是启发学生去获取知识和组织,教师不可以只把学生教成一个活动的书柜,而是教学生如何思维。”这固话说得多好啊!我们不可以把小学音乐课看作就是“唱歌课”,更不能成为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着唱一句,唱会即达到教学目的。这种以教师为主,以教代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真正实现新课改下的教学目的。而现代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不可以高高在上,身上照的光环,应该蹲下身来和学生对话。当然,转变教学观念,不等于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可取之处,而是要把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相互交融,必将受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教学方法,把枯燥与创新形成对比,彰显魅力。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是没能找到较好他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作为一线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就要积极、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可能是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具有趣味性、启发性、创造性,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我在日常的音乐教学中,总结了一下几点教学方法:

(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都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是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的阶段,要使他们真正理解并掌握节奏,必须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生动有趣的故事,运用视觉和听觉同步感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理解。

(二)积极动脑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精神。

音乐丰富多彩源于创造,要给学生以创造的自由,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主动思考和探讨。改变过去“你听我说”“你问我答”“我教你唱”等呆板的教学模式,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选择简单而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易于创编的歌曲,医用让学生创编歌词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记忆,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三)引导学生做表演,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边唱边演是小学生喜爱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跟喜欢用动作来表达情感,表现欲同想象力一样。表演是学生乐于参与的一种音乐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当然,要表演有时就少不了一些小道具,我们老师可以让学生开动脑筋,亲手制作不同的头饰,自己设计舞蹈动作,也可以自由组合,进行舞蹈创编,把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感受通过肢体语言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四)简单歌词故事化,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音乐教育正是进行创造教育,培养想象力、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科学之一。很多音乐都是有故事内容的,有些通过歌词可以知道,有些需要认真欣赏、体会其中的意境。让学生根据歌词,创编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好地理解音乐。

(五)自制简单的小乐器,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对乐器有着天生的喜爱,要加强学生对乐器的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制简单的乐器,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能力,例如:可以用打击乐表现风声、雨声、小鸟的叫声等等,提高学生对打击乐的认识,再根据歌曲的情趣选择常见的乐器:碰铃、木鱼、三角板等,创编简单的伴奏。当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创制乐器的乐趣。

三、目标与假设

(一)探索和研究创新教育为特征的小学音乐教育模式。

在认真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小学生学习音乐的特点,在总结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提炼出音乐教学的一般操作方式,并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创新性音乐教学模式。

(二)创设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的条件研究。

通过改变课堂常规,重组课堂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的唱、跳、奏、演等多种的变现活动,激发创新灵感、培养创新精神。

六、措施:

(一)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即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见性的心理反应,就是教师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教学方法的改变,便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之一。

1、尝试教学法

尝试教学理论的根本特点是先试后教、先练后讲,这正切合了小学生对事物因好奇而产生探索动机这一心理特点。教学中只是指导性、方向性地给予帮助和组织整个过程。通过尝试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2、问题式教学法

古希腊学家苏拉底观察到,人是靠接触自然和亲身实践来认识世界和获得概念的。因此,帮助学生发现他们自身世界是至关重要的。于是便产生了“问题式“教学方式的精神,认为人可以在别人的诱导下,发现自我纠正,从而得出科学的概念和结论。在我们音乐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遵循创造性思维活动规律,有意识的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自己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情景教学法

创设一个情景,在这个情境中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合适的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是学生更能加深对教学内容的领悟与感受,激发学生的创造表现欲望。在学习不同的课程内容时需要创设不同的情景,情景是音乐教学感情感化、审美化的前提和基础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生理、心理特征,自觉运用教学中的审美规律,精心创设审美情境,是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创设音乐情境的方式有很多,如讲述生动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教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及情趣盎然的表演,利用图画、音响创设情境,甚至于用实打实的场景模仿等

4、体验式教学

奥尔夫曾说过:“儿童在早期多体验的一切,在他身上得以被唤起和培养的一起,对其毕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如果说发展兴趣的目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那么,引导体验则是让学生感受音乐创设的美好心境,使其在良好的音乐环境里用心去感悟音乐。也许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别人告诉你的事情很快就会忘记,而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恐怕很少会忘记,甚至还会记忆深刻,这就是体验式的特点与优势。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体验环境,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参与到音乐体验活动中来,这样的音乐教学模式,会很好地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引巧•开拓„提高学生的创新兴趣

1、搭设创新的支点

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点燃创新的火花——兴趣时,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就该运用这些信息,借助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1)鼓励想象、萌发创新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展开,萌发创新灵感。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指出的:“在创作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饿哦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想象是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具有形象性、概括性、整

体性、自由性、灵活性。如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赏音乐想象音乐中塑造的形象,让音乐形象在脑中再造,提高了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同时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

尝试教学的主题思想,无疑是让学生先试一试,即先练一练。这是一种具有探索、创新精神的发现式教学,这既体现时代精神,又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它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暗示下,让学生主动地、独立地、进攻性地去探索、寻找、发现知识,增长智慧。尝试教师正适应了新课改的要求,改变了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给了学生看的时间、想的时间、说的机会、练的空间,正由于尝试教学法的“给”,学生就有条件、时间、机会、空间去探索难点、解决问题、改正错误。回顾过去,学生听到“试唱”就唉声叹气,因为我总是说音没唱准,节奏不对,声音像“没涨整齐的稻草”。现在,我给时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学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借助琴声自学,有的相互倾听,效果确实比我苦口婆心的说教有效。这不仅使学生巩固了识谱技能,也培养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

课程标准写道:“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育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音乐的专门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在一年级《过新年》的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学中,我通过创设“过新年”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利用身边的乐器和自己的身体语言进行了过年大联欢的教学活动。首先,学生通过对

前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对过年有了进一步认识,其次,我又带了许多红绸和乐器,使学生有了想象的空间。然后,我通过分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合作表演。在这节课中我把享受音乐的乐趣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合作中发挥自己想象和创新能力。我也参与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想办法做动作,即面向到全体又兼顾到个别。孩子们在这一节课中通过个体的差异,进行了带、帮、学的合作交流,让有特长的学生有了表现的机会,也使其他的学生有了参与和创造的机会,每个人都动了起来。有的孩子自己创编了热闹的节奏;有的孩子创编了舞蹈;有的孩子画了一幅美丽的画;有的孩子剪了窗花;有的孩子学起了鞭炮声;有的同学竟然想到了包饺子。看到孩子们的创新,我非常感动。这样孩子们在创造音乐、感受音乐和表现音乐中过了个热闹的新年大联欢。另外,我们还通过在学校中组织多方面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让部分特长生有进一步表现的空间,对音乐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创新。

2、体会创新的趣点

苏赫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进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音乐实践的机会增多,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老师 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三)创设实践机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音乐教学以唱、演为基本手段,故其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和对音乐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能通过自身活动,自觉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识与行为方式。教师应创设机会,让学生进行主题学习,通过实践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活动内容的创新

游戏、比赛创新:根据课的内容和要求,有学生自己设计游戏、比赛内容,自己组织实施。动作编排创新:让学生根据音乐特点创编动作,进行简单的唱游活动。表现方式创新:根据自身的特长和对音乐的理解,创编表现音乐形象的新形式、新方法。

2、教学组织的创新

教学过程组织的创新:在课的开始、准备部分,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组织,可以是全班。让学生自己根据特长分组,唱、说、演等,教师根据教材技术难易程度,分成几块教学点,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来选择教学点,决定教学的进度,从而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欣赏一首乐曲,有的学生可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等,他们都是通过不同地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3、音乐器材运用的创新

根据教学内容自制打击乐器,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唤起学生创新的激情。如,欣赏乐曲《森林狂想曲》,我让学生自己用易拉罐装上沙子用作沙球,用筷子做双响筒用,用小铃铛串起做串铃用等,学生在听音乐时,用这些自制的乐器为乐曲伴奏,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学生兴趣很高,理解音乐的效果很明显。

(四)展现个性,创新中培养音乐能力

1、激发兴趣,体现个性

学生都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能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兴趣的带动,促进能力的提高。练习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学法和教法,突出个性的发展。例如:对大胆大方的学生,肯定其积极的一面,让其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扬长避短。学生在学习中进行自我磨练,自觉增强自身生活的压力,增强对学习知识、新鲜事物的热情,扩大知识面,就会使个性得到发展。

2、利用问题,养成习惯

我在一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自主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表现,教师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从全面出发,提出多种思想,当某一问题受阻时,善于引导学生转移注意力,从不同的途径去解决问题。教师尽可能巧妙地利用现有条件,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积极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尝试中去。

3、善用成功,培养意识

每个人都具有创新能力,但往往因缺乏学习动机而疏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创新就是根据学生个性特点,激发学生创新动机,树立成功意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观察到每当我在尝试一种新的方式去表现音乐,有的学生跃

跃欲试,迫不及待得要和我学;有的学生心里想,但不外露;也有少数学生因怕唱不好或演不好而事实上也确实唱不好,表现得很是被动。我清醒地认识到即使是后一种学生,其内心深处也有一种想要表现的愿望,因此,我们充分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分层教学,让这部分学生能大方地在大家面前表现,让那些有基础的同学表现加点花样,有层次地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五)增强创新实践,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

1、创设“练习”情境,营造自主创新的气氛

舒曼曾经说过:“音乐家的想象力愈是丰富,对事物的感受力愈是灵敏,他的作品就愈能鼓舞人,吸引人。”可见,想象对于音乐创作是多么重要。传统音乐教学中,对于音乐作品怎么理解、怎样处理,学生往往是看老师的脸色,揣摩老师的心思,生怕答错。即使有个别别出心裁的,也不过是“戴着脚镣跳舞”,装装样子而已。

音乐是一种感性的语言,它需要用心去感受。在教学中应努力创设最佳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如教师把甜美的微笑带进课堂,把期望带给学生,尊重、理解、宽容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感到“我能”、“我行”、“我是成功者”的自信,使之乐学、想学、爱学,进而发挥想象去创造、创新。在教学歌曲《堆雪人》时,我在黑板上布置了一个大大的雪人和一棵高高的雪松,带着学生做跺脚取暖的游戏,孩子们仿佛就置身在冰封雪冻的下雪天,当歌曲并主动参与舞蹈的创编,争着抢着创作歌词,教学效果很好。创设最佳情境,营造与音乐作品相应的气氛,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使音乐课具有吸引力,激发出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的动力。

2、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创新的实践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思、疑是密切相关,辩证统一的。教学中巧妙设疑,给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则可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

欧洲古典音乐是教学中学生非常陌生的一个环节,学生既不了解那久远的历史日期,也不了解欧洲的风土人情,更不了解那复杂的作曲技巧,如何理解他们的作品呢?在导入莫扎特的音乐时,给学生写了几个小小的音符,莫扎特《小星星变奏曲》的曲谱,让学生试着唱一下曲谱,“1155|6655|”。“一闪一闪亮晶晶”,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是莫扎特在26岁时创作的,引发学生质疑,26岁还能创作出这么可爱的儿歌,说明作曲者有什么样的性格?这时学生从熟悉的儿歌感悟到莫扎特纯真的性格,这种性格伴他一生,无论生活的辉煌与贫穷,他的音乐始终充满快乐充满阳光,此时学生已经理解莫扎特音乐的真谛,再来欣赏他任何一首作品都不难理解了。

3、及时给与奖励,增强自主创新的信心

在音乐教学中应通过采用鼓励教学法,经常给予学生鼓励,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为此我们经常以“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等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其受到鼓舞。尤其是对活动中经常落队的学生,只要他们一有闪光点,我们就给予表扬,哪怕是一点点表情的显露,也加以呵护,而当他们能大方、独立表现歌舞和音乐时,更是大大加以赞赏,通过各种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产生出“别人可为,己亦可为”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4、适时加以评价,肯定自主创新的成果

创新成果的产生即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结晶和体现。小学生的创新成果可以是一个解题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也可以是一个小发明、小制作。鉴于此,我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星星点点的创新成果,比如一个自创的小动作、自编的舞蹈虽简单至极,但只要合拍都加以肯定,极力表扬。在肯定中强调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过程,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直接体验。通过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勇于自主创新,学生始终处于高期望—高表现—高期望的良性循环中。

5、在教师素质教育中渗透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创新型教师,教师要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创新教育的质量,为此,我积极学习计算机知识,现已能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课,会制作多媒体课件,这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总之,小学音乐课堂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最佳场所,教师要利用各种方法做到学生能学习的东西,让他自己学,学生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做,使学生敢于思考,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屠兰兰、罗迎春《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研究与论文写作》

[2]吴跃跃 《 音乐教育协同理论与教育理论与实践》

篇6:浅谈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摘要:教育要适应自然,遵循自然规律,要解放幼儿的创造力,在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同时,教育者要采取有效的手段。

关键词:陶行知。创造力。画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儿童赋有很强的创造力,为了让儿童发挥这一能力,他提出了“六解放”。

一、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解放”。

1.解放儿童的头脑。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充分发挥想象的潜能。

2.解放儿童的双手。

“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说是很常见的。家长往往认为孩子只要把知识学好就行了,其他的一切他们都应该帮助他们打理。但这却让儿童的双手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其实在处理自己的琐事的时候,也是一种学习,一种必备的技能。勤于动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人类的活动靠双手进行,不许学生动手会摧残他们的创造力。

3.解放儿童的眼睛。

儿童其实就想一台摄影机,可以在无意识中学到很多东西。所以我们应该让儿童多多接触大自然,在自然中发现并学习。这有利于儿童观察力和注意力的培养。

4.解放儿童的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要限制他们。

5.解放儿童的空间我们要给儿童提供的环境不可以局限于家里或是学校,应该让他们更多的接触大自然。

6.解放儿童的时间父母喜欢给儿童安排时间,怕儿童不能合理的安排。其实不应该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要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学问,并让他们想一些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儿童随着自己的意愿、想法,去做他们喜欢的事情。3~6岁是儿童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黄金时间。他们思维活跃、可塑性强、想象力丰富,是创造力发展最有潜力的时期。

作为教育者,不要用怀疑的口吻去问儿童,这样很容易破坏掉孩子的自信心,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做某事的时候,我们除了确保他们的安全之外,还要为他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孩子独立、勇敢地去做他想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放手让儿童去做。

二、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方法。

1.培养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带领儿童打开想象的大门。

美术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中国美协儿童美术艺委会主任杨永青说:

孩子把画画看成是游戏,那么我们就应当像游戏那样去教学,教他们观察,启发他们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勇敢地用自己的语言画出自己的所看、所想、所爱。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情感、想象力、幽默感,对于发展其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绘画最易诱发儿童的想象力,也是最为儿童所喜欢的一种形象表现形式,虽然画技不高,但却能表达儿童的思维活动过程。对儿童的画,不要只追求画得多么“像”,而应鼓励他“想”得越多越好。

2.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游戏对儿童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力。真多家长认为那些价格昂贵的玩具,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但家长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儿童对这些玩具的喜爱,远远不及那些沙子、泥土、水等。因为儿童开始认识世界,对一切充满好奇,这正是启发孩子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机,所以我们要正确的引导。

3.创设情景,营造氛围,激励儿童主动操作和积极探索。

儿童需要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儿童可以自由的表达他们的想法,不受约束。教师要少说“不”,要能容忍。

(1)创设丰富的物质环境。

提供给幼儿不同的材料,使孩子的创造活动有物质基础,孩子自由活动,尽情发挥想象力。再者提供创造的时间,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进行创造活动。

(2)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作为教育者,为儿童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教育者要多用肯定,积极向上的言语,让幼儿自由想象、大胆探索,引导幼儿与同伴共同商量解决,在愉快的心理环境下乐于创造性的进行活动。

总之,开发儿童的创造力,培养探索能力和开拓精神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教育者应该从小对儿童进创造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上一篇:鲸的自述小学作文300字下一篇:戏曲中的轴对称教学设计